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五习俗

更新时间:2024-02-18 01:20:02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中国传统习俗的

中国传统习俗的“变”与“不变”

一. 中国的传统节日简介。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自2008年起,国家法定节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

(1) 形成。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神话、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2) 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中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二. 中国传统节日。

(1)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2)抬头(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

(3)元宵节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因此又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4)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 (5)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

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6)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 端午节初的意思。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初五”是恶日,因而避讳“五”,改为“端午”。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三.传统美食。

(1)老北京过春节,商家初一到初五不开门。庙会的摊儿就是过年时最兴盛的买卖家儿,吃穿用度一应俱全,特别是过年时应景的各色物事,密密匝匝地摆在摊上,挂在架上,透着红火。逛庙会的人们摩肩接踵,没有哪家生意不红火的。

冰糖葫芦

冰糖葫芦是中国传统美食,它是将野果用竹签串成串后蘸上麦芽糖稀,糖稀遇风迅速变硬。北方冬天常见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被冻硬,吃起来又酸又甜,还很冰。

(2) 油茶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补佳品,它是用面粉放入锅内炒到颜色发黄,麻仁也炒至焦黄,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匀,然后将搓

得均匀的面茶放在碗内,加上白糖,用开水冲成浆糊状即可。油茶味道甜美,可作为早餐或午点,很受百姓喜爱。

(3)灌肠本应是用猪大肠灌上碎肉和淀粉,蒸熟后削片在铛上用大油煎烙。如后门桥华安居、福兴居所卖,质量甚精。但庙会上所卖的灌肠却只用淀粉点上红□,作成肠形(即粉坨子)削成小块在铛上用极次的汤油半煎半烙,使其外焦里嫩,然后浇上蒜汁盐水,用竹签扎着吃。

(4)豌豆黄儿

豌豆黄分粗、细两种。 北海公园(攻略) 仿膳、漪澜堂卖的是细豌豆黄儿。庙会上卖的则是粗豌豆黄儿。这是用沙锅将豌豆煮烂成泥,加上小枣,淀成粉坨,扣出,切成像切糕一样的菱形块,用手推车运至 庙会上兜售。由于大多出现在春天的庙会上。因此,人们听了他们吆唤:“哎,这小枣的豌黄儿大块的咧!”就感到有新春的意味。因为此种吃食不太卫生,所以是 个被禁止的品种。现已绝迹。

(5)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 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等等。

吃了年糕,万事如意年年高,年年高升,年年高兴!又有敬祝长辈延年高寿之意。年糕又叫“年年糕”,“年年糕”从“粘粘糕”同音演化而来。厦门人把年糕叫做 “米果”,品种多样,有甜有咸,甜的有白糖米果、

乌(红)糖米果,并加冬瓜、红枣、花生等;咸的有金瓜(南瓜)米果、菜头(萝卜)米果、番薯(地瓜)米 果、芋头米果,并加猪肉、虾米、蚝干、香菇、油葱等;此外,还有凉米果、发米果、碗糕米果

(6)薄饼

清代有诗人写诗咏薄饼:“春到人间一卷之”,描写薄饼皮是“薄本裁圆月,柔还卷细筒”,描写薄饼馅是“纷藏丝缕缕,馋嚼味融融”。薄饼还是厦门人的一大发 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曾任潮州太守的同安人李春芳,将其女儿嫁给了金门蔡厝人蔡复一(那时,金门属于同安县管辖)。后来,蔡复一 官至总督云贵湖广军务兼贵州巡抚,公务繁忙,日理万机,经常废寝忘食。蔡夫人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害怕长此以往,有损夫婿健康。于是,她就将一些鱼、肉、 虾、菜、笋、豆等用微火炖熟,用面皮包卷,置于夫婿案头,让他边吃边办公,一举两得。这种菜便被称为“婆饼”,厦门话“婆”“薄”同音,便又称为“薄 饼”。它从官府传到民间,“夫人薄饼”又变成“美人薄饼”。

(7)泉州民俗:“搓圆仔”,也叫“做糖粿”

吃圆仔,又称吃元宵,有的地方叫汤圆、汤团。据说,吃元宵始于春秋末期,宋代才称圆子,取“团团圆圆”之意。宋代有一位文人说这种食品是“秫粉包糖,香汤 浴之”,并作16字赞一首:“团团秫粉,点点蔗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厦门圆仔将各地风味兼收并蓄,有甜有咸,有的白心,有的包馅,什锦、豆沙、枣 泥、笋肉、猪油都有

篇二:过年有哪些讲究?初一到十五的传统习俗

过年有哪些讲究?初一到十五的传统习俗 还有十来天就要迎来马年的新年了,你知道初一到十五有哪些习俗讲究吗?看到这些感觉年味越来越浓了。

大年初一的习俗

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大年初二的习俗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大年初三的习俗

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大年初四的习俗

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大年初五的习俗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大年初六的习俗

大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大年初七的习俗

大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这天,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科考状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大年初八的习俗

大年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顺星节,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大年初九的习俗

大年初九,民间习俗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台湾新竹不少信众要到主祀玉皇大帝、拥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天公坛,向天公祝寿,并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

大年初十的习俗

大年初十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说法。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早晨,用绳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篇三:过年习俗

【辞灶日】和其他地区一样,济南人的“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的。“小年”,旧时济南人称之为“辞灶日”。旧时这天,人们要在家中“祭灶”,设摆供案祭祀灶神,送其上天汇报工作。旧时济南,小年这天人们除了“祭灶”,还要对居家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扫除,以便为新年营造一个焕然一新的环境,此举谓之“扫尘”。因为“尘”与“陈”谐音,在济南人的心目中,“扫尘”意味着把一切陈旧的“晦气”、“穷运”扫走,从而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福气进门。这反映了济南人企盼吉祥、福气的心愿。 现在济南,具有迷信色彩的小年祭灶已经绝迹,但小年扫尘的良好习俗却保留了下来。

【贴春联、福字】 过年贴春联、福字,是中华传统,济南也不例外。在济南,过年贴春联、福字向来是一项重要“年事”活动。特别是过去,由于老济南人住的都是四合院,故贴春联时不光要贴在大门上,院内屋门上也要贴。过去老济南,春节贴福字更是必不可少,居户人家,过年时都要在院里迎门的影壁上贴一个大大的福字,有些特讲究的人家,甚至连家里的木箱、面缸等物件,也要贴上一个福字。

【炸年货】 济南人炸年货一般从腊月二十七开始,所炸“年货”以藕盒为主。济南北园的莲藕是炸藕盒的最佳原料,炸出的藕盒色泽金黄外焦里嫩香酥可口。除炸藕盒外,还要炸丸子、炸麻叶和松肉等,最后还要炸鱼。炸完鱼后,还要将切成小块的豆腐放到油锅里吸收一下腥味——— 此番炸后的豆腐叫鱼豆腐。鱼豆腐与“余都福”谐音,寓意来年家有余财人人都有福气。 炸年货作为济南年俗的重要内容,向来被济南人所重视。特别是过去济南,一到炸年货的日子,可谓家家油响,户户飘香,人人喜气洋洋,个个兴高采烈,而那些吃得嘴角带油的孩童,逐街奔跑,并不时放几串鞭炮,更是平添节日气氛。直到现在,济南的许多家庭,年前还都要炸点藕盒等“年货”——— 重点不在于吃,而在于“年味”。

【请家堂】 济南的年俗中,请家堂是一项重要的习俗。济南人家,除夕这天

大都要“请家堂”——— 即举行仪式把逝去的先祖、亲人请回家过年。请家堂的仪式要在

腊月三十的黄昏举行,彼时先要摆好供桌设好香案,有的还要挂上“家堂轴子”(一种按辈

分填有祖先名讳画有庭院及拜年人物的类似中堂的年画),按辈分摆好,讲究的还要在供桌

上点燃一支红红的牛蜡(一种可长时间燃烧的蜡烛),供品则要放鸡鸭鱼肉和点心。这些准备

完毕后,家中男性长辈便携家人到路口或门前空旷处,冲西南方向燃纸叩首并呼唤亲人的称

谓,引领已故亲人回家过年。“家堂”要在家中待到初五。初五晚间,就要送“家堂”回归

了:供上水饺,跪拜祖先,取下“家堂轴子”,再到街上为祖先送行。济南人过年请家堂的

习俗,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迷信”。它所表现的,实际是民众对先祖亲人深深怀念之情意。

【吃饺子】 在中华年俗中,水饺向来是除夕年夜饭的重头戏,不管菜再多、

再好,年夜饭中水饺必不可少。济南年俗,除夕水饺是有一些特别的讲究的。济南人除夕包

水饺时,一定要排满整“盖垫”,中间绝对不留空余,否则,就以为来年会“亏大财”。济

南人过年包水饺时,还喜好包一枚硬币在其中,据说,吃到这枚硬币的人,来年定会走好运。济南人初一早晨还有吃素馅水饺的习俗。这有两层意思:一是受佛教影响,在新年的第一顿

饭吃素积德,以示善本;再就是,素者,肃静也,初一吃素,意寓全年心静少忧。

【放鞭炮】 春节燃放鞭炮,中华一统。可是,济南人有自己燃放鞭炮的规矩。

一般来说,济南人必定要在除夕夜、初一晨、初五、十五燃放鞭炮。除夕夜、初一晨放鞭炮

分别名曰“辞旧”和“迎新”,初五放鞭炮叫“破五”,十五放鞭炮则是“送年”了。但不

论何时放鞭,都要限定在自己的门前,千万不要跑到别人家的门前放。在自己门前放,再响

再多那叫气派;在别人家门前放,则有欲“崩”人家福气财气之嫌疑,属于“行为不端”,人家是一定要和你急的。至于济南人除夕团圆饭开吃时必放的那挂鞭炮,意思则是在告诉邻

居人等:我们家人已团聚,事事大顺,开始“过年”了! 济南还有初一抢放鞭炮的习俗,过去住大杂院时,一些人喜欢初一五更到来时抢先放鞭。据说,初一放鞭抢先,一年大吉大

利。

【过年的禁忌】 一如其他地区,济南人过除夕,也有许多禁忌:除夕和

初一这两天不能随便串门,更不能在别人家里吃饭,就是嫁出去的闺女也不例外,说是怕被吃穷了;初一扫垃圾时只能由外向里扫,否则就会把财气扫出去;除夕夜一宿不能熄灯,否则鬼祟入侵,一年不顺利;家中老人故去不足一年(有的说三年)者不能出门拜年,以免给别人带来晦气;年三十不能动剪子,否则来年会有血光之灾;除夕和初一不能打孩子,否则会与孩子一年不合;年初一不能做活,否则会劳累一年;初一不能吃面条,据说吃了面条一年麻烦不断。过年期间打碎盘碗之类的器具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征兆,万一不小心打碎了,要赶紧说一声“岁岁(碎碎)平安”来破解。 另外,过年说话,有些“不吉利”的话非得说时要用吉利话来替代。譬如,水饺下破了忌说“破”了,要说“挣”了;吃醋不能说吃醋而要说吃“忌讳”。“死”、“鬼”等词语更是严禁使用,甚至连“完了”之类的语句也要改用别的词。譬如,问你菜切了没有?你得回答“切好了”,绝不能说“切完了”——— 试想,新年大吉,怎么能“完了”呢?

【初二闺女回娘家】 年初二这天,是济南地区已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

这天,女儿携“姑爷”回家拜年,娘家则要盛情款待。是日,“姑爷”被称为“贵客”,吃

饭喝酒要坐在上首位子上。在济南,初二闺女回娘家的习俗至今盛行不衰。 旧时济南,年初二闺女回娘家,“姑爷”所带礼品是有讲究的,必须有一刀肉(不能少于十斤)、两条鱼(鲜鲤鱼,每条鱼须在一斤以上,也称“对鱼”)、三瓶白酒,外加四斤点心(鸡蛋糕、长寿糕、桃酥、百子糕),谓之“四色礼”。据说,“四色礼”寓含一年四季平安、四季发财的美好祝愿。

【破五】 和全国其他地方相同,正月初五这天济南称之“破五”。这天,济南人吃团圆饭,忌说不吉利的话,还要燃放鞭炮。正月初五谓之“破五”,据说是因为此日一到,此前有关过年的种种禁忌皆可破除,故有此称。 另外,旧时济南人还有以正月初五这天的天气阴晴状况来占验当年犬猪羊马牛五畜是否兴旺的习俗。这是旧时济南地区特有的习俗,故至今,一些老济南人仍称正月初五为“五马日”。

【正月十五“石磨日”】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全国性的节日,过了这一天,整个农历年就算过完了。但是,老济南还有传说,认为正月十五是石头神的生日,即“石磨日”,故旧时济南这天有不准搬动碾子、磨盘、石臼等石器的习俗。同时,这天还严禁开山打石或用石头盖房,以免惊动了石头神。这一天,石匠等与石头打交道的人还要备上供品,向石头神焚香祭拜,跪求保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qo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