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少卿形象新论

更新时间:2024-04-30 12: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儒林外史》杜少卿形象新论

【摘要】对于中国的科举制度,杜少卿怀疑、反对八股科举,辞却征辟,拒绝入仕;对于封建礼教,杜少卿携妻游园、支持逃婚抗婚、反对纳妾、挑战朱熹,冲破旧礼教的束缚;杜少卿受魏晋士风影响,蔑视礼法,愤慨封建家族。以上三个方面成就了杜少卿“封建贰臣”的形象。

【关键词】杜少卿 封建 贰臣

《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主脑,揭露批判八股科举制度,倡导礼乐兵农教养,描绘出一批在功名富贵面前态度迥异的儒林众相,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依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看破乃至辞却功名富贵者。在众多的儒林士林人物中,杜少卿堪称“品地最上”的一号人物,他又是作者吴敬梓的自寓、自况和化身。真儒名士称赞杜少卿是“海内英豪”、“千秋快士”、“儒林豪杰”,封建卫道者侮骂杜是“败类”,要以他为戒。高翰林侮骂杜少卿,毫不奇怪,合乎逻辑,因为两人分别是封建正统的卫道者和封建的贰臣。 辞却科举,拒绝入仕——八股国里的叛徒

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能长期延续?海内外不少学者认为科举是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的科举禁锢文人的思想,阉割人们的思维。当时的思想家颜元就抨击八股科举“以章句误苍生”,“锢智慧,坏心术,

滋游手”。加之考场舞弊、考官浅陋无知,贿赂公行,暗通关节,造成“科举无凭”,取士无标准,庸才可以金榜题名,真才却屡试落第。这种情况必然引起儒林士子的怀疑、不满和指斥。吴敬梓也是考到三十多岁没中举,渐渐厌恶考官,怀疑科举。有一次,他走到县城积玉桥上,迎面来了个主考官,他一皱眉头迎上去便问:“主考大人,这《孟子》书上有灭国五十之说。请问这灭国五十者是何许人也?灭的又是哪五十国呢?”问得那考官目瞪口呆,答不上来,红着脸怒骂着避开,他却哈哈大笑。在路上看见举人、进士们戴着花翎,招摇过市时,就闭目掩鼻飞快走过,以示不屑一顾。杜少卿看破了八股科举制度的弊害和“无凭”,决然辞却科举,拒绝入仕,成了“八股国里的一个叛徒”。

封建统治者为征聘人才,诏开“博学鸿词”科,三品以上官员及各省督抚保荐人才,送京廷试。这种征辟大典几十年才遇一次,多少文人士子梦寐以求,乞望被荐,而杜少卿却装作“十分有病的模样,路也走不全”,辞却征辟和廷试,并表示“将来乡试也不应,科岁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罢!”杜少卿不仅自己决绝科举,而且不喜欢别人在他面前说应考的事,有人想应考,求他向学里打招呼,他不但不说情,反而劝人家不要考。吴敬梓塑造的以自己为原型的杜少卿为什么对八股科举如此决绝?吴敬梓的舅父是八股科举的牺牲品,他老拙迂腐,终生穷追科举功名,“垂老守残编”、“抱恨归黄泉”,一首《哭舅父》显见敬梓无限的悲怆和痛心,从此他“嫉时文士如仇”。

杜少卿辞却征辟,决绝科举,对科举入仕的府县官僚、举人、进士,不媚不敬,甚至横眉冷对。王知县“仰慕”少卿的“大才”,汪盐商生日宴请王知县,三番五次请少卿作陪。杜坚决拒绝道:“他果然仰慕我,他为什么不先来拜我,倒叫我拜他?况且倒运做秀才,见了本处知县,就要称他老师!王家这一宗灰堆里的进士,他拜我做老师我还不要,我会他怎的?”这里可以窥见杜少卿对八股科举,对官宦权贵的蔑视,充满愤世嫉俗的狂逸情怀。 挑战封建权威——离经叛道的勇士

中国封建社会所以能长期延续,与封建礼教、封建道德的作用分不开。封建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及君臣父子、忠孝节义的思想观念,禁锢人、摧残人、毒害人。《儒林外史》的一号人物杜少卿,冲破旧礼俗、旧礼教的束缚,“携着娘子的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游走了一里多路。夫妇逛园游山,携手同行,在今天是极平常的事,但在封建社会却有违男尊女卑,“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男子由右,女子由左”(《礼·内则》)和男女授受不亲的礼规,有伤风化,世人称奇,因而在他们携手春游的当时,“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杜少卿夫妇是平等的,恩爱的,少卿要变卖祖屋,移家南京,先“和娘子商议,娘子依了”才行动。在这里,丝毫看不到封建的夫权、“夫为妻纲”、“妻受命于夫”、“三从四德”的古训古礼。

十八九岁的沈琼枝反抗盐商骗婚,不甘为妾,不慕富贵,携财出走,自立门户,刺绣卖诗,自食其力。这在当时也是违反礼教清规、违反妇道戒律的惊世骇俗之举。在可畏的啧啧人言中,唯独杜少卿同情她的反抗精神,称赞她:“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极了!”杜少卿赞赏的不是她的姿色和才情,而是她蔑视富贵,不甘“伏低做小”的“豪侠精神”。杜少卿一方面称赞沈琼枝誓不为妾的逃婚行为,另一方面反对纳妾,认为娶妾的事,“最伤天理,天下不过是这些人,一个人占了几个妇人,天下必有几个无妻之客。”中国的妻妾制度产生于封建宗法家庭的需要,服务于男权社会及其家庭的延续。杜少卿虽然出于宗嗣观念,要为朝廷立法,须“四十无子,方许娶一妾”,但他公然谴责纳妾伤天害理,挑战封建宗法制度,否定男子特权和多妻制,这在儒林名士中绝无仅有。从携妻游园,到支持抗婚逃婚,再到反对纳妾,杜少卿的妇女观、夫妻观已经超越他那个时代的限制,达到近代先进思想的境界。

宋明以来,朱熹对经书的注释被钦定为标准答案,八股科举也从四书五经中出题,都以朱注为准。杜少卿敢于挑战封建权威,敢与朱熹唱反调,认为只依朱注是“固陋”,用自己的观点和情趣解释《诗经》,离了经叛了道。

《儒林外史》是一部自叙自传式的小说,杜少卿的原型就是作家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吴敬梓在父子关系上也冲破礼教樊篱,打破伦常

秩序。他视子为友,以自己的人生阅历谆谆告诫儿子:“世事多翻复,贫贱安足悲”,要求儿子专意读书。因为贫穷,年及弱冠的儿子已在外自立自食,吴敬梓痛惜怀念儿子:“自汝辞余去,身违心不违。有如别良友,独念少寒衣”。封建儒道和理学着力构建君臣、父子、夫妻三大关系,其中“父为子纲”,“子受命于父”,上下尊卑,等级伦序不可逾越,吴敬梓却结结实实地超越了。 “奇人”?“豪杰”? “败类”?“贰臣”?

杜少卿轻财好士,多济友朋,每遇贫困急难者求助,不论“知与不知,皆尽力资之”。《外史》三十一、三十二回集中敞晒杜少卿的“急施与”。“学里翘楚”臧廖斋替人买秀才,三百两银子没买到秀才,倒给自己补了廪,买秀才的人家要退三百两银子,情急之下跪求少卿“借三百与我”打发这事。杜少卿爽快答应:“明日就把银子送来与你”。杨裁缝母亲暴亡,棺材衣服一件没有,求少爷借六两或四两银子,杜少卿手头无钱,把刚做好的一箱衣服拿去当20多两银子给了杨裁缝。杜府老管家娄太爷病了,杜少卿把他养在家里,送药、煨人参,亲自服侍。从刚卖田的银子中拿100两给娄太爷孙子“回家去做小生意”。后又拿几十两银子合具寿器,交与娄家儿孙买地安葬娄太爷。守祠堂的黄大,住屋被本家的拉倒,没处存身,杜又拿五十两银子给他去修补房子。

杜少卿出卖祖业,典当衣物,尽力资友朋,无暇后顾。一个名士,自己面临断炊绝食的困境,却“大捧的银子与人用”,很值得探究。

高翰林指斥杜少卿“和尚、道士、工匠、花子,都拉着相与”,这恰好说明杜少卿眼里没有封建的等级名分和尊卑秩序,不屑于封建正统的“正经人”。人是社会的人,人在社会要交往,红楼贾府的焦大不会和林妹妹相与,高贵的士大夫不与社会底层的贱民社交,而真名士杜少卿却不守这些清规礼序,和社会底层的人相与,遇有穷困急难者还解囊相助。有道是,不守规矩比暴力更可怕,杜少卿不守封建礼规引起封建卫道者的疾恨和侮骂,也就不足为奇了。

要理解杜少卿“大捧的银子与人用”,还要体察吴敬梓被封建宗法家族欺压侵夺而“愤激”,由愤恨而激发出纵情悖礼的叛逆精神。吴敬梓的父亲方正不阿却为官场所不容,回乡后抑郁而死。青年吴敬梓体会到“守规矩与绳墨,实方圆而枘凿”。随后的家难,族人侵夺祖遗财产,又使吴敬梓看清宗法家庭的道德沦丧和近亲劣绅的贪婪残暴。不满和愤慨采取异端的形态表现出来:你们嗜财贪财,我就挥金散财;你们虚伪贪暴,我就放达豪侈,“倾酒歌呼穷日夜”,散尽家财济友朋。①

吴敬梓一方面“愤激”其封建宗法家庭,另一方面又受魏晋士风的影响,倾慕阮籍、嵇康等名士。汉朝末年社会巨变,魏晋名士“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从东晋到宋、齐、梁、陈,士大夫和文人以竹林七贤为理想人物,不愿循规蹈矩走封建正途。其中有些人反对封建主义束缚、具有叛逆精神。吴敬梓自比“嗜酒嵇中散”,在他诗词赋里,援引过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以及崔洪、陆

机、周处、谢安、陶渊明等数十位魏晋六朝人物。他在《移家赋》中,把自己比作“阮籍之哭穷途,肆彼猖狂”,在《买陂塘》词里说:“身将隐矣,召阮籍嵇康,披襟箕踞,把酒共沉醉”。魏晋士风渗透吴敬梓的思想和生活,吴敬梓又将魏晋风度倾注在《外史》的创作中,自况式人物杜少卿鄙弃琐屑世务,讲求超逸的风貌,他清高脱俗,不为物累,他蔑视礼法,横对陋俗,既摆脱了钱财俗务的羁绊,又冲破八股举业的牢笼,家财散尽后,布衣蔬食,心里淡然。他被真儒、名士称为“奇人”、“豪杰”,被封建“正途”翰林视为“败类”,在我们当代人的眼里,他是封建主义的贰臣。(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主要人物之一,名仪,字少卿,以字行于世。与庄绍光同为正面人物。杜少卿这个形象,许多研究者都指出这是作者的化身或寓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杜少卿虽然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污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份。他蔑视科举,瞧不起功名富贵,第三十二回他说:“学里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当臧蓼斋对他说出补了廪就可以坐堂、洒签、打人时,他笑骂说:“你这匪类,下流无耻极矣。”李巡抚荐举他入京做官,他用手帕抱了头装病不去。有人要同他去会知县,他说:“王家这一宗灰堆里的进士,他拜我做老师我还不要,我会他怎么!”这些言行,与《儒林外史》上追名逐利的风气恰成鲜明的对照。杜少卿在许多地方还突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他用普通的人

情来解释诗经说:“《诗经》上《溱洧》之诗,也只是夫妇同游,并非淫乱。”他反对多妻制,认为破坏了人类的自然平衡。他敢于在封建社会那个窒息的时代在光天化日之下拉着妻子的手游山饮酒。他力排众议,称赞沈琼枝的反抗行为,说:“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这就可敬极了。”这是一个具有一定程度个性解放思想的人。由此看来,他对科举功名是视如粪土,当然不愿意进入官场了

这里的溱、洧是两条河的名字,诗里所表现的是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游人沿着溱、洧二河踏青归来,有的身佩兰草,有的手捧芍药,非但留下一路的芬芳香气,还有他们的欢声笑语。诗人以这样的背景讲了一对青年男女也出去游玩时的情节。女朋友要去某地玩玩,男的却说去过了,女的便说:“那就再陪我看一次!”男的经不住女朋友软磨硬泡,答应出去游玩。这是镜头转到了人们踏青所在,这里河草青青,格外宽敞,男男女女互相调戏说笑,有的还送给对方一支芍药,要与其“订约”。诗人的本意是讴歌生活,肯定和赞美普通男女间纯真的爱情。

即便今天读之,我们也会惊叹老祖宗们对青年男女之间爱的表达方式是多么的开放和直接。可古人对《郑风》是有偏见的,因为郑国、卫国等小国面对列强环伺,文恬武嬉,讲究的是歌舞淫乐,所以后人在读到这部分诗时,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譬如《溱洧》,有的认为该诗有“淫思”,有的还认为这是诗人在讽刺当政者或民众只知道

玩乐不知道关系时政,更有的还说它是“淫诗”。两千年前的中国出现这么好的诗歌,竟被后代的诸儒指斥为“淫”,真是太煞风景了。到底是诗人淫还是后人喜欢意淫,朱熹真是害人不浅啊!

这些创新,在今天看来是最正常也是最正确的解释,据少卿说,“前人不曾说过”,是独立思考出来的。他自己醒的孤单,其实好比是一根刺,刺的芸芸众生感觉不出疼来。他的学问只能在小圈子里流传,只能让迟衡山辈这些“失败”人士顿觉醍醐灌顶,其实并未产生广泛的影响。

具备有别于传统知识分子思维的少卿还有一个方面令人刮目相看,在看待男人娶妾的问题上,少卿是持反对态度的,他认为纳妾“最伤天理”。他喜欢的是晏子面对老妻时说的“今虽老而丑,我固及见其姣且好也”般与发妻白头偕老的不离不弃的誓言。虽然对待女人,他并没今天这般强烈的女权意识,但仍看到了社会的畸形之处。“天下不过是这些人,一个人占了几个妇人,天下必有几个无妻之客。小弟为朝廷立法:人生须四十无子,方许娶一妾;此妾如不生子,便遣别嫁。是这等样,天下无妻子的人或者也少几个。也是培补元气之一端。” 不知读者发现没有,少卿的这些话,句句是有人文关怀思想在的。他是一个追求自由,待人平等,富有博爱思想,能在那个泯灭人性的封建社会里又处处彰显人性的人,最重要的是能做到独立思考的人。这样的人做不了统治者的利用工具——模范,只能做区别于体制内的知识分子们的“榜样”。

杜长卿是一个相当有才华的人,所以虞育德这样一位名儒才会欣赏他,总以不伤害他自尊的方式帮助他。 杜长卿也是一个有着改革头脑的人,他的关于纳妾的理论,是多么的进步。是的,作者所处的那个年代,康乾盛世了100多年,男的不再像理学提出的南宋时代那样稀缺,所以他的限制纳妾的思想多么的和当时的时代符合,总之,杜长卿这个人,乍一看,他是个败家子,在世人眼中,他不过是一个遭人嘲笑的对象,然而,细细的想来,却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谁能有他那样渊博的学识,谁有他宽容对人的气量,谁又有他藐视功名的决心。

就是他自己不想散财 吴敬梓也会帮他散财的 别忘了老吴的家财就是被自己家里人“散”去的 所以老吴设计好了杜慎卿和王管家来帮他发散家财 其实从高老先生骂他的话里就能看出来 自从他父亲那一辈 “已然是个呆子了” 不会谋财 只会花钱 整天敦孝悌劝农桑 家产业是从他父亲那一辈开始走下坡路 杜少卿只不过是深受父亲理想主义色彩的影响 对家产十分淡漠罢了 你们忘了杜慎卿那句话 只要你跟他说和老太爷有过什么什么交往 就是条狗他也要另眼看待 那个临死前对杜少卿有过一番忠告的老头 只不过是个外人 就因为跟先老太爷是深交 杜少卿一直照顾到养老送终 可见杜少卿的性格受父亲影响极大 不幸的是他的父亲对钱财很淡漠 才造成杜少卿这种样子

吴敬梓都明写出受骗上当的例子了,心情必定也有些复杂,这些事在年轻富贵之时未必认识得到,等到有了充足的人生经验、尝尽世间百态后,才可能看清楚。在刻画杜少卿慷慨豪迈的同时,带有那么一丝“自嘲”的意味,并不是不能想象的。不过作者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于揭露良莠不齐的世态人情,而不是在后悔白花了钱,就好比你乐善好施,突然得知从前问你讨过钱的乞丐当中有几个是假扮的,你会不会因此就产生顾忌,不肯再施舍了呢?孟尝君供养门客三千,你以为其中真正有用的能有几人?诗仙李白晚年也很困顿,你认为他有为“千金散尽还复来”后悔过吗?吴敬梓在书中对于热心礼乐名教、品德高尚的“真儒”是持褒扬的态度,这点是确凿无误的。他们所追求的不是物质享受,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升华。即使杜少卿到后来变得一贫如洗,但是他也能安贫乐道,而且他尽其所能、乐于助人的品格依然不会改变,这才是作者极力提倡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当时追名逐利、尔虞我诈的风气截然相反。希望各位在分析人物时也不要过于小家子气,若以为这是吴敬梓的忏悔录,读者就首先落入俗套了。 鄙视功名富贵

大凡热心觅取功名富贵的人,必定要巴结官府。而 杜少卿最看不起的便是趋炎附势之人。有一次,王 知县请客,要杜少卿去作陪。杜少卿大怒道:「他 果然仰慕我,他为甚不先来拜我,倒叫我拜他?」 後来王知县坏了事,成了丧家之犬,没地方住。杜 少卿立即请他到杜家的花园来住。杜少卿的态度由 轻蔑冷淡一变为热情相待,表现他锦上添花的事偏 不做,雪中送炭的事则一定要做,这就是由虚伪势

利的社会风气所激发出来的一种逆反心理。朝廷要 徵辟 他,却被他装病推辞,因为他认为「走出 去做不出甚麼事业,徒惹高人一笑。」臧蓼斋 向他要钱做廪生 ,说是廪生「一来中的多,中了 就做官。……坐堂、洒签、打人。」 杜少卿骂他: 「你这匪类!下流无耻极矣!」

物以类聚

杜少卿喜欢结交的,都是一些淡泊名利、襟怀磊落 的人,譬如庄绍光、虞博士、迟衡山等人。他看一 个人,并不看他的地位,而是看他的品格和对名利 的态度。 对贫民的同情

杜少卿同情平民,听说人家有困难,就大把的银子 往外拿。他帮助别人并不贪图人家报答他。可是, 人家常常利用他的同情心来骗他的钱。裁缝、戏子, 以及臧 蓼 斋、张俊民等没良心的人,个个 都来骗他。娄太爷便对他说:「像你这样慷慨仗义 的事,我心里喜欢;只是也要看来说话的是甚麼样 人,像你这样做法,却是被人骗了去,没人报答你 的。虽说施恩不望报,却也不可这样贤否不明。」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on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