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级审计师——经济理论与宏观政策部分重点、押题【下】
更新时间:2023-05-10 16:3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 2015世界杯推荐度:
- 相关推荐
2015年高级审计师——经济理论与宏观政策部分重点、押题【下】
若非诚意请勿下载,这套题尤为重要!!
此答案资料为:第七讲中的第五题,第九讲中的第十题,第十讲中的第十二题,第十一讲中的第十五题,第十三讲中二十,二十一、二十四题,第十四讲中的二十六题
2015年高级审计师——经济理论与宏观政策部分重点、押题【下】
试论述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答案要点: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为国有企业扩大经营自主权阶段;第二阶段,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之前,为探索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和结构调整阶段;第三阶段,以党的十六大为标志,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进入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阶段;第四个阶段,十八大之后,为重新界定国有资产职能和探索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
(二)当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
(1)国有资产职能定位不清晰。国有资产在竞争性、自然垄断、行政性垄断等行业都有分布。职能定位不清晰,混淆了“保值增值”、“促进市场竞争”、“公共产品提供”、“服务特定目标”等相关职能,容易出现追求多重职能目标的现象。
(2)国有资本的真实运营效率和回报率低下。2001-2009年间,国有及国有控般企业平均真实净资产收益率为-1.47%。
(3)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国有企业大量处于下游竞争性领域。70%以上的国有企业仍分布在一般生产加工、商贸服务等各类竞争性领域中。
(4)出资人制度和管理层选拔机制不完善。目前许多政府公共管理部门仍掌握大量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国企管理层的选拔和产生大部分是体制内组织配置。
(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1)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进一步增强国有资产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选择业务为分类监管标准:一是在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的基础上,区分企业不同的业务性质,进一步完善分类考核的政策。二是在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以及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也设定不同的发展目标。
2015年高级审计师——经济理论与宏观政策部分重点、押题【下】
(2)积极探索“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国资委所监管的企业,都由国资委来履行出资人职责。今后各级国资委主要是以产权管理为纽带,依法通过公司章程,通过公司治理,围绕“管好资本”落实出资人职责,不干预具体经营活动,不干预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
(3)抓紧研究组建或改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大力推进国有资产资本化,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组建或者改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必须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国有资本的投资公司是以产业资本投资为主,着力培育产业竞争力。
(4)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和职能,以产权关系为纽带,落实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各项法定职责。进一步完善中央、省(区、市)、市(地)三级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经营性国有资产规模较大的县(市)可探索设立独立的监管机构。进一步规范各级国资监管机构作为政府直属特设机构的性质定位,依法保障其专门性和独立性。明确政府公共管理部门不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进一步落实“上级政府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对下级政府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的规定,防止将国有资产监管职责混同于行政管理职能,形成新的国有资产多头监管。
(5)健全国有资产监管法规体系。根据各类国有资产的属性和监管特点,加快制定各类国有资产监管的法规规章,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有资产监管法规体系,实现国资监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体系化。要加快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立法,健全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领导人员管理制度、重大事项管理制度、财务和资产监管制度,规范政府、国资监管机构和国家出资企业(或单位)的关系。健全完善产权登记、资产统计、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转让等各类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工作体系。
(6)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总结推广部分地方开展集中统一监管的经验,充分发挥各级国资委的专业化监管优势,探索实现国有资产监管的全覆盖,防止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条块分割,为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提高国有资本运行效率、加快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创造有利条件。
(7)增强国资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及时性。针对具有不同属性和特点的国有资产,探索有针对性的监管模式和方式方法。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及时调整监管措施和重点。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加大分类考核力度,探索不同性质、不同类别、不同行业的绩效考核模式,提高考核指标的导向性和针对性。加强对各类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和使用重点环节的监管,形成依靠政府、联合部门、协调各界的国资监管大格局。
(8)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根据中央企业改革的进程和企业效益的状况,有差别、分步骤地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的比例,最终到2020年要提高到30%。
在具体实施中,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按优先顺序,分三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2013 -2015年)有两个改革重点:一是基本完成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有条件的可直接上市,为下一步国有资产资本化创造条件;二是明确不同行业国有资产的职能分类,在职能分类的基础上,制定国有资产经营模式和治理方式改革方案。第二阶段(2015-2017年)的改革重点:一是实施新的国有资本运营模式和治理结构;二是编制各级政府资产负债表,将国有资产和财政收入合并,研究两者间的转化关系。第三阶段(2018-2020年)的改革重点,形成在职能重新界定基础上的国有资产运营模式和治理结构,实现提升国家能力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四)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及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1)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深化国有资本布局战略性调整。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采用国有国营模式,自然垄断性国有企业采用国有国控模式,大型竞争性国有企业宜进行股份制改造,竞争性国有中小企业宜完全放开。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
2015年高级审计师——经济理论与宏观政策部分重点、押题【下】
(2)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重点、措施。按照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把握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条主线,以完善公司法人制度为基础,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要求,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通过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发展质量,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的功能,实施分类改革和监管;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完善国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坚持国家所有、分级代表的原则,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改革方向,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要求,持续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推动国有经济战略布局调整。一是完善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二是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企业员工持股。三是推进国有企业重组和调整,采用多种方式剥离重组非主业资产。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吸收民间资本和战略投资者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改组。
(3)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第一,在分类改革与治理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除了极少数“公共政策性企业”外,都可以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首先推进竞争性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未来进一步逐步推进“特定功能性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第二,积极推进国有企业领导人管理体制由“集中统一管理”转向“分层分类管理”,扫除国有企业向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的“身份障碍”。一方面,坚持了党管干部原则,缩小了党组织部门直接管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幅度;另一方面,有利于推进大型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促进董事会作用的有效发挥,有利于国有企业实现向混合所有制方向的改革。
第三,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民营企业资本社会化、治理结构规范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从而提升与国有经济交叉融合的能力。
第四,着力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努力完善产权流动的市场机制和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积极创造有利于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
第五,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
试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结构调整
答案要点:
(一)当前二元经济结构的突出问题及破除的主要措施
(1)二元经济结构突出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二元经济结构突出表现是: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城乡消费水平相差悬殊。总之,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资源不能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城乡生产要素不能平等交换、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均等,使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拉大。
2015年高级审计师——经济理论与宏观政策部分重点、押题【下】
(2)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措施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一,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发挥市场在配置农业资源和形成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支农资金分配和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建立符合农村特点和农民需求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第二,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完善城乡平等就业制度,构建农民工工资稳定增长机制;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推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三,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即土地财产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
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
第五,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鼓励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定居。
总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需要把农业现代化放到“四化同步”发展的大格局中,把新农村建设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格局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大格局中,统筹谋划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目标、原则、要求和改革重点
(1)内涵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总体目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3)原则:一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二是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三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四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五是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4)基本要求:第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第二,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第三,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第四,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第五,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形成促进科技创新、科技创业的资本运作和人才汇集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第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第七,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加快兴建南水北调工程;第八,实施海洋开发,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第九,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
(5)改革重点:
第一,着力深化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一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激发非公有制经济和小微企业的活力与创造力。二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继续稳妥地开展民资进入移动转售等竞争性业务市场试点工作。三要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引导优势民营企业、优质社会资源进入军品科
2015年高级审计师——经济理论与宏观政策部分重点、押题【下】
研生产和维修领域。四要确保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打击网络犯罪工作的联动机制。
第二,积极推动财税、金融、投融资等相关领域改革。一要推动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规范行业市场准入,加强市场监管。二要积极参与制定财税、金融、投融资、资源性产品价格、国有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重大改革措施,密切产业政策与相关政策的协调配合,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三要运用“负面清单”方式,抓好企业减负工作,进一步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活力,推进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四要按照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要求,推动重点领域进一步对外放开,有效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积极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加快“走出去”,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产业政策选择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有机统一。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传统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型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
促进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产业政策
第一,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朝着集约化、产业化、效益化方向发展。一是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以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二是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三是继续搞好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和建设,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四是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五是通过推进农业和加工业、流通业的密切结合,全速推进农业现代化步伐。
第二,改造提升制造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一是推进装备制造行业、船舶行业、汽车行业、冶金和建材行业等重点产业的结构调整。二是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综合考虑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优化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三是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支持企业提高装备水平、优化生产流程。四是以汽车、钢铁、水泥、机械制造等行业为重点,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五是推动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加快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六是加快完善中小企业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体系,以促进中小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
第三,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一是推动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以掌握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引领支撑作用,依托优势企业、产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三是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通过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来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带动社会资金投向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创新型企业。通过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通过新产品应用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培育和拓展市场需求创造良好环境。此外,要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
第四,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一是综合各种手段,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二是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的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以及差别化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三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量化优先,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四是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
第五,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一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高技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等。深化专业化分工,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二要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包括商贸服务业、旅游业、家庭服务业以及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等。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多样化需求。三要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以开放促改革,以竞争促发展,推动服务业制度创新,完善服务业政策体系,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2015年高级审计师——经济理论与宏观政策部分重点、押题【下】
第六,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一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强内容引导和建设,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二是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三是顺应文化和科技加速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推动文化科技研发、推广和应用,为产业创新和结构调整提供有力支撑。四是把扩大文化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培育文化消费习惯。五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经济政策和手段,制定财政、金融、税收、科技、土地、人才等政策,为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六是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实施区域性、差异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四)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转型升级
(一)认识新常态
从消费需求看,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从投资需求看,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转化,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从市场竞争特点看,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从资源环境约束看,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必须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二)适应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就是要适应新常态的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二是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三是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四是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三)引领新常态
面对新常态,经济工作的思路和重点,必须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具体而言,经济工作会提出“一个中心、八个更加注重”的基本思路。“一个中心”,就是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八个更加注重”,就是在今后的经济工作中,要更加注重八个方面:一是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而不要为了速度推动发展,人民需要什么就应该发展什么;二是更加注重市场和需求心理分析;三是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市场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不能够逆市场和社会的预期而动,要顺应市扬心态来进行调控;四是要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要给创新者、创业者产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这是最大的激励;五是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六是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七是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八是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
(四)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经济“新常态”孕育着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拥抱新经济体系的宏大发展机遇。
第一,大改革与大调整的机遇。第二,大消费、大市场与构建“大国经济效应”的机遇。第三,“大纵深”与构建多元增长极的机遇。第四,“大人才”与构建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机遇。第五,“大创新”与构建
2015年高级审计师——经济理论与宏观政策部分重点、押题【下】
技术红利的机遇。“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创新”转型,从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向知识密集产业过渡。第六,“大升级”与构建升级版中国经济的机遇。中国升级版经济的雏形开始显现。第七,“大开放”与中国经济全球布局的机遇。中国开始从“商品输出时代”转向更为高级的“资本输出时代”
试论述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的财税制度安排
答案要点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认识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经济发展新常态,最核心的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从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经济增长换档期的传统竞争优势逐渐减弱,二是经济结构需要再平衡,三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尚未形成,四是发展中需要防范经济风险逐步增加。
(二)财税制度安排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1)财税制度安排是破解体制和机制难题的关键推进器
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破解体制和机制难题,财税制度安排是关键。在管理机制上,要形成全国一盘棋,中央、地方积极配合联动,将财税政策安排落实到每个作业层面,真正发挥破解体制和机制难题的关键推进器。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制度安排中,要重点关注并研究制定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节约使用资源的财税政策,强化对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和低油耗、低排量汽车及发展节能建筑等的财税扶持力度;适时调整燃油税,对浪费资源的行为采取限制性税收政策;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完善消费税制,抑制不合理消费;在理顺现有收费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和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社会公众对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承受能力,为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
(2)财税改革方向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密相连
一是经济均衡发展的财税改革。扩大内需,无疑是财税改革对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头戏。扩大内需的前提,是稳定外需,两手抓的思想,要求财税改革有新的起点和新的传导机制。具体来看,所得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增值税等税种以及出口退税制度的调整等问题的整体性解决和战略性组合,将是对接经济均衡发展模式的关键着眼点。
二是节能环保与生态建设的财税激励。环境和资源的可承受,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也是财税改革的新着力点。财税制度安排可以对循环经济和节能产业倾斜, 建立一套以增值税、消费税和附加税种协同的“碳税”约束和保障体系,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节能减排领域。对于生态建设和资源节约,需要财税改革中的战略部署与细部实施联动,形成“资源税”大类体系和 “资源税”下属的矿产、可再生和土地资源类别细分,对从价征管,从量管控和从税累进等问题,进行通盘构思和具体落实。
三是创新机制的财税支持。应重点关注市场机制配套和产业相关联动的关系。重点在继续加大教育、科研投入同时,关注民间资本进入和市场发育维护,考虑增利减收领域的拓展,发掘投入带动与产出绩效的内在关系,增加财税支持的渠道作用和疏通功能。就财税自身,需要进行征管体制和机制、间接征收过渡到与直接征收结合、税负设计、事权和财力的匹配等方面的创新。
2015年高级审计师——经济理论与宏观政策部分重点、押题【下】
四是民生、福利改进的财税配套。形成全民福利优化的财税体制和机制格局。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制度安排设计
1.“扩内需、稳外需”的财税制度安排
(1)鼓励和支持“扩内需”。 绝对低收入人群,可通过财政保底的办法“直接给钱”,增加其收入规模,通过收入分配的增加来拉动需求,同时还应注意社会保障的配套,避免直补资金进入预防性储蓄和风险性保障领域。
对中等收入阶层,适时调整所得税、增值税扩围和消费税阶段性累退的办法,增强消费预期和拉动消费行为。
对高收入人群,可以采取阶段性消费税累进的办法,在所得税领域也要在征管机制上结合税收体制和机制改革,在鼓励消费的同时加强征管。
(2)“稳外需”。 关税上要加大对外贸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国内税收优惠上,主要在增值税环节形成对产业发展的支持,还要在出口信贷、贸易融资、出口信用担保和出口信用保险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税收服务。
2.建立健全支持和鼓励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财政支出机制和税收制度
一是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提供必要的贴息、信用担保等支持改进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二是为部门、企业建设科技实验室、中试基地、孵化基地等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并积极发展产业基金和以政策性扶持为导向的风险创业基金的母基金。三是通过实施政府支持性采购政策(包括首购政策),扶持自主知识产权的市场化应用和创新型企业发展。四是制定、改进和完善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一系列税收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的着力点应适度前移,力求针对企业或科研单位实际科研项目投入予以鼓励。
3.完善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税费制度
一是改革和完善探矿权和采矿权的价、税、费制度,全面实行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完善矿业权价格形成机制,将矿产资源税和以矿产资源补偿费形成环境修复基金、安全生产基金等这两条线索合理分离,各归其位。二是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并改进其税率设计。将没有纳入现行征税范围的资源品种,如水资源、森林资源等纳入征税范围,将现有的某些资源性收费并入资源税。资源税征收机制与税率设计应体现有利于提高回采率、调节级差收益、促进公平竞争和合理对应市场周期波动,以及配合资源产品价格改革的客观要求。三是研究促进现有税制的“绿化”和开征新的环保税、探索该体系内的碳税等。一方面,可研究开征专门的能源环境税,提高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使之成为节能降耗、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排污的有效激励机制和重要资金来源。另一方面,相应降低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减少来自流转税、所得税的地方投资扩张动因。
4.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收入合理分配的财税制度
一是继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全体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在对医疗、社保、基础教育、住房等基本民生托底事项有统一制度安排的基础上,进而追求基本公共服务在不同区域,在公民人均使用价值形态上,逐渐趋于大体一致,切实保障社会公众,特别是低收入阶层的基本公共生活需求,提高低中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二是构建收入分配的宏微观制度安排,完善以税收为主的收入再分配制度。完善促进国民收入与社会财富合理分配的宏观政策和制度,消除不合理垄断,健全社会保障。积极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研究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合理调整税率级距和水平,进一步强化所得税的累进性质。逐步完善个人申报制度,加强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加大对高收入调节力度,更好地发挥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作用。加强对财产收入的调节,适时开征统一的房产税,研究开征遗产与赠与税,配合社保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快研究开征社会保障税。
2015年高级审计师——经济理论与宏观政策部分重点、押题【下】
试论述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改革与规范
答案要点:
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事关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府性债务问题。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近年来,为防范财政金融风险,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 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政府性债务总体情况及近年来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情况
(1)目前我国政府性债务总体情况。
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90658. 59亿元,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96281. 87亿元。地方政府性债务,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审计结果看,目前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一是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按照审计结果,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负债率为36. 74%;总负债率为39. 43%,低于国际通常使用的60%的负债率控制标准参考值。全国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为105. 66%;两类或有债务分别折算后的总债务率为113. 41%,处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定的90%—150%的债务率控制标准参考值范围之内。三类债务的逾期债务率均处于较低水平。
二是从资产负债情况看,我国政府性债务形成了大量与债务相对应的优质资产作为偿债保障。
三是从经济基本面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只要严格加强管理,依法合理控制政府性债务增量,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可持续性就有保障。
(2)近年来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情况
一是加强地方政府融资管理,坚决制止违法违规融资行为。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管理和银行业等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规担保承诺行为。严禁地方政府直接或间接吸收公众资金违规集资。二是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探索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2014年,继续发行地方政府债券4000亿元。为进一步探索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国务院还陆续批准上海、浙江、广东、深圳等省(市) 在中央确定的规模内开展自行发债试点,并下发了试点地区债券信用评级和信息披露的指导意见。三是完善债务统计报告制度,动态监控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四是对债务高风险地区进行风险提示,切实防范债务风险。
(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改革方向和措施
允许地方政府适度规范举债,能够弥补建设资金不足,符合代际公平原则,也是国际通行做法。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意见》出台就是要通过全面规范管理,建立地方政府债务举借、使用和偿还相统一的债务管理机制。
(1)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借、用、还”相统一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有效发挥地方政府规范举债的积极作用,切实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是疏堵结合。“修明渠、堵暗道”,赋予地方政府依法适度举债融资权限,加快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同时,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二是分清责任。明确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按约定规则依法承担
2015年高级审计师——经济理论与宏观政策部分重点、押题【下】
相关责任。三是规范管理。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规模控制,严格限定政府举债程序和资金用途,把地方政府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实现“借、用、还”相统一。四是防范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切实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五是稳步推进。在规范管理的同时,要妥善处理存量债务,确保在建项目有序推进。
(2)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措施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解决“怎么借”。
一是明确举债主体。《意见》明确提出,经国务院批准,省级政府可以适度举借债务,市县级政府确需举借债务的由省级政府代为举借。二是规范举债方式。《意见》明确地方政府举债采取政府债券方式。同时,积极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调动社会资源,减小政府举债压力。三是控制举债规模。《意见》明确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实行限额管理。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总限额由国务院报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分地区限额由财政部在总限额内根据各地区债务风险、财力状况等因素测算并报国务院批准。四是严格举债程序。《意见》明确地方政府在国务院批准的分地区限额内举借债务,必须报本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 第二,解决“怎么用”。
一是限定债务用途。《意见》明确债务只能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和适度归还存量债务,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建立对违规使用债务资金的惩罚机制。二是纳入预算管理。 《意见》明确将一般债务收支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将专项债务收支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中的财政补贴等支出按性质纳入相应预算管理。
第三,解决“怎么还”。
一是划清偿债责任。地方政府对其债务负有偿还责任,中央政府实行不救助原则。分清政府债务和企业债务的边界,切实做到谁借谁还。二是建立风险预警。《意见》提出评估各地区债务风险状况,对债务高风险地区进行风险预警。三是完善应急处置。《意见》明确要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地方政府难以自行偿还债务时,及时启动应急处置预案和责任追究机制,切实化解债务风险,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此外,还要完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债务公开、考核问责、政府信用体系建设、债券人约束等各项配套制度。上述制度安排是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机制创新,强调疏堵结合。为确保改革平稳过渡,切实发挥债务资金对稳增长的积极促进作用,《意见》还要求妥善处理存量债务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一是降低政府利息负担。对甄别后纳入预算管理的地方政府存量债务,允许各地区申请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以降低利息负担,优化期限结构,腾出更多资金用于重点项目建设。二是妥善偿还存量债务。对项目自身运营收入不足以还本付息的债务,通过依法注入优质资产、加强经营管理等措施,增强偿债能力。对确需政府偿还的债务,地方政府要切实履行偿债责任,必要时可以处置政府资产。对确需政府履行担保或救助责任的债务,地方政府要切实依法履行协议约定。三是确保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地方政府要统筹各类资金,优先保障项目续建和收尾。对使用债务资金的在建项目,允许融资平台公司等按原协议进行融资,推进项目建设;对在建项目确实没有其他建设资金来源的,主要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和地方政府债券解决。
(三)当前推进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改革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违法违规举债融资监管问题。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意见》对地方政府债务“借、用、还”都有明确规定和要求,对违法违规举债、违规使用政府债务资金、违规担保等情形明确要建立惩罚机制,严格考核问责。
(2)融资平台公司处置问题。
2015年高级审计师——经济理论与宏观政策部分重点、押题【下】
按照《意见》“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债务”的要求,全国7000多家融资平台公司要做好清理转型工作,保留的融资平台公司要照市场化方式运作。
试论述我国金融租赁业存在问题及的发展方向
答案要点:
(一)金融租赁概念及发展历程
(1)金融租赁业的内涵
根据2007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金融租赁公司是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以经营融资租赁业务为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目前国内融资租赁业主要由金融租赁公司(金融机构)和融资租赁公司(一般工商企业)构成,前者接受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的管理,后者由商务部和工商管理部门进行管理。
(2)中国金融租赁业发展历程
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1-1986年,初创阶段。1981年组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租赁公司——中国东方国际租赁公司。同年7月,成立了中国第一家金融租赁公司——中国租赁有限公司,标志着融资租赁业(包括金融租赁)在中国的创立。
第二阶段:1987-1996年,快速发展阶段。到1996年年底,行业总资产达到近140亿元人民币,但全部金融租赁公司注册资本金总计只有6亿多元人民币加上500万美元,资本充足率普遍较低。
第三阶段:1997-2000年,风险全面爆发阶段。大多数金融租赁公司的经营都因资金来源遇到困难和租金难于回收等问题而陷入困境。
第四阶段:2001-2006年,制度建设启动阶段。融资租赁行业的四大支柱——法律、会计准则、监管和税收方面的制度建设开始全面启动。
第五阶段,2007年至今,中国金融租赁业以及中国租赁业的发展新时期。2007年,中国银监会重新修订《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允许国内商业银行介入金融租赁业。打破了影响中国租赁事业发展的资金不足的瓶颈。
2015年9月8日电,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金融租赁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通过加快金融租赁行业发展,支持产业升级,拓宽“三农”、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做出科学规划和部署。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我金融租赁业的规模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租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设备市场渗透率较低。此外,受国内管理体制及政策的限制,国内金融租赁业业务品种单一,国际上通行的转租赁、杠杆租赁、出售回租以及运用租赁债权进行融资,在我国难以普遍开展。
2015年高级审计师——经济理论与宏观政策部分重点、押题【下】
二是对金融租赁业缺乏正确认识。造成我国金融租赁业发展缓慢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全社会对它的认识程度不够。人们对金融租赁的本质尚未全面了解,对金融租赁的定位不清,未真正了解它的内涵。对金融租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缺乏认识,甚至存在误解。
三是政出多门,法规不完善,租赁业地位难以确立。我国目前的金融租赁法规远远跟不上金融租赁实践的发展。金融租赁业存在多头管理的局面,政出多门,导致很难制定统一的政策来协调租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很不利于租赁业整体的发展。虽然我国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金融租赁合同纠纷若干问题的规定》,但由于司法解释的效力低于法律。但是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对租赁的规定只是针对经营性租赁的,所以不适用金融租赁的法律关系特点,还有去年出台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只是明确了金融租赁公司的机构性质、法律地位和行业隶属等问题,但却缺乏配套的实施详细和相关法规。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对金融租赁业的法律保护远远不够。
四是没有明确的会计准则,税收不统一,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
五是缺乏统一的行业管理。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速度、规模、重点缺乏统一的安排和部署,开设租赁机构的审批权限分散在中央、地方和各部门。多头管理必然导致融资租赁业各自为政、盲目发展、管理混乱,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也难以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六是租赁人才的缺乏。
(三)中国金融租赁业改革方向
(1)不断完善相关法规。目前在处理相关业务问题的依据是《外商投资租赁业管理办法》、《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等法律法规,改变了融资租赁无法可依的局面,但其使用范围与法律效力仍有局限。必须加快推进融资租赁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融资租赁法》的立法进程,为行业未来健康有序、高速高效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政府可以在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方面给予经济支持,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在财政政策制定上向融资租赁倾斜,在会计制度制定上针对融资租赁的特点给予特殊的财政支持;以税收优惠方式鼓励融资租赁的发展,通过加强信贷支持来扩大融资租赁的资金来源。
(3)创新产业经营模式。应对融资租赁理念、行业环境、融资租赁经营手段、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通过创新来提升其竞争力,确保租赁业的健康发展。
(4)建立融资租赁人才培养体系。融资租赁不仅交易自身具有多功能、复合性的特点,且对风险控制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
试论述我国股票交易机制及股票市场存在问题与改革思路
答案要点:
(一)股票价格变动因素
2015年高级审计师——经济理论与宏观政策部分重点、押题【下】
引起股票价变动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好转则股价上升
经济周期。经济衰退和危机时,股票市场价格下跌;在经济复苏和高涨繁荣时,股票市场价格上涨。
通货膨胀。影响比较复杂,它既有刺激股价的作用,也有抑制股价的作用,在物价上涨的初期,企业利润增加,股息自然增加,因而股价上涨。但物价上张到一定程度时,货币政策会收紧,股价下跌。 货币政策。央银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时,推动股票市场价格步步上升。
国际市场的波动。当核心国家(如美国)的股市出现持续上升的东观气氛时,其他国家的股市投资者的信心也会乐观,从而股价上升。
政治因素。战争、政权更替。
人为操纵因素。
(二)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股票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建立,尽管发展的速度很快,股市的市值很快进入全球前列,但因为股票市场发展的实践太短,股市还存在诸多不规范的现象,是典型的“新兴加转轨”的市场。 l.上市公司注重融资而不注重分红
我国股票发行价格一直偏高,上市公司倾向于通过股票市场融资。由于股价偏高,投资者所得的分红就相对偏低。
2.股市投机气氛较重
股市投机气氛较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股市的波动剧烈,股市波动十分频繁,涨跌幅度过大(经常持续上涨lOO%以上,或跌50%以上);二是股市的年度换手率过高,经常超过300%以上;三是投资者喜欢追逐各种“概念”和“题材”,每当出现新的炒作热点,大量资金云集于这些股票,导致股价波动异常。
3.上市公司的自律与监管存在问题
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现象比较普遍。通过财务造假等方式欺诈投资者的行为时有发生。广泛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使很多制造财务欺诈案例的责任人难以得到法律的严惩。
4.股价结构不合理
由于垃圾股存在“借壳重组”等题材,吸引投资者关注,而蓝筹股因为盘子太大而无法投机,导致中国股价长期处在扭曲的状态:蓝筹股的估值水平低,而垃圾股和小盘股的估值水平高,与其他成熟市场的表现正好颠倒。
(三)股票市场的改革思路
解决我国股市存在的上述问题需要进行多项改革。首先,应该进行新股发行制度改革,让新股发行定价回到合理水平;其次,要推进垃圾股的退市进程,控制上市公司的借壳上市重组行为,减少股市的投机色彩;第三,加强市场监管,打击各种不法行为,规范市场秩序;第四,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2015年高级审计师——经济理论与宏观政策部分重点、押题【下】
试论述母子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理论及方法
答案要点:
(一)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理论基础
合并财务报表,是指反映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
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理论基础有:母公司理论、主体理论和所有权理论。
(1)母公司理论。该理论认为合并财务报表是母公司财务报表的延伸和扩展。依据该观点,集团主体编制的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股东权益和合并损益表中的净利润仅指母公司拥有和所得的部分。
(2)主体理论。该理论认为合并财务报表是企业集团各成员企业构成的经济联合体的财务报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是为整个经济实体服务的。因此,合并财务报表是以整个实体的观点编制的,对于构成企业集团的多数股权的股东和少数股权的股东,均一视同仁,同等对待。
(3)所有权理论。该理论是指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既不强调企业集团中存在的法定控制关系,也不强调企业集团的各成员企业所构成的经济实体,而是强调编制台并财务报表的企业对另一企业的经济活动、财务决策具有重大影响的所有权。
多年来,在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理论上会计界一直争论不休,上述三种理论各有优点,但同时也有不足。
(二)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控制,是指投资方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通过参与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而享有可变回报,并且有能力运用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影响其回报金额。
投资方在判断能否控制被投资方时,具体判断如下:
(1)判断通过涉入被投资方的活动享有的是否为可变回报。
享有控制权的投资方,通过参与被投资方相关活动,享有的是可变回报。投资方在评价其享有被投资方的回报是否可变以及可变的程度时,需基于合同安排的实质,而不是法律形式。
(2)判断投资方是否对被投资方拥有权力,并能够运用此权力影响回报金额。
投资方能够主导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时,称投资方对被投资方享有“权力”。在判断投资方是否对被投资方拥有权力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权力只表明投资方主导被投资方相关活动的现时能力,并不要求投资方实际行使其权力。即如果投资方拥有主导被投资方相关活动的现时能力,即使这种能力尚未被实际行使,也视为该投资方拥有对被投资方权力。②权力是一种实质性权利,而不是保护性权利。③权力是为自己行使的,而不是代其他方行使。④权力通常表现为表决权,但有时也可能表现为其他合同安排。
纳入合并范围的特殊情况——对被投资方可分割部分的控制:
2015年高级审计师——经济理论与宏观政策部分重点、押题【下】
投资方通常应当对是否控制被投资方整体进行判断。但在少数情况下,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同时满足下列条件并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投资方应当将被投资方的一部分视为被投资方可分割的部分,进而判断是否控制该部分(可分割部分):该部分的资产是偿付该部分负债或该部分其他利益方的唯一来源,不能用于偿还该部分以外的被投资方的其他负债;除与该部分相关的各方外,其他方不享有与该部分资产相关的权利,也不享有与该部分资产剩余现金流量相关的权利。实质上该部分的所有资产、负债及其他相关权益均与被投资方的剩余部分相隔离,即该部分的资产产生的回报不能由该部分以外的被投资方其他部分享有,该部分的负债也不能用该部分以外的被投资方资产偿还。如果被投资方的一部分资产和负债及其他相关权益满足上述条件,构成可分割部分,则投资方应当基于控制的判断标准确定其是否能控制该可分割部分,投资方是否目前有能力主导可分割部分的相关活动并据以从中取得可变回报。如果被投资方控制可分割部分,则应将其进行合并。在此情况下,其他方在考虑是否合并被投资方时,应仅对被投资方的剩余部分进行控制及合并的评估,而将可分割部分排除在外。
合并范围的豁免——投资性主体:
母公司应当将其全部子公司(包括母公司所控制的被投资单位可分割部分、结构化主体)纳入合并范围。但是,如果母公司是投资性主体,则只应将那些为投资性主体的投资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其他子公司不应予以合并,母公司对其他子公司的投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一个投资性主体的母公司如果其本身不是投资性主体,则应当将其控制的全部主体,包括投资性主体以及通过投资性主体间接控制的主体,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
当母公司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时,该母公司属于投资性主体:一是该公司以向投资方提供投资管理服务为目的,从一个或多个投资者获取资金。二是该公司的唯一经营目的,是通过资本增值、投资收益或两者兼有而让投资者获得回报。三是该公司按照公允价值对几乎所有投资的业绩进行计量和评价。
当母公司由非投资性主体转变为投资性主体时,除仅将为其投资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外,企业自转变日起对其他子公司不应予以合并,其会计处理参照部分处置子公司股权但不丧失控制权的处理原则。当母公司由投资性主体转变为非投资性主体时,应将原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于转变日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将转变日视为购买日,原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于转变日的公允价值视为购买的交易对价,按照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处理。
(三)合并财务报表的种类与编制原则
(1)合并财务报表的种类。
合并财务报表至少应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或合并股东权益变动表)和附注。
(2)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原则。
编制合并财务报表除需遵循财务报表编制的一般原则外,还应遵循以下特殊原则:
①以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的原则。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最可行的方法,就是根据母公司和子公司所提供的个别财务报表的数据,运用编制抵销分录和工作底稿的特殊方法来完成。
②一体性原则。既然合并财务报表是反映由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兄和经营成果等情况的,那么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就应当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整体,视为一个会计主体。为此,在合并财务报表上所报告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信息,都应从企业集团整体考虑。将内部债权、债务,内部销售收入等予以抵销
③重要性原则。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之所以特别强调重要性原则的运用,主要出于以下考虑:
2015年高级审计师——经济理论与宏观政策部分重点、押题【下】
一是企业集团中的母公司和若干子公司经营范围各异,跨越不同行业。
二是企业集团中母子公司相互之间的内部经济业务有时很多,有些对企业集团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较大影响,有些则影响不大。对于那些是否予以抵销对企业集团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均无明显影响的内部经济业务,可以不作抵销处理;而对于那些不予抵销处理就会对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的内部经济业务,则必须进行抵销处理。
(四)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程序
(1)统一会计政策和会计期间。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前,母公司应统一子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期间,使子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期间与母公司保持一致。子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期间与母公司不一致的,应按照母公司的会计政策、会计期间另行编制财务报表。
(2)编制合并工作底稿。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对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各项目的金额进行汇总和抵销处理,最终计算得出合并财务报表各项目的金额。
(3)编制调整分录和抵销分录。将内部交易对合并财务报表有关项目的影响进行抵销处理。以及将个别财务报表各项目加总金额中重复的因素予以抵销。
(4)计算合并财务报表各项目的合并金额。
(5)填列合并财务报表。
(五)合并财务报表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合并财务报表不是揭示某一法律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是提供关于公司集团这一经济实体的财务资料和信息。合并报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合并报表强调经济实体的概念,超越了公司集团内每一单个企业的法律主体。但实质上各公司都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承担着相应的法律责任。各子公司的少数股东和债权人需要了解各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据以进行评价和决策,合并报表难以满足其要求。
第二,合并报表是公司集团内个别公司财务报表的汇集与综合,尽管在编制合并报表时进行了许多的抵销与调整,但难免存在以长抵短、以强补弱的现象,从而可能掩盖一些公司管理决策或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公司集团内各公司资产的分类不同,交易的确认和计价标准也不尽一致,编制合并报表时虽有调整,但由于经济活动和经济业务的复杂多样,很难完全趋于一致,由此可能导致对交易或事项反映的歪曲。
试论企业并购财务管理
答案要点:
(一)并购的动因和效应
(l)并购的动因
2015年高级审计师——经济理论与宏观政策部分重点、押题【下】
按照古典经济学理论,横向并购的动因主要在于降低成本和扩大市场份额,现代企业理论则从降低交易费用和代理成本角度解释了纵向并购的动因。
并购的动因主要有三种:获得规模经济优势、降低交易费用、多元化经营战略。
(2)并购的效应
现有的研究认为,按照股东财富的评价标准,并购并非总能产生正效应,有的并购是零效应,有的并购带来的是负效应。
并购正效应的理论解释有:
效率效应理论。具有较高管理效率的企业并购管理效率较低的企业,可以通过提高后者的管理效率而获得正效益。
经营协同效应理论。在企业尚未达到合理规模使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并购。当并购双方存在互补优势时,也会产生经营协同效应。
多元化优势效应理论。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可以分散企业经营的风险,从而降低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
财务协同效应理论。并购可以给企业提供成本较低的内部筹资,而且并购后的企业借贷能力往往大于并购前各自的借贷能力,负债的节税效应将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
战略调整理论。并购可以增强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迅速进入新的投资领域。
价值低估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当目标企业的市场价值由于某种原因而未能反映出其真实价值或潜在价值时,并购活动就会发生。
信息理论。按照这一理论,并购向市场传递了目标企业被低估的信息或有关并购的信息将激励目标企业的管理层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其经营管理效率,所以资本市场会重新对该企业的价值做出评估。
并购零效应的理论解释:
管理者可能在并购过程中过度自信,使得并购成本大于并购收益:并购企业从并购行为中获得的将是零效应。
(3)并购负效应的理论解释。
管理主义。这种理论认为并购本身就是一种代理问题。管理者重视企业增长率而忽视企业的实际投资收益率,因此会做出对股东来讲是负效应的并购决策。
自由现金流量假说。管理者往往动用自由现金流量去并购企业来实现扩张政策,并可能采取低收益甚至导致亏损的并购。
(二)企业并购估价
目标公司估价的估值模型常用的方法主要是折现现金流量法、可比估价法等。
对目标公司进行估价需要注意的是,估价的对象往往不是目标企业的现值,而是并购后能为并购企业带来的价值增值。所以估价时要考虑目标企业的成长性和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
2015年高级审计师——经济理论与宏观政策部分重点、押题【下】
折线现金流量法估价的原理见第九部分企业价值评估。主要步骤为:第一步,估算自由现金流量;第二步,估计与现金流量对应的资本成本;第三步,计算现金流量现值。
(三)企业并购筹资
并购筹资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并购支付方式。
(1)现金支付时的筹资方式:增资扩股,金融机构贷款,(3)发行企业债券,(4)发行认股权证。
(2)股票和混合证券支付的筹资渠道;发行普通股,发行优先股,发行企业债券。
四、管理层收购
管理层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外部融资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从理论上来说,管理层收购有助于降低代理成本、有效激励和约束管理层、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国外管理层收购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收购上市公司
收购动机主要有四种:基层管理人员的创业尝试;防御敌意收购;机构投资者或大股东转让大额股份;摆脱上市公司制度的约束。
2.收购集团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
3.公营部门的私有化
成功地进行管理层收购应综合考虑以下三个因素。首先,目标公司的产业成熟度。一般来说,当公司所处的产业比较成熟时,其收益和现金流比较稳定,能满足收购后企业巨额的利息支付和分期偿还贷款需求;其次,目标公司的资本结构。一般要求目标公司有形资产的质量和比重都较高,资本结构具有一定的负债空间;最后,经营管理的状态。经营管理较好的企业,其可以挖掘的潜在价值就越大,管理层收购后通过业务重组,获得较高现金流和超额收益回报的可能性就越大。
正在阅读:
2015年高级审计师——经济理论与宏观政策部分重点、押题【下】05-10
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的化合物05-19
2013年乌鲁木齐地区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测验理科数学试卷及答案01-09
社保联名卡IC卡网上办事方法06-24
空白合同维保合同(泰海)06-10
HLK学习笔记12-09
北洋海军主力作战舰船资料 - 图文11-02
绩效评估与管理讲义06-09
3DS MAX期末考试试卷04-17
2022央视中秋晚会观后感心得5篇03-25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审计师
- 宏观
- 重点
- 理论
- 高级
- 部分
- 政策
- 经济
- 2015
- 人力资源实验室整体建设方案
- 素女经——九殃之子
- BSCI最新审核标准
- 质量目标考核制度
- 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SOP】
- 精选题库《兰亭集序》 教案人教版
- 维修电工(高级)PLC实操
- 2009中国企业500强名单
- 万达院线财务报表分析
- origin曲线拟合教程
- 2013高一地理必修1同步测试:第1部分 第四单元 第二节 课时跟踪训练(鲁教版)
- 七年级(上)数学《日历中的方程》导学稿
- 2020届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word版有答案
-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
- 2011年自考中国现代史讲义
-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二册第五单元读写答案
- 冷却系统水垢的清除
- 2015江苏镇江市公务员考试公告
- 2010《会计基础》模拟试卷三
- 中药丹参化学成分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