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特高频局部放电检测技术

更新时间:2024-04-30 19: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章 特高频局部放电检测技术

目 录

第1节 特高频局放检测技术概述.................................................................... 2

1.1 发展历程............................................................................................... 2 1.2 技术特点............................................................................................... 4

1.2.1 技术优势...................................................................................... 4 1.2.2 局限性.......................................................................................... 5 1.2.3 适用范围...................................................................................... 6 1.2.4 技术难点...................................................................................... 6 1.3 应用情况............................................................................................... 8

1.3.1 国外应用情况.............................................................................. 8 1.3.2 国内应用情况.............................................................................. 8

第2节 特高频局放检测技术基本原理.......................................................... 10

2.1 特高频局放电磁波信号基本知识..................................................... 10 2.1 GIS内部电磁波的传播特性 ............................................................. 10 2.3 特高频局放检测技术基本原理......................................................... 12 2.3 特高频局放检测装置组成及原理..................................................... 13 第3节 特高频局放检测及诊断方法................................................................ 16

3.1 检测方法............................................................................................. 16

3.1.1 操作流程.................................................................................. 16 3.1.2 注意事项.................................................................................. 18 3.2 诊断方法............................................................................................. 19

3.2.1 诊断流程.................................................................................. 19 3.2.2 现场常见干扰及排除方法...................................................... 20 3.2.3 放电缺陷类型识别与诊断...................................................... 22 3.2.4 放电源定位.............................................................................. 25 3.2.5 局部放电严重程度判定.......................................................... 26

第4节 典型案例分析...................................................................................... 27

4.1 220kV GIS盆式绝缘子内部气隙缺陷检测 ..................................... 27 4.2 110kV电缆-GIS终端绝缘内部气隙缺陷检测 ................................ 29 4.3 220kV GIS内部刀闸放电缺陷检测 ................................................. 34 参考文献.............................................................................................................. 39

1

第1节 特高频局放检测技术概述

1.1 发展历程

电力设备内发生局部放电时的电流脉冲(上升沿为ns级)能在内部激励频率高达数GHz的电磁波,特高频(Ultra High Frequency,UHF)局部放电检测技术就是通过检测这种电磁波信号实现局部放电检测的目的。特高频法检测频段高(通常为300M~3000MHz),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检测灵敏度高等优点,可用于电力设备局部放电类缺陷的检测、定位和故障类型识别[1]。特高频法过去曾被称为“超高频法”。但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300MHz~3000MHz频带划分为特高频,因此该检测方法的正式名称为特高频法。

特高频局部放电检测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英国中央电力局(Central Electricity Generating Board,CEGB)首先提出来的,该方法由Scottish Power于1986年最先引进并应用于英国的Torness 420kV的GIS设备上[2]。Torness电站的多年运行经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得到了人们的认可。随后UHF法也被用于变压器等其他电力设备的局部放电检测中。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该方法逐渐成熟,相关的技术标准也相继形成。期间英国Strathclyde大学、德国Stuttgart大学、荷兰Delft大学和日本Nagoya大学的研究工作最为突出[3]。此外,英国的Rolls Royce工业电力集团、QualitrolDMS,德国的Siemens AG、Doble-Lemke,瑞士的ABB,荷兰的KEMA,法国的ALSTOM T&D,日本的Kyu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东京电力、三菱、东芝、日立、AEPower Systems,韩国的Power System Diagnosis Tech、HYOSUNGCorporation,澳大利亚的New South Wales大学、Powerlink Queensland Ltd作了大量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内的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和公司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基本从2006年以来,UHF局放检测技术在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等国内电力企业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Gas Insulation Switchgear, GIS)的绝缘缺陷检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90年代,由Judd和Hampton等人对局放电磁波的激励特性及其传播特性做了研究,对电磁波的表达式进行了推导分析。此外,还提出采用分析电磁场的有限时域差分(FDTD)方法对GIS 局放的激励特性进行仿真分析。德国

2

Stuttgart大学的Kurrer和Feser等研究人员采用脉冲电流法、超声波法和UHF法对GIS中局放进行检测研究,对电磁波在GIS腔体内传播衰减情况进行了研究。日本大阪大学的Kawada和东京电力公司的Okabe等人对GIS内电磁波的激励和传播特性以及采用UHF方法对其进行检测做了很多细致的仿真和研究工作。荷兰Delft理工大学的Gulski和Meijer等学者采用并对比了脉冲电流法、UHF窄带以及宽带法检测局放的结果,指出可以通过分析检测到的局放信号,对GIS设备进行风险评估。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英国DMS公司为代表的特高频局放检测仪器制造企业成功研制了便携式检测装置,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国内的一些仪器制造企业于2007年以来将该技术引入国内,开始研制、开发特高频局放检测装置,并投入商业运行,但整体性能尚不及国外水平。

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输配电研究所的江秀臣、钱勇等学者系统深入地研究了GIS设备局放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新型传感器技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开发出基于UHF和超声传感器的局放在线检测、定位和故障诊断设备。经过大量的模拟试验和现场检测,收集了大量的现场数据,积累了丰富的局部放电检测经验,在局部放电定位、局放脉冲提取、放电类型识别以及放电量估计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验和知识,并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4-7]。

西安交通大学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邱毓昌和王建生等人对特高频传感器进行了研究,并采用网络分析仪对其频率响应特性进行测量,具有良好的频率响应特性,实测带宽可达3GHz。研制了GIS局放特高频检测系统装置,并在实验室GIS内模拟故障缺陷,通过对特高频局放测量系统进行试验,表明检测效果良好[8]。

清华大学电机系刘卫东、钱家骊等学者从1986年获得机械工业部七五公关项目—GIS内部故障检测开始,进行了GIS局放监测和诊断的技术研究。1994年,最早提出了基于体外特高频传感的GIS局放在线监测方法,并于1995年开发出应用装置,至今已在国内外数十家电力企业和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得到应用,多次发现了放电并进行了定位[9,10]。但该装置对采集的放电信号如何进行分析处理,进而进行模式分类判断问题,尚无法给出定论。

华北电力大学高电压与电磁兼容实验室李成榕等学者对UHF传感器进行了研究,在实验室设计了用于模拟GIS内部局放的各种绝缘缺陷模型并进行局放检测试验。采用FDTD法对GIS 局放传播特性进行了分析,开发出一系列在线

3

监测装置,既能够对GIS进行在线监测,也能固定安装进行长期监测,并可实现对局部放电源的定位[11]。

重庆大学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孙才新、唐炬等学者对UHF传感器模型和性能做了大量研究,研制了圆板和圆环两种内置传感器以及用于局放在线监测的高频微电流传感器,分析了它们的频率响应特性以及输入输出特性。研制出一套GIS 局放在线监测装置,已成功运行于某220kV的GIS变电站[12]。

UHF局放检测技术下一步的研究与应用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对新型UHF传感器的研究。鉴于国内大量早期设计制造的GIS无法安装内置传感器,灵敏度高、抗干扰性能好的外置传感器还有待深入研究。

(2)对UHF信号在GIS内外传播特性的研究。鉴于GIS结构及UHF信号传播模式的复杂性,研究GIS内部和外部UHF信号的传播特性对于完善UHF监测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3)对局放源的识别和定位新方法的研究。应注意选择最优的神经网络结构,由于局放信号的分散性,分形分析等新技术可用于识别局放源;鉴于常规时间差定位法对传感器及分析仪器的高要求,研究简捷的定位技术也是当务之急。

(4)对UHF检测装置的的研究与开发。目前国内UHF检测方法的核心关键技术仍然整体落后于国外,特别是落后于以英国、韩国等为代表的检测仪器制造水平。这就需要尽快集中国内技术优势,研究和开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UHF检测装置。

1.2 技术特点

1.2.1 技术优势

目前局部放电检测手段主要有脉冲电流法、特高频法、超声波法、化学法以及光学法。脉冲电流法是局部放电最成熟可靠的检测方法,灵敏度高,可定量分析,但是其缺点是不能定位,且不能用于运行中的设备;化学法是利用放电使绝缘介质发生分解,通过检测这些分解产物含量来判断是否存在放电及放电量大小,包括充油设备中成熟应用的气相色谱法,以及SF6开关设备中的气体分解产物法。但是SF6分解产物法由于SF6气体自身复合力强,且气室内有吸附剂存在,以及GIS设备中往往多个气室互通等因素存在,灵敏度较低。光学法需安装多个传感器,不能用于设备内部放电检测。特高频法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4

(1)检测灵敏度高。局部放电产生的特高频电磁波信号在GIS中传播时衰减较小,如果不计绝缘子等处的影响,1GHz的特高频电磁波信号在GIS直线筒中衰减仅为3~5dB/km。而且由于电磁波在GIS中绝缘子等不连续处反射,还会在GIS腔体中引起谐振,使局部放电信号振荡时间加长,便于检测。因此,特高频法能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另外,与超声波检测法相比,其检测有效范围要大得多,实现在线监测需要的传感器数目较少。

(2)现场抗低频电晕干扰能力较强。由于电力设备运行现场存在着大量的电磁干扰,给局部放电检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高压线路与设备在空气中的电晕放电干扰是现场最为常见的干扰,其放电产生的电磁波频率主要在200MHz以下。特高频法的检测频段通常为300M~3000MHz,有效的避开了现场电晕等干扰,因此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3)可实现局部放电源定位。局部放电产生的电磁波信号在气体中传播近似为光速,其到达各特高频传感器的时间与其传播距离直接相关,因此,可根据特高频电磁波信号到达不同传感器时间的先后,判断信号源的方向,或利用电磁波到达气室两侧两个传感器的时间差以及两个传感器之间的距离,计算出局部放电源的具体位置,实现绝缘缺陷定位。为GIS等设备的维修计划制订、提高检修工作效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利于绝缘缺陷类型识别。不同类型绝缘缺陷的局部放电所产生的特高频信号的脉冲幅值、数量、相位分布、频谱不同,具有不同的谱图特征,可根据这些特点判断绝缘缺陷类型,实现绝缘缺陷类型诊断。 1.2.2 局限性

同时,UHF局放检测技术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容易受到环境中特高频电磁干扰的影响。由于UHF局放检测技术的检测频率范围为300M~3000MHz,在如此宽的频带范围内可能存在手机信号、雷达信号、电机碳刷火花干扰等环境电磁干扰信号,在超高压敞开式变电站内也存在着较强的电磁干扰信号。这些干扰信号可能会造成对UHF检测的干扰,从而影响到检测的准确性。

(2)外置式传感器对全金属封闭的电力设备无法实施检测。对带金属法兰屏蔽环的GIS、全金属封闭的变压器等电力设备,内部局部放电激发的电磁波无法传播出来,也就无法应用外置式UHF检测技术实施检测,特别是对已经运行

5

的该存量设备尤其如此。

(3)尚未实现缺陷劣化程度的量化描述。目前国内外尚没有该检测技术、检测装置的技术标准,同时受到电磁波信号传播路径、缺陷放电类型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虽然其检测信号幅值与缺陷劣化程度在趋势上基本具有一致性,但尚不能实现与脉冲电流法类似的缺陷劣化程度的准确量化描述。 1.2.3 适用范围

UHF法的适用范围主要取决于该技术方法的检测原理,即只有电力设备内部局放激发的电磁波能够传播出来并被检测到,该方法即可用。UHF法在各种电力设备的现场应用中,以GIS中的局部放电检测效果最好,目前已是国际上对GIS设备普遍采用的状态检测技术,可以达到相当于几个pC的检测灵敏度。当前特高频法现场应用较多的有在线监测,也有带电检测,检测设备对象包括GIS、变压器、电缆附件、开关柜等,多数采用外置式传感器检测。而内置式传感器检测主要用于GIS、电力变压器等关键设备。

采用预先设置的内置式传感器实现电力设备的状态检测,可灵活进行带电检测,也可组成在线监测系统,必将成为一个趋势。在国家电网公司2012年修订的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中,明确规定了新建的220kV以上GIS设备应内置特高频传感器。 1.2.4 技术难点

UHF法本身具有检测灵敏度高、现场抗干扰能力强、可实现局部放电在线定位和利于绝缘缺陷类型识别等优点。与此同时,UHF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有一些问题未得到解决,技术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UHF传感器技术。这是UHF局部放电检测技术的关键,按其安装位置可分为内置传感器和外置传感器。外置式传感器使用和维护方便,尺寸和机械性能要求较低,成本低,能用于无法或难以安装内置传感器的老式电力设备。但由于电磁信号的衰减,以及传感器直接暴露在外界空间中受到的电磁干扰,外置式传感器的灵敏度相对较低、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弱。相比较下,内置式传感器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但是制作和安装的成本也更高,一般在设备生产时直接安装在内部。内置式传感器的结构不仅和灵敏度有关,还受到工作环境和安装方式的影响。合适的内置式传感器应该在不影响电力设备结构和内部场强分布的前提下,实现带宽为300M~3000MHz的局部放电信号检测,并具有足够的灵敏度

6

和抗干扰能力[13]。

(2) 抗干扰和放电源定位问题。干扰信号的排除和放电源的定位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实际检测中需要综合应用时差法、幅值比较法、方向性、三维定位法、特征谱图识别等方法进行分析,实现抗干扰和放电源定位的目的。由于干扰的种类是多样的,表现出的特性也不同,找出一种有效的方法来抑制所有的干扰是很难的,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干扰源,采取不同的措施,综合运用,达到抗干扰的目的。现场的干扰根据其时域特征的不同,可分为白噪声干扰、窄带周期性干扰和脉冲型干扰三类,而脉冲型干扰又可进一步分为周期型脉冲干扰和随机脉冲干扰。应用UHF方法来采集局部放电信号对一些频率较低的干扰信号可以直接避免,有可能采集到的干扰信号源及其频率主要有以下几种[14-16]:手机干扰:窄带周期性干扰,频率为900MHz或1.8GHz等;白噪声:包括各种随机噪声,如热噪声、地网噪声、配电线路以及继电保护信号线路中由于耦合而进入的各种噪声等。

干扰的抑制通常从干扰源、干扰途径、信号后处理三方面来考虑。直接消除干扰源或切断相应的干扰路径是解决干扰问题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例如对于因系统设计不当引起的各种噪音,可以通过改进系统结构、合理设计电路、增强屏蔽等加以消除;提供一点接地,保证测试回路各部分良好连接,可以消除接触不良带来的干扰;清除现场的孤立导体,可以消除浮动电位物体带来的干扰;通过电源滤波可以抑制电源带来的干扰;屏蔽测试仪器,可以抑制因空间耦合造成干扰。但这些要求详细分析干扰源和干扰途径,而现场一般不允许改变原有设备的运行方式,因此在这两方面所能采取的措施总是很有限。而对于经电流传感器耦合进入监测系统的各种干扰,则需要通过各种信号处理技术加以抑制。

(3) 缺陷类型诊断和劣化程度评估问题。不同绝缘缺陷所表现出来的局放特征并不相同,对GIS的损害程度也不同,要准确了解和掌握缺陷类型性质和特征,最有效的方法是对获得的局放信号进行模式识别研究[17-19]。然而,由于现场存在各种各样的干扰,对采集的局放信号一方面要进行降噪工作,另一方面局放信号自身所包含的信息与缺陷类型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清楚。如何从检测到的局部放电信号中判断局部放电类型以及GIS的绝缘状况是该技术的难点之一。

7

1.3 应用情况

1.3.1 国外应用情况

UHF检测技术于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提出,由于其检测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较强的特点,逐步被各国电网公司认可。目前已在英国、韩国、新加坡、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积累了30多年的现场应用经验。在对UHF检测技术进行大量研究工作基础之上,国外一些研究机构和设备厂商陆续开展了基于UHF技术的局放检测设备的研制,应用于现场检测并取得了一些现场运行经验。如:①英国DMS公司于1993年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套基于UHF检测技术的局放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通过计算不同检测点收到的局放信号时间差,可以实现对局放源的定位[20];②荷兰Delft理工大学的Meijer和Smit等学者开发了一套基于UHF技术的便携式多目标GIS局放在线检测系统并投入运行;③瑞士Zurich大学的Neuhold开发出一套结合宽带和窄带的多通道、实时响应的GIS 局放测量系统,每个测量通道包括一个低噪声宽带传感器,带有自动高压暂态保护,可以用于实验室试验和现场GIS的长期监测,装置能初步实现对故障源的监测、定位和识别;④韩国HYOSUNG Corporation公司开发了一套基于UHF的智能局部放电监测系统(Intelligent Partial Discharge Monitoring, iPDM),用于监测25.8kV GIS。该系统运用时频变换进行信号降噪,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诊断系统可以正确诊断局放原因,给出pC-dBm标定关系以及风险评估结果;⑤日本的AE Power System Corporation公司开发了基于UHF技术的GIS局放检测系统。该系统对比不同类型内置传感器的检测效果,采用神经网络对故障缺陷进行模式识别,并给出了系统现场运行经验;⑥日本的Hitachi Engineering & Services公司开发出一套便携式GIS局放检测系统。该系统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采用神经网络理论用于缺陷类型识别以及可以对放电源进行定位;⑦德国Siemens AG公司的Huecker等人开发了一套基于UHF技术的GIS局放检测系统。每套系统带有3个检测单元,每个单元可接9路UHF传感器,单元之间采用以太网通信,后台专家系统带有诊断功能,可以给出缺陷类型。 1.3.2 国内应用情况

特高频法在各种电力设备的现场应用中,以GIS中的局部放电检测效果最好,目前已是国际上对GIS设备普遍采用的状态检测技术,可以达到相当于几个pC的检测灵敏度。2000年初,UHF局放检测技术开始引入国内。2006年起,

8

通过与新加坡新能源电网公司进行同业对标,以北京、上海、天津为代表的一批国内电网公司率先引进UHF局放检测技术,开展现场检测应用,并成功发现了多起GIS内部局部放电案例,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积累了宝贵经验。UHF局放检测技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等大型活动的保电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TC42下属工作组正在致力于相关标准IEC 62478的制订工作,国内相应的标准制订也正在进行中。在国家电网公司2012年修订的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中,明确规定了新建的220kV以上GIS设备应内置特高频传感器。国家电网公司在引入、推广UHF局放检测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10年,在充分总结部分省市电力公司试点应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状态检修工作的深入开展,国网电网公司颁布了《电力设备带电检测技术规范(试行)》和《电力设备带电检测仪器配置原则(试行)》,首次在国网电网公司范围内统一了UHF局放检测的判据、周期和仪器配置标准,UHF局放检测技术在国网电网公司范围全面推广。2013年8月至2014年2月国家电网公司组织开展了特高频局放检测装置等带电检测仪器的性能检测工作,首次对国内市场上25款特高频带电检测仪器进行了综合性能的检测工作,对规范和引导国内仪器开发和制造技术领域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2014年,国网电网公司修订了《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试验规程》,正式将UHF局放检测技术列为开关柜设备的常规带电检测试验项目之一;同年年底,为进一步规范仪器选型,指导现场检测应用,国网电网公司颁布了《特高频局部放电检测仪技术规范》和《GIS特高频局部放电带电测试技术现场应用导则》,初步建立起完整的UHF局放检测技术标准体系。

自2010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先后举办了20余期电力设备状态检测技术及技能培训工作,共培训技术与技能人员3000余人,其中也包括特高频局放检测技术,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打下了广泛的人员基础。

9

第2节 特高频局放检测技术基本原理

2.1 特高频局放电磁波信号基本知识

GIS中的局部放电流脉冲具有极陡的上升沿,其上升时间为ns级,激发起高达数GHz的电磁波,在GIS腔体构成的同轴结构中传播。由于GIS 的同轴结构,使得电磁波不仅以横向电磁波(即Transverse Electromagnetic-TEM 波)传播,而且会建立高次模波,即横向电波(Transverse Electric-TE)和横向磁波(Transverse Magnetic-TM)。TEM波为非色散波,它可以任何频率在GIS中传播,但当频率f>100MHz时,沿传播方向衰减很快;TE和TM波则不同,它们具有各自的截止频率fc。fc与GIS的尺寸有关,GIS截面积愈大,fc愈低。若信号频率ffc时,信号则基本上可无损耗地传输。同时GIS母线连接腔在UHF波段可视为同轴谐振腔,电磁波的谐振持续时间一般在数十us级,最长可在10ms以上。GIS内部有高压导体、接头、屏蔽、盆式绝缘子等部件,其结构有直筒、L型分支、T型分支,再加上PD发生的位置各不相同。因此,GIS中电磁波的传播与谐振模式非常复杂。

2.1 GIS内部电磁波的传播特性

UHF法检测的对象是局部放电产生的电磁波信号。但由于受GIS结构的影响,局部放电激励的电磁波信号在GIS中传播到UHF传感器时信号的波形与幅值等参数发生变化,从而增加了运用检测到的信号对局部放电源信号进行评估的复杂性。因此,研究局部放电电磁波信号在GIS中的传播特性对UHF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GIS是同轴传输线,信号传输特性取决于频率。对工频可用电气集中参数来等值;瞬态信号时应视为分布参数的传输线;而对微波则应看作同轴波导。根据分析,局部放电信号在GIS同轴结构中不仅以横向电磁波(TEM)方式传播,而且会建立高次模波即横向电波(TE)和横向磁波(TM)。另外,由于GIS中存在支撑绝缘子,造成其特性阻抗及波阻抗不连续,使高频波在其中多次折反射,每节GIS及每个连接腔可视为微波同轴谐振腔,使局部放电波形十分复杂。

当GIS内部存在局放现象时,所产生的UHF电磁波能够沿着GIS的管体向远处传播。由于GIS的管体结构类似于波导,UHF电磁波在传播时的衰减比较小,因此能够传播到较远的距离,通过在GIS体外的盆式绝缘子处安放天线,则可以检测到GIS设备内部的UHF局部放电信号。但是GIS波导壁为非理想导

10

第3节 特高频局放检测及诊断方法

3.1 检测方法

3.1.1 操作流程

1、准备工作

开始局部放电特高频检测前,应准备好下列的仪器、工具:

(1)分机主机;用于局部放电信号的采集、分析处理、诊断与显示。 (2)特高频传感器;用于耦合特高频局放信号。

(3)信号放大器:当测得的信号较微弱时,为便于观察和判断,需接入信号放大器。

(4)特高频信号线:连接传感器和信号放大器或检测主机。

(5)工作电源:220V工作电源,为检测仪器主机,信号放大器和笔记本电脑供电。

(6)接地线;用于仪器外壳的接地,保护检测人员及设备的安全。 (7)绑带;需要长时间监测时,用于将传感器固定在待测设备外部。 (8)网线:用于检测仪器主机和笔记本电脑通信 (9)记录纸、笔;用于记录检测数据。 2、检测接线

在采用特高频法检测局部放电的过程中,应按照所使用的特高频局放检测仪操作说明,连接好传感器、信号放大器、检测仪器主机等各部件,通过绑带(或人工)将传感器固定在盆式绝缘子上,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接入信号放大器。具体连接示意图如图3-7所示。

16

图3-7 特高频局放检测仪连接示意图

GIS内部局部放电产生的特高频信号在GIS腔体内以横向电磁波方式传播,只有在GIS壳的金属非连续部位才能泄漏出来。在GIS上只有无金属屏蔽的绝缘子、金属屏蔽上的浇注口、GIS的观察窗、接地开关的外露绝缘件、内置式CT或PT二次接线盒等部位才能测量到信号,特高频传感器需安置在这些部位。检测过程中,应注意传感器应与盆式绝缘子紧密接触,且应放置于两根禁锢盆式绝缘子螺栓的中间,以减少螺栓对内部电磁波的屏蔽以及传感器与螺栓产生的外部静电干扰;在测量时应尽可能保证传感器与盆式绝缘子的接触,不要因为传感器移动引起的信号而干扰正确判断。

3、具体操作流程

在采用特高频法检测局部放电时,典型的操作流程如下:

(1)设备连接:按照设备接线图连接测试仪各部件,将传感器固定在盆式绝缘子上,将检测仪主机及传感器正确接地,电脑、检测仪主机连接电源,开机。

(2)工况检查:开机后,运行检测软件,检查主机与电脑通信状况、同步状态、相位偏移等参数;进行系统自检,确认各检测通道工作正常。

(3)设置检测参数:设置变电站名称、检测位置并做好标注。根据现场噪声水平设定各通道信号检测阈值。

(4)信号检测:打开连接传感器的检测通道,观察检测到的信号。如果发现信号无异常,保存少量数据,退出并改变检测位置继续下一点检测;如果发现信号异常,则延长检测时间并记录多组数据,进入异常诊断流程。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接入信号放大器。

17

图3-8 现场检测流程图

3.1.2 注意事项

1、安全注意事项

为确保安全生产,特别是确保人身安全,除严格执行电力相关安全标准和安全规定之外, 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检测时应勿碰勿动其它带电设备;

(2)防止传感器坠落到GIS管道上,避免发生事故; (3)保证待测设备绝缘良好,以防止低压触电;

(4)在狭小空间中使用传感器时,应尽量避免身体触碰GIS管道; (5)行走中注意脚下,避免踩踏设备管道;

18

(6)在进行检测时,要防止误碰误动GIS其它部件;

(7)在使用传感器进行检测时,应戴绝缘手套,避免手部直接接触传感器金属部件。

2、测试注意事项

(1)特高频局放检测仪适用于检测盆式绝缘子为非屏蔽状态的GIS设备,若GIS的盆式绝缘子为屏蔽状态则无法检测;

(2)检测中应将同轴电缆完全展开,避免同轴电缆外皮受到刮蹭损伤; (3)传感器应与盆式绝缘子紧密接触,且应放置于两根禁锢盆式绝缘子螺栓的中间,以减少螺栓对内部电磁波的屏蔽及传感器与螺栓产生的外部静电干扰;

(4)在测量时应尽可能保证传感器与盆式绝缘子的接触,不要因为传感器移动引起的信号而干扰正确判断;

(5)在检测时应最大限度保持测试周围信号的干净,尽量减少人为制造出的干扰信号,例如:手机信号、照相机闪光灯信号、照明灯信号等;

(6)在检测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外接电源的频率为50Hz;

(7)对每个GIS间隔进行检测时,在无异常局放信号的情况下只需存储断路器仓盆式绝缘子的三维信号,其它盆式绝缘子必须检测但可不用存储数据。在检测到异常信号时,必须对该间隔每个绝缘盆子进行检测并存储相应的数据;

(8)在开始检测时,不需要加装放大器进行测量。若发现有微弱的异常信号时,可接入放大器将信号放大以方便判断。

3.2 诊断方法

3.2.1 诊断流程

1、排除干扰:测试中的干扰可能来自各个方位,干扰源可能存在于电气设备内部或外部空间。在开始测试前,尽可能排除干扰源的存在,比如关闭荧光灯和关闭手机。尽管如此,现场环境中还是有部分干扰信号存在。

2、记录数据并给出初步结论:采取降噪措施后,如果异常信号仍然存在,需要记录当前测点的数据,给出一个初步结论,然后检测相邻的位置。

3、尝试定位:假如临近位置没有发现该异常信号,就可以确定该信号来自GIS内部,可以直接对该信号进行判定。假如附近都能发现该信号,需要对该信号尽可能地定位。放电定位是重要的抗干扰环节,可以通过强度定位法或者借助

19

其他仪器,大概定出信号的来源。如果在GIS外部,可以确定是来自其他电气部分的干扰,如果是GIS内部,就可以做出异常诊断了。

4、对比谱图给出判定:一般的特高频局放检测仪都包含专家分析系统,可以对采集到的信号自动给出判定结果。测试人员可以参考系统的自动判定结果,同时把所测谱图与典型放电谱图进行比较,确定其局部放电的类型。

5、保存数据:局部放电类型识别的准确程度取决于经验和数据的不断积累,检测结果和检修结果确定以后,应保留波形和谱图数据,作为今后局部放电类型识别的依据。

3.2.2 现场常见干扰及排除方法

特高频法虽然抗干扰能力较强,但在现场特别是户外变电站,仍有较多干扰。在开始测试前,尽可能排除干扰源的存在,比如关闭荧光灯和关闭手机,检查周围有无悬浮放电的金属部件。常见的干扰信号主要由雷达噪声、移动电话噪声、荧光噪声和马达噪声。下面简明列举了上述几种信号的典型谱图,包括各类信号的PRPS图谱、PRPD图谱和峰值检测图谱见表3-2。

表3-2 典型干扰信号图谱分析与诊断

类型 PRPS谱图 峰值检测谱图 PRPD谱图 荧光干扰 局放信号幅值较分散,一般情况下工频相关性弱。 移动电话干扰 局放信号工频相关性弱,有特定的重复频率,幅值有规律变化。 20

马达干扰 局放信号无工频相关性,幅值分布较为分散,重复率低。 雷达干扰 局放信号有规律重复产生但无工频相关性,幅值有规律变化。 除根据谱图特征来识别干扰外,还可依据信号位置来判断干扰。一般情况下,在设备盆式绝缘子上发现信号后,将传感器拿开朝向外侧,如果信号变强,很可能是外部的干扰。可以使用平面分法来定位外部信号。

图3-9 平面分法定位原理图

平面分法定位原理图如上图所示。首先将两个传感器按照相同朝向放置,移动两个传感器的位置,使示波器两个通道信号重叠,这时,信号源位于两个传感器中间的一个平面上。同样的方式在相对的方向上以及上下的方向上各确定一个平面,最终可查找的信号源的位置。

21

干扰信号的主要排除手段有:

1、屏蔽带法。这是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抗干扰方法,主要用在不带金属屏蔽的盆式绝缘子上检测时消除外部干扰。检测时,如果发现有异常信号,采用由金属丝制成的屏蔽带,将除传感器放置位置外的盆式绝缘子其它外露部位全部包扎起来,使得外部干扰信号无法直接进入传感器,从而实现抗干扰的效果。这种方式简单,对检测灵敏度无影响,但是干扰较强时,信号仍可通过套管或其它盆式绝缘子处进入,抗干扰效果有限。

2、背景干扰测量屏蔽法。其原理是在被检测盆式绝缘子附近放置一背景噪音传感器,同时检测周围环境中的电磁波信号。软件自动分析来自盆式绝缘子上的信号与来自噪音传感器的信号,并与背景噪音传感器相同的信号滤掉,从而达到抗干扰效果。但是这种方式虽能达到抗干扰效果,但是由于外部干扰信号有可能与内部放电信号重叠使检测灵敏度降低,或内部存在较强放电时,因背景噪音传感器检测到的为内部辐射处的电磁波信号,导致误消除对检测结果造成很大影响。因此,一般情况下仅作为参考使用。

3、滤波器法。如较强的电晕信号,在300MHz以上幅值仍很高,对现场检测造成很大影响,可采用下限截止频率为500MHz的高通滤波器进行抑制;对于常见的手机通讯干扰则可采用900MHz的窄带阻波器进行抑制;此外还可使用窄带法检测,如采用300~600MHz避开高频干扰信号,或采用1GHz以上避开低频的干扰信号,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多数局部放电产生的电磁波信号主要集中在1GHz以下,因此尽量避免使用1GHz以上的高通滤波器抗干扰检测。 3.2.3 放电缺陷类型识别与诊断

不同类型缺陷产生的信号幅值不一样,危害程度也不一样,对应的特征谱图也不同。如幅值50dB绝缘内部放电,危害程度可能大于幅值100dB的悬浮电极放电。因此进行危害程度评估时,识别缺陷类型就显得特别重要。常见的典型缺陷包括:电晕放电、空穴放电、沿面放电、自由金属颗粒放电和悬浮电位放电。

1、绝缘内部空穴或沿面放电缺陷

该类缺陷主要由设备绝缘内部存在空穴、裂纹、绝缘表面污秽等引起的设备内部非贯穿性放电现象,该类缺陷与工频电场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是引起设备绝缘击穿的主要威胁。

22

绝缘内部空穴放电通常用电容模型来表示,空穴自身视为一个电容C1,与空缺串联部分视为一个电容C2,其它正常部位视为电容C3,从而形成了局部放电典型的三电容分析模型。空穴放电是在电压上升沿时,气泡两端积累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气泡两端电压超过气泡击穿电压,从而引起放电,因此绝缘内部空穴放电一般都是发生在一、三象限。但是由于气泡在绝缘材料中,两端均为绝缘材料,因此,气泡两端积累电荷称为束缚电荷,不能自由移动。当某个部位发生放电后,只会将放电通道附近较少的电荷释放掉,放电量通常较小,放电产生信号高频含量少;放电后其它部分电荷仍然存在,在一个电源半波内仍会在气泡其它部位多次放电,放电间隔变化大;当气泡形状较规则时,电源正负半波放电波形对称,而当气泡形状不规则时,则正负半波放电波形不对称。其典型PRPS、PRPD谱图见图3-10。

图3-10 绝缘内部空穴或沿面放电典型谱图

2、悬浮电极放电缺陷

悬浮电极放电是指设备内部某一金属部件,与导体(或接地体)失去电位连接,存在一较小间隙,从而产生的接触不良放电。通常在产生悬浮电极放电时,悬浮部件往往伴随着振动,因此也可分为可变间隙的悬浮放电和固定间隙的悬浮放电。

首先分析固定间隙悬浮放电。固定间隙的悬浮电极可视为在电场中一个间隙很小的电容,悬浮部件和导体(接地体)分别为电容的两个极板。与绝缘内部气泡放电相同,悬浮放电过程也是当电压处于上升沿时,悬浮极板积累电荷,当电荷积累一定程度,间隙两端电压超过间隙击穿电压时,产生局部放电。因此,悬浮电极放电也放声在电源的第一、三象限。但是与绝缘内部空穴放电不同的是,悬浮部件为金属,其上面所带电荷为自由电荷。当间隙击穿时,悬浮极板上所带电荷会全部释放掉,因此放电量通常较大,高频含量很多;由于小间隙击穿电压接近恒定,因此在每次击穿前极板所带电荷基本一致,导致每次放电的放电量一致,即放电产生的脉冲幅值稳定;间隙击穿后,间隙绝缘逐渐恢复,然后重新积

23

累电荷,其脉冲间隔较稳定,放电次数少;另外,当悬浮部件与导体(接地体)之间电场较为均匀时,一、三象限放电波形基本对称;当间隙电场为不均匀电场时,一、三象限放电波形不对称,均具有放电信号幅值较大的特征。其典型PRPS、PRPD谱图见图3-11。

图3-11 悬浮放电典型图谱

对于存在振动的可变间隙,由于振动时,振幅非常有限,对间隙影响不大,因此很短时间内的振动导致间隙改变的距离很小,其放电量仍可视为稳定。

3、电晕缺陷

该类缺陷主要由设备内部导体毛刺、外壳毛刺等引起,是气体中极不均匀电场所特有的一种放电现象。该类缺陷较小时,往往会逐渐烧蚀掉,对设备的危害较小,但在过电压作用下仍旧会存在设备击穿隐患,应根信号据幅值大小予以关注。

电晕放电往往只在尖刺呈负极性的半波产生。因此高压导体上的尖刺放电发生在电源的负半波峰值处,接地体(如GIS罐体)上的尖刺放电发生在电源的正半波峰值处。通常放电脉冲幅值不高,高频成分少,放电脉冲多,且随电压升高,放电量增大。但是,随着电压的升高,或者说尖刺较大时,另一个半波也会产生放电,但是放电波形与先出现的半波波形有着显著区别。其典型PRPS、PRPD谱图见图3-12。

图3-12 电晕放电典型图谱

24

4、自由金属微粒缺陷

该类缺陷主要由设备安装过程或开关动作过程产生的金属碎屑而引起。随着设备内部电场的周期性变化,该类金属微粒表现为随机性移动或跳动现象,当微粒在高压导体和低压外壳之间跳动幅度加大时,则存在设备击穿危险,应予以重视。

当金属颗粒在电场力作用下跳动时,在跳起后,颗粒会在电场作用下积累电荷,但是由于颗粒往往较小,所带电荷非常有限,在落下接触罐体或碰撞其它颗粒前不会引起放电。当颗粒落下后,在接触罐体的一瞬间,会将自身所带电荷释放掉,形成一次较微弱的放电,放电量与放电瞬间电压相位有关。通常当放电瞬间电源处于峰值时,放电量最大。颗粒放电时间间隔与电源周期、电源相位无关,因此,放电信号往往较杂乱。PRPD谱图中,点呈现较均匀分布的两个峰的形状。其典型PRPS、PRPD谱图见图3-13。

图3-13 自由颗粒放电典型谱图

3.2.4 放电源定位

放电源的准确定位能够极大的方便缺陷元件的查找及放电类型的诊断,提高检修工作效率。放电源的定位往往和干扰信号的排除综合进行。特高频法的主要定位方法有幅值比较法、时差法、定相法、三维空间定位法等。

1、幅值比较定位法

幅值比较法的基本思路是距离放电源最近的传感器检测到的信号最强。当在多个点同时检测到放电信号时,信号强度最大的测点可判断为最接近放电源的位置。

幅值比较法的准确性往往受到现场检测条件的限制。当放电信号很强时,在较小的距离范围内难以观察到明显的信号强度变化,使精确定位面临困难。当设备外部存在干扰放电源时,也会在不同位置产生强度类似的信号,难以有效定位,同时也难以区分设备内部或外部的放电。

2、时差定位法

25

时差定位法的基本思路是距离放电原最近的传感器检测到的时域信号最超前。具体的时差定位适用于采用高速数字示波器的带电检测装置,定位方法如图3-14所示。将传感器分别放置在GIS上两个相邻的测点位置,根据放电检测信号的时差,利用式(3-1)即可计算得到局部放电源的具体位置。

L放电源xL-x

图3-14 GIS中局部放电源位置

1x?(L?c?t)

2 (3-1)

式中:x为放电源距离左侧传感器的距离,单位为m。

L为图3-14中两个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单位为m; c为电磁波传播速度,3?108m/s;

?t为两个传感器检测到的时域信号波头之间的时差,单位为s。 3.2.5 局部放电严重程度判定

基于脉冲电流检测法的视在局部放电量(以pC为单位)是判断缺陷严重程度的基本参数,并被广泛认可,但UHF法尚没有成熟的定量表征方法。UHF法测得的局部放电信号的幅值和局部放电的真实放电量、局部放电类型以及放电信号的传播路径有关。由于局部放电类型和局部放电信号传播路径的复杂变化,以及缺乏检测仪器的量值标准规范,目前还难以仅根据信号幅值判断局部放电量或绝缘缺陷严重程度。

然而,在实际应用当中电力设备局部放电缺陷的严重程度可根据放电信号幅值、放电源的位置、放电类型、检测特征量的发展趋势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进而确定检修处理策略。

26

第4节 典型案例分析

4.1 220kV GIS盆式绝缘子内部气隙缺陷检测

(一)案例经过

2010年3月份,检测人员使用特高频法、超声波法和SF6气体成分检测法在对某220kV GIS带电检测时,特高频法检测到疑似放电信号,超声波法和SF6气体成分分析法均未测量到可疑信号。随着信号的逐步变大,对存在疑似信号的绝缘子进行了更换处理,更换后异常信号消失。随后对更换的盆子进行X光探伤、耐压、局部放电试验,解体发现有一个盆子内部存在一条长约150mm、直径约为2mm的气隙,从而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二)检测分析方法

在某间隔B相出线的F、G、H三个盆式绝缘子处均测量到较强的特高频局放信号,如图3-15所示,应用幅值定位法对局放信号位置进行初步定位,结果表明,位置G处的异常信号幅值最大。特高频法测量到的PRPD谱图如图3-16所示,将其中前文3.2.3节的图3-10进行比较分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只是该PRPD谱图的电压同步相位向左或向右偏移约120度。因此初步判断该放电缺陷为绝缘内部气隙类放电。

盆式绝缘子 GIS罐体 F E G H 信号最大处 I D 图3-15 特高频信号最大处示意图

27

图3-16 检测到的特高频局部放电信号

然后在存在疑似信号的绝缘子处安装了局部放电特高频在线监测系统,进行24小时监控。一直持续到6月份,发现信号在逐步增大,随即决定解体更换存在疑似信号部位的F、G、H的盆式绝缘子。对更换后的F、G、H盆式绝缘子进行X光探伤、耐压、局部放电试验,F、H两个盆式绝缘子都通过了三项试验,而G盆子仅通过了耐压试验, X光照射发现在其内部浇口下部存在一条长约150mm、直径约为2mm的气隙,其局部放电量为2.37nC,如图3-17所示。

图3-17 X光检测照片和局部放电谱图

对G盆式绝缘子进行解体后可见明显的气泡,如图3-18所示。

28

图3-18 缺陷盆式绝缘子解剖图

(三)经验体会

(1) 该案例表明应用UHF法检测绝缘内部气隙放电缺陷是有效的,而超声波局放检测法、气体成分检测法则是无效的。

(2) 基于信号强度的幅值定位法能够对放电源进行初步定位。

(3) 及时对异常放电缺陷进行解体确认,并结合对疑似缺陷部件的X光检测及局放试验,对带电检测的成效实现、技术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4.2 110kV电缆-GIS终端绝缘内部气隙缺陷检测

(一)案例经过

2012年1月份,应用DMS特高频局放仪检测发现某110kV三相电缆-GIS终端附近均有局放异常信号,并对其进行高频局部放电联合局放检测,检测结果为三相终端处均检测到局放信号,其中A相放电幅值最大,然后对电缆GIS终端进行局放定位,确定局放源处于A相电缆GIS终端,将该终端进行更换后进行复测,异常局放信号消失。

对更换下来的A相电缆GIS终端进行实验室局放检测及医用CT检测,确定该电缆GIS终端的局放由原环氧套管引起,并发现环氧套管高压电极与环氧树脂之间存在明显气腔。解体发现在环氧套管高压电极与环氧树脂之间发现气隙,气隙位置与X光扫描结果一致。 从而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二)检测分析方法

29

在A、B、C三相电缆-GIS终端的环氧树脂法兰处安放特高频传感器,三相终端均检测到局放信号,其中A相终端放电幅值最大,根据幅值定位法判断该放电源应该位于A相。同时,三相电缆终端检测得到的PRPS谱图结果如图3-19、3-20、3-21所示。将其中前文3.2.3节的图3-10进行比较分析,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因此初步判断该放电缺陷为绝缘内部气隙类放电。

图3-19 A相电缆GIS终端放电谱图

图3-20 B相电缆GIS终端放电谱图

30

图3-21 C相电缆GIS终端放电谱图

由检测的结果可以判断,放电源可能位于A相电缆终端接头。为了进一步明确放电源的位置及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另外采用了Techinimp高频局放检测仪进行同步对比检测,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均显示三相的放电特征具有相关性,只有一个信号源,应该位于A相电缆终端上。将A相电缆终端更换之后进行复测,异常放电信号消失。

对于更换下来的A相电缆-GIS终端,在实验室进行了局放试验,同时采用高频法、特高频法及脉冲电流法进行局放检测。特高频法的检测谱图结果如图3-22所示,高频法及脉冲电流法的检测结果谱图与特高频法一致。同时比较图3-22和图3-19可见,实验室试验检测结果与现场检测结果一致,进一步验证了该设备具有缺陷。

图3-22 电压33kV时PRPD谱图

31

为了确定放电缺陷的具体位置,将电缆终端的环氧套管拆除并进行检查,未发现放电痕迹,地线接触良好,螺丝紧固,安装工艺未见明显异常。将环氧套管安装之后进行局放试验,放电依然存在,为该电缆终端更换新的环氧套管,再重复进行局放试验,相同试验条件下,几种检测方法均未测得明显的局放信号。通过上述试验检测分析,判断电缆GIS终端局放异常是由其环氧套管引起的。

相关人员对更换下来的原环氧套管首先应用普通X光进行内部气隙类缺陷的扫描,未见任何异常。然后,首次将医用CT影像扫描技术引入固体绝缘内部气隙类缺陷的扫描,发现环氧套管的高压金属电极与环氧树脂之间有明显气隙,扫描如图3-23、3-24所示。相比而言,医用CT影像扫描技术具有图像分辨率高(三维均可达1mm)、可三维重构以及不受材料影响的优点。

图3-23 环氧套管整体扫描

32

图3-24 环氧套管缺陷点断面扫描

进一步切开环氧套管查找缺陷点,在环氧套管高压电极与环氧树脂之间发现气隙,气隙位置与医用CT扫描结果一致,如图3-25所示。

图3-25环氧套管气腔缺陷

(三)经验体会

(1)该案例表明对于GIS-电缆终端进行局放检测时,可采用UHF法、高频局放检测法等多种检测技术进行相互验证,以对异常信号进行综合确认。

(2)基于信号强度的幅值定位法能够对放电源进行初步定位,同时高频局放检测法可协助进行放电源的定相。

(3)普通X光进行绝缘内部气隙类缺陷的扫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该案例

33

首次将医用CT影像扫描技术引入固体绝缘内部气隙类缺陷的扫描,取得了成功。

4.3 220kV GIS内部刀闸放电缺陷检测

(一)案例经过

2014年3月份,对某500kV变电站GIS进行例行带电检测工作时,使用特高频局放检测仪发现#4主变220kV侧204-3 C相刀闸气室存在明显的异常放电信号,利用特高频时差定位法放电源定位于204-3 C相刀闸触头位置,放电类型为悬浮放电。2014年3月26日解体检查后,发现204-3 C相刀闸气室内刀闸操作拨叉与动触头连接处等电位弹簧未安装,拨叉上有明显烧伤痕迹,传动的绝缘子上布满放电粉尘。随后对有烧蚀的拨叉进行了更换,对绝缘子及整个气室进行了清理后,恢复后复测异常信号消失,从而避免了一次重大事故的发生。 (二)检测分析方法

1、第一次检测情况

3月19日,使用特高频局放检测仪发现#4主变220kV侧204-3 C相刀闸气室存在明显的异常放电信号,并对信号源进行了精确定位,同时使用超声波进行了定位验证,定位结果相符。

UHF测试盆式绝缘子

超声信号最大点

图3-26 检测位置示意图,盆式绝缘子右侧为204-3刀闸

a、特高频检测:检测现场及异常信号位置见图3-26,使用特高频时差定位系统检测分析,在204-3刀闸周围空气中检测到明显的信号,随后使用两个传感器比较不同位置检测时域信号时间的先后,确定信号源来自204-3刀闸C相气室南侧盆式绝缘子处。应用高速示波器得到的检测信号如图3-27所示,与3.2.3中

34

的典型放电特征相比,信号具有电晕单极的特征,但也具有悬浮电位脉冲数量少,幅值较高的特征,鉴于脉冲数少、幅值高是悬浮放电的主要特征,初步判断该缺陷更接近悬浮放电。

图3-27 特高频检测示波器检波图

为了精确查找内部放电位置,按照3.2.4所述时差法对放电源进行了定位。在图3-28所示A、B两个盆式绝缘子处放置传感器, 测得A、B盆式绝缘子之间距离6.5米,两个传感器信号时差13ns,按照式(3-1)计算得知放电源距A盆式绝缘子1.4米处,此处正好为204-3刀闸口处。

35

图3-28 特高频时差定位示意图

b、超声波检测:使用挪威Transnor公司的AIA超声波局放仪检测,在204-3 C相刀闸触头处发现异常超声波信号,定位位置与特高频定位位置相符。

根据本次检测情况,初步判断204-3刀闸C相气室内部存在放电现象,安排加强巡视及检测。

2、第二次检测情况

3月24日,使用超声波法、特高频法及SF6分解产物法对该刀闸气室进行了复测。

a、特高频检测:使用特高频法进行检测,与上次相比信号幅值大幅增长,脉冲数量少,间隔10ms,幅值稳定,完全符合3.2.3中悬浮放电特征。使用时差定位方法对放电源进行定位,信号源位置依然定位在204-3 C相刀闸断口附近。

b、超声波检测:信号幅值最大达200mV,且变化较大,相关性不明显。相位模式下,点非常分散,无放电特征。由于设备出现了明显振动声音,判断由于振动噪音过大,已经将放电产生的声信号覆盖。

c、SF6分接产物检测:对204断路器气室、204-3刀闸连同出现套管气室及进线避雷器气室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见表3-5。

表3-5 204间隔分解产物测试结果

气室名称 204断路器气室 204-3刀闸及出线套管气室 SO2(ppm) 0 1 36

H2S(ppm) 0 0 CO(ppm) 7 11 备注

#4主变进线避雷器气室 0 0 0.8 204-3刀闸及出线套管气室出现了微量的SO2成分,由于该气室与出线套管气室三相互通,且一般局部放电产生的SF6分解产物含量较少,故分解产物法对局部放电反应不灵敏。

鉴于以上检测结果,判断该刀闸气室内部存在某部件接触不良造成悬浮电位放电并伴随机械振动的缺陷。因放电量较大,对部件烧蚀能力强,可能导致烧落粉尘或掉落部件导致击穿。

3、解体检查处理

解体后,发现204-3 C相刀闸气室内刀闸操作拨叉与动触头连接处等电位弹簧未安装,造成拨叉与动触头接触不良产生放电,拨叉上有明显烧伤痕迹,传动绝缘子上布满放电粉尘,如图3-29所示。随即对有烧蚀的拨叉进行了更换,对绝缘子及整个气室进行了清理。处理后复测,异常信号消失。

图3-29 绝缘子(左)、GIS内壁(右上)粉尘及拔叉(右下)烧蚀图

(三)经验体会

(1)特高频检测时差定位法能够有效的排除干扰,准确定位内部放电源的位置,从而提高了检修效率。

(2) 特高频法与超声波法相比,灵敏度高,不受机械振动影响,对放电判断更准确。

37

(3)该案例中第一次检测时信号谱图特征表明,并非现场实际检测中的放电谱图与典型放电谱图特征完全一致。因此在实际放电类型诊断时,需分清各类放电谱图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放电源位置等因素对放电缺陷类型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38

参考文献

[1]覃剑. 特高频在电力设备局部放电在线监测中的应用[J]. 电网技术. 1997, 21(6):

33-36.

[2]B.M. Pryor. A review of partial discharge monitoring in gas insulated substations[C]. IEE

Colloquium on Partial Discharges in Gas Insulated Substations: 1994.

[3]钱勇,黄成军,江秀臣,等. 基于特高频法的GIS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研究现状

及展望[J]. 电网技术. 2005(1): 40-43.

[4]黄成军, 郁惟镛. 基于小波分解的自适应滤波算法在抑制局部放电窄带周期干

扰中的应用 [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3, 23(1): 107-111.

[5]肖燕, 黄成军, 江秀臣等. 波形匹配追踪算法在多局放脉冲提取中的应用[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5, 25(11): 157-162.

[6]钱勇, 黄成军, 江秀臣等. 多小波消噪算法在局部放电检测中的应用[J]. 中国

电机工程学报, 2007, 27(6): 89-95.

[7]HuijuanHou, Gehao Sheng, Xiuchen Jiang, et al. Robust Time Delay Estimation

Method for Locating UHF Signals of Partial Discharge in Substation [J]. IEEE Trans. on Power Delivery, 2013, 28(3): 1960-1968.

[8]王建生, 邱毓昌. 气体绝缘开关设备中局部放电的在线监测技术[J]. 电工电能

新技术, 2000, 19(4): 44-48.

[9]刘卫东, 钱家骊, 黄瑜珑. GIS局部放电特高频(UHF)在线检测定位装置[J]. 华通

技术, 2001, (2): 18-21.

[10]钱家骊, 刘卫东, 金立军. GIS局部放电监测诊断技术的研究[J]. 华通技术,

2002, (1): 19-22.

[11]李信, 李成榕, 李亚莎,等. 有限时域差分法对GIS局部放电传播的分析[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5, 25(17): 150-155.

[12]唐炬, 许高峰, 孙才新,等 GIS局部放电两种内置传感器响应特性分析[J]. 高

电压技术, 2003, 29(2): 29-31.

[13] M.D. Judd, L. Yang, I. Hunter. Partial discharge monitoring for power transformers

using UHF sensors Part 1: Sensors and signal interpretation[J]. IEEE Electrical Insulation Magazine. 2005, 21(2): 5-14.

[14] 胡明友,谢恒堃,蒋雄伟,等. 基于小波变换抑制局部放电监测中平稳性干扰的滤波器

39

的研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0,20(1): 37-40.

[15] X. Ma, C. Zhou, I. J. Kemp. Interpretaion of Wavelet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artial

Discharge Detection [J]. IEEE Trans. on Dielectrics and Electrical Insulation, 2002, 9(3): 446-457.

[16] 黄成军, 郁惟镛. 基于小波分解的自适应滤波算法在抑制局部放电窄带周期干扰中的

应用 [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3, 23(1): 107-111.

[17]周倩, 唐炬, 唐铭, et al. GIS内4种典型缺陷的局部放电特高频数学模型构建

[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6, 26(8): 99-105.

[18]成永红, 谢小军, 陈玉, et al. 气体绝缘系统中典型缺陷的超宽频带放电信号

的分形分析[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4, 24(8): 99-102.

[19]段大鹏. 基于UHF方法的GIS局部放电检测与仿生模式识别[D]. 博士学位论

文, 上海交通大学 2009.

[20]B.F. Hampton, J.S. Pearson. UHF diagnostics for gas insulated substations[J].

Monitoring Technologies for Plant Insulation, IEE Colloquium on, 1994, 3/1-3/3.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ml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