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4-01-19 23:1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四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 天气
《我们关心天气》说课稿
内容:《我们关心天气》是(新)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科学上第三单元第一课时。
天气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四年级学生已经对天气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认识来自于平时的生活经验、每天的天气预报或其它的书籍资料,但他们还不清楚天气的基本特征,当你问及他们今天的天气怎么样?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回答“鲜花都开了,树叶绿了”等,尤其是城市孩子每天穿什么衣服,大部分都是由家长安排。所以我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各种天气符号及特征有一些认识,期待着他们能够更加关心天气,准确观察天气,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从而让他们走进“天气”。
教学模式:四动模式(动口说、动手做、动眼看、动脑想)。 设计: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让学生认识天气符号(是本课的重点)。我设计安排了4个步骤:1、课一开始我安排了40秒的情境视频,目的是把学生请进来让他们初步感知天气现象就在我们身边。
2、一句“你还想知道哪些?”导语击起学生更多求知欲,然后带着这些有趣的问题进入观察“城市天气预报图”初步认识天气符号及天气现象。学生参与活动一【小组合作说一说】
3、紧接着课件出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进行系统性的再认识。
4、通过一组练习和拼摆(学生活动二【小组活动摆一摆】)把天气符号和生活实际情境联系起来,使学生体验到天气和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从而体现了“生活中有科学,科学中有生活”的深刻内涵。
第二部分运用感官来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来描述天气(是本课的难点)。我通过了学生活动三【小组合作议一议】的方式进行,分了三个环节:1、汇报对今天的天气感受。2、学做天气预报主持人。3、用“网状图”表示生活和天气的关系。通过这几种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分散了难点,达到了目的,课堂上学生三次合作学习大约用了25分钟左右,从而努力达到“以学生为本”的目标。
最后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平台(网址),让他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更加关注
以后的天气。
4、《风向和风速》说课稿
教材分析:
《风向和风速》选自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节。风的观测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我们无法看到风,只能借助其他事物来感受风的变化。
第一部分:风向和风向标。对有些学生来说,确定风向是困难的事,他们不清楚该是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向,还是把风吹去的方向确定为风向。教科书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指导。需要指导学生明确:风向指的是风吹来的方向,风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描述。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第二部分:风速和风速等级与怎样描述风速。风的速度是以每秒风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它有3~4个风杯,连接在一个类似于自行车轮子的辐条上,辐条在风吹的时候带动中间的轮轴转动,安装在轮轴上的示速器就显示出风的速度。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即“蒲福风力等级”。
学情分析:
本课面临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对于新的知识有着比较强的求知欲,对于科学现象也非常感兴趣。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制作一些直观的教具、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构风向和风速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同时,让学生看一些被风吹起的物体图片,让学生找找本课中,学生是通过观察风吹动小风旗的状况,确定风速的三个等级,并用这种方法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风的观察和记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过程与方法:
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教法和学法:
本课教学以探究式教学法为主,通过让学生摸索制作风向标的小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学生之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风向标的制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课件中出示一张树叶被风吹动的图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然后接着出示几张被风吹着的不同事物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这几张图片中有什么共同点。
从而得出同一主题:风。
知道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二、探究内容: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吹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
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
(1)出示自制风向标。介绍制作方法
(2)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
(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
(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1、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
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告知风速的测量仪器是风速仪。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区分风速被划分为13个等级,而在风力等级表中最大的是12风级。明了0风级的存在。
根据风力等级的划分规律,在课堂上巧妙的做连线题。(可点名个别学生回答) 3、问:对于我们来说,蒲福风力等级表分级太细,我们只需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即可。想想有什么方法可以用感官直观的感受到风速的大小呢?
4、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自然事物中其他事物的变化来感知风速的大小,从而导入下一环节:用旗子被吹动的情况来简化的划分风速等级0、1、2级。
5、试着通过观察国旗估计风速。 三、课堂小结
与全班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中的重点知识:如风向、风速的概念,如何制作风向标,如何测量风向和风速,蒲福的风力等级表的相关内容提问等。
四、布置作业
做作业本中《风向和风速》一节的作业。
6、《风的观测》说课稿
各位老师,早上好!我是桂城南师附小的陈希为老师,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天气》的第二课时《风的观测》。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作一个简略的概述。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的第二课时,这一课是学生继“云和雨”的观测后,进行的又一项天气现象的观测,相对来说,这一节难度要比观测上一节大。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关于天气的基本知识,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利用各种资源,来发展自己 对天气的认识,构建对天气认识的知识系统。为学习下一课奠定能力和知识基础。
2、 教学目标的设计:通过深入认识教材,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本人
设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① 知识目标:了解八个风向,知道风有力量,能估测风力的大小。 ② 能力目标:能有针对性地提出研究问题,并能设计和制作简单
的研究学具(工具或仪器)进行研究活动。
③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自制简单学具和参与研究活动中,享受合
作、交流的愉悦。
3、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制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风有方向,
风有力量,并练习估测风力的大小。 4、 教学难点:自制工具进行观测。 二、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对学习《科学》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对天气也有了一些初浅的直接认识,曾产生过一些有意或无意的注意,同时在观察、研究事物方面开始有自己的方式方法,他们能对自己感兴趣的、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事物提出想探求的问题,并能通过制作、观察、实践、交流等手段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以寻觅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绝对不希望被老师牵着鼻子在狭窄的课堂里走,都更希望老师能牵引他们走出课堂,到室外、到大自然中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研究他们想看、想知道的事物。由此可知学生很愿意到户外、大自然去学习和研究如何观测风。 三、说教法:
本课以新课标理念作指导,构建“准备学具——观察讨论——实践探究——汇报拓展”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观察法:利用资源,到气象站去和气象观测员一起指导学生通过
观察仪器来观测风。
2、 实践法:以事实为依据,以实践为标准,以学生为主体,指导
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实践。
四、说学法:
1、 准备学具:课前先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活动的准备,学生以小组为
单位,利用配套实验材料使用说明书来制作纸风车和风向标,并制作各个活动环节的记录卡片。 2、 观察讨论:
首先我让学生在户外旷野寻找风的踪迹,使学生在脑海中围绕着风形成一系列想研究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然后让学生尽情地说自己以前是怎样观测风的,这样顺利地引入了风的观测的学习,为了保持学生学习热情,我还设计了“我们需要观测风的哪些方面?”“大自然中哪些物体或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观测风?”、“想想我们还可以如何观测风?”等有趣的问题,让学生不但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描述风的特征。并
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活动。这时学生已有了想进一步研究观测风的需要,于是我设计了下面的一些环节。
i. 成立观察研究小组,观察气象站是用什
么仪器来测风向和测风力的,拉近了学生与科学的距离,当这些精密的仪器将同学们带到崭新的科学领域当中,大家都为这周密、严谨的科学研究活动兴奋着、惊喜着,都跃跃欲试地想参与。这时候我适时引导学生观察升旗台的红旗飘动的方向和风向标所指的方向是否一致,辨清风来的方向风去的方向。
ii. 分组讨论,并作好记录。而对大自然的
诱惑学生很容易忘记自己要研究的内容,所以在分组活动时,我不断地提醒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风向标的箭头指向和风向杆顶端风杯的速度上。在观察过程中要求学生用喜欢的方式把观察到风的特征记录下来,老师不做统一要求,使学生个性化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
3、 实践探究
如果让学生观察后各小组轮流汇报的方法,学生会觉得意犹未尽,而观察后的操作、实践是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的关键,也是本课学习的重要一步,学生的自主精神也在此体现,所以我们在观察后,分组到场外进行实践探究。
A、在实践前我首先指导学生利用指南针明辨方位,找准八个方位,这是测风向的基础。
B、让学生分头寻找风的踪迹,利用课前自制的风向标观测当时的风向,记录下来。玩一玩自己制作的纸风车,看看纽扣上升的快慢,观察思考:纽扣为什么会上升?在风车没有转动的时候,纽扣还回上升吗?
C、学生知道了风有力量,那如何进行估测呢?告诉学生如果没有风力计,可以根据课本的风力等级表来目测当时的风力大小,并作好记录,写在记录卡上。提醒学生应该选择一个比较空旷的地方,要多选几个观察物体进行比较,这样可以减少观测时估计的误差。同时在判断风的大小时,要引导学生从高级向低级推断。
开展研究活动时,加强对学生的研究过程指导,提醒学生做好研
究记录,同时注意安全,给予需要帮助的学生适当的帮助。 4、汇报拓展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实践探究等多种科学探究方式,已观测到不少风的知识,可以进行汇报、交流活动,提醒学生注意从他人的汇报中获取信息,评出最佳观察员。这时学生的探究高潮已过去,处于一种退潮状态,我除了对研究活动进行简单小结外,善于用一“石”激起千层浪,鼓励学生继续观察、研究一些其他基本的天气的现象和天气变化以激发学生学习下一课的愿望。 五、说评价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书面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多种形式,如:我在“准备学具”这个环节中利用“学具准备记录卡”对学生完成学具的质量进行评价。在“观察讨论”这个环节中,我利用“观察记录卡”对学生的观测方法和结果进行评价,在“实践探究”和“汇报拓展”这两个环节中,我又利用“实践拓展记录卡”对当天、第二天、第三天学生观测的情况进行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观察风和观测风。 六、说体会:
上本课我善于利用了资源,到气象站学习如何观测风,使整节课高潮迭起,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还我们充分地使用配套实验材料,人手一份,可操作相强,学生兴致高,兴趣浓,效果好,有效地延伸了课堂。同时教会了学生利用观察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真正让他们成为学习主体,使他们的自主学习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总的来说学生在大自然的宽广舞台中解决了课堂上没能真正解决的问题,他们走出了课本,离开了课室,融入了自然,这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增添了绚丽多彩的一笔。
附各个环节的记录卡片
学具准备记录卡片
完成的时间 完成的质量 风向标 风车 我的自评 同学的评价 老师的评价
观察记录卡片
风向 观测方法 观测结果 时间 我的自评 风力 观测方法 观测结果 同学的评价 老师的评价
时间 课堂上 中午放学 实践拓展记录卡片
风向 风力 观测方法 观测结果 观测方法 观测结果 下午放学 晚上 第二天 第三天 我的发现 我的自评 老师或同学的评价
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今天说的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本节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活动一,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变化的不同,认识溶解这一概念;活动二,通过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活动三,通过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理解溶解的本质特征。这一课是在三年级初步认识水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研究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等知识提供感性和理性的基础。 二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例如,学生常喝糖水,生病后常喝板兰根或感冒冲剂等,类似这种情况学生们都比较熟悉。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但不知道就是口语中常说的“化掉了”,更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以及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三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过亲身实验,细心观察实验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2、使学生了解有些物质可以溶解于水中,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于水中。 3、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4、感知溶解了的物质是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四 教学重点
重点是观察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难点是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以及用过滤的方法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 五 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以下材料辅助教学:
透明的玻璃杯、集气瓶、水槽、食盐、面粉、沙、搅拌棒、滤纸、漏斗等 记录纸 六 教学过程
为了重点突出探究的层次性,我始终以“溶解”为主线,安排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 故事导入,提示课题
课始,我以《小毛驴过河》的故事导入:从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盐过河,河水很深,把它的盐淹没了,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回头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盐到哪里去了呢?估计学生随口会说出(化了),我顺势引出“溶解”一词,那么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溶解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这一环节我以故事入手,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 设计实验 展开活动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实验活动 活动一:食盐、沙子在水中的溶解
我让学生利用我为他们提供的材料,自己尝试做实验, 自行观察食盐、沙子在水中的变化,并将它们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通过研讨和汇报初步渗透溶解的概念。 活动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
让学生利用初步形成的概念去猜测面粉在水里的情况。对于学生的猜测我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去验证。
(任何的发现、发明都建立在大胆猜想的基础上。通过猜想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这样基础上进行的验证,学生印象才更深刻) 三 探究实验过滤的过程
活动二的验证中学生们能很容易感受到面粉的溶解特征处于食盐、沙子两种物质的中间状态,但是学生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在这里引出“过滤”顺理成章。
我先拿出一张滤纸,给学生讲解它的作用以及使用方法,之后我出示这样的课件: “两低两碰”:
两低----(1)、滤纸的边缘应比漏斗口低。 (2)、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两碰----(1)、漏斗下端紧碰烧杯内壁。 (2)、玻璃棒指向三层滤纸那边
播放完课件后,我把实验过程进行演示,演示完以后学生再进行分组实验,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老师要加以指导和帮助。在实验中,提示学生要注意观察留在滤纸上的物质,并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师生交流,得出结论 :
⑴溶解了的物质不能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⑵不能溶解的物质通过过滤后,颗粒会留在滤纸上。
(这个环节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的眼、耳、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过滤这个难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记忆、理解和掌握,播放课件后的教师演示能为下一步学生分组实验正确操作提供帮助,确保分组实验效果的成功率,增强实验的实效性。学生们在实验活动中,不但能加深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协作精神。) 四 课后延伸 开阔视野
理解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到生活 生产中去,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题: 你还知道那些物质能够溶解?自己动手做一做 油能溶于水中吗?
上网查一查什么东西应用了溶解的性质?
(这样的练习题的设计是对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的综合培养,也体现了铃声止,而思维不止,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 生活中去的教学思想。)
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部分的第二课。在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基础上,安排学习本课内容。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接触科学课已有一年,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逻辑性不强,考虑问题不深入周密;同时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高锰酸钾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五、教学准备
【小组材料】4个装水的透明玻璃杯、1根搅拌棒、高锰酸钾、一个药匙、20克食盐、20克面粉、30克细沙。
【教师准备】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表,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记录表,多媒体课件。
六、教法学法 主要教学方法:
1、 探究式实验教学法。2、互动式教学法。 主要学习方法:
1、探究学习。2、自主学习。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猜一猜:出示三杯不同物质与水的混合物,让学生猜测,并说出理由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威力往往能超出人们的想象。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黄金时段的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投入极大的热情。本环节通过创设猜一猜的活动,引出课题:“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学生在对旧知复习的基础上,对新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
环节二:科学观察园地。 1、讲解、观察高锰酸钾。
(1)师拿出高锰酸钾问学生: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2)介绍高锰酸钾。
这是一种化学药品,叫做高锰酸钾,人们常用它来消毒和防腐。那么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它呢?
(3)学生观察、并描述。
它是紫色的,小颗粒状的。因为高锰酸钾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的化学药品,所以在取用时不能用手直接接触以防伤了皮肤。注意一定要向这样用药匙来取用(教师演示取高锰酸钾的正确方法)。
2、分组实验①。
(1)猜测:把紫色的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会是什么样的呢?
设计意图:“猜测”对于科学实验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勇于猜测,敢于猜测,说明学生已开始为实验做准备,他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那么接下来的实验,他一定能够认真做好每个环节的。
(2)出示实验要求。 (课件)温馨提示:
1)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
2)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刚进水中的状态,做好表格第一格的记录。 3)再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一下水,观察,做好表格第二格的记录。
4)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混合物静止时的变化,做好表格第三格的记录。
5)请小组长带领组员仔细阅读本提示,做好人员分工(观察员、记录员、汇报员),根据要求进行实验。
设计意图:组长分工到位,意味着这个小组的实验已经成功了一半。要有明确的分工。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实验要求用温馨提示的形式出示,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3)学生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开始。 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在实物展示台上交流各组的实验记录单)
3、演示实验(高锰酸钾分离演示)。
(1)猜测高锰酸钾能用过滤的方法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吗? (2)学生猜测。
(3)教师进行演示,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分离实验在上节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中学生已经做过,作为本课不属于重难点,因此教师做演示一方面节省时间,另一方面规范的实验操作可让学生通过观察再次熟悉并掌握。
4、指导小结。
说说高锰酸钾溶液有哪些特点,根据学生汇报,相机板书:看不见颗粒 没有沉淀 分布均匀 过滤不能分离
5、展开想象。
根据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设计意图:食盐和高锰酸钾都能溶解于水中,但食盐溶解水中后没有颜色,因此可以让学生根据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来想象并进行描述。四年级的学生是可以完成的。
环节三:科学操作站。
比较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分组实验②。 1、学生讨论实验注意事项。
在实验前,请个小组讨论本次实验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小组讨论、汇报。
根据分组实验一的实验要求,指导学生讨论实验二的要求,使学生切实参与到实验中来, 2、出示实验记录单,指导填写。(课件) 3、学生开始分组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交流。
请学生上台,展台出示记录表,对照记录表说说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相对于分组实验一来说,是一个放的活动。本课设计的两个分组实验,本实验相对来说简单,沙、面粉、食盐上节课都已经做过,因此,在指导做分组实验一“扶”后,分组实验二选择“放”。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实验活动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重要手段,只有专门为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进行探究的实验方法,才能让学生把实验探究当作一种乐趣。
在每次小组合作时都要评比要建立小组奖励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环节四:收获交流台。
1、思考:物质在水里是否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了吗?怎样观察和区别的? 2、指导小结:
溶解是指物质_____地分散在水中,____(会或不会)自行沉降,且____(能或不能)用____的方法分离出来。
3、谈话: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溶解的概念。齐读一遍。这个概念是怎么得来的? 设计意图:学生会回答是通过实验的来的,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要给与学生肯定,让他们知道自己也能像科学家那样通过一个或多个实验总结出科学概念,学习科学的兴趣会更浓。
4、在我们的生活中,还见过什么物质也能溶解到水中的?(白糖、红糖、味精、鸡精、咖啡、板蓝根冲剂、感冒冲剂等)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联系生活。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知识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让学生能做到学有所用,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5、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要想成为科学家其实并不难,只要脚踏实地上好每一节课学科,完成好每一次实验,多思考多探究,就会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松花江小学科学教师钱克英,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
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的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材分析:
溶解单元通过观察、比较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以及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溶解了的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引导学生围绕着溶解这一主题,逐步深入地开展观察研究活动。 本课教材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探究在相同条件下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什么不同;二是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很多固体物质都可以溶解于水,至于能溶解多少,溶解能力的大小并没有认识;对比实验,学生没接触过,如何使对比过程公平,需要引导;学生对气体能溶解于水是缺少直观认识的,需通过实验加深理解。
教法学法: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研究、观察描述等方法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1、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2、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筷子1根、小勺2个、、注射器1支、食盐、苏打各20克并分成10等份、汽水1瓶。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五个部分。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实验设计、验证猜测。三、汇报交流、获取结论。四、引起经历、形成概念。五、问题延伸、深化理解。学生在科学体验活动中将对本课的实验研究学习有更清晰的认识,掌握新的实验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我就把这五部分展示给大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桌上纸包)同学们,在你们的桌子上都有一个这样的纸包,请打开看看,知道是什么吗?食盐和小苏打是厨房中常见的物品,看起来比较相似,却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导出课题并板书) 二、设计实验,验证猜测。
1、 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想要探究、想要主动参与的欲望,为验证猜测结果做好铺垫。) 2、引导实验设计: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只有通过实验来验证,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关键是如何才能使对比过程公平?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并撰写实验计划。
(设计意图:通过充分讨论交流,使学生积极主动建构实验过程操作的规范性,实验条件的公平性。引导学生撰写出比较规范的实验计划)
3、学生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设计意图:学生在活动中观察的实验现象和记录的实验数据是说明实验结果,验证猜测的有效论据。) 三、汇报交流、获取结论。
通过实验交流,数据分析,让学生在实验研究中得出实验结论,从而激发出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的饱满热情,并获得成就感。 四、引起经历、形成概念。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设计意图:学生看见大量的气泡逸出,唤起生活中时常出现类似现象的场景回忆,激发学生想探究的兴趣。)
2、教师解释: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设计意图:明确实验步骤,规范实验操作,通过亲身经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下面的提问顺其自然。)
4、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设计意图:在实验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气体也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里析出,气体溶于水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并初步了解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气压的大小有关。在学生亲身经历中形成概念。) 五、问题延伸、深化理解
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在课文中的小资料,与生活相联系,说明水中的动物、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板书设计: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一、 比较相同条件下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食盐和小苏打溶解能力的比较记录表
物质 食盐 50毫升水溶解物质的份数 7—9份(约18克) 溶解能力的比较 食盐的溶解能力强 小苏打 2—3份(约5克) 结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二、 一些气体也能溶于水。
欢迎交流,谢谢大家。
5、《溶解的快与慢》说课稿
《溶解的快与慢》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通过前几节有关食盐溶解的课以及平时的经验,学生们对溶解的概念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旨在通过搅拌和水温等条件改变的前提下,初步感受对比实验,从而启发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探究事物。教材分为三个部分:1.搅拌对于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2.水温对于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3.研究水果糖。但在试教过程中,我发现用水果糖不太好,起不了真正去探究学习的目的,故把水果糖改为了肥皂。 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我定了这么两点:教学目标:1.理解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物体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2.初步感受对比实验的意义,亲身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实验的活动过程。3.体验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取决因素。教学难点:感受对比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在实验中的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问题。在教学准备方面,我准备了一系列材料,如:每组两个杯子、搅拌棒.食盐、水槽、热水和冷水、糖块.肥皂。
在搅拌和水温对于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这两个实验时,我是进行1演示实验,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这一实验中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理解科学课学习的严谨(http://down.wyrj.com)性。最后两这个实验结束时的反馈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的。四年小朋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制定实验计划的要求,所以以这样的形式出现,我觉得可能更适于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
接着进行加快肥皂溶解的研究.问题的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为:如何让肥皂在水中更快地溶解?这个实验在前两个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已经了解了对比实验是如何操作的,让学生自主学习,四人小组讨论,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通过动手操作,让孩子在交流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得出科学结论. 最后用了水果糖作为一个拓展, 但是因为时间的原因,我们把这个问题留到了课后,分发给孩子们材料,让孩子们在课后继续探究,有利于学生在科学课后的继续学习。
备了一系列材料,如:每组两个杯子、搅拌棒、食盐、水槽、热水和冷水、糖块.肥皂。
6、《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六课。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学生制定“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研究计划并展开实验,同时获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本单元围绕“溶解”这一研究主题,以食盐和水作为主要的观察研究材料按问题顺序编排起来。本课是在
学生加深了对溶解的认识和理解上,已经经历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并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为《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的学习将产生积极作用。 1、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接触科学课已有一年,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逻辑性、严谨(http://down.wyrj.com)性不强,考虑问题不深入、不够细致周密;同时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本节课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实验操作,对学生而言都是很好的锻炼。 2、教学目标
a、科学知识:通过经历实验研究活动,使学生获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
b、科学探究: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在实验研究的设计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严谨,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c、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挑战权威、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d、教学重点:
针对“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这一问题自主进行研究,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e、教学难点:
①、如何对加入的盐准确计量。 ②、食盐怎样才算不能溶解了。 二、教法学法
基于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坚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安排本课教学,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运用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实验法进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自主地愉快地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精神,形成注重事实,敢于提出问题的严谨(http://down.wyrj.com)科学态度,发展能力,激发兴趣。本课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实验操作中。教师将实验操作的重要步骤或者注意事项以课件形式展示给学生,引领学生一步一步进行科学探究实验。 教学准备
1、学生材料:食盐、小勺、筷子、烧杯、量筒、牙签、实验记录表(每组一份)。
2、 教师准备:食盐、小勺、玻璃棒、量杯、牙签、电子秤(天平)、
量筒、实验记录表(每组一份) 三、说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做出预测
怎样更好的引出“食盐在水里能无限溶解吗?”这个问题,在对材料进行观察描述后,我设计了一组对比实验。为每个小组准备相同量的盐,不同量的水,并进行食盐搅拌。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感受到食盐不能在水里无限溶解,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通过对比实验引发出来的问题往往更能激发学生地探究欲。接下来让学生知道要想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必须要保证每个小组具有相同的水量。那么要想知道100毫升的水到底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马上能想到通过自己实验进行验证。于是教师揭示课题,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100毫升的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板书课题,教师顺其自然的引出本课重点,这堂课也在学生们的探究欲望中开始了。 (二)、讨论交流,制定计划
“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问题就比较复杂,是实验设计的难点也是亮点。大多数学生可能会采取书本上的实验方法,当然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可能与学生事先预习有关。但是学生的实验设计都千篇一律与书本完全雷同,实际上也表明学生思维的禁锢,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事先我设计好三种不同的实验方法,并做
好课件,然后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当然也许会有学生想到新的实验方法、也许没想到),教师作为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可以将这三个实验呈现给学生,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比较、思考和选择。
第一种实验方法:食盐减少法即先把装有食盐的杯子或袋子称好,再一份一份少量的加入水中,直到不能溶解为止,再称一称杯子或袋子里还剩多少食盐,通过相减就可以得知加了多少食盐了。 第二种实验方法:平勺定量法。即用小药勺盛一勺盐,用牙签沿勺子表面水平刮去多余的盐,称量一平勺的食盐质量,加多少勺食盐就知道加了多少克食盐了。
第三种实验方法:溶液增加法即先称量每小组盛有100毫升水的小烧杯的质量,记为A克;学生实验时,只需向水中加食盐,加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再到教师这儿称量出溶液质量,记为B克。那么加入盐的质量就是B-A克。
三种实验方法呈现给学生后,教师要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比较,然后询问学生你认为那种实验方法更科学、更严谨?你准备采用那种实验方法,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询问学生这三种实验都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明确:
(1)、实验操作要规范。加盐、搅拌不要将盐或者水洒出。
(2)、正确判断盐溶解与否。 (三)、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所谓实践出真知,随后根据学生选择情况,用这三种(或者其他)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分组实验。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实验。教师可做为学生亲密的伙伴加入学生探究的行列。这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时间去探究,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究,提高探究能力,体验探究乐趣,突出教学重点。
(四)、分享结果,分析数据
实验结束后,学生们分小组汇报实验结果,这时教师可以给出参考答案:100毫升水理论上可以溶解36克盐。在课件上展示实验结果,然后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交流:那种实验方法得出的结果最准确,这几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这样对不同实验方法的思考与比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回顾总结,延伸拓展
实验方法汇报分析完毕后,在后面的时间中,教师可以加以拓展训练:在溶解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发现?(杯里的水位升高了;水的颜色变了。)
同时思考:溶解在水中的盐是不是就不能使用了?就这样丢弃吗?把
课堂上制成的盐水收集起来,以供下节课继续研究时使用。将内容与下一节课紧密联系起来。不仅重复利用了实验材料,还渗透了节约、环保的理念。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说课稿
一、 说教材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溶解》一章中的第七课,这一课的问题是由上一课“调配浓盐水后又析出了一部分盐分”而得到一个新的问题:“用什么办法可以使杯底的盐溶解?”从而引发对增加和减少盐的水溶液中的水分会有什么变化的问题进行思考,经历并观察食盐在水中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程。因而这一课的设计思路是: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再解决问题。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这篇课文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食盐可以溶解在水中”,知道可以用多种方法“加速食盐的溶解”,了解“一定量的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等知识后的再学习。根据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和本课学习内容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教学目标:
1、懂得食盐既能溶解于水,但随着水分的减少,食盐又会析出来。 2、明白用加热的方法能很快使浓盐水中的食盐析出来。
3、体验到从实验溶液中分离出食盐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掌握用加热的方法可以分离出食盐。
2、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难点: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教学准备:
浓盐水、清水、玻璃棒、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火柴、三角架、搅拌棒、放大镜、试管夹、药匙、小烧杯、食盐、湿抹布。
三、说教法
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只有教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使他们受益无穷。因此,我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因素融为一体。结合本课特点,我将采用观察、实验法,既使学生获得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便于理解理论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辅以实物演示,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四、说学法
小学生好奇、爱探索、易感染,应捉住他们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分组实验法,让学生在看看、想想、做做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五、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让学生观察水中没有溶解的食盐颗粒,这样导入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奠定基础。(引出问题:水中的食盐为什么没溶解?你能想出使这些食盐继续溶解的方法吗?) 2、学习新课
通过小组完成“食盐+水能溶解”和“加热蒸发水分可以分离食盐”的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单。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形成完整的“增加水分可以继续溶解食盐,蒸发水分可以分离出食盐,这种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这一科学概念。 3、巩固应用
在学生明确理解了“蒸发水分可以分离出食盐”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食盐的来历——“海水晒盐”的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的认识。
声音
1、《听听声音》说课稿
世界如此美妙,是因为有声音的存在。自然的风声、雨声,乡间的蝉鸣蛙叫,城市里的车水马龙的声音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世界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已经熟识各种声音,喜爱音乐,而本能的讨厌噪声。本课就是以学生已有的这样一种生活体验为前提展开的。
一、说教学内容:
《听听声音》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课时,以引领学生初步感知声音与物体的关系,共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倾听周围的声音
这是本课的一个导入活动,它要求我们和学生一起尽量多的去倾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分析这些声音是有由什么物体发出的,能区分自然音和人工音。四年级学生对声音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他们有强烈表述自己的经历和体验的愿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认知基础和学习基础。通过交流让他们体会到声音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物体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从而激发起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第二部分:听听固体、液体和气体发出的声音
这个部分是让学生通过倾听固体、液体、气体所发出的声音,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声音的产生和物体有着直接的联系,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第三部分:分辨声音的变化
本部分通过蒙眼辨音的游戏,让教师和学生一起亲自去听各种声音,亲自去分辨各种声音发出的方向或者声音发出的远近等。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教学过程要体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教学中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设一定的情景,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在该课教学中制定了如下目标:
科学知识:引领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科学探究:让学生以关注的态度在充分感知声音的活动中,学会对各种不同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和鉴别对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加以适当地了解。
情感态度:通过对声音的研究,培养学生探索声音的兴趣。
三、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须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根据《听听声音》这一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法
刘默耕先生的“引导——探索”教学法有别于布鲁纳的“发现法”,也不同于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2、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能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四、说学法
根据新教材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作启发式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模式 1、结构
游戏和情景导入—交流汇报—动手实践—游戏活动—延伸探究 2、理论依据
《科学》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强调对学生的发展格外注重,表现在从对学生“学”的关注转向对学生“人”的关注,强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自然和社会。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声音与物体之间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 六、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激趣入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课堂伊始,我让学生做“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再引导学生倾听周围的声音。“你能用半分钟的时间仔细地全神贯注地倾听我们教室内和教室外的声音吗?” 然后请学生交流:你刚才听到哪些声音?它是谁发出来的?试着模仿一下。接着板书课题:听听声音。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师生就日常生活中声音入手,通过倾听不同的声音体验声音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为新课做好铺垫。
2、交流反馈,体验汇报。
实践表明:探究能力最好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这固然可以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来进行,但绝不能没有科学教育——因为科学教育的实践性、基础性、科学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也是其它各育所不能代替的作用!通过课件播放一些声音,以及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听到过的声音,引领学生倾听更多的声音,以体验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找一找哪些是自然界发出的?哪些是人类活动发出的?在听、说、分的过程中与同学一起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共同分享研究成果。
3、主体参与,动手实践。
怎样利用科学教育的优势,使它成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摇篮,让学生“学会体验、学会探究”呢?我的体会是:实施开放教学,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操作、质疑、观察、想象、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诱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探究欲望,训练探究思维,从而充分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 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我马上设疑:你能用桌子上的不同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吗?学生各抒己见。这时老师提示“让我们分组来玩玩,在玩的过程中要想办法让它们发出不同的声音来”。学生马上兴致勃勃的开始了,他们在桌面上和实验材料区选取不同物体,进行分组实验,边做边交流,通过实验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固体、气体、液体都能发出声音。
4、游戏激趣
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健康的小孩是好动的,快乐的。假如在读书的时代,我们也能化读书的活动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能有进步了吗?------把枯燥无味的认字造句,化作兴致勃勃的游戏活动,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兴
趣,加强学习,这就是教学游戏化的真实意义。” 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爱游戏、爱表现,根据心理学家的实验和观察,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不能长时间地集中,他们不可能对一事物保持长久的新鲜感,游戏能很好的在活动的后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设计了“蒙眼猜声”的游戏,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听辨声音的方向、大小等变化,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接着我让学生再尝试用装有不同水量的瓶子演奏出不同的声音,学生兴趣高涨。
5、拓展延伸
在课堂结束时,我让学生交流在活动中产生的疑问,并让学生尝试在课后探索。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
6、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所以评价时,不应过于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一、 教学资源分析 1、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听听声音》一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
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2、学情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每个学生对声音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虽然我们的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声音,但这些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发生在身边的声音的奥秘,而这恰是科学课教学中最有价值的地方。 3、教学方式的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究性活动,但以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等来看,这个活动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由于在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活动比较多,而对探究性活动在三年级下册《沉和浮》、《冷和热》单元学生虽有了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之间还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还是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 二、 设计理念
1、 注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围绕重点展开观察实验活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这是一句经过了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都这么认为,大多数学生认为是通过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为此设计时安排这么几个
循序渐进的活动:①利用已有经验使物体发声,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②观察发声物体的变化,初步获得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③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④拓展引申,进一步证明生活中的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从相同现象的观察中进行抽象,实现认识上的跨越。
在学生学习本课前,他们对声音的产生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很难 即振动,然后再围绕“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展开第三活动。这三个活动中,其中第三个活动是重点展开的,在教师的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下逐步推进,即先在教师的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下让学生一起观察“队鼓、钹、音叉、吉他、橡皮筋、钢锯发声”的特点,作好记录。 三、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实验活动,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能够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实验操作。
3、培养协作、合作进行研究活动的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五、教学难点: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六、教师准备:队鼓、钹、音叉、吉他、橡皮筋、钢锯、乒乓球、绿豆。
七、学生准备:学生自带1——2样能发声的物体。 八、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在讲台后敲打各种器乐,问:你能猜出这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吗?猜对了这个东西就给那个组搞研究。生猜。 (二)探究新知
1、师:刚才是老师给大家准备的东西,现在请同学们来玩一玩自己带来的东西,但有一个要求,你是怎样使这些东西发出声音来的? 2、学生自由尝试,也可相互交换,结束后汇报。
师:你玩的是什么东西?你是怎么玩的?发出声音了吗?除了这种玩法,还有别的玩法吗?
3、师:想一想,刚才听到的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
(过渡:刚才大家都玩过了,能不能让孙老师也来玩一玩?)
4、师边演示用力压边设疑:为什么你们用许多方法都可以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而老师用力压却不能发出声音?
(过渡:大家想不想试一试?那我们再来玩一玩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物体,你先使这个物 体发出声音来,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想个办法使这个物体不发出声音,你有什么 发现?再用压的办法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因此,在进行第一、二个活动后就要对这些相同现象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提出他们的共同点,
试一试,你又有什么发现?)
5、生带着老师的提出问题,开始探究性活动。
师:你们小组有什么发现?(生汇报,引出:物体发出声音可能与物体的振动有关系。)
6、师:声音与振动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生猜测)
7、师:刚才只是我们的猜测而已,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来验证呢? A、学生讨论研究的办法。
B、投影记录单,说明填写要求,学生填写研究记录单。(教师巡视) C、师选择典型计划,指名汇报,全班评议。 8、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重点指导: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比较性观察,借助绿豆、乒乓球等物体来观察振动现象)
9、研究结束,汇报交流,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重点评议发现部分。
A、提问:你们组是怎样进行研究的,你们有什么发现?
B、师生共同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这个研究结论。 (三)小结扩展
1、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过渡:是不是所有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都是由振动而产生的呢?你能不能再证明我们刚才得出的这个结论?)
2、师:每人再次观察一下其他的物体,它们发出的声音是不是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生活动,师巡视指导)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见到过这种现象? 4、师:试一试,我们发声时,哪里在振动。
5、师:猜一猜,我们身体里感觉物体振动的器官是什么? 6、讨论共享:说话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四)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 生振 动 声 音 的 方 法 不振动 没有声音
5、《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从容说课
本章的章首图是大象,并给这幅图配了文字.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大象的图片不像其他一些(如锣鼓)更具有明显的声特征,但是由于立意比较新颖、奇特,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可能会有较好的作用.
声现象丰富多彩,教材通过四幅图,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声音产生的情况,意在给学生创设一个情景,使学生可以就这几幅图或图以外其他物体发声的情况,谈谈物体发声时都要振动的共同特征.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做一些活动,来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活动中应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好让学生自己想出做什么样的活动,并观察物体是怎样发声的.
“想想议议”这个栏目中,应该尽量让学生互相交流.如果学生能够说一些新奇的关于发声的现象,不仅可以调动学习的兴趣,而且也是锻炼学生交流能力的机会.
声音的传播,教学中应使学生体会到,要想使声音从发声地传播出去,必须要有传播的载体——介质.教材重点让学生自己探究固体传声,教师演示气体传声,学生设计液体传声.
自然界中有许多现象可以说明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有所不同.
“想想做做”中,要求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是一个开放型问题,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学生设计的方法应给予鼓励.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
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1.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2.声音的传播要靠介质.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
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份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
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 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 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 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让我很高兴.要想知道这些同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推进新课
(一)声的产生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 请每组选一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 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生 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
生 用鼓槌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洪亮的击鼓声. 生 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
生 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l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师 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生 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 生 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振动 生 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生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师 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为我们的成功合作鼓掌? [想想议议]
师 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生 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生 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生 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生 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 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爆裂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 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生 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师 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
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生 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师 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 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二)声音的传播
[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师 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生 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 生 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师 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
生 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孥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
师 刚才这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 生 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
师 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
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这个问题. [演示] 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减少,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
生 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 师 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生 随着空气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
师 (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 真空不能传声.
师 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
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 生 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师 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看录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枝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sound wave). [想想议议]
师 同学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请同学们找出事实或实验来支持你的想法.
生 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 生 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
生 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人渔网. 生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
师 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我们已经知道了: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作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图表:一些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课件展示:
问题1:声音在15℃和2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 素有关?
问题2:声音在25℃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 因素有关? 。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生 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生 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25℃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生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想想做做]
师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有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
第一组: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s,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t,利用 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第二组:测出海底的深度s,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t,利用 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第三组: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t,再测出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s,利用 等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第四组:利用声呐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t,再测出声呐与墙壁之间的距离s,利用 计算出声音在 空气中的速度.
第五组: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s,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t1 ;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t2,则利用计 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正在阅读:
四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01-19
初中化学离子共存专题03-16
知识本位课程流派的核心理念与主要06-12
2017-2022年中国多斗挖掘机产业市场发展及前景预测研究报告(目录)09-10
PSCAD实验指导书07-11
第一单元 倍数与因数11-14
那一刻我长大了作文450字06-27
尿床作文400字07-09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上册
- 年级
- 科学
- 2017年宁波市会计继续教育题目
- IT运维人员工作手册通用版
- 旅游心理学练习题
- ERP沙盘模拟实训实习总结
- TCS3000综合自动化测试仪说明书(软件) - 图文
- 参加淘宝暑期实习生招聘的经历
-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 浅谈建筑师的职业素养
- 市场营销学
- 广东省珠海市珠海二中、斗门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数学(理)试题(附答案)
- 评标专家培训考试试题4
- 不合格党员认定及处置办法
- 高三文综试题
- 公路施工中基层平整度的控制
- 形势与政策
- 认真落实三转要求 提高执纪监督能力
- (段东)社区简介1 - 图文
- 2016-2017学年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解析版)
- 烟台市人民政府关于收取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有关问题的意见
- 物理易考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