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教学观下的高师英语教学论课程改革探究-2019年精选文档

更新时间:2023-09-25 23:1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生态教学观下的高师英语教学论课程改革探究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立项课题“英语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TER2011-028)和2009乐山师范学院校级教改项目“新课改背景下地方高师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JG09-YB011)的阶段性成果。

高师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英语运用能力、教师职业技能、英语教学能力强的高素质英语师范生。“英语教学论”课程是高师英语专业一门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是培养未来合格英语师资的重要课程。其教学质量不仅能为英语师范生增强毕业竞争力,而且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受主客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师英语教学论课程普遍存在开设时间短、重理论轻实践、与基础教育教学脱节、师范生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这些使得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欠佳。在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英语师范生的理论素养和实际教学能力,树立他们的从师任教意识,构建生态化的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实施多元评价机制,是当前高师英语教法课程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教学论”是高师英语专业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极强的重要专业课程,其建设水平直接关系着英语教师教育专业学生

的培养质量。但是,这门课程常常被视为高师英语专业的附带课程;该课程普遍存在理论学习不够深入,讲练教学活动得不到有效的开展;教学理念陈旧,教育见习走马观花,教育实习走过场;相当多的教学论教师在教学中唯理论而理论,闭门教课,只是空谈理论与方法,教学实际效率差,费时低效。他们在教学中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课堂互动,“一言堂”现象比较普遍,教学活动形式呆板,课程评价体系单一。几乎所有的高师院校都将“英语教学论”课程列为考查课,绝大多数学生对该门课程不够重视,只是考前死记硬背,力求过关了事。不少师范生错误地认为只要学好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就能胜任英语教师职业。这自然会导致他们在未来的英语教学指导思想和实践的偏差与失误,这也就成了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效能低下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所在。由于客观和现实原因,高师英语专业无法对师范生的教学和职业技能进行量化评定和管理,使得他们对该门课程缺乏理性和感性的认识,难以保证学以致用。 二、生态教学观

“生态”最早是由德国博物学家索罗在1858年提出的。他把希腊文词根“Oikos”(“住所”或“栖息地”)和“Logos”(“研究”和“讨论”)结合而成“Oekologie”,意思是“对住所或栖息地的研究”。1868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将生态定义为“研究有机体或有机群体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20世纪60、70年代以来,教育研究者将生态学运用到教育研究之中。

1966年,英国学者阿什比提出了“高等教育生态学”的概念。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可雷明在其《公共教育》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生态教育学”这一术语。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范围不断向纵深发展。华盛顿大学的古德兰从管理学角度出发,首次提出了“文化生态系统”的概念,其目的在于阐释现代教学需统筹各种生态因子,建立一个健康的生态体系。1990~1993年,C.A.Browers连续出版了三本著作,其内容既有微观的课堂生态研究,也有对教育、文化和生态危机等宏观教育生态的研究。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已经引起了教学界的密切关注。新课程所追求的理想课堂就是要焕发出生命活力的生态课堂。生态课堂有助于学生自我发展,关注学生潜能发展,立足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弘扬学生个性。生态课堂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和适应性三大特征。有的学者将其概括为系统整体性、稳定平衡性、动态开放性、协同变化性、系统共生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六大特性。可见,生态课堂是一种把学生、教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和学习环境看成一个教学的生态系统,并以此来建立一种整体的、多样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形式,是一种符合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学习生活习性的课堂形态。教育生态学也为外语课堂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丰富和发展了外语教育和教学理论,有助于提高外语教学效率和效果。生态教学观下的外语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个体掌握外语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也是学生个体潜能多方位得以彰显、丰富的过程。高师

英语教学论课程作为一门“育师之师”的核心课程如何在诸多因素中构建一个生态系统是十分值得英语教学论教师探究的课题。

三、课程改革

1.树立从师任教意识。英语师范生只有具有从师任教的意识才能在在校期间自觉践行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程晓堂直言,我们当前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实践新课程能力并愿意从事教育事业的新型教师。学科教学论、教学法课程以及担任课程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笔者对所在学校高师英语专业近三年新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的学生表示不愿意从师任教。为此,教学管理者应该注重师范生从师任教意识隐性课程的开发,在新生学前教育时就应当为他们举办前途理想教育系列讲座,可以邀请基础教育教学优秀校友回校作报告。笔者为了树立他们从师任教的潜意识,在教学论课程授课的前两周都要给学生播放“陶行知”“蔡元培”“海伦·凯勒”,以及有关“这里的孩子早当家”“老师,听我讲”等视频节目,对他们的心灵起到极大的震动作用,纷纷立志今后要当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学校可以从起始年级就向师范生发放小黑板供学生练习板书、简笔画等,还可以提前将中学教材发给学生让他们潜心研究。教学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传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外,应重点立足于培养他们的课堂教学技能。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只能建立在师范生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教学技能基础上,毕竟他们的备课、说课、

上课、评课能力和课堂组织教学能力是他们未来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树立师范生的从师任教意识是潜在激发他们成为未来教学名师的长久的内在动力。

2.构建生态课程体系。胡春洞教授指出,“英语教学法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多边缘的学科、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英语教学论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应随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变化发展,它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有密切的联系,它要面向中学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它不仅是一门课程,也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它是集学术性、师范性、示范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前沿课程。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学管理者应构建英语教学论大课程观,融理想课程、正式课程、领悟课程、运作课程、经验课程于一体,集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长学期课程、短学期课程于一体,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和实用性,促进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和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课程与教学在师范与示范层面的本体意义回归,积极开展课程、教师、教改行动研究,在行动中实施课程建设,作为走出当下高师院校英语教学论课程领导困境的可能策略,依托教学论课程引领师范生的教育理念、教学技能、教研意识。笔者建议将当前“大三”年级开设的英语教学论课程分解成四年不间断的校内和校外课程群和课程链。如校内课程可分为,教育教学必修课程:教育心理学、英语教育学、外语教学方法、英语教学研究等;教师专业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ll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