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201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更新时间:2023-03-08 05:07:00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央民族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6-2017学年)

一、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战略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办学定位和办学宗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定了现阶段本科人才培养总目标:大力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信念执着、勇于担当、务实奉献,具有家国情怀,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4个,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32个专业类,其中,人文学科类专业29个,占总数的40%,社会科学类专业19个,占30%,理工类专业19个,占30%。

图1 本科专业设置情况图

1

(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例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616人,其中本科生人数为11270人,本科生所占比例为67.8%。

(四)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1. 招生数量

2017年,学校实施大类招生,有40个本科专业(类)招生,共招收学生3014人,其中,本科生2829人,预科生185人。来自中西部的学生有2299人,占我校招生总数的76.28%。 2. 生源结构

一是地域结构。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招录学生,录取生源区域广。来自西部12省市区和中西部17省市区的生源比例逐年上升,2017年分别达到了52.2%和73.2%,体现了学校面向全国、为民族地区服务的特点。

二是民族结构。目前学校有来自全国56个民族的在校学生。2017年,招录的学生涵盖4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超过52.4%,较之去年(52.10%)略有提升。

三是性别结构。2017年招录的学生中,30%左右为男生,70%左右为女生。 四是城乡结构。学校录取的本预科生源中,来自农村的生源比例逐年增加。2017年,32.4%的生源来自农村,67.6%的生源来自城镇。 3.生源质量

生源总体数量充足、质量提高,录取分数平稳上扬。2017年,文史类最低录取分超重点线50分以上的省份达28个,理工类最低录取分高出重点线50分以上的29个,增加幅度创历史新高。其中文史类在重点线80分以上的省份达到11个;理工类在重点线80分以上的省份达到20个,100分以上的达到10个,均为近年最高水平。我校在京录取生源在“985”高校中处于居中水平。

2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教师数量适中,结构合理

截至2017年8月31日,学校有专任教师1212人,外聘教师312人。全日制在校生16616人,折合在校生21508.2人,生师比为15.7:1。现有教师队伍数量适中、结构合理,能满足本科教学需求。 1.专任教师结构

职称结构。专任教师中有教授319人,占总数的26.3%;副教授370人,占总数的30.5%。专任教师中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教师比例为56.8%。

表2-1 专任教师职称结构统计表

教授 总数 人数 1212 319 % 26.3 人数 370 % 30.5 人数 445 % 36.7 人数 78 % 6.4 副教授 讲师 助教及其他 年龄结构。学校专任教师中35岁及以下244人,占总数的20.1%;36-45岁448人,占总数的37.0%;46-55岁412人,占总数的34.0%;56岁及以上108人,占总数的8.9%。

表2-2 专任教师年龄结构统计表

≤35岁 总数 人数 1212 244 % 20.1 人数 448 % 37.0 人数 412 % 34.0 人数 108 % 8.9 36-45岁 46-55岁 ≥56岁 学位结构。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750人,占总数的61.9%;具有硕士学位的309人,占总数的25.5%。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比例为87.4%。

表2-3 专任教师学位结构统计表

博士 总数 人数 1212 750 % 61.9 人数 309 % 25.5 3

硕士 学士 人数 129 % 10.6 其他 人数 24 % 2.0

学缘结构。专任教师中最高学历为本校的教师388人,占总数的32.0%;最高学历为外校的教师824人,占总数的68.0%,其中,拥有海外学历的教师95人,占总数的7.8 %。

表2-4 专任教师学缘结构统计表

本校毕业 总数 人数 1212 388 % 32.0 人数 729 % 60.2 人数 95 % 7.8 外校毕业(境内) 外校毕业(境外)

民族结构。专任教师中,汉族教师763人,占总数的63.0%;少数民族教师449人,占总数的37.0%。

表2-5 专任教师民族结构统计表

总数 人数 1212 763 % 63.0 人数 449 % 37.0 汉族 少数民族 2. 实验技术人员

学校有实验技术人员53人。其中43人具有研究生学历,占实验技术人员总数的81.1%;23人具有高级职称,占总数的43.4%;45岁及以下41人,占77.4%。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数量充足,结构较为合理,能有效满足实验教学需要。

(二)教师专业水平较高,教学效果较好

1.教师专业水平整体较高

学校入选“千人计划”、“国家特支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国家级人选147人次;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北京市教学名师、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省部级人才177人次,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1支,省部级创新团队5支。

4

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2016年获批科研项目国家级75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获批数量创历史新高,列全国第六位;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6项,列全国第四位。2017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34项,列全国第十位,其中重大项目获批5项,居全国高校第三位。2017年“特殊地区和特殊群体减贫政策研究”课题组成员王飞副教授的一篇专题报告获得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

2.教师教学效果整体较好

学校通过开展教学督导听课、教学检查、过程性评价、“教学质量评价活动周”、课程教学效果学生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深入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整体评价良好。在2016年度学生评教中,全校89.08%的教师和87.75%的课程平均测评分数在90分以上。

表2-6 近三年学生评教结果统计表

年度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平均分在90分及以上 的教师比例 88.45% 89.32% 89.08% 平均分在90分及以上 的课程(门次)比例 84.49% 88.13% 87.75%

(三)激励与约束并行,教师积极投入教学

学校严格执行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中央民族大学教学岗位教师教学工作考核与奖励办法》规定教授、副教授每年必须承担本科生课堂教学任务,每年度教授本科课堂教学工作量不低于36学时、副教授不低于72学时。2016-2017学年,学校教师队伍中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比例达到82.60%。

(四)经费投入充足,经费管理规范

1.优先保障教学,经费投入逐年提升

学校始终把本科教学经费作为财务预算安排的重点,把满足教学需要放在预算安排的首位,教学经费投入不断增长;制定了《中央民族大学日常公用经费管理办法》,明确了教学日常经费按上年度实际学费收入的一定比例核拨,核拨比

5

例保证逐年增加;在安排国家专项经费时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作为预算安排的重点,支持学科专业建设、学生境外学习交流、学生实习实践、教学基本条件改善等工作。

学校教育经费支出逐年增加,与2015年相比,2016年学校教育经费增长了4.98%,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增长了2.11%,经常性预算内事业费收入增长了12.88%,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经费总额增长了9.29%、生均增长了10.01%,本科实验经费总额增长了6.21%、生均增长了6.91%,本科实习经费总额增长了5.19%、生均增长了5.88%。

表2-7 2014-2016年教育经费概况 项目 教育经费总额(万元) 教学经费总额(万元) 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万元) 表2-8 2014-2016年教育经费收支情况

2016年 项目 总额 (万元) 生均 (元) 2016年 104978.46 14458.39 4146.3 经常性预算内事业费收入 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本科实验经费支出 本科实习经费支出 53984.45 5089.59 496.87 588.36 4509.65 440.25 521.32

2.教学经费管理规范,使用效率不断提高

加强预算管理,建立教学经费科学投入机制。学校将绩效目标管理和教育经费过程管理有机结合,将绩效评价与预算安排挂钩,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评价、经费监管”四个方面,优化投入机制,按照“教学经费预算与部门职责、任务相匹配,预算执行情况考核与完成任务情况考核相关联”的原则,建立了教学经费“两上两下”预算、决算制度,强化预算执行效率和经费使用的绩效

6

考核。

规范经费管理,保障教学经费科学合法使用。学校教学经费使用严格遵守国家和学校的各项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采用日常经费和专项经费相结合,归口管理和学校统一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分级审批”制度,实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联合审签”制度,建立财务经办员培训机制,不断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精细化管理水平,确保预算经费执行到位、对应目标任务保质保量完成。

(四)教学资源基本满足教学需要,注重开放共享

1.校园基础设施

学校占地面积118.5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0.53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13.13万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2.36平方米。多媒体教室188间,座位数13437个;语音室11间,座位数396个;公共计算机机房14间,机位数700个;图书馆面积25366平方米,阅览座位数2286个。校园基础设施能满足不同类型的课程教学需要。 2.实验室

学校建立了“统筹规划、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实验室运行管理模式。通过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开放的信息化管理。2016年投入1054.66万元,新建、改善和完成实验室升级改造等工作,实验室总面积达23202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33929.95万元,生均设备值为15775.36元;2016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932.11万元,所占比例为2.82%。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 3.图书资料

图书馆藏书总量457万册,其中,纸质图书234万册,电子图书265万册,中外文数据库163个,有蒙、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傣、彝等20多个民族文字图书18万余册,有效满足全校师生教学和科研需求。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馆藏线装古籍达25万余册,古籍方志3200余种,占全国该类地方志总量的三分之一,各种善本古籍3万余册,有16部古籍列入《国家珍贵古籍目录》。图书馆民族学科文献收藏独具优势,馆内文献总藏量、汉文线装

7

图书、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在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位居前列。图书馆每天7:00-22:00开放,提供学习、书刊阅览、电子阅览服务。先后开通了“超星图书馆”、“电子资源远程访问系统”等,实现了图书馆随身携带的目标,自动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加入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实现与北京地区近70所高校的资源共享。2016年,接待读者量237340人次,纸质图书借阅量417262册,电子文献下载量4932872篇,电子图书阅读量274824次、电子图书下载量97019次。 4.信息化建设

学校建设了高质量的数字校园网络,有效保障了本科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2万兆主干为核心、万兆到楼宇、千兆到桌面的网络通道,有近千台交换设备和1.5万余个信息点,支持IPv4/IPv6双协议,出口带宽达15G。基于虚拟化技术的云数据中心,对全校34个学院(系、所)、22个职能部门提供基础设施服务,通过150台虚拟服务器提供灵活的计算与存储资源。学校建设了“i民大信息服务平台”和“i民大微信服务平台”,整合了多种信息系统,为师生使用提供了便利;建立了覆盖招生录取、迎新报到、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离校手续办理等学生整个在校周期的服务系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与管理服务流程,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方位服务。升级完善了校园“一卡通”系统,引入大数据分析工具,为全校师生教学与生活应用提供了坚实保障,为学生管理部门有关贫困生认定、各类奖助贷经费的发放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完成校园多媒体系统升级改造,极大改善了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了高清课程制作系统、高清摄录编平台,有效满足了优质课程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已建成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校级慕课和网络课程16门;建设了教学资源平台,加入民族高校课程联盟和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联盟,引进通识课165门,满足了优质教学资源展示与共享、通识课程教学等方面的需要;建设了高清考场监控与管理系统,加强了对课堂教学、考试等方面的管理。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1.分层建设,强化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建设

8

发挥学科优势,推进特色专业建设。学校有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中国少数民族经济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5个省部级一级重点学科,17个省部级二级重点学科,10个省部级研究基地、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有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5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5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依托这些重点学科和基地,分别形成了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历史学、宗教学、舞蹈表演、音乐学、美术学、经济学、法学、生态学等教学水平高、社会声誉好的特色优势专业。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彰显专业特色。通过推动校内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强强联手、冷热结合等方式,探索形成了“民族语零起点人才培养模式”、“民族语+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带一路建设+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四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式,覆盖全校31个本科专业,初步解决了学校传统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发展动力不足、应用型学科专业竞争力不强、学科资源缺乏整合、协同育人难等问题,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人才培养比较优势。

实施专业综合改革,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通过立项方式,围绕教学团队、课程与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整体推进专业内涵建设。目前已投入220万元,立项建设了涵盖基础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和应用性学科的13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以点带面,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带动了一批相关专业的建设发展,推进了专业建设工作由单一专业向专业群的综合建设发展。加大投入,强化新办专业建设。设立专项教改经费支持新办专业内涵建设,提高新办专业办学质量;投入专项实验室建设经费,支持新办专业的实验设备、仪器等基础教学条件建设;加大新办专业教师引进力度,2013年以来共引进了9名专业教师充实到新办专业教师队伍中,有效保障了新办专业教学工作顺利推进。

2.定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扎实落实办学宗旨和目标

目前正在实施的是2014年修订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突出强调了立德树人和实践育人,在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和系统培养观念”,强调将知识传授、

9

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创新性、综合性、开放性和选择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强化实践育人,明确要求各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单独设计创新学分,作为必修学分纳入总学分体系。

(二)课程建设

1.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已构建了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教育类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体系。鼓励各专业开设学科专业导论类课程、新生研讨类课程、导学类课程,加强就业创业类教育课程、双语教学课程和实践实验类课程建设。在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上,大力鼓励各类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鼓励各专业自主设定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学分,使实践教学环节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另外,学校通过开展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素质教育通识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着力推进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实践教学、精品教材、优质资源等方面的内涵提升,特别是数字化优质资源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 2.课程资源丰富,结构合理

课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2016-2017学年,开设课程4804门次。其中,公共必修课955门次,占课程总门次的19.88%;专业课3527门次,占73.42%;素质教育通识选修课322门次,占6.70%;全英文和双语授课课程24门次,占0.50%;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131门次,占2.73%。整体上,学校课程设置结构合理,数量充足,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课程体系资源丰富。学校高度重视优质课程建设在信息化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动精品课程、优秀课程、素质教育通识课程建设,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优质课程建设和培育体系。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14门、省级精品课程12门、校级精品课程25门、优秀课程126门。构建了综合素质教育通识课程平台,建设了86门素质教育通识课程。学校还积极引进校外优质课程及资源,购买了165门尔雅通识课程,包括124门网络通识课,14门创新创业基础课,27场创新创业讲座。

10

(三)教材建设

1. 加强特色与精品教材建设,凝练教学经验与成果

学校坚持鼓励特色优势学科开展特色和精品教材建设工作,积极将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的经验与成效积淀成为物化成果。2016-2017学年,学校教师主编出版教材26部。学校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出版的高质量教材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如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牵头组织编写民族语系列教材,其中哈萨克语言文学系联合新疆大学和伊犁师范学院的专家,成立全国高校通用的“哈萨克语”专业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系列哈萨克语专业教材,2016年出版了4部,反响强烈。

2. 规范教材选用程序,确保教材选用质量

学校制订了《中央民族大学本科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严格规范教材的选用程序,要求教师选用国内外高水平教材,教研室、学院、教务处层层把关,加强教材选用的“精品意识”,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每门课程列出教材,同时推荐教学参考书和参考文献目录,加强讲义、课件、课外习题等教学资源的建设。建立了教材质量信息反馈制度,开展教材使用情况检查,监控教材使用质量。越来越多的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2016-2017学年,使用各级各类优秀教材的比例为63.4%。

(四)教学改革

1.教学改革思路清晰,顶层设计科学合理

教学改革思路明确。学校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认识;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全面推进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探索多样化学生成长途径,建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养成、多元交融“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全过程、贯通式、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大教学资源建设力度,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加强课堂教学改革与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构建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为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保驾护航。

顶层设计科学合理。2016年,制订了《中央民族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

11

革实施方案(2016-2020)》,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设融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制订了《中央民族大学落实<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2017年,出台《中央民族大学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深化教学改革目标和任务,提出了深化教学改革30条具体措施,将教学改革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推动力。 2.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教学及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建设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深入。2014年,升级建设了第二代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在进一步优化完善原有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模式功能的基础,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有效的学习质量评价与反馈手段,为教师深入探索教学方法改革、学生自主学习、优质教学资源转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截止2017年8月31日,使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的课程总门数为1972门,2016-2017学年共396门。

持续开展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助推工作效率和水平的不断提升。已经建成了更为完善、优化的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全面、深入实现了基本教学运行、学生成绩自助打印、免试研究生推荐、社会考试、实验教学运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管理、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管理、教学项目申报与验收、毕业论文质量管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评价等各项教学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极大提高了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五)课堂教学

1.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在教师定岗定编、职称评审、教学科研奖励等方面,实行“教学项目等同于科研项目、教学成果等同于科研成果、教学奖励等同于科研奖励”的政策,大力推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工作。加大教学成果奖励力度,提高奖励标准,对获得教学项目、教学成果、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成就的教师给予奖励,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投身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16年教学奖励达到了210.6万元,较2015年增加141.4万元,增幅达204.34%。出版《本科教学研究》专辑,公开出版教师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并纳入职称评审范畴,为教师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提供

12

交流平台。

促进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与完善。鼓励教师优化教学内容设计,不断将学术前沿理论和实践经验融入教学内容。通过开展各级各类教学项目建设特别是课程、教材和教改立项建设,着力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改革,使教学内容既能保持专业性、系统性,又能具有时代性、前沿性。2016年,学校立项建设的24项教改项目中,涉及课程教学内容建设的项目达8个,占总数的33%。 注重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科研促教学效果突出。一是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如朝鲜语言文学系姜镕泽教授在讲授《现代朝鲜语》等课程时,充分运用其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朝鲜方言地图集》的研究成果,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二是科研成果促进教材建设。如舞蹈学院慈仁桑姆教授以北京市科研成果二等奖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教学实践编写的《藏族舞蹈教程(男/女班)》教材,入选了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音像出版规划、获得北京市精品教材奖。三是科研创新与教学改革实现良好互动。如马克思主义学院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将教学内容的丰富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有机结合起来,确立的“331”团队专题教学模式,既保证了公共课的教学需要,又满足了教师教学科研的需求。四是科研活动带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如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通过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实践教学三个环节相互支撑与配合,积极探索参与式研究型教学模式,培养实践性创新研究人才。五是学术交流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每年组织开展学术讲座、报告会300余场,营造了浓郁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和潜能。 2.积极推进改革,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

以教师为主导,探索形成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形成了适合应用于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历史学、宗教学等专业的参与式研究型教学模式;适合应用于法学、新闻学、经济学等应用型专业的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践型教学模式;适合应用于法学、经济学、新闻学、广告学、管理学类等应用性强的专业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大学英语、公共计算机、思想政治理论课,围绕课程总目标,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采取分层分类教学方式方法,效果明显。各专业课程教学,注重学思结合,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各类人才培养实

13

验班,采取探究式、问题导向式等教学方式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建设网络课程平台,提供优质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至2016年,学校共开设了214门次网络精品视频课程和160门学术讲座,有34743人次的学生选修了网络课程,已有32625人次获得了相应的学分。

加强教学手段信息化建设,提升教与学效果。积极开展信息化培训,促进教师信息化能力发展,组织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培训,开展多媒体教学基本功大赛,鼓励引导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方法。升级改善了多媒体教学系统和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为教师和学生开展混合式、翻转课堂、慕课式的教与学创造了良好的软硬件基础。截至2017年8月31日,引进了校外优质课程资源165门、立项建设了31门各类网络课程和视频公开课、加入了民族类高校课程联盟和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联盟,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3.积极探索考核方式改革,激发教学改革活力

适时完善考核方式,满足多样化人才培养需要。2014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原有基础上,强调要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积极探索考核方式改革,形成了小论文、大作业、模块化考核、开卷、闭卷、口试、答辩等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积极鼓励教师开展考试改革,每年的教改项目建设,都把考核方式的改革作为学校支持的重点内容。2014-2016年立项建设的教改项目中,有关考核方式改革研究的项目达13项,占总数的24%。

(六)实践教学

1.构建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学校秉承“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精神,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注重能力、强化实践、引导创新,构建了“全过程、贯通式、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在课内与课外、专业内与专业外、校内与校外等方面的交叉融合与相互促进。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鼓励教师通过教学研究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水平,建设了381个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激励教师精心指导学年论文,探索开展符合专业特点的毕业论文(设计)活动,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活动,有力推进了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提高了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践能力。

14

2.构建开放型实验教学模式,深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实验教学内涵建设。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了基础型、综合设计型、创新型和研究型模块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呈现出阶梯式的特征和满足不同人才规格培养的路径特征。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围绕实验教学研究、实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实验课程和教材,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强化基础性实验,精简验证性实验,增开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近几年,理工科开出含综合性、设计性项目的实验课程达到95.14%;文科开出含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课程达到54.35%。 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满足学生实践创新需求。学校制定了实验室开放管理规定,通过搭建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实施多形式、多层次的开放模式,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训练项目和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实验室开放效果好。如民族文化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每年为3000余人次学生提供开放服务,支持大学生创新研究项目190余项。学院(系)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建设的8个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实现全天候开放,公共实验室实现了每周6天、每天10小时开放,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3.统筹推进,扎实开展实践教学

科学谋划,搭建平台,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制定实施《中央民族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6-2020)》,构建“全覆盖、全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学科竞赛计划、大学生海外拓展计划、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孝通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建设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56创)和8个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立学生创新工作室,搭建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学生自主实践、勇于创新的长效机制;加强创业指导,成立学生就业与创业联合会和校友创业联合会,定期举办创业讲座、创业沙龙、创业经验交流会、创业训练营等活动,激发创新创业热情。

创新创业项目成效显著。2016年,学校投入330万元,支持了252项省部级及以上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参与学生1390人次,指导教师252人次,共有8个项目代表学校参加了北京市经验交流会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其中有2

15

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入选项目数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名列前茅。课外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水平不断提升。近三年来,投入269万元,开展了40余种学科竞赛活动,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772项,其中国家级及国际级获奖120项,省部级竞赛获奖652项,参与学生累计14000余人次。其中,获得“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三等奖2个,北京市一、二、三等奖共14个。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全国奖项10个,省部级奖项26个,其中“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2个、银奖3个、铜奖5个。

深入实施多样化社会实践活动。要求每个本科生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累计不少于4周,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1次社会调查,撰写1篇调查报告。2016年,学校利用寒暑假,选派714支团队赴全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参与师生16278人次,其中,10支团队荣获北京市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奖,81份作品荣获北京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成果奖,5名教师获“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5名学生获“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着力提升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制定《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规定》,规范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强调统一要求与分类指导相结合,使毕业论文(设计)更契合学科专业特点,提升内涵建设。通过使用查重检测系统开展年度专项检查、外审专家抽检等方式,强化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监控与管理。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1.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凸显

推动教学改革常态化制度化。坚持每年召开年度教学工作会议,全校各学院(系)、各部门参加,集中研究、讨论每年的教学工作,邀请校内外专家,做主题报告;坚持开展期初、期中、期末等专项教学检查,推进教学管理规范性建设;坚持每年召开教改项目答辩会议,交流经验,总结成效;坚持定期召开教学督导会议,及时通报反馈督导情况。

教学改革和人才质量意识深入人心。各学院(系)从被动按照学校安排开展

16

教学改革,转变为积极主动要求参加和自主开展教学改革。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十二五”开局之年仅覆盖3个教学单位的3类实验班增加到2017年覆盖了全校75%的教学单位的18类实验班。 2. 教学条件保障有力

“十二五”期间,学校投资近13亿元,完成新校区征地拆迁等工作;投入专项经费3.54亿元,完成了老校区基础设施、实验室及其他专项工程建设,较“十一五”增长107.02%;投入3200余万元为图书馆购置电子文献数据库56个和纸质图书和期刊16万余册,投入较“十一五”增长100%;新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和音乐厅,修缮了体育馆、风雨操场、网球场和大礼堂,完成了全部教学楼的修缮改造,所有教室均建成多媒体教室并安装了空调系统,教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3. “三育人”意识落地生根

学校始终强调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方针。各部门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不断强化管理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真正把服务教学的工作职责落到实处。人事处在人才引进、培养和待遇等方面向本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学生处、团委、宣传部、招生就业处把本科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就业与创业、心理健康教育、助学服务作为重要工作;科研处鼓励教师积极将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吸纳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研究,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训练;期刊社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民族教育研究》上优先发表有关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成果;资产管理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保证本科教学需要;基本建设处、后勤保障处在校园建设、后勤服务等方面切实解决师生的实际困难。学校形成了凡涉及教学工作的事项优先安排、凡涉及教师的工作优先考虑、凡涉及学生的问题优先解决的工作意识和工作机制。

4.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科教学

领导重视教学。学校始终坚持本科教学是立校之本,校长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各学院(系)院长(主任)是本单位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建立了校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五个一”工作制度,要求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每学期联系不少于一个基层党组织、深入课堂听课不少于一次、走访学生宿舍不少于一次、参加主题班会不少于一次和在学生食堂就餐不

17

少于一次。

定期研究教学。学校始终把本科教学工作列为重要议事日程,2014年以来,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研究和专题研究本科教学近30次,使本科教学工作真正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学校每年召开一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学校领导都会亲临会议,总结上一年取得成就和不足,部署下一年度的工作。

日常关心教学。建立校级领导班子联系教学单位制度,规定每位校领导联系2-3个教学单位,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及时了解和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建立了校级领导开学第一天巡视、期末考试巡查制度。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优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学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建立了包括决策体系、执行与整改体系、评价与反馈体系和保障体系为完整链条的“多主体、多层次、多环节、立体化”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该体系涵盖学校、学院和学生三个层级,以科学的质量标准和评价方法为依据,以目标导向、以人为本、人人参与、全程监控为特征,做到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及时反馈、解决和改进,确保教学质量保障系统运行有效。

18

2.完善组织机构,加强制度建设

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学校建立了校领导、职能部门、学术组织、督导室、学院(系)、教师、学生组织及学生等多主体参与的学校、学院(系)、学生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组织体系。

校长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院长(主任)是学院(系)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教学工作专门委员会对教学工作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咨询、指导、决策;教务处和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中心负责总体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制定、总体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安排与统筹;本科教学督导室对全校本科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学院(系)负责制订具体质监控与保障工作实施方式并认真落实;教师同行负责从内涵与外延并重角度对相关工作进行质量评价;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学评教等方式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机制不断优化,推进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学校制定了以听课制度、督导制度和学评教制度为核心的近60种教学质量管理办法或规范,建立了完整系统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听课制度——学校实施校领导、督导员、教学管理部门、学院(系)领导、教学工作专门委员会专家、教师同行听课制度,并建立及时反馈信息机制,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督导制度——教学督导室负责对本科的教学过程、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和教学环境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督察、检查、咨询和指导,向学校提供意见和建议。专职督导员每学年平均听课不少于180节;要参加实践环节的督导检查;检查开学和上课情况;参加教学质量检查;考风考纪检查;专项调研和其他与全日制本科教学有关的教学督导工作。

学生评教制度——所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均需参加课堂教学效果评价。评价采用网络方式进行,涵盖学生本学期修习的全部课程。评估后的统计分析结果,反馈至教师本人,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测评结果用于教师的年度履职考核、职称评聘和各类评奖评优。

3.强化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有效开展质量保障工作

教学管理队伍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学校通过采取提高招聘入口标准、加强在职培养培训等措施,建设了一支业务精良、综合素质高的教学管理队伍,为

19

开展一流的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保障。目前,学校共有教学管理人员100人,其中,校级28人,学院级72人。

表4-1 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结构分析

结构 性别 女 35岁以下 36-45岁 年龄 46-55岁 56岁以上 博士 硕士 最高学位 学士 无学位 正高级 专业技术职称 中级 初级及其他 合计 42 18 100 42% 18% 100% 副高级 14 9 26 14 14% 9% 26% 14% 44 4 36 41 44% 4% 36% 41% 55 18 34 55% 18% 34% 类别 男 人数 45 比例 45%

教学质量监控队伍分工明确,形成合力。学校建有三支教学质量监控队伍,即教学工作专门委员会、本科教学督导员、学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委员会。目前,学校教学工作专门委员会由思想政治素质好、师德高尚、身体健康、教学或教学管理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工作的教授组成,主要负责为学校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重大事项提出咨询意见以及审议学校本科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项目建设等重大教学事务;学校督导队伍中有6名专职督导员,他们均为从事本科教学工作多年、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主要开展日常教学督导、督察等工作;学评委共有成员20人,主要以本科二年级、三年级学生为主,主要在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中心的领导下,开展教育教学质量的调研与评价活动、收集教学基本信息、配合开展学生学情调查等。三支队伍

20

(四)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制机制建设

一是强化管办评分离的工作机制。进一步理顺管办评各自组织机构的职能与相互关系,切实建立相互辅助、相互制约的机制。建立专门的质量评价与监控机构,统筹学校各项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探索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开展专业认证与评估、同行咨询与评价等。

二是尽快完善新的督导工作机制,加强教学督导队伍建设。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专职督导员的聘用力度,从政策和制度设计上进一步优化,切实建立起能满足学校本科教学督导工作需要的督导队伍。

三是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稳定的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综合素质强的教学管理队伍,对于办一流的本科教育、建设一流大学,都具有直接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统一纳入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从人才入口、在职培养培训、职业发展等各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并严格落实,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成就感,建设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

四是加强理念引导、制度规范和绩效考核,不断强化学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通过开展培训、交流、先进典型引领等方式,引导学院(系)充分认识到“确定自己的尺子并用之量自己”是实现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最有效途径。进一步完善相关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激励机制建设,使学院(系)逐渐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适应,积极主动谋划自身发展。

3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h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