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和张江高科园案例分析

更新时间:2024-03-25 09: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1.1 案例借鉴

(1)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位于苏州城东金鸡湖畔,下辖三个镇,总面积达8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25万。借鉴新加坡的管理模式,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于1994年,历经16年的发展,园区规划完善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已经初具规模,高新产业竞争优势明显,主导产业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12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7.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9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为512.8亿美元。

1发展定位、战略与目标 ○

定位:苏州现代化新城区,中央商务区。

发展理念:实现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生态优化。 发展战略:重点实现四个转变,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从资源依赖、投资拉动向科技依托、创新驱动转变,从“工业经济”、“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智力经济”转变,和从“人力资源优势”向“人才资源优势”转变。

发展目标:把园区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生态型、创新型新城区。

2主导产业、示范区与产业业态 ○

主导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

四大示范区:即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突出的科技示范区,以承接跨国公司离岸外包业务为主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以虚拟口岸为依托的现代商贸物流运营中心示范区,以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示范区。

四大产业业态:信息产业集群,包括独栋高端办公楼、组合式商务中心、花园式办公;制造业园区,包括公园式制药园区、集中式中低层研发区;会展中心,包括临湖大体量建筑、倚自然景观的特色建筑群;休闲服务业,包括酒店式公寓、商务型酒店、分散式度假型酒店主题酒店。

3空间布局 ○

苏州工业园区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生产服务与生活服务配套。目前已经建成国际科技园、现代物流园、独墅湖高教区,国际博览中心等大型生产服务设施68万平方公里,建成邻里中心、左岸商业街、星海休闲广场等生活服务设施50多万平方米。

图5-9:苏州工业园空间布局图

4发展历程 ○

苏州工业园区自1994年建园,其发展步骤是从工业发展——高端、规模工业集聚——商业、住宅配套——文化设施综合完善。从建园至今经历了起步期、发展期和发展成熟期三个阶段:

1994年—1997年,起步期:发展定位是新兴工业园;以普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人口构成以农村人口迁移和普通制造业工人为主。

1998年—2003年,发展期:发展定位由工业园提升至苏州城市新区;以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出现城市人口的迁移,并产生了较高端的技术工人。

2003年—至今,发展成熟期:发展定位进一步提升为苏州新城;以知识产业和商贸服务业为主要产业发展方向;成为城市人口和高端科技管理人才向往的聚居之地。

表5-1:苏州工业园区发展阶段

发展时期 人口演变 新区功能演变 产业演变 起步期 :1994-1997 农村人口迁移 普通制造业工业工人 新兴工业园 普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发展期:1998-2003 城市人口开始迁移 较高端技术工人 苏州城市新区 资金密集型产业 发展成熟期:2003-至今 城市人口向往之处 高端科技管理人才 苏州新城 知识产业 、商贸服务业 (2)上海张江高科技园

张江高科技园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中部,有多条地铁线路直达,且与外环路相接,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该园区成立于1992年,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2万,主导产业为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等。截至2008年底,张江高科园区工业总产值实现421.4亿元,经营总收入839.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98.3亿元,吸引投资总额13.25亿美元,合同外资金额11.52亿美元;注册企业数为1540家,从业人员达到12.56万。

1发展战略与开发模式 ○

产业发展战略:以产业高地带动人才高地建设,以人才集聚提升产业等级;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开发模式:公司建设——政府回租——授权经营

2主导产业、发展模式及产业业态 ○

主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

产业发展模式:以“产业链”带动园区产业发展,通过设计和制造整合产业链发展,形成“设计+代工”的产业整合发展模式。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物医药创新链和集成电路产业链。其中,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目前张江已经成为国内最集中、技术水平最高、产业能级最优的集成电路研发与制造一体化产业基地。园区内已经形成以芯片设计、晶圆制造业为龙头的“设计+代工”的产业模式,包括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设备制造在内的国内最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园区形成了包括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在内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探索形成“药物研发与临床应用”的医药产业发展模式。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医药研发机构最集中、创新服务能力最强、新药创制潜力最大的生物医药基地之一。

产业业态:信息产业集群,包括独栋高端办公楼、组合式商务中心、花园式办公;生物医药集群,包括公园式制药园区、集中式中低层研发区;创意产业园区,包括低层多样化园区、特色化低层办公楼;休闲服务业,包括酒店式公寓、商务型酒店、分散式度假型酒店、主题酒店。

3空间布局 ○

图5-10:张江高科技园区空间布局图

张江高科技园区围绕主导产业进行空间布局。形成了多个产业基地,包括技术创新区、高科技产业区、浦东软件园、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科研教育区,以及居住区和扩展地区等功能区。

1.1.2 案例启示

综合这两个案例,本规划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产业效率、产业链、人才结构、园区布局六大方面总结出案例对杭州湾新区产业发展的六大启示: (1)发展阶段:园区的发展都经历了从工业发展主导到综合新城的过程

通过对园区发展阶段的分析,可以发现,园区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先进园区的发展基本都经历了从‘纯工业?工业+配套?综合新城’的过程:发展之初以纯粹工业主导,随着工业的发展,相应的配套日益完善,产业发展向高端化拓展,人口不断集聚,生产性服务业得到发展和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加大,从而生产生活结合的综合新城逐渐形成。

同时,园区发展还遵循一定的时间规律。2003年起,园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从开始的缓慢变化转变为急速上升。可以说,10年是一个工业区发生质的蜕变的重要节点。杭州湾新区发展至今,已经接近10年,这将是园区发展与蜕变的重要的节点。杭州湾新区已经到了思考转型寻求质变的重要阶段。

图5-11:苏州工业园与杭州湾新区的比较,10年的拐点

(2)产业结构:二三产业均衡发展,是先进园区的重要特点

比较先进产业园区的产业结构发现,较为成熟的园区的产业结构都相对均衡,即二三产比重较协调,三产为区域产业的重要组成,且有较大比重的三产业从业人员。

张江科技园的三大产业生产总值比重为0.1:58.6:41.3,苏州工业园区产业结构比重为0.5:67:32.5。三产比重均超过30%,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杭州湾新区产业结构比重为1.6:92.1:6.3,产业结构过于偏工业化 ,二产比重过于突出,超过90%,产业结构发展严重不均衡。从就业人员构成比中,苏州工业园区三产就业人员占20%,张江高科技园三产就业人员占70%,而杭州湾新区仅占6.5%。比重远远低于二产就业人员。

从杭州湾新区自身产业构成而言,化纤制造、机械制造、设备制造、纺织服装制造构成区域制造业的主要支柱,而处于产业链上游的高端研究型制造业较为缺乏。同时,杭州湾新区产业构成中化纤染整等企业比重过高,影响新区品质进一步提升。自2006年起,化纤企业一直占工业产值的四分之一左右,是杭州湾新区工业门类产值之首。然而,化纤产业较高的污染性、较高的资源消耗力直接制约杭州湾产业等级的提升。化纤产业的污染也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与杭州湾新区打造国际化的新城有较大的落差。

图5-12:三大产业园区的产业结构(左)和从业人员(右)比较

金属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0.00%4.95%2.47%2.82%2.96%3.67%3.87%3.95%4.27%4.29%4.94%7.43%7.50%

22.23$.64%5.00.00.00 .00%.000.00% 图5-13:杭州湾新区现状产业构成

(3)产业效率:高产出、集约化是先进园区发展的共同特征

与苏州工业园较为相似,杭州湾新区规划面积为242平方公里,工业园区为35平方公里。但发展效率来看,杭州湾新区远远落后于苏州工业园区与张江科技园区。

图5-14:三大产业区规划面积(上)、生产效率(中)、人均GDP(下)比较

注:其中苏州工业园是2007数据,张江是2008年数据,杭州湾新区为2009数据。

地均产出效率方面,苏州工业园区的地均GDP为14亿元/平方公里,而杭州湾新区仅为1.65亿元/平方公里;地均工业产值方面,苏州工业园为33亿元/平方公里,张江科技园为21亿元/平方公里,而杭州湾新区仅为9.46亿元/平方公里,不足苏州工业园区的三分之一和张江科技园的一半。

人均生产效率方面,2009年杭州湾新区人均GDP为5.5 万元,苏州工业园区为15.5万元,是杭州湾的三倍。地均产值低、人均产值不足是杭州湾新区现状的主要特点。

(4)产业链: 形成强而有带动力的产业链是先进园区的产业发展的特点

以少量强大的带动作用的产业为主导,并形成横向拓展、纵向延伸的产业链是先进园区的共同特色。最终形成为主导产业为带动,周边产业协调发展的集群化、规模化、规模化产业发展格局。比如,苏州工业园区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主为导,集成电路?微电子生产?软件开发?芯片制造?设备制造紧密联系的产业链;又如,张江科技园区的两大主导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了“研发——生产——销售”一体的四类产业链发展模式:技工贸一体化模式、技工贸分离模式、“研发+技术转让”模式以及研发服务外包模式。

而杭州湾新区的产业发展,虽然形成一定的产业链与集中区,但总体来说,目前还处理各自独立发展阶段,产业发展的联系性与协作性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因此,确定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并依托主导产业规划横向、纵向相联系的产业体系是当务之急。

(5)人才结构: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人才结构是保证新区领先的必要支撑

苏州工业园区从业人员总量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占11%,专科以上学历占60%;张江高科技园就业人员为,其中硕士上以占16%,专科以上占68%。两个园区均有超过70%的就业人为专科以上学历,且硕士以上的高端人才占有相当的比重。

相比而言,杭州湾新区总就业人员为8万人,硕士以上学历仅占0.2%,专科以上占37.9%。60%以上的人在专科以下学历。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来看,初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不到7%。从业人员的素质与先进园区差别明显。杭州湾新区就业人员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高等级技术研发人员数量差距明显,影响区域创新、设计功能的发挥。

苏州11`)%张江16h%杭州湾0.2%07.9 %硕士以上40`a.1?%其它100%专科以上学历 图5-15:三大产业区从业人员构成比较

企业引进就要留得住人才,而稳定的居住条件是留住人才的关键,“筑巢”才能“引凤”! 没有合适的居住、服务配套,以及足够的人才安居计划,杭州湾新区将无法构成对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长期吸引力;而没有足够多高素质的人才,新区更高层次的发展将会是一纸空谈!新区现有服务业主要以基础社会服务业为主,规模较小,等级较低,无法满足工业企业发展的需求,更与其国际化新区定位相之甚远。

(6)园区布局:围绕中心的居住与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是先进园区的共同特点

如下图所示,张江高科技园空间布局围绕有活力的、中心的、居住与公共服务区,形成环绕式布局,外围是由主导产业园区构成的产业园区;苏州工业园中心也为居住与公务服务区,周边布局主要产业区,并在不同的产业园区中形成一定的服务配套,构成次级组团。

图5-16:张江高科技园区空间布局

图5-17:苏州工业园区空间布局

相比之下,杭州湾新区目前空间布局则主要围绕化工产业园布局,空间结构不尽合理,未来发展应当考虑化工企业的搬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o3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