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崇拜是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更新时间:2023-06-05 21:0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公崇拜是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关公,在天下海内外华人的心目中,既是一个万人师表的公众人物,又是一个难以言表的复杂人物。

说起其身份复杂和独特,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一是一个历史人物,特指西晋陈寿的史书《三国志》中的“关羽”;二是一个文学人物,特指明初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里的“关云长”;三是一个戏曲人物,特指元代关汉卿杂剧《单刀会》等戏剧舞台的“红脸关公”。 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和戏曲说唱艺术里一连串精彩的传奇故事,让关公彻头彻尾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英雄。说不尽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更是给关公形象抹上了浓厚的神秘色彩,关公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历史,中国古代名将多如繁星,但却只有关羽一个人,被后世尊为关帝、关圣、关老爷、关夫子。也仅仅只有关羽一个人,获得了民间百姓和历代帝王这上下两个阶层的共同拥戴,形成了关公崇拜和关公信俗的独特风景。

一. 传奇人生到神奇形象称谓的升格

关羽(160~219)的生辰正史不见记载。民间对关羽生辰却流传有好几种说法。比较、考证几种资料,较为可信且成公论的是:关羽生于汉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关羽的出生地河东郡解县常平里,(今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常平村)。羽生自有封建文化教养的农家,初名长生,后改为羽,取字云长,青少年时期在家习文练武兼作农事,“稍长娶妻胡氏,于灵帝光和元年(178)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平”。

大约在关羽23岁的时候,即光和六年(183),因斩杀恶豪吕熊而逃离家乡。5年后至涿(今河北省涿州市)结识刘备、张飞,三人结为异姓兄弟。时值黄巾农民起义的风暴席卷全国,统治者纠集各地军队,对起义军进行血腥镇压,关羽即随刘备在涿县招募乡勇,组织武装,先后参加了幽州太守刘焉、中郎将卢植、校尉邹清和校尉都亭侯公孙瓒的军队,同黄巾起义军作战。献帝初平元年(190),刘备依附公孙瓒,被任为平原县(今山东省平原县)令,后领平原相,关羽、张飞并为别部司马,统领郡属军队。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击败曹操占领汉中,自称“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列“五虎上将”之首。八月,羽乘孙权与曹操交兵之机,率其主力北上攻打樊城、襄阳,放水淹杀曹军,斩杀曹将庞德,收降于禁,威镇华夏。就在关羽志得意满之时,同年十月,孙权遣吕蒙抄其后路,袭取荆州。羽腹背受敌,军心涣散,处境危艰。十一月,羽从樊城撤军,企图夺回荆州,途中连遭吴军截击,部卒走失,战斗力大减。羽见夺回荆州无望,且战且退,先抵麦城(今湖北省当阳县东南),欲逃往西川与刘备会合。十二月,羽从麦城败退临沮章乡(今湖北省安远县北),被孙权伏兵所擒,与子平同时遇害,时年59岁。

千余年来,关羽累加追封,被历代尊为“关公”、“关帝”、“武圣”,奉祀庙宇遍布全国 城镇乡里,成为家喻户晓的神化人物。

上下五千年,人物何其多,流传影响远,唯恐几何人?

纵观历史,上下求索,一个人,一辈子,称呼何其多,称谓何其杂,普天之下,唯关公也。 梳理关羽传奇人生,汇总关公神奇形象,从称呼到称谓,从史料到文学,从崇拜到尊崇,从宗教到信俗,从帝王到庶民,从黑道到白道,关公的地位在一步步升级,关公的名号在一下下升格。

1.史书记载称谓:关羽——羽

在《三国志》里,晋臣陈寿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据此观之,直呼关羽,或简称羽。

陈寿在书中表现出品题人物的兴趣。他说刘备是英雄,曹操是人杰,孙策、孙权是英杰,诸葛亮、周瑜、鲁肃是奇才,庞统,高俊,程昱、郭嘉、董昭是奇士,董和、刘巴是令士,和洽、常林是美士,徐邈、胡质是彦士,王粲、秦宓是才士,关羽、张飞、程普,黄盖是虎臣,陈震、董允、薛综是良臣,张辽、乐进是良将,这都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气。

《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慎重的选择取材之源。这虽然使《三国志》拥有了文辞简约的特点,但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点。

从魏、蜀、吴三书比较来看,《蜀书》仅得十五卷,较魏、吴两书更简。这大概是魏、吴两国的史料多于蜀的原故。陈寿写《三国志》时,魏国已有王沈的《魏书》,吴国也有韦昭的《吴书》可作参考,这给陈寿搜集史料提供了极大方便。而蜀汉既没有史官,也没有现成的史书可借鉴,搜集史料就非常困难。陈寿费了很大气力,连一些零篇残文也注意搜寻,《蜀书》才仅得十五卷之数。《蜀书》中的许多重要人物的事迹,记载都十分简略,可见蜀汉的史料是相当缺乏的。

由此可见,陈寿在《蜀书》里有关关羽叙事简略、史料不足也就不足为奇。

2.通俗演义称谓:关某——关公——关云长——关将军

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在元代刊行《三国志平话》故事框架轮廓基础上,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删改后,成为今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国演义》。

在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里,从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关公出场始,到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洛阳城曹操感神”关公显灵至,粗略加以统计,与关公有关的章节共计16回目。其中,比较集中的有3回目,从第二十六回到二十八回,内容主要是“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斩蔡阳”“主臣聚义”等,而更为集中并连续的有5回目,从第七十三回到第七十七回。内容大致涉及“攻占襄阳”“水淹七军”“刮骨疗毒”“败走麦城”“玉泉山显圣”等等。

在《三国演义》中,晋人罗贯中使用几种称谓:一是别人称呼最普遍且最多的“关云长”,如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伏皇后为国捐躯”等等;二是关云长自称和对手称呼的“关某”,如第五十回里的“关某特来请死”“关某无能”,第二十七回的“关某休走”等等;还有一个作者唯一使用称其“美髯公”。如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再有一个曹操的专用称呼“关将军”。如第二十七回“恐将军途中乏用,特具路资相送。”第五十回的“关将军别来无恙!”第七十七回“关将军真天神也!”等。

3.戏曲舞台称谓:关大王——美髯公——红脸关公

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关公形象可谓是多姿多彩,各具神韵。不过人们对于关公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妇孺皆知的红脸。

在中国人的传统认识中,红色代表着反抗的精神,代表着正直和正义,红色的背后,蕴涵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实,关羽本不姓关,关公也原本不是红脸?

关羽,本姓冯,名贤,字长生,后改姓关,名羽,字云长,本字寿长。据民间流传说法,是一个典型的白面书生。关于关羽的历史事迹,散见于不少史书,事迹最详实可信的,是陈寿的《三国志》,可在这本书中,从头至尾找不到任何关于关羽是红脸的记载。

千百年来,从民间故事到艺人说唱,从文人加工到戏曲舞台,关羽逐渐从白面书生演变成为红脸大汉,《三国演义》的“定型”和戏剧文学的渲染,使红脸关公的形象家喻户晓。这种打乱历史编码的造神行为,凝聚了中华民族红色崇拜的文化心理,表达的是人们对于忠义关

羽的无限崇敬。

至于美髯公的真伪,《三国志》确有记载,刘备占领益州后封赏功臣,拜关羽督荆州事,同时封赏投诚的马超为平西将军。关羽看到马超也被封赏,有些不高兴,于是写了一封信给诸葛亮。诸葛亮在回信中提到“犹未及之髯之绝伦逸群”,意思是说马超的胡子不如关羽漂亮,以此劝慰了关羽。

4.黑白两道称谓:关二哥——关二爷

在洛阳关林,以前经常有一些年轻人到关二爷坟前拜把子,认为只有这样做,才显得更有诚意,因为义薄云天的关老爷就在天上看着呢。

在香港,警察与三合会成员是对立的。三合会早期是一个道教反清的帮会,所以会拜祭道教大神关羽。而警察崇拜关帝的习惯是源于1930年代的油麻地警署某位华探长,其后扩展至各个纪律部队,如消防、海关等。他们同样地推崇、尊敬关羽,称他为“关二哥”、“关公”、“关帝”等,因两方都相信,关公是会保卫尽忠尽义之人,所以双方都不认为存在信仰上的冲突。

黑白道上有个规矩,同辈多以兄弟相称,而长辈则尊称为爷,如此义结金兰、闯荡江湖恰遇桃园结义、匡扶汉室极其相似,排行老二的关羽以忠义深的青睐,习惯上南方及海外称“关二爷”“关二哥”居多,在北方习惯称呼“关老爷”。

5.宗教崇拜称谓:关帝——关圣帝——武圣人

关公是后人对关羽的尊称,也是一般的习惯称呼。三国时,关公封为汉寿亭侯,从北宋时的宋徽宗始,关公开始称王,明万历年间始封大帝,从清代始,关公成神,最长的尊称是清世宗在雍正三年(1725年)的封号“三代公爵、圣曾祖、光昭公、圣祖、裕昌公、圣考、成忠公”,读起来拗口且多达20多个字。

6.民间信俗称谓:关老爷——关夫子——武财神

关老爷的称谓最早始于清代,而财神爷的出现,完全是商业的需求,体现在山西商人把票号做大到遍布全国范围。

山东人写《春秋》,山西人读《春秋》,一部《春秋》五经,扬名立腕二人。关公被作为考试神而成为关夫子。

综而观之,关公从一个凡人到圣人再到诸神,从一个关将军到关大王再到关圣帝,从关老爷到关夫子再到关财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历史发展的产物,一方面反映出历代帝王的一种政治诉求,另一反面折射出民间百姓的一种祈福需求。

二.彰显独特人格魅力六元素的升华

关羽在历史上实有其人,生于东汉末,河东解良人,投刘备,与张飞、刘备桃园结义,成为刘手下大将。官渡之战被俘,曹操善待之,封其为汉寿亭侯,但他封金挂印,过五关斩六将,仍投刘备。后刘备取汉中,关羽守荆州。先是水淹七军,大胜曹军;继则骄傲轻敌,败走

麦城,死于东吴之手。并因而引发西蜀与东吴大战,火烧连营,致西蜀元气大伤,刘备、张飞先后亡故。说起来,关羽非但不是什么神通广大的英雄,甚至还有愧于西蜀。其死后在民间的影响,本来并不大。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武圣人是姜尚,与其相比,关羽虽有传奇经历,却无传奇功绩。姜尚助周伐纣建立起的不朽功勋,关羽只能望其项背,不可同人而语。

在众星闪耀的三国时代,关羽似乎不是很耀眼。论勇猛,关羽比不上吕布,因为三英战吕布都打不赢;论忠诚,关羽比不上许褚,因为人家起码没投降过;论智谋,关羽比不上周瑜,因为火烧赤壁全靠周郎;论才能,关羽也比不上马超,因为人家可是杀得曹操割须弃袍。与

同时代的人物相比,关羽的战功并不突出,而且还有性格缺陷,陈寿曾评价“羽刚而自矜”,而这样一位刚愎自用、傲慢自大的将领,为何能脱颖而出,成为新的武圣人呢? 无他,“忠义”二字而已。

严格意义来讲,作为一名名副其实的败军之将,关羽似乎没有什么功绩可言,关羽的一生,除了斩颜良、攻襄樊之外,战绩乏善可陈,但有一个其他人都无法比拟的优势:忠义。当然,许褚之于曹操,周瑜之于孙权,都是忠诚的,但能将忠和义一肩双担的,也只有关羽。刘备和关羽既是君臣关系,又是兄弟关系,《三国志》的记载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关羽对刘备,既有臣下对君主的忠诚,又有兄弟之间的义气,而这些都是三国中任何人都不具备的。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

尽管陈寿对关羽的忠义故事只有短短数语,但罗贯中却据此大加渲染,造就了“屯土山约三事”“夜读春秋”“封金挂印”“过五关斩六将”“斩蔡阳”等诸多让人荡气回肠的故事,关羽的忠义形象顿时搞得起来。

关公匡扶汉室的战斗经历,奠定了蜀汉五虎上将之首的地位。透过关公戎马倥偬、传奇一生的战争轨迹,折射出关公独特的人格魅力,即忠义仁勇、忠孝两全、忠义春秋、忠义人生,由此而升华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符号——忠义精神。

细心分析一下,关公忠义人生,其独特人格构成,可概括为六大元素:

1.忠:忠心,在关羽身上,从“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过五关斩六将”,表现了关羽

的忠诚,延伸推而广之,一个国家,一个机构,个人对国家,下级对上级,部属对领导的忠诚是必须的。

2.义:义气,在关羽身上,从“桃园结义”“千里走单骑”“义释曹操”,表现了关羽的义气,有情义,有忠义,有信义,延伸推而广之,一个群体,一个团体,一个集体,团队之间的仗义是必须的。

3.仁:仁爱,在关羽身上,处处潜藏着一种仁慈和爱心,“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仁爱到博爱,从古代到现代,每个时代都是必不可少的。

4.勇:勇猛,在关羽身上,从“斩颜良诛文丑”到“单刀赴会”,表现了关羽的勇猛,“狭路相逢勇者胜”,从勇敢到勇猛,从胆量到胆识,每一个成功人士都是兼而有之的。

5.智:智谋,在关羽身上,最能表现智谋的一仗莫过于“水淹七军”,有勇无谋,难成大事,有勇有谋,定成大业,虽然成功的模式不可以复制,但成功的路子却可以创新。

6.信:诚信,在关羽身上,从“屯土山约三事”到“义释曹操”再到“义释黄汉升”,处处显现关羽的信誉,“诚信天下,以义制利”,这是晋商“富可敌国”的秘诀,也是现代商业必须遵守的商业法则。

是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尊自己熟悉且认同的关圣帝君形象。关帝圣像千变万化, 永恒不变的,是关圣帝君的文化道德精神,这就是“忠义仁勇诚信”。

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Davidk jordan(焦戴维)曾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我尊敬你们的这一位大神,他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义、忠、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仁就是爱心,义就是信誉,忠就是忠诚,勇就是不怕困难。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们的关公一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关公形象在当前仍具有重要的符号意义。它已经穿越时空,继续起着和睦民众、凝聚民心的作用。”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胡小伟说。“关帝文化作为一种民俗道德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维护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促进和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关公精神和关帝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所在。

三.儒释道三教共同推崇的宗教崇拜

关公,是人们对关羽的尊称,因为崇拜关羽,人们还尊称他为关帝、关夫子、关圣人等。关羽是中国上千年来,上至朝廷大员,下至黎民百姓都竞相崇拜的偶像,是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清人有一幅对联,述说三教崇拜情形:“儒称王,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

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封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

在儒家书斋,关夫子被安置得文质彬彬,之乎者也;在道家宫观,道长们把关公塑造得虚浮飘渺,清净自然;在佛家寺院,关公又被点化得四大皆空,善哉善哉;在财神殿堂,关老爷出落得金光灿烂,浑身上下放射着招财进宝的光芒。

诚然,关羽是中国少有的能得到儒释道三教并尊的人间英雄,那么,败军之将的关羽为何能一步步走向武圣人的尊崇地位?儒释道为何都无一例外地敬拜这位三国时并不完美的将领呢?

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东土,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迅猛发展,这很快激起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抵抗,范缜的《神灭论》就是对佛教的强烈回应。为了适合中国国情,佛教迫切需要找一位本土英雄来代言,关羽很快进入了佛家的视野。

根据佛教传说,隋开皇十一年(591),佛家天台宗的开山之祖智者大师来到荆州北部的玉泉山,点化关羽皈依佛门,成为护法神,称为迦蓝菩萨,使当时的人们更容易接受佛教这种外来宗教。关羽第一次作为正神的形象进入佛教殿堂。至今在国内许多庙宇中,仍然供奉关公为护法神。

到了宋朝,道教为了与佛教分庭抗礼,张天师通过“关羽战蚩尤”的做法,又让关老爷成了道家的尊神,称为协天大帝。

而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儒家学者也看中了这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将军,从此关羽的手里多了一本书——儒家经典《春秋》,言外之意就是佛道之神也是我们孔老夫子的门徒,并尊称为关夫子,关帝圣君。

宋以后,关羽开始走运。宋大祖自己篡别人的权,黄袍加身,因而最害怕别人心怀不忠,就选中了讲义气的关羽,大加鼓吹,关羽庙开始多起来。宋哲宗封其为"显烈王",宋徽宗封其为"义勇武安王",元代再加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这时民间已有许多有关关公的戏曲和说书,影响很大。特别是元以来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问世,使关羽名声大震,成为古今第一将,忠义和勇武的化身。

到明代,关羽又被升格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三世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关圣帝君"。清代顺治皇帝更为慷慨,对关羽封号长达二十六字: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诩赞宣德关圣大帝。

由于帝王们的推崇,关羽的地位由将而王,由王而帝,乃至大帝,不但成为民间普遍供奉的神明,而已成为国家祭祀的高级神祗。这时,佛道二家也急忙争相把关羽拉进自己的教门。在一些佛寺中(如北京雍和宫),就专门加盖了关帝庙,或是立尊关羽神像(如杭州灵隐寺)。道教更是不甘落后,许多关帝庙都被道士们所占领,称其为伏魔大帝,甚至附会其前身为雷首山泽中的老龙。

到明代,关羽又被升格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三世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关圣帝君"。清代顺治皇帝更为慷慨,对关羽封号长达二十六字: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诩赞宣

德关圣大帝。

由于帝王们的推崇,关羽的地位由将而王,由王而帝,乃至大帝,不但成为民间普遍供奉的神明,而已成为国家祭祀的高级神祗。这时,佛道二家也急忙争相把关羽拉进自己的教门。在一些佛寺中(如北京雍和宫),就专门加盖了关帝庙,或是立尊关羽神像(如杭州灵隐寺)。道教更是不甘落后,许多关帝庙都被道士们所占领,称其为伏魔大帝,甚至附会其前身为雷首山泽中的老龙。

因为关羽不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时又受到道家、佛家的膜拜,所以关羽是横贯儒、道、佛三大中国教派的神祗。但其中以儒家的关羽体现更多关羽的本色。

四.集各路诸神尊崇一身的关公信俗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文拜孔子、武拜关公”一说。关公,三国时蜀汉的五虎上将之首,一生以“忠义仁勇”著称,被后世尊为“关帝”,兵家尊为武圣,商界奉为财神。从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到湖北荆州关帝庙,从台港澳到东南亚,从普通百姓的条案到商户的神龛,关公歆享万千香火。

关公,是一种文化传承,还是一种宗教崇拜,更成为一种民间祭祀活动的主体。随着关羽地位变得显赫,关羽更被尊称为“武王”、“武圣人”,与孔子并肩而立。也正因为关羽如此显赫,除了军人、武师奉他为行业神崇拜外,就连描金业、烟业、香烛业、教育业、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业也推祟关羽,所以也将他变成武财神,又是五文昌之一。

百姓祭祀关公,是敬佩他不畏生死、不被利诱的忠义精神,然而经过一千八百多年的演进,关公早已脱离《三国志》里的关羽,也不再是《三国演义》里的关云长,而升格为具备深厚法力的多元神明。

(1)习武者奉祀为武神。据说,元世祖忽必烈鉴于只有文圣而无武圣,特地封关公为武圣,列入祭典。

(2)读书人视关公为文教之神,尊称为亚圣亚贤与文衡君,与文昌、朱衣、魁星、吕仙合称为“五文昌帝君”。

(3)商人崇拜关公之忠义精神,视他为能保佑人们发财的武财神。

(4)佛教认为关公的义气足以维护佛法,特奉之为护法神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曾说:"故佛道中唯观自在,仙道中唯纯阳子,神道中唯伏魔帝(关帝),此三圣愿为宏大,欲普渡三千世界,拔尽一切苦恼,以是故祥云宝马,常杂处人间,与人最近,而关圣者,为人捍患御灾,灵迹尤著。" 可见观音、吕祖、关帝,当是我国民间影响最为广泛的神仙。

在海外,华人对关公的崇拜是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在亚洲的韩国、新加坡、日本、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在北美的纽约、旧金山等地,都建有关帝庙。“关帝庙四海兴盛。”一位美籍华人感叹说。

韩国首尔关帝庙,被韩国政府定为“韩国宝物142号”。山门内的介绍文字,有英、汉、韩、日多种,文曰:“这是供奉中国蜀汉时期的名将关羽的牌位并对他进行祭祀的祠堂。韩国和明朝军队为抗击倭寇共同作战,好几次都是关羽的神灵出现帮助了他们。”

新加坡国土只有500多平方公里,却有30多座大小关帝庙。通淮关帝庙每年要举行多次朝圣大典,并组织信众远赴中国大陆谒祖进香,声誉已传遍海内外。

“太平洋东岸的旧金山市长布朗到中国城关帝庙求神祈福,在大选中赢得众多选民信任的故事,在旧金山已传为佳话。”在美国工作的张先生说,美国纽约曼哈顿,有一片中华文化味很浓的中国城,宾馆、餐厅、民宅,随处可见关公像。

千百年来,关公作为平安的温馨护佑,作为忠义的神圣宣誓,作为辟邪的浩然正气,作

为诚信的形象代言,作为团结的坚固纽带,作为思乡的绵绵情结,作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偶像,被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民众供奉祭拜。

关公,不仅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更是一个喜闻乐见的人物,其具体表现为,在民间老百姓中间拥有公平、公正、公道的口碑,被人们群众奉为降妖除魔、保驾护航的青天大老爷。在官场政府要员中间保有忠义两全、有情有义的因素,被政府官员列为忠诚于党、忠贞于国的道德楷模;在商界老板们中间更拥有诚信天下、以义取利的操守,被商场上的生意人立为诚信聚财、闯荡天下的生意宝典。

关公,不仅是一个文化符号,更是一个宗教崇拜,其具体体现为,在关公传奇的一生中,具有悲情英雄的身上,蕴涵着“忠、义、智、勇、仁、信”六大元素,是现代人积极倡导的一种文化载体的道德品格。在中国古代流行的三大宗教中,尽管其教主、教义、戒律、偶像各不相同,但都把关公列入本教人物,使关公成为了一种宗教文化的契合点。

从关羽到关公,从三国时代的历史人物到明清时期的演义人物,是一种历史人物不断演化的进程;从关公到关帝,从一个人到一尊神,是历代统治者出于某种政治斗争的需要。 关公,从文化符号到宗教崇拜再到信俗尊崇,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历史进程中,产生过无与伦比的巨大影响,历史的观察这个人物在总结文化交叉点的形成过程,无疑对揭示关公信仰这种社会现象是有益的,对关公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是有益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i4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