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考试试题

更新时间:2024-01-29 01:5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一)选择题

1. 国内生产总值是下面哪一项的市场价值( ) A.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的所有交易

B.一年内一个经济中交换的所有商品和劳务 C.一年内一个经济中交换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 D.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 2.通过以下哪项我们避免了重复记账( ) A.剔除金融转移

B.计量GDP时使用价值增加法 C.剔除以前生产产品的市场价值 D.剔除那些未涉及市场交换的商品

3.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 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

B.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C.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 D.保险公司受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费

4.下列说法中,( )不是国民生产总值的特征。

A .它是用实物量测度的 B.它测度的是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C.客观存在只适用于给定时期 D.它没有计入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商品 5.下列哪一项计入国民生产总值?( ) A.购买一辆用过的旧自行车 B.购买普通股票

C. 汽车制造厂买进10吨钢板 D.银行向某企业收取一笔贷款利息 6.经济学上的投资是指( ) A.企业增加一笔存货 B.建造一座住宅 C.企业购买一台计算机 D.以上都是

7.对政府雇员支付的报酬属于( ) A.政府支出 B.转移支付 C.税收 D.消费

8.下列各项中,不列入国民生产总值核算的是( ) 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

B.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C.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 D.保险公司收到的一笔家庭财产保险费

9. 已知某国的资本品存量在年初为10000亿元,它在本年度生产了2500亿元的资本品,资本消耗折旧是2000亿元,则该国在本年度的总投资和净投资分别是( ) A .2500亿元和500亿元 B .12500亿元和10500亿元 C .2500亿元和2000亿元

D .7509亿元和8000亿元

10.如果个人收入等于570美元,而个人所得税等于90美元,消费等于430美元,利息支付总额为10美元,个人储蓄为40美元,个人可支配收入则等于( ) A. 500美元 B. 480美元 C .470美元 D .400美元 (二)填空题

1.国内生产总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市场价值。 2.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生产总值_________本国居民国外投资的净收益。

3.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有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值我们称为_______________。

5.消费是居民或个人用于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三)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标为“T”,错误的标为“F”)

1.本年生产但未销售出去的最终产品的价值不应该计算在本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去。( ) 2.销售一栋建筑物的房地产经济商的佣金应加到国内生产总值中去。( ) 3.购买普通股票是投资的一部分。( )

4.在中国,农民生产自己消费的全部食品,所以中国的GDP计算是不充分的。( )

5.无论房东把房子租给别人住还是自己住,他所得到的或他本应该得到的租金总额都包括在GDP中。( ) 6.国民产出的增加并不意味着个人生活水平已经提高。( )

7.如果两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同,那么,它们的生活水平也就相同。( ) 8.若一国可支配收入的一半用于消费支出,则另一半用于储蓄。( ) 9.当增值法被用来统计产出商品的价值时,不存在重复记账的问题。( ) 10. 把各种要素的收入相加得出的结果就是国民生产总值。( ) (四)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 总投资和净投资 重置投资

存货投资 政府购买 政府转移支出 净出口 间接税 国民生产净值 国民收入 个人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恒等式 (五)计算题

1.假设有A、B、C三厂商。A年产5000万美元,卖给、C和消费者, B买200万美元,C买2000万美元,其余卖给消费者。B年产500万美元,直接卖给消费者。C年产6000万美元,其中3000万美元由A购买,其余由消费者购买。问:(1)假定投放在生产上的都用光,计算价值增加。(2)计算GDP为多少。 2.已知某国在某年度的有关国民收入的统计数据如下:

工资:100亿元; 间接税减津贴:10亿元; 利息:10亿元; 消费支出:90亿元; 租金:30亿元; 投资支出:60亿元;

利润:20亿元; 政府用于商品的支出:30亿元; 出口额:60亿元; 进口额:70亿元。

求:(1)按收入法计算GDP。(2)按支出法计算GDP。 1、

3.一国有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

国内生产总值:4800亿元; 总投资:800亿元; 净投资:300亿元; 消费:3000亿元;

政府购买:960亿元; 政府预算盈余:30亿元。 根据上述资料计算: (1)国内生产净值 ; (2)净出口;

(3)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 (4)个人可支配收入; (5)个人储蓄。

4.假定某国在200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5000亿元,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亿元,政府预算赤字是200亿元,消费是3800亿元,贸易赤字是100亿元。根据上述资料计算:(1)储蓄。(2)投资。(3)政府支出。

5.根据统计资料,计算GDP,NDP,NI,PI(个人收入)及DPI(个人可支配收入)。

净投资150亿元;净出口30亿元;储蓄180亿元;资本折旧50亿元;政府转移支付100亿元;企业间接税75亿元;政府购买200亿元;社会保险金150亿元;个人消费支出500亿元;公司未分配利润100亿元;公司所得税50亿元;个人所得税80亿元。 (六)简答题

1.如果在A、B两个产出不变的前提下将他们合并成一个国家,分析合并前后对GDP综合有什么影响,举例说明。

2、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DP、NDP、NI、PI、DI这五个总量中哪些有影响?为什么? 3.为什么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人们从政府得到的公债利息不计入GDP? 4.下列各项是否计入GDP?为什么? (1) 转移支付; (2) 购买一辆旧车; (3) 购买普通股股票。

5.“如果某企业用5台新机器替换5台报废的旧机器,它没有使GDP增加,因为机器数量未变。”这一说法对吗?

(七)论述题

1.储蓄投资恒等式中的储蓄和投资与宏观经济均衡的储蓄和投资有什么区别? 1、

2.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并不意味着计划储蓄总等于计划投资? 3.为什么说GDP不是反映一个国家福利水平的理想指标? 标准答案

(一) 选择题

1.D ;2.B; 3.B ; 4.A;5.D;6.D;7.A; 8.B;9.A; 10.B (二)填空题

1.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范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和劳务 ;2.减去

3.生产法 收入法 支出法;4.GDP 平减指数 ; 5.耐用消费品 非耐用消费品 (三)判断题

1.F 2.T 3.F 4.F 5.F 6.T 7.F 8.F 9.T 10.F (四)名词解释(略) (五)计算题

1.提示:(1)A: 5000-3000=2000(万美元) B: 500-200=300(万美元) C: 6000-2000=4000(万美元)

合计价值增加 2000+300+4000=6300(万美元)

(2)GDP=2800+500+3000=6300(万美元)

2.提示:(1)按收入法计算GDP: 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减津贴 =100+10+30+20+10=170(亿元) (2)按支出法计算GDP: GD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90+60+30+(60-70)=170(亿元)

3.提示:(1)资本消耗补偿(折旧)=总投资-净投资=800-300=500(亿元) 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消耗补偿=4800-500=4300(亿元) (2)NX=GDP-C-I-G=4800-3000-800-960=40(亿元)

(3)BS代表政府预算盈余,T代表净税收即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则有BS=T-G,所以T=BS+G=30+960=990(亿元)

(4)个人可支配收入本来是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本题条件中没有说明间接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等因素,因此,可从国内生产净值中直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即4300-990=3310(亿元)

(5)个人储蓄 =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3310-3000=310(亿元) 4.提示:(1)用S代表储蓄,用Y代表个人可支配收入,则: S=Y-C=4100-3800=300(亿元)

(2)用I代表投资,用SP,SG,SR分别代表私人部门、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的储蓄,则SG=T-G=BS,这里,T代表政府税收收入,G代表政府支出,BS代表预算盈余,在本题中,SG=BS=-200亿元。 SR表示国外部门的储蓄,则国外的出口减去进口,对本国来说,则是进口减出口,在本题中为100亿元,因此:

I=SP+SG+SR=300+(-200)+100=200(亿元) (3)从GDP=C+I+G+(X-M)中可知:

政府支出G=5000-3800-200-(-100)=1100(亿元) 5.提示:(1)GDP=个人消费支出+净投资+折旧+政府购买+净出口 =500+150+50+200+30=930(亿元) (2)NDP=GDP-折旧=930-50=880(亿元) (3)NI=NDP-企业间接税=880-75=805(亿元)

(4)PI=NI-公司所得税-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金+政府转移支付 =805-50-100-150+100=605(亿元) (5)DPI=PI-个人所得税=605-80=525(亿元) (六)简答题

1.如果A、B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则两国贸易变成了一国两地区之间的贸易,从而影响GDP的总和。因为两国未合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这种贸易只会影响A或B国的GDP,对两国GDP总和不会发生影响。例如,A国向B国出口机器,价值50万元,B国向A国出口粮食,价值45万元,从A国看,计入GDP的有净出口5万元,计入B过的GDP有净出口-5万元。如从两国GDP总和看,两者合计为零。如果合并成

一个国家,上述贸易变成了一国两地区之间的贸易,无论是从收入还是从支出的角度看,计入GDP的价值都是95万元。

2.社会保险税实质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个人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按一定比例以税收形式征收。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NDP、NI,但影响个人收入。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直接影响可支配收入,应为一旦个人收入决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

3.(1)购买公司债券实际上是借钱给公司用,公司从人们手中借到了钱作生产用,比如购买机器设备,就是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造了价值,因而公司债券的利息可看作是资本这一要素提高工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或收入,当然要计入,当然要计入GDP。

(2)政府的公债利息被看作是转移支付,因为政府借的债不一定投入生产活动,而往往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公债利息常常被看作是从纳税人身上取得的收入加以支付的,因而习惯上被看作是转移支付。 4.(1)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的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把收入从一个人(或组织)转移到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2)购买一辆旧车也不计入GDP,因为旧车在第一次销售时,已被计入GDP,旧车秒度十时度微 只不过是最终经济产品从一个消费者手中转移到另一个消费者手中而已。

(3)购买普通股股票也不计入GDP,因为购买股票不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行为,而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没有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发生。它不属于投资。

5.这一说法不对。购买新机器属于投资行为,不管这种购买使资本存量增加还是不变。 (七)论述题

1.储蓄投资恒等式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以两部门经济为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收入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只要遵循定义,储蓄恒等于投资,而不管经济是否处于充分就业或者处于均衡。而实际生活中,储蓄主要由居民进行,而投资主要由企业进行,个人的储蓄动机和企业的投资动机不一样,这才会导致计划储蓄和计划投资的不一致从而引起经济的扩张或收缩。在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要求的投资等于储蓄,是指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或事前储蓄等于事前投资。在国民经济核算时的储蓄等于投资是指从国民收入的会计角度出发,事后的储蓄等于事后的投资。

2.(1)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总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只要遵循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通货膨胀,即是否均衡。

(2)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等于企业想要有的投资。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这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发生的投资总等于实际发生的储蓄状态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

3.福利水平是人们效用的满足程度,而人们效用是由消费活动和闲暇来决定的,所以一种指标是否很好的反映福利水平,以能否准确地衡量消费和闲暇来决定。GDP不是反映一国福利水平的理想指标,有以下原因:

(1) 它包括了资本消耗的补偿,而这部分与消费和闲暇数量水平无关。

(2) GDP包括净投资,而净投资的增加只会增加生产能力,从而增加未来的消费,这不仅不会增加本期消费,反而会减少本期消费。

(3) GDP中的政府支出与本期消费没有明确关系,如果政府支出的增加用于社会治安,这是社会治安恶化的反映,从而很难认为政府支出的增加提高了人们的福利水平。

(4) 计算GDP时是加上出口、减去进口,出口与国内消费无关,而进口有消费有关。 (5) GDP也没有反映人们闲暇的数量。

(6) GDP没有考虑地下经济,地下经济与福利水平有直接的关系。 综上所述,GDP不能很好的反映一国的福利水平。

第三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产品市场均衡

(一)选择题 单选题

1. 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 )。 A.大于1 B.等于1 C.小于1 D.等于0 2. 如果MPS为0.2,则投资乘数值为( )。 A. 5 B. 0.25 C. 4 D. 2 3. 短期消费曲线的斜率为( )。

A.平均消费倾向 B.与可支配收入无关的消费的总量 C.边际消费倾向 D.由于收入变化而引起的投资总量 4. 下述哪一项不属于总需求( )。 A.税收 B.政府支出 C.净出口 D.投资

5. 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恒等的条件(公式)是( )。 A. C.+I=C.+S B.I+G=S+X

C. I+G=S+T D.I+G+(X-M)=S+T+Kr 6. 税收乘数和转移支付乘数的最显著区别是( )。 A.税收乘数总比转移支付乘数小1 B.前者为负,而后者为正 C.两者互为相反数 D.后者是负的,而前者为正 多选题(从备选项中选出2-4个正确答案)

7. 两部门经济中,投资乘数与( )。

A.MPC同方向变动 B.MPC反方向变动 C.MPS反方向变动 D.以上都不是

8. 为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的经济学家有( )。 A.杜森贝里 B.希克斯 C.莫迪格利安尼 D.弗里德曼

9. 属于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假定的有( )。 A.潜在的国民收入不变 B.利率水平不变 C.价格水平固定不变 D.投资水平固定不变

10. 四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中涉及的函数有( )。 A.出口函数 B.进口函数 C.消费函数 D.投资函数 (二)填空题

1. 在相对收入消费函数理论的分析中,消费上去容易下来难,以至于产生了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

函数,消费的这种特点被称为 。

2. 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乘数 ;边际消费倾向越低,乘数 。 3. 乘数是指 增加所引起的 增加的倍数。 4. 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可以采用的两种方法是 和 。

5. 三部门经济中总需求是由 、 和 构成。 6. 投资乘数是 的倒数。 7. 平衡预算乘数的值等于 。

8.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只分析 上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 (三)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里标为“T”,错误的标为“F”)

1. 从根本上说,储蓄就是未来的消费。( ) 2. 居民户的当期消费只受当期收入的影响。( ) 3. 可支配收入为零时,居民的消费支出一定也是零。( )

4. 边际储蓄倾向越大,政府购买变动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就越大。( )

5. 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总需求是实际总需求。( ) 6.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的均衡条件是:Y=C+I+T。( ) 7.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小于税收乘数。( ) 8. 加进对外贸易后,乘数变小了。( ) 9. 储蓄不可能为负数。( )

10. “节俭悖论”是一种节俭导致的相互矛盾的结果。( ) (四)名词解释

总需求 消费函数 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 自发消费 引致消费

储蓄函数 乘数 节俭悖论 平均储蓄倾向 边际储蓄倾向 投资函数 均衡国民收入 投资乘数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税收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 对外贸易乘数 (五)计算题

1. 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投资为50(单位:10亿美元)。 (1) 求均衡产出、消费和储蓄。

(2) 如果当时实际产出(即GNP或收入)为800,企业非意愿存货积累是多少? (3) 若投资增加至100,求增加的收入。

(4) 若消费函数变为C=100+0.9Y,投资仍为50,收入和储蓄各为多少?投资增至100时收入增加多少?

(5) 消费函数变动后,乘数有什么变化? 2.假设C=1600+0.75YD,I=1000,G=2000。(1)当T=800时,求均衡国民收入。(2)当税率为t=0.2时,求解均衡国民收入。

3.假定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YD为可支配收入),投资支出为I=50,政府购买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比例所得税税率t=0.25,(单位均为10亿),求:(1)均衡的国民收入;(2)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

4.假设某经济社会储蓄函数为C=-1000+0.8y,投资从300增至500时(单位:1亿美元),均衡收入增加多少?若本期消费是上期收入的函数,试求投资从300增至500过程中1、2、3期收入各为多少? (六)简答题

1. 消费函数理论主要有哪些发展?

2. 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

3. 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增加储蓄对均衡国民收入会有什么影响? 4. 简述三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5. 简述投资乘数的作用过程。 (七)论述题

1. 试述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

2. 试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投资乘数、税收乘数与政府转移支付乘数之间的异同。

3. 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增加储蓄对均衡国民收入会有什么影响?什么是“节俭悖论”? 4. 试述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

标准答案

(一)选择题

⒈ B;⒉ A;⒊ C;⒋ A;⒌ C;⒍ B;⒎ AC;⒏ ACD;⒐ ABCD;⒑ ABCD (二)填空题 ⒈ 棘轮效应;⒉ 越大 越小;⒊ 自发总需求 国民收入;⒋ 总需求—总供给法 投资—储蓄法;⒌ 消费 投资 政府购买;⒍ 边际储蓄倾向;⒎ 1;⒏ 产品市场

(三)判断题

⒈ T;⒉ F;⒊F;⒋ F;⒌ F;⒍ F;⒎ F;⒏ T;⒐ F;⒑ T (四)名词解释(略) (五)计算题 1. 解:

(1) 已知C=100+0.8Y,I=50,根据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公式Y=C+I,

Y=100+0.8Y+50

所以,均衡产出为

Y=(100+50)/(1-0.8)=750

这样,C=100+0.8×750=700 S=Y-C=750-700=50

储蓄也可以从储蓄函数中求:

S=-a+(1-b)Y=-100+0.2×750=50

(2) 当均衡产出为750时,企业非意愿存货积累为:800-750=50。

(3) 若投资增至100,则收入Y’=(100+100)/(1-0.8)=800。比原来的收入750增加50。 (4) 若消费函数变为C=100+0.9Y,相应的均衡国民收入Y=(100+50)/(1-0.9)=1500,S=-a+(1-b)Y=-100+(1-0.9)×1500=50。

若投资增至100,则收入Y=(100+100)/(1-0.9)=2000,比原来的收入1500增加500。

(5) 消费函数从C =100+0.8Y,变为C=100+0.9Y以后,乘数从5(K=1/(1-0.8)=5)变为10(K=1/(1-0.9)=10)。

2. 解:(1)Yd=Y-T=Y-800 S=Yd-C=-1600+0.25(Y-800) 由于I+G=S+T

则有: 1000+2000=0.25Y-1800+800 所以 Y=16000

(2)当税率为t=0.2 则税收T(Y)=0.2Y

Yd=Y-T(Y)=Y-0.2Y=0.8Y S=-1600+(1-0.75)0.8Y = -1600+0.2Y

由于 I+G=S+T

所以 1000+2000=-1600+0.2Y+0.2Y Y=11500 3. 解:(1)YD=Y-T+TR=Y-0.25Y+62.5=0.75Y+62.5 Y=C+I+G=100+0.8(0.75Y+62.5)+50+200 =0.6Y+400

1c1??110.8??KGK?????2?.52IT1?1?..8((1?01?c(c1(??t)tt))11?1??00.08(811??00..25.2525)))则均衡收入 Y=1000

(2)

KTR?

4.

c0.8??21?c(1?t)1?0.8(1?0.25)解:根据已知,可得I=300时的均衡收入为y=(1000+300)/(1-0.8)=6500;当I=500时,y=7500,可见,均衡收入增加了1000亿美元。

当投资从300增加到500时,收入从原来的6500增加到7500的过程中第1、2、3期收入将是:

第1期收入=0.8×6500+1000+500=6700 第2期收入=0.8×6700+1000+500=6860 第3期收入=0.8×6860+1000+500=6988

(六)简答题

1、消费函数是指居民的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决定消费的变量很多,但最具影响和决定意义的是收入水平。消费函数集中研究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随收入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凯恩斯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得快,也就是边际消费倾向呈递减的趋势,这被称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许多经济学家对凯恩斯关于消费函数的这种短期分析进行了修正、补充与发展,推动了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体现在杜生贝里(J. S. Duesenberry)提出的相对收入消费函数、莫迪格利安尼(F. Modigliani)提出的生命周期的消费函数和弗里德曼(M. Friedman)提出的永久收入的消费函数以及影响消费的利率、价格水平与收入分配等其他因素方面。

2、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由消费和投资构成,总供给由消费和储蓄构成。可采用两种方法来决定国民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法和投资—储蓄法。前者根据均衡条件:Y=C+I,利用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I=I0)来求得,并可通过消费加投资即总需求与450度线相交的方式在几何图形中得到表示;后者根据均衡条件:I=S,利用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I=I0)来得求得,并可通过储蓄等于投资的方式在图形中得到说明。

3、仅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个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可以获得利息收入,从而使个人财富增加;但从整个经济来说,个人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经济萧条,对整个经济来说是坏事。

4、三部门经济中,政府购买(G)是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税收(TA,当征收比例所得税时,TA=tY)与转移支付(TR)影响产出与可支配收入(YD=Y+TR-TA),而消费决定于可支配收入,在I给定,G也固定不变时,可求得三部门经济中的总需求AD和均衡国民收入。并且可以描述在几何图形中,此时AD曲线的截距高于两部门经济的,其斜率小于两部门经济。

答:假设原来的投资是I0均衡国民收入为Y0,现在投资增加了△I的收入;该部门将其中的一部分即c·△I用于再生产即生产性消费,这又意味着出售资本品原料的部门得到了c·△I数量的收入;该部门也将其中的c·(c△I)用于再生产,这一部门的支出又转化为另一部门的收入;??如此循环下去,该经济从最初的投资增量△I中产生了一系列的收入增量。这一过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Y=△I+c·△I+c·(c△I)+c·(cc△I)+??

23n-1

=△I(1+c+c+c+??c) =△I·1/(1-c)

由此可看出,增加△I数量的投资,创造了△I·1/(1-c)数量的国民收入。由于c<1,因而△I·1/(1-c)>△I.这就是说,一定量投资的增加引起了国民收入数倍的增加。

投资乘数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条件:第一,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是既定的;第二,经济中存在一定数量的闲置资源,有供扩大再生产利用的劳动力和资本设备。值得注意的是,有时,经济中的大部分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但由于某一种或几种重要资源处于“瓶颈”状态,乘数的作用也会受到限制。

(七)论述题

⒈ 答:其发展主要体现在:

(1)相对收入消费函数。由美国经济学家杜生贝里所提出。杜生贝里认为,人们的消费不仅取决于绝对收入的量,而且更主要的是取决于相对收入的量,即取决于消费者过去的收入及消费习惯、其他人的消费水平等。他用偏好相互假设来代替偏好独立假设以及用消费者行为的不可逆性与棘轮效应来解释消费的决定。

(2)生命周期的消费函数。由美国经济学家莫迪格利安尼提出。该理论强调了消费与个人生命周期阶段性之间的关系到以及收入与财产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们会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使其消费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最优配置。

(3)永久收入的消费函数。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该理论强调了永久性收入与暂时性收入之间的区分,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暂时性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性收入决定的。也就是说,永久性收入对消费的影响较大,而暂时性收入对消费影响较小。

(4)探讨了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如利率、价格水平、收入分配。前面三种消费函数理论主要研究了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实际上,在影响消费的因素中,利率、价格水平、收入分配等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利率通过影响储蓄等影响消费;价格水平对消费的影响主要是指价格变动通过实际收入所发生的影响而影响消费。由于高收入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低,而低收入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因而当经济中的收入分配更加平均,则会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此外,还有消费品存量、财政政策等一些影响消费的因素。

⒉ 答:他们都是乘数原理中的一种重要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投资乘数的计算方法完全一样,计算结果也完全相同,其原因是政府支出、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都是构成总需求的因素,即总需求=C+I+G+(X-M),因此无论是其中哪一种支出变化,都使总需求发生同样的变化,因而对均衡国民收入所产生的作用也完全相同。当其他条件不变时,KG=KC=KI=1/(1-MPC)。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和税收乘数与上述两种乘数不同。因为当转移支付或税收变化一个量时,对总需求产生的作用要受到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当政府转移支付变化一个量时,会对消费产生影响,从而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转移支付的量能使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称为转移支付乘数。以△TR代表转移支付的增量,KTR代表转移支付系数,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KTR=△Y/△TR=MPC/(1-MPC)。

税收乘数是指政府增加或减少税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税收对消费支出的作用同转移支付对消费支出的作用一样,也受到边际消费货币的影响。但是,与转移支付不同之处在于,税收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是负方向的。以KT表示税收乘数,则在其它条件不变时,KT=△Y/△T=-MPC/(1-MPC)。它刚好与转移支付系数的符号相反。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和转移支付乘数。当政府增加支出时属扩张性的政策,而当增加税收时,却是紧缩性的政策。因而这两类乘数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或者说是相反的。

⒊ 答:可用图3-1中的储蓄-投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来进行描述。在图3-1中,交点E1表示计划的投资等于储蓄,这点决定了均衡收入水平Y1。假设消费函数为C=a+bY,则储蓄函数为S=-a+(1-b)Y,则增加储蓄也就是减少消费,即减少消费函数中的a,b值。a变小,意味着图3-1中储蓄线上移;b变小,意味着图3-1中储蓄线以A点为圆心逆时针转动。这两者均会导致均衡点E1向左移动,也就是使均衡收入下降。

I,S S2

S1

I E2 E1 I

O 图 Y Y1 Y 2储蓄增加及节俭悖论3-1 图3-1中, 增加储蓄会导致均衡收入下降,这是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增加消费或减少储蓄会能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经济繁荣;反之,减少消费或增加储蓄会通过学习减少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 减少,经济萧条。由此得出一个看来是自相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 A 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坏事;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坏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好事。这就是所谓的“节俭悖 论”。如图3-1所示。

⒋ 答: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由消费和投资构成,总供给由消费与储蓄构成,因此有,C+I=C+S 或 I=S

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来决定国民收入:

(1)总需求—总供给法

C?C?cY可以用解方程的方式来说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均衡条件:Y=C+I

Y?C?I01?c 消费函数: 投资函数:I=I0 所以,均衡国民收入: AD 450线

E AD=C+I

I

图3-2 总需求——总供给法决定均衡国民收入

0图3-2中,横轴表示收入,纵轴表示总需求。从原点出发有一条45线,这条直线上的任何一点到两 0轴的距离都相等,表示收入与总需求相等。总需求曲线AD与45线在E点相交,E点对应的收入水平为Y0。

由于E点表示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因而Y0就是均衡国民收入。 O Y0 Y S??C?(1?c)Y (2)投资—储蓄法

均衡条件:I=S

Y?C?I01?c储蓄函数:

投资函数:I=I0 均衡国民收入:

I,S S

I E I0

O 3-3 投资—储蓄法决定均衡国民收入Y1 Y0 Y2 Y 图图中横轴代表国民收入,纵轴代表投资和储蓄,投资曲线I与储蓄曲线S相交于E点,E点对应的收入 水平为Y0。由于E点表示投资与储蓄相等,因而Y0就是均衡国民收入。如果实际收入如Y1小于均衡收入

?C 水平,表明计划投资大于储蓄,厂商的非意愿存货投资为负值,因而厂商会增加产出水平,从而使国民收 入增加,直至Y0为止。这时国民收入达到均衡水平。当实际收入如Y2大于均衡收入水平时也最终会调整到均衡水平。可见,只有计划投资等于储蓄时,国民收入达到均衡水平。 第四章

第四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一) 选择题 单选题

1. 投资100元一年以后所得的利息是10元,在这期间价格上涨了6%,则投资的实际利率为( )。

A.10%; B.6%; C.4%; D.16% 2. LM曲线水平状的区域被称为( )。

A.古典区域 B.凯恩斯区域 C.中间区域 D.以上都不是 3. 其他条件不变,紧缩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 )。 A.向左移动 B.向右移动 C.不变 D.变为垂线

4. 下列哪种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 )。 ALM陡峭而IS平缓 B.LM垂直而IS陡峭

C.LM平缓而IS垂直 D.LM和IS一样平缓

5. IS曲线斜率不变,LM曲线斜率越小,则财政政策作用效果( )。 A.越大 B.越小 C.零 D.为负 6. “挤出效应”发生于( )。

A货币供给减少使利率提高,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B.私人部门增税,减少了私人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支出

C.所得税的减少,提高了利率,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D.政府支出减少,引起消费支出下降

多选题(从下列选项中选出2-4个正确答案)

7. 图4-2表示产品市场的均衡。以下关于图形的论述正确的是( )。 A.IS曲线表示实际利率与总产出的关系 B.在图中,利率与总产出呈反比关系

C.在利率不变时,收入的增加将使曲线右移 D.上述都不正确

r IS1 IS2

r1

r2

8. 图4-2中,哪些因素的变化将导致曲线由IS移动至IS2( )。 0 Y1 IS Y2 Y3 1 Y A.政府支出的增加 图4-2 产品市场的均衡 B.个人所得税的减少 C.储蓄的减少

D.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

⒐ 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 )。

A.交易性货币需求 B.谨慎性货币需求; C.投机性货币需求; D.其它 ⒑ 下述哪种情况下,挤出效应比较大( )。 A.投资对利率敏感度较大 B.存在货币的流动性陷阱 C.投资对利率不敏感 D.货币对利率不敏感 (二)填空题

⒈ IS曲线描述的是与任一给定的利率相对应的当投资等于储蓄时会有的国民收入,故又称 曲线。

⒉ 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明在货币市场上国民收入与利率成 变动。

⒊ IS-LM模型是说明 与 同时达到均衡的模型。 ⒋ 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将使IS曲线 移动。

⒌ 位于LM曲线右边的点表示 大于 。

⒍ 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陡峭,货币政策效果 。 ⒎ 在凯恩斯主义极端下, 十分有效。

⒏ 在LM曲线的凯恩斯区域,LM曲线将变成 。

⒐ 通过政府的经济政策调控与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市场会由 逐步趋向均衡。 ⒑ 凡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都会使IS曲线向 移动。 (三)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标为“T”,错误的标为“F”)

⒈ 当IS曲线为一条水平线时,扩张主义性货币政策不会引起利率上升,只会使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

⒉ IS曲线表示的是在产品市场均衡时总产出与实际利率之间的对应关系。( ) ⒊ 在给定总产出不变,当政府支出增加时,IS曲线将向左下方移动。( ) ⒋ 在LM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着货币市场的均衡。( )

⒌ 根据货币的预防需求,消费计划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较高的货币需求。( ) ⒍ 从长远来看,货币供给的增加主要对实际产量有影响。( ) ⒎ 交易量越大,对货币的交易需求也越大。( )

⒏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货币供给增加不会对总需求产生直接影响。( )

⒐ 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点不仅一个。( ) ⒑ 古典主义极端下的挤出效应是零。( ) (四)名词解释题

1. 资本的边际效率 2. 流动性陷阱 3. 挤出效应 4. LM曲线 5. 古典区域 6. 货币总需求 (五)计算题

1. 已知IS方程为Y=550-1000r,边际储蓄倾向MPS=0.2,利率r=0.05。计算: (1) 如果政府购买支出增加5,新旧均衡收入分别是多少? (2) IS曲线如何移动?

2. 已知某国宏观经济中消费函数C=150+0.5Y,投资函数为I=150-400r,货币的交易需求函数为L1=0.25Y,货币的投机需求函数为L2=50-100r。政府支出G=50,实际货币供给m=180。求均衡国民收入Y、利率水平r、消费C、投资水平I以及货币交易需求L1和货币投机需求L2。

3. 假定某经济中消费函数为C=0.8(1–t)Y, 税率为t=0.25, 投资函数为I=900–50r, 政府购买为

800, 货币需求为L=0.25Y–62.5r, 实际货币供给为500。

试求:(1)IS曲线;(2)LM曲线;(3)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⒋ 消费函数C=100+0.75Y,投资函数I=2000-200i,货币需求L=20Y-50i,货币供给M=50。 (1) 求IS曲线和LM曲线的函数表达式。 (2) 求均衡产出和均衡利率。

(3) 若政府购买增加50,求政策效应。 (4) 求挤出效应。

⒌ 下面表4-1给出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

(1)求收入为700美元时, 利率为8%和10%时的货币需求;

(2)求600,700和800美元的收入在各种利率水平上的货币需求; (3)根据上述数据,写出货币需求函数的表达式;

(4)根据(2)做出货币需求曲线,并说明收入增加时,货币需求曲线怎样移动?

表4-1 货币的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 对货币的交易需求 收入(美元) 500 600 700 800 900 货币需求量 (美元) 100 120 140 160 180 对货币的投资需求 利率(%) 12 10 8 6 4 货币需求量 (美元) 30 50 70 90 110 6.若货币交易需求L1=0.2Y,货币投机性需求L2=2000-500r,求: (1)若r=6,Y=10000,货币需求量为多少?

(2)若货币供给MS=2500,收入Y=10000,货币市场均衡时利率为多少? (六)简答题

1. 简述IS-LM模型的提出。

2. 简述影响IS曲线和LM曲线移动的因素。 3. 推导IS曲线。

4. 影响挤出效应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5. 为什么古典区增发货币的产出效应最大?

6. 简述IS、LM曲线的移动所引起的一般均衡的移动。 (七)论述题

1. 试述IS-LM模型的基本内容并加简评。

2. 怎样理解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3. 试用IS-LM模型分析凯恩斯极端及古典主义极端下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不同。 4. 用IS-LM模型说明如何弥补财政赤字?

标准答案

(一)选择题

⒈ C;⒉ B;⒊ A;⒋ C;⒌ A;⒍ C;⒎ ABC;⒏ ABCD.;⒐ ABC;⒑ AD. (二)填空题 ⒈ “储蓄—投资”;⒉ 正方向;⒊ 产品市场 货币市场;⒋ 右上方;⒌ 货币需求 货币供给;⒍ 越大;⒎ 财政政策;⒏ 水平线;⒐ 不均衡;⒑ 左下方

(三)判断题

⒈ T;⒉ T;⒊ F;⒋ T;⒌ T;⒍ F;⒎ T;⒏ T;⒐ F;⒑ F (四)名词解释

1. 它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该资本资产在使用期内的各项未来收益折为现值之和等于该资产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可以用该贴现率将一项投资的预期收益转换成现在的价值。

2. 当利率很低时,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将变得无穷大,这就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或“凯恩斯陷阱”。这时,因货币的投机需求弹性变得无穷大,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保留在手中,货币的投机需求曲线成为一条水平线,LM曲线也变成水平线。此时货币政策完全失效,而财政政策十分有效。

3. 是指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引起的私人消费与投资减少的经济效应。可通过图形加以说明。挤出效应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财政政策的效果。其大小受到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等因素的影响。

4. LM曲线是一条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L=M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处于LM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L=M,即货币市场实现了均衡。而LM曲线外所有收入与利率的组合点都不能使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相等,从而都是非均衡点,即货币市场没有实现均衡。

5. 是指当利率很高时,人们除了完成交易必须有持一些货币外,再不会为投机而持有货币,即货币的投机需求为0时的LM曲线区域。此时LM曲线将变成垂线。这时,扩张性财政政策完全失效,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则十分有效。

6. 货币总需求具体由应付交易和预防动机的交易性货币需求L1(Y)和应付投机动机的投机性货币需求L2(r)组成,因而货币的总需求可以表示为:L=L1+ L2=L1(Y)+L2(r)=kY-hr,k是货币需求关于收入变动的系数,h是货币需求关于利率变动的系数。

(五)计算题 ⒈ 解:(1) r=0.05时,Y=550-50=500 KG=1/0.2=5 △Y=5×5=25 新均衡收入为 Y’=550+25=575 (2)IS曲线水平右移

新的IS曲线为 Y’=550-1000r+25=575-1000r ⒉ 解:由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Y=C+I+G, C=150+0.5Y,I=150-400r和G=50,可得 150+0.5Y+150-400r+50=350+0.5Y-400r 即IS曲线方程为 r=0.875-0.00125Y

又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m=L1(Y)+L2(r)

L1=0.25Y,L2=50-100r和M/P=180, 可得 180 =0.25Y+50-100r,

即LM曲线方程为 r=0.0025Y-1.3 解IS曲线和LM曲线的联立方程,可得: Y=580, r=0.15

因此,C= 150+0.5Y=440 I= 150-400r=90 L1=0.25Y=145 L2=50-100r=35

⒊ (1)由Y=C+I+G,可知IS曲线为:

Y=0.8(1-0.25)Y+900-50r+800,

化简可得:Y=4250-125r,此即为IS曲线。 (2)由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即M/P=L

可得LM曲线:500=0.25Y-62.5r,

化简可得:Y=2000+250r,此即为LM曲线。

(3)当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IS曲线 和LM曲线相交于一点,该点上收入和利率可以

通过求解IS和LM联立方程:

Y=4250-125r ?????????①

Y=2000+250r ?????????② 得均衡利率r=6,和均衡收入Y=3500 ⒋ 解:

(1)由Y=C+I,可得IS曲线的表达式:Y=480-800i,由m=L,可得LM曲线的表达式:I=-1+0.004Y。 (2)联立以上两个方程求解,可得均衡产出Y=305,均衡利率i=22%。 (3)将政府购买增加50代入IS曲线。因为乘数为4,实际代入200,即

IS曲线:Y=680-800i

然后联立方程求解,得;均衡产出Y=352,所以产出增加47;均衡利率i=41%,利率提高了19%。47即为利率提高时的政策效应。

(4)计算政府购买增加50而利率不变(22%)的均衡产出 Y=(100+20+50-2×22)=504

均衡产出增加:504-305=199。这是利率不变时的政策效应。上面已经计算了利率提高时的政策效应为47,所以挤出效应为199-47=152。 ⒌ 解:(1)收入 Y=700,利率r=8时,L=140+70=210 利率r=10时,L=140+50=190

(2)收入 Y=600,利率r=12时,L=120+30=150

利率r=10时,L=120+50=170 利率r=8时,L=120+70=190 利率r=6时,L=120+90=210 利率r=4时,L=120+110=230 收入 Y=700,利率r=12时,L=140+30=170

利率r=10时,L=140+50=190 利率r=8时,L=140+70=210 利率r=6时,L=140+90=230 利率r=4时,L=140+110=250

收入 Y=800利率r=12时,L=160+30=190

利率r=10时,L=160+50=210 利率r=8时,L=160+70=230 利率r=6时,L=160+90=250 利率r=4时,L=160+110=270

(3)从上述数据中可知,货币需求函数

L=0.2Y+150-10r

(4)收入增加时,货币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⒍ 解:(1)根据货币需求量L=L1+L2以及r=6,Y=10000有,L=0.2×10000+2000-500×6=4000,即货币需求量为4000。

(2)由均衡条件MS=L有,2500=0.2×10000+2000-500r,即r=9。因此货币市场均衡时利率为

r=9。

(六)简答题 ⒈ 答:凯恩斯的分析包括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切因素,如投资需求函数、储蓄函数、流动偏好、货币量等,但他没有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工作是由希克斯完成的。希克斯(J.Hicks)和汉森(A.Hansen)等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结合起来,对其同时均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IS-LM模型,从而解决了循环论证的问题,又被称为“希克斯—汉森模型”。本章的IS-LM模型是在希克斯简陋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形式。对这一模型作出贡献的经济学家还有F·莫迪格利安尼、克莱因以及萨缪尔森等人。

20世纪60年代以前,IS-LM模型被认为是对凯恩斯理论的标准解释,从而也就作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本模型而被经济学界所公认,并被作为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基础。20世纪60年代以来该模型虽受到了一些经济学家的批评和责难,但它仍被认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⒉ 答:所有影响投资边际效率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因素都影响IS曲线的移动。首先有储蓄和投资,在三部门经济中,引起IS曲线移动的因素包括政府支出、税收等的变动;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还要包括进出口的变动。总之,一切自发支出量的变动都会引起IS曲线的移动。如果利率无变化,由外生经济变量冲击导致的总产出增加或减少,可视为作水平方向上的移动。考察其他条件不变,下列条件之一发生变动后,IS将如何变动:

(1) 投资增加或减少,IS曲线向右或向左移动; (2) 消费增加或减少,IS曲线向右或向左移动; (3) 储蓄增加或减少,IS曲线向左或向右移动; (4) 税收增加或减少,IS曲线向左或向右移动;

(5) 政府支出增加或减少,IS曲线向右或向左移动。

总之,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属于增加总需求的)的结果是使IS曲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而政府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属于减少总需求的)的结果是使IS曲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影响LM曲线移动的因素主要有:

(1) 货币需求曲线的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交易与预防需求的移动,二是投机需求的移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交易与预防需求曲线的移动会使LM曲线发生同向移动,即如果交易与预防需求减少,其曲线向右移动,相应地,LM曲线也会向右移动。投机需求曲线的移动则正好与之相反,即投机需求曲线图的移动会使LM曲线发生方向相反的移动。

(2) 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当物价水平不变时,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会引起LM曲线同方向变动。当货币供给量增加,LM曲线会向右移动。反之,则向左移动。这是因为,在货币需求不变时,货币供给增加必然会使利率下降。而利率下降又会刺激投资和需求,从而使收入增加。

(3) 物价水平的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的变化会引起LM曲线反方向变动。当名义货币供给量固定不变时,如果物价水平下降,则相应地向右移动。这是因为价格下降意味着实际货币供应量增加,根据上述推理,收入必须相应增加,这意味着与任一给定的利率(r)水平相应的收入(Y)增加,这表现为LM曲线向右移动。反之,若货币供应量不变,物价水平上升,则意味着实际货币余额减少,表现为LM曲线向左移动。

⒊ 答:IS曲线中的I代表投资,S表示储蓄。在两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均衡要求投资和储蓄相等,即I=S。因此,IS曲线被用来反映产品均衡条件。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中的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也称做IS曲线。

将投资看做是利率的函数后,两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的均衡可以用以下三个方程来表示:投资函数:I=I(r)

储蓄函数:S=S(Y) 均衡条件:I=S

因此有 I(r)=S(Y)

可以通过下图来描述IS曲线的推导过程。

r r

I=I(r) IS

r0 B` A

r1 A` B

O I0 I1 (a) I O Y0 Y1 (d) Y S S I=S S=S(Y) 图4-3 IS曲线的推导 图4-3S的图()是根据投资函数b)中的直线从 I=I(r) 画出的投资曲线。投资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图( S1 1 a 0原点出发与横轴成45角,表示在均衡条件下储蓄与投资均等的关系,函数I=S是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S0 S0 直线上任意一点到两轴的距离相等。图(c)表示储蓄函数S=S(Y),储蓄是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函数,与收入O I I I O Y ,然后由 A`Y 010 Y1 按同方向变化。图(d)的投资曲线上任取一点A`表示在利率r1时投资为I1点作连线交于图(b)0

中的45线。根据I=S的均衡条件,在投资为I1时,储蓄应为S1,再根据图(c)的储蓄函数,得到储蓄为(b) (c) S1时实际国民收入就为Y1,从而可以在图(d)中找到利率为r1、收入为Y1时储蓄与投资的均衡点A点。用同样的方法,在图(a)的投资曲线上再找一点B`,在图(d)中可得到B点。依此类推,可以作无数个点,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即可得到图(d)中的IS曲线。

⒋ 其影响因素主要有:

(1)支出乘数的大小。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乘数越挤出效应越大;相反,乘数越小挤出效应也就越小。 (2)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挤出效应越大;相反,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大,挤出效应就越小。

(3)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大,挤出效应越大;相反,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小,挤出效应也就越小。

(4)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大,挤出效应也越大;相反,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挤出效应也越小。

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和投资的利率弹性是“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在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下,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等于零,财政政策的效果极大。而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等于1,因而财政政策无效。

⒌ 答:(1)在古典区,利率太高,投机的货币需求为零,增发的货币不会用来投机而留在手中,全部转化为交易货币。这样,货币数量对总需求扩张的限制最小。换言之,产出效应最大。

(2)在古典区,投机的货币需求为零,LM曲线变成垂线。此时,货币政策完全有效而财政政策无效。当增发货币时,垂线状的LM曲线将平行地向右移动与增发的货币同样的距离。货币均衡生产的途径是:增发货币—利率下降—投资需求增加—收入增加—交易货币需求增加—重新实现货币均衡。在这种情况下,

利率下降得最多,投资需求增加得最多,产出效应最大。

⒍ IS、LM曲线的交点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了均衡,即一般均衡,但当其中的任一曲线变动时,一般均衡将会发生变动。

LM曲线不变,IS曲线向右平行移动时,均衡状态将随之向右上方移动;相反,如果IS曲线向左平行移动,均衡状态将随之向左下方移动。

如果IS曲线不变,LM曲线向右边水平方向移动时,均衡状态也将随之向右下方移动;反之,LM曲线向左边水平方向移动,均衡状态也将随之向左上方移动。凡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都会使从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都会使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凡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都会使LM曲线向右边移动;凡是紧缩性货币政策都会使LM曲线向左边移动。可用下面的图形加以简单的说明。

r IS LM0 r IS0 IS1 LM

LM1 r1 E1

r0 E0 r0 E0

r1 E1 图4-4 一般均衡的变动 O Q0 Q1 Q O Q0 Q1 Q 如图4-4所示,左图表示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所引起的均衡变动,在新的均衡点,收入增加而利率提LM曲线移动引起的均衡变动 曲线移动引起的均衡变动 高了。右图表示LMIS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导致的均衡变动,在新的均衡点,利率下降而收入增加了。亦可证明相反的移动导致的均衡变动。当然这种变动及其程度与IS 、LM曲线的斜率有关。 (七)论述题

⒈ 希克斯认为,凯恩斯虽然知道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函数,但他的利息理论也认为货币供求的相等会形成一个确定的均衡利率。按照凯恩斯的理论,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量是收入的函数。既然如此,在收入变化时,货币供求的均等就不是形成一个确定的均衡收入,而是形成各种利率水平的均衡利率。在凯恩斯的理论体系中,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决定利率,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投资和消费决定收入。希克斯认为,凯恩斯体系中的这种因时序列必须修正。这是因为:要知道利率,就必须知道流动偏好;要知道流动偏好,就必须知道收入水平;要知道收入水平,又必须知道利率。西方学者所发现的凯恩斯理论体系的矛盾是,利率通过投资影响收入,而收入通过货币需求又影响利率,但无法确定均衡利率水平。凯恩斯绕开矛盾的方法是,在讨论产品市场均衡时,假定已经存在货币市场的均衡利率;在讨论货币市场均衡时,假定已经存在产品市场的均衡收入。希克斯、汉森等人不满足于凯恩斯的做法,他们试图用IS-LM分析解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并同时确定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的问题。后来萨缪尔森等人赋予IS-LM模型以更多的意义,认为这个模型不仅实现了收入决定论和货币论的结合,完成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合,而且还可以把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结合起来。 IS-LM模型由两个方程组成:

I(r)=S(Y) (4.1) M=L=L1(Y)+L2(r) (4.2)

式(4.1)是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即投资等于储蓄。式(4.2)是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即货币供给等于货币

需求。其中,货币需求分为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在式(4.1)和式(4.2)中,需要确定的量为利率r和收入Y。在假定其他量为既定的条件下,可通过联立求解式(4.1)、式(4.2)得到均衡的收入水平和均衡的利率水平。这样便解决了上述凯恩斯理论体系的矛盾。该模型还可以用图形来表示:

r IS LM

r0 E

图4-5中,IS曲线是式(4.1)的几何表示,即在IS曲线上任一点都必须有I=S。LM曲线是式(4.2)的

几何表示,即在LM曲线上任一点都必须有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图中的O Q0 Q E点即为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均衡点,r0和Q0分别为同时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的利率水平和收入水平。 图4-5 IS-LM模型 IS-LM模型不仅能说明利率和收入水平的确定,而且还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即如果实际收入水平

不位于充分考虑就业的收入水平,国家可以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作用于经济(相当于移动IS曲线和LM

曲线,使之交点所对应的收入与充分就业的收入相一致),使其达到理想的状态。简言之,IS-LM模型为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提供了理论说明了。该模型曾经是凯恩斯主义的一个得心应手的理论工具,他不仅被凯恩斯主义者用来解释衰退、高涨和充分就业状态,而且被用来说明国家采取宏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的理论依据。在滞涨出现后,该模型由于不能解释滞涨,加上这一模型不能说明价格的决定因素,其作为分析研究工具的影响在减弱。尽管凯恩斯主义者还没有完全放弃IS-LM分析,然而他们已经越来越感到它远不是像它过去被认为的那样正确和有用。

⒉ 答:凯恩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理论原理,即国民收入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规律的作用。这三个心理规律

涉及四个变量: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在这里,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两分法,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要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凯恩斯本人并没有用一种模型把上述四个变量放在一起,构成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作用如何共同决定因素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架,但后来的凯恩斯主义者新古典综合学派通过建立IS-LM模型的理论框架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了较为完善的表述,使其得到了发展。总需求曲线就是根据IS-LM模型推导出来的。不仅如此,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也是围绕IS-LM模型而展开的。因此可以说,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⒊ 如果IS曲线越陡峭或LM曲线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在IS曲线垂直或LM曲线为水平线的极端情形下,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则无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如下图所示。 r IS IS1 LM r IS LM1 IS IS1 LM r1 LM r0 E E1 r0 r0 图4-6 凯恩斯主义极端 在图4-6中,在LM曲线图的水平线阶段,垂直的IS曲线与LM曲线相交于E点,决定了均衡收入水O Y0 Y1 Y O Y0 Y1 Y O Y1 Y 平为Y0,利率为r0。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右移到IS1,IS1曲线与LM曲线相交于E1点,决定了收入 Y 1,利率为 (a) r0。这说明,扩张主义性财政政策的结果是使收入增加到 (b) (c) 为Y r0。 1,而利率保持不变,仍然为 r0的水平时,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已成为无穷 这是因为,在LM曲线水平线阶段,说明当利率降低到 大,因而即使政府增加货币供给量,也不会使利率降低、投资增加。而政府如果通过增加支出或减税的办法来扩大出口总需求,则不会使利率上升,从而不会挤占私人投资。也就是说,在LM曲线水平线阶段即“凯恩斯陷阱”中,即使IS曲线不垂直而向右下方倾斜,政府实行财政政策也十分有效。如图中的(b)。如果IS曲线为垂直线,说明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系数等于零,则即使利率发生了变化,投资也不会发生变动。也就是说,即使LM曲线不为水平线,政府的货币政策能改变利率,收入也不会受到影响。如图中的(c)。

当LM曲线为垂直线、IS曲线为水平线时,货币政策十分有效,而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古典主义极端。也可通过图示的方法加以说明。

r LM0 LM1 IS1

IS0

r0

在图4-7中,当LM曲线垂直时,说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系数等于零,人们不愿意为投机而持有货 币。这时,如果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试图通过增加政府支出的办法来刺激总需求,由于私人手中已O Y 经没有闲置的货币则只有当私人投资减少到等于政府支出增加的数量时,政府支出才能扩大。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支出的增加会伴随着私人投资的等量减少,即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等于1,扩张性财 图4-7 古典主义极端 政政策不会使收入有任何改变,财政政策无效。而当IS曲线为水平线时,说明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系数无 穷大,利率变动对投资的影响极大。这时,如果增加政府支出或减税使利率上升时,私人投资会大大减少,挤出效应会非常大。

这说明,在古典主义极端的情形下,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效果则很大。如当IS曲线为水平线时,只要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使利率稍稍下降,就会使投资极大地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有很大的增加。而如果LM曲线为垂直线,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系数等于零,货币需求只与产出水平有关,而与利率无关,因此,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带来产出的极大增加。

⒋ 答:财政赤字的出现可能是因为扩张性财政政策所造成的。当经济中出现了财政赤字时,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可以增发债券并配合使用扩张性货币政策。一般而言,只要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购买债券,货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如果在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债券的同时,中央银行同时在证券市场上买进同样数量的已发行的旧债券,财政赤字就被货币化了,这时已不再是纯粹的财政政策,而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使用。由于中央银行购买的旧债券的数量恰好相反等于政府财政部新发行的债券数量,债券的总供给量不变,利率也会保持不变,私人投资也不会减少。中央银行购买的旧债券使货币总供给量增大,货币资金的可获得性与赤字开支一同增长,这就不会发生货币供给不变时政府与私人投资者争资金的情况,挤出效应就会因货币供给与赤字同步增长而被完全消除。如果总需求的增长速度低于生产力可能增长的速度,就只有总产量的增加而不会有通货膨胀。这就是说,财政赤字即使被货币化了,也不意味着必然会引起通货膨胀。这就是为弥补财政策赤字而综合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情况。这样,既弥

补了财政赤字,也不会导致利率上升(挤出效应)和通货膨胀。可以用图4-8加以说明。

r IS2 LM1

r2 IS1 B LM2

r1 A C

图4-8 财政赤字的弥补与经济政策的使用 图4-8说明了在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同时中央银行采取使赤字货币化政策的影响。扩张性财政政策 会使IS1曲线向右移动到IS2;中央银行购买等量债券的结果则会使货币供给量增加,LM曲线向右移动,

从LM1移动到LM2。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影响到是使产量从Y1增加到Y2,利率从r1上升到r2;扩张性货币O Y 3,而利率却下降到原来 Y1 Y2 Y3 Y 政策则使总产品由Y2进一步增加到r1 左右的水平。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综合作用下,双重均衡点由A点几乎是向右平移到了C点。这样便财政赤字得到了弥补,而且未带来不利影 响。

第五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选择题 单选题

1.价格水平上升导致( )。 A实际货币供给下降,LM曲线左移 B实际货币供给下降,LM曲线右移 C实际货币供给上升,LM曲线左移 D实际货币供给上升,LM曲线右移

2.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在于( )。

A国外需求与价格水平呈反方向变动的趋势 B消费需求与价格水平呈反方向变动的趋势 C投资需求与价格水平呈反方向变动的趋势 D以上几个因素都存在 3.其他条件不变时,( )因素引起AD曲线左移。 A价格水平下降 B政府支出减少

C税收减少 D名义货币供给增加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般而言,在生产函数中所有投入要素的数量均可变动

B在有关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研究中,常使用资本量不变的总量生产函数 C充分就业量即所有劳动力都得到工作时的总就业量

D在有关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研究中,常使用就业量不变的总量生产函数

5.假设已实现充分就业,且总供给曲线为一垂线,则税收减少会导致( )。 A实际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上升 B价格水平上升,而实际产出不变 C实际产出上升,而价格水平不变

D实际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均不变

6.假设已实现充分就业,且总供给曲线为正斜率,则总需求曲线左移会降低( )。 A实际工资、就业量和实际产出 B名义工资、就业量和实际产出 C劳动生产率和实际产出

D劳动需求、就业量和实际工资

多选题(从给出的选项中选出2-4个正确答案)

7.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水平上升导致( )。 A实际货币供给下降,LM曲线左移 B实际货币供给下降,LM曲线右移 C均衡利率水平上升,投资需求下降 D均衡利率水平下降,投资需求上升

8.发生( )变化时,总需求曲线随之变得更陡峭。

A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减小 B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减大 C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减小 D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减大

9.其他条件不变时,可能引起AD曲线右移的是( )。 A价格水平下降 B政府支出减少 C税收增加 D名义货币供给增加 10.新古典总供给曲线的基本假设有( )。 A劳动者存在“货币幻觉” B劳动市场是竞争的

C劳动力的供求取决于实际工资水平

D工资对劳动力市场的调节是迅速的、及时的、没有时滞 (二)填空题

1. 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 倾斜的曲线,这表明总需求与价格成 变动。

2. 是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来说明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同时决定的模型。

3. 新古典的 说明了在技术水平既定及一定的资本存量下,总产量与总就业量之间的关系。

4. 总供曲线是一条向 倾斜的曲线,这表明总供给与价格成 变动。

5. 其它条件不变,国际石油涨价,会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 。

6. 新古典经济学家的总供给曲线以 假说为基础,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则以 假说为基础。

7. 在长期总供给曲线条件下,增加总需求,会使 。 8. 假定货币工资弹性,则总供给曲线为 。

9. 凯恩斯主义者将劳动供给量作为 的函数。 10. 动态调整就是考虑到 的调整。 (三)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标上“T”,错误的标上“F”)

1.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研究产量波动以及决定价格水平与通货膨胀率的基本工具。( ) 2.当物价下降时,LM曲线会向左上方移动。( ) 3.总供给曲线越平坦,货币供给增加对GNP的影响越小。( )

4.新古典总供给曲线模型关于价格与名义工资的决定以货币数量为出发点。( ) 5.AD曲线陡峭时,意味着总需求对价格的变化反映大。( ) 6.紧缩性财政政策的结果是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 ) 7.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模型是对新古典总供给模型的发展。( ) 8.总供给曲线是根据IS-LM模型推导出来的。( ) 9.在总供给分析中,工资行为的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10. AD-AS模型是考察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的同时均衡。( ) (四)名词解释

1. 总需求 2. 总需求曲线 3. 总供给曲线 4. 劳动市场均衡 5. 宏观生产函数 6. 工资下限假说 7. 实际余额效应 (五)计算题

1. 假定某经济存在以下关系:

C=1400+0.8YD——消费 T=ty=0.25Y——税收 I=200—50r——投资 G=200——政府购买支出

Md=0.4Y-100r——货币需求 Ms=900——名义货币供给

试求: (1)总需求函数

(2)价格水平P=1时的收入和利率

2. 假定某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函数为P=80-2Y/3,总供给函数为古典总供给曲线形式,即可表示为Y=YF=60. 求:(1)经济均衡时的价格水平;(2)如何保持价格水平不变,而总需求函数变动为P=100-2Y/3,将会产生什么后果?(3)如果总需求函数变动为P=100-2Y/3,价格可变动,那么价格水平和变动幅度将是多少?

3. 假定某经济中,生产函数:Y=14N-0.04N2

劳动力需求函数:Nd=175-12.5(W/P) 劳动力供给函数: Ns=70+5(W/P)

求解:(1)当P=1和P=1.25时,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就业量和名义工资率是多少?(2)当P=1和P=1.25时,经济的产出水平是多少?

⒋ 如总供给曲线为AS=250、总需求曲线为AD=300-25 P,试求: (1)供求均衡点的价格水平和收入水平为多少?

(2)如总需求上升10%,其他条件不变,新的供求均衡点的价格水平和收入水平为多少? (3)如总供给上升10%,其他条件不变,新的供求均衡点的价格水平和收入水平为多少?

⒌ 在四部门经济中,C=100+0.9YD, YD=(1-t)Y, t=0.2, G=200,I=200-500r, 净出口函数NX=100-0.12Y-500r,货币需求函数L=0.8Y-2000r,名义货币供给量M=800,求AD函数。

⒍ 已知某经济社会的总生产函数为 Y=KαLβ,α+β=1

要求:

(1)写出劳动需求函数;

(2)设α+β=1 ,K=500,W=25, (W/P)=1,

写出凯恩斯学派的总供给函数和古典学派的总供给函数。

(六)简答题

1. 简述影响总需求曲线斜率的因素。

2. 简述总需求曲线在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下如何移动。 3. 工资弹性假说的基本内容是怎样的?

4. 简述新古典供给曲线与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的不同。 5. 简述货币工资刚性下均衡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 (七)论述题 1. 试述价格水平与总需求间的关系并作图推导AD曲线。 2. 试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经济的长期动态调整过程。 3. 凯恩斯情形及古典情形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4. 试比较IS-LM模型与AD-AS模型。

标准答案

(一)选择题

⒈ A; ⒉ D; ⒊ B; ⒋ B; ⒌ B; ⒍ B; ⒎ AC; ⒏ AD; ⒐ AD;⒑ BCD (二)填空题

⒈ 右下方;⒉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⒊ 宏观生产函数;⒋ 右上方同方向;⒌ 向左移动;⒍ 工资弹性假说 工资下限假说;⒎ 价格上升;⒏ 垂线;⒐ 名义工资;⒑ 时间因素

(三)判断题

⒈ T;⒉ F;⒊ F;⒋ T;⒌ F;⒍ F;⒎ T;⒏ F;⒐ T;⒑ T (四)名词解释

⒈ 是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或收入来表示,并可以函数或曲线的形式加以表示。

⒉ 是表示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产出水平组合的曲线,反映的是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反方向变动关系。可以利用IS-LM模型推导出来。

⒊ 它反映了价格水平与产量的相结合,表示的是总供给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一般价格水平通过影响实际工资、劳动市场供求关系及就业量而最终影响总供给量。

ds

⒋ 是指通过分析劳动需求与劳动供给的决定,推导出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条件即N=N,从而为确定总供给曲线奠定基础。

⒌ 又称总量生产函数,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它表示总量投稿与总产出之间的关系。它说明了在技术水平既定及一定的资本存量下总就业量对总产量的决定关系。

⒍ 是指在短期内,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向下刚性,但也具有完全的向上伸缩性。即工资有一个最低限度,无论劳动的供求如何变化,工资不会低于这一水平,从而具有不能向下而只能向上变动的刚性。它根源于劳动市场并不是完全竞争的,决定劳动供求的是名义工资水平。

⒎ 是指价格水平下降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从而使人们变得相对富有,这又会使人们增加消费需求。这种效应被称为实际余额效应。 (五)计算题

1. 解:

(1)总需求关系即总产出与总价格间的对应关系,可由IS, LM联立求得:

IS: Y=1400+0.8(Y-0.25Y)+200-50r+200 LM: 900/P=0.4Y-100r

解方程得总需求曲线的方程为: AD:Y-750/P=3000

(2)当价格P=1时,得Y=3750 r=6

⒉ 解:

(1)由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得

P=80-2Y/3=80-120/3? P=40

(2)价格保持不变即P=40,此时总需求为

Y=3/2(100-P)=3/2(100-40)=90

所以,此时存在过剩需求Y-YF=90-60=30

(3)如果价格可以变动,

则经济仍然可以在Y=YF=60达到新的均衡,其均衡水平由

总需求和总供给决定:

P=100-2Y/3=100-120/3 P=60

价格上升幅度P=(60-40)/40=50% ⒊ 解:(1)当P=1时,Nd=175-12.5W,Ns=70+5W 由Nd= Ns得N=100,W=6

当P=1.25时,Nd=175-12.5W/1.25,Ns=70+5W/1.25 由Nd= Ns 得N=100,W=7.5

(2)从(1)可以看出P的变化不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均衡就业都为100单位,这时均衡产出为

Y=14N-0.04N2 =1400 -400=1000

⒋ 解:(1)根据已知的总需求函数和总需求函数以及其供求均衡条件AD=AS,可得300-25P=250,所以P=2,从而总需求为AD=250,即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为P=2,收入水平为Y=250

(2)当总需求上升10%时,新的总需求曲线为AD’=330-27.5P,由AD’=AS得P=2.91 Y=250 (3)当总供给上升10%时,新的总供给曲线为AS’=275,由新的均衡条件AD=AS’有,P=1 Y=275

⒌ 解:根据四部门经济均衡条件Y= C+I+G+NX,可求得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为Y =100+0.9(1-0.2)Y+200-500r+200+100-0.12Y-500r,Y=1500-2500r,即r=(1500-Y)/2500,即为IS函数。

又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根据货币需求函数和名义货币供给量可求得LM函数为M/P=800/P=0.8Y-2000r,r=(0.8Y-800/P)/2000

从而综合上述IS函数和LM函数可求得,总需求函数AD(此时价格P是可变的)为:(1500-Y)/2500=(0.8Y-800/P)/2000,即Y=750+500/P。这就是所求的AD函数。 ⒍ 解:(1)由利润函数π=PY-WL-CK,

利润最大化的劳动投入即劳动需求函数为: dπ/dL=Pβ1/αKαLβ-1-W=0 L=Kβ1/α(W/P)-1/α

若给定K、α、β ,劳动需求函数可以简写为: L=f(W/P)

显然,劳动需求是实际工资的减函数。

(2)将 L=Kβ1/α(W/P)-1/α代入总生产函数得

Y=Kββ/α(W/P)-β/α

当α=β=0.5 ,K=500,W=25,(W/P)=1时,Y=10P

它表明在技术水平不变时,短期资本存量不变,工资刚性假设下,总供给是价格水平的增函数,总供给曲线为平缓向右上方倾斜,这正是凯恩斯短期总供给曲线。

再将(W/P)=1代入可得Y=250。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使得充分就业实现,而实际工资为一常数,这样产出为充分就业产出,不受价格影响,总供给曲线为古典的总供给曲线。 (六)简答题

⒈ 其影响因素主要有:

(1)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大,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就越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就越小。

(2)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大,总需求曲线的斜率越小;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总需求曲线的斜率越大。

(3)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大,总需求曲线的斜率越大;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小,总需求曲线的斜率越小。

(4)乘数。乘数越大,总需求曲线的斜率越小;乘数越小,总需求曲线的斜率越大。

总需求曲线的斜率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呈同方向变化,而与投资需求利率弹性、乘数呈反方向变化。

⒉ 答:首先来看总需求曲线在财政政策作用下的移动。财政政策通过使IS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而使总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可以通过几何图形的方式加以说明。如下图5-1中的(a)所示。原来的IS0曲线与LM曲线相交于E0,决定了均衡的r0与Y0,与此相对应的总需求曲线为AD0。现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结果IS0曲线右移到IS1曲线,IS1与LM曲线相交于E1,决定了新的均衡收入为Y1,与此相对应的总需求曲线为AD1。可见,假设其他条件不变,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向右平行移动,在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总需求曲线也会向右边平行移动。同样,紧缩性财政政策则会使IS曲线向左平

行移动,进而使总需求曲线向左边平行移动。这说明,当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总需求都增加了;而当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时,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总需求都减少了。

图5-1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再来看货币政策的作用。货币政策通过使LM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而使总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可由图5-1中的(b)加以说明。其过程与扩张性财政政策作用下的情形类似。可以看出,当价格水平不变,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结果是使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而紧缩性货币政策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左平行移动。

⒊ 工资弹性假说的基本内容是:工资可以适应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动,当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时,工资会迅速下降,而当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小于需求时,工资又会迅速上升,通过工资水平这种迅速而及时的变动,经济中就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这一假说暗含着以下三个假设:第一,劳动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不存在工会对劳动供给的垄断及厂商对劳动力需求的垄断;劳动力的流动是完全自由的,信息是完全的,交易费用为零等。第二,劳动力的供求取决于实际工资水平,实际工资水平是决定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唯一因素,从而也是调节劳动市场使之实现均衡即使劳动市场出清的唯一因素。第三,工资对于劳动力市场的调节是迅速的、及时的,没有时滞。

⒋ 新古典总供给模型以工资弹性假说为出发点,其关于价格与名义工资的决定以货币数量为出发点,认为,价格的变动最终并不影响实际工资水平,只影响名义工资水平,而且,价格的变动与名义工资的变动是同比例的。因此,价格的变动最终也并不影响劳动市场的均衡,不影响产量水平。即货币是中性的,不存在货币幻觉。新古典供给曲线是在劳动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劳动力的供求取决于实际工资水平等假定条件下,根据生产函数、实际工资水平、劳动供给和需求函数以及劳动市场均衡条件推导出来的,是处于充分就业水平上的一条垂线。

凯恩斯总供给模型是对新古典供给模型的发展。它是以工资下限假说为出发点,将劳动供给量作为名义工资的函数。其与工资弹性假说的差别在于:首先,认为劳动市场并不是完全竞争的;其次,认为决定劳动供求的是名义工资水平。从而在此条件下推导出来的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的特点是,在充分就业水平以下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而在充分就业点以上是一条垂线。

⒌ 在货币工资刚性下,总供给曲线先向右上方倾斜然垂直。由于AS曲线形状特殊,AD与AS在AS曲线的不同位置相交,其经济含义也不同。可用下图5-2来进行说明。

P AS

AD2

P2 AD0 E2

AD1

P0 E0

P1 E1 图5-2 货币工资刚性下的均衡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

图5-2中,当总需求曲线为AD0时,AD0与AS的交点E0点表明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同时实现O Y1 AD 1 YAD 与 AS 的交点 Y 0 1了均衡,Y0为充分就业时的收入。当总需求曲线为时,E1点表明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实现了均衡但劳动市场失衡,Y1为低于充分就业收入。当总需求曲线为AD2时,AD2与AS的交点E2表明产品市 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同时实现了均衡,Y0为充分就业时的收入,但一般价格水平过高。

当经济处于低于充分就业均衡如处于E1点时,可以增加支出、减少税收以增加总需求,使之移动到AD0

的位置,从而增加就业,增加国民收入。而当经济处于过高的价格水平如为P2时,可以减少支出、增加税收以减少总需求,将总需求曲线由AD2移动到AD0,以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由于存在货币幻觉,因此刺激总需求可以增加就业和收入。

(七)论述题

⒈ 价格水平与产出或者总需求的关系相当复杂。总需求取决于实际货币供给。一般来说,当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而价格水平下降时,实际货币供给量水平会增加,从而利率下降,投资增加,并引起总需求增加。相反,如果价格水平上升,则会引起总需求减少。也就是说总需求与价格水平呈反方向变动关系。可以利用IS-LM模型来推导总需求曲线。

在IS-LM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一个常数。现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惟一变动的是价格水平。价格水平的变动不会影响产品市场的均衡,即不会影响IS曲线,但会影响到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会发生移动。实际货币供给量取决于名义供给量和价格水平,当名义供给量不变而价格水平下降时,会使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如果货币需求不变,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使货币市场上的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从而使利率水平下降,利率水平的下降会使投资增加,从而使总需求增加,因此,通过利率效应和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下降的结果是使总需求增加。同样,如果价格水平上升,则会使总需求减少。可用图5-3来说明价格水平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过程从而推导出总需求曲线。

r LM0

IS LM1 r0 E0

r1 E1

O Y0 Y1 Y

P AD 图5-3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E0’ 0 曲线图,下图表示总需求曲线。在上图中,假设初始水平为图5-3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图为PIS-LMP0,

此时,实际货币供给量为m0,货币市场与产品市场在E0点决定了均衡利率r0均衡国民收入0点实现均衡,P1 E E1’ Y0。将E0点所反映的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价格水平P0与国民收入水平Y0标在下图中,得到了 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E0’。

O Y0 Y1 m 0 增加到 m 1 。当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时, Y 现假设价格水平由P0下降到P1,这决定了实际货币供给量由LM曲线向右边移动,即由LM0移动到LM1。这时,在上图中,LM1与IS0在E1点相交,决定了均衡利率为r1 和均衡收入为Y1。将E1点所反映的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价格水平P1与国民收入水平Y1标在下图中相应位置,得到了总需求曲线上的另一点E1’。

随着价格水平的变化,会有很多个反映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组合的均衡点,将这些点连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线就是总需求曲线。如将图中的E0’点和E1’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了表明总需求与价格水平反方向变化的总需求曲线AD。在AD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相给合的点。

⒉ 在长期中,只要产量与就业大于正常水平(即充分就业水平),价格和工资就仍然要上升,总供给曲线就要向上移动,直至形成新的均衡点使产量与就业回到原来的正常水平为止。这就是长期调整过程。见下图5-4。 P AD0 AD1 AS2

P3 E3 AS1

P2 E2 AS0 P1 E1 P0 E0

E2点决定的价格水平为P2,产量水平为Y2。由于Y2>Y0,价格水平仍然要图5-4中,E2点是中期均衡点,上升。由于价格水平上升,总供给曲线将继续向左移动,直到移动到AS2时达到长期均衡。这里,AS2与AD1 相交于E3,决定了国民收入仍为Y0,即恢复到原来的充分就业水平,而价格水平上升为P3。这时,价格水O Y0 Y2 Y1 Y 平的上升与扩张性货币政策引起的名义货币量的增加比率相同,从而实际货币量、利率水平仍与采取扩张图5-4 总需求变动与经济的长期动态调整 主义性货币政策之前一样,国民收入也就又回到原来的水平,即Y0。

长期中,工资和价格有进行充分调整的时间,从而其最后结果与古典总供给曲线下的情形相同。其差别在于调整过程。当总供给曲线呈古典总供给的垂直开关时,货币量的增加直接引起价格同比例上升,并没有影响实际产量的增加。而在现代凯恩斯主义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货币量的增加使短期、中期产量与价格都发生了变化,只有在长期中,货币量的增加只影响价格而不影响产量。短期中调整的情况更接近于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图的情况,即产量变动大,价格变动小,而且,工资对就业量变动的反应越慢,即工资越富有粘性,产量变动就越大,价格变动就越小。总需求变动所引起的调整过程的快慢取决于工资对就业量变动反应的快慢,即工资粘性的大小。

⒊ 在凯恩斯情形下,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可用图5-5来说明政府扩张性政策的效果。

P

AD0 AD1

P0 E0 E1 AS

图5-5 凯恩斯情形下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图5-5中,E0为初始均衡点。现假设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结果使总需求曲线AD0向右移动到AD1,

O Y0 由于 Y Y AD1与AS相交于E1点,决定了均衡收入为Y1 。AS即在P0价格水平上,厂商愿意提供任何数1 是水平的,量的产品,因而不存在对价格的影响。由此可见,在凯恩斯情形下,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结果只是 提高产量和就业,而不会影响价格水平。同样,如果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结果也只会使经济中的均衡产量增加,而且也不存在对价格的影响。当政府实行紧缩性政策时,情况刚好相反。

可见,在凯恩斯情形下,宏观经济政策只会提高或降低产量和就业,而不会影响价格水平。

在古典情形下,总供给曲线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上是垂直的。可以通过图5-6来加以说明扩张性政策的效果。

P AS P AS AD1 AD1 P AD0 E2 P1 AD0 E2 1 P0 E0 E1 P0 E0 E1 图5-6 古典情形下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图5-6初始的总需求曲线AD相交于Y0和价格水平O ( a ) 中, Y0 0 与总供给曲线 Y O AS E 0 点,Y0 决定了均衡收入为 Y 为P0。现假设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结果表明是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到AD1。在初始价格水平上,总(a) (b) 需求达到E1点。由于Y0是一种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因而当总需求增加时,厂商在原有的P0价格水平不可 能增加更多的产量。也就是说,产品供给对新增加的需求无法作出反应,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的增加只会带来价格的上升。价格的上升降低了实际货币存量并导致利率上各式和支出减少,因而经济沿着AD1曲线不断向上移动,直至E2点。在E2点,总需求曲线AD1与总供给曲线AS相交,决定了价格水平为P1,均衡收入仍为Y0。

如果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结果也只会使价格上升,均衡收入则不会发生变化。可用图5-6(b)来加以说明。当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结果与实行财政政策一样,也会使价格上升到P1。与财政政策效果不同的是,在图5-6(b)中,从E0点到E2的调整过程中,没有产量的变化而只有价格水平的变化,而且价格上升与名义货币量的增加成同一比例。也就是说,在古典供给条件下,名义货币的增加将促使价格水平同比例上升,而利率和实际产出保持不变。这种情况在宏观经济学中被称为货币是中性的。

可见,在古典情形下,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只会引起价格的变化而不会带来产量和就业的变化。 ⒋ IS-LM模型与AD-AS模型都是分析国民收入决定的模型,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是一种十分有用的工具。但两者有着较大的区别。现分析如下:

IS-LM模型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的决定,是总需求分析所包含的两个模型之一。英国经济学希克斯和美国经济学家汉森等人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对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IS-LM模型,又被称为“希克斯—汉森模型”。此外对这一模型作出了贡献的经济学家还有莫迪格利安尼、克莱因以及萨缪尔森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IS-LM模型被认为是对凯恩斯理论的标准解释,从而也就作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本模型而被经济学界所公认,并被作为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基础。虽然希克斯本人对这一模型并不满意,并受到了一些经济学家的批评和责难,但它现在在经济学界仍受到重视。萨缪尔森也认为,这个模型除了能把收入决定理论同货币理论、财政政策同货币政策结合在一起以外,还能把凯恩主义和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结合在一起。

但是IS-LM模型具有两个局限性:一是没有分析劳动市场的情况,即只讨论了国民收入的决定,没有说明均衡国民收入是否是充分考虑就业的国民收入;二是没有考察一般价格水平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

AD-AS模型即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考察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的决定。弥补了IS-LM模型的两个局限,加进了劳动市场,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来说明价格与国民收入的同时决定。该模型将凯恩斯理论与新古典理论结合起来,典型地代表了新古典综合派的特点。总需求曲线AD是根据IS-LM模型推导出来的。而总供给曲线综合了新古典总供给曲线与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这样两种供给曲线。该模型是研究产量波动以及决定价格水平与通货膨胀率的基本工具,它可以被用来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有关问题。由于总供给曲线有不同的形状,因而在不同供给假定下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具有不同的效应。主要有一般情形、古典情形、凯恩斯情形三种不同情形,在这些不同情形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该模型还可用来解释经济的动态调整过程,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调整。

第六章 经济增长理论

(一)选择题

1. 依据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定义,自然增长率GN与实际增长率G之间的关系是( ): AGN≥G; BGN≤G; C GN>G; DGN<G。

2. 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分析,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GW大于实际增长率G,经济将( ): A持续高涨; B长期萧条; C均衡增长; D不能确定。

3. 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分析,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GW大于自然增长率GN,经济将( ): A持续高涨; B长期萧条; C均衡增长; D不能确定。 4. 要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必须使( ): AG=GN; BG=GW; CG=GN= GW; DGW= GN。

5. 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已知有保证的增长率GW小于实际增长率G,如果合意的储蓄率等于实际储蓄率,那么合意的资本—产出比将( ):

A小于实际的资本—产出比; B大于实际的资本—产出比; C等于实际的资本—产出比; D以下情况都有可能。

6. 当合意的资本—产出比大于实际的资本—产出比时,厂商的合理反应是( ): A增加投资; B减少投资; C保持原有投资水平; D不能确定。 7.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分析之所以是一种动态分析,是因为它( ): A从连续的各个时期来分析经济增长;

B根据投资和储蓄之间的关系来分析经济增长; C根据有效需求来分析经济增长;

D在技术、人口和资本均可发生变化的时期内分析经济增长。

8. 假设要使经济增长率从5%提高到8%,在资本—产出比为2时,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储蓄率应该增加( ):

A10%; B16%; C6%; D5%。

9. 哈罗德—多马模型和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有些假设是相同的,而有些假设是不同的。在以下假设中,不同的是( ):

A技术水平不变,都为外生变量; B规模报酬不变 C人口增长率为常数

D整个社会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进生产,且这两种生产要素可以相互替代。 10.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所描述的平衡增长路径上,有( ): A总资本的增长率、总产出的增长率与人口的增长率相等;

B总资本的增长率等于人口的增长率,但总产出的增长率不等于人口的增长率; C 总产出的增长率等于人口的增长率,但总资本的增长率不等于人口的增长率; D总资本的增长率、总产出的增长率、人口的增长率三者之间的任意两者均不相等。 11.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下列说法是正确的( ): A储蓄率的变化影响短期的经济增长率; B储蓄率的变化影响长期的经济增长率;

C储蓄率的变化既影响短期的经济增长率,又影响长期的经济增长率; D人口增长率的变化不影响人均资本水平和人均产出水平。 (二)计算与分析题:

1. 已知资本—产出比为4,假设某国某年的国民收入为1000亿美元,消费为800亿美元。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要使该年的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第二年的增长率应该是多少?

26%2. 假定某国的资本—产出比V=4,消费倾向C/Y=0.8,而GN=3,按照新古典增长模型,怎样才

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

3.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集约化生产函数为y=f(k)=2k?0.5k2,人均储蓄率为0.3,设人口增长率为3%,求:

(1)使经济均衡增长的k值;

(2)黄金分割律所要求的人均资本量。

4. 如果某国在十年中的经济增长率为9.8%,就业增长率为2.5%,资本增长率为5%,增长公式中的α=0.45,试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如果资本增长提高1%,那么产出增长率增加多少?

5. 已知集约化生产函数为y=f(k)=k?0.2k2,其中y为人均产出,k为人均资本。平均储蓄倾向为0.1,人口增长率为5%。试求:

(1)均衡资本—劳动比率; (3)均衡人均产出; (4)均衡人均储蓄; (5)均衡人均消费。

6. (1)某经济社会的资本存量K=200,劳动人口N=200,投资I=20,固定资产折旧率δ=5%,平均消费倾向c=0.6。求劳动人口人均产出水平,并求资本增长率。

(2)如果劳动人口增长率n=1.2%,储蓄率s=12%,求资本-产出比率(K/L),并求劳动人口人均生产为0.5时的资本—劳动比率。

(三)简答题:

1. 哈罗德-多马模型及其主要结论。

2. 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如果实际增长率与均衡增长率不相等,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3. 简述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

4. 假设一个经济体中的总量生产函数为Yt=Atf (Lt, Kt)。其中, Yt、Lt 、Kt顺次表示第t期的总产量、投入的劳动数量和资本量,At代表技术状况。试推导经济增长率关于技术进步率、劳动和资本增长率的分解式,并指出其对经济增长问题的意义。

(四)论述题:

1. 比较分析哈罗德-多马增长理论和新古典增长理论,并分别指出其可供我们借鉴之处。

2. 写出Solow经济增长模型,求出均衡的资本量与储蓄率之间的关系,并求出资本积累的黄金法则。

标准答案

(一)

1. A; 2. B; 3. B; 4. C; 5. B; 6. B; 7. A; 8. C; 9. D; 10. A; 11. A

(二)

1. 答:由题意可知,国民收入Y=1000亿美元,消费C=800亿美元,因此有: 储蓄S=1000?800=200(亿美元);储蓄率s=S/Y=200/1000=20%。

要使该年200亿美元的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第二年的有保证的增长率GW应为:

GW?此时,如果第二年的增长率达到5%,则: Y2=1000×(1+5%)=1050(亿美元) ΔY=Y2?Y1=50(亿美元) 由V=4,可得:

投资I=ΔY×V=50×4=200(亿美元)

即该年200亿美元的储蓄正好在第2年全部转化为投资,经济实现均衡增长。

2.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当G=GW时,经济活动实现均衡增长;而当G=GN时,经济活动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只有当G=GW=GN时,经济活动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

由消费倾向C/Y=0.8可知: 储蓄率=(Y?C)/Y=1?0.8=0.2

此时,有保证的增长率GW=S/V=0.2/4=5%

储蓄率S20%??5%资本—产出比V4

26%已知自然增长率GN=3>GW

根据经济增长模型,GW

s20%??32GN6%3

s20%2GW???6%?GNV33此时,V=3, V?即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

3. 答:(1)经济均衡增长时,有: 将s=0.3,n=3%代入得:

sy?(n??)k?nk?(??0)

0.3(2k?0.5k2)?0.03k 所以,20k?5k2?k

得k?3.8

(2)按资本黄金律水平的要求,对每个人的资本量的选择应使得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即

于是,有:2?k=0.03,k=1.97。

f'(k)?n

dAdYdKdL?????YKL,可得: 4. 答:根据全要素增长率的公式A全要素的增长率=9.8%?0.45×2.5%?(1?0.45)×5%=5.925%。

由劳动的产出弹性α=0.45,可知资本的产出弹性β=0.55。 因此,如果资本增长1%,则产出增长率增加0.55%。 5. 答:(1)在不考虑折旧和技术进步时,在稳定状态有: Δk=sy?nk=s(k?0.2k2)?nk=0。

因为k>0,故整理得:k=5?5n/s=2.5, 因此,均衡的资本—劳动比率为2.5。

(2)将k=2.5代入生产函数中,可得到均衡的人均产出:y=1.25。 (3)均衡人均储蓄sy=0.125。

(4)均衡人均消费c=y?sy=1.125。 6. 答:(1)已知储蓄倾向s=1?c=1?0.6=0.4,投资I与产出水平Y的关系满足: I=S=sY

所以,Y=I/s=20/0.4=50

故劳动人口的人均产出率为: Y/N=50/200=0.25

要计算资本增长率ΔK/K,就需先计算资本存量增加ΔK。资本存量的增加等于新增投资I减去原有资本的折旧δK,即:

ΔK=I?δK

=20?0.05×200 =10

所以,资本增长率ΔK/K=10/200=0.05

(2)根据Solow模型均衡条件

n?s?f(k)YKf(k)?k?kN,N ,将

s?n? 代入可得:

由此可得出资本—产出比率K/Y为:

YNKN

同样,由Solow模型均衡条件整理可得到资本—劳动比率k=K/N为:

Ks0.12???10Yn0.012

k?已知s=0.12,n=0.012,f(k)=Y/N=0.5,代入得:

s?f(k)n

k?(三) 1. 答:(1)该模型主要研究在保持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储蓄和投资的增长与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 (2)模型的假设前提包括:①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②储蓄S是收入Y的函数,即S=sY;③生产过程中只使用两种要素L和K;④劳动力按一固定的比例增长;⑤不考虑技术进步和折旧问题;⑥规模报酬不变。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率必须等于社会储蓄倾向与资本—产出比的比率。

(3)哈罗德—多马模型以凯恩斯关于储蓄—投资分析的理论为基础,即均衡的经济增长能否实现,取决于储蓄率和资本—产出系数的高低,并且要求社会上每一时期的储蓄额必须等于和全部转化为投资。

(4)哈罗德—多马模型在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的模型分析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是新古典学派、新剑桥学派分析经济增长模型的出发点。

2. 答:(1)均衡增长率也称为有保证的增长率(GW),是指在储蓄率s和资本—产出比vr为既定的条件下,使储蓄率转化为投资所需要的产出增长率。

实现增长率G是指实际上实现了的产出增长率,它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即一定资本—产出比下的社会实际储蓄率。

(2)如果G>GW,说明社会总需求超过厂商所合意的生产能力,这时,厂商将增加投资,投资的增加在乘数的作用下使实际投资增长率更高,显得资本存量更加不足,因此,结果是需求膨胀,导致经济累积性持续扩张。

如果G

3. 答: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是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是由经济学家费尔普斯运用新古典增长模型分析得出的。他认为如果使资本—劳动比率达到使得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则可实现社会人均消费的最大化。

假定经济可以毫无代价地获得它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资本,但将来它不得不生产出更多的资本存量。黄金律的内容是:要使每个工人的消费达到最大,则对每个工人的资一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如果目标是走上使每个工人的消费最大化的稳定增长道路,黄金分割律决定的数量是一个经济一开始应该选择的每个工人的资本量。

4. 答:假定存在技术中性的生产函数为:

0.12?0.5?50.012

G??Ys?Yv。它表明,要实现经济的均衡增长,国民收入的增长

Yt?Atf(Lt,Kt)? (1)

对(1)式求全微分,可得:

对上式两端同除以Yt,并定义参数:

dYtdAt?fdLt?fdKt?f(Lt,Kt)?At??At?dtdt?Ltdt?Ktdt

???YtLt?YtKt?和????LtYt?KtYt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则有: dYt/dtdAt/dtdLt/dtdKt/dt??????YtAtLtKt (2)

(2)式即是增长率的分解式。左边为产出的增长率,右边第一项为技术进步增长率,第二、三项分别

为参数与资本、劳动投入量增长率的乘积。

方程(2)在实际应用时,由于原始资料均为离散数据,故在时间间隔Δt较小时,可用差分方程近似地代替(2)式:

?Y/?t?A/?t?L/?t?K/?t??????YALK (3)

用GY、GL和GK分别表示产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GA表示技术进步速度,则(3)式可简化为: 增长率分解式的导出,没有对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做任何假设。故它在应用中具有一般性。此外,可

看出,当参数α和β小于1时,要想提高产出的增长率,技术水平的提高最为有效。

(四) 1. 答:(1)新古典增长模型是由经济学家索洛、米德和斯旺等人提出的有关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有如下三个基本假设:①经济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之间可相互替代;②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生产要素可得到充分利用,其边际生产力递减;③劳动和资本各自根据自己的边际生产力获得报酬。

(2)在上述假设条件下,新古典增长模式给出了如下的基本方程:

GY?GA??GL??GK

其中,ΔY/Y、ΔK/K和ΔL/L分别表示经济的增长率、资本的增长率和劳动的增长率,α和β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对产量增长的相对贡献份额。

上述方程式表明,在资本与劳动可以相互替代以实现充分就业的条件下,经济增长率取决于资本的增长率、劳动的增长率以及资本和劳动在经济增长中各自贡献的份额。

(3)新古典增长模型与哈罗德—多马模型一样,都认为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条件是GN=s/V,式中GN为自然增长率,s和V分别表示储蓄率和资本—产出比率。所不同的是,哈罗德—多马模型中的V是固定的,而新古典增长模型则假定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可通过改变生产方法和生产技术来调整V的大小。例如,当经济中出现ΔK/K>ΔL/L时,因利息率较低而工资较高,追求最大利润的厂商自然会增加对资本的使用,减少对劳动的使用,从而提高资本—产出比率V。

总之,当资本增长率(ΔK/K)和劳动增长率(ΔL/L)不相等时,市场机制就会自发地起作用,以改变它们之间的配合,从而改变资本—产出比率,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这是新古典增长模型与哈罗德—多马模型的一个重要区别。

(4)值得我们借鉴之处是,通过比较分析哈罗德—多马模型与新古典增长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因而为我们研究西方经济提供经可供参考的资料;同时,它对社会经济问题采取综合分析的方法,对我们也有一定的启示;尤其是它强调了知识进步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我们认识现代化生产的特点,对于发展中国家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 答:(1)Solow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Δk=sy?(n+δ)k或sf(k)=Δk+nk=k+nk(假设δ=0,即不存在折旧) 其中,k为人均资本,s为储蓄率,y为人均产量(y=f(k)),n为劳动力的增长率,δ为资本的折旧率,k=(4)k/(4)t=Δk。从而sy为社会的人均储蓄;(n+δ)k为新增劳动力所配备的资本和资本折旧,即资本广化(为每一个新生的工人提供平均数量的资本存量);Δk为人均资本的增加,即资本深化(每个工人占有的资本存量上升)。

(2)求均衡的资本量与储蓄率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推导新古典增长模型。 假设总量生产函数为Y=F(L,K),根据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有: λY=F(λK, λL)

令λ=1/L,可得:Y/L=F(K/L,L/L)

记f(k)=F(K/L,1),则可得集约型的生产函数:

y=f(k) (1) 另外根据定义有:收入=消费+投资,即Y=C+I (2)

(2)式可变形为:Y/L=C/L+I/L (3) 现在考虑时间因素,把(3)式动态化,并利用(1)式,可得:

f[k(t)]=C(t)/L(t)+I(t)/L(t) (4) 对k=K/L求关于时间t的微分,可得: (4)k/(4)t=1/L2·((4)K/(4)t-K·(4)L/(4)t)

或写成 k*=K*/L-nk (5) 其中,带星号的字母表示变量对时间的导数。

(5)式可改写为: K*/L= k*+nk (6) 由K= I有K*/L= I/L,代入(6)式得:I/L= k*+nk (7) 将(7)式代入(4)式,并略去t,得:f(k)= C/L+ k*+nk (8) 由y=Y/L及上式有:Y/L-C/L= k*+nk (9) 由于Y-C=S,而S=sY,于是(9)式转化为:sY/L= k*+nk 利用(1)式,上式便可写为:sf(k)=k*+nk 即sf(k)= Δk+nk=k*+nk

上式即为均衡的资本量k与储蓄率s之间的关系。 (3)资本积累的黄金法则

即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人均消费最大化时的人均资本量):f'(k*)=n 由(8)式f(k)= C/L+ k*+nk可知:

当经济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时(即稳态,资本—劳动比的变化率为零,k*= (4)k/(4)t=Δk=0),从而(8)变为

f(k)=C/L+nk或c=C/L=f(k)-nk

为找出使c=C/L最大化的k值,令

?Y??K???L????????Y?K??L?

dcd?C?????0ckdk?L?

*因此有:f'(k)?n

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

一、选择题:

1. 根据经济周期的一般定义,经济周期是指( ): A人均GDP值上升和下降的替过程; BGDP值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CGDP值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D以上各项均正确。

2. 朱格拉周期是一种( ):

A短周期; B中周期; C长周期; D库兹涅茨周期。 3. 康德拉耶夫周期是一种( ):

A短周期; B中周期; C长周期; D创新周期。 4. 下列各项中属于内生经济周期理论的是( ): A投资过度周期理论; B 心理周期理论; C创新周期理论; D太阳黑子周期理论。

5. 下列各项属于外生经济周期理论的是( ): A纯货币危机周期理论; B消费不足周期理论;

C乘数和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的周期理论; D政治性周期理论。 6. 下述有关经济波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经济波动在衰退阶段是总需求和经济活动下降的时期,表现为GDP值的下降; B乘数作用导致总产出的增加,加速作用导致总产出的减少,乘数和加速数的相互作用造成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C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波动是围绕长期的经济增长趋势而上下波动; D如果政府不进行政策调控,经济波动将无限地扩张和收缩。 7. 加速原理表明( ):

AGDP的增加导致投资的多倍增加; BGDP的增加导致投资的多倍减少; C投资的增加导致GDP的多倍增加; D投资的增加导致GDP的多倍减少。

8. 下列哪项说法正确地体现了加速原理的含义( ): A消费支出的变动随着投资的变动而多倍变动; B投资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的多倍变动; C消费需求的变动引起投资的多倍变动;

D投资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多倍变动。 9. 加速原理发生作用的条件是( ): A国民收入或消费支出持续增长时; B社会上没有剩余生产能力时; C经济活动由衰退转向扩张时; D任何时候均可。

10. 如果在某一时期内国民收入增加,则净投资肯定( ): A持续增加; B持续减少; C大于零; D 小于零。

11. 如果在某一时期内国民收入增加,但增长率趋于下降,则( ): A总投资持续增加; B重置投资持续下降; C净投资持续增加; D净投资持续下降。

12. 如果在某一时期内国民收入下降,则( ): A净投资大于零; B净投资小于零; C总投资大于零; D总投资小于零。

13. 经济活动之所以发生周期性的波动,是由于( ): A乘数的作用; B加速数的作用;

C乘数和加速数的相互作用;D技术变动的冲击。 14. 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的关系是( ):

A乘数原理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加速原理说明投资的决定; B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都说明投资的决定;

C乘数原理解释经济如何步入繁荣,加速原理说明经济怎样陷入萧条;

D只有乘数作用时国民收入的变动比乘数与加速作用相结合时的变动要更大一些。 (二)计算与分析题:

1. 如果某国经济中t年的国民收入Yt为1000亿元,资本—产出比V为2,重置投资Dt为每年200亿元,年初资本存量K0为1800亿元,以后三年的国民收入分别为1120亿元、1180亿元和1150亿元,试分别计算连续四年的净投资I和总投资G。

2. 假定某国经济的边际消费倾向b=0.75,加速数v=2,每期自发投资Id=900亿美元,1992年国民收入水平为600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400亿美元。求1993年和1994年的总投资和国民收入是多少?

3. 某经济的动态模型为:

实际运行的产出水平满足以下方程:

求该经济的边际消费倾向

α和加速系数β。 (三)简答题:

1. 乘数原理与加速原理有何联系和区别? 2. 经济波动为什么会有上限和下限的界限? 3. 画出经济周期曲线,并作简要说明和分析。 (四)论述题:

1. 概述加速原理,并进行分析和评论。

2. 试用乘数—加速数模型解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标准答案

(一)选择题

1. C; 2. B; 3. B; 4. A; 5. D; 6. C; 7. A; 8. C; 9. B; 10. C; 11. C;B; 13. C; 14. A (二)计算与分析题

1. 答:由题意可知,第t年的国民收入Yt=1000亿元,资本—产出比V=2。

根据加速原理,在该生产技术条件下,获得1000亿元的国民收入需要使用的资本量为:

Kt=V×Yt=2×1000=2000亿元 又因为t年初的资本存量K0=1800亿元

则当年新增资本存量ΔK(即净投资It)为:

It= Kt-K0=2000-1800=200亿元 而总投资Gt= Dt+It=200+200=400亿元 依此类推:在第t+1年:

Kt+1=V×Yt+1=2×1120=2240亿元 而Kt=2000亿元

因此,ΔKt+1=It+1= Kt+1-Kt2240-2000=240亿元

Gt+1= Dt+1+It+1=200+240=440亿元 在第t+2年:

Kt+2=V×Yt+2=2×1180=2360亿元 而Kt+1=2240亿元

所以,ΔKt+2=It+2= Kt+2-Kt+1=2360-2240=120亿元

Gt+2= Dt+2+It+2=200+120=320亿元 在第t+3年:

Kt+3=V×Yt+3=2×1150=2300亿元 而Kt+2=2360亿元

所以,ΔKt+3=It+3= Kt+3-Kt+2=2300-2360=-60亿元

Gt+3= Dt+3+It+3=200+(-60)=140亿元

2. 答:由题意和已知条件可得,1991年的国民收入水平为:

Y91=Y92?ΔY92=6000?400=5600亿美元 故 Y92=b×Y91=0.75×5600=4200亿美元

Y93=b×Y92=0.75×6000=4500亿美元 根据加速原理,1993年的新增投资为:

Ii93=V× (C93?C92) =2×(4500?4200) =600亿美元

则1993年的总投资为:

I93=Id+Ii93=900+600=1500亿美元 1993的国民收入为:

Y93=C93+I93=4500+1500=6000亿美元

12. 同理,C94=b×Y93=0.75×6000=4500亿美元

ΔC94=C94?C93=0 则Ii94=V×ΔC94=0

I94=Id=900亿美元

Y94=C94+I94=5400亿美元 3. 答:由给出的模型

整理可得到产出的动态方程:

与实际运行模型

,可得:

解此方程组得:

(三)简答题

1. 答:(1)在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模型中,乘数原理考察投资的变动对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投资乘数是指投资支出的变化与其带来的收入变化的比率。投资乘数的大小与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例(即边际消费倾向)有关。当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投资引起的连锁反应越大,收入就增加得越多,乘数的作用就越大。同时,投资支出的减少,会引起收入的多倍减少。

加速原理考察的是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反过来怎样影响投资的变动。其主要内容是:收入的增加会引起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而消费品要依靠资本品来生产,因而,消费增加又会引起对资本品需求的增加,进而必将引起投资的增加。生产一定量产品需要的资本越多,即资本—产出比越高,则收入变动对投资变动的影响越大,因此,一定技术条件下的资本—产出比被称为加速系数。同样,加速原理的作用也是两方面的。

(2)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投资与收入、消费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全面而又准确地考察收入、消费与投资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找出经济活动依靠自身的因素发生周期性波动的原因。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的显著区别是,投资的乘数作用是投资的增长(或下降)导致收入的多倍增长(或下降),而投资的加速作用则是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增长(或下降)导致投资的多倍增长(或下降)。

2. 由于乘数和加速数的结合,经济活动中将会自发地形成周期性的波动,它由扩张过程收缩过程所组成。但是,即便依靠经济活动本身的力量,经济波动也不是无限的,它仍然有一定的界限。

经济波动的上限,是指产量或收入无论怎样增加都不会超过某一界限,这一界限取决于社会已经达到的技术水平和一切资源可以被利用的程度。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如果社会上一切可被利用的生产资源都已被充分利用,经济的扩张就会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此时,产量将停止增加,投资也就停止增加,甚至减少。这就是经济波动的上限。

经济波动的下限,是指产量或收入无论怎样收缩都不会再下降的界限,这一界限取决于总投资的特点和加速作用的局限性。因为总投资可等于零,即厂商本期不购买任何机器设备,但它不可能小于零。这就构成了衰退的下限。再从加速原理看,它是在没有生产能力剩余的情况下才起作用的。如果厂商因经济收缩而开工不足,企业有过剩的生产能力,则加速原理就不起作用了。此时,只有乘数作用,经济收缩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停止收缩,一旦收入不再下降,乘数作用又会使收入逐渐回升。这就是经济波动的下限。

3. 答: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下图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周期曲线图。

图中向上倾斜的直线表示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线。由于经济在总体上保持着或多或少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是正斜率的。经济周期大体上经历四个阶段:繁荣、衰、萧条和复苏。

假设经济活动在开始时处于繁荣阶段,此时,它处于高水平的时期,表现为就业增加,产量扩大,社会总产量逐渐达到最高水平。由于技术和资源的限制,繁荣阶段不可能无限持续下去。当消费增长减缓,引起投资减少时,或投资本身开始下降时,经济就会下滑而步入衰退阶段。

在衰退阶段初期,由于需求首先是消费需求与生产能力的偏离,致使投资增加的势头受到抑制。随着投资的减少,生产下降,失业上升;另一方面,消费减少,产品滞销,价格下降,造成企业利润减少,企业的投资进一步减少,相应地收入也不断减少,最终会使经济跌落到萧条阶段。

萧条阶段是指经济活动处于最低水平的时期。这一时期存在大量的失业,大批生产能力闲置,工厂亏损或者倒闭。与繁荣一样,萧条时期也不会无限延长。随着现有设备的不断损耗,以及由消费引起的企业存货的减少,致使企业考虑增加投资,于是,就业开始上升,产量也逐渐扩大,从而使经济进入复苏阶段。

复苏阶段是指经济活动走出萧条并转向上升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生产和销售回涨,就业增加,价格有所回涨,整个经济呈现出上升的势头。随着生产和就业继续扩大,价格上升,整个经济又逐步走向繁荣阶段,紧接着又开始下一个周期循环。

(四)论述题

凯恩斯在简单的国民收入模型中,只分析了投资的乘数作用,而忽视了收入变化对投资的影响,因此,要对整体经济活动及其变化进行全面分析,必须用加速原理予以补充。加速原理主要说明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引起投资的变动的过程。假设不存在闲置未用的过剩的生产能力和既定的资本—产出比,产品需求增加引致产品生产扩大,为了增加产量,就需要增加资本存量,有新增投资。即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变动会导致投资的多倍变动。

加速原理的含义主要包括:①投资并不是产量(或收入)绝对量的函数,而是产量变动率的函数。即投资变动取决于产量的变动率,如果产量的增加逐期保持不变,则投资总额也不变。②投资变动率的幅度大于产量(或收入)变动率的幅度,即如果产量发生微小的变化,则会引起投资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化。③若要保持增长率不至于下降,产量必须持续按一定比例增长。因为一旦产量的增长率变慢,投资增长率就会停止或下降。即使产量的绝对数没有减少,只是相对地放慢了增长速度,也可能引起投资缩减。④加速数和乘数一样都从两个方向产生作用。当产量增加时,投资加速增长;当产量停止增长或下降时,投资将加速减少。⑤要使加速原理正常发挥作用,其前提之一便是要全部消除过剩的生产能力。

加速原理是根据现代化大生产大量应用固定资产的技术特点,说明收入或消费变动与投资变动之间关系的理论。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消费品的需求增大势必会导致对投资品需求的增加。因此,加速原理的基本观点在于,投资是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函数,收入或产量的增加将引起投资的多倍增加。总体说来,加速原理运用的关键概念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资本—产出比。它是指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资本量。一般假定它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另一个是加速数。它是指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要增加的资本量,即资本增量与产量增量之比。

加速原理是对乘数原理的补充,这样能全面地解释经济波动的原因。加速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中固定资产比重较大的技术特点,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但也应看到,加速原理中有些假设和前提条件不符合现实,如产量变动同投资之间具有严格的固定关系、社会上不存在闲置的生产能力等。

2. 根据乘数—加速数模型,在乘数作用下,投资变动会导致收入的多倍变动;在加速数作用下,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又会引起投资的多倍变动。正是这种双重作用导致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假设由于新发明(或新技术)的出现使投资增加。投资的增加会通过乘数的作用引起收入的多倍增加。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不变,当收入增加时,人们会购买更多的商品,从而使全社会的商品销售量增加。

通过加速数的作用,商品销售量的增加会促使投资以更快的速度增加,而投资的增加又导致国民收入增加,从而使销售量再次上升。如此循环往复,国民收入不断扩大,于是,社会便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

但是,社会的可用资源总是有限的,收入的增加会遇到资源的限制。这时,经济达到顶峰,收入不再增加,商品销售量也不再增长。根据加速原理,净投资将下降为零。由于投资下降,收入减少,从而销售量也减少。于是,投资会进一步减少,投资减少又导致国民收入的进一步下降。这样,在国民收入持续下降的过程中,社会将处于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

国民收入的持续下降最终将使经济处于周期的谷底阶段。此时,总投资为零。部分企业感到有必要更新设备,进行重置投资。随着投资的增加,收入又开始回升。上升的国民收入通过加速数的作用又一次使经济进入扩张阶段。于是,新的经济周期又即将开始。

第八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

(一)选择题

单选题

1.如果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是“货币过多而商品过少”,则此时的通货膨胀是( )。 A结构型的 B需求拉上型的

C成本推动型的 D混合型的

2.通货膨胀对收入和财富进行再分配的影响是指( )。 A造成收入结构的变化 B使收入普遍上升 C使债权人收入上升 D使收入普遍下降

3.( )两种情况不会同时产生。 A结构性失业和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B结构性失业和结构型通货膨胀 C摩擦性失业和需求拉上型通货膨

D需求不足的失业和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4.假定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为 1000亿美元,实际的国民收入为950亿美元,增加20亿美元的投资(MPC=0.8),经济将发生( )。

A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B达到充分就业状况 C需求不足的失业 D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5.凯恩斯等认为经济衰退或萧条的根源是( )。 A投资过度 B消费不足 C心理因素的变化 D政治周期

6.某一经济在3年中,货币增长速度为8%,而实际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为10%,货币流通速度不变,这3年期间价格水平将( )。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上下波动 7.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 )最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A出口减少 B进口增加

C工资不变但劳动生产率提高 D税收不变但政府支出扩大 多选题(从给出的选项中选出2-4个正确答案)

8.治理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应该采用的经济政策( )。 A降低工资 B增税 C控制货币供给量 D扩大出口 9.紧缩通货膨胀的需求管理政策要求( )。

A实现较低通货膨胀,但不引起产量下降 B政府支出减少

C降低名义货币增长率 D政府提高税率

10.如果通货膨胀没有被预料到,收益者是( )。 A股东 B 债权人 C债务 D工薪收入者 (二)填空题

1.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 。

2. 古典经济学家以 为基础分析通货膨胀。 3. 在预算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是一种 互动关系。 4. 是由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的失业。

5. 货币主义对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将 纳入菲利普斯曲线。 6.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工资率有平衡劳动供求的功能和 的功能。

7.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总供给和菲利普斯曲线即使在短期也是 。 8. 一般用菲利普斯曲线来描述 和 之间的关系。

9. 当一国当年通货膨胀率达到1000%,我们就称一国处于 。 (三)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标上“T”,错误的标上“F”)

11. 由扩张性货币政策所引起的通货膨胀被称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 12. 如果实际通货膨胀率低于预期的水平,则债务人受益,债权人受损。( ) 13. 滞胀意味着实际GDP停止增长甚至下降,而通货膨胀率上升。( ) 14. 收入政策主要是用来对付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 15. 通货膨胀会与国民收入没有必然联系。( ) 16. 如果通货膨胀没有被预料到,收益者是债权人。( ) 17. 高估通货膨胀将会使菲利普斯曲线向左位移。( ) 18. 实际工资率的提高是均衡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

19. 当利息或本金或两者都根据通货膨胀进行了调整时,债券就指数化了。( ) 20.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对付通货膨胀和失业的需求管理政策。( ) (四)名词解释 1. 通货膨胀 2. 通货膨胀率 3. 失业率

4.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5. 均衡(自然)失业 6. 适应性预期 (五)计算题

1.根据下列数据,计算1978——1983年每年的通货膨胀率和实际利率。

年份 消费者价格指数 名义利率

(1967=100 ) ( 每年的百分比) 1977 181.5 5.5

1978 195.4 7.6

1979 217.4 10.0 1980 246.8 11.4 1981 272.4 13.8 1982 289.1 11.1 1983 298.4 8.8

2.假设测定消费者物价指数的一篮子商品只包括三种,且有下列数据:

品 种 第一年价格指数 第二年价格指数 消费者第一年支出

商品A 100 150 100 商品B 100 90 300 商品C 100 120 200

求:从第一年到第二年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率。

3.1984年某国通货膨胀率从1979年的9%下降到4%,而1980年到1984年间每年潜在的GNP和实际的GNP之差分别为1050、1150、2 700、2 500、1100亿美元,求逆转通货膨胀的代价。

⒋ 已知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Y=850-25r,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 Y=-500+5Ms+10r,经济在Y=650时达到充分就业,如果名义货币供给Ms=200、物价水平P=l,试求:

(1)是否存在通货膨胀压力?

(2)当物价水平为何值时,才能实现宏观经济的一般均衡?

⒌ 假定某国某时期有1.9亿工作年龄的人口,其中有1.2亿人有工作,1千万人在寻找工作,1千5百万人放弃寻求工作,4千5百万人不要工作,试求:

(1)劳动力数。 (2)劳动力参与率。 (3)失业率。 (六)简答题

1. 简述通货膨胀的类型。 2. 简述失业的类型。

3. 简述影响失业的持续时间的重要因素。 4. 如何区别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

5. 简述现代凯恩斯主义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 (七)论述题

⒈ 试述通货膨胀的原因。

⒉ 试述通货膨胀的经济成本或影响。 ⒊ 试述失业的原因。

⒋ 治理通货膨胀及失业的政策有哪些?

标准答案

(一)选择题

⒈B; ⒉A;⒊D; ⒋D; ⒌C; ⒍B; ⒎D; ⒏BC; ⒐BCD; ⒑AC (二)填空题

⒈ 物价指数; ⒉ 货币数量论; ⒊ 双向的; ⒋ 结构性失业; ⒌ 预期因素; ⒍ 激励工人; ⒎ 垂直的; ⒏ 通货膨胀 失业; ⒐恶性通货膨胀状态

(三)判断题

⒈ F; ⒉ F; ⒊ T; ⒋ T; ⒌ T; ⒍ F; ⒎ F; ⒏ F; ⒐ T; ⒑ T (四)名词解释 1. 是指价格总体水平的持续的、显著的上升。当其中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这种物价总水平的上升被称为通货膨胀。

2. 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价格水平变化的速度,是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可以用公式表示为:πt=(Pt-Pt-1)/Pt-1,可以借助价格指数计算出来。

3. 是指劳动力中失业者的百分比。失业者是指正值工作年龄而没有工作、但在现行工资率下愿意工作的人。劳动力总数等于就业人数加上失业人数。失业率用公式表示就是:失业率=失业者/(失业人数+就业人数)。

4. 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与总供给曲线向左位移有关。

5. 是指在现行工资率下愿意工作的人与愿意并能够找到工作的人之间的差额,即自然或正常失业。在几何图形中表现为充分就业水平与均衡水平之间的差额。

6. 是指人们会从过去的经历吸取经验,即如果人们上一年低估了通货膨胀率,那么今年他们将向上修正其通货膨胀率预期。简单来说,它假定今年的预期通货膨胀率πte就是去年的现实通货膨胀率πt-1,即πte=πt-1。 (五)计算题

1. 解: 根据通货膨胀率的含义,可求得1978-1983年间各年的通货膨胀率分别如下,同时根据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之间的关系,即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可求得实际利率如下。即:

年份 通货膨胀率 实际利率 1978 7.66% -0.06% 1979 11.26% -1.26% 1980 13.52% -2.12% 1981 10.37% 3.43% 1982 6.13% 4.97% 1983 3.22% 5.58%

2.解:根据消费价格指数的公式以及已知条件,可求得第二年的消费价格指数为, CPI2=150(100/600)+ 90(300/600)+120(200/600)=110,则π=10%

3.解:由题设知,这五年间为治理通货膨胀所付出的国民收入的代价共计为8500亿美元(1050+1150+2700+2500+1100=8500亿美元),通货膨胀共下降了5%,即5个百分点,所以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8500亿美元/5个百分点=1700亿美元/每个百分点。即其代价为1700亿美元/每个百分点。

4.解:(1)当Ms=200,P=1,根据均衡条件850-25r =-500+5Ms+10r,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为r=10 ,所以均衡国民收入为Y=600。由于均衡国民收入Y= 600,小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650,因此不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

(2) 根据已知条件,由Y=850-25r得,r=(850-Y)/25,将该式及Ms=200代入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中,得Y=-500+5×200/P+10×(850-Y)/25,在一般均衡时,Y=650,从而可求得其物价水平为P=0.935。

⒌ 解:(1)因为劳动力是指一定范围内有劳动能力且愿意工作的人,所以这里的劳动力数是:1.2+0.1=1.3(亿),即为1.3亿。

(2)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劳动力与人口的比率。因此,可求得这里的劳动力参与率是:1.3÷1.9≈68.4%。 (3)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失业者人数的比率,在这里失业人数是1千万人。所以失业率是:0.1÷1.2≈8.3%。

(六)简答题

⒈ 答: 对于通货膨胀,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具体如下:

(1)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进行分类。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目前许多国家都存在着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第二,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和100%以内。这里,货币流通速度提高和货币购买力下降,均具有较快的速度。第三,超级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发生这种通货膨胀时,价格持续猛涨,人们都尽快地使货币脱手,

从而大大加快货币流通速度,会致使货币体系和价格体系最后完全崩溃,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社会动乱。

(2)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类。按照对不同商品的价格影响的大小加以区分,存在着两种通货膨胀的类型:一种是平衡的通货膨胀,即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如工资率、租金、利率等。另一种是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即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3)按照人们的预料程度加以区分。一种为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即价格上升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料,或者人们根本没有想到价格会上涨。另一种为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例如,当某一国家的物价水平年复一年地按5%的速度上升时,人们便会预计到,物价水平将以同一比例继续上升,而且该国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经济核算时会把物价上升的比例考虑在内。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有时又称为惯性的通货膨胀。

2. 失业的类型主要有如下几种:

(1)周期性失业。是指在经济增长放慢时上升而在繁荣时下降的失业。随着经济逐渐走向衰退,企业早晚要削减产量,裁减它们所诊的劳动力数量。经济衰退越严重,持续时间越长,失业就越严重。随着经济复苏并开始增长,失业也会开始下降。由于失业跟随经济周期而波动,故称之为“周期性失业”。

(2)季节性失业。是指随着季节变换而变化的失业,或者说是指随着一年当中的天气变化,特定类型的劳动需求发生变化所导致的失业。从事建筑业、农业和旅游业的工人面临有规律的季节性失业。

(3)摩擦性失业。一些处于正常地从一个工作转换到另一个工作的过程中暂时失业的人,被称为摩擦性失业。当人们离开他们的工作,或是自愿的或是由于他们被开除或被解雇,而在一段时间失业,在此期间他们正在寻找新的工作时,就发生了摩擦性失业。

(4)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的失业。有些行业的就业也许在扩张,而有些行业的就业可能在收缩。

⒊ 影响失业的持续时间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三个: (1)失业人数(失业存量的规模)

失业是一个“存量”概念,它衡量的是在某一时点上的失业人数。失业存量越高,失业持续时间就会越长,因此竞争空缺工作的人越多。

(2)失业存量的流入速度和流出速度

构成失业总数的人总是不断在变化。在每一周里,有些人被解雇或辞去他们的工作,他们表现为失业存量的流入;有些人找到了工作,表现为失业存量的流出。这种流入、流出被形象地喻为“失业蓄水池”。如果流入到失业中的人数超过流出的人数,失业人数就会增加。失业的持续期间将取决于流入和流出的速度,这种速度可以用每时期的人数来表示。流入(和流出)的量占失业总人数的比例越大,失业的平均持续期间越短。因为,人们进入和离开失业者蓄水池的速度越快,他们的平均停留时间就越短。

(3)经济周期的阶段

失业的持续期间还取决于经济周期的阶段。在衰退开始的时候,失业将增加,但失业的平均时间很可能还是比较短。衰退一旦持续了一段时间,平均来看,人们失去工作的时间会比较长,而且,即使经济正在摆脱衰退,这种长期失业也可能持续下去。

⒋ 答:其区别主要如下: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会从过去的经历吸取经验。如果人们上一年低估了通货膨胀率,那么今年他们将向上修正其通货膨胀率预期。简单来说,它假定今年的预期通货膨胀率πte就是去年的现实通货膨胀率πt-1,即πte=πt-1。这就是货币主义者所认为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取决于过去的通货膨胀率的适应性预期假说。货币主义者就是用这种预期假说来说明预期通货膨胀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影响,认为:在短期内,失业和通货膨胀上升速度之间的确存在着权衡取舍关系,如果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菲利普斯曲线会向上位移,反之亦然。如果预期没有根据上一年的通货膨胀率进行充分调整,那么,菲利普斯曲线向上位移的速度就慢一些;如果预期根据上一年的通货膨胀上升速度进行调整,则菲利普斯曲线向上位移的速度要快些。在长期内,菲利普斯曲线在实际总需求等于实际总供给的失业率水平上是垂直的,说明长期中,失业并不取决于货币增长和通货膨胀。其政策含义是:宏观经济政策只能在短期内使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水平之下;在长期中,其结果只能加剧通货膨胀。

理性预期是指不以过去的通货膨胀率为依据,而是以经济的现状和政府所实施的政策等所能掌握的一切现有信息为依据来评估未来。由于信息是不完全的。人们的预期可能正确也可能出错。这是理性预期学派的预期假说,其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讨论就建立在此假说基础之上,并分别分析了预期正确和预期不正确时的总供给和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当预期正确,即如果人们的信息是正确的时,他就能理性地预测产出和就业将处于自然水平。他们预测到需求的任何变化都会通过价格变化反映出来,同时还预测到,实际总需求保持不变。如果实际总需求保持相同,那么,劳动的供求和商品的供求都会保持不变。因此,即使在短期,产出和就业都会保持在自然水平。可用图形加以说明(在此省略了)。当预期不正确时,将会对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及菲利普斯曲线都会产生影响。如果政府出乎意料地刺激了需求,企业可能会高估通货膨胀,结果会削减其产量。如果政府增加总需求且其幅度超过了人们的预期,即人们低估了通货膨胀率,结果将会使产出增加;而当高估通货膨胀率时,就业和产量将会下降(此类情形也可通过图形加以说明,在此略掉)。这样,当人们作出了错误的通货膨胀预期时,产量和就业量就会偏离其自然水平。但是,短期总供给曲线和菲利普斯曲线仍然是垂直的,因为这些错误都是随机的。这些预测错误只会位移这些曲线。低估通货膨胀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总供给曲线向右位移)向左位移,高估则相反。其政策含义是:总供给和菲利普斯曲线即使在短期也是垂直的,因此,政府的需求管理政策即使在短期也是无效的,总需求增加唯一的作用只是抬高物价。

上述说明了如何区别适应性预期与理性预期。

⒌ 答:现代凯恩斯主义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简述如下:凯恩斯主义一直认为,总需求在决定通货膨胀、产出和就业等的水平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反复强调,自由市场的动作没有效率,认为,为了防止需求低迷或需求过度扩张,政府积极干预是极其重要的。近年来,由于通货膨胀和失业同时并存,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简述如下:

(1)成本推动使菲利普斯曲线右移

现代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菲利普斯曲线之所以右移,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成本推动。主要包括:

第一,权力的扩大。他们中大多数认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权力的扩大导致成本增加,从而使价格水平上升,菲利普斯曲线右移。权力的扩大主要表现为:罢工和其他形式的行业行动次数增加、行业垄断权力越来越集中等,石油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提高等也使成本增加。

第二,目标实际工资。凯恩斯主义者利用经验证据表明,工会每年都企图要求一定的实际工资增长。而且如果工人开始企图要求更高的实际工资增长或者如果经济增长放慢了,那么,由于实际工资增加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成本压力就会增长。当经济增长停滞时,工会要求工资增长越成功从而失业增加,通货膨胀随着失业增加而下降得越小,菲利普斯曲线越平缓。伴随着经济增长的速度放慢,工会坚持目标实际工资增长的力量越强,企业满足工资要求的能力越小,企业不得不以提高价格的方式转嫁工资增加的压力就越大,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上升得越大。

(2)均衡失业的增加

第一,较高的结构性失业。绝大多数凯恩斯主义者都将均衡失业的增加作为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位移的一个原因。他们尤其强调行业快速变化时期经济中出现的明显的结构刚性。这些变化包括技术变革、来自国外的竞争、需求结构的变化。

第二,滞后现象。如果经济衰退引起的失业增加在经济复苏时不能完全解决,就会出现滞后现象。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的经济衰退,使既缺乏技能又变得消沉的人数越来越多,此种情况下,总需求增加仍然不能解决长期失业问题,而只能使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位移,从而增加了均衡失业。衰退也会造成投资不足,从而均衡失业增加。

(3)需求不足失业的持续存在

如果存在需求不足失业,为什么实际工资率不会长期下降从而消除过剩的劳动力?对于实际工资率持续高于均衡水平,凯恩斯主义者给出了两种解释:

第一,效率工资。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工资率有两个功能。一个是传统意义上的功能,即平衡劳动供求;另一个是激励工人的功能。如果企业维持较高的工资率,就能保持对工人的激励,减少工人流失等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第二,内部人权力。如果在岗工人(内部人)是工会会员,而非在岗工人(外部人)不是工会会员,或者,如果内部人拥有特殊的技能或知识,能增强他们与雇主谈判的能力,而外部人没有任何影响力,那么,就不会有剩余劳动力(外部人)拉低实际工资率,消除需求不足失业的机制。

(4)加入预期

凯恩斯主义者将预期纳入他们的模型,他们认为,价格和工资不具有完全弹性,各种刚性是各类市场的普遍特征;预期因素影响产出和就业决策,不影响定价决策。由于价格和工资向下的刚性可能比向上刚性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当总需求扩张时,总需求扩张将导致产出和就业增加,即使在长期预期已经完全调整后也是如此。该情况下,菲利普斯曲线比较陡峭。如果形成的是理性预期,则会较快地达到均衡状态。当总需求收缩时,由于工资具有向下粘性,实际总需求的下降只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微弱的影响。菲利普斯曲线比较平缓。即使理性地预期到通货膨胀率下降的程度,通货膨胀也只会慢慢地下降。

(七)论述题

⒈ 关于通货膨胀的原因,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解释:有的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认为通货膨胀是因为货币发行过多;有的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来解释;还有则从经济结构因素变动的角度来分析。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解释:

(1)古典通货膨胀理论。古典经济学家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分析通货膨胀,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每一次通货膨胀的背后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货币数量论者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一直是较为稳定的,在产量(Y)由要素供给和技术决定的情况下,当货币供给(M)发生改变,并引起名义产量价值(P×Y)相应变动时,这些变动反映在物价水平(P)的变动上,即产生通货膨胀。用公式表示就是:M×V=P×Y。根据这个理论,货币数量越多,物价水平越高。 (2)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增加超过总供给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总需求增加也许是由于消费者需求增加、政府支出水平提高所致,或许是由于企业投资增加、外国人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增加所引起,或者是所有这四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很多经济学家认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一般与经济繁荣有关。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习惯的突然改变,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动等都会冲击需求或使需求发生改变。总需求改变会导致价格与产量作相应的变化。当在经济达到潜在产量以后,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价格水平上升。

(3)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警惕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它与总供给曲线向左(向上)位移有关。当生产成本不是因为总需求变化而增加时,就会出现这种位移。当企业面临成本增加时,一方面会提高价格,另一方面会减少产量。根据成本上升的原因的不同主要可以区分为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进口商品推动型通货膨胀。其

它原因包括税收推动型通货膨胀及自然资源的枯竭。

(4)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相互作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型号通货膨胀也可能一起发生,因为工资和价格上升可能是总需求增加和引起成本上升的各种独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使当通货膨胀过程始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或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但也很难把这二者区分开来。成本型通货膨胀真正发生在生产成本的上升与需求无关时。

(5)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当经济中的需求格局发生变化时,有些行业的需求增加,而有些行业的需求将下降。西方学者通常用两个部门生产率提高的快慢来说明结构性通货膨胀。由于生产率提高的快慢不同,两个部门的工资增长的快慢也应当有区别。但是,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要求工资增长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看齐,结果使全社会工资增长率超过生产率增长的速度,因而引起通货膨胀。 (6)预期。近年来,经济学有越来越认识到,预期在解释现实通货膨胀率中非常重要,即工人和企业在做出决策时,会考虑预期通货膨胀率。预期通货膨胀率越高,工资支付水平和价格水平增长的比率越大,由此导致的现实通货膨胀率也就越高。

⒉ 答:通货膨胀不会带来直接的产量损失,其代价是较为隐约的。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分析其成本或影响。

第一种情况是完全预期的通货膨胀成本。如果人们能正确地预测到通货膨胀率,而且价格和收入都能考虑到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而充分调整,其成本会比较小。这种成本体现在两个方面: (1)“皮鞋成本”。是由于通货膨胀侵蚀了你钱包中货币的实际价值,意味着随着通货膨胀上升,持有现金的成本也随之上升。对个人而言,持有现金的成本就是因持有现金而未能持有生息资产所遭受的利息损失。当通货膨胀率上升,名义利率上升,从而持有现金的利息损失增加,现金持朋成本也上升,所以可以通过减少持有货币来避免损失。这样做的一种方法就是更经常地去银行。也就是人们对现金的需求下降,出门到银行去把现金换成生息资产的次数将增加。却银行的次数多了,鞋底也就磨得更勤,由此带来的成本即为“皮鞋成本”。是指为了减少货币持有量必须牺牲的时间与方便或者为此而浪费的资源。

(2)菜单成本。是指调整价格的成本。因通货膨胀人们不得不投稿时间精力、实际资源改变价格标签,或价格目录或菜单上的价格等所造成的成本。它包括印刷新清单和目录的成、把这些新价格副县长目录送给中间商和顾客的成本、为新价格做广告的成本、决定新价格的成本等等。

第二种情况是不完全预期或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成本。现实中,人们在预测通货膨胀率经常犯错误,且不能完全适应通货膨胀,从而导致了下列成本,而且通货膨胀率越高,波动越大,其中的一些成本可能越大。主要包括如下成本:

(1)任意的财富再分配。当通货膨胀的发生出乎意料之外时,还有额外的成本。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以一种既与才能无关又与需要无关的方式在人们中重新分配财富。它改变了固定名义资产的实际价值,将财富从债权人或债券持有人手中转移到借款人(债务人)那里。再分配效应对所有固定名义资产都起作用,尤其是对货币、债券、储蓄存款、保险合同和一些养老基金。这个效应极端重要。它将收入固定的人和处于微弱谈判地位的人的收入拿走,再分配给能利用他们的经济权力下放获取大量报酬、增加租金和利润的人,它将财富再分配给拥有在通货膨胀时期价值上升得特别快的资产(如房地产)的人,而拿走了拥有各类储蓄的人的财富。

(2)不确定性和投资匮乏。通货膨胀往往引起商界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通货率波动时更是如此。如果企业难以预测它们的成本和收入,它们就不愿意投资,这会降低经济增长率。另一方面,正如下面所解释的,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政策也许本身就会降低经济增长率,特别是在短期,这使得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不知如何是好。

(3)国际收支的恶化。通货膨胀很可能会恶化国际收支。如果一国正处于比较高的通货膨胀,那么,该国的出口商品会在国际市场上失去竞争力。与此同时,进口商品将变得比国内生产的商品相对便宜,因此,出口将下降,而进口会上升。结果,国际收支将恶化或汇率下跌。

(4)相对价格的变动与资源配置的失误。市场经济依靠相对价格来配置稀缺资源。消费者通过比较各种物品和劳动的质量与价格决定购买什么。他们决定稀缺的生产要素如何在个人与企业中配置。当通货膨胀扭曲了相对价格时,消费乾的决策也被扭曲了,市场也就不能把资源配置到其最好的用处中。额外的资源很可能要用来对付通货膨胀的影响。如果通货膨胀保持在一位数,通货膨胀的成本也许比较小。如果通货膨胀发展到“恶性通货膨胀”,价格每年上涨百分之几百甚至百分之几千,那么,市场经济的整个基础将被侵蚀。价格和工资在持续持急剧上升的通货膨胀中彼此追赶。带来极大的成本与不良影响。请解释一下通货膨胀是怎样实现财富再分配的?

⒊ 答:失业的原因可以分下面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一类是关于失衡失业的原因分析。一般认为,失衡失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际工资率的提高。当实际工资率超过劳动的总需求等于劳动的总供给的水平时,就产生了失衡失业。这是指工会利用其垄断权力推动工资上升到市场出清水平之上,或者政府出台最低工资法也会产生这种情况。这可用图8-1来加以说明。在图中,在工资率被提高到We之上的W1的水闰时,便产生了失衡失业A-B。

W ASL

W1 B A We

图8-1 失衡失业

当最低工资法迫使工资高于供求平衡的水平时,与均衡水平相比,它就增加了劳动供给量而减少了劳动需求量,过剩的劳动就会产生。由于愿意工作的工人多于工作岗位,有一些工人成为失业者。最低工资法只是工资可能“太高”的一个原因。最低工资法通常主要是限制了劳动力中的最不熟练工人和经验最少的工人。当工会把工资提高到均衡水平之上,它就增加了劳动供给量,并减少了劳动需求量,引起了失业。当然,根据效率工资理论,如果工资高于均衡水平,企业的经营效率会更高。他们认为,工资的高低和工人健康、工人流动率、工人努力程度、工人素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此可得出结论:如果工资由于任何原因高于均衡水平,结果就是失业。

(2)需求不足。这与经济的周期性特征相关。随着经济逐渐走向衰退,消费者的需求下降。企业发现,它们不能把其现有的产量水平卖掉。因此,它们迟早要削减产量,裁减它们所雇用的劳动力数量。经济衰退越严重,持续的时间越长,需求不足失业就会越高。随着经济复苏,需求不足失业也开始下降。这也被称为“周期性失业”或“凯恩斯失业”。可用图8-2来说明。

W ASL

W1

ADL1

W2 ADL2 图8-2 需求不足失业 图8-2中,假设经济初始处于经济周期的高峰,劳动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在现行工资率W1下相等,不存在O Q2 Q1 Q(工人数) ADL2。如果工资削失衡失业。现在假定经济逐渐走向衰退,企业的劳动需求减少,劳动的需求曲线位移到减有阴力,致使实际工资率仍固定在W1,那么,就存在着失衡失业(Q1-Q2)。 低水平的总需求所导致的商品市场的均衡,是在一个太低的以至不能产生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上实现的。这种低水平的商品市场均衡以及相应的劳动市场失衡,可能会持续下去,这是企业方面缺乏信心的结果。

(3)劳动供给的增加。如果劳动供给在没有相应的劳动需求增加的情况下上升,如离校生作为新工人每年都要涌入劳动市场,或者,有更多的发性寻求就业,那么,均衡实际工资率将下跌。如果实际工资是“粘性”下跌的,失衡失业就会产生。但是,这种趋势不会像需求不足对失业的影响那么严重,因为劳动供给的变化相对缓慢。不会成为超额劳动供给的主要原因。

另一种情况是失衡失业(自然失业)的原因。整体来看,劳动的总需求可能等于劳动的供给,但在微观经济层次上,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可能不匹配。即使在同一市场上,甚至也有空职和失业,但失业者不能、不愿意或不适合干这份工作,或干脆不知道这份工作,这时,就会出现失衡失业。可用图8-3加以简单说明。图中曲线N代表劳动力的总数量。曲线N与劳动的总需求曲线ADL之间的横向差额代表的是在特定的工资率下,正在寻找工作的人超过现实愿意接受工作的人的人数。Qe代表均衡就业水平,D-E的差额代表均衡(自然)失业。即现行工资率下愿意工作的人与愿意并能够找到工作的人之间的差额,有时也之为自然而然失业水平。工资率越高,ASL曲线图就越接近于N曲线。

W ASL N

We E D ADL 图8-3 均衡失业 其原因是很多的,主要有: (1)摩擦性失业的原因。寻找工作是使工人与适当工作相匹配的过程。由于工人的爱好与技术不同,O Qe Q(工人数) 工作的性质不同,加之劳动市场中的信息不完全,这些都将会引发摩擦性失业。 关于信息的不完全。雇主对于可获得什么样的劳动力并不掌握充分的信息;工人对于能获得什么样的工作以及他们需要什么时候样的工作也不完全正确了解。因此,无论是雇主还是工人都必须寻找;雇主寻找合适的劳动力,工人寻找合适的工作。

同时,寻找工作需要时间。人们寻找工作的时间越长,他们得到的工资报价可能越高。当人们开始寻找工作时,对找到报酬更好的工作抱有很高的期望。而随着他们失业的时间延长,他们得到一份工作的渴望越强烈,因而准备接受的工资将越低。工人在找到一份工资可接受的工作之前一直保持失业状态。摩擦性失业通常是不能企业间劳动需求变动的结果。

此外,一些经济学家还认为,尽管失业保障减轻了失业的痛苦,但也增加了失业量。因为领取失业保障津贴降低了失业者找工作的努力程度。

(2)结构性失业的原因。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结构(需求或供给格局变化)的变化引起的失业。人们在经济中的某一阔别门被解雇,不可能立即在另一部门找到工作。有些行业的就业也许在扩张,而有些行业的就业可能在收缩。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需求格局的变化。有些行业出现了需求持续下降的情况。这也许是由于消费者的嗜好发生变化的结果,因为有些商品可能过时了;或者是由于与其他行业相竞争的结果。另一个是生产方法的变化(技术性失业)。新的生产技术落后常常用较少的工人就可以生产相同水平的产量,这就是所谓的“节省劳动力的技术进步”。除非产量扩张足以吸收剩余劳动力,否则人们将被解雇,这就产生了持术性失业。

(3)季节性失业的原因。季节性失业是在一年当中的特定时间里,劳动需求下降的行业或地区发生的失业。该失业在农业、旅游业及度假地区尤为严重。

⒋ 关于治理通货膨胀及失业的政策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需求政策和供给政策。具体分析如下: 对付通货膨胀和失业方面的需求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政策。如果经济失衡,政府可以选择改变政府支出或税率水平的调节方式,这就是所谓的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如果存在需求不足失业问题,财政政策也可以用来刺激总需求。政府可以增加政府支出或削减税收,这就是所谓的通货性财政政策。通过削减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从而减少消费支出就可以减少总需求。这些政策措施称为通货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政府增加支出相比,减税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较小。原因在于,减税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但在可支配收入中,只有一部分被花掉,也就是说并非全部头号税额都作为额外支出而在收入循环流中流动。

(2)货币政策。该政策涉及到经济中货币供给的改变或利率的操作。政府通过降低货币供给从而减少支出可利用的货币量,或通过提高利率从而使借款成本更大,就可以减少总需求,这就是通货紧缩性货币政策。反之,增加货币供给或降低利率从而增加总需求则属于通货膨胀性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给有改变银行体系中的流动水平与改变存款准备金比率这两种方法。在许多国家,目前比较普遍的货币控制方法是直接调整利率。一般来讲,中央银行先宣布变动利率,然后进行公开市场业务,确保货币供给的调整,使宣布的利率成为均衡利率。

(3)指数化债务。在那些通货膨胀率很高且不确定的国家,运用通常的债务工具来进行长期供款已变得不可能——贷款人对到期后他们收回的还款的实际价值为多少心里没底。在这样的国家里,政府一般发行指数化债务。当利息或本金或两者都根据通货膨胀进行了调整时,债券就指数化了。

(4)工资的指数化。某种形式的指数化是许多国家劳动力市场的普遍特征。指数化通过使实际工资基本固定不至于差得太离谱,而保持了长期工资合同的优势与工人和企业的利益之间的巧妙平衡。在工资合同期内价格会发生变化,从而必须对根据通货膨胀进行一些调整。从广义来说有两种调整的可能性:一种是根据CPI或GDP减缩指数来指数化工资。另一种是基于价格上升的预期比率来安排周期性的事先公布的工资增加。如果通货膨胀能被确切地了解,这两种方法就会殊途同归。但通货膨胀可能和预期存在差距,所以两种方法的结果也可能会不一样。在到工资指数化效应的时候,必须区分两种可能性: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在需求冲击的情况下只有“纯粹”的通货膨胀扰动,且企业能够支付起相同的实际工资从而也不会在乎100%的指数化。而在供给冲击的情况下。实际工资必须要下降,而完全的指数会阻碍其下降。

关于供给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货币主义供给政策。货币主义者认为,从长期来看,需求政策(他们实际指的是货币政策)只能作为反通货膨胀的武器,不会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而供给政策才是增加产出,降低失业水平的适当政策。

供给政策可以使总供给曲线向右位移,即提高企业在任何既定的价格下愿意提供的产量。在劳动市场上,供给政策能降低自然失业率,从而使垂直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左位移。供给政策的实质是:鼓励甚至奖励私人企业行为和创新行为,减少政府作用;更多地依赖市场力量和竞争,减少政府干预和管制。

(2)现代凯恩斯主义者并不仅仅提倡需求管理,也提倡供给政策,但通常更倾向于干预主义供给政策。干预的形式有:补贴、鼓励兼并和其他形式的重组,建议和劝告、提供信息和直接提供基础设施等。政府制定指导性计划,在这种计划下,政府试图与行业合作,共同协调经济中的投资决策。

(3)“第三条路”的供给政策。随着英国布莱尔政府的当选,提出了“第三条路”的供给政策。它既借鉴了右派倡导的各种激励、低税收和资本自由流动的思想,又借鉴了左派推崇的政府的政策措施能改善经济运行和为私人提供支持的观点。

其核心思想就是“让人们自己帮助自己”,主张有目标的政府干预、管制、福利和教育计划,使市场更有效率地运行。因此,失业政策应着重于帮助失业的人找到工作,将失业救济金与积极寻找工作的义务相联系。经济增长政策应当是下列措施的混合体:强化市场激励、保持低税收、鼓励竞争、防止垄断权力滥用、改善基础设施,加强教育和培训等。

不管哪类政策都会产生供给效应和需求效应。需求管理政策也常常有供给效应。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pq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