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一中语文高考模拟试卷

更新时间:2024-05-21 12: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福建省厦门一中语文高考模拟试卷

第1卷(选择题共21分)

一、(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回答1—2题。

生态灾难不能重演

国务院发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明确提出了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目标。国家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生态破坏将使人们丧失适于生存的空间,并由此产生大量生态难民而冲击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环境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因果关系千丝万缕,生态破坏绝不会因一墙之隔而得到抑制,更不会因人为的某种界限或武装力量的抵御而受阻隔。据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统计,每年各种生态灾难所造成的生态难民达1000万以上,他们是由于得不到赖以为生的食物、饮水而流离失所的。目前,被列为世界性生态灾难的土地荒漠化,正以每年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我国境内由西向东扩展,跨省越市、长驱直入。河北怀来县南马场的沙丘距天安门仅72千米,且还在以每年3~5千米的速度南推。荒漠是生命的地狱,是地球的癌变,也是离我们不太遥远的现实。近来,沙尘频仍,危害之烈,史所罕见。在草原、耕田沦为荒漠后,许多原住居民只好沦为生态难民。由此沙进人退,背井离乡产生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已不容忽视,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对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社会安定、民族团结都造成严重的压力。

另外,自然生态的失调与不适,还日益导致人类众多文明疾病的出现,因为人类的身心病(如对武装的崇拜和暴力文化的泛滥)和自然的岌岌可危是密切相关的。这种不安全性的增加将危及文明存在的基础,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比军事威胁更大。许多古代文明的完全消失就源于生态基础的沦丧,正所谓“生态危机源于心态危机”、“地球荒漠化源于情感荒漠化”。

生态主义者认为,应将安全问题扩充为对现代社会中不安全因素的全面反思,生态更被视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之堤的溃决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不可持续的竭泽而渔,寅吃卯粮,蚕食绿色,要钱不要命的生存方式所致,更有来自境外的生态侵略!国外一些穷奢极欲的消费市场构成对中国野生动物生存状况的严重危机,欧洲时装市场对“沙图什”的需求使中国特有的藏羚羊尸横遍野;中东达官贵人对猎鹰的喜好使中国西北的猎隼屡遭捕捉走私;韩国对熊胆粉的消费使中国数以千计的野生熊类身陷囹圄;日本情侣有互赠相思鸟的风俗,中国出口商便大量收购野鸟,导致自然界鸟少虫多,加重了生态失调;日本人自己不砍一棵树,却大量从中国进口一次性木筷;西方国家自己不养羊,却资助中国养。他们得到的是羊绒,所谓“第一世界享,第二世界纺,第三世界养”,使我们中国落个水土流失、植被破坏-——这种以开发、贸易之名用金钱开路的赤裸裸的生态侵略不用耗费一枪一弹,便直捣我国腹地,特别是西部生态脆弱之地。这种持久而广泛的对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根基进行的鲸吞蚕食,巧取豪夺,其灾难远比一场战争的创伤更严重,祸患更长久!诸如荒漠化一类的生态灾难现已构成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

西部开发,生态建设先行;林草不兴,国土不宁!必须正视:在国家安全上,我们正面临一

种再多武装力量也无法保障,却关乎民族危亡,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社会能否稳定的安全问题——生态安全。 (节选自《科普博览》)

1.下列对“荒漠是生命的地狱,是地球的癌变,也是离我们不太遥远的现实”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荒漠是世界性的灾难,世界上许多居民因为土地荒漠后沦为生态灾民。

B.河北怀来县南马场的沙丘还在以每年3~5千米的速度南推,已构成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

C.荒漠最大的恶果是使人们得不到赖以为生的食物和水,不得不背井离乡,流离失所。

D.人类由于至今没有对赖以生存土地的荒漠引起重视,即将面临丧失生存的空间威胁。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荒漠化已构成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要得到彻底根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退耕还林,退木还草。

B.要防止水土进一步流失,预防植被惨遭破坏,保证国家的生态安全,就必须把住出口关,禁止一切野生动植物的出口。

C.荒漠带来的沙尘长驱直入,已经没有了省界和国界的限制,生态侵略必将使实施生态侵略的国家自食其果。

D.那种竭泽而渔,寅吃卯粮,蚕食绿色,要钱不要命的生存方式必将造成生态之堤的全面崩溃。

二,(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回答3—4题。

双重排斥与双重异化

教育对休闲的双重排斥,导致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学校与休闲在起源上的同义,绝不是巧合.从本质上看,教育是人这一特殊的物种享受休闲的特有方式.动物只有嬉戏,没有教育.人类除了有儿童自在的游戏玩耍之外,还创造了一种新的休闲方式,那就是教育.通过这种特殊的休闲方式,人类创造的文化得以传递并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但现在的教育通过不休闲和不教育这两种方式排斥了休闲,变得只与工作有关,而与休闲毫不相关,那这教育还是教育吗

从自然的角度看,学校和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生活,并在顺应的基础上引导儿童的生活.换句话说,在童年阶段,儿童生活的特性,就是这一阶段的人性内涵.学校和教育首先应该顺应儿童生活的这种特性,然后才是引导和提升.如果学校和教育排斥了休闲,儿童一进入学校和教育场域,就好像一下子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其原有的生活方式戛然而止,这种落差是不是也太大了?如果适应不好,就会被贴上终身都可能难以揭除的标签;如果能够适应,其本性的压抑与丧失该有多大!儿童要么不适应,要么得改变本性来适应,那这种教育不是异化的

吗?

尼尔?波兹曼认为:\由于局限儿童于书本学习,由于他们受制于书本学习者的心理以及学校和家长的监督,印刷向儿童关闭了日常生活的世界.\儿童一进入排斥休闲的学校,其日常生活世界的大门就被关闭了.自在的、游戏的、独立于成人的生活方式在学校里没有空间,学校排斥儿童日常生活的这些特性,而倡导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工作化\的成年人的生活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是一概地反对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生活方式,而是反对将学校生活变成这种单一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不能将儿童日常生活的一些特性,比如游戏性延展到学校生活中,使其成为一种整合的,互渗的生活呢?在两种生活之间竖起一道门墙,将儿童的特性关在门外,既异化了教育,也异化了儿童.

在教育对休闲的双重排斥下,儿童在人生的初期阶段就开始了繁重的\工作\——学习,使学生变成了\工作化的儿童\身着校服的儿童与身着工作服和职业装的成年人没什么两样,都是早出晚归,都是形色匆匆.正常的参加工作时间是成年之后,起码要到18岁之后,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儿童只要达到入学年龄,似乎就开始\上班\了.要不然我们为什么常说\学生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学生的天职就是把功课搞好\呢 实际上探究是人的天性,人是天生爱学习的动物.处在人生初级阶段的儿童无时无刻不在通过游戏等自己的方式探索着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物质和社会世界.排斥休闲的教育将学习\工作化\一个明显的后果是剥夺了学习的快乐.符合儿童探究天性的学习,在排斥休闲的教育体制中变成了类似于成年人为养家糊口不得已为之的枯燥乏味的\工作\真是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

(摘自《新华文摘》2006年第17期)

3,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教育对休闲的双重排斥,导致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

B,在排斥休闲的学校里,自在的,游戏的,独立于成人的生活方式没有空间.

C,学生进入了排斥休闲的学校,顺应其特性的生活世界的大门就关闭了.

D,违背儿童特性的教育,包括异化的教育体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4,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教育是一种新的休闲方式;正是通过它,人类创造的文化才得以传递并不断创新.

B,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休闲方式,它反对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成年人的生活方式.

C,排斥休闲的学校教育,其特征是先顺应儿童生活的特性,然后才是引导和提升.

D,作者认为,儿童到了入学年龄,就应开始\上班\了,\学生的天职就是把功课搞好\正说明了这一点.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7题。

醉书斋记

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筲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倾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一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②,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倘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意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敝帽子。②刘伶断饮:刘伶戒酒。《晋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 省:知道。

B.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烂漫:坦率自然的样子。

C.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僻:怪僻,

D.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 赚:获取。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 遂自投汨罗以死

B.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C.余倘然久之 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D.仍挟一册与俱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鲜红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知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B.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组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囚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D.作者本打算成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颜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

第11卷(共129分)

四,(24分)

8,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注),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孟子?梁惠王下》)

注】\囿\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译文:

②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

译文:

(2)孟子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9,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答题.(6分)

山路见梅感而有作

钱起

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

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来.重忆江南酒,何因把一杯。

【注】蜂,一本作\峰\

关于上面《山路见梅感而有作》一诗,清代纪昀有评价说:\特有情韵\还说\五六(句)最佳\完成下面(1)-(2)题.

(1)诗中第六句\晴日数蜂来\历来版本有分歧,一作\蜂\一作\峰\请结合自己对诗作主旨的把握,谈一谈你会如何选用,并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

(2)请从创作手法运用的角度谈一谈你对纪昀\特有情韵\这一评价的理解.(3分) 答:

10,默写填空(8分)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① ( ),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②(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

③潦水尽而寒潭清,( )。

④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 ). (司马迁《屈原列传》)

⑤《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师说》中与此意思相近的名句是:( )。

11.简答。(每题用100字左右作答,四题任选两题。共10分,每题5分。)

(1)简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经过。

(2)请简述宝玉挨打的起因。

(3)简述《巴黎圣母院》中伽西莫多这个人物。

(4)简述《复活》中玛丝洛娃的故事。

五,(17分)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会飞翔的人(节选)

朱以撒

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许多树在北方的深秋都是这种凋零的状态,变得毫无诗意而让人感到单调和枯索,如同一只美丽的锦鸡脱去一身毛羽那般.这时便可以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废了.

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我经常用这样的方法来识别这个古文人和另一个古文人的差异,有时一些很小的差异也别想遮掩.老子的文字词约意丰,简练过了头,就让人恍兮惚兮一时摸不着头脑;孔子的文字要比前者生动一些,有的形象性足令读者倾倒;孟子学说虽说是孔学的发展,但在描述上走向更精美细腻的刻画;至于韩非子的文字,善以寓言出手,挥洒轻松里,笑后颇寻思。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尽管社会后来的发展明显地遵循孔说来立名立言,可是要让自己愉悦和自在一些,则不妨多多翻些庄子的文墨.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是如何地飞翔的.

庄子的超脱很轻易被捕捉.据说他曾经做过蒙城的漆园吏,也曾经有楚威王拜他为相遭到拒绝之说,余下的生活痕迹就不甚了了.现在似乎也没有什么人去对庄子行踪作细致的考定.那个时节各式各样的人物,都离我们太远,有的已经模糊得如同雾色一般不可一鞠.庄子的生动诙谐无法具体形象化,因而也无法使他从历史迷雾中走出来,让我们真切地有所感受.我当然也品味了老子的玄乎,孔子孟子的实在,韩非子的狡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敏感,尽管实在的人要遵循孔孟之说去建功立业,但在精神上,我还是更倾向庄子,以至于后来把诸子篇章略过,只余庄子.

飞翔的庄子只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洲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魇,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读他的《逍遥游》,首句突兀而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啧啧,真让人叫绝.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他们那么遥远,却居然生出这样浪漫的情调.不消说这是先秦时期独一无二的寓言表现天才,即便在后来,我们又能找出谁来与之相媲美呢 这些超现实的荒诞怪异的人物,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可见物质和精神并不是合比例延伸的.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的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释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

12,根据原文给加点字填写正确的注音.(2分)

狡黠:( ) 梦魇

)

13,作者在比较诸子作品时,发现了哪些差异 (5分) 答:

14,从节选的这段文字看,作者说庄子是\会飞翔的人\理由是什么 (3分)

答:

15,简析《会飞翔的人》的对比手法的运用,写一篇二百字左右的赏析短文.(7分)

答:

六、(10分)

16.下面文字在标点和语言表达方面有多处错误,请找出加以改正。(4分)

①大量事实证明,②情感是调节师生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③教学效果的好坏,④很大程度上决定师生感情的好坏。⑤师生间搭起感情交流的桥梁,⑥二者互相合作并尊重,⑦教学效果就会好,⑧否则,⑨教学效果不但不能够得到保证,⑩反而还会下滑。 17.汉字,字母,数字的形体有很神奇的功能,有时它能与其意义存在一种特殊的联系,有时又可以用比较幽默的方法记住它.比如:\巾\对\币\说:\儿啊,你戴上博士帽时,也就身价百倍了.\再如:\个\对\人\说:\我不比你们年轻人了,没有手杖寸步难行哟.\请仿照例句完成下面三个句子.

①\尺\对\尽\说:\ .\

②\土\对\丑\说:\ .\

③\兵\对\丘\说:\ .\

七,作文(70分) 题目:我有一个梦想 参考答案

第I卷

一,(6分,每小题3分)

1,D(“至今”不合事实).2,B(过于绝对化)

二,(6分,每小题3分)

3,A(提示:划线部分阐述的是教育对休闲的排斥和对儿童的异化,而A项阐述的是双重排斥与双重异化的关系)

4,A(提示:B项反对的是\将学校生活变成这种单一的生活方式\项排斥休闲的教育是不会顺应儿童生活特性的;D项作者反对这观点,注意原文中的\讽刺意味\

三,(12分,每小题3分)

5,D(赚zuan:哄骗.) 6,C (之:衬字;她.)7,B

第II卷

四,(24分)

8,(10分)(1)翻译(6分)①(3分)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认为小,不也是很合情理的吗 (注意\焉\以为\及反问句式)②(3分)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地面,就是在国内设置了一个陷阱.老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应该吗 (注意\则\是\为\等字)

【译文】齐宣王问孟子道:\周文王的狩猎场,方圆有七十里,有这回事吗 \孟子回答说:\在史籍

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说:\象这样狩猎场大吗 \孟子说:\老百姓还认为小呢.\宣王说:\我的狩猎场,方圆只有四十里,老百姓还认为大了,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文王的狩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认为小,不也是很合情理的吗 我刚到齐国边界的时候,打听了齐国的重大禁令,这以后才敢进入.我听说齐国国都郊外的地方,有一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杀了那里的麋鹿就象犯了杀人罪.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地面,就是在国内设置了一个陷阱.老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应该吗 \

(2)只有与民同乐,才能得到百姓拥护。

9,(6分)(1)(3分)选择\蜂\或者\峰\都可以,关键是要考查学生是否把握全诗主旨,并进行合理阐发.参考答案:

A,选\蜂\落脚于梅花的馥郁的香;(1分)梅花尽管生长于山中偏僻之地,但花香仍然有蜂来光顾,梅花之魅力可见一斑;(1分)实际是以拟人手法来烘托花香之盛,借以抒人之怀.(1分)(意思对即可)

B,选\峰\落脚于梅花的峭拔高洁的品性;(1分)梅花生长于山中偏僻之地,但其品性仍有山峰来辉映,自然超凡脱俗;(1分)实际是用拟人手法来烘托其品性之高,借以抒人之怀.(1分)(意思对即可)

(2)(3分)此诗刻画山梅,着力传其神,开于冷僻之处,但并非全然沉寂.(1分)借山梅抒发自己的感慨,关照了人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兴\的手法的运用;(1分)咏山梅,旨在写人,表意含蓄而又有情致,因此\特有情韵\分)(意思对即可)

10、11题略

五,(17分)

12,(2分,每个加点字1分)狡黠:xiá 梦魇:yǎn

(2)(2分,更正一个字得1分)(考)订 (不可一)掬

13,(5分)

老子的文字词约意丰,过于简练,显得玄乎;(1分)孔子的文字稍微生动,形象性强;(1分)孟子的文字描述精美,刻画细腻,二人都很实在;(1分)韩非子挥洒轻松,耐人寻思,但很狡黠.(1分)总之,都不如庄子文采焕然,生动诙谐,愉悦自在.(1分)(意思相近即可)

14,(3分)因为庄子人格洒脱自由,生活不受物累,作品浪漫无拘.

15,(7分)示例:

非常娴熟地运用比较思维,把庄子与其时代相近或相隔不远的老子,孔孟,韩非子等进行对比,彰显了庄子的独特个性,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2分)文章主要是从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两个

方面进行比较的.(1分)在语言方面,用老子的词约意丰,简练过头,孔子的稍微生动,有形象,孟子的描述精美细腻,韩非子的善用寓言,挥洒轻松,和庄子的潇洒绮丽,生动诙谐作比,突显庄子的个性.(2分)在思想内容方面,以老子的玄乎,孔孟的实在,韩非子的狡黠,来比照庄子的荒诞怪异,幽微蕴藉,突出他的特色.(2分)在比较中,我们清楚地感受到庄子之不与其他人一样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1分)(意思相近即可)

六,(12分)

16,(4分,改对一点得一分)

(1)第①处 “ ,”改为“:” (2)第 ②处删除“人际”(3)第④处“决定”后加“于” (4)第⑥处“合作并尊重”改为“尊重并合作” (5)第⑦处“,”改为“;”

17. (6分,每小题2分)

示例:①\尺\对\尽\说:\姐姐,检查结果出来了,医生说你怀的是双胞胎.\

②\土\对\丑\说:\别以为披肩长发就时髦,其实骨子里还是老土.\

③\兵\对\丘\说:\老兄,你看战争有多残酷,两条腿都被炸飞了.\

七,作文(70分)按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福建省福州市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质量检查语文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21分)

一、(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在龙起源问题上,人们争论颇多:一说龙是某种生物或几种生物的组合,如蛇、马、鱼、河马、蜥蜴、鳄鱼、恐龙、松树等;又说龙是某种自然现象或多种艺术化动物叠加组合而成,如云、虹、闪电、合并了的图腾、物候代表形象的组合等。如现代诗人、学者闻一多在其《伏羲考》一书中就曾认为:“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这表明在当初那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內中以蛇图腾最为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上述诸种推断,或基于对龙性的理解,或源于考古佐证,不一而足。客观地说,龙既然共识为信仰之物,又经迭代幻化,令人对龙之源头的甄别更多只会是满足龙之传人的一种追根溯源的求全心理罢了。

考古发现,大约至商代,已出现完备意义上的龙形,此时之龙已是长躯、硕口,有角和足,呈飞翔之状的神性动物。而“龙”字出现的则更早一些: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70余种龙字,这些龙字多是典型的“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象形文字,其所“象”之“形”则为长身而曲。巨头大口;多长有角,或有足或无足。呈现动物形态。最晚至汉时,龙的基本內涵已经形成:它是人神相通的助手与坐骑,如诗人屈原在《九歌》中就多有描写神人乘龙的诗句,“乘龙兮辚辚,高驼兮冲天”,“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等;龙又是司掌云雨河泽的神兽,《周易》中有“云从龙,风从虎”之说;在民众信仰中,龙更是显示吉祥灾变的灵物,《礼记?礼运》中曾有:“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淮南子》有云:“万物羽毛鳞介皆祖于龙,羽嘉生飞龙,飞龙生凤凰。”

l.下列不属于“龙起源”说法的一项是

A.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图腾的结果。

B.是由上古神话传说中描绘的神性动物演变而来的。

C.是云、虹、闪电等自然现象与蛇、马、鸟等艺术化动物叠加组合而成的。

D.是蛇、马、鱼、河马、蜥蜴、鳄鱼、恐龙、松树等多种生物的组合。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龙是否为民众的信仰之物,基于对龙性的理解不同,专家意见不一。

B.龙形的出现,大约在商代,这时的龙长躯、硕口、无鳞、有角和足、呈飞翔之状。

C.甲骨文和金文出现的70余种龙字,都是象形字,字形都呈现龙的形态:长身而曲、巨头大口,多长有角,有足或无足。

D.人神相通的助手与坐骑,司掌云雨河泽的神兽,显示吉祥灾变的灵物:这些是龙的基本内涵。

二、(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地质工作者在海洋中钻探时,发现了一种看上去像普通干冰的东西,当它从海底被捞上来后,那些“冰”很快就成为冒着气泡的泥水,而那些气泡却意外地被点着了,这些气泡就是甲烷。据研究测试,这些像干冰一样的灰白色物质,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结晶形成的固态混合物。目前的科研考察结果表明,它仅存在于海底或陆地冻土带内。纯净的天然气水合物外观呈白色,形似冰雪,可以像固体酒精一样直接点燃,因此,人们通俗、形象地称其为“可燃冰”。

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可燃冰的能量密度非常高,1立方米可燃冰可以释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目前地球上可供人类开采的石油、煤炭等能源正在不断减少,许多国家正在寻找新的替代能源,可燃冰的发现立即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些国家相继把可燃冰作为后续能源进行开发研究,对可燃冰的科学考察取得可喜成绩。荚国、日本等国家先后在海底获得了可燃冰实物样品。而加拿大在冻土带內找到了可燃冰。综合考察表明,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巨大,据保守估算,世界上天然气水合物所含的有机碳的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2倍。特别是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后几乎没有污染,是一种绿色的新型能源。从其储量之大、分布范围之广和应用前景之好来看,它是石油、天然气、煤等传统能源之后最佳的接替能源。可燃冰点燃了人类二十一世纪能源利用的希望之光。

但是要触到这束希望之光并不容易。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可燃冰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低温和高压,因而它主要存在于冻土层和海底大陆坡中。这些赋存所需要的特殊温度和压力条件,使人们采集可燃冰的实物样品十分困难,不仅需要高投资,还需要游泳航海、地质钻探、样品取存等方面的高技术和先进设备。

可燃冰的开发利用更是世界性难題。科学家指出,开发可燃冰非常危险,由于水化物是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80%、二氧化碳20%,一旦脱离地下和海底,气化造成的“温室效应”十分严重。且开采时还有可能导致海床崩塌使甲烷大量释放,释放过程中一旦失控,难免酿成灾难。因此有人认为可燃冰成为新能源只是人类的一个希望,在今后几十年內,它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3.下列对“可燃冰”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外形像冰雪:是在低温和高压作用下形成的,可以燃烧。

B.可燃冰成分有甲烷和二氧化碳,燃烧后几乎没有污染,是一种绿色的新型能源。

C.可燃冰是固态混合物,能量密度高,1立方米可燃冰可以释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

D.可燃冰中的有机碳含量是煤、石油的2倍,是这些传统能源最佳的接替能源。

4.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南海、东海等海域的大陆坡以及青藏高原冻土层都可能有可燃冰的沉积。

B.科学家从海底钻探取出的岩芯里,提取出的完整的可燃冰,可观察到它的外观呈白色,

为纯净的晶体状。

C.目前已进入可燃冰的初级开发阶段,在一些区域进行了勘探,并采到可燃冰的实物样品。

D.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可燃冰的开发利用,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仍持谨慎的态度。

三、(9分.每小題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7题。 竹

李 渔

俗云:“早间种树,晚上乘凉。”喻词也。予于树木中求一物以实之,其惟竹乎?种树欲其成阴,非十年不可。最易活者莫如杨柳,求其阴可蔽日,亦须数年。惟竹不然,移入庭中,即成高树,能令俗人之舍,不转盼而成高士之庐。神哉此君,真医国手也。

种竹之方,旧传有诀云:“种竹无时,雨过便移。多留宿土,记取南枝。”予悉试之。乃不可尽信之书也。三者之內,惟一可遵,“多留宿土”是也。移树最忌伤根;土多則根之盘曲如故,是移地而未尝移土,犹迁人者并其卧榻而迁之,其人醒后尚不自知其迁也。若俟雨过方移,则沾泥带水,有几许未便。泥湿则松,水沾則濡,我欲留土,其如土湿而苏,随锄随散之不可留何?且雨过必晴,新移之竹晒则叶卷,一卷即非活兆矣。予易其词曰:“未雨先移。”天甫阴而雨犹未下,乘此急移,則宿土未湿,又复带潮,有如胶似漆之势,我欲多留而土能随我,先据一筹之胜矣。且栽移甫定而雨至,是雨为我下,坐而受之,枝叶根本无一不沾滋润之利。最忌者日而日不至,最喜者雨而雨即来,去所忌而投以喜,未有不欣欣向荣者。此法不止种竹,是花是木皆然。至于“记取南枝”一语,尤难遵奉。移竹移花,不易其向,向南者仍使向南,自是草木之幸。然移草木就人,当随人便,不能尽随草木之便。无论是花是竹,皆有正面,有反面。正面向人,反面向空隙,理也。使记南枝而与人相左,犹娶新妇进门,而听其终年背立,有是理?故此语只当不说,切勿泥之。

总之,移花种竹,只有四字当记,“宜阴忌日”是也。琐琐繁言,徒滋疑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于树木中求一物以实之 实:证实

B.是花是木皆然 是:这

C.泥湿则松,水沾则濡 濡:沾湿

D.使记南枝而与人相左 左:违背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予于树木中求一物以实之 B.其惟竹乎

去所忌而投以喜 而听其终年背立

C.枝叶根本无一不沾滋润之利 D.且栽移甫定而雨至

故此语只当不说,切勿泥之 天甫阴而雨犹末下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则写得通俗、真实、自然的小品文,据作者自己说,“未经种植者不载”,可见本篇所讲移竹的方法是由实际经验来的。

B.文章第一自然段先写种竹的好处,竹子生长最快。转眼间即成高树,并能使庐舍高雅,作者将竹比喻成最高明的医生。

C.文章指出旧传有种竹的诀:“种竹无时,雨过便移。多留宿土,记取南枝”,作者对旧传所述的种竹方法完全持否定的态度。

D.作者在文中提出种竹“乃不可尽信之书也”,这句是从《孟子?尽心下》中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中点化而来的。

第Ⅱ卷(共129分)

四、(32分)

8.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①,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②,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③,绥之斯来④,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子张第十九》)

[注]①知(zhì):通“智”。②邦:诸侯统治的地区。家:卿大夫统治的地区。③道:通“导”。④绥:招绥。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3分)

译:

②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4分)

译:

(2)文中子贡对陈子禽的问话持什么态度?子贡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答:

9.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次韵答陈子茂德培①

[清] 林则徐

送我凉州浃日程②,自驱薄笨短辕轻。

高谈痛饮同西笑,切愤沉吟似北征。

小丑跳梁谁殓灭,中原揽辔望澄清。

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

[注]①本诗写于1842年林則徐贬官发配伊犁途中。子茂,字德培,是林則徐友人,当时在甘肃安定县任官。 ②凉州:今甘肃武陵。浃日程:十日的路程。

(1)“自驱薄笨短辕轻”中的“轻”用词精妙,试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个“轻”字的意义?(3分)

(2)诗中最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0.默写。(6分)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小题1分)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己。(韩愈《师说》)

(2)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 。(杜牧《阿房宫赋》)

(3)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琴瑟》)

(4)明月松间照, 。 (王维《山居秋瞑》)

(5)楼船夜雪瓜洲渡, 。(陆游《书愤》)

(6)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11.简答题(任选两题,每题100字左右)。(10分)

(])《红楼梦》中描写的宝黛钗爱情,阅后确实令人回肠荡气。请简要分析贾宝玉对她们二人不同的情感态度。

(2)鲁迅曾这样评价《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孔明之智近乎妖”,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分析之。

(3)《红楼梦》第五回中王熙凤的判词为:“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其中的“一从二令三人木”概括了她的什么命运?请简述。

(4)“割发代首”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著名情节。请简述这个故事。

五、(17分)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豆 腐(节选)

杜爱民

①我对豆腐这种绵软无味的食物,素来存有敬意。豆腐的性状和意味,蛮有趣的,既淡且远,放在嘴巴里,不用费力,也融化不了,细品起来,似有独特的精气神。久而食之,也不会叫人厌烦。没有听说过对身体有什么害处。它的性情是温顺的。关键是吃着也还顺溜。

②我读大学时,最喜欢食堂的一道菜便是“麻婆豆腐”。一毛钱一份,连续有四年,一点也不烦。倘若之后再泡一杯浓酽的“陕青”,确实是一种享受了,茶汤糅合着豆腐的余味,在心里还觉得了另外一种香甜。

③起初,我对老豆腐和嫩豆腐区分不出来。我二姐教过我几次,仍弄不清楚,二姐此后就打发我去给家里买豆腐。我用双手托着豆腐朝家里走,然后站在二姐面前,她便问我:掌心上有豆腐渗出的水吗?

④我家通常用砂锅清水炖豆腐,老豆腐一般炒着吃。两种做法让我觉不出豆腐本身的区别。后来我发现,卤味重些的,自然就老。

⑤有一年,我的老舅得了鼓症[注],从乡下跑到西安治病,住在医院里什么也吃不下。我母亲用蜂蜜,萝卜蒸豆腐,每天中午叫我提一盒饭送去。老舅没吃完就不断放响,半个月后病基本痊愈,临回老家前,只对我母亲说了一句:我是豆腐命。

⑥用卤汁豆腐干佐酒,是硬而老的那种,味道与油炸的花生米相差无几。卤汁的浓淡倒是不碍事,关键要耐咀嚼,经得住咂摸。酒可以是烈性的,浓度越高越好。这样下来,往往更有回味,也随适、散淡了许多,不像古代的达官贵人们用女人佐酒那么劳神。

⑦鲍翅近些年被当作是好东西,在我看来,豆腐无论如何也应该算在其列。豆腐更好

之处在于经得住天天吃。对人只有益,并无害。鲍翅则不然了。

⑧类似豆腐这样简单素朴的食物,在这些年里被轻贱和冷落了。物稀为贵。越少的,越贵的,大约就是越好的。有人会在一顿鲍翅大宴之后,接着连续不断回味,绝少听到有人谈起自己近来食了一餐豆腐。

⑨我一直以为,豆腐相对于中国人有着更深一层的暗喻。它蕴涵着太多的传统文化想象,与茶饮有异曲同工之处。试想,寺庙里的僧徒终日食用着这种清素、简单的食物,他们的意念和信仰,绝非尘俗的流类可与之比拟。豆腐这种耐人寻味而又极普通的食物,其独有的气息和意味,更容易同清洁的信仰之间产生更多的想象。淡而清素的食物,兼有明智、静心的特殊功效。抱道而不曲。生命便会在这简洁的食物蒙养之中,获得更为持久的耐性和韧劲。

⑩可以说,豆腐具有与人內心精神恒常皈依的品格。它感召的是心灵的温柔和身体的温暖,而非时尚、身份和名利地位。穿过最微末的细节,我们才能获得感知。

[注]鼓症:即鼓胀,中医指由水、气、瘀血、寄生虫等原因引起的腹部膨胀的病。

12.从全文看,豆腐这种食物具有哪些特点,请概述。(4分)

13.第⑤段中,老舅为什么说自己是“豆腐命”?(4分)

14.第⑨段中,如果说“豆腐是一个暗喻”的话,那么这个暗喻的“本体”应该是什么?,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这样的情感?(5分)

15.请从内容方面(选材上)对这篇文章进行赏析。(4分)

六、(10分)

16.找出下面文段在语言表达方面的两处错误,并加以改正。(4分)

超过半数以上的交通事故都是人们违反交通规则造成的,不少耳濡目染的事实告诉我们,只要遵守交通規則,就能“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

错误 改正

第一处:

第二处:

17.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日前,国务院审议通过将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安排公众休息,以便进行各种活动。请你从这三个节日中选择一个,介绍并描述节日的情景或气氛,以引起人们的兴趣。(不超过50字)(3分)

示例:节日名称:元宵时间: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特点:挂灯笼,猜灯谜,放鞭炮,放焰火,吃汤丸(元宵丸)等。

答: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3分)

一位酷爱书画的年轻人欲拜书画大师的门下,他带着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才画成的自以为完美无缺的瀑布画去求见大师。大师看了那幅画,轻轻摇头说:“还好,又是没能画出瀑布的声音!请你在原画上画出瀑布的声音,好吗?”

如果你是那位年轻人,如何用衬托等手法在原画上画出瀑布的声音?请用简明语言表述。(不超过50字)

答:

七、(70分)

19.作文。

题目:阳光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质量检查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B(文中无此信息。) 2.D。(A.文中信息,龙为信仰之物是共识;B.“无鳞”,文中无此信息;C.“都是”不对,文中是“多是”。)

二、3.D.(原信息是说“世界上天然气水合物所含的有机碳的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2倍”。) 4.B.(提取出的可燃冰因释压和升温,大部分迅速分解气化,不可能是完整的晶体。原文说“当它从海底被捞上来后,那些‘冰’很快就成为冒着气泡的泥水”。)

三、5.B(“是”应译为“凡是”) 6.D(A连词,用来/介词、在;B副词,大概/代词,她;C助词,的/代词,它;D副词,刚开始) 7.C(错在“完全持否定态度”,文中提到“三者之内,惟一可遵”)

四、8.(1)①你是因为尊敬吧,仲尼难道真比您还贤能吗?(赋分点:为、于) ②老师是不可赶得上的,就像天是不能通过阶梯登上去一样。(赋分点:及、犹、阶) (2)子贡不同意陈子禽的看法。(1分)他认为孔子的学问、才能和地位是无人赶得上的。(2分)

[参考译文]

陈子禽对子贡说:“您是因为尊敬吧,仲尼难道真比您还贤能吗?”子贡说:“君子一句话就能听出明智,一句话也能听出不明智,说话不可不谨慎呀。老师是不可赶得上的,就像天是不能通过阶梯登上去一样。老师治国齐家的学说,就像所说的:要立就能立,引导就遵行,招绥就来依附,举动皆适中。老师在世时誉满天下,老师死后,备受哀悼,我怎么能赶得上呢?”

9.(1)由于是在发配途中,加上又乘着那粗笨的小车,心情本应不快,但因为有好友作伴,一路心情愉快,反而觉得粗笨的车也轻了,表现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2)梦境中仿佛听到东南沿海草民反抗英国侵略者的隆隆战鼓,本诗采用由虚到实(或虚实结合)的手法。体现诗人对东南战事的关切,忧国忧民之心,也流露壮志难酬的忧愤。

l0.(])术业有专攻 (2)风雨凄凄 (3)望帝春心托杜鹃 (4)清泉石上流 (5)铁马秋风大散关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11.(示例)

(Ⅱ)宝钗“鲜艳妩媚”的容貌体态曾使宝玉为之而迷恋、心动,但宝玉并不喜欢她的说教和处事过于冷静理智的态度;(2分) 黛玉也是极美的,故以“风流袅娜”形容她,但那是另一种柔弱美的类型,带点仙气、灵气。她为人率真,情怀炽烈,更偏重于感性,能与宝玉相投合,彼此有精神上的默契,因而双双坠入了情网。(3分)

(2)孔明(诸葛亮)在历史上是有远见的战略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贞臣,治国有方的干才。小说渲染了他的这些品性,但更突出的,是把他描绘成智慧的化身。(2分) 作者以大量的篇幅描写其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能在任何险境逆境中决策取胜。但他是人而不是神,是人总有人的短处,他错用马谡,导致失街亭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3分)

(3)这段判词中的“一从”是指王熙凤在贾府顺从最高统治者贾母;“二令”是她在贾府可以发号施令;“三人木”的“人木”合成一个“休”字,是指她最终要被休弃的。(3分) 王熙风的娘家在金陵(即现在的南京).被休后的她只有哭着回去,下场更悲哀。(2分)

(4)建安三年夏,曹操再次率军攻打张绣。正当麦熟之时,他下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将士依令而行。(2分) 不料他本人所乘之马突然受惊,窜人麦田中,踏坏一大片麦子。他召行军主簿议己之罪,主簿为难,曹操欲拔剑自刎,左右救住,他沉吟良久,用剑割下自己的头发代替斩首以严明军纪。(3分)

五、12。①绵软无味、对身体无害、吃着顺溜(简单、普通、常见) ②价格便宜 ③可以有多种吃法 ④用途广泛(4分)

13.平常的豆腐竟然治好了老舅的重疾,它的简单、清素与乡村人的生活很相似,所以,老舅用它来形容自己。(4分)

14.本体:传统文化中的那一份纯正的意念和清洁的信仰;表达了作者对简单、清洁、纯朴生活的向往,对现代人一味追求时尚、身份和名利地位的不满。(5分)(意思对即可。前一点2分,后一点3分))

15.这篇文章选取极为普通、常见的豆腐作为描写对象,由形而神地写出了豆腐清素、简单而又清洁有韧性的特点,小中见大,表达了作者对纯朴、清洁生活的追忆和向往,对一味追求时尚、身份和名利地位的现代生活的不满。(本题能白圆其说即可)(4分)

六,16.第一处.“超过半数以上的交通事故都是人们违反交通规则造成的”改为“超过半数的交通事故都是人们违反交通规则造成的”或“半数以上的交通事故都是人们违反交通规则造成的”。

第二处.“不少耳濡目染的事实告诉我们”改为“不少耳闻目睹的事实告诉我们”。

第三处.“只要遵守交通规则,就能‘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改成“只有遵守交通规则,才能‘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每句指出错误给1分,改正错误给!分)

]7.节日名称:清明(又名三月节) 时间:公历四月四、五或六日 特点:扫墓,祭祖,到野外踏青等。

节日名称:端午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特点: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等。

节日名称:中秋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 特点:点灯笼,吃月饼,赏明月,庆团圆等。

节日名称、时间:(1分)特点:(2分)

18.在瀑布下的水潭边上画两个相对而站的人,其中一人正双手拢音大声喊,另一人正伸长耳朵仔细听。(或两个相邻的人,一个张嘴大声喊,一个侧耳倾听;或在瀑布顺流而下的石头上,画出溅起的朵朵浪花;或在瀑布的不远处,画几只惊飞狂奔的飞禽走兽……只要想象合理即可。)

七、19.参见2007年福建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福建省南平市南平一中2007—2008年度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 21 分) 一、(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说滥了的“封建”

“封建”一词,出于西周。周朝建立后,为了稳定新征服的地区,实行大规模的“封建”。所谓“封建”。就是“封邦建国”、“封建亲戚”。当时一共“封建”了71个诸侯国,其中多数是周王室的同姓诸侯。

“封邦建国”既是巩固和扩大周朝统治的手段,又是贵族内部权力和财产再分配的方式。在太庙举行的策命礼仪,首先由天子(周王)向诸侯授予“册封”文书,然后由主管国土和人民的大臣向诸侯“授土”、“授民”,意味着把一方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民“封”给了诸侯,周天子通过诸侯对那些地区实行间接的统治。

在诸侯国内部,还要进一步“封建”。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建”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再把土地和人民“封建”给卿、大夫,叫做“立家”。经过层层的“封建”,形成了金字塔形状的“封建”体制:处在底层的是庶民,在庶民之上是“士”,“士”的上面是“卿、大夫”,位于金字塔顶层的就是周天子。

欧洲中世纪也有类似的情况,英文叫做\system”或“Feudalism”。近代日本学者在翻译时,借用周朝的“封建”一词,把它译作“封建制度”、“封建主义”。

如果认真加以比较,与欧洲的Feudalism时代相似的,是周朝建立以后的四、五个世纪。秦始皇废除“封建”制度,建立“郡县”制度以后,很难说仍然是“封建”时代。因为已经没有了诸侯国,代之以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这是一种先秦时代没有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与欧洲的FeudaliSIN时代截然不同。但是,以往许多学者竟然把从秦朝到清朝的这种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叫做“封建社会”。

现代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论述“国体”时,区分为三个时代:(一)部落时代,(二)封建时代,(三)郡县时代。他认为,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第一次是项羽的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结果自取灭亡。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结果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叛乱平定以后,那些王国的“封建”色彩大为削弱。第三次是西晋的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导致八王之乱,随之而来的是西晋的瓦解。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的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朱棣上台后也不能容忍“封建”,继续“削藩”。所以吕思勉说:“封建之反动,实至第四次而终”。

现代历史学家把秦朝至清朝的两千年笼统的叫做“封建社会”,看来,此说是沿用了欧洲

的Feudalism概念,却把这个概念的内涵抛弃了,好在现在历史学界已经对此提出了异议。如果秦朝以后不叫“封建”时代,那么叫什么呢?历史学界正在探讨,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把这一时期叫做“中古”时期。黄仁宇则把这一时期叫做帝国时期。也有人把这一时期叫做“传统社会”。尽管这些叫法可能还不够理想,但是总比把秦以前的“封建”与秦以后的所谓“封建”混为一谈,要好得多。

(选自2006年2月《经济观察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封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建”一词最早产生于西周,为“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之意,是周天子实行的一种分级管理制度。

B、“封建”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指周天子对诸侯的分封,一种是诸侯国内部各诸侯对卿、大夫等下一级贵族的分封。

C、“封建”的回潮,历史上总共有四次,造成“封建之反动”的根本原因是被分封的诸侯王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影响而掀起对抗中央的争斗。

D、四次的“封建之反动”都是以失败告终,因为“封建”已经不适应历史的进步了,这从吕思勉使用“反动”一词也能看出。

2、下列的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把从秦朝到清朝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叫做“封建社会”,而现在历史学界许多人提出了异议。

B、秦朝至清朝的两千年政治体制,是与欧洲的Feudalism时代相同的,故而,我们才会有把秦朝至清朝的两千年笼统的叫做“封建社会”现象。

C、西周当时一共“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多数是周王室的同姓,受分封的诸侯在封地上的统治,代表了周天子对天下疆土和臣民的统治。

D、秦朝以后的时期如何称呼,专家学者们给出了不少建议,如吕思勉称之为郡县时代,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称之为“中古”时期,黄仁宇称之为帝国时期,还有人称之为“传统社会”。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5题。

东 轩 记

苏 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①,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厅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暮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②,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③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氏,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注] ①漘:(chún)江边。 ②抱关击柝:守关击梆。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

③睎:仰慕。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郡怜其无归也,许之 回家 B、假部使者府以居 借

C、登北岸,败刺史府门 冲坏 D、以玉帛子女自厚 经营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

A、 乃告于郡 B、 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 D、 为环堵之室而居之

其制稍异于前 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苏辙初贬筠州身境可谓穷愁,际遇实属可伤,充满了失意之感,文章表达了作者谪居一隅的悲愤之情。

B、轩成却不能安的现实,引发了作者对自己仕途生活的反思,庆幸自己因此变故而终能分享颜氏之乐。

C、文章用颜渊精神自乐与生活自苦,自己与颜渊,俗士与德者、达者等多重对比,表现自己重道、求道与行道精神。

D、身处逆境,难行大道,作者寄望回归田园,潜心学习,终老故里,蕴含了对人生之乐的深情呼唤。

三、(6分,每小题3分)

水调歌头①

叶梦得

天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攲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②,谈笑净胡沙③!

注:①此词为作者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②东山老:指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山,故名。他是历史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淝水之战的总指导。③胡沙,即“胡尘”,指代北方各族发动的战争。

6、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霜信报黄花”,黄花即菊花,词句倒装,意实为“黄花报霜信”。

B、“拼却鬓双华”句,意为毕生奋斗,终于赢得光华似锦的晚年。

C、作者所居并不靠海而临太湖,“沧海”指烟波浩渺的万顷湖光。

D、“边马”“胡笳”,勾勒出马蹄踏踏、羌管悠悠的北方边地景色。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窗”两句,写花木掩映的山屋,倾仄的小路,幽雅景物衬托主人公的品格。

B、上片三层,先写一景,再设一问一答,一波三折,如三叠之瀑,曲尽回荡之美。

C、一个“恨”字,落笔沉重,倾注着诗人满腔的郁愤,成为通篇笼罩的感情基调。

D、论者认为,叶梦得词风格颇似苏轼,而这首词从风格看也确应属于“豪放词”。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129分) 四、(32分)

(一) 文化经典阅读(10分)

8、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题。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公孙丑曰:“乐正子强乎?”曰:“否。”“有知虑乎?”曰:“否。”“多闻识乎?”曰:“否。”“然则奚为喜而不寐?”曰:“其为人也好善。”“好善足乎?”曰:“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訑訑①,予既已知之矣。’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与谗谄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

[注释] ①訑訑(yí):听别人意见时的不耐烦声音。

(1)翻译原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然则奚为喜而不寐?(3分)

译:

②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4分)

译:

(2)孟子为“乐正子为政”而“喜而不寐”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答:

(二) 古代诗歌阅读(6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

苏溪亭

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1).这首诗描绘的是何时景色?诗人抒发的是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3分)

答:

(2)有人说宋代词人贺铸的《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

黄时雨”是受到本诗三、四两句的启发,试从艺术手法上对三、四两句诗作简要分析。

(3分)

答:

(三)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 。

(《过秦论》)

(2) ,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集序》)

(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 。 (《归去来兮辞》)

(4) ,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 。(《归去来兮辞》)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如是而已。 (《师说》)

(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阿房宫赋》)

11、名著阅读(从下面四题中任选两题,每题100字左右)(10分)

(1)简析晴雯在抄检大观园时表现的性格特征。

(2)小说中借赵辛楣之口称方鸿渐“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结合方鸿渐的经历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

(3)《复活》中所体现的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复活”。请简述促使马斯洛娃由堕落走向精神复活的主要事件。

(4)简述堂吉诃德赢得曼布利诺头盔的冒险故事。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美 生 灵

张炜

①暮色中,河湾里落满云霞,与天际的颜色混合一起,分不清哪是流云哪是水湾。一群羊正在低头觅食。这些美生灵自由自在地享受着这个黄昏。这儿水草肥美,让它们长得肥滚滚的,像些胖娃娃。如果走近了,会发现它们那可爱的神情,洁白的牙齿,那丰富而单纯的表情。如果稍稍长久一点端详这张张面庞,还会生出无限的怜悯。

②没有比它们更柔情、更需要依恋和爱护的动物了。它们与人类有着至为紧密的关系,它们几乎成为所有食肉动物腹中之物,特别包括了人类。它们被豢养,被保护,却要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它们只吃草,生成的却是奶、是最后交出的肉体。它们咩咩的叫声,可以呼唤出多少美好的情愫。它们那神秘的、不可理解的互相倾诉和呼唤,那由于鸣叫而微微开启的嘴巴、上皱的鼻梁都让人感到一个纯洁的生命的可爱。

③它们像玉石一样的灰蓝色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你,直到把你看得羞愧,看得不知所措。

④人在这种美生灵面前,应该更多地悟想。人一生要有多少事情要做,要克服多少障碍,才能走到完美的彼岸。这遥遥无期的旅程,折磨的恰是人类自己的灵魂,而不仅仅是这一类生灵。人类一天不能揩掉手上的血迹,就一天不会获得最终的幸福。这是人类的全体未曾被告知的一个大限、一个可怕的命数。在这个命数面前,敏慧的心应该有所震栗。

⑤温柔和弱小常被欺辱,可是生命的无可企及的美却可以摧毁一切。它最终仍然具有威慑力和涤荡力。

⑥三只小羊跟在它们的母亲身边,那种稚声稚气的咩咩声至为动人,它们的母亲对它们的呼叫几乎充耳不闻。它需要抓紧时间摄取更多养料,以便生成奶水来饲喂它们。它知道这些撒娇声,这嗲声嗲气的求告呼喊没有多少要紧。三个孩子没有使母亲注意它们,最后就自

觉无聊地在一块儿戏耍起来,像赌气似的,离母亲尽可能远一点,用有些笨拙的、粗粗的、

像木棍一样的前腿去踢踏绿草;或者是瞅准一个踽踽前行的小甲虫,用毛烘烘的嘴巴去触碰,打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喷嚏……这样的把戏玩了一会儿重又无趣起来,它们就一块向着远方奔跑,一蹿一蹿的,那是学着大羊们奔跑的样子。它们一口气跑到了河边。最后它们返回,从几只大羊的空隙中站直起来一一它们想起了母亲,立刻惊慌失措地呼叫起来。它们的母亲也在寻找孩子——它一抬头发现孩子们不见了。母亲的叫声比小羊的叫声要粗重有力多了。这遥遥相对的呼应此起彼伏,渐渐惊动了群羊。所有的羊都昂头发出了叫声,帮一个母亲或三个孩子。后来它们三个重新回到母亲身边,羊群才又开始寻找食物。

⑦羊们几乎毫无侵犯性,全身都蓄满了阳光。它们把这温暖和热量分赠人类,人类却对这宝贵的馈赠毫无感谢之情。他们已经习惯于从羸弱的生命里索取和掠夺,因为他们自己在同类中也常常这样去做。比起很多更弱小的生命来,人类几乎不懂得羞愧。他们更多的时间像羊一样吃草,有机会却要放下草吃羊。他们常常奢谈自然界的所谓“食物链”,却从来不研究自己与其他动植物所构成的“食物链”。在整个神奇宇宙的生命链条中,人类构成了多么可怕的一环。作为某些个体,他们不乏优秀的悟者;作为群体,他们却是无知的莽汉。他们在把整个星球推向毁灭的边缘,却又沾沾自喜地夸耀和骄傲……

⑧暮色苍茫中,这一群美生灵被霞光勾勒出一片剪影。它们驮着所剩无几的光明踽踽而行。在这生命进化的历史上,它们的确是一些跨过了漫长世纪的苍老的生命,它们也许懂得太多太多:关于这个星球、关于漫漫时光、关于生命的奥秘。

⑨原来它们颔下垂挂的那一缕胡须,远远不是什么滑稽的标志,而是某种深刻的象征。它们正因为对这个世界知晓得太多了,才这样听天由命。

⑩它们从来都没有停止去做的,就是用自己弱小的身躯,每天驮回最后一缕阳光。

12、作者将羊称作“美生灵”,从全文看,“美生灵”美在哪里?(5分)

答:

13、文章第⑥段的描写有什么特点?试赏析它在文章中的作用。(5分)

答:

14、文中写道:“作为某些个体,他们不乏优秀的悟者;作为群体,他们却是无知的莽汉。”联系上下文看,人类的无知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答:

15、文章结尾写道:“它们从来都没有停止去做的,就是用自己弱小的身躯,每天驮回最后一缕阳光。”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答:

六、(9分)

16、下面是一则启事,读后完成两道小题。(4分) 征文启事

最近我们在语文课上集中学习了唐诗宋词中的一些经典之作,获益匪浅。为了交流心得体会,进一步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本社决定举办这次征文比赛活动。

参加对象:高三年级全体同学。

征文要求:题材不限,但内容必须和唐诗宋词有关,语言简洁,千字以内。

注意事项:来稿书写工整,并注明班级、姓名。

本社将于十一月十五日举行“文学联谊”活动,公布大赛结果,并为获奖者颁奖。

请同学们务必踊跃参加,积极展示自我。

××中学高三小荷文学社

2007、4、1

(1)①从内容看,文中有一处知识性错误,改正: 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②从用语上看,有一处不够得体。 改正: _____________改为___

(2)从文体要求看,这则启事遗漏了两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改正: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为了进一步扩大宣传,激发青年学子积极投身“海西”建设行列。请你以此为内容,拟写一条宣传语。(2分)

【要求】主题鲜明,语言简明得体,不超过30字。

答:

七、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人们逐渐发现,真正感动自己的往往不是一些事物本身,而是点缀在这些事物之中的一些不可或缺的细节,这些细小的环节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常常成就了最能感动人的因子。比如发现妈妈的某一根白发,运动场上的某一次搀扶,医疗室里的某一个微笑,地铁车站的某一个招手,剧场里的某一次掌声,名著里人物的某一次邂逅,艺术殿堂里的某一处神来之笔……细节本身也是一种美,它能丰实我们的情感,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审美品位,让我们更具人格魅力。

生活中,你有相关的体验、见闻与认识吗?请以《最 的瞬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在题目的横线处填入一个词语,如“美”、“动人”等,使题目完整。2、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3、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高三语文第三阶段考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一至三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 C 【解析】第1题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C项因果关系倒置。应是封建制的回潮导致被分封诸侯王们对中央政权的冲击,“封建之反动”的罪魁祸首应是统治者,可以由文中列举的四次封建制的复辟情况分析得出此结论。“封建之反动”就是指四次的分封行为,故而“封建”就是特指“封邦建国”,不同于我们日常所言的“封建社会”的“封建”之意,而四次分封行为都以失败告终,是违背正常历史发展的,由此可知D项是正确的;文中开篇第一句“‘封建’一词,出于西周”能说明“封建”一词最早产生于周朝,且第一节中直接明确“封建”为“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之意,“金字塔”形状的“封建”

体制说明了“封建”是一种分级管理制度,故而A项正确;周天子“授土”“授民”就是对诸侯的分封,第三节中“在诸侯国内部,还要进一步‘封建’、“诸侯再把土地和人民‘封建’给卿、大夫,叫做‘立家’”说明了“封建”也指“诸侯国内部各诸侯对卿、大夫等下一级别的贵族分封。”故而B项正确。

2. B 【解析】第2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应是“沿用了欧洲的Feudalism概念,却把这个概念的内涵抛弃了”,实质有很大差别。 A项可以在第一节得到证明,第八节可以得知c项是正确的,第七节可以得知D项是正确的。

3、 A (安身之处)

4、 D (连词,表承接。A①连词,就、于是 ②副词,竟然、却;B. ①动词,与“所谓……”构成名词性短语②语气词,提出假设的条件;C.①介词,对②介词,比)

5、 B(“终能分享”不合文意,注意“宜其不可得哉”“然而非所敢望也”句)

6、 B(意思是:为此,我宁可鬓生白发。拼却,豁得出去;华,白发。)

7、 C(“通篇笼罩”是以偏概全:作者心情是复杂的,有退隐山林的逸致,也有关心国事的心情)

(第四题共32分)

8、(1)①既然这样,那么您为什么高兴得睡不着觉呢?(“奚为”2分,表达1分,共3分)

②如果爱听好意见,那么天下的人都愿意不远千里地赶来把好意见告诉给他(“善”1分,“轻”1分,“告之以善”的语序调整1分,表达1分,共4分)

(2)①爱听好意见,所以天下人都愿意赶来把好意见告诉他。②不爱听意见,就会把别人拒于千里之外,而阿谀献媚的人就会凑到跟前来。③同阿谀献媚的人混在一起,是不能治理好国家的。(第①点2分,②③点提到一点即可得1分,共3分。) 9、(1)描绘的是暮春时的景色。抒发的是怨别的情感。(分析:第一句“苏溪亭上草漫漫”描绘出野草疯长,遍地青青的景色,它与第三句的“春事晚”共同表明了此时已是暮春。第二句“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的倚阑人给人以凝眸深思的印象,它想什么呢?第三句诗人借感叹“燕子不归春事晚”,道出了心中的真情:红颜将老,游子何以还不归。第四句“一汀烟雨杏花寒”所描绘的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了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意思对即可)(3分)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写的虽是眼中景,却暗寓着心中情,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分析:你看: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将尽,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一切景语(即)皆为情语,情景融浑无迹。)作者化虚为实,把情绪、心境和感触等物化,变无

形为有形。(意思对即可)(3分) 10、(每题1分)

(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3)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4)云无心以出岫 抚孤松而盘桓

(5)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6)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1、简答题(10分)

(1)简析晴雯在抄检大观园时表现的性格特征。

答:晴雯在作者笔下是一个“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丫鬟。抄检大观园时,怡红院的丫头们 无不战战兢兢、俯首贴耳,任人来搜查。晴雯却出任意料,把自己的箱子往地上一倒,还顶撞了领头抄检者,以示反抗,这些充分表现出她对“主子们”的蔑视,决不向封建势力低头,敢于反抗的倔强性格。(性格2分,叙事3分)

(2)小说中借赵辛楣之口称方鸿渐“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结合方鸿渐的经历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理解2分,叙事3分)

答:①方鸿渐本性善良,颇有几分小聪明,还善于诡辩。但是毫无主见,事业上处处依赖赵辛媚。他进内地教书是辛楣介绍的,后来回上海找不着工作,又是辛楣把他弄进报馆当资料室主任,到最后穷途末路和太太闹翻,还是想着去重庆投靠赵辛楣。

②方鸿渐风流儒雅,招人喜爱,但爱情上屡屡受制于人。除了追求唐晓芙时有主动外,在和鲍小姐、苏文纨、孙柔嘉的关系中,他始终是别人眼中的猎物。鲍小姐的肉体诱惑,苏文纨的精神施压,以及孙柔嘉的暗使手腕,他一样都不能逃脱,最后终于被孙柔嘉设下的婚姻圈套所收服。

(3)《复活》中所体现的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复活”。请简述促使马斯洛娃由堕落走向精神复活的主要事件。

答:痛斥涅赫柳多夫的求婚是马斯洛娃内心苏醒的开始,后来一张旧照片唤起了她幸福的回忆,她又爱他了。他为她和其他犯人奔走呼告也感动了她,使她戒掉烟酒,不再卖弄风情。流放途中同行政治犯们的高尚情操深深地打动了她,西蒙松的爱也复活了她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她最终觉醒回到人民中间。(需写出2个<含2个>以上的事件,4分;“复活”1分)

(4)简述堂吉诃德赢得曼布利诺头盔的冒险故事。

答:一天,一位理发师骑着灰驴到小村子服务,因为天下小雨,便把铜盆顶在头上遮雨。堂吉诃德一见,以为来了一个骑花点子灰马,戴金头盔的骑士,便给予迎头痛击。那理发师丢下铜盆逃走。堂吉诃德认为这铜盆原是有名的曼布利诺头盔,被那不识货的人溶化了,拿一半做成这东西,他要找金匠修理一下作为自己的头盔。(叙事集中、简练4分,表达1分)

(第五题共18分)

12.①模样和神情纯洁可爱;②无私地馈赠和奉献一切;③温顺善良,毫无侵犯性;④群体充满和谐与温情⑤深刻理解世界,顺应天命。(概括作答,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共5分。)

13.运用拟人手法,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三只小羊的咩叫、嬉戏和心理特征。(2分)形象地表现了羊群的和谐和温情。(1分)铺垫,为下文对人类的丑陋进行反思和批评张本,与人类的同类相残形成对比。(2分)( 共5分)

14.对其他生命的馈赠毫不感激;②习惯于对羸弱的生命进行索取和掠夺;③对同类也要进行掠夺甚至杀戮,且不懂羞愧;④把整个星球推向毁灭的边缘,还沾沾自喜地夸耀和骄傲。(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5.①羊虽被欺辱,被杀戮,却依然默默地对人类奉献和馈赠;②它们用自己善良的本性、高贵的精神无声地向人类昭示可怕命数前的救赎之途(或“用自己的行动让人类看到拯救的希望”)。(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

(第六题共9分)

16. (1)①“题材不限”改为“体裁不限”(1分)

②“务必踊跃参加”改为“踊跃参加”。(1分)

(2)①征文截止日期(1分) ②投稿方法或联系人(1分)

17、答案示例:浪遏飞舟“海西”弄潮,一展你我青春风采!

(第七题共70分)

19、作文略

附文言文译文:

鲁国想让乐正子管理国家政事。孟子说:“我听了这消息,高兴得睡不着。”公孙子问:

“乐正子刚强吗?”答道:“不。”“有智慧谋略吗?”答道:“不。”“见多识广吗?”答道:“不。”

(公孙丑于是说:)“既然这样,(先生)为什么高兴得睡不着呢?”答道:“他这个人啊,爱听好意见。”“爱听好意见就够了吗?”答道:“爱听好意见,治理天下就绰绰有余,何况治理一个鲁国?如果爱听好意见,那么天下的人都愿意不远千里地赶来把好意见告诉给他;如果不爱听好意见,那么人们就会(模仿他的腔调)说:‘唔唔,我早就知道了。’那种腔调脸色早把别人拒绝在千里之外了。士人千里之外止步不来,那么喜欢进谗言和阿谀献媚的人就会凑到跟前来了。同这帮人混在一起,想治理好国家,可能吗?

《东轩记》译文

我因为获罪已经被贬做管理筠州盐酒税收政策的税务官,还没到任,就下起了大雨。筠州大水泛滥成灾,淹没了南岸的市场,漫上了北坡,冲坏了州府的大门。盐酒税所就在锦江边,水灾尤其严重。我来到任所时,房屋破败,无处安身。于是向郡府的长官作了报告,请求借用户部巡察使衙门暂居。郡府长官同情我无安身之处,就答应了我的请求。这年十二月,才能免支立起倾斜的房子,修补上倒塌的墙壁,又在厅事堂的东边盖了一间小屋,屋前种了二株杉树,一百来竿翠竹,做为我读书休息的处所。但是,盐酒税务的差事,以前由三个人来管,我来到这里时,其余二人,正好都卸职离去,所有的事务都落在我一个人头上。白天我得坐守在市场上,卖盐沾酒,收猪,鱼交易的利税,与市场上的买卖人,为尺寸的小利争执,来尽我的职责。晚上回业,已经筋疲力尽,就昏然睡去,天已经亮了都不知道。第二天又得出去工作,始终也不得在所谓的东轩安闲地休息。每天早晚就都从它旁边出入,回头看看,不禁使人内心产生一种无可奈何的苦笑。

从前,我小的时候读书,曾经暗地里责怪颜回用一个竹器盛饭,一个瓢盛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怡然自乐。我私下认为即使不想从政做官,然而做点看门打更的小差事,也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不妨碍治学,何至于自己贫穷困苦到如此地步呢 等到我来到筠州,每天为盐米这些琐事辛勤操劳,没有一天休息的时间。虽然很想离开人声喧嚣,尘土飞扬的市场,摆脱繁杂琐碎的事务,回到能修身养性,培养品德的场所去,但每每被繁杂的事务缠绕住而身不由己。从这以后才知道颜回所以甘心贫贱,不肯谋求一斗一升的薪禄来养活自己的原因,实在是因为那样的处境对治学是有害的缘故啊。

唉!读书人在他还没有最高理想境界的时候,就会沉醉在权势利益之中,为财帛子女经营,并以此为乐趣。等到他按着正理而寻求人生的最高理想的时候,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就会从容自得,连天地的大小,人的生死都置之不顾,何况其他事情呢!所以那种乐趣,足够对穷困饥饿的处境漠视不顾,毫无怨言,即使让他南面称王他也不会接受,大概品德不高尚的人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我正想以诚挚的心情洗心革面,勤学求道,希望能达到至圣先贤们的万分之一。可是我自知我的不足,却希望差不多达到颜回忧道不忧贫的境界,大概是做不到的吧!至于孔子周游列国,位高时当了鲁司寇,位低时则做乘田、委吏,只要他接触的官职,没有不可以当的。他所做的都是“达者”的事情,不是一般的学者所能企望的。

我已经被贬谪到这里,虽然知道受职事的束缚不能离开,只希望时间长久了,世人或许能同情可怜我,让我返回家乡,修建先人留下的破败家园,盖起简陋的房屋来栖身,然后追求颜回安贫乐道的志趣,实现所想望的东轩之乐,优哉游哉,其乐无穷,以至不知老之将至。然而这不过是幻想,我是不敢有这样的希冀的。

福建省厦门六中2008届高三12月考语文试 题

第一卷(选择题,共2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6分,每小题3分)

①关帝,原名关羽,三国时期刘备麾下大将,名羽,字云长,山西解州人,生于公元160年,卒于公元219年,因其忠、义、勇而受后人崇拜。陈寿《三国志》中有一篇《关羽传》,是现存记载关羽最早的历史资料。关羽事迹一直广为流传,至元朝,罗贯中写成《三国演义》,关羽事迹被描写得栩栩如生而深入民间。明清以来关羽渐成各教供奉的神祇,道教封其为“关圣帝君”,佛教奉其为“伽蓝神”,儒家称之为“关夫子”、“武圣人”。历朝皆有加封,宋时封为“武安王”,明封“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亦称为“关圣”、“关圣帝君”、“武圣”。

②福建东山关帝庙是闽中有记载的第一座关帝庙,位于铜山古城中岵嵝山下,也称为武庙,与山西运城关帝庙、河南洛阳关帝庙、湖北当阳关帝庙并称中国四大关帝庙,是众多关帝庙的祖庙。明代关帝崇拜开始在福建兴盛,清朝时期政府推动各地关帝崇拜的发展。清代学者梁章矩在其《退庵随笔》中写到“今吾乡街巷,皆有关帝祠”。泉州一地,明代时7个城门都建有关帝庙,清代城内庙宇数量最多时曾达100多所。在台湾关帝文化也很兴盛。台湾主祀关帝的庙宇据统计有192所。还有许多庙宇是另有主神,而以关帝作陪祀之神的。

③关帝在闽台是职掌人间事务最多的一位神灵,既是战神,又是商界守护神,还是医药神。福建漳泉一带,自古商业繁荣,明清之时又常有倭寇骚扰,关帝祭祀颇受民间重视。各地关帝庙,每逢关帝诞辰都有巡游活动。关帝因被视为“武财神”,故台湾的各行各业都以关帝为奉祀之主神,以求财源滚滚。对于关帝的诞辰,台湾人尊称“圣诞”,因对关公生日有几种不同的说法,祭祀的日期有的是在农历的正月十三日,有的是五月十三日,也有的在六月二十日,更有定在元月二十四日的。南北西东,各在其中的一天,举行盛大的祭典。有些地方,每逢农历的初一、十五、还有例行的祭祀。各地区的关帝庙,一般都是善男信女众多,常年香火鼎盛,每逢关帝圣诞祭典,香客更是络绎不绝,场面热闹非凡。台湾关帝庙大多从东山关帝庙和通淮关帝庙分香而来,因此每年也有大量的台湾香客回乡拜谒。

1.“今吾乡街巷,皆有关帝祠”下列不属于造成福建这一文化现象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关羽事迹一直广为流传,因其忠、义、勇而受后人崇拜。

B.福建东山关帝庙是中国四大关帝庙之一,是众多关帝庙的祖庙。

C.明代关帝崇拜开始在福建兴盛,清朝时期政府推动各地关帝崇拜的发展。

D.福建漳泉一带,自古商业繁荣,明清之时又常有倭寇骚扰,关帝祭祀颇受民间重视。

2.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符合台湾实际的一项是 ( )

A.在台湾关帝文化也很兴盛,庙宇主祀关帝,但也有许多是作为关帝的陪祀之神。

B.台湾的各行各业都以关帝为奉祀之神,以求财源滚滚,可见关帝在台湾只是被视为“武财神”。

C.对于关帝的“圣诞”,台湾南北西东,各择一日,因而盛大的祭典常年不绝,热闹非凡。

D.台湾关帝庙大多从大陆分香出来,因此每年也有大量的台湾香客回乡拜谒,这有利于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3—5题。(每题2分,共6分)

(甲)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曰弟子云者,则辞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

(乙)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向(柳宗元当时谪居永州),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孤独的样子)而东,如是者数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小学而大遗 遗:丢弃 B.辱书云,欲相师 相:互相

C.仆道不笃 笃:深厚 D.如是者数矣 数:多次

4.下列各项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相与枕藉乎舟中。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D.时不我待也。

5.对甲、乙两文在阐述“师道”时的侧重点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

A.两文都着眼于对“耻于从师”的社会陋习的批判。

B.两文都侧重于抨击“人不事师”的弊端。

C.甲文偏重于批判士大夫耻学于师,乙文着眼于颂扬韩愈抗颜为师。

D.甲文通过对比,分析阐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原因;乙文追根溯源,揭示“不事师”的缘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每题3分,共9分)

范 增 论(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②。”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③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④。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注:①几:事物发生变化的细微迹象。②意思是说,看那下大雪之前,先聚集的是雪珠。③卿子冠军:即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项羽就杀了他。④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破秦后,项羽尊他为义帝,后来又把他杀了。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稍:悄悄

B.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 恨:痛恨

C.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本:本领

D.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 堪:忍受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苏子曰:增之去善矣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①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①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D.①增,高帝之所畏也 ②窃为大王不取也

8.下面各项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以《周易》中的话为论据,暗示范增如果能见微知著的话,他早就该离项羽而去了。

B.文中引《诗经》中的话,意在说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项羽的性格也在不断变化中,范增应该因事制宜。

C.作者将范增的命运与义帝的存亡联系起来,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与此相关,而与陈平的离间并没有必然和根本的联系。

D.本文结构上很有特色。从“增之去”这一点铺开,反复设想推测,多方推理证明,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第二卷(非选择题,共129分)

二.经典阅读: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⑴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⑵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

“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9.翻译上面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10.孔子以为君子应当具有哪些品格?为什么孔子认为“知和而和”“亦不可行”?

-

三、诗歌鉴赏:

清 平 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 平 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1.(1)两首词都写到了春,可是表达的内容有所不同,请分析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2)李词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句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好在何处?黄词构思巧妙,说说你的理解。(4分)

答:

四.名著阅读

12.(以下三题任选二题完成,每题字数在100字左右,每题5分,共10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if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