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校】2022届福建省三明市一中高三特保班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

更新时间:2023-04-18 03:2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百强校】2016届福建省三明市一中高三特保班上第二次月考生物

试卷(带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都不能遗传给后代

B.猫叫综合征是人体细胞中增加了一条5号染色体而引起的变异

C.基因重组有利于物种在多变的环境中生存

D.秋水仙素导致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作用时期是细胞分裂间期

【答案】C

【解析】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突变可以传递给后代,发生在体细胞内的基因突变一般不能通

过有性生殖传给后代,A错误;猫叫综合征是人体细胞中5号染色体缺失片段而引起的变异,B错误;基因重组有利于物种在多变的环境中生存,C正确;秋水仙素导致细胞染色体数目

变异的作用时期是细胞分裂前期,C错误;答案是C。

【考点定位】生物变异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与三种可遗传变异有关的3个注意点

(1)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都会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均可传给后代。

(2)基因突变是基因内部碱基对的改变,属于DNA分子水平上的变化;染色体变异是染色

体结构或数目的变异,属于细胞水平上的变化。

(3)染色体的某一个位点上基因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这种改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是无法直

接观察到的。而染色体上几个基因的改变属于染色体变异,这种改变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

2.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说法,错误的是()

A.格里菲思实验中,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本质是基因重组

B.生物体有性生殖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可导致基因重组

C.生物体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基因的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

D.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答案】B

【解析】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原理是S菌的基因重组到R菌上,本质是基因重组,A

正确;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可导致基因重组,B错误;D正确;

生物体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基因的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答案是B。

【考点定位】基因重组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与基因重组有关的4个失分点

(1)自然条件下基因重组发生的时间是减Ⅰ后期和四分体时期,而不是受精作用发生时。

(2)自然条件下基因重组只发生在真核生物中,病毒和原核生物中不发生基因重组。

(3)交叉互换≠基因重组。如果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叫基因重组;如果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叫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4)基因重组在人工操作下也可以实现,如基因工程、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都发生了基因重组。

3.乙肝疫苗的有效成分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抗原。接种该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该抗体()

A.由T淋巴细胞产生

B.可被蛋白酶水解

C.可裂解乙肝病毒

D.可与多种抗原结合

【答案】B

【解析】当外界抗原进入人体后,会刺激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在体液免疫中,由效应B细胞(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A错误;抗体的本质是免疫球蛋白,可以被蛋白酶水解,B 正确;使抗原失去增殖能力并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在特异性免疫中,机体不会直接裂解抗原,只是通过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并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而使靶细胞裂解,C错误;抗体只能与特定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D错误;答案是B。

【考点定位】特异性免疫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有关的2个易混辨析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虽然都有T细胞参与,但是所起的作用不同。体液免疫中T细胞主要起到释放淋巴因子,增强免疫的作用。细胞免疫中T细胞主要起到增殖、分化成效应T 细胞,裂解靶细胞的作用。(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虽然都有免疫活性物质参与,但是起作用的结果不同。抗体能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但是干扰素等淋巴因子能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免疫力。

4.当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中时,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A.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加强肌肉收缩

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

C.皮肤中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

D.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答案】D

【解析】寒冷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加强肌肉收缩,产热增加,A正确;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使机体散热减少,B正确;寒冷时,皮肤中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C正确;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送到全身,但只作用于甲状腺,D 错误;答案是D。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名师点睛】知识拓展: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如下: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热增加(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散热减少(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5.美国亚得桑那沙漠上生活着一种蜥蜴,其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当体温28℃时体色灰绿,随着体温逐渐升高体色逐渐变蓝和鲜亮;体温36℃时体色呈艳丽的蓝色。这表明()

A.这种蜥蜴的体温控制着体色性状

B.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C.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D.这种蜥蜴的体温能够引起体色的可遗传变异

【答案】B

【解析】由题意知,外界环境温度可以通过影响蜥蜴的体温而影响体色,这说明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答案是B。

【考点定位】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

6.如图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果蝇群体中偶尔会出现IV号染色体三体个体。此类型三体个体均能正常生活,且可以繁殖后代,则三体雄果蝇减数分裂过程中次级精母细胞中IV号染色体的数目可能有多少条?从染色体组成的角度分析,此种三体雄果蝇经减数分裂可产生多少种配子?()

A.1,2;2种

B.1,2;4种

C.1,2,4;2种

D.1,2,4;4种

【答案】D

【解析】初级精母细胞中有三条Ⅳ号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这三条染色体随机组合,将来进入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有一条和两条的,到了次级精母细胞分裂的后期,一条染色体变成两条,两条染色体就成四条,所以次级精母细胞中的Ⅳ号染色体有1、2、4条。此种三体雄果蝇经减数分裂可产生4种配子。答案是D。

【考点定位】减数分裂和染色体变异

7.某一个自由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等位基因A对a完全显性,但A纯合致死,种群中显性个体占总数的36%,则()

A.该种群中隐性基因的频率小于显性基因的频率

B.该种群繁殖一代后,基因频率不变

C.该种群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A的频率逐渐增大

D.若该种群个体自交,则后代基因频率将发生改变,说明该种群进化了

【答案】D

【解析】A纯合致死,故该种群基因型只有Aa和aa,已知种群中显性(Aa)个体占总数的36%,aa个体占64%,A错误;该种群繁殖一代后,基因频率改变,B错误;该种群随着繁

殖代数的增加,A的频率逐渐减小,C错误;后代基因频率将发生改变,说明该种群进化了,D正确;答案是D。

【考点定位】遗传平衡定律

【名师点睛】技巧点拨:1.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比较

某基因频率=(纯合子个数×2+杂合子个数)÷(总个数×2)

3.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

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

8.苯丙酮尿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并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 佝偻病为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猫叫综合征是染色体病。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苯丙酮尿症在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

B.并指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来自于他的母亲

C.抗维生素D 佝偻病的发病率女性多于男性

D.可用孟德尔遗传规律预测后代患猫叫综合征的几率

【答案】C

【解析】苯丙酮尿症的发病机理是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使苯丙氨酸和苯丙酮酸在体内堆积

而致病,可出现患儿智力低下或成为白痴,苯丙酮尿症是先天代谢性疾病的一种,为常染色

体隐性遗传,发病率较低,A错误;人类的并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男性患者的致病基

因可来自于他的母亲或父亲,B错误;抗维生素D 佝偻病是伴X显性遗传病,发病率女性多

于男性,C正确;患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不能用孟德尔遗传规律预测后代患

病几率,D错误;答案是C。

【考点定位】人类遗传病

9.下图为某种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及部分基因,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答案】C

【解析】A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易位,A正确;B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缺失,B正确;C属于

基因突变,C错误;D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倒位,D正确;答案是C。

【考点定位】染色体变异

10.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突变可以自发产生

B.基因突变只能发生在DNA 复制的过程中

C.有些基因突变对生物既无害也无益

D.基因突变的方向与环境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答案】C

【解析】基因突变发生在DNA复制时期,既可由环境因素诱发,又可自发产生,A正确;基

因突变只能发生在DNA 复制的过程中,B正确;基因突变多害少利性,C错误;基因突变的

方向与环境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D正确;答案是C。

【考点定位】基因突变的特征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与基因突变有关的7个易错点:(1)在没有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基

因突变也会自发产生,其自发突变率很低。(2)基因突变是DNA分子水平上基因内部碱基

对种类和数目的改变,基因的数目和位置并未改变。(3)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基因结构的

改变,但却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4)生殖细胞的突变率一般比体细胞的突变率高,这是因为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对外界环境变化更加敏感。(5)基因突变的利害性取决于

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如昆虫突变产生的残翅性状,若在陆地上则为不利变异,而在多风的

岛屿上则为有利变异。(6)基因突变≠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7)基因突变

不只发生在分裂间期。

11.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一定是二倍体

B.单倍体是由生殖细胞直接发育而成的个体

C.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生物就是三倍体

D.人类基因组计划只需要对一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体进行测序

【答案】B

【解析】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不一定是二倍体,也可能使多倍体,A错误;

单倍体是由生殖细胞直接发育而成的个体,B正确;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不一

定就是三倍体,若是配子发育而来就是单倍体,C错误;人类基因组计划只需要对一个染色

体组的全部基因进行测序,D错误;答案是B。

【考点定位】染色体变异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与单倍体、多倍体有关的3个易错点

(1)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并非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因为大部分的生物是二倍体,所以有时认

为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但是多倍体的配子形成的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含有

不只一个染色体组。

(2)单倍体并非都不育。二倍体的配子发育成的单倍体,表现为高度不育;多倍体的配子

如含有偶数个染色体组,则发育成的单倍体含有同源染色体及等位基因,可育并能产生后代。

(3)单倍体与多倍体育种过程不同。单倍体育种要经过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多

倍体育种只用秋水仙素处理这一步骤。

12.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或调查方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A.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需将制作好的临时装片在0℃下处理36h

B.卡诺氏液处理根尖后,需要用体积分数95%的酒精冲洗2 次

C.调查某种人类遗传病的传递方式时,需要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统计

D.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多基因遗传病

【答案】B

【解析】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需在0℃下处理36h后制作临时装片,A错误;使用

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后,要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B正确;调查某种人类遗

传病的传递方式时,需要在家族中进行调查,C错误;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最好需要在人

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统计,D错误;答案是B。

【考点定位】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人类遗传病的调查

1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生物的基因型,导致基因频率改变

B.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C.突变和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群落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C

【解析】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生物的性状,导致基因频率改变,A 错误;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B 错误;突变和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 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 错误;答案是C 。

【考点定位】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与物种形成有关的2个“不一定”

(1)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

(2)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物种的形成

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变化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②新物种一旦形成,则说明生物肯定进化了。

14.关于内环境及其理化性质描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 2、尿素、神经递质等物质

B .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C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D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答案】C

【解析】CO 2、尿素存在于血浆中,神经递质存在于组织液中,所以内环境成分中含有这些物

质,A 正确;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B 正确;细胞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C 错误;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D 正确;答案是C 。

【考点定位】内环境及其理化性质

【名师点睛】技巧点拨:“三看”法判断内环境的成分

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 2、CO 2、激素、代谢废物等)。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 聚合酶、RNA 聚合酶、载体蛋白等)。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15.如图为哺乳动物的某组织,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③与⑤相比,③中含有蛋白质多

B .②呼吸作用产生的CO 2 不会引起③pH 发生大幅度

C .②中的氧气到达④至少需要经过3层膜,②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D .变化肌肉细胞缺氧时③的pH 会降低,但由于Na 2CO 3的调节作用其pH 会维持相对恒定

【答案】A

【解析】③与⑤相比,③中含有蛋白质更多,A 正确;②中的氧气到达④中,首先要穿过②的细胞膜1层,再穿过毛细血管壁的细胞膜2层进入组织间隙,最后穿过组织细胞1层细胞膜,共穿过4层膜,B 错误;②中的氧气到达④至少需要经过3层膜,②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C 错误;肌肉缺氧时,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NaHCO 3发生作用,使pH 变化不大,D 错误;答案是A 。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和稳态

16.甲型H1N1病毒第一次进入人体后不会引起的免疫反应是( )

A .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

B .T 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C .浆细胞产生相应抗体

D .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

【答案】D

【解析】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把抗原呈递给T 细胞,或者直接刺激B 细胞,A 正确;T 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致敏T 细胞和记忆细胞,也可以产生淋巴因子, B 正确;B 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浆细胞,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C 正确;同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后,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D 错误;答案是D 。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知识拓展:体液免疫的过程图解

17.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因为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

B.注射“甲流”疫苗是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有效手段

C.当结核杆菌再次入侵人体时,浆细胞可识别结核杆菌并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D.HIV侵入人体后,主要破坏T细胞,最终使人体免疫功能几乎全部丧失

【答案】D

【解析】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因为自身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A错误;注射疫苗是免疫预防的

一种措施,注射“甲流”疫苗是预防甲型流感的有效手段,并不是治疗H1N1禽流感的有效手段,B错误;浆细胞不能识别结核杆菌,只能分泌特异性抗体,C错误;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

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D正确;答案是D。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知识拓展:1、注射疫苗,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

免疫力.因为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此法可用于免疫预防,不适合用

于紧急治疗。2、三个唯一: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都不能产生;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

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3、注射抗体,抗体可以直接清

除病毒,发挥作用快,可起到治疗的作用.一般使用于紧急治疗.此法缺点是抗体存活时间

比较短,没有长期预防的作用。4、自身免疫疾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

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

18.某种有翅昆虫有时会出现残翅的突变类型,残翅昆虫在大陆上难以生存,但在常刮大风的

海岛上,残翅昆虫在种群中的比例却上升。下列对该现象的有关叙述中,与现代生物进化理

论观点不符的是()

A.昆虫适应海岛环境而产生了残翅变异

B.海岛上残翅昆虫具有更多的生存繁殖机会

C.环境对昆虫的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D.昆虫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答案】A

【解析】海岛环境是自然选择,只能定向选择变异,不能产生变异,A错误;C正确;海岛

上残翅昆虫具有更多的生存繁殖机会,B正确;昆虫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D正确;答案是A。

【考点定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有关的3个误区

(1)把“突变”误认为就是基因突变:“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是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是影响变异的因素,通过环

境的选择将生物个体中产生的不定向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不利变异遭到淘汰,如喷洒杀虫

剂只是将抗药性强的个体选择出来,使整个种群抗药性增强,而不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

(3)把物种误认为种群: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必须是同一物种。同一物

种的多个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

19.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A.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B.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C.在稳定的环境中,生物是不会进化的

D.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产生了新的物种

【答案】D

【解析】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B错误;这是不对的.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稳定的

环境中,种群基因频率也会改变,C错误;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产生了新的物种,D正确;

答案是D。

【考点定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20.动物实验模型研究发现,抗肿瘤化疗药物环磷酰胺在较高剂量下对机体免疫力起着一定程

度的抑制作用;β-葡聚糖能提高淋巴因子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解除环磷酰胺对免疫功能的

抑制。下列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A.恶性肿瘤是由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失控引起的疾病

B.若环磷酰胺能影响DNA的合成,则推测其作用于肿瘤细胞的分裂间期

C.环磷酰胺在较高剂量下可能会降低血液中淋巴细胞的数量

D.淋巴因子能促进浆细胞产生抗体,从而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

【答案】D

【解析】恶性肿瘤是由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失控引起的疾病,即癌细胞属于无限繁殖的畸形分

化细胞,A正确;间期的主要特点是完成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若环磷酰胺能影响DNA的合成,则作用于细胞分裂的间期,B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在较高剂量下对机体免疫力

起着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说明降低血液中淋巴细胞的数量,降低免疫反应的能力,C正确;淋巴因子能增强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和促进B淋巴细胞的分裂分化,D错误;答案是D。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1.果蝇的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B 与b 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纯种的灰身雌蝇

与黑身雄蝇杂交得F1,F1 雌雄果蝇交配得F2,淘汰F2 中的黑色果蝇后,其余灰色果蝇自由

交配,则F3 中黑色果蝇占()

A.1/4 B.1/6 C.1/9 D.1/16

【答案】C

【解析】F1为Bb,自交后代为1/4BB、1/2Bb、1/4bb,出去黑身果蝇后,BB占1/3,Bb占

2/3,计算基因频率为B=2/3,b=1/3,自由交配后代中BB占4/9,Bb占4/9,bb占1/9。答

案是C。

【考点定位】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知识拓展:关注两种随交类型的3个注意点

(1)自交≠自由交配

①自交强调的是相同基因型个体的交配,如基因型为AA、Aa群体中自交是指:AA×AA、Aa×Aa。

②自由交配强调的是群体中所有个体进行随机交配,如基因型为AA、Aa群体中自由交配是指:AA×AA、Aa×Aa、AA♀×Aa♂、Aa♀×AA♂。

(2)在连续随交不淘汰隐性个体的情况下,随着随交代数的增加,基因型及表现型的比例均不变。

(3)在连续随交,但逐代淘汰隐性个体的情况下,随着随交代数的增加,基因型及表现型的比例都发生改变。

22.已知一批豌豆种子,基因型为AA∶Aa=1∶2,将这批种子播种后自然生长(假设结实率相同),则其所结种子中,基因型AA、Aa、aa的数量之比为()

A.3∶2∶1 B.4∶4∶1 C.3∶5∶1 D.1∶2∶1

【答案】A

【解析】AA的个体占1/3,自交后代全部为AA,占1/3;Aa的个体占2/3,后代有三种基因型,所占比例分别为:AA=2/3×1/4=1/6、Aa=2/3×2/4=1/3、aa=2/3×1/4=1/6,统计结果AA=3/6、Aa=2/6、aa=1/6。答案是A。

【考点定位】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23.下丘脑部分受损(能存活),可能导致的结果是()

A.听不到声音

B.看不懂文字

C.身体平衡失调

D.白天体温升高,夜间体温下降

【答案】D

【解析】下丘脑是大脑皮层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它把内脏活动与其他生理活动联系起来,调节着体温、摄食、水平衡和内分泌腺活动等重要的生理功能。答案是D。

【考点定位】下丘脑的功能

【名师点睛】知识归纳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归纳

(1)作为感受器: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受内环境中的渗透压变化,从而调节水盐平衡。

(2)作为效应器:具有分泌功能,合成的激素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等。

(3)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4)传导:可传导兴奋至大脑皮层等高级中枢,如传导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感。

24.炎热环境中,人体维持体温恒定的主要机理是()

A.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大,汗液分泌增加

B.立毛肌舒张,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

C.酶活性下降,细胞代谢减弱,产热量下降

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活动减弱,TRH分泌增加

【答案】A

【解析】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维持产热和散热相对平衡从而维持正常体温。炎热

环境中,主要通过神经调节加强散热,即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大,立毛肌舒张,汗

液分泌增加,A正确;B错误;体温相对稳定,酶活性不会下降,C错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活动加强,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激素,减少产热,D错误;答案是A。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

【名师点睛】知识拓展:人体体温调节过程

(1)构建体温调节模型

(2)当外界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少,对吗?

在正常情况下,由于体温调节的作用,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机体产热增多,散热

也增多。

(3)体温感觉中枢和体温调节中枢不是一回事,因为前者位于大脑皮层,后者位于下丘脑。

(4)高烧不退的病人不能(能、不能)加盖棉被。

因为高烧不退,体温调节功能暂时丧失,加盖棉被不但不会排汗,反而影响了热量的散失。

25.下图为神经细胞的一部分膜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神经递质可被①识别

B.静息电位的形成与膜上的②⑤等载体有关, A面为正电位,B面为负电位

C.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D.若此图是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动作电位产生时,Na+可通过结构②由A侧进入B侧

【答案】C

【解析】由于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所以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神经递质可被①识别,A正确;由于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而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

子的外流和钠离子的内流有关.钾离子的外流需要⑤载体,钠离子的内流需要②通道,B正确;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电信号,C

错误;若此图是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动作电位产生时,蛋白质通道开放,Na+可通过结构

②由A侧进入B侧,使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D正确;答案是C。

【考点定位】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规避与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相关的4个失分点

(1)不同细胞膜的组成成分种类相同,但各组分的含量不同,这与细胞的功能有关,如功

能越复杂的膜中,蛋白质数量越多。(2)细胞膜的组分并不是不可变的,如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组分发生变化,糖蛋白含量下降,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物质。(3)糖类主要与蛋白质和脂质结合形成糖蛋白和糖脂,二者都与细胞识别作用有关。(4)细胞膜结构图示中糖蛋白的多糖侧链是判断生物膜内、外侧的依据,多糖侧链所在的

一侧为细胞膜外侧,另一侧则为细胞膜内侧。

26.果蝇的某种突变体因动作电位异常而发生惊厥。下图表示两种果蝇的动作电位。据图分析,突变体果蝇神经细胞膜异常的是()

A.钾离子通道和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

B.钠离子通道和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C.钠离子通道和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

D.钾离子通道和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通过实线可以看出动作电位的产生没有问题,也就是说

钠离子内流的通道没有问题;但在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中,即复极化过程中,突变体则不

正常,说明钾离子通道和恢复静息电位过程出现异常。答案是A。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传导

27.如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检测到b、d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

B.兴奋由c点传导到e点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a点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D.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偏转两次

【答案】C

【解析】刺激c点,若检测到b、d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可以双向传导的,A正确;兴奋由c传递到e时,需要通过突触结构,在突触前膜发生电信号→化学信

号的转换,在突触后膜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B正确;如果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C错误;刺激c点,兴奋可向b、d方向传导,向d

方向传导时先到达电表②的左电极处,此时指针向左偏转一次,后达到电表②的右电极处,此时指针又向右偏转一次,因此电表②偏转两次;b所在的神经元为突触后膜,兴奋不能从

突触后膜向突触前膜传递,因此电表①不偏转,D正确;答案是C。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传导;突触结构

【名师点睛】技巧点拨:1.突触传递异常分析

(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

相应酶分解而失活。

(2)异常情况:①若某种有毒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

兴奋或抑制。

②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则神经递质不能与之结合,突触后膜不会产

生电位变化,阻断信息传递。

2.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的判断方法

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之间存在一定关系,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归纳:

(1)在神经纤维上

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2)在神经元之间

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导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 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28.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此种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所示效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局麻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 Na +通道,阻碍 Na +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B.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 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C.局麻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理一致,都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

D.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答案】C

【解析】据图2可知,局麻药与钠离子通道结合,使其关闭,导致钠离子不能进入细胞内,从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A正确;根据图1可知,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使氯离子进入细胞内,导致静息电位加大,不利于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γ-氨基丁酸属于神经递质,而局麻药不属于神经递质,C错误;神经细胞静息时的电位是内负外正,兴奋时的电位是内正外负,故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D正确;答案是C。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传导;突触结构

二、综合题

1.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胰岛素是维持血糖平衡的重要激素。如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及胰岛素作用机理。据图分析回答:

(1)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经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最终导致

传出神经末梢释放,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由图分析,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受到的影响。以上说明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包

括调节。

(2)据图分析,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

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的合成。

(3)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图中抗体1、抗体2)。图中因抗

体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这种抗体的致病原因是此种抗体

与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

血糖浓度升高。

【答案】

(1)神经递质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含量神经和体液

(2)蛋白质、糖原、脂肪

(3)1 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

【解析】(1)感受器接受刺激时,其膜外电位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

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该调节过程属于神

经和体液调节。

(2)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促进合成糖原,促进合成非糖物质,还抑制肝糖原

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降低血糖浓度。当血糖浓度低于正常水平时,胰高血糖素还作用

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3)由图中信息可以看出,抗体1可以与葡萄糖争夺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从而

引起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的敏感性降低,进而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引发糖尿病,这种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而抗体2可以与胰岛素争夺组织细胞膜上的胰岛素

受体,使部分胰岛素不能正常与胰岛素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这种糖尿病的病人体内胰岛素

的含量可能正常,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一般只能采用免疫抑制疗法,这两种病都是

抗体把自身的细胞当成免疫的对象,都属于自身免疫病,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的。

【考点定位】血糖调节与免疫调节

2.图甲所示的调节过程是人体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乙为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几种模式示意图,图丙是图乙局部结构的放大图。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在寒冷环境中,图甲中的②分泌量增加的同时______________(填字母)的分泌量也

增加,二者共同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请写出寒冷条件下皮肤立毛肌收缩,起鸡皮疙瘩的反

射弧:。

(2)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这是因为。

(3)图甲中的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其主要的靶器官是___________,若胰岛B细胞

受损人会得糖尿病,这主要是因为胰岛素分泌减少,使组织细胞的能力减弱,从而血

糖升高,表现为糖尿。

(4)若图乙中细胞3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部位膜外电位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兴奋在细胞3和细胞2间传递的结构如图丙所示,兴奋传递至结构③时,信号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

(5)免疫系统是通过它的等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答案】

(1)b 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立毛肌

(2)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3)肝脏使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4)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只写膜外电位变化)化学信号→电信号

(5)防卫、监控和清除

【解析】(1)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都能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故在寒冷条件下甲状腺

激素和肾上腺素b增多。寒冷条件下皮肤立毛肌收缩的反射弧为: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

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立毛肌。

(2)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这是因为激素一经靶

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3)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所以胰高血糖素的靶器官是肝脏.胰岛素能促进组织

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4)静息时,膜外电位是正电位,兴奋是膜外电位是负电位,故膜外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

变为负电位.由图可知,③是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中信号变化情况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电信号。

(5)免疫系统是通过它的防卫、监控和清除等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考点定位】人体内环境的稳态

3.登革热病毒可通过伊蚊叮咬传染给人,人们采取多种方法来控制登革热的传播。请回答:

(1)登革热病人发热是由于感染病毒后,“致热源”直接作用于_________中枢,最后会导致

__________激素的分泌量增加,细胞代谢加快,体温升高。同时,病人会感觉肌肉酸痛,试

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病人体温恢复正常的过程中,通过人体的___________调节网络,最终实现稳态。

(2)人体首次感染登革热病毒时会产生prM抗体,参与该抗体产生过程的淋巴细胞有

____________;prM抗体会在患者再次感染登革热病毒时帮助病毒感染更多细胞,加重症状,据此推测研究登革热疫苗的基本思路是:____________。

(3)长期使用杀虫剂灭蚊容易出现___________(答两点)等问题。

【答案】

(1)下丘脑体温调节(或体温调节)

甲状腺激素(或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只答肾上腺素得1分)

人体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由于供氧不足,肌肉组织无氧呼吸,乳酸含量增高,病人会感觉肌肉酸痛(得分要点“供氧不足”得1分,“无氧呼吸”或“乳酸”得1分)

神经—体液—免疫(中间没有横线也可以得分)

(2)T细胞、B细胞、浆细胞

疫苗既能防御登革热又需避免机体产生prM抗体

(从这两个角度回答有不同的表述可以得分)

(3)抗药性和环境污染(各点1分)

【解析】(1)人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登革热病人发热是由于调节中枢兴奋,导致血液中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激素含量升高,细胞代谢加快,产热增多而体温升高。病人体温恢复正常的过程中,通过人体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最终实现稳态。

(2)人体首次感染登革热病毒时会产生prM抗体,参与该抗体产生过程的淋巴细胞有T细胞、B细胞、浆细胞;prM抗体会在患者再次感染登革热病毒时帮助病毒感染更多细胞,加重症状,据此推测研究登革热疫苗的基本思路是疫苗既能防御登革热,又需避免机体产生prM抗体。

(3)长期使用杀虫剂灭蚊容易出现抗药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考点定位】特异性免疫与体温调节

4.下图为甲遗传病(基因A、a)和乙遗传病(基因为B、b)的遗传系谱图。其中Ⅲ-8不含致病基因,Ⅱ-6不含乙病基因。请回答:

(1)甲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

(2)Ⅱ-7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

(3)Ⅲ-8和Ⅲ-9结婚后,你会建议他们优先选择生育(男孩、女孩),从甲乙病的遗传分析所选择生育孩子的理由是生育另一性别的孩子可能患病.

【答案】

(1)染色体隐性遗传

(2)AaX B X b

(3)女孩;乙

【解析】(1)I-1和I-2得Ⅱ-5,无中生有,且女病,故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6和

Ⅱ-7得Ⅲ-10,无中生有是隐性遗传病,且Ⅱ-6不含乙病基因,故乙病是伴X隐形遗传病。(2)Ⅲ-10患甲乙病,故Ⅱ-7的基因型是AaX B X b。

(3)题中可知Ⅲ-8不含致病基因,Ⅲ-8的基因型是AAX B X B,Ⅲ-9的基因型是2/3Aa,1/3AA,1/2X B X B,1/2X B X b,Ⅲ-8和Ⅲ-9结婚后,你会建议他们优先选择生育女孩,从甲乙病的遗传分

析所选择生育孩子的理由是生育另一性别的孩子可能患乙病。

【考点定位】自由组合定律及人类遗传病遗传

5.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由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Dd)控制,研究

发现体细胞中的d基因数多于D基因时,D基因不能表达,且A基因对B基因表达有抑制作

用如图甲.某黄色突变体细胞基因型与其可能的染色体组成如图乙所示(其他染色体与基因

均正常,产生的各种配子正常存活).

(1)根据图甲,正常情况下,橙红花性状的基因型有种,纯合白花植株基因型有种。两

基因型不同的纯合白花植株杂交,若F

1表现型全开白花,F

2

植株有27种基因型,则(是或

否)能确定白花亲本的基因型,亲本的组合有种(不考虑正反交)。

(2)图乙中,②、③的变异类型分别是;基因型为aaBbDdd的突变体花色为。(3)为了确定aaBbDdd植株属于图乙中的哪一种突变体,设计以下实验。

实验步骤:让该突变体与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与比例.结果预测:

Ⅰ若子代中,则其为突变体①;

Ⅱ若子代中,则其为突变体②;

Ⅲ若子代中,则其为突变体③。

【答案】

(1)4 6 否 2

(2)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答对一个得到分,共2分)黄色

(3)黄色:橙红色=1:3 黄色:橙红色=1:5 黄色:橙红色=1:1

【解析】(1)根据图甲,正常情况下,橙红花性状的基因型有4种,纯合白花植株基因型

有6种。两基因型不同的纯合白花植株杂交,若F

1表现型全开白花,F

2

植株有27种基因型,

则不能确定白花亲本的基因型,亲本的组合有2种,黄花的基因型为aaB_dd,有aaBBdd、aaBbdd两种情况。

(2)图乙中,②细胞多了一条染色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③图发生了重复,属于染色

体结构变异;根据图甲,基因型为aaBbDdd的突变体由于d基因多于D,则D基因不表达,

故花色为黄色。

(3)分析题图,①图发生了易位,若aaBbDdd植株为突变体甲,该植株与纯合的橙红植株(aaBBDD)杂交,由于aaBbDdd产生的配子有八种:aBDd、aBd、aBD、aBdd、abDd、abd、abD、abdd,比例相等,而纯合橙红植株产生的配子只有一种aBD,则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有

八种:aaBBDDd(橙红色):aaBBDd(橙红色):aaBBDD(橙红色):aaBBDdd(黄色):aaBbDDd(橙红色):aaBbDd(橙红色):aaBbDD(橙红色):aaBbDdd(黄色)=1:1:1:1:1:1:1:1,因此后代表现型之比为黄色:橙红色=1:3;

若aaBbDdd植株为突变体②,由于aaBbDdd产生的配子有八种:aBDd:aBd:aBD:aBdd:abDd:abd:abD:abdd=2:2:1:1:2:2:1:1,则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有八种:aaBBDDd (橙红色):aaBBDd(橙红色):aaBBDD(橙红色):aaBBDdd(黄色):aaBbDDd(橙红色):aaBbDd(橙红色):aaBbDD(橙红色):aaBbDdd(黄色)=2:2:1:1:2:2:1:1,因此后代表现型之比为黄色:橙红色=1:5;

若aaBbDdd植株为突变体③,由于aaBbDdd产生的配子有四种:aBD、aBdd、abD、abdd,

比例相等,则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有四种:aaBBDD(橙红色)、aaBBDdd(黄色)、aaBbDD

(橙红色)、aaBbDdd(黄色),因此后代表现型之比为黄色:橙红色=1:1。

【考点定位】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生物变异

6.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约翰·伯特兰·戈登和山中伸弥,以表彰他们在“体细胞重

编程技术”领域做出的革命性贡献。请回答下列问题:

(1)1962年约翰·伯特兰·戈登通过实验把蝌蚪肠上皮细胞的细胞核移植进入去核的卵细胞中,成功培育出“克隆青蛙”。此实验说明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___________具有全能性。更多的

实验证明,到目前还不能用类似___________技术(克隆植物的方法)获得克隆动物。

(2)所谓“体细胞重编程技术”是将高度分化的体细胞重新诱导回早期干细胞状态,即获得诱

导多能干(iPS)细胞。山中伸弥于2006年把4个关键基因通过逆转录病毒转入小鼠的成纤

维细胞,使其转变成iPS细胞。在该技术中,逆转录病毒是这4个关键基因的___________,

在其协助下4个基因进入成纤维细胞,并整合到染色体的_________上。

(3)培养iPS细胞时,培养液需要特别加入的天然成分是_________,同时iPS细胞需置于

_________培养箱中培养。

(4)iPS细胞可诱导分化成各种细胞类型以应用于临床研究。现用胰高血糖素基因片段做探针,对iPS细胞分化成的甲、乙、丙细胞进行检测,结果如下表:

注:“+”表示能检测到,“-”表示不能检测到

得到此检测结果采用的是________技术;结果表明iPS细胞通过___________定向分化为乙细胞。

【答案】

(1)细胞核植物组织培养

(2)载体 DNA

(3)血清或血浆 CO

2

(4)(核酸)分子杂交基因选择性表达

【解析】(1)把蝌蚪肠上皮细胞的细胞核移植进入去核的卵细胞中,成功培育出“克隆青蛙”。此实验说明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更多的实验证明,到目前还不能用类

似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克隆植物的方法)获得克隆动物。

(2)根据基因工程可知,逆转录病毒是把这4个关键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故该病毒是载体,在其协助下4个基因进入成纤维细胞,并整合到染色体的DNA上。

(3)培养iPS细胞时,培养液需要特别加入的天然成分是血清,同时iPS细胞需置于二氧化

碳培养箱中培养。

(4)从表格可知,采用的是分子杂交技术检测此结果;结果表明iPS细胞通过基因选择性表

达定向分化为乙细胞。

【考点定位】基因工程;细胞工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mq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