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外女性艺术家比较——浅析潘玉良与珂勒惠支自画像的艺术风格

更新时间:2023-05-16 10:1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文史艺术 2 0 1 3年 9期 (上)

二十世纪中外女性艺术家比较一

浅析潘玉良与珂勒惠支自画像的艺术风格王哗

(河南大学河南开封 4 7 5 0 0 1 )摘要:女性自画像既是一份历史的视觉图像资料,也是一种人性的艺术表达。作为二十世纪杰出的两住女性画家,珂勒惠支和潘玉良都以自身为出发点通过细节聚集构成女性对历史的自我反省和对这个历史中的具体个人的自我意识,使其成为一个社会形态的符号,从而让我们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研究。 关键词:自画像艺术表达艺术诉求

两位女性艺术家的画风形成

的形象为载体,蕴涵着独有的心思、情感、 状态、愿望等诸种体验,是自身生命状态的传神写照。

寓于时间的联系,不是岁月的简单变迁,而是在时代转折关头提出问题。通过这幅自画像,人们看到了她灵魂深处所感受的悲剧意识,窥探到她自我精神的表达和内心世界的一

潘玉良是我国早期赴西欧学习绘画的厕家之一,也是 2 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为数不多的女画家。潘玉良一生留下了众多作品,题材广泛,视野开阔。潘玉良的绘画艺

潘玉良 1 9 4 0年创作的自画像中,画中 人物身着黑旗袍,卷发,有淡淡的红晕和精

部分。

术道路,经历了早期学习,中期探索,晚期成熟的过程。早期她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和

心描绘的眉与唇,,优雅地坐在桌旁,眼神游离于呵外。背景中红色大花让画面艳丽而明快,却掩不住女主人公的落寞哀愁。潘玉良的很多的自画像中 .总是少一些娇柔与妩媚,眉宇问透出一股对社会、对人生的哀怨。

(三)两人自画像共同的艺术诉求对于潘玉良来说,在国内外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她身受女性性别身份和社会角色对其的限制,同时潜意识里又无法摆脱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羁绊,没有走出女性的困 境,在本质上依然按照传统的习俗追求着男性权威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她身份的获得与确认以他者为前提和参照的。这也就使得潘

准确的造型能力,作品主要属于学院派写实风格。其第二个阶段不再拘泥于形式,不再

单纯地学习法国古典主义学院派的严谨和

当时西方最流行的印象派色彩,开始有选择地从众多艺术大师的作品中汲取营养,抒发

潘玉良的艺术世界是个典型的女性世界,她的自画像里有极其鲜明的性

别意识的女性形象:一方面,她的自画像符合传统以男性为中心的审美意识;另一方面,表现了

自己的主观感受。如《海滨浴场》《窗前菊花》。 2 O世纪 5 0年代,潘玉良的绘画风格基本成型,形成了独具人文意味,具有东方气韵的艺术特色。她致力于中西艺术的融汇, 明确提出“合中西于一体…‘由古人中求我 .非一从古人而忘我之”的艺术主张。在创作中,潘玉良选择了“随着时代演变”。尝试

玉良无论是在个体的存在方式上,还是作为表达方式的作品中都体现出与主流意识既相疏离又相亲和的复杂性特征。在作品中她倾注了自身最真实的情感——流露出细腻、 委婉、清淡、哀怨的女子本色,从而呈现出女性自述性特征。

其对传统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家庭话语权的质疑和批判。凸显了女性主体意识的成熟和对自身价值的认同,体现了女性在试图争取言说的权利。(二)珂勒惠支的自画像——母亲的写照

着在西方绘画中表现中国画的精神风貌 .油画语言更加凝练概括,色彩更加单纯,线条也趋向粗犷。

柯勒惠支对艺术重大的贡献在于成功柯勒惠支本人一生的经历也对她的创引导出社会义务和由此得出的号召:号召人

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她所经历的最为残酷的两次世界大战。她的儿子彼得应征人伍,仅数周后就阵亡。对儿子的哀悼和内心的悲伤,使柯勒惠支痛苦地反思,她的 整个余生都强烈地憎恨着战争。而战争的哀鸿遍野又刺激着她的灵魂,她的画笔真实地记录了战争所造成的灾难。 在柯勒惠支的版画中,自画像占了很大的比重——包括木刻、石版、铜版等。自画像的内容从年轻女生到垂老妇人,柯勒惠支带着批评性的寻问,通过自画像来找寻自 我。在后期的自画像中,那些画像就象征着“母亲”角色,在造型上充满男性的力度, 在情感上充满慈母的悲痛与沉默。 在她的捂着头部的自画像 (铜版 )中, 最为传神的是整体的姿势、面部表情和手的

们改变讨厌的状况!令人信服地以一种非常大众化和完全独特的具有巨大说服力的艺术语言表现出来。柯勒惠支在艺术上达到的经典性与完美性,在艺术境界中又表现出的“我存在不是为了同恨,而是为了同爱”这样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我们无法

超越。柯勒惠支的艺术提醒人们对历史的人性向度进行反恩,提醒人们以人道主义的情怀关注社会关注人类。

相比,珂勒惠支是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家和雕塑家,被称为社会民主主义宣传家、悲观困苦的画手、宗教艺术家,欧洲早期女权主义画家等。她是鲁迅最为推崇的美术家。

其版画作品在早期上海著名文艺杂志《译文》中被多次选为插页,在中国有着众多大名鼎鼎的艺术门徒。对于珂勒惠支的作品。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在女性艺术家中, 震动了艺术家界的现代几乎无出于柯勒惠支之上”。她的艺术充满着一种对社会、对人类的人道主义关怀。而这种艺术上的基调和她所处的时代、环境和本人的经历不无关系。

结语潘玉良与珂勒惠支身为女性画家,都以其女性的独特视角审视世界,通过各自不同的创作手段、艺术表现手法向社会呐喊。她们奋斗着,向大众创造自己,吐露自我,让他人关注自己的艺术意识、社会意识,进而

二、两者的自画像艺术表达(一)潘玉良自画像——对男权社会的呐喊

关注世界。自画像是她们的切人点,改变世界先改变自己,剖析社会必先剖析自己,自

动作。画面是母亲失去子孙的悲痛,也是一

对女人来说,镜中的影象证实了自我。因此。女性艺术家热衷于通过自画像获得自 我肯定和自我存在的心理暗示。潘玉良和珂勒惠支绘制了众多自画像,她们以自画像中

位艺术家面对战争、死亡、灾难的悲痛。《死的召唤》作于 1 9 3 5,此画在意境拓展、情感抒发以及石版技艺上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

我的外在和内在环境就是这个社会的缩影,从而延伸出自画像的意义。

境地。其借助于自我的形象,把无限的空间

1 0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oc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