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杭高铁接触网作业指导书

更新时间:2024-06-17 01:2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NGG/JS280-2013

南京供电段宁杭高铁接触网检修工艺

第一章 总则

根据宁杭高铁接触网施工作业指导书、高速接触网施工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及铁道部相关验收标准,制定本检修工艺。

对于新操作项目,需要样板引路,确认安装标准和工艺操作。特别是对于需要新增材料、配件的验证,确保材料申请的正确性。

不得踩踏接触线或对接触线施加外力,以避免影响接触线的平直度。配备携带方便和功能良好的照明工具。以确保检修的准确性。

带入线路的工机具和材料、配件等应登记编号,确保工完场地清,不留任何杂物(如一个螺帽、一个铁丝头等)。

修正或更改现有零部件(及结构)位置和状态必须得到车间技术人员、现场负责人的同意,并做好记录,确保现状满足高速运行和安全质量要求。

切实落实记名检修制度,记录检查人、检修人和现场负责人。排查发现的问题应提供照片。

第二章 腕臂结构

一、作业准备

1、人员:车梯作业14人;作业车作业10人。

(1)车梯作业:工作领导人:1人;座台要令、防护:1人;车梯上作业:2人;推、扶车梯:4人;两端验电接地:4人;两端行车防护:2人

(2)作业车作业:工作领导人:1人;座台要令、防护:1人;平台上作业:2人;两端验电接地:4人;两端行车防护:2人

2、工、机具:作业车(或车梯)、水平尺、力矩扳手、钢丝套、滑轮组、滑轮、大绳、橡胶锤(或木锤)、温度计、安全工具、防护用具等。(根据检修项目需要携带相应工、机具)。

3、材料:套管双耳(套管绞环)、承力索座(钩头鞍子)、定位环、管帽、黄油、调节板、平腕臂、斜腕臂等。(根据检修项目需要携带相应材料)。

二、检查项目 1、套管座 2、承力索座 3、套筒双耳 4、套管单耳 5、定位装置 6、弹性吊索 7、其他零部件 三、检查方法与标准 1、套管座

零件示意图

外观检查:有无裂纹变形;顶丝、锁紧螺母等是否缺失;是否垂直于水平面。

套管座本体连接螺栓(图中M1)M20 紧固力矩为 120N2m;M12 的顶紧螺栓(图中M2)紧固力矩为75N2m;锁紧螺母(M3)紧固力矩为50N2m。

注意:

(1) 顶紧螺栓只允许反复拆装紧固三次,否则必须更换新的套管座本体及腕臂管。

(2)零件出厂时的产品上装配的不锈钢螺栓、螺母螺纹部位已涂抹了“不锈钢螺纹抗咬合剂”,请不要污染,如更换新的螺栓、螺母时,必须在螺纹处涂抹“不锈钢螺纹抗咬合剂”,以免螺纹咬死。

2、承力索座

零件示意图

外观检查:有无裂纹变形,顶丝、锁紧螺母是否缺失;承力索座安装方向是否正确(如下图); 安装好的承力索支撑线夹是否竖直向上; 压线盖板螺栓的止动垫片是否按标准锁定。

正定位时承力索在支柱侧固定, 反定位时在线路侧固定,非支承力索受力指向压紧螺栓。承力索、护套开槽的开口方向是否正确。(如下图)

承力索座 M12压紧螺栓紧固力矩为50 N2m;承力索座本体M12 顶紧螺栓紧固力矩为:75N2m;锁紧螺母紧固力矩为50N2m。

3、套筒双耳

零部件的外观检查,无裂纹变形,零部件连接状态,顶丝、锁紧螺母是否缺失;套筒双耳(?55)与旋转双耳、套管单耳的连接状态,销钉安装方向正确、开口销是否缺失;套管单耳安装方向,应垂直于线路中心。

套筒双耳(? 55)本体 M12335 顶紧螺栓紧固力矩为 75N2m;锁紧螺母紧固力矩为 50N2m。

4、套管单耳

对“U型”螺栓套管单耳的外观进行整体检查,用力矩扳手检查螺栓是否紧固,垫片是否压平,紧固螺帽是否缺失;套管单耳安装应符合要求,正常情况下与套筒双耳连接使用。

按照“U型”螺栓有?70,?55两种型号,紧固力矩分别为70N2m(M16),44N2m(M12)

5、定位器的状态检查

3、材料:可调式整体吊弦、吊弦线夹、Φ4.0镀锌铁线、钢线卡子、夹环、黄油、吊索线夹、环节吊弦等。(根据检修项目需要携带相应材料)。

二、检查项目 1、吊弦线夹检查; 2、吊弦线检查; 三、检查方法与标准

1、接触线(承力索)吊弦线夹检查

外观状态检查线夹本体及螺栓有无损伤、变形、裂纹、烧伤或其他不良状态,止动垫片是否安装到位。

2、吊线线夹螺栓

检查接触线吊弦线夹的螺栓安装方向:直线地段螺母在田野侧;曲线地段螺母在低轨侧;承力索吊弦线夹螺栓穿向与接触线吊弦线夹螺栓穿向相反。接触线吊弦线夹与接触线沟槽密贴入槽。接触线线面扭偏造成线夹偏斜不得大于15度。

3、吊线线夹载流圈

吊弦线夹的载流圈是否固定在吊弦线夹的螺栓侧(即不应固定在螺母侧)。承力索吊弦线夹的载流圈应面对列车前进方向,接触线向反。

承力索吊弦线夹的U型卡钉与载流圈在同一侧,且U型卡钉仅使用与35mm2、95mm2线夹。

4、吊弦线检查

外观状态检查,有无损伤、变形、断股、烧伤或其他不良状态;吊弦与鸡心环接触是否密贴;压接是否按要求本线及载流辅线一道压接成W型且一个压槽在主线上两个压槽在辅线上。吊弦承力索线夹U型卡环是否变形超力矩紧固,吊弦螺栓是否安装止松垫片。

5、止动垫片

止动垫片安装正确,止动片与本体及螺帽密贴,能有效发挥止动作用,并确保垫片安装到位后不会打弓。

第四章 线岔

一、作业准备

1、人员:车梯作业14人;作业车作业10人。

(1)车梯作业。工作领导人:1人;座台要令、防护:1人;车梯上作业:2人;推、扶车梯:4人;两端验电接地:4人;两端行车防护:2人。

(2)作业车作业。工作领导人:1人;座台要令、防护:1人;平台上作业:2人;两端验电接地:4人;两端行车防护:2人。

2、工、机具:接触网测量工具、水平尺、力矩扳手、接触线正面器、单滑轮、大绳、钢丝套、橡胶锤(或木锤)、细钢丝刷、内六角扳手、安全工具、防护用具等。(根据检修项目需要携带相应工、机具)。

3、材料:电连接线夹、定位线夹、吊弦线夹、Φ4.0镀锌铁线、电力复合脂、平垫片、示温片、黄油、整体吊弦等。(根据检修项目需要携带相应材料)。

二、检查项目

1、线岔电连接安装位置和可靠性是否符合; 2、无交分(交分)线岔拉出值与导高是否符合; 3、岔区吊弦布置是否合理;

4、岔区等电位两只悬挂是否安装连接线; 5、道岔定位侧线导线与正线定位器的垂直间距; 6、非支导线与定位管的间隙; 三、检修方法与标准

1、交叉吊弦承力索、接触线侧应设导流环,承力索端应采用滑动吊弦线夹。

2、采用滑动吊弦的绝缘垫块必须装正,否则存在是接触非接触情况下的放电隐患。

3、更换交叉吊弦后应复测导线高度符合设计图要求。 4、交叉吊弦设置导流环,如果导流环安装不正或交叉吊弦位置上有偏差,可能存在刮弓之隐患。导流环应装在线夹倾斜的反侧,对于导线面应尽可能满足水平状,不得于15度。

5、岔区等电位两只悬挂,如果间距较小(小于300mm),应在承力索上并接一段400mm,长度35mm2铜绞线,以避免动态放电。

6、定位管、支撑、吊弦和悬挂相互之间间隙不应小于 50mm。 7、拉出值、导高应符合设计要求,拉出值施工允许偏差为±20mm,导高施工允许偏差为5mm。

8、接触线抬高从岔区往外数第三根吊弦开始抬高,到定位点抬

高 60-80mm;在始触区1050mm 处,侧线比正线高不得大于 40mm。

四、相关技术标准

1、受电弓中心距相邻一支接触线的距离600-1050mm范围为无线夹区(始触区),无线夹区不得安装任何线夹。

2、采用交叉吊弦,交叉吊弦指正线承力索在此处悬吊侧线接触线、侧线承力索交叉悬吊正线接触线。交叉吊弦与其他吊弦的间距仍按正常取值,即6~10m。始触区前安装交叉吊弦1组,安装在550~600mm处(到对侧线路中心距离)。正线与侧线上的两组吊弦的间距一般为2m。交叉吊弦的安装顺序应保证在受电弓从道岔开口方向进入时先接触到的吊弦为侧线承力索与正线接触线间的吊弦。

3、腕臂、定位装置、锚段关节、岔区接触悬挂和线岔各部位均应在受电弓动态限界以外,不得有碰弓和钻弓等现象发生。

4、岔区模拟检测确认。接触悬挂安装调整完毕后,应根据设计给定的电力机车受电弓外形尺寸和受电弓最大限位抬升量(225mm)及最大左右摆动量(直线区段250mm,曲线区段350mm)制作受电弓动态限界(包络线)检查尺,安装在作业车上,模拟受电弓检测定位装置、岔区接触悬挂。

五、注意事项

无线夹区附近接触线上的吊弦线夹螺栓应朝向离开支线条的方向,以防刮弓或撞弓。

第五章 分段绝缘器

一、作业准备

1、人员:作业车10人,车梯14人。

2、工具:水平尺、力矩扳手、六棱扳手、接触线正面器、紧线器、钢丝套、吊绳、橡胶锤(或木锤)、钢锯、断线钳、锉刀、紧线工具、测量工具、安全用具、防护用具等。

3、材料:吊弦、螺栓、垫片、Ф4.0镀锌铁线、抹布、清洗剂(汽油)、分段绝缘器、绝缘子等。

二、检查项目

1、分段绝缘器安装高度和拉出值是否符合要求; 2、两滑板是否与轨面平行; 3、各部件螺栓扭矩是否符合要求; 4、两端连接线夹是否平顺、滑板是否打弓; 三、检查方法与标准

1、承力索、接触线应在同一垂直平面内,并位于线路轨平面中心垂直位置,施工允许偏差为±100mm。

2、接触线应平直,不得有任何弯曲扭面现象。

3、分段绝缘器安装后,应保证吊弦、定位器偏移值及坠砣b值等原参数不变。

4、分段绝缘器安装高度,严格按设计行车速度所要求的抬升力,用钢尺测取所安装的高度值,施工严格按此值施工,施工允许偏差为±5mm。

5、确定安装高度:用弹簧秤挂在安装位置中心向上提拉接触线,另一人配合用钢尺测量抬升量,并作好记录。

6、分段绝缘器滑轨固定线夹的螺栓应装在长孔中。

7、滑轨下缘应低于绝缘棒终端金具下缘4mm,以保证接触线到滑轨和从滑轨到绝缘棒的平稳过渡,受电弓不应与滑轨端部发生撞击。同时,受电弓滑板至少与一个滑轨始终接触。

8、受电弓与分段绝缘器的接触面应与轨面平行。

9、接触线接头线夹连接螺栓力矩为43N?m。滑轨紧固线夹紧固力矩为 43N2m。

第六章 中心锚结

一、作业准备:

1、人员:车梯作业14人;作业车作业10人。

2、工、机具:接触网测量工具、水平尺、力矩扳手、接触线正面器、钢丝套子、紧线器、滑轮、大绳、橡胶锤(或木锤)、手板葫芦、断线钳、安全工具、防护用具等。(根据检修项目需要携带相应工、机具)。

3、材料: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钢线卡子)、Φ4.0镀锌铁线、φ1.6绑线、黄油、接触线中心锚结绳等。(根据检修项目需要携带相应材料)。

二、检查项目

1、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状态;

2、接触线中心锚结z字线状态是否符合要求; 3、承力索中心锚结绳驰度是否符合要求;

4、接触线、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紧固力矩是否符合要求。

5、中心锚结线夹处导线高度是否符合要求。 6、中心锚结范围内吊弦受力状态。 三、检查方法与标准 1、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检查

两跨式中心锚结线夹

(1)接触线中锚线夹安装位置一般为中锚中心柱往中锚锚柱的第3根吊弦与第4根(含弹性吊弦)之间,线夹边沿距第4根吊弦接触线线夹边为200mm。

(2)外观状态检查:线夹本体及螺栓、销钉有无损伤、变形、裂纹、烧伤或其他不良状态;开口销是否缺失、掰开角度是否达到 120 度。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与接触线沟槽密贴入槽。

(2)压接质量检测:压接模具压合检测完全密贴;检测方法和工具:用专用压接模具进行压合比对。

(3)压接后的压印尺寸测量:测量吊线两处压印。用力矩扳手紧固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螺栓,先外后内两侧交替进行紧固,紧固力矩75N2m。

2、接触线中心锚结辅助绳z字线检查

(1)外观状态检查:辅助绳有无损伤、变形、断股、烧伤或其他不良状态;辅助绳与鸡心环接触是否密贴;压接是否按要求二道压接。

(2)z字线不能过松或过紧,以不改变相邻吊弦受力和导线高度为准。

(5)接触线中锚绳长度为第4根吊弦长度的5倍(不含与承力索连接的部分长度和露头),其连接承力索是通过2套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固定,并且两线夹间距为100mm,接触线中锚绳露头为50mm,露头用承力索单根本线绑扎3圈。(如下图)

3、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检查

(1)外观状态检查:辅助绳有无损伤、变形、断股、烧伤以及过松过紧等;辅助绳与鸡心环接触是否密贴;压接是否按要求二道压接。

(2)中锚绳不能过松或过紧。检查的张力和驰度标准见下图

注:已轨面或者某一平面为基准,测出承力索的高度h1和中锚下锚底座U型环穿孔的高度h2,再在钢柱上找出h3=(h1+h2)/2这个高度,最后算出中锚绳最低点的高度h=h3-f(f为相应跨距相应温度的弛度)

(4)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的安装方向,原则为与接触线中锚绳连接的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螺栓竖直安装,螺栓从上往下穿,全螺纹的长螺栓安装在田野侧,半螺纹的短螺栓安装在线路侧,承力索中锚绳连接的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螺栓水平安装,螺栓从线路侧往田野侧穿,全螺纹的长螺栓安装在上面,半螺纹的短螺栓安装在下面。连接承力索与承力索的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距承力索座的距离为200mm(如图下图所示)。

4、锥套式终端锚固线夹

锥套式终端锚固线夹分为以下4种型号

a b c d CT150 CT120 JT120 JT95 适用于正线150mm2接触线 适用于侧线120mm2接触线 适用于正线120mm2承力索 适用于侧线 95mm2承力索 锥套式终端锚固线夹在安装时,需注意以下2点:a.安装次数不能超过2次;b.安装过程中,当锥套式终端锚固线夹受力之前,线材的露头为40mm,其销钉穿向为由上往下穿。

四、相关技术标准

1、与接触线连接的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螺栓按图相互方向安装,紧固力矩为75N2m。

2、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螺栓紧固力矩为46N?m。 五、注意事项

1、中心锚结线夹螺栓的紧固力矩应严格符合要求,力矩值不小同时也绝不能大,否则易出现裂纹。

2、承力索辅助绳的张力和驰度对这个锚段接触悬挂的状态影响很大,要引起高度重视。

3、观察线夹有无裂纹。

第七章 补偿装置

一、作业准备

1、人员:12人(作业4人,地线、防护及其它8人)。 2、工具:紧线工具、力矩扳手、紧线器、钢丝套、温度计、手锤、管钳、吊绳、断线钳等。

3、材料:双耳楔型线夹、钢线卡子、绑扎线、Ф4.0mm镀锌铁线、Ф1.6mm细绑线、润滑油、补偿绳、补偿滑轮等。

二、检查项目 1、棘轮垂直状态; 2、平衡轮状态; 3、终端锚固线夹状态;

4、坠砣限制导管状态及上端部固定情况; 5、补偿坠砣上下移动是否灵活; 6、补偿绳缠绕情况; 7、补偿坠砣高度及a、b值; 8、棘轮与制动块间隙符合要求; 9、补偿绳在棘轮及制动块无偏磨现象; 10、坠砣码放整齐; 11、拉线基础外观检查。 三、检查方法与标准

1、棘轮角度检查。观察棘轮是否有偏角与补偿绳摩擦。 2、平衡轮检查。观察平衡轮的偏斜角度,安装偏角超过20°即为不合格。检查平衡轮内部螺栓螺帽。观察螺帽的受力状态是否有松动的现象。

3、观察终端锚固线夹接触线露头长度、开口销、销钉穿向、线夹外观等情况,如未露头更换或做好记录。(检查要求见第六章中心锚结)

4、坠砣限制架的检查

(1)补偿坠砣上下移动的检查。上下推动坠砣,观察棘轮及坠砣移动的灵活性。隧外注意是否与坠砣限制导管存在不应有的摩擦;隧内坠砣与框架角钢是否存在不正常偏磨。如果存在偏磨,调整坠砣杆垂度、限制框架垂度或坠砣块整齐度。

(2)上部直角M24 螺栓插入坠砣限制管外露不得大于40mm(见下图)

5、补偿绳缠绕情况检查:棘轮上补偿绳排列整齐,无交合情况,水平补偿绳平顺,无交叉情况,缠绕符合产品说明书要求(如下图)。

6、补偿坠砣高度及a、b值检测。符合设计提供的安装曲线表。 7、棘轮与制动块间隙检查。隧道外棘轮齿与制动块的间隙为15~20mm调好后拧紧制动块的两个螺栓。

8、补偿绳在棘轮及制动块无偏磨现象。补偿绳在棘轮的大轮、小轮内都不得发生偏磨。如果偏磨,与棘轮不垂直有关,需整改。

9、坠砣码放整齐,并且数量正确(见下图)。隧内坠砣码放如果不齐将影响补偿坠砣上下移动的灵活性,故需要详细检查并检修。

10、关键螺母销钉检查。棘轮轴是否已经固定好,它的底端需要用一个螺母和开口销固定好。检查坠砣杆底部的承重板上的膨胀销钉是否安装好。

11、拉线基础外观检查(侧重桥梁上基础)。混凝土表面不得出现裂纹、甚至开裂情况。如果出现,查找问题的根源。可能有如下情况:

(1)混凝土保护层不够,基础断面小于设计; (2)中间预留孔过大;

(3)混凝土强度不够,灌注质量不达标; (4)其他情况。 四、检修方法与措施

1、棘轮偏斜不垂直问题的检修方法

(1)首先检查旋转底座上调节板上的两个固定螺栓是否紧固到位,如果是松懈的,就直接用铁锤垫木板敲击棘轮旋转支架,然后用水平尺靠在棘轮小轮的端面,检查垂直度,棘轮垂直后,将螺栓紧固到位。如螺栓是紧固的,用水平尺靠在棘轮小轮的端面检查倾斜度,然后松开旋转底座调节板上的固定螺栓,用铁锤垫木板敲击棘轮旋转

支架,用水平尺检查,棘轮垂直后,将松开的螺母紧固。

(2)如果是棘轮旋转螺栓被拧紧,棘轮无法随线索方向自动旋转,从而导致棘轮受力角度不对,补偿绳偏磨的问题,首先检查棘轮的垂直度,单纯的角度不对,只要松开旋转螺栓调整螺栓旋转螺栓底部的螺母,将棘轮推移到正确的受力角度上,偏磨问题就解决了。如果棘轮还存在不垂直的问题,就按照上述①的办法进行调整。

2、小轮补偿绳扭绞、平衡轮不水平的检修方法

(1)严重的补偿绳扭绞应该是在下锚绝缘子,通过卸载消除扭绞现象,如果没有改变,就必须进行大的检修,须使用2个手扳葫芦,1个将棘轮与线索连接线夹卸载,1个将棘轮与坠砣杆卸载,将平衡轮与线索分离后,卸开一端楔形线夹后,将补偿绳的自身扭力放散,重新缠绕后才能消除。

(2)单纯的平衡轮不水平,在安装绝缘子时,可利用平衡轮双耳连接线夹的可旋转性达到水平,也可通过重新安装终端线夹的机会,对终端线夹接触线面的调整达到水平。对已经安装好绝缘子,平衡轮倾斜角度不大的,可通过扭转接触线面达到平衡轮水平。扭面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不可盲目扭转,并不得超过原线面的45度。

3、大轮补偿绳排列不规整的问题的检修方法

使用手扳葫芦,将棘轮与坠砣杆卸载,将补偿绳拨移到正确位置。对缠绕圈数不对,补偿绳在棘轮内缠绕圈数太少导致偏磨的问题,将坠砣提高至规定高度,并将补偿绳排列整齐,就能够解决补偿绳不与轮齿边沿偏磨的问题。

4、限制架导向轮与棘轮补偿绳不垂直、补偿绳与制动卡板偏磨问题的检修方法。移动上部横向角钢,将导向轮与补偿绳成一垂线,调整限制架所有横向、竖向角钢,相互平行、垂直。

5、棘轮支架横向偏斜不垂直的检修方法。调整棘轮旋转支架,利用调节板上两个螺栓的调整功能,将棘轮调整垂直,补偿绳自然垂向棘轮的中心位置。

第八章 附加悬挂

一、作业准备

1、人员:12人。工作领导人:1人;座台要令、防护:1人;检修作业:2人;地面辅助:2人;两端验电接地:4人;两端行车防护:2人

2、工、机具:硬梯、力矩扳手、皮尺、钢卷尺、大绳、滑轮、钢丝套、紧线器、橡胶锤(或木锤)、脚扣、手扳葫芦、断线钳(钢锯)、细钢丝刷、压接工具、锉刀、放线滑轮、拉力表、安全工具、防护用具等。(根据检修项目需要携带相应材料)。

3、材料:铝包带、Φ4.0mm镀锌铁线、Φ1.6绑线、补强线夹、补强线、钳压接续管、电力复合脂、示温片、汽油、黄油等。(根据检修项目需要携带相应材料)。

二、检查项目

1、隧道外AF线悬挂连接处螺栓紧固; 2、隧道外PW线悬挂连接处螺栓紧固; 4、AF线、pw线下锚处连接螺栓与开口销;

5、隧道外AF线对锚处绝缘距离;

6、车站内AF线在岔区地段与pw线或非支接触悬挂交叉跨越空间距离;

三、检查方法与标准

1、AF线绝缘子是否有破损,绝缘子上的弹簧销是否齐全。绝缘子表层有无异物,或被污染。

2、悬垂线夹与绝缘子连接处的螺栓销的螺帽及销钉是否齐全,螺栓紧固和开口销安装符合要求。

3、悬垂线夹螺栓紧固符合要求。

4、AF肩架及PW线支座的螺帽是否齐全,螺栓是否紧固。 5、AF线、PW线下锚处连接销钉的开口销安装是否符合要求。 6、隧内附加线悬挂点固定情况检查。

7、改变悬挂点支柱绝缘子安装位置或悬挂方式,进而从根本上解决跨中距离不够问题。

第九章 隔离开关

一、作业准备

1、人员:11人(作业3人,地线、防护及其它8人)。 2、工具:力矩扳手、吊绳、砂布、钢丝刷、塞尺、锉刀、钢卷尺、开关钥匙、等位线、2500V兆欧表、隔离开关操作棒、安全用具、防护用具等。

3、材料:测温片、汽油、清洗剂(中性清洗剂)、润滑脂、机油、金属垫片、电力复合脂、防锈漆、抹布、黄油等。

二、检查内容

1、各零部件是否连接牢固,铁件是否锈蚀,瓷体有无破损。 2、分闸角度、分闸止钉间隙及触头的接触情况是否良好,接地刀闸是否密贴。

3、两刀闸中心线是否吻合、水平,有无旁击现象。

4、分、合闸位置是否符合要求,操作机构是否灵活;分、合闸过程中带电体与接地体的瞬时间隙是否符合要求。

5、支持绝缘子的绝缘电阻是否符合规定。

6、开关引线及电连接有无散股、断股,距接地体距离是否符合规定。

7、安装位置及方向是否正确。 三、处理方法 1、主刀闸

(1)刀闸接触面有烧伤、麻点及灰尘:可用砂布打磨、抹布擦净,然后涂一层电力复合脂。

(2)接触面不密贴:刀片弯曲时可用扳手将刀片校正;弹簧压力不够时调整触头的弹簧压力。

(3)触头与刀片(高差造成)旁击:可略搬动刀片,直至合适,必要时可在支持绝缘子与底座间加垫片。

2、分、合闸角度

(1)分闸角度的测量:用钢卷尺测量两端中心距离(大于510mm)。 (2)分闸(或合闸)到位、而合闸(或分闸)不到位:调整分

闸(或合闸)止钉或连动杆;调整止钉或连动杆不能满足要求时,则可能是操作杆止孔的位置不对,应改变操作杆止孔位置。

(3)分、合闸均不到位:将开关倒至合闸位置,卸下连动杆,使刀闸合闸呈直线,然后调止钉间隙,最后调好连动杆长度,并与转动板连接,合闸调整好后倒至分闸,调整分闸止钉间隙。

3、隔离开关操作机构操作卡阻、不灵活

(1)由于操作杆弯曲造成隔离开关本体转轴与操动杆或操动机构的中轴线不对应时,应进行调整或校正。

(2)活动关节缺润滑油,应涂机油润滑。 (3)上、下托架歪斜时,应矫正。 4、隔离开关接地刀闸

(1)接地刀闸合闸后不到位或过位,可以调整接地刀间的传动拐臂的角度或接地连杆的长度。

(2)刀闸接触不密贴或过紧,可调整触头弹簧片的压力或更换触头弹簧片。

(3)支持绝缘子破损、绝缘电阻不符合规定时,更换支持绝缘子。开关调整后恢复原位加锁。

四、检修标准

1、隔离开关托架呈水平状态,支持绝缘子垂直;隔离开关应动作可靠、转动灵活,合闸时触头接触良好,引线和连接线的截面与开关的额定电流及所连接的接触网当量截面相适应,引线不得有接头。

2、隔离开关的触头接触面应平整、光洁无损伤,并涂电力复合

脂。中间触头接触对称,上下差不大于5mm;触头接触紧密,用0.05*10mm塞尺检查,对于线接触应塞不进去;对于面接触宽度为50mm及以下者,塞入深度不大于4mm;接触宽度为60mm及以上者,塞入深度不大于6mm。

3、合闸后触头相对位置、备用行程、分闸状态时触头间净距或拉开角度符合产品技术规定。支持绝缘子垂直度允许偏差20;开关刀闸开闸时,开闸角度90度,允许偏差值+10;开关刀闸合闸时,刀闸水平,两刀闸中心线吻合,允许偏差值5mm;操作杆与操作机构轴线一致,允许偏差值20。

4、隔离开关操作机构应完好无损并加锁,转动部分注润滑油,操作杆顺直无变形,操作时平稳正确无卡阻和冲击。

5、引线及电连接线应连接牢固接触良好,无破损和烧伤,示温片无变色。引线距接地体的距离应不小于500mm。引线的长度应保证当接触悬挂受温度变化偏移时有一定的活动余量并不得侵入限界,引线摆动到极限位置对接地体的距离符合规定。

6、支持绝缘子应清洁无破损和放电痕迹,瓷釉剥落面积不超过300mm2。

7、电动隔离开关电动机转向正确;机械传动系统润滑良好,动作平稳、噪音小、无卡阻、冲击等异常情况;机构的分、合闸指示与开关的实际分、合闸位置相符。

8、新安装的隔离开关在投入运行前应做交流耐压试验,运行中每年用2500V的兆欧表测量一次绝缘电阻,与前一次测量结果相比不

夹本体+卡子)与接触线压到一起注意:压接之前检查上下模具有字的一面是否在同一侧,压接时电动液压泵应始终保持竖立状态,不能过度倾斜或放倒,以免损坏泵。压接头的销钉必须插入到位,贯穿压

接头两耳孔,不允许插入不到位现象,以免损坏压接头。

(5)、压接时保证固定模头和活动模头端面直至接触无间隙,并保持5秒钟,然后卸载,已保证压接足够紧密(边压接边注意观察,防止U形卡子从接触线线槽和线夹沟槽中滑脱),压接后进行检查,应保证线夹本体、U形卡子、接触线、电连接线紧密压接在一起,不允许有压不实,线夹本体、U形卡子、接触线压接部位有缝隙、压偏斜等现象,否则应拆除重新压接。

9、电连接长度:

(1)关节、道岔电连接两悬挂点之间间距控制表:

h1,h2为同股道电连接承力索和接触线的距离,L1,L2为同股道电连接的长度,C为两股道相应承力索电连接线夹的水平距离,其中预留量考虑为d1+d2为1500m时,按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时偏移1280mm预留。

(2)电连接水平偏移量表:安装时工作支上距离吊弦500mm,非支上安装位置根据温度偏移,温度低于30°时,偏向中锚方向;温度高于30°时,偏向下锚方向,偏移值按照下表执行:

五、注意事项

1、应采用专用拆除工具彻底拆除整套电连接装置,重新更换、安装包括承力索电连接线夹在内的一组电连接装置。拆下的电连接线

夹不能再使用。

2、检查时禁止用扳手或锤敲打线夹,禁止用扳手卡住线夹左右扳动检测。

3、不允许压接后卡住线夹扳转校正接触线面。

第十一章 吊柱

一、作业准备

1、人员:车梯作业14人;作业车作业10人。

(1)车梯作业。工作领导人:1人;座台要令、防护:1人;车梯上作业:2人;推、扶车梯:4人;两端验电接地:4人;两端行车防护:2人。

(2)作业车作业。工作领导人:1人;座台要令、防护:1人;平台上作业:2人;两端验电接地:4人;两端行车防护:2人。

2、工、机具:挂梯、钢卷尺、皮尺、力矩扳手、滑轮组、紧线器、钢丝套子、管钳、大活动扳手、橡胶锤(或木锤)、刷子、脚扣、安全工具、防护用具等。(根据检修项目需要携带相应工、机具)。

3、材料:横向承力索线夹、定位环线夹、悬吊滑轮、杵座(耳环)楔形线夹、Ф4.0mm铁线、钢线卡子、Ф1.6绑线、银粉漆、黄油、Φ5.0mm不锈钢丝绳等。(根据检修项目需要携带相应材料)。

二、检查项目 1、腕臂吊柱; 三、吊柱检查和检修 1、垫片检查

检查腕臂吊柱、附加线吊柱底盘的垫片是否为闭环垫片,如果是普通垫片,应采用电焊或粘结措施保证垫片震动下不脱落。

2、吊柱垂直度

吊柱应垂直,向受力反方向偏斜0-0.5%;悬挂下锚非支腕臂的吊柱,垂直安装,吊柱下端向腕臂反侧倾斜0-0.5%。

3、吊柱斜支撑两端连接处的开口销安装是否符合要求 四、相关技术标准 1、吊柱位置

吊柱侧面限界符合设计要求。曲外2700mm,直线和曲内2800mm。见下表。允许误差-5,+10mm。

超高 0<=H<65mm 65<=H<105mm 105<=H<=155mm 曲内侧面限界 2.8 2.9 2.9 曲外侧面限界 2.8 2.7 2.6 说明 曲内侧面限界取2.9m,以便获得更多的空间 曲外侧面限界取2.6m,以便保证受电弓的电气间隙 2、吊柱长度

吊柱低端距离低轨面应不小于4970mm(建筑接近限界要求)。吊柱标准长度为4.15m(在吊柱的轴线上,从底板顶面到吊柱低端的距离)。当隧道高度发生变化时,吊柱长度每40mm为一档进行调整。

第十二章 锚段关节的检查

一、作业准备

1、人员:车梯作业14人;作业车作业10人。

(1)车梯作业:工作领导人:1人;座台要令、防护:1人;车梯上作业:2人;推、扶车梯:4人;两端验电接地:4人;两端行

车防护:2人。

(2)作业车作业:工作领导人:1人;座台要令、防护:1人;平台上作业:2人;两端验电接地:4人;两端行车防护:2人

2、工、机具:接触网测量工具、水平尺、力矩扳手、接触线正面器、手扳葫芦、钢丝套子、紧线器、滑轮组、橡胶锤(或木锤)、温度计、安全工具、防护用具等。(根据检修项目需要携带相应工、机具)。

3、材料:可调式整体吊弦(环节吊弦)、吊弦线夹、定位线夹、定位环、支持器、锚支定位卡子、夹环、Φ4.0镀锌铁线、φ1.6绑线、黄油等。(根据检修项目需要携带相应材料)。

二、检查项目

1、定位间隙、定位器角度、定位管坡度、动态包络线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2、锚段关节内,定位管、腕臂、斜拉线、非支、定位管支撑、整体吊弦等之间距离;

3、非绝缘锚段关节承力索、接触线水平间距及高差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4、绝缘锚段关节处,两支悬挂绝缘距离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三、设计情况

1、五跨非绝缘锚段关节

五跨非绝缘锚段关节由2锚柱、2转换柱、2中心柱组成。 2、五跨绝缘锚段关节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ms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