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1

更新时间:2023-09-21 07:35:01 阅读量: 自然科学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 录

武陵地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方析.........................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数字化保护...........................14 数字传承人: 一类遗产表述与生产的新型主体.................21 纸书彝文献数字化实践.....................................27 本土知识数字化的伦理考量及建设原则 ......................32 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35 基于动作捕捉技术的贵州少数民族舞蹈数字化保护研究.........40 论民族文化中图像化的整理与研究...........................43 论现代多媒体技术在中国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传承中的运用.......46 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50 基于新媒介艺术的民间工艺保护研究.........................97

1

石庆秘:武陵地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方法探析

武陵地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方法探析

——以唐崖土司王城遗迹为个案

石庆秘[1]

[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 湖北恩施 445000]

[摘要] 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是一种前沿技术应用。文章力图通过数字化技术这条纽带,综合运用计算机图形等多种技术,探索唐崖土司王城的保护、研究、修复、旅游开发的策略与方法。减少对文化遗产原生态的随意改造,有效缓解旅游开发与保护中文化资源传承与利用的矛盾,扩大文化资源的群众性与受众范围,为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提供高科技支撑,提高文化旅游资源的科技含量;真正实现对文化遗产的实物遗址保存,以此达到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文化遗产资源的目的。 [关键词] 唐崖土司王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在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进步,我们迈进了又一个新的信息时代,数字化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信息时代人们处理信息的主要工具,成为人类与信息空间交流的主要通道。特别是计算机虚拟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20世纪末才兴起的一门崭新的综合性信息技术,在当今国际上备受关注的新兴课题,是近年来一项十分活跃的研究与应用技术,目前发展极为迅速,已经在航空航天、军事、医学、商业、娱乐业、教育、艺术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发展的潜力巨大,它的出现必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变革,是一项值得高度关注的重要技术,是无法用其他方法替代的。

文化遗产数字化是数字技术应用的一个方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复原、虚拟与重建具有重大的意义,虚拟文化遗产是利用数字虚拟现实技术来介绍、保护、保存、还原文化遗产。虚拟现实技术是解决大量处理信息资讯、智能处理和高效利用来自于客观世界的海量信息,扩展人类感知通道,提高人类跨越时空事物和复杂动态事件的感知能力,实现人与信息空间的自然和谐交互最有效的方法途径[1]。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手段将文物大量的制作成各种类型的影像,如三维立体的、动画的等来展示文物的原貌。同时,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了脱离文物原件而表现其本来的重量、触觉等非视觉感受的技术手段,可以根据考古研究数据和文献记载,模拟地展示尚未挖掘或已经湮没的遗址、遗存,通过网络技术将这些文物资源统一整

2

合起来,全面的向社会传播而丝毫不影响文化遗产和文物本身的安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大量而完好地多角度展示文物和文化遗产,使文物和遗产实体保存在更加严密的环境中,有利于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延长遗产和文物的寿命[2]。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始终被关注的课题,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各国与各民族对文化的高度重视。

专门的数字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已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计算机技术与艺术设计并应用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联姻是20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从1963年第一台CAD电脑辅助绘图开始,数字技术在设计创作、宣传领域一直是辅助性工具,美国、英国和日本是运用数字虚拟技术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世界排名前三的国家,如:美国威廉姆斯堡基金会1988年拍摄的纪录片《木建造:重建安德森铁匠店》、英国1985年由大不列颠艺术委员会拍摄的纪录片《建筑:谁来保护?》等。1990年左右,数码技术与影像技术的融合才真正摆脱了“工具”的标签,并日趋成熟,在此基础上出现了电脑仿真和动画技术,约自1995年开始,虚拟技术更加成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将该项技术运用于建筑设计漫游、影视影像等,影像技术的发展与影像思维的普及,同样影响到对建筑保护领域;从简单的纪录到历史情景的再现,再到对历史遗产的精确还原[3]。数字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对文化遗产保护是计算机应用的又一个广阔的领域。当前国际上有强烈的兴趣,研究利用VR技术展示历史遗址和历史事件。在1990年,两位Nynex研究员,Rory Stuart和 John Thomas最早提出了VR(Virtual Reality)的概念,这种技术可以让一般公众去访问无法访问的地点或事物,去探索无法探索的对象或时间,与远地的社会交互,与虚拟的历史任务交互;在1993年2月蒙特卡洛的图像会议上提供了给人深刻印象的演示,许多法国参观者,头戴头盔显示器,手持被跟踪的手控制器,被一位类似卡通的人物请进虚拟世界,这个虚拟人物实际是另一个真实人的化身[4]。1995以后,VR在世界遗产和文化上的应用大大增加了。

1990年后数字虚拟技术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全面展开,特别是1995年在英国巴斯召开的虚拟遗产会议成为数字技术在历史文化保护领域的新起点,会议展示最有代表性的案例是圣彼得巴西利卡教堂的虚拟现实;20世纪末,日本运用三维扫描仪生成了镰仓时期的大佛数字化模型,并虚拟重建了大佛主殿,该项技术于21世纪初出现在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中[5]。同时,国内外也开展了大量文物相关的项目和研究,典型的如欧盟支持下的3D-Murale提供了新的多媒体技术用于记录、分类、保存和恢复古代的器物、建筑及遗址;

3

由EUIST支持的,一些欧洲组织参与的ARCHEOGUIDE,为文物遗迹提供了可交互的、个性化的增强现实(AR)向导;美国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与Cyberware公司合作的数字化米开朗基罗项目;芝加哥大学、西安大略湖大学的Sulman木乃伊工程;日本奥兹大学对日本奥兹地区的活态文化遗产狮子舞的数字化保护工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韩国三星电子有限公司于2004年12月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形成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合作关系建立在三星公司拟将自己公司的资源和网络用于文化多样性,特别是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目前国内就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程也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世界瞩目的成绩,比如浙江大学CAD & CG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敦煌艺术的数字化保护技术,浙江大学虚拟故宫漫游,北京大学故宫数字化,微软研究院的兵马俑,南京大学三峡文化遗产数字化展览工程,国内各种数字博物馆包括南京博物馆的数字化、山东大学考古数字博物馆、中国国际友谊博物馆工程等项目,为我国通过信息技术对濒危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再创造提供了有益的方法与经验。特别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国内也开展了一些实质性质的数字化保护项目,比如浙江大学CAD & CG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民间表演艺术的数字化抢救保护与开发的关键技术研究”,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的“楚文化编钟乐舞数字化技术研究”、“云南斑铜工艺品数字化辅助设计系统”等项目的研究工作[6]。2004年,同济大学中国建筑史教授路秉杰运用数字扫描技术修复元代大佛,2005年结合“激光三维扫描技术在历史建筑测绘中的运用”课题研究,修复了普陀山太子塔元代大佛、宜宾小李庄东岳庙等,东南大学于2000年围绕明城墙的申遗工作,启动了虚拟现实在遗产保护和研究上的应用[7]。2001年由日本凸版印刷公司和中国故宫博物院共同建立故宫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以故宫太和殿为中心的紫禁城虚拟现实工程,建立故宫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研究;2007年10月18日,虚拟圆明园在纪念圆明园建园3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进行了展示,受到专家和各界的高度评价,提供了大量复原图像与部分圆明园的虚拟在线浏览系统,于2008年开通了全球首个虚拟圆明园主题网站。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2007-2009获准立项研究的国家863计划项目 “基于激光遥感技术的古建筑保护研究”等。

一、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一)数字文化遗产的应用层次

1.收集与存档:运用数字输入记录、数字摄影、数字摄像、激光扫描、建模、

4

渲染等各种数字化技术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文字、数据、图片、影像等多种资料的收集整理并归档,建立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文化遗产档案,这是最基础的数字化保护工作,也是最重要的保护方法。

2.复原与修复:运用数字图形图像、渲染、动画等技术手段再现文化遗产的本来面貌;

3.挖掘文化内涵:运用数字技术进行考古,深入研究文化遗产内涵; 4.文化交流与传播:通过数字化网络、媒体等各种途径传播文化,实现文化自身的功能与价值。

(二)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的优势与特点:

在数字化信息的今天,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一方面可以运用传统实物保护、重建、复原或采用收藏、保存、展示等进博物馆进行保护的手段方法,另一方面,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现代科技手段的产生使文化遗产保护进入到新的技术层面,并具备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策略。数字化保护文化遗产相对于实物保护与重建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点。

1.材料使用的环保性。传统的文化遗产实物修复与重建需要耗费大量木材、石材等自然环保材料的资源,造成对自然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同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实现修复和重建,而且因技术、观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修复与重建也并不一定能够使文物还原至其历史的本初状态;有时可能会是破坏性的。数字化技术的使用,一方面可以保存文物遗址的现有数据、图像等各种数据资料,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修复和还原文化遗产的原貌,达到修复与重建的目的,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本身的可修复与更改特性,即使因修复和还原的不准确和不合理,极容易进行修正和完善,而不影响文化遗产本身的实体存在,文化遗产仍然按照其自身的状态延续和发展。虽然数字技术修复和还原文化遗产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但它不用消耗林木石材等自然环保资源,这种可持续的资源使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具有最为切身体会的。

2.流通途径的广泛性:数字化技术的流通途径是传统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传统的物品交换、纸质媒介等流通方式与数字化的卫星信息传送、网络传输等流通范围来看,数字技术是覆盖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和领域。

3.文化传播的即时性:文化交流总是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实现的,不否认传统的文化传播所具有的作用,但数字技术传播速度的快捷程度使文化传播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传遍世界。

5

网页设计除了遵循基本的形式美法则外,更应该突出其独特性的设计。这个独特性即包括了民间艺术的地域性、自然性和民俗性。 三、结语

数字信息技术与中国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的结合是一个崭新的思路,并且有着现实的技术基础和操作可能性,必将推动中国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进程。就项目的研究前景来说,该项目成果包含了通用的民间艺术数字化关键技术,以这些技术为中心而开发的专利软件可以广泛应用于其他民艺数字化项目,并能直接应用于相关民间艺术及其现代艺术的设计与开发,非常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及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发展。它形成的数字展览系统方案能够在全国大 多数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得到应用。另外项目成果不仅能够提供永久的的数字化存储空间,而且能够提供更加广阔的宣传平台,将中国的民艺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

杜双玲、鲁东明、刘刚《数字博物馆模型研究及应用开发》,周明全主编《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46

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卢丽刚,时玉柱

(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摘 要:红色文化遗产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当前,我国在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中面临诸多问题。从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来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数字化保护红色文化遗产应该成为现有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政府的重视、对红色文化遗产的普查、相关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定、应用性示范工程的建设、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立、相关人才的培养是顺利实现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基础和前提。

关键词: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文化资源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革命斗争中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红色文化遗产,这些红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形成强有力的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的实物见证,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是,由于自然因素等不可抗力、经济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广大农村地区在内的许多红色文化遗产正面临损毁甚至灭顶之灾。实现长期有效地保护红色文化遗产已迫在眉睫。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数字摄影、三维信息获取、虚拟现实、多媒体与宽带网络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日趋成熟,红色文化遗产的数 字化保护已经成为一种可靠且有效的方法。通过数字化保护能更好地整理、收集、记录红色文化遗产的信息,可以突破革命文物保护相关问题的局限,打破在展示、收藏、保护等管理机制、工作方式上相对滞后的传统手工作业状态,更为安全和长久地保存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 一、红色文化遗产的内涵

红色文化遗产是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斗争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革命战争年代所遗留的有形文化遗产及其无形文化遗产。它既包括各类与革命运动、重大历史事件或英烈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纪念地、标志物、标语、规章制度、文件文献等;也包括革命历史、革命照片和艺术图片、革命文学、革命歌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等。红色文化遗产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是全国各族人民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抵御外侮、威武不屈,热爱祖、维护统一,追求真理、舍身取义,自尊自信、自强不息,励精图治、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伟大精神。红色文化遗产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直观、形象、具体的特点,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生存、奋斗和发展的光辉历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情感相系的巨大力量,它早已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要 组成部分。

二、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

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就是通过现代数字摄影、三维信息获取等数字化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把各类与革命运动、重大历史事件或英烈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实物、博物馆、纪念馆、代表性建筑、纪念地、标志物、标语、规章制度、文件文献、革命历史、革命照片和艺术图片、革命文学、革命歌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等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归类,对相关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及三维数据信息进行记录、编

47

辑、管理和再现,转化为数字化格式,保存于计算机硬盘、光盘等物质介质中,使人们能够在不动用文物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清晰地、全方位地参观 和感受文物。

数字化的红色文化遗产以一种更加有效、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实现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这种保护方式所具有的特点是信息管理成本低、占用的物理空间小,还可以方便灵活地进行图文声像与数字信息的双向转换;可以方便自如地对资料进行修改、编辑、排序、移位、备份、删除和增补;可以高速、便捷地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可以方便、迅速地供根据需求进行检索、调用。通过具有互动性与开放性的大型图、文、声、像红色文化遗产数字网络平台的建设,还可以实现全球资源共享。目前,我国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只不过是简单的声、光、电技术的简单的组合应用,如历史场景再现等。 三、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是符合时代需求的战略选择 (一)它是由目前我国红色文化遗产存在的现状决定的

目前,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我国红色文化遗产保护还存在诸如对文物存在数量不清,建档工作不完备;不可移动的红色文化遗产被冷落;一些革命旧址、旧居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红色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缺乏,保护人员不足;在乡村,红军标语、红军漫画等红色文化遗产濒临消失; 红色历史、红色精神在从人们记忆中慢慢的被淡忘;由于商业开发、旅游发展,很多红色文化遗产被人为损毁;红色旧址、旧居本身的修缮及其周边控制性保护区的环境得不到有效修缮;革命文物大量被盗;红色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不断受到个人或组织的侵害等问题[ 1 ] 。基于此,选择一种有效的手段保护红色文化遗产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为数字化保护红色文化遗产提供了可能技术因素已不是制约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障碍。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需求已被广泛认知。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开始利用摄影摄像等技术记录文化遗迹的信息,但是这些资料难以长久保存,如录像带的老化、图像复制会产生失真等。高精度高逼真的数字化遗产保护技术采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多媒体、宽带网络与数据库等先进信息技术,开发基于计算机与网络环境的新型实用化辅助系统或手段,克服种种困难,为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将通过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及三维数据信息提供数字化保存、组织、存 储与查询检索等手段,并进一步建立数字化文化遗产博物馆、展览馆,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服务。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数字摄影、三维信息获取、虚拟现实、多媒体与宽带网络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发展,为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研究与保护开发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 ] 。

(三)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是世界范围内文化遗产保护的普遍经验

早在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启动了“世界的记忆”项目,旨在通过文化遗产数字化推动社会公众更广泛地享有人类的文化遗产。目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均采用数字化的方式来保护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以美国为例,“美国记忆”项目是美国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主要项目。“美国记忆”项目1995年启动, 2000年完成,实现了500万件文件文献的数字化,集中反映了美国建国200年来的历史 遗产和文化。目前,“美国记忆”的80 个资料库已上因特网服务。此外,美国还施行了IBM数字图书馆计划、NSF /A8PA /NASA 数字图书馆等数字化项目[ 3 ] 。目前,我国部分文化遗产也实现了数字化,如“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以故宫博物院为例,数字化提供肉眼达不到的文物细部。此外,国家图书馆累积全文影像保护已达1. 1亿万页,音频数字转换的音乐超过50万首;担当面临无法永久保

48

存老电影档案影像资料电影遗产,做抢救性数字化修复达1600多部[ 4 ] 。自2001年起,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启动了“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 其目的是以数字化手段调查、完善我国包括红色文化遗产在内的各类文物的国情资料,对我国现有文物本体信息的采集内容、数量质量、保管方式、管理利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建立并运行动态的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及时、准确地掌握文物保护与管理状况,制定相关工作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可靠保证。2008 年3 月中宣部、发展改革委等国家十个部委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革命文物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借助信息化技术,摸清革命文物底数,夯实革命文物工作基础”[ 5 ] 。

(四)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有利于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与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与感召力

当今时代的网络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网民数量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增加。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实现储存的数字信息的红色文化遗产的网络化。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一改传统的红色文化单一、乏味的传播方式。通过互联网,在高技术支持的新的技术和设备状态下,使与红色文化遗产相关的数字三维图像、声音、图片、文字等数字信息高效能传输,实现资源的更广范围的共享。如幻影成像技术的应用就可以大大提高被成像实物的吸引力,幻影成像技术是应用光学成像原理,将立体电视的视频(可以是拍摄的内容) 、动画等画面经过两次反射形成“幻影”,通过特定的显示设备进行播放,与实际的场景匹配,进行较好的吻合,并利用人的眼视错觉产生逼真的视觉效果。 该系统通过配上声音、灯光、模型等,使得展示栩栩如生,真实感很强,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6 ] 。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实现红色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红色文化传播手段的创新,增强了红色文化对网络参与者的吸引力、感染力、渗透力,从而在更广的范围内使人们接受认同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四、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为了实现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应做到:第一、政府要提高对红色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的重视,使数字化建设能顺利开展各级政府在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中应扮演重要角色。首先,要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充足的资金是开展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重要条件。中央和地方财政应投入资金,保证国家和省直辖市两级红色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设及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次,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的监管。建立健全的数据政策、数据标 准体系、信息安全体系和法规,是数字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障。因此在数据标准、法规的制定,信息安全检查、监督体制的确立,以及信息更新、共享机制的建立等方面政府要予以积极地管理和引导。 第二、开展全面而深入的红色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并制定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相关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为了顺利开展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工

作,必须首先摸清我国红色文化遗产的家底,认真而全面地做好文物普查工作。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研究编制红色文化遗产《红色文化遗产信息指标著录规范》、《红色文化遗产声像信息指标体系及技术规范》、《红色文化遗产数据采集与更新工作规范》、《红色文化遗产网络传输技术规范》、《红色文化遗产数据存储安全管理规范》等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等。 第三、开展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应用性示范工

在对红色文化遗产的资源历史、数目规模分布、资源价值、资源特征等进

49

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红色文化遗产进行登记分类,有重点地对革命文物古 迹、革命旧址等最具代表性的可数字化资源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认真论证筹划,通过示范工程的建设,得出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分析数据和经验,供其他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所用。

第四、建立红色文化遗产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

红色文化遗产信息的网络化采用统一软件,对红色文化遗产档案和相关管 理资料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标准化整合,建立海量的红色文化遗产基础信息数据库。最终搭建起以国家红色文化遗产数据中心为核心、全国各省直辖市为支撑、以采集、存储、传输、管理等硬件设施为基础、多级网络节点为体系的红色文化遗产信息专网,实现对数据的远程动态查询。

第五、大力培养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相关人才

相关科技人才是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各种具备综合素质的信息化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信息科技人才。加强与其他各领域、各行业、各区域的信息化进程合作的力度,组织协作攻关,快速地为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培养一批专门的高科技信息技术人才和信息管理人才。组织各种类型的信息技术训练班、举办信息技术讲座提高相关人员的信息技术能力。充分利用各类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师资和设备优势,与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专门学院等信息技术人才加强合作。 参考文献:

[ 1 ]卢丽刚,黄三生. 英雄遗迹,莫被雨打风吹去[N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08 - 10 - 16 (3).

[ 2 ]彭冬梅,等. 数字化保护-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 J ]. 美术研究, 2006, (1) : 47 - 51.

[ 3 ]张志宏. 美国重视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 J ]. 北京观察, 2004, (8) : 62 - 63.

[ 4 ]张楠文. 文化遗产保护不能光依赖数字技术

[ 5 ]翟卫华. 加强革命文物工作发挥革命文物作用[ J ].中国老区建设, 2008, (11) : 4 - 5.

[ 6 ]蔡群等. 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方法研究[ J ].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7,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r6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