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更新时间:2024-06-15 04: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篇第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市场经济的基础理论 一、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或以市场为“媒介”的一种经济形式。也就是说,凡是一切经济活动过程都要通过市场这个中介环节来进行的经济形式,就叫市场经济。

从经济运行的层次看,市场经济包括以下含义:(1)从经济运行的角度看,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即市场经济=市场运行机制;(2)从经济调节的角度看,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调节手段,即市场经济=市场调节;(3)从资源配置角度看,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即市场经济:市场配置;(4)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看,市场经济是一种管理方式或方法,即市场 二、市场经济的本质

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形式。“经济制度”、“经济形式”、“社会经济形态”是三个不同的概念。由这三个不同的经济范畴引申出了三种不同序列的经济范畴体系:第一个序列的经济范畴体系是经济制度方面的范畴体系,可概述为“原始社会的经济制度-+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共产主义经济制度”;第二个序列的经济范畴体系是经济形式方面的范畴体系,可概述为“自然经济→市场经济→产品经济”;第三个序列的经济范畴体系是社会经济形态方面的范畴体系,从自然经济的角度可概述为“原始社会的自然经济→奴隶社会的自然经济→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可概述为“原始社会末期的市场经济→奴隶社会的市场经济→封建社会的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经济制度

1 第二,人的个性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是相适应的。自然经济是自给性经济,生产是在狭窄的范围和孤立的地点上进行的,人与人的关系是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在这里谈不上人的个性发展。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它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去衡量和检验,一切经济关系只有通过在市场上物与物的交换才能表现出来。

第三,社会形态的发展同经济形式的发展是相适应的。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没落下去,资本主义则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

第四,划分经济形式的标准是生产与消费的联系方式。凡是生产与消费的联系不经过市场交换来实现,生产要素来自生产单位自身,产品由生产单位内部成员消费的经济形式,都是自然经济;凡是生产与消费的联系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生产要素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产品分配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生产要素与产品都表现为商品货币关系的经济形式,都是市场经济;凡是生产要素与产品都不表现为商品货币关系,生产要素通过社会中心直接调拨,产品通过社会中心由计划分配的经济形式,就是产品经济。

第五,市场经济是一种货币经济,而自然经济与产品经济是实物经济。 三、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般认为,现代市场经济具有五大特征:独立的企业制度;有效的市场竞争;规范的政府职能;良好的社会信用;健全的法治基础。 (一)独立的企业制度

独立的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而企业是最主要的市场主体。从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来看,独立的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企业拥有明确和独立的

2 产权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二是企业有充分的决策权,能够根据市场信息的变化自主决策;三是企业对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民事责任。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有效的市场竞争

(四)良好的社会信用

良好的社会信用和文化是现代企业制度赖以正常运作的基础。各国的发展经验还表明,与市场主体的诚实守信相比,政府的诚信更为重要。政府政策的透明和可预见,政府严格履行其对社会的承诺,不仅直接影响社会信用的状况,而且能够增强其他市场主体的信心,为良好社会信用的形成起到示范作用。 (五)健全的法治基础

作为现代市场经济基础的法治主要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法的内容符合基本的或公认的正义,特别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二是法是至高无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是法律得到公正执行。这不仅需要有健全的司法体系,而且需要全社会良好的法治观念和守法意识。 四、市场的构成要素

市场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和市场中介。 (一)市场主体

在市场上从事交换活动的组织和个人,称为市场主体,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以一定组织形式出现的法人;既包括为了盈利而进行交易的商品生产者,也包括提供非营利性产品和劳务的机构,还包括为了生活需要而交易的消费者。 (二)市场客体

3 市场上交易的对象称为市场的客体。消费品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各种各样的消费品;生产资料市场的交易对象是机械、设备、原材料、燃料等;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资金、股票、证券、期票以及其他各种有价证券;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具有各种技能、熟练程度不同、不同年龄层次的劳动力;技术市场的交易对象是载于各种不同载体的知识产品;信息市场交换的是各种各样的信息等等。 (三)市场中介

市场交易中起媒介作用的工具和机构称为市场中介,也称市场中介组织(机构)。市场中介是作为解决交换中的矛盾的手段而出现的。随着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交换必须通过一定的中介来进行,从而使交换专业化和简单化,并最终提高市场交换的效率,节省交易费用。市场中介既包含市场交易的工具,如货币、信用等,也包括各种各样的市场中介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及市场服务机构,如货币、信用的发行和运转机构等。 五、市场机制

所谓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作用的机制,指在一定的市场形态下,市场中的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因果所形成的自动联结系统、运转形式和调节方式。其中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是最主要的市场机制。这些机制相互作用形成巨大的合力,推动经济的有效运行。 (一)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最基础的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的商品价格变化与商品供求和竞争等市场要素变化之间的有机联系。 (二)供求机制

供求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的商品供求关系同价格、竞争等市场要素变化之间的有机联系。

4 (三)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同供求关系、价格变动和市场各要素流动等市场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与作用。竞争是市场经济活力的源泉,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历程

1978年第三季度,国务院召开会议,研究加快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问题,包括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当时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会议上,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从此,确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 1987年10月,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概括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新体制,明确提出要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逐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从而从理论上冲破多年来市场经济的束缚,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理论基础。1992年10月12日,中共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

5

力。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宪法》第十五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中国的宪法。1993年11月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对有关的重大问题,都作出了明确的原则性规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大大推进了一步。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任务,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到20世纪末,经过三个阶段,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人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i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性

第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骨干和主导

6 力量。解放生产力,关键要把国有制大中型企业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下解放出来,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实行市场经济的体制。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特殊的发展起点。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们发展市场经济的起点不是发达的商品经济,而是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计划经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既要补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课,又要清除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这是我们发展的市场经济的特点,也是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难点。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不发达性和不完善性。不发达性主要表现在:市场主体的活力不够强;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够充分。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市场体系不够发达,不够完善(市场秩序不够规范;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总之,由于我国尚处于市场化初始阶段,市场化的深度和基础两方面的发展水平还很低,因此,目前我国的市场化发展程度还只是初级水平。

第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基础上。西方发达市场经济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基础上。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关系之上。

第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以按劳分配制度结合在一起。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另一方面,由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所以就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由于生产资料占有的多寡悬殊而导致的个人消费品分配的悬殊。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特点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是指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下连续不断的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活动,其主要特点为:

1.市场经济运行的动力是经济动力。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动力是来自社会主义的经济利益,即人们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而参与经济活动,从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动力。

2.市场经济的运行是价值形态的运行。价值形式是通过货币实现的,所以,市场经济的价值运行也就必然表现为货币运行。商品的交换、收入的分配和购买,以及各经济主体间的经济联系都要借助于货币,并通过市场来实现。 3.市场经济运行是各个经济主体分散决策,政府间接调控。微观基础单位配置资源的决策权分散化,带来市场经济某些自发性和不稳定性,这就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政府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即运用价格、税收、信贷、利率等经济杠杆和有关政策来引导、调节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以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4.市场经济运行法制化。经济运行法制化,要求一切主要经济活动方式和主要经济关系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成为经济主体行为的法律准则。

5.价值规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首要规律,是从社会总劳动,从生产、流通、分配等总体上来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是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联系的,因而人们有可能在全社会规模上自觉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有意识地调节社会劳动的分配比例,使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达到均衡状态。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它主要包括一定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具体结构、经济决策权力结构、经济利益和动力结构、经济管理和调控体系等基本因素,是由这些相互联

8 系的基本要素组成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多层次经济组织及其运行的有机整体。其主要任务是如何组织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如何划分经济管理中各经济利益主体的权限和责任以及相关组织机构的设置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在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由现代企业制度、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健全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五个主要环节构建而成,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鲜明特色。

(三)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转变政府职能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解除政府与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将属于微观经济的职能还给企业。政府对企业的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政府要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 (四)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劳动者个人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要改革工资制度,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提倡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五)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它是社会大生产的产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保

9 障社会稳定,促进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社会保障体系是多层次的,它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等方面的内容。

上述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由此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方式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而建立起来的、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所有制形式。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标志。

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一)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因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制度,都有一定的所有制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私有制为所有制基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所有制基础是公有制。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第二,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最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

第三,公有制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加速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向现代企业的内在要求。

(二)公有制的表现形式和实现形式 1.公有制的多种表现形式

10

所有制形式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反映的是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其核心是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系统结构,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

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种所有制形式,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全民所有制。全民所有制是同社会化大生产密切联系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全民所有制经济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经济基础。在现阶段,全民所有制采取的是国家所有制形式。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表现为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全民所有制经济表现为国家所有制经济即国有经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其主导作用表现为五个方面:

五是国有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起着领导作用,它是保证集体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保证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决定性条件。总之,国有经济对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富裕幸福,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集体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是生产资料部分劳动群众共同所有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按其所在地区或生产经营的对象不同,可分为农业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所谓合作经济,是指劳动者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资金、技术、设备以及其他生产要素联合起来进行合作生产和经营的一种所有制。

11 (3)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是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在企业内部相结合的所有制形式。

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类型,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加以划分。如果依据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在企业内部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把混合所有制经济区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股份制企业。如前所述,它是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以资本为纽带在企业内部相结合的形式,是一种股权式结合。其资产多半是由国有股、集体股、企业法人股、职工个人股、社会公众股组成。其基本特点为,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它广泛分布于国民经济各主要领域和部门,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第二种是混合合作制企业。它是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在企业内部相结合的方式,是一种契约式结合。其基本特点为,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各提供一定的生产要素,其经营方式、利润分配、风险承担等重大问题按相互之间的协议处理。它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第三种是股份合作制企业。它是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主体以资本和劳动这两个方面的要素为纽带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其基本特点为,兼有股份制和合作制的性质,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相结合。它目前是我国城乡集体经济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实现形式。 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公有制经济所采取的经营、组织、交换、分配等方式。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经济已经突破了过去那种仅仅由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实现形式。由于各个公有制企业的公有化程度不同、规模不同、产业属性不同、经营管理水平不同、经济效益不同及其他种种条件不同,所以它们选择的实

12 现形式也就不同,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局面,如股份制经营、股份合作制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委托经营等等。

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实行股份制,有利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有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基础。

股份合作制是在改革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公有制经济的组织形式,兼有股份制和合作制的特点。它实行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相结合,坚持成员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利益共享、风险公担、一人一票和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一种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制度,是现阶段中小企业的一种新型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承包经营责任制主要在我国农村实行,有两种形式:一是包产到户;二是包干到户。至于工业企业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基础上,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承包经营合同的形式,确定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使企业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制度。资产经营责任制是在国家对企业进行资产评估的基础上,通过招标招聘经营者承包经营。它通过国家与企业签订责任书的形式确定企业经营者在责任期内的净资产保值增值指标、利润增长指标以及经营者的奖惩办法等,明确国家与企业的财产关系。它能够促使经营者在经营期间注重资产增值,有较强的约束力。

租赁制是通过签订租赁合同,将企业的经营权在一定期限内让渡给经营者,由其自主经营的一种经济责任制度。它通常要通过公开招标选拔经营者,并根据出租企业的资产价值收取一定数量的租金。

13 总之,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种多样。除上述形式外,还可以探寻其他一些实现形式。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改革实践的不断发展,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的表现形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形式主要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 (一)个体经济

(三)外资经济

外资经济是通过引进境外资本(包括我国港、澳、台的资本)在我国建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企业,通常统称为“三资企业”。这是我国对外经济开放过程中吸取外资而形成的所有制经济形式。其中,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一种股权式合营企业。它由中外双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合资双方将其现金、实物、知识和技术专利等各种投资折算成股额,各自按股分享权利和利益。它是具有法人地位的有限责任公司。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是一种契约式经营企业。它的主要特点是:由中方提供土地、厂房及其他可供利用的设施和劳动力。由外方提供资金、设备、原材料等,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合作兴办企业。合作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有双方通过签订协议、合同加以规定,按合同规定分配收益。它也是具有法人地位的有限责任公司。外商独资经营企业是由境外的商户或个人在我国境内单独投资兴建的企业。它完全掌握了人、财、物和供、产、销权力,独自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 第二节 收入分配方式 一、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一)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14 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本前提。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使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因而排除了任何凭借对生产资料的私有权而不劳而获地取得收入的可能性,消除了产品分配中的剥削关系。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按劳分配的实现首先受到社会产品数量的制约。一般说来,可分配的社会产品数量越多、越丰富,就越能为按劳分配的实现提供较雄厚的物质基础。而可分配产品的数量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可分配的产品数量也就不同,因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也就不同。 3.旧的社会分工引起的劳动差别和劳动仍然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旧的社会分工还没有消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差别仍然存在,从而各个劳动者在同一时间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也还存在着很大差别。同时,人们还不能做到无条件地、不计报酬地为社会劳动,劳动还没有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仍然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二)按劳分配的内容

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是借助于货币工资的形式来实现的。社会主义工资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劳动报酬形式。社会主义工资主要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两种基本形式。奖金和津贴是工资的补充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是劳动报酬的基本形式,奖金和津贴是补充形式。 二、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一)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基本内涵

15

生产要素是指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基本要素,具体来讲,也就是生产经营组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需要和使用的各种具有相对特殊功能的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工具、原材料、能源、资金、技术、专利、信息、管理等。从广义角度看,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也是不可缺少或替代的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就是要按照生产要素所有者向社会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分配相应的报酬。也就是说,参加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归谁所有,谁就参与收益分配。但是,这里所说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是指个人的收入分配,即指个人依据其所有的要素贡献的大小获取相应的报酬,而不包括各种非个人的要素所有者的要素报酬分配。

(二)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资本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的收入已由过去单纯用于消费转化为一部分成为投资资金。居民投资资金的出现,导致资本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形式的出现。随着个人用于投资的资金额和形式越来越多,资本要素参与分配的范围也越来越大。从目前来看,居民的资本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将资金用于银行储蓄,获取利息收入;二是将资金用于购买各种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获取利润、红利、股息以及有价证券的投机收入;三是将资金以独资、合资、入股等形式从事实业投资以获取投资利润等收入。

第二种形式是劳动力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劳动力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参与收益分配在市场经济国家已得到一致认同。劳动力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主要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而劳动力价值又是由生产与再生产这一劳动力的社会平均费用决定的,其底线是不能影响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目前我国在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所得到的工资收入,实际上就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

16 式,是劳动力要素与收益分配的结果。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实现所得,按劳分配的工资是以劳动为尺度的分配所得;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工资围绕劳动力价值以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而波动,按劳分配的工资以企业效益高低为转移;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工资在市场买卖时就已确定,按劳分配的工资水平要在企业生产经营后视情况而定。

第三种形式是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是指技术要素所有者将自己所拥有的技术(科研成果)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并据此取得报酬。在我国,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主要有以专利权的形式获得专利收益和以技术入股及科技成果转化创收等形式获取收入。

第四种形式是管理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管理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要表现为管理者的组织协调和指挥运筹才能,在分配形式上主要有职务(岗位)工资制、承包制、年薪制、津贴制等。

第五种形式是信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市场竞争中,谁拥有足够的信息,谁就能掌握生产经营的主动权,占据生产经营的优势。因此,信息要素的所有者在提供信息后,要根据该信息对生产经营的贡献来取得回报。

由于生产要素具有生产有用性、产权明确性、功能特定性、使用增值性、发展变化性等特点,因此,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具体形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从当前来看,应特别注意搞好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一)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

17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公平是指人们之间利益分配的合理化。它主要包括:(1)机会公平;(2)劳动公平;(3)结果公平。 (二)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其统一性表现在四个方面: 1.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2.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障;

3.公平与效率统一于生产方式之中; 4.公平与效率统一于人类利益的追求之中。 (三)构建公平与效率相互协调的收入分配机制

按照公平与效率协调论的思路,寻找遏制收入差距扩大、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双重目标、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主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第一,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实行包括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贷款优惠、贷款担保及加大投资和提供信息服务等在内的政策倾斜和经济扶持,尤其要通过实行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解决地区差距过大的问题。此外,还要对一些大型开发和建设项目进行直接投资,帮助落后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家及社会各界向落后地区投资;加强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投资,为其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本,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使落后地区得到“血液”,更着力于增强其“造血”功能。

第二,推进城市化、工业化步伐,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市场化进程的改革,消除劳动力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要素障碍,通过落实中央的各项“惠农”政策,改变当前收入分配有利于城市的不平等格局,为城乡居

18 民提供追求自身发展的同等机会和条件,逐步实现城乡在就学、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

第三,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为此,必须对低收入者通过福利和补贴等办法实行转移支付,特别是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社会弱势群体实施更多的扶贫措施,使其基本生存得到满足。积极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社会收入结构。对高收入人群征收高额的累进税。同时控制非正常收入,提高收人透明度。调节垄断性行业的收入,建立健全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坚决取缔各种非法收入。

第四,进一步改革完善税收制度,加大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控力度。一是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适当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合理确定税负水平,在条件成熟时开征燃油税,合理调整营业税征收范围和税目,完善出口退税制度,统一各类企业税负标准。二是改革房地产税收制度,稳步推进物业税,取消其他相关收费,并进一步完善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印花税。三是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税收征收办法。政府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税收手段包括个人所得税、各种财产税和商品税等。对居民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手段,也是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削减居民收入差距的手段,采用这种手段,政府不仅可以直接缩小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而且能为政府采取其他调节政策提供物质条件。对居民财产征税包括房产税、契税、不动产税、土地税、遗产税、赠予税等,这类税收具有简便易行、不易转嫁、收入稳定、促进财产转化为生产资源、矫正社会行为等优点。

第五,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当务之急是政府要切实解决困难居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19 第六,推行教育改革,完善教育服务。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结构和劳动性质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知识劳动逐渐在整个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只是资本化的结果使企业经营收入和从事知识创新者的收入倍增,不同性质劳动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要缩小这种差距,必然要求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知识运用及创新的能力,这也是进一步要求政府发展教育事业,提供范围更广、质量更高的教育服务。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人,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第三章 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及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第一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一、企业制度的历史发展

企业制度是企业财产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的综合,它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企业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个体业主制阶段、合伙制阶段和公司制阶段。

1.个体业主制阶段个体业主制企业是最为原始的企业制度形式,当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以后,就已经有了这种企业制度形式。这种企业制度就是马克思所

20

描述的工场手工业的企业制度。个体业主制企业是简单的企业制度形式,个体业主制企业只有一名产权所有者,企业财产属于业主所有,并由业主直接经营管理。业主享有该企业的全部经营所得,同时对它的债务负有完全责任。如果经营失败,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企业主要用自己的家产来抵偿。业主制企业一般规模很小,结构简单,几乎没有任何内部管理机构。

个体业主制企业的优点是:成立和歇业的程序简单易行;产权能够较为自由地转让;经营灵活,决策迅速;经营者与产权联系紧密、直接,因而精打细算、勤俭持家是个体业主制企业普遍具有的优点。其缺点则在于:由于本身财力有限,容易受到偿债能力的限制,取得贷款的能力比较差,因而难以从事需要大量投资的大规模工商业活动,因此企业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如果企业主无意经营或者死亡,该企业的业务就要中断。因此,这种类型的企业通常在零售商业、自由职业、个体农业等领域中存在,由小作坊、小商店、家庭农场、开业律师和医师等组成。企业内部分工简单,管理活动少且简单,一般由业主进行简单的管理即可。当业主制企业需要扩大规模时,业主往往招进其他业主与他合伙。因此,在企业规模扩大的动机推动之下,在个体业主制企业的基础上,逐渐演化出了合伙制的企业制度。

2.合伙制企业阶段。合伙制的企业制度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由个体业主制转化而来的一种企业制度形式。

合伙制的企业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业主个人财产的基础上经营的。合伙人分享企业所得,共同对企业债务承担责任。合伙制企业的优点是:企业规模比业主制企业大。由于可以由众多的合伙人共筹资金,因而其规模较业主制企业大为提高。企业信用以个人信用为基础。合伙人共同对企业盈亏负有完全责任,意味着他们以自己的身家来为企业担保,因而有助于增强经营者的责任心,提高企业的信誉。

21 而且参加合伙的人一般都具有血缘关系或是亲朋好友,为的是互相信任,提高企业的信誉。

1.放权让利阶段(1979一1983年)。针对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政府对企业统得过死、过多,致使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的弊端,国有企业改革首先是从放权让利的改革开始的。所谓“放权”,就是主管政府部门向所管企业下放部分权力,扩大企业自主权;所谓“让利”,就是提高企业利润留成比例,以扩大企业自主支配的财力,增强企业的动力。

2.利税改革和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1983—1987年)。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调整和规范匡1有企业与政府间的利益关系,重点是“利改税”和“拨改贷”,目的是强化企业预算约束,增强企业动力。

3.基于“两权”分离理论(在国家对生产资料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上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推行阶段(1987一1992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确立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

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1993年至今)。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把现代企业制度概括为是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要求通

22 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三、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和特征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次报告中指出要“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质和核心是企业法人财产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权明晰。现代企业制度具有明晰的产权关系,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涵。完整的企业产权从现代意义上来讲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出资者的资产所有权,又叫企业财产的终极所有权。二是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又叫法人所有权。终极所有权是指以各种形式对企业投资和投资收益所形成的财产,以及在此基础上依据法律法规认定的出资者所拥有的各项权利;法人所有权是指企业对资产所有者授权其经营管理财产,在此基础上享有占有、使用和依法处理的权利。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产权关系的明晰性,企业财产的终极所有者拥有终极所有权,这是一种归属意义上的权利,它包括资产所有者对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经营管理者等方面的权利,并对企业经营后果承担最终财产责任,任何破产都是财产所有者的财产而不是经营者的财产。法人财产权属于经营者所有,它是支配意义上的权利。从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看,企业财产的终极所有权归属国家,企业经营者拥有依法授予的法人财产权,并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并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23 (3)享有企业资产的收益权。这种权利具有明确的排他性,无论经营者怎样运用法人财产权发展扩充原企业,甚至向其他企业投资,创办新企业,都不能侵犯所有者的经济收益权的实现。对于法人所有者来说,他所享有的权利有:①有权运用企业的法人财产自主经营,任何人不能对法人所有者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干预;②法人所有者有权对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管理进行统一指挥,对企业的员工进行考核、奖励等。

3.科学管理。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它突出科学管理,这是现代企业制度在管理方面的一个重要内涵。科学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生命线,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要取得好的效益,离开科学管理是不行的。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科学管理涉及多方面,在我国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中,至少涉及以下几方面的科学管理: (1)企业领导制度的科学化; (2)企业组织制度的科学化; (3)企业分配制度的科学化; (4)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的科学化; (5)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科学化; (6)企业生产指挥制度的科学化; (7)企业监督制度的科学化; (8)员工保障制度的科学化。

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科学管理,归根到底,就是要求企业按照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和社会大生产的规律去组织、领导和管理企业。为了实现科学管理,一方面必须改革传统的企业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必须大力引进国外现代企业制度的先进管理经验、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

24 4.政企分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求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所以必须改变传统体制下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的现象,必须将企业从国家的行政束缚下解放出来。政府行政机关不能再去干涉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退出微观经济活动领域。要实行政企分开,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首先,转变政府职能,进行行政体制改革;

其次,分清什么属于行政行为,什么是企业行为,明确政府和企业各自的职责与权利;

第三,政府对企业的管理只能进行宏观层次的管理,只能通过经济杠杆去进行; 第四,企业只能按利润最大化原则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自我行为的调整。 四、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

1.有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又叫有限公司,是指不通过公开募股,而由两个以上的股东集资组成,股东以其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法人财产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企业法人。

有限责任公司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一是股东人数具有严格限制。有限公司人数较少,各国公司法一般对股东人数规定有最高限额,而且各国法律规定的最高限额各不相同,如日本和美国某些州的《公司法》规定这类公司股东人数不得超过30人,英国和法国规定不得超过50人。二是有限责任公司的资本无须划分为等额的股份,也不发行股票,股东确定人股金额并交付股金后,由公司出具股单,股单只能作为股东在公司中拥有权益的凭证,而不能自由买卖。股东在出让股权时,一般要取得其他股东的同意。三是在有限责任公司中,董事和高层经理人员往往具有股东身份。大股东亲自经营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不如股份有限公司那样高。四是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歇业、解散的程序比较简单,管理机构也较简单,同时公司账目无须向公众披露。

25

2.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一定数量的股东组织发起,全部注册资本划分为等额的股票来募集资本,公司以其全部法人财产对债务负有限责任的公司制形式。

股份有限公司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一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必须达到法定人数,如法国、日本的法律规定,这类股东的最低人数为7人,德国为5人。股东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二是股份有限公司是典型的合资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资本是由若干等额的股份所组成的,这就是股份有限公司区别于其他公司形式或商业团体的一个重要标志。股份有限公司可以通过向社会发行股票而筹集资本,人们可以通过认购股票而取得相应的股权。股东不能要求退股,但可以通过买卖股票而随时让渡股份。三是股东责任的有限性。股东不论出资额大小,只以认购的股份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四是股份有限公司必须向社会公众公开披露公司的财务状况。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各国公司法一般都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必须在每个财务年度终了时公布公司的年度报告,其中包括董事会的年度报告、公司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五是公司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股东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只是通过股东大会表达自己的意愿。

3.股份合作制。股份合作制是在合作的经济成分中,借鉴股份制的运作方式,在不同所有制或相互之间实行资金、设备、技术、场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参股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形式。股份合作制是兼容股份制和合作经济的主要特征和优点的企业组织制度和财产制度。它是以合作经济组织或个人为主要股东,将各自所拥有的资金设备、技术等生产要素折合成为一定的股份,按制定的章程投资人股,实行合股经营、合作劳动的经济组织形式。其特征是:(1)产权明晰。以股份的形式,确立了各类经济组织或个人投资者所拥有的人股财产最终所有权。(2)投资主体多元化。它允许资金、技术、设备、土地等生产要素

26 的参股,形成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3)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实行谁投资谁收益的按资分配,同时投资者作为劳动者又可获得劳动报酬。 第二节 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一、现代市场体系的内涵

现代市场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各种市场的总和。现代市场体系不仅包括生产资料市场和生活资料市场等一般商品市场,而且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 二、市场体系的特征和作用

4.竞争性。市场体系的竞争性是指市场必须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的开展。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因此,必须建立竞争性的市场体系,限制和防止垄断的产生,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进而促进市场经济的高效率运行。 5.有序性。市场体系的有序性是指市场体系必须规范化。它包括市场主体行为的规范化,如企业进入、退出市场及市场交易活动的规范化;市场环境的完善化,如市场的服务体系应配套、完备;市场管理的规范化,如管理活动依法进行,公开、公正、透明。 (二)市场体系的作用

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有效配置资源的必要条件,是建立市场经济的重要环节,其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实现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市场体系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载体,只有建立起健全、规范、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27 2.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搞好资本运营的前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面向市场,从市场获得生产要素并在市场上销售产品。只有完善的市场体系,才能给企业提供正确的市场信息。

3.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仍然具有必要性,但是宏观调控的方式不是直接调控,而是通过市场的间接调控。因此,市场体系必须建立和完善,才能一方面正确地向企业传递政府的宏观调控信息,另一方面及时向政府反馈企业的微观运行状况。 三、培育和发展我国市场体系的对策

根据市场和市场体系发育形成的规律,结合我国的实际条件,目前我们应着重采取以下措施来培育现代市场体系:

第一,树立市场主体的现代意识,培育其能动性。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三大主体之一,从生产经营的角度看,它是最重要的主体,市场体系的发展完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在市场活动中的能动性。为了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在市场活动中具有能动性,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是必须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这就要求我们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观念转变来帮助企业强化市场经济意识,了解市场经济特征,掌握其运行规律;二是通过体制转换,彻底斩断企业和国家行政机构的“脐带”关系,斩断企业对国家的“父爱情结”,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面对市场,具有足够的能动性。

第二,采取积极措施,培育完整的市场结构。市场结构的完整性是指具备各种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及必要的特殊市场,同时这些市场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机结合而构成一个整体,这是形成市场体系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为

28 了培育市场体系,国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纳入市场流通,建立起消费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各类市场,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结构完整的市场体系。

第三,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培育合理的价格体系。价格是市场活动中最直接的反映信号和最有效的经济调节手段。作为市场变量的价格,应该是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信号,应该能灵活、及时、准确地反映社会劳动的耗费和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因此,政府应利用宏观调控职能,以国际市场价格为参照系,制定合理的价格体系。理顺价格关系,以便使价格真正成为市场信号,直接反映市场活动状况,并对市场活动发挥内在的调节和制约作用,以此约束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使其交易活动规范化。这是培育市场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四,建立健全市场法规,培育正常的市场秩序。所谓正常的市场秩序,是指保证市场体系及其机制按其内在规律正常运行的行为规范。正常的市场秩序不仅为整个经济活动主体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等价交换的条件,而且提供一整套保障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约束其行为的法律法规,提供保证市场运行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政策。因此,政府要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通过宣传教育、舆论引导、政府监督等措施,建立健全市场法规,积极培育正常的市场秩序。 第五,统筹安排,宏观协调,培育市场体系所需要的物质基础。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等是市场体系发育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因此,国家应从培育完备的市场体系的全局出发,统筹安排,宏观协调这些基本物质条件的建设,这是培育市场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此外,市场体系的发育也受到整个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观念、素质的制约,这些条件更需要国家统筹规划,加强培育。

29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素市场 一、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政府、企业、个人筹措长期资金的市场。作为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市场又有下三个特点:一是收益性;二是风险性;三是流通性。 资本市场的构成有:

第一,资本市场的行为主体。参与资本市场的行为主体,主要包括证券发行人、投资者、中介机构和监管机构四个方面。

第二,资本市场的客体。资本市场的客体就是在资本市场中进行交易的对象,包括资本市场交易的品种、资本市场运行的层次、资本市场交易对象的期限和资本市场的空间范围等。

按照资本市场交易的品种来划分,可以分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是发行人通过股票承销商将股票卖给投资者,并由投资者按一定交易规则买卖股票的场所。债券市场是通过发行和交易债券来融通资金,推进资源有效配置的市场。 按照资本市场运行的层次来划分,可以分为证券发行市场和证券流通市场。证券发行市场又称一级证券市场或初级证券市场,是证券发行人按一定方式委托证券承销商卖出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由证券投资者以购进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形式向证券发行人提供资金的场所。证券流通市场又称二级证券市场、次级证券市场或证券交易市场,它是证券投资者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按一定方式买卖证券的场所。

按照资本市场交易对象的期限,可以分为证券现货市场和证券期货市场。

在不同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具体作用是不同的。就我国而言,劳动力市场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30

第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完善,有利于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氛围。

第二,建立和健全劳动力市场,有利于不断提高全社会劳动者的业务技术素质。 第三,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公有制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之间的公平竞争和共同发展。

第四,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开放和发展,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机制,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第五,建立和健全劳动力市场,有利于改变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早日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市场是以房地产作为经营对象的市场,是房地产买卖、租赁、互换、转让及抵押的交易场所或流通领域。

房地产的主体要素由所有者、开发者、经营者和使用者构成。首先,土地所有者出让土地的使用权,或在市场上进行土地开发等活动,构成市场主体。其次,房屋所有者的所有权转移、使用权转移、出让或抵押房产开发的中标者——开发者要进行实际过程施工,组织开发工作,也构成房地产市场的主体。再次,房地产既不是所有者直接开发经营,也不是使用者直接开发经营,然后以商品房的形式出售或出租给使用者。因此,经营者是房地产市场中最重要的主体因素。最后,房地产的实际使用者,不管是租用还是买人使用的活动,都是房地产市场中的重要交易活动,所以他们也是房地产市场的主体。广义的房地产市场反映的就是房地产所有者、开发者、经营者和使用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房地产市场的客体要素主要由土地、地产、房屋及相关设施构成。首先,土地是最基本的房地产市场的交易对象,尤其是那些未开发的土地。其次,地产即那些

31 开发后的土地,是房地产市场的重要交易对象。最后,房屋是房地产交易的主要对象,由于具有不同用途的房屋需要不同的设施,这些设施也成为连带的交易对象。

四、技术市场是科技商品流通的领域,是指各种新技术交易活动的渠道或场所,是科技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技术市场的组织形式通常有:

1.科技成果交易会和科技商店,这两种科技市场都以科技成果作为交易内容; 2.技术咨询服务公司; 3.行业技术开发公司; 4.许可证贸易等等。 五、信息市场

信息市场是信息商品进行交换的场所,是信息商品生产者与交换者之间交换关系的总和。

信息市场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从交易对象来看,它属于知识型的产品,通过语言、文字、信号、数字等来进行流通。这种商品在市场上流通是当做一种劳务产品提供的,需求者通过获得服务而得到满足。因此,信息的供应、流通和需求的满足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第二,信息商品在有效时间内可以多次买卖和多次使用。因为它具有共享性的特征。第三,信息商品的交换往往会产生出新的信息商品,信息商品流通往往会有信息的反馈。第四,信息商品具有价值量的不可比性。因为信息商品具有单件性的特征,一种信息商品同其他信息商品具有不同性质,因而很难比较它们的价值量。第五,信息商品价值转移是不确定的,因此决定了信息价格决定的特殊性。

3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市场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信息市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的必要条件。 第二,信息市场有利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三,信息市场有利于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促进信息生产和信息处理部门从物质生产部门中分化出来,成为专业化部门,使信息处理专业化,从而大大降低信息生产费用,节约劳动时间。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及其必要性 一、宏观调控的涵义

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根据社会化大生产和宏观经济规律的要求,采取各种手段,从总体上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保证国民经济均衡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仅是重要的政治组织,同时又是重要的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组织。作为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组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 第一,经济调节。首先政府实行科学决策,制定一定时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确定全局性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指标,决定其他必须由政府统一决策的重大事项,例如,保护土地资源,为保护土地资源而控制某种资源消费方式、控制人口增长等。同时,政府制定并实行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在内的宏观政策,引导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调节收人分配,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33 第二,市场监管。政府通过健全法律体系,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限制各种不正当行为,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第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提供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规则,以奠定市场经济顺畅运行的基本前提:提供道路、交通、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投资;保护各类产权主体合法的财产权利;提供社会治安与社会秩序,进行国防建设,维护领土完整与主权独立,营造一个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和平稳定的环境。

第四,管理国有资产。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行使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的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的职责。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处于重要地位,是经济管理的主体,发挥着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它的宏观调控经济职能根源于现代化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具体指:

(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三)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根本目标的需要

3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根本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劳动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仅靠微观经济的自发活动是不可能达到的,必须通过政府对整个社会经济进行管理,协调好各产业部门的运行和发展才能实现。

(四)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如果按一些主要工业国过去的路子来走,全靠市场的自发来成长,可能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如果政府采取主动行动,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帮助市场发育,设立有关平等竞争原则,保护和促进平等竞争,消除和防止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那么,健全的市场体系和竞争性的市场秩序就能较快的建立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崛起的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中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五)是解决市场失灵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自由放任的经济。市场经济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缺陷。我们不应将市场经济理想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也是必要的。这种必要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1.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的调节,从价格形成、信号反馈到产品生产之间存在着时间差。加之企业和个人掌握的经济信息不足,经济决策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和盲目性。这说明,单靠市场本身不能保证国民经济协调、稳定的增长。因此,必须发挥政府对社会经济的调控作用。

2.提供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不为社会上某些人或某个集团享有,而是为公众所享用的产品和服务。例如提供国防保障,大规模环境治理等。

3.处理单个经济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市场经济对资源的配置是建立在单个边际成本与收益的基础上,而不涉及与社会成本是否一致的问题。因此,考虑到单个

35

边际成本与经济社会的关系,特别是单个边际成本及其收益与社会成本发生背离时,就需要借助政府的行政手段进行干预。

4.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运行根本目标的有力保障。消除两极分化和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运行的根本目标。对此,市场本身并不能自动予以解决,只有政府采取措施才能保证其实现。

5.赶超先进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家实现跳越式发展,除了吸收、采纳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机器设备和管理方法之外,借助政府的力量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节 宏观调控的模式、目标与手段 一、宏观调控模式

宏观调控模式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经济体制模式决定的。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也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发挥基础作用,而国家计划则发挥导向作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模式,则应该是既能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能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导向作用,实现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 宏观调控模式应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整个宏观调控是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进行的。 第二,计划的形式和作用的范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第三,对企业的调控方式以间接调控为主。

第四,调控手段实行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相结合。

36 3.实现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世界各国都很重视的一个目标。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参加工作的人都能找到工作;二是指已经就业的劳动者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做到人尽其才,但由于自愿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不可避免,所.以,充分就业只是指最低失业率状态下的就业。

4.保证物价稳定。稳定物价是指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即将物价变动保持在经济顺畅运行所允许而居民又能承受的范围内,既不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又不发生严重的通货紧缩。物价的基本稳定,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物价基本稳定的标志是:零售商品物价指数上升的幅度一般不超过银行存款利率,职工生活费用指数上升的幅度不超过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

5.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主要指资本流入和流出的平衡和进出口的平衡。在当今开放的世界,国际收支平衡对于社会总供求的平衡、货币的稳定和经济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国际收支中出现大的逆差和顺差都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调控的目标应是基本平衡,略有节余。 三、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一)经济政策

1.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即国家按照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确定支持、鼓励哪些产业,以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和组织合理化的政策。它通过规划经济目标政策,完善要素流动市场政策、产业标准和技术进步政策,企业规模结构政策和企业集团政策等一系列具体政策。在宏观上有计划、有重点地推动和协调国民经济发展,并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使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产业政策的作用是,引导并保证产业结构合理化,并通过结构合理化进而促进国民经济总量平衡的实现。

37 2.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根据财政政策对于缉济运行的不同影响,可以把财政政策区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在不同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采用不同的财政政策。

财政收入政策的基本内容是税收政策。税收政策调节经济的原理是:当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情况下,即在经济衰退时期,工人失业增加,企业开工不足,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运行和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的制约,这是政府可以调节税收和税率的办法,或者使需求者感到增加购买对自己有利,或者使供给者感到减少产量对自己有利。

财政支出政策的内容包括:根据财政收入的实际可能和国民经济总量平衡的需要,确定财政支出的总量;根据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合理的需要,确定财政支出的方向和积累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例;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以及调整国家、企业、劳动者个人三方面利益关系的需要,确定财政支出的重点,财政支出的程度和制度。

3.货币政策。金融手段调控对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控制货币发行量,以保证货币供应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贷款,防止投资膨胀;三是控制信贷总规模,其核心是控制货币总供给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利率、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等。

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本金的比率。它是资金的价格,是调节资金供求的重要手段,是货币和信贷政策的重要杠杆。

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是指由法律所规定的商业银行存人中央银行的存款在商业银行存款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实行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本来目的,在于保证商业银行在遇到突发性大量挤兑时,具有足够的流动性资产和偿付力量,以备存款人提

38 取,同时也有利于中央银行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调拨,防止挤兑引起银行倒闭,导致信用危机。

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时支付的利息率。再贴现率的调节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调节各专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贷款数量,从而起到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作用。第二,再贴现率可以体现国家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和变动方向,因而能起到指导各专业银行存款行为的作用。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在公开市场上中央银行卖出或买进政府证券,以调节货币供应量。一般原则是,当经济处于过热时,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回笼货币,使货币流通数量减少,导致利息率上升,从而促使投资减少,最终达到压缩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应该指出的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在宏观调控中,二者往往要结合起来,共同发挥调控作用。

4.汇率政策。汇率是指两国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汇率之所以能够成为开放条件下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主要是政府有可能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调整汇率的升降,以引起国际收支、国际贸易的变化,进而影响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关系。运用汇率政策调控就是指自觉的运用汇率变动的效应,最终达到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预期目标。

汇率调节作用的发挥与市场的发育程度和开放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市场发育比较充分、开放程度较大的条件下,汇率的主要作用表现为: 第一,调节进出口贸易。 第二,调节资金的流出和流入。

第三,影响国内物价水平从而起到国内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

39 5.收入政策。收入政策是指政府根据既定目标而规定的个人收入总量及结构变动方向,以及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基本方针和原则。我国的收入分配政策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收入政策包括收入政策目标选择和具体实施措施两个部分。收入政策目标又包括收入结构政策目标选择和收入总量政策目标选择。在选择收入结构目标时,政府主要收入差距的可接受程度,在公平和效率之间作出选择。有时要拉开差距,有时要缩小差距。在选择收入总量政策目标时,政府主要考虑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通过收入总量的变化,调节总需求,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为了保证收人政策目标的实现,采取的具体措施有:法定最低工资标准;税收调节;实施工资和物价管制;增加转移支付和其他各种福利措施。 (二)经济计划

经济计划是指政府通过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经济计划,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进行宏观调控。计划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以及需要配套实施的经济政策。

市场经济并不是不要计划。市场经济下的计划主要是指导性计划,突出其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它有以下几大特点:

第一,调控的对象已不再是企业及其日常经营活动,而是市场本身,是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作用的过程、条件、方向和结果。

第二,在调控形式上,不再是以指令性计划为主,而是以宏观经济政策的形式出现,通过对宏观经济变量进行影响来实现的。

第三,在计划调控的作用机制上,不再通过政府的行政隶属系统,以指令方式加以贯彻执行,而是由经济政策影响宏观经济变量,影响市场机制,由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结果去实现调控目标。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kc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