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教史习题

更新时间:2023-03-14 05: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篇 外国古代教育

第一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一、选择

1.认为教育是一种无意识的活动,是仅凭观察和尝试成功的方法,经过失败和重复模仿进行学习。这种观点属于一下那种教育起源论( )

A.生物起源论 B.心理学起源论 C.劳动起源论 D. 需要起源论 2.苏美尔时期出现的与寺庙有关的学校被称为( )

A.泥板书社 B.古儒学校 C.昆它布 D.堂区学校 3.楔形文字是古代哪个国家发明的( )

A.古希腊 B.古印度 C.古埃及 D.古巴比伦 4.古代东方文明古国中,在数学上采用10进位计算法的是( ) A.古印度 B.古巴比伦 C.中国 D.古埃及 5.主张“教育生物起源说”的是( )

A.沛西.能 B.孟禄 C.杨贤江 D.利托尔若 6.学校教育最早产生于人类的( )

A.原始社会末期 B.奴隶社会晚期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7.以下几项,哪一个不是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

A.无阶级性 B.无组织 C.等级性 D.与生产劳动生活紧密联系

8.古埃及的学校中,以培养祭司为目的,教授天文、数学、建筑、水利、医学等学科的学校是( )

A.宫廷学校 B.职官学校 C.文士学校 D.寺庙或僧侣学校 9.古儒学校是印度的 教育形式( )

A.佛教学校教育 B.佛教家庭教育 C.婆罗门学校教育 D.婆罗门家庭教育 10.古印度佛教教育中,推动教育平民化的措施是( )

A.把寺院作为学术交流机构 B.强调使用地方语言进行教学,取代“梵文”教学C.以佛经为教育内容 D.吸纳外国学者 11.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属于( )

A.奴隶社会等级教育 B.原始大众教育 C.封建社会等级教育 D.资本主义教育 12.以下哪一个是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

A.教育内容以生产劳动为核心 B.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C.普遍采取班级授课的方式 D.教学方法比较丰富灵活 二、简答题

1.简述古埃及学校教育的类型和基本特征。 2.简述古代印度教育的基本状况。 第二章 古希腊的教育 一、选择

1.古希腊的城邦中,奴隶制民主政体下的教育典范是( ) A.雅典 B.斯巴达 C.麦加拉 D.科林斯 2.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要把贵族子弟培养成( )

A.身心和谐的公民 B.英明的治国者 C.保家卫国的战士 D.雄辩家 3.雅典教育较之斯巴达,具有较强的( )

A.等级性 B.民主性 C.专制性 D.义务性 4.智者实际是指( )

A.聪明的人 B.统治者 C.教育家 D.职业教师

5.智者在教育上的一大贡献是提出了教育史上著名的( ) A.《荷马史诗》 B.产婆术 C.七艺中的“前三艺” D.七艺中的“后四艺” 6.以下哪一个不是智者在教育史上的贡献( )

A.云游讲学,推动文化传播 B.传播文法、修辞、辩证法,确定七艺中的“前三艺”C.提出政治家或统治者的教育 D.传播天文、几何、算术、音乐,确定“四艺” 7.在西方哲学史上开辟了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新阶段的人是( ) A.柏拉图 B.昆体良 C.亚里士多德 D.苏格拉底 8.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

A.哲学家 B.治国人才 C.公民 D.军人 9.助产术的最大特点在于( )

A.引导对方自己得到答案 B.通过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找事物的“一般” C.使人陷入自相矛盾 D.寻找事物的普遍概念 10.下面哪个不是苏格拉底方法的局限( ) A.受教育者必须有追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 B.受教育者对所讨论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C.受教育者必须对教育者感到信任和尊敬

D.谈话对象必须是有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成人 11.与《爱弥儿》、《民主主义与教育》合称西方教育史的三大里程碑的是( ) A.《林哈德与葛笃德》 B.《荷马史诗》 C.《理想国》 D.《大教学论》 12.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四种美德是( )

A.智慧、勇敢、博学、公正 B.勇敢、节制、正义、公平 C.智慧、勇敢、节制、正义 D.博学、多才、仁爱、礼让 13.柏拉图认为教育应当培养的最高目标是( )

A.哲学家 B.政治家 C.公民 D.哲学王

14.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是七艺中的后四艺,将这四艺列入课程确定下来的是( )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昆体良 15.《法律篇》对《理想国》做出了许多改变,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这种改变( ) A.设了一名专管教育的长官 B.新课程中哲学被取消了 C.反对强迫教育 D.提倡兴建学校

16.认为人出生以前已经获得了知识,只是在灵魂依附肉体时所有知识都被遗忘了,这是( )

A.洛克的“白板说” B.柏拉图的“回忆说” C.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D.昆体良的“雄辩术” 17.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指的是(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毕达哥拉斯 18.下面哪一点不是灵魂论的教育意义( ) A.人的身上有动物性,教育不能违背人的本性 B.人是有理性的,教育应当使人遵从理性的引导 C.发展人的理性,引导人的欲望,关键靠的是智育

D.灵魂论为教育应包括智育、德育、体育三个部分提供了人性论的依据

19.在教育作用方面,强调天性、习惯和理性的共同作用,引出后世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三者关系论争的人物是( )

A.亚里士多德 B.卢梭 C.裴斯泰洛齐 D.柏拉图

20.“美德即知识”是哪位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提出来的( )

A.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毕达哥拉斯 21.首次倡导文雅教育的人是( )

A.亚里士多德 B.卢梭 C.苏格拉底 D.昆体良 22.教育史上第一个对教育进行年龄分期的是 ,他的这种年龄分期的依据是 。( ) A.柏拉图 人的发展的自然规律 B.亚里士多德 教育适应人的自然发展 C.柏拉图 灵魂论 D.亚里士多德 灵魂论 二、简答

1.试比较雅典与斯巴达教育的异同,并简要介绍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简述智者的教育活动及其在教育史上的贡献。 3.简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4.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应当包括体育、智育、德育,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三、分析论述题

1.请评述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2.评析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古罗马的教育 一、选择

1.古罗马王政时期的教育是以( )为主。

A.私立学校教育 B.公立学校教育 C.家庭教育 D.教会教育 2.“卢达斯”是古代哪个国家的学校名称( )

A.古印度 B.古希腊 C.古罗马 D.古埃及 3.以下哪一项是古罗马时期初等学校重要的教学材料( ) A.《十二铜表法》 B.《吠陀经》 C.《荷马史诗》 D.《雄辩术原理》4.古罗马共和时期的教育主要是 ,以培养 为最高目标。( ) A.家庭教育 农民 B.私立教育 国家公民 C.国立教育 官吏和顺民 D.私立教育 演说家 5.古罗马加强国家对教育的监督和控制是在哪个时期( )

A.王政时期 B.共和早期 C.共和晚期 D.帝国时期 6.古罗马帝国时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 )

A.农民和军人 B.官吏和顺民 C.演说家 D.哲学家 7.堂区学校的性质是( )

A.古罗马国立修辞学校 B.基督教教会学校

C.中世纪世俗学校 D.培养演说家的雄辩术学校 8.以下几个人物,哪一个不是古罗马的教育家( )

A.昆体良 B.西塞罗 C.狄德罗 D.奥古斯丁 9.西塞罗的代表作是( ) A.《论雄辩家》 B.《雄辩术原理》 C.《忏悔录》 D.《大教学论》 10.古罗马培养雄辩家的学校主要是( )

A.文法学校 B.初等学校 C.卢达斯 D.修辞学校

11.西塞罗认为合格的雄辩家应当符合很多条件,以下哪一点不包含在这些条件内( A.雄辩家要宣传正义,因而一定意义上,德行比才能更重要 B.雄辩家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

C.雄辩家应当具备修辞方面的特殊修养 D.雄辩家要有优雅的举止风度

) 12.在道德教育方面,西塞罗提出了 的教育主张。( ) A.德行重于智慧 B.“人道” C.美德在于实践 D.自制是德行的基础 13.《雄辩术原理》是谁的著作( )

A.西塞罗 B.苏格拉底 C.昆体良 D.第斯多惠 14.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分班教学,引发班级授课制的萌芽的是( ) A.夸美纽斯 B.柏拉图 C.奥古斯丁 D.昆体良 15.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是 ,其代表作是 。( ) A.奥古斯丁 《忏悔录》 B.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C.亚里士多德 《忏悔录》 D.但丁 《神曲》

16.以下几位思想家,相比之下,其思想与其他三位差别最大的是( ) A.亚里士多德 B.洛克 C.奥古斯丁 D.培根 二、简答

1.简单介绍古罗马各个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教育目标。 2.简述昆体良教育思想的大致内容。 第四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一、选择

1.以下几种学校,不属于中世纪基督教教会办学形式的是( )

A.堂区学校 B.主教学校 C.星期日学校 D.修道院

2.中世纪修道院的学生不全是以做神职为目的,其中有一部分进修道院仅为学习知识,毕业后仍为俗人,这部分人称为( ) A.“外学” B.“内学” C.俗人 D.留学生 3.晚期修道院的主要课程体系是( )

A.基督教教义 B.哲学 C.骑士“七艺” D.七艺 4.以下几种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修道院是中世纪最典型的教会教育机构

B.修道院从产生的时候就与以往基督教教会学校不同,不仅训练教会成员,也培养世俗子弟

C.修道院即是一种宗教机构,也是一种教育机构 D.修道院并不是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唯一形式 5.西欧最著名的宫廷学校是由 创办的。( )

A.柏拉图 B.阿尔琴 C.雷克斯 D.康德 6.西欧世俗教育中的骑士教育,实质上是一种( )

A.贵族特权教育 B.特殊的家庭教育 C.私立学校教育 D.公立学校教育 7.以下哪一项属于“骑士七技”之一( )

A.文法 B.音乐 C.算术 D.弈棋 8.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具有明显的( )

A.科学性 B.民主性 C.平等性 D.宗教性 9.西欧中世纪后期产生的城市学校是一种( )学校。

A.等级性 B.贵族性 C.民族性 D.世俗性 10.西欧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主要有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 )学校。

A.教区学校学 B.骑士学校 C.宫廷学校 D.耶稣会学校 11.在西欧中世纪早期的学校教育中,( )是全部学科的“王冠”。 A.科学 B.神学 C.哲学 D.数学 12.在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是( )的教育。

A.教会封建主 B.世俗封建主 C.资产阶级 D.城市平民 13.西欧中世纪学校教育中的“七艺”是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 )、天文、音乐等。

A.物理 B.吟诗 C.几何 D.生物 二、辨析

1.西欧中世纪的骑士教育作为家庭教育形式,是普通人民的教育。 三、简答

1.简述中世纪基督教的教育形式与机构,及其教育内容。 2.简述中世纪教育的总体特征和历史地位。 四、论述题

1.评析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主要办学特色,及其在历史的上的地位。 第五章 拜占庭与阿拉伯的教育 一、选择题

1. 伊斯兰教的经典是( ) A.《吠陀经》 B.《圣经》 C.《古兰经》 D.《大藏经》 2.以下哪种是拜占庭的教会教育形式( )

A.宫廷学校 B.星期日学校 C. 昆它布 D.主教学校 3.阿拉伯的教育是以( )为中心的。

A.伊斯兰教 B.佛教 C.基督教 D.天主教 4.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阿拉伯的教育形式( )

A.清真寺 B.昆它布 C.古儒学校 D.府邸教育 5.在拜占庭的教育中最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的是( )

A.初等教育 B.中等教育 C.高等教育 D.宫廷教育 二、简答

1.古代阿拉伯的教育有何特色?其对世界文化教育有何影响? 答案

第一篇 外国古代教育

第一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一、选择

1.B 2.A 3.D 4.D 5.A 6.A 7.C 8.D 9.D 10.B 11.A 12.B

二、简答

1.简述古埃及学校教育的类型和基本特征?

答:古埃及是公园前3000年前尼罗河流域的奴隶制国家,很早就发明了象形文字和表音文字,并且,在自然科学方面也获得了相当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古埃及学校教育发展迅速。 (1)当时古埃及学校的种类主要有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僧侣学校和文士学校。①宫廷学校,主要有法老设立,教育皇室成员和朝臣子弟,毕业后成为文士的后备人才,担任国家官吏。②职官学校,由政府各机关设立,主要用来训练实用人才。如管理文档的人员;管理财务的人员。③僧侣学校,也称寺庙学校,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学校机构,主要设在寺庙。由于寺庙是古埃及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替法老办理天文、建筑等专业事务的机构,因此这类

想总的看来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灵魂论

首先,亚里士多德根据其灵魂论提出教育应当包含体育、智育和德育。亚里士多德将人的灵魂区分为两个部分: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非理性部分又包括两种成分。所以人的灵魂由三个部分构成,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这三个部分相应于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人的生命。当营养的灵魂单独存在时,是属于植物的,如果它还有感觉,则属于动物的灵魂。如果它既是营养的,也是感觉的,同时又是理性的,就是人的灵魂。在灵魂的三部分中,植物的灵魂与理性不相干,动物的灵魂即感觉,使灵魂的三部分在理性的领导下和谐共存,人就成为人。

灵魂论在教育上有重要意义:第一,它说明人也是动物,人的身上也有动物性的东西,它们与生俱来,不承认它是违反人的本性的,也是做不到的;其次,人又不同于动物,人具有理性,高于动物。能否用理性领导欲望,使欲望服从理性,使人与动物区分的标志。人品欲望肆虐,不听从理性的指导,人就降低成为动物。用理性引导、限制、指导欲望,人就上升为人。发展人的理性,使人超越于动物的水平,上升为真正的人,这就是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任务。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这一论断很重要,虽然含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但是认为教育包含德、智、体这在当时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其影响一直延伸到现在。 (2)教育的作用

在分析教育的内容的同时,亚里士多德还论证了教育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素:天性、习惯和理性。他认为重视人的天性、在良好的环境和正当的行为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的领导,人就能成为有良好德行的人。在这三因素中教育显然有其特殊的作用。但是,在高度评价教育作用的同时,他并不认为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力量是万能的。教育不能使那些天性卑劣又在不良环境中形成坏习惯的人服从理性的领导,对这种人需进行法制。只有当法制、良好的环境影响、正确的家庭影响和教育形成合力时,人才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亚里士多德的这一理论,是后世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理论的雏形,也是卢梭划分自然教育、事物教育和人的教育的张本。不同的是卢梭认为后两者应服从前者,亚里士多德坚持天性、习惯服从于理性的指导。可见,亚里士多德关于教育作用的观点,为教育思想的发展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线索,不愧为教育先驱,他的这些论证在当今社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在学校、家长教育儿童方面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白板说

除了用灵魂论解释教育的内容,用天性、习惯、理性分析教育的关系以外,亚里士多德还以“白板”、“蜡块”为喻,生动分析了教育过程的作用机制。他在其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用蜡块与金戒指比喻感觉和感觉对象的关系,感觉只是采纳被感觉的东西的形式而不取其质料,“正如蜡块只把金戒指的印记印在自己身上,而不取黄金本身”。人的灵魂也就像一块什么也没有的白板或白纸,它能接收对象的知识。也就是说人接受教育,就如在白板上图画,人能吸收外界提供的知识。

这种观点的提出确认知识是从外面经过感觉进入意识的,与柏拉图知识即回忆的理论相对,这是古希腊在认识论上的一个成就,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代表;但这个比喻的合理性有限,因为人的灵魂与蜡块不能等同,感觉印象进入灵魂时,经思维加工引起了灵魂的改变,而蜡块印了戒指后其性质没有变,这一点亚里士多德的考虑有所欠缺;其次,人与外界关系不是纯粹的被动关系,认为外界给什么人就学什么,过于绝对。 (4)教育对象

最后,亚里士多德还对教育对象做出了规定,和柏拉图一样,他认为,教育是国家的事,人

人都应受一样的教育,认为教育应有法律规定,这样才能确保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利。 以上这些就是亚里士多德主要的教育观点,其思想较前人更加系统,并且提出许多重要的议题,在世界教育史上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也没有把理论停留在纸上,而是结合到自己的实践中:根据人的自然发展,将人的教育进行分期,对实际教育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提倡胎教和婴幼儿教育,主张优生优育,控制人口过度增长。游戏对儿童有益,但要选择健康的游戏;提出初等教育分四科:阅读、书写、体育、音乐和绘画。不同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认为身体的训练应在智育之前,强调儿童的体育应柔和,避免孩子变残忍,并要求把音乐列入必修的课程当中;在高等教育方面,提倡教学与科研结合,研究与实验结合,讲授与自由讨论结合,重视孩子的兴趣和家庭的教育作用,积累了完善的教育经验。

第三章 古罗马的教育 一、选择

1.C 2.C 3.A 4.D 5.D 6.B 7.B 8.C 9.A 10.D

11.A ( 解析:这四个都是对雄辩家的要求,但A是昆体良提出的,而不是西塞罗。) 12.B 13.C 14.D 15.A

16.C (解析:四者思想上是有同有异的,但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洛克、培根的思想都或多或少的包含唯物主义的因素,并且他们教育思想比较偏重世俗性和实用性,而奥古斯丁作为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唯心主义色彩浓厚,认为信仰比知识、理性更重要,与其他几位差异最大。)

二、简答

1.简单介绍古罗马各个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教育目标。

答:古罗马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一个时期,根据国家政局的变动,教育的发展也可以分为王政时期、共和时期、帝国时期三个阶段。 (1)王政时期的教育

由于王政时期罗马共和国刚建立,国家的各方面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以农业经济为主。另外,加上征战需要,国家暂时无暇顾家教育的建设,因而这一时期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教育内容主要是关于农业生产和军事内容;主要目的是培养农民和军人,为国家的生存服务。 (2)共和时期的教育

共和时期是古罗马教育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战争结束了,随着商业手工业的发展,罗马的对外交流增加,学校教育也从中获得充分的发展,形成较为完备的教育体制:一是初等学校(亦称“卢达斯”)。招收7~12岁的儿童。教育内容是读、写、算,其中包括《十二铜表法》和道德格言等,但不重视体育和音乐。教学条件简陋,贵族一般不去,自己雇家庭教师。二是文法学校。是为贵族家庭子女设立的比初等教育更高一级的学校。教育内容是希腊文和拉丁文,此外还学地理、历史、数学、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三是修辞学校。比文法学校更高一级,接收文法学校毕业的贵族子弟,培养雄辩家(“演说家”)。教育内容是修辞、逻辑、法律、伦理学、数学、天文学、历史等。因此共和时期的教育主要形式是私立学校教育,其最高目标是培养演说家。 (3)帝国时期的教育

罗马帝国建立后,虽政体和经济的变化,教育也发生相应变化。首先,国家加强了对初等教育的监督和控制,并把私立的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其次,把教育的目的定为培养忠于帝国的官吏和顺民;再次,决定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教师由国家任免,提高教师待遇并享有一些特权。这一时期的教育形式主要是国立教育,内容基本与共和时期相同,但出于巩

固政权的目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官吏和顺民。 2.简述昆体良教育思想的大致内容。

答:昆体良是罗马著名的教育家,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他二十多年教学工作的总结,体现了他丰富的教学思想,具体看来其内容可以分为三大主要部分: (1)有关培养雄辩家的教育观

首先,在教育目的和教育任务上,昆体良的见解与西塞罗一样有很大一致性,都主张培养雄辩家。但是在他看来,雄辩家不仅仅是擅长演说的人,还应当是一个具有较高的才能,对于雄辩家来说,才能与德行是相互联系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德行比才能更重要,因为雄辩的主要任务是要宣传正义和德行,指导人们趋善避恶;因而雄辩家自身的德行很重要,教育的任务应当是培养良好的德行。

此外,昆体良还充分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基本相同的天赋,都能敏捷地、灵敏地学习。真正天生愚笨不可教的人是罕见的。另一方面他认为,天生的才能只是个人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天赋的发展有赖于不断的实践和教育。但是,教育的作用也不是绝对的,教育应当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基础,教育者应当尊重受教育者个性差异和年龄差异。 (2)教学观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使他关于教学问题的一系列主张。首先,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方面,昆体良提出了分班教学的思想,主张把学生分成班组,在同一时间,由教师对全班组而不是个别学生进行教学,这些见解是班级授课制的萌芽;在课程设置上,他认为专业知识应当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在教学方法上,昆体良提倡启发诱导和提问解答的方法;此外,昆体良还提出学习与休息交替的教学原则,以防止学生过度疲劳。 (3)教师观

昆体良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要做好教育工作,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应当具有全面的素质。①教师应当是德才兼备的,即教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又教学生做人;②教师对学生应宽严相济;③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当有耐心;(4)教师应当懂得教学艺术,教学简明扼要,明白易懂,深入浅出;⑤教师要注意到儿童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第四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一、选择

1.C (解析:都与基督教有关,但是星期日学校不属于严格的基督教办学形式,是工业革命后,英国人为解决童工的教育问题而创设的,学习内容涉及基督教《圣经》,但后期也有很大世俗性。)

2.A 3.D 4.B 5.B 6.B 7.D 8.D 9.D 10.A 11.B 12.B 13.C 二、辨析

1.西欧中世纪的骑士教育作为家庭教育形式,是普通人民的教育。

答: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骑士教育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它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与一般的家庭教育有所不同,不是普通人民的教育,而是世俗封建主的特权教育。

骑士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其实施分为三个阶段:从出生到7~8岁为家庭教育阶段。儿童在家接受母亲教育,内容有宗教知识、道德及身体的养护,这一阶段,与一般的家庭教育基本等同;但是,7~8岁以后为礼文教育阶段,低一级的贵族将儿子送到高级贵族的家庭中充当侍童,这个阶段的教育虽然也是在家庭中进行,但是与一般家庭教育相差甚远,受教育者是在别人的家庭接受教育的。14~21岁为侍从教育阶段,重点是学习“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同时还要侍奉领主和贵妇。年满21岁时,通过授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

所以说,认为骑士教育是一种家庭教育形式是正确的,但是把它等同于普通人民的教育则是不对的,它是属于世俗封建主的教育 三、简答

1.简述中世纪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及其教育内容。

答:中世纪是一个被神学色彩笼罩的时代,这一时期也是基督教得到急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大批不是基督教的人也开始涌进教堂,如何把申请入教和刚刚入教的人训练成为合格的教会人员成为教会的一项教育任务,早期基督教教会学校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修道院是中世纪最典型的教会教育机构,由一开始训练教会成员转为传授知识。修道院最初只接受志在侍奉上帝、准备充当神职人员的人进行教育,以后扩大了范围,一些并不以神职为生的人也被接纳。但两类学生分开,前者称为“内学”,毕业后将终身做圣职。后者称为“外学”,入修道院只为学习知识,学成后仍为俗人。修道院的学生一般十岁左右入学,学习期限大约为八年。早期的修道院主要强调宗教信仰的培养,知识学习的内容不过是简单的读、写、算,以后课程逐渐加多加深,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成为主要课程体系。

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完全由教士担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实行个别教学,学生的入学时间、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因人而异。学校的纪律十分严格,体罚盛行。

2.简述中世纪教育的总体特征和历史地位。 答:中世纪的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时期,可以说是教育开始从神学向世俗转化的一个过渡关键,归纳起来,这一时期的教育大致有以下这么几种特征:

(1)最为重要、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它的宗教化、神学化。表现为其与神学直接相关、为神学服务,且思想家的思考方式也神学化;(2)保守性和发展的缓慢性;(3)教育讨论的范围与古希腊、罗马差异大,希腊、罗马始终是探讨少数人的教育、统治者的教育,中世纪无等级区别,更具开放性、普遍性;(4)中世纪时期对教育的认识是未分化的,也就是说教育家对教育的认识往往是与宗教神学、哲学相联系的。 这些特点中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应该说积极的部分是占主要的,这一阶段的教育在历史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为后来教育的发展留下很多值得借鉴和利用的东西: (1)从整体上看,中世纪为西方文明的发展留下了大量遗产;(2)从教育实践看,同样是笔财富,它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学校系统,其中包括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堂区学校、中世纪大学等多种类型的教育机构,且形成较严格的教育制度;(3)从教育思想看,中世纪也并非一无建树:首先,出于培养信仰考虑,极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就德育提出大量见解;其次,中世纪教育家们所提出的关于教学问题的见解包含了一些合理因素;第三,中世纪教育家所推崇的经院哲学的方法虽有种种弊端,但同时也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它有训练思维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经院哲学虽然力图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但却从此为理性的发展和运用打通了道路。 四、分析论述题

1.评析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主要办学特色,及其在历史的上的地位。 答:(1)西欧封建制度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之后,王权日渐强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生产稳步上升,手工业逐渐成为专门的职业,形成一批新兴的市民阶层,提出新的文化要求,追求学问成为时尚;同时十字军东征使成千上万的基督徒到东方,加强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传统的宫廷学校和骑士教育已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新的教育机构和形式开始出现,其中中世纪大学最为引人注意。

(2)这些最初的中世纪大学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特色:他们最初是一种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

心。一般由一名(或数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团体进行教学和知识交易。当时最早的大学是11世纪中期在意大利形成的萨来诺大学,其次是12世纪初形成的波隆纳大学。

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

从组织上看,大学最初是由进行知识交易的人自行组成的团体,14世纪以后,大学逐步成为由教师和学生组合的团体。

中世纪大学从最初形成一表现出自治的特点,即学校的事物基本由学校自行管理。中世纪大学具有一些自己的特权,比如说:大学师生免税、免服兵役等等。 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为两种:“学生”大学与“先生”大学。前者由学生主管教务。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期限和授课时数等,均由学生决定;后者由教师掌管校务,学校诸事均由教师决定。

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开始并不固定,后趋向统一,应社会需求分文、法、神、医四科进行学习。 中世纪大学已有学位制度,学生修毕大学课程,经考试合格,可得“硕士”“博士”学位。 此外,中世纪大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与教会间有着复杂的关系。一般教会史学家认为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是教会的功绩,这种看法虽然不无道理,但显然夸大了教会对人类发展的贡献,中世纪大学是西欧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教会自身不具备创造大学的能力。由于中世纪的社会性质,中世纪大学以后逐渐被教会所控制。但其体制、特点影响深远,是近代西方大学的直接渊源。在现代西方大学高等教育的不少方面,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中世纪大学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和教育特征。 (3)中世纪大学的历史地位

中世纪大学的产生,虽然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但是应该肯定,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大学的办学基础,为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贡献,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树立了学术自由、探求真理的典范。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尤其是中世纪大学拥有极大的自主权,推行学术自由,鼓励学者和学生探求真理,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现代大学成为先进文化的聚集地,与中世纪大学在社会系统中奠定的地位是分不开的。 其次,形成了学术中心,推动了思想和学术的发展。中世纪大学推行学术自由,会集了大量学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传播了社会文化,直接成为传承文化的桥梁;进行了对真理的探求,促进了社会思想和科学的发展。使大学成为了社会学术中心。 第三,为后期大学发展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办学实践经验。早期中世纪大学形成了初步的学科划分和学位制度。比如学科划分制度,这种按照职业划分的教学和组织形式一直影响着现代大学。再比如学位制度,现代各国高等教育的学位制度虽然存在一些差别,但都是直接源于中世纪大学。现代意义上的三级学位制度直接起源于英国大学,英国大学是深受巴黎大学的影响,引入的学位的概念,后来,英国的学位制度被移植到美国。19世纪后,随着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出现和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按照美国模式建立了现代意义的学位制度。

第五章 拜占庭与阿拉伯的教育 一、选择

1.C 2.D 3.A 4.C 5.D 二、简答

1.古代阿拉伯的教育有何特色?对世界文化教育有何影响? 答:(1)阿拉伯人在7世纪兴起之初,其文化教育是非常落后的。但是在历史上比较短的时间里,他们竟然后来居上,建立起“一种融合了犹太文化、希腊—罗马文化和波斯—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传统的混合文明”,使自己在文化科学的成就上达到了引人注目的高峰。这在很

大程度上得益于阿拉伯国家的许多哈利发推行了一种比较开朗的文化教育政策。他们对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文化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并鼓励学术研究。因此,阿拉伯人就能在继承东、西方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自己的文化与教育。阿拉伯的教育具有尊师重教、教育机会比较均等、神学与实用课程并存、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和多方筹集教育资金以保证发展教育的物质条件等鲜明特点。这些特点也是与他们的文教政策有机联系着的。

(2)阿拉伯人由于教育政策开明,教育政策得到迅速发展,并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对后世影响非常大。阿拉伯的伟大数学家穆罕默德创立了代数,他编写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于12世纪传到西欧,一直到16世纪还是大学使用的教材。通过他的著作,西方还懂得了使用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在天文学、医学、哲学和文学方面也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化学家和医生拉齐斯、医生伊本.西那等的许多著作解决了广泛的医学问题;哲学家伊本.拉西德对亚里士多德著作所作的注释、提示和摘要在西方流传了几个世纪,对西欧重新认识古希腊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阿拉伯的学校也因教学内容充实而吸引了许多西欧青年,是他们思想受到影响,这对西欧文艺复兴也起了一定的孵化作用。 第二篇 外国近代教育

第一章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一、选择

1.文艺复兴的策源地是( )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意大利 2.法国人文主义学者拉伯雷撰写了( ) A.《乌托邦》 B.《太阳城》 C.《巨人传》 D.《散文传》 3.文艺复兴的思想旗帜是( )

A.自然主义 B.战斗无神论 C.人文主义 D.人道主义 4.最先揭开宗教改革“序幕”的是德国的( )

A.加尔文 B.马丁.路德 C.斯图谟 D.胡斯 5.伊拉斯谟是欧洲( )国的人文主义者。

A.德国 B.尼德兰 C.英国 D.法国 6.西班牙军官、天主教狂热信徒罗耀拉于1534年创立了( )

A.虔信派 B.清教 C.耶稣会教团 D.加尔文教 7.文艺复兴运动实质上是一次 的文化革命( )

A.奴隶主阶级 B.封建阶级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 8.以下几位哪一个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 )

A.蒙田 B.莫尔 C.伊拉斯谟 D.弗里吉奥

9.由于创办“快乐之家”而被誉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的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是( )

A.蒙旦 B.拉伯雷 C.莫尔 D.维多里诺 10.以下几项哪一项是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

A.人文主义 科学主义 民主主义 贵族主义 普及性 B.人本主义 古典主义 贵族性 世俗性 宗教性 C.人本主义 封建主义 世俗性 宗教性 贵族性 D.人文主义 古典主义 贵族性 世俗性 普及性 11.宗教改革运动最初产生于( )

A.德国 B.尼德兰 C.法国 D.英国

12.宗教改革中,主张将教会权力置于国家之下,由国家办教育的是( ) A.路德派的教育改革 B.加尔文派的教育改革

C.英国国教教育改革 D.天主教教育改革 13.加尔文派在教育权的问题上,主张( )

A.教会至高无上,教育由教会负责 B.国家应取代教会办教育

C.国家和教会合作办教育 D.教育权既不属于教会也不属于国家 14.宗教改革后的教育称为新教教育,以下哪一个不是其“新”的表现( ) A.教育的世俗化目的 B.破除了中世纪前教育的宗教性 C.强迫义务教育 D.国家对教育实行管理

15.面对各地宗教改革,天主教改革自己以适应变化的世界,这种改革的产物是( ) A.修道院 B.堂区学校 C.新教 D.耶稣会 16.耶稣会教育中的精英学科是指( )

A.逻辑学 B.哲学和神学 C.天文学 D.神学和文学

17.耶稣会学校形成一套完整的组织管理模式,一切以《耶稣会章程》和 两个纲领性文件为标准和指导。( ) A.《组织管理反案》 B.《天主教教义》 C.《教学大纲》 D.《圣经》 18.新教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天主教教育相比,具有较强的( ) A.贵族性 B.世俗性 C.宗教性 D.群众性 19.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和天主教教育,三者的根本差异在于( )

A.形式不同 B.教育内容不同 C.教育方式不同 D.服务的目的不同 20.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天主教改革三者关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艺复兴、宗教改革都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改革,他们是天主教改革的导火线

B.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在宗教领域的继续,宗教改革又使得罗马天主教在镇压革命的同时变革自身

C.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在意识领域的变革,宗教改革是一场新旧教的宗教斗争,天主教改革是自身的改良,三者无相互关联

D.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天主教改革都是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二、辨析题

1.耶稣会的教育活动具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取得很大成功,是教育史上一个不小的进步。

三、简答题

1.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简述宗教改革时期路德派的教育主张。 四、分析论述题

1.试论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在教育上的特色。 第二章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 一、选择题

1.17世纪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提出了( )

A.自然教育 B.绅士教育 C.要素教育 D.科学教育 2. 18世纪末,英国的“星期日学校”是由( )倡导的

A.洛克 B.罗伯特?欧文 C.罗伯特?雷克斯 D.凯沙图华兹 3. 18世纪末,英国传教士兰卡斯特和贝尔创制了( )

A.导师制 B.葛雷制 C.导生制 D.道尔顿制 4. 英国的“公学”事实上是一种( )学校

A.私立学校 B.公立学校 C.平民学校 D.贵族学校 5. 英国近代的慈善教育主要是指( )

A.中等教育 B.初等教育 C.高等教育 D.职业教育 6. 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撰写了( )

A.《爱弥尔》 B.《教育论》 C.《教育漫话》 D.《人的教育》 7. 英国近代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式的标志是( )法案的正式颁布

A.巴尔福法案 B.福斯特法案 C.巴特勒法案 D.哈多报告 8. 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的一个明显特点是( )

A.单轨学制 B.双轨学制 C.学校三轨制 D.多元制 9.标志着英国“新大学运动”开始的是( )的成立。

A.伦敦大学 B.剑桥大学 C.牛津大学 D.耶鲁大学 10.以下几位哪一位不是英国的教育家( )

A.爱尔维修 B.斯宾塞 C.赫胥黎 D.培根 11.提出“知识价值论”,认为学科是否重要与生活、生产和个人的发展相关系的教育家是( )

A.培根 B.洛克 C.斯宾塞 D.第斯多惠

12.英国的四位教育家培根、洛克、斯宾塞、赫胥黎在教育主张上有一个共同点是( ) A.主张教育万能 B.强调教育的贵族性 C.强调教育应当遵循儿童心理 D.提倡科学教育 13.19世纪初,拿破仑在教育上实行了典型的( )体制

A.地方分权制 B.中央集权制 C.中央、地方共权制 D.自治制 14.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撰写了著名教育哲理小说( )

A.《林哈德与葛笃德》 B.《爱弥儿》 C.《教育诗篇》 D.《巨人传》 15.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

A.狄德罗 B.爱尔维修 C.卢梭 D.夸美纽斯 16.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的教育权主要掌握在( )手中。

A.国教 B.天主教 C.议会 D.封建贵族

17.法国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提出了很多教育改革的基本主张,以下不属于这一内容的事( )

A.主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B.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

C.主张实行普及义务教育 D.提倡教育内容的世俗化、科学化

18.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拿破仑设立的掌管全国教育行政的最高权力部门是( ) A.帝国大学 B.柏林大学 C.文部省 D.法兰西教育部 1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规定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法案是( ) A.《费里法案》 B.《拿破仑法》 C.《基佐法案》 D.《富尔法案》 20.法国的教育家( )提出了“教育万能论”。

A.狄德罗 B.涂尔干 C.拉夏洛泰 D.爱尔维修 21.法国社会学家和教育家( )对教育与社会的作用进行了全面论述。 A.拉夏洛泰 B.狄德罗 C.康德 D.涂尔干 22.以下几位哪一个不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 )

A.爱尔维修 B.伊拉斯谟 C.卢梭 D.狄德罗

23.法国启蒙思想家( )在《论国民教育》一书中系统阐述了国家办学的思想。 A.拉夏洛泰 B.涂尔干 C.爱尔维修 D.卢梭 24.近代西方国家中最早进行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25.泛爱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

A.巴西多 B.康德 C.洪堡德 D.赫尔巴特 26.19世纪初,对德国各级学校进行整顿和改革的是( )

A.黑格尔 B.洪堡 C.费希特 D.赫尔巴特 27.德国近代着重讲授自然科学和实用知识的学校是( )

A.文科中学 B.实科中学 C.文实学校 D.文法学校 28. 巴西多的( )一书,被誉为18世纪的《世界图解》、教育史上第二本有插图的教科书。 A.《泛爱读本》 B.《初级读本》 C.《大教学论》 D.《爱弥尔》

29. 1810年德国文教总管洪堡所创立的( )对欧美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A.文教部 B.帝国大学 C.慕尼黑大学 D.柏林大学 30. 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 B.第斯多惠 C.福禄倍尔 D.洪堡 31. 18世纪德国中学的主要形式是( )

A.实科中学 B.文实中学 C.学园 D.文科中学 32.以下几位教育家中不属于德国教育家的是( )

A.康德 B.费希特 C.乌申斯基 D.第斯多惠 33.美国独立前,移植的主要是( )

A.法国教育 B.英国教育 C.德国教育 D.荷兰教育 34. 被称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的是( )

A.贺拉斯?曼 B.帕克 C.杜威 D.克伯屈 35. 美国的教育领导体制,是典型的( )

A.中央集权制 B.地方分权制 C.中央地方共权制 D.民族区域自治制 36. 北美殖民地时期,北、中、南三个地区中教育最落后的一个是( ) A.南部 B.中部 C.北部 D.都一样 37.美国教育由州一级管理的教育分权制度首先是在( )确立的。 A.宾夕法尼亚 B.华盛顿 C.马萨诸塞 D.马里兰 38.使美国各州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形成现代教育体制的是( ) A.公立学校运动 B.《毛雷尔拨地法》 C.美国的独立 D.学术大学的创建

39.为了解决工农学院的经费问题,拨地办学,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 ) A.《费里法案》 B.《史密斯—休斯法》 C.《巴特勒法》 D.《毛雷尔法》 40.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分权制,美国政府认识到中央设立教育领导机构的必要性,为此设立了( )

A.州教育委员会 B.教育总署 C.文部省 D.学术型大学 41.倡议并创建莫斯科大学的是( )

A.彼得大帝 B.罗蒙诺索夫 C.叶.卡特琳娜 D.乌申斯基 42. 被称“俄国教师的教师”的教育家是( )

A.别林斯基 B.乌申斯基 C.皮洛果夫 D.托尔斯泰 43. 乌申斯基的教育代表作是( )

A.《祖国语言》 B.《儿童世界》 C.《人是教育的对象》D.《人的教育》 44. 乌申斯基教育体系的原则是( )

A.教育的民主性 B.教育的民族性 C.教育的直观性 D.教育的神学性 45. 俄国近代复杂、紊乱的学制仍以( )为主要特点

A.单轨制 B.双轨制 C.多轨道 D.中央集权制

46. 俄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国民教育的法令是1786年的( ) A.《大学附属学校章程》 B.《国民教育暂行章程》 C.《国民学校章程》 D.《俄罗斯帝国大学章程》

47.17世纪中叶,俄国实行新的文化教育发展政策,开设普通和专门学校,创建科学院,使教育得到很大进步,这是( )的成果。

A.叶卡捷琳娜改革 B.亚历山大一世改革 C.罗蒙诺索夫改革 D.彼得一世改革 48.以下哪个是莫斯科大学的特点( )

A.世俗性 B.贵族性 C.等级性 D.宗教性 49.俄国历史上第一次规定建立女子学校的章程是( ) A.《俄罗斯帝国大学章程》 B.《国民教育部女子学校章程》 C.《女子学校令》 D.《国民学校章程》

50.1871年7月,日本成立了统一领导全国教育事业的机构( ) A.帝国大学 B.文部省 C.国家教育委员会 D.教育部 51. 1872年,日本文部省仿效法国教育制度而制定了( ) A.学制令 B.教育令 C.帝国大学令 D.中学校令 52. 福泽渝吉的教育代表作是( )

A.《劝学篇》 B.《学制令》 C.《实业补习学校规程》 D.《全人教育论》 53. 日本从 世纪初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 A.20 B.19 C.18 D.17 54.1886年日本的东京大学改称( )

A.国立大学 B.市立大学 C.帝国大学 D.私立大学

55. 是日本教育史上第一个新学制,在确立教育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国的学校教育体制。( ) A.《学校令》 B.《学制令》 C.《帝国大学令》 D.《教育敕谕》 56.1886年,日本颁布的各种法令统称《学校令》,以下几项不属于其中的是( ) A.《大学校令》 B.《师范学校令》 C.《帝国大学令》 D.《中学校令》 57.近代日本教育发展的总纲是( ) A.《国民学校章程》 B.《学制令》 C.《教育敕谕》 D.《帝国大学令》 58.日本近代教育与其它国家相比,有明显的( )

A.封建色彩 B.军国主义色彩 C.资本主义色彩 D.贵族性 59.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教育管理权主要掌握在( )手中。

A.教会 B.皇室、藩国 C.倒幕派 D.支部省 60.19世纪欧美和日本的教育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教育权基本完成了从教会向政府的过度 B.建立了国民教育制度

C.教育心理学化倾向,教学内容逐步从人文走向科学 D.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二、辨析题

1. 19世纪,英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属于单轨制。 三、简答题

1.请简述近代英国初等教育发展的状况。

2.简述洛克提出的教学方法。 3.请简述斯宾塞的知识价值论。

4.巴西多的泛爱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请简要介绍洪堡对德国教育的改革及其意义。 6.简述康德的教育思想。

7.简要介绍费希特的国民教育主张。

8.简单介绍乌申斯基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9.简述近代美国教育的概况。

10.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分析论述题

1.阐述近代法国教育的特点。 2.论述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 西欧近代教育思想 一、选择题

1.夸美纽斯是17世纪 的伟大家教育。( )

A.法国 B.美国 C.德意志 D.捷克 2.以下作品哪一个不是夸美纽斯的代表作( ) A.《初级读本》 B.《世界图解》 C.《母育学校》 D.《大教育论》

3.夸美纽斯生活的环境是新旧两种社会的交替时期,新旧思想的矛盾在他的思想中表现为( )

A.其思想既有民主主义,又有人道主义 B.其思想既有民主性,又有宗教性 C.其思想摇摆不定,自相矛盾 D.其思想既有宗教性,又有反宗教性 4.夸美纽斯的教育目的观有两面性,其中民主主义的一面体现在( ) A.现实性目的 认为宗教是未来世做准备 B.宗教性目的 认为宗教是未来是做准备

C.现实性目的 认为教育使人认识世界,以享受现实的幸福 D.宗教性目的 认为教育使人认识世界,以享受现实的幸福 5.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在于( )

A.使天赋得到发展 B.改造社会、国家 C.使人身心健康 D.“使人得救” 6.在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存在两个重要教育原则是( ) A.直观性 巩固性 B.顺应自然 直观性 C.顺应自然 泛智 D.泛智 直观性 7.夸美纽斯“泛智”教育思想是指( )

A.教育内容泛化 B.教育对象泛化 C.教育方法泛化 D.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泛化 8.夸美纽斯提出了许多教学原则,但不包括( )

A.直观性 B.激发学生求知与 C.量力性 D.发展性 9.夸美纽斯在道德教育中纳入的一个新概念是( )

A.爱国教育 B.公德教育 C.劳动教育 D.绅士教育 10.以下这些教育史上的创举,不是由夸美纽斯提出来的是( ) A.首次提出量力性原则 B.第一个提出分班教学

C.第一次提出统一的学校体系 D.第一个提出较完整的教学原则 11.卢梭的教育思想都反映在( ) A.《论教育》 B.《爱弥儿》 C.《十日谈》 D.《泛智学校》 12.卢梭是 教育思想的杰出代表,这种思想是以 为理论基础的。( )

A.神学主义 唯心主义 B.实用主义 心理学 C.自然主义 白板论 D.自然主义 性善论 13.卢梭的教育思想中反封建的程度特别强,其原因是( ) A.生于小资产阶级新兴时期,受环境影响

B.出生于小生产者家庭,代表下层人民,资产阶级革命意识强 C.受到伏尔泰的启发、教导,投身革命 D.生活经历特别坎坷,所以反社会性很强 14.卢梭将教育分为哪三种( ) A.自然教育 人为教育 神的教育 B.自然教育 人为教育 国家教育 C.自然教育 人为教育 事物的教育 D.自然教育 神的教育 自我教育

15.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也是一种( )

A.消极教育 B.道家教育 C.积极教育 D.“白板说” 16.以下哪一点不是卢梭的“自然人”的特征( )

A.不受传统束缚 B.自食其力 C.热爱大自然 D.身心健康 17.卢梭认为,适合进行道德教育的人生阶段是( )

A.婴儿期 B.儿童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18.裴斯泰洛齐是 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

A.自然主义 B.经验主义 C.实用主义 D.要素主义 19.裴斯泰洛齐是 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 A.瑞士 B.瑞典 C.德国 D.法国 20.以下各项哪一个不是裴斯泰洛齐一生中的教育实践( ) A.创办“儿童之家” B.创办“新庄”教农民技术 C.创办斯坦茨孤儿院 D.创办布格多夫小学 21.裴斯泰洛齐的代表作是( ) A.《忏悔录》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林哈德与葛杜德》 D.《少年维特之烦恼》 22. 是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家。( ) 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齐 C.福禄培尔 D.卢梭

23.裴斯泰洛齐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 构成的,这是学习的开始。( ) A.统觉团 B.要素 C.回忆 D.恩物 24.在裴斯泰洛齐看来,道德教育的要素是( )

A.对母亲的爱 B.感觉、观察力 C.乐于助人 D.博爱、仁义

25.从要素教育思想出发,裴斯泰洛齐认为智育应当通过哪些课程来进行( ) A.算术 几何 语文 B.政治 历史 神学 C.逻辑 辩证 历史 D.算术 几何 音乐 26.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斯泰洛齐不是第一个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家,但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将其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B.裴斯泰洛齐一生有无数教育实践,一直就有意识地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贫儿之家”明确地把学习与手工劳动相结合,标志着裴斯泰洛齐有意识地将教学与劳动结合了起来;

D.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践反映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代对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关系的新

要求。

27.赫尔巴特是 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 )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英国

28.西方历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研究,并建成一门科学的思想家是( ) A.裴斯泰洛齐 B.福禄培尔 C.蒙台梭利 D.赫尔巴特 29.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实际上是针对 提出的。( )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30.在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中,根据学生“思辨”的兴趣应当开设的课程是( ) A.自然 B.数学 C.文学 D.神学 31.“统觉”的研究,对赫尔巴特课程设置的启发是( ) A.课程设计应遵循“相关”、“集中”的原则 B.课程内容应当与儿童的经验、兴趣一致 C.儿童课程选择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顺序 D.儿童课程应经常更换

32.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 )

A.三个阶段 B.四个阶段 C.五个阶段 D.六个阶段 33.在赫尔巴特教学理论当中,与教学的“联想”阶段相对应的学生的“兴趣”阶段是( ) A.注意 B.行动 C.期待 D.要求 34.在赫尔巴特教学理论当中,“明了”教学阶段,教师适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 A.应用 B.交流 C.综合 D.叙述 35.西方教育史上,被称为“幼儿教育之父”的是( )

A.卢梭 B.凯兴斯泰纳 C.赫尔巴特 D.福禄培尔 36.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创办于( )

A.意大利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37.福禄培尔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把自然哲学中“进化”的概念完全而充分地运用于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从而提出了 的教学原则。( )

A.统一 B.顺应自然 C.发展 D.创造 38.福禄培尔的幼儿园课程体系是以 为主要特征的。( )

A.恩物与游戏 B.活动与游戏 C.活动与工作 D.工作与纪律 39.福禄培尔创造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名称为( )

A.恩物 B.串珠 C.工作 D.玩具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教育性教学原则?

2.简要介绍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 3.简述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 三、分析论述题

1.请阐述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2.试述卢梭的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 3.试述裴斯泰洛齐的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4.请阐述福禄培尔的幼儿教育理论。 答案

第二篇 外国近代教育

第一章 人文主义教育 一、选择

1.D 2.C 3.C 4.B 5.B 6.C 7.C 8.A 9.D 10.B

11.A 12.A 13.A 14.B 15.D 16.B 17.C 18.D 19.D 20.B

二、辨析题

1.耶稣会的教育活动具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取得很大成功,是教育史上一个不小的进步。

答:该题的提法不完全正确,耶稣会的教育作为天主教的改革成果,有其独有的特色,为天主教的教育带来进步,但从历史角度看则不然。 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进行,罗马天主教会一方面镇压各地的反抗,一个方面又忙着改革自身来适应变化了的世界,“耶稣会”就是这种改革的产物。其创始人是西班牙神学家罗耀拉,他非常重视教育,并把力量放在中、高等教育上。耶稣会教育的特点就是用人文主义精神来改革学校和教学。

出于培养精英以控制未来的统治阶层考虑,耶稣会集中全力于中等和高等教育方面而不重视初等教育。

在教学内容上,耶稣会教育的教学内容也依据中高等的区别很不相同:中等教育以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文法、古典文学等人文学科为主;高等教育则主要是哲学和神学。 此外,耶稣会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组织管理模式,一切以1559年的《耶稣会章程》和1559年的《教学大全》这两个纲领性文件为标准和尺度。

高水平的师资也是耶稣会学校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耶稣会十分重视师资的培养和训练,其教师均受过宗教、知识及教育教学方法三个方面的训练。

耶稣会的教学方法也富有成效。采用了寄宿制和全日制,学生依成绩分班,采取班级授课方式,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讲授、阅读、写作、背诵、辩论、练习等多种方式,学校提倡温和纪律、爱的管理,强调师生间的亲密关系,很少使用体罚。

可见,耶稣会在外界的影响下,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使天主教的教育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这并不代表它在历史上也是一种进步,因为不管他的制度、方法多么完善,组织管理多么周密,师资水平多么高,这些都服从于一个目的——企图重建教皇和天主教会对欧洲的统治,这一目的是逆历史潮流的,因而,题中的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

三、简答题

1.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初期到17世纪中叶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向封建主义和基督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人文主义是这场运动的旗帜,在教育方面人文主义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的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

第二,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已具有古典性质,但非纯粹复古,而是古为今用,在当时是一种进步。

第三,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关注人道而非神道,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与中世纪有巨大区别。

第四,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仍具有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

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望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

第五,贵族性。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大众运动)的性质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

2.简述宗教改革时期路德派的教育主张。

答: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于16世纪初,是文艺复兴在宗教领域的继续,反对天主教的腐败、愚昧、虚伪,企图以新的宗教取代原有的旧宗教,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呈现错综复杂的局面,其中比较大的教派有三个: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派,而路德派是最早发起这场改革的教派,他们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包括在教育上的一些见解:

中世纪时期教育上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教育权统统归罗马天主教会所有,国家无法掌握教育权,而路德派在宗教改革中提出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把教会置于国家权力之下办教育。路德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宗教性的,在于使人虔信上帝,使人灵魂得救,办学校不仅易于教会,也益于国家,因而他们主张:(1)国家应重视教育,掌握教育权;(2)国家应推行普及、义务的教育;(3)重视各类教育的发展;(4)重视学校教育和教学的管理。这样就强调了教育国有和教育为国家服务的宗旨。 总之,路德派的宗教和教育改革改变了上帝主宰一切,教皇按照上帝的规定主管人间一切事物的思想,导致了一种新的思想的产生,既由历来以管理国家是世俗君主的责任,劝慰人们的精神世界是教会的责任,进而发展为上帝给世俗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每个国家的教会都应付属于君主。这个思想为近代教育由教会控制过渡到国家控制奠定了基础。

四、分析论述题

1.试论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在教育上的特色。

答: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初期到17世纪中叶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基督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被复兴的事古希腊和古罗马古典知识的非基督教的世俗学科。文艺复兴不仅仅是为了复兴古典文化,更主要是新兴资产阶级新文化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利用和发展,是以古托今。

人文主义则是文艺复兴这场运动高举的大旗,是文艺复兴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时期的巨人们所共同拥有的世界观。人文主义思想具有四个特征:(1)歌颂赞扬人的意义、尊严和价值;(2)宣扬人的意志自由和个性自由;(3)要求现实生活和尘世的享乐;(4)提倡学术,尊崇理性。

文艺复兴作为一场意识形态的文化革命运动,在教育上也有许多的主张,归纳起来这种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这些内容: 首先,在教育的目方面,前期人文主义者认为,教育应当培养有美德、崇尚共和精神的公民,这样的人是一种学习型的人才,是为政体服务的;后期人文主义者则认为,教育要培养贤明的君主、能干的侍臣,一种实干型的人才,但这种人也是为政体服务的。

对于教育的价值,人文主义者一致认为教育有重要作用,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美德,获得身心和谐发展。

人文主义者还高度评价德育的重要性,再度推崇古代的四项基本美德:正义、勇敢、节制、智慧。他们认为培养美德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习古典文化。 人文主义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古典语言和古典著作;(2)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3)神学;(4)本族语;(5)自然科学

在教育方法上,带有明显的人文主义的特色:反对权威主义,崇尚自由精神;教育应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批判经院主义的烦琐方法,引入认识事物的新方法;注重能力培养,反

对迂腐学风。

这些是人文主义在教育上的一些具体主张,从中不难看出里面所渗透的人文主义的思想成分,经总结可以把这些教育思想归纳成五个主要的特征:

第一,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的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

第二,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已具有古典性质,但非纯粹复古,而是古为今用,在当时是一种进步。

第三,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关注人道而非神道,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与中世纪有巨大区别。

第四,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仍具有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望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

第五,贵族性。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大众运动)的性质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 以上这些就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在教育上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人文主义的教育也不例外,从其思想主张和特征我们可以发现,人文主义教育既有进步性也有落后性,由于时代的局限它不可能摆脱其封建性和宗教性的特点,但是它扫荡了中世纪教育的阴霾,展露出了新的时代教育的新兴信息,开了欧洲的教育先河。

第二章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 一、选择题

1.B 2.C 3.C 4.D 5.B 6.C 7.B 8.B 9.A 10.A

11.C 12.D 13.B 14.B 15.C 16.B 17.A 18.A 19.C 20.D 21.D 22.B 23.A 24.C 25.A 26.B 27.B 28.B 29.D 30.B 31.D 32.C 33.B 34.A 35.B 36.A 37.C 38.A 39.D 40.B 41.B 42.B 43.C 44.C 45.D 46.C 47.D 48.A 49.B 50.B 51.A 52.A 53.A 54.C 55.B 56.A 57.C 58.B 59.B 60.D

二、辨析题

1. 19世纪,英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属于单轨制。

答:题中的说法是不正确的。19世纪,英国教育一直具有明显的双轨性质。 近代英国的教育形式主要有慈善学校、文法学校和公学、学园、星期日学校和“导生制学校”,其中慈善学校主要是初等教育,使教会等社会团体为贫困人民解决基本教育问题的方法;文法学校和公学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是英国富家子弟升入大学的预备学校,属于中等教育性质;公学则强调学校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培养一般公职人员,教学设备、条件和教学质量均高于文法学校;学园是由非国教派创办的一种新的学校形式,当时主要靠学生交费维持,传授一些实用的知识,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实科性质的中学;日期日学校和“导生制”学校则都是非正式学校,为解决童工和社会人群的教育问题而设置的简单学校。 从这些教育形式我们可以分析出:英国的初等教育一直属于宗教和慈善事业。“初等教育法”颁布后,义务教育得到普及,但劳动人民所受的宗教教育和粗浅的文化教育是不足以升学的,这是英国教育中的一轨。而另外一边,文法中学和公学等学校都是为贵族子弟设立,作为中

等教育及其预备学校是为升入大学做准备,直到19世纪以后其他形式的中学、大学以及师范教育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陆续发展起来。然而,直至二十世纪初,就读于现代中学和一般职业技术学校的英国平民子弟还是难以升学,而贵族子弟依旧经过家庭教育或预备学校升入公学和文法学校,为将来升入大学做准备。由此可见,19世纪英国的教育一直具有双轨性质。

三、简答题

1.请简述近代英国初等教育发展的状况。

答:英国是一个古老的封建国家,在其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受教育仍是贵族、高级僧侣及其上层社会家庭的子弟的特权。16世纪宗教改革之前,穷苦儿童主要是在天主教堂附设的读经班或唱诗班里学到一些初步的阅读与唱歌的知识。宗教改革期间,天主教和新教各派为了争取群众,都对初等教育给予了较多的重视。宗教改革之后,新教成为英国国教,天主教的僧院学校均告停闭,由国教各郊区负责的简陋的教区学校逐渐发展起来。这种学校接纳穷人子弟入学,教学多用英语,仍以《圣经》为主要学习内容,是英国初等教育学校的最初形式。 英国的初等教育主要是慈善性质,开始创办的是“基督教知识促进会”和“国外福音宣传会”,之后又有“乞儿学校”、“劳动学校”、“贫民学校”等许多慈善学校。1780年,报馆经理雷克斯首创“星期日学校”(亦称“主日学校”)以利用礼拜日对童工进行指导和教育;这一时期还有一种由老年妇女在家中开办的“妇女学校”。所有这些由教会、民间慈善团体或私人开办的初等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都很差,贫苦儿童离校后大多不能进入中等学校继续学习。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初等教育,仍然主要是一种慈善事业。导生制学校和幼儿学校就是此时在英国出现的两种属于慈善事业的初等学校。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重申国家对教育的补助和监督,在各学区设立国民学校,承认教会学校为国家教育机关之一种,但要求学校中的世俗科目与宗教分离。1880年英国政府规定初等教育为强迫教育。到1891年,开始实现初等教育免费的规定。至此,英国教育制度基本形成并为国家所控制。其年限一般为6年。

2.简述洛克提出的教学方法。

答:洛克是英国著名的实科教育和绅士教育的倡导者,他在其代表作《教育漫话》中阐述了他的教育主张。他认为教学应首先启发儿童求学的欲望,激起读书的兴趣。教学要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使读书变得饶有趣味,寓学习于兴趣之中,他们就会把“学习当成另外一种游戏或娱乐去追求”。

其次,应鼓励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洛克认为如果儿童的好奇心不断得到鼓励和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就会得到发展,理智就会逐步完善。

再次,要集中和保持学生注意力。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教师首先应尽量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用处,当儿童真正了解了知识的用处就会集中注意去学习。其次教师的态度应当温和、慈爱。 第四,洛克根据人的认识是从简到繁的特点,强调教学也应从易到难,出简及繁,循序渐进。洛克极为重视思想和方法的训练,认为良好的方法可以清除前进道路中的障碍,有助于掌握知识,领会事理。方法有多种,但主要的有二,即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他强调应该使学生在这两种方法上都得到训练。 洛克针对当时教育只重视死记硬背,忽视发展智力的严重弊端,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人的能力较之获得知识更为重要,这一思想在当时有着较大的积极意义,在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请简述斯宾塞的知识价值论

答:斯宾塞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他所生活的19世纪的英国大、中学的教育内容已经不能反映当时科学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此,斯宾塞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呼吁教育应从古典主义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适应生活、生产的需要,应当教授有价值的知识。

斯宾塞认为,最重的问题不在于某些知识有无价值,而在于它的比较价值。这个比较的尺度就是他提出的知识价值论:他认为,学科是否重要是与生活、生产和个人的发展相关系的,为此,他把人类生活的几种主要活动加以分类。它们可以自然的排列成为:①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②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③目的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④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⑤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可用于满足爱好和各种感情的活动。

根据生活准备说和知识价值论,他提出学校应该开设以下五种类型的课程:

第一类是生理学和解剖学。它是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是合理的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第二类是逻辑学、力学、数学、光学等,是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是使文明生活成为可能的一切过程能够正确进行的基础。

第三类是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是履行父母责任必须的知识。 第四类是历史。有利于调节人们的行为,维持正常社会关系。 第五类是文学、艺术等。

4.巴西多的泛爱主义教育是什么?

答:18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了以泛爱主义为宗旨,创办“泛爱学校”的教育活动。“泛爱学校”是在夸美纽斯和法国启蒙学者的教育观影响下出现的新式学校。“泛爱学校”的创始人是巴西多,他发表《关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公共福利的影响搞慈善家及富人书》,按照卢梭的教育观点,提出了培养博爱、节制、勤劳的美德,注重实用性和儿童兴趣,寓教育教学于游戏之中等及富新意的办校设想,呼吁人们捐资助学,结果引来了包括奥地利国王、俄国女皇在内的一批达官显贵的支持。

泛爱学校采用“适应自然”的教学方式,还儿童以本来面目。教学中注重直观,学生常在游戏、表演、诵读、交谈、心算等活动中学习。学习的内容也十分广泛,本族语和实科知识占有重要地位,还有外语、体育、音乐、舞蹈和农业劳动、手工劳动,等等。 巴西多还为泛爱学校编出包括多种基础科学知识的《初级读本》,该书附有100帧插图,被誉为18世纪的《世界图解》、教育史上第二本有插图的教科书。 5.请简要介绍洪堡对德国教育的改革及其影响。

答:19世纪是德国社会和教育进行变革和发展的时期,其中在教育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洪堡,当时他任普鲁士内务部文教总管,根据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制订了包括学制、课程、教法、考试、学校管理和师资在内的一系列的改革方案。

在初等教育上,他认为初等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理性,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宗教感情,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

在中等教育上,编制了教学计划,以拉丁文、希腊文、德文和数学为主课,重视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教学。

在高等教育上,洪堡提出了学术自由原则、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原则。还创办了柏林大学,这是19世纪对德国教育最有影响的事事,对后来欧美高等教育发展也产生重大影响。柏林大学是在民族丧失独立、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建立的,可以说一开始人们就寄予他民族振兴的愿望。洪堡认为,国家不能使大学仅仅为他的眼前利益服务,把大学看成高等古典语文学校或古典专科学校,而应从长远利益考虑,使大学在学术研究上不断提高,从而为国家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前景。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创建了柏林大学,旨在使它成为德国科学和艺术的中心。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柏林大学采用了新的办学思路:①柏林大学具有充分的自治权。

教授和学生有研究和学习的自由;②聘请既有学术造诣又有高超教学技能的教授;③重视学术研究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6.简述康德的教育思想。

答:康德不仅是哲学家,也是18世纪重要的教育家,其思想主要集中于《论教育》一书。 (1)人与教育

在人与教育的关系上,康德与启蒙主义者特别是卢梭一样,高度推崇人性、人的尊严,充分肯定人的价值。但不同的是,卢梭认为人性本善,是后天造成了人的恶;而康德认为人性既有善也有恶。因此,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人“返回自然”恢复本性;康德认为教育必须去恶扬善,要求给予儿童更多的指导和管束,与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迥然不同。

在认识论上,康德认为人既有能力获得感性经验,又有先验的理性。这种认识论导致康德很注重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认为教育不应只是灌输和管束,应给学生自由,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发挥一切能力。 (2)“道德人”的培育

康德认为,人与动物之所以有区别,归根结底是因为有道德,因而要使人变为“道德人”,道德教育自然是非常重要。在这方面,康德认为德育应当顺应自然,让儿童自由成长,同时又要让他们自觉地接受理性的引导,所以应当有一定的强制性。 (3)广义的体育

康德在其《论教育》中,把全部教育分为体育、管束、训育和道德陶冶四个部分,并叫道德教育之外的部分又称为广义的体育。 关于体育,康德主要论述了婴儿的抚育,强调了有益的体育运动对发展儿童的体力和感官有重要作用,这也就是身体方面的训育;此外,判断力、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等“心理功能”的培养也属于“训育”的内容。婴儿的教育应由家长负责,公民的教育则由国家公共教育负责。

7.简要介绍费希特国民教育主张。

答:费希特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及教育家,是德国国民教育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1.国民教育的作用与目的

费希特论述了教育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德国战败是因为国民缺乏民族精神、宗教和道德感。这种国民素质必须通过教育来培养。只有通过新教育培养全新的完人,民族才能振兴。 因此,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全新的完人。他要培养的完人首先是具有良好德行的人,道德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它所强调的道德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化的道德,如:责任感、博爱、同情心、善心、自我牺牲精神、家庭观念。第二,完人是人性完善发展的人,这样的人,应该是有理性的人,因此,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儿童的理性思维能力。第三,完人是身心协调、平衡发展的人。 2.国民教育的途径

在如何开展教育上,费希特受到康德和裴斯泰洛齐的影响。 他认为,国民教育包含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两个部分。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应该针对全体国民,它不是一部分人的特权。全面教育是指对个人而言,每个人应该受到道德、智力、身体等全面的培养。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并不意味着每个人要受到同样的教育。他把教育目标分为学者和大众两类。学者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独特的、自由的学术能力;大众教育则培养学生将来生活的实际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他主张把智育和德育结合起来,通过智育训练发展理性,从而促进道德的发展。

在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上,他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的方法。

8.简单介绍乌申斯基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答:乌申斯基是19世纪俄国卓越的教育家,俄国国民学校和教育的奠基人。他著作在当时是教育工作者的必读书,所以他又被称为“俄国教师的教师”。祁家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乌申斯基把教育分成有意的教育和无意的教育两种。无意的教育是指大自然、家庭、社会、人民及其宗教和语言等,是对人的发展有最大效力的教育者;有意的教育是学校和教育者,对人的发展有直接强大的影响。

教育的作用:完善的教育可以大大发挥人类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力量,因此,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种人除了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外,应该有劳动的习惯和爱好,并把祖国命运与个人结合起来。 2.论教学

乌申斯基的教学理论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的。

在教学目的上,他批判形式教学论者和实质教学论者的片面性,认为,知识和能力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据此,他得出课程设置也要把古典课程和实科课程结合起来。 在教学过程上,他再三强调心理学和生理学是教学的科学基础,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他指出,“如果教育学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它就应当首先全面的了解人”。

在教学原则上,他所提倡的原则有: 直观性原则。“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因此必须给儿童进行直观教学,儿童越小,就越要注意直观教学。

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要求教师上课时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防止呆读死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连贯性原则。他认为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连贯,他说:“塞满了零星的、无联系的知识的头脑,就象里面一切都摆得毫无秩序的一个仓库,在这里连主人自己也什么东西也找不到。”

巩固性原则。认为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练习和复习,特别是复习,应经常复习,在学习开始后就不断复习 3.论道德教育

乌申斯基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他认为:“道德的影响是教育的主要任务,这种任务比一般地发展儿童的智力和用知识去充实他们的头脑重要的多。” 在德育方法上,他主张以下几方面:(1)通过教学进行德育;(2)教师本身的榜样;(3)说服;(4)机智地对待学生;(5)预防;(6)奖励和惩罚。还有就是强调劳动对道德培养的重要性。 4.论教育学及教育者的培养

乌申斯基认为,教育学不是一种科学,而是一种学艺。他把教育学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教育学是教育者所必须或有用的一切知识汇集;狭义的教育学是教育活动规则的汇集。教育学要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首先要从一切去了解人。教育学应该吸取一些为了达到目的所需要的知识。

9.简述近代美国教育的概况。

答:近代美国教育的情况根据时代背景可以分为独立前和独立后,其具体情况如下: (1)独立前的北美殖民地的教育

殖民地时期的美国教育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移植宗主国英国的教育,二是宗教色彩十分浓厚。由于美洲的移民中宗教派别复杂,各教派为宣传自己的教义,扩大教会的影响,都十分重视初等教育,但各地的教育略有不同,这些殖民地一般划分为北、中、南三个地区,

化。

四是方法。指通过练习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 \审思\。其兴趣点在进行学习行动,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做作业、写文章与修改等,对知识进行运用。

三、 分析论述

1.请阐述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答: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的伟大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是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伟大教育家。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由于夸美纽斯所生活的环境是新旧两种社会的交替时期,新旧思想对他都有强烈的影响。这种新旧思想的矛盾也反映在他的世界观中,一方面,它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谴责大国欺负小国,对穷人表达深刻同情;还有人道主义思想,肯定人的智慧和创造力,重视人的现实生活,接受了感觉论的唯物主义观点;另一方面,由于他是基督教派的领袖,基督教的世界观根深蒂固;他既强调感觉是认识的起点,有认为《圣经》是认识的源泉。 夸美纽斯的这种思想的两面性也反映在他对德教育目的的看法上:一方面,从宗教世界观出发,夸美纽斯认为人生的最终目的是为达到“永生”,现世的生活只是永生的准备,因此,教育的目的也应是人为来世生活做好准备,这是他的宗教性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他又有现实性的教育目的,教育要使人认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便享受现实的幸福,并为永生做准备。这种现实性是他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反映。

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教育目的观,都体现出夸美纽斯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肯定。在他看来,教育首先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这一见解是有意义的,但是他把教育当作“人类得救”的主要手段,则又过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其次,夸美纽斯高度评价教育对人的作用。在他看来,人都是有一定天赋的,而这些天赋发展得如何,关键在于教育。

教育如此重要,因而进行正确的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为此,夸美纽斯提出了教育必须遵守的两大重要原则,即教育必须顺应自然原则,以及教育的“泛智”原则。

首先,教育必须适应自然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的一条指导原则,它贯穿于他的教育巨著《大教学论》的始终。所谓教育适应自然,就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在夸美纽斯看来,自然界存在一种“秩序”即普遍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人类的教育活动必须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相适应。他认为旧学校的根本错误是它违背了“自然”。教育适应自然,还包括教育必须适应儿童本身的“自然”,即儿童身心的特点。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中心思想是教育应当服从“普遍秩序”,即客观规律。实际上有两层意思:一是教育工作有规律可循,教育者应当遵循;二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探求教育的规律。 其次,“泛智”思想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又一指导原则,也是其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他从事教育实践和研究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谓“泛智”,用夸美纽斯的话来说,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它包含着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教育内容泛智化,夸美纽斯对几乎以《圣经》为唯一教育内容的旧教育极为不满,指出在那些学校学习的学生都没有受到周全的教育。他认为人们所受的教育应当是周全的,要“学会一切现世与来生所必需的事项”。 二是教育对象普及化,夸美纽斯指责当时的学校只是为富人、贵人设立的,穷人、贱人被排斥在校门之外。他要求学校向全体人们敞开大门,不论富贵贫贱,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进学校。 这两条教育的大原则是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的重要贡献,对后人教育经验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除了这两个指导性原则,夸美纽斯还对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经过总结,把教学上的具体原则归纳为以下几个:

1. 直观性原则

夸美纽斯认定这是教学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是一切教学的基础。关于直观教学,古人早有提及,文艺复兴时期许多人文主义教育家尤为重视。夸美纽斯的重大功绩在于他第一次赋予直观教学以感觉论的理论基础,并详细阐述了它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这不仅对当时的死记硬背、文字说教的经院主义教育来说,有着巨大的革新意义,而且对教学理论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2.激发学生求知欲原则(自觉、主动原则) 夸美纽斯认为求知的欲望是人的天然倾向,是人的自然本性。因此,在传授知识之前,父母、教师、学校和国家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学习。这是针对当时的学校普遍存在“强迫孩子们去学校学习功课的现象提出来的”。 3.巩固性原则

夸美纽斯指责当时学校没给学生以巩固的知识,他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一是学校专教无意义的功课;二是学生所学的知识没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夸美纽斯强调,首先,应教给学生真正有用的科目,有价值的知识;其次,要循序渐进,真正打好基础。 4.量力性原则

夸美纽斯反对经院主义教学的强迫性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从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出发,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量力性原则,对后世影响很大,反对给学生负担太大,击中时弊。 5.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

夸美纽斯要求教学工作要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循序渐进地进行。循序渐进是与系统性紧密联系的。他认为教学必须按照一定的秩序和阶段逐渐发展,给予学生系统的、有联系的知识。

总之, 夸美纽斯依据自然适应性原则,详细地论述了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则,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第一个提出较为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为改革教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建立了功绩。

夸美纽斯也非常重视道德教育,认为德育比智育更重要。按照西欧早期中世纪的教会学校教育传统,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是同义语,不存在宗教教育以外的道德教育,夸美纽斯突破了这种模式,把世俗道德的培养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部分,甚至高于宗教教育。其道德教育的基础不是宗教教义,而是功利主义和人文主义,并提出德育要为国家政治服务,关心国家的文化繁荣。

他把智慧、勇敢、节制、公正,作为自己道德教育的内容,还在德育中纳入一个崭新的概念——劳动教育。

对于德育的方法,夸美纽斯人提出:(1)尽早开始正面教育;(2)从行动中养成道德行为的习惯;(3)榜样;(4)教诲与规则;(5)择友。 此外,夸美纽斯在教育上的重要贡献还在于主张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制。他把儿童从出生到青年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六年,设有与之相适应的学校。 第一阶段:0~6岁 —— 婴儿期—— 母育学校 第二阶段:6~12岁 —— 儿童期—— 国语学校 第三阶段:12~18岁 —— 少年期—— 拉丁语学校 第四阶段:18~24岁 —— 青年期 —— 大学与旅行

母育学校。每个家庭应当是一所母育学校,母亲是主要的教师。母育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和发展幼儿的身体健康,给予初步的知识的、道德的和宗教的教育,为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打下基础。

这是夸美纽斯基于“泛智”思想,第一次提出了统一的学校体系,打破了封建教育的等级限

制,在西方教育发展史上是个重大进步,也是夸美纽斯的巨大贡献。 最后,夸美纽斯还有一个巨大的贡献就其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的实施主张。夸美纽斯对中世纪学校工作的缺乏计划性和个别教学极为不满,提出实行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所谓学年制,就是所有公立学校在一年之中只招一次学生,秋季始业,同时开学,同时放假。一学年分四个学季,四次节假日。学校工作应按年、按月、按日、按时安排妥切。学年终了时,通过考试同时升级。

夸美纽斯要求用班级授课来代替个别教学。他所说的班级授课,就是把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的儿童,分成不同年级,通过班组进行教学。

夸美纽斯断定,班级授课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1)它扩大了教育对象有利于普及教育;(2)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工作兴趣大增,工作热情高涨,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在学生方面,大群的伴侣在一起,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 今天看来,夸美纽斯关于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的许多意见还是粗糙的,其中也有不少片面性的地方,但他总结了教育实践中的宝贵经验,给予理论上的论述,从而大大加强了学校工作的计划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它反映了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符合近代学校教育,特别是普及教育发展的需要,因而被后人广泛采用,在世界教育史上夸美纽斯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2.试述卢梭的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

答: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运动中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通过教育代表作《爱弥尔——论教育》,提出了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然教育为基础的培养新人的教育理想,奠定了在教育史上显赫地位。由于出生于日内瓦一个贫穷的钟表匠家庭,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言人卢梭的革命激烈程度大大超过了资产阶级中的其他派别,这种革命性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其思想的方方面面都充斥着对旧制度、旧思想的挑战。

首先,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以其天性论为基础的,天性哲学是卢梭向旧制度提出挑战的武器。在人的天性方面,卢梭推崇性善论,他认为,原始时代,每个人都没有任何社会性,是最初自然状态下的自然人。虽然过着一种动物的生活,但他们是“高贵的野人”,互不欺压。人类之所以变得如此坏,是由于后来人们战胜了生活上的各种困难,学会了利用自然的一些技能,组成社会,继而有了私有财产,特别是发展到暴君专制阶段,就到了不平等的顶点,罪恶的顶点。可见,自然是善的,人性是善的,是社会把人变坏了。要改变这状况,必须让人把自然感情放在第一位,这是教育的责任。

卢梭认为在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两种先天存在的感情,即自爱心和怜悯心,怜悯心可以使人的自爱心扩大到爱他人、爱人类,教育应顺从这种天性。

卢梭还特别强调“良心”在使人为善中的作用。他认为,良心也是自然天赋的,其作用不仅是指导人们判断善恶,而且能指引人弃恶从善。不过良心虽人人有,但由于世间的吵闹,良心难以起作用,要使良心起作用,最好的办法是让儿童离开乌七八糟的城市社会,到接近自然的农村生活。

除了坚信人性本善以外,卢梭还深信人的心灵中存在着认识世界的巨大能量,即理性,理性使人认识事物,良心使人热爱正确的事物,最终就能得到智慧和道德。

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卢梭提出了他那影响巨大的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 首先,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即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3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也就是自然教育、人为教育、事物教育。“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从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如果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于同一目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卢梭还进一步分析:“在这3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决定的;事物的教育中人在有些方面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

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卢梭所说的“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在他看来,如果以成人的偏见加以干涉,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的法则,从根本上毁坏儿童。教师的作用只是要防范不良环境的影响,使消极的,不是积极,因而他常提及“消极教育”。

对于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卢梭认为,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

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不受传统(等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第二,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第三,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当社会责任;第四,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为了达到自然教育的这种教育目的,卢梭提出了两个教育原则:(1)正确看待儿童,这是自然教育的一个必要前提。(2)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成人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和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具体的要求就是教育要符合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卢梭提出,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 在婴儿期,主要是进行体育。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因为健康的体魄是智慧的基础,是儿童接受自然的教育的条件。

在儿童期,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这一时期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发展了,他们的感觉能力也发展了,但还不适宜进行抽象的概念和文字知识方面的教育。 由于儿童的理智还处于睡眠状态,因此,不要强迫儿童去读书。

在少年期,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由于儿童已经受到良好的体育和感觉教育,因而己经具备了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的条件。卢梭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也非常重视。\

在青年期,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由于青年人处于激动和热情的阶段,需要用道德准绳的力量加以调节,指导他们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概括地说,基本内容是高度尊重儿童的善良天性,并以此为标准批判当时流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措施的荒谬,倡导了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这种观点曾在教育史上引起了伟大的革命。但是,其教育思想也有不足之处:对儿童的天性过于理想化,过分强调儿童在活动中的自然成长,忽视社会的影响和人类文化传统的教育作用;过高估计儿童的直接经验,忽视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因而后来遭到许多人的批判,但是卢梭的独树一帜,与这种自然教育影响至今的力量足以证明卢梭及其思想的伟大。

3.试述裴斯泰洛齐的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答:裴斯泰洛齐是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自幼便同情穷苦人民的遭遇,痛恨封建统治阶级。青年时期,他接受了法国启蒙运动特别是卢梭的思想,矢志改革传统教育和社会现状,以图帮助穷人走上幸福的道路。他毕生的四次教育实验都是为穷人服务的,分别是在“新庄”教农民技术;开办了孤儿院“贫儿之家”,收留了几十名孤儿和乞儿,向他们传授劳动技能,使之能够独立生活。之后又先后创办了斯坦茨孤儿院和布格多夫小学。 裴斯泰洛齐在教育方面的著作有《林哈德与葛杜德》、《葛杜德怎样教育他的子女》,是他一生教育经验的总结,里面包含了许多影响至深的思想。 通过他的生平我们可知,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和活动是与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分不开的。他认为,贫穷的根源是缺乏教育和无知,不平等的教育制度扩大了阶级之间的差别;通过教育,劳苦大众可以改变自己的悲惨状况,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可以得到改善。因此,他主张建立一种平等普及的教育制度,使所有阶层的儿童都受到教育。裴斯泰洛齐一生的教育活动就是他

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体现,从中不难看出他对劳动人民子女教育的关心和重视。 裴斯泰洛齐如此相信教育的作用,还在于他深信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潜能。他认为人生而具有各种内在能力,只有经过教育才能得到发展。由此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身上潜藏着的各种能力得到外现,充分发挥。他说:“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教育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要怎么进行呢?对此,裴斯泰洛齐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可以说在世界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他确信存在一种人的基本心理规律,教育心理学化就是要找到这种规律,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教育科学应该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专制主义、经院主义的弊端就在于不符合儿童的本性,用不合适的灌塞法,应当根除,教育心理学化具体要求是: 1、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

2、使得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据此,他提出了要素教育理论。

3、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教学程序和学生的认识过程协调;循序渐进。

4、让儿童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者。即在适合的时机调动儿童的主动性,让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正如上面所说,要素主义教育就是教育心理学化的一个具体做法。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也为了让更多的人和家庭能够进行教育,裴斯泰洛齐经过长期的摸索和试验,终于找到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教育方法,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要素教育思想。 按照裴斯泰洛齐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由最基本的要素构成的,儿童掌握了这些要素就能够很好地学习。教育也应从最基本、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裴斯泰洛齐详细论述了智育、德育、体育及劳动教育中的要素问题。 1.智育

智力的要素是整个要素教育的核心,儿童智力的最初萌芽是对事物的感觉和观察能力,这种能力的萌芽与眼前事物的最基本最简单的外部特征相统一,这就是事物的数目、形状、名称。儿童要认识这三个要素,必须具备相应的三种能力,即确定事物数量的计算能力,区分事物形状的测量能力,表达事物数、形及名称的语言能力。培养这三种能力的学科是算数、几何与语文。 2.体育

体力的萌芽在于儿童身体各关节的活动,因而关节活动是体育的最基本的要素;体育教学必须依据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最简单的动作进行。劳动中的许多简单的动作要素都与身体运动分不开,通过这些动作训练发展儿童的体力,也可以让儿童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并且这些训练应该与感觉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 3.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要素是爱,而儿童的爱最初表现为对母亲的爱,即对母亲的深厚感情,然后由爱母亲扩展到爱父亲、爱家人、爱周围的人,乃至爱全人类。 这就是裴斯泰洛齐关于要素教育的思想,他也把这种思想运用到具体的实践当中去了。裴斯泰洛齐从要素教育观点出发,分析了小学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方法。 1.语文教学法

裴斯泰洛齐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要素是词,而词的最基本要素是声音。语文教学应当分三步进行:首先是发音教学;其次是单词的教学;最后是语言教学。 2.测量教学法

测量教学的基本要素是直线。测量教学应当充分利用各种实物和图形,先让儿童形成直观的

印象,然后再进行测量,最后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3.算术教学法

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儿童对数目形成感觉印象,利用手指、石子、豆子等实物学习计数。在掌握了初步加法之后,再学习乘法、除法、减法。裴斯泰洛齐指出,以感觉印象为基础,算术教学就会变得异常容易。

裴斯泰洛齐是用自己毕生的实践总结出了要素主义的教学思想,对后来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语言教学上,至今人们都还延续着从词开始的这种要素教育的做法。虽然,裴斯泰洛齐对各种教育领域的要素的确定未必是绝对的准确,但这种思想为我们指出一种有效的、便捷的教育途径,可以说是教育史上的一大贡献。 4.请阐述福禄培尔的幼儿教育理论。

答:福禄培尔,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出生于德国,自幼无母,父亲又忙于工作,无暇照顾他,凄惨的童年使福禄培尔特别关心幼儿的养育,成为幼儿园运动的创始人,被人们誉为“幼儿教育之父”。其教育思想主要是围绕幼儿教育展开的。 首先,福禄培尔提出了教育的四大原则 1.统一的原则

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形成了整体的观念,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认识到人类与人周围的世界是统一的,都服从相同的规律。福禄培尔认为一切事物最终都统一于上帝。一切事物的命运和使命就在于展现它们的本质。

人类首先必须认识自然,进而认识人性,最终认识上帝的统一。教育的实质正在于使人能自由和自觉地表现他的本质,帮助人类逐步认识自然、人性和上帝的统一。 2.顺应自然的原则

神性是人性的本质或根源,人性肯定是善的。教育、教学和训练的最初的基本标志必然是容忍的、顺应的,是保护性、防御性的。 儿童生活中不良现象的出现原因有二:人的本质的各个方面的发展被完全忽略;发展过程遭到不良干预。 3.发展的原则

福禄培尔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把自然哲学中进化的概念完全而充分地运用于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

人性是一种不断发展和成长的东西。发展不仅是分阶段的,更是连续的和联系的。人的成长与万物生长一样必须服从两条互补的原则:对立与调和。教育过程中,对立物是内因与外因,即儿童天性与环境的矛盾。 4.创造的原则 人进行创造,原本仅仅是为了使存在于他身上的上帝的本质,在他自身以外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对儿童需要及早地给以从事外部工作和生产活动的训练,使其能从外部表现本质。

对教育原则的分析是福禄培尔对教育是的一大贡献,此外,他还在自己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分期。他认为在个人的内部生活的发展中复现着人类精神发展的历史,带着复演说的倾向划分阶段,但每阶段不是由年龄限度而定,而是由某些显著的特征决定。

婴儿期为吸收期,感官发展为主;幼儿期是智力的培育和保护;少年期是学习期,使外部的东西成为内部的。

这些都是他的幼儿教育理论的基础,正是基于这些想法,福禄培尔第一次在教育史上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幼儿教育的思想,这些想法已经涉及到幼儿园的地位、教育方法、课程以及幼小衔接问题,在这些方面福禄培尔具体的主张是: 1.幼儿园地位(工作意义与任务)

福禄培尔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当作为家庭教育的补充而非代替,强调幼儿园是家庭生活的继续和扩展。因此福禄培尔的幼儿园采取半日制。 幼儿园工作任务是,通过各种有游戏和活动,培养儿童社会性、道德,使之认识自然和人类,发展智力、体力,为下一阶段的发展作准备。 2.幼儿园教育方法

福禄培尔关于幼儿园教育方法的基本原理是自我活动或自动性。自我活动帮助个体认识自然,认识人类,最终认识上帝的统一。因此重视儿童的亲身观察,并把游戏看做儿童内在本质向外的自发表现(游戏不等于儿童外部活动,而更多地是指儿童的心理态度)。 基于认识人性的需要福禄培尔把社会合作、互助参与作为重要的幼儿园教育方法,要求儿童充分适应小组生活,并重视家庭和邻里生活的复演。 3.幼儿园课程

依据感性直观、自我活动与社会参与的思想,福禄培尔建立起一个以活动与游戏为主要特征的幼儿园课程体系,包括游戏与歌谣;恩物(福禄培尔创造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作业(将恩物知识运用于实践);运动游戏;自然研究。 其中真正的恩物应当满足三个条件:(1)能使儿童理解周围世界,又能表达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2)每种恩物包含前面的恩物,并应预示后继的恩物;(3)每种恩物本身表现为完整的有秩序的统一的观念——整体有部分组成,部分可形成有序的整体。 4.幼儿园到学校的过渡

福禄培尔认为,儿童在离开幼儿园进入普通学校前应有所准备。这中间的“中间学校”任务就是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感觉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转折。

总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彻底了解一切事物的统一性。学校要教什么,取决于少年时期发展的性质和要求。幼儿期儿童认识的任务是对事物外部特性的观察,少年期转向对事物内部本质的思考。心灵、外部世界(首先是自然)以及作为媒介物的语言构成少年期儿童生活的核心。因此学校相应地设置三方面课程:认识心灵的科目;认识外在世界的科目;统一二者的科目。此外,增加了表现人的内心的科目即艺术。 作为幼儿园的创始人,福禄培尔不愧是“幼儿教育之父”,他的关于教育分期的思想一直受到人们的肯定,而幼儿园的创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解决了很多儿童的养护问题,也把教育的年限向前延伸了好几年,是教育史上的一个创造性的突破。 第三篇 外国现代教育

第一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一、选择题 1.“新教育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 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 ) A.美国 B.欧洲 C.全世界 D.亚洲 2.新教育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

A.英国人雷迪创办了阿波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 B.法国人德莫林创办了罗什学校

C.德国人利茨创办了“乡村寄宿学校” D.1912年国际新教育联盟在瑞士成立 3.新教育运动推行 的教育目标。( )

A.儿童中心 B.活动中心 C.家庭中心 D.社会中心 4.1921年法国新教育联谊会出版了 ,宣传新教育理论。( ) A.《新教育》 B.《新青年》 C.《新时代》 D.《新世纪》 5.以下几项,哪一个不是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 ) A.帕克的昆西教学法 B.尼尔的夏山学校

C.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 D.利茨的乡村教育之交 6.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蒙台梭利 C.赫尔巴特 D.梅伊曼 7.《实验教育学》一书首先是由 出版的。( )

A.梅伊曼 B.拉伊 C.杜威 D.凯兴斯泰纳 8.欧美流行的劳作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是( )

A.凯兴斯泰纳 B.蒙台梭利 C.拉伊 D.裴斯泰洛齐 9.凯兴斯泰纳介绍的“公民教育”和“劳作学校”的关系是( ) A.两者互为目的 B.前者是目的,后者是途经 C.二者毫不相干 D.前者是途径,后者是目的 10.蒙台梭利是20世纪 杰出的幼儿教育家。( )

A.德国 B.美国 C.瑞士 D.意大利 11.蒙台梭利把人从出生到六岁统称为( )

A.创造期 B.胚胎期 C.个性形成期 D.平稳发展期 12.蒙台梭利方法的最基本原则是( )

A.自主 B.自由 C.纪律 D.平衡 13.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19世纪末 出现的教育革新运动。( ) A.美国 B.欧洲 C.亚洲 D.德国

14.与“新教育运动”相比,以下哪个不是进步主义教育的特征( ) A.更关心普遍民众的教育 B.更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 C.更重视学校民主化 D.更关注幼儿 15.“进步教育之父”是指( )

A.赖斯 B.杜威 C.帕克 D.蒙台梭利 16.“进步主义教育七原则”不包括( )

A.健康 B.自由 C.道德品格 D.职业 17.1929年大萧条后,进步主义产生分裂,其产物是( )

A.改造主义 B.结构主义 C.实用主义 D.人本主义 18.进步教育运动的代表杂志是( ) A.《新时代》 B.《进步时代》 C.《新教育》 D.《进步教育》 19.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当中,杜威创办了( )

A.芝加哥学校 B.哥伦比亚学校 C.夏山学校 D.阿波茨霍尔姆学校 20.以下哪一项不是进步主义运动中的教育实验( ) A.约翰逊的有机学校 B.帕克的昆西教学法 C.凯兴斯泰纳的劳作学校 D.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21.主张取消课堂,代之以“合约”教学,采取个别教学方法的是( ) A.华虚朋的文纳特卡计划 B.帕克和斯特的道尔顿制 C.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D.约翰逊的有机学校 二、简答题

1.请简要介绍新教育运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2.简述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3.简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始末。 三、论述题

1.试论述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第二章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

一、选择题

1.在英国,标志着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表明国家加强对教育管理的法案是( ) A.《巴尔福教育法》 B.《巴特勒教育法》 C.《费舍法案》 D.《费里法案》 2.近代英国普及初等教育的法令是( ) A.《巴尔福教育法》 B.《巴特勒教育法》 C.《费舍法案》 D.《费里法案》 3.《哈多报告》确定的英国教育体制是( )

A.单轨制 B.双轨制 C.三轨制 D.四轨制 4.在英国教育体系中增加职业技术教育一轨的文件是( ) A.《哈多报告》 B.《斯宾塞报告》 C.《巴特勒教育法》 D.《费舍法案》

5.以下哪一项不属于《1944年教育法》的内容( )

A.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设立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的教育;

B.地方当局应负责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提供资助,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控制。

C.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同时地方教育当局应向义务教育超龄者提供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

D.法案还提出了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等要求。 6.英国的综合中学运动发生的时间大概是( ) A.《巴特勒教育法》实施后 B.《雷沃休姆报告》实施后 C.《哈多报告》提出前 D.《斯宾塞报告》提出前 7.“罗宾斯原则”指的是( )

A.以成人教育为对象,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B.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确定在5-16岁的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三类课程(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

C.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同时地方教育当局应向义务教育超龄者提供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

D.应为所有在能力和成绩方面合格的,并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高等教育课程。 8.60年代末期,英国创立的开放大学是以 为对象的。( ) A.成人教育 B.职业教育 C.师范教育 D.特殊教育 9.《雷沃休姆报告》主要是针对哪个教育阶段的( )

A.初等教育 B.中等教育 C.高等教育 D.继续教育

10. 被看做是自《巴特勒教育法》以来,英国教育史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案,强化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 ) A.《1944年教育法》 B.《巴尔福教育法》 C.《1988年教育改革法》 D.《雷沃休姆报告》

11.1919年,法国的“统一学校运动”主要的主张是( ) A.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B.普及义务教育

C.打击双轨,实现单轨 D.大力发展中等教育

12.1937年,法国教育部长 提出学制改革,实现初级中学教育的统一,有力冲击了双轨制。( )

A.让.泽 B.郎之万 C.瓦隆 D.哈比

13.在法国历史上有“职业技术教育的宪章”之称的职业技术法案是由 提出的( ) A.郎之万 B.阿斯蒂埃 C.瓦隆 D.让?泽

14.以下哪一项不属于《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 )

A.提出了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6项基本原则; B.实施6-18岁的免费义务教育;

C.对义务教育后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设想; D.提出加强职业教育

15.70—80年代,法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是( )

A.高等教育 B.中等教育 C.职业教育 D.师范教育 16.近代法国的改革中,以加强职业教育为目的的是( ) A.《哈比改革》 B.《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 C.《1959年教育改革法》 D.《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

17.德国在魏玛共和国时期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这些改革未曾涉及的方面是( ) A.中等教育 B.高等教育 C.师范教育 D.职业教育

18.近代是欧洲各国教育大发展的时期,然而 曾出现重大的倒退( ) A.法国 B.德国 C.日本 D.苏联

19.1959年,联邦德国进行了教育改革,公布了《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其中没有涉及的是( )

A.初等教育 B.基础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20.二战后,德国规定联邦各州的所有儿童应接受9年义务教育的法案是( ) A.《总纲计划》 B.《汉堡协定》 C.《高等教育总纲发》 D.《教育结构计划》 21.二战后联邦德国第一个有权威的高等教育方面的法案是( ) A.《总纲计划》 B.《汉堡协定》 C.《高等教育总纲发》 D.《教育结构计划》

22.二战后,美国颁布的 建立一个中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相衔接的学校系统,肯定了美国的6-3-3学制的地位。( ) A.《国防教育法》 B.《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 C.《史密斯—休士法》 D.《中小学教育法》

23.20世纪30年代,美国进行的“八年研究”的主要目的是( ) A.研究大学与中学关系,解决大学升学与就业的矛盾 B.研究中等学校课程改革的问题 C.研究双轨制所带来负面影响 D.探索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

24.初级学院运动实质上是对美国 阶段教育改革的设想。( ) A.初等教育 B.中等教育 C.职业教育 D.高等教育

25.近代,美国制定的一个能对全国的职业教育提供财政补助的法律是( ) A.《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B.《国防教育法》 C.《史密斯—休斯法》 D.《中小学教育法》 26.1958年,美国国会颁布的《国防教育法》,主要内容不包括( ) A.加强中小学的基础教育;

B.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 C.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D.增拨大量教育经费,作为对各级学校的财政援助。

27.以下哪一个不属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的主要领域( ) A.中小学的课程改革; B.整顿和规划师范教育

C.继续解决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 D.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28.在中小学课程改革发面,美国心理学家 发表了《教育过程》的报告。( ) A.赫尔巴特 B.布鲁纳 C.斯宾塞 D.桑代克

29.以下几个哪一个不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所在( ) A.高等教育 B.劳动教育 C.基础教育 D.职业教育 30.以下几项哪一个在时间上不属于20世纪80-90年代( ) A.布什的教育政策 B.《国教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C.《国防教育法》 D.《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 31.二战后,日本确定全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法案是( ) A.《教育基本法》 B.《学校教育法》 C.《教育敕谕》 D.《学校令》 32.二战后,确定日本教育体系实行单轨制的法案是( ) A.《教育基本法》 B.《学校教育法》 C.《教育敕谕》 D.《学校令》

33. 推进日本80年代教育改革的领导机构除了“教育改革推进本部”以外,还有( ) A.临时教育审议会 B.文部省 C.教育部 D.教育督察会 34.以下哪一项不是临时教育审议会对日本教育改革体现出的原则( ) A.民主的原则 B.尊重个性的原则

C.国际化、信息化的原则 D.向终身教育体制过渡的原则 35.30年代苏联教育改革与发展国民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是( ) A.《国家学术委员会教学大纲》 B.《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C.《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全国国民教育制度的建议》 D.《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

36.以下不属于前苏联的教育家是( )

A.凯洛夫 B.赞科夫 C.第斯多惠 D.乌申斯基 37.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代表作是( ) A.《论教学》 B.《教育学》 C.《发展性教学》 D.《集体主义教育》 38.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原则不包括( )

A.尊重与要求相结合原则 B.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C.高速度教育原则 D.前景教育原则 39.凯洛夫把教育过程归纳为( )

A.三个环节 B.四个环节 C.五个环节 D.六个环节 40.苏联教育家 曾担任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 )

A.乌申斯基 B.米定斯基 C.苏霍姆林斯基 D.马卡连柯 二、简答题

1.简述英国现代中等教育方面发生的变化。

2.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法国《郎之万—万隆教育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教育改革。

5.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采取的教育改革方针。 6.简述马克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原则。 7.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分析论述题

1. 请评述二战后美国教育改革的进程及其启示。 2.分析总结二战后欧洲各国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 第三章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一、选择题 1.“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_____的教育观点。

A.柏拉图 B.马卡连柯 C.杜威 D.奥古斯丁 2.杜威是现代最著名的美国_____教育理论家。

A.唯物主义 B.存在主义 C.实用主义 D.要素主义 3.“杜威学校”即杜威于1896年创设的______实验学校。 A.旧金山 B.波士顿 C.纽约 D.芝加哥 4.“教育即生活”是____的教育观点。

A.赫尔巴特 B.杜威 C.马卡连柯 D.柏拉图 5.杜威教育理论的代表作是______。 A.《普通教育学》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教育论》 D.《人的教育》 6.杜威是现代最著名的___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家。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7.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是以 为中心的教育。( )

A.儿童 B.家庭 C.社会 D.活动 8.以下哪一个不是杜威提出的教育基本原则( )

A.教育即生活 B.从做中学 C.儿童中心 D.学校即社会 9.杜威提倡的教学法是( )

A.三步法 B.四步法 C.五步法 D.六步法 10.在思维方法上,杜威提倡的是( )

A.发散性思维 B.反省思维 C.逆向思维 D.批判性思维 11.以下几位,哪一个不是改造主义的代表人物( )

A.科南特 B.康茨 C.拉格 D.布拉梅尔德 12.要素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巴格莱 B.拉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13.以下不属于永恒主义教育的观点的是( ) A.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

B.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对人施以人性的教育,达到人性的自我实现、人的进步和完善

C.学校课程应当以实用学科为中心 D.提倡通过教学进行学习

14.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中,提倡宗教教育的一个是( )

A.新托马斯主义 B.永恒主义 C.存在主义 D.分析教育哲学 15.以下几项哪一个不是新托马斯主义的观点( ) A.教育应以宗教为基础

B.教育的目的培养真正的基督徒和有用的公民 C.实施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核心 D.教育权应由国家掌控

16.存在主义最初产生于( )

A.德国 B.英国 C.法国 D.美国 17.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开辟了道路的一种教育思潮是( )

A.结构主义 B.存在主义 C.要素主义 D.新行为主义 18.结构主义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马克思 B.加涅 C.布鲁纳 D.斯金纳 19.结构主义所提倡的学习方法是( )

A.讲授法 B.发现法 C.练习法 D.反射法

20.终身教育思想是由 提出来的。( )

A.布鲁纳 B.保尔.朗格朗 C.托尔曼 D.马斯洛 二、辨析题

1.杜威是一个教育无目的论者。 三、简答题

1.什么是改造主义教育? 2.什么是要素主义教育? 3.简要介绍终身教育的主张。 4.什么是现代人本主义教育? 四、分析论述题

1.请评析杜威的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

答案

第三篇 外国现代教育

第一章 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一、选择题

1.B 2.A 3.A 4.C 5.A 6.D 7.B 8.A 9.B 10.D

11.A 12.B 13.A 14.D 15.C 16.B 17.A 18.D 19.A 20.C 21.B

二、简答题

1.请简要介绍新教育运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答:“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完全不同的新学校。 1889年,英国人C.雷迪在英格兰创办了欧洲第一所新学校——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始。提出办校的宗旨是促进学生身体、心灵的健全发展,重视儿童的个性特征,使儿童成为完人。新学校破除古典的传统课程体系,开设农艺、手工劳动等课程,以训练儿童的体力、智力和手工技巧。1898年,法国新教育拥护者德莫林仿照雷迪的作法,在法国开办了罗什学校。德国教育家利茨也在同年开办了同类学校,称为“乡村教育之家”。利茨认为教育应包括品格教育、宗教道德教育、身心官能力量的发展、公民教育、民族文化教育,使儿童在身体、精神、宗教、道德、知识、情感诸方面都能均衡发展。此后在比利时、瑞士、意大利都相继开办了各种形式的新学校,在欧洲逐渐形成广泛的新学校运动。新学校大多设在乡村或大城市的郊区,周围环境幽静 ,风景优美,设备优良,采用家庭式教育管理方式。新学校重视体育、手工、园艺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独创精神;在教学内容上重视现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反对体罚,重视儿童兴趣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在道德教育上,向儿童灌输资产阶级民主、合作的观念,培养儿童的责任心和进取心。随着新学校在欧洲各国的建立,1912 年在瑞士成立国际新教育联盟 。1919 年 ,联盟主席瑞士教育家费里埃尔撰文总结新学校的基本经验与理论原则,共30条,成为新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1921年法国的加雷市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出版《新时代》杂志,宣传新教育理论。1922年正式颁布协会章程 , 提出新教育的7项原则,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即增进儿童的内在精神力量;尊重儿童个性发展;使儿童的天赋自由施展;鼓励儿童自治;培养儿童为社会服务的合作精神;发展男女儿童教育间的协作;要求儿童尊重他人,保持个人尊严等 。 这7项原则实际上成为新教育运动的国际宣言。新教育运动传

入美国后,因与当时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基本相通,从而形成与传统教育对垒的更大势头。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2.简述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答:凯兴斯泰纳是德国教育家,是欧美流行的劳作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 (1)公民教育理论

关于国家职能思想的思想是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的政治基础。他的政治理想是要建立一个“文化法制的国家”。为实现这个理想,现有国家有着双重任务:①维护国家内在与外在的安全以及公民的身心健康;②向伦理化社会发展,逐步实现人道国家的理想。

要实现这两个任务必须:给予每个人最广泛的教育,使它们大体上懂得国家的职能,并有能力也乐意尽最大努力担负起它们在国家组织中的职责。他认为,教育有用的国家公民是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也是一切教育的目的。公民教育的中心内容是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

在他看来,所谓“有用的公民”应具备三样品质:其一,具有关于国家任务的知识(聪明);其二,具有为国家服务的能力(能干);其三,还要具有热爱祖国、愿意效力于祖国的品质(爱国)。

关于公民教育的对象,他认为是“所有阶级都需要这样的公民教育”,特别强调对农民和女子的公民教育,认为忽视对这两者的教育是现代教育制度的两大缺点。 (2)劳作学校理论

在凯兴斯泰纳的教育理论体系中,劳作学校理论既是公民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他主张,为实现公民教育的目的,必须将德国的国民学校由“书本学校”改造成“劳作学校”,并强调公民教育、职业教育和劳作学校的关系是目的、手段、和机构的关系,它们是“三位一体”的。

“劳作”在教育学上的定义:第一,不只是体力上的,而是身心并用的活动;第二,不同于游戏、运动,“劳作”既有客观目的,又须受艰辛,富有教育意义;第三,“劳作”应能唤起个人客观兴趣,使学生有内心需求,按照自己的计划想方设法去完成,并检验自己的劳动成果。

劳作学校的三项任务:(1)帮助学生将来能在国家组织团体中,担任一种工作或职务,即“职业陶冶的准备”,这是劳作学校的基本任务。(2)“职业陶冶的伦理化”,要求把自己的任务看慎重中的公事,不仅为自己更为社会进步去做,把职业陶冶与性格陶冶结合。(3)“团体的伦理化”要求学生在个人伦理化的基础上,把学生组成工作团体,培养其互助互爱、团结工作的精神。

要完成以上任务,要对人进行性格陶冶,具体措施是:(1)把“劳作教学”列为独立科目;(2)改革传统科目教学,摒除灌输,重逻辑思维的训练,(3)以团体工作为原则,发展利他主义,关注社会利益。

3.简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始末。 答: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19世纪末美国出现的教育革新运动,为南北战争后适应工业革命、城乡变化、开发边疆和大移民的需要而出现的社会改革运动的组成部分。其理论来源于欧洲历史上的教育思想,也深受现代科学,尤其是生物科学和进化论的影响。其“实验室”主要是美国的公立学校,相对于欧洲“新教育”来说,进步学校更关心普通民众的教育,更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重视从做中学,更注重学校的民主化问题。 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兴起(19世纪末——1918年)、成型(1918——1929年)、转折(1929——1943年)、衰落(1944——1957年)

19世纪末,帕克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做“进步教育之父”。赖斯在揭露美国学校弊端,引起人们关心教育的变革方面做出贡献,引发全国对传统教育的批判。1896年,杜威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进步教育实验以各种形式展开,早期的进步教育家都关心通过学校改变社会,但方法不尽相同,其中一些人,受到卢梭和蒙台梭利的影响,强调个性发展,重视儿童的兴趣与能力;另一些人受杜威影响,试图把学习和劳动、抽象的和实用的以及个性的和社会的等因素结合起来。

一战后,美国公立教育成为世界先锋,美国许多社区和学校当局表示愿意试验新方法。普及进步教育的时机成熟了。1919年,科布发起进步教育发展协会,提出了进步教育的七原则:(1)健康;(2)掌握基本方法;(3)高尚的家庭成员;(4)职业;(5)公民资格;(6)适宜的使用闲暇;(7)道德品格。1924年,协会创办《进步教育》杂志,这一时期,进步教育本身日益专业化,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成为进步教育运动中心。杜威担任协会的名誉主席。然而,由于运动专业化,失去了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进步教育运动内部出现分化,以拉格为代表强调“儿童中心”,以康茨为代表强调“社会中心”。

1929年的大萧条严重影响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一方面,它使进步教育运动发生转向,此前强调儿童中心,此后强调学校的社会职能,此外,教育中心从初等转向中等;另一方面,大萧条加剧了进步教育的分裂,改造主义正是正中分裂的产物。1904年,美国在欧洲卷入战争,进步教育也进入尾声,失去感召力。

1944年,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进入衰落阶段,进步教育协会更名“美国教育联谊会”,成为欧洲新教育联谊会的一个分会。1955年,协会解散。1957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办,标志着美国教育史上一个时代结束。

三、分析论述题

1.试论述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答: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是20世纪杰出的幼儿教育家,也是西方教育史上与福禄培尔齐名的两大幼儿教育家之一,同福禄培尔一样,她用自己毕生的教育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在幼儿教育史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幼儿发展观、自由纪律观、感官教育和日常生活技能练习几个部分。

对于幼儿的发展,蒙台梭利有如下的见解:

首先,在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上,蒙台梭利认为:由遗传决定的心理潜能规定了个体的发展方向,其表现就是自发冲动,正是这种自发冲动赋予儿童积极的生命动力,促使个体不断发展;心理潜能必须在适宜的环境中并通过活动体现出来并获得发展,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为儿童提供独立进行自由活动的环境,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得到自然发展,成为身心健康的儿童。她的基本的教育思想就是认为教育过程应与儿童心智发展阶段和兴趣相适应,而不应完全按照课程要求或教师的计划。

第二,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蒙台梭利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自然过程,它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和敏感期。在某一个敏感期儿童对某一些物体和练习特别感兴趣,能毫无困难地应付和学会他的特殊敏感度适用的事物;敏感期一旦过去,相应的兴趣随之消失。蒙台梭利关于儿童发展敏感期的观点,是对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贡献。

蒙台梭利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研究,把儿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出生到6岁,称为创造期。这一阶段出现一个又一个敏感期,是各种功能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也是人的个性形成的最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任何疏忽和偏差都会造成永久性缺陷。该阶段可细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出生到3岁,称为胚胎期。此时儿童没有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只依靠其感官敏感性无意识地吸收一切外界刺激,并在各种刺激的影响下分别地、独立地形成和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jv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