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诗英译的认知推理过程探析_以唐诗_春望_五种译文为例

更新时间:2023-03-18 21:34:01 阅读量: 人文社科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语言学理论及应用

2010年7月外语教学July.2010

第31卷第4期ForeignLanguageEducationVo.l31No.4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诗英译的认知推理过程探析

以唐诗 春望 五种译文为例

段奡卉

(洛阳理工学院外语系河南洛阳471023)

摘 要: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 推理过程。说话人提供最大的关联信息,听话人则根据语境或认知环境对信息进行推理,选择关联性最大的假设,获取最佳关联,从而达到交际目的。诗词翻译也是一个对语言进行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翻译中为达到语用等效,必须正确地理解自然语言。因此,关联理论可以作为指导诗词翻译的语用翻译理论,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对诗词翻译这一交际过程进行研究,能够全面、科学地理解话语,使交际获得成功。

关键词:汉诗英译;认知差异;推理过程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5544(2010)04 0096 05

Abstract:Relevancetheoryholdsthathumancommunicationisanostensive inferentialcognitiveprocessinvolvinginformativeintentionandcommunicativeintention.Thespeakerprovidesthemaximalrelevantinformationwhilethehearerisconstantlyreasoningaccordingtothecontextorcognitiveenvironmentofinformation,selectingthebiggestassumptionofrelevancetoa chieveoptimalrelevanceandfinallyachievingthepurposeofcommunication.Thetranslationofpoetryisakindofinferentialcognitiveprocessoflanguage.Naturallanguageunderstandingplaysavitalroleintheprocessofachievingpragmaticequiva lenteffectintranslation.Therefore,relevancetheorycanbethepragmatictranslationtheoryinpoetrytranslation.Withintheframeworkofrelevancetheory,thispapermakesastudyontheprocessofChinesepoetryintranslation.SotheChinesedis coursecanbecomprehendedthoroughlyandobjectively,andthehumancommunicationwillwinoutfinally.Keywords:EnglishtranslationofancientChinesepoetry;cognitivedifferences;inferentialprocess

1.引言

从1871年英国传教士理雅各(JamesLeague)的 诗经 英译本问世算起,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已经走过近一个半世纪的历程。进入20世纪,由于索绪尔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一批语言学家和翻译家开始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翻译,逐渐形成了翻译的语言学派。于是,语言学的各种理论也被尝试着应用于古诗词英译研究。而21世纪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各种途径的研究趋向系统化,并开始构建各自的理论体系,呈现出诗学范式、语言学范式及跨文化交际范式的古诗词英译研究。但无论是哪一种范式的古诗词英译研究,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缺陷。 一种范式要想不断完善和成熟,就必须借鉴其他范式的某些理论或研究方法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卢军羽2009)诗词翻译是一个对语言进行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翻译中为达到语用等效,必须正确地理解自然语言。因此,将关联理论作为指导诗词翻译的语用翻译理论,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对诗词翻译这一交际过程进行研究,能够全面、科学地理解话语,使

交际获得成功。

2.关联理论概述

1986年斯珀伯(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在 关联性:交际与认知 (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 nition)一书中提出了关联理论。他们把语言交际看做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 推理过程,此过程包含两个方面:从说话人角度来看,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即把信息意图明白地展现出来;而从听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推理就是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获知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徐庆利、王福祥2002;唐拥军2003;文军、邓春2003;黑玉琴2003)。格特(Gutt1991)在其论文 关联与翻译:认知与语境 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关联翻译理论。他指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关联性取决于处理努力与语境效果。最佳关联性就是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语境效果。

语言学理论及应用

3.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观与诗词翻译的认知差异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对话语理解起作用的是构成听话者认知语境的一系列假设,而不是具体情景因素。苗兴伟(1997)曾总结道: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每个交际行为都传递着最佳相关性的假设,话语理解是通过处理话语,找出最佳相关解释的推理过程。无论是话语的相关还是话语的理解,都离不开 语境 这一概念。由此可见,认知语境强调了认知主体基于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由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认知主体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即处理新信息所建构的语境,也必然存在差异。

法国的约翰 洛克(JohnLock)和雅克 德利塔(JacquesDerrida)发现,不同阅历的人对语言的理解是不同的。诗人、译者在进行创作和翻译时,往往是先有意念、意境而后决定该用什么词语,什么句法等来表达。因此认知思维是独立存在于语言之外的。难怪人们经常会有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 难以名状 的感觉,这就必然带来认知的差异性。如唐 贾岛 题李凝幽居 中的两句: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根据逻辑推理, 池 当为一池,单数;池边的树肯定不止一棵,所以 树 当为复数;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鸟 自然也应为复数。但究竟贾岛看到有几个僧人在敲门呢?是一僧独归,还是二僧结伴?这就很值得译者认真推敲一番。推敲的结果,不同译者可能会得出不同结论。也许多数人都认为应是 一僧独归 。但如果有人硬说是 二僧结伴 ,你又能如何反驳他呢?

人们对翻译中两种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差异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对 翻译过程中的诸如直译意译,增词减词,词类、句型转换,分译合译,功能对等,文化美学内涵不同方式处理等现象,试图通过人的大脑思维运作,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来加以解释。 (李平1999:14)这样才能在翻译中对原语的深谙隐喻之处进行推断。这种推断实际上就是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操作过程。

4.关联理论视角下诗词翻译的认知推理过程关联理论是用来解释明示 推理交际的交际理论。明示与推理是交际的两个方面。对于说话者来说,交际是一种示意过程。明示(ostension)是指说话人 明确一个使某件事明确的意图 ;对于听话者来说,交际是一种推理过程。推理(inferrence)是指听话人从说话人提供的迹象中推出说话人的意图。诗词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一种言语交际行为。诗歌,作为文学的一大类别,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 史记 滑稽列传 引孔子语: 书以道事,诗以达意。 诗 大序 中称: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所以诗歌是表

现人的内在情感的。人们形成诗句的过程就是一个产生诗意 搜索寻思 推敲修改的过程。大多数诗都不是信手拈来,而是搜索枯肠,冥思苦想而来的。在苦心搜索时,诗人总是将自己脑海中储存的对外界事物隐约模糊的意象不断加以思索、比对、推敲,然后再进行筛选。这种将潜意识的事实,经过理性推理,再三推敲的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 寻思 。朱光潜(2008:85 87)先生认为: 寻思就是把模糊隐约的变为明显确切的。 ; 诗不能全是自然流露,就因为搜索潜意识和意识边沿的工作有时是必要的。 这种搜索就是选择、创造和加工的意义整合过程,即认知推理过程,试构拟如下:

诗意(认知语境)的确定:明示 寻思潜意识事实(逻辑推理):推理 修改(意义整合):最佳关联(实现交际意图)

关联理论有两个原则,即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其认知原则认为:人类的认知倾向于同最大关联相吻合;其交际原则认为:每一个明示刺激都假设自己具有最佳关联。人们理解话语的过程就是寻找关联、依据关联原则建构认知语境的过程,就是付出努力取得相应语境效果的过程,也是取得最佳关联,使说话人交际意图最终得以实现的过程。

根据关联理论,翻译的过程就是对原语进行语际阐释的过程,是寻找最佳关联的推理过程。这就需要在关联理论指导下,根据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进行信息的调节,通过认知推理过程操作,找到译文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从而顺利完成交际活动。 5. 春望 的关联理论理解及其英译中的认知推理过程

关联理论认为,语用推理实质上是一种填补语义表征和语境之间信息空白的 搭桥 (bridgingthegap)过程。这正说明人为什么可以理解 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赵艳芳2002:171 181)。译者必须具备理解原文语境的能力,做到身在其中,根据感知中突出的信息点作为背景来推断潜意识的东西,经充分理解最终完成原语与译语的转换。不同文化的交流是翻译的根本目的。译者的任务就是引导译语读者理解和接受异域文化;译者的职责就是使译语读者头脑中显现的形象、产生的联想尽量接近原文对读者产生的作用,以最小的认知努力去寻求交际中的最大关联。译语读者在多大程度上明白了译者传达的意图,取决于最佳关联性的传递过程。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因素包括:认知语境、交际意图和最佳关联。以下试对唐代诗人杜甫的 春望 原文进行关联理论分析,并通过译文对比来探析英译时的认知推理过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97

语言学理论及应用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5.1认知语境

按照关联理论的认知原则,人的认知语境包括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 春望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575)三月。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禄山攻破潼关,占领国都长安。诗人杜甫也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杜甫在长安目睹惨遭屠杀洗劫后的国都,想到自己身陷贼境,不禁产生了强烈的忧国思乡之情,写下了这首忧国忧民,感人至深的诗篇。全诗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而不板滞。此诗写得铿然有声,气度浑灏。诗中呈现出了多种意象,比如国破、城春、山河、草木、花溅泪、鸟惊心、三月、万金、白头、发簪等等,对于中文为母语的中国人则不难理解。因此,这些词语信息调动起来的百科知识,并由此升腾出来的凄凉悲壮的情感,是只有经过中国文化洗礼的人才能深切感悟到的。诗歌信息处理首先着眼于语言外部形式,如词汇选择、句式安排、篇章结构、诗行排列等;其次是语境手段,创设特定语境唤起概念与范畴。这两种手段均离不开人们对事物的直接与间接经验,而语用推理隐含其中,尤其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一句,蕴含着中文特有的逻辑关系。 因感伤时事,见悦目的花朵反而流泪;因怨恨离别,听到悦耳的鸟声反而惊心 ,可谓是寄情于物,借物抒情。其中对语境的表达效果是汉诗英译时所能唤起的认知体验。

5.2交际意图

根据关联理论的交际原则,交际者明示行为后面有两种意图:信息意图(information)和交际意图(communi cativeinformation)。信息意图指话语的字面意义;交际意图指话语背后的意义。一般说话人每一个明示都假设自己具有最佳关联。人们理解话语的过程,就是寻找关联的过程,就是依据关联原则建构认知语境的过程,就是付出努力取得相应语境效果的过程,也是取得最佳关联,说话人交际意图最终得以实现的过程。 关联理论把交际活动(言语与非言语的)归属为认知活动,对这种认知活动的解释实质上是对交际者所处的认知环境的认知。换句话说,交际能否成功就是看交际者对认知环境是否能够明白和互明(mutualmanifestness)。 (刘绍忠1997)互明指的是在翻译中译者应把他在与原文的交际中获得的理解,以译语读者明白的方式进行传达。关联理论关于认知环境的论述告诉我们:交际主体对认知环境的认识存有差异;交际中的互明因人而异。从关联理论看,要想获得交际成功,需要在交际过程中 找关系 ,推理就是 找关系 。因此,交际成功必须依靠关联。从原诗看,杜甫以国家存亡为背景,家人安危为衬托,来传递国家衰败的景象和由于安史之乱使人民处于

水深火热之中的悲凉景象的意图。以 春望 为题来明示作者 虽春天又来了,而都城的春天却不像春天,山河依然而国破家亡,人民流离失所 这一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的交际意图。

5.3最佳关联

依据关联理论:人的认知以最大关联(maxmialrele vance)为准则,而语言交际则以最佳关联(optmialrele vance)为取向。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人们能够理解话语靠的就是关联性。 任何一个交际行为都传递着最佳相关性的假定和期待,听话者总是以最小的认知努力来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并以此推导出说话者的交际意图。 (苗兴伟1997)

在原诗中,国破 城春、山河 草木、感时 恨别、花溅泪 鸟惊心等各个对偶词语信息所引发的意向在全诗的认知语境中带给读者的关联,是叛军肆虐,国破家亡,人民遭殃而作者悲愤。诗中以 草木深 唤起天地荒芜、草木丛生、人烟稀少之相关概念;以 烽火连三月 唤起战争规模之巨大,耗时之漫长之相关概念;以 家书抵万金 来唤起动乱时期人们惦念亲人却又信息不通的相关概念。根据最佳关联原则,以最少的语词传达了最丰富的内涵。

5.4英译中的认知推理过程

根据以上原诗的关联理论分析,在英译时译者的认知推理过程如何操作,是译文成功的关键,译文(1)-(2)选自袁锦翔(1990)的 名家翻译研究与赏析 ,译文(3)-(5)选自赵甄陶(1999)的 中国诗歌精选英译 。

译文(1) ASpringView

Thoughacountrybesundered,hillsandriversen dure;/Andspringcomesgreenagaintotreesandgrasses/Wherepetalshavebeenshedliketears/Andlonelybirdshavesungtheirgrief/Afterthewar firesofthreemonths,/Onemessagefromhomeisworthatonofgold./Istrokemyhair.Ithasgrowntoothin/Toholdthehairpinsanymore.

WitterBynner

译文(2) TheHopeofSpring

Anation,thoughfallen,thelandyetremains./Whenspringfillsthecity,

itsfoliageisdense./Ingriefforthe

tmies,ateartheflowerstains./Inwoeforsuchparting,thebirdsflyfromthence./Forthreemonthsunceasingthebalefiresnowflare./Aletterfromhomecostsafortunetobring./Theseworriesscratchoffmylastfallinggreyhair./Myownfoolishwishesmypencannotwing

W.J.B.Fletcher

译文(3) AViewinSpring

Hillandvalleysurviveacountrybroken,/Grassandtreesgrowdeepinatowninspring./Affectedbyeventstheflowersshedtears;/Whomournseparationstarttohear

语言学理论及应用

birdssing./Beaconshaveflamedforthreemonthsrun

Ingriefforthetmies,ateartheflowersstains ,传达了不准确的认知语境,对于这二个事物的语境推断发生了偏离。

诗的颈联是说 战争持续了整整一个春天,一封家信价值万两黄金 。关于 三月 也有许多种解释:第一

ning,hence/Lettersfromhomeareworththeirweightingold./Awhiteheadscratchitshairsgrowless/Tillhair pinssmiplylosetheirhold.

译文(4)

SpringView

/

/Grievedover

XieWentong

Onwar tornlandstreamflowandmountainsstand;Intownsunquietgrassandweedsrunriot.theyears,flowersaremovedtotears;birdscrywithbrokenheart.

/Seeingusapart,

种解释为 暮春三月;莺飞草长 之时,第二种指 从去年的三月到今年的三月,连续的两个三月 ,第三种指 从天宝十四年的冬天开始到来年的三月 ,第四种解释为 战火从安禄山叛变开始,持续到来年的三月 。根据原诗背景,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从这一事实的关联概念可推断出,最后一种解释接近原义。 三月 在五种译文中基本都误解了作者的意图而偏离了原作的语境。在这些译者的译本中,战火只持续了三个月,笔者认为应译为 Thethirdmonthofthefollowingyear ,而且thefollowing与 连 字在句构上处于 烽火 和 三月 之间,推断出与原诗 烽火连绵给人一种千百个烽火台相继举火的意象 发生关联。在 抵万金 翻译中认知差异更大,例如:Fletcher译的 costafortunetobring ,许和谢的 areworththeirweightofgold ;吴的 isworthtenthousandgoldinprice 等。Fletcher的译文指必须花费很多钱才可以收到一封家信。这种译法与 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 的意图相违背。其实 家书抵万金 是一句虚拟语气的反话:诗人根本没有收到任何家书。从这一点上Fletcher的译文向读者传达了错误的信息,可谓认知努力无效,交际失败。同时其他学者的译本有些拘泥于形式。相比之下许的和谢的 areworththeirweightingold 比较符合原作的意图,使译文读者无需花费过多的认知努力便能体会相应的语境效果。

诗的尾联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个人之愁苦来表达国家衰亡而殃及人民处于苦难之中的忧愤之情。此联与作者意图关联性强的当为 不胜 二字。这正是全联所需要的语境效果。正是 不胜 这一特定语境才能唤起 国破山河在 到搔首踟躇,来推断出 浑欲不能 之无望哀叹。然而大部分译文都避开了原诗意境,基本没有传递 不胜 的语用含义。

Fletcher:Theseworriesscratchoffmylastfallinggreyhair./Myownfoolishwishesmypencannotwing.

谢:Awhiteheadscratchitshairsgrowless.hairpinssmiplylosetheirhold.

上例语用推理基本没有激活背景知识和相关概念,从而造成语境效应不强。似乎怎么国破家亡,光是搔首踟躇就算了。是否太麻木?前面的六行是如此 浓重

/Till

/Thebeaconfirehasgone

higherandhigher,/Wordsfromhouseholdareworththeirweightingold./Icannotbeartoscratchmygrizzledhair;/Itgrowstoothintoholdalighthairpin.

XuYuanchong

译文(5) ASpringView

Aseverarehillsandrillswhilethekingdomcrumbles,/Whenspringtmiecomesoverthecapitalthegrassscram bles.

/Blossomsinvitemytearsasinwildtmiesthey

/Forthreemonthsthebeaconfiressoarand

bloom;/TheflittingbirdsstirmyheartthatIampartedfromhome.

burntheskies./Afamilyletterisworthtenthousandgoldinprice./Iscratchmyhead,andmygreyhairhasgrowntoothin/Itseems,tobeartheweightofthejadeclaspandpin.

WuJuntao

下面我们根据关联理论对上述译文进行讨论:如何理解标题,需要译者通过对作者意图的理解和推断,调动已有的背景知识与审美体验,从而取得相应的语境效果。 望 字的本意是 向远处看 ,引申义为 视力所及的视野 ,因此,Fletcher把 望 翻译成 hope 就没有真正实现原诗的意图。把题目翻译成 SpringView 是一个好的选择。 view 一词给读者呈现了一个画面并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达到了最佳语境效果,在此可称之为 诗意效果(poeticeffect) 。

诗的首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两句为紧缩了的转折复句结构,即 国破(但)山河在,城春(却)草木深。 国 在译文(1)、(2)、(5)中分别被翻译成 coun try 、 nation 和 kingdom ,也没有真正理解原诗的意图。这里 国 不是指国家,而是指国都 长安。译文(4)许译的 land 稍微接近原文的意图。同样, 山河 译成 mountainsandrivers 有失杜甫含蓄的风格,而译本(5)中 hillsandrills 则是诠释 山河 最好的短语,给人以破碎的感觉,从而取得了最佳的语境效果。

诗的颔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有二种理解:第一种理解是花鸟原本是让人赏心悦目的,但在这伤心离别的时刻,也会让诗人垂泪和惊心;第二种解释是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花儿也落泪,鸟儿也惊心。笔者认为第一种理解才是正确的。实际上, 感时 与 恨别 的主语是人而非花鸟。译本(2)中,Fletcher把它译为

99

语言学理论及应用

而 直接 ,到最后的轻描淡写,似有鼠尾之感。只有许的:Icannotbeartoscratchmygrizzledhair./Itgrowstoothintoholdalighthairpin.能寻找到原诗悲愤之意境在译诗中的再现。

实现交际意图要靠成功的交际,而成功的交际又取决于受话者已有的认知语境。因为 意图是受话者的一种推断,有时很难判断是否符合发话者的交际意图,不同的受话者对同一话语的交际意图和信息意图会有不同的判断。 (赵艳芳1998)因此,对于交际者来说,要想取得交际成功,实现交际意图,必须寻求一种最佳关联。

6.结语

探讨关联理论在诗词翻译中的运用,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我们学会看重翻译的语用与认知推理过程。通过探讨得知,诗词文本意义本身的高度不确定性,不同译者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差异,以及他们在解读诗歌话语时所建构语境的认知差异,是造成同一诗词文本出现多种译文文本的根本原因。关联理论指引着人们以最小的认知努力去寻求交际中的最大关联,求得准确翻译,达到交际成功,从而避免误解和误译。

诗词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是两个文化互通的港口,在通译的过程中必然牵涉到两个文化系统与语规的协商调整,必然牵涉到双重的意识状态。 (叶维廉2006:176 177)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了不同的思维状态与境界,如何超越语言表达的潜能与限制而达到认知意识的默契与协调,需要我们不断进行认知推理过程分析而逐步掌握。 要传达原作的精神和风格,译者就应当做到深入体验作者的创作情绪,使译者的心灵与作者的精神契合,译者的灵魂与作者的灵魂拥抱在一起。 (许钧等2001:27)当然这是所有译者的最高追求,完全做到并不容易。但如果译者能够按照诗者的写作过程进行推理,或许就能够达到常遇 知音 的境界。

(上接第90页)

作者简介:段奡卉,洛阳理工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

向: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及实践。

Blackwel,l1991/2004.

[2]Sperber,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

[M].Cambridge:Blackwel,l1986/1995.

[3]黑玉琴.从关联理论看口译过程中的最佳意义选择[J].外语教学,2003(6):93 96.

[4]李 平.认知过程的翻译理论研究[J].上海科技翻译,1999(4):

14 15.

[5]刘绍忠.关联理论的交际观[J].现代外语,1997(2):14 20.[6]卢军羽.汉语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外语学刊,

2009(2):101 103.

[7]苗兴伟.关联理论与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1997(4):7 11.[8]唐拥军.借关联理论之石 攻对等理论之玉[J].外语教学,2003

(6):82 86.

[9]文 军,邓 春.关联理论在网络新闻翻译过程中的适用性调查

[J].外语教学,2003(6):87 92.

[10]许 钧,等.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11]徐庆利,王福祥.关联理论对幽默话语及其翻译的诠释力[J].外语教学,2002(5):21 26.

[12][美]叶维廉.中国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3]袁锦翔.名家翻译研究与赏析[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14]赵艳芳.语境效果的特性与最佳关联[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2):3 8.

[1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6]赵甄陶.中国诗歌精选英译[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17]朱光潜.诗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85 87.

参考文献

[1]Gutt,Ernst August.TranslationandRelevance[M].Cambridge:Basil

收稿日期 2009 12 03

责任编校 孙 毅

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12 15.

参考文献

[1]Abrams,M.H.AGlossaryofLiteraryTerm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4.

[2]Gargano,JamesW.WashingtonSquare:Astudyinthegrowthofan

innerself[A].InCriticalEssaysonHenryJames:TheEarlyNovels[C].Massachusetts:G.K.Hall&Co.Boston,1987:129 136.[3]Huisman,MelissaC.Trophiesortreasure:Theburdenofchoicefor

mothers,wives,anddaughtersinWashingtonSquare[A].ThePortraitofaLady,andtheBostonians[C].Diss.EastTennesseeStateU.,2007.

[4]Lukacs,Pau.lUnambiguousambiguity:Theinternationalthemeof

DaisyMiller[J].StudiesinAmericanFiction,1988,16(2):209 216.[5]郭 群.文化身份认同危机与异化 论查建英的 到美国去!

到美国去! [J].东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5):461 465.[6]黄宝富.含混、朦胧,或歧义 燕卜荪 复义理论 研究[J].浙

[7]侯维瑞,译.代译序[A].詹姆斯 亨利.华盛顿广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2.

[8]毛荣贵,范武邱.模糊语言的审美特征[J].外语教学,2005(6):6

13.

[9]赵志裕,温 静,谭俭邦.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 香港回归中国的研究范例[J].社会学研究,2005(5):202 227.

作者简介:王跃洪,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

向为英美文学。

马俊,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收稿日期 2009 12 14责任编校 秦 岭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hf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