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基础复习纲要

更新时间:2024-03-06 09: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2010---2011考研

政 治 学 基 础 复 习 手 册

1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2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第一章 政治 第一节 政治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简答或论述)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①方面:人们的社会关系有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政治是这些关系中的一个方面,其确定政治关 系的基本依据是其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②分类: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阶级社会主要是相互对抗阶级之间的 关系,社会主义社会主要是人民内部的联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①总概: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②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其基本含义是:

首先,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根本上是经济关系决定的,体现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 其次,政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 作用。

③分类: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是阶级关系的体现。政治关系集中体现着特定社会阶级利益。

在社会主义时期,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中最根本的是发展生产力,因此,经济建设成为最大的政 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①现象:在政治生活中,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有密切关系。社会生活中社会经济利益,通过国家政 权就可以得到实现和保证,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和根本问题”。

②内容:国家政权,是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保持社会秩序的特殊力量。因此,认为政治的根本问题是 国家政权问题,即指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就是认为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①本质:政治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其产生、发展、消失,都遵循着特定规律,都有其客观内 容。人们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把握其发展规律,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②现象:在具体政治活动中,政治表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这要求人们从实际出发,在把握政治生活规律 的基础上,切实把握其方法和尺度。 二、政治的定义(简答)

1确定政治内涵应该具备三方面的必要条件: ①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

周延性是范畴概括特定对象一般特征的基本科学要求。就政治这一范畴而言,其要概括政治生活价值价 值取向层面、实际层面的内容;概括其特定方面的内容和一般性的要素等 ②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

科学确定政治的含义,应该能够把政治现象和非政治现象区别开来,能够从确切的含义上确定政治的特 有特征。

③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科学确定政治的含义,要反映政治现象的本质,而不是现象的某种实际形态。

2政治的定义: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 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3政治定义的基本点:

①意图:其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通过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从而力图概括一切政治 现象的特征。

②要求:它强调一切通过社会公共权力来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同时,其从利益、公共权 力和政治权利的含义上揭示政治的本质内容,力图避免政治范畴的多义性。 ③本质内容:它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是政治关系。

一方面,把政治的本质归结为特定经济基础上的一种社会关系,

3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另一方面,也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包括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个基本方面。

在这其中,利益关系是政治关系的基础,是人们进一步结成政治权力、权利关系的动因,从人们需求 的本质意义上说明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其次,政治权力关系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力量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再次,政治权利关系,体现着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资格分配关系。 三、政治的社会地位

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论述)

①构成:经济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一是特定的生产关系及其实现方式。

②决定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构成了社会经济,形成了社会政治的基础,并且对于社会政治具有前提 性和决定性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的特性和发展水平规定着社会政治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其次,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决定着社会政治活动和组织的运行方式; 最后,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的发展。

③反作用:政治对于经济关系具有反作用,它以政治权利和相关规则保护、改革或破坏特定的经济关系,推 动或者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政治与法律的关系(论述)

①共同点:两者都属于社会上层建筑,都建立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两者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共同服务 于政治统治阶级和集团的利益

②区别:政治是人们根据社会利益,借助政治权力来进行政治权利分配的社会关系;

法律则是特定政治权力制定和认可的对于社会成员在社会和政治社会生活中的相互关系和行为的 刚性规范。

③联系:政治是法律产生和实施的条件和前提:

首先,法律由特定的政治权力机关制定和认可的社会规范,未经特定政治权力机关制定和认可的 社会规范,都不成为法律;

其次,法律依靠特定政治权力机关强制实施,以社会成员的权利方式实施,其必须以特定的政治 权力为力量后盾,以政治权利确定和分配的特定权利为实现方式; 再次,必须在相当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秩序中发挥作用。

法律对于政治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法律使统治者的利益要求、权利地位和权利资格法规化, 使政治权力运行、政治权利实现规范化,使政治秩序规则化,维护社会政治秩序,保障统治者 的利益及其权力正常运行,,从而实现社会的依法治理。 3政治与道德的关系(属大题)

①含义:它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个人内心信念来维系,以善恶为核心价值进行评价的社会规范和标 准。道德是社会的意识形态。

②联系:政治对于道德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它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强化或者改造社会道德内容,使 之为统治者的利益服务道德对于政治具有积极的影响,社会的道德善恶标准往往影响着政治权力的统治 基础、作用方向和方式,同时也规范着政治成员的政治行为。

③区别:首先,政治是社会的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和利益关系的直接体现,道德是社会的意识形态,受经 济关系支配,但也反映和体现其他社会关系;

其次,政治具有权力强制性,而道德不具有这种强制性,而主要依靠社会规范和人们的心理信念来 实现。

再次,政治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事务,而道德则常以个人为作用对象。

第二节 政治学的涵义和内容构成

一、政治学(简答) 1政治学的定义及其理解

总概:政治学是研究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定义的理解:

①对象: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为研究对象。政治关系的本质规定性,是政治学研究的本质性内容。同时,在

实际政治生活中,政治关系具有多种外延形态,这些形态也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4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②政治学以探究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

③政治学是一门科学,他要求人们以客观政治关系为研究对象,以科学态度从事研究,其研究的科学成果

必定对于人们认识政治现象,掌握政治规律起到巨大的指导作用。

2、政治学的内容构成

①总概:政治学的内容是随着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政治现象的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的。时至 今日,政治学的内容已经相当广泛。

②划分:按照不同的标准,人们可以对于政治学的内容作不同的分类

第一,按照其研究的世界观的方法,划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第二,按照其功能,划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第三,按照其分析的层次,划分为宏观政治学和微观政治学。 第四,按照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状况,划分为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 第五,按照政治学研究方法,划分为规范政治学和实证政治学 第六,按照政治学研究领域,划分为若干内容结构。

③我国研究现状:

第一,我国政治学从本质上来讲,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第二,从我国政治学研究领域来看,主要分为政治理论、中国政治、比较政治、公共政策、公共 行政、国际政治、政治学方法论

第三,我们高等教育体系来看,分为政治学理论、政治制度和国际政治三类 3、政治学的特征

①抽象性:政治学原理从客观政治现实出发,对于政治的本质展开深入分析和探讨,并把它概括归纳,总结 上升为理论形态,其是对政治及其发生、发展内在机理的理论论述。其主要解决的是政治现象“是什 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②一般性:第一,政治是千差万别,政治学原理是对于一切同类政治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概括。

第二,社会政治生活有诸多方面,每一方面有其特点,政治学原理力图阐明一切特点和规律的共 相,其一般性主要体现为其理论内容的普遍性。

③基础性:政治学的抽象性和一般性,使他成为人们认识政治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学学科体系大厦的理论基石。 政治学原理是政治学训练的理论起点。

二、政治学原理对于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学学科建设的意义:(论述)

1能动作用:作为社会政治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政治学原理对社会政治生活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一方面,他作为规范和引导人们的政治生活提供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他也为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提供理论方向。

2.重要意义:作为政治认识的理论、原则,政治学原理对于提高人们正确认识政治现象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我国的政治学原理使人们树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和正确政治思维,掌握马克思主义 基本政治分析方法,进而深刻把握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另一方面,为人们学习政治学专业的系列课程提供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进而深入领会和把握 其他政治学专业知识

3.指导意义:作为政治学学科的理论灵魂和思想精华,政治学原理对于政治学的学科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政治学原理从根本上决定政治学研究的性质、特点,规定政治学学科的基本范围,规约 着政治学各学科的研究程度,规范政治学研究的基本角度及其社会政治功能,因此,政治学 原理实际上是政治学学科的理论总纲。

第三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点:(论述)

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科学性的体现:

首先,他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是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和利用关系出发,尤其是从人们的 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出发,考察政治现象,这使他能够客观、揭示政治的本质; 其次,他以唯物辩证法作为政治分析的根本指导方法,从政治的内在矛盾入手,揭示政 治现象发生的内在本质联系,实现政治认识的深刻性。

2.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从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分析深入到对阶级的分析,并由此展开对政治现象的分

5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析,以此构成了其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以无产阶级作为自己的物质力量,指导着无产阶 级的政治革命和建设,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理论指导。

3.革命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本质上是批判的,其认为政治观也遵循着否定之否定的客观规律发展, 革命、进步的政治必然代替反动、落后的政治,人类社会最终必定消灭传统政治本身,实现自 治的共产主义。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着眼于改造社会政治,使无产阶级把握政治的发展规律,积极从事 政治活动,能动地推动社会政治和历史的发展。

4.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在科学考察、总结分析不同社会背景下人们政治实践活动,尤其是无产阶级政 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创立的;同时,其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指南,强调理论为实践服务;其 实践性还体现在他主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四节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论述)

1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哲学原则

①首先,唯物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的精髓,在思想方法上集中体现为对客观事物矛盾的研究 对于客观事物的矛盾的研究,在于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要求把握矛盾的基本特征,即矛盾的普遍性

和特殊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要求明确解决不同矛盾的不同形式和方法。

辨证法对于矛盾的研究,是政治学其他一切方法的基础,因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根本 方法。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价值分析和 事实分析相结合、个案分析和一般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的哲学基础。 2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途径

总概: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现象的基本途径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历史研究方法、经济研究方法、阶级 分析方法和利益分析方法。

首先,马克思主义历史分析方法的特点是把政治现象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研究;同时,要求从历史的 因果联系中去把握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要求从社会经济关系的意义上,把经济看做是人与人之间生产关系的 总和;该方法内含唯物辩证法思想,其首先指明经济关系对政治关系内容、方式具有基础和决定性的 意义,同时也确认政治对于经济具有很大的影响。

再次,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把阶级看作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关系为核心的 经济关系的人格承担者,是社会群体意义上的经济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政治 的主要内容,阶级分析即是由此出发说明政治现象。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分析方法从利益角度分析政治关系的动因、内容、范围,并由此解释政治 现象。它是马克思主义其他政治分析角度的深化。 3注重客观事实,强调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

注重客观事实,强调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马克思主义主张科学的调查研究有三个 基本程序,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马克思主义社会调查方法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客观性,即客观地观察事物,以客观事实为唯一依据;科学 性,即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出发进行研究;全面性,即不是根据个别现象,而是从事实的整 体上去掌握事实。 二、西方政治学研究方法

总概: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方法---哲学、历史、机构、制度研究方法-----------规范性研究方法(论述)

1哲学研究方法

定义:西方政治学中的哲学研究方法,是指以哲学的思辨的方法,在原有的政治思想研究基础上进行解释 和评价。

特点:以政治价值作为研究对象;以哲学的逻辑思辨为主要方式,以揭示政治的价值基础和根本原则为研 究目的。

长处:这种研究方法注意了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政治价值方面,并且力图以严密的逻辑使研究规范化。 缺点:以政治价值裁剪政治事实,使政治研究带有玄想和主观片面的色彩。

6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2历史研究方法

认识前提:认为政治理论和政治认识需要多个实际证据的验证

特征:注重政治史料的收集和政治历史的描述。同时,其中贯穿着政治学研究者的价值观,或者说其研究 带有特定的价值立场。

长处:从时间跨度上为政治研究提供了实际证据;为政治研究科学性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显示了不同时期 的不同政治状况,为 政治学历史比较提供了资料基础;它描述了政治的实际状况,使政治研究摆脱了 纯粹思辨性的思维模式;

缺点:由于具有唯心主义历史观,因此,不能象马克思主义历史分析方法那样科学地说明政治现象及其发 展规律;同时,由于史料的全面性、适用性和研究者价值立场的限制,削弱了历史研究对于现实政治 的意义。

3机构研究方法和制度研究方法

定义:机构研究方法“注重对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政治组织的正式机构的研究” 制度研究方法以政治制度为研究对象。

目标:力图从政治制度和机构出发分析特定的社会政治价值,并且尽力从政治价值出发设计合目的的机构 和制度。

长处:使得政治研究与现实政治生活具有明显相关性,同时,也从机构和制度的角度揭示了社会的政治价 值规范。

缺点:使政治研究局限于确定的机构和制度规定,不能真实的反映丰富的社会政治生活;使研究停留在机 构和制度层面,不能深刻揭示机构和制度形成和变化的原因。

总概:现代政治学研究方法----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分析途径和政治系统分析、政治沟通分析、模型以及正在实证测量和分析技术(论述)

1经济学研究途径

公共选择分析方法定义:以西方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础,来分析公共生活和集团政治生活的。 公共选择分析方法的主要特点:

第一,以单个的政治人作为分析起点,并且设定他是理性的;

第二,把政治过程看做是类市场过程,按照市场过程原理和规则特点,解释政治过程及其各主体的行 为;

第三,根据理性人的互动关系,形成政治分析的基本模型模式。

新制度主义分析定义:是新制度主义扩展到政治研究领域的分析方法,是政治学对于政治行为研究和理性 经济人假设局限性反思的结果。 2社会学研究途径

代表:政治精英分析、政治团体分析、政治角色分析、政治文化分析方法。

定义:政治精英分析方法以社会学的社会分层学说和精英理论为背景,以政治统治阶层作为分析对象,并 试图由此揭示政治的内容及其发展规律;

政治团体分析受益于社会团体和利益集团分析,以政治团体作为基本分析单元,认为政治本质上是 不同政治团体的相互作用;

政治角色分析借用了社会角色理论,把政治分析的任务归结为对于具有不同行为规定性的政治角色 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

政治文化分析以社会文化和文化社会化研究为背景,着力从政治文化及其变迁分析政治的本质及其 决定因素。 3心理学研究途径 特点:

第一、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的政治心理,包括政治认知、态度、情感等等;

第二、其研究兼顾人政治心理的潜意识和有意识两方面,尤其重视人的潜意识和人的政治本能; 第三、重视围绕着政治个体或者群体的政治人格,以此构成政治行为主体的基本规定性和政治行为的解释 性原因;

第四、重视心理测试,尤其重视心理测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4政治系统分析模型

7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分类:一般政治系统分析、结构---功能分析;

定义:一般政治系统分析:根据一般系统理论,以互动的政治行为为基本单元,建立了政治系统的一般框 架,围绕着分配社会,进行价值输出和反馈分析。

结构---功能分析:以政治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作为分析对象,结构是政治行为模式,功能是结构 所产生的特定影响, 按照政治系统、政策等不同的层次,分析政治结构与功能的相互作 用关系,试图由此说明政治系统运行的状况和规律。 5政治沟通分析模型

定义:政治沟通分析是,对于政治系统获取、输送、存储和处理信息过程展开的分析,他是根据自然科学 的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原理发展而来。

对象:以政治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反馈和自控原则对政治系统展开模拟研究。

目的:描述和解释政治系统行为的能力,检测政治系统在以信息为媒体控制环境过程中的能量。 6政治实证测量和分析技术

地位:是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西方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技术手段。 实证调查和分析的方法,通常进行的研究步骤是:

课题选择、研究设计、展开调查和资料收集、分析和验证;

总结:丰富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扩展了政治学的研究范围,深化了对于特定政治现象的认识,促进了政 治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同时,其重视分析技术的规范化和科学行,有助于政治学科学性的发展。

第二章:利益与政治 第一节:利益的涵义

一、 利益(简答) 1、利益的形成过程

总概:人的利益的形成是从人的需要到人的劳动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过程。

人的利益首先起源于人的需要。需要是人类自身存在的必然性,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第一个事实。 人的生产是联系人类需要与需要对象的中介。在人们的生产中,人们的需要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这种 限制主要表现在生产工具水平的限制和社会联系及其联系方式的限制。

人们的社会关系形成后,使得需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化为人与人的关系,需要具有了社会内容:它要求 通过社会途径实现;它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它具有社会关系的性质。 这种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就是利益。

2.利益的含义: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3、利益定义的理解:

第一、利益的心理基础是人们的需要。需要是利益的主观基础,利益是需要的社会形态。需要的无限性和广 泛性,决定了利益内容的丰富多样性,构成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

第二、特定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凡是无须通过生产来实现的需要,都不构成利益 的内容;凡是超越现实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的需要,都是主观虚幻的需要,也不构成利益的基本内容。 就此而言,利益是需要和实现需要的手段的统一,是人们生产能力 和生产水平的标尺。

第三、利益反映着特定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利益是人们需要的社会转化,因此,它反映着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在任何利益 背后,都隐藏着特定的社会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本质上是利益关系,而错综复 杂的社会关系也必然要体现为各种利益。 二、利益的内在矛盾(论述)

1、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的矛盾

利益要求的主体实现性是一切利益的天然本性和基本规定,否则,利益就不成其为利益。

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源于利益主体需要的主体满足。任何需要主体的任何需要,从其产生那一刻起,就带 有主体满足的动力基因。在生产活动和社会关系中,人的需要转变为利益,需要满足的主体性就转变成 了利益实现的主体性。

另一方面,任何利益都是具有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这就构成了利益实现途径的社会性。 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和实现途径的社会性,构成了利益内含的第一个,也是最为基本的矛盾。 对利益本身来说,这一基本矛盾决定和影响着利益内含的其他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对利益关系来说,它促使不同的人们结成特定的相互作用关系,使社会利益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可能,

8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而人们在利益关系中形成的共同利益和利益矛盾,则是 人类社会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的基础。 2、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的矛盾

利益对于外部状况的反映是以人们的主观意识和心理的形式存在的,它具体表现为人们在特定生产力水平基 础和社会关系中特有的兴趣、追求等,又表现为人们为各种需求的生理和心理的满足,因此,利益在形式 上是主观的。

另一方面,利益是与一定社会实践水平和社会关系状况相适应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直接表现,其内容反 映着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社会状况,同时,利益必然在具有客观的具体的需求对象存在时才成为利益,因而 是客观的。

3、利益的目标性与手段性的矛盾

利益的实现是人们追求的生活目标,人们的活动是围绕着利益展开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和需求而进行 的,因此,利益对于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来说,具有特定的目标意义。

另一方面,对于人们形成社会关系,参与社会生活,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来说,

利益又具有手段意义。这就是说,人们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是以利益为媒介结成的;人们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是借助于利益的作用来进行的;利益是进行社会治理和管理的重要凭借;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是通过利益的作 用和发展来实现的。

4、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的矛盾

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和水平上,就每个社会成员的特定需要和需要层次来说,利益总是具体有限的。 同时,就社会和社会成员的需要的总体发展来说,利益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

两者的矛盾首先根源于人们实现利益的特定社会经济、政治关系和具体手段及活动的局限性,与人们实现利 益能力的无限发展性之间的不断交互作用;其次,他根源于人们的利益内容的不断发展。

第二节:利益关系

一、 利益关系的涵义(简答) 1、利益关系的定义

利益关系包含两个方向上的利益联系。在横向上,同一层次上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纵向上,不同层 次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2、利益关系的形成原因

其与利益自身内含的基本矛盾,即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社会性之间矛盾作用分不开的,首先,

以从最简单的单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分析开始,一方面,利益本质上是利益主体的需求同时,又具有社会特 性。利益的这种双重性,迫使作为利益主体的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在社会中寻求实现途径,从而促成了 利益关系的形成。另一方面,从作为利益主体的他人来看,每一个人都内在地具有通过社会途径来满足自己需 要的实际冲动。正是利益主体 之间的互动性,构成了利益关系得以发生的条件。

其次,个体与群体的利益关系通常是随个体与个体的利益关系形成而形成的,其利益关系产生与单个人之间 的利益关系的产生相同。

由此可见,利益关系不过是利益主体的利益所包含的基本矛盾和双重特性的外化和展开,是不同利益主体的 利益的基本矛盾和双重特性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体现。 3、利益关系的内容

总概:利益内含的基本矛盾和双重特性决定着利益关系的基本内容和多重复杂性。

就其基本内容而言,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决定了任何一对利益主体结成的利益关系中首先包含着独立意 义的两个利益内容,即两个利益主体各自的利益。

另一方面,由于利益具有社会性,使得利益关系中产生了不同于形成利益关系的两个利益主体的原构利益的

新的利益内容,即第三种利益。因此,由于利益的双重性,使得利益关系中包含三种利益,即两个原构 利益主 体的利益和相互结成的共同利益。 4、利益关系的基本特性

就其多重复杂性而言:

首先,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决定了结成利益关系的利益之间必然存在差异,这就使得利益关系具有矛 盾性的一面;而利益的社会性又决定了利益关系中的不同利益之间又有共同之处,利益关系由此形成了共 同性的一面。两者构成了其基本的对立统一体。

其次,利益形式的主观性,使得利益关系具有主体性的特点,同时,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使得利益关系实

9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际上是特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体现,即利益主体具有客观性;

再次,利益的目标性使得政治关系具有人们结成社会联系和政治联系的基础性和本质性,利益的手段性 使得利益关系具有可协调性;

最后,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使得利益关系在特定时空范围内具有具体规定性,呈现相对静态的具体状态, 而利用发展的无限性,使得利益关系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呈现动态性,进而促使社会和政治不断发展。 二、共同利益(简答) 1、共同利益的含义

共同利益首先是在同一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和经济地位基础上形成的,是处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 位中的人们的各自利益的相同部分。

共同利益的基础是个人利益,或构成某一群体的各子群体利益,共同利益就是人们结成群体后形成的利益, 即群体利益。 2、共同利益的特性

共同利益具有如下基本特性:

相对独立性:共同利益一旦形成,就成为利益关系中的第三种利益,因而取得了独特的利益地位。而且有些 单一性。在特定的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通常是唯一的。

公共性。公共利益的公共性可以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在内容、规则等不同意义上的共同性,其不仅涉及利益 非市场实现性。共同利益不可能通过市场方式和机制来实现,由此产生了通过合法性强制的公共权力来予以 情况下这种利益一经形成,还常常 对于同一利益关系中的不同利益取得支配地位。

关系中的不同利益主体的相同方面,而且涉及利益关系中利益主体的不同方面。 实现的需要。

多重价值复合性:共同利益通常包含着特定利益关系中相关社会成员的多重价值要求,其中至少包含自由、 民主、平等等基本价值,且在特定利益关系及其运行中,这些价值对于相关社会成员的重要性相等,但彼此具 有一定的相互排斥性。 3、政治生活中的共同利益基本类型

总概:在社会生活中,共同利益是多种多样的,这主要因为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在政治生活中,经常发 生作用的主要有集体、集团、阶层、阶级、民族及社会这些共同层次和范围内产生的共同利益:

集体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特定的社会关系纽带连接而成的利益群体,该群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构成了集团 利益;二是指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单位的特指概念。

利益集团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有现象,它是人们根据特定利益要求,为了影响政治决策而结成的 社会群体。

阶层是人们基于相同的社会地位、职业和收入等形成的社会群体。同一阶层人们的共同利益,构成了社会阶 层利益。

阶级是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人们由于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因而引起经济地位和收入不同而形成的大 的社会集团,这些社会集团的共同利益,构成了阶级利益。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这一共同体中人们的共同利益,即民族利益。

从一般意义上讲,社会利益是某一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社会公共利益。在不同的 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社会关系背景和不同的政治条件下,社会利益覆盖范围和社会含义是不同的。 在原始社会,人们以氏族或部落的形式共同生活,社会利益就是氏族利 益或部落利益。

国家产生以后,人们以国家作为共同生活的最大单位,社会成为国家范围之内的社会,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 是重合的。到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历史现象的国家已消亡,社会利益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三、利益矛盾

1、利益矛盾的含义

含义:利益矛盾是利益关系的另一个侧面,它指的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以及它们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差 异和对立的一面。 2、横向利益矛盾(简答)

含义:同一层次上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矛盾,比如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这个方向上的利益又 被称为横向利益矛盾。

10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横向利益矛盾的发生具有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原因:

客观方面:同一利益关系中的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差别,是利益矛盾得以产生的客观基础。

这种差别主要有:自然的差异-----利益主体之间与生俱来的差异性。其包括:由自然差异引起的能力差别, 比如年龄、性别差异;

社会的差异------由于社会原因造成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差异性。其包括:生产资料占有关系 差别;民族特点和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别等。

主观方面:同一利益关系中的不同利益主体对于同一利益客体同时具有利益要求,是横向的利益矛盾得以产生 的主观条件。

在实际生活中,主观方面有两种形式的表现:一种是某一利益主体对另一利益主体的既有利益的要求,实际 上是一种利益剥夺;另一种形式是两个利益主体对于某种双方均未获得的利益都有利益要求,往往表现为 利益竞争。

就其矛盾的程度而言,横向利益具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存在形态。两者区分的标准,在于构成矛盾关系 的利益关系主体之间的矛盾是否具有可协调性。

影响横向利益矛盾存在形态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在这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资料不同占有者之间的 关系。在特定的条件下,横向矛盾的对抗和非对抗的存在形态是可以相互转变的。 3、纵向利益矛盾(简答)

含义:纵向利益矛盾是发生于不同层次上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它实际上是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 的矛盾。

就其内容来说,共同利益是由构成利益关系的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的共同部分组成的,特殊利益则是这些利 益主体的利益的不同部分,因此,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同一利益主体的两部分利益 之间的矛盾。

同一利益主体的两部分利益之间矛盾的发生,同样具有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

客观方面:是这两部分利益对于同一利益主体的不同意义,其主要表现为直接意义和间接意义、局部意义和全 局意义、当前意义和长远意义及非根本意义和根本意义的差别。

主观方面:是社会对同一利益主体的利益进行两部分分割时的不合理。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并不天然地构成利 益矛盾,只有在扭曲一种利益来实现另一种利益,即不合理地分割这两部分利益时,它们之间的矛盾才会 发生。这种不合理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忽视特殊利益片面强调共同利益,一是一味追求特殊利益而损害 共同利益。

由此可见,解决纵向利益矛盾的途径在于重新合理分割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

第三节:利益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利益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论述)

总概:利益是政治关系的基础,他对于政治关系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的意义: 1.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生产和生活而结成各种社会关系,人们的需要通过这些社会关系而转化为人们的利 益,由于社会关系的多样性,人们在社会中实现自己利益的途径是多种多样, 这其中,市场交换、相互协 商是实现人们利益要求的重要途径。

可是,当社会共同利益需要得到实现时,当特定社会群体成员的利益实现与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 发生矛盾时,当这种利益的实现和利益矛盾需要由特定社会范围中形成强制性权威力量加 以解决时,人 们就会结成特定的政治关系。

由此可见,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原始动机,而政治关系不过是人们用来满足自己利益要求的特殊途径。 2.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利益关系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共同利益,二是利益矛盾,而正是以这两个方面为基础和条件,人们才形成 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

就政治权力来说,共同利益是人们结成特定政治力量的内部基础,不同社会群体的成员为了维护共同利益, 形成了实现共同利益的基本途径,而政治权力不过是一种特殊的超过其他政治力量的政治力量。利益矛 盾是政治权力形成的外部条件,特定群体成员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必须处理好横向利益 矛盾,而政 治权力则是处理这种矛盾的必要凭藉。同样,特定社会群体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必须处理纵向 利益的矛盾,政治权力则是进行这种处理和协调的权威性手段。

11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就政治权利来说,特定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是该群体成员要求政治权利的基础。利益的横向矛盾决定了特定 的群体成员要以特定的政治权利,保证自己的利益得到实现。而利益的纵向矛盾,则使特定社会群体需要 以政治权利方式规定其单个成员的利益与群体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 3.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特性形成的基础

在社会利益中,共同利益的基本特性为政治权力的主体利益性、强制约束性、专属排他性等特性的形成提供 了前提。同时,共同利益的基本特性为政治权利的主体相对个体性、主体自主性等特性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影响和决定着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实现程度和方式。 4.利益关系决定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功能

利益关系的构成,首先规定了政治权力的基本功能,即以其权威性强制方式来实现共同利益,政治权力在社 会和政治生活中体现的职能,是政治权力这两方面职能的具体化和分解化;

其次,社会利益关系中的这两方面内容,决定了政治权利的基本职能,政治权利的基本职能是社会成员主张 社会共同利益。而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使得社会成员形成协调解决矛盾的共同主张,而政治权 利的重要功能是主张协调和解决社会利益矛盾的共同权威规则。 二、 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论述)

总概:利益对于社会政治生活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1.利益时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动因

社会生活中,人们从事政治生活,根本动因在于实现自己利益的要求,人们进行政治斗争,本质上是为自己利 益而斗争。政治统治集团进行政治统治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利,进行政治管理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而不 同社会阶层、政党从事政治,同样是为了通过影响社会政治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因此,利益是人们政治活动 的主旋律。

2.利益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

社会一切政治组织及其制度是围绕着特定的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同时也是为建立这些组织和制度的社会成员的 利益服务的。在这其中,国家是以特定的阶级利益为基础和归宿,采取了公共权力形式的政治组织和制度;政党 是阶级利益的最高代表者。

在政治组织和制度运行过程中,无论国家的政策、方针,还是政党的政纲、政纪和政治活动及政治社团的政治 要求,都是为了各自代表的利益服务的。 3.利益是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泉

作为观念而存在的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来自于人们的政治利益,反映着人们的利益内容和利益要求,并 服务于特定政治要求。因此,利益是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本源。

不过,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往往并不采取直接与利益相联系的形式,而是通过人们对于政 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态度、论述间接地与特定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分析特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利益取 向必须把它们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联系起来。 4.利益运动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不同的个人,不同的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同一群体中不同成员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发展,以及利益本 身内容和层次的发展,都会引起社会政治关系的变化发展,从而引起政治生活的变化和发展。

在政治关系变化和发展过程中,政治革命是横向利益矛盾以及相应的政治力量冲突和对抗的结果,是代表着新 的生产力要求的阶级的利益取代其他阶级的利益的过程。政治变革则是统治者根据社会利益矛盾调整政治体系, 改造政治文化,以维护自己统治和利益的过程。政治民主则是统治阶级成员通过平等、自由的权利行使和实现来 调节相互之间利益矛盾的政治形式。

第三章:政治权力 第一节:政治权力的涵义

一、 政治权力的本质

1、政治权力的本质(简答)

政治权力形成的基础在于利益。在社会生活中,利益的实现是利益主体自觉能动的活动过程,这种活动的基

本方式之一,是调动其有效资源,并将其有机地凝聚成特定的实际力量,以此为凭借展开谋利活动,由此可见, 利益是凝聚社会力量的核心。

政治权力形成的重要条件在于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利益内在矛盾的运动促使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结成社会

12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利益关系,当人们以力量凝聚的方式开辟利益实现途径时,会促使利益关系中不同利益基础上产生的各种社会 力量之间形成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

政治权力形成的必要前提,是在力量发生对比关系时,一方的力量超过另一方,从而使这种力量对比关系转 变成一方对另一方的制约关系。制约其他力量的力量成为政治权力,其主体也转变为政治权力主体。

由此可见,政治权力实际上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

集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政治权力客 体的制约能力。

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 二、 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 1、客观构成要素(简答)

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是指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外在于政治权力主体的促成因素和条件,其主要有: ①生产资料的有效占有。劳动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历史前提,生产资料是人类劳动得以进行的必要 条件,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可以获得支配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因此,生产资料对于政治权力具有根本的 意义,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必然成为政治权力的主体。人们只有有效占有生产资料,并且使其能够在社会中产生 正效应的的社会和政治力量,才能形成和维护政治权力,并且使得政治权力有效运行。

②社会财富。这指劳动形成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作为劳动产品,社会财富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物质财 富的价值是抽象劳动意义上的劳动者智力和体力的凝结,因此,任何社会财富本身都代表着一定的力量,社会 财富的控制就意味着力量的控制。而它的使用价值则从两个方面影响着社会政治力量的形成和发展,从其本身 来看,物质财富的 使用价值可以解决政治力量形成和活动中的技术要求;从其作用来看,物质财富的使用价 值可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这就可以使物质财富的拥有者把他人利益与自己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社会政治力 量在人力方面的扩展。

③暴力。暴力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内容,即暴力执行者、暴力组织和暴力工具。它的强弱取决于暴力执行者的 能力和素养、暴力组织的严密程度和运行的有效程度、暴力工具的技术水平和适用程度等因素。暴力又是一种 特殊的力量,这主要表现在:首先,暴力具有相对严密的组织性;其次,它具有机动性,具有对其他力量的时 间上的优势;再次,暴力具有直接强制力,而强制和制约是政治权力的基本特性。此外,它还具有明显的效果 性。

正是暴力的这些特殊性,使得它成为政治权力中的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暴力并非孤立存在,他受特定的社 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制约,他以生产资料和物质财富的占用为自身的存在基础。 2、主观构成要素(简答)

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是指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政治权力主体自身的状况和条件。一般来说,其主要有: ①能力素质。政治权力主体的能力素质是其智力和体力的总和。它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 素,它也是使政治权力得以形成和保持的能动的基础。

②身份资格。政治权力主体的身份资格是社会规定性和外部特征。它的含义和内容因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及 其对于政治主体的要求的不 同而相异。个人身份资格是个人的社会政治规定性,群体的身份资格则指群体的 社会形象、社会地位、社会政治威望等等。

③理论与策略。理论是政治权力主体关于社会和政治基本状况的分析,关于所奉行的社会政治目标及其相关 条件的的逻辑阐述,其作用程度主要取决于四个向度的状况:理论是否切合实际;理论与社会成员的相关度; 理论本身的逻辑力度;理论是否能够随着社会政治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策略是政治权力主体在具体的客观条件下强化自身力量、弱化对方力量的方式,它是与实际政治生活的具 体时间、地点、性质等等复杂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作用影响到政治权力在具体情况下能否形成和保持。 ④政治组织。组织是若干个人的有机集合,但是,组织的力量是一种大于其全体成员力量的新的力量。组织 的力量取决于组织基础、原则、结构、运行方式以及组织成员的相互关系等多方面因素。 三、 政治权力的特性(论述) 1.主体利益性(简答)

含义:社会关系在现实形态上体现为人们的利益和利用关系,因此,处于特定社会关系中的政治权利的性质必 然现实地表现为该权力主体的利益性。

从政治权力形成的社会利益关系基础看,政治权力的主体利益性,是特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公共性的体现。 政治权力的主体利益有多方面的含义,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政治形态中,政治权力主体利益的这些多方面含

13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义的意义是不同的。

从政治权力作为强制约束方式来看,政治权力是其主体利益以强制约束方式予以实现的手段,同时,由于政活 中占据强制约束地位,其主体利益会以强烈的形式表现出来。 2.强制约束性(简答)

政治权力即强制约束力,因此,强制制约性是一切政治权力的基本特性。

政治权利的强制约束性首先导因于特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非市场实现性,也产生于其实现利益的强制约束 方式。

政治权力的制约性在不同方面有不同体现:

在社会作用方面,它体现为政治权力的统治性和管理性。其统治性即政治权力主体通过实施一系列政治统 治行为,保持对社会或其他政治力量的制约地位,他是政治权力存在和有效运行的前提和保证,是政治权力承担 社会功能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其管理性则是政治权力主体通过对保持统治所必需的社会职能的领导、组织和贯 彻实施,实现对于社会的管理,他是政治统治得以保持和实现的基础。

在作用方式上,它使政治权力对对立力量呈现强制性,对本群体呈现约束性。 在力量对比关系方面,它使之呈现出力量对比的不对称性。 3.专属排他性(简答)

在既定的范围和层次上,政治权力具有专属性,同时,专属意味着排他,政治权力对于自己的力量具有专有性, 对其作用的领域具有专属性,因而排斥其他力量的同等作用。

政治权力的专属排他性,是由共同利益的单一性决定的。在既定的范围和层次上,在特定的利益关系中,构成 利益关系的原构主体之间利益可以是多样的,但他们间的共同利益是唯一的,这种唯一性,使得实现共同利益的 政治权力必然是唯一的。唯一意味着专属,专属意味着排他,正是这种唯一性,提供了政治权力的专属排他性基 础。

政治权力实现特定利益和要求的强制约束方式,进一步为政治权力的专属排他性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政治权力 是力量对比关系中超过其他社会政治力量的力量,确保其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制约支配地位,这就必然要求政 治权力具有专属地位,采取排他方式,同时,政治权力作为超过其他社会政治理论的力量,在其形成之后的强制 约束运行方式和机制,无疑为这种专属和排他性提供了可能。

政治权力的专属排他性,在不同的范围和层次上有不同体现。

在社会利益结构的各层次和范围上,体现为政治权力特有的公共权威性; 在国家层次和范围内,它使政治权力跃升为至高无上的国家主权;

在与社会和政治的其他力量的关系方面,其体现为政治权力的独占性和非分享性。 4.扩张延展性(简答)

政治权力是一定社会背景下的政治权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力量相互作用的发展,政治权力内在地具有扩张 延展性。

政治权力的扩张延展性首先导源于特定利益关系中的共同利益的独立性,共同利益的独立支配地位,为政治

权力的扩展性提供了基础。同时,政治权力是以强制约束方式,在对于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的制约中实现主体 利益要求的,这使得政治权力获得了共同利益实质意义的强制支配地位。对于这种支配性地位及其效用的维护 要求,驱使政治权力主体积聚能量,扩展自己的权力地位,增强自己的权力能量,从而构成了政治权力的扩张 延展性。

政治权力的扩张延展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政治权力在其作用范围方面的扩展。政治权力一经形成,就会在内在扩展性的驱使下,最大可能 地扩展其作用范围。

第二、政治权力在其作用层次方面的扩展。政治权力的扩展性驱使政治权力在纵向上运动,政治权力从 较低层级向较高层级扩展运动。

第三、政治权力在其利益含量方面的扩展。政治权力趋于在其作用的既定范围和层级上,具有更多的利 益含量,以强化自己的权力力量,提高权力的效用。

总结:政治权力一经形成,就会成为支配性的能动力量,在其内在的扩展性驱使下,政治权力自发地趋向扩 展。为了使政治权力按照公共利益的要求进行,必须对其进行制约。 5.多重职能性(简答)

含义:由于政治权力的基本、公共职能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多方面的任务和要求,所以,政治权力具有多

14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重职能性。

政治权力的多重职能性是共同利益多重价值性的现实任务体现。同时,政治权力是以强制约束方式,在社 会和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中实现特定利益要求的,因此,政治权力的多重职能性是在政治权力与其他社会和政治 力量的对比和互动中体现的,其多重职能转化的多重现实任务,是在政治权力与多方面社会互动和作用过程中 实现和完成的。

政治权力的多重职能性的实现,最终会体现为政治权力的力量与相应的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的合力结果。 表现:政治权力的多重职能性在不同层次上有不同的体现: 第一,在价值层次上,他体现为生存、安全、民主等公共价值 第二、在行为层次上,体现为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行为

第三、在日常运行层次上,体现为政治和公共事务中各种各样的具体职能事项。

第二节:政治权力的类型和政治权力关系

一、 政治权力的类型

1、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性质划分(论述)

特定利益主体的性质就是政治权力主体的性质,特定利益主体的性质是由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利益主 体的性质首先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

按照这一标准,可以把政治权力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政治权力、奴隶主阶级、封建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 级的政治权力。

原始社会以原始公有制为其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普遍的公共利益,原始社会的公共权力正是以这种 公共利益为核心形成的。

奴隶社会,奴隶主们凭借对于生产资料的占有而占有社会财富乃至占有奴隶本身,形成了对于奴隶阶级的统 治权。该时期的政治权力具有极端残暴性,及疯狂的对外扩张性,并且开始与宗教学说想结合。

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权力是封建地主阶级在其共同利益基础上聚集的政治力量,地主阶级的共同利益是保证

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和农民对于地主的依附关系,确保这种占有关系和依附关系,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权力具有严密的等级结构;与封建宗法权力具有紧密的联系;并以神权作为精神支柱。 资产阶级的共同利益根本上是资本主义制度,因此,资产阶级政治权力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前提,本质上是资 本的权力。

首先,他以资本对于生产资料的占用为其力量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资产阶级对于社会的控制;其次,他 以资本的利益和意志运行;

再次,他是按照资本活动的原则构成的,以雇佣关系是生存前提,以政治权力及其政治代理人促进其利益的 程度作为评价标准。资产阶级政治权力对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来说,是资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政治权力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无产阶级政治 权力是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掌握的政治权力;无产阶级政治权力是由共产党的领导来实现的;

无产阶级的政治权力又是对于剥削阶级及一切破坏和反抗社会主义事业、敌视人民政权人们实施的专政。 2、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组织类型划分(论述)

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组织类型差异,政治权力主要可以分为社会公共权力、执政党权力。

社会公共权力是全社会范围内的政治权力,它是以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在国家产生后,它表现

为国家权力。社会公共权力具有如下特点:普遍性,他作用于全社会和全体社会成员,并在这个范围内普遍有 效;至上性,他是社会范围中的最高权力,不允许同样范围和层次上其他同等权力的存在。

执政党权力是特定阶级的政治组织的政治权力,其形成的基础是特定阶级和阶层的共同利益。它的范围要小 于社会公共权力。

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同执政党在力图维护资产阶级共同利益上是一致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最广大人民群众 的共同利益是由作为执政党的工人阶级来代表的。 3、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层级划分(属大题)

按照这一标准,可以把政治权力分为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上级权力和下级权力。

中央权力是特定政治权力主体内部最高层次上的权力,它是同一政治权力中的核心部分。在社会范围和层次来 说,它常常成为社会公共权力的代表,具有普遍性、至上性的特点;在法定范围内,中央权力同样具有普遍的支

15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配性和约束性。

地方权力是特定政治权力主体内部次级层次上的权力,是按照政治地域的划分而形成的权力,它以特定政治地 域的共同利益为基础。当这种地区与民族区域相吻合时,地方权力与民族权力的范围是一致的。

上级权力是组织层次上高于下级权力,作用范围大于下级权力并且处于对下级权力统率地位的权力。下级权力 正好相反。

4、按照政治权力的功能划分(简答)

政治学中的政治权力功能类型通常是指社会公共权力的功能类型。按其不同功能,社会公共权力大体上可以分 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立法权是社会公共权力中制定、修改或废止法规、法案的权力。就其本质而言,立法权是集中社会全体成员或 统治阶级全体成员意 志和利益要求,形成共同利益和共同意志的权力。除了制定、修改或废止法规、法案的权 力之外,立法权中常常还包含着对行政和司法权力进行监督的权力, 以保证自己的意志和利益要求得到贯彻, 并规范行政和司法权力的运行。立法权在社会公共权力中具有首要的地位,立法权力运行的主导价值是民主。 行政权是社会公共权力中实施法案,管理社会行政事务的权力。就其本质而言,它是执行社会全体成员或统治 阶级全体成员共同利益和意志要求的权力。就其功能来说,他是对于立法的执行权。行政权力运行的主导价值是 效率。

司法权是社会公共权力中实施法律、法规并以此为标准规范社会生活的权力。就其本质而言,它是维护社会全 体成员或统治阶级全体成员的利益和意志要求的权力。它一般由侦察权、诉讼权和审判权构成。司法权力运行的 主导价值是公正。 二、 政治权力关系

总概:政治权力关系,是指不同类型政治权力之间的联系,政治权力关系首先是指不同政治权力主体的权力之间的关系,同时,也

包括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不同要素划分不同类型政治权力之间的联系: 1、不同性质的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属大题)

不同性质的社会公共权力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产物,因而相互之间具有历史发展的否定性,在阶级 社会中, 不同性质的社会公共权力又代表着不同阶级的利益,因而相互之间具有阶级的否定性或对立性。从这 种意义上来说,不同性质的社会公共权 力之间主要是相互否定或相互对立关系。

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不同性质的政治权力之间也可能存在妥协或协调关系。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主 要表现为:不同性质的社会政治力量之间的力量对比不相上下,双方都有妥协的要求;第三种外在力量对全社会 构成威胁;不同性质的社会政治力量在社会中有某种共同利益。 2、执政党权力与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论述)

执政党权力,是指特定社会政治生活中处于执政党地位的政党的权力。

从本质上讲,执政党的权力与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过,执政党作为统治阶级的核心组 织,其权力范围要小于社会公共权力。执政党权力与社会公共权力的关系,实际上是执掌社会公共权力的政治力 量与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

就两者关系而言,一方面,作为执掌社会公共权力的政治力量,执政党的力量在社会公共权力意志运行中具有 领导地位,执掌党与社会公共权力的关系是领导关系,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公共权力是特定意义上全社会范围和 层次的政治权力,因而执政党的权力与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是执掌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执政党以党魁任内阁首脑并组阁,党的议员组成议会党团以参与和影响立法等方式 来实现这种转化,以此掩盖其少数人统治的真相。

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政党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执掌社会公共权力,并以制定基本政治路线、原 则的形式,通过法定的程序使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在社会公共权力中得到充分体现。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着执政党权力直接承担某些社会公共权力职能的现象,因此,进一步明确 执政党权力与社会公共权力的关系,提供党的执政能力,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社会主义政治 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3、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论述)

在社会政治权力意义上,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是特定社会的政治权力与该社会中特定地方区域的政 治权力直接的关系。

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是由地方权力的两重性引起的。就政治关系的社会利益基础来讲,两者的关系,

16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是社会共同利益与各地方区域不同利益之间在政治权力关系上的体现;两者的关系,又是社会公共权力在其权 力主体内部不同层次之间的纵向关系。

地方权力的两重性,产生了两者关系中的基本问题,一是两者之间的关系状态,二是两者之间的权力配置或 分割。

在两者之间的关系状况方面,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存在着需要合理划分各自利益基础上的相互协调关

系。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基本状况 是隶属关系基础上的协调关系。在常态下,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之间 不存在对抗的关系,不过,在特定情况下,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可能转向对抗。

一般来讲,全社会共同利益和特定地区区域利益之间的合理分割、政治权利实现有效统治和政治管理的要求,

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配置、分割中的决定性因素。这种配置还受着历史状况、文化传统、政治局势等多方面 因素的影响,因此,它依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构成了特定社会政治权力的纵向结构,这一权力关系的不同形态,成为不同国 家的国家结构形式的基础。

4、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之间的关系(论述)

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是社会公共权力的一种功能性划分。他们之间的关系显示的是社会公共权力 的横向权力关系。

一般来讲,三者之间的关系构成状态取决于社会公共权力的基本社会属性和政治权力的组织构成方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公共权力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力,因此,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只不过是

资产阶级“为了简化和监督国家机构而实行的日常事务上的分工罢了”。由于资产阶级内部的各阶层、集团、派 别的私自利益之间存在着对立关系,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它们必然要寻求不同的政治权力为后盾,这就使立 法、行政、司法呈现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社会,新型的经济关系的确立,使得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内部本质上不存在利益对立关系,因而

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不过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政治权力的功能性体现,它们都统一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 民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由于立法权能够集中和表达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并使之形成普遍有 效的法律法案,因而它是社会主义社会公共权力的核心,行政权和司法权不过是贯彻和执行这些利益和意志的 手段,因而在三权中处于从属立法权的地位。三权本质上的一致和立法权对其他两者的统率关系,体现着社会 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

社会公共权力中的三权关系,构成了特定社会政治权力的横向结构,这种权力关系的不同形态,成为不同国 家政体形态的基础。

第三节:政治权力的作用

一、 政治权力作用的特点(论述)

1.政治权力作用有特定的目标指向。

现实生活中,政治权力总是对特定的政治权力客体发生作用,以实现其特定的目标,特定政治权力客体规 定了政治权力作用的特定指向。政治权力作用指向,可以是明确直接体现的,也可以是间接体现的。 2.政治权力作用具有特定的效益。

政治权力的作用过程是一个政治权力能量转化为相应作用后果的过程,这就造成了政治权力的效益问题, 即政治权力作用的效益与成本成正比关系。但在实际政治过程中,其效益受到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包括政 治权力付出的实际能量、作用层次、作用时间等。

3.政治权力具有双刃剑的效用

作为能动的巨大力量,政治政治权力作用于社会具有双刃剑的效用特点,主要体现在:

第一、在价值意义上,政治权力执掌者可以按照社会公共利益和由此形成的公共价值要求启动政治权力, 对于社会生活和社会成员形成符合公共之善的作用,也可能按照特殊的权力执掌者的特殊利益要求启动运用 政治权力,形成违背公共价值的恶作用。

第二、在社会政治意义上,政治权力的作用对于作为权力客体的社会成员和权力主体双方会同时产生相应 的效果,当政治权力的作用有利于或者不利于甚至破坏公共利益时,其作用的后果会泽及社会成员,与此同 时,也会直接影响到政治权力的强弱乃至政治权力主体的社会地位。 4.政治权力作用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政治权力作用往往施加于其作用范围内的全体成员,涉及这些成员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其作用范围 广大。同时,政治权力作用的过程,也是巨大的公共力量的能量释放和转化的过程,因此,政治权力的作用常

17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常对于社会和历史具有深远而长期的影响,这就决定了政治权力的运用必须理性。 5.政治权力作用的后果常常呈现多方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合力

在政治权力作用后果方面,由于政治权力的运行过程是与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他在制约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的同时,也受特定历史条件和其他力量的相应的互动制约。因此,政治权力的作 用不可能完全体现为作用过程和作用后果的单一意志性,他常常会呈现与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的一种合力作 用,这种结果实际上是一种变动着的总的平行四边形,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他表明了政治权力运行的实际状态。 二、 政治权力作用的方式(论述)

1.指令方式

含义:指政治权力主体借助于某种传播媒介,以指示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志,要求政治权力客体照此行为。 作用范围:命令方式通常发生于根本利益一致的权力关系中,尤其是同一政治权力主体内上下层次之间的权 力关系中。

基础:指令方式的基础是政治权力客体的服从和受支配,否则命令方式将无法进行。

形式:指令方式的例子如国家主席令。

体现:指令方式是政治权力制约性的直接体现,他不仅以明示的语言和形式,直接表达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 和对于政治权力客体的要求,而且是政治权力强制约束性的直接体现。被认为是典型的行政方式。 2.压力方式

含义:政治权力主体运用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力客体形成一定的强制形势和心理氛围,以此使权力客体意识到 政治权力作用的后果从而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作出行为选择,从而达到政治权力主体对于政治权力客 体的既定目的和要求。

实质:政治权力以压力方式行使时,实际利用的是政治权力的势能作用,政治权力的压力方式,实际是政治 权力借助于政治权力客体对其是否按照权力意志行为后果的心理预期而发生的潜在作用方式。

作用范围:压力方式常常存在于具有不同程度冲突性甚至对抗性的利益之间。政治权力的压力方式作用具有 有效的范围,这一范围取决于政治权力客体对于政治权力主体采用压力方式所指示的政治后果可能性认 知预期和对于该后果的承担能力。 表现形式:政治警告、政治恐怖等。 3.规约方式

含义:规约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制定或借助于某种政治和社会规范来贯彻自己的意志,规约政治权力客体 的行为。

特点:规约方式的特点在于政治权力主体与客体之间具有关于实际行为的明示和明确的事先约定,双方行为 都以此为据进行,因而规范方式不仅对政治权力客体和主体都具有规约作用。。 作用范围:通常用于具有共同利益的政治关系中

表现:主要有法律规约、制度规约等。道德规范是一种非权力规约,一般不作为政治权力的规约方式。 4.说服方式

含义:政治权力主体以特定的理论、方案实现与政治权力客体思想的和心理的沟通,进而贯彻自己的意图。 作用范围:说服方式的运用基础在于政治权力主体和政治权力客体之间具有特定意义的共同利益。说服通常 在政治权力主体与政治权力客体的共同利益、政治权力要求对于政治权力客观利益实现的意义层次进行。 特点:具有特定的劝导性和技巧性,其运用成功与否往往与政治权力主体所凭借的理论的力量、方案的可行 性及技巧的有效性有很大关系。

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治谈判也是一种特定的政治说服方式。 5.奖酬方式

含义:政治权力主体运用自己掌握的资源对政治权力客体施行奖酬,以鼓励或激励其按照预定的目标行为。 一般原理:按照特定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公认的价值原则,设置不同等级的标准,并把这些标准与社会成员的 利益要求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励社会成员遵行政治权力规范的积极行为。因此,政治权力进行的奖酬可 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也可以是社会身份性的。 作用范围:非对抗的权力关系之中。

特征:奖酬方式以激励为其特征,因而是一种积极的权力作用方式。具体的奖酬方式如表扬、付以酬金等等。 6.处罚方式

含义:处罚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依据某种规范对政治权力客体的逾矩行为进行程度不同的惩罚,从这个意

18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义上来说,它是规约方式的一种补充方式。

特点:以政治权力对于政治权力客体或者社会成员相关利益的减少甚至剥夺为特点。

意义:处罚方式以惩罚为特征,因而是一种消极方式。不过,对于政治权力客体的后来行为和其他政治权力 客体来说,它有一种毖后性,因而也不失其积极意义。

表现形式:可以是物质、精神的和社会身份性的,在特定情况下,社会公共权力还可以以限制或者剥夺社会 成员权利的方式进行。 7、暴力方式

含义:政治权力主体直接以暴力手段实施政治权力。

作用范围:一般见诸于根本对立的利益关系和政治权力关系之中。不过,当非对立的政治力量之间矛盾激化 而呈现对抗状态时,暴力方式也可能出现。

表现形式:暴力方式主要包括暴力镇压、武装起义等,战争是暴力方式的一种大规模极端形式,因此,“战 争 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

说明:暴力方式通常是政治权力运用的极端方式,当公开的暴力出现在政治舞台上时,标志着常态意义上政 治的结束,冲突、战争等非常态政治的开始。 三、 政治权力的作用(论述) 1.对于政治关系的作用

首先,政治权力是实现其主体成员利益要求的特定方式和凭藉。政治权力主体的成员为了实现自己利益而凝 结 成为特定的强制性力量,通过这种力量,他们一方面维护自己利益赖以形成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进而维护自己的利益要求。另一方面,他们获取特定的社会资源,来直接满足自己的利益要求。 其次,政治权力是人们获得和实现政治权利的必要条件和力量后盾。政治权利的形成是社会成员获得真正政 治权利的政治前提。另一方面,社会成员政治权利的实现也必须以政治权力作为力量后盾,使政治权利的 实现获得稳定的环境。因此,政治权力又是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2.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

政治权力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首先,人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都是以政治权力为中心内容展开的,这 其中,人们的一切政治斗争都是为了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人们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都是运用政治权力 来实现的,人们的政治参与是通过特定方式对政治权力的影响来实现自己利益要求的。

其次,社会政治体系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力量的。社会政治体系是围绕政治权力凝聚而成的,这其中,国家 是社会公共权力的组织和制度构成,政党是执掌、影响社会公共权力的阶级政治组织和制度构成。 再次,社会政治文化以政治权力为中心内容和价值取向,一方面,社会政治文化反映着政治权力的内容、发 展状况;另一方面,政治文化依附着社会政治权力,特定的政治文化为特定的社会政治权力服务。 最后,社会政治权力的发展是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它从一个方面显示着社会政治发展的发展水平。 3.对于社会生活的作用

首先,政治权力以合法强制方式,实现并分配共同利益,规定着社会成员的利益边界和实现规则,从而与每 个社会成员有切身联系,并且在利益意义和层次上深刻影响着社会成员的行为和活动。

其次,政治权力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它能够极大地推动、阻碍乃至破坏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这种作用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对于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保护和破坏来间接实现;通过政治权力直 接组织或破坏社会生产直接实现。

再次,政治权力对于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具有巨大影响力。由于政治权力在全社会具有巨大渗透力,政治权力 不仅是思想文化生活的构成素材,而且影响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方向、发展进程。

最后,政治权力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政治权力的特定性质、组织构成不仅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而 且影响着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第四章:政治权利 第一节:政治权利的涵义

一、政治权利的定义(简答)

1、定义: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 主张其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 2、政治权利定义的理解:

第一、政治权利本质上是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要求。

19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政治权利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实现要求。在社会共同利益要求的基础上,一方面形成了政治 权力,另一方面形成了政治权利。政治权利以不同力量为主体,其本质上是社会成员主张共同利益的法定政 治资格。

第二、政治权利是以建立在特定经济关系和利益基础上的政治权力为前提条件和后盾力量。

政治权利是由政治权力来确认的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资格,因此社会成员的政治利益的形成,必 须以特定政治权力的确认为前提条件,同时,政治权利的实现,必须由政治权力来保障。

需要指出的是,政治权利以政治权力为前提条件和后盾力量,并不意味着政治权利来源于政治权力。政治 权利的社会根源是社会共同利益,政治权力不过是对于社会成员主持这种共同利益资格的确认和保障。但从 其他意义上来说,政治权力对于政治权利的形成于运行具有前提条件和后盾力量的意义。 第三、政治权利体现着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

政治权利是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主张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他是在社会利益关系转化为社会力量关系后 形成的,因此,他是社会力量关系的体现;同时,政治权利又是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法定资格,因此, 他体现着作为社会力量的政治权力与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力量之间的关系。 第四、政治权利是法定的资格性规定。

人们有法定资格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主张共同利益,并要求自己主张得到政治权力的保障;同时,政治 权利只是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在政治生活中主张共同利益要求的身份和资格,实现政治权利只是社会成员 通过政治生活实现共同利益的中介环节。

人们拥有和实现了政治权利并不等于人们已经在政治生活中实现了其共同利益主张,但,如果人们没有 政治权利,那他绝对不会在政治生活中实现其共同利益主张。 三、 政治权利的特性(论述)

总概: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权利的阶级特性是其根本特性,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特性: 1.政治权利具有主体的相对个体性(论述)

含义:政治权利的相对个体性,是指政治权利属于相对共同利益意义上的社会个体的政治权利,而且政治权 利的实现归根到底是相对共同利益意义上的社会个体的权利实现。 表明:一方面,在权利的所属意义上,政治权利是属于相对个体的权利。

首先,从作为政治权利主体的单个社会成员来看,政治权利是该社会成员相对其利益关系中共同利 益的个体的权利;

其次,从作为政治权利主体的特定社会群体来看,其政治权利主张的是该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共同利 益,这种共同利益 实际是由该群体和他群体构成的更大群体的利益,相对这个更大的群体,他的 政治权利仍然是相当个体权利。

另一方面,在权利实现的意义上,政治权利最终要落实为相对个体实现的权利。

本质:政治权利的相对个体性,也是政治权力主体利益性在社会成员政治资格上的转化。政治权力的主体利 益实际是确认各单个政治权利主体对于这种同一个共同利益的主张资格,这一确认过程,是集中的政治 权力在分散的社会成员的政治资格上的还原。所以,政治权力的主体利益性,转化为分散的各政治权利 主体主张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

总结:政治权利主体的相对个体性,使得政治权利的形式具有相对个体性。 2.政治权利具有法定规范性(论述)

含义:政治权利体现着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规定着政治权力和社会成员进行政治行为、从事政治活动 和承担政治义务的范围、内容,因而政治权利具有规范性的特点。

特点:政治权利的规范是由政治权力的强制约束性转化来的法定资格,并且以政治权力为后盾,因此,他是 一种强制性规范;由于是以法律形式存在的规范,因此,他是明确、具体的规范。

根源:政治权利的规范性,导源政治权利主体所处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非市场实现性。政治权力形成和 实现的过程中,在政治权利的非市场实现性,转化为作为相对个体的政治权利主体的行为原因。 本质:政治权利主体的规范性,是政治权力强制约束性在政治权利主体法定政治资格上的转化。政治权力的 强制约束性,是政治权利规范性的直接来源和力量后盾,但政治权利的规范性是政治权力以法律或法规 形式在作为相对个体的政治权利主体政治资格上的还原。

对象:政治权利规范性是对政治权利主体政治活动的范围、方式;对其他社会成员与特定政治权利主体的政 治权利相关政治活动范围、方式;对政治权力及其组织和人格承担者与特定政治权利相关的政治活动的

20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规范。

3.政治权利具有权利主体的自主性(论述)

含义:政治权利是社会成员在法定范围之内自由从事政治活动的政治资格,因而它具有权利主体自主性的特 点。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没有法定范围内政治权利主体的自主性,就不存在政治权利。 形成:首先,政治权利主体的自主性,是由该权利主体所处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单一性转化而来的。 对于权利主体来说,社会共同利益的唯一性,转化为该权利主体主张的共同利益的唯一性,这种 唯一性需要特定政治权利主体来实现,从而形成了政治权利主张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的自主性。 另一方面,从利益关系中的唯一共同利益向多个政治权利主体主张的共同利益的唯一的转化, 使得众多政治权利主体要求在自己法定权利范围内主张共同利益,从而形成了政治权利的自主性。 其次,政治权利主体的自主性,也是政治权力的专属排他性在政治权利主体法定资格上的转化。 作为共同力量集中凝聚的政治权力转化为分散的各政治权利主体的法定身份,政治权力的专属排 他性,相应转化为各特定政治权利主体在发定范围内对其自由的专属性和对其他社会成员的排斥性, 这种专属性和排斥性,构成了政治 权利的自主性。

本质:政治权利的自主性本质上是法定范围内社会成员政治意志的自由,它集中体现为政治权利拥有者选择 政治活动及其方式、目的的自由,即在法定范围内从事或不从事政治活动,争取或不争取特定的政治目 标的自由。

不过,应该强调的是,任何政治权利的自主性都有其特定范围和边界,这种范围即法定范围,这种边 界原则上必须以不妨碍其他社会成员政治活动的法定自由和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为前提。 4.政治权利具有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论述)

含义:政治权利是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有机构成,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是一切政治权利内含的两个方面。 形成:首先,政治权利的权利义务统一性,开始于共同利益的相对独立性。

共同利益的独立性赋予政治权利主体以法定范围内的自由,构成了政治权利中的权利方面; 共同利益的相对性赋予政治权利主体以相应政治责任,从而构成了政治权利的义务方面,由此可见, 共同利益的相对独立性,成为政治权利的权利义务统一性的基础。

其次,两者的统一性,也是政治权力的扩展性在政治权利形成过程中作为的结果。

政治权力的扩展性转化为政治权利的对应扩展性,形成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之间的相互限制性、 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利的相互限制性,这些限制性既形成了政治权利主体的权力和责任的对称性, 同时也形成了各政治权利主体的权利义务的统一性。 统一性体现:

第一、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是不可分割和对应存在的; 第二、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是互为条件的;

第三、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在量上是同等的,社会成员拥有多大的政治权利也就相应地承担着多大的 政治义务,反之亦然。

第四、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最终指向都是共同利益的实现。 5.政治权利具有自由价值性(论述)

含义:作为主张和实现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政治权利具有特定的公共价值含义。政治权利的特定基本价值, 是政治权利主体在法定范围内进行政治生活的自由。

形成:首先,政治权利的自由价值性,是特定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主张共同利益而形成的,实际上,其是共 同利益多重价值中的特定价值在主张和要求共同利益的特定主体资格中的体现。

从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历史来看,共同利益的多重价值是由政治权力承担和体现的,自由这一价值 是由政治权利承担和体现的;在政治权利的形成过程中,利益关系中的共同利益将自己的自由 价值过渡给政治权利主体,当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主张共同利益时,自由价值就成为政治权利 的基本公共价值。

其次,政治权利的自由价值性,也是政治权力多重职能性在政治权利资格上的转化体现。

政治权利确认了特定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就共同利益是否和如何作为自由的,同时,也就把自己的特定 职能转化成了政治权利的法定要求和资格主张;政治权利自由价值性,是在政治权力确认政治权利资格 的过程中,将其多重职能中的特定职能转化为政治权利主体的职能而形成的。

需要说明的是:自由价值性,有其特定历史规定性和社会规定性,他与政治权利的归属是一致的。

21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政治权利的自由是法定权利范围内的自由,超出这一范围,即成为非法的放任。

政治权利的自由价值,对于政治权利本身具有目标和主导价值,但对于其他社会价值,只具有工具 价值,所以,政治权利不过是社会成员主张和实现共同利益的工具途径。

第二节:政治权利的内容和作用

一、 政治权利的历史发展(论述) 1.原始社会的政治权利

总概:原始社会后期,氏族社会成员通过公共活动来维护氏族共同利益,分配共同劳动成果以满足氏族成员的 需要。在参与这些活动时,氏族社会的每个成员是以平等的资格出现的,而正是在这种资格中,实际存在着 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

特点:原始社会后期的这种政治权利有着自己的特点: 首先,它是社会成员人人都具有的政治资格; 其次,氏族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资格是平等的;

再次,氏族社会成员的政治资格不是法律确定的,而是道德习俗确定的。 第四,氏族社会成员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是完全融合的。 2.奴隶社会的政治权利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通过自己掌握的政治权力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政治权利,这种政治权利的特 点是:

第一、政治权利专属奴隶主阶级所有。

第二、政治权利具有宗法等级制特色。 第三、政治权利第一次和私有财产相联系。 第四、政治权利与政治义务相分离。 3.封建社会的政治权利

在封建社会,封建地主阶级凭借自己的经济地位和政治统治攫取了政治特权,并允许农民以租佃的方式在一 定程度上获得自己的利益,地主阶级以土地为中介,使得农民对地主产生人身依附关系。这种社会阶级关 系的变化,使得政治权利具有封建社会的特点: 第一、私有财产直接决定政治权利的归属。 第二、君主享有最大的政治特权。

第三、政治权利与官僚等级制和僧侣紧密相关。

第四、血统是政治权利的重要依据,这就使人们生来就有高低贵贱之分。

第五、农民虽然也享有某些政治权利,可是,其社会政治地位始终是低下的,其政治命运始终受着地主阶级 和封建官僚的支配。 4.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权利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利益是通过剥削雇佣劳动和市场交换实现的,资本雇佣劳动的自由平等与劳动者

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平等,同时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和交换方式的内在要求,这些要求给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权利打 上了深刻烙印:

第一、政治权利形式上体现为政治民主、自由和平等。

第二、政治权利以其形式上的平等掩盖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不平等。 第三、政治权利还以法律的平等掩盖着实际政治生活的不平等。 第四、政治权利以其表面的正当性掩盖着资本的不正当性。 5.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权利

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公共权力归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所有,使得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权利具有广泛性、公平 性、真实性的特点:

第一、就广泛性来说,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权利是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广泛享有的权利。同时,人民享有的 政治权利又具有广泛的内容。

第二、就公平性来说,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权利为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平等地享有,不受金钱、财产状况、 民族、种族、等的限制。人民不仅在政治活动的资格上是平等的,在政治任职等机会上也是平等的。 第三、就真实性来说,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使得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地位,使其

22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政治平等和经济平等紧密结合在一起。

总结: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权利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权利的扬弃,是在公有制基础上实现的人民真正的政 治平等资格,也是实现人民政治利益和社会平等的重要途径。 二、 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1.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论述)

在各资本主义国家,有关政治权利的规定集中体现在关于自由权、平等权、参政权三个方面: 第一、自由权。主要包括:

人身自由:公民不受随意逮捕、拘留和其他非法人身侵犯。而公民被捕后应在规定期限内受审。 言论自由:其中包括以口头、书面或其他形式发表自己言论的自由,如言论、出版、著作等自由。 通信自由:一般指公民的通信秘密不受侵犯,不受当局随意检查。

集会自由:指公民以一定形式集会而表达自己的意愿或商讨特定问题的自由。 结社自由:主要指公民结合成某种组织以实现特定目的的自由。

第二、参政权。主要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资本主义社会规定的公民参政权大体上包括选举权、 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

选举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是指公民按照法定程序推选他人担任政治职位的权利;被选举权是 指公民自身被他人推选担任政治职位的权利。这种政治职位一般不包括政府文职官员在内,由于资本主义国 家对选民进行财产、教育、居住年限的限制,使得公民的选举权实际上受到许多限制。

创制权主要指公民的立法提案权,复决权是指公民投票表决立法法案的权利,罢免权则是指公民罢免国家 官吏的权利。

第三、诉愿权。资本主义国家的诉愿权包括公民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控告和诉讼权利。在资本主义社 会,这种权利主要是公民的权利和利益受到侵犯时提出诉讼的权利,其主要内容包括宪法诉讼权、性质诉讼 权和选举诉讼权。

宪法诉讼权是公民由宪法规定的权利受到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侵犯时提起诉讼的权利。但宪法诉讼权仅 仅在建立了宪法诉讼制度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作用。

行政诉讼权是公民权利或者利益受到行政机关及其人员侵犯时提起诉讼的权利。

选举诉讼是公民认为选举过程不合法、违法或者自己的选举权或者被选举权受到侵犯而提起诉讼的权利。 总结:资本主义国家的公民诉愿权只是规定公民的控告和诉讼资格,却不能保证公民真正维护自己的利益。 2.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论述)

根据我国现行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政治权利主要是:

第一、自由权。社会主义社会公民自由权是一种社会权利,也是政治权利。它包括人身自由、人格尊严,言 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和通信自由。

人身自由,主要指公民人身有自己自由支配,按照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人 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社会主义社会公民具有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权利。

言论、出版自由式指公民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 集会、游行、示威自由是公民以某种行为方式表达自己意志的权利。 结社自由是指公民按照法定程序组织社会组织、进行团体活动的自由。 通信自由是指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

总结:社会主义社会公民自由权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真实权利,国家为其实施提供各种保障,法律对 这些自由权的限制是为了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其与资本主义社会公民自由权有本质的区别。 第二、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选举权时参政权的集中体现,其内容主要包括选举权和被选 举权。

选举权主要指公民依照法律规定拥有的选举人民代表和国际公职人员的权利;被选举权是公民依照法律 规定拥有的被选举为人民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时对于公共权力代表者和行使者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公民依照法律进行选择的意 义上,选择权还可以包括对于特定公共议题解决方法的选择权;在方面的选择集中体现为公民的表决权, 即依照法律对于社会和国家重大公共事务及其解决方法进行全民公决和全民复决的权利。

按照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等,都有选举权

23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和被选举权,但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第三、监督权和罢免权。监督权是公民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公民的罢免权是指公 民按照法定程序对于不合格的人民代表有罢免的权利。

第四、诉愿权。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诉愿权是公民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批评和建议权、检举权、申 诉控告权和要求赔偿权。

批评权时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不当政策或行为提出批评的权利;建议权时公民对国家机关 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权利;检举权是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不当行为进行举报的权利。

这些权利都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的重要途径和保障。相关法律规定,体现了我国 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权力属于人民的特点。 三、 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论述) 1.有利于维护、实现和发展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

政治权利体现着权力主体的意志。在阶级社会,它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因而总是最大限度地为维护和实 现统治阶级的利益提供政治可能。

政治权利又是正在权利主体参与政治生活,维护和实现共同利益的资格,因此,政治权利又成为社会成员主

张和实现共同利益提供了政治可能:这种可能,首先为确定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即共同利益及其实现创造了条 件。

其次,他为维护政治权利主体的利益即共同利益提供了保证;

再次,政治权利是政治权力主体利益即共同利益发展的重要前提,成为政治权力主体利益发展的强大 推进力量。 2.有利于政治生活的正常进行

政治权利具有规范性的特性,它以法定的形式规定着社会政治成员政治活动准则,因而有利于保障政治生活

有序地进行,在阶级社会中,它有利于巩固剥削阶级的统治秩序。在社会主义社会,它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政 治按照人民的利益要求而正常进行。

由于政治权利本身含有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定的“公平”和“正义”的色彩,这就使得政治权利的规定有 利于化解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矛盾,保证社会政治的稳定。

同时,政治权利具有平衡不同利益和利益关系、消除利益矛盾的功能,这一功能的发挥,是对于社会政治秩 序和稳定的积极促进。

3.有利于政治成员政治积极性的发挥

政治权利是其拥有者的法定政治自由,政治权利分配着社会成员的法定政治自由;政治权利又是其拥有者主 张并且享有社会共同利益的政治资格,因此,政治权利分配着社会共同利益。同时,政治权利的确定会为社会成 员进行政治活动提供有效的空间和积极的条件。在剥削阶级社会,政治权利是剥削阶级进行自由、积极的政治活 动,压迫被剥削阶级的保障。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权利是人民发挥政治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当家作主的政 治地位的必要前提。

4.有利于社会政治的建设和发展

政治权利的明确规定和有效实现,意味着社会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明确规定和有效实现,从而有助于推动 社会政治向着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

政治权利的规定和实现,还意味着社会成员实现自己利益的可能。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权利可以 被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用来谋求自己的利益,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的政治权利则使得广 大人民有可能通过政治生活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第五章:政治统治

第一节:政治统治的含义和特征

一、政治统治的含义(简答) 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统治观

形成: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驱使政治权力主体发生政治统治行为。

含义:政治统治是解决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选择途径,是这一矛盾的基本行为体现。在内容上,体现为 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以此巩固政治权力主体地位、维护既有制约关系并保证政治 权力效力。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控制社会政治冲突,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建立和维护

24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其与社会成员之间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行为。

理解:第一、政治统治的本质是政治权力主体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既有权力制约关系,进而有效实现其利 益和要求。

维护政治权力主体的地位,保护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和要求在利益关系和政治生活中的主导性, 是政治统治行为发生的基本出发点;

维护权力制约关系,保持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和要求在政治生活中的支配性,是政治统治行为发 生的重要动因。

第二、政治统治的政治功能是对于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的控制和约束。 政治统治行为实际是以控制为特征的权力行为,而从权力制约关系的内在矛盾性来看,政治统治 是通过控制和约束来解决这一矛盾的方式,因此,他是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造成的政治行为之一; 另一方面,政治统治行为又把矛盾和冲突控制在社会秩序允许的范围内为限度,而并不能完全解 决这些矛盾 和冲突。尽管如此,政治统治行为却是为解决这些矛盾创造政治权力有效运行的条件 的必要行为,因此,他是权力制约关系的内在矛盾产生的基本政治行为。

第三、政治统治的行为内容是把政治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威,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和服从关系。 控制和约束社会利益关系的矛盾和冲突,保持政治生活的秩序的基本途径,是构建政治权威和 服从关系。为此,政治权利主体通过多种方式,把特定政治力量意义上的政治权力转变为政治权威, 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和服从关系。

在政治生活中,政治权力运行的有效程度,通常与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的程度成正相关关系。 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的建立,是政治权力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而 其越稳定,其程度越强化深厚,政治权力意志就越能够等到有效实施,反之亦然。 二、政治统治的特点(论述)

1.政治统治以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为出发点

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构成政治统治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政治统治行为的诸方面因素,其轴心和指南都是 政治权力主体地位的维护和政治权力主体意志的贯彻。

政治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决定了政治权力的主体地位是政治权力制约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先决条件,

因此,维护权力的主体地位,成为政治权力的必然出发点。另一方面,政治权力制约关系中的同一性,使得, 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不仅是维护政治权力力量,而且是维护政治权力与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主 体与非主体联系。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控制社会利益冲突,以保障政治权力主体的地位,是政治权力主体采用政治统治制度的 准则,也使得政治统治行为具体体现为政治主体权力对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控制行为。 2.政治统治以构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为基本内容

政治权威是以政治权力为基础形成的心理效应,是政治权力转化而来的权力威势,因此,为使权力制约关系

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政治权力主体必须把政治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威,这一转化成为政治统治行为的基 本内容。

政治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使得政治权力主体必须把自己的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威,而政治权力制约关系的

同一性,则要求政治权力主体使得其他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选择服从关系,通过这种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的构 建,解决政治权力对于社会制约关系中的内在矛盾。因此,构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是政治统治的基本内容。 营造政治权力主体权威性的任务,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体现为政治统治的多方面职能,既体现为对于敌对力量 的打击,体现于统治主体内部。

3.政治统治以社会公共伦理的正当性为道义依据

政治权力关系向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转化,必须要以道德层次上的政治正当性为伦理依据。而政治权威与 服从关系的强化,同样需要政治正当性的伦理依据。

政治统治行为的这一道德伦理特征,是解决政治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重要凭借。其要求政治权力主体以

形式上或实质上超乎各种社会政治力量之上的社会共同利益代表者的身份出现,要求政治权力不仅要遵循权力 主体利益要求的伦理正当性,而且要采用社会成员公认的公共伦理正当性。

政治统治行为的道德伦理特征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把特定社会中公共伦理的正当性加诸 政治权力的行为,或者趋向于以这种正当性来解释、或者包装政治权力的行为。 4.政治统治以控制和约束矛盾和冲突于政治秩序范围内为政治功能

25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政治统治行为转化政治权力关系为政治权威和服从关系的活动,在其现实性上,经常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构

建和维护政治秩序的活动。政治权力制约关系中矛盾性和同一性的交互作用,会形成特定社会范围和结构的秩 序。而维护这种秩序,则是政治统治行为的实际政治功能。

政治统治行为具有多方面禀赋的特点,他是政治权力主导性与社会公共性的结合,是政治权力强制性与权威 服从性的结合,是刚性秩序与柔性秩序的结合。

政治权力主体构建和维护的政治秩序,体现为政治权力实现社会公共利益要求和协调不同利益矛盾的规范化, 现实地表现在政治权力内部结构的有序化,政治权力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之间关系、有序化等。

5.政治统治以政治和社会的安全稳定为价值取向

在社会公共利益的多重价值和政治权力的多重职能中,政治统治行为力求实现的是社会安全和稳定的价值, 他以这些价值作为行为的基本取向。

政治统治行为的安全和稳定的价值影响,正是政治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性的价值体现,由此决定了政治统 治的价值取向。

政治统治行为的价值取向,是社会公共利益多重价值中的特定价值。因此,政治统治行为具有政治权力有效 运行和社会正常进行创造条件的特定作用。安全和稳定的实现及其实现程度,也成为政治统治行为效果的衡量 和评价标准。

第二节:政治统治的基础

一、政治统治的政治权力基础(简答)

政治权力的存在和作用,是政治权力关系存在和维系的基础和标志,也是政治统治行为得到实施的基本凭借。

因此,政治权力对于政治统 治具有前提性意义。任何政治权力主体要保持对于社会的政治统治,都必须确保在 社会政治力量对比中,始终控制着超过其他力量的力量,并且能够有效运用这种力量。

同理,政治统治的强弱状况,首先取决于作为其首要基础的政治权力的强弱状况,一般而言,两者成正相关 关系。从这意义上讲,强大的政治权力的存在和运行,是强化和有效实施政治统治的必要条件。

对于政治统治来说,政治权力的强大,是由构成权力的各种因素决定的,同时,也是由这些因素或变量与政

治统治行为实施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吻合性决定。在现代社会政治生活中,暴力为核心的统治权力,往往以规 则性的形式和方式作用于社会政治,这时,政治统治的权力基础在政治生活中常常体现为规则性权力基础。 对于政治统治来说,政治权力的强大,还取决于政治权力转化为社会公共权威的能力。这种转化能力的强弱, 同样在正相关的意义上决定着政治统治的政治权力基础的强弱。 二、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简答)

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取决于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关系状况。为形成和巩固其政治统 治,政治权力主体需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社会成员队伍,建立与相关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利益联系甚至联 盟,以加强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

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的决定性因素是政治权力主体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利益关系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共同利益和不同利益引起的利益矛盾。对于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来说,共同利益程度越高,利益矛盾程度越低, 越有利于政治统治社会基础的扩大,反之亦然。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权力主体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有不同的含义,由此形成政治统治社会基础的 不同构成因素和构成状态。内容含义上的共同利益因其程度不同,可以使得社会成员成为政治权力主体的成员, 而内容含义上的利益矛盾,则使得政治权力与特定的社会成员之间难以形成支撑政治统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基 础。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主要是由政治权力主体与社会成员之间内容相同的共同利益构成的。内容含义上的共 同利益程度越高,利益矛盾越低,政治统治的基础越能得到加强,反之亦然。 三、政治统治的公共职能基础(简答)

政治统治必须以社会公共职能的履行为基础。

政治权力的公共职能对于政治权力主体进行政治统治的基础意义在于:

第一、政治权力主体承担和履行社会公共职能,是其维护和保持政治权力的权威地位和作用的必要前提。 政治权力本质上是政治权力主体的权力,但形式上是全社会的公共权力。因此,政治权力统治地位的 确立,必须依赖于强大的政治权力,但同时,必须依靠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承担。所以,政治权力主 体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必须履行社会公共职能。

第二、政治权力主体承担和履行社会公共职能,是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运行,从而维护统治秩序的基础条件。 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既是政治统治秩序的社会体现,又是政治统治秩序正常稳定运行的社会基础。

26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则需要社会公共事务的正常有效处理,这就需要通过政治权力主体承担和履行 社会公共职能。

第三、政治权力主体承担和履行社会公共职能,是政治权力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进而增强统治力量 的根本途径。

政治权力的构成因素,是随着生产力的状况而发展变化的,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来说,政治权力 主体承担和履行社会公共职能是重要的实现条件。 四、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简答)

政治统治中形成的权威与服从关系是政治权力主体与政治权力客体双方构成的,因此,政治权力主体在构建 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时,需要构建社会成员的服从心理。

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威的服从心理,关键是社会成员在思想和心理上对于政治统治及其方式的认可和同意,

也就是对于政治统治正当性和合理性的认可和同意。这种认同构成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这种政治合法性成为 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政治统治的过程,就是政治权力合法化的过程。

政治认同和合法性首先取决于社会成员的社会关系,取决于社会成员在其所处的社会关系中的利益要求的满 足和利益关系的协调,其是产生和巩固政治合法性的根本源泉,也是社会成员认同政治权威的基本依据。 政治认同通常有三个指向:一、特定的政治权力的执掌者;二、特定社会的政治制度规则及其所体现的核心 价值;三、特定的社会共同体。

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政治权力只有有效的转化为政治权威,培植政治认同和政治合法性,才

能有效的维持政治统治秩序;同时,政治统治的要求和规则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有效实施,往往也取决 于政治认同和政治合法性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建立。

第三节:政治统治的类型和方式

一、政治统治的类型

1.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统治类型的划分(论述) 标准:政治权力主体及其利益

划分: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等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和无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的政 治统治。

特征:剥削阶级对于被剥削阶级的统治,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共同政治统治特征。 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是以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政治权力主体的,是原来的被剥削阶级对原来剥削 阶级的政治统治。 理解:

第一、马克思主义划分政治统治类型的基本标准是政治统治主体。

首先,马克思主义从政治统治主体出发,对于政治统治类型进行划分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从社会经济基础,尤其是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归属出发确定政治统治主体。 再次,马克思主义确定的政治统治主体是经济关系造成的社会群体,即阶级这一群体。

最后,由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根本变更具有历史变更意义,因此,在此基础上划分的政治统治类型, 是历史和社会形态意义的划分。

第二、马克思主义划分政治统治类型的现实依据是政治统治主体的利益实现和主导。

政治统治主体的统治地位,在现实性上是通过其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实现性和对于利益关系的主 导性体现出来的。政治统治主体的权力地位为其利益实现和对于利益关系的主导创造了政治条件,不同 的政治统治类型,意味着不同政治统治主体利益的实现和对于社会利益关系的主导。

在不同的政治统治类型中,政治统治主体利益的实现和主导,是指阶级这一群体利益的总体利益的实 现和对于社会利益关系的主导。

第三、马克思主义划分政治统治类型的重要标志是政治统治主体对于社会的控制支配性。

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政治统治体现为政治统治主体对于社会和政治社会的控制和支配。就此而言, 政治统治主体是否处于控制和支配地位,成为政治统治类型的重要标志。

说明:就政治统治意义而言,政治统治主体对于社会的控制支配性,不仅是政治统治阶级对于对立 阶级的控制,而且是政治统治阶级对于其内部成员的约束。 二、政治统治的方式(论述)

总概:含义:政治权力主体构建、维护和巩固政治统治的方式,也是政治权力实施政治统治的方式。

27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性质:政治统治方式是政治权力作用在政治统治行为中具体体现,他是政治权力主体围绕着把权力制约关 系转化为权威与服从关系这一特定任务而形成的特定活动方式。 主要方式有:

1.强治方式:

含义:政治权力主体以强力直接实现统治的方式。政治统治主体凭借自己掌握的政治权力,对于危害特定政 治统治秩序的敌对群体和社会成员,采取强力压迫、权利剥夺等方式,以消除其对于政治统治主体地位威 胁。

内容:强治方式还包含着政治权力主体凭借政治权力的强制力,对于危害特定政治统治秩序的敌对群体和社 会成员进行的行为强制。

本质:强治方式是政治统治本质的直接体现,也是政治权力的直接运用,对于政治统治的建立、巩固来说, 强治方式的效用更多的体现为弱化对于政治统治主体力量和统治秩序的危害力量方面。 2.法治方式:

含义:政治权力主体依照特定法律规则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法治方式是政治统治建立和实施的规则方式。 形式:传统法治中,法律规则只是政治权力主体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以法治国就是以法律规则作为手段治 理社会。

现代法治中,法律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共同规则,由此构成政治统治的内在机制,政治统治主体依照法 律的规定,进行政治统治。

实际状况:法治的实际运行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维护法律秩序,来实现和维护政治统治的秩序。 意义:对于政治生活来说,法治实际还意味着依照特定制度进行政治统治。

3.绩治方式:

含义:政治权力主体以承担社会职能和实现公共利益的绩效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政治权威和服从关系的 维护以及政治统治的实施,从而要求政治统治主体在形式或内容上承担社会公共职能,从而维护和公共 政治统治的社会公共职能基础。这些要求,集中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承担这些职能的绩效,由此形成政 治权力主体的绩治方式。

要求:在实施该方式的过程中,一方面,绩治方式要求政治权力主体全面承担社会公共职能;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公共职能具有特定的目标性,因此,绩治方式常常还要求政治权力有效的按照 这些目标承担社会公共职能。

4.理治方式:

含义:以意识形态和思想理论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在政治统治中,占有支配性地位的意识形态和思想理论, 都是政治权力主体的思想,他们反映着特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关系。

作用:一方面,意识形态和思想理论需要使自己从政治权力主体的意识形态和思想理论转变为全社会普遍形 式的意识形态和思想理论,使得统治者的理性获得公共理性的形式;

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和思想理论必须以其理性逻辑力量,把自己的政治价值,内化为社会成员的基本 价值信仰,形成持久有效的精神支柱,从而构建理性思维意义上的政治统治合法性。

作用范围:发生和作用于社会成员理性思维层次的活动,是对于特定政治统治合理性的阐述,是以思想秩序 构建和维护政治统治合法性和政治统治秩序的途径。

5.德治方式:

含义:通过社会道德和伦理构建、维护政治统治的方式。社会道德伦理是社会自发产生有十分重要的规范。 特点:首先,道德伦理具有社会普遍性,既是社会成员普遍遵循的规范,也作用于法律不作用的社会层面; 其次,道德伦理具有价值性其规范内在地包含社会行为的“应然”价值,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价值准则; 再次,道德伦理具有渗透性,他以潜移默化的渗透方式,调整社会成员的价值观。 影响:道德伦理是政治权力主体使其政治统治的正当性、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的重要工具。

要求:政治权力以道德伦理构建的方式和维护政治统治,必须确立特定社会的公共伦理,同时,必须使其政 治统治在价值意义上具有与公共伦理的高度吻合性,以此确立政治统治的道德合法性。

6.心治方式:

含义:通过对于社会成员政治认同心理的培养和强化来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对于社会成员政治认同心理的 培养和强化,实际是对于政治统治心理基础的培植和巩固。

意义:培养和强化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不仅是政治统治能否建立的重要环节,也是政治统治有效程度的关

28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键因素。

内容:由于社会成员认同政治统治的心理具有特定指向,政治权力主体常常相应的进行社会成员政治认同的 培养和维护,如对于特定政治权力的执掌者的忠诚和信仰的培养等。

作用方式:心治方式,是政治权力主体使自己的价值观念转化成为社会成员的心理定势的过程,因此,他是 通过对于社会成员特定心理秩序的构建和强化达到政治统治秩序构建和维护的方式。 三、政治统治的作用(论述)

1.政治统治维护和保护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和权力地位

目标:政治统治行为以维护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保护其权力地位为出发点,这一出发点也构成了政治统治 的宗旨和本质。

意义:首先,对于政治权力来说,政治统治行为关系到政治权力在实际政治生活中能否作为权力存在和运行, 能否保持其权力支配;

其次,对于社会政治关系来说,政治统治行为关系到政治关系能否存在;

再次,对于社会生活来说,政治统治行为关系到社会成员实现利益的既有政治方式能否存在。 总之,政治统治不仅对于政治权力主体具有根本性意义,对于社会政治生活也具有决定性作用。

2.政治统治保证和维护社会和政治的安全

过程:在政治统治过程中,政治权力对于社会和政治的敌对力量,对于各种危害政治权力主体地位的力量和 人员施行打击、镇压,从而保证政治权力主体和社会生活的安全。

分类:在特定国家外部,政治权利防御外部敌对势力的侵略、颠覆,保证国家安全;

在特定国家内部,政治权力以打击敌对力量和敌对分子的危害行为,保证着政治权力的正常运行和社 会的公共安全。

说明:在不同的国家,政治统治保证和维护的社会和政治安全的阶级本质含义是不同的。

3.政治统治保持和维护既有政治关系的存续

政治统治是保持和维护政治关系的根本途径,政治统治行为相应成为保持和维护既有政治关系的根本行为。 从政治权力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政治统治行为为解决政治权力制约关系中的矛盾创造了条件。

4.政治统治保证政治权力作用的效力

在政治权力作用于社会的过程中,政治权力的效力是通过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来体现的,而政治权威与服 从关系,则是通过政治统治的过程来确立的。

政治统治是保证政治权力对于社会的作用有效性的前提,从这意义上来说,政治统治行为为政治权力的社 会实现创造了政治条件。

政治统治还决定着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和要求在社会中实现的程度和政治权力的效度,强有力的政治统治 造成的稳定的政治权威和服从关系,能够相应程度的实现权力主体的意志,反之亦然。

5.政治统治保障特定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

综述:政治权利是社会成员主张和实现公共利益的法定资格,这一法定资格是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 解释:从政治统治行为的基本属性和特征来看,在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意义上,政治统治也是政治权力对 于社会成员政治资格的确认和保障行为:

一方面,政治统治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确认特定社会成员拥有和实现公共利益的法定资格; 另一方面,政治统治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于其确认的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予以权力的保障。 实际生活:在社会生活中,政治统治构建社会秩序,也为政治权利的实现创造了政治条件。政治权利只有在 政治生活的有序规则中得到实现,而政治统治正是政治秩序规则的供给者,因而具有提供实现政治权利 的社会和政治条件的作用。

6.政治统治保证社会秩序和稳定,为政治管理创造条件

地位:秩序和稳定是社会正常运行和社会成员有序活动的必要条件,政治统治的社会意义正是在于为社会 创造有序运行的前提条件。

缘由:政治权力对于社会的管理,只能在社会和政治有序和稳定的状态下进行,政治管理需要的这种状态, 是由政治权力主体的政治统治行为造就的,因此,政治统治以社会和政治秩序的构建和维护,为政治权 力实施对于社会的管理,正常履行政治管理职能创造了必要条件。

29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第六章:政治管理 第一节:政治管理的含义

一、政治管理的定义(简答)

1.定义: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的双重驱使下,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协调和解决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 实现社会共同利益要求,必须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实施对于社会的管理,这一行为就是政治管理行为。 2.对该定义的理解:

第一,政治管理的本质是政治权力主体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协调不同利益矛盾的方式,实现政治权力主体的利 益和要求。

政治管理的出发点在于实现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和要求,但,政治管理实现这一利益和要求的方式与政 治统治行为不同。首先,他是通过实现特定的共同利益,来实现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和要求的,其次,政 治权力主体是通过协调不同的利益矛盾,规范在此基础上的各种政治力量来实现其利益和要求的。在实际 政治生活中,这些协调和规范,为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和要求实现提供了条件。 第二,政治管理的重要功能是解决权力制约关系的内在矛盾。

政治管理以协调纵向和横向的社会利益矛盾,规范各种各样的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行为,来解决 政治权力制约关系中的矛盾性,同时,政治管理以实现不同意义上的社会共同利益,从而保持政治权力制 约关系的同一性。

政治管理既是政治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驱使下产生的政治权力主体行为,也是解决政治权力制约关系 内在矛盾的重要途径。

第三,社会衡量标准:政治管理行为是否有效和有效程度,是以协调和规范社会利益矛盾和实现特定社会共 同利益为衡量标尺的,纵向和横向的利益矛盾得以协调的程度,成为衡量政治权力进行政治管理有效程度 的标志。

第四,政治管理的行为内容是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和公共事务。

政治管理的过程,是把政治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实际社会结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权力主 体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的行为,体现为具体的公共职能的承担和公共事务的处理。因此,实际而具体的公共 事务成为政治管理的日常活动内容。 二、政治管理的特征(论述)

1.政治管理具有公共性(论述)

含义: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力主体通过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来实现自身利益的途径,因此, 政治管理具有公共性的特征。

性质:政治管理行为的公共性,是社会利益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中的共同利益在政治权力行为特征中的体 现,也是这种共同利益对于政治权力的规定性。因此,政治管理的公共性,发源于社会利益关系和共同利 益的要求。同时,社会利益关系和特定共同利益也规定了政治管理目标的特定公共性含义。

内容: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力在政治权威和服从关系的条件下实施的对于社会力量和成员的管理。在这一过程 中,政治管理赖以实施的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和管理对象的结合,赋予政治管理特定的公共权威性,由此 使得政治管理具有公共权威性,政治管理的规则成为社会公共规则。

说明:政治管理所承担的社会职能和管理社会事务,是特定社会利益关系和共同利益得以实现的要求,所以, 这些职能和事务具有公共职能和公共事务的特点,这就在政治管理的职能和事务层次上赋予了政治管理 的公共性。

2.政治管理具有组织性(论述)

含义:管理主体的意志和要求的贯彻,对于管理对象及其行为的机制,都是以组织的形式实施的,因此,作 为特定类型管理的政治管理,具有特定的组织性。 体现:

第一、体现为管理所凭借和运行的各种资源的有机结合性。这些资源包括人力、物力、权力等,在政治 管理中,这些资源是同一配置和有机结合的,政治权力正是凭借这种配置和结合,实现对于社会的管 理。

第二、体现为政治权力和社会成员的政治系统构成性。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管理的组织性要求,通 常体现为政治权力的组织和社会成员的组织。这两方面的组织,都呈现特定的政治系统结构性。 就政治权力的组织来说,政治权力系统一般按照特定的科层结构规则和程序规则构成;

30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就社会成员的组织来说,政治管理通常按照特定社会政治对于社会成员政治权利的实现要求而系 统构成。

第三、体现为政治管理运行的协同性。在政治管理过程中,政治权力的各组织部门之间具有规范意义上 的分工协作性,以使得权力的管理运行力量大于个组织部门单个行动力量的算术和。而政治权力主体 和社会成员之间具有规范意义上的秩序和协调性,以使得政治权力对于社会的管理顺利进行。

3.政治管理具有责任性(论述)

含义:政治管理根据社会要求确定和承担的公共目标和公共职能,其凭借实施的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威,会转 而形成政治管理的政治和社会公共责任,由此构成政治管理的责任性。

衡量标准:政治管理的责任性,根本在于政治管理行为与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吻合性,所以,政治管理的责 任表现为政治权力的公共责任。社会和政治生活对于政治管理的要求,是政治责任的根本规定性,构成 了政治责任内容,并成为衡量政治责任的标准。

内容:其是对于政治权力 主体行为的规范,包含社会成员的利益要求对于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管理活动的命 令性规范、允许性和禁止性规范,体现为政治管理应当怎样行为、可以怎样行为和不能怎样行为,并产 生政治管理的命令责任、允许责任和禁止责任。

对称性:政治管理的责任性,与政治管理的权力呈对称性。在政治管理过程和社会生活中,权力与责任是政 治管理权力的一体两面,两者共生于政治管理权力,互为条件,并且相互对称。 对称性:由于政治管理具有组织性,所以,政治管理的责任性具体体现为相应的结构性。

多样性:政治管理的责任性,使得政治权力和管理活动受到社会的公共监督。当然,在不同的社会政治形态 下,这样的社会公共监督使用以不同方式进行的。

4.政治管理具有服务性(属大题)

含义:对于社会生活来说,对于政治权力主体及其成员来说,管理意味着服务,政治管理承担社会公共职能, 因此,具有社会公共服务的特点。

性质:政治管理的服务性,根本上是服务于政治权力主体,满足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要求。承担这些要求所 需要的社会职能,是政治管理的本质规定,实际体现着政治权力的本质属性。政治管理通过服务于社会 特定共同利益,实现着对政治权力主体的服务。 体现: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管理公共事务和提供公共产品。

公共事务是社会成员为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有序进行而共同要求处理的事务。 公共产品是具有消费非排他性和生产非竞争性的产品。

5.政治管理以实现公共生活的效率和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属大题)

含义:在社会共同利益和政治权力的多重价值中,政治管理行为力求实现的是社会公共生活的效率和公平的 价值,因此,他以这些价值作为行为的基本取向。

实现方式:政治管理以有效实现共同利益和规范不同利益的实现方式,来实现效率的要求。同时,政治管理 以各种方式协调各方面社会利益矛盾,按照特定社会的公平要求,来实现公平的价值。 重要任务:实现既有效率,又有公平的社会和谐状况,是政治管理的重要任务。

第二节:政治管理的职能

含义:政治权力在政治统治的前提下,对于社会运行和发展所承担的任务。 一、实现社会共同利益(论述) 1.确定社会共同利益(论述)

含义:对于政治管理来说,社会共同利益却需要政治权力和管理主体的确定,这一确定过程是政治权力和管 理主体主观达之于客观的过程。

途径:政治管理对于社会共同利益的确定有两种基本途径:

一、主动确定,政治管理者主动对于社会及其发展状况进行了解,在获得有关信息的基础上确定社会共 同利益的需要;

二、被动确定,社会成员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民意方式在政治过程中表达利益要求,政治管理者根据这些 表达出来的利益要求,在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社会共同利益。

内容:由于社会共同利益包含在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中,所以,确定社会共同利益不仅意味着对于社会共同 利益内容的确定,而且意味着对于社会共同利益与其他利益边界及其相互关系的确定。

31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要求:社会共同利益的确定具有时间跨度、价值顺序和实际事项的要求。

总结:该职能,不仅包含着对于社会共同利益内容的确定,而且包含对于实现这些利益要求的途径的确定, 以使政治管理得到有效的实施。 2.实现社会共同利益(论述)

地位:根据所确定的社会共同利益,以政治权力的力量予以实现,是政治管理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的核心环节。 基础: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的基础是公共资源的组织和配置。

公共资源,即公共所有的资源,其内容包括多方面的资源,如公共自然资源、公共财政等等,为保证 社会共同利益的实现,政治管理过程需要有有效的组织和配置这些公共资源,以为社会共同利益的实现提 供条件。

特殊要求:在特定情况下,政治管理出于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的需要,可以征用个人资源为社会共同利益服务。 关键: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的关键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一方面,保证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适应社会共同利益的要求,是政治管理的重要职能;

另一方面,按照公共理性最大化原则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同样构成政治管理的重要职能规定。 重要职能:实现社会共同利益,要求政治权力体系的统一行为。协调各权力部门的行为,是政治管理实现社 会共同利益过程中的重要职能。

原则:实现社会共同利益,需要遵循平衡原则。

一方面,政治管理需要平衡实现利益中内含的不同价值,以使这些的公共价值得到均衡协调的实现; 另一方面,政治管理需要平衡社会共同利益与不同利益的关系,在社会共同利益得以实现的同时,保 证不同利益共同发展。 3.维护社会共同利益(论述)

含义:维护社会共同利益,是实现和分配共同利益的重要条件,因此,构成了政治管理的重要职能。 体现:第一、首先和集中体现为对于公共财产的维护。公共财产包括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在不同的国家, 政治管理对于公共财产有着不同维护形式。

第二、体现在对于社会公共组织的维护,比如对于政治权力机构及其人员的维护。

第三、体现在对于社会共同利益实现规则的维护方面。政治权力根据社会共同利益实现要求规定的有 关法律制度是社会共同利益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因此,对于社会共同利益的维护,包含着对于这些规则 的维护。

第四、在其积极意义上,还转化体现为对于社会共同利益实现要求的维护。维护社会共同利益,不仅 在于防止侵犯社会共同利益,而且在于要求有关组织和人员按照政治管理规则的目标实现社会共同利益。 实现方式:维护社会共同利益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社会政治过程中的立法、行政和司法都具有维护社会共 同利益的责任,在此过程中,政治管理维护社会共同利益的职能,具有审查、评价和惩罚等共同特点。 4.分配社会共同利益(论述)

含义:把已经实现的社会共同利益分配给社会成员、使得社会成员享受到社会共同利益的过程。 实质:实际上把已经形成的社会共同利益成果,分配给相关社会成员的过程。

原则:第一、按照公共性原则进行。一方面,在不同的社会政治形态下,不同阶级和政治统治意义上的公共 性,决定着不同的政治管理分配过程。另一方面,政治管理对于社会共同利益的分配,具又有一般 意义上的职能特征。

第二、按照多重分配原则进行。这种分配是多重分配构成的,其中:

政治性分配:在政治管理过程中,为维护政治权力的政治统治地位进行的分配,其关系到政治统 治有效运行。

报酬性分配:对于公共劳动的付出而进行的分配,这种分配通常是对于公职人员的共同劳动的回 报性分配;

资格性分配:对于社会成员享有社会共同利益的权利和资格的分配;

调节性分配:根据社会发展状况,由政治权力进行的二次分配,包括财政补贴,目的是为了调 节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差别,满足特殊人群的特殊利益需要;

再生性分配:为了社会共同利益的发展和再实现创造条件的分配,包括公共积累。

第三、按照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原则进行。不过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政治背景下,其有不同的含义, 造成了特定社会下不同意义上的分配公平和公正。

32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措施:通常需要设置必要的分配制度,以形成保持政治统治,维持社会稳定发展,因此,设置相关分配制度, 是政治管理在分配社会共同利益中的必要职能。 5.发展社会共同利益(论述)

含义: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共同利益的发展创造条件,是政治管理发展社会共同利益的职能。 建立基础:第一、政治管理发展社会共同利益的职能,首先建立在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的基础上。政治 管理者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政治管理发展社会共同利益的职能的正确履行 程度。

第二、该职能,建立在对于社会共同利益要求的把握基础上。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政治管理对 于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把握,构成了发展共同利益的决策依据。

取决于:第一、该职能,取决于政治管理者对于实现发展的条件把握,因此,政治管理者对于这些条件的把 握,成为发展共同利益的重要因素,规定了政治管理在这些约束条件下的职能内容。

第二、该职能,取决于发展共同利益的途径选择。不同的途径,会要求政治管理具有不同的职能, 并且形成政治管理实现职能的不同方式。

体现:该职能体现为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制定发展战略,选择发展途径,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实施发展战略 的职能。

说明:在发展社会共同利益方面,政治管理者根据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社会成员要求,提高共同利益的质量, 构成了另外一层意义上共同利益的发展职能。 二、协调和规制利益矛盾和利益关系(论述) 1.把握利益矛盾

地位:准确把握社会利益矛盾,是政治管理进行利益矛盾协调的基础,也是政治管理协调和解决矛盾职能中 的基本方面。

首要职能:透过实际问题,把握问题背后的利益矛盾,确定这些矛盾的方位,即确定其属于纵向还是横向矛 盾,是属于何种层次和范围的利益矛盾,是在政治管理中把握利益矛盾的首要职能。

实质:政治管理对于社会利益矛盾的协调,需要在复杂的矛盾中,确定利益矛盾,而由于利益和利益关系在 社会矛盾和社会生活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众多的矛盾中把握社会利益矛盾,实际上是把握社会生活的 主要矛盾。

途径:确定利益矛盾的属性,是政治管理过程中把握利益矛盾的重要环节。在社会生活中,社会成员之间的 社会联系是多样的,因此,按照人们所处的特定社会关系,把握社会利益矛盾属性,是把握利益矛盾的基 本途径。

重要任务: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区分社会利益矛盾中何种矛盾是需要政治权力解决的矛盾,何种矛盾是通过 市场和社会成员自治机制解决的矛盾,是政治管理的重要任务。

要求:利益矛盾具有发展变化的可能性,政治管理把握利益矛盾,需要把握利益矛盾的发展变化趋势,把握 矛盾个要素的发展变化可能性和方向。 2.分析利益矛盾

地位:分析利益矛盾是把握利益矛盾职能的进一步延伸,是解决利益矛盾的前提,所以分析社会利益矛盾, 成为政治管理的重要职能。

内容:第一、首先是分析利益矛盾的产生原因。政治管理者深入分析不同利益矛盾产生的原因,是正确协调 和处理矛盾的前提,从而成为协调和解决利益矛盾的必要职能;

第二、需要分析矛盾程度和状态。深入分析社会利益矛盾的程度,切实把握矛盾程度,是政治管理的 任务。政治管理者所针对的利益矛盾,必须是管理可协调的矛盾。同时,政治管理需要确定利益矛 盾的状态,包含静态和动态意义上的利益矛盾状态。非对抗状态的利益矛盾,是政治管理协调和解 决的矛盾。

第三、需要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在特定利益矛盾中,确定矛盾着的各方 中的主要方面,以之为实施政治管理的主要对象。

第四、需要分析矛盾的转化条件。社会利益矛盾在特定的条件下会发生转化,政治管理的职能是分析 这些转化的条件,并且根据这些条件采取协调和解决不同利益矛盾的措施。 3.解决利益矛盾

地位:在把握和分析社会利益矛盾的基础上解决利益矛盾,是政治管理协调经济利益矛盾职能的落实环节。

33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时机:社会利益矛盾通常是在特定条件下解决的,因此,解决社会利益矛盾,需要把握有利的条件。全面的 把握时机,并且以发展的眼光预见条件的变化发展,是政治管理者解决矛盾的重要任务。为解决利益矛盾, 政治管理者可以创造解决矛盾的特定条件,以使得矛盾得以解决。

重要前提:解决利益矛盾的重要前提,是解决矛盾规则的确立。解决矛盾的规则需要政治权力本着公平和公 正的原则予以确定,以体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价值,同时,政治管理解决利益矛盾的规则必须具有公信力, 以确保政治管理对于社会利益矛盾的解决具有公共效力和权威效应。

思想方法:第一、解决利益矛盾的思想方法,是认识到社会利益矛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切实根据不同矛盾 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办法解决不同的社会利益矛盾,是政治管理协调和解决利益矛盾的基本要求。 重要任务:还包括对于解决利益矛盾可行性的把握。要求政治管理者在协调和解决利益矛盾的过程中,必须 全面、发展的把握解决利益矛盾可行性,以使矛盾得到有效解决。

第三节: 政治管理的类型

一、按照政治管理实现的本质利益目标划分:原始社会的公共管理、奴隶社会的政治管理、封建社会的政治管理、 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管理、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管理(论述)

1.体现:对于政治管理来说,本质利益目标的不同,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政治管理的本质利益不同:

原始社会的公共管理师所有成员的所有利益。

剥削阶级社会,政治管理的利益本质,是剥削阶级的利益要求;

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同时,不同类型的政治管理在其社会背景下所实现的共同利益的含义是不同的: 原始社会,实现共同利益等于实现全社会成员的所有利益; 奴隶社会的共同利益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共同利益,

封建社会的共同利益,在封建地主阶级内部具有共同本质内容,在于其他阶级、阶层等社会利益群体之间 具有形式和斗争妥协意义上的共同利益;

资本主义社会,共同利益首先资产阶级内部具有根本利益的共同性,其与无产阶级和其他社会利益群体之 间,只是形式意义上的共同性;

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利益是形式和内容统一意义上的共同利益,集中表现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另一方面、就利益矛盾的控制和协调来看: 原始社会是以道德力量为主进行的自动协调; 奴隶社会是暴力主导的强制;

封建社会是政治权力与宗法权力、伦理权力的联合协调和控制; 资本主义社会是形式上的民主和管理机制的协调;

社会主义社会按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进行多方面的和谐建设。 二、按照政治管理的功能划分:立法管理、行政管理、司法管理(论述)

1.立法管理

含义:立法活动是政治权力以法的形式确定社会利益要求及其实现规则的活动,也是政治权力以法的形式确 定社会成员社会政治经济权利和义务及其实现规则的活动,立法管理就是对于这些活动的管理。所以,立 法管理是政治权力对于自身活动及其过程的管理。

表现:第一、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立法管理包含对于立法和授权立法活动的管理; 第二、就其具体内容来看,立法管理通常是对于立法组织机构、人员、权限的管理。

2.行政管理

含义:行政活动是政治权力按照社会利益要求,执行和实施社会公共意志的活动,行政管理是对于这些政治 活动的管理。

内容:行政管理包括对于行政权力自身的管理和对于社会成员的管理。

表现:第一、就其对于自身的管理来说,行政管理活动包括对于行政组织结构的设置、规范,对于行政管理 人员的要求和管理。

第二、就其对于社会的行政管理来说,行政管理包括对于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行政事务的管理。

3.司法管理

含义:司法活动是政治权力维护既定社会利益关系和法定规则的活动,司法管理是按照维护公共利益的要求,

34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对于这些活动进行的管理。

性质:司法管理是政治权力对于自身活动的管理。

内容:法院的组织和人事管理、侦查、诉讼、审判和执行的运行管理。

三、按照政治管理的不同对象划分:对于社会成员的管理、对于政治组织的管理、对于社会组织的管理、对于经济 组织的管理(论述)

1.对于社会成员的管理

含义:是政治权力对于社会成员行为的规范和引导。

内容:一方面是政治权力对于社会成员相互之间权利的确认、维护,体现着政治权力对于社会成员的利益矛 盾的调节。

另一方面,是政治权力对于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权利的确认和保障,体现着政治权力对于社 会公共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规范。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其表现为对于社会成员公开政治言论、游行示威等行为的管理,对于社会成员参 与公共决策的管理。

2.对于政治组织的管理

内容:包含对于政府组织的管理、对于政党的管理和对于政治社会团体的管理。

体现:第一、对于政府组织的管理,包括政府机构的设置、政府运行规则的规定、部门和层级之间关系的规 范等

第二、对于政党的管理,在政治生活中,政治权力对其的管理,主要是通过政党制度来体现,同时, 也通过政治权力对于政党组织及其成员 在公共政治生活中政治行为的法定规范来实现。 第三、对于社会团体的管理,是政治权力对于政治社团地位、活动方式的确定和规范,也包含着对于 政治社会团体的人员、财政的规范。

3.对于社会组织的管理包括对于各种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其中包括对社会公益组织的管理,对于社会中介组织 的管理和对于社会自治组织的管理。

第一、政治权力常常协同公益组织,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第二、对于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是现代社会政治权力实现社会有序管理的必要途径。

第三、政治权力与自治组织的关系,在政治意义上体现着政治权力与社会的关系,而对于自治组织的引导,

是政治管理的重要内容。

4.对于经济组织的管理

第一、在前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权力对于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单元的管理,也就是对于社会经济组织的管

理。

第二、在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权力对于经济组织的管理主要是对于行业组织和企业组织的规范。 第三、在社会主义社会,主要表现在对于国有企业的管理、对于其他企业的规范、对于经济合作组织的规

范。

第四节 政治管理的方式和作用

一、政治管理的方式

含义:政治权力对社会进行管理的方式、方法和途径的总和。 1.关于政治管理的政治行为方式分析(分析)

总概:政治管理的方式确定为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政治管理方式和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政治管理方式。 首先: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政治管理方式。 前提条件:以自然经济活动方式为前提条件。

在该方式下,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目的是为自己和家庭成员直接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其生产活动 以此为限度,从而成为有限规模的封闭性生产。 社会效应:社会处于自然形态。

一方面,社会构成单元是在自然形态的生活单位基础上形成的。构成社会基本结构的生产和社会单 元,是封闭、完整而独立存在的。

另一方面,社会成员和生产生活单元之间缺乏有机的经济交往,从而形成单个生产和生活单元的利益

35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同一性,但这种利益同一性难以形成社会共同利益,他们之间的自然联系成为社会联系的主要纽带。 特点:第一、政治管理具有父权管理特色; 第二、政治管理具有高度集权性;

第三、政治管理以血亲关系基础上的伦理规则为管理依据; 第四、政治管理具有强烈的人治特点; 第五、政治管理以单一的直接行政方式进行; 其次: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政治管理方式 前提:以市场经济活动方式为前提条件。

在该方式下,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实获得剩余价值,使得生产具有无限规模的发展趋势, 并且只有通过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才能实现。

社会效应:即社会在市场理性基础上形成社会联系和社会结构。

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换的需要,使得社会生产单位彼此间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在社会成员之 间形成横向的有机经济联系;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理性形成的社会联系,成为社会成员社会联系的基础,其他的社会联系围绕该 联系建立和运行。

特点:第一、政治管理具有契约管理的特性; 第二、政治管理是有限权力与有限责任的管理; 第三、政治管理以市场经济理性为基本依据; 第四、政治管理以法治方式进行; 第五、政治管理以多种方式进行。

2.关于政治管理的管理行为方式分析(不会有论述)

总概:政治管理的过程方式都是由政治权力主体和政治管理者实施的,体现着政治权力主体和政治管理者 的政治领导地位。而政治权力主体和政治管理者的政治领导,是通过这些过程方式实现的,因此,政治 管理中的政治领导,就是这些过程和方式的总和。 方式分类:

第一、政治规划(简答)

含义:政治权力在对于社会的管理活动中,就其管理目标、条件和方式而进行计划和部署的行为。 地位:是政治管理的首要行为。

目的:就政治权力的社会利益基础而言,政治规划是为了实现、维护公共利益和规范不同利益关系而 进行的预先计划。政治规划有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近期规范之分;同时,政治规划有不同层次 的规划。

内容:政治规划的内容包含着对于政治管理的目标、条件和途径的确定和规划。

特点:预见性,对于政治管理目标和管理者拟设作为的预先确定,是对于管理未来行为的预前计划; 预测性,对于政治管理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条件和途径的预先测量; 协调性,政治规划考虑多方面综合因素,按照统筹协调的原则计划部署。

方向性,政治规划体现政治管理者的行为意图,对于管理行为实施具有方向指示性;

规范性,政治规划按照政治管理过程的规范程序进行,规划一经形成,即具有政治或法定效力, 对于社会和政治活动产生不同意义的规范功能。 具体体现:国家战略规划、立法规划、行政规划。 第二、政治决策(简答)

含义:政治权力对于政治管理活动问题的决定行为。

本质:政治管理者确定所要实现、维护和发展的特定利益要求及其发展方式的行为。

分类:政治决策有时间之分、层次之分,政治决策是政治管理行为的现实实施。对于政治管理来说, 政治决策是政治管理行为实施过程的起点。

特点:政治决策具有公共权威性和公共选择性的特点。

公共权威性:政治决策权力的公共性和决策内容的公共性,决定了政治决策时公共决策,而政治

权力的决策属性,使其具有政治权威性,政治决策的决策凭借和内容,决定了其具有公共权 威性。其体现为政治决策对于一切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都具有合法的强制约束性。

36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公共选择性:一方面,从管理角度而言,政治决策实际是决策者选择的过程,另一方面,政治决 策时间上是公共选择的过程。作为公共选择过程的政治决策,需要进行多重意义上的选择,需 要在公共利益的多重价值之间进行决策选择,需要在决策的时机、方式等方面进行选择。 体现:立法决定,政治权力确定社会公共利益要求和公共规则的决定; 行政决策,政治权力实施公共利益和公共规则的决定; 司法判定,政治权力维护公共利益和法律规则的决定。

在不同的社会政治条件下,这些不同形式的决策的行使方式有所不同。 第三、政治组织(简答)

含义:政治权力为实现政治规则和政治决策而对于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和配置的行为。 地位:政治组织是政治管理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和步骤。

特点:政治性,政治组织是由政治权力构建组织的行为,由此而形成的组织具有政治权力性质; 合理性,按照政治管理的职能的要求,从实际的条件出发,构建合理有效的组织; 有序性,按照特定的组织原则,进行组织的结构设置,实现政治权力在机构、部门等方面的 有效运行;

规则性,贯彻组织原则,规定特定的组织制度、规范。

动态性,随着政治管理职能、环境的变化,政治组织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本质:政治组织本质上是把政治权力结构性规则化的过程,因此,政治组织的设定,根本因素是政 治权力的职能。

原则:政治组织过程要求贯彻有利于政治管理目标实现、因事设职、权责结合的原则。在组织设计 中,应该根据政治管理的职能进行组织结构的设计,除此以外,特定政治组织文化的培养,也是 政治组织的内容。

体现:政治组织行为,主要体现为对于广义政府组织的构建和调整,所以,立法、行政、司法组织 之结构、机制的设置是政治组织行为的主要任务。 第四、政治指挥(简答)

含义:政治指挥是政治权力按照政治规划,凭借政治组织,支配和协调社会成员以实现政治决策的 行为。

特点:主导性,政治权力按照政治管理的要求,主导社会和政治运行; 支配性,政治管理者以政治权力要求和限定社会成员的行为;

协调性,政治权力对于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不同形式的协调,以达到合作协力的目的; 操作性,政治权力在把政治决策付诸实施的过程中,使得政治管理成为具体的操作步骤。 要求:政治指挥应该以贯彻政治管理目标的要求,实现政治决策意图为基本出发点;另一方面,政 治指挥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按照权变原则,按照指挥过程中的具体条件,采用灵活的策略进行。 理解:政治指挥通常是行政过程采取的行为,所以,行政权力的实施过程,可以在政治管理过程和 环节的意义上理解为政治指挥过程。 第五、政治监督(简答)

含义:政治权力在政治管理过程中对于公职人员和社会成员的监督和规范行为。

功能:政治监督具有维护社会成员利益,维护政治决策,防止、处罚公职人员和社会成员逾矩行为 的功能。

特点:权力性,政治权力进行的监督行为,而不是政治权利对于政治权力的监督 合法性,政治权力的公共性赋予的监督正当性; 监控性,防止和纠正监督对象的违规行为; 追究性,对于违规行为的追究和惩戒。

内容:一是对公职人员行为的监督和监控,一是对社会成员行为的督导和规范。

首先,对公职人员行为的监督和监控,政治管理的监督是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力的监督,这种监 督通常有纵向监督和横向监督,纵向监督是不同层次结构中的上级权力对下级权力的监督, 横向监督是同级层次权力的相互监督。

其次,对公职人员的监督,目的在于检查和控制公职人员和机构的行为及其结果与公共利益的 要求和政治决策的要求的吻合性和适切性,所以,政治监督实际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意义。

37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在实行政治监督过程中,确定有关监督标准是其首要任务。

总结:就对应社会成员的督导和规范来说,政治管理的监督是政治权力对于社会成员的督导; 对于侵犯他人权利和公共利益的行为,政治管理中的督导,按照社会成员行为性质的差异,分 别由政治权力中的司法和行政权力实行。 二、政治管理的作用(论述)

1.政治管理是政治统治得以强化和巩固的基础

总概: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管理对于政治权力主体地位的维护和强化具有重要作用。政治管理强化着特定 政治权力的统治:

第一、在政治统治的权力基础方面,政治管理通过承担社会职能,通过协调利益矛盾化解政治权力的消极 削弱因素,强化政治权力的力量;

第二、在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方面,政治管理通过社会资源的配置,强化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 第三、在政治统治的公共职能基础方面,政治管理通过实现公共利益和承担公共职能,成为强化政治权威 的直接方式;

第四、在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方面,政治管理通过实现社会利益要求、强化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同时, 政治管理对于特定政治文化的维护,强化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 2.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力的社会实现机制

总概:政治权力是权威性的利益实现机制,是社会和社会利益关系对于政治权力的规定性,政治管理是这种社 会规定性的实现行为:

第一、政治管理是实现、维护、发展和分配社会共同利益的机制。

实现:在政治生活中,政治管理凭借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权威和强制约束力量,配置公共资源, 组织政 治权力,提供公共服务,实现社会共同利益;

维护、发展:通过政治权力的监督,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维护共同利益,通过促进社会的发展,发展 共同利益;

分配:政治管理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分配机制,政治管理在实现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决定每个社会成员享 有社会利益的方式,实现对于社会共同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第二、政治管理是协调和解决社会利益矛盾的机制。

方式:政治管理按照特定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合理价值,确定社会共同利益的内容,规范不同利益关系协 调社会共同利益与不同利益之间、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和谐。 同时:政治管理是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各社会价值实现和谐的机制,在进行政治决策时,协调共同利益 的不同公共价值之间的关系,协调公共价值和个人价值要求,从而使想不同价值之间的和谐。 总结:政治管理实际上是政治权力的社会实现机制,也是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解决机制。 3.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利的实现途径

含义:政治管理实现共同利益的过程,实际上是把特定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落实为社会政治结果的过程。 理解:第一、从内容上看,政治权利对于共同利益及其实现的主张,是通过政治管理得到实现的,而政治管 理对于共同利益的实现和对于不同利益的规范,都是实现共同利益,就此而言,政治管理是是落实共同 利益内容的政治途径。

第二、形式上看,政治管理实现共同利益的过程,是由特定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到政治权力再到社会 结果的过程,是特定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借助政治管理的形式落实为社会结果的过程。

总结:如果说政治统治确认和保障了特定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那么政治管理则实现了这些政治权利,所以, 政治管理成为政治权利的实现途径。 4.政治管理是社会有序运行的积极保证

含义:政治管理实现社会利益的过程,就是不断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过程,只有政治权力有效 的实现政治管理职能,才能使社会生活有序运行发展,所以,政治管理成为社会生活有序发展的保证。 作用:政治管理通过对于政治权力和社会生活的组织,通过对于政治权力的执掌者和社会成员行为的规制, 保证社会的有序发展。

总结:政治管理是在社会利益实现、社会关系规范和社会行为规制的意义上,积极保证这社会的有序运行。 5.政治管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

作用方式:第一、政治管理在社会发展和利益实现目标意义上,指引着社会的发展;

38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第二、政治管理以政治规则和政治指挥,规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

第三、政治管理实现社会共同利益和规范不同利益,使得社会不断获得发展的动力。

作用总结:政治管理促进着社会的发展,使得政治权力与市场机制、社会自治组织机制一起,成为人类社会 发展的重要而基本的方式。

总结:政治管理的成败得失,不仅对于特定政治统治具有成败兴亡的决定性意义,而且对于社会在发展过程 中的进步、倒退也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实施政治管理,既是政治权力主体利益和政治 统治的需要,也是社会成员利益满足和社会正常运行的需要,更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必然。

第七章:政治参与 第一节:政治参与的含义

一、政治参与的定义(简答)

1.政治参与的含义: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 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他是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用,体现着政治关系的内容。 2.基本特点:

第一、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界定: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的公民。这里的普通公民,不包括政府公职人员和政治家在内的活动。 第二、从政治参与的内容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行为。

政治参与实际是公民的政治权利行为,是政治权利以公民政治行为为载体的体现。公民政治参与涉及社会 政治生活的几乎所有过程。

第三、从政治参与的法定关系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公共权力的政治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关系。 公民政治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民主政治是主权在民的政治,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不仅有服从关系,而且 有参与的权利,履行政治权利与义务是公民的本质特征。政治参与实际是公民实现以普选权为核心的 公民政治权利的过程。

由于公民政治权利与政治义务的统一性,政治参与也是一种政治义务行为过程:

对于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公民来说,政治参与建立在他对民主价值承诺的基础之上,也是 他对公共权力、某种政治团体的忠诚所采取的活动。

对于社会政治政治权力主体和其他公民来说,承认特定的公民的政治参与,就具有尊重这种权利及其 行使的义务。

第四、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是非法的行为。 历史情况:专制社会下,人民只能通过政治斗争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而在民主制度下,公民政治权 利通常都是通过政治参与实现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诉诸政治斗争。

专制社会政治生活通常只与少数社会成员有关,在政治高压下,他们以政治革命斗争,改变政治权力的 归属而影响政治权力行为。

民主社会中,公民一般通过合法参与来实现自己的意愿,政治参与绝不意味着每个人都亲自充当政治管理 的主体。但在民主时代,普通公民可以通过政治参与影响政治权力,实际上,这正是政治参与起作用 的范围。

第五、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政治参与不只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 关的政治活动。

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应该是政治生活,同时,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包括参与所有的政治生活。

第二节:政治参与的类型

一、政治参与的历史类型(论述)

总概:马克思主义按照关于不同政治形态的划分来区分政治参与的类型 1.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

形成: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同资本主义民主制是密切相关的。其以“自由、平等、博爱”原则为前提, 以议会制度为核心,包括三权分立、政党政治等主要内容的一整套民主制度。这种国家是与资本主义经济 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这种民主政治制度贯彻形式上的

39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自由和平等原则,形成了一系列公民政治参与的机制。 作用:对于资产阶级政治统治来说,这种参与有其积极作用:

第一、以政治权利表面上的平等掩盖社会的实际不平等,掩盖资本主义政治统治的本质; 第二、它作为“政治晴雨表”,可以为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及时调整政策提供了依据;

第三、他可以平息和裁决统治集团内部不同派别之间的矛盾,从而有效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统治; 第四、它可以利用政治参与来缓和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给人民群众以发泄不满的机会。 2.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

地位: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参与有着本质 上的区别。

内容: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生活中,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利益是国家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 。社会主义政治统治从本质上讲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这就为他们参与国家与社会 管理提供了必要条件。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供了表达享有政治权利的人民群众利益的一定政治形式。比如,我国的人民代表大 会是人民实现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人民政协也是为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机构,此外,在其他各 项政治机制中,也都有人民政治参与的渠道。同时,社会主义不断完善的法律制度为社会主义条件下 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政治参与作为公民的政治权利是与每个人的利益相关的,每个 人的利益都又受到社会利益结构的制约。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因素制约,社会 主义条件下公民参与还存在着发展的空间,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参与 必然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三节: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条件

一、政治参与的方式 1.政治投票(简答)

含义: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政策之间,或政治和公共职位候选人之间,或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 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和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投票与选举的区别:政治投票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在选举、罢免、复决等个领域表达自己政治倾向的行为方式: 第一、投票已经不再局限于选举一个方面,其在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目标和作用: 在选举意义上,确定国家公职人员、国家政务官或其他组织中的相当此类的公务人员; 在复决意义上,公民投票的作用在于影响政府政策,全民公决,是直接民主的一种手段; 在罢免意义上,公民投票的作用在于影响政府的存在或个别官员的存去,并借此表达公民对政府的 政治态度。 2.政治选举(简答)

含义:政治选举是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法定的程序,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 组织某种政治职务或公共职务的政治行为。

内容:选举活动除了投票行为外,还包括政治捐助、组织选民以及其他影响选举过程或结果的活动。 分类:分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直接选举,是由选民按选区直接投票产生公职人员;间接选举,是由选民 先选出代表,再由代表来选举投票。

核心:投票作为一般选民参与政治的基本和普通的行为,是选举过程中最明显的行为。而投票活动构成了选 举活动的核心行为。

过程:选举活动需要筹措经费,政治捐助成为公民在这方面参与政治的方式。选举活动还需要大量的组织工 作,同时,离不开大量政治宣传。

作用:选举是普通公民控制政府的重要的制度化有效手段。同时,公民还通过定期选举的方式向决策者表达 公民的政治主张和意愿。选举的一般政治意义是使当选者获得某种政治职务或者公共职务的合法 性,他具有对政治竞争的裁判作用和对政治候选人的评价作用。 3.政治结社(简答)

含义:是指具有共同利益的公民结成持久性的集体组织的政治行为。 内容:政治结社包括组织或者参加政党活动和参加社团活动两种情况。

政党活动:参加政党活动在资本主义国家多集中在选举期间,资本主义社会公民参加政党的活动和参加选举

40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的活动常常是一致的。

在社会主义国家,政党的活动是经常性的,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公民参加共产党或者民主党派,都是 政治参与,其主要活动为参政、议政、评政。

社团:参加社团活动,在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加入压力集团。压力集团是代表和维护特殊利益,积极参与社 会政治活动,力图影响公共政策和政府行为。公民参加这种组织,也构成了政治参与。

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性社团是社会团体中参与政治比较显著的部分,他们也是有具有某些方面共同 利益的社会成员所构成。在中国,参加政治的社团一般是政治社会团体,包括工会、工商联等等。 这些团体,分别代表不同社会成员的利益,又在根本利益具有共同性,是参加国家事务管理的重要 组织形式。公民参加这些组织,也就是参与政治。 4.政治表达(简答)

含义:公民行使政治表达和诉愿权利的行为。

内容:政治集会、政治请愿、政治言论等等,公民以政治表达影响政府,主要是汇成一种集体效应,使政府 明确感受到某些利益要求和支持意向。

政治集会是特定社会成员为了共同的目的临时集合起来举行会议,联合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向政府提出某 种支持或者要求。

资本主义国家,公民往往通过某种集合表达自己的政治要求,促使政府改变某种政策。社会主义国家的 政治集会多,主要是有组织的,以此收集或表达公民意见,向政府表示某种支持,对政府工作进行监 督或提出批评意见。

政治请愿:公民向政府或地方公共团体表达自己对有关公告事务和公共政策事项的意见和希望的行为。 请愿的内容、方法等,都由各国的具体法律加以规定。游行示威在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是政治请愿的 重要方式,但具体的实施细则各国有所不同,并且承担相应义务。

政治言论:公民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和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见解,主要有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 现代社会的政治言论参与主要是通过大众传播工具而形成政治舆论去影响政府决策。在西方国家,公 民的政治言论实际上受到行政、立法、司法等方面的限制;社会主义国家人民运用政治舆论在国家 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公共政策,监督国家机关的行为。

5.政治接触(简答)

含义: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谋求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有关政府官员并影响之。其本身既包含合 法行为,也包含非法行为。政治参与意义上的接触仅指合法的政治接触。 资本主义国家:公民的政治接触包括个别接触和院外活动两种主要形式。

个别接触:公民为本人或小范围的利益而去接触官僚和政治家。这种参与形式依赖决策者的目的非常明 确,但因出于个人原因和个别人接触,故其影响的范围受到明显影响。这种参与形式依赖决策者的

目的非常明确,但出于个人原因而和个别人接触,故其影响的范围受到明显影响。

院外活动:个人或团体通过与政府官员和政治领导人决定的活动而进行的接触活动。院外活动作为一种 政治接触形式的参与,基本上与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公民无缘。

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政治接触形式多种多样,如以座谈会形式与政府官员沟通,通过信访与政府官员接触 等等,在中国,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信访,即公民通过来信或来访的形式同政府进行接触。政府专 门设有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接待人民来访的工作机关,这是公民关注政治问题,进行政治参与的经常性 方式之一。

6.政治冷漠(简答--非重点)

含义:表示一种心理状态,是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即不参加政治生活,公民对于政治问 题和政府活动冷淡而不关心。

产生原因:第一、经过长期的政治浩劫后,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反感对政治无动于衷; 第二、政治权力的权威基础和效力下降,由此引起政治参与的功能下降;

第三、政治权力和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人们对于政治管理的信任程度下降,导致政治参与积极 性下降;

第四、在社会制度完善的国家,在正常情况下因为政治机构已替其成员解决大部分问题,故公 民对政治无所谓。

后果:政治冷漠虽表明公民一定的政治态度,可在特定意义上影响政府政策,但政治冷漠不利于政府对实

41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际情况的掌握,容易出现决策的专断,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发展成为政治不服从,甚至导致政治反抗。 二、政治参与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论述)

总概:民主政治史政治参与赖以存在的政治条件,同时还受到诸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决定。 1.经济发展

一个国家的政治参与水平与其经济发展程度息息相关,一般而言,两者呈正相关关系。

首先,民主时代在市场机制中商品经济的发展,造就更多的参与性公民。经济发展提高教育程度,相应增强 了人们的参与意识。

其次,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社会利益关系的不断变化,使公民不得不诉诸政治行为来为维护并进一步实现自身 利益。

再次,经济发展同时也促使政府职责的扩大,这也意味着政府扩大了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受到政府作用影响 的公民为反过来影响政府作用,不得不提高参与程度。

当然,并非所有的经济发展都一定带来政治参与的扩大。由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作用和政治发展的限制, 在特定时间内,特定国家的政治参与也会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2.社会地位

组成:政治地位反映公民的某种社会身份,人们通常根据教育、职业、收入等来判断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由 于社会地位的高低直接与人们的政治影响力强弱相关,从而也与人们利益的能否实现相关。

表现:构成社会地位的各种因素在共同发挥对政治参与的影响作用的同时,各自又在发挥着自身对政治参与 的影响。收入高、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他们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在职业方面,受政治影响大的职业的 公民更容易参与政治。

说明:由于社会地位不是影响政治参与的唯一因素,所以,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各国情况不同,这就有必要使 人们进一步考察其他因素对于政治参与的影响。 3.政治心理

结论:政治社会学对于政治参与的心理因素研究的三点结论:

第一、发现了与人们参与活动有关的心理品质之一-------个性特征,认为他自己能够影响政治秩序的意识。 第二、与公民参与政治有关的心理品质是他们对于政治体系的信赖感。

第三、与公民政治参与相关的心理因素是公民关心政治过程的程度与政治责任感。

说明:但这三种心理因素都难以解释政治参与动机。分析可见,驱使人们参与政治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政 治学研究归纳为:

第一、重视可以得到的报酬; 第二、认为选择是重要的; 第三、相信自己能够帮助改变结局;

第四、相信如果自己不行动,结局将不会满意; 第五、拥有关于当前问题的知识会技能; 4.政治机制

影响因素:政治制度的根本性质对政治参与有重大影响作用,但仅就政治运行机制来说,直接对政治参与发 挥作用的因素主要是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监督制度等。

选举制度:选举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由公民选择一定公职人员的一种程序。选举制度通过直接选举或间接选 举,选择民意代表或国家公职人员,所以,选举制度是公民行使参政权的重要制度。选举制度的一系列 变化发展过程,伴随的是政治参与的深化的过程。

政党制度:政党掌握政权或干预政治的形式,这种制度受到各国利益结构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环境的影响。 政党纲领的利益代表性,政党制度对于公民利益的保障程度,都会极大的影响政治参与的状况。 监督制度:与前两者一样,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柱。其包含宪法、议会、政党监督等,凡此种种,都与 政治参与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健全的社会监督机制为公民提供正常的组织渠道,是政治参与的重要 条件。 5.社会机会

含义:公民的政治参与受到由经济、制度等条件和个人先天条件相结合所造成的社会机会的影响。其包括年 龄、性别等因素,也包括上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年龄的限制:是普遍的,未满18岁的公民在许多国家是不能参加选举的。

42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性别的限制:有社会的也有自然的,妇女在很多国家中的政治参与机会明显少于男性公民。

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所造成的机会不均,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日益客服这些现象, 为所有公民创造机会均等的政治参与环境。

第四节:政治参与的作用和发展方向

一、政治参与的作用

1.就其政治作用来说,主要体现在:(论述)

第一、政治参与是公民以其政治权利和资格,通过影响政治权力及其作用,最终实现其利益的重要方式。 政治权力承担着社会资源分配的功能,公民为了主张自己利益,必须与政治权力发生联系。政治参与是 公民与政治权力发生联系的最直接和主要的形式,所以,其影响到政治利益的分配。 第二、政治参与影响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含义:政治参与是以公民对于国家的政治认同为心理条件的。对国家的认同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政治统 治的承认,也就是对政治统治合法性的认可。

在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政治体系的正常运转,国家需要不断调整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统治集团内部不 同派别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起到了这种作用。

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的政治参与保证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主人翁地位。 第三、政治参与影响政治管理的民主性。

重要内容:政治管理民主化的重要内容是公民对于政治管理过程的参与和对于政治管理主体的制约。 表现:首先,公民通过政治参与,表达自己对公共利益和共同利益分配的意愿,政府由此不断获得相关 信息。

其次,公民的政治参与通过选举、罢免公职人员,通过意见表达,来制约政府的政治管理活动, 从而保障政治管理的廉洁与效能,同时促进民主的制度化建设。 第四、政治参与影响政治文化的发展。

内容:政治文化包含着公民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意识。

表现:第一、公民通过政治参与,可以提高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对政治体制的宽容精神;

第二、公民通过政治参与成长为更具民主观念和民主能力的公民,培养其关心国家前途的意识; 第三、公民通过政治参与可以提高自己的权利义务意识,认识到政治参与是一种不可让与的权利, 同时是一种不容逃避的责任。

总结:政治参与是公民自我教育、养成健康理性政治人格的重要方式。 第五、政治参与影响社会政治的稳定。

作用:政治参与可以增强政治稳定,也可以破坏政治稳定,其对政治稳定的影响取决于政治参与过程中 公民意愿和政治制度的能力。

表现:首先,当政府顺乎民意,公民通过有序政治参与与国家保持一体感,且政治制度能够为这一切提 供条件时,政治参与可以增强政治稳定;

其次,当政府违背民意,政治制度缺乏相应的承受能力,有可能使公民与政府关系趋于紧张,当 其以政治制度无法容忍的形式进行时,就会破坏政治稳定。

2.就其社会作用来说,政治参与对于社会环境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他对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社会流动以及社 会自治所产生的影响:(论述) 第一、政治参与影响社会公平。

积极作用:政治参与可以使社会利益分配,以符合公民的愿望的方式制定,当公民愿望未满足时,会产 生强烈的社会挫折感,挫折感既是政治参与的动力,也是政治参与需要克服的问题。大众参与社会的 经济平等程度取决于该社会政治参与的广度。

同时,政治参与还可以使国家作为社会福利的推动者来发挥自己的作用,福利国家的出现,很大程 度上是公民参与和斗争而统治者不得不让步的结果。

消极作用:政治参与如果被利用,尤其是当组成集团的参与过分重视分配问题而忽视创造更多的总收入, 往往会导致反复无常的政治选择,使政治生活中的分歧加剧。 第二、政治参与影响经济发展。

内容:经济发展涉及社会的效率与活力问题,公平与效率问题是一个逻辑上的悖论和现实生活中的二律

43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背反问题,这种二律背反在政治参与的作用上编表现非常明显。但判断政治参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要根据政治参与的内容及其所处的历史条件。

积极作用:政治参与不仅沟通了公民与政府间的信息交流,还促使公民许多直接利益的实现,所以,他 可以调动公民的政治积极性,提高公民对政治权力的满意程度,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源。 消极作用:如果参与者组成特殊的利益集团,会影响新技术的采用和重新分配资源,形成特定的分利集 团,从而一定意义上降低经济增长率。 第三、政治参与影响社会流动和自治。

社会流动:政治参与通过和社会流动的相互关系而影响社会流动,他通过为社会流动争取机会来对社会 流动发生作用。

社会自治:公民通过参与基层政治生活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而直接作用于社会自治组织,促进社会自治制 度的发展。

第四、政治参与影响历史发展。

总体:政治参与可以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历史作用:政治参与在人们既能管理社会政治事务又能充分管理社会政治事务的时代,推动着社会能力 从“不能”向“能够”状态的转变。

过程作用:在这历史过程中,政治参与行为除通过影响政治起间接的推动作用外,还直接作为发展手段, 通过推动政治革命和政治变革的过程,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三、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论述)

1.基本方向:从政治参与主体的发展变化看,其基本方向是,由少数人参与到多数人参与再到全体人参与。 就政治参与的行为方式看,政治参与行为方式从单一化到多样化再到多层次化的发展,也是政 治参与的发展方向之一

2.说明:政治参与作为民主政治的内容,本质上是与政治统治相联系的。

政治统治的历史逻辑是从早期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到资本主义的政治统治再到社会主义的政治统治,

最后实现全社会的政治统治即政治统治的消亡。

政治参与的逻辑与此相符合,即从资本主义社会公民的政治参与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参与,最后发

展到无阶级社会的全社会的政治参与,即全社会的自我管理。

2.结论:尽管政治参与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和地区范围内会出现突然波动,但从长期的历史看,政治参与在 人类历史的不断扩大和加深是不可抗拒的,具体到一个国家,如果要随着本国民主化进程的加深而要扩展 其政治参与,就必须综合考虑影响政治参与及其发展的各种变量: 首先,必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具备政治参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其次,必须培养公民的政治责任感,提供公民的政治认同感和政治素质,否则,政治参与就缺乏相应的 社会基础和能力基础;

再次,要提高政府的威信与政治的文明程度,是政府能够取信于民并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最后,必须加强政治的制度化建设,在鼓励人民了解政治,吸引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同时,建立健全政 治参与的调节机制,以保证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

第八章:国家

第一节:国家的含义(简答)

一、国家的含义: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 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1.马克思主义国家本质

总概: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不同于原始社会公共权力的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组织。其特殊性主要体现 在:

第一、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其本质在于阶级统治。

经济:国家是占有生产资料的那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实行政治统治的工具,他的基础是统治阶级的利 益。

社会:国家在实行阶级统治的同时,国家也必须承担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管理只是国家实行阶级统治

44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的手段而不是本质,国家阶级统治与政治管理的二重性是统治阶级利益的自我实现要求和社会实 现要求途径之间的矛盾在国家性质上的反映。

形式:国家形式上表现为超然于社会之上的独立力量,但无论如何,也不能代替他的阶级本质。 第二、国家是按照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

阶级的产生,破坏了原始社会的血缘关系,形成了社会流动和不同血缘关系的社会成员交杂居住,为 了便于实行对于居民的统治,国家不再按照氏族划分居民,而按照地区实行对于国民的统治。 第三、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

总概:作为一种暴力机器,国家不同于氏族社会武装组织的特殊性在于: 第一、国家具有武装的人和常设的暴力机关;

第二、国家的暴力为统治阶级专属,统治阶级以此为凭借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社会秩序,以 及对付外敌;

第三、国家的暴力具有精巧性和系统性。

第二节:国家的历史类型

一、国家历史类型(大论述-----分四点)

总概:马克思根据国家的经济基础和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益来划分国家类型: 1.奴隶制国家

含义: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运用自己的政治权力实施奴隶主阶级的政治统治,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政治特 权地位和根本利益,压迫奴隶的政治组织和制度体系。 特征:

第一、奴隶制国家一般是建立在血亲宗法的基础上,按照分封制原则建立起来的。

第二、在奴隶制国家,国家组织机构初步形成,机构职位设置有明确划分,初步形成国家的组织体系。 2.封建制国家

含义:封建制国家是在封建地主所有制基础上,封建地主阶级维护自己的利益,压迫农民阶级统治的机器, 它本质上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阶级的专政。

建立基础:建立在封建地主所有制,以封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经济和人身奴役为原则建立起来的。 特点:第一、封建国家的最高权力为君主所有,其国家组织结构呈现金字塔形。 第二、封建国家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常常设置极为庞大的官僚机构; 第三、封建国家把全社会组织进政治生活,从而使国家即成为社会。

3.资本主义国家(可论述)

本质: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共同利益的工具。 建立基础: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基础上,资本主义资料的私有制和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 经济关系的本质特征。

内容: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的制度化。

目的:资本主义国家以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利益为目的。

评价:资本主义国家是剥削阶级国家中最发达、最完备的国家组织,他具有严密的组织体系,明确的权力 分工,完备的机构设置,完整的政治程序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整个政治体系最大限度的保障着资本私 有,镇压人民的反抗。

-----------自由资本主义国家

阶段描述: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国家,与资本主义经济的自由发展阶段联 系在一起。

特征:第一、其经济特征是资产阶级在资本私人所有制和剥削雇佣劳动这一利益要求的基础上,采用开 放市场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方式来实行资本家的利益。

第二、阶级特征,是自由资产阶级的主体,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主要地位,并按照自己利益要 求制定政策

第三、其政治特征是国家以自由主义方式进行政治统治。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阶段描述: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国家。 其基本特征是:

45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第一、垄断财团与国家政权直接结合,操纵国家政治权力;

第二、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从以保护个人自由和权利为主要内容转向以保护利益集团,尤其是垄断财团 第三、象征资本主义民主制的议会权力逐步弱化,而便利垄断资本集团实现政治统治的行政权力逐步

的利益为主要内容; 加强;

第四、政治积极干预社会经济生活,消极国家变为积极国家,以通过政治权力对于社会矛盾的强力干 预来维护统治。

形式:在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法西斯国家和福利国家等具体形式:

第一、法西斯国家是一种特殊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危机爆发时,对付严重的社会危机的 一种制度选择。法西斯国家由国家以军事方式控制社会生活,以最残酷的方式镇压无产阶级和劳动 人民,以法西斯信仰控制思想,以对外战争转移国内矛盾。

第二、福利国家的特征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社会公共事业,完善一整套社会福利制度,对社会经济 生活进行干预以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经济生活正常运行。但是,福利国家是在保证垄断资本控 制生产资料的前提下,通过国家权力对于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而调整社会阶级矛盾的方法,他并没 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

新时期,福利国家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所谓“福利国家紧缩”成为全球的风潮;另一方面, 出现了把所谓“福利国家”推给“福利社会”,而国家承担的社会福利减少的趋势,再次显示出垄 断资本独享国家政权的特征。 4.社会主义国家(可论述)

建立根源:社会主义国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矛盾运动的基础上,由代表新的生 产力的无产阶级根据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打碎资本主义国家机器而建立起来的。 本质:社会主义国家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基础之上的国家,本质上是占人口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 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要求,而对少数剥削者实现专政。

特征:第一、根本特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及其由此形成的共同利益,是社会主义国家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国 家的根本特征;

第二、利益特征: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 第三、阶级特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第四、政治特征:以无产阶级政治领导为政治特征,并从制度上和政治上确认无产阶级政治的领导地位; 第五、思想特征:一马克思主义指导为思想特征。 性质: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

社会主义国家是占人口多数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对于以往的剥削阶级的专政,是对于人民的民主。对 于人民的民主和对于敌人的专政的结合,形成了人民民主专政,成为人类历史上的新型民主和新型的专政。

第三节:国家的形式

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论述) 1.国家政体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含义:国家的组织形式即国家政体,它是指“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 关”。 影响因素:

第一、根本因素:国家政体与国体是密不可分的。政体与国体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国体是政权组 织形式的基本决定因素,而国体又必须通过一定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来反映和实现。

第二、其他因素:具体的历史条件、经济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因素,也会影响到具体国家在特定发展阶 段的具体政体选择。

结论:相同性质的国家可能会有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而不同性质的国家也可能会有相同的政权组织形式,所 以,政体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他并不像国体那样直接明确的体现国家的阶级本质。

2.划分依据:一是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人数的多少;二是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的产生方式和任职期限------- 君主政体、共和政体 3.君主政体

①含义:一般由君主执掌最高国家权力,君主通常由长子世袭,并实行终身任职。剥削国家的君主政体可以

46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分为专制君主政体和立宪君主政治。 ②专制君主政体:

适用: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的常见政体。

主要特征:君主拥有绝对的至上权力,君主的意志是国家的意志,君主不受任何人或机关的监督。 分类:等级君主政体、贵族君主政体 ③立宪君主政体:

适用:资产阶级国家的政体形式之一。

主要特征:存在于资产阶级进行政治革命时力量不十分强大,革命以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妥 协而告终的国家。

分类:二元君主制、议会君主制

4.共和政体

①含义:一般由若干人共同执掌最高国家权力,这些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职期限。 ②剥削阶级国家的共和政体,分为贵族共和政体和民主共和政体。 第一、贵族共和政体

其最高权力由奴隶主贵族担任的执政官掌握,执政官由民选产生,并实现限定任期制。本质上是奴 隶主阶级的政治统治。

第二、民主共和政体-----议会共和政体、总统共和政体

民主共和政体是资产阶级国家普遍采用的政体形式,其共和范围形式上包含全体公民在内,最高国 家权力由多人执掌,这些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并实现限定任期制。 ③无产阶级国家真正的共和政体

总概:社会主义国家一般采取真正的民主共和政体形式,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在政治权力的 组织形式上得到实现。由于历史条件和国情的不同,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别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又有不 同的具体形式。从历史的发展过程看,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政体有巴黎公社的政权形式、苏维埃政权 形式和人民代表大会政权形式:

首先,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自己国家的第一次尝试,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政体的雏形,为无产阶 级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原则基础。

其次,苏维埃政体形式是列宁根据巴黎公社原则和俄国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组织形式而发展 起来的国家政权形式。

最后,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 其基本特点是:第一,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 负责,接受人民监督。

第三,国家的行政、审判、监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他负责并受其监督。 二、国家结构形式

总概: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它是中 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 1.单一制国家(简答0

含义: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 特点:第一、国家具有统一的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 第二、国家具有统一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体系;

第三、国家具有统一的中央政权机关,最高国家权力归中央掌握;

第四、全国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按区域划分,各地域的地方权力必须受中央权力的统辖; 第五、国民具有统一的国籍;

第六、由中央机关统一行使外交权,地方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对外不具有独立性,不具有独立的外交 权。

说明:单一制国家中中央权力机关掌握着主要的和统一的政治权力,并统辖地方权力,地方权力与中央权力 之间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

47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我国国情: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宪法确定两个原则:一是确保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 坚持地方服从中央,下级服从上级;二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针对我 国多民族国家的特点,我国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治的民族区域,一般享有比其他行政区域更多的 权力。

代表国家:法国、日本。 2.复合制国家

含义:由若干独立的国家或政治实体等通过某种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按照其联合程度不同,复合制国家又 有联邦制和邦联制之分。

联邦制国家:一般由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结合组成。

其特点:第一、国家具有最高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政治权力。各联邦组成单位,具有 自己的立法、行政、司法机关,其与中央机关没有隶属关系,在各自的行政区域内行使政治 权力。

第二、国年限家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同时在其范围内,各联邦组成单位有自己的宪法和 法律。

第三、国民既有联邦国籍,又有组成联邦单位的国籍。

第四、在对外关系方面,联邦是国际政治中的主权国家,中央政府拥有外交权。但,各联邦组 成单位有一定的对外交往独立性,可在宪法范围内,与外国政府就某些次要事项签约,有些 国家的组成单位还可以以独立资格加入国际组织。 代表国家:美国、德国。

邦联制国家:实际上是一种国家联盟,他是若干独立的主权国家为了特定目的而组成的联盟体。

特点:第一、成员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相互之间是平等的,不存在彼此隶属和制约关系,只是在某些 方面采取程度不同的一致行为;

第二、邦联本身不是主权国家,邦联一般不设有统一的最高权力机关,没有统一的军队、国籍。 第三、邦联设有成员国的协商机关,其成员主要由各成员国的政府首脑担任,其职能主要是协商 成员国之间的共同事项。

第四、成员国之间的共同活动以各方共同签字的条约为基础。

说明:邦联制国家实际上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国家,其只是一种松散的国家组织。 代表国家:欧盟、东南亚国家联盟。 除此以外,还有君合国和政合国。

第四节:国家机构

一、国家机构的含义(简答) 1.国家机构的含义和特点

含义: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完成政治权力的职能,按照一定原则组建的 各种国家机关的总和,他是政治权力组织实体和规则制定的体现。 国家机构的特征是:

第一、阶级性。国家机构作为统治阶级行使政治权力的工具,是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运行的,同时, 国家机构通常由统治阶级中的政治精英分子组成,以有效实现其利益。

第二、实体性。国家机构一般是作为组织实体存在的,它具有特定的物质形态和特定的职位人员构成。 第三、严密组织性。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运行遵循着特定的组织原则,各机构之间的衔接都有程度不同的 严密性,其严密性是国家作为统治机器的集中体现。

第四、特定职能性。从总体上看,国家机构执行着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全部职能。而从不同的国家机 构来看,它们又承担着不同的职能。所以,国家机构本身是一个职能与机构的综合体。 2.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可论述)

含义:指统治阶级在组织国家机构时所确定的不同职能的国家机构的相互关系原则,它是不同职能的政治权 力之间的关系在国家机构设置原则方面的体现。

影响因素: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通常与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48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第一、国体因素。即统治阶级的利益实现和统治意志要求。

第二、政体因素。一般情况下,国家机构的设置与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吻合的。

第三、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是不同社会的文化传统、民族风俗,二是社会发展的不同 阶段上由于社会利益分化程度和政治职能的范围的变化而产生的对国家机构设置的不同要求。 类型: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 第一、集权原则。

它是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机构设置的通常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国家的最高立法、行政、司法、 军事等权力集中于君主一身,一切国家事物均以君主的个人意志为转移。一般说来,集权原则是与 专制主义政治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分权制衡原则。

分权制衡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该原则有两层基本内容:首先,按不同的功能把 政治权力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分权学说由洛克提出,并由孟德斯鸠加以完善为立法、行政、司法三 权。其次,不同功能的权力之间形成相互制约关系。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权力制约思想,孟德斯 鸠提出该原则为资本主义民主原则,美国最早正式采用三权制衡的原则。

分权制衡原则在国家机构设置上的贯彻,常常体现为按不同的功能权力设置不同的权力机关,同 时使这些机构之间具有相互监督、相互否决的权力,从而形成相互制约。

分权制衡原则是资产阶级通过设置不同国家机关为自己阶级利益服务的原则,籍此实现资产阶 级内部不同权力之间的平衡,以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但,本质上,分权制衡原则是维护资产阶级 根本利益的。 第三、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本质上是人民内部不同利益之间的 一种政治协调原则,他承认人民内部存在着利益的多样性,同时又确认人民利益根本上的一致性, 这种多样性和一致性,奠定了在民主基础上集中的政治协调原则基础。

在实施过程中,民主集中制的贯彻包括两个过程为:一是方方面面利益表达和协调的过程;二是经 过协调的各方面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协调的过程。民主与集中正是这两个过程的统一。

在国家机关组织上,其体现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 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审判、监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 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 原则。 二、主要国家机构(论述)

总概:国家机构主要包括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 1.国家元首

含义: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 家结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必要性:国家元首的设置既是国家政府机构内部分工的需要,也是国家对外交往的需要,甚至是民族精神支 柱的需要。

形式:一是个体国家元首,由一个人独自担任国家元首,如中国; 二是集体国家元首,由两个以上的人共同担任国家元首,如瑞士。

担任:国家元首可以由专门国家最高代表者担任,也可以是由最高行政长官担任,也可以由象征最高权力者 担任。

国家元首可以由选举产生并实现任期制,也可以实现世袭和终身任职。 职权:国家元首的职权在各国不尽相同,一般说来主要有:

公布法律;任免国家机关中的高级官员;召集议会、宣布戒严、紧急状态或对外宣战;以国家最高代表 身份对外交往。此外,国家元首还是国家武装力量的统帅,具有全国武装力量的指挥权。 2.立法机关(简答)

含义:立法机关是指有权制定、修改、废止或恢复法律的国家机关,在现代国家中,它一般是指代表大会、 国会、议会等机构。立 法机关是国家立法权的组织体现。 内部组织结构:可以分为两院制立法机关和一院制立法机关

49

政治学基础复习手册 职责:第一、制定、修改、废止法律;立法机关具有制定、修改、废止宪法及各项具体法律的权力。

第二、审查和通过国家财政预算、决算,并监督实施;行政机关提出的国家财政预算、赋税等必须经立 法机关审定,其实施情况需向立法机关报告。社会主义国家,立法机关还有审查通过国民经济发展 计划的职责。

第三、组织或监督政府;立法机关可以组织政府,或对政府的政策和成员行为进行监督,其主要方式是 第四、其他有关国家大政方针的决定,如批准对外宣战等等。 质询、审议、解散政府或弹劾、罢免政府官员。 3.行政机关

含义:是贯彻国家政治决策、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和各行政职能部门的机关,它是国家行政权的组织体现。 组成人员及其产生方式:一般由国家行政首脑如总理和各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行政公务人员组成。 行政首脑或由选举产生,或由议会或国家元首任命; 各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一般由行政首脑任命;

公务人员或是通过考试或是由各级负责人或人事部门挑选进入行政机关。 其主要职权有:

第一、组织必要的人力物力,贯彻立法机关通过的各项议案;

第二、制定各项政策,发布行政命令,管理社会经济、文化、科教文卫等各方面工作; 第三、领导全国行政机关工作,征擢、管理、行政工作人员; 第四、负责或协助处理军事力量的编制、调遣事宜。

第五、处理对外事务。 4.司法机关

含义:是维护法律的部门,因此又称审判和追究刑事责任并提出公诉的机关,他是国家司法权的组织体现。 职能组成:侦察、诉讼、审判

第一、侦察是指破案机构准确地查明情况,查缉犯罪人的活动,因而它是由司法行动机关担任,如公安部 门等;

第二、诉讼一般是由检察部门担任担任,其职能是弄清案情,确定是否构成违犯法律,并代表国家起诉。 第三、审判一般由法院担任。法院通常有普通法院和特殊法院之分。普通法院按不同政府级别分为不同层 次,比如高级、中级和基层法院。

第九章:政党 第一节:政党

一、政党的含义(简答)

1.政党的定义: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者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二、政党的基本特征(继上简答)

1.政党是阶级的组织,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建立基础:政党建立的基础是阶级的利益,为了实现阶级利益,人们组成政党以统帅本阶级的力量,这就使 得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产生条件:除了阶级利益为基础之外,政党的产生尚需一定的条件: 第一、阶级成员统一联系的技术可能; 第二、阶级整体意识的形成;

第三、阶级成员进行组织活动的政治可能。

因此,只是到了近代,政党才在大工业和资本主义民主条件下得以形成。

利益代表:确定政党是特定阶级利益的代表,并不排除政党有可能是特定阶层利益的代表。不同政党之间的 斗争可能是阶级斗争的集中体现,也可能是同一阶级中不同阶层斗争的集中体现。 2.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组织

体现:该特征的主要体现在政党的成员构成、思想特征以及对于本阶级的政治作用等方面。

成员构成来看:政党成员通常由本阶级中政治上最活跃、最具政治能力的的人们组成,因此,政党往往聚集 着本阶级的政治精华,成为阶级的政治核心。

思想特征来看:政党集中体现着阶级的利益,因此,政党的思想是阶级意识的最高体现,从此意义上来说,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rb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