北京建筑参观实习报告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3-15 04:0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建筑学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目录:

一················王府井、南锣鼓巷、北兵马司胡同 二················故宫、天坛、后海

三················银河SOHO、三里屯、CCTV大楼、世贸天阶 四················颐和园、北大校园、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五················北京印象、郦城住宅区调研 正文:

一、3月14日 星期一 参观地点:王府井大街、南锣鼓巷、北兵马司胡同

这天是北京参观实习的第一天,时间也显得有些仓促。好像什么都是全新的,我们所有人到了这个陌生的城市一开始总有些不太适应。早上九点多以下火车就感到些许的凉意和干燥,不愧是北方城市,也不愧是帝都。经过一段步行之后我们班三十多号人终于到了下榻的酒店,这是一家稍小的快捷酒店,位于东花市大街和白桥大街交汇处。这里地处二环之内,周边都是一些成熟的小区,配套设施也十分齐全,交通较为便捷。总之这里的区位优势比较好,便于我们到各处参观调研。值得一提的是,这家酒店的内部房间布局方式比较独

全班人在北京火车站的合影

特。房间布置仿照北京胡同,一条主走廊贯通首末,走廊两边再分支出次廊,次廊两边布置房间。对于比较大的进深和开间的建筑,房间布置采用这种方式比较经济合理,但是带来的问题也比较严重:整个建筑内部是一个封闭空间,走廊又很深(将近15米),所以绝大部分房间的通风采光都成问题。虽然没有良好的通风采光,但是起码我们稍微体验了一下住在“胡同”里的感觉。

1 建筑学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经过短暂的休息之后,下午三点我们从酒店出发,动身前往第一天调研的目的地:王府井大街。王府井大街是北京一条比较有年头的商业街,这里结合了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到现在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包括中式的和西式的以及中西结合的。早期的建筑较多,有的明显经过改造。整体来看整条街界面尺度很大:建筑体量大,街道界面宽,给人的

王府井大街给人的尺度感很大

尺度感大。这与苏州的观前街相比就明显宽敞了许多,至少在人流旺季王府井大街不会看到人流拥挤的现象。但是就建筑与人的比例来讲还是观前街比较和谐,王府井的建筑不管是仿中国古建,还是仿西方古典式都采用很大的体量,虽然在整体上和谐统一,但单一建筑看起来却不是很和谐,失去了一些古典的韵味。

从细节方面入手,王府井大街也有可圈可点之处。首先是街道本身,作为步行商业街,断头都会设置一些标示来划分人行与车行的领域。王府井大街在这一点做得不够明显,采取的措施有:铺地的变化,在尽端设置路障和公共汽车站,近端道路向两边开通疏导道路等做法。虽然不够明显但还是起到了作用,因为毕竟王府井大街的名声在外。就传统的步行商业街而言,首末都会设置标志物来标明领域,比如前门大街用牌楼,上海的南京路用的是石刻字等等。王府井大街尽端不做标志物的另一个原因是街道太宽了,做任何标志物都会显得渺小,所以干脆什么都不做反倒明显。其次是每个店铺的店面都不尽相同。有的入口做得很小,甚至没有橱窗;有的入口虽小,但是橱窗很大,为路人尽情展示商品;有的入口做的很明显,游客的视线和进出都畅通无阻。之所以有这样的区别,原因在于店铺的性质不同:有的面向广大消费人群,有的面向高消费人群,有的面向外地游客,有的面向小孩,还

王府井大街上各种立面处理方式

有的面向少数民族。多样的店铺也造成了丰富的立

面,不管建筑本身是什么风格,临街的商铺都会改掉建筑的原有面貌。

2 建筑学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王府井步行街段其实并不算长,仅几百米。参观完后我又转战到了北京南锣鼓巷,这里汇聚了北京很多老胡同,以南锣鼓巷为主轴向东西方向放射多条胡同。这样的街道形式是老北京的传统街道形式,虽然街道狭窄,但是邻里之间的沟通交流多了起来。这里虽然已经被改造成了商业街,但还是保留了原有的居民街的风貌,街道形式与苏州的平

南锣鼓巷的建筑和街道体量与人的关系很和谐

江路和山塘街相似。商业元素与居住元素互不干扰,游客甚至可以走进每家每户进行参观,虽然不太礼貌,但是这里的居民早就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我到这里的另一个原因是寻找马岩松做的“胡同泡泡”,之前早就听说但就是没有亲眼见过。经过一番苦心寻找之后才得知“泡泡”是在一家人的院落之内,而这家的大门紧锁,“泡泡”早就不供外人参观。这的确令我比较失望,我们几个人也只能在巷子边踮起脚向屋顶上看,能够些许看到“泡泡”的顶。由于多年没人光顾,上面早已落满灰尘。

总结:差不多半天的行程就这样结束了,虽然有些赶路程,但依然很充实。两条商业街带给人的感受完全不同,建筑与街道的体量对于商业空间的空间感受影响是很大的。

二、3月15日 星期二 参观地点:天安门、故宫、前门大街、天坛

这天是北京参观调研的第二天,今天的内容都是古代的建筑和建筑群。首先参观天安门,到达天安门的过程虽艰辛,结果却是好的,我终于看到了心目中的圣地:天安门。自古以来,这里就是紫禁城的大门,是每个明清官员上朝的必经之地,在人们心中这里早就成为了神圣之门。新中国成立之后,天安门又被赋予了新的定义,这里几乎变成了

天安门的正立面

中国权力的象征,变得更加神圣不可侵犯。

天安门前的金水河将内外明显划分,要进入故宫就必须从金水河上的七座桥进入,这就做到了人流的引导。既不生硬又能体现这里庄严肃穆的氛围。就天安门本身来说,它最开始为明代所建,起初名为承天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后世经过几次翻修,最后一次返修是在1970年。命运多舛,经历丰富的天安门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要细说起来估计今天的内容都可以不用写了。虽然自1984年以来这里实行了对外开放,但我依然没有上去参观,因为今天参观的重点是故宫。

3 建筑学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从天安门进去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端门,其次是午门,虽然只经过了两道门,但是距离却非常长,想当年明清两代的文武百官从各自的府衙出来之后经过正阳门、大明(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这一条大轴线之后才能进入紫禁城,长度可达1600米,徒步走不仅耗时且劳人。在见到皇帝之前。这一过程

远看太和殿,建筑与人的比例关系悬殊

是无法避免的,皇帝也正因此显得更加威严,高高在上的气势更加突出。经过入口的最后一道门,太和门之后我们终于看到了三大殿的太和殿了。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台建筑,高台基座全部由汉白玉打造,这些石头明朱棣年间由密云的采石场通过人力畜力搬运过来的,可见工程量的浩大。太和殿是故宫中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长64米,宽37米,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高35.05米。殿下的三层汉白玉基座高8.13米,周围有栏杆环绕,栏杆下有排水用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奇观。太和殿又名金銮殿,因其内部铺地为“金砖”,金砖因其打造时所需钱很多才得此名。此砖为苏州一种特制的砖。表面漆黑、油润、光亮、不涩不滑。殿内柱子也有讲究,共七十二根大柱子支撑屋顶的全部重量,顶梁大柱最粗最高,直径1.06米,高12.7米。明代采用楠木打造大柱,采自川、广、云、贵等地,清代重

建后采用松木,采自东北。在其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盘卧的巨龙。说了太多的太和殿是因为这里实在是太重要了,明清两代这里一直都是皇帝上早朝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处理国家政务,这里是政治天下的“办公室”,也是整个紫禁城的“脸面”,所

太和殿的内部

以这里至关重要。再沿轴线走下去分

4 建筑学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别是中和殿和保和殿,中和殿是三大殿中唯一的攒尖顶建筑,体量也是最小的。这里是皇帝殿试的地方,功能上比较单一简单,所以形式上有没有太繁琐华丽。保和殿形制与太和殿相类似,只是体量较小,这里是皇帝举办大型庆典和接待外国使臣的地方。绕过三大殿,下了高台之后是一个广场,经过广场前的乾清门就到了故宫的后宫,这里宫室众多,是众嫔妃居住的地方。从故宫的布局形式可以看出中国传统院落的建筑布局形式,前殿后宫就犹如传统院落的前厅后世室,从入口处向内依次的空间顺序是: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故宫无非就是放大了的北京四合院,中国人的传统建筑形式在这里得到了极致的体现。

最后一道宫门是神武门,从这里出来之后就走出故宫了,上午的行程就这样告一段落了。下午我们经过前门大街前往天坛,前门大街是正阳门前的一条商业步行街,这里的

街道尺度感与王府井大街完全不同,建筑高度普遍两到三层,颜色全部采用青灰色,街道路面用青石板铺面,还有民国时的车轨。整条街道看起来古朴典雅,又不失现代的装饰气息。前门大街入口的牌楼 在立面上,有的建筑采用中国传统的阁楼式,有的则仿照西欧建筑的三段式,还有的采用折中式,这一方面与苏州观前街相仿。前门大街两边的巷

道也有十分著名的,比如大栅栏,同仁堂的老店就在这里。

穿过前门大街再过一个街区就到了天坛北门,我们沿着过去皇帝祭天的路程走了一遍。首先是祈年殿,这里供奉的是天帝的牌位。祈年殿是一个圆形攒尖顶建筑,下部也设三层高台基座,汉白玉打造。形式单纯简介,这里也是整个天坛的最高点,所以供奉天帝,象征天帝的地位高高在上。接下来是皇穹宇,里面供奉祖先的牌位,著名的回音壁也在这里。皇帝祭祀天神时先将天帝的牌位从祈年殿请出,再将祖先的牌位从皇穹宇请出,最后到圜丘坛进行祭祀活动,天坛内的三个主体建筑在同一条轴线上,从北到南贯穿整个天坛,仪式感很强,表达了古人对天神的崇拜和敬畏。天坛最早在北京外城南端,地处北京中轴线东侧,原先西侧还有先农坛(为了祭祀农神),两坛东西对称,成为北京外城的标志物。

总结:时光荏苒,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向前,曾经的北京城已不复存在,这些遗留下

5

建筑学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来的古迹成为讲述历史最好的物证。在今天,他们仍向世人展示曾经的辉煌。

三、3月16日 星期三 参观内容:银河SOHO、三里屯

参观调研到了第三天,今天与前一天不同,参观内容都是国际著名建筑师设计的建筑。第一项是扎哈·哈迪德设计的银河SOHO,扎哈

是一个注重构成与建筑元素之间组合的设计师,尤其是弧线的运用最为得心应手,著名的弧线建筑广州歌剧院也是出自她的设计。银河SOHO就是一个弧线构成的建筑,从外表上看犹如四个小山包。走进SOHO的中庭能够感受到很独特的空间,中庭上空有建筑

廊道连接四个“山包”,就好像是几个天桥一样穿插在建筑中庭内,显得空间很有层次感。从大街上看银河SOHO

由于建筑从底到顶是收缩的,所以内部中庭可以获得更多的采光和视觉通道。中庭四周虽然被裙房包围,但是视线不会觉得被阻碍,中庭空间与建筑本身的交流增多,交流方式也增加了。根据扎哈 的设计方法,软件辅助设计帮了很多的忙,她会用软件模拟人在建筑中的场景,再观察比对各个场景,从而得出最佳的体量关系。站在银河SOHO内,人们向各个方向看都不会显得别扭,下沉广场与一层平台之间有交流,一层平台与建筑廊道有交流,建筑内与建筑外有交流,一栋建筑可以为人们提供各种可能的交流方式。走进建筑内部会发现里面的空间更为精彩,整个SOHO都是白色的预制板和玻璃构成的,单纯而统一的材料和颜色营造的

确实丰富的空间,可见设计师在这方面的别有用心。内部空间最精彩的部分我认为是有扶梯的中庭空间,不仅采光好,天光从空中直接射入建筑内部,再迎合整个建筑的色彩,整个空间变得纯净整洁。扶梯在这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们并不像附加上去的附属品,而像是建筑的一部分,就好像楼板蜿蜒曲折向上攀爬一样,仿佛建筑有了生命。在国外,往往一个建筑师负责一栋建筑不仅会把建筑做出来,就连建筑室内也会一起做掉,建筑SOHO内的扶梯成为了建筑的一部分

师的设计理念才会更加全面的呈现出来。扎哈也是这样,在这栋建筑里,很多的装饰元素都能看到她的手法。虽然这栋建筑这么完美,但是依然有很大的问题在里面,比如建筑的形式与房间的关系存在很多矛盾,弧线的形式与柱网不协调等等问题都很明显的暴

6 建筑学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露了出来。具体来说,银河SOHO的结构柱网是很规整的,但是建筑本身却是弧线的,所以有些房间里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柱子,造成空间的浪费。不管怎样,银河SOHO确实是一个优秀的建筑,优秀不仅是因为它是扎哈设计的,还因为它在北京的这一地段镇住了气场,与周围其他建筑相比它十分的特立独行。

结束了银河SOHO的参观之后我们转战到了三里屯,首先调研的是日本建筑师隗岩峿做的三里屯SOHO,这是三里屯地区较早的建筑群。三里屯SOHO是集居住、商业、办公三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相比银河SOHO这里增加了居住元素,功能更加完善一些。不仅如此,从这里的环境设计还可以看出日本设计师放入的日本元素,比如从地面劈开的河道有点类似营造日本的枯山水的感觉,零星的数目点缀在河道两旁为死板

的商业空间增添了少许的活力。与银河SOHO不同的是这里是一栋栋单独的建筑围合,下部的裙房在地下一层相连,地上空间则显得开放富有活力,可能是因为这里进驻的商三里屯SOHO空间关系和建筑外立面 铺比银河SOHO多的缘故,这里的活力明显比银河的要大。在建筑单体上,隗岩峿采用的是统一的建筑立面,白色与透明色的玻璃幕墙相隔、重复形成丰富多彩的立面效果,再加上一栋特异的红色外立面的建筑,达到了“虽然相同,但又不同”的效果。从空间感受上来说,这里的层次感并不亚于银河SOHO,一层的外廊既服务一层的商铺,又与地下的空间发生关系。建筑内与建筑外在互相渗透,人流在建筑内外任意穿梭,走在里面甚至会迷失了方向,这也成为了它的一个缺点。裙房是商业部分,塔楼是办公和居住部分,在功能上安排组织是比较传统的。裙房部分共五层,每层之间用扶梯和电梯连通,商铺有临街对外开放的,也有在内部的。办公和居住部分有自己独立的交通核,通过私密的梯间贯通整个塔楼。

在三里屯SOHO逗留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过街来到了三里屯的新区——三里屯太古里区。整个三里屯规划改造都是由隗岩峿组织设计的,其中三里屯SOHO属于较早的南区,三里屯太古里区是较晚的北区,太古里分为南区商业区和北区创意展览区。在太古里南区有一

7 建筑学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个商业空间包围的广场,广场四周有各样的建筑元素及建筑小品,四周建筑高度统一两层,围合感较强但又有很大的开放性,广场和建筑的尺度把握到位。建筑立面材质与颜色较为统一,能给人营造较好的领域感,让人们在封闭的商业空间中也能感受到开放的城市空间。广场四周通向建筑的各个角落,通过建筑本身的体量变换、错位达到空间的收放,自然而然得能引导人们到达想要到达的地方,空间指向性较好。而且在平时,这个广场还会举办一些大中型的活动,比如快闪之类的,又为市民提供了一些文化娱乐生活。空间的功能不再单一,变得很有情趣。但是缺点在于四周建筑一味的玻璃幕墙和钢铁构件让人感到冰冷,或许这种现代派的做法在国际上早就过时,但是在中国显然仍被

广泛采用,在建筑发展到今天我们或许不再需要这样的建筑,想要的应该是更有人情味或者有传统意义的建筑,在三里屯里几乎看不到传统的中国元素,这些建筑放在中国甚至世界的其他地方也依然成立,它并不是独一无二的,而是可以复制的。

太古里北区我们见到了隗岩峿设计的艺术展览酒店——瑜舍,这不仅是一个酒

店,还是一个展览馆,建筑内到处都是展品,甚至连建筑内的一些构件本身都是展品,可见设计师的独具匠心。建筑内的空间略带有一些神秘感,从门厅到内部中庭可

以明显看到隗岩峿的标志性元素——木头,于

其他建筑相比这栋建筑内明显有了“人文关怀”,人们在这里就餐、休息、观赏时不会觉得空间冷漠,反而会觉得很温暖。在一些细节方面隗岩峿也可以算上一位室内设计师,不管是对光线的把握还是对材质的应用等等。

总结:不管是银河SOHO还是三里屯,他们都是很好的国外设计师的建筑作品,从这些建筑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建筑师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理念,这在建筑设计中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8 建筑学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四、3月17日 星期四 参观内容:颐和园、北京大学、奥林匹克公园

9 建筑学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今天的参观比较有戏剧性,一大早就有很多人出发去往长城,剩下只有9人一起去参观颐和园。今天的参观地点全部在海淀区,这里囊括了几乎北京所有的高校,包括清华和北大。海淀区也是每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的地方,这里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比如火烧圆明园,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北京中关村的崛起等等,可以说海淀区承载了很多历史的转折点。首先我们来到颐和园,颐和园本是清朝时的行宫,清朝皇室是满族人,原居住在东北的寒冷地区,进驻关内以后觉得这里的气候太过炎热,不适宜居住,但是都城又不可能退回关外,所以自康熙时清皇室就开始在北京北面郊区建造行宫,其中包括后来的圆明园和颐和园。颐和园成型比较晚,是圆明园被烧毁之后才逐渐成型。主要的功能包括办公和居住,园内东面是办公区,

十七孔桥和长廊

主要是为光绪皇帝提供办公场所,园内北面是居住和休闲场所,主要是慈禧太后游玩和烧香拜佛的地方。园内绝大部分被昆明湖占据,空间形式有些仿照杭州西湖,甚至连西湖上的断桥也复制过来。。园内其他地方也仿照江南园林,比如堆山叠石,但是手法明显与江南不同,南方园林内的石头讲究“瘦露皱透”,但是颐和园内的石头却显示出来霸气与震慑的感觉。因为这里是皇家园林,为了体现出皇室的权威与力量,所以石头才会

这样表现。园内著名建筑长廊还获得过吉尼斯世界纪录,是现存长度最长的走廊。每一个额枋上都画有精美的彩画,有的是画建筑,有的是画故事,形象生动内容丰富,不知道当时有多少工匠花费了多少时间才画出来这么庞大数量的彩画。走过漫长的长廊的一半就走到了万寿山佛香阁的

从万寿山脚下向上仰望佛香阁

下面,这里有曾经为慈禧太后游

10

建筑学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玩昆明湖准备的码头,游玩与拜佛一次性完成。上到万寿山佛香阁上可以一览整个颐和园,向南看去整个昆明湖湖面平坦浩荡,有包容天地的感觉,远处的十七孔桥依稀可见。佛香阁里供奉的千手观音菩萨,慈禧太后虽然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的不光彩,但是她自己心里很清楚中国当时的状况,自己也只能拜拜菩萨保佑清王朝能够江山稳定。就一个游人的角度来说攀登万寿山是一个被洗礼的过程,不仅因为这里属于宗教圣地,而且这里的建筑布置方式确实不同一般,从南到北建筑在一条轴线上,虽然水平距离很短,

远眺万寿山

但是垂直距离却很长,建筑是依山而建,万寿山又比较陡,佛香阁在建造时明显对地形的改造比较少,人们要通过很陡很高的台阶才能到达佛香阁,这样的做法虽然不人性化但是就宗教本身来说是很必要的。整个颐和园几乎被万寿山和昆明湖占据,其他东西在这二者之间都显得微不足道,但是带来的问题是尺度感太大,人们从万寿山到十七孔桥要步行二十多分钟才能到达,与圆明园相比这里的空间丰富度明显不够,昆明湖湖面占

据了太大的空间,空间被浪费的也很多,清王朝所谓的“地大物博”在这里也许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吧。

一上午就这样结束了颐和园的参观,颐和园太大,如果要全部看完起码要一天时间。下午我们动身前往北京大学。北大是一所百年老校,里面的建筑很多都是很早以前留下的,里面院系众多,各个院都有自己独立的教学楼,分区明确,排布合理。校园内不仅建筑做得出色,更关键的是校园内的环境十分怡人,北大内著名的未名湖周边是整个校园的核心景观,位于校园北面。湖的四周有供人行走的道路,学生在下课后可以在这里闲散游玩或者放松心情,但是像北大这样的学霸学校,估计学生们只会把这里当成是自习看书的好去处,毕竟这里环境宜人,可以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知不觉我们就走出了未名湖走进了校园道路,这时我就感叹北

上:北大未名湖 下:北大西门

11 建筑学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大不愧是百年老校,在环境的处理上做到了与校园环境的浑然天成,让人感到走在其中是自然的,并不是生硬的。这一点苏大的本部校区也做到了,但是新校区却把自然环境同人造环境生硬的隔开,没有很好的利用自然环境反倒是把自然环境彻底摧毁重新改造,这种做法实在不可取。北京大学校园其实也不算大,从东门到西门步行时间仅仅十几分钟,再这样一个尺度里分布了众多的院系,得益于良好的校园规划。

结束了北大校园参观之后我们动身前往北京奥体中心,主要是观摩著名建筑“鸟巢”和“水立方”。但是等我到了目的地之后我才发现这两栋建筑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迷人,尤其是鸟巢,我走近之后才发现外面的那些刚构架其实并不是建筑本身的钢构架,而是后来附加上去的,内部场馆本身是独立开来的,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国外著名建筑师在国外混不下去了才来到中国的原因。中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可以提

供财务支持,建造这样工程量的建筑势必要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中国处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需要做的宣传会很多,走在北京大街上时不时就会遇见一栋吸引眼球的建筑,两大奥运场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背景 这不仅是城市的脸面,更是一个政府的形象,如果整个北京的建筑看起来都很平淡无趣,那还怎么做到国际化大都市。鸟巢和水立方一样,都是北京奥运会期间向世人展示中国实力的重要建筑,形象夸张雄伟自然很必要。我来到这里的新发现是这里的广场被很好的利用了起来,在两栋场馆中间是一个向行军大道一样的广场,广场在北京中轴线上。广场之上有各种各样活动的人,当然做多的是放风筝的卖家,虽然奥运场馆不再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但是他们的外部空间却被利用了起来,场馆成了人们生活的背景,虽然这些背景很昂贵。

总结:就今天的参观内容来看,规划的比重比较大,不管是颐和园、北京大学还是奥体中心都能反映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建筑学不仅是纯设计建筑,建筑周围的环境以及附属空间设计也十分重要,建筑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周边发生关系的,环境可以衬托建筑,建筑也能为环境增色,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这对我们的设计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五、3月18日 星期五 参观内容:北京印象、郦城

12 建筑学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参观到了最后一天,晚上我么就要告别北京了。最后一天的参观内容是住宅区,我选择了两个位于西四环的住宅区:北京印象和郦城。北京印象是德国建筑师奥托·施泰德勒设计的集合式住宅,等到了那里我被他的设计理念震惊了,小区内的住宅楼都是互相相连的,东西向的建筑高度都不高,二到三层,有小区道路通过的下面还做架空处理,所以房间南北朝向的比较少,反倒房间东西朝向的比较多。东西向房间被安排在多层部分,成为小区内的“制高点”。这样的排布方式势必会影响小区内众多住户的采光。从外部可以看到建筑体量之间的关系,多层与低层部分相交的地方做屋顶平台,给居民你提供了很多的室外活动场地。小区内的自然环境也很怡人,建筑的摆布方式给小区提供了一个个天井空间,自然环境与建筑交替出现,空间也丰富了。但是这些并不是北京印象最大的特色,它的特色在建筑内部。走进建筑内才发现设计师的设计思路,在

低层部分建筑内有联系一到四层的中庭空间,各家各户也是向着中庭内开门,楼内的住户是共享这个空间的,人们可以在这里交流、游戏、开PARTY,养植物。邻里之间的关系加强了,做到了与北京胡同或四合院相类似的形式,北京印象的名字由此得来。

北京印象的设计方法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居住区设计并不是简单的排布房间,不仅仅有传统的内廊式或外廊式,还要学会应用公共空间联系各家各户,增进人们的交流。现在的社会人们虽然都住在一栋楼内,但是有时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邻居叫什么名字,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减少,慢慢的人际关系也冷漠了。北京印象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增进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例子。

结束北京印象的参观之后我们来到了郦城,这时日本设计师六角鬼丈设计的住宅区,特色在于建筑与环境的结合设计以及屋顶的运用。国外的设计师一般都是做的成套设计,

13 建筑学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不仅建筑本身设计好,连同周边的环境也一起设计进来,建筑师兼做景观师与规划师。六角鬼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做的郦城最大的特色在于里面的联排跃层别墅,建筑的屋顶是连续的,高度也是变化的,越到两边越低甚至接到了地上,与地面连接起来。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小区内的绿化可以以屋顶为基础攀爬到建筑顶上,这样看起来建筑就好

像是从地上长出来的一样。屋顶在升高的过程中还给别墅的端户提供了不同高度的室内空间,从外面看起来建筑好像在长高一样,在建筑内部感觉建筑就多了一个层次,打破了跃层别墅垂直上下的传统形式。

总结:今天参观的两个住宅区给我带来的收获是巨大的,有两个核心词:共享空间、建筑与环境。这两个次曾经在我脑中只是生硬的加在建筑外部,并没有想过这两者与建筑本身的关系,如果运用合理得当是可以营造很好的空间感受的 六、总结:

五天的北京建筑参观调研就这样结束了,虽然短暂但是收获巨大。这几天通过对各种建筑的参观,我学到了很多与建筑和建筑设计有关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发自内心深刻体会到的,这与平时上课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性质完全不同,只有亲眼见过之后才能真正说出建筑的好坏。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在的建筑,他们似乎都在对我诉说着建筑本身和建筑设计到底应该是怎样的,这些话平时虽然都在听老师不断地重复,但是毕竟那是老师自己的感受,我们没有经历过还是无法感同身受,只有自己看过了才会真正体会老师们说的话的真正含义。

1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rb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