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次分配及再分配
更新时间:2023-09-18 08:38:01 阅读量: 幼儿教育 文档下载
关于初次分配及再分配
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主要包括居民提供生产要素所得报酬收入,政府
通过征税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企业在扣除其固定资产消耗和其他运营成本及税收后的净营业盈余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
制形成,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
干预初次分配。
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是指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
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
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通过下列途径来进行:
(1)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是国家制定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它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它把各个部门上缴的税金通过预算支出形式,用于经济建设、文教卫生、国防建设、福利设施、行政管理等各
方面。
(2)银行信贷。银行信贷在不改变资金所有权的条件下,把社会闲置的资金和货币集中起来,然后向单位、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这就改变了资金使用的主体、使用的方向、使用的时间,从而对国民收入
进行了再分配;
(3)劳务费用。在社会主义分工体系中,有一部分劳动者用自己提供的劳务获得收入。 (4)价格变动。价格变动不能增加或减少国民收入总量,但会改变国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阶层居民之间的分配。价格的调整和市场价格的变化,影响着交换双方的实际收入,引起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例如,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降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就会增加农民收入;消费品销
售价格提高,就会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就会引起国民收入在各工业部门之间的转移等等。由此,国民收入在国家、部门、企业、职工、农民之间实现
了再分配。
最后,我们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来区分二者:
一,初次分配存在于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如:农、工、建、交、商等。而再分配指的是非物质资料生
产部门的收入分配,如:机关、学校、医院等。
二,看主体。再分配的主体主要是国家。
下面看一个例题:
(江苏2009高考)12.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下列体现“再分配更加注
重公平”的措施是
A.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 B.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
C.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D.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也就是国民收入的一次分配,一般来说它总是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国民收入是由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全体劳动者创造出来的,所以首先围绕着这些劳动者的企业进行初次分配,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在物资资料生产部门的企业单位内部进行的。
经过初次分配之后,国民收入将被分解为三大构成部分: 1.国家所得部分,即国家(政府)收入。经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首先会形成国家的政府收入部分,它是以利税的形式由各个生产经营单位上缴给国家的,并且作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于全社会范围内使用。这部分的收入,可以理解为是国家服务、政府行为的报酬。一个主权国家的政府为它的国民提供了国防、社会基础建设设施、社会公共产品设施、社会经济环境等等特殊的产品与服务,同时又对国家的方方面面进行组织与管理,而且还是一部分社会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因此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首先形成国家的所得,即政府的收入是完全应该的。政府进而会妥善处理和动用这部分收入,对整个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是机器重要的。
2.生产经营企业所得部分,即企业收入。国民收入本身就是由各个生产经营单位创造的,将国民收入按照一定原则规定分配给各个生产经营单位是完全理所应当的。鉴于生产经营企业是多种多样的,这一块收入主要由企业生产基金、企业发展基金和企业奖励基金构成。
3.劳动者个人所得部分,即个人收入。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形成的个人收入部分是指国民收入中分配给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的个人报酬部分。它主要表现为物质资料生产经营单位的职工的工资,此外还有自我雇佣者的个人收入部分。这一部分的收入是劳动者投入劳动力要素、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报酬,也是劳动者赖以生活与生存的收入来源。这块收入不能够太小,至少应该保证劳动者的衣食无忧,然后则可以量力而行是本单位的劳动者获得尽可能多的收入。一般来说,工资是服从刚性原则的,通俗地说就是人们习惯于工资越来越高,而不善于接受工资变低。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之后最终形成了国家收入、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三大收入。这三大收入是经济社会的三大基本的原始收入。一个国家的良性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国家收入、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之间的关系及其各自内部的关系,协调好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确保社会的和谐进步。
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一)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原因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经营单位范围内进行的,但是一个社会是不可能只有生产经营单位的,它还有许许多多的非生产部门。同时,一个社会的发展也不可能只照顾到生产经营单位的利益,它要统筹规划、协调部署。具体的,我们将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理由总结如下: 1. 满足各种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 2. 满足社会统筹规划、协调部署的需要。
3.满足国家建立社会后备基金和社会保证基金的需要。 (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具体途径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是多种多样,不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具有相互间的横向可比性,而且同一国家和地区的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也可以进行纵向的比较。一般而言,现代国家的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具体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国家的预决算。国家预算是国家为了实现其社会职能、有计划、合目的、分步骤地筹集与分配国家收入的一个财政分配工具,属于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是国家实现财政分配的重要环节,也是国民收入实现再分配的主要途径。国家预算应该反映国家的财政状况,体现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政府活动的态势。通过国家预算的编制、执行与决算管理,我们将各个企业上缴的利税集中起来形成国家财政的预算收入,然后再由国家财政的预算支出将它们再分配到整个国家的各个地区、各个部类,并且形成各种社
会基金,从而可以统筹安排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国家财政的预决算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国家财政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决算管理的时候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定要注意吻合国家当期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时刻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和趋势作为国家预算的基础。同时要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原则对国家预算进行把握。并且要注意财政收支的动态平衡以及预算、信贷与物质的平衡。还要正确处理国民收入分配之后形成的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关系。
在国家财政的预决算领域,有两个主要的概念,就是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财政收入是国家财政分配的第一个阶段,即聚拢资金的阶段,是国家运用其财政聚集资金的功能、借助一定的具体方式将各个物质资料生产经营单位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部分地聚集到国家手中形成的国家收入部分。财政支出是国家财政分配的第二个阶段,即散发资金的阶段,是国家运用财政职能将第一个阶段聚集起来的资金再以一定的方式分配出去。财政收入有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之分,其主要来源是国家收缴上来的利税,此外还有债务收入、专款收入以及其它收入等等。财政支出的去处多种多样,内容十分复杂,主要是形成了各种社会基金,目的就是要尽量保障国民经济的快速、稳步、持续、健康、和谐的发展。从本质上讲,国家财政收入主要形成于国民收入分配的初次过程,利用财政收入政策进行的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调节基本上还是属于国民经济初次分配的范畴。财政支出却不同,它由财
政收入所支持,但是动用财政支出对国民经济收入的任何分配和调节都是属于再分配意义上的国民收入再分配。
2.价格和价格体系。国家可以合目的地通过价格体系充分利用价格杠杆的作用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虽然市场经济国家的价格是由市场自行决定的,但是国家仍然可以影响到具体价格的最终确立。所以,国家可以利用价格体系对价格进行调整,影响由市场交易价格连接起来的买卖双方的实际收入,引起一部分国民收入重新在某些地区、部门、企业、个人之间进行转移,从而完成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比如,国家提高农业产品的收购价格并且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或者是减免农业的某些税费,这就会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从而实现了国民收入在工农与城乡之间的重新组合,即完成了再分配。再比如国家规定某些行业的最低工资水平和福利状况,将企业收入在业主和雇员之间进行转移、调配,充分保障了从业人员的切身利益。
价格与价格体系的再分配功能的实现过程体现的是生产经济的价值规律、优胜劣汰。
3.银行信贷。银行信贷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是因为银行拥有聚散资金的功能。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两个方面,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是指向广大的银行储户的,即银行可以将企业、个人与各类单位的闲散资金吸收到银行来,变成巨大的货币资本。这比款项在银行业务可以周转的范围内任由银行主张。银行就可以利用它开展资产业务,即银行将它吸收的存款按
照一定的原则和方式方法再发放出去。在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的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过程中,银行实际上已经对国民收入进行了暂时的重新分配。资金,就在这吸存放贷之间,经过银行的中介,暂时地从存钱的所有者手中转移到了借贷的使用者手中。当然,银行信贷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与手段,除了吸存放贷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再分配的过程以外,银行还可以通过存贷款的差别待遇进一步对国民收入做出再一次的分配。银行可以通过选择贷款对象、控制贷款金额、运用差别利息率等调整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的规模、过程和结果。
4.劳务费用。这主要是针对服务性行业的。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除了物质的需要以外,也要享受一定的服务。劳务费用就是服务性行业的从业人员因为向人们提供了服务性活动、满足了人们的生活所需,从而取得的服务报酬。劳务费用本身是从一部分人群向另一部分人群转移的一部分国民收入。也就是说,劳务费用的支付本身就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特定时期里面,服务性行业的具体单位在得到全部劳务费用以后,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员工的工资,用以支持员工的生存、生活与发展;一部分留作单位的提留基金,保证单位的正常运做和进一步的发展;一部分支付各种管理费用;一部分以利税的形式上缴给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力改善和提高,人们对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转移服务性行业成为劳务收入的国民收入也将越来越多。这就显示,在这个层次上而言,国民收入的再
分配将越来越倾向于服务性行业。
总之,我们主要借助于这四种途径或手段完成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相对于初次分配而言,再分配是着眼于社会的整体利益的,它力求协调的是整体社会的利益关系。如果说初次分配里面主要表现的是效率问题,那么再分配则主要是出于维护社会公平的考虑——或者说再分配强调的是基于社会公平之上的社会整体效率。在再分配领域,税收的地位与作用尤其重要。简单地说,再分配主要依靠国家财政预算,国家财政预算里面有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主要依据,而财政收入又主要来源于税收,税收于是成为了重中之重。我们将在后文涉及税收、再分配与社会公平问题。
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一次分配)与再分配(二次分配),如果按照分配结果的最终用途来分,形成了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用于积累与消费两个方面。其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又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而言,个人消费品主要是凭借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但是,“劳”这个要素在现阶段还有其特殊性的一面,不能简单地归到按生产要素分配中去。所以,我们将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两大方面论述个人消费品的分配。
1、按劳分配 2、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在分配个人消费品过程中遵循的主要原则。按生产要素分配个人消费品,就是指各个生产要素按照各自的贡献参与个人消费品的分配。而生产要素的贡献,是指各个生产要素按照一定的模式与规范投入生产经营之后分发生了作用,产出了一定数量与质量的产品、获得了一定的经济益,然后给它们的所有者与生产经营者带来了经济回报。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金(资本)、技术、信息、组织与管理、风险与机会、房地产等。所以按生产要素分配具体表现为按劳动分配、按资金(资本)分配、按技术分配、按风险分配、按组织与管理分配、按风险与机会分配、按房地产分配等等。
我国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在按劳分配之余还需要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深刻的经济发展背景与客观依据的。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按生产要素分配个人消费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各种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因此,作为社会经济资源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与投入—产出等,都应该遵守市场经济的规范与原则进行。于是,各种生产要素的生产经营者在获得与享受生产要素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向它们的所有者支付相应的代价。这是对生产要素参与生产经营、做出贡献的报酬。同时,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就有了相应的经济收益。从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形成。
其次,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需要在按劳分配的同时结合非按劳分配的方式进行具体的个人
消费品的分配。由于我国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与经济发展阶段,决定分配制度的所有制结构还远远没有像马克思等人所设想的那样单一而单纯。实际上,除了公有制经济之外,还有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并行发展。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方式就不可能采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的按劳分配了,它们将按照谁所有、谁取酬的原则进行个人消费品的具体分配,也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再次,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多种经营方式的存在,也需要在按劳分配的同时结合非按劳分配的方式进行具体的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按照两权分离原则,所有权与经营权要适当“脱节”,参照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比如规模、技术特点、生产经营态势等等,分别实行国家经营、集体经营、股份制经营、股份合作经营、租赁经营等各种具体的经营方式。在这些不同的经营方式中,各个所有者与经营者的职能与贡献是有差别的,从而其获取收益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按生产要素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的,也将按照生产要素的贡献情况参与经济收入的分配,即按生产要素分配。 正是出于以上这些客观必然性的考虑,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一般情况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方式和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
按劳动分配。按劳动分配,就是依据劳动的贡献索取经济收入。这是不同于按劳分配意义的按劳动分配。在这里,劳动是作
为一种生产要素而存在的;劳动要素的所有者依靠出售或付出劳动要素、实施劳动而获得自己的那部分劳动收入。按劳动分配的劳动要素的所有者是非常不一样的,有纯粹依靠出卖劳动、获取报酬为生的劳动者,主要是各类生产经营单位的雇员,其按劳动分配所得的是工薪收入;有自我雇佣的社会就业者,他们既是劳动的出售者,也是劳动的收购者,兼雇员与雇主于一身。他们按劳动分配取得的收入只是其总收入的一部分;有的劳动者,比如个私企业主,是企业的出资者、生产经营者、组织管理者、风险承当者等等,但是他们也参加劳动,那么也要依照劳动要素的贡献参与分配、获得劳动收入。
按资金(资本)分配。按资金(资本)分配,就是以一定的货币资本的投入与贡献来获得经济收入。按资金(资本)分配到的收入包括利润、利息、股息、红利等。其中,利润是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的收益;利息是借贷资本的收益;股息、红利是对参股、入股的货币资本的回报。
按技术分配。按技术分配,就是将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投入直接的生产经营活动、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然后按照技术的贡献率分配给技术所有者特定的经济报酬。我们国家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科技成果可以折合成为“技术股”获得相应的股份红利;或者,按照科技成果的收入提取一定的比例直接分配给它的科研人员;或者,也可以参照其它的分配与奖励措施,把科技收入的一部分支付给有关人员。当今
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又以科学技术为重。国家鼓励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势必加大按技术分配的力度,以激发人们的科研、创新的积极性。
按信息分配。按信息分配,就是将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要素参与到经济收入的分配中来。信息作为生产经营的要素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信息产业是一个新兴的年轻部类。在当前知识经济,或者信息经济的新经济态势下,信息对经济产出与经济收入的贡献将会越来越大。掌握了信息,就是拥有了市场先机,就能够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就具有更广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按组织与管理分配。按组织与管理分配,就是将组织管理当作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而作为参与分配的依据。组织管理可以令生产要素以最佳的比例组合起来、每一个要素都“各尽所能”、获取生产经营的最佳收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它的权重还会日趋加大。
按风险与机会分配。按风险与机会分配,就是按照所承当的风险与能够拥有的机会以及相应的经济回报进行的分配。市场经济是充满机会与风险的,市场信奉的是“高风险,高赢利”。任何人在市场中都会遭遇许多的机会、面对许多的风险,市场竞争、供求转移、价格涨跌、人事变迁、乃至任何的天灾人祸都可能使他们陷入利害冲突之中——当然,他们也就因此获得了一定的风险收入与机会收入。
总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方式方法很多,且具有应时、
应地的灵活性。随着经济的发展,按生产要素也将进一步发展。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个发展趋势,明确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容、形式与作用,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领域加以贯彻实行。
四、正确处理分配领域的几个关系问题
(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是我国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充分与合理地发扬分配的积极作用、最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有利保障。
效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范畴,简单地说,就是指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所投入的成本与所产出的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一般来讲,给定投入成本,产出收益越多,效率越高;反之,产出收益越少,效率越低。如果给定产出收益,投入成本越少,效益越高;反之,投入成本越多,效率越低。效率优先,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紧密结合起来,打破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奖勤罚懒,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奋斗精神。在注重效率的同时,也必须兼顾公平。 公平,主要是一个社会范畴的概念,它的基本意思是合乎规范、合乎情理、不偏颇、不偏失。公平既是社会主义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公平,主要包括机会的公平与结果的公平。机会的公平,意味着,每一个人、每一种要素都可以平等地参与生产经营活动、都可以发挥作用、都可以获得
发展的潜力。结果的公平,则强调每一个人、每一种要素在参与社会财富、国民收入的分配上的公平合理,即,谁贡献、谁主张、谁收益。讲究效率,不是要将收入差距过分拉大;讲究公平,也不等于平均主义。效率与公平是辨证统一的。至少,在分配的领域,效率是公平的效率,讲效率不等于提倡两极分化;公平是效率的公平,追求公平并不必然导致平均主义。
在收入分配中必须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一方面要看到效率优先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兼顾公平的重要性。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从分配制度上保证了把提高效率放在优先地位,同时也必然会拉大收入分配的差距。从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提高效率的角度来看,这种收入差距的扩大是有其必要性的,但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来看,又要求避免收入差距过分悬殊。这就要求采取政策措施,把社会公平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来加以考虑。
(二)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是纵向的、动态性的辨证统一。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就是要求在微观领域的收入分配中,把效率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裕起来,合理拉开差距,把劳动者的物质利益与劳动贡献直接结合起来;鼓励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把生产要素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去,按其贡献参与分配。这就要求社会承认生产要素在生产经营的作用与贡献,充分认
识到按生产要素分配的重要性。再分配注重公平,就是要求在宏观领域中,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把公平放在突出的位置,要更多地考虑低收入群体的实际困难,要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即通过政府对国民收入的分配进行干预和调节,使高收入者得到制约、低收入者获得帮助与扶持。这就需要从社会角度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政策,一方面对高收入者的收入进行适当的调节,比如征收个人累进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等;另一方面对低收入和困难群体进行适当的照顾,比如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措施、发展社会福利、实行转移支付和帮困措施等等。
初次分配重效率,就要求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性很强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高效率的体制。只要严格遵守“市场的事情市场办”,市场价值规律与竞争规律本身会将它引向效率之路。再分配重公平则不然,它需要国家的合理规范与调整。税收,是一个与再分配紧密相关的概念,再分配的公平之路主要靠税收铺垫与支持。
税收与再分配、以及公平的关系是十分紧密而重要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具有筹集财政资金、调节各种经济成分、改变分配状况、调整生产--流通--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反映经济监督等作用。实际上,世界上的每一种税收体系都在改变或者试图改变社会中不同集团、不同个体所享有的收入比例。英国的安东尼?B?阿特金森与美国的约瑟夫?E?斯蒂格里茨合著的《公共经济学》一书中认为税收以
三种独特的方式影响财富、收入与消费的分配:再分配性的税收可能直接影响税后的工资或税后意外收益的变化系数;税收分配模型中的行为系数,比如储蓄率等,会因为税收而改变;相关的要素报酬,工资与利润,可能通过对劳动—资本的一般均衡反应而遭受影响。一个良好的税收体系,在斯蒂格利茨看来必须是公平的、有效率的、方便管理的、灵活而透明的。惟有这样的税收与税收体系才可以保证再分配的公平性。一般,我们将税收按照负担情况分为直接税与间接税。直接税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财产税等等;间接税包括营业税与关税等。于再分配领域讲税收,针对的是税收的再分配功能,主要是指个人所得税部分。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个人收入所得税一般采纳综合累进制。综合累进个人所得税制是在综合考虑纳税人的整体情况之后,通过明确一定的起征点与累进的征收率,对个人收入进行再一次的调节。超过起征点的收入累进征税,不到起征点的收入则负累进征税,即给予一定的补贴。合理税负,取长补短,对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公平是极其重要的。
(三)反对平均主义与防止收入悬殊的关系
平均主义既不符合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更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各方面的因素,在当前平均主义仍有一定的市场。因此,反对平均主义仍然是贯彻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一个重要任务。但是,另一方面,又要防止收
入悬殊。收入悬殊同样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也不利于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更是与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相背离的。必须采取切实的措施,从制度上、政策上防止出现收入悬殊。 一个社会国民收入分配的情况,国际上有一个通行的衡量方法,即利用洛伦茨曲线(Lorenz curve)与吉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的分析来判断分配的结果是趋于平均,还是倾向悬殊。洛伦茨曲线(Lorenz curve)与吉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都是以其发明者的名字命名的,后者又是基于前者的基础上推倒出来的。洛伦茨曲线(Lorenz curve)如图所示:
100 X
收 90 入 80 百 70 分 60 比 50 A 40 30 20 10
W
B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人口百分比
洛伦茨曲线(Lorenz curve)
图中,纵轴表示国民收入的百分比,横轴代表人口的百分比;对角线0X则意味着国民收入分配的绝对平均,即,每个人的收入水平都是一样的。如果收入分配不是如此均等的,那么实际分配曲线就不是直直的对角线0X,而是会发生曲弯,变成有弧度的曲线0X。如果弧度足够大,则会成为边角线0WX,这个时候的国民收入分配将是极大不均的,出现了收入分配的悬殊,或者说,两极分化。这个0X就是洛伦茨曲线(Lorenz curve)。洛伦茨曲线越是靠近对角线,则收入分配越是趋于平均;反之,越是接近边角线,则越倾向于两极分化。一般情况下,洛伦茨曲线与对角线或者边角线重合的概率是极小的。于是,它就会与对角线和边角线各自圈出一个范围,我们将它与对角线之间的区域记为A,即,图中阴影部分;而把它同边角线之间的面积叫做B,则有:
吉尼系数 = A / A + B
洛伦茨曲线曲率越大,曲线越是靠近对角线,A面积就会增加,而B面积下降,则吉尼系数越大;洛伦茨曲线曲率越小,曲线越是接近边角线,B面积增加,而A面积下降,则吉尼系数越小。
1
如果,洛伦茨曲线与对角线重合,A面积就会降为0,则吉尼系数为0,收入分配绝对平均;若洛伦茨曲线与边角线重合,B面积将变成0,则吉尼系数是1,收入分配十分悬殊,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一般来讲,0和1的情况都不太会出现,吉尼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至于具体在什么点上,则要视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尤其是与分配有关的社会经济制度)而定。联合国组织认为,0.2以下就可以视同绝对平均;0.2——0.3,比较平均;0.3——0.4,相对合理;0.4——0.5,收入差距较大;0.5——0.6,收入分配很不合理;超过0.6,则表示两极分化形成,收入差距悬殊。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我国近年来的吉尼系数综合水平有所提高,2000年已经突破了0.45,这是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和重视的。
我国人民收入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是不争的事实,正确看待和处理收入差距问题就变得相对重要。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国家一直十分重视,认为要完善分配制度、规范分配秩序、协调分配关系,提出了要坚决取缔非法收入、治理整顿不合理收入、适当调节高收入、保护合法收入、保障低收入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四)提倡奉献精神与落实分配政策的关系
提倡奉献精神就是要使社会成员树立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增强为社会多做奉献的观念,能够以一种奉献精神来从事生产劳动和各项工作。这实际上是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提出的要求。
同时,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又要切实贯彻社会主义现阶段收入分配政策,从政策上保护每一个社会成员各方面的积极性,把个人做出的贡献与收入联系起来,也就是要落实分配政策。提倡奉献精神与落实分配政策并不冲突,而是互为前提、互相依赖、彼此渗透、有机统一的。提倡奉献精神,不是说要人民一味地付出,而不给予任何的回报。当然,个人完全可以付出不图回报;但是,社会要根据相关的政策法规给予报酬。事实上,从哲学高度的付出——索取的辨证统一关系来看,个人的“付出不图回报”也是不现实的,还只是某种境界而已。没有人可以在事实上作到这一点。没有索取,没有报酬,何以为生?如何发展?怎样再讲究奉献?“又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可以吗?奉献也是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的,至少于付出之前首先要得到报酬。要报酬,并非就是贪得无厌、什么事情都斤斤计较,只是要落实分配政策、获取一定的收入。这个实际上也是合乎国家的政策法规的。落实了分配政策的同时,倡导奉献精神;提倡奉献精神的同时,不忘落实分配政策。而且,为了更好到弘扬奉献的精神,建设和谐的社会,在落实不断完善的分配政策的同时,也应该建立某种再分配机制,奖励奉献。
总之,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要以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为出发点,以共同富裕为目标,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呈现“两头小、
中间大”的分配格局。
正在阅读:
关于初次分配及再分配09-18
重庆市2017年9月邮政行业运行情况01-06
项目教学法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中的应用11-15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记录表08-25
安全专业技术工作总结09-28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摘抄与感悟10篇09-03
消化内科专业9个病种临床路径06-21
免疫名词解释简答题09-22
- 2018-2024年中国卷材涂料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6学年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仿真模拟考试数学(文)试题(答案)
- 公务员年度个人工作总结4篇
- 国家中医药局直属机关“两优一先”表彰名单
- 编译原理作业7答案
- 2016-2022年中国碳纤维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分析报告 - 图文
- 南康区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清单 - 图文
- 有限元分析大作业报告 - 图文
- 东农16春《Flash应用》在线作业
- 计算机组装期末试题
- 浅谈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最新文档
- 课外语文知识精选
- 基督徒的事奉观
- 计算机网络复习资料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大纲
- 学校119消防日活动方案
- 水工监测(高级工)
- 微灌工程与应用 - 图文
-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1课时)
- 法律与道德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