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A1《记叙文写作指导》

更新时间:2024-07-04 23:1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1讲 理念:叙述与场景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记叙文写作的一些常识性思想。 2.通过作品把握叙述、场景等基本知识及形式。

一、引子·积累

(一)素材

1.《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作者 九把刀)小说开头。 故事,应该从那一面墙开始说起。

1990年夏天,彰化精诚中学国中部,美术甲班二年级。

一个坚信自己杂乱的自然卷发终有一天会通通直起来的男孩,由于太喜欢在上课时乱开玩笑、爱跟周遭同学抬杠,终于被赖导罚坐在教室的最角落。

唯一的邻座,是一面光秃秃的墙壁。

“柯景腾,现在看你怎么吵闹!”赖导冷笑,在讲台上睥睨正忙着搬抽屉的我。

“是的,我一定会好好反省的。”我打包好抽屉里乱七八糟的参考书跟图稿,正经八百挤出一张痛定思痛的脸。

2.《小时候》(作者 桑格格)小说开头 我两岁的时候口头禅是:我小时候。

你根本不知道,我是天上派来的天女,我有很多兵,我把他们都埋在花盆下面,还有,我还有一个魔法戒指,是张露萍将军给我的,就是我手上这个,看,就是绿色的这个,可以变出许多虾兵将,可以打败你,然后把你掐死,吃了,一根毛都不剩。我用上述这段话吓跑了几个企图欺负我的男孩,那会儿热播电视剧《张露萍》以及《西游记》。 (二) 理念

【问题探讨】记叙文和议论文有什么不同?

1.叙述:在生活中,所谓的叙述就是将事情的前后经过记载下来或说出来。而在理论研究中,叙述是把研究成果用一定的方法在理论上再现出来。而在文学中,叙述是写作所使用的频率最高的一种表述方法,也是文学创作的最基本的方

0

式。

叙述是记叙性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作者用它来展开情节,交代人物活动和事件经过。叙述的基本特点是在于陈述“过程”(人物活动的过程,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构成叙述交代和介绍的主要内容。同时,议论说理的文章与应用性文体也离不开它以介绍事实材料与交代写作经过。

叙述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个要素。叙述与时间关系最为密切。无论是人物活动的过程,还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都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与持续性,即是“过程”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进行。语句一般按时间顺序排列。如果叙述有两个以上的头绪,也可以按并列顺序排列语句。叙述一般不用中心句。(百度百科)

2.分类

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是以“我”(或“我们”)的视角来观察和感受,并以“我”的口吻来叙述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它是一种单向视角。其中的“我”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文章中的人物。第一人称叙述容易形成真实,亲切的格调,带有鲜明的主体特征和主观抒情意味。它既适合于内心独白式地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又适合于讲故事式地叙述事件,从而在组织篇章结构时显得自由洒脱,无所拘束。

第二人称叙述,是以“你”(或“你们”)为对象的叙述。因此,它自然具有一种双向交流的对话性质。有人把它叫做“对向视角”。这种视角能紧紧抓住读者,使之有一种参与感。第二人称的突出长处在于它的“透视性”。它便于作者挖掘人物的意识,也便于读者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三人称叙述是一种最“古老”的叙事视角。它是指叙述者以局外人的口吻,叙述“他”或“他们”的事情。第三人称,是最自由灵活的叙述角度。它可以根据写作的需要,随意转换时间,空间。因而,它是多角度,多方位的。它可以对人物,场景作外部观察,也可以进入人物内心直接展示众多人物的心理。(百度百科)

3.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见PPT)

【关键词】过程、时间(顺序、节奏等)人称(视角)、情态 (三)技法

1

1.第一人称

开头我的生活过得平平常常。我是沃罗涅日省人,1900年生的。国内战争中参加过红军,是在基克维泽师里。在饥荒的1922年,上库班给富农当牛马,总算没有饿死。可是父亲、母亲和妹妹都在家里饿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无亲无故、孤苦伶仔。嗯,一年后从库班回家,卖掉小房子,来到沃罗涅日城里。开头在木工合作社干活,后来进了工厂,当上了钳工。不久结了婚。老婆是在儿童保育院长大的。是个孤女。可真是个好姑娘!又快活,又温柔,又聪明.又体贴,我可实在配不上她。她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苦难,也许因此养成了这样的性格。旁人看来,她也不见得怎么样出色,但是要知道,我可不是旁人,我看得清清楚楚。对我来说,天下没有比她更漂亮更称心的人了。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有!”(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

2.第二人称

《变》这部长篇小说,用第二人称叙述,为人们所称道。比如其中一段: 你这又开始你熟悉的游戏了,给你的每一个旅伴起名字。不过托马这个名字对在座位上来回折腾的这个小男孩不合适,因为他比你的儿子小得多,最好管他叫,比方说,安得列吧。拉着手领他出去的那个女人是波利阿特太太,至于那对年轻夫妇,不,不用文学里的名字,简简单单,叫他们彼埃尔??等一等,也不能叫塞西尔,叫阿涅斯挺好,博罗米尼在纳伏纳广场上盖的教堂就叫做圣阿涅斯因阿戈内教堂。

《冈底斯的诱惑》马原

这是穷布。穷布不会说汉话,而你们不会说藏话。你们喝茶。晚上我刚把这件事讲给姚亮(为什么又是姚亮),他就向我讲了你和你那条狗的故事,那是个很动人的故事。我们还是谈眼前这件事。你们连夜来了,说明你们很激动,我也一样。我五十岁,常言道已经是知命之年,我是老十八军的,五零年进藏,不用细算你们也知道有三十三年了。进藏的时候我还是个小鬼,刚穿上军装,穷布你喝茶。不,我不想回去。第二次内调名额就有我,我不打算回去,我要求留下了。我有胃病,没有老伴儿,我没结婚。你们看,头发也快掉光啦,说好听一点要叫谢顶,其实我知道人家背后叫我什么。大秃瓢儿。

第二人称叙述与第一、三人称叙述的明显差异,就在于它的强烈的感情倾向。

2

一个“你”字,似乎让读者遇到久别重逢的老友,回忆起许多美好的往事。当代作家刘心武也认为,第二人称叙述更能让读者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因为第一人称叙述,主要有利于“我”的心怀的袒露;而第三人称叙述,则似乎有冷眼旁观的意思;第二人称的一声“你”,则顿时让读者心中一热,仿佛在与作者进行促膝谈心了。

3.第三人称

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金先生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沈先生当面和背后都称他为“老金”。大概时常来往的熟朋友都这样称呼他。关于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诉我的。我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提到过金先生。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觉得还应该写一写。

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汪曾祺《金岳霖先生》)

第三人称叙述往往冷静、客观;从容、自由。闪烁全面而含蓄的理性光辉。 我们可有思考几个问题:谁来讲故事?讲故事用什么腔调?讲故事的速度如何控制?

二、触发·命题

1.“微写作”——场景

场景:就是我们常说的“场面描写”。它是故事的最小构成因素。故事往往由若干个场景构成。故事一般会保持运行,构成情节的曲折摇曳,而故事的流动由一个个场景连结构成。

场景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环境组成。它是一个时间段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

【佳作赏析】

片段1、《九三年》炮兽肆虐

炮组中,一门二十四磅重的大炮脱开了。

这大概是海上最可怕的事故了。航行在大海上的战舰最怕的就是这个。 一门大炮,挣断了缆绳后,就突然变成一头奇怪的、超自然的野兽。机器变

3

成了妖魔。这个庞然大物在轮子上跑动,像台球一样冲来撞去,随着船的纵横颠簸而起伏摇摆,来来去去,跑跑停停,似乎在沉思,接着又跑起来,像利剑一样从船的这一头冲到那一头,快速旋转、避开、逃跑、直立、碰撞、打洞、扼杀、消灭。它仿佛是击墙的撞锤,而这个撞锤是铁的,墙是木头的。物质完全自由了,这个永恒的奴隶似乎在报复。我们所称作的没有生气的物体仿佛突然将内部的邪恶全部发泄了出来,它失去了耐心,暗暗进行古怪的报复。无生物的愤怒是最不留情的。这个狂暴的庞然大物像豹一样跳跃,像大象一样沉重,像老鼠一样灵巧,像斧子一样坚决,像涌浪一样出其不意,像闪电一样骤然,像坟墓一样充耳不闻。它沉甸甸的,却像玩具球一样弹来跳去。它猛然作九十度回旋。怎么办?怎样控制它?风暴会停止,飓风会过去,海风会停息,折断的桅杆可以更换,进水洞可以堵上,火灾可以扑灭,但怎样对付这个庞大而凶狠的铜家伙?拿它怎么办?

【赏析】相对于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宏大的战争场景,《炮兽》的场景就是小场景了。场景有给全篇定调子的功能。本部分就给全篇定下紧张凝重的调子。(本文选自雨果的《九三年》,此段为在变幻莫测、凶险异常的大海上。)作为背景出现的风景往往对事件起着相应的衬托作用。

片段2、《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凤姐出场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chī)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kèn)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

4

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意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赏析】场景又有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之分。公共场景受社会道德、法律、行为规范等约束,言行须符合人物身份,要有分寸。私人空间,人物得到充分舒展,个性自由;人物真性情得以流露。本文场景是贾府,所以各色人等的表现自然;因迎接远客,又端庄。而凤姐出场又与众不同,充满个性,揭示王熙凤八面玲珑、聪明能干、俗媚强悍的性格及在贾府的特殊地位;也带动了情节的发展,并转换了临场气氛。

【小试身手】

那些年,她??

时光荏苒,历经了十八年风雨的她,年幼不再。已然褪却童年时那一脸的稚气,成熟、阳光逐渐成为她的代名词。十八岁的她,不再稚嫩,但对那些年却无比怀念??

那些年的她,活泼。对一切事物都有种本能的好奇,于是乎,她偷穿妈妈的高跟鞋,那种奇妙的感觉令她感到新颖,欢乐之际,却不幸栽了跟头。脱掉,甩出,坐下,大哭,连贯的动作,方显敢爱敢恨的真本色。

那些年的她,努力。一次又一次的埋头题海,不断刷新着的成绩单是她努力的最好证明,这是她信心的来源,亦是人生的方向。立于阳光下,抬头仰望蓝天,伸手想要触摸白云,忽觉,梦想好近,又好远。但为了父母,她会更加努力。

那些年的她,率真。笑容一直在她的脸上停驻。她仿佛是乐观的化身,对任何事情都能一笑置之;她仿佛是正能量的使者,有发散欢乐的本领。与她相处的

5

人都会洋溢着幸福的光晕??

那些年的她,大方。不仅为人大方,做事也大方。初中身为班长的她,善于做同学与老师之间沟通的桥梁——同学的意见,及时反映;老师的命令,准时下达。一切的一切,都看似那么和谐,只有她知道它的来之不易。

那些年的她,叛逆。在情侣盛行的校园,她很“愉快”的被动地成为其中的一员。或许是天性使然,她不是很懂得拒绝,她害怕看到别人失望的表情。所以??终于有一天,她感到不安,她,结束了这段她自认为人生中的小插曲。生活又回归平静。

那些年的她,胆小。她怕黑,她一直认为黑暗是奸邪的化身,所以,她也讨厌夜??再加上她外在开朗的性格,似乎一切黑暗都与她不符。

那些年的她,坚强而又脆弱。坚强的外在,敏感的内心,天蝎座的性格特点在她身上体现无遗。童年不寻常的经历,导致了她“表里不一”的性格。所以,遇到委屈,她也只会在被窝里独自流下酸涩的泪水。

那些年的她,无疑是丰富的,但这些却也是无为人知的,包括她的父母??

(文/潘思怡)

【练习】将上文选取几个典型且有特点的情节,将其场景化。

【指导】本文选择几个侧面描写“她”,结构清晰流畅,特点鲜明,但表现略显不足。主要是概括性有余,场景化不足。可以将部分写作点场景化,具体化。如“活泼”“努力”“叛逆”“胆小” 等易于场景化。首先确定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特点;然后让人物在环境中活动,刻画细节;通过环境烘托人物,通过人物的活动表现主题。

2.“篇写作” (1)《小时候》

蓬头稚子喜读书

对着满架的藏书,蓦然回首,说实话,我不知道是哪一天就那么超然一跃,跃进了书的门槛,从此如痴如醉,醉得一塌糊涂。我真搞不懂是小人书起的作用,还是临字帖临出了效果,亦或是白居易的“江花春水”的引诱,总之,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清爽,不带半点铜臭和烟火气,如墨落宣纸,静寂无痕。

据爸爸说,我小时候就是个书痴,一见到书眼睛就瞪得大大的,两眼放光。

6

尽管是双小眼睛,但也可用“炯炯有神”来形容,讲评书的单田方管这叫“二目如电”。接下来的动作就是猛扑过去,一把抓住,抓住便撕。后来上了学才知道这可以用老鹰搏兔来形容。反正当时是见书就撕,以至于我家所有纸制的东西都给藏了起来。书本找不到了,就开始抠墙。那时候的墙都是用报纸糊的,路还走不稳的我就开始找糊得不牢的,翘起边的报纸撕。当然了,这种机会不多,作案成功率比较低。后来改撕奶奶的抽烟纸,被暴打了一顿,疯狂撕书的举动才有所收敛。

另一次遭到打击是在小学五年级。当时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连环画——《聪明的一休》。那是我的第一本彩色连环画——以前的小人书都是黑白的线条画——这自然要显摆一下。我不知天高地厚地拿到学校去炫耀。结果给老师当场没收。为此我一个星期都没精神。由此也知道自己长大了,渐渐过了看连环画的年龄。

但小人书对我的影响却是深入骨髓的。不知道是在四岁还是五岁那年,突然就迷上了听评书,焦保如的惟妙惟肖,袁阔成的大开大合,单田方的不瘟不火都是那样的富有磁性。评书听完了总觉得不过瘾,看书吧,斗大的字又不识几个。正在抓耳挠腮之际,天上掉下个“小人书”。如今的记忆里,小人书确是一股脑地蹦出来的。别人有的自然要借,但十有八九是借不来的,于是就换。普通的一本换一本,属于等价交换。如果是特别火的,像《岳云》啊,《杨家将》啊,《西游记》啊,可以一本换两本、三本,五本的我也换过。鬼精鬼灵的孩子,有时候也打点鬼主意——“偷”是免不了的。不过不是真偷。手舞足蹈地看完了再悄悄地还回去,放在老地方,神不知道,鬼不觉。

鲁迅先生说他小时侯曾描过《山海经》里的绣像,我们又何曾不是如此呢?小人书里紫面长髯的关羽,白盔白甲的赵云,不知道被我描画了多少遍。岳云的大锤是我的最爱,单雄信的凤翅镏金镗也遭到过我的喜欢。在小学的算草本上,一页页地不知留下了多少位英雄好汉。那的的确确是一段长满了英雄的岁月。

《聪明的一休》彻底在我的视野里消失的一年后,一次作文讲评课上,老师读出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句子,听得我真是舒服啊。太美了,美得我都傻眼了——世间竟有这么标致的词句!后来我才发现还有“吾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李白,静赏清风明月、竹林浣女的王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孙武,“大象无形,大音稀声”的老聃;

7

恍惚间,倔强的斯佳丽在向我招手,善良的艾思美拉达摇曳着走来,干瘦的唐吉坷德与我擦肩而过??我仿佛骑在巨人的脖颈上,笑看历史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这时我才发现,我与书已经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今回过头去,才发现英雄时代结束得那么快,没等我反应过来,就又掉进了书海。课本里边的“山”“石”“田”‘“土”“木”“禾”“米”“竹”“刀”“弓”“车”“舟”真是神奇。竟然写什么象什么。山象山,舟象舟,和画小人书很是亲近。也许是我的幸运,小学老师写得一手好字,当时的感觉是“真他妈的漂亮!”除了用这句粗话,儿时的我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字眼了。真、草、隶、篆,老师样样行。那龙飞凤舞的文字逗弄得我特别喜欢读书,特爱抄课文:不为别的,就为练字儿。

后来,我先后有了几本字帖。最早的一本是格言,不知什么时候失的踪。最后一本是关于对联的。楷、行、草三种字体都有。春联、寿联、挽联、婚联、名言名胜联、谐趣联五花八门。现如今它略有些残损,但依然端端正正地保存在我的书架上。尽管后来字没练成,但对联可背了一大堆。什么“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帖翰林书”“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声”之类,至今还历历在目,念念不忘。

不知何时,那个喜读书的蓬头稚子,就这么一下子长大了,长成一个迂腐不堪,不遭人待见的“老”书虫。(文/黄会兴)

【作品分析】本文以“蓬头稚子”为时间和人物设定,以“喜读书”为全文文脉,围绕“趣”字落墨,用与读书有关的“撕书、收书、读书、习字”四个主要事件(场景)连缀而成。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视点,轻松自由、活泼率真。美国作家艾萨克辛格的哥哥告诫弟弟:“看法总是要陈旧过时的,而事实永远不会。”所有抒情和议论都将老去,唯有故事还会说话。

三、继发·初创

【参考例文】

细节折射人性的光辉

偌大的声场,灯光辉煌。在商场间闲逛的人们形形色色。有大学生,有白领??总之他们看上去,就是受过教育的人。从穿着到动作中都透出文雅气质。

8

当然还有些“不入眼”的人,喏,在那家正在装修的店里,有那么几个穿着牛仔皮裤的工人,油漆滴在他们的衣服上,头发上沾满了粉尘。双手脏得像是能滴出油来。却也没有人为他们倒水、擦脸,见着他们倒是远远地躲开。

此刻的我正在一家小商铺里挑选着精致的商品。突然一声巨响“嘭”,害得我差点把手中的杯子摔碎,心惊之余,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什么玩意儿,吓死个人嘞。”放下杯子往门口看,原来是运货的小哥没把货装好,那一箱箱的货物像散了架死的从货车上掉了下来,堆了一地。

货车边几个女学生像受了惊的小猫,随后便发了威:

“哎你这个人怎么回事儿?你知不知道你刚才差点砸到我腿上!” “会不会干活啊,你?”

那位小哥不住地弯腰道歉:“对不起啊,对不起!” 我都替他擦汗,怎么杠上几个这么野蛮的“女学生”!

由于声音太响,众人纷纷围过来看热闹,指指点点,脸上分明写着幸灾乐祸,看男小哥被围在中间,他一边听着女学生的这则一边艰难地抬货物,没有谁帮他。

这时那几个装修的工人跑了过来,从人群中挤进去,看到他们脏腻腻的,女学生捂着鼻子退了一步,我听到那几个工人说:“小姑娘啊,你们年轻人火气怎么这么大?人家小兄弟也道歉了,你也没伤着,这不皆大欢喜嘛!你们消消气,让这小兄弟快去运货交差吧。”

说着便卷起袖管搬起沉重的货物,还一边扭头说:“大家伙散了吧,都是误会。”

即使商场开着冷气,那汗水还是从工人的额头上淌下来。

帮着运货小哥装好货物还嘱咐到:“这回可系紧了。”运货小哥尴尬地红着脸说了好几句“谢谢!”。

工人笑出了皱纹,露出一口白牙,摆摆手又回到店里工作。

这一幕我看得感动。那位工人虽然朴素,虽然卑微,可是他与那些华美衣裳包裹的人有着天壤之别。

有时候就是这样,一个人的品质不与外表挂钩。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理解往往被某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贯通。一句道歉,一只援手,甚至是一次宽容,就会

9

架起美丽的桥梁。往往从一件小事中,你能读出那闪耀着金光的人格魅力。(文/姚依婷)

【规律探寻】

1.说话力。让人物说自己的话。注意提示语的使用(在话前、中、后)。好的说话句不仅能听到声音,还能看到动作、表情、肢体语言。提示语在前,一般强调提示语里的话;提示语在后,一般话给人印象深一些;提示语在中间,突出前面的话,也使前后意思区分开;没有提示语,对话紧凑不拖沓。直述强调重要,转述舒缓自然。

2.动作力。去掉笼统性的动作,选准具体的动词,使动作表现个性。细心观察,合理想象,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动作,必要时可以运用修饰语或比拟手法。

3.表情力。用好表情五虎将:眼睛、眉毛、牙齿、鼻子、嘴巴。积累各种表情词语,如“喜怒哀乐、目瞪口呆、勃然大怒、哭笑不得、笑容可掬、没精打采??”。

4.场面力。不要平均用力挨个写,详略得当突出主角。可放在环境中写人物,利用特写写人物,用“点染法”写人物。

【技巧点拨】《祝福》(鲁迅)对祥林嫂外貌的描写用的就是“点染法”。 第一次:“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第二次:“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次: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蓝,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四、完形·修改——腔调

《鲁豫有约》是去采访一些明星的谈话的节目,就像朋友的交流,气氛很轻松,愉快。让观众喜爱的节目,能让观众了解明星背后一些不为人所知的事,更深入的去了解,认识明星。采访的都是一些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关注度的人物,可以使被采访的人和主持人以及观众中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良好氛围,给娱乐

10

了大家同时也采访了人物,可谓一箭双雕!再加上主持人鲁豫的好的主持和亲切的形象使观众有温暖的亲切感。

鲁豫为挖掘式采访,访谈方式如讲故事,节目编排风格为点到为止,沉静恬淡。语言比较细腻、深刻,喜欢从小处深入采访,感情较丰富。鲁豫的采访经常触动着被访者心理的琴弦,让被访者弹奏出自己最美、最真实的故事。

【微收集】我们用怎样的情怀描述这个世界?

你不知道他们有多煎熬

有一天,朴树的妈妈非常为难地问他,你要不要去饭店端个盘子?朴树才忽然发现,自己已经在家里白吃白喝很久了。

俞敏洪连续考了三年大学,不干农活也不打工赚钱,村里人谁见了都笑话。并且最关键的是,在他第三次努力的时候,仍然不知道自己能否考得上。

那一年,郭德纲饿得实在没招了,用BP机换了两个馒头吃。

当韩寒去办公室办理退学手续的时候,老师们问他,你不念书了,将来靠什么生活?年少的韩寒天真地说,靠我的稿费啊。老师们全都笑了。

马云去肯德基应聘,他落选了。马云跟大老板们在讲什么叫电子商务,大老板们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个骗子。

谢霆锋15岁的时候,父母离了婚,他独自一人去日本学习音乐,只有一把吉他,有时候上晚课回住的地方晚了,就抱着吉他在街上睡。

当身高只有一米八三的艾弗森第一次走进职业篮球场,那些人告诉他,你最终的目标就是每场得10分和5次助攻,因为你太矮了,永远不可能主宰这里。

余华把小说投遍了全国各个大小刊物,接着,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退稿信。但他没有放弃,他继续写,继续投,紧接着,他又接二连三地收到了来自全国各

11

地的退稿信。

有人对年轻的李宗盛说,你这么丑,也没什么天赋,怎么能唱歌呢?

崔永元第一次主持节目的时候,过了一会儿,身后传来一个声音,这孙子是谁?

自从吴宗宪给了一个工作机会后,周杰伦终于不用再去餐厅里刷盘子了,于是他写了一些歌,但是竟然没有一个歌手肯唱他的那些破歌。

42岁的宗庆后发现,做儿童营养液有巨大的市场,但亲戚朋友都劝他不能干,卖那东西能发财就是痴人说梦。宗庆后老泪纵横道, 你能理解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面对他这一生中最后一次机遇的心情吗?过了没多久,他给自己的儿童营养液取名为“娃哈哈”。

有一天,美丽华酒店来了一辆劳斯莱斯,擦车小弟擦完后,忍不住拉开了车门,想上去享受享受,领班看见了,训斥他道,你也配坐这种车?受了屈辱的擦车小弟暗暗发誓,我不仅要坐,而且还要买!后来,这个擦车小弟一连买了五辆劳斯莱斯,不久前刚宣布要裸捐,这个擦车小弟的名字叫周润发。

他们那时,远不如人。而现在,他们成了万里挑一的人。

如果你足够幸运,也会遇见这样的人,他们的特点是一直在努力,梦想听起来不切实际,日子过得比你差,也没人知道这辈子能否成功。还有最关键的一条——受尽非议,却毫不动摇。

不是所有人都有幸遇到这样的人。因为在全人类里,他们可能只占不到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

而等他们成功之后,你则会回忆起自己当年不曾对他落井下石的那点恩德,并把“没跟着别人一起戳死他,只不过是简单地笑话了他一下”这件事,当成自己的远见,四处炫耀道,“我早就知道他是个人才。”

12

其实,在他们强大的精神面前,你一直都是微不足道的尘埃。(文/王晓坤) 【微写作】我们用什么方式来表达?

有时候

有时候,看看青天,总比看电视、看电脑,看手机看到颈椎僵化成埃及的木乃伊好。

有时候,深吸一口气,总比憋气憋到脸红脖子粗搞得上下级不顺左右邻不和内分泌不调好。

有时候,散散步,总比开一辆汽车全神贯注左顾右盼前怕横冲后怕直撞斜里怕蹿出个老大妈好。

有时候,坐在草地上,总比蜷缩在小高层上不沾天下不着地整日担心电梯失控断水断电好。

有时候,冲一头牛笑笑,总比皮肤板结肌肉老化面部神经萎缩一不留神成了植物人好。

傻就傻点儿吧,憨就憨点儿吧,土就土点儿吧。我们的父辈当年和我们现在一样。“花开自在,平淡是福”的老话儿如云卷云舒云消雾散,然而我们的腿上还沾着儿时的泥巴。

有时候,想找人打一架,实实在在的拳脚相加,总比笑盈盈地勾心斗角好。 有时候,想找人说句真心话,瞻前顾后思来想去还不如抱着一棵树讲个笑话。 有时候,想上树掏鸟窝,可肥硕的身躯真的上不去了,关键是怕别人笑话自己老不正经其实也不太老。

有时候,想撑着可真撑不住了,于是羡慕一株倒伏的水草身边还有几条透明的鱼虾。

有时候,偷偷地怀念小时候是怎样地肆无忌惮上蹿下跳左右挣扎,转眼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有儿有家——时间都去哪儿啦?

苦就苦吧,累就累吧,哭就哭吧。我们的孩子啊,老爸真想和你说点啥。可刚张开的嘴又把想说的话咽下。有一些本源的东西我们想好了吗?

有时候,想给老同学打个电话;有时候想到远方的家;有时候看看《舌尖上的中国》;有时候哼唱起《传奇》中的她。童真都去哪儿了,连同那个青涩的盛

13

夏?

那些流水一样的年华,那些豪情壮志天地不怕,那些粗糙的游戏那些沟渠里的小虾,那些松林、白桦、蝴蝶、青蛙,那飞机拉的线渐渐松散成一朵朵散乱的棉花。

有时候,听何占豪的《梁祝》听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听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那些优美的复调还有肖邦的《玛祖卡》,听俄罗斯的忧伤法兰西的优雅,听一个下午潺潺流过耳畔却又心乱如麻。

有时候,对一湾蝌蚪出神,竟想起了小杜的《清明》老杜的“润物细无声”高纬度那漫天的雪花。一圈圈的涟漪荡漾开去是树木的年轮记录了我们多少水木年华?

有时候,读一首小诗竟读出出处、主旨、风格和技法。怦然心动或会心一笑,当年青涩的小伙子哪去啦?如今徒留满腮胡茬一个苍老的下巴。

有时候,发现自己渐渐爱看《动物世界》,爱看记录片,爱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自以为重要的话。懂得了礼貌,懂得了谦卑,懂得了照顾别人,也知道,自己老了。

青天上,那些飘来飘去的云朵,是否也如多年以后我的满头白发,是否也爱说“有时候”,是否是我梦中泪花的蒸发?

日子匆匆溜过指缝,轻易地凋落了满山的红杜鹃。 我坐在这里,怀念故乡的老牛。(文/黄会兴)

【参考例文】我们对待世界的面目和姿态(场景、腔调)

烟雨乌镇

午后烟雨蒙蒙。乌镇在蒙蒙的烟雨中,娴静成一叶乌篷船。白墙、黑瓦、马头墙;水阁、桥梁、石板巷,乌镇如蹲下身去临水揽照的邻家女孩,转瞬就俏丽成一朵羞涩的睡莲。

江南的梅雨起起落落,落落又起起。飘荡着,氤氲着,湿湿的地张开秀口轻吐一丝醉意,就这么迷离了许多往来的过客。我也是其中的一位。

沿着横横纵纵的石板路径直颉颃过去,擦着对面游人的肩膀,鱼贯在古朴的

14

水边小巷,窄窄的逼仄仿佛跻身于都市的街头,茫然如木鸡,不知是古是今,是异乡还是自家门前。

白而泛灰的骑楼,高高低低。鳞次栉比的黑瓦磷瓣一般在细雨中发出无声的呼喊。是惊恐亦或不满,还是欣喜搅和着叹息,确实不得而知。只有我的足迹轻轻叩问着石桥,手指抚摸过的桥廊那一丝水晕转眼平复,不留一丝痕迹。

乌篷船缓缓摇过一扇扇棕红色的木窗棂,梅兰竹菊,福禄寿喜??所有的古典祝福在木质的门窗间默诵佛号,而自己却不悲不喜。

撑着油纸伞的姑娘摇曳着蓝印花布的淡雅,那是衣饰店里刚刚兑现的满意。雨润泽了杨柳,杨柳偶尔拨弄一下游人的发髻,发髻下的笑语又搅动了近旁水中游鱼的春梦。此刻的我不知道是喜欢睡着还是被人叫醒。

拾级走上仁寿石桥,不经意地蹩进小巷,对面竟是河埠头,沿着石阶下去,蹲在最下一级,微探着身子向远处张望,仿佛可以看到古运河的舟楫轻轻划过的水纹。可灰蒙蒙的夕阳里,尽是过往的乌篷船和频闪的相机。张望一下子成为一道风景,从昨天就凝固在那里,肯定明天也不会逝去。

雨丝飘飘,如柳丝牵绊,如林家小姐的秀发和纷乱的心思。东栅里,又一次路过茅盾先生的故居。十年前探问过的那幢砖木结构的江南民居依然面街向南。主体四开间两进深的二层楼房,是沈雁冰先生早年生活的地方。楼房后的小园小巧、清新、古朴。据说1933夏,茅盾亲自主持翻建为三大间,东为储藏室,中为卧室及小客堂,西为书房及会客室。此后几年中茅盾曾数度住在这里写作、读书,并作为起居会客之所。尽管桌椅陈设还在,但如今大户人家的书卷气早已荡然无存,只有民国23年秋,沈雁冰先生在这里亲手种植的棕榈和天竹早已高出院墙,郁郁葱葱,烟雨中分外清新翠绿。

据传说,1926年,在开明书店老板章锡琛的一次宴请中,茅盾曾应同席的郑振铎、夏丏尊及周予同的要求,“随点随背”《红楼梦》经典段落,竟然一字不差,令在场者无不惊叹和钦佩。可见,茅盾对《红楼梦》的熟悉与喜爱程度非同一般。而《红楼梦》的精致和古典从曹雪芹那里一脉相因,流经茅盾的血管,由《春蚕》吐丝作茧一直缠绕到《秋收》《残冬》。

踱出茅盾的老屋,停歇的雨脚也牵绊了我的思绪,坐在邻家方桌旁的长凳上,喝一口杭白菊茶,温暖入胃,清新四溢。我突然知晓,乌镇有一种可贵的品质叫

15

安静。就如这梅雨,缠缠绵绵又清清爽爽,好似曼妙的江南姑娘摇曳着走过,撒一路馨香却不曾回头看你。

这份安静浸润在潮潮湿湿的空气里,不管外界如何扰攘,旅人如何变幻,她却从未改变,恒久地伫立在你的身旁,默默不语,不悲不喜。

抓一把,潮潮润润,却什么也没有。

人生如旅,青春如烟,是为记。(文/黄会兴 2013年6月15日)

从后排坐起

我工作的一所学校在郊区,略微有些偏僻,学校通往城里的公交车不是特别好坐,人总是很挤。有一次我和一名学生进城,上车的时候,车里的人很少,学生却一定要拉我到最后一排去坐,我很诧异,问她说:“前面有位置,为什么我们要坐最后呢?”

她俏皮地眨着眼睛,悄悄地对我说:“这趟车人特多,我敢保证,我们坐在前排的话,迟早都是要站起来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的。坐后排,就万事无忧了。” 看着这个诚实的孩子,我很吃惊,没想到坐公交车居然有这样的讲究。 后来的一天,我和一位叫汉克的英国留学生去办事,也坐公交车,大概要坐三站路,很近。我上车后准备坐前排的,但是汉克拉着我就坐到后排去了。我想起那位学生,然后很悲哀地想:汉克该不会这么快就“入乡随俗”了吧! 我提醒汉克说:“我们只坐三站就到了,为什么不坐前排呢?”

汉克很吃惊地看着我说:“难道我们先上公交车的人不应该先坐后排吗?” 轮到我疑惑了,我问:“为什么先上来的就要坐后排呢?”

汉克说:“在我们英国,先上公交车的人都是从后排坐起的,因为这样可以方便后面的人上车啊!”我顿时无语,心潮翻滚。

回去之后,我找了一个在伦敦生活过的教授一问,教授笑着告诉我:“没错,是这样的,这是他们恪守的规矩,这样可以让车厢整洁而不至于拥挤,更重要的是,让后上车的人能在短时间就顺利坐好。另外,他们的公交车上从不设置老弱病残孕专座,因为人们已经习惯公交车的前两排为这些人的专座??” 我听着听着,渐渐感觉美好起来。

末了,教授笑着问我:“这下你知道为什么伦敦人开着巴士来北京迎奥运了

16

吧?”

我猛地恍然大悟,很肯定地回答说:“一定是因为巴士里藏着他们国家美好友爱和谐的文化。”

他会心地点点头,是对我的答复,更像是对一种文化的赞许。

我不禁想,世间最精深最美好的文化在哪里?也许就藏在这一个座位的选择里。(文/张翔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练习题】

1.为本讲义中出现的某篇文章(片段)写一段写作心得或感悟。

2.以“??引起的风波”为题,先补充完整题目,再写一篇300左右的片段。 3.分别用三种人称写作记叙文《清晨的自习室》。

五、拓展·链接——观念

【观念点拨】说故事的能力

说故事的能力

方文山

我只能说,有些事,还真的有“天赋”这一回事。

“于是我开始跟墙壁说话,卯起来用原子笔在墙壁上涂鸦留言,一个人跟很有义气却默不作声的墙壁讨论起漫画的连载内容,有时还故意提高分贝,让大家知道即使我身处劣势,还是不停地战斗。”

就这么简单的三行字,就已经淋漓尽致生动地描绘出主角凡事不按牌理出牌的无厘头个性。九把刀的语汇就是如此引人入胜的牵引着你兴趣盎然地阅读下去,一样是属于文字的探险世界,九把刀在他小说入口处的小径上硬是长着跟别处不一样的羊齿植物。

当李安选择王度庐原着《卧虎藏龙》改拍成电影,而不是采用拥有华人武侠至尊地位的金庸小说,并且得到第七十三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时,这已经赏了一巴掌似地提醒我们一件事——说故事的能力远比故事本身重要。如果李安是善长用影像魅力说故事的人,那九把刀就是把文字玩弄于股掌间,熟稔于文字魅力的人。

17

写作不难,难的是故事题材的寻找,故事题材的构思其实也不难,难的是作者个人的叙事手法有何特殊,也就是说故事的方法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是一段关于年少轻狂很家常菜的故事,是任何人都拥有过的人生经历,但九把刀却硬是有能力让你花钱去购买他的人生经历,这种特殊的说故事的能力,在暂时还想不出其它合理贴切的形容词时,我们姑且称之为“天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作者 九把刀)序)

【思想链接】讲故事的人

莫言诺奖演说:当哭成为表演 应该允许有人不哭

北京时间12月8日凌晨零点30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领奖演讲。莫言的演讲主题是“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在约40分钟的演讲中,莫言追忆了自己的母亲,回顾了文学创作之路,并与听众分享了三个意味深长的“故事”。以下为演讲全文实录: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最痛苦的事是目睹母亲被人扇耳光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

18

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理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我喜欢讲故事 名字“莫言”像讽刺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苦,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

19

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的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的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的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是有神论者 相信万物都有灵性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

20

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

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作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

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数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进行着的牛车社,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庭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歌唱。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声调难听,我的歌唱,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

21

文学创作必须颐指气使 独断专行

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

1976 年2 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30 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

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

22

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说,讲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谁会是我的听众,也许我的听众就是那些如我母亲一样的人,也许我的听众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我的确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过父亲的痛打,我也的确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

《丰乳肥臀》献给天下母亲

自己的故事总是有限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须讲他人的故事。于是,我的亲人们的故事,我的村人们的故事,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就像听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样,从我的记忆深处涌出来。他们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等待着我去写他们。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儿,都在我的作品里出现过,还有很多的我们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也都在我的小说里露过面。当然,我对他们,都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使他们超越了他们自身,成为文学中的人物。

我最新的小说《蛙》中,就出现了我姑姑的形象。因为我获得诺贝尔奖,许多记者到她家采访,起初她还很耐心地回答提问,但很快便不胜其烦,跑到县城里她儿子家躲起来了。姑姑确实是我写《蛙》时的模特,但小说中的姑姑,与现实生活中的姑姑有着天壤之别。小说中的姑姑专横跋扈,有时简直像个女匪,现实中的姑姑和善开朗,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现实中的姑姑晚年生活幸福美满,小说中的姑姑到了晚年却因为心灵的巨大痛苦患上了失眠症,身披黑袍,像个幽

23

灵一样在暗夜中游荡。我感谢姑姑的宽容,她没有因为我在小说中把她写成那样而生气;我也十分敬佩我姑姑的明智,她正确地理解了小说中人物与现实中人物的复杂关系。

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情感充盈,仅用了83 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50 万字的小说的初稿。

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但书中的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在这本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一样。

写作者必须站在人的立场

作家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我每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都不尽相同。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薹之歌》。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有必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我让一个真正的说书人登场,并在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十分抱歉地使用了这个说书人真实姓名,当然,他在书中的所有行为都是虚构。在我的写作中,出现过多次这样的现象,写作之初,我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希望能借此获得一种亲近感,但作品完成之后,我想为他们改换姓名时却感到已经不可能了,因此也发生过与我小说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亲发泄不满的事情,我父亲替我向他们道歉,但同时又开导他们不要当真。我父亲说:“他在《红高粱》中,第一句就说'我父亲这个土匪种',我都不在意你们还在意什么?”

我在写作《天堂蒜薹之歌》这类逼近社会现实的小说时,面对着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我敢不敢对社会上的黑暗现象进行批评,而是这燃烧的激情和愤怒会让政治压倒文学,使这部小说变成一个社会事件的纪实报告。小说家是社会中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

24

的人都当作人来写。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发端事件但超越事件,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

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

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作品是令人厌烦的,但我的人生是与我的作品紧密相连的,不讲作品,我感到无从下嘴,所以还得请各位原谅。

在我的早期作品中,我作为一个现代的说书人,是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但从《檀香刑》这部小说开始,我终于从后台跳到了前台。如果说我早期的作品是自言自语,目无读者,从这本书开始,我感觉到自己是站在一个广场上,面对着许多听众,绘声绘色地讲述。这是世界小说的传统,更是中国小说的传统。我也曾积极地向西方的现代派小说学习,也曾经玩弄过形形色色的叙事花样,但我最终回归了传统。当然,这种回归,不是一成不变的回归,《檀香刑》和之后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本。小说领域的所谓创新,基本上都是这种混合的产物。不仅仅是本国文学传统与外国小说技巧的混合,也是小说与其他的艺术门类的混合,就像《檀香刑》是与民间戏曲的混合,就像我早期的一些小说从美术、音乐、甚至杂技中汲取了营养一样。

最后,请允许我再讲一下我的《生死疲劳》。这个书名来自佛教经典,据我所知,为翻译这个书名,各国的翻译家都很头痛。我对佛教经典并没有深入研究,对佛教的理解自然十分肤浅,之所以以此为题,是因为我觉得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识,人世中许多纷争,在佛家的眼里,是毫无意义的。这样一种至高眼界下的人世,显得十分可悲。当然,我没有把这本书写成布道词,我写的还是人的命运与人的情感,人的局限与人的宽容,以及人为追求幸福、坚持自己的信念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小说中那位以一己之身与时代潮流对抗的蓝脸,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我们邻村的一位农民,我童年时,经常看到他推着一辆吱吱作响的木轮车,从我家门前的道路上通过。给他拉车的,是一头瘸腿的毛驴,为他牵驴的,是他小脚的妻子。这个奇怪的劳

25

动组合,在当时的集体化社会里,显得那么古怪和不合时宜,在我们这些孩子的眼里,也把他们看成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小丑,以至于当他们从街上经过时,我们会充满义愤地朝他们投掷石块。事过多年,当我拿起笔来写作时,这个人物,这个画面,便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知道,我总有一天会为他写一本书,我迟早要把他的故事讲给天下人听,但一直到了2005年,当我在一座庙宇里看到“六道轮回”的壁画时,才明白了讲述这个故事的正确方法。

我如看戏人般看众人表演

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的,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当然,我没有资格强迫你们读我的书。即便你们读了我的书,我也不期望你们能改变对我的看法,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在当今这样的时代里,更是如此。

当哭成为一种表演 应该允许有人不哭

尽管我什么都不想说,但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我必须说话,那我就简单地再说几句。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

26

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谢谢大家!

27

声明

教材中引用文章除标明作者、出处外,均为本人作品和平湖市当湖高中学生作文。本人对同学们的大力支持谨表示诚挚的谢意!

2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k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