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常数表
更新时间:2024-02-10 08:20: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篇一:太阳系 八大行星资料表
篇二:太阳辐射光谱和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光谱和太阳常数
(1)辐射光谱:太阳是个炽热的大火球,它的表面温度可达6000°K,它以辐射的方式不断地把巨大的能量传送到地球上来,哺育着万物的生长。
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大约在0.15-4微米之间。在这段波长范围内,又可分为三个主要区域,即波长较短的紫外光区、波长较长的红外光区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可见光区。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分布在可见光区和红外区,前者占太阳辐射总量的50%,后者占43%。紫外区只占能量的7%。在波长0.48微米的地方,太阳辐射的能力达到最高值,数值约为3.0卡/cm2.分以上。
(2)太阳辐射强度和太阳常数:太阳辐射强度就是太阳在垂直照射情况下在单位时间(一分钟、一天、一个月或者一年)内,一平方厘米的面积上所得到的辐射能量。如果在特定的情况下测量太阳辐射强度,就叫做太阳常数。也就是说,必须是在日地平均距离的条件下,在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在1分钟内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就称为太阳常数。它是用来表达太阳辐射能量的一个物理量。
这里需要解释几个概念:
①日地平均距离:太阳和地球的距离在天文学上称做“天文单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数字,很多天文数字都是以它为基础的。测量日地距离的方法有好几种,一种是利用金星凌日(即太阳、金星一地球刚好在一条直线上);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小行星测量日地距离。历史上就是用前一种方法测出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也是这样算出日地平均距离的,即从地球上发出一束雷达波,打到金星上面,再从金星上反射回来。利用这种方法测出的日地平均距离为149,597,870公里,大约为15,000万公里。
②在大气上界:就是说不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即在没有大气的情况下。太阳常数的数值,由于观测年代不同,以及观测方法和推算方法的不同,在不同的书籍和资料中,其数值常不一致,变动幅度在1.90-2.90卡厘米/2.分之间。1957年国际地球物理年决定采用1.98卡/厘米2.分。近年来,在宇航事业取得新资料的情况下,经过大量观测和分析,测得新的太阳常数为1.95卡/厘米2.分。据研究,太阳常数也有周期性的变化,这可能与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有关。因此,在长期气象预报过程中,常把太阳常数和太阳黑子的周期变化联系起来,分析气候长期
变化的趋势,为国民经济计划服务。
③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太阳常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垂直到达大气上界的
太阳辐射强度,但太阳常数到达水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之间,存在着下面的数
学关系式:
I=I0.sinh
式中,h为太阳高度角,I0为太阳常数,I为投射到大气上界水平面上的太阳辐射
强度。
上式表明:大气上界水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增强。当太阳高度角为90°时,太阳辐射强度就等于太阳常数。因此,太阳常数就是到
达水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的最大值。
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就是太阳
常数。但是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与日地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因此,在远
日点和在近日点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就有一定差异。在近日点垂直于大气
上界的太阳辐射强度比太阳常数大3.4%;而在远日点则比太阳常数小3.5%。
根据上述太阳辐射强度和太阳常数的关系公式,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与
太阳高度角的正弦成正比。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和时间而变化。因此,在不同纬度
上不同时间的太阳辐射强度都不同。由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的太阳高度角较
大,而北回归线以北和南回归线以南地区的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增高而减小,所以,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沿纬度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低纬度多,随纬度的增
高而减少;由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的太阳高度角在一年中的变化较小,而中、高纬度地区的太阳高度角在一年中的变化较大,因而,低纬地区太阳辐射强度的
年变化小,高纬地区太阳辐射强度的年变化大。
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分别受到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微尘、氧和臭氧
以及云滴、雾、冰晶、空气分子的吸收、散射、反射等作用,而使投射到大气上
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完全到达地面。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大气中某些成分具有选择吸收一定波长辐射性能的
特性。大气中吸收太阳辐射的成分主要有水汽、氧、臭氧、二氧化碳及固体杂质
等。太阳辐射被大气吸收后变成热能,因而使太阳辐射减弱。
水汽虽然在可见光区和红外区都有不少吸收带,但吸收最强的是在红外区,
从0.93-2.85微米之间的几个吸收带。最强的太阳辐射能是短波部分,因此水汽从
总的太阳辐射能里所吸收的能量是不多的。据估计,太阳辐射因水汽的吸收可以
减弱4-15%。所以大气因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引起的增温并不显著。大气中的
主要气体是氮和氧,只有氧能微弱地吸收太阳辐射。在波长小于0.2微米处为一
宽的吸收带,吸收能力较强;在0.69和0.76微米附近,各有一个窄吸收带,吸收
能力较弱。
臭氧在大气中含量虽少,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很强。0.2-0.3微米为一强吸收
带,使小于0.29微米的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在0.6微米附近又有一宽吸收带,
吸收能力虽然不强,但因位于太阳辐射最强烈的辐射带里,吸收的太阳辐射还是
相当多的。
二氧化碳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比较弱,仅对红外区4.3微米附近的辐射吸收较
强,但这一区域的太阳辐射很微弱,被吸收后对整个太阳辐射影响不大。
此外,悬浮在大气中的水滴、尘埃等杂质,也能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但其
量甚微。只有当大气中尘埃等杂质很多(如有沙暴、烟幕或浮尘)时,吸收才比较
显著。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是具有选择性的,因而使穿过大气的太阳辐射光谱变
得极不规则;由于大气主要吸收物质(臭氧和水汽)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带都位于太
阳辐射光谱两端能量较小的区域,因而吸收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不大。也就是
说,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并不多,特别是对于对流层大气来说。所以,太阳
辐射不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遇到空气分子、尘粒、云滴等质点时,都要发生散射。但散射并不象吸收那样把辐射能转变为热能,而只是改变辐射方向,使太阳辐射以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播开来。经过散射之后,有一部分太阳辐射就到不了地面。如果太阳辐射遇到的是直径比波长小的空气分子,则辐射的波长愈短,被散射愈厉害。其散射能力与波长的对比关系是:对于一定大小的分子来说,散射能力和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这种散射是有选择性的。例如
波长为0.7微米时的散射能力为1,波长为0.3微米时的散射能力就为30。因此,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由于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波长较短的光被散射得较多。雨后天晴,天空呈青兰色就是因为辐射中青兰色波长较短,容易被大气散射的缘故。如果太阳辐射遇到直径比波长大的质点,虽然也被散射,但这种散射是没有选择性的,即辐射的各种波长都同样被散射。如空气中存在较多的尘埃或雾粒,一定范围的长短波都被同样的散射,使天空呈灰白色的。有时为了区别有选择性的散射和没有选择性的散射,将前者称为散射,后者称为漫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大气中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埃尘能将太阳辐射中的一部分能量反射到宇宙空间去。其中反射最明显的是云。不同的云量,不同的云状,云的不同厚度所发生的反射是不同的。高云平均反射25%,中云平均反射50%,低云平均反射65%,很厚的云层反射可达90%。笼统地讲,云量反射平均达50~55%。假设大气层顶的太阳辐射是100%。那么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后发生散射、吸收和反射(反射云量反射表示),向上散射占4%,大气吸收占21%,云量吸收占3%,云量反射占23%。
篇三:太阳系天体列表
太阳系天体列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
太阳、八大行星和五颗矮行星的相对大小。
太阳系天体列表收录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太阳,及所有的行星和矮行星,还有较具代表性的太阳系小天体和1890年代以前发现的卫星。
依据行星定义,环绕太阳的天体可分为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而环绕它们的天体皆称作卫星。小行星和彗星是由国际小行星中心认定并给予编号的天体,它们几乎都属于太阳系小天体,只有少部份的小行星同时是矮行星。流星体是太阳系小天体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而质量最小的天体,因为难以观测,只有在黄道光和对日照,以及成为流星时才容易被发现。 显示▼太阳系天体统计
分类
恒星 类地行星
行星
类木行星 小行星带 阿登群
小行星
阿波罗群 阿莫尔群
4 390333 441 2512 2170 213
399332
4
8
168 60 5 16 6 8
126
个数 1
卫星 - 3
171
备注 太阳
水星、金星、地球和
火星 木星、土星、天王星
和海王星
半人马群和 黄道离散天体
外海王星天体 火星特洛依群 木星特洛依群 海王星特洛依
群 其他类型 同属矮行星 同属彗星 恩克型彗星 木星族彗星 哈雷型彗星
彗星 喀戎型彗星
长周期彗星 抛物彗星 双曲彗星 总计
?
1075 4 2320 5 259
(5) (5)
13(-1) 406(-35) 43(-1) 6 357 (-1364) (-233) 400166
825
29 0 2 0 0 (8) (1) 0 0 0 0 0 0 0 291
谷神星、冥王星、阋神星、妊神星和鸟神
星
[1]
之“分类”和“个数”以 为准,但加总之“个数”以 NASA喷射推进实验室小天体轨道参数 之“ASCII档”已编号小行星 和未编号小行星 资料个数总和为准,而小行星带之“个数”则为前项总数与其余分类总和之差。
[2]
? ? ? ? ?
小行星之“卫星”以 中央天文电报局小行星的卫星和伴星 为准。
之“分类”以 之“彗星轨道分类”为准。
彗星之“个数”以 NASA喷射推进实验室小天体轨道参数 之“ASCII档”彗星 资料个数为准(不包含同属小行星的彗星)。
“个数”中“( )”内之数字作为参考,不列入加总计算,若“( )”内之数字为负值,表示该天体已确定消失或不会再回到太阳系。
由于所发现之数量众多,仅包含以前的资料。
[3]
目录
[隐藏]
? ?
?
o 4.1 小行星
?
?
?
? ? ?
o 4.2 彗星 o 4.3 流星体
o
? 5.1.1 行星环
o 5.2 矮行星的卫星 o 5.3 小行星的卫星
o o 6.2 地球的两个气体云 o 6.3 太阳 7 参考文献
?
[编辑] 太阳系结构
太阳系的结构中,太阳是唯一的恒星,占整个行星系99.5%以上的质量。下表以距离太阳的远近作划分,标示各种天体类型的分布状况,概略说明太阳系的主要结构。
太阳系结构概要
距离(AU)
恒星 G2V黄主序星: 太阳
行星和矮行星
—
小行星 —
彗星 掠日彗星的近日点 恩克型
备注
0~2 2~3.2 3.2~30 30~50 50~75 75~110
终端震波 日鞘 太阳风层
顶
太阳风层: 谷神星 小行星带 主带彗星 太阳风
类木行星:
行星际物特洛依群 半人木星族 哈雷
木星 土星 天
质 马群 型 喀戎型
王星 海王星
太阳风层
短周期彗星电流页 冥王星 妊神星 柯伊伯带
鸟神星 来源
阋神星 —
类地行星: 近地小行星: 水星 金星 地阿登群 阿波罗球 火星 群 阿莫尔群
长周期彗星
来源
黄道离散盘 太阳磁
非周期彗星: 场边界 抛物彗星 双
110~230 230~10000
弓形震波 — — —
奥尔特云内侧:
塞德娜 奥尔特云
曲彗星太阳重力边界
星际物质
10000~100000
最近的恒星: 比邻星
100000~ 系外行星 — —
太阳系外
以距离太阳的天文单位指数为轴,由近(左)至远(右)显示太阳系的构造,直到2.7×105天文单位的半人马座南门二。
[编辑] 行星
参见:行星
行星依据200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决议的行星定义共有8颗,虽然解决了长久以来“何谓行星”的问题,但仍有天文学家对此定义持有不同意见。
类地行星:由左至右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按大小比例)。
类木行星:由左至右分别为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按大小比例)。
行星列表 国际命名 中文名称 Mercury Venus Earth Mars Jupiter Saturn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发现日期
— — — — — —
分类 卫星 行星环 类地行星 0 类地行星 0 类地行星 1 类地行星 2 类木行星 66 类木行星 62
0 0 0 0 3 13 5
备注 最亮的行星 最大的类地行星
最大的行星
13 有最宽的行星环
Uranus 天王星 1781年3月13日 类木行星 27 Neptune 海王星 1846年9月23日 类木行星 13
[编辑] 矮行星
参见:矮行星及类冥矮行星
矮行星是由符合条件的小行星中挑选出来(除了冥王星以外),目前登录5颗,预期未来还会继续增加。类冥矮行星是轨道半径在海王星以外的矮行星,除谷神星以外其他都属之。
矮行星列表
小行星编
号
1 134340 136199 136108
国际命中文名名 称
发现日期
分类
卫
星
备注 最早发现的小
行星
Ceres 谷神星 1801年1月1日 小行星带 0 Pluto 冥王星 Eris 阋神星
1930年1月23外海王星天
5
日 体
2003年10月21黄道离散天
1 最大的矮行星
日 体
Haumea 妊神星 2003年3月7日 外海王星天2 2008年9月17
正在阅读:
太阳系常数表02-10
细胞生物学试题及答案讲解09-22
学习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政策法规心得体会11-08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作文600字07-03
小学生雷锋日记06-19
计算机网络作业四及解答12-09
微分和导数的关系是什么05-28
生态建设公司党支部2018年度工作总结03-12
幼儿园防冲撞应急预案优选稿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