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更新时间:2024-04-30 20: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收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5、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6、组成:马克思理论体系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 1、历史条件:

首先是社会化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其次是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再次是工人运动的兴起。 2、阶级基础: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武装起义;1838—1848,英国爆发了宪章运动;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爆发了纺织工人起义。三大工人运动中,无产阶级提出了自己独立的政治经济要求,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显示出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冲击了资本主义制度,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

1、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 3、英国、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四、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及其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最根本的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4、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篇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两者是统一的。

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三、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物质、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唯物、唯心)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可知论、不可知论)

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联系发展,认识世界的规律

四、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1、唯心主义:a主观唯心主义:将世界的本原看作是人的主观精神(存在就是被感知;心

外无物,心外无理)

b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超时间、超空间的客观精神(理念论 绝对精神 理)

2、唯物主义: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大地浮在水上 世界充满灵魂 世界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 五行说 元气说)

b 近代形而上学:三大特征: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 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书写

3、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4、不可知论:主张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不可以彻底认识的

第二篇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观:(度娘的)

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并能为人的认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其唯一特征是客观存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理论意义:

1、坚持物质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理论基础。

二、物质定义

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摄影、复写、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三、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2、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3、两者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导致形而上学;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着,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否则导致唯心主义

四、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物质运动与时空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2、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3、空间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时空,也没有离开时空的运动。物质运动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具体性是相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

物质质决定意识,意志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指导人能动地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六、意识的起源、本质和能动作用

起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

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能动作用:人的意识所特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七、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基石)

原理: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实践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人的实践活动。 意义:

1、认识、利用客观规律,通过物质手段作用客观世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2、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3、一切从实际出发事物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世界物质统一性是马哲基石

★八、实践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形式

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主体借助于一定的工具有意识有

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体的物质活动) 特征:

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

1、物质生产劳动实践: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2、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3、科学实验:以探索未知为目的的社会实践

九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三篇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

普遍性:1、任何事物内部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2、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 3、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多样性:事物多样故联系多样

二、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

三、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是贯穿质量互变原理、否定之否定原理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3、提供给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四、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两者相互连结相辅相成

五、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一)、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是物质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2、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性和发展的趋势。

(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斗争性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和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斗争性促使矛盾统一体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原理:

1、普遍性与特殊性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2、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包含着共性; 3、共性、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意义:该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把马哲同我国实际时代发展结合,与时俱进

★七、对立统一规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1、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促进共同发展,但不意味着矛盾绝对统一

2、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本质在于协调事物内部诸要素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八、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概念: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

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

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

引起质变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

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意义:认识处理问题掌握适度原则

九、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

内容: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意义:揭示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对待一切事物采取科学分析态度,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

第四篇

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的本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

理性: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感性材料基础上,达到对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辩证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将两者截然分开。

三、造成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的原因

1、客体:由于事物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事物本质的暴露也需要一个过程。2、工具:特定历史时期认识工具的水平是有限的。3、主体:认识往往会受到认识能力的限制。

四、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标志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 2、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

3、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五、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绝对:真理本身所包含的那些绝对的、无条件的、无限性的因素、成分和方面。 相对:真理本身所包含的那些相对的、有条件的、有限性的因素、成分和方面。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相对之中有绝对,居然对寓于相对之中;绝对种种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任何真理都处在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过程中,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 方法论:对于任何一种科学理论的正确态度是既坚持又发展。

六、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真理的本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实践的特点: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这些特点和有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五篇

一、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二、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

a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

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b人口因素:重要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影响、制约社会发展。人是社会的主体,只有在一定数量的人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社会生产!

c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一切其他活动的首要前提。

2、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也包括地理换将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全部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 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2、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4、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意义:正确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第一次正确解决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居支配地位,是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2)、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3)、生产里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反作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2)、当生产关系部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总是从基本向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向适合,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意义:

1、科学确立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最高标准,否定“道德说教”

2、为正确认识社会历史提供基本观点.方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我国持续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哲学依据。

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间的矛盾运动是由适应-不适应-新的适应的循环往复发展的过程

意义:

在当代中国,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是我国持续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哲学依据之一

六、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体现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3、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4、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七、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的历史作用

1、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推动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更替;在同一社会形态中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

2、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激发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动性

3、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八、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科技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人们的劳动形式、社会经济结构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如现代科技的发展吧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现代化的交通、通讯等手段也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很多变化!

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如通过改变社会环境,来促使思维方式的发展。

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制定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正确的战略决策。

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面性: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如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科教兴国战略

1、科学技术不是直接的生产力而是潜在的生产力。

2、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中转化为生产力。 3、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科技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能在科学技术上不断进取,就有可能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制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鼓励自主创新、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是正确选择

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128)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十一、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与党的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群众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一切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五篇资本主义形成及本质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社会分工的出现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二、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 (一)、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1、商品都必须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2、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是有用物品的共有属性,价值是商品特有属性;拥有商品价值的生产者就不拥有使用价值 (二)、二重性:

任何劳动都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得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

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此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始终,决定商品经济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四、商品价值量的确定: 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这里的劳动时间不是指个别劳动时间而是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五、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形成价值规律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但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会产生消极后果,如导致垄断的发生、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级分化等。

六、价值规律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的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石2、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企业:

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2、深化对科技人员 、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3、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4、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七、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也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1、劳动者是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支配的自由人

2、劳动者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资本总公式:G-W-G′

八、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一)、劳动力价值: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二)、劳动力的最大特点在于其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

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一旦货币所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就变成了资本。

九、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十、资本的本质: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十一、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

不变: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意义:1、进一步解释剩余价值的源泉

2、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科学依据。

十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二)、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三)、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十三、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一)、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也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一种方式。

(二)、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十七、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矛盾: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趋势:随着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

★十八、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实质和根源

(一)、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呗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陷入混乱。 (二)、实质: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是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

(三)、根源:

资本数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具体体现如下:1、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2、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周期性,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第六篇

★一、垄断与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在生产和资本加速集中的过程中,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

★二、经济全球化的概念、表现、实质和动因

概念:是指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程度提高的情况下,各国各地区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表现:生产、贸易、金融、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实质:资源配置的全球化

动因: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其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跨国公司的发展,其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三、为什么说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总趋势是必然的历史走向

a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具有相对稳定性,从生产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b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度的长期性

c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尚需要长期的过程。

四、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将必然为社火主义所取代?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越是发展,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也必然会更突出。只有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而代之,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2、资本累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4、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后者在经济上所处的被剥削地位使其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和斗争精神,社会化大生产使无产阶级成为最有组织性的革命力量。

第七篇

一、马恩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1、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2、根据社会需要有计划地调节生产

3、对社会总产品做各项扣除后,对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

4、无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

5、无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开始消亡但未完全消亡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再认识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解放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建立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富

3、对个人消费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三、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体现在?

1、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制约;3、国际环境严峻挑战; 4、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四、马克思主义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2、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做详尽的细节描绘

五、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六、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1、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2、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共主义的转变也是长期过程

七、正确理解“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的关系

1、两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绝不会:无论哪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2、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是根本的方面,后者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

八、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

1、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人类最伟大的社会理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不但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且要进一步树立共产主义伟大理想

2、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jl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