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章节整理与考点

更新时间:2024-04-27 07: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 信息:(1)在客观上可以反映某一客观事物的现实情况。

(2)在主观上是可以接受、利用的,并能够指导我们的行动。 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资源:信息、物质、能源。 按信息产生方式分类:自然信息、人工信息、综合信息。

数据: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符号和数字,是指客观实体属性的值。

知识: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的主观世界对于客观世界的概括和如实反映,成为信息的融合体。 信息、数据、知识的关系: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对数据的解释,知识是对信息的深化 ,三者可以看做是对客观事物感知的三个不同阶段。 信息的基本特征:客观性(第一\\基本属性)、共享性、价值型、时效性、无限性。 信息的生命周期(从这四个阶段去获得增值):要求、获得、服务、退出(适用于产品/服务) 管理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收集的数据经过加工处理,给以分析解释,明确意义后,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数据。 管理信息的特点:(1)原始数据来源的离散型 (2)信息资源的非消耗性 (3)信息处理方法的多样性 (4)信息量大

(5)信息的发生、加工和应用在时间、空间上的不一致性 管理信息的分类:(1)按信息稳定性分类:固定信息和流动信息。

工业企业中的固定信息:定额标准信息、计划合同信息、查询信息 (2)按决策层次分类:战略信息(企业高层)、战术信息(中层)、业务信息(基层)。

信息在企管工作中的作用:信息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基础、是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有效控制的前提、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组织手段和协调工具、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手段、是提高企业管理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 影响企业信息工作开展的因素:(1)单纯的、残缺的信息观念 (2)信息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3)手段相对落后,时效性差 (4)信息工作的方式和内容不适应 系统:(1)要有两个以上的要素;(2)要素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3)要素之间的联系与作用必须产生整体功能。

按组成系统的要素分类:自然系统、人工系统、复合系统。

系统的特性:目的性:目的明确。系统的形成或存在必定有其目的性。相关性: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层次性:系统可分为一系列的子系统,而各个子系统又可以分解为更低一层的子系统。整体性:至少有二个或多个要素组成,整体比单个强。环境适应性:一个开放的系统为可生存下去,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 信息系统:以信息现象和信息过程为主导特征的系统。 信息系统按组织层次划分:

操作层系统:通过监测组织的基本活动和事务处理来支持管理者的工作。 知识层系统: 是支持组织中的知识工人创造新信息和新知识,支持数据工人处理信息的信息系统。

管理层系统:是为支持中层管理者进行日常工作的监视、控制、决策以及管理活动而设计的信息系统。

战略层系统:是帮助高层管理者致力于应付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战略问题,并制定组织的长远规划。 管理信息系统:用系统的思想建立起来的为一个组织的各级领导提供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由管理系统、处理系统和传输系统构成。

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在企业管理中全面使用计算机、应用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采用决策模型解决结构化的决策问题。

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信息的收集、组织和存储、处理、传递、提供。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信息源(出生地)—>信息处理器(搜集、传输、加工、存储)—>信息用户(使用者、决策者)、信息管理者(负责实现MIS、维护)(与三者都双向) 基于管理层次的系统结构(金字塔(从第一层到第四层)):事务处理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处理企业的各种具体业务】、操作控制系统【由支持日常运行和控制的信息资源组成】、管理控制系统【主要任务是实现管理控制和制定战术计划】、战略计划系统【最高层次管理活动、处理长期和全局性问题】

基于组织功能的系统结构(从基层到顶层):业务处理、运行控制、管理控制、战略计划。 管理信息系统的三维总体结构:第一维:管理与运行层次(自上而下:战略管理、战术管理、运行管理、业务运行层) 第二维:职能部门的划分

第三维:信息处理功能(数据处理、信息形成、问题分析、统筹规划)

信息系统的7层结构:(1-7)用户层、业务层、功能层、数据层、工具层、OS层、物理层 计算机在管理中发展的趋势:1、面向高层的管理决策;2、面向综合应用;3、面向智能应用;4、面向全社会的信息服务—社会化信息网络

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系统

第二章: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计算机硬件系统: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内外存)、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计算机软件系统:系统软件(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和语言处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用程序)、应用软件(程序库、软件包、套装软件、用户自己开发的软件系统)

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1、人工管理阶段;2、文件管理阶段;3、数据库管理阶段;4、分布是数据库系统阶段。 数据库:将数据按一定格式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数据的仓库,即存储在计算机内的相关数据的集合。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的软件系统。目前大多是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一般分为3类:1、以微机系统为运行环境的DBMS;2、以Oracle为代表的DBMS;3、以Microsoft SQL Server为代表的介于以上两者之间的DBMS。 数据库系统:以数据库方式管理大量共享数据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数据模型:描述数据库中记录间关系的数据结构方式。通常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完整性约束组成。

数据库模型:1、层次数据库模型(树结构,网状的特殊形式);2、网状数据库模型(网络,层次的一般形式);3、关系数据库模型(关系二维表);4、面向对象数据库模型。 数据库组织结构:内模式:存储模式或物理模式,是数据库最内层; 概念模式:数据库结构的中间一层;

外模式:子模式或用户模式,是最靠近用户的一层。 通信系统三基本要素:信源、通信媒体和信宿。

数据通信的五个阶段:1、建立通信线路,用户将要通信的对方地址信息告诉交换机,交换机查询该地址终端,若对方同意通信,则由交换机建立双方通信的物理通道。

2、建立数据传输链路,通信双方建立同步练习,是双方设备处于正确收发状态,通信双方相互和对地址。

3、传送通信控制信号和数据。

4、数据传输结束。双方通过通信控制信息确认此次通信结束。 5、由通信双方之一告知交换机通信结束,切断物理连接通道。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使地理位置遥远的。独立的计算机有了相互访问、传输数据的能力、缩短了空间距离;入网计算机或终端具有远程控制和执行命令的能力,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包括软硬件资源、数据资源,甚至技术和人力资源等。计算机之间的通讯是计算机网络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而资源共享则是开发建设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目的。资源共享可提供更强的系统处理能力,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均衡负载。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局域网、广域网、城域网

计算机网络的通讯协议:是通信双方共同遵守的一套规则。1984年10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公布了OSI协议,是通信的一种国际标准,参考模型从逻辑上把网络的功能分为七层,最低层为物理层,最高层为应用层。Internet是TCP\\IP协议。 网络互联的设备:中继器、网桥、路由器、网关。

Intranet的特点:它的协议和标准是公开的 ;支持多媒体信息 ;客户通过浏览器存取信息,文件容易共享,传递信息快速、准确 ;可以降低企业的营运成本 ;Intranet开发简单;在现有网络中建立Intranet,无需改动现有企业网的物理结构。

第三章: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与开发方式

系统开发方法: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原型法、面向对象法、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法。 ?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自顶向下整体分析与设计,自底向上逐步实施)

系统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MIS生命周期模型):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维护。

结构化方法:结构化分析方法、结构化设计方法、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分别用于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优点:1、建立面向用户的观点;2、严格区分工作区间;3、设计方法结构化;4、文件标准化和文献化。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缺点:1、开发周期长;2、繁琐,使用工具落后;3、不能充分预料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变化;4、不直观,用户最后才看到真实模型。 ? 原型法(同时完成各阶段活动,并快速反馈给用户,通过反复迭代,完成系统的开发过程) 原型法开发过程:1、确定用户基本需求;2、开发初始原型;3、征求用户对原型的改进意见;4、修正和改进原型;

原型法的优点:1、减少开发时间,提高系统开发效率;2、改进用户与系统开发人员的信息交流方式;3、用户满意程度高;4、应变能力强。

原型法的缺点:1、开发工具要求高;2、对大型系统或复杂性高的系统不使用;3、管理水平要求高。

? 面向对象法(把对象的属性和处理封装在一起,通过子类对父类的继承,使软件便于维护和扩充,提高软件可复用性)

对象:客观世界中的任何事物在一定前提下都可以成为对象,其本质是数据与操作的封装。

封装:信息隐藏,把对象及对象的方法、操作的实现封闭在一起。

面向对象法的开发过程:1、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2、面向对象分析OOA(构成系统逻辑模型);3、面向对象设计OOD(构成系统的物理模型);4、面向对象编程OOP(分为可视化设计和代码设计,构成系统的计算机可执行模型)

面向对象法的优点:以对象为基础,利用特定的软件工具直接完成对象客体的描述与软件结构之间的转换,解决了传统结构化开发方法中客观世界描述工具与软件工具不一致的问题,缩短了开发周期,解决了从分析和设计到软件模块多次转换的繁杂过程。

面向对象法的缺点:需要有一定的软件基础支持才可以应用,对大型的系统可能会造成系统结构不合理、各部分关系失调等问题。系统分析阶段用这种方法进行抽象是比较困难的。某些情况下,纯面向对象的模型不能很好地满足软件系统的要求,实用性受影响。 面向对象法与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比较:前者的基本思想是将客观世界抽象地看作是若干相互联系的对象,然后根据对象和方法的特性研制出一套软件工具,使之能够映射为计算机软件系统结构模型和进程,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后者相比,前者是一种基于问题对象的自底向上的开发方法论。结构化法强调从系统外部功能去模拟现实世界,后者则强调从系统的内部结构去模拟现实世界。

?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法CASE(一种开发环境,是对整个开发过程进行支持的一种技术) CASE的功能:支持不同的开发方法;支持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具有文档出版功能和文字、图形编辑功能;支持软件部分的重用;支持开发信息资源共享。

典型的CASE工具:图形工具、描述工具、原型化工具、质量管理工具、文档出版工具。

CASE的优点:提高生产率、提高质量、提高文档的质量、减少系统维护的费用和精力。

系统开发方式:自行开发方式(用户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系统开发的各项任务)、委托开发方式(企业将开发项目完全委托给开发单位,系统建成后再交付企业使用)、联合开发(合作开发)方式(由用户中精通管理业务、计算机技术的人员与有丰富经验的机构或专业MIS 开发人员共同完成的方式称为联合开发方式)、购买商品化软件方式(企业自己不开发,直接向软件市场购买的方式。)、租赁方式(使用系统的用户自己不开发,而是向提供系统的公司租用,双方用合同来规范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这种方式为租赁方式。)

第四章:管理信息系统规划

系统规划的特点:全局性、高层次、指导性、管理与技术结合、环境适应性

现行系统初步调查包括:企业概况、系统目标、现行MIS一般状况、与环境的关系、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可提供的资源、限制条件。

信息系统规划的工作内容:1、指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信息系统的目标与约束、当前能力状况、业务流程现状、对影响计划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 2、指定信息系统的总体方案。

3、指定信息系统建设的资源分配计划。 4、可行性研究。

信息系统战略分析(是制定系统规划的起点和工具)

五种竞争力模型:顾客讨价还价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替代产品和服务的威胁、新进业者的威胁、行业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

三种基本战略:成本领先战略、产品差异化战略、目标集聚战略。 价值链模型(价值链模型+扩展的价值系统)

不同层次的信息系统战略 企业生态系统特点: 层次 战略 模型 由一个或少数基础企 低成本 价值链模型 业统领着这个生态系业务层 差异化产品\\服务 统并建造了被其他小目标集聚 企业应用的平台。 企业层 协同 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 合作竞争 竞争作用力模行业层 行业许可 型 行业标准 信息系统规划的模型与方法:诺兰的阶段模型、关键成功因素法、战略目标集转化法、业务系统规划法。

诺兰的阶段模型:起步、扩展、控制、集成、数据管理、成熟 并指明信息系统发展中的6种增长要素: 1、计算机软硬件资源:早期磁带—>最新的分布式计算机 总结了信息系统发展 2、应用方式:批处理方式—>联机方式 的经验和规律:1、诊 3、计划控制:短期随机的计划—>长期战略的计划 断信息系统当前所处 4、MIS在组织中的地位:信息系统从附属部门发展为独立部门 阶段,利于选择信息系 5、领导模式:低层技术领导—>与上层管理部门一起制定战略 统开发时机;2、对系 6、用户意识:作业管理层的用户—>中上层管理层 统的规划作出安排,控 制系统发展方向。 关键成功因素法(CSF)主要思想是抓主要矛盾

关键成功因素:在一个组织中的若干能够决定组织在竞争中能否获胜的因素,它们也是企业最需要得到的决策信息,是值得管理者重点关注的活动因素. 关键成功因素决定了组织所需的关键信息集合。

CSF应用步骤:1、了解企业目标;2、识别关键成功因素(工具是树枝因果图);3、识别各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和标准;4、识别测量性能指标的数据。

关键成功因素法的优点:能使目标的识别突出重点,集中于获取高层领导的信息需求,并且进行信息需求调查所需的时间较少。

关键成功因素法的缺点:数据的汇总过程和数据分析都很随意,缺乏严格的方法将诸多关键成功因素进行汇总。难以解决个人和组织的关键成功因素不一致问题。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将整个战略目标看成是一个“信息集合”,由使命、目标、战略和其他战略变量组成。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过程实际上就是把组织的战略目标转变为信息系统战略目标的过程。

SST应用步骤:1、识别组织的战略集(描述组织关联集团的结构;确定关联集团的要求;定义组织相对于每个关联集团的任务和战略);2、将组织的战略集转化为MIS战略集。

SST与CSF:前者反映了人的各种要求,能保证目标比较全面,疏漏较少,这是CSF做不到的,但它在突出重点方面不如前者。

企业系统计划法(BSP)也称为业务系统规划法,主要是基于用信息系统支持企业运行的思想。也是先自上而下识别系统目标,企业过程,数据,再自下而上设计系统。 BSP工作步骤:1、准备工作(接受任务和组织队伍) 2、定义业务过程(管理过程) ? 计划与控制 ? 产品与服务 ? 支持资源

3、定义数据类(实体法和企业过程法) 4、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使用U/C矩阵)

5、确定总体结构中的优先顺序(考虑潜在效益、对组织的影响、成功的可能性、需求) 6、形成最终研究报告 BSP法的分析工具-U/C矩阵

定义:也称功能/数据矩阵,不但使用于系统规划阶段,在系统分析中也可以借用它来分析数据的合理性和完备性等问题。 应用:对系统进行逻辑功能划分,通过子系统之间的联系(U)可以确定 子系统之间的共享数据,考虑今后数据资源的合理分布。

业务流程重组(BPR)对企业过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求企业关键的性能指标获得巨大的提高。其实现的两个使能器分别是IT和组织,要点在于简化和优化过程,主要思想是战略上精简分散的过程;职能上纠正错位的过程;执行上删除冗余的过程。

业务流程重组的步骤:1、启动;2、选择需要重新设计的流程;3、分析并衡量现有流程的绩效;4、确定应用信息技术的机会;5、建立一个新的原型。

基于BPR的信息系统规划步骤:企业战略分析、关键业务过程分析、信息系统规划、信息系统实施规划。

可行性研究:又称可行性分析或可行性设计。其成本是预期项目总成本的5%-10%,它的意义是:对于保证资源的合理使用、避免浪费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项目开始以后能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

1、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分析:显见的,预见的,隐见的。

2、信息系统的可行性分析:经济可行性(信息系统的成本:包括设备费,人工费用和运行维护费用) 技术可行性(风险分析、资源分析和技术分析) 环境可行性

系统规划报告:1、引言;2、对现行系统的分析;3、系统总体规划(企业的信息系统战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实施顺序)4、拟建新系统的方案;5、可行性研究(结论【分三种】:条件成熟、暂缓开发、不进行开发)

第五章: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逻辑设计,逻辑设计是指在逻辑上构造新系统的功能,解决系统做什么的问题。 系统分析的步骤:1、现行系统的详细调查;

2、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分析(确定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3、系统数据流程分析(建立数据字典); 4、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5、提出系统分析报告。

系统详细调查(从上而下,从粗到细,由表及里)

系统详细调查的原则:真实性,全面性,规范性,启发性。

系统详细调查的范围及内容:1、系统界限和运行状态;2、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3、业务流程;4、各种计划、单据和报表;5、资源情况;6、约束条件;7、薄弱环节和用户要求。 系统详细调查的方法:1、重点询问调查方式;2、问卷调查方式;3、深入实际的调查方式;4、面谈;5、阅读;6、观察和参加企业业务实践。 组织结构与功能分析:

组织结构图(以图的形式反映企业内部组织各部门之间的隶属关系) 功能结构图(以图的形式归纳出企业的部门与业务层次的功能) 组织/业务联系表(反映组织各部分在承担业务时的关系) 业务流程分析:

业务流程调查的任务:在对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调查系统中各环节的业务活动,掌握业务的内容、作用及信息的输入、输出、数据存储和信息的处理方法及过程等,对原系统业务处理过程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用流程图的方式把企业的具体管理活动和业务的处理过程绘制出来。

业务流程分析:1、对现行流程进行分析; 2、对现行业务流程进行优化; 3、确定新的业务流程。 数据流程分析:

数据流程:数据在系统中产生、传输、加工处理、使用、存储的过程。 数据收集:原系统全部输入单据、输出报表和数据存储介质。

数据分析:1、围绕系统目标进行分析;2、弄清信息源周围的环境;3、围绕现行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4、数据特征分析。

数据流程图:一种能全面描述系统数据流程的主要工具。 数据流程图的特征:抽象性和概括性。

数据字典:在数据流程图的基础上,对数据流程图中的各个元素进行详细的定义与描述,起到对数据流程图进行补充说明的作用。

数据字典的内容:数据项(数据元素,最基本的数据组成单位)、数据结构(可进一步分解的数据包)、数据流(数据结构在系统内传输的路径,其组成可以是一个已定义的数据结构,也可以由若干数据项和数据结构组成)数据存储、外部实体、处理逻辑。 描述处理逻辑的工具:判断树、判断表、结构化描述语言(顺序结构、循环结构和选择结构) 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内容):确定系统目标(主要包括系统功能目标、系统技术目标、系统经济目标)、确定新系统业务流程、确定新系统的数据和数据流程、确定新系统的功能模型、确定新系统的数据资源分布、确定新系统中的管理模型。

系统分析报告(内容):1、系统概述;2、现行系统状况(现行系统现状调查说明和系统需求说明);3、新系统的逻辑设计(系统功能及分析、系统逻辑模型、其他特性要求、遗留问题);4、系统实施的初步计划(主体是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和加工说明)

第六章: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的目的:将系统分析阶段所提出的、充分反映用户信息需求的新系统逻辑模型转换成可以实施的、基于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物理模型。

系统设计的任务:1、总体设计(概要设计);2、详细设计(包括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出设计、输入设计、对话设计、处理流程设计、制定设计规范等);3、编写系统设计说明书

系统设计的依据:1、系统分析的成果;2、现行技术;3、现行的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的标准、规范和有关法律制度;4、用户需求;5、系统运行环境。 系统设计的原则:系统性、灵活性、可靠性、经济型。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的原则:1、分解—协调原则;2、模块化原则;3、自顶向下原则;4、抽象原则;5、明确性原则。

模块化(方法):把系统划分为若干模块,每个模块完成一个特定功能,然后将这些模块汇集起来组成一个整体,完成指定功能。磨快的独立程度由块间耦合和块内聚合来度量。

块间耦合(一个系统内不同模块之间互联程度的度量,耦合度越低,独立性越好) 1、数据耦合:两个模块间通过数据交换信息。

2、控制耦合(逻辑耦合):两个存在调用关系的模块间,一个通过开关量、标志、名字等控制信息,明显控制另一模块的功能,应尽量避免出现。

3、公共耦合:两个模块之间通过一个公共的数据区域传递信息(不好,但需要传递大量数据时可用)

4、内容耦合:一个模块需要使用另一模块的内部信息或转移进入另一模块,它是改进模块时发生连锁错误的主要来源,要不惜一切代价消除!

总结:1、模块间尽量使用数据耦合;2、必要时才采用控制耦合;3、限制公共耦合范围;4、坚决避免使用内容耦合。

块内聚合(决定系统结构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模块内部元素的联系,即块内的聚合,它是用来衡量一个模块内部各成分之间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

1、功能聚合:处理动作全都为执行同一个功能而存在且只执行一个功能。(一般模块名称为一个动词+一个名词都是)模块设计时应尽可能追求。

2、顺序聚合:处理动作都有这样的特征:前一个所产生的输出数据是下一个的输入数据。(工资处理时,把工资数据输入,工资计算和工资打印三部分整合)。

3、通讯聚合:一个模块内各组成部分的处理动作都使用相同的输入数据或输出数据(日报表、周报表和年报表都要使用统一数据—日产量)。

4、过程聚合:各组成部分的处理动作彼此没什么关系,但必须以特定的次序执行(将账务处理和账务生成两大模块中的查询部分抽出来形成一个模块)。

5、时间聚合:把几个执行时间相同的动作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模块。(初始化模块包含变量和累加器清零、初始化寄存器、打开或关闭文件)。

6、逻辑聚合:各组成部分的处理动作在逻辑上相似,但功能互不相同或无关(把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每个子系统的输出部分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模块)。

7、偶然聚合:各组成部分无任何关系,只是为了节省空间将他们凑在一起。 数据流程图的结构类型:1、变换型DFD:一个数据流程图可以明显地分成输入、处理和输出三部分。2、事务型DFD

系统平台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平台设计包括网络结构设计、网络操作系统选择、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与设计)

系统平台设计依据:系统的吞吐量;系统的响应时间;系统的可靠性;结构模式;地域范围或计算模式;数据管理方式。

计算机网络的选择: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网络拓扑结构、网络逻辑设计、网络操作系统。 代码设计

代码功能:1、便于录入 2、节省存储空间,提高处理速度 3、便于计算机识别和处理 4、提高数据标准化程度 5、提高处理精度

代码设计原则:唯一性、通用性(标准化)、可扩充性、简洁性、系统性、易修改性 代码种类:1、顺序码(系列码,将编码对象按一定规则分配给连续的顺序号码) 2、层次码(区间码,把对象分区间进行编码,某大学学生代码)

3、特征组合码(常用于面分类体系,螺钉的各个特征码组合形成特殊型号) 4、十进制码(图书馆常用的图书编码方法)

5、助记码(适用于数据较少的情况,如TV-C-34表示34英寸彩电)

代码的校验(校验位)可发现如下错误:抄写错误、易位错误、双易位错、随机错误。 用户界面设计

输出设计工作主要包括:确定输出的类型与内容,确定输出方式,进行输出格式的设计 输入设计的原则 :最小量,简单性,早检验 ,少转换

系统实现的任务主要包括:硬件的购置及安装;系统软件的购置及其安装调试;程序设计、调试与优化;员培训;数据准备与录入;系统转换。 合理的人员构成与管理: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具有鲜明的整体协作和艺术创造等特性,因此,系统开发的成功必须要有一个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开发小组。 一般来说,开发小组应包括项目负责人、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员、程序员、测试人员和必要的后勤保障服务人员。

第七章: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系统调试(包括):程序调试(单调)、子系统测试(分调)、系统测试(联调或总调)。 数据测试方法:用正常数据测试、用边缘数据测试、用错误数据测试。 纠错的方法(分析为主,重在思考):跟踪法、归纳法、试探法 系统转换

系统转换前的准备:数据准备、文档准备、用户培训

系统转换方式:直接转换(简单,费用少,但风险性大,不适应于重要系统) 平行转换(安全无风险,同时可以进行新旧系统的比较,发现和改正新系统的问题,但须额外增加工作人员和系统支持的资源及费用,成本太高,适用于金融、财务) 逐步转换(试点过渡,可以避免直接转换的风险,又可以避免平行转换费用高的问题,常用于大系统或较为复杂的系统的转换,新旧系统差别太大不宜用)

导航转换(试运行转换)

第八章: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与维护

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结构):三层同心圆,从里到外分别是系统开发运行者、用户、环境。

系统的评价方法:多因素加权平均法、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经济效果评价方法、主成分分析评价法 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

系统维护的类型:正确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预防性维护

系统维护的内容:程序维护、数据文件的维护(数据文件安全性、完整性控制,数据库正确性保护转储和恢复,数据库重组织构造)代码的维护、机器设备的维护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hy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