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学复习

更新时间:2023-11-16 15:3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资源学导论》复习提纲

一. 绪论

1. 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概念

(1),资源就是资财的来源即“资财之源”或者说,资源是创造人类社会财富的

源泉。

理解资源概念的两种认识:

a,资源的概念是相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

b,资源的概念是相对于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水平而言的。

(2),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自然

界中可被利用来为人类提供福利的自然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3),社会资源是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人类通过自身劳动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

程中所提供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2.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性

资源特征包括自然特征和社会特征 (1)自然特征表现为整体性、层次性、地区性和多宜性、变动性,规定了资源

的使用价值和资源开发技术。

(2)社会特征表现为有限性、稀缺性、增值性,规定了资源开发利用中需要投

入的资金量、劳动量以及资源的价值。 3. 资源的分类

资源学者习惯按属性把资源分为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三大类别,其中将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合称为社会资源。 4.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①. 资源基础、探明储量、条件储量的概念

资源基础:用矿物的克拉克值乘以地壳的总重量,对存储性资源潜在可得

性度量最广义的定义。

探明储量: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

采价值的资源藏量。

条件储量:已被查明的,在当前价格水平下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

开采是不经济的。

②. 生存承载能力、最适承载能力、容限承载能力的概念

生存承载能力:有足够的食物保证生存,但既不能保证所有个体的茁壮成

长,也不能保证种群的最优增长,而且当周围环境稍有变动就有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最适承载能力:有充分的营养保证绝大多数个体茁壮成长。

容限承载能力:基于密度方面的考虑,在容限能力水平上,地域限制迫使

种群中多余个体外迁,或对某些基本需要(如食物)实行限制。

5.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 二. 气候资源

1. 气候资源的概念

1

气候资源:是指气候条件中可被利用来产生经济价值的物质和能量,是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气候条件,包括太阳辐射、热量、降水和风 2. 光能资源与光能生产潜力

①. 光量、光质和光时

光量,亦称太阳总辐射,是指太阳辐射的数量和强度。 光质是指太阳辐射的光谱组成及其各波段所含能量。

光时是指光照时间,包括可照时间(日长,太阳升出地平线直到落入地平线地时间)和实照时间(实际观测到的日照时数)。 ②. 光合效应、光形态效应和光周期效应

(1)绿色植物吸收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成碳水化合物和其它有机

物,同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这就是植物的光合效应。 (2)光形态效应是指太阳辐射的不同光谱组成对植物的生命过程 (3)昼夜光照与黑暗的交替及其对植物发育,特别是开花有显著影响的

现象,这种现象称之为光周期效应。光周期效应是对光暗的反应,与阴晴无关,决定植物光周期现象的是日长而非日照时数。

3. 热量资源与光温生产潜力

①. 衡量热量资源的主要指标

在进行农业气候资源分析时,通常将界限温度期间的积温、最冷、最热月均温、无霜期等作为衡量热量资源的主要指标。 ②. 光温生产潜力的概念

光温生产潜力是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充分保证,水分、二氧化碳供应充分,其他环境条件完全适宜的情况下,理想群体在当地光、温资源下,能达到的最高产量。 4. 水分资源与气候生产潜力

①. 衡量水分资源的主要指标

水分资源包括大气降水、土壤水和地表水、地下水。 ②. 气候生产潜力的概念

气候生产潜力是指其它环境因素和作物因素均处于最适状态时,在当地实际光、热、水气候因素作用下,单位面积内农作物达到的最高产量。 5. 气候灾害与农业生产

①. 旱灾与干旱、雨涝与湿润

旱灾不同于干旱,雨涝不同于湿润。干旱是指降水量偏少或比正常年份偏少的气候条件,湿润是指降水量较大,水分条件较好的气候条件。湿润地区同样可能出现旱灾,干旱地区同样可能发生雨涝。 ②. 低温冷害类型

延迟型冷害、障碍型冷害、混合型冷害。各种农作物的冷害类型以延迟

型冷害为主,水稻、高梁兼有障碍型冷害。 三. 水资源

1. 水资源的概念及其特性

2

概念:水资源是指在目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比较容易被人类利用的补给

条件好的那部分淡水量,即大陆上由大气降水补给的各种地表、地下淡水水体的动态水量。

特征:循环再生性、时空差异性、厉害两重性、利用多样性、开发整体性 2. 水资源评价

①. 水资源评价的原则与核心

水资源评价工作要求在客观、科学、系统和实用的基础上,遵循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水量水质统一评价、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统一评价等原则。

对一个具体的区域来说,核心是要研究计算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污水及过境或外调水等五块水,调查分析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环境用水和生态用水等五种需求。 ②. 水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

水资源评价是一种综合评价,其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和水资源利用评价及综合评价。 ③. 水资源数量、质量、利用评价的主要内容

水资源数量评价:水汽输送、降水、蒸发、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总水资源的评价。

水资源质量评价:河流泥沙、天然水化学特征、水污染状况的评价。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现状水资源供用水情况调查分析、存在问题、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3. 水资源管理

①. 水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权属管理,需水管理、供水管理和用水管理,水质管理 ②. 中国水资源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目标

基本要求:水量与水质并重、资源和环境管理一体化。 基本目标:

(1)形成能够高效率利用水的节水型社会; (2)建设稳定、可靠的城乡供水体系; (3)建立综合性防洪安全社会保障制度;

(4)加强水环境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建成国家水环境监测网。 ③. 阶梯式水价与两部式水价

四.土地资源

4. 土地资源的概念及其特性

概念:是指在生产能够满足或即将满足人类当前和可预见到将来利用需 要的土地

特性:(1)具有一定的生产力 (2)性质的综合性和复杂性 (3)面积的有限性 (4)明显的地域性

(5) 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和永续性

3

(6)具有一定的承载力

(7)利用的制约性与可改良性

(8)新老投资的连续性以及连续投资效果的差异性

5. 土地资源的分类

①. 土地分级、土地分类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土地分级的任务就是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出一些等级不同、复杂程度有别的土地单位,这些土地单位构成一个土地等级系统。

分类必须按一定的层次逐级进行,土地分级是对土地的纵向划分,土地分类则是同一级土地的横向类群归并。

土地类别之间要构成一个有逻辑性的土地等级系统,必须依据一定的分类指标。

②. 英澳学派、苏联景观学派和美国学派土地分级体系(三级) 英澳学派采用土地系统、土地单元、立地。

前苏联景观学派采用地方、限区、相。 美国学派采用土地区、土地型、土地单元。

③. 我国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部标) 6. 土地资源评价

①. 土地资源评价的类型

(1)按评价指标类型,分为土地质量评价和土地价值评价 (2)按评价的途径,土地评价分为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 (3)按服务目标的类别,分为单目标评价和多目标评价 (4)按评价方式目的,分为适宜性评价、潜力评价和经济评价

②. 土地潜力评价的概念及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评价体系

概念:又称土地利用能力评价,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及其对于 土地的某种持久利用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

对其作出等级划分。 迄今为止的土地潜力评价研究大多是针对农业生产而进行。

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评价体系

(1)潜力级 (Ⅰ至Ⅷ级,土地在利用上所受到的限制逐渐增强) Ⅰ级:土地利用很少受到限制,可以安全、广泛 地利用于农作物、

牧草、林木和野生动物栖息。

Ⅷ级:其土壤和地形所固有的限制作用 排除了商业性作物的生

产,并限定其只 能用作休养地、水源地、风景地或野生动物栖息场所

(2)潜力亚级(具有相同的限制因素和危险性的土地潜力单元的组合,

I级因无限制因素故不划分潜 力亚级)

① 侵蚀危害(e)亚级,潮湿、排水和洪涝(w)亚级,根系层(s) 亚级和气 候(c)亚级。

4

② 在两种限制因素程度基本相等而且可以改造的情况下, 按照e、w 、s、c的顺序划分。

(3)潜力单元(对于一般农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经营管理具有大致相同

效应的土地组合)

① 在相同经营管理措施下,可生产相同的农作物、牧草或林木。 ② 在相同植被种类下,要求相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和经营管

理方法。

③ 同一潜力单元内各土地的平均产量的变率不超过25% 。

③.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及FAO《土地评价纲要》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体

系 概念: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把具体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的要求与 土地单元的每一个组合进行相互匹配,通过匹配,指出土地 针对这类特定的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如果适宜,适宜程度如 何,把它划归到每一个土地适宜性等级中。

FAO《土地评价纲要》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

(1)土地适宜性纲。表示土地对所考虑的特定利用方式评价为适宜

(S)或不适宜(N)。

① 在某些情况下可增加划分“有条件适宜” ,因为有时可能

有小面积土地在规定的经营管理条件下对某特定用途不适宜,但如果实现了某些条件可变为适宜。一般应该避免使用。

(2)土地适宜性类。反映土地对某些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用1、 2 、3按纲内的适宜程度递减顺序编列,类的数目不加具体 规定,最常见的适宜纲分为:高度适宜类(S1 )、中等适宜 类(S2 )、 勉强适宜类(S3);不适宜纲分为当前不适宜类 (N1 )、永久不适宜类(N2)。

(3)土地适宜亚类,反映土地限制性类别的差异,如水分亏缺、侵

蚀危害等,用e 、m等英文字母附在类符号后。非常适宜类没有明显限制因素,故不设亚类;不适宜纲内土地不投入经营使用,也没必要划分亚类。

(4)土地适宜单元,是适宜亚类的续分。同一亚类内所有适宜单元

具有同样的适宜性和相似的限制性,不同适宜单元之间在生产 特点和经营管理要求的细节方面不同。适宜单元用1、2 、3表示,置于适宜亚类之后。

④. 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地潜力评价的联系

(1)属于不同概念,但之间有相关性和可比性。

(2)土地潜力评价必须事先规定土地利用方式或管理实践上的先 后次序,目前大多采用农、林、牧、其它或农、牧、林、其

它的顺序,即把潜力最高的土地首先分配给农业利用。但这

5

并不意味着潜力最高的土地只适合农业利用。

(3)土地适宜性评价并不事先假设这种先后顺序,每一块土地均 可针对农、林、牧、其它利用方式作出适宜性或适宜程度的 评定,可谓机会平等。

⑤. 土地经济评价的概念及我国开展土地经济评价的主要工作

概念:在现实土地利用中,通过劳动与投入的费用与提供产品或其 他效益的对比关系来评定土地质量,即通过土地生产率来评

定土地质量,主要展示土地利用方式的经济效果。 我国开展土地经济评价的主要工作

我国土地经济评价工作主要集中在农用地的分等定级、估价以 及城镇土地的分等定级、估价上。

7. 土地利用规划

①. 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类型

概念: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及 当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治理、 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安排和布局。土地规划一经批 准,就具有法定效力。

类型:(1)按时限不同,分为长期规划(10年以上)、中期规划和短 期规划(5年以下)。

(2)按性质和目的不同,分为经营型、研究型和管理型规划。 (3)按规划范围和任务不同,分为区域性和企业内土地规划。 (4)按规划地位、作用和服务功能不同,分为总体规划、专 项规划和详细规划。 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内容 特点:

(1)总体性 (2)长期性 (3)战略性 (4)指导性

内容:(1)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和土地需求量预测等 前期调研。

(2)提出规划期间土地利用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土地利用方针。 (3)制定各部门、各类用地的调整控制指标,确定重点建设项 目的用地规模和范围。

(4)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确定各分区的土地利用用途管 制措施。

(5)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并对规划实施的可行性与 效果进行评价。

五.生物资源

8. 生物资源及其特征

①. 生物资源的概念与特性

6

概念:生物资源是指生物圈中全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个体与群 体),是对人类具有现实或潜在价值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 总称。

特性:(1)多样性 (2)地域性 (3)可再生性 (4)可解体性 (5)相对稳定性 (6)周期性 ②. 生物资源的相对稳定性

生物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减缓外部压力,维护自身稳定性的自我调 节能力。

(1)抵抗性:生物及生态系统抵御外部压力而保持稳定的能力,如荒 漠植物在干旱来临之时灰关闭部分甚至全部气孔来保持 水分。

(2)缓冲性:系统在经受干扰后保持原有功能的能力,如草类在经 过 一定程度的啃食后仍可不断更新生长。

(3)恢复性:系统在经受外部干扰而被破坏后,自然恢复并接近原来 平衡点的能力,如森林在经历火灾之后,可通过自然演 替,达到新的顶级状态。 ③. 第一性生产、第二性生产、种群密度的概念、

第一性生产:是绿色植物在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或生产的有机物质数量

第二性生产:除生产者外的其它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动物和其它异养生物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

种群密度:种群范围内单位面积的个体数量。

9. 生物资源的主要类型

①. 生物资源的分类

(1)通常以种为基本单位,根据亲缘关系把共同性比较多的一些种

归纳成属,再归纳成科,如此类推而成目、纲、门、界。 (2)按自然属性,划分为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 (3)按生长习性以及与人类的依存关系,划分为野生生物资源和非 野生生物资源。

(4)按生物生存的生态环境,划分为陆地生物资源和海洋生物资 源。

(5)FAO将生物资源划分到农业资源,划分为牧地和饲料资源、森 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渔业资源和遗产种质资源。

(6)按利用层次和价值来源的不同分为生物遗传性状资源、生物物 种资源和生态系统资源。

②. 森林资源、草地资源生产力的特点 森林资源:

7

10. 生物多样性

①.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构成

概念: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概括性术语,包括全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的所有物种和生态系统及物种所在的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过程。 构成:生物多样性通常被分为三个水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

物群落或生态系统多样性,有时还增加第四个方面,即功能多样性。

②. 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的特点

特点:(1)外部经济性 (2)公共所有性 (3)社会资本性 (4)空间流动性 ③.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

(1)通过景观规划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可分为两种途径:以

物种为中心的途径和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途径

(2)以物种为出发点的景观规划途径 (3)以景观元素保护为出发点的途径 (4)一些空间战略都被普遍认为是有效的 ①建立绝对保护的栖息地核心区

②建立缓冲区以减少外围人为活动对核心区的干扰。 ③在栖息地之间建立廊道 ④增加景观的异质性

⑤在关键性的部位引入或恢复乡土(native)景观斑块 11. 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①. 生态农业的概念与特征 概念:

生态农业是把农业当作一个开放的生态、经济、技术复合人工 系统,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方 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 特征:整体性、区域性和高效性

六.海洋资源

12. 海洋资源的概念与类型

概念:狭义:与海水水体本身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

广义:与海水水体本身以及沿岸海洋空间利用有关的,可以创 造物质财富的物质和能量以及相关的设施、活动。 类型:(1)按资源属性,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水化学资源和能源资 源 (2)按资源来源,第一类资源:直接或间接地接收并利用太阳辐 射而形成的。

第二类资源:地球本身储藏的资源,经外力作 用汇集到海洋中。

第三类资源:地球与其它天体相互作用而产生。

8

(3)按资源再生性,再生性和非再生性

(4)按资源提取特点,可提取资源和不可提取资源 13. 海洋资源开发综合管理的主要特点和主要任务

特点:(1)管理者是政府行政机构和官员,目的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合

理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上安全秩序。 (2)具有很强的科学技术性。 (3)跨部门、跨国家 主要任务:(1)海洋权益管理 (2)海洋资源管理 (3)海洋环境管理 (4)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 (5)海洋立法管理

(6)建设、管理海洋公用基础设施,开展广泛的社会服务

七.矿产资源

14. 矿产资源及其相关概念

概念:经过一定的地质过程形成的,赋存于地壳内或地壳上的固态、

液态或气态物质,就其形态和数量而言,在当前或可预见的将

来它们能成为经济上可以开采和提取的矿产品。 15. 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

特征:(1)主要来自于地壳

(2)不可更新性 (3)分布的极不均匀性

(4)共生和伴生性 (5)赋存状态隐蔽,成分复杂多变 16. 中国的矿产资源分类分级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将矿产资源分成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水气矿产四大类230种。

9

17. 矿产资源评价的内容

内容:

类型:蕴藏何种矿产或以何种矿产为主的矿产组合。 储量:达到临界品位以上的某种矿产的埋藏总量。 质量:品位及共生或伴生状况

开采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矿产区域组合状况:区域条件与各工业企业之间的组合状况

八.能源资源

18. 能源资源的特点 (自己展开)

特点: (1)多样性 (2)转化性 (3)分布不均一性 (4)双重性 (5)品质差异性 19. 能源的构成、分配、供需平衡

构成:能源的构成是指各种能源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生产或总消 费中所占比例。

目前全球能源消费中仍以石油为主,占37% 以上,其次为煤(25% 左右)、天然气(24%左右)、水力(6%左右)、核能(6%左右)。 我国2002年的能源构成能源生产:煤占68.0 %、石

油 占 20.5% 、 天 然 气 占4.4%、水力占7.1 %。源消费:煤 占66.5% 、石油 占 24.6% 、 天 然 气 占2.7%、水力占5.6%。

分配:能源的分配是指各种各个生产和民用部门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能源消费体系中所占比例。

目前全球工业国家能源消费体系中仍 以工农业为主,占40%,其 次为运输(25%左右)、家庭(20%左右)和商业(15%左右)。 我国2002的能源分配:工业为主,占65%,其次为民用和商业(21% 左右)、运输(8%左右)和农业(6%左右)。

供需平衡: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通过能源的供需关系反映其生产和消 费的关系,使时时趋于不平衡的供需关系在一定时间、一定 空间中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从全世界的角度看,每年的能源

生产量和消费量都是基本相近的,基本上保持平衡状态。 区域供需和部门供需是极不平衡的。中东、加勒比海沿岸和 北非等国家能源“供大于求”,是能源出口国;西欧、北美、 日本等发达国家能源“供不应求”,是能源进口国。对于国 家或地区内,同样存在区域供需不平衡,比如山西和内蒙等 省区是能源输出区,上海、江苏等省市是能源输入区 九.旅游资源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md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