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3月8日“马航失联事件”

更新时间:2023-03-13 17:0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自今年3月8日“马航失联事件”发生以来,国内众多媒体都通过微博、微信对事件的进展给予关注和报道,微信与微博(双微)交织成新的舆论场。媒体官方法人双微账号、媒体从业者双微账号纷纷发出自己的声音,但其中很多都是盲目追求报道速度,没有核实信息源,为原本焦躁的舆论增添了更大的混乱和担忧,导致公众对媒体双微传递信息的集体不信任。“马航失联事件”明显地暴露出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人进行灾难报道媒介素养的缺失,那么我国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正确报道灾难新闻便成为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谣言、伦理、煽情:暴露媒体人媒介素养的缺失 回顾媒体双微账号有关“马航失联事件”的新闻报道,我们会发现混乱的舆论场大致有三个现象:一是媒体没有清楚核实信息源,借助其双微账号盲目发布信息,陷入了“速度的牢笼”,造成公众对媒体的集体不信任;二是某些媒体的双微账号甚至成为谣言的集散地,使媒体公信力缺失,同时也给家属带来“二次伤害”;三是部分媒体微博情感代言,用“心灵鸡汤”来安抚民众和失联家属的情绪,极尽煽情之能事,导致民众反感。 “马航失联事件”发展至今,其间经历了“飞机迫降南宁”“发现失联客机信号”“发现飞机残骸”“海面迫降成功”等各种虚假消息的传播。让人惊讶的是,这些信息中有不少来源是转自官方媒体或权威人士的微博账号,官方媒体甚至带头“以讹传讹”。来自传统媒体官方账号或媒体人账号的虚假消息更具有欺骗性,让消息更加混乱,传统媒体官微内容的专业性和原则性减弱。此外,这次事件中许多传统媒体的双微账号在内容生产上,已经与普通自媒体账号没有差别——大量快速即时地转发,求关注甚至于求事实,迫切希望花最少的气力快速获得更多的粉丝。出现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媒体没能清楚核实信息源,盲目转载,陷入“速度的牢笼”。失联事件中,在信息的一手发布者马来西亚官方本身应对不足、公众情绪又极其焦虑的情况下,一个微小的、在平时可能被立刻纠正的错误,却可能以几何速度迅速传播,并与其他或真实、或虚假的信息相汇合,组成一张巨大的、纠缠不清的信息网。

在“马航失联事件”中,媒体为了追求报道速度,未经核实清楚信息源就盲目转载,为了抢占舆论阵地,把消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抛在一旁,传统媒体双微成为谣言的集散地,信息与谣言交织在一起,严重影响了传媒的公信力,同时也有违新闻伦理和人文精神。网络谣言很容易因为突发性事件的不确定性找到生存的“温床”,事件发生不久在官方双微上出现的“发现飞机残骸”“机上有人幸存正在海上呼救”等不和谐声音不仅混淆视听,还误导了受众,在脆弱的失联乘客家属伤口上撒了把盐。虽然微博具有一定的自净化能力,一些假消息被发布后很快得到纠正,但我们不能确保所有假消息都能立刻被澄清。而与微博相比,微信属于群体传播和人际传播,具有个人通信的特点,微信谣言在短时期内又很难消除。虽然一些出于“善意”的谣言比恶意捏造的谣言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看似小些,但同样会给从网上获取信息的乘客家属和朋友的心理带来“二次伤害”。

“加油”“祈祷”“挺住”“今夜我们都是MH370人”“今夜为你们不说晚安”……从2008年汶川地震开始,此类“心灵鸡汤”就一发不可收拾,但在“东莞扫黄”事件时已遭彻底解构。这一次,人们的反感更加强烈。在航班失踪这种较大的灾难性事件面前,媒体应该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为民众提供可靠的信息上。但某些官方媒体的双微账号,却继续试图用“心灵鸡汤”式文章来安抚关注事件的民众情绪,更有不少媒体将对失踪航班乘客的家属情况的煽情描绘,当作吸引受众眼球的工具。灾难发生初期,以“心灵鸡汤”回应人们的情感需求是可以理解的,但越到后面越遭人反感。一是因为人们开始更理性地关注事实和逻辑,二是很多“心灵鸡汤”都变身为媒体营销和推广的工具。

二、理性而专业:新媒体时代国外灾难报道的理念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灾难性事件频频发生,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日本大地震、印尼海啸、韩亚空难等事件让世界震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一个灾难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聚焦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的舆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传统媒体及其从业者如何利用新

媒体报道灾难事件,不仅对事件的顺利解决以及民众情绪的缓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关乎一个国家的形象。

(一)新媒体时代中西方灾难报道的差异

灾难性事件由于本身具有重大影响性和负面性,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对灾难事件的报道都非常谨慎,都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报道理念,并注重网络媒体的运用。然而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价值观、媒体性质以及科技发展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在报道突发事件时的策略也不尽相同。

在灾难报道中,西方媒体求快,特别注意按照新闻理念和传播规律来操作,在遵循新闻价值的基础上,他们秉着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客观描写灾难现场,对灾情一般只做白描式的刻画,不对事件做观点的评价,但作者的感情却在字里行间通过单纯的叙事描写表达了出来。同时,西方媒体更注重新媒体利用的广度和深度。2007年美国加州的森林大火发生时,美国媒体利用Google地图、手机和互联网跨平台服务Twitter以及各种社会性网络媒体,如博客及YouTube等对火灾进行实时报道。

国内媒体在灾难报道中,往往求稳,多以正面宣传为主,主流媒体多发挥舆论导向和安抚民心的作用,记者在报道时不仅通过客观的叙事描写来表现主题,还会通过抒情等方式来表达强烈的感情。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渐渐成为一种影响范围最大、影响速度最快的媒介。在许多灾难性事件中,网络几乎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起着重要作用的媒介。 (二)新媒体时代灾难报道的原则

1.信息核实的专业化。在新媒体时代,国外主要利用Twitter和Facebook等社交平台发布信息,人人都可以是记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专业记者的功能被削弱了,相反,对于记者来说,除了日常前线报道以外,反而还增加了“拆谎”的职责。在美国波士顿爆炸案中,国外的社交媒体也出现了谣言和假新闻,记者的做法是放慢脚步,分工进行谣言分析和谎言预测,以尽快过滤信息。一部分记者在一线获得第一手信息,一部分记者专门检索筛选网络信息并进行核实,这项新增的任务其实也是为记者提供新闻线索和另一种报道的视角。

2.建立灾难报道应急机制。虽然灾难无法预测,但在媒体内有一套完整的灾难新闻报道应急机制,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报道。灾难新闻应急报道机制包括应急记者的人员安排、报道前系统培训、报道的策略研究、应急报道设备的完善等。这一机制十分重要,不仅有利于媒体对突如其来的大灾难做出快速、及时的反应,获得最新资讯,同时也是记者本人的防身工具。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相应的灾难报道应急机制系统,如澳大利亚的应急媒体和公共事务(Emergency Media and Public Affairs)非政府机构、欧洲的传媒应急(Emergency Journalism)以及美国德特灾难新闻研究中心(Dart Center)等。

3.注重灾难报道的管理与规范。灾难事件一直是西方新闻业报道的重点,不仅媒体在长期的报道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报道经验,政府也逐步建立了有效的灾难报道管理和规范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西方国家重视并加强灾难处理中政府与媒体的沟通协作、重视发挥专门性的组织机构在灾难报道管理中的作用、注重灾难报道具体管理规范的制定、注意灾难报道管理中管理方式和手段的多样性,推动媒体在灾难报道中加强自律。

4.传统主流媒体不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人们对自媒体和主流媒体的要求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如果主流媒体放弃本身的优势,反而与自媒体竞争时效性博眼球,那么无疑是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在这个每个人随时都可以上网的时代,面对疑云重重的新闻,小心查证再报道变得奢侈,作为记者,一天接到一堆真假难辨的消息,查证更是困难。近年来为了抢新闻,许多传统的大媒体纷纷出错,例如美联社和CNN在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发生后,先后发布了有一人被捕的假新闻。当时社交网站的“公民记者”们人肉搜索出在马拉松终点的两人,认定是嫌犯。《纽约邮报》为了抢“零时差”的第一手报道,误信了消息,刊登出错误的照片,冤枉了无辜。

假消息的弥漫已经成了新常态,而散播假消息的杀伤力有时比没有消息更大。在一些情况下,适时的缄默比一味追求“零时差”的报道更有力也更可信,所以建立专业的思路在这种时候显得特别重要。 真正高素质的新闻,是尽全力保持信息正确,但有时因为资源的不足使我们没有能力保证获得的信息百分之百准确无误,在办不到的时候,报纸也不能开天窗,因为传播信息是媒体的天职。这份责任感也是记者从事新闻工作而不是去写小说的最大原因。

媒体的资源其实有限,一般发生在国内的事情,还可以派记者到现场采访求证,若事情不知道发生在世界哪个角落,媒体就鞭长莫及了。何况这次的失联事件,从南中国海、越南水域、泰国湾、马六甲海峡、安达曼湾到印度洋,媒体只能望洋兴叹,对事件涉及的专业知识、能力还有牵涉到的外交问题也无法完全掌握,各种考量和不同利益,千丝万缕纠结起来,使得真相更难浮现。

三、自律与规范:灾难报道中媒体人媒介素养提升的策略 新媒体时代,瞬息万变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络传到世界每个角落,追求时效性是灾难报道永远不变的真理。媒体报道灾难新闻的最终目的,除了告诉人们灾难发生的事实,反思灾难背后的原因之外,告知人们如何防范灾难的再次发生,避免悲剧重演,才是灾难报道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借鉴国内外灾难报道的经验,我国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规范和改进。

(一)注重信息的平衡和全面性,满足公众知情权。灾难报道要本着“全面反映事实全貌”的原则,注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开,报道不同观点和声音,而不能以偏概全。在新媒体技术发达的今天,全面、及时、准确地报道灾难新闻,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是阻击谣言传播的有力武器。谣言传播通常是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产生的,信息混乱与民众对灾难事件未知的恐惧感,二者相互作用呈现了轮动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恐惧和关切情绪会越来越强烈,这种情绪成了谣言传播的土壤,而谣言的传播又继续发酵了这种情绪。在新媒体时代,受众获取信息来源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只有全面、平衡的新闻报道才能让受众信服。

美国职业新闻记者协会制定的《职业伦理规范》开篇这样写道:“职业新闻记者协会成员相信,公众的启蒙是正义的先驱、民主的基石。新闻记者的职责就是通过追求真实,提供关于事件和问题的全面公平的叙述,达到启蒙公众的目的。来自所有专门领域和媒体的有责任感的记者,都努力彻底和忠实地为公众服务。”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新媒体时代,媒体和记者应该准确把握灾难报道的真实目的,恪守真实、客观、公正的报道准则,同时勿忘启迪公众和服务社会的根本职责。 (二)重视新媒体的运用,掌握舆论主动权。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我国目前是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所以在灾难事件中,政府和传统媒体应首先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抢在谣言扩散之前将事件的真实情况告知接收者,先声夺人,掌握舆论主动权;然后发挥网络优势,坚持连续报道原则,不断跟进,保持权威信息发布地位。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出现了传播主体多元化、信息渠道复杂化、信息传播碎片化的特点。面对传播环境的变化,传统媒体在报道灾难新闻时要打造多平台组合产品。目前许多国家的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改变了原来的运作方式,不但推出了相关的新闻网站,还将网络视频、博客、微博的内容纳入新闻信息来源系统中,强化了传播效果。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配合,使之在报道议题的深化上形成了有效的互动和联动。在二者的互动中,传统媒体以其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引导新媒体的报道基调,使之更趋理性和主流;新媒体则以其得天独厚的技术特性丰富了传统媒体的报道内容,强化了传播效果。

(三)提升自律的意识。面对新媒体对传媒业的冲击,我国大部分媒体都已开通了官方微博、微信账号,媒体从业者也都使用自己的个人双微账号对灾难事件进行追踪报道。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业界都要自觉地遵守网络秩序,不要制造谣言、网络暴力,要去维护这个平台。

媒体人是最广泛使用微博的群体,利用微博发声已成为其工作的一部分。有的媒体人盲目追求粉丝和转载量,甚至不惜在微博上发布不实信息,尽情抒发尖锐观点,这势必导致虚假信息泛滥,因此媒体人必须有自律意识。面对碎片化的信息,多一些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少一点冲动偏激和轻信盲从,谨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用理性、责任和规范制度的建立撑起媒体人的自律与自觉,这是媒体人的职责。 (四)注重对人文情怀的观照。人文情怀是一个人体现出的一种为人处世的胸怀和态度,是对生命的敬畏、对弱者的同情、对社会的关注、对道义的守望。相对于专业精神来说,人文情怀对媒体人更为重要。有了这种情怀,记者的眼里不再是纯粹的新闻事实,还有对人和人性的关怀和观照。维护报道对象的尊严,尊重报道对象的权利,规避报道对象的隐私,这是一个记者应当具备的职业操守。富有人文情怀的媒体,会自觉不自觉地从民生的视角表达对社会的关注、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对民众生存状态的关注。此外,记者应当是一位理性的思考者,用心去写作,用人性去报道,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才会向受众传递出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新媒体环境下的灾难报道要求媒体更加注重对人文情怀的关注。新媒体的传播速度之快、渠道的多样,决定了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和人文情怀结合,可以让媒体从业者更加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面对灾难事件,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在报道新闻和发布信息的同时,要注意考虑是否与新闻伦理“失联”,是否能够做到客观、公正,具有人文情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n2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