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考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3-08-14 23:37:01 阅读量: 人文社科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论述科学研究选题的重要性。怎么样能够正确进行科研的选题? 答:

科研选题就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课题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所需要研究的一个或一组科学问题。恰当的选择课题是决定科学研究的工作成败,收效大小的关键。因为它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方向,目标,和内容,直接影响着科学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决定着科研成果的水平,价值和发展前途。

a科研选题在科研工作中是否具有战略意义,是决定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和首要环节。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只有从实际出发,对科学理论和生产实践有重要价值的问题才是真正能推动社会发展的;只有选择有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成果才能够产生最深远的价值。另一方面,如果选题方向有重大的错误,即使花费再大的精力,也是没有价值的,如牛顿晚年由于唯心主义使他耗尽余生却只研究“上帝存在”的问题。 b科研选题本身就是一项科研工作。正确的选题既是科研工作的起点,又是科研的结果。能否选好课题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与方法,也反映出他的科学水平和科研能力。c有创见的研究课题对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有巨大推动作用。往往成为科学发展和取得成就的生长点或路标,甚至影响一代人或几代人的研究方向.

选择和确定科研选题,是科学研究过程的准备阶段。科研选题是科学研究活动中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站在科学技术论的高度来看待,而且还需要借助具体的数学方法来处理。要正确进行科研选题,从以下步骤和原则两方面考虑:

首先,遵循科研选题的一般步骤。科研选题是研究者为了获得对某一自然现象的新认识或为了解决某个特定任务,经过选择和确定下来的用科学术语表达的一个或一组问题。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问题调研。这是选题的准备阶段。在此阶段,科研主体应首先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专长确定研究方向,明确研究领域,然后对其做全方位调研。

2、课题选择。这是提出问题和确定选题的阶段。根据问题调研的结果,运用选题的原则,从所调研的问题中选出备选课题,然后设计出研究方案,提出开题报告。

3、课题论证。这一阶段为了保证所选课题的正确和恰当,而对课题和方案作出的论证和全面评审。一般采用同行专家评议与管理决策部门审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4、课题确定。经专家组对课题审议,最终确定所要研究的课题。若不通过,则淘汰,或者进一步修改,或另选课题。选题过程是一个不断反馈调整的过程,常常需要反复调整和多次论证。

其次,明确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1、需要性原则。指选定的研究课题必须着眼于社会实践的需要或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目的性,也是科研工作者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

2、科学性原则。指研究课题应当持之有故,选之有理,必须具有科学的理论根据,不能与在一直范围内已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科学原理相冲突。

3、创造性原则。指选定的研究课题需要具有创新性,它应当是别人没有提出来的,或者别人没有解决的以及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价值意义。

4、可能性原则。指选择的课题应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根据已经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进行选题。在选择一项科研课题之前,一定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衡量一下自己是否有可能完成这项课题。

四个原则分别体现了科研的目的、价值、根据和条件,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所以选

题时应当全面考虑,综合运用这些基本原则。严格遵照步骤并结合原则进行选题,这样就可以做到正确选题。

2、什么是创造性思维?科学技术人员怎样培养和锻炼创造性思维?

答: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创造活动的灵魂和核心。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的总称;狭义的创造性思维则专指提出创新思想的思维活动,也就是在创造过程第三阶段(思维活动发生变质的阶段)直接起作用的思维活动。

狭义的创造性思维又分为两种形态:1、以非逻辑思维形式为主的创造性思维。主要运用直觉、灵感、想象等手段来触发新思想、新意象的产生。实践表明:必要的基础条件,如理论准备、实验研究、对问题的思考等达到一定程度,再加上一定的激发条件,灵感往往会从希望变为现实。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应当善于从自己产生灵感的经历中去发现这些条件。

2、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创造性思维。如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等。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也是整个创造活动的实质和核心。创造性思维表现为选择、突破和重建三者之间的统一。选择的目标在于突破,突破的关键是“求新”。选择和突破是重建的基础,重建是选择和突破的主导。

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形式:①想象。想象是在已有的事实材料和知识的基础上,经过新的加工、排列和组合而创造新形象或引发新联想的思维活动。②直觉。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③灵感。灵感是人们的创造活动达到高潮后,由于某种诱因的触发而出现的一种大彻大悟、豁然开朗、思路突然贯通的飞跃性思维现象。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点:①思维成果的创新性。是指具有生成、产生、建立或制造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独一无二的东西的特性。②思维形式的反常性。反常性通常表现为思维发展的突变性、跳跃性或逻辑的间断性。③思维过程的辩证性。辩证性是指思维活动中既包含有抽象思维,也包含有形象思维;既有逻辑思维,又有非逻辑思维;既包含发散思维,也包含有收敛思维;既有求异思维,又有求同思维。④思维空间的开放性。创造性思维需要全方位、多侧面、非线性、动态地考察问题,由此形成了多种创造性思维形式。⑤思维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思维是创造主体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充分体现了人们思维活动的能动性和主动性。⑥思维结果的现实性。现实性是指创造的结果具有实用价值或现实意义。

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在工作中应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锻炼。培养创造性思维,除了不断解放思想,开拓思维创新的视野外,很重要的是要加强理论的武装、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锻炼。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在基础,只有弄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才能激发创造性思维,将普遍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去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创造性思维有很多途径和方法:

其一,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并举。纵横并举的思维方法在于,尽可能获取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相关信息资料,发掘潜力,既可增强信心,又能找出差距,分析纵横之间的联系,扬长避短,取得比较优势,提高领导活动的成效。

其二,思维的发散与收敛的优化组合。思维发散与收敛的技巧在于,保持最新的信息流的畅通,注重大自然的启示、科学的启示、经验的启示和来自系统外部的启示,由思维的立体跳跃状态回归到思维的出发点,围绕问题的焦点,综合概括,系统提炼,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其三,变惯性思维为逆向思维。就是在遇到一些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时,对传统思维惯性的反向思维,或者说把问题倒过来考虑。

其四,从对立思维走向共赢思维。共赢思维的技巧有两个方面:一是在考虑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的利益;二是着眼于创造新的资源,就是通过合作把“蛋糕”做大,使各自的目标得

到更高程度的满足。

科学技术人员要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能够做出具有创造性的科研成果,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是创造的 基础。没有继承,也就没有创新。一般来说,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新的组合方式把已有的各种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的过程。科学技术人员必须在学好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及时掌握本学科、本研究领域的科技动态,站在最前沿去作战,以保证科研的高起点。同时,必须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多才多识,以达到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开发智能、活跃思维、思路宽广的目的。多在纵向和横向的交叉点上所形成的知识结构上进行创造性思维。

第二,勤于思考。科技人员必须勤动脑筋,勇于思考,善于探索,把学与思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要求科技人员,要多视角、多侧面、多方位、多层次地去思考,去认识所研究的对象,避免沿着一个思路去跑、钻牛角、走死胡同。

第三,善于怀疑,敢于冒险,勇于向传统的东西挑战。科学研究和探索必须要有怀疑精神,“学贵善疑”,怀疑精神是创造性思维的开端。提倡科技人员要有怀疑精神、冒险精神,敢于向传统和权威理论提出挑战,不循规蹈矩,富于开拓精神,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没有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物体越重,下落速度越快”观点的挑战,就不可能提出自由落体定律。

第四,对所研究的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和极强的好奇心。科技人员要想具有创造性思维,必须对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或所从事的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开拓新领域、探索新奥秘、创造新事物,进行创造性活动。

第五,要有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

第六,良好的观察实验技能和敏锐的判断能力。观察实验与思维是密切联系的。观察给创造性思维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创造性思维进行加工整理;观察实验搜集到的信息繁多,需要科技人员敏锐的判断力,抓住主要的、本质的、关键的、有价值的信息,以便分析和研究。

只要我们拥有一颗“我想创新,我要创新”的心,并努力去思考探索,为止付诸行动,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架构以及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锲而不舍,勇于实践,就能够在不断追求中创造出创新性思维的成果。

3.工程科学的特点是什么?工科大学生怎样提高工程设计能力、数据处理能及技术集成能力?

工程科学是综合运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成果,直接研究和参与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是最接近生产实践的科学门类。它通过研制新产品、创造新工艺,为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建设自然提供方法和手段,为推动理论研究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服务。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它的研究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通过研究制造出特定的机器,绘制凝聚新思路的图纸,制订出合适的工艺流程。

第二,它与生产领域最为接近,是要解决产业中生产技术的一系列具体理论问题。 第三,它有一定程度的保密性,往往以专利的形式得到保护。

一般而言,设计就是在思维中塑造创造物,模拟与完善制造工艺流程,为人工物及其制造过

程预先建构的方案、图样、模型的创造性活动。工程技术设计在技术研究和开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工程技术设计方法是在漫长的社会活动实践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最优化和可靠性是它的基本原则。所以工程技术人才想要提高工程技术设计能力就应该从它的基本原则做起,这需要设计者的直觉和经验,所以需要多次的实验,然后再多次失败的基础上逐步摸索出来,要按照近代产业革命的技术设计环节的分化成德三阶段的设计方法,即初步设计(方案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的要求来进行工作,其中方案设计占主要地位,它是技术方案建构的具体化,通常是根据任务的技术要求,在经验方法的基础上,先提出设计的初步轮廓,然后再逐步细化。现代设计师技术科学与工程科学发展的直接产物,是技术原理的具体贯彻和智能技术高度凝聚的过程。所以工程技术人才应该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之中多博览群书,多留意一下细节方面的事情,因为灵感往往就藏在这些不起眼的事情里面,然后再进行工程技术设计时要按照现代设计的方法进行设计,这样往往会更轻松和更能解决问题。

对于如何提高工科大学生工程设计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技术集成能力,有以下几点措施:

1、尽早清楚本专业知识结构 明确学习目的努力方向我们可以通过听取讲座或专业概论课形式让学生明确本专业主要基础课和专业课 清楚各门课程间知识的相关性这样可使学生学习更主动避免有的学生单纯为了学分而学习。学生在基础课中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学对学习效果及以后设计能力、处理能力,技术集成能力提高都是有益的。清楚课程关系后也会使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以后有成就感增强学习信心。只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保证才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使各项能力提高成为现实。 2、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对本专业的责任感使命感 在专业选择中考虑的因素很多如成绩、就业等。但依个人兴趣来选择专业所占份额不大甚至有的同学不知道以后学什么、毕业后做什么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热爱本专业对本专业感兴趣也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前沿知识、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以及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等介绍使自己具有责任感、使命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为以后各项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还可通过录像、参观、讲座等形式使头脑中产生一些问题带着问题学习。也可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如搞小设计、制作等使自己从个别同学取得的成绩中得到鼓舞使潜能得到发挥。 3、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是提高各项能力的关键 通过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使自己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结合起来使理论同工程实例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的学习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不但可以使自己的基础知识更加牢固而且可以使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加强在以后设计的过程中会更加缜密。 4、充分发挥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作用 我们可以将以上课程设计内容尽量综合到某一具体工程中使自己感到通过某个课程设计对某一方面的问题能解决而且通过局部问题解决之后清楚某一工程设计的全过程做到一举几得使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其次要充分发挥实习的作用。通过实习可使学生做到理论同实践的有机结合学到实际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同时也检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实际水平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我们可否尝试就某一工程从开工到竣工各阶段自己都参与其中同工程技术人员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清楚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即把集中实习同分散实习相结合使学生多视角、全方位体验工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带着问题学习理论知识在理论和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设计能力。 5、加强毕业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技术集成能力。 毕业设计环节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内容上在本科教育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毕业设计过程不仅是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起到巩固和综合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对其工作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对学生进行工程设计综合训练的一个重要教学实践环节。毕业设计可加强工程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工程计算、设备的设计选型、工艺布置、读图、绘图等。这些对于广大面向工业生产第一线的工科本科毕业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要充分利用毕业设计这一实践环节

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为学生较好地完成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打下良好的基础。

4.技术预测方法的基本类型有哪些?简述本人所学专业的发展趋势。 预测是以事物之间的齐一性与普遍联系为基础,从事物的历史、现实及其所处环境出发,寻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并借此预先推测事物未来发展过程或状态的一种科学认识活动。从本质上说,预测是在把握事物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以事物发展规律为依据,对事物未来发展状况的一种超前性思维模拟或预演。所谓技术预测,就是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出发,依据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社会条件,对技术未来发展状态、趋势、动向、成果及其影响的预见和推测。随着技术预测方法的不断完善,目前已形成了近百种具体预测方法。这些方法大致可归结为类比性预测、归纳性预测和演绎性预测三种基本类型。

(1)类比性预测方法。如果在两个技术形态的发展过程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性,那么就可以根据一个技术形态的发展历程,类比推演出另一个技术系形态的发展趋势。这种在类比推理的基础上,推演出预测结论的方,称为类比性预测。

(2)归纳性预测方法。归纳预测就是从关于同一技术发展的众多个别性预测中,归纳概括出比较全面的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3)演绎性预测方法。演绎性预测就是根据技术预测对象的历史和现状资料,建构一个恰当的数学模型或绘制出它的发展趋势曲线,从中推演出该技术的未来发展状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现代工业企业的生产模式。 以上各类技术预测方法各有优点和缺陷,也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预测精度。因而在进行实际技术预测时,为提高技术预测的准确性、可靠性,应根据不同的预测对象和具体要求,综合运用多种具体技术预测方法,使之相互补充,以便得到更准确、更可靠的预测结果。

现代控制技术发展趋势:1信息技术与控制技术的结合 2虚拟现实及计算机仿真技术 3集成控制技术

21世纪的工业控制系统将不仅仅实现控制功能,而必须考虑与设计、管理决策等系统的互联,实现信息的双向共享和自动化系统的集成。在系统集成中,人的因素必须足够重视。成功的系统集成往往是经营、技术与人(和组织)的集成。在自动化与工控系统中,如何促进人机协作、协调与协同,使人的创新性能更好发挥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正如有位专家所指出的,要在生产中发挥人的人格。系统集成给予工控界的启示是:要使工控系统便于集成,以系统集成促进工控系统的发展。

5.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什么?当代工程师的生态伦理观是什么?

答: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包括伦理价值观的转变及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态文明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从狭义的角度

讲,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并列的文明形式,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在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物质文明,将致力于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自身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生态文明下的精神文明,更提倡尊重自然、认知自然价值,建立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文化与氛围,从而转移人们对物欲的过分强调与关注;生态文明下的政治文明,尊重利益和需求多元化,注重平衡各种关系,避免由于资源分配不公、人或人群的斗争以及权力的滥用而造成对生态的破坏。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的超越,它将引领人类放弃工业文明时期形成的重功利、重物欲的享乐主义,摆脱生态与人类两败俱伤的悲剧。 生态伦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人类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友好相处、共存共荣。工程是人类以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为目标的实践活动,是人类将基础科学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应用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出具有使用价值的人工产品或技术活动的有组织的活动。因此,当代工程师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承担起保护自然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其生态伦理观的建构标志着人类道德的进步和完善,是人类道德建设的新境界。应该包括以下几点:(1)有绿色低碳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应提倡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生活消费模式;(2)有科技创新意识,用新科技新技术来不断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相互依赖的,不能因为利益而去破坏这种平衡;(4)能预测评估有关科学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并对民众进行科学教育;(5)能够权衡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决断项目内容和研究目标时,要考虑是否符合道义以及存在的风险。

我们倡导转变观念和思路加强引导树立绿色低碳发展观。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部门要从政策层面上支持和引导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引导、支持社会树立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实践和探索为起点寻求适合国情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为遏止气候变化不断恶化的势头积极采取自主行动从多种环节入手节能减排降耗减轻环境灾害切实履行量化减排义务。 我们希望加强科技创新提倡低碳生活建设生态环境。世界各国、全球企业应负担起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对资源环境压力。以已开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为榜样寻求经济发展新模式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加大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加快节能环保和装备的推广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低碳能源技术推行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绿色GDP核算等研究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生活消费模式 我们期待开展低碳技术国际交流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国际合作。加强政府间国际合作进而推动企业合作有序推进低碳生态产业转移促进低碳和生态经济在全球的合理分布和共同发展。积极建立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探索清洁发展机制推动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形成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碳定价权 我们努力推广发展低碳绿色金融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投融资途径不断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将减排降碳纳入金融体系的服务范畴制定和完善符合国情的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经济激励措施利用碳金融体系的支撑使碳减排获得持续不断的融资从碳减排权中提高能效及可持续发展的收益努力争取全球低碳经济竞争的主动权 让我们团结起来“发展绿色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共赢绿色未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n5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