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更新时间:2023-10-15 14: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城市规划原理 读书笔记

班级:建筑二班 姓名:张殿恒 学号:2014301530086

读 《城市发展史》 节选 特大城市的神话有感

武汉作为湖北省的省会,中国中部最大的城市,在各种定义中,已经被贴上了特大城市的标签。生活在武汉,作为一个平民,能感受到的最真实的感受也就是,紧走慢走走不出汉口,地铁永远占不到座,马路上总是在堵车……归根到底,还是人口太多的缘故,目前武汉人口已经超过了一千万的大关。

刘易斯.芒福德所著的《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的节选“特大城市的神话”则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专业的视角来看待特大城市的发展。在本章中,作者对大都市所持的观点更多属于阴暗的消极面,他将大都市比作磁石、容器和交流传布器,来象征现代大都市在功能形态之上的特点。

首先,从特大城市的形成原因来看,有以下几个因素:城市规划的认识上的局限性,资源财富集中后的吸引效应,中央集权导致的政治集中性。

⑴城市规划的问题:毫无疑问,每个大城市都不会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现代大都市都是千篇一律的,你会看到四通八达的道路,地铁,无数林立的摩天大厦,如果能从高空俯瞰,或者说是卫星地图,就会发现,每个城市真的就像是一个个巨大的膨胀团块,一条条道路就像是一条条触手向四周伸展扩张,这似乎是城市发展的自由生长,然而,这真的是合理的吗?显然不是!

对于城市的生长,在这种超大尺度上时不可能放任的,要让城市有效合理的生长,就涉及到城市规划的责任。不过,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在城市的前期发展中,一味追求空间扩展上的大成为了主旋律,取消量的限制标志着从一个有机系统变为一个机械系统,从有目的性的增长变为无目的的盲目扩展。城市摊大饼似的向四周扩张着,却缺少了合理的思考,导致了各种问题,道路堵了,就拓宽道路,车子多了,就修停车场,结果是道路更堵了,车子更多了。只是为出现的问题找小范围的解决方案,没有进行更深的前期规划上的思考,来优化城市的发展,没有特别专业的规划师是一大原因。

以武汉为例的话,在以武昌,汉口,汉阳为中心的向外扩展过程中,前期的规划中也遵循的是摊大饼的策略,由中心向四周无序的扩展着,像北京一样的出现了一环二环三环等等,虽然年年都在修路,交通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不过,令人欣喜地是,包括武汉在内的很多地方都在试行新的城市规划了,比如设臵卫星城,主动限制城市规模的扩大等等,以及合理布局各种新型产业,由盲目扩展走向有目的的增长,虽然效果还不太显著,但是,至少已经做出了努力。

⑵资源财富的集中。这个原因无疑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相比乡村或者其他小城市,大城市拥有太多的优势。地理优势是其中之一,上海,广州,香港,深圳这几个全国最大最发达的城市,地理优势都得天独厚,宽广的海岸线让货物流通变得如此容易,于是在占据了发展先机之后,全国的资源与财富都与这些地方发生了莫大的关联,并

无形中向这些地方集中,从经济总量就可以看出来,GDP超过万亿的成员一大半都在东部沿海。武汉,GDP同样超过了万亿,同样具有的是独特的地理优势,位处长江汉水的交汇之处,九省通衢的头衔自然也不虚,经常会有人评论说,武汉是吸了全湖北省的血来发展自己,虽然这个观点太过极端,但资源与财富的集中也可见一斑。由此也可以看到,特大城市的人口也跟着资源与财富的集中而积聚起来,武汉达到了一千万人口,占据了整个湖北省人口的六分之一,而上海泽更恐怖的是已经超过了两千万的人口数量,在世界各地也是如此,这是史无前例的,古代的超级大都市也才百万人口而已。

于是,作者就提到了“对人口的奴役”问题,通过一系列的代替和强迫发展,使机械的方法,从一个部门到另一个部门,排挤并取代了有机的人工方法,最后总的结果是取代活的形式,并且只鼓励那一种人类的需要和愿望,这种需要和愿望有利可图,便依附于生产性的机械装臵上,为了利润和权力,安全和奢华,或是安全和权力,结果是让生产城市变成了金融中心,出现了大规模的垄断或半垄断,空前的利用能源,让奢华从宫廷逐步走向大众,这虽然整体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人们却陷入了这样的利益泥潭,在机械化中工作,丧失了最原本的有机性追求。

⑶政治权利的集中。不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权力虽然代表了大众,但还是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形成了典型的官僚制度。对于城市来说也是如此,城市的权力等级是有高低之分的。北京作为中国首都,拥有最高的行政权力,政治管理机构在此十分集中。

再就是类似于武汉之内的省会,在全省也是最高的行政地区,或者重庆天津这类的直辖市。这些城市因为拥有相对更高的行政权力,在发展上也就具有更大的倾斜,办理各种手续也更加方便,容易,交通优先发展,周围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都向这里集中,也就导致了才符合资源的集中。工商界和政治界的官僚制度还会想要彰显自己的强大,旋绕自己的成就,于是楼越修越高,城市越来越大,以彰显资源财富的富有,更多的人想要体现自己的价值,也就必须到大都市区发财致富,去发挥影响。

这些因素导致大城市体量和人口的增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导致了更多特大城市的出现。

特大城市的出现导致的问题自然最直接的就是拥挤了,因为人口已经来到了千万级别的集聚,这对个体带来了很多问题。限制大城市的发展的纯物质的三个因素:水资源数量,可利用的土地,花在交通运输上的时间和金钱。体现在大多数人类个体上,就是物价涨,生活花费急剧升高,拿着每个月几千块的工资,工作一年连个厕所都买不起,上班也是人挤人,还要花几个小时在上班路上。城市的扩展达到一个临界点后,对临界点周围的地区的吸引力便会越来越小,最后脱离城市的控制,就像之前在北京听到过“北京实在太大了,我住南边,一年也没去过北边一次”,可见特大城市扩大到一定规模后,核心的吸引力是在逐步衰弱的。

不过,文章虽然主要呈现了特大城市的消极方面,但也不会是一

无是处。

特大城市达到的成就是盛况空前的,就像是埃及金字塔带给时代的印记一样,在技术上特大城市是人类进步的具体呈现。其中发展出的各种技术的确使人类生活水平上升了很多档次,城市中的人要得到各种供给变得如此容易,无论是海鲜,鹿茸各地食品,还是摩天轮,冲浪各种活动。

另外,不可能被忽视的一个影响便是大城市对于文化传播的影响。大城市首先是人口极度集中的地方,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各族人民聚集在一起,对于文化的传播、交流、融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催化器。具体来说,就像美国的唐人街,各国的孔子学院,传播到中国的基督教等等,因为大城市的出现,以及大城市在交通上的巨大发展,将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使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大融合。

可以说,大城市拥有双面性,既有消极的一面,又有积极的作用,如何减小消极影响而又继承下来积极的一面呢?作者给出了答案。

首先大城市应避免一个中心向四周扩展而直到各自连成一片,应该发展各个次中心,就像现在的卫星城市一般,(文中考虑到人在交通上所花的时间与经历的痛苦,提到了建立以步行交通为主的次中心),每个区域能够自给自足,又有了一个明确的中心集聚点,能够大大减少人们在交通上花费的精力和时间,这样也能解决交通上的拥挤问题。

再者,一个著重要的解决办法是要将资源均化,现在大城市拥有

绝对优势的资源,其他地方的人要想用这种资源就必须到大城市,不过如果能通过改进,将各类资源均衡化,在各地都能直接享受到各类资源。就拿图书馆说事的话,在镇上不能借到的书,就检索到市里,市里没有的就检索到省会图书馆,甚至国家图书馆,让在镇上就能享受到全国的资源,当然这只是一个很小的片面例子,不过要是真的能达到这种状态,即文中所说“创造与分散货物的方法”。于是,我们能达到另一个更高级的目的,全球文化与文化大规模的交流也就不需要大城市的容器作用,而是实时实地就能进行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nh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