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四年级上册7运算律

更新时间:2023-04-14 01:0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p.56~58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着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在前面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也作了一些孕伏。例如,学生通过20以内进位加法的凑10思路的学习,通过100以内加法中出现小括号的学习,对加法结合律也有了一些感性性的认识。这些都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的结合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有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正确地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书上的情境图,师:四年级的同学们正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

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说一说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随学生回答板书,可能有的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解答第一个问题:请大家列式计算,写在自备本上。

做完后交流,老师依次随学生回答写出两个算式:

28+17=45(人)17+28=45(人)

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两个加数是一样的,但加数的位置不同,和相等……)

指出:这两个算式因为得数一样,所以我们可以用“=”把它们连起来,改写成:28+17=17+28

2、继续回答刚才的第2个问题:

请你列式解答。再交流。同样可以得到:17+23=23+17

3、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写出几个吗?老师巡视,注意各种写法,在交流的时候有序呈现

4、随学生回答板书,可能有的情况: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a+b=b+a

……

依次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重点要说清楚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没变)

问: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呢?(a+b=b+a)为什么?(更为简便)

指出:两个数加的时候,可以交换这两个加数的位置,和是不变的。这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规律。我们这节课就是要来研究运算中的规律

板书课题:运算律

运算律有多种,这种加法中的运算律谁能给它起个合适的名字呢?

随学生回答板书:加法交换律

5、运用加法交换律有什么用呢?

其实我们以前做加法验算的时候就用到了它。

出示题目:357+218

说说你竖式怎么写?验算的竖式呢?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解答第3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解答。指名请不同的解答的同学说一说。依次板书。

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算式,说说每一个综合算式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如果出现前面部分加括号的,指出:为了强调先算这一步,我们有时也会给它加上括号。)

2、比较这些算式,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因为得数相等,所以我们也可以用“=”连接

板书成:(28+17)+23=28+(17+23)

3、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

(36+18)+36○36+(18+36)

4、看板书,谁能说一说这些等式告诉我们什么?(三个数相加,位置不变,但括号的位置不同也就是加的顺序不同,但和是一样的……)

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几个吗?写写看。

选择交流,解释:(a+b)c=a+(b+c)

问:a、b、c分别表示什么?

指出:这也是加法中一个很重要的运算律,谁知道它的名字呢?知道为什么要这么称呼它么?

板书:加法结合律

5、观察“(28+17)+23=28+(17+23)”,请你猜一猜,加法结合律会有什么用呢?

(后面的先加,正好得到的是一个整十数,这样就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

指出:加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这在下一节课中将会有重点的介绍。

四、巩固应用:

1、下面的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其中最后一题,要提醒学生注意:它先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交换了48和25的位置,再是用了加法结合律。

2、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学生填写完之后,要让他们说说是应用了加法的什么律?

观察下面两个算式,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运用加法结合律,两边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请你观察一下,你更喜欢算哪题?算一算

看来熟练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凑整十整百整千,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3、哪两片树叶上数的和是100?连一连

学生连完后,指名交流经验

4、补充:4+3+8+2+6+1+7

这个算式你会怎么加?想一想,这里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指出:较多的数一起加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综合运用了交换律和结合律。

四、全课总结:我们今天学的这两个运算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么?(和都没变)那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交换律是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结合律是三个加数不交换位置,但运算的顺序改变了,和不变。)

五、布置作业:

p.58第3题

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p.59~60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这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律的基础上安排的。例题以计算林山小学四、五、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跳绳比赛为题材,通过计算呈现出不同的解答方法,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出应用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简便算法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与交流的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简便算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中的两个运算律,谁能来说一说?

(可以先随学生回答写出字母表示的等式,再说说其意思。)

用加法搅浑律,我们可以进行验算。用好这两个运算律,我们可以使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知识。

二、学习例题:

1、出示例题图,看后指名说一说表格中的信息

要求三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跳绳比赛,你是怎么算的?写在自备本上。

交流各自的算法。可能的情况:

(1)29+46+54

=75+54

=129(人)

(2)29+46+54

=29+(46+54)

=29+100

=129(人)

比较这两种做法,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2、试一试: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学生独立写在书上,再指名板演

在讲评的时候,注意书写的规范,要把简便的过程写清楚

还要让学生说清楚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三、完成想想做做

1、你能很快说出每组气球上三个数的和吗?

先可以请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再交流。

比如第一组和第三组可以做一个对比。第一组32可以分别和18或是38凑成整十数,所以两种方法都是可以的。而第三组21虽然都可以和59、79凑成整十数,但相比,和79能凑成的正好是100,计算就更简便了。所以当方法多种的时候,最好能选择最简便的方法。

2、这样简便就怎样算

举例:175+201

指名说清楚过程。其他学生再和同桌一起边说,边完成书上剩下的练习。

3、分别算出下面三户人家今年四、五、六月用电的合计数,填在表里。

填写的时候,要提醒学生观察一下,能否有简便的算法,再计算。

全班交流

4、填写下表(p.60第6题)

填完后着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可能有的情况:

(1)加数都是200,加的数越大,和越大;被减数都是200,减的数越大,差越小

(2)把两个得数加起来,结果都是400,把两个结果相减,结果分别是20、40、60……

对于后面这种想法,老师可结合字母算式来算一算:

(a+b)+(a-b)=a+b+a-b=2a,所以结果都是400

(a+b)-(a-b)=a+b-a+b=2b,所以结果都是2个b

四、布置作业:

p.60第2、5题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以及相关的简便运算

教学内容:p.61~62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了加法的运算律及其相关简便运算后学习的。对于乘法的交换律,学生学习表内乘法时有了初步体验,知道根据同一幅图能列出两个乘法算式,知道互换乘数位置得数相同。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验算方法时,知道互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教材对乘法交换律的编排与加法交换律类似,也是由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引出一组算式,让学生初步理解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

变;再让学生通过举例,经历分析、综合、抽象的过程,得出乘法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的编排与加法的结合律相似,但对学生探索的要求有多提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1、学习乘法交换律:

演示例题图,谁能用数学语言说说图意?

(一组5人踢毽子,3组一共有多少人?)

把算式写在自己的本子上,全班交流:

(1)3×5=15(人)(2)5×3=15(人)

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乘数相同,位置不同,积相等)

因为积相等,我们就可以把这两个算式合写成一个等式,谁能把它写出来?

(3×5=5×3)

读一读,这个等式,问:类似的等式你还能说几个吗?

……

说得完吗?那你有什么好办法?

板书:a×b=b×a

指出:这是乘法运算中的一个规律,知道叫什么吗?(板书:乘法交换律)

2、学习乘法结合律:

演示例题:华风小学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有23人参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请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可能有的结果:

(1)6×5×23 (2)5×23×6

=30×23 =115×6

=690(人) =690(人)

(3)6×(5×23)(4)6×23×5

=6×115 =138×5

=690(人) =690(人)

评讲这几种方法:

方法一先算的是多少个班级,再算全部

方法二先算的是一个年级参加的人数,再算全部

方法三也是先算多少个班级,再算全部

方法四先算6×23意义不好说,所以不提倡

比较方法一和方法二,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交换了6和23的位置,……用到了刚学的乘法交换律)

比较方法一和方法三,它们有什么联系呢?(三个乘数没变,位置没变,但乘的顺序变了,积没变。)

想一想,这又是乘法中的什么规律呢?

随学生回答板书:乘法结合律

谁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一规律?a×b×c=a×(b×c)

3、学习试一试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

(1)23×15×2 (2)5×37×2

学生先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讲评时注意书写的规范,并要学生能说出各是用了什么运算律?

二、完成想想做做的部分练习

1、先填空,再想想应用了什么运算律(题略)

注意最后一题:13跑到了前面,那肯定是用到了乘法交换律,本来是没有括号的,那就是先前面的,后面的算式在后面多了个括号,那就变成了先算后面的,这就用到了乘法结合律

2、比较上下两题,你更愿意算哪题?算一算

3、你能很快说出每束气球上三个数连乘的积吗?

先是同桌互说,再是指名说。其中最后一束,要让学生比较多种方法都比较简便的时候,选择最简便的方法

三、布置作业:

第4、6题

练习课

教学内容:p.63、64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进一步熟练掌握并应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计算的能力。

补充其他的结算规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补充:

前面我们分别学习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想一想,会不会有减法和除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呢?为什么?(估计学生会举例说明)

那减法中会有哪些运算规律呢?

比如说:a-b-c,它可以等于什么呢?

a-(b+c)或a-c-b

举例说说我们情况下可以分别用这两种方法:

348-57-43、348-48-57

A-b+c可以等于什么呢?也请举例说明。

A÷b÷c、a×b÷c、a÷b×c呢?

指出:这些变化,都可以使计算简便,要灵活加以应用

继续补充:32×25

这题只有2个乘数,那它又可以怎么简便计算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强调:在乘法中,25最喜欢4,所以可以把32分成4×8,写成:8×(4×25)=8×100=800

二、完成p.63的练习

1、第5题,要求学生读题后列式,分别算出苹果和梨各有多少千克?

在解答这题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列式的时候还是要注意算式每一步的解答是否有意义?正确列完算式后再考虑能否简便计算

2、第7题,填写表格,然后再说说表中的哪个乘数变化了,是怎样变化的?积又是怎样变化的?

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句子进行表达

3、第8题,先算一算,再比一比每组中哪道算式的计算比较简便

估计学生都会直接选择下面的题进行计算。

算完后追问:45×12和36×15,这两个算式的结果都是540,但如果只看算式你能知道它们的结果是一样的吗?想一想,能不能把算式拆开后再比较呢?(比如:3×15×12=3×12×15)指出:这里其实也应用了乘法的运算规律

4、第9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要求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能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

三、完成p.64

1、口算

学生做完后校对得数

2、第5题,算出表中每个月几种费用的合计数。要求学生算之前都要先观察,看一下能否简便计算。算完后再交流方法及结果

四、布置作业:

第2、5、6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ny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