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一篇 管理学概论

更新时间:2024-06-10 10: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部分 图书档案学类基础综合

第一篇 管理学概论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管理的定义和必要性

(一)定义: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或自然人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一系列活动,以便达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管理就是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环节来协调所有资源,以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六层含义:①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②管理的客体是所有资源;③管理的实质是协调;④管理的手段或措施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⑤管理的载体是组织;⑥管理的目的是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二)必要性:1.群体活动:人类活动大多是由众多个人组成的集体活动。这种大规模的群体活动客观上就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不然就会造成混乱和损失。不独人类活动,就是像飞鸟、昆虫、野兽一类的群体活动,也都有一定的群体管理行为。对于单个的入来说,管理就不是那样必要了,他大可自由自在的活动。 2.目的性:无论对于个人、组织,还是社会来说。都有着自己的目标与任务,都有着良好的愿望和美好的追求。为了要实现这种目标和追求,就必须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否则这种目标和良好愿望就有落空的危险。如果人们没有目的与追求,那么管理也就变得无足轻重,人们就可以随意行事.无非走到哪里就到哪里算了。

3.资源的稀缺性:无论个人、组织、社会的活动,都是建立在对资源的利用之上的。但是恰恰世界上的绝大部分资源都是稀缺的,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别是作为资源使用者的企业组织,他使用资源是要支付成本、付出代价的。假如资源是无限的,假如使用资源无须支付费用,那么管理也就没有必要了。因此我们管理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怎样节约、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怎样去降低组织活动的成本?

(三)重要性:①管理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②管理是企业追求成功和效益的重要手段;③管理是我们改革开放,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现实要求;④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的要求;

二、管理的职能和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1.计划职能

计划(planning)职能是指管理者对将要实现的目标和应采取的行动方案作出选择及具体安排的活动过程,简言之,就是预测未来并制订行动方案。其主要内容涉及分析内外环境、确定组织目标、制定组织发展战略、提出实现既定目标和战略的策略与作业计划、规定组织的决策程序等。任何组织的管理活动都是从计划出发的,因此,计划职能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2.组织职能

组织(organizing)职能是指管理者根据既定目标,对组织中的各种要素及人们之问的相互关系进行合理安排的过程,简言之,就是建立组织的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其主要内容包括设计组织结构、建立管理体制、分配权力、明确责任、配置资源、构建有效的信息沟通网络等。 3.领导职能

领导(1eading)职能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的过程。管理者在执行领导职能时,一方面要调动组织成员的潜能,使之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另一方面要促进组织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使组织中的所有活动和努力统一和谐。其具体途径包括激励下属、对他们的活动进行指导、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解决组织成员之间以及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问的冲突等。 4.控制职能

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可能导致人们的活动或行为与组织的要求或期望不一致,出现偏差。为了保证组织工作能够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管理者必须对组织绩效进行监控,并将实际工作绩效与预先设定的标准进行比较。如果出现了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偏差,则需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以保证组织工

作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管理者运用事先确定的标准,衡量实际工作绩效,寻找偏差及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的过程,就是执行管理的控制(controlling)职能的过程。简而言之,控制就是保证组织的一切活动符合预先制定的计划。

(二)管理的性质:二重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普遍性

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首先,管理是生产社会化引起的,因此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其次,管理又是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一种“监督劳动”,具有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要用科学的方法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艺术性强调的是管理的实践性,它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普遍性:也称为一般性,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机构,甚至不同的国家,管理者所从事的活动存在高度的一致性。表现在:组织中不同层次的管理活动在本质上是相同或类似的;不同类型的组织中的管理活动在本质上也是一样的;管理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也是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参照的 (三)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是由共同劳动的性质所产生,是有效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这种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而体现出的性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与具体的生产方式和特定的社会制度无关,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我们称之为管理的自然属性。管理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合理地组织社会生产力,故也称作管理的生产力属性。 (四)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又必然地要体现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特定要求,为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服务,从而实现其调节和维护社会生产关系的作用。所以,管理的社会属性也叫作管理的生产关系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既是生产关系的体现,又反映和维护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其性质取决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性质。在不同的社会制度条件下,谁来监督、监督的目的和方式都会不同,因而也必然使管理活动具有不同的性质。

三、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管理学是一门从管理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由一系列的管理职能、管理原理、管理原则、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等组成的科学体系。 (一)研究对象

1.生产力方面。主要研究如何合理配置组织中的人、财、物,使各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研究如何根据组织目标,社会需求,合理使用各种资源,以求得最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问题。

2.生产关系方面。主要研究如何处理组织内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研究如何完善组织机构与各种管理体制的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3.上层建筑。主要研究如何使组织内部环境与组织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研究如何使组织的意识形态(价值观、理念等)、规章制度与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保持一致的问题,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总结的方法: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研究管理学必须掌握观察管理实践,总结管理经验,并进行提炼概括,使其上升为理论的方法。人们的管理实践,特别是众多优秀管理者的管理经验,蕴藏着深刻的管理哲理、原理和方法,因此有必要运用综合、抽象等逻辑方法,总结人们的管理实践经验,从而形成系统的管理理论来进一步指导管理实践。

(2)比较研究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当代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管理和管理学的研究,各自形成了有特色的管理科学。学习和研究管理学时,要注意管理学的二重性,既要吸收发达国家管理中科学性的东西,又要去其糟粕;既要避免盲目照搬,又要克服全盘否定;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加以取舍和改造,有分析、有选择地学习和吸收西方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学习和研究外国的管理经验时,至少要考虑到四个不同:即社会制度的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自然条件的不同;民族习惯和传统文化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学会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世界上先进的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比较研究,分辨出一般性的东西和特殊性的东西,可以为我们借鉴的东西和不可借鉴的东西,真正做到兼收并蓄,丰富我国管理学的内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

的管理科学体系。

(3)历史研究的方法:历史研究的方法,就是指要研究管理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要考察管理的起源、历史演变、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重要的管理案例,从中揭示管理规律和管理学的发展趋势,寻求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原理、管理原则、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无论是中国的历史,还是外国的历史,都有大量的关于管理方面的文化典籍,有许多值得研究的管理事例。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通过细致的工作方法,深入地研究前人留下的管理思想精华,就会有所收获,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4)案例研究的方法:案例研究法是指对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剖析,从中发现可资借鉴的经验、方法和原则,从而加强对管理理论的理解与方法的运用,这是管理学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方法。哈佛商学院因其成功的案例教学,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企业家。管理的案例研究法,是当代管理科学比较发达的国家在管理学教学中广为推行的学习研究方法,效果甚佳。学习研究管理学,必须掌握案例教学法、案例研究法,将自己置身于模拟的管理情景中,学会运用所学的管理原理、原则和方法去指导管理实践。

(5)试验研究的方法:是指有目的地在设定的环境下认真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特征,并有计划地变动试验条件,反复考察管理对象的行为特征,从而揭示出管理的规律、原则和艺术的方法。试验研究不同于案例分析,后者是将自己置于已发生过的管理情景中,一切都是模拟的,而前者则是在真实的管理环境中对管理的规律进行探讨。只要设计得合理,组织得好,通过试验方法是能够得到很好的结果的。如管理学发展史上,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就以“时间 — 动作”的实验性研究为基础。著名的“霍桑试验”就是运用试验研究方法研究管理学的又一典范,通过试验所得到的重要成果是扬弃了传统管理学将人视为单纯的“经济人”的假说,建立起了“社会人”的观念,从而为行为科学这一管理学的新分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试验研究的方法是管理学研究的—种重要的方法。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结合大纲看)

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典籍中也有不少有关管理思想的记载.如《周礼》中有对行政管理制度和责任的具体叙述。《孟子》、《孙子》等著作对于管理的职能如汁划、组织、指挥、用人等,都有不少适用于今天的精辟见解。秦始皇改订李悝《法经》.体现了古代管理思想中改革和创新的精押。它确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一整套行政管理机构,统一的文字、货巾、车轨、道宽以及度、量、衡制度等,不仅在当时有巨大的生命力.而且对中国延续两干年的封建制度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还要看大纲)

孔子的管理思想:提倡”礼治”,”仁”是其管理思想的核心,把”仁爱”和”德治”作为管理方法,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宣扬”爱人”的管理主张;倡导中庸。归纳后:和、中庸、德治、信

孟子的管理思想:以”仁”为出发点和归宿,提出“性善论”,主张“王道仁政” 荀子的管理思想:“性恶论”;组织论;“礼”“法”结合的治理观;需要论 老子的管理思想:无为而治的管理原则;“善下”的用人思想;

庄子的管理思想:厚积薄发的战略思想;创新与变革的思想;企业形象与经营特色的思想

法家的管理思想(李悝、吴起、商鞅、韩非):以法治国的行政管理思想;富国以农的经济管理思想;用人唯贤的人事管理思想

兵家的管理思想(《孙子兵法》):“末战庙算,以道为首”——战略计划思想;“知己知被,百战不殆”——信息管理思想;“因敌制胜,践墨随敌”——灵活管理思想;“上兵伐谋,出奇制胜”——市场竞争谋略;“治众如治寡”——组织管理思想。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

顺“道”; 重人; 人和; 守信; 利器; 求实; 对策; 节俭; 法治

二、西方传统思想

(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见大纲,手写)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1912《科学管理原理》, 主要观点:(1)科学管理理论的实质是一场“思想革命”。 (2)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3)进行动作研究,确定操作规程和动作规范,确定劳动时间定额,完善科学的操作方法,以提高工效。 (4)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并进行培训和教育,培训工人使用标准的操作方法,使工人在岗位上成长。 (5)制定科学的工艺流程,使机器、设备、工艺、工具、材料、工作环境尽量标准化。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代完的单凭经验的办法。 (6)实行计件工资,超额劳动,超额报酬。 (7)管理和劳动分离。

主要管理制度: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提供经济诱因;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4)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评价:(1)贡献:将科学引进管理领域,并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是管理理论的创新,也为管理实践开创了新局面;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2)不足:把工人当作“经济人”、不重视人的社会心理因素、劳动紧张单调,长此以往,易造成工人严重不满。 2.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

法约尔的五项管理职能:《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法约尔指出,管理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各种组织的活动,这种活动对应着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种职能。

(1)计划:对有关事件的预测,并且以预测的结果为根据,拟订出一项工作方案。 (2)组织:为组织中各项劳动、材料、人员等资源提供一种结构。 (3)指挥:有关促使组织为达成目标而行动的领导艺术。 (4)协调:为达成组织目标而维持统一的工作。 (5)控制:保证各项工作按既定计划进行。

法约尔提出的管理人员解决问题时应遵循的原则:

(1)劳动分工。法约尔认为分工不仅限于技术工作,也适用于管理工作,但专业分工要适度。

(2)权力与责任。法约尔认为责任是权力的孪生物,是权力的当然结果和必要补充,凡有权力行使的地方,就有责任。

(3)纪律。法约尔认为纪律对于企业取得成功是绝对必要的,同时还认为纪律是领导人创造的,组织的纪律状况取决于领导者的道德状况。

(4)统一指挥。法约尔认为,无论什么时候,一个下属都应接受而且只应接受一个上级的命令。这是一条普遍的、永久必要的原则。

(5)统一领导。法约尔认为,凡是具有同一目标的全部活动,应仅有一个领导人和一套计划。

(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法约尔认为,要实现这一原则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并经常监督,尽可能签订公平的协议。

(7)合理的报酬。法约尔认为人员的报酬是其服务的价格,应保证合理,尽可能使雇主和雇员都满意.但他并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标准

(8)适当的集权和分权。法约尔认为集权作为一项管理制度.本身无所谓好或坏,领导者应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把握集权的程度。

(9)秩序。法约尔认为一切要素应各有其位,特别强调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事先选择好要素的恰当位置,如设备、工具以至人员等。

(10)公平。法约尔认为,公平是由善意和公道产生的,公平是指实现已订立的协议,但这些协议要经常加以阐明和补充。领导者应该经常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使公平感深入人心。

(11)保持人员稳定。法约尔认为人们熟悉自己的工作需要时间,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有秩序地安排人员井补充人力资源。

(12)首创精神。法约尔认为,全体人员的首创精神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尤其是在困难时刻。

(13)人员的团结。法约尔认为,团结就是力量,要努力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和谐与团结的气氛。

(14)跳板原则。企业管理中的等级制度显示命令统一是必要的,但这会产生信息延误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亨利·法约尔提出跳板原则,以便跨过权力执行的路线而直接联系。但只有在有关各方都同意且上级知情的情况下才能这样做。 3.马克斯·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内容:(1)权力是组织的基础:传统权力、超凡权力、法定权力

(2)理想的行政组织模式:①组织中的人员应有固定和正式的职责并依法行使职权。组织是根据合法程序制定的,应有其明确的目标,并依据这一套完整的法规制度,规范成员的行为,以期有效地追求与达到组织的目标。 ②组织的结构是一层层控制的体系。在组织内,按照地位的高低规定成员问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③人与工作的关系。成员间的关系只有对事的关系而无对人的关系。 ④成员的选用与保障。每一职位根据其资格限制(资历或学历),按自由契约原则.经公开考试,合格者予以录用,务求人尽其才。 ⑤专业分工与技术训练。对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并明确每人的工作范围及权责,然后通过技术培训来提高工作效率。 ⑥成员的工资及升迁。按职位支付薪金,并建立奖惩与升迁制度,使成员安心工作,培养其事业心

三、西方现代管理思想

(一)“行为科学”学派(梅奥,霍桑实验)

1.特点:行为科学学派是在梅奥开创的人际关系学说发展起来以人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作为研究对象的学派,主要的代表人物及理论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管理对象重心及管理方法发生了转变。

行为科学学派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侧重研究个体需求、行为,团体行为、组织行为和激励、领导方式,认为人不仅仅是“经济人”,同时还是“社会人”,将人的管理提升到所有管理对象中最重要的地位,开创了管理理论中的人本主义潮流,引发了许多全新的管理观念和方法,进而形成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各种人本主义学派。为缓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内部矛盾和冲突,维持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工具。 2.主要理论:

(1)需求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的一种激励模式理论。该理论主要论点有:人的需求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求能够影响行为;人的需求都有轻重层次之分,某一层需求得到满足后,另一个需要才出现。

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2)双因素理论: (Two Factors Theory)又称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一种激励模式理论。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3)X、Y理论

X、Y理论是在资本主义管理理论中,还有对人的行为看法不同划分的三种理论。

X理论和Y理论是由道格拉斯·麦克里戈(Douglas M.McGregor,1906-1964)在他著的《企业的人性面》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X理论指人本性是坏的,一般人都有好逸恶劳的、尽可能逃避工作的特性;而Y理论与X理论相反,指人一般不懒惰,他们对工作的喜爱和憎恶取决于这份工作对于他们是一种惩罚还是奖励,在正常情况下人们愿意承担责任,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

超Y理论是1970年由美国管理心理学家约翰·莫尔斯(J.J.Morse)和杰伊·洛希(J.W.Lorscn)根据X、Y理论所做的实验结果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主要观点是不同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一样,必须根据组织内外环境自变量和管理思想及管理技术等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灵活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Z理论(Theory Z)是由日裔美国学者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研究分析了日本的企业管理经验后,在1981年出版的《Z理论》一书中提出,该理论认为企业管理当局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合为一体。

(二)“管理科学”学派

1.特点:(1)以系统的观点为基础,强调组织是由“经济人”、物质技术和决策网络组成的系统。 (2)以决策为目的,强调其原则、方法和程序是组织管理的核心。

(3)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的技术,建立数学模型,为现代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计划与控制以解决各项生产与经营问题。 2.系统管理理论的应用

把一般系统理论应用到组织管理之中,运用系统研究的方法,兼收并蓄各学派的优点,融为一体,建立通用的模式,以寻求普遍适用的模式和原则。是运用一般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理论和方法,考察组织结构和管理职能,以系统解决管理问题的理论体系。 系统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1)组织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是由五个不同的分系统构成的整体,这五个分系统包括: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组织结构分系统;管理分系统。这五个分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从而构成一个整体。这些系统还可以继续分为更小的子系统。

(2)企业是由人、物资、机器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的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它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受到这些组成要素的影响,在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中,人是主体,其他要素则是被动的。管理人员需力求保持各部分之间的动态平衡、相对稳定、一定的连续性,以便适应情况的变化,达到预期目标。同时,企业还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企业预定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内部条件,还取决于企业外部条件,如资源、市场、社会技术水平、法律制度等,它只有在与外部条件的相互影响中才能达到动态平衡。

(3)如果运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把企业看成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投入的是物资、劳动力和各种信息,产出的是各种产品 (或服务)。运用系统观点使管理人员不至于只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也不至于忽视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可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 系统管理理论把管理对象看作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研究企业管理的任何个别事物,都要从系统的整体出发,既要研究此事物与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又要研究此事物同系统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企业作为一个系统的构成要素:人、财、物资、设备、任务、信息。 (三)“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起来的,以社会系统论为基础,吸收了行为科学和系统论的观点,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统筹学的方法而一门新兴的管理学派。 主要理论

(1)管理就是决策。组织中经理人员的重要职能就是作决策。任何作业开始之前都要先做决策,制定计划就是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也都离不开决策。

(2)系统阐述了决策原理。决策过程包括4个阶段:搜集情况阶段;拟定计划阶段;选定计划阶段;评价计划阶段。这四个阶段中的每一个阶段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

(3)在决策标准上,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以往的管理学家往往把人看成是以“绝对的理性”为指导,按最优化准则行动的理性人。“管理人”假设代替“理性人”假设,“管理人”不考虑一切可能的复杂情况,只考虑与问题有关的情况,采用“令人满意”的决策准则,从而可以做出令人满意的决策。 (4)一个组织的决策根据其活动是否反复出现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决策。经常性的活动的决策应程序化以降低决策过程的成本,只有非经常性的活动,才需要进行非程序化的决策。 1.管理就是决策,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2.决策的类型:程序性和非程序性 (四)21世纪的管理创新(大纲)

管理指导思想的创新(人本思想);管理原则的创新(颠覆传统原则);经营目标的创新(可持续发展、高市场价值);经营战略的创新(双赢);生产系统的创新(ERP);企业组织的创新(扁平化、虚拟化、学习型)

四、中国现代管理思想

(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中国近代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建国后至“文革”结束前的企业管理;改革开放以来的管理 1.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

官僚资本企业的管理:洋务派的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官僚掌管,企业内部采用雇佣劳动;辛

亥革命后,官僚军阀的国营企业;推行比较规范的企业化管理方式;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集团采取雇佣劳动管理方式,成立企管协会,向托拉斯和康采恩发展,具有思想和行动统治色彩。

官僚资本主义的企业管理方式

(1)更多地采取了资本主义色彩的劳动管理方式。直接考工制,直接按工人职责,工资级差、工作定额等发放工资。

(2)制定了较为严格的选用人才的标准和实施办法,吸收和培养了熟悉企业管理方法的知识分子参加企业工作。

(3)向托拉斯和康采恩方向发展

(4)组织工会在较大的官僚资本企业中派出稽查组,收买工头、工贼当特务,统治人的思想和行动。

民族资本企业大都集中在大城市和轻工业。抗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在经营管理上采用科学管理方式,形成了中国企业科学管理思想的萌芽。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企业管理者技术、经营知识贫乏,经营管理水平低。

(2)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企业逐渐过渡到机器生产,集资方式多样化,提高劳动生产率。

(3)一战后,民族工业陷入萧条,民族资本四处受打击,得不到法律保障。 (4)抗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开始采用科学管理方式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整个时期) 3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重视行政管理

(1)建立了由厂长、共产党支部数据和工会委员长组成的“三人团”作为企业的领导机构。统一处理工厂的生产、生活问题。

(2)建立了规章制度。普遍订立了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规定了生产定额和工资制度,有条件的工厂实行了计件工资制,制定了产品检验制度。

(3)开展劳动竞赛,推广先进生产经验,发扬制动忘我劳动的革命精神,促进了生产任务的完成。 (4)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4.建国后至文革结束前的企业管理

(1)全面学习苏联的管理模式(计划管理和按劳分配):建立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坚持中共的领导地位,形成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权;坚持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列主义。

(2)探索中国现代管理模式: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两参一改三结合

5.改革开放以来的管理

(1)第一阶段(1978-1986):扩大企业自主权(利润留成,有权制定补充计划和销售超产计划,有权使用留成资金等);推行经济责任制(企业利润/亏损包干制度);两步利改税(国有大中型企业征收所得税和调节税)

(2)第二阶段(1987-1991):承包经营责任制(坚持企业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基础上,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原则,以承包经营合同形式,确定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益关系,使企业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管理制度);租赁经营责任制(在不改变企业的所有制性质的条件下,将全民或集体企业资产有期限、有条件、有偿地出租给承租者,并将经营权让渡给承租者) (3)

(二)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发展的新趋势

由国内管理向国际化管理转变;由科学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由首长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变;由政府管理向民营化管理转变;由封闭式实体管理向开放式虚拟管理转变

第三章 管理的基本原理

管理的原则:整分合原则、相对封闭原则、反馈原则、弹性原则、能级原则、动力原则、行为原则、价值原则

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1.指导“一切管理行为”; 2.它有助于强化管理工作; 3.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益与效率; 4.充分发挥组织的管理功能

一、系统原理(系统原理是根本原理,具有统辖其他原理的地位和作用。)

它的实质内容是研究管理对象(即人类社会组织)的系统性的规律以及管理过程的动态性的规律。

任何管理都可以认为是对系统的管理,没有系统的管理,就不可能存在任何社会组织。因为任何一个社会组织都是由人、物、信息、机构、宗旨等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是动态的,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系统原理所对应的原则是:整分合原则,相对封闭原则,反馈原则以及弹性原则 (一)系统的概念: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按照系统论观点,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综合体。 (二)系统的特征: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适应性;稳定性; (三)系统原理的要点

(1)整体性原则:指系统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以整体为主而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

(2)动态性原则: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系统不仅作为一个功能实体而存在,而且作为一种运动而存在。

(3)开放性原则:任何有机系统都是耗散结构系统,系统与外界环境只有不断交流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生存和发展。

(4)环境适应性原则:(使系统与环境的关系趋于合理)任何系统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他的输入来自环境,同时系统的输出也必须进入环境,必须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

(5)综合性原则: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任何一个系统都可以看做是由许多要素为特定的目的而组成的综合体。 (四)系统原理的内容:

就是在管理活动中,必须运用系统理论、系统思路、系统工程、系统方法来进行系统管理。

管理的系统原理要求将管理对象当作一个组织系统看待,进行系统分析,了解其组成要素、结构、历史及其现状、功能与环境关系及其变化,确定正确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以达到整体优化的管理。

管理遵循系统原理是由管理活动的系统性决定的,管理活动的系统性表现在:管理活动是各种管理职能的统一;管理活动是各种管理对象的协调与统一。

二、人本原理

它的实质内容是解决管理的核心与动力问题(即人与人的积极性的发挥),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各类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做好管理工作的根本。

人本原理所对应的原则是能级原则、动力原则、行为原则

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即一切管理工作都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出人的潜力,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

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观点:1.职工是企业的主体;2.职工的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3.使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4.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一)企业(单位)的主体:职工

劳动是企业经营的基本要素之一,人们对提供劳动服务的劳动者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是逐步认识的。

科学管理思想是把“人”作为生产过程中的一种不可缺少的要素来看待,把人看作为“经济人”或“机器人”

行为科学学说是将“人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他们认识到,劳动者的行为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质量和成本。而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动机又取决于需要。劳动者的需要是多方面的,经济需要只是其基

本内容之一,还有感情、友情、成就感等方面的需要。把人看作是“社会人” 系统、权变理论是将人作为企业的主体。企业管理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为人的管理,企业经营的目的,绝不是单纯的商品生产,而是为(包括企业职工在内的)人的社会发展而服务的。把人看作是“复杂人”,主要解决“尊重人”的问题

(二)有效管理的关键:职工参与 实行有效管理的途径:

A高度集权、从严治厂,依靠严格的管理和铁的纪律,重奖重罚,取得企业目标的统一,行动的一致,从而实现较高的工作效率。(把企业职工视为管理上的客体,职工处在被动被管的地位)

B.适度分权、民主治厂,依靠科学管理和职工参与,使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结合,使企业全体职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自觉地努力奋斗,从而实现高度的工作效率。(把企业职工视为管理上的主体,职工处于主动地参与管理的地位)

(三)现代管理的核心: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对人的性质的认识是主管人员为什么要对下属进行激励和怎样激励的前提。对人的认识,实质上是了解人们行为产生的原因,从而使主管人员把握住人们的行为方向、行为目的和行为结果。事实上,任何管理者都会在管理过程中影响下属的“人性”发展,同时管理者的行为本身以是管理者人性的反映,只有管理者的人性达到比较完美的境界,才能使企业职工的人性得到完美的发展。而职工队伍的状况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四)管理的根本目的:服务于人

企业应以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指导;提高设备和原材料的使用效率以满足更多需求;企业不仅要提供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而且要提供与其使用有关的各种服务

总之,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原理管理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三、责任原理

(一)必须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二)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 (三)奖惩要分明、公正和及时

四、效益原理

它的实质内容是指管理的目的(即有效社会价值的转换,产出问题) 效益原理所对应的原则是价值原则

(一)概念:是有效产出与其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即以最小的投资而获得最大的效益,要讲求实效、要从社会的、经济的效益出发,为实现系统的总目标,管理好系统的各个部分。

(二)效益的评价:效益的评价要求尽可能地公正、客观。因为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组织对效益的追求和获得,结果越是公正和客观,组织对效益追求的积极性就越高,动力就越大,客观上产生的效益也就越多。 效益的评价,可由不同的主体,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甚至相反。 首长评价:一般不够细致和具体,但有一定的权威性,全局性掌握的较好,其结果对组织的影响也较大。

群众的评价:一般比较公正和客观,但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费用。

专家的评价:一般比较细致,技术性强,但可能只重直接效益,而忽视间接效益。 市场评价:评价的结果与市场的发育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越是成熟、规范的市场,其结果就越客观公正。否则就不公正、不客观,甚至有欺骗

(三)效益的追求:效益是管理的根本目的,管理就是对效益的不断追求。

第四章 管理的基本方法

一、管理方法的重要性

(一)管理方法的概念:管理方法是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管理目标、保证管理活动顺利进行所采取的具体方案和措施

(二)管理方法的意义:(1)管理原理必须通过管理方法才能在管理实践中发挥作用;(2)管理方法是管理理论、原理的自然延伸和具体化、实际化;(3)是管理原理指导管理活动的必要中介和桥梁;(4)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途径和手段;(5)它的作用是一切管理理论、原理本身所无法替代的;

二、管理的法律方法

(一)法律方法的内容和实质

概念:是指国家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条例和司法、仲裁工作调整社会经济的总体活动和各企业、单位在微观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关系,以保证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方法。 内容:健全各种法律法规; 相应的司法工作和仲裁工作

实质:是实现全体人民的意志,并维护他们的根本利益,代表他们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实行强制性的、统一的管理

(二)法律方法的特点:法律方法具有严肃性、规范性和强制性。 (三)法律方法的正确运用

法律方法从本质上讲是通过上层建筑的力量来影响和改变社会活动的方法。这里有双重作用问题,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在管理活动中,各种法规要综合运用、相互配合,因为任何组织的关系都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就企业管理而言,法律方法不仅要求企业掌握和运用“企业法”以及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经济法律,而且也要掌握和运用民法赋予的权力和义务。企业应根据国家、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制订自己的管理规范,保证必要的管理秩序,有效地调节各种管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宏观法规在本单位得以顺利地贯彻执行,避免与法律、法规有悖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管理的行政方法

(一)行政方法的内容和实质

概念:行政方法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和层次,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直接指挥下属工作的管理方法。

实质:是通过行政组织中的职务和职位来进行管理。(它特别强调职责、职权、职位,而并非个人的能力或特权;任何部门、单位总要建立起若干行政机构来进行管理;它们都有着严格的职责和权限范围) (二)行政方法的特点:行政方法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垂直性、具体性和无偿性。 (三)行政方法的正确运用

行政方法是实现管理功能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只有正确运用不断克服其局限性,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⑴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行政方法的本质是服务。 ⑵行政方法的管理效果为领导者水平所制约。因为它更多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 ⑶信息在运用行政方法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行政方法要求有一个灵敏、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 ⑷行政方法的运用由于借助了职位的权力,因此,对行政下属来说有较强的约束力,较少遇到下属的抵制,这种特点可能使得上级在使用行政方法时忽视下属的正确意见和合理的要求,从而容易助长官僚主义作风,不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所以,不可单纯依靠行政方法,要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把行政方法和管理的其他方法、特别是经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管理的经济方法

(一)经济方法的内容和实质

概念: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各种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以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管理方法。这里所说的各种经济手段,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利润、奖金、罚款以及经济合同等。不同的经济手段在不同的领域中,可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实质:围绕着物质利益,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与劳动者个人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二)经济方法的特点:利益性、关联性、灵活性、平等性 (三)经济方法的正确运用

正确运用要求⑴要注意将经济方法和教育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⑵要注意经济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不断完善。 (3)不要迷信重奖重罚的作用,防止以罚代管的倾向

五、管理的教育方法

(一)教育方法的内容和实质

概念: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从德施加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受教育者的行为符合管理的要求。 实质:是要提高人的素质

(二)教育方法的特点:强制性、示范性、群体性、个体性、自主性 (三)教育方法的正确运用

对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必须采取讨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进行疏导,而不应依靠粗暴的训斥、压制和简单的惩罚来解决问题。对于传授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教育,也不宜全部采用以讲授为中心的教育方法。因为在讲授方式中,受教育者处于被动状态,接受知识的效率并不高,所以应当减少讲授方式,而较多地采用有目的、有指导的小组讨论、现场实习和体验学习等方法,让受教育者按他们自己创造的学习方法去学习。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诸如案例分析法、业务演习法、事件过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拓展训练等等。总之,教育的方式应灵活方便,讲求实效。

如专业式教育;情景式教育;启发式教育;互动式教育;

六、管理的技术方法

(一)技术方法的内容和实质

概念:指组织中各个层次的管理者(包括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根据管理活动的需要,自觉运用自己或他人所掌握的各类技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的管理方法。 内容:信息技术、决策技术、计划技术、组织技术和控制技术等 实质:把技术融进管理中,利用技术来辅助管理

(二)技术方法的特点:客观性,规律性,精确性,动态性 (三)技术方法的正确运用

⑴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在某些场合,技术可能很管用,但在其他场合,技术可能不管用。管理者既不能否定技术的重要性,也不能盲目迷信技术。 ⑵既然技术不是万能的,管理者在解决管理问题时,就不能仅仅依靠技术方法。相反,应该把各种管理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多管齐下”,争取收到较好的效果。 ⑶管理者使用技术方法有一定的前提,即他本人必须或多或少掌握一些技术,知道技术的价值所在和局限所在,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让组织内外的技术专家参与进来,发挥他人的专长,来弥补自身某些方面的不足。

概念: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从德施加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受教育者的行为符合管理的要求。 实质:是要提高人的素质

(二)教育方法的特点:强制性、示范性、群体性、个体性、自主性 (三)教育方法的正确运用

对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必须采取讨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进行疏导,而不应依靠粗暴的训斥、压制和简单的惩罚来解决问题。对于传授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教育,也不宜全部采用以讲授为中心的教育方法。因为在讲授方式中,受教育者处于被动状态,接受知识的效率并不高,所以应当减少讲授方式,而较多地采用有目的、有指导的小组讨论、现场实习和体验学习等方法,让受教育者按他们自己创造的学习方法去学习。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诸如案例分析法、业务演习法、事件过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拓展训练等等。总之,教育的方式应灵活方便,讲求实效。

如专业式教育;情景式教育;启发式教育;互动式教育;

六、管理的技术方法

(一)技术方法的内容和实质

概念:指组织中各个层次的管理者(包括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根据管理活动的需要,自觉运用自己或他人所掌握的各类技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的管理方法。 内容:信息技术、决策技术、计划技术、组织技术和控制技术等 实质:把技术融进管理中,利用技术来辅助管理

(二)技术方法的特点:客观性,规律性,精确性,动态性 (三)技术方法的正确运用

⑴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在某些场合,技术可能很管用,但在其他场合,技术可能不管用。管理者既不能否定技术的重要性,也不能盲目迷信技术。 ⑵既然技术不是万能的,管理者在解决管理问题时,就不能仅仅依靠技术方法。相反,应该把各种管理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多管齐下”,争取收到较好的效果。 ⑶管理者使用技术方法有一定的前提,即他本人必须或多或少掌握一些技术,知道技术的价值所在和局限所在,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让组织内外的技术专家参与进来,发挥他人的专长,来弥补自身某些方面的不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ob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