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1-28 20:5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教版第八册《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班级:黄龙小学(1)班 执教:唐孟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初步领会首尾照应的写法。

3、从小夜莺勇敢、机智的精神品质中受到熏陶感染,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一、复习导入

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总结板书(诱敌、带路、歼敌、再诱)

二、精读第一部分,认识 “夜莺”,感悟品质。

1、故事中的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一个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孩子,却沉着机智地与敌人斗志斗勇,真是了不起啊!夜莺究竟是个怎样的任务呢?让我们把镜头对准第一部分,来到1941年,来到苏联那个小村庄。你从哪些地方捕捉到他的机智勇敢?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请用横线———(书)划出第一部分中描写小夜莺机智、勇敢的语句,看是从哪些方面去描写了小夜莺开始!

汇报交流:生:外貌、语言、动作(师提示:因为这篇课文很长,所以在读有关句子的

时候,说出是哪一页的哪一段。) 1、语言描写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1、抓住麻雀,乌鸦、猫头鹰、野兽,表面上是说一些动物,实际上暗骂敌人;

2、东拉西扯,说东道西,为了什么?小夜莺答非所问,让敌人认为他只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小男孩是在装傻,东拉西扯的避开敌人的盘问这是小夜莺在敌人不易察觉的时候戏弄敌人。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机智。这句话就是“一语双关”,指坏东西很多,暗指敌人是麻雀、乌鸦、猫头鹰。

同学们看看还有哪些地方和这句话一样,一语双关,表达了两个意思?

★“人呢?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1、野兽指的是什么?(野兽指的是德国兵)

为什么要把敌人比做野兽?是啊,走进沉寂的小村庄,透过弥漫的硝烟,我们看到:(出示灯片:)

原本美丽的房子,此时(变成黑色的瓦砾);原本苍翠的树木,此时(变成焦木); 原本安居乐业的人们,此时(家破人亡)。

谁能用成语来形容一下这悲惨的景象?生:一片废墟、背井离乡、家破人亡??

师小结:这就是战争带来的灾难。而侵略别人国家的德国兵就好像野兽那样没人性,正因为有了对敌人的恨,才有对祖国的爱。(读)

2、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出了你们内心的愤恨,小夜莺啊,你为什么不直接斥责德军呢?(要这样说呢?他目的是让敌人觉得他是个不懂事的孩子,麻痹敌人,让敌人消除戒心,相信小男孩的话。)

师:你们都理解的很好,这句话体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和勇敢,谁能把孩子的天真读出来?(个别读,齐读)

★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蘑菇。这里只有??”

1

①军官怎么问?他是在什么情况下问的?此时此刻,军官心里会想些什么?想刺探这里究竟有没有游击队。可小夜莺回答的却是____________。 ②是小夜莺听不懂军官的话吗? 那是为什么呢?

哦,原来是小夜莺在装糊涂,故意把游击队说成蘑菇,装成什么也不懂的样子。他答非所问,把两个完全不沾边的东西扯到了一起,为的就是打消敌人的戒备心理,使敌人确信他是个什么都不懂的顽皮小孩呀!

你能把随机应变的小夜莺天真,什么都不懂的样儿读出来吗?(读)

师:我们从人物的语言中读出一个聪明的小夜莺。(板书:语言)

1、文中很多小夜莺与军官的精彩对话,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形象跃然纸上,让我们分角色来读读。我们去掉旁白,自由选择角色,同桌分角色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吗? 2、分男女读 3、和老师挑战读

看你们读得这么起劲,老师的心里也痒痒的,好想读,谁愿意和我演对手戏?你愿意扮演谁?那我就只好充当凶狠狡诈的德国兵啰! 听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过渡:从人物语言可以看出人物的品质,我们还可以通过神态、动作、甚至外貌的描写去体会,来继续汇报。】(板书:神态、动作、外貌)

2、动作

★ “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的??”

这段话写的是小男孩的动作。动笔把动词圈一圈。

从小男孩一路上的动作,你看出了什么?(小男孩的天真顽皮)欢快的鸟鸣,无所顾忌的游戏,多顽皮的小孩!

师故谬法读: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忘记了。(比较体会) 小夜莺真的只是个贪玩的小男孩吗?他真的把身边的军官忘了吗?

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很聪明,故意装出天真的样子让敌人以前他是只是一个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就放松警惕。他很勇敢,在敌人面前表现自如) 小男孩的镇定从容又不失顽皮,你能用朗读体现出来吗?

3、神态

★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他真的很快活吗?)小夜莺在敌人面前一点也不害怕,他的神情很自然,可见小孩的胆量非常大。(德国军难道一点儿也不可怕吗?)从文中找出依据

4、外貌

★ 他光着头,穿一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

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了:这个 的夜莺。

三、通读全文,品味“歌声”,深入感悟

1、看书,寻找:描写歌声的句子。请同学们用心默读全文,用波浪线(书)划出描写

歌声的句子,留下自己思考的足迹。并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写,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读课文,寻找句子;学生交流,出示句子:

2

2、品味歌声 2、20、29、35(顺便讲35)、37

(1)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看看夜莺的歌声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从每一次的歌声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2)全班交流:

师生一起品析第一次歌声:(1)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唱起来。

从“新的劲头”可以看出唱的人十分有劲,他这么带劲地唱,就是要诱敌上钩。

这是 诱敌深入 的歌声

师生一起品析第二次歌声:(2)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叫,有时候??拾球果。 A.在带路的路上,麻痹敌人。

B.你是从哪些词语知道的?(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 C.从小男孩一路上的动作,你看出了什么?

(小男孩很天真烂漫;他很聪明,故意装出天真的样子让敌人以前他是只是一个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就放松警惕;他很勇敢,在敌人面前表现自如。)

这是 麻痹敌人 歌声

师生一起品析第三次歌声:(3)他伸直了腰,好像有什么鸟叫声??传来。

——从远处传来;引起游击队员的注意。

这是 引起注意 的歌声

师生一起品析第四次歌声:(4)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

——报告敌情。质疑:为什么游击队员能听明白歌声的意思?(小男孩经常用这种方法帮助游击队消灭敌人,他们之间已经形成了默契。)

这是 传递信息 的歌声

师生一起品析第五次歌声: (5)夜莺还是兴致勃勃??意思了。

报告完敌情,为了不引起敌人怀疑,又唱歌,洋溢高兴之情。

这是 迎接胜利 的歌声

品味第三部分

凶狠狡诈的敌人万万没想到,就是这歌声,把他们引上了黄泉路。 1、这样的战斗场面让你想到了那些词语? 2、指导朗读:痛快淋漓。

师生一起品析第六次歌声:(6)从孩子的嘴里飞出??歌声。 第二天,接受新任务;诱敌上钩。

这是 继续战斗 的歌声

歌声贯穿全文,是小夜莺与游击队联系的方式,也是他与敌人作战的特殊方式,歌声就像一根线,穿起了故事的每一个环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所以文章用“夜莺的歌声”作为标题(书)

【学到这,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寻找环境描写,体会作用。

有些段落看起来既不是写夜莺,也不是写歌声,能不能删去呢? 第(1)段景物描写——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揭示了夜莺诱敌的原因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描写出昔日美丽的村庄,如今已经是残垣断壁的凄惨画面,说明战争破坏严重,敌人的狠毒。作者利用这一段环境描写来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

3

略行为。这是一个拟人句,能更加体现出人们受到战争的迫害的凄惨之情,连树木都垂头丧气的,受到战争迫害的老百姓们还会好吗?暗示了夜莺面临恶劣的环境。

第(21)段景物描写——山高树密,是伏击敌人的好战场,也为夜莺能快速地

隐蔽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五、首尾呼应

由于小夜莺和游击队员的出色配合,德国兵被消灭了。那小夜莺到哪去了呢?他在那做什么?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小夜莺完成这次任务后,又坐在原来的地方,是为了用歌声吸引新的德国兵,执行新的任务。)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前后都出现了夜莺的歌声。写的内容大致相同:小“夜莺”穿着同样的衣服,坐在同一个地方做同样的事。这就叫首尾照应。这样写,往往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 印象,更加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在习作时,也可以运用这样的写法。

说话训练:第二天,孩子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从孩子嘴里飞出婉转的夜莺的歌声,透过这歌声,我仿佛看见:

同学们:正是有小夜莺不断地与敌人周旋,游击队才歼灭了一批又一批德国法西斯,正因为有无数像夜莺一样的小联络员,苏联人民赶走了法西斯,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但老师不无遗憾地告诉大家,夜莺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当你听了这些后,你又想说什么呢? 生说: 六、交流:我的学习收获 1、写作手法2、主题

七、拓展阅读,提升素质

穿过时光隧道,与苏联卫国战争的同时,我们中国面临着抗日战争,战争中也涌现了与夜莺一样机智可爱的小英雄,如雨来,小兵“张嘎”,孩子们都不会陌生。张嘎子歪戴破草帽,手拿木枪,身穿白褂,光着脚丫。他擅游泳,能爬树,会摔跤,爱咬人。是个小机灵鬼儿,专门捉弄小日本。

1、看英雄张嘎子的故事(借书给学生)

2、预习《小英雄雨来》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课内自读课文《小英雄雨来》。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mq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