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答案删减划线版

更新时间:2023-04-25 17: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曲折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答:

①不能照搬外国经验,要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建设方针;

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③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④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⑤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⑥一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内涵?(主要突出“剥削”)

一、私人占有制度依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

实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私人占有,是资本主义最本质的属性,也是资本主义的根本所在。失去了私有制度的支撑,资本主义的根基就会发生动摇,资本主义的大厦就会倾倒。

二、两极分化依然严重存在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

增殖自身获取剩余价值是资本的本能,赚钱发财是资本家来到这个世界的唯一目的和生活的最大乐趣。资本家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金钱进行,都受金钱支配,都由金钱决定。资本增殖的最直接来源是剥削本国工人阶级。两极分化。。。

三、维护资本家少数人根本利益依然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最主要职能

国家自诞生以来,始终担负着两层职能:一是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阶级的利益,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二是维护全民族的共同利益,为满足全体国民的需要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这两种职能在不同性质的国家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在资本主义国家。。。

四、对外扩张依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政策

资本天生具有扩张的本能。对外扩张既是它生存的内在需要,也是其发展的外部条件。因而,自资本产生那天起,便在世界范围内努力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获取更大价值,“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3.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关系狭窄,已经无法容纳它本身创造的财富科学预测的本质含义及其根据?(本题就答红字部分)

揭露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揭示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在于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从经济学角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经济危机表面是生产过程和消费不足,但是其深层原因却是贫富差距扩大,两级分化,导致供过于求。其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答:(1)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方面,是活泼易变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着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运行的前提条件,劳动力商品特殊的使用价值是价值增殖的源泉。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大阶段。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形成垄断。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成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经济基础。垄断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垄断没有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加剧。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但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

资本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在它产生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都有其历史进步性。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随之不断调整,从单个资本到股份资本,从私人垄断到国家垄断,在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干预和调节。资本主义虽然在其自身的矛盾运动中不断进行着自我扬弃,但其历史进程表明,它必然会向着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过渡。

4.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现代意义?(本题就是发挥题,读一下有个印象把红字答上然后自己发挥就行)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部分,是唯物辩证法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一方面,它的诞生标志着旧自然观的终结,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全面论述了自然界的辩证法,探讨了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从而引起了自然观的伟大变革。另一方面,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正确解决了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关系问题。与此同时,它还为自然科学家提供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逻辑等伟大的认识工具。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自然观,又是无产阶级认识自然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对从事自然科学的人员哲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促进作用。

首先,恩格斯从劳动发展史中去把握人性和人类历史发展,对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重要启发。。

其次,恩格斯所揭示的辩证法的联系观点,有助于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5.什么是伪科学?科学和伪科学有何区别?分析阐述恩格斯在《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研究》一文中提到的降神术是否具有科学性?结合现实谈谈如何辨别伪科学活动,培养科学精神?

(1)伪科学是指自称是科学但又不是科学的反科学活动。伪科学的核心是“伪”,本质是欺骗。它的内容不具有客观真实性,常常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拒绝同行专家的科学鉴定,或者用违背科学实验准则和程序的实验去取代规范的科学实验等。

(2)A.目的不同。科学的目的是求真,伪科学的目的是求利。

B.起点不同。科学活动立足于已有的历经反复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知识、科学原理、科学方法。伪科学的起点纷繁复杂、五花八门。

C.路径不同。科学研究、科学探索严格遵循着假设、求证、再假设、再求证的路径深入进行,一般都要经过多次,甚至数十次、数百次的反复才能取得成果。伪科学最怕求证,最怕检验,当然不会走科学研究的路径,他们走的是一种设招、演招、吹招的路径。

D心态不同。科学家甘于寂寞、肯于奉献、勇于进取、讲究实际又坚持真理。伪科学者的心态则无比的丑陋、卑下、狠劣。

E结果不同。科学研究、科学探索和其他科学活动的最终结果表现在两个方面:—是产生经得起检验的科学成果。二是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3)降神术不具有科学性,所谓的降神术不过又是一出骗人的把戏,其实质就是巴黎公社失败后,资产阶级想利用这种反动的神秘主义来麻痹人民的意志。之所以会被“降神术”所蛊惑就是因为缺乏理论思维,不坚持科学的信仰,才会在追求极端的幻想中陷入盲从和迷信的深渊。

(4)近些年来,各种荒诞的迷信在社会上迅速流传。从推崇种种心灵力量、超人视力、先知先觉、心灵致动、心灵预测、思维传感等“人体特异功能”到骂信天外来客、不明飞行物(UFO)、百慕大死亡三角、尼斯湖水怪;从推崇所谓史前文明的玛雅人文化、水晶头骨之谜、上帝的指纹、伊甸园的秘密等到古代的玄虚迷信,如鬼魂附体、借尸还魂、鬼魂作祟、幽灵显圣、占卜问相等等,这些现象被人们统称为“超自然现象”。这类“超自然现象”是指那些原因不明,超越常理、常规的现象,这些现象通常违背已有的科学规律和行为科学,常常是伪科学的。科学精神,是指在从事科学探索、科学创新活动中所应具有的理智品性。科学精神主要体现为在科学研究中的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精神风貌。要培养科学的精神:

首先,要培养学习认知能力,在学习中不仅要有积极进取、勤奋刻苦的精神,还要有扎实的功底和更新知识的能力;认知能力则包括对知识的理解力、领悟力和统摄力。

其次,要锻炼抽象思维能力,包括知识分析能力和理性思辩能力。在知识分析基础上的理性思辩能力,不仅能了解事物各自的特性及其相互之间的区别,而且能看到它们的发展、变化和相互联系,从整体上和宏观上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要强化自身的探索和创新能力,创新是科学的本质特征,而创新又必须建立在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探索的基础之上。只有养成科学理智品性,才能真正走上科学之路,成为科学发展过程中承上启下的新人。

6.马克思对技术本质及其社会功能的分析(答红字)

答:马克思从哲学、经济学和工艺学的角度考察和总结了技术发展的历史,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机器发展的进程和规律,进而指出机器体现了近代技术的本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近代意义的技术与其以前的技术相区别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技术手段和技术规范的统一。也就是技术手段的物质实体自然物和自然力同技术规范的表现——自然科学原理的综合体。因此近代与古代技术的区别也就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自然力代替了人力和畜力直接进入生产过程之中;其二是,自然科学原理的自觉运用取代了实践摸索和经验的成规。而在这两个方面中,自然科学原理的应用又是自然力得以进入生产过程的理论依据。技术与科学相区别的最直观特征就是技术是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统一体,技术总是要通过一定的物质形态、以一定的存在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对技术的研究就应该从最直观、最易把握的客观实体入手。而伴随着工厂手工业向资本主义大工业过渡过程中产生的近代技术,表现出的第一个物质实体就是机器,机器成为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应用的第一个物质结合点。机器表现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发的、使一般生产方式发生革命的起点。而生产方式的革命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水平也就是技术发展的水平决定的。因此,马克思也就把机器作为近代技术产生的标志,认为机器体现了近代技术的本质。

在技术的社会功能上,马克思深刻地意识到了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他从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出发,考察了技术的历史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作用,揭示出技术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说明了技术应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特别是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近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生产力的进步,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冲突与对抗。科学技术不仅为社会奠定物质基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激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科技进步导致经济基础的改变,上层建筑为了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也要作相应的变化。因此,科技的发展最终会推动社会制度的变化。从历史上看,先进的社会制度之所以得以建立并最终战胜落后的社会制度,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创造了更高的社会生产力,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又取决于科技的进步。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都总是凭借他们所占有的生产资料和在生产体系中所处的统治地位,对被剥削阶级实行残酷的压榨和掠夺。同时,为了维持和加强它们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又必然对被统治阶级实行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然而,被剥削阶级

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摆脱受剥削、受压迫地位,就不得不起来进行反抗,因而导致了社会变革。社会变革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进而促使一定社会形态的变更。

人类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作用。金属工具的出现,推动了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铁器的使用,推动了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机器的出现和使用,推动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正如马克思所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7.简述科学的本质(9性),并结合现实谈谈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答:1、科学的本质:(1)科学思想的相对性和历史性。科学是一个不断探究、生产知识的过程,然而科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革命性和继承性。(2)科学的实践性,即科学需要证据,不相信权威。(3)科学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界及其客观规律的认识,但科学家是在现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影响下进行的,难免有局限性或受个人主观偏见的影响。(3)科学的创造性与理智性,科学是逻辑推理及人类想象和创造力的结合。(4)科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实践的需要,科学的发展受社会及文化因素的影响。

2、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科技发展尤如一把双刃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既有利又有弊。积极影响表现在:(1)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2)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3)极大地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和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水平。(4)提高了人类的身体健康水平。

负面影响表现在:(1)科技发展对于自然生态的破坏作用。(2)科技发展拉大了富国与贫国的差距。(3)科技发展对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4)科技发展对道德伦理观念的挑战。

8.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1.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

恩格斯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在恩格斯看来,人不是处于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他讲的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为自然的产物并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理解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要在一定范围、方式和程度内改造和利用自然。

2.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

(注意写“恩格斯说”“马克思说”“胡锦涛说”类似的话,别说“我认为”)恩格斯认为,人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强,是因为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是人类力量的源泉,也是人与其他生物最本质的差别。在近现代社会,人们认识自然规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逐步形成了门类繁多的科学技术。只有不断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才能科学地而不是盲目地改造自然,从而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减少乃至消除浪费和污染。

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只是注意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近的后果,而对较远的后果缺乏认识;等到这种较远的后果经过积累而变得相当严重时才引起关注,最终造成巨大损失,甚至难以治理和挽回。这个问题在近代社会已经暴露,欧亚一些地方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就是如此。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给予了富有远见的关注,告诫人们要学会预见和控制生产行为干预自然所引起的较远的后果。联想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重温恩格斯的教诲和告诫,人们应当有所启示和感悟。

3.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

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事实上,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成就都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取得的,并且这些成就往往存在对自然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最终或多或少招致自然的报复。恩格斯分析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和欧洲一些地方破坏自然而遭受报复的情况,而现代社会的情况更加严峻。全球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杀虫剂和化学物质的滥用;土地荒漠化等。自然具有无限的广阔性和复杂性,总是存在未知领域,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自然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无论古代和现代,人类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违反自然规律最终会自食其果。

9.论述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规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作用的观点。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谈你对“斯大林模式”认识。

首先,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规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作用的观点:

1.阐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斯大林批评了有些经济学家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创造经济规律的观点,指出经济规律反映客观经济发展过程的必然性,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制定、创造、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但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并利用它为社会服务,可以限制某些规律破坏作用的范围。

2.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存在商品生产的问题。斯大林指出:在存在着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的条件下,还必须保留商品生产。但斯大林否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是商品,认为全民所有制内部不存在所有权的转移,所以不存在商品生产。

3.阐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作用的问题。斯大林指出,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商品和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就一定要起作用。但斯大林认为,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是受到严格限制的,价值规律只对流通起调节作用,而对生产不起调节作用,只有影响作用。(以下是我们考试的答案可以看一下了解答个大概即可):

其次,斯大林模式,在学术界一般也被称为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或苏联模式,它有着特定的内涵与特征,它是特定历史环境和发展阶段的产物,我们只有站在历史角度辩证的认识这一问题,才能对它作出较为公正的评价。

斯大林模式是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苏联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它是在一个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封建专制传统深厚的小农国家建立的,是在资本主义包围、时刻面临战争威胁的非正常环境中建立的。斯大林模式的目标不是正常的和平的发展,而是争取新生苏维埃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它在历史上起过非常有限的积极作用,同时又带有严重的弊病,它决不是在正常的和平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好方法。斯大林模式带有斯大林个人思想作风浓重的特点。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在政治方面,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由党中央政治局取代党代表大会和最高苏维埃进行决策并确定党政军主要领导人,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软弱而低效的监控机制,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这些就是构成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

在经济方面,斯大林模式表现为:国家所有制占绝对优势,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经济管理方法。

在思想文化方面,斯大林模式包括:过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领袖言论成为真理与错误的唯一标准,舆论高度一律,盛行对领袖的个人崇拜,极度限制个人自由和独立思考。

过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式斯大林模式的基础;过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体制,则是适应经济体制的要求,担负起维护斯大林模式的职能。三者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斯大林模式的积极历史作用

第一,斯大林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推动和促进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确保了苏联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从而为苏联社会主义奠定了大工业基础。在苏联经济落后、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行动被集中统一到迫切的工业化任务上来。从1928年到1940年,苏联工业增长了5.5倍,建立了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二战前夕,苏联工业产值占整个国民经济的84%,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第二,斯大林模式优先高速度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通过战前调整,发展军事工业,钢、石油和煤产量大幅上升。

第三,斯大林模式在战时显示了巨大的动员力和组织效率,它不仅使得苏联在战争开始后迅速把国家纳入战时轨道,并为赢得战争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到1942年,苏联已形成了完善的战时经济体系,军事能力大为增强。斯大林模式无疑是苏联获得二战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

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病

第一,政治上实行个人专权,限制以至扼杀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斯大林模式的过度集中,使党和国家的领导尤其是干部人事权过分集中于中央的个别机构和个人。这大大削弱了选举制度和监督制度,导致民主缺乏,滋生个人迷信和专权。如两次的大清洗运动,加速农业全盘集体化等,使苏联社会主义的形象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尤其对苏共本身造成了消极影响。

第二,经济上管的过死,总体效益较差。斯大林模式的过度集中,使经济管理权限过分集中于中央,地方和企业自主权十分有限,缺乏积极性。苏联经济发展进程表明,过度集中只适用于经济粗放型发展时期的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规模总量扩大,过度集中体制就越来越不适应形势了。

第三,思想文化上严格控制,导致个人崇拜盛行,思想僵化。在这种模式

下,原本充满批判革命意识和辩证法精神的马克思主义不再是行动的指南,反而成为僵死的教条,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造成了严重的思想障碍。

第四,斯大林模式的过度集权,反映在对外关系中就是搞世界革命、大党主义、大国主义,这导致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由于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斯大林提出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危机理论,指示各国共产党推翻本国政府。二战后,又与美国争夺世界霸主。事实证明,这是一条注定失败的道路。

总之,斯大林模式作为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虽然有一定的历史积极作用,但是毕竟存在根本的缺陷和严重的弊病。为后来的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埋下了隐患。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也一度效仿这种模式,但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调整了方向,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10.论述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归纳的帝国主义的五大特征及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结合当今资本主义世界呈现出“腐而不朽”、“没而不落”、“垂而不死”的现象,谈你的认识。

帝国主义的五大特征

一、生产集中和垄断加剧

二、银行资本同工业资本的融合导致资本的集中和金融资本的形成

三、大规模的资本输出

四、瓜分世界和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战争

五、寄生性和腐朽性

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

一、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

1、生产和技术出现了停滞的趋势

2、食利者阶层扩大和食利国形成

3、政治上走向全面反动和社会危机加深

二、帝国主义是过渡的或垂死的资本主义

1、帝国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客观物质基础

2、帝国主义矛盾的尖锐化和社会主义革命

3、资本主义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

认识(了解答个大概即可)

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资本输出不断增加。而且,随着跨国公司实力的增强,资本输出几乎成为金融稳定最重要的基础。有赖于信息网络而获得空前灵活性的巨额资金可以轻而易举地在全球范围内转移,并落户于远离资本所有者的任何角落。

当今时代的特点是,跨国公司在近几十年间输出并投入到世界经济中的资本并不是盲目的,而带有十分明确的目的,即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国际劳动分工的最新全球格局。苏联解体后,这一进程不断加快。这一格局的主要特点在于,整个世界已经被分成几个特殊和不平等的经济区域。第二个区域是西方发达国家及其战略伙伴日本等国。第二个区域是由充当第一区域原料贮存库和装配车间的“第二梯队”国家所组成的工业区。经济上没有前途的边缘地区构成全球劳动分工的第三区域,这一区域的国家将在不损害业已形成的世界体系的前提下自生自灭,至于这些国家被赶进经济贫民窟的贫穷居民对“世界新秩序”所构成的威胁,新秩序设计师们开出的药方是实行全球军事政治专制。

列宁当年所指出的现象至今存在,当今资本主义世界呈现出“腐而不朽”、“没而不落”、“垂而不死”的现象。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这就决定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因为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而且正是从自由竞争中生长起来的垄断,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向更高级的结构的过渡。11.论述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阐述的关于国家的起源、本质、特征和消亡的观点。根据当今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和社会矛盾与列宁所处的时代不同的现实,谈你对国家功能和命运的认识。

一、国家的起源、本质、特征和消亡的观点。(暴力工具)

(一)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从国家的起源人手,列宁摘引了恩格斯对国家的分析后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

(二)特殊的武装队伍,监狱等等。列宁根据恩格斯关于国家基本特征的分析,指出:第一,国家的主要力量是暴力。第二,特殊的武装队伍是社会分裂为敌对阶级的必然结果。第三,特殊的武装队伍随着剥削阶级国家内部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和对外侵略竞争的加剧。

(三)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官吏具有特权地位且凌驾于社会之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给予的。

(四)国家的“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列宁转引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的关于无产阶级国家“自行消亡”的著名论断和基本观点后指出:资产阶级国家是镇压和剥削无产阶级的工具,它不会自行消亡,只能通过暴力革命,需要由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来消灭它。

(五)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

1.列宁指出:第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国家和国家消亡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第二,马克思研究未来新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消亡问题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三,批判拉萨尔派机会主义者把国家同社会、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割裂开来的唯心主义国家观。

2.着重论述了过渡时期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列宁指出:第一,马克思关于过渡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来源及事实依据。第二,马克思主义把专政和民主这两个概念并列在一起,说明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统一的。第三,过渡时期国家的存在是必要的。

3.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的特征和这个阶段国家还不能完全消亡的原因。列宁指出:被马克思称之为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一阶段仍需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保卫生产资料公有制,保卫劳动的平等和产品分配的平等。

4.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充分涌流、旧的分工被彻底打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差别已经消灭的阶段。

二、根据当今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和社会矛盾与列宁所处的时代不同的现实,谈你对国家功能和命运的认识。

我们过去对国家职能,特别是社会主义时期国家职能认识有偏差,认为阶级压迫是国家的唯一职能,而且认为这种职能由于内外部原因会日益加强,忽视了社会主义阶段国家的社会管理特别是劳动组织职能。劳动组织,产品分配生产领域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社会主义国家职能的重要方面,也是国家走向消亡的必要前提。国家职能的核心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问题,因为,向共产主义过渡最根本的还是生产力发展问题,没有这一条就不可能战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几十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个真理。

12题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背景、内容及现实意义

1、历史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处于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当时存在三种可能:一是按照“两个凡是”的方针办,走老路;二是实行全盘西化,走邪路;三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指导,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新路。在1978年底召开的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的闭幕会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

2、内容:

(1)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邓小平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统一起来,发展了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2)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发扬政治民主,就要求在党内和人民内部的政治生活中采取民主手段,不能采取压制、打击的手段。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3)处理遗留问题为的是向前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是顺利实现全党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上的转变。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原则是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妥善解决。对待犯错误同志的方针是促进他们自我总结经验教训,同时要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

(4)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对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加以认真研究。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经济学、科学技术和管理,还要向实践学习。

3、意义:这个报告是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言书。报告精神对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意义十分重大。

13.论述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发表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不仅标志着毛泽东创立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而且创立了全新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对新中国的建立及其以后的实践有着深远影响。因此这一理论尽管实践的时间不长,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为落后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具体途径,为中国革命指明了

方向。

它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而得出的理论创造。正是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中介,毛泽东为象中国这样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具体途径。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中国就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卡夫丁峡谷”,在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一、为新中国的建立提供了思想政治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扬弃了旧民主主义的国家学说,也不教条地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创造性地构想了一个全新的国家类型,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方案的提出,实际中对新中国的建立和其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首先,它解决了革命胜利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使中国共产党人有了一个明确的建国目标。其次,它为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携手共建新中国提供了政治基础。

三、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提供了理论来源和实践参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中国国情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刻认识的结果,是对生产力标准的坚持,也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显然,这两大理论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石之上。

14.联系实际论述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主要答意义)

答: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二、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三、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四、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符合当时国内和国际背景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政局混乱,经济缓慢发展,处于崩溃状态。而在国外则是出现了世界范围的蓬勃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了各国的经济发展,使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加大,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我们只有增强我国的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方法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改革。

(下面三段大体读一下,写个大概即可)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择。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我们取得这些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而一切――这一条伟大道路正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这一个伟大理论正是思想解放的结晶,这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和最伟大的成果。从根本上来说,改革开放的前提在于思想解放,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根本在于创新体制机制,目的在于激发创造活力。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必须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中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永无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从现实上来说,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15.结合实际谈谈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基本经验和教训。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30年的创造性实践中,我们经过艰辛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概括起来说,就是党的十七大阐明的“十个结合”。

(一)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二)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我国社会主义能在新时期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这样的结合,创造了真正活跃起来的社会主义,创造了进一步造福人民的社会主义。

(三)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为民、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在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作用中体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四)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五)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

(六)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七)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八)必须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

(九)必须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

(十)必须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我们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在不断解放思想中统一全党思想,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中推进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

我们要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

16.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答红字)

答: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这些内容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并且已经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是党的全部经验,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它贯穿于党的全部奋斗历程。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地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根本问题,在坚持的基础上发展,在继承的前提下创新,全方位奋力开拓,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做到“三个代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前进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是由先进文化引导的,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把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趋势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联系起来。

如同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而实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相联系一样,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我们党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一指导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科学成果。这是我们党根据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开辟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的最新理论成果,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是立足新的实践、适应新的需要而形成的新的理论。所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jb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