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文化的互动_对旅游人类学再认识
更新时间:2023-05-23 19:1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 旅游环境文化与旅游发展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第8卷 第2期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Vol.8 No.2 2006年6月 JournalofShenyangCollegeofEducation Jun.2006
旅游与文化的互动
对旅游人类学再认识
李 巍
y
(沈阳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辽宁沈阳 110041)
摘要:以旅游和文化的互动关系为切入点,对旅游人类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引起更多人对这一学科的关注,使我国的旅游业朝着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关键词:旅游;文化;互动关系;旅游人类学;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63(2006)02-0116-03
随着旅游业的逐渐发展,旅游理论研究的触角也在许多相关学科中不断延伸,形成了一系列分支学科,从各个方面对旅游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旅游人类学就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目前,中国学界从人类学角度关注旅游领域较之西方学界要明显滞后,旅游人类学作为单独学科出现也尚显年轻,西方旅游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也需要中国本土化的适应过程。本文就旅游人类学学科理论中的基本问题,加以探讨,以引起旅游界对这一课题的关注。
一、旅游人类学的学科定位
旅游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体现了二元交叉性原则,它是人类学与旅游学的交叉渗透。旅游人类学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主要是因为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各种社会的文化的突然碰撞和变迁,深深引起了人类学家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人类学家开始把旅游学和人类学结合起来,从而促使旅游人类学的产生。因此,两者的相遇是人类学在旅游学这一特定研究领域的深度拓展,也是旅游学作为边缘学科寻求更为广泛的学科支持和合作的结果。这种有机结合存在一定的必然性,最主要的因素是两者在许多方面的交叉渗透。
第一,旅游学和人类学都是以 人的文化 作为核心的研究内容
旅游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由于旅游对象物的吸引才使游客产生旅游动机,并把动机变成旅游行为。旅游对象物吸引旅游者的类型很多,有学者曾经把目前比较普及的旅游活动归纳为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参与性旅游和休闲保健性旅游4种类型,但无论哪种旅游活动,本质上都是文化活动。旅游者都要遇到异域文化的适应问题。
人类学的诞生,源于对异域族群文化的关注。旅行家的见闻是早期人类学研究资料的来源之一,人类学研究者不辞辛苦,远赴异域调查,参与当地人的生活,记录着土著的风土民情。理解不同文化的相对价值,实际上已经成为名副其实而不同凡响的旅行家。人类学关注异域文化的传统,相应地对于如何打入陌生社区,如何理解 他者 的文化,如何发现异域文化潜在的价值,如何提高当地人的生活质量,都在长期的调查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旅游开发主体如何开发旅游资源并且发挥旅游的最佳效应,具有尤为重要的启迪意义。
旅游者和早期人类学者都曾面临对异文化的适应问题,后来人类学者在进行学术反思的过程中,结
y
收稿日期:2006-01-05
作者简介:李巍(1973-),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讲师,民俗学硕士。
李 巍 旅游与文化的互动
合旅游学和人类学,才促使旅游人类学的产生。总之,两者研究的核心内容都是人的文化。
第二,旅游学和人类学研究的基地 田野田野是人类学者研究的基地,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的主要调查方法,即FieldWork。旅游者 外出观光 与人类学者 田野工作 之间有相似之处,二者都是离开了自己的惯常地,到一个与自己所熟悉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或资源状况差异较大的目的地获取主观能动的体验和经历,分别通过相似的方式获得一种共同的体验和经历,企图将异地独有的文化移植到自己的现实生活环境中,前者是用拍照、写游记或购买纪念品的方式追踪记忆,后者则是用田野考察的日记复原真实的田野。
另外,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实际上也就是人类学研究中的田野,从人类学角度研究旅游的出发点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旅游目的地的 田野 表面现象,揭示出其背后所蕴涵的不同的各种各样的本土文化意义。
第三,旅游学与人类学结合的哲学基础旅游学与人类学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文化多样性和普同性的辩证统一。人类社会文化极其斑斓多彩,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宗教、不同语言的社会文化千差万别。旅游者的旅游观光,大多是求新、求奇、求异、求美,希望找寻与自己熟悉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新鲜文化感受。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多样特性构成旅游学和人类学的基础,两者都要面临如何处理好文化多样性与独特性关系的问题。
辩证的讲,文化不仅具有多样性,还具有普同性。文化虽然表面上存在着多样性和相对性,但都会有深藏在内在、起支配作用的结构,而这一结构,在基层是相同的,对于这个问题,都是旅游学和人类学在研究中要融会贯通的。
二、关于旅游人类学的本体研究
旅游人类学主要研究旅游业带来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变化。其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对旅游者和旅游本质自身的研究,其二是旅游业的出现给东道国地区带来的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影响的研究,后者还包括了对主体和客体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
对前者的研究主要包括对旅游和旅游者的研究,比如什么是旅游者?他们的旅游行为动机是什么?不同需求产生了哪些不同的旅游方式?美国学者史密斯认为,旅游是 以体验变化为目的而志愿离
开家庭去参观某一个地方的暂时休闲。 格雷本认为,旅游既是神圣的,又是世俗的,是 一种神圣的旅程 , 现代的仪式 。马康纳则将旅游视为 人生礼仪 ,因为旅游作为一种个人或家庭的社会化行为潜在着某种 通过(Pass) 意味。换言之,旅游人类学所说的旅游应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对异文化的体验,对我群的反思和对神圣性的心理诉求。对旅游者的研究,主要涉及身份资格认定、类型划分和旅游动机的讨论。格雷本对于旅游者的资格曾提出的两个要素在学界影响较大,即 可自由支配的收入 及 文化自信 ,他认为旅游方式的选择受到这两个因素的深刻影响与制约。对于旅游者的分类,史密斯按照不同的旅游需求分出民族旅游者,文化旅游者,历史旅游者,生态旅游者和娱乐旅游者五种。科恩则分成现实性旅游者,实践性旅游者,经验性旅游者,娱乐性旅游者和转移性旅游者五类。
相对而言,人类学家对旅游第二个方面的研究更为重要和复杂,即研究旅游业给东道国带来影响,特别是在文化上的影响。这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关系长期以来已成为人类学家研究的主要课题。比如旅游与文化传统的问题,旅游与商品文化的问题,旅游与民族文化重建的问题,旅游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问题,旅游与性别角色的问题,等等,都与旅游业和现代化发展密切相关,这些都是旅游人类学关注的重点问题。
三、旅游与文化的互动 旅游人类学的核心学术理念
费孝通先生曾经用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来概括人们文化观的发展历程。这一思想也恰如其分地表述了旅游人类学的核心理念,即旅游与文化的互动。旅游与文化互动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当代民族、国家以经济发展为载体来实现 政治一体化 和 文化大同 的理想策略。
但是,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许多实情却不容乐观。例如,许多事实证明,旅游对民族精神文化的冲击引人深思。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为了适应旅游的需要,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不惜扭曲当地传统文化的原生形态。风土民情成为商品,所有民俗惯制的原本固定程式可增可减,可以随意包装,可以张冠李戴。本地姑娘可以作为虚拟的临时新娘,随时与游客入 洞房 ;许多神圣的祭祀习俗被舞台化,变成娱乐的工具,同时又要向游客摆出是 原汁原味 的表象,由此造成对民族文化的亵渎,损害了民族传统文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
化在当地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原本认为旅游可以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可以推动不同族群文化的和谐汇融,但是许多事实表明这种主观愿望,实际上是一种天真的幻想,甚至是与原本的意图背道而驰,效果恰恰相反。游客以为看到的是奇异原始的民俗风情,满足了一时的好奇心理,但实际上他们所看见的只是旅游策划者展示的 伪民俗 。民族文化的传承者目睹本民族文化被扭曲利用,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收入微薄的本地人为了讨好游客,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表演已经改编的所谓民俗,自己被当作 落后 、 边缘 的 他者 ,取悦于休闲的有钱人,内心深处难免会生出悲凉和厌恶的感觉。因为没有建立起平等相互对话的基础,双方之间的隔阂很难消除。这种不乐观的情形怎样才能解决,已成为旅游人类学家最关注的问题,即如何解决旅游发展和文化变迁的关系,如何实现旅游与文化的互动。
要想真正实现旅游人类学的核心学术理念 旅游与文化的互动,只有把人类学和旅游学两种视野和方法融合在一起,有效地依靠不同学科多重视野的合理透视,才有可能形成一种能同时兼顾 旅游 和 文化 的更好的研究方法。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以下的观点很值得借鉴。其一是要在多元文化并置中体现和而不同的观察立场,即旅游者如何理解和评价某种文化,怎样站在一个 异文化 的位参考文献:
置上体察自身的 本文化 ,而目的地的民众也应该以当地人的立场和观点积极建构自己的文化形象,解释某种文化传承,展现自己多样性的文化特点。这样才能实现相互间的互补共生。其二是文化相对论的观点,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相对的先进和后进之别。只有用这种相对观即文化相对论的原则去研究旅游特别是民族旅游,才不至于伤害目的地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感情,才能保证民族团结,实现旅游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期真正达到文化认同,美美与共的和谐境界。
四、结语
当今时代,旅游业成为生机勃勃的 朝阳产业 ,旅游正在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旅游的本质特征是人的流动造成人与环境的直接相互作用,它牵涉到社会经济文化、个人行为心理、生态环境资源等许多方面。人类学广泛而灵活的适应性,以及多种多样的理论方法,可以对这些由旅游引发的复杂社会文化现象,作出透彻的理解,深层次的解释以及客观的预测。因此,旅游学与人类学完全可以在双方互补中,共同发展,相得益彰,旅游学与人类学交叉而形成的分支学科 旅游人类学也将由此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学者把旅游人类学理论运用到旅游业研究当中,使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少走弯路,朝着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1]张晓萍,黄继元.纳尔逊 格雷本的 旅游人类学 [J].思想战线,2002,(2):64.[2]周霄.刍论 旅游人类学 的几个基本问题[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1,(2).[3]宗晓莲.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综述[J].民族研究,2001,(3).
[4]覃德清,戚剑玲.西方旅游人类学与中国旅游文化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1,(3).[5]宗晓莲.西方旅游人类学两大研究流派浅析[J].思想战线,2001,(6).[6]杨慧,等.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7](美)瓦伦.史密斯.张晓萍等译.东道主与游客 旅游人类学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InteractionBetweenTourismandCulture
FurtherUnderstandingonAnthropologyofTourism
LIWei
(SchoolofTourismandGeography,ShenyangUniversity,Shenyang110041,China)
Abstract:Startingwiththeinteractionbetweentourismandculture,somebasicissuesofsustainabledevelopmentarediscussed,todrawpeople sattentiontothissubject,andmakethetourismofChinatowardsthedirectionofhealthy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
Keywords:tourism;culture;interaction;anthropologyoftourism;sustainabledevelopment
(责任编辑 王 颖)
正在阅读:
旅游与文化的互动_对旅游人类学再认识05-23
140761田娜-初级综合2-第2课《儿子要回家》06-18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件05-19
员工为本公司承揽工程项目提成办法05-07
腊八节祝福语大全02-23
火铺矿23采区下延235石门揭穿21#煤层专项防突设计05-09
C++复习题+答案09-27
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 - 图文03-15
当梁的上部既有架立筋又有通长筋时09-15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旅游
- 人类学
- 认识
- 互动
- 文化
- 六年级上册诵读教案
- 高职高专医学生医德现状及形成的调查与分析
- 海西现代农业园区及生态养生基地项目商业计划书暨策划方案-final
- 一级消防工程师第一章消防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章节练习(2014-11-3)
- 员工股权激励方案实施细则
-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教案及重点
- 全国初级会计师考试《经济法基础-第七章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
- 5.3凸透镜成像规律(第二课时)
- 医院感染试题及答案(3)校对
- 形势政策 反腐倡廉论文
- 2021年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考试题及答案(必考题)
- 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 浙大远程英语基础在线作业9-16
- 00277行政管理学自考复习资料
- HP34401A数字多用表
- 缓冲包装件的运输包装性能测试与评估技术
- 教学计划安排检验程序(拓扑排序)报告书
- 时趣互动-通用APP产品介绍(共7款)
- 孔子启发式教学法与苏格拉底产婆术之探源
- introduction of chest(胸部影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