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存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更新时间:2023-03-20 15:5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交流平台

关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现存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范牡丹

[摘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提高了基础教育的师资水平,为基础教育补充了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对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文章分析了教育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硕士教师

[作者简介]范牡丹(1971-),女,陕西蒲城人,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原理与教育史研究。(陕西渭南

714000)

SJJYB06299[基金项目]本文系2006年陕西省基础教育科研项目“陕西农村和小城镇教师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09YKZ034“当代中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的研究成果之一。和渭南师范学院教改重点项目与科研基金项目

G643[中图分类号]

A[文献标识码]

1004-398511-0183-02[文章编号](2009)

的素质,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及其管理水平的提高”。教育硕社会、士的培养对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实践表明,培养院校、基础教育机构及教育硕士个人等,对教育硕士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充分认识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拥有庞大师资数量的基础教育所起的重要作用。社会普遍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存在偏见,认为教育硕士是“非正规军”,与教育学硕士有很大差距。实际上,教育硕士与现在的教育学硕士属同一层次,只是规格不同,各有侧重。教育学硕士具有明显的学术性倾向,主要是为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培养学术性人才;教育硕士侧重于应用性,主要是为了基础教育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具备较高理论素质与实践能力、高水平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和行政管理干部。二者都是我国研究生学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同等对待。培养院校将重点放在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上,将教育硕士作为一种单纯的在职学历补偿教育,未能与学术性学位同等对待,降低了培养的标准。中小学校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升学压力下,对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报考教育硕士大多持教育硕士个人也未认识消极态度,认为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到自己所肩负的重要职责,只是盲目地以修满学分、拿到学位为目的。认识上的不足,直接影响到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

在实际教学中,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总体来看,在课程设置中存在公共课程、教育学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学科教育课程之间的比例不合理,课程的实用性和综合性不强,选修课和实践性课程开设较少,课程体系的前沿性和国际性不在具体教学中重视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的传授,一味追足等问题。

求理论体系的完善性,而忽视了教育硕士的基础性、实践性、应用性等特殊性要求,缺少贴近中小学教学实际的教学研究方面的课程和讲座,缺乏实践指导类课程。具体课程开设上存在教育硕士与普通硕士课程设置雷同的现象,更有甚者将教育硕士与普通研究生课程合在一起上,这样势必影响教育硕士的培养质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为基础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教育教学人才的有效途径,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教育硕士的培养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偏差,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意义

我国目前有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最高学历一般为本科,具有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很少,从我国庞大的基础教育师资数量来看,生源潜力很大。根据有关部门的规划,到2010年,全国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将达到10%,而目前还不到1%。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为了加快教育师资和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中小学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素质,亟须培养面向基础教育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满足上述人才培养提供了渠道。发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既满足了我国基础教育补充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提高现有师资队伍水平的需要,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走向多样化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教育正面临一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深刻革命,要求教师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评价等方面有根本性的转变。只有教师充分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才能贯彻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先导,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为目的的教育硕士培养目标满足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从1997年北师大等16所首批教育硕士培养单位开始招生,到2005年教育硕士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全国有24917人报考。2006年,有49所学校培养教育硕士。尽管我国教育硕士的发展已初见规模,但在培养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硕士作为一种专业性学位,是为了满足新时期教育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师资的需要而开设的,目的是“加快基础教育师资和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基础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

第11期(总第615期量。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与高等院校对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理解不准确、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殊性认识不足有关。

(三)缺乏配套教材

教育硕士的教材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与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相配套的教材并不多。

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基本没有统一要求,由任课教师指定参考书目。有的院校在教育硕士的培养上与普通硕士基本相同,是“同班人马,两块牌子”,相同方向的两种学位不仅课程相同,教材也相同。教材更多地关注理论的研究和概念原则的解释,缺乏中小学实践的研究。而且教材多是书面材料,很少有针对性的视听材料与生动鲜明的配套案例,使得教育硕士的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难以建立紧密联系,理论知识难以内化为教育教学技能和科研实践的能力。

(四)导师队伍参差不齐

教育硕士是培养中小学在职教师的专业学位,在培养上强调研究生实践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因而,教育硕士导师在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功底的基础上,应该具有中小学实践教学的经历和经验,熟悉中小学的教学现状,尤其是对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具备较高的学科教学理论水平和进行学科教学实践研究的能力,并能够胜任指导教育硕士研究生的任务。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教育硕士的导师队伍参差不齐,真正从事中小学教育管理和学科教学论的教师并不多,教育硕士指导教师大多数由学术性硕士导师兼任。由于这部分导师长期受传统学术性硕士教学和指导方式的影响,普遍缺乏基础教育教学与管理的科研积累和实践经验,不了解中小学现状和教育教学实际,满足不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需要,在教学中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案例和实践环节。从学位论文的选题立论、资料收集到指导答辩等环节均以学术性硕士的标准统一要求,不能突出教育硕士注重应用研究、创新研究的特点和职业特色。这样的导师队伍势必影响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另外,研究生扩招和教育硕士招生规模扩大后,教师的指导力量跟不上,有的教师一届要带三四个博士和三四个普通硕士甚至更多,还要带六七个教育硕士,同时,又要从事繁重的本科教学和科研工作,很难有精力顾及教育硕士的培养。

三、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一)提高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重要性的认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提高中小学教师和管理干部学历层次的有效途径,为我国基础教育加强了人才队伍建设,满足了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地位,加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加大教育硕士的培养力度。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明确教育硕士培养在师资队伍建设和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院校要切实认识到教育硕士培养的重要性,使其成为与学术性教育并驾齐驱的研究生教育;教育硕士所在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报考教育硕士;教育硕士本人也要认识到教育硕士学习的重要性,明确目标,认识到担负的重要职责,认真学习。

(二)改革课程体系,强化案例教学

专业性和实践性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鲜明特点,也是区别教育学学术性学位的根本所在。要体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

交流平台

这两大特点,必须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做到学科专业理论和学科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既要重视理论课程,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又要加强实践性课程,以提高学生现有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同时,在教学中还应强化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教师运用预备好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讨论和分析问题,从而发展学生能力、培养良好品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在于它从来自实践的案例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学生自学、课堂讨论等,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解决实际教学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

教育硕士的教材要体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要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紧紧围绕教学工作展开,使教育专业理论与职业技能训练紧密结合,体现专业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具体的教材开发上,师范院校可与中小学校联合,师范院校具有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才优势,理论水平高,国内外的教育资料齐全,但不足的是对中小学教学实际不了解,缺乏对教学现实问题的认识;而从事多年教学一线的教师经验丰富,了解实际情况,二者联合,有利于扬长避短,编写出鲜活的教材。另外,教材的形式也应多样化,既要有书面材料,又要编制多媒体课件,收集典型案例编制成声像资料,通过多种形式充实教材内容,加强教育硕士教材建设。

(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随着教育硕士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目前的导师队伍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应进一步加强学科教学论师资力量。一方面,培养一批了解基础教育基本情况和新课程改革的学科教学论专业教师;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对导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很多教育硕士的指导教师,对基础教育都不曾有深入研究,对中小学课改现状不了解,因此,应定期对指导教师进行基础教育现状和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在教育硕士的导师遴选上实施持证上岗。

此外,教育硕士导师队伍的来源还应多元化,即聘请校外基础教育一线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教学实践与改革的专家,加入教育硕士导师队伍,针对实践课程或某一培养环节的内容进行指导。这样的工作有的学校已经做了,但往往也是形式多于内容,名不副实。要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就要聘请既有理论造诣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责任心强的特级教师、校长等,按照“能者为师”的原则,真正把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除上述几点建议外,教育硕士的培养机制还不健全,有待进一步改善,如教育硕士的培养主要由培养院校负责,教育硕士所在的基础教育机构参与意识不强,二者联合培养、合作互动的机制还未真正建立起来。另外,对教育硕士的评价机制也有待完善。参考文献]

[1]张秀荣.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概况[J].中国教师,2006(4)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关于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通知(学位办[1996]25号)[Z]

.1996-06-10.[3]陈科.教育硕士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5(4)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kz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