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晚年著作导读 - 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更新时间:2023-12-07 11:0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列宁晚年著作导读——社会主义建设的初

步探索

赵培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博士

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列宁晚年著作与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 课程前言:什么是列宁晚年著作

提到列宁晚年著作,我们知道列宁是我们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了自己的列宁主义思想。而列宁晚年著作相对而言可能不太熟悉,因此产生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列宁晚年著作?列宁晚年著作包含有哪些?那么一般而言,学术界将1921年春天-1923年3月10日列宁所有的文章、书信、讲话和文稿统称为列宁晚年著作。那么在最新版的《列宁选集》之中,共收录这一时期的文章一共31篇,那么为什么要把1921年春天-1923年3月10日这一时期的文章、书信、讲话和文稿统称为列宁晚年著作?我们知道列宁1921年逝世的时候年仅54岁,因此从年龄的意义上来说。在1921年的时期列宁只不过是50出头,因此不能算一个人的晚年。那么学术界之所以把这一时期的文章、书信、讲话和文稿统称为列宁晚年著作,主要是

1

因为在这一时期,列宁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立社会主义主要一个根本性问题的认识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因此为了让这样一种转变和列宁之前的建设社会主义思想区别开来,学术界将这一时期的列宁文章、书信、讲话和文稿统称为列宁晚年著作。

那么列宁的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那么这样一种转变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列宁在《论合作社》中指出:“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那么改变体现在什么地方?列宁接着指出“这种根本的改变表现在: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和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上去了。”那么这里有一个概念需要和大家解释一下,就是文化的概念,列宁经常在广义的意义上使用文化,也就是说这里所指的文化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精神文明,而是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内的大文化范畴。如果把工作的重心转到和平的组织上去,换句话说就是要把全部的工作重心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这样一种高度的文明程度。所以换句话说,以前的工作重心在革命,现在的工作重心在建设,这就是列宁晚年期间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基本的认识。

2

那么这样一种认识反应了列宁晚年对苏俄这样一个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怎样进行建设和思考与反思,那么他的这些思考,这些探索主要是体现在如下这么几篇著作之中,其中包括《论粮食税》、《论我国革命》、《论合作社》、《日记摘录》以及《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和《宁肯少些,但要好些》这样几篇著作之中、那么这几篇著作,他们的主题各不相同。

《论粮食税》他主要是系统的阐释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及其意义的这样一篇文章。而《论我国革命》主要讲的是俄国作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的国家,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它的合理性,它的必然性在什么地方。而《论合作社》这篇文章主要是作为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及合作社对于苏俄这样一种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这样一种落后的国家,它的意义是什么?《日记摘录》讲的是俄国的文化状况,如何加强社会的文化建设,最后《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和《宁肯少些,但要好些》讲的苏俄国家机关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

因此这么几篇著作我们发现他们的主题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如何才能围绕这些主题,把握原著思想,理解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思路,我想为了把握住原著的理论思想,应该从如下这么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了

3

解作者的生平,要对作者他自己革命的一身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样才能找到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时代产生的思想理论的背景是什么?第二个是要了解著作产生的时代背景,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划时代思想的理论体系都是由于产生这些理论体系的时代而造成的,所以想要把握住原著的思想就首先要了解这些著作它产生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背景是怎样的。了解时代背景实际上就是要从背景中,从现实的环境中归纳出这个时代的课题是什么?这样一个时代给列宁留下了什么样的任务,是什么样的事情让他必须去进行这样一种建设的探索。只有我们了解了这方面的内容才能更加准确完整的把握原著的基本思想。 (一)了解列宁的生平

所以我们第一步先来看一看列宁生平简述。列宁他原名叫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是他在欧洲从事革命工作和革命活动的时候为了发表文章而使用笔名,列宁出生于1870年,他出生地方是俄国伏尔加河畔一个叫辛比尔斯克的小镇。

那么这个小镇在列宁出生之前曾经是一个军事的港口和要塞,等他出生的时候这样的城市已经失去了军事的意义,变成了一个贸易的中心,这样一个城市里住着最典型的俄国旧时的农民,俄国最旧时的农民是什么样

4

子的?他在列宁看来,列宁的评价是既可恨又可怜,为什么可怜,因为俄国的农民但还是还没有摆脱农奴制的束缚,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受到封建贵族的剥削和压迫,他们的生活都非常的艰苦,非常的穷困,这是他可怜的地方。为什么说他们又可恨呢,因为这样一些最典型的俄国的旧时农民长期过惯了庸散、懒散、闲事的生活,他们三五成群在自己的庄稼地旁边抽着烟,晒着太阳,却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这样一种最典型的俄国旧时农民,在列宁很小的时候就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那么列宁1887年,17岁那一年考上了俄国的喀山大学学习的是法律专业,在他读大学之前,他的家庭里发生了一件非常严峻的事件,就是列宁的哥哥和姐姐都被当局逮捕并且处以死刑。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因为当时列宁的哥哥参加了当时的俄国的名义党组织。俄国的名义党实际上就是以从事恐怖活动和恐怖宣传而试图推翻沙皇统治的这样一个党组织。他们在刺杀了亚历山大二世的时候决定继续从事刺杀活动,要将即将继位的亚历山大三世,在他加冕典礼的那一天炸死。那么这些艰巨的刺杀任务就交给了当时的列宁的哥哥,因为列宁的哥哥有他自己的便利条件。

列宁出生在一个贵族的家庭,列宁的父亲曾经担任

5

过省的教育厅厅长这样一种职务,那么当列宁父亲去世的时候,列宁的哥哥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而成为了贵族,有机会在亚历山大三世加冕的当天,参加这样一种加冕典礼。于是布置列宁的哥哥去参加这次刺杀活动,但是在刺杀之前,他们的这样一种活动,消息走漏的风声,被沙皇当局知道了情况,于是把他们全部逮捕起来并处以死刑。那么这样一件事情,深深的影响了列宁。列宁所思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如果想要改变俄国的社会状况,想要凭借这样一种恐怖的行为,恐怖的活动通过刺杀沙皇这样一种恐怖的袭击,是不能达到根本的目的,也不是能够解决问题的方式。要想改变俄国人民的生存状况就必须走另外一条道路,这条道路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那么在上学期间,列宁参加学生组织的反对沙皇的游行活动而被当局逮捕起来,并在同年的期间关押到茅房里,同时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开始了长期的流放生涯。在流放期间,列宁第一次接触和学习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他翻译的了共产党宣言,学习了资本论,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小组,并且在这一期间完成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思考和研究的笔记,那么这一时期是1870-1900。

那么1900年以后列宁结束了自己流放西伯利亚的生

6

活,而第一次来到欧洲,和当时在欧洲活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一起从事工作。那么在此期间他为俄国社会主义民主工党创办了一份报纸,火星报而忙碌奔波。到了1903年的时候,列宁在俄国的社会主义工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他们召开了一次会议。这次会议上形成了以普列汉诺夫和列宁为领导核心的布尔什维克。我们知道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在俄语当中是指多数派服从少数派的意思。布尔什维克是多数派,孟什维克就是少数派。

到1905年的时候,俄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列宁在海外闻讯,迅速的回到了俄国,并且参与组织了这场无产阶级活动,虽然资产阶级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在革命期间列宁积累了大量的经验,通过了这样一场革命总结了许多经验的教训,并且在理论上得到了升华。革命失败以后,列宁又开始了自己的流亡欧洲的生涯。在这一时期,他大量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著作,并形成自己的基本思想和列宁主义思想。

那么到了1913年,俄国沙皇专治统治被推翻。1917年俄国沙皇统治被推翻,二月革命的时候推翻了沙皇的统治。列宁同年4月份回到了俄国,并且领导俄国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了十月革命。通过十月革命推翻了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国家。那么1917

7

年十月革命胜利以后,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是第二个无产阶级阶级政权成立起来。那么这个政权已经成立就收到了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联合绞杀,列宁曾经比较形象的比喻,我们这个国家处在资本主义的汪洋大海包围之中。那么本国的孟什维克主义勾结帝国主义的反对分子,希望将这样一个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

于是在1918年的时候,俄国爆发了三年国内战争,那么经过三年的斗争,艰苦奋斗的努力,布尔什维克又获得了这场国内战争的胜利,真正的巩固了无产阶级政权。那么胜利之后,俄国应该怎样建设,它应该实现怎样的发展,它应该朝着怎么样的方向去走,那么一系列的问题就当时紧迫的摆在了列宁的面前。于是从1921年开始一直到列宁逝世的时候,都是在进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这样一种道路而尝试着探索和实践。所以列宁晚年著作实际上就是从1921年开始,也就是说从三年战争结束之后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二)列宁晚年著作产生的时代背景

那么从这一时期开始,列宁开始对苏俄这样一种落后的国家如何社会主义建设而进行的探索性实践,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整个当时苏俄的社会状况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从四个方面可以加以概括。首先从政

8

治上来看,苏俄政权是一个刚刚建立的政权是一个年轻的政权,这个政权刚成立不久,所以如何使这个政权长久的坚持下去,如何使这个政权稳固下来,是列宁思考的重要问题。那么这样一个政权它有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弊端,例如官僚主义作风,党员干部的腐败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包括国家机关的这样一种官僚主义习气这样一种拖拉懒散的作风等等,都影响着社会主义各个方面。所以如何加强政治建设,如何使这个政权更加巩固和稳固,如何使党的领导人们更加团结稳定,这是列宁要思考的重要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就是经济的问题,那么从经济环境来看,当时的苏俄可以用经济崩溃来形容。一个国家从1913开始就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直到1921年期间,可以说战争在俄国这片土地上从未有停歇过,那么战争无疑会对本国的经济和本国的人民带来极大的威胁和痛苦。那么除了战争的影响之外,1918年开始的三年国内战争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苏俄被迫的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这样一种经济政策,这样一种经济的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战争时期粮食的供给和运输的必要性,但战争结束之后,这样的政策继续连续下去,就严重损害了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工人、军人、农民他们的生活都无法得到保证,受到了很大的侵害。另一方

9

面在1920年的时候,俄国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这一年的旱灾使得四分之一的俄国人口都处于饥饿的状态。所以经济崩溃如何使当时的经济迅速恢复起来,扭转当时粮食生产资料供给的这样一种极度匮乏的状况,是面临思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从文化的领域来看,俄国的文化是相当落后的,俄国虽然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它是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那么文化的落后首先体现在人民这样一种文盲率,当时在1921年的时候,整个苏维埃俄国不识字的,大字不不识一个的将近占了整个社会人口的80%左右。要知道在同时期的德国,当时德国的文盲率只有0.1%,而一些北欧国家早就已经没有文盲了。那么这样一种文化状况对比来看,可以充分显现俄国的文化落后状况。那么文化的落后不仅体现在这样一种实质,就是居民这样一种实质程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他们这样一种精神的状态。当时俄国和中国的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同志在1921年的时候,曾经到莫斯科进行考察,有一天他在五一劳动公园散步的时候看见了一个环卫工人,这个环卫工人没有洒水卖,就在公园里扫地,卷起了漫天的灰尘,使得路上的行人都掩面而过。那么瞿秋白同志就走上前去询问这样一个工人,说为什么你在扫地之前不洒上点水呢?这样一个环卫工人给瞿秋白同志的回答

10

是这样的,他说列宁没有给我水,所以我才不洒水,你要洒水你去找列宁吧。这样一种状况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等,他们对于社会,社会主义建设充满抵触的情绪,这样一种懒散,这样一种消极的情绪充斥着整个人民群众之中,所以文盲只反映它实质的多少,而精神整个懈怠,人民的不满,则是这样一种文化落后的更深层次的体现。

第四个方面就是社会矛盾重重,一个初创的政权存在着这么多问题,一个经济上存在着这么多困难的一个国家,在文化上又极其落后,这样的一个矛盾集中在一起,必然会把激烈的社会冲突。在当时俄国的士兵叛变、工人们罢工,农民们发生暴动,可以说社会矛盾重重。可以说在这样一种经济、社会、文化都面临了如此巨大的困难的境地之下,如何使这样一个国家迅速的扭转的这样一种状况而走上建设的道路,并且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建立起文明的政治制度,这些都成为摆在列宁的面前的巨大难题。

(三)列宁晚年著作需要解答的时代课题

那么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看出列宁在当时这个时代所有回答的基本问题,可以进行如下归纳。

第一就是核心问题,当时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列宁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就是对于一个落后的国家,对于一

11

个受到战争困扰的一个国家,他们如何通过自身的建设,而走向一个真正的现代化国家。如何实现落后国家走向现代化,这样一个问题是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所要探索的一个核心问题。

那么与这个问题相关那就是在思想认识上,他需要对人们统一思想。为什么说要统一人们的思想呢?因为在当时所面临的种种困局存在这样一种社会思潮,认为俄国的十月革命是不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一个早产儿,而当时俄国的种种困境是因为当时的十月革命所造成的。因此如果说不能对十月革命的合理性、必然性加以说明,就不能统一人们的思想,那么革命之后的建设也无法开展下去。因此要想搞建设,要想凝聚人心就必须在思想认识上,将人们统一起来,把俄国十月革命的合理性、必然性、特殊性充分的说明清楚。

那么第三个方面的问题就是经济和文化建设的问题,落后的国家如何发展社会经济,如何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文化,这样一些问题对于整个俄国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是必经之路。就是说必须把经济建设好,必须把文化发展起来,离开了经济、文化,那么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也是无从谈起的。最后一个方面就是要搞好政治建设,无产阶级政权是一个领导阶级,它是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一个革命阶级,那么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的好坏,

12

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因此如何使这个政权更加稳固,如何使政治建设朝着文明的方向进而发展的,这是一个思考的最后一个方面的问题。

所以与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核心构起来的话,结合起来的话就形成列宁晚年著作的基本内容,它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对俄国十月革命这样一种合理性、必然性、特殊性的论述,就是说对于俄国这样一种国家,它进行先进性社会主义革命,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合理性论述。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就是要实施经济的政策,通过实施新的经济政策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第三个方面就是要改善国家机关,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家的政权和政治的文明朝着更加良性有序的方向去发展。最后一个方面就是要促进全体人民向社会主义迈进,要真正的使整个社会全体人民走向社会主义制度。那么以上内容就是列宁晚年著作的基本内容。

一、关于落后国家先革命、后建设的合理性问题 (一)关于落后国家先革命、后建设的分歧与争论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方面的内容就是先革命、后建设的合理性问题,那么关于落后国家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它是否具有合理性,这样的一个问题无论是在十月革命之前还是在俄国的十月革命之

13

后,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那么他们争议或者是在理论上产生分歧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之上。那么第一个问题就是能不能的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是否违背规律的问题。所谓能不能就是指俄国作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的国家,它是否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那么所谓是否违背规律的问题,则是指作为这样的一个国家,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否违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论述。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应该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国家,例如像英国、法国这样的先进发展发达国家里,同时爆发开来而取得共同的胜利,而俄国是个落后的国家,又是单独爆发的社会主义革命,它能否取得成功呢?那么这样的一些争论就构成了许多反对者对列宁十月革命的批判。

其中最著名的是普列汉诺夫。我们知道普列汉诺夫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创始人,同时他也是第一位在俄国和欧洲传播马克思思想的领导家。他的文笔非常的优美,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但是在十月革命这个问题上,他与列宁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最后转向孟什维克主义。那么普列汉诺夫的观点就是认为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生产力水平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

14

因而没有大工业的发展,就没有相应的无产阶级。因此无产阶级的数量少,不成熟,这些原因都使得当时的苏俄不具备社会主义的条件,这是普列汉诺夫的看法。

俄国的革命取得胜利之后,也有一些著名的理论家反对十月革命,例如第二国际的创始人考茨基,他曾经就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无产阶级专政。在这样一篇文章里面,他批判了俄国的十月革命,而且论述了作为一个落后的国家,怎样才能实现或者说怎样才能真正的产生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那么在考茨基看来,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想要社会主义革命,有四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那么有哪一些呢?首先是第一个条件也是最为重要的条件,就是社会主义革命一定要爆发在社会的全体人员具备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这样一种意识之下,换句话说,如果人民生活在很痛苦,那么他们当然是有革命的意志和意愿的。但是生活上的痛苦并不是意味着他们的革命之后就一定要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来,他们可以建立起任何一种制度。这样一种事例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可以找到很多,封建王朝的更替有很多是因为农民起义而产生的。但是农民在起义之后,在建立起新的政权之后,他们仍然建立起来是封建的王朝和封建的王权,而没有说建立起一种社会主义的制度。那么怎么样才能通过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那只能是因为社会的全

15

体成员具备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意志和意愿。那么这样一种意志和意愿是如何产生的呢?考茨基说那无非需要大工业的发展,正是因为大工业的发展它多带来的社会化大生产的效率、优势是其他一些生产方式所不可比拟的时候,这个时候我所建立起来,通过革命所建立起来的新的社会制度,才可能是社会主义制度。所以它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具备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意志和意愿,而这样的意志和意愿是根源于大工业的发展。

那么第二个条件就是要有通过工业的生产和发展,建立起来这样一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通过工业的发展,通过生产的发展,积累起来了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为革命创造了这样一种可能性,离开了物质条件,革命也是无从谈起的。

第三个方面,正是由于大工业的充分发展,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分化趋于简单,也就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阶级对立的简单化,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庞大的无产阶级,正是因为有了大工业的发展,使得许多中小的资本家沦为了无产阶级,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革命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最后一个条件,就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熟。也就是说,无产阶级革命或者说社会主义革命,是由社会主义政党领导而实现的,因此这个政党必须是一个成熟的政

16

党,它应该能够利用和调动一切有利于革命走向成功的资源的能力,所以一个政党的成熟,一个政党的发展壮大,对于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考茨基认为,由于当时的俄国在这四个方面都不具备相应的条件,所以说俄国的十月革命是一个早产儿,即便它成功了,也是会失败的。

还有一位著名的经济学教授苏汉诺夫,他是孟什维克的经济学家,他也批判俄国的十月革命,他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由于反对布什维克,被关到狱中,在狱中写了七卷本的《革命札记》,对十月革命进行了反思。当时列宁在病床上借阅了革命札记的第三卷和第四卷,于是口述了这样一篇重要的革命论文《论我国革命》,批判了苏汉诺夫反对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他认为,俄国的十月革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的这样一种论述,所以说他认为俄国的十月革命是违背规律的,是错误的。列宁针对这样一些错误的声音、错误的思想,他进行了有力的批驳。

在批驳之前,他首先把人们反对俄国十月革命的理由加以了归纳和论述,其实反对俄国十月革命、批判俄国十月革命,它们归纳起来无非也就是三点:第一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说俄国生产力水平不高,生产力水平落后。第二,无产阶级数量少,不成熟。3、违背马克

17

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论述。

(二)列宁对十月革命合理性、必然性、特殊性的创造性回答

针对这些反对者的理由,列宁对十月革命的合理性、必然性、特殊性进行了创造性的回答。列宁首先指出,之所以对俄国的十月革命有着这么多不同的看法,主要是源于这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解是不同的。列宁指出,他们只看到革命发展的固定道路,却看不到革命的特殊性。马克思曾明确的指出,在革命时期一定要充分地注意革命的特殊的形式,所以在马克思主义中列宁认为,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关于革命的辩证法。换句话说,就是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到革命本身。

那么如何看待俄国的十月革命呢?列宁指出,俄国的十月革命是具有必然性的,因为十月革命不是某一个国家之内无产阶级自己的预演和主张,相反,“这是和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相联系的革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重大特征,就是生产和产品的消费特别的依赖殖民地,那么殖民地的发展既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提供了必要的原材料和劳动力,同时也是他们商品倾销的市场,所以说帝国主义国家要想取得发展,必须

18

依赖于殖民地发展。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状况,由于德国、美国、日本这样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和发达,他们对于殖民地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而当时世界上的殖民地已经瓜分殆尽了。因此,在这样的一种矛盾和冲突下,帝国主义之间为了争夺殖民地的这样一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既然有战争,就会有影响,这样的影响使得整个帝国主义的国家都在战争的过程中削弱了自己的实力,也给他们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这样的苦难和痛苦之中,处于资本主义国家薄弱链条上的俄国,就产生了革命的机会。

列宁指出:“面对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所造成的那种革命形势的人民,在毫无出路的处境逼迫下,难道他们就不能奋起斗争,以求至少获得某种机会去为自己争取进一步发展文明的并不十分寻常的条件吗?”所以这样的一场革命恰恰是因为俄国这样的一种落后的地位,恰恰是因为俄国人民需要通过这样一场斗争寻求自身发展文明的特殊的条件和方式,因此它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与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它是具有必然性的一场革命。

第二个就是有的人指出,十月革命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论述,但是列宁在这里创造性地发挥了这样一种理论,列宁认为,“规律是部

19

分的,因此,任何规律都是狭隘的、不完全的、近似的。”为什么说规律是部分的呢?因为人的知识、人类的规律往往是通过对经验现象的总结而形成的一般性认识,那么规律这样一种依赖于经验,来自经验的属性使得规律是部分,这样的一种现象其实在科学的世界里、在科学的领域里十分常见。就拿物理学来说,牛顿发现了三大经典力学定理,但是这样的三大定律只适用于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可是当物体的运动速度达到光速以后,就是相对论的领域,而物体的运动到微观领域之后,就是量子力学的领域,所以由此可见,当我们的实践范围,当我们实践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之后,规律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落后国家进行革命就是这样一种具有特殊性的新的规律。

所以列宁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来的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所以俄国的十月革命作为落后国家的革命,它不仅不违背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它是这样一种规律的前提和条件。

最后,列宁指出了十月革命的特殊性。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确实有自己特殊的地方,这样一种特殊性就在于俄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的国家,并且没有经历过充分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列宁指出,俄国

20

是介于文明国家和初次被这场战争最终卷入文明之列的东方国家之间,所以说正是这样一种现实的社会状况,使得这样一种特殊的国情决定了走向文明的特殊道路——先革命后建设的道路。这条道路的特点就是革命胜利之后,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相反要经过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文明,因为俄国十月革命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先革命后建设,革命之后完了有一个非常长期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过程,所以这是俄国十月革命的特殊性所在。

列宁的这些思想有效的回击了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者对俄国十月革命的种种批判,同时它也是思想理论创新的典范,它将社会主义革命的特殊性与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紧迫性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这样就正确地认识了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国家革命的这样一种根本特征。因此使得它有机会有条件在战争结束之后就转向了真正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之中。

二、实施新经济政策,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那么,要想建设社会主义,要想发展社会经济,就要把经济建设搞好。列宁晚年著作中第二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实施新经济政策,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实际上,

21

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列宁就已经开始着眼于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但是这样的一种探索和尝试,很快就被当时爆发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断了,在三年国内战争期间,由于白热分子的封锁,很多战争时期所必须的粮食、物质、弹药都受到了供给上的困难,因此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当时俄国不得不采取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哪些内容呢?我们首先来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对农民实行余粮征集制。所谓余粮征集制,就是指农民不得私自处理或者售卖自己的余粮,而是要把自己全部的余粮交给国家,由国家来统一来分配,这样一来,农民只能获得必要的口粮和种子粮,而所有的余粮都被国家收走了,这是粮食方面的政策。第二个方面,在工业上,国家将所有的工业企业,全部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调配产品的生产和分配。(3)禁止贸易自由,取消商品货币关系。最后,粮食收为国有、企业收为国有、自由贸易被禁止,在产品的分配上面、在物质资料的分配上面,就按照平均分配的原则,贯彻不劳动不得食的原则,只有你参加了劳动,才能获得粮食的分配,获得生活资料的供给,否则不予以分配,因此,这样的一种方式也是为了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这样的一些内容基本构成

22

了战时共产主义的内容。客观的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如果说在战争时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还是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正是这样的一种政策,有效的保证了布尔什维克这样一方的粮食的供给,以至于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是功不可没的。但是在战争结束之后,布尔什维克的高层领导人他们倾向于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沿用下去,他们认为,这样的一种政策,可以实现苏俄这样一个国家从落后到文明,从封建到社会主义的直接的过渡。

那么所谓直接过渡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按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际上就是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巴黎公社的原则直接运用到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

更为直接的说,就是 “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也就是说,一切的生产、分配、交换等等都是由国家的指令和计划之下进行的,他们认为这样的一种方式是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是直接通往社会主义的桥梁,因为应该继续坚持下去。 (二)战时共产主义的消极影响

然而,这样的一种思路、这样的一种政策在当时战争和自然灾害的破坏之下,给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

23

危害和影响,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那么这样的一场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主要表现在:

第一是严重地破坏了苏俄的社会经济。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高,你不是要把我的余粮全部收走吗?那好,我什么粮食也不种了,我只种我自己的口粮,因此我的口粮包住了,你也收不走更多的粮食,我也不觉得吃亏,我也不负责那么多的劳动。所以当时整个战争结束之后,俄国的农业国土面积大大的缩减,粮食的播种面积非常的有限,导致了粮食的大量减产。

第二,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供应不畅。由于工业企业收回国有,国家控制生产这样一种效率的低下,导致了产品的供给不足。又由于分配的供给是自上而下的这样的专门的分配机构来实现的,因此这样过多繁冗的中间环节使得许多必要的生活物质不能分配到人民群众的手中,所以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供应不畅,导致了许多工业企业不能开工,工人发不出工资,工人的生活极其困难。

第三,由于国家掌握了这么多的权力,控制了这么多的工业企业,又控制了产品的分配,因此在极度的权力之下,官僚主义的习气和官僚主义的作风,在国家的无产阶级政权之中,慢慢的扩展开来,形成了这样一种风气,不仅影响了经济建设的效率,也影响了人民对这

24

样一个政权和政党的信任。

那么,这样的一些消极影响导致的社会问题就是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叛乱,当时布尔什维克的征粮队到农村去收粮,农民不愿意交粮,于是产生了暴动,而且在彼得格勒发生了大规模的工人罢工运动,而且在彼得格勒不远处的喀琅施塔得的港口要塞里边,许多水兵纷纷叛变,来反对俄国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他们甚至打出了这样的口号:我们需要社会主义,但是我们不要布尔什维克的领导。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矛盾,当时的经济问题是多么的严重。我们知道无产阶级政权是工人阶级的政权,工人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依靠力量,是领导者,而喀琅施塔得的水兵在当时众多反对十月革命的声音中,唯有喀琅施塔得的水兵是率先起来支持俄国十月革命的,他们当中有很多都是布尔什维克党员。可是正是这样的工人,无产阶级的依靠力量,正是这样一些水兵率先支持过十月革命,在这样的一些环境下,又反对布尔什维克的领导。 (三)列宁在危机后的反思

这样的一些问题,使得列宁不得不对过去的经济政策加以反思,他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实施将会带来巨大问题,因此列宁回到了问题的起点、问题的原点之上,就是如何发展苏俄的经济?怎么发展呢?原来

25

的路子走不通,那就一定要走新的路子,列宁指出:“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能及的”。我们现在没有这个条件,也没有办法做好这样一些工作,不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因此既然不可能,是能力做不到的事情,就要想别的办法。

列宁指出:既然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应当利用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来实现这样的一种过渡。

那么,这样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国家资本制度,以前是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现在做不到,做不到怎么办?只有通过国家资本这样一种形式,这样一种间接阶段,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这就要说明什么是国家资本主义。在列宁看来,国家资本主义包括四种形式:租赁制、租让制、合作制、代销代购制。租赁制和租让制基本上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把工业企业,不管是大规模的还是小规模的,都还给资本家,或者说租给资本家,让他们来经营和生产,允许他们从中获取一部分的利益,其目的就是要将一些 中小企业生产的活力调动起来,要将一些大的尚不能开工的大型企业利用国外的资本,把它充分利用起来,恢复起来,使工业产品的供给,使社会产品的生产迅速恢复,得到有效生产,这是

26

租赁制和租让制的作用。合作制就是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力推行合作化或者合作社制度,通过合作社来改变过去分散的农业生产方式,变为一种自主自愿的集约化生产模式。所谓代销代购制,是指的商业的,要国家出一部分资金,来雇用一批作为商人的资本家,由他们来进行产品的销售和产品的购买,就通过代购代销制来促进和盘活一个国家的商业机制和体制,那么这样的四种机制就构成了列宁对国家资本主义的基本理解:租赁制、租让制、合作制、代销代购制。

国家资本主义的实质,其实就是通过发展商品经济,或者说建立起市场经济的体制,利用这样一种经济体制的因素,来发展社会的经济、来解放社会的生产力,最终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创造必要的条件,所以这是面临对国家资本主义的思路的认识。由此可见,列宁他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就是从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转向迂回过渡的思路。 (四)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那么在迂回过渡的思路当中,形成这样一种思路,就是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实现的,那么新经济政策包括哪些内容呢?也是四个方面:(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以前是征集农民的余粮,把所有农民所生产出来的余粮都收为国有,现在用粮食税来代替余粮征集制,

27

换句话说,在每年春耕之前,国家就公布缴纳粮食税的税率,这个税率其实是很低很低的,只有很小的一部分,那么农民在收获的时候,按照春耕时期的税率,上缴一部分粮食给国家,其余的粮食全部归农民所有,他们可以自由的处置这些余粮,这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粮食税所带来的优势恰恰是调动了农民进行生产的积极性,以前我全部的余粮都被收走了,当然没有积极性了,虽然现在我虽然向国家缴纳一部分的粮食,但是绝大部分都可以自行处理,我就可以用这些粮食和别人进行交换,可以出售,然后购买我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的补给,所以这样一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所以这个政策一经实施以后,当时一年两年期间,整个俄国的粮食播种面积成倍的增长,效果非常明显。

第二点,工业企业非国有化。以前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期间,所有的工业企业都收为国有,但是在新经济政策期间,国家将这些企业,将中小企业逐渐的归还给小资本家,让他们去自主经营,把大型企业以租赁制和租让制的方式让资本家去经营,这样调动起生产的积极性和生产的效率,迅速的补充社会所必须的工业产品。

第三个方面,就是大力发展商业。就是允许人民进城自由进行贸易。最后一个方面,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也就是说,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

28

在百废待兴的国家里,没有资本的资助,没有国外资本家的实力,不去和他们发生交往、发生联系,那么你想建成这样一种社会主义制度,你想发展经济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列宁特别强调,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在实施新经济政策期间,要特别注重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以上内容就是列宁晚年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继续思路。那么新经济政策实施以后,产生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也就是说,很多农民他们在这样的政策中获得了实惠,有了自己的余粮,工业企业也迅速得到扭转,工人们也恢复了生产,有了工资,生活物质也得到了改善,这是新经济政策所带来的优势和好处,他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但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也带来了问题,这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于列宁不是强调说,要用国家资本主义作为中间环节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吗,于是就在人民的心中产生了这样的疑惑,我们是要搞资本主义呢?还是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呢? (五)列宁对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说明

那么对于这样的一个问题,列宁认为非常有必要说明,所以在许多文章中,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都进行了反复的说明和动员。归纳起来,思路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如何看待国家资本主义在俄国这样一个落后国家的发展?首先列宁认为,国家资本主义它

29

在俄国这样一个国家里生根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当时的俄国生产力是落后的,所以要改变这样的一种落后的生产状况,向社会主义那样的一种所有制形式和经济形式过渡,是做不到的。既然做不到,所以,没有那样一个条件去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去建设,那么就只能通过资本主义,或者说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通过商品经济这样一种形式来发展社会经济,这也是符合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愿望的。这是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的诉求。因此列宁认为,国家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列宁指出,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具有进步性的,因为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它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以前的生产方式都是孤立、分散的小生产和小农经济,那么这样一种封建的、孤立的小生产、小农经济是相当落后的生产方式,尤其是和资本主义或者说国家资本主义这种集约化的、规模化的、社会化的生产相比,它是落后的,所以列宁反复强调,国家资本主义或者说商品经济的发展,相对于落后的生产方式来说,它无疑具有进步性。因此这样一种具有进步意义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式,为什么不能得到有力的贯彻呢?!而且它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所以列宁指出,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有进步性的,正是因为它进步,所以可以在俄国这样一片土地上生长下去。

30

第三个方面,列宁指出,国家资本主义它有资本主义的性质,它包含了商品经济,因此它确实会带来资本主义发展的危险,但是列宁指出,我们所实行的国家资本主义,恰恰是受到了国家的监督。也就是说,生产资料它都是掌握在国家手中的,大的工业企业也是掌握在国家手中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受到了国家的监督,这样的一种经济由国家监督、监管、测量、计算,因此列宁指出,由于国家的存在,由于无产阶级的领导,我们不应该害怕这样一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可以不用担心,它是受到国家监管和监督的。

最后一点,列宁指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搞市场经济、要搞商品经济、要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就必须发扬学习和借鉴的精神,向谁学习呢?向资本家学习。借鉴什么呢?借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就是说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和借鉴怎么去搞经济工作,怎么去抓经济建设,列宁曾经形象比喻道,说共产党人一定要成为精明的业主和批发商,因为你和狼在一块就要学会狼叫,因此列宁特别强调这一点说,共产党人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学习怎么样去做生意、怎么样发展经济、发展社会的经济建设。以上内容就构成了列宁晚年著作中的第二个内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以及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31

三、改善国家机关,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一)1921年前后苏维埃政权的两大威胁 那么第三个部分的内容也就是列宁晚年著作第三个方面的内容就是改善国家机关,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成为列宁晚年著作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呢?那是因为在1921那段时间里面,俄国或者苏维埃政权中出现了两大威胁,那么这两大威胁归纳起来就是两点。第一点就是无产阶级政权这种无限蔓延形成了气候,第二个方面的威胁就是因为苏联当时的政治体制面临着权力过度集中这样一种威胁。

官僚主义作风它的危害是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影响人们社会建设的参与,而权力高度集中,则会威胁高层领导集体的团结,甚至会导致党的分裂。所以这个两个威胁如果不得到有效的控制,那么苏俄这样一个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很可能会走向终结。所以为了消除这两大威胁,列宁对如何克服官僚主义作风,如果改变权力高度集中这样几个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

首先列宁指出在我们的国家机关里面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列宁指出我们面前摆着两个划时代的任务,第一个是改造我们原封不动的从旧时代接受过来的简直毫无用处的国家机关,也就是国家机关由于官僚主义的作风的存在,它的功能、它的职责都无法实现。

32

因此列宁才指出这是毫无用处的国家机关,因此要改变它、改造它。列宁指出我们国家的状况是怎么样的呢,他说即使不令人厌恶,至少也非常可悲,因此我们必须首先认真考虑怎样克服它的缺点。也就是说既然你要改变国家机关的状况,你要去对国家机关进行改革,首先要知道它的缺点是什么。

当时我们指出,列宁所看到当时俄国的国家机关所要存在的主要缺点就是官僚主义。那么官僚主义为什么对这样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呢?那么列宁指出苏维埃国家无产阶级政权社会主义国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人民民主。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但是正是由于官僚主义的存在,它严重的阻碍了人民民主,它妨碍人民积极的参加到政治生活中来。所以官僚主义作风首先它是对人民的民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那么第二点官僚主义作风它是会扼杀人民的积极性,列宁指出苏维埃俄国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那么最重要一个特征就是人民生机勃勃的创造生活和创造力。正是由于人民积极参与到生产建设中来,有了人民的积极性,才有了社会的蓬勃发展。但是列宁指出由于官员们刚愎自用的习气,由于官场上拖延、拖拉的作风,导致了许多有意义的人民事业都被搁置了。因此这

33

样的一种作风,扼杀了人民进行实践和建设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这样一种进程。因此它对社会主义建设构成了一种妨碍,要消除这样一种作风。

最后列宁还指出,官僚主义与作风所导致的腐败,严重侵蚀着党的肌体,危害着国家政权的性质。列宁曾经形象的比喻到,他说旧的制度虽然已经消灭了,但是它的尸体并不会因为旧的制度的埋藏而进入到坟墓之中,相反它的尸体会腐烂、发臭并影响着我们。虽然推翻了旧的制度,但是要想减少这种制度所带来的危害,减少官僚主义作风习性出来一个影响,还必须和这样一种作风进行斗争。

那么既然官僚主义这样一种危害如此之重,就要找到官僚主义作风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在这些无产阶级政权之中会产生这样的官僚主义作风呢?我们知道无产阶级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它是先进分子组成的。那么这样先进的政权中,怎么会产生重要如此落后的官僚主义作风呢?列宁分析就如下几条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旧体制的影响,也就是虽然无产阶级已经建立起来,但是旧的体制的影响并没有由于旧的体制的消亡而消灭,这样一种影响依然根深蒂固的存在于这个整个社会之中,因此它会成为一种新政治体中所出现官僚主义作风的重大原因。

34

第二个方面就是整个社会文化意识中所普遍流行的小农意识。那么列宁曾经指出官僚主义作风其实就是小生产者和小农他们的意识在上层精神建筑中的重要的体现。所以它跟这样一种意识是及其相联系的,正是因为广泛存在社会的小农意识才导致了这个官场上,导致了官员们他们大量存在的这样一种官场作风。

最后一点就是在新的政权、新的制度建立之初,由于整个苏维埃俄国人民这样一种文化的程度非常有限,所以在新的政权之中,在新的国家机构建立之时,他们不得不继续沿用了许多旧的政权下的官员和办事人员。那么这样一来,这些人把他们旧有的官僚主义习气带入到新的政权之中,也是官僚主义作风的一个重要来源。但是官僚主义作风产生的根源找到了,如何克服和消除官僚主义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旧的体制的影响还是人民的一种意识,还是人民现存的一种官员的一种文化素质,都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或者克服的问题。

(二)消除官僚主义作风的措施

那么因此要想消除官僚主义作风,怎么办?列宁思考的办法是要借鉴革命时期的作用,或者说借鉴革命时期的方法。那么革命时期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把主要矛盾入手,把关键点、关节点集

35

中力量解决掉,那么就能够有效的与官僚主义作风做斗争。

那么具体来说,怎么操作?列宁指出要想克服官僚主义作风,首先应该从工农检察院入手,也就是说要改善国家机关,关键是在于改组工农检察院。那么为什么改组工农检察院如此重要呢?是因为工农检察院在当时的俄国是国家的检察机关,也就是说由工农的检察院担负着对监督各国家机关和经济管理机关的活动,监督各社会团体,检察苏维埃政府法令、决议的执行情况,因此这样一个监督机构和一个检察机构,实际上是拖延和官僚主义习气做斗争的一个部门。然而这样的一个部门,当时领导是由斯大林兼任的。那么斯大林兼任工农检察院期间并没有有效的去发挥检察院的作用,而是把它作为自己进行政治斗争的一项工具。所以工农检察院实际上并没有起到自己所应该发挥的作用和功能,所以列宁指出要对工农检察院进行改革,进行改组,通过这样一种改组使工农检察院真正能够行使它的职能,所以它就有效的和国家机关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官僚主义习气、作风进行深刻的斗争。那么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基本的思路,就是说要改组工农检察院,这个问题是针对官僚主义作风的。

那么当时的俄国或者说当时的苏维埃政府之中,还

36

存在着一个另外的威胁就是权力过渡的集中。列宁在晚年期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口授文章,叫做《给代表大会的信》,在这封信中,他是分两次口授完成的。那么在口授的这封信中,许多理论家把它也视为列宁晚年的政治遗嘱。因为在这封信中,列宁对斯大林这个人进行了一个评价。我们知道列宁和斯大林,他们之间的关系,其实在晚年之中存在着很多紧张和问题。列宁在口授给代表大会的时候,对斯大林做出了一种评价。他说斯大林这个人非常的鲁莽和粗暴,因此如果说他掌握的绝对的权利,掌握的最高的权利之后,他是否能够有效的去行使自己的一种这样的权利,列宁是没有把握的。所以他在给代表大会的信中,强烈建议将斯大林从总书记的位置上调离开来。调离开来的目的就是防止他掌握最高的权利,最后怕他会导致整个苏维埃高层的领导分裂,影响政权的稳定。

那么这样一封信口授完成之后,列宁就把他交给了自己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但是斯大林知道了这封信的存在,因此他严厉的批评了列宁的妻子。因为当时列宁躺在病床之中,医生是不让他进行口授的,但是他还是口授了。所以他批评了克鲁普斯卡娅,克鲁普斯卡娅感到很委屈,嚎啕大哭,在地上满地打滚。实际上就是想说明我是一个老党员,长期从事党的工作,但是在这么

37

长的时间里面没有人像你这样批评过我。于是她把这样的事情告诉了列宁,列宁也非常的生气,向斯大林要求说,必须向我的妻子进行道歉,否则我们就断绝关系。斯大林也很强硬,我认为我是为你安全着想,我没有必要道歉,我们没有做错事情。所以从这样一个事件来看,列宁当时对斯大林的这样一种粗暴的行为,他的一种执政的能力产生了深刻的忧虑和担忧。因此他希望从代表大会将斯大林从总书记的岗位上调离开来,他指出这可能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事,后来所发生了一切恰恰证明了列宁的担忧是正确的。那么为了防止权力过渡集中,为了防止党的高层领导的分裂,列宁也希望通过改组工农检察院并形成中央检查委员会的这样一种形式来监督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形成有效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来防止这样一种威胁的存在。

所以经过这样两个问题的思考,列宁形成一个完整的改革思路。这样一种改革思路的切入点就是工农检察院。也就是说,首先要将工农检察院按照宁可数量少一些,但要质量高一些的原则,将真正具有现代管理素养的人才来吸纳到工农检察院当中。对他们进行培养,要把他们的人数从以前的规模缩减人数到300-400人之间,并且把真正的一些人才吸纳进来,,培养他们。那么工农检察院改组之后,行使其他的责权。列宁指出工农检察

38

院的地位同时需要提高,那么如何提高呢?就是要通过中央监察委员会和工农检察院合并。那么首先要把工人和农民之间的优秀代表选拔出来组成中央监察委员会。那么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地位和最高领导机关中央委员会的地位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中央监察会的委员和中央委员是具有同等地位的委员资格,他们的审查、准入、机制都是一样的,因此中央监察委员会和工农检察院结合起来之后,就有中央监察委员会这些委员来分管工农检察院中的具体的工作。这样一来既提高工农检察院的地位,也能够更加有效的行使中央监察委员会的职责,他们就是要监督权力的实施和运作。那么与此同时列宁指出,应该将中央委员会的人数扩大,也就是说中央委员会人数过少,形成这样一种分裂的集团,那么党的最高领导机关的分裂也就越高。但是如果把中央委员会的人数扩充,扩充到70-100人的话,那么中央委员会面临分裂的危险越来越小,而且中央委员会它的下设机构是由组织局、政治局、书记处等单位构成的等等,那么这样一个中央委员会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中,最具备走向党的代表大会,或者说党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样一种可能性,那么列宁认为中央委员会不应该单独的成为党的最高领导机关,而是应该同中央监察委员会一道,使这两个委员会平行起来,共同的成为党的代表大会,或者说成为

39

党的最高领导机关。这样一来就行为列宁晚年对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整体的思路,他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改组工农检察院,实现中央监察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的平行,成为党的最高领导机构,让中央监察委员会来监督中央委员会的权利,形成了这样一种监督和制约的体制,这也是列宁关于用权利监督权力、用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的一个初步的体现。以上内容就是列宁关于改善国家机关和改革一些政治体制的一些探索和思考,虽然这些探索和思考没有形成体系,还没有形成制度,但是这样一些思路是闪着思想的火花,值得我们今天来借鉴的。我们今天在强调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当中,这样一些有价值的思想,应该成为我们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具有借鉴价值的重大思想资源。

四、推进全体人民向社会主义文明迈进

最后我们来看第四个方面的内容就推进全体人民向社会主义迈进。社会主义它是一种先进的文明状况,它不仅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文明的状态。那么无产阶级它是整个社会中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因此它本身具有先进性,可以从某种状态说他们已经进入了文明的程度。但是俄国的情况非常特殊,无产阶级数量少,无产阶级也不是那么成熟,而且有大量的农民和小农,因此这样一个群体如何能够真正的向社会主义制度和社

40

会主义文明来迈进。那么是列宁要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离开了全体人民向社会主义迈进,那么这样一种社会主义也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

所以在列宁的思考的过程中,他所要面临的问题就是要推进全体人民向深证的社会主义文明进行发展,去实现。

(一)巩固工农联盟

那么这样一个过程中,列宁思考三个重要的问题。第一个就是关于如何巩固工农联盟,通过工农联盟,通过工人阶级来带领着农民去走向社会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文明这样一个过程。

那么第二个是推行合作社制度,那么推进合作社制度主要是针对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从生产的角度去理解这个社会主义的文明就是推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这三个就是更具有针对性的要加强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的提升,那么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解决好农民的文化教育问题,所以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其实都是指向了全体社会人民向社会的更高的一个发展阶段一种进项的一种探索。

那么这样一种探索在列宁的表述中首先是讲的工农联盟的事情,他指出在苏维埃共和国内,社会制度是工人和农民这两个阶级的合作为基础的,因此离开了工农

41

联盟就没有了无产阶级的政权,所以列宁指出我们共和国的命运归根到底取决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一道走。也就是说要有一个紧密的工农联盟,没有这个联盟就没有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但是恰恰事与愿违,列宁说农民对于无产阶级政权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当时的社会里面恰恰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就是农民不愿意跟着工人阶级走,他不信任工人阶级了。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呢?为什么工农关系这样一种天然的联盟会处于破裂,关系恶化呢?其实作为重要的原因恰恰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的影响。也就是说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了工人阶级生活没有必要的保障,同时农民的利益也受到了严重的侵害。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限制了贸易自由,因此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而农业和工业,农民和工人这样一种天然的经济联系就被割断了。因为农民生产粮食,他有自己的余粮,而我的余粮我不可能都吃完,所以我们的粮食一定要拿到市场上和工业产品发生交换的,这次在交换的过程之中才满足了自己生存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和生产的需要。可是这样一种联系在战时共产主义期间被人为的割断和阻断了。所以说再加上这样一种政策,剥夺了农民的大量的粮食剩余,使得农民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他不再信任工人阶

42

级的领导。

所以列宁指出,没有两个阶级在经济上的联盟,那么工农联盟连几个星期都维持不下去,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要是想把这两个联盟重新的、紧密的联系起来,那么就必须把这两个联盟在经济上这样一种联系恢复下去。所以新经济政策所要实现的目的恰恰完成了这样一种任务,它就促进了工业和农业产品之间的流转,因为农民有了自己的余粮,它可以和工人产品,和工人发生交换。这样一种交换使得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之间流转起来,这样工农联盟之间的关系,经济关系得以恢复,那么工农联盟就重新的建立起来了。那么这是从经济关系的视角,从工人阶级对农民阶级的领导,从工农联盟的关系去探索这样的一种过程。

(二)推行合作社制

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是指的合作社,也就是要推进和发展合作社制度,这个问题直接针对的是农业生产方式。也就是我们知道,俄国本身是以小农经济和小生产为主体的落后国家,那么在农业生产上更是如此,更显得落后。那么如何改变现在的这种状况,确实要从生产的方式这样一种角度去切入。当时列宁所提出的设想就是要从农村推进合作社制度,但是列宁本人对合作社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那么什么是

43

合作社呢?实际上合作社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是视乎是集体农庄,大家一起生产、一起分配,然后一起平均分配、按劳分配,吃的一样,种的一样都是统一的这样一种生产模式。其实这不是合作社的根本或者说是最初的面貌,那么合作社是怎么产生的呢?其实早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前,在俄国的城市和乡村的合作地带就已经出现了很多合作社组织,因为合作社组织它首先是一个集体的社会形式。那么在生产的过程之中,生产者在生产的不同环节,也就是说在生产的这样一种分配、交换、消费以及生产的环节之上,他们处于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考量,自愿自觉的把生产的各个环节组织起来、结合起来。例如我们把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形成了生产的合作社。例如我们把产品结合起来,形成了产品销售的合作社。我们把对要素结合起来,形成了对信用的合作社,农村信用的合作社。那么也就是说生产的各个环节里面,农民自发的这样一种结合形成集体经济的形式就是合作社的组织。但是列宁在十月革命之前以及在十月革命后的三年之中,他对合作社的认识是反对的,他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形式,因此要严厉的加以禁止。但是随着列宁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认识的转变,他认为合作社制度作为一种农业的生产模式,作为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它是有利于社会经

44

济的发展的。因此它作为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应该被确立下来,这是列宁对合作社的第一次转变。随后列宁对合作社制度又进行了一次新的认识,他认为合作社如果说是在农村真正的推行开来的话,那么农业的社会主义制度就真正的建立起来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合作社制度是对农民,他们追求利益,追求个人在生产的过程之中实现最高效的这样一种利益诉求的让步,不再用国家来干预农业生产。而是让农民自行的、自发的组织起来规模化的生产,这就是对农民利益的一种考量。另一方面这样一种合作社又是在国家的监管之下,又受到国家的监督、鼓励和促进,因此这样一种合作社,它就改变了自身所原来所具有的资本主义性质。所以列宁指出,如果说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受到了国家的监督和监管,那么这样一种合作社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所以列宁看到在农村发展合作社制度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项制度。所以列宁对合作社的认识也经历了反对,然后到认识,以及形成文明的合作社制度就是社会主义这样一种新的认识。

那么这样一种新的认识在列宁在《论合作社》这篇文章他明确阐发这样的思想,他说:“既然国家政权掌握在工人阶级手中,既然全部生产资料又属于国家政权,那么我们要解决的任务的确就只剩下居民合作化了。”也

45

就是真的把农民生产中像合作社这样一种生产方式真正的推导开来,那么社会主义的农业方式也就建立起来了。

那么为了建立起这样的一种制度,列宁也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制定了很多有价值的原则,例如要考虑农民的意愿。生产的合作社一定是农民处于自身利益的考量,自发、自愿的结合起来,而不是通过国家强制性的结合,一定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他们自由自觉的在生产的过程中形成合作社。

第二就是要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要考虑到简便易行。也就是说用政策来扶持合作社的发展,一定要考虑他们本身的文化素养不高,因此的政策的方针制定要简便易行,要农民要看的懂,让人民能够充分的认识到要合作制,这样一种生产方式是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所以他们才能自愿的加入到这种生产方式之中,要简便易行。

第三是要加大国家资助,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制度的建立都是需要相对的财政投入的。列宁曾经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花了几万亿卢布才建立起来的,因此我们要建成合作制制度同样需要要国家大力的财政支持,要给农村这个合作社进行贷款、多投入,到贷款给工业企业还要多的钱,这是国家资助在这样一种推行过程中作用。

最后一点就是要处理好合作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因为合作制度还是合作化的生产,它是一种集约化

46

的、规模化的生产,因此它对生产工具,对生产资料进行更高的要求。它需要大量的农业器械,需要大量的现代化设备,而当时的俄国是工业发展相对滞后,没有足够的条件去做那么多的农业器械。因此合作化也受到了一定物质保障的制约,但是这样一个问题在列宁看来说,处理好合作化和工业化的进程,要通过合作化带动工业的发展,同时工业发展起来以后要反补农业化这样的生产,要他们之间有效的互补,相互促进。也就是说要处理好合作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那么列宁晚年关于推行合作制思想实质归结为一句话,其实也就是要通过利益关系,把大工业和农业联系起来,要通过工业的发展带动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真正的进入到现代化的模式,真正的推进整个农业,它的现代化的发展水平,这就是他们合作社的思想实质。

(三)加强文化教育

那么最后一点有了工农联盟的经济的联系,有了农业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同时还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前面我们指出俄国的农民文盲很高,没有经历过正规的文化教育。所以列宁特别强调要在农民中加强基础的文化教育工作,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因此在这个过程就需要发展教育事业,而发展教育事业首先当然是要提高教师的待遇。列宁指出要给我们国家的教师至少给予

47

像西方发到国家一样的待遇、一样的水平。同时通过这样一种发展教育事业,也要重视城市的教育资源向农村转移,也就是说通过城市带动农村的教育事业发展,支援农村的教育事业发展,使他们携手共同走向深证的社会主义文明制度。那么以上内容就是列宁晚年关于他如何推进这样一个群体的人民,也就是说推向农民怎样真正的走向社会主义制度,走向真正的文明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探索。那么以上内容就构成列宁晚年著作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四个方面的探索。 五、列宁晚年著作的启示意义

那么这样一些探索或者说列宁晚年著作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而言有什么样启示意义呢?那我想这一部分也是我们这一堂课一个重要内容。那么首先谈著作的启示意义,实际上我们就是要回答如下几个问题,第一就是我们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在21世纪我们是否还有必要去学习这个产生于90多年以前的一些列著作。第二列宁关于落后国家所进行了一系列尝试是针对俄国国情的,那么这样一个有针对性的探索性实践对于我们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言,能否有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呢?第三我们作为共产党员,作为领导干部是否能够从列宁的晚年著作中汲取一些共产党人所应该具备的精神素养呢?我想这些问题的回答无疑是肯定的。那么我想

48

它的启示意义归结起来分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一个方面就是要科学的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也就是说对于落后国家而言,我们长期所要探索和回答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是对于苏俄也好,还是中国也好,都有许多认识上的曲折和困难、错误。那么邓小平曾经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俄国搞了很多年,但是它没有搞清楚,列宁搞了一个先进政策,思路比较好,但后来苏联的体制僵化了。也就是说在邓小平看来什么是社会主义?只有列宁是认识清楚的了,他的先进政策的思路是正确的,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呢?社会主义对于落后国家而言,它是一个不够格的。也就是说我们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来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我们离真正的社会主义文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那么这样一段路就是发展的道路,就是建设的道路,就是要不断通过解放生产力、不断的发展社会经济,才能真正实现落后国家向先进的社会主义文明国家的,这样一种转变和发展。

因此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恰恰是要立足于国情的,所以列宁晚年这样一种思路正是他立足于当时俄国的现状和建设条件,认清了俄国在这样一种文化上,在

49

经济上,在政治上这样一种落后境地才真正意识到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建设,这和平的文化组织是多么的迫切和紧迫。也正是这样一种认识,才使得列宁能够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但是列宁逝世以后,先进的政策没有被坚持下来,也没有得到这样一种有效的延续,使得俄国最后走向了僵化、封闭的体制,也至于最后导致了苏俄的解体。

有一位著名的马克思理论家曾经指出,他说苏联之所以会走向解体,恰恰是因为当时长期存在苏联政治体系中的官僚主义集团,正是因为没有有效的克服它们使得苏联最终走向终结。所以由此可见从我们具体的国情出发,从我们具体的实践出发来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十分重要的,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工作。

我们今天对这个问题形成了非常深刻的认识,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今天所要完成的总任务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这样一个过程的前提恰恰是因为我们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那么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落后的生产力和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之间的矛盾,我们的生产力水平还不够发达,我们的经济发展的还不够充分,所以等等这些问题给我们留下中心的任务就是发展。实现发展是我们的第一要务,这也是立足于国情来认识社会主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j7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