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通讯员新闻采写交流发言稿

更新时间:2023-08-22 03:5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篇:基层通讯员新闻采写交流发言稿

基层通讯员新闻采写交流发言稿

各位领导、老师、同仁们:

大家好!我是福建省天湖山能源公司的一名基层通讯员,今天很荣幸能参加这样的会议,首先要感谢我们的上级领导和《福建煤炭报》为我们提供了这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

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在这里介绍经验是谈不上的,但是能谈谈我个人在新闻写作中的一点心得,与各位老师、同仁进行一次交流,真的让我倍感荣耀。

我觉得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提高上稿率,归纳起来一定要做到“四多”,即:“多想、多看、多问、多写”。

一、“多想”,就是脑子里要经常围着新闻转

在基层中,一些通讯员经常在抱怨“没什么东西可写”,我觉得,这是想得不够多的原因。通讯员每天生活工作在基层,对周围的环境,接触的人,从事的专业都是再熟悉不过了,这应该说是个优势,但这也往往造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问题。如果对什么事都习以为常,熟视

无睹,那就很难发现新闻。记得一位作家说过,不是生活中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套用这句话,不是基层没有新闻而是我们缺少发现。“处处留心皆新闻”,只要留心,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从平平常常中发现新闻。

不可否认,对通讯员来说,在基层要捕捉到活生生的“大鱼”,机会的确不多,这时,我们的脑子里就应该多想多转,尽量抓住身边的“小鱼小虾”来作文章,从这些“小事件”中来反映大主题。这样写起来不但容易上手,又能集中笔墨写出深度来。这样的稿子其实是最受编辑老师的欢迎,上稿率自然就大大提升了。

例如:这个月初,我参加矿里的一次安全检查汇总会,如果就会议本身来说,写成一篇会议报道顶多是上我们公司的广播,但是会上,矿长说起他遇见的一件小事,让我觉得里面有更大的新闻。矿长说他在井口值班遇到了一名农民工跑到井口要矿车,这件事令矿长大为恼火,而他在会上的怒斥,正是我们当前要大力提倡和宣扬的精神,这就是新闻的主题。于是,我就写了《“小事”引怒老矿长》的报道,送到福煤报后,编辑老师把标题改为《矿长坚决抵制“衙门作风”》,在一版刊登了这篇小稿子。试想,如果,当时没有多思考这其中的新闻,一篇好的题材就会从身边溜走。

二、“多看”,就是要多阅读各种报刊书籍

特别是我们的福煤报,在一个时期,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宣传重点,而要把握这个重点,除了上面给我们传来的信息外,另外一条有效的途径就是注意关注报纸,看看现在报道的主要方向,看看别人是怎么采写的,通过看别人的文章,还经常能触发自己的“新闻敏感”。当然,福煤炭是周报,在时效上有一定的局限,我们可以通过上网来解决这个问题。平常,我最经常去的网站有两个:一个是我们公司的内部网,一个就是我们的福煤网。现在,每周五的下午基本上就能看到新一期的《福建煤炭报》。

在这里,我觉得还要有意识地多看些好稿,这对提高写作水平帮助很大。去年,我在网上买了好几本获“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书籍,里面不但有原文,还有精彩的点评,通过读这些好新闻,看专家的精辟分析,知道了这些好新闻,好在哪里,贵在哪里,并把它消化成自己的东西,在以后的写作中有意识地加以借鉴、模仿,我想这也不失为提高自己多出新闻精品的良策。

三、“多问”,就是要在采访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基层的通讯员,大多在政工岗位上任职,可能对于井下的现场管理、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等方面比较不了解,在写这方面报道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被“卡”的问题。为了防止这样的问题出现,在动笔前,我们就应该在采访上多下功夫,对于不明白的地方,要虚心向一些专业人士请教,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等到要“下锅”了才发现没有“米”还没准备好。试想,如果连自己都搞得不清不楚,那怎么通过报道让读者清楚呢?

在新闻界,有人把新闻采访叫“跑新闻”,可见,新闻很大程度上是靠“跑”出来,“问”出来的。我们作为基层的通讯员,虽然没有像专业记者要求那么严格,但凡是从事新闻报道的人,我想多多少少都要学一点这种“跑”的技巧,“问”的功夫。在这方面,本人也是做得很不够,没有什么经验。

四、“多写”,就是要经常动笔、练笔

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如果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写东西,突然间叫你写个什么的,好像心里空荡荡的、笔下白晃晃。而如果经常写,好像越写写顺、越写越有感觉,我想,

真的是:“笔不练则疏”。

“多写”其实是最难做到的事。在这方面,我体会很深,基层通讯员,大多身兼数职,白天忙里忙外的,写稿常常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来完成,别人在打牌、喝酒、上网,我们却经常是一个人关在宿舍里“默默的工作”。我想,要坚持这种写作方式,内心一定要对这份工作抱有狂热的激情。

我给自己定了一个任务:没有特殊情况,每周最少写两篇外稿。说实在,很多时候,一忙起来,也达不到这个要求了。

要做到“多写、多练”,可以扩大写的范围,消息、通讯、言论、散文、诗歌、小说等等,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写了,哪怕没有发表,哪怕只有你自己是读者,你的写作水平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一点,这样的一点点,我想加起来就是一大点、一大步。此外,“多写、多投”必定带来更多的收获,因为我们的毅力一定会感动“上帝”的。

写稿虽然苦点累点,但我觉得很有意义,这种意义有两方面:一方面来自于企业对我们的重视,如提高了稿费奖励的幅度、经常组织开展一些集体活动等等;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内心的感受,自己的报道发表了,为企业的做了宣传。看到

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满足感。

以上是我在基层几年里,作为一名通讯员的一点体会,其实道理大家都懂,权当我个人的哆嗦。说得不好,让大家见笑了。谢谢大家!

第二篇:基层通讯员新闻采写交流发言稿

基层通讯员新闻采写交流发言稿

各位领导、老师、同仁们:

大家好!我是郧县的一名基层通讯员,今天很荣幸能参加这样的会议,首先要感谢我们的上级领导和《湖北日报》为我们提供了这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在这里介绍经验是谈不上的,但是能谈谈我个人在新闻写作中的一点心得,与各位老师、同仁进行一次交流,真的让我倍感荣耀。我觉得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提高上稿率,归纳起来一定要做到“四多”,即:“多想、多看、多问、多写”。

一、“多想”,就是脑子里要经常围着新闻转

在基层中,一些通讯员经常在抱怨“没什么东西可写”,我觉得,这是想得不够多的原因。通讯员每天生活工作在基层,对周围的环境,接触的人,从事的专业都是再熟悉不过了,这应该说是个优势,但这也往往造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问题。如果对什么事都习以为常,熟视无睹,那就很难发现新闻。记得一位作家说过,不是生活中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套用这句话,不是基层没有新闻而是我们缺少发现。“处处留心皆新闻”,只要留心,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从平平常常中发现新闻。

不可否认,对通讯员来说,在基层要捕捉到活生生的“大鱼”,机会的确不多,这时,我们的脑子里就应该多想多转,尽量抓住身边的“小鱼小虾”来作文章,从这些“小事件”中来反映大主题。这样写起来不但容易上手,又能集中笔墨写出深度来。这样的稿子其实是最受编辑老师的欢迎,上稿率自然就大大提升了。

二、“多看”,就是要多阅读各种报刊书籍

在这里,我觉得还要有意识地多看些好稿,这对提高写作水平帮助很大。去年,我在网上买了好几本获“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书籍,里面不但有原文,还有精彩的点评,通过读这些好新闻,看专家的精辟分析,知道了这些好新闻,好在哪里,贵在哪里,并把它消化成自己的东西,在以后的写作中有意识地加以借鉴、模仿,我想这也不失为提高自己多出新闻精品的良策。

三、“多问”,就是要在采访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基层的通讯员,大多在政工岗位上任职,可能对于井下的现场管理、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等方面比较不了解,在写这方面报道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被“卡”的问题。为了防止这样的问题出现,在动笔前,我们就应该在采访上多下功夫,对于不明白的地方,要虚心向一些专业人士请教,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等到要“下锅”了才发现没有“米”还没准备好。试想,如果连自己都搞得不清不楚,那怎么通过报道让读者清楚呢?

在新闻界,有人把新闻采访叫“跑新闻”,可见,新闻很大程度上是靠“跑”出来,“问”出来的。我们作为基层的通讯员,虽然没有像专业记者要求那么严格,但凡是从事新闻报道的人,我想多多少少都要学一点这种“跑”的技巧,“问”的功夫。在这方面,本人也是做得很不够,没有什么经验。

四、“多写”,就是要经常动笔、练笔

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如果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写东西,突然间叫你写个什么的,好像心里空荡荡的、笔下白晃晃。而如果经常写,好像越写写顺、越写越有感觉,我想,真的是:“笔不练则疏”。

“多写”其实是最难做到的事。在这方面,我体会很深,基层通讯员,大多身

兼数职,白天忙里忙外的,写稿常常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来完成,别人在打牌、喝酒、上网,我们却经常是一个人关在宿舍里“默默的工作”。我想,要坚持这种写作方式,内心一定要对这份工作抱有狂热的激情。

我给自己定了一个任务:没有特殊情况,每周最少写两篇外稿。说实在,很多时候,一忙起来,也达不到这个要求了。

要做到“多写、多练”,可以扩大写的范围,消息、通讯、言论、散文、诗歌、小说等等,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写了,哪怕没有发表,哪怕只有你自己是读者,你的写作水平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一点,这样的一点点,我想加起来就是一大点、一大步。此外,“多写、多投”必定带来更多的收获,因为我们的毅力一定会感动“上帝”的。

写稿虽然苦点累点,但我觉得很有意义,这种意义有两方面:一方面来自于企业对我们的重视,如提高了稿费奖励的幅度、经常组织开展一些集体活动等等;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内心的感受,自己的报道发表了,为企业的做了宣传。看到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满足感。

以上是我在基层几年里,作为一名通讯员的一点体会,其实道理大家都懂,权当我个人的哆嗦。说得不好,让大家见笑了。谢谢大家!

第三篇:基层通讯员提高采写能力的抓手

基层通讯员提高采写能力的抓手

我们基层通讯员与其挖空心思想题目、找点子,不如融进实际工作中,关心身边发生的每件事,哪怕是一件小事,在我们摸清了其前因后果后,说不定就是一个很好的报道题材,在无意间就能抓住线索,写出新闻。

所谓提高新闻采写能力,就是多写新闻,多出好作品。在基层采访,特别是到乡镇采访时,经常会有通讯员向笔者诉苦,因为“没的写”而完不成单位的报道计划和报道任务,经常受到批评。还有的通讯员因为“写不出东西”而被调离了岗位。以笔者对基层通讯员了解,笔者发现了他们带有共性的一面,那就是:新闻写作热情很高,但新闻敏感不强,从而制约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笔者认为,提高基层通讯员的新闻采写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抓:

提高新闻写作严肃性的认识

新闻写作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基层通讯员,特别是乡镇的通讯员应当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基层通讯员,尤其是乡镇通讯员,直接从新闻类院校毕业或到新闻院校学习的很少,他们大部分是“半路出家”搞新闻报道的,相当多的基层通讯员,采写经验不足,写稿能力不强,稿件质量不高,尤其是思想性、可读性俱佳的新闻精品更是少见,需要尽快提高自身新闻业务素质。有不少基层通讯员对新闻的严肃性认识不够,其表现在:

1.在占有第二手或第三手材料的情况下,未经采访,就忙于动手写稿,写好后又不经当事人和领导审核。

2. 采访不深入,凭印象引证事例和数据,道听途说,把口头传说的当成事实,人云亦云。

3.在熟悉采访对象的情况下,凭想当然写稿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张冠李戴。

4. 在写表扬稿时说大话讲绝话,表扬先进溢美夸大,写批评稿一概否定,言过其实,缺乏客观性。

5. 有些领导要求通讯员多发稿,造成通讯员心理压力,写的稿子难免粗枝大叶,出现失实,在较长时间内没有发稿的情况下,出名心切,不顾事实,夸大事实,追求生动。

6. 有的通讯员把写好的稿子反复使用,今天写了这个稿子,投到新闻单位,过一段时间又投了同样内容的稿子,只是变变日期,换换数字。

7. 写稿时对某件事不懂装懂,不认真学习,说外行话。写的稿子出现差错后,不认真吸取教训,而是找客观,推脱责任。

造成以上种种现象的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对新闻写作的严肃性认识不够。对此,广大通讯员一定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写新闻稿既要对被报道的事实负责,又要对受众负责,切不可粗心大意轻率对待。一定要用严肃的态度来对待严肃的事业。如果认识不提高,即使在采写方法上有一些进步,还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做“巧妇” 找“好米”

农村有句土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通讯员要做一个“巧妇”,就必须有许多好“米”。那么,又多又好的“米”从哪里来呢?基层通讯员生活在一块不大的天地里,不能像记者那样到处跑。如何在不大的这块天地里种出“好米”来?

通讯员要做“巧妇”要找好“米”,就必须锻练写作的基本功,必须具备“五勤”:一是腿勤,多跑、多接触实际。二是眼勤,多看、多观察。三是嘴勤,遇事多问,打破沙锅问到底。四是脑勤,勤分析、多思考,遇事多问为什么。五是手勤,勤记、勤写,把看到的和听到的各种材料,记录积累起来。

通讯员的“米”从哪里来呢?有些通讯员每日苦于没的写而烦恼。其实在基层,鲜灵灵的新闻多的是,就看你有没有发现它,有没有去挖掘它。在基层,有的通讯员缺乏新闻敏感,见到什么写什么,上边传达什么,他就鼓捣什么,写的稿子只见皮毛没有血肉。没有掌握抓新动向、新事物、新成绩、新风尚、新经验、新问题的本领。在基层,通讯员要发现新闻线索并不是很难,就看你会不会去发现。发现新闻线索的简捷途径有许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争取领导同意,列席有关会议,以便了解上级意图,掌握全面情况,搞好新闻报道。

2.经领导同意阅读有关文件,听传达报告。根据上级新闻单位的宣传意图,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一段时间的报道计划,并征求大家意见。

3.跟本单位领导下去搞调研。

4.力所能及地承担上级交给的其它工作。

5.参阅报纸,在看报时结合自己单位的实际,看看哪些文章跟自己单位有联系,哪些还报道的不够又有深入采访报道的价值。同其它地方比,自己所在单位有哪些事需要从新的角度、新的思路去报道。

6.新闻线索是一个信号,这个信号给我们指示出新闻的所在,并指示出了采访的方向。

要处处留心,做有心人。一件事,别人当故事听,听完就完了,而通讯员不行,要多听多看,还要多想,只有处处留心,时时用心,才能发现报道线索,线索多了“米”就多了。

学会跟踪追击。发现线索后,就要跟踪追击,认真采访,用最快速度把新闻抓到手。采访完当事人还不算完,还要把有关的人采访到。

通讯员,应该随时处于采访状态中,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事物都要注意、都感兴趣。许多好新闻,并不都是端端正正坐在会客室里采访来的。在随意交谈中、在街谈巷议中、在餐馆就餐时、在外出旅游的途中、在回家的路上等等,都可能发现重要的新闻。我们有的同志对采访理解比较狭隘,似乎双方端坐下来,掏出笔记本,才是采访开始。实际上,非正式场合的谈论,往往是重要新闻的来源和线索。

著名的新闻工作者范敬宜在康平乡采访时,在吃午饭的时候,当地的领导边吃边说:“过去总说,‘铁岭葱开原蒜,康平的荷包猪和小鸡蛋’,可是这几年康平的荷包猪也长大了,你看,这肉的膘还挺厚呢!”范敬宜便问这是什么原因,那位书记说:“主要是喂粮食多了。过去总说是猪种不好,槽头不好,其实,关键是粮食不过关,人还吃不饱,哪有粮食喂肥猪。”范敬宜同志听后与同行的新闻干事说:这可能是一条从侧面反映三中全会政策的好新闻。回县之后,他又让新闻干事到畜牧局、供销社了解这几年收购生猪平均个重的对比数字,猪饲料粮增长的对比数字,很快就把新闻《康平的小荷包猪长大了》写出来了。新闻的导语是:“‘铁岭葱开原蒜,康平的荷包猪和小鸡蛋’——这句在铁岭地区流传已久的顺口溜,现在需要改一改了。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全县的粮食增产,小嘴巴、大肚子的荷包猪的个子正在逐步长大。”

我们的基层通讯员应该向老新闻工作者学习,采访时不要“背鞋找脚”,带框框,对自己熟悉的人和事也要认真细致地采访,不能认为这里的事我了解,知道个大概就写。采访还是要注重细节,要掌握特点。比如农事,各个村都差不多,如果你了解个轮廓就写,就会一般化,写不出特色。如果你认真采访、分析了,就能写出具有个性的报道来。“米”从勤奋的工作中来,这就是答案。

在实践中培养新闻敏感

什么是新闻敏感呢?举例子来讲:靠打鱼生活的渔民,在水边一走,他就知道水中的鱼在什么地方,应该如何撒网。手艺高超的木匠,一看木料,就知道它能做什么材料。经验丰富的老人,看一看朝霞或月亮周边的色彩,观察地上的昆虫,就知道将有什么样的风雨。本领高强的老农抓一把地上的泥土,就知道应该种什么样的庄稼??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他们已深刻地认识和领会到这一类事物,掌握了这一类事物的发展规律。熟能生巧,敏感性就是一个“巧”。

新闻的敏感性,就是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别新闻的敏锐能力。具体来说,包括这样一些本领和能力:

1.迅速判断某一事实和情况是否有一定的报道意义,判断它的价值以及预见它的作用的能力。

2.判断某一线索,即使是看来平常的事,但见微知著,可能导出重大新闻的能力。

3.在同一事实的许多事实中,判断出哪一个最重要、哪一个次重要、哪一个不重要的能力。

4.判断已发表过的同一条新闻中,还有哪些材料仍可能成为新闻的能力。

5.判断哪些事实能引起新闻受众的兴趣以及兴趣之大小的能力。

新闻敏感在西方又你“新闻鼻”,是指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这种敏感使新闻工作者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迅速发现新闻线索和发掘新闻题材,它是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锻炼培养出来的的特殊素质。

新闻界有人把新闻敏感,称之为新闻“鼻”和新闻“眼”。这是一种借喻,意思是:新闻记者靠灵敏的嗅觉和锐利的眼光来判断一件事是不是新闻。新闻敏感是记者必须练就的业务素质。世界上每天发生的事千千万万,但大部分都构不成新闻,只有经过我们的观察、辨别、判断其中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才能写成新闻。

某年,笔者在空军某部队采访时,刚吃过午饭,连队就开始集合看电影。此时,我看到该连连长走到门岗前,把站岗的新兵替換了下来,一连之长端着冲锋枪在门口站岗,让战士们去看电影。这件事我觉得很有意义,就把所见所闻写成了一篇小稿,题目叫《我来站这班岗》,小稿一共才200来字,一个月后就在空军报上刊登了出来。如果当时不思考,没有把这件事当成“事”,就不会写出这条小稿来。新闻无时无刻地在我们的左右,就看你会不会去发现了。基层通讯员要想练就一双“新闻眼”一只“新闻鼻”,就得处处留心,对什么都要好奇才行。“发现并记住了一般人容易忽略的事儿”,这是作为记者最起码的水准和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基层通讯员用自己睿智并且深邃的“新闻眼”去看,用灵敏的“新闻鼻”去嗅。

新闻敏感是一个大的概念,有方方面面的知识融在里面,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际工作,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基层通讯员要搞好新闻报道工作,就应注意身边发生的每件事,随时外于采访状态中,在工作中实践,在不断实践中进行总结,摸索提高。这样,我们的新闻敏感就会不断地增强。笔者以为,我们基层通讯员与其挖空心思想题目、找点子,不如融进实际工作中,关心身边发生的每件事,哪怕是一件小事,在我们摸清了其前因后果后,说不定就是一个很好的报道题材在无意间就能抓住线索,写出新闻。

第四篇:企业报纸的通讯员应该怎样采写新闻稿件

企业报纸的通讯员应该怎样采写新闻稿件

一般来说,作为企业文化载体,企业报不仅要反映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等信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文化建设和发展服务,为员工的成长服务,同时,它还应该服务企业的市场营销,对外向公众展示企业的经营理念,向社会发出企业自己的声音,彰显企业的个性文化与自己对社会的责任、自己的主张。从这个意义上讲,办好企业报,企业员工,尤其是企业报通讯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企业新闻不同于社会新闻,它的受众范围局限在企业内部,范围相对较小,因此,新闻线索的收集、采访,到最后编辑,有其独特的地方。企业报通讯员以及为企业报刊撰稿的作者,既是企业报的忠实读者,又是企业报刊提供稿源的基本人力因素。其中,企业报通讯员是一支重要的写作力量,他们利用自身所拥有的便利条件,为企业报刊提供了许多连企业报采编人员也难以采写到的稿件。但是,由于受工作环境或自身新闻采写专业方面的素养、实际采访经验和技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尽管勤奋努力,积极写稿,但很多时候仍然难以写作出有深度的报道稿来,以致浪费了许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笔者有近二十年在基层担任通讯报道员的经历,并曾多年担任过国有企业党委宣传部宣传干事,后来又在国内知名中医药上市企业——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内刊《羚锐人》报主编岗位上工作多年,就如何落实好企业基层新闻报道工作方面,有一些独特体会,在此愿意与广大企业报通讯员共享。

培养新闻敏感,做一个有心人。企业报通讯员,尤其是生产经营一线的基层通讯员,直接从新闻类院校毕业或到新闻院校深造学习的很少,他们大部分是“半路出家”搞新闻报道的,相当多的基层通讯员,采写经验不足,写稿能力不强,稿件质量不高,尤其是思想性、可读性俱佳的新闻精品更是少见,需要尽快提高自身新闻业务素质。其中,多数通讯员一个共有的困惑是感觉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其实,基层通讯员处于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第一线,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践者、参与者,又是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践行者、落实者、推动者。无论是日常业务工作,还是临时性工作,无论是对上级重要会议、重要部署的贯彻落实,还是重大节庆活动,我们基层通讯员都身处其中,身临现场,积极参与活动,以实际工作去推动、落实。事件能否最终落实到位,其中出现的一些亮点、现实生活中反映的难点、热点以及涌现出的典型人物,都是企业报刊所需要反映和报道的新闻。因此,在我们身边,有着十分丰富的新闻资源。

关于新闻素材的搜集,这里有一个故事:有一天,某新闻版主编脸色忧郁地审视着付印单上寥寥无几的文章标题,他抬眼看了一下钟表,然后把目光落在一个引起他注意的倒霉的年轻记者身上:“现在离截稿时间还有90分钟”,主编说,“你出去采写一篇轻松活泼的特写文章,准备放在头版上”。主编语气坚决、严厉,并含有“不然的话”的弦外之音。这令年轻人感觉到从未有过的压力。年轻人匆匆奔出,不到5分钟,他发现了题材:在一栋高楼的第31层窗台上,有两个人正在擦玻璃。他立即打电话叫来了一名摄影记者,然后去采访两名擦窗工人??文章的角度是:在31层高楼处工作,一步闪失即可招致粉身碎骨之横祸,这种工作到底怎么样?

这是丹尼·威廉森讲给我们的故事。它告知我们一个道理:新闻素材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好奇心去探索,寻找新闻写作题材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企业报通讯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新闻敏感,平时必须做到“五勤”:一是腿勤,多跑、多接触实际;二是眼勤,多看、多观察;三是嘴勤,遇事多问;四是脑勤,勤分析、多思考,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五是手勤,勤记、勤写,把看到、听到的各种材料,记录积累起来。新闻敏感是一个大的概念,有方方面面的知识融在里面,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际工作,在实践中逐渐锻炼和培养。

基层通讯员要搞好新闻报道工作,就应注意身边发生的每件事,随时处于采访状态中,在工作中实践,在不断实践中进行总结,摸索提高。这样,我们的新闻敏感就会不断增强。笔者以为,我们基层通讯员与其挖空心思想题目、找点子,不如融入实际工作中,关心身边发生的每件事,哪怕是一件小事,在我们摸清了其前因后果后,说不定就是一个很好的报道题材,在无意间就能抓住线索,写出新闻。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高级记者徐人仲在《要善于发现新闻线索》中曾经说过:“新闻采访线索可能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一个数字、一句话、一种现象;也可能是比较复杂的事。它的来源十分广泛,记者的所见所闻,都有可能成为线索。”经验之谈也告诉我们,“世事洞明皆学问”、“处处留心皆学问”,新闻线索的获取没有定式,只要我们做个细心人或有心人,处处留意身边的人和事,有的看似很平常的事情,可能就是一条很好的新闻线索。基层通讯员要充分发挥这一难得的资源优势,着力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性,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中及时发现和捕捉新闻线索和素材,从中发掘出有报道价值的新闻来。

利用自身优势,注重新闻时效性。新闻的特点是“新”,新就新在新闻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但实际工作中,一些本是很好的新闻往往由于时过境迁而失去了报道的价值和意义,成为“昨日黄花”。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时间将新闻事件报道给受众,这既是新闻特性本身的要求,也是时下报刊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追求新闻时效,在第一时间将新闻传送给报刊社,是许多有经验的新闻写作者(包括企业报通讯员)中稿率高、上稿快的一个诀窍。快速,是新闻采写的一个特点,更是一个难点。

在新闻学中,我们一般把记者或通讯员亲自感知,不经任何中介转换而获取的材料称之为第一手材料,把记者或通讯员从当事人或目击者那儿获取的材料称之为第二手材料,把记者或通讯员从非当事人或非目击者那里碾转得到的材料称之为第

三、第四手材料,因接近性与权威性的关系,第一手材料较为可贵也具备实证性,而易于使受众接受;第

二、

三、四手材料并非不重要,只是因为多重转移,因而往往具有“三人成虎”的嫌疑。而基层通讯员通常是新闻事件的目击者或参与者,是身处现场的亲历者,是新闻线索和新闻源的第一手材料所有者,相对报刊记者和采编人员而言,在突出新闻时效性上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基层通讯员要善于利用这一优势,不失时机地快速抢抓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闻,努力在突出新闻时效性上狠下功夫。 利用地缘优势,以真实可靠取信于人。忠实地报道新闻事实,是采写新闻的基本要求,这是新闻工作的本质所决定的。真实性,历来被视为新闻报道的生命。但新闻线索不确定性的特点,表明新闻线索所传达的信息并不是个个可靠,其真实程度和价值大小都必须通过核实和求证,才能决定其能否成为新闻。新闻写作者决不能捕风捉影、走马观花甚至是闭门造车,必须要深入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认真核实其真实性和可靠性,才能写出真实可靠、取信于读者、取信于受众的新闻。许多有报道价值的好新闻,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核实其真实性,而被报刊采编人员忍痛舍弃。通讯员身在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条件相对于报刊采编人员要优越得多,这极有利于基层通讯员对新闻线索价值的把握和真实性的核实,使他们成为对新闻事实更具有“发言权”的代言人。基层通讯员要利用新闻事件的地缘优势,接近新闻信息源的便利条件,积极主动地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采访发掘,获取和收集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从而写出真实、准确而优秀的新闻作品来。

强化现场感,以情动人。新闻报道要打动编辑从而最终赢得读者,赢得受众,无论是对人物的报道,还是对事件的报道,都不能写得平淡无味,而要写得生动精彩,具有“抓人”的魄力和魅力。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要努力争取得到第一手材料。我国老一辈著名记者范长江曾说过:“报道的时候,别人提供的材料尽量少用,只能占三分之一,其余的三分之二,应该是记者自己的积累和观察。”许多记者或通讯员深入第一线,以最近的距离观察被采写对象,与他们共同生活和工作,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这种体验式的采访,有助于记者和通讯员对被采访的事物加深理解,产生感情共鸣,将记者或通讯员自己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感受传达给读者或受众,从而给读者或受众带来震撼和影响。这就是记者或通讯员自己的积累和观察,胜过无数枯燥无味的第二手材料。

基层通讯员大多与被采写对象同在一个系统或单位(即使是不在一个系统或单位,往往因工作或生活关系也彼此有交往,比较熟悉),长期同吃、同居住在一起,即经常工作、生活在一起,是他们中的一员,与被采写对象有更具体的接触,有更充分的交流,对他们的思想、生活、工作、学习等各方面情况有更深刻的观察,更透彻的了解,更真切的感悟,或者说比较熟悉或更熟悉,这种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如果利用得好,发挥得当,就能写出生动感人、深受读者或受众欢迎的新闻报道来。

发掘差异优势,以特色取胜。由于受社会、经济、文化等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大多数基层通讯员在典型题材的处理上相对于记者或采编人员来说处于劣势。一方面表现在重大题材的素材资源上相对较薄弱,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基层通讯员操纵大题材的驾驭能力相对较低。那么基层通讯员的优势在哪里?我们知道,企业生产车间、技术部门和行管后勤日常的、具体的工作总是与企业生产、科技研发与营销工作分不开的。所以,对生产、科研与技术创新、产品营销和后勤管理工作的改革报道成为企业报宣传的一个重头戏,而在这方面,每个基层单位都有各自不同于其他单位的特点,抓住其不同特点,就能写出有新鲜感、有特色的报道来。各基层单位或部门的生产、科研与技术创新、营销工作和后勤管理工作的创新,尽管不是什么“大题材”,但往往有“新、奇”的特点。而且在这一单位或部门发生的同类新闻事件,也有与其他单位或部门所发生的同类新闻事件不同的特点。因此,从“小”处入手,突出这类新闻事件的“另类”特点,这也是基层通讯员发挥自身优势写出好新闻稿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研究栏目,有针对性的写稿、投稿:基层通讯员要经常注意浏览报刊杂志,收看收听电视、广播,关注时事政治,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性,尤其是要通过多写、多动脑筋、多练笔,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要想提高新闻写作水平,还要注重研究企业报等报刊杂志的栏目,尽可能地适合编辑思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根据报刊栏目写稿、投稿,增强写稿、投稿的针对性。这样,可以避免写稿、投稿的盲目性,进而提高文稿的刊稿率、中稿率,也便于自己不断树立信心,提高写稿的热情。

第五篇:基层新闻通讯员工作经验交流

基层新闻通讯员的几点体会

一是写什么新闻的问题,感觉到没有写头怎么办,也就是如何在基层如何发现更多的新闻线索;

二是怎样提升新闻工作成效的问题,也就是说新闻报道发表了,怎么办,怎样去深化、提升,形成工作成果;

一 写什

么新闻

(一)心明、眼亮、鼻尖、手快——工商干部应具备新闻敏感度和新闻鉴别力

《纽约时报》名记者迪姆士·泰勒讲述第一次采访经历:“像这样的女演员首场演出被取消,本身就是新闻,背后还可能有更大的新闻,记住,以后你的‘鼻子’不要再感冒堵塞了。”

开展好新闻宣传必须认识工商新闻的价值,判断身边事物是否重要、新鲜,就需要工商干部具有“新闻敏感”意识,具有发现和判断工作中的事情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具体表现在:

①讲政治,迅速、准确判断某一事实的政治意义;(与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精神、工商法规精神、工商效能建设、省市县局工作会议精神、领导讲话相一致、相符合)

②讲反响,及时判断某一事件能否引起读者的广泛兴趣;(打击傍名牌问题、打击虚假违法医疗广告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等)

③讲时效,及时判断某一事件是否新鲜、是否会还对工作产生作用和影响;(春季农资市场监管、“五一”市场整治已过,现在写此类稿子有何意义)

④讲主次,及时判断同一事件中的许多事实,哪个重要哪个次要;(查处无照新闻,含有食品安全监管、非法传销、虚假广告等方面的新闻元素,要看哪个方面、环节在当前工作中有宣传价值)

⑤讲规律,善于从纷纭复杂的事实中看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年检服务企业、315活动、“双节”市场监管等工作年年搞、年年变,年年花相似,岁岁年不同,工作年年搞、年年出好新闻)

(二)发现工商新闻线索的有效渠道

(一)围绕领导写新闻——领导是工商宣传报道中最活跃、最积极、最有价值、最有政治影响力、最有浓厚宣传色彩的新闻元素。新闻工作者有句名言叫“政治家办报”。各级领导都是“政治家”,大领导是大政治家,小领导是小政治家。围绕领导写新闻、找新闻线索,会有最丰富、最精彩、最有写头、看头的新闻由头。追踪、观察、揣摩、聚集领导,围绕领导工作、生活、学习、一言一行可以写出很多新闻来:1)领导会议讲话出新闻,2)领导基层调研出新闻,3)领导对重点工作的批示是新闻,4)领导提出的工作要求是新闻,5)领导参加政治学习是新闻,6)领导参加理论考试是新闻,7)领导谈出学习的体会是新闻,8)领导亲自带队市场检查是新闻,9)领导坐阵指挥端掉违法窝点是新闻,10)领导在执法中圆满解决突发事件是新闻,11)领导在工作中受到群众表扬是新闻,12)领导在工作中英勇无畏、不幸负伤是新闻,13)领导在工作中累病了是新闻,14)领导在工作中被树成标杆是新闻,15)领导在重要场合笑了是新闻,16)领导在某种场合哭了是新闻,17)领导满怀热情地表扬什么人是新闻,18)领导大发雷霆地批评谁也是新闻,19)领导提出的创新性的工作思路是新闻,20)领导讲出的精典、精彩、精深的话是新闻,21)领导受到领导的表扬是新闻,22)领导受到领导接见是新闻,23)领导获得了重大奖励、荣誉是新闻,24)领导的文章在重量级媒体发表是新闻,25)领导参加文体活动书法、绘画、乒乓等活动是新闻,26)领导参加公益活动是新闻,捐款、集资、救助、植树等等,27)领导为一线群众服务、办好事是新闻,28)领导与群众联欢共乐、亲民爱民的形象是新闻,在群众中吃饭、包饺子,等等,29)领导与一名基层群众结下友情、成为佳话是新闻,30)领导换了也是新闻。总而言之,领导放个屁,都带新闻的味。

(二)围绕基层写新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基层群众也是工商新闻的创造者。基层工商新闻是“鱼”,基层工商所和群众是“水”,只有多下基层,多接触群众,才能获取更多的新闻线索。

基层工商所如何发现新闻线索呢,到市场去巡查,去办案,跑一圈,只要用心思考和观察,就能写出好新闻。发现有新型违法现象是新闻,发现有新型经营业态是新闻,查出了假冒伪劣是新闻,哪些商品容易出现假冒伪劣是新闻,群众有投诉是新闻,群众投诉集中在哪个领域是新闻,群众对哪类商品青睐是新闻,群众对哪类服务不满意是新闻,辖区商户增加了是新闻(为什么增加),商户减少了是新闻(为什么减少),违法案件增多了是新闻(为什么增长),违法案件减少了是新闻(为什么减少),违法案件向哪个方向发展是新闻,工商户在工商部门的管理下中哪些好人好事是新闻,群众需要什么样的工商服务是新闻,我们为商户服务做了哪些好事实事是新闻,在市场上发布消费警示是新闻,在市场上推行了哪些新的创新性的监管

举措是新闻,巡查中遇到商户暴力抗法是新闻,巡查中部门联合效果好是新闻,巡查中听到了群众建议心声是新闻,巡查中解决了群众的疑难问题是新闻……等等,只要用心一点,你们看,我们一下子就可以收罗出20多个新闻线索。

(三)围绕落实写新闻——(机关科室、股室如何发现新闻线索)。李克强总理说过:“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甩膀

子”就是抓落实的过程。机关科室是抓组织、协调和落实的部门,新闻的“点”和“眼”十分丰富。就目前我们当前开展“打击傍名牌”专项整治而言:领导重视出新闻(如何重视,重视到什么程度),会议动员出新闻(召开什么层面的动员会,有什么创新性的动员举措),整治重点出新闻(哪些市场需要整治,哪些商户、哪些商品和服务需要整治),整治的措施、方法出新闻,整治中发现的案件出新闻,整治中涌现的勇于执法、爱岗就业的工商干部好事迹是新闻,整治中发现的疑难、热点是新闻,整治中基层工商干部和消费者、经营者反映的的问题是新闻,整治中的突发事件是新闻(如学校周边出现“问题”食品,大型超市出现傍名牌化妆品等现象),整治的进度是新闻,省市局对整治的督导检查是新闻,相关领导对整治的暗访、视察是新闻,整治的考验验收是新闻,检查整治的工作成果是新闻(查处多少案件、假冒伪劣),领导和群众对整治的批示表扬是新闻,整治活动的总结表彰是新闻,通过专项整治反思工商监管市场效能的提升和工作方法的创新也是新闻……。这样一来,可以找出10多条新闻线索,一年之中有多少这样的活动,新闻线索可想而知。

此外,围绕服务发展、消费维权和市场监管核心职能的全面到位,通过算企业增长率、消费者投诉率、案件发案率,在数据增长变化中发现新闻视角和看点,让读者感觉到工商监管市场的新变化、新效果。

围绕中心重点工作的落实推进,“闭门造车”也能出新闻,但要会想、敢想、善于想,在思考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创造。如去年年2月我对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作了思考调查,写出的《濮阳工商兴社富农工程成果显著》发在《中国工商报》头版头条上,前年反复思考华龙区查处的一个传销案件,写出了《正常消费切莫误入传销歧途》;通过对“加盟经营”的透视,写出了《小心加盟经营中的陷阱》,均以大篇幅报道发表在《河南日报》上。

二、 如何提升新闻宣传工作成效

也就是把新闻宣传的作品变为成果,把新闻宣传工作变为推动各项工作前进的动力,变为领导支持的抓手,变为个人进步的阶梯。

1. 变轻薄为厚重,善于形成新闻成果,装订成册,让领导认可我们的工作,让领导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辛苦,让领导看到我们的工作量。在有成果的时候,有作为才能在领导心中有地位。这时候,找领导说事、反映问题都比较容易解决。

2. 变平凡为荣耀,善于争取领导批示,挑选精品、大作,头版头条,重量级媒体的作品,装订成册后,与地方党委政府办公室人员做好沟通,备好批示笺,备好批示语。在最佳时机,争取领导批示,让地方领导赞成工商工作,让工商领导看到新闻宣传的魅力和作用。

3. 变字数为分数,善于结合业务工作,与各业务口主动对接,让我们的新闻报道,与企业注册、消费者保护、市场监督管理、纪检监察、机关党建、计划财务等各项工作有机链接,就是与上级主管部门与考核他们的加分因素结合起来,让我们的新闻报道在专项执法行动考核、平安建设考核、信访考核、文明单位创建考核、审计财务考核、党建考核中多加分。让各科室领导认识到新闻宣传的重要性,更加支持我们的工作。

4. 变新闻为信息,善于文字工作的相互转化,我们文字工作者往往担负着新闻宣传与政务信息的双重任务,如果处在不同的科室,就等于要完成两份任务。我们要从语言特点、写作手法、报送渠道等方面,善于总结,善于摸索,找出新闻与信息的共同点,节省写作资源,拓宽工作途径,使信息、新闻,两项工作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我们濮阳市工商局宣传教育科除了新闻宣传在系统是第一的,政务信息工成绩考核是第二,仅仅次于办公室。

5. 变独唱为合唱,善于凝聚新闻资源,作为省市局机关新闻宣传干部,尤其是要加强与基层县分局新闻写作的高手、能手和专职通讯员的结合,经常收集他们的工作成果,向他们的领导反映其工作成绩,鼓励大家共同进步,培养更多的写作队伍,做到众人拾柴火焰高,使你们的单位和系统做得红红火火,形成大宣传工作格局。同时,也要善于把新闻宣传工作作为检查考核各下属单位的工作指标,使各单位认识到新闻宣传的重要性,听我们的话,树立新闻宣传工作部门的权威。

6. 变文字为银子,善于寻找工作激励的途径,通过上级机关、主管领导、新闻单位等相关有“说服力”的人士,与领导沟通,建立新闻宣传奖励机制,让我们既流汗水,也得到实惠,既有付出,也有收获,政治上得到关心、关注、关怀。

7. 变事业为爱好,善于寻找新闻宣传的快乐,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荣誉感、自豪感,多写,多看,多走出去,多参加一些采风活动,多参加一些新闻评选活动,开阔眼界,开阔心胸,积累工作成果,尤其是在政治上得不到进步的时候,千万不要放弃,要有强烈的“品牌意识”。把自己从事新闻写作的成就和荣誉,看作个人的品牌和形象,坚持下去,就会胜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q9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