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若干思考

更新时间:2023-09-27 07: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若干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这一要求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发展模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最多,〃〃〃〃〃〃〃〃〃〃〃〃〃〃〃〃〃〃〃〃〃〃〃〃〃〃〃〃〃〃

一、关于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伟大的民族,特别是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主张人与自然协和、协调、和谐的发展。如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天”即宇宙万物,“人”则指人类,就是说人类与宇宙万物是相统一。儒家学说又有“天地之万物一体之仁”之说,也是说明人类与自然界是无贵贱之分的,只有亲疏、远近之分的,“一视同仁”。人类与自然界应平等相待,人类要遵守其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统一。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力量推动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类创造了无法比拟的巨大财富,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所写

的那样:“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我们不能只看财富的多少,要知道,着一切都是是以牺牲了巨大的自然界为后盾的。就是说,人类在追求财富之时,却忘记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出现了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北方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沙尘暴严重;大气污染有增无减,导致出现了大气层的破坏,特别是臭氧层的破坏和酸雨的增多;人口膨胀的压力导致环境恶化,生态失衡,资源匮乏,水资源短缺......这一切都是大自然在愤怒地抗衡,也是人类应得的报应。马克思说过:“自然界只能满足人的需求,但不能满足人的贪婪。”所以,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要把人与自然联系起来,看作一个整体,这样才能真正的和谐相处。

二、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第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转变旧的传统观念。 首先要摒弃传统发展观念。〃〃〃〃〃〃(原来的“第一”内容)

其次要转变旧的自然观念。传统的自然观是建立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对抗的基础上,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征服自然的过程,人类物质生活要提高,就得不断向自然索取;索取的越多,物质财富就越丰富,物质文明的程度也就越高。这种观念导致了人类对自然无穷无尽的掠夺、可利用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事实上,大自然是承载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石,

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基础。自然界中包括动植物在内的各类物质是一个相互影响、有机联系的整体。人类从来就处于生态系统之中而不是置身其外。因此,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就应当懂得,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对自然的索取应当保持一种理性的节制,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废弃物不能超出大自然的自净能力;爱惜资源、爱护环境是人类必须承担的责任。当人类不再被饥饿困扰时,就应当在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着力优化自然生态。

再次要转变旧的价值观念。在工业文明中,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逐渐主宰了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在工业社会中,由于生产能力迅速提高,物质财富激增,在一些时候形成了“供过于求”的虚假现象,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也因此大行其道。这种价值观把人们精神上的满足完全构筑在物质消费基础上,实际上是把人的尊严和价值与消费画等号,消解着人们应有的人文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个人的价值体现在为祖国和人民的奉献之中,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将自身的幸福体现在和谐消费之中,寻找消费行为与理性需要的平衡点,用人类应有的理性去约束具有无限扩张的消费欲望。

第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三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障和社会救

济制度等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更加积极的社会保障政策,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第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建设生态文明,依靠科技进步。一是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科学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要任务,以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根本目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创新产业发展路径,努力实现经济总量扩张和质量提升的“双赢”。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二是〃〃〃〃〃〃三是以继续深化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推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深入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保护,建立并强化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四是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关键作用。〃〃〃〃〃〃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节能、节水、节地、环境友好型的高新技术。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发展模式转变提供技术支持。

第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统筹协调机制。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健全各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各级政府还要发挥主导作用,建立起跨部门、跨地域的协调机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l4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