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更新时间:2024-07-09 07:5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四章 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自我意识与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健全的自我意识在人才成长和发展中起着导向、激励、自控和自我教育调节作用;不完善的或扭曲的自我意识往往成为心理困扰和问题的根源。大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确立和发展的时期,大学生了解有关自我意识的基本知识,树立真实的自信,有利于自我健康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结构与功能

综观自我概念的心理学研究,我们认为,个体既可以以主体我(即英语中的I)的身份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此时的我处于观察地位,又可以以客体我(即英语中的Me)的身份被认识、被改造,此时的我处于被观察地位。可见,每个人都是主体我(主我)和客体我(客我)的统一体。当个体把自己及其与外界事物的关系作为认识对象时,这就涉及到对自我意识这个概念和结构的探讨了。

1、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地说,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和对自身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就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认识自己的一切,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体对自身生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主要包括对自己的体重、身高、身材、容貌等体像和性别方面的认识,以及对身体的痛苦、饥饿、疲倦等感觉。二是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主要包括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情绪、气质、性格、理想、信念、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三是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主要包括对自己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和评价。

自我意识的出现,不是意识对象或意识内容的简单转移,而是人的心理发展进入的一个全新的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之一。它不仅使人们能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而且能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因此,心理学界把自我意识归入个性的调节系统,作为个性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个性自我完善的心理基础。 2、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不是个别的心理机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自我意识的构建进行解析:

从结构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自我认识是认知的一种形式,主要包括个体的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方面内容。如我是什么类型的人、我的言行举止是否落落大方、我的进取心是否很强等,都是自我认识的内涵。自我体验属于情绪、情感的范畴,主要包括自尊、自信、自卑、自负、自责、自豪感等方面内容。如我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很满意、我对自己的社交能力弱而感到失望等,反映了个体的情绪体验。自我调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行为和态度等方面的调节,主要包括自主、自立、自律、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等方面。如我如何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等。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的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部分有机组合而成的。三者之间的和谐程度以及与客观现实的吻合程度,决定了个体自我意识的健康状况。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所谓生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体、性别、年龄、容貌、仪表、健康状况以及所有物等方面的认识。在自我体

1

验上表现为自豪或自卑,在行为上表现为追求外表美、对所有物的占用、支配与爱护等。随着个体的社会化程度的加深,个体获得了一定的社会经验,逐步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要担任一定的角色,在组织中要有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这就产生了社会自我。简而言之,社会自我就是个体对自己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地位、名望等方面的认识。在自我体验上,也表现出自豪或自卑,在行为上追求个人的名誉、地位,和他人进行激烈竞争等。与社会自我相伴而生的是心理自我,它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气质、兴趣、信念、世界观等个性特征的认识。在自我体验上,常表现为自豪、自尊、自信或自卑,在行为上追求个人能力的提升、品格的完善等。

从层次来看,上述的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序列,而且三者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其中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由于这些要素不同的组合,形成了不同个体不同的自我意识。

从存在方式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所谓现实自我就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自己当前总体实际状况的基本看法;投身自我也称镜中自我,是指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或他人对自己的基本看法;理想自我则是指个体想要达到的比较完美的形象。从自我观念存在的形式来看,现实自我是一种能被人感知到的客观存在,而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是在个体大脑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容易受到个体的主观因素影响,往往不稳定、易变化。研究表明,当现实自我和投射自我相一致时,个体会产生加快自我发展的倾向,反之,个体会感到别人不理解自己,或试图改变现实自我。当理想自我建立在个体的实际情况基础之上,且符合社会要求和期望时,它就会指导现实自我积极适应并作用于内外环境,从而使自我意识获得快速发展。反之,如果理想自我、现实自我和社会要求三者之间有矛盾,就会引起个体内心的混乱,甚至会引起严重的心理疾病。(刘玉华等《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安微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3、自我意识的特性与功能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系统,它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一是意识性。意识性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有着清晰、明确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而不是无意识或潜意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自我意识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一切主观能动的反映。二是社会性。自我意识是个体长期社会化的产物。这不仅因为它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而且因为它的主要内容是个体社会属性的反映。对自我本质的意识,不是意识到个体的生理特性,而是意识到个体的社会特性,意识到个体的社会角色,意识到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自我意识发展到成熟的重要标志。三是能动性。自我意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个体能根据社会或他人的评价、态度和自己实践所反馈的信息来形成自我意识,而且还能根据自我意识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四是同一性。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意识一般需要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直到青年中后期才能形成比较稳定、成熟的自我意识。虽然这种自我意识有可能因个体实践的成败和他人的评价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但到青年期以后,个体会对自己的基本认识和态度保持同一性。正因为自我意识的同一性,才会使个体表现出前后一致的心理面貌,从而使自己与其他人的个性区别开来。

个体的自我意识与个体的成长发展息息相关。自我意识在个体成长和发展中具有导向、

2

激励、自我控制、内省调节等功能。

一是导向激励功能。目标是人才发展的导航机制。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制定明确的目标,只有如此才会调动自身的潜能,激发强大的动力。人通过正确的自我认识,确立较为合理的“理想自我”,就为个人将来的发展确定了目标,对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动会产生很大影响,是个体活动的动力。自我意识健全的个体,在从事一项活动之前,活动的目的和结果就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了,并依此做出计划,指导自己的活动,从而激发起强大的动力,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是自我控制功能。一个人如果有了发展目标而不付之于行动,其结果仍然是一无所获。个体要想将来有所建树,首先要有科学的目标,同时还要有自立、自主、自信、自制的意识,并对自己偏离目标的情感和行动,加以调节和控制。在通往成功的大道上,很多人与成功失之交臂,并不是因为缺乏机会和才华,而是因为缺乏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发挥能动作用的一个重要表现,它是目标的保护神,是成功的卫士,是自我意识的一项很重要的功能。缺乏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的人,是一个盲动、情绪化的人,缺乏恒心与毅力的人,终将一事无成。

三是内省调节功能。自我意识健全的个体,不仅能够确立符合个体的“理想自我”,而且能够通过自我控制来实现预期目标。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理想自我”的实现常常会遇到各种障碍,致使个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挫折感。这时,自我意识就会对自己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进行反省,找到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并重新调整认识,形成新的“理想自我”,使其与“现实自我”趋于统一。内省和调节就是个体成长中所进行的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每个人要想使自己成为自我实现的人,就需要有积极的自我意识,随时对自我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加以反省和调节。

二、学会准确了解自己

自我意识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必备心理要素。大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的确立、趋于成熟时期,因此,学会准确了解自己,必须了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与特征及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矫正自我意识的偏差,掌握提高自我意识的方法。

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与特征

青年期被称为“第二次诞生”的时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和确立的阶段。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急剧增长、迅速发展和趋于完善的重要时期。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会经历一个分化——冲突——整合的过程,并具有自身的特点。

大学生一般处于青年中期,他们的自我意识正经历着一个特别明显的分化过程。这时,原来儿童、少年时期“笼统的我”被打破了,出现了两个“我”:一个是处于观察地位的我,即主体的“我”(I),它是根据主观的自我和主观感受的社会现实所希望的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而达成的自我状态,也就是“理想我”;另一个是处于被观察地位的“我”,即客体的我(Me),它指实际所达成的自我状态,也就是“现实我”。 这种“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分化标志着大学生自我意识已开始走向成熟。正是这种分化过程,促进了大学生思维和行为主体性的形成,从而为客观地评价自己或他人、合理地调节自己的言行奠定了基础。这也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重要的过程。

大学生是富于理想的,自我期望值也较高,当他们在认真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

3

我评价时,不情愿地看到“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存在的较大差距,而这种差距又不是一时半刻能消除的,因而产生了自我意识的矛盾,表现为内心冲突,甚至出现极大的内心痛苦和强烈的焦虑不安。归纳起来,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这可以说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矛盾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大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抱负水平较高,成就欲望较强,但由于他们生活范围相对狭窄,社会交往比较单一,缺乏社会阅历,对自我认识的参照点较少,因此,不能很好地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从而使“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产生的较大差距。这种差距在给大学生带来苦恼和不满的同时,也会激发大学生奋发进取的积极性。但如果这种矛盾与冲突过于强烈,不能及时加以调适,则会导致自我意识的分裂,从而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

二是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冲突。上大学后,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迅速发展,他们希望能在经济、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独立,希望摆脱成人的管束,自主地处理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但他们在心理上又依赖成人,无法真正做到人格上的独立。这种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矛盾也一直困扰着他们。

三是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冲突。大学生迫切需要友谊,渴望理解,寻求归属和爱。他们有强烈的交往需要,希望能向知心朋友倾吐对人生和生活的看法,盼望能有人分担痛苦、分享欢乐。但同时他们又存在着自我闭锁的倾向,许多人往往不愿主动敞开自己的心扉,而把自己的心灵深藏起来,在公开场合很少发表个人的真实意见。他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存有较强的戒备心理。正是这种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矛盾冲突,使得不少大学生感觉十分“孤独”。

四是自信心与自卑感的冲突。大学生考上大学时受到老师、家长、亲朋好友的赞誉,同辈人的羡慕,故而优越感和自尊心都很强,对自己的能力、才华和未来都充满了自信。然而进入大学后,群英荟萃,强者如云,许多大学生发现“山外有山”,尤其是当学习、文体、社交等方面显露出某些不足时,有些大学生就会陷入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的不良情绪中,产生自卑心理。在这些大学生的内心深处,自信心和自卑感常常处于冲突状态。

五是追求上进与自我消沉的冲突。许多大学生都有较强的上进心,他们希望通过努力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但在追求上进时,困难、挫折在所难免,不少大学生常常出现情绪波动,在困难面前望而生畏、消极退缩,虽然退缩但又不甘放弃,心中依然想追求、想奋进,内心极为矛盾,困惑、烦躁、不安、焦虑也由此而生。

六是激情与理智的矛盾冲突。这是自我意识的自我控制方面的冲突。自我控制是指个体摆脱监督和支配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青年大学生,最大的特点是感情易于冲动,表现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甚至有时被人利用,听到赞扬时容易忘乎所以,受到责难时立刻怒发冲冠,讲到哥们义气处又极易铤而走险。往往理智让位于情感,导致做出一些错事、蠢事。在做过错事、蠢事后,又会后悔不迭,马上变得一蹶不振,使自己陷于懊悔的惆怅之中。处于激情与理智的矛盾冲突中的大学生开初往往激情占上峰,意志力强的学生,理智才能控制激情。

由自我意识的分化带来的种种矛盾冲突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也是大学生迅速走向成熟的集中表现。自我意识矛盾冲突一方面会使学生感到焦虑苦恼、痛苦不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另一方面也会促使他们设法解决矛盾,来实现“理想我”与“现实我”的整合统一。

而由于大学生个人的社会背景、生活经验、智力水平、追求目标等方面的差异,自我意

4

识的整合统一途径也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其整合统一途径有三个方面::一是努力改善现实自我,使之逐渐接近理想自我。二是修正理想自我中某些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并改善现实自我,使两者互相趋近。三是放弃理想自我而迁就现实自我。一般来说,自我意识能进行积极的整合统一的,往往心情舒畅、生活如意,容易成功;自我意识消极整合统一的,即不惜牺牲理想自我而趋同现实自我以达到整合统一的,则往往胸无大志、悲观失望、难有作为;自我意识无法整合统一的,则往往内心苦闷、心事重重、无所适从。

大学生就其年龄而言,处于青年初期和中期阶段。特殊的年龄和心理生理发展阶段,使得他们表现出不同于其他青年人的自我意识特点。一是大学生较儿童少年时期更多地关注自己。二是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趋于稳定,但未完全成熟,存在矛盾冲突。三是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增强,但存在片面性。四是大学生自我体验深刻丰富,但两极性明显。五是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很容易受情绪的影响。六是自我控制、自我教育能力有较大提高,但仍有明显不足。

2、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

要准确了解自己,还应了解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因素。我们可以将这些因素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方面。

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观因素主要有理想、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心理与人格等。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所抱有的希望。理想始终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确立什么样的理想,对人的一生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还未完全成熟的时期,自我意识也处于发展之中。因此,理想的树立对他们来说是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大学生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中,理想的影响首先表现为理想的感召力。理想是人的自觉的精神行为追求,树立了理想,人就有了精神支柱,有了动力。大学生如果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结合起来,就会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反之,夸大个人理想,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对立起来,既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也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其次,理想的现实基础。理想总是有一定现实根据的。有许多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不 顺利,理想得不到实现,就是没有根据现实确立理想,“理想我”与“现实我”差距太大,甚至无法统一,其原因就在于此。

价值的本质就是主体的功能和作用对客体(社会)需要的满足。人的价值就是指个人作用对客体(社会)的需要的满足。在不同的价值观影响下,有不同的自我意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一个特点是“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个人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念具体反映到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里,就是抽象地谈论“人”,人的价值,认为社会只是为自我发展提供条件,这样脱离社会的“理想我”构想,和“现实我”的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我们鼓励学生在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指导下树立“理想我”,这种“理想我” 不一切以自我为出发点,而是考虑到社会现实、社会现实与自我的关系、社会现实背景对自我发展的约束,这样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地位、作用,正确地对待自我价值,从而形成符合国家和社会利益的自我意识,以便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辨证的思维模式能全面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在“理想我”与“现实我”等自我的各种冲突矛盾中,能进行辨证的思维,有机地整合和统一自我的矛盾冲突;偏颇的思维模式则不能全面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在自我的冲突矛盾中,不能进行辨证的思维,很难整合和统

5

待挫折的正确态度,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有效运用心理防卫机制,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挫折承受力。

思考题:

1、 自我概念有哪三个基本功能?

2、 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准确地了解自己? 3、 你的自信心状况如何?怎样树立真实的自信? 心理活动:

20个我是谁

目的:强化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接纳。 操作:

① 写出20句“我是怎样的人”,要求尽量选择一些能反映个人风格的语句,避免出现类似“我是一个男生”这样的句子:

我是一个 的人。 我是一个 的人。 ??

② 将陈述的20项内容作下列归类:

A.身体状况(你的体貌特征,如年龄、身高、体形、是否健康等)。 编号:

B.情绪状况(你常持有的情绪情感,如:乐观开朗、振奋人心、烦恼沮丧等)。 编号:

C.才智状况(你的智力、能力情况:聪明、灵活、迟钝、能干等)。 编号:

D.社会关系状况(与他人的关系、如何和别人应对进退、对他人常持有的态度、原则,如:乐于助人的、爱交朋友的、坦诚的、孤独的等等)。

编号: E.其他

编号:

分类是为了了解自己对自己各方面的关注和了解程度,某一类项目多,说明你对这方面关注和了解多;某一类项目少或没有,说明你对这方面关注和了解少或根本就没关注、不了解。健全的自我意识应能较为全面地关注和了解自己。

③ 评估你对自己的陈述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你列出的每句话的后面加上正号(+)或负号(-)。正号表示“这句话表达了你对自己肯定满意的态度”,负号的意义则相反,表示“这句话表达了你对自己不满意、否定的态度”。看看你的正号与负号的数量各是多少。 如果你正号的数量大于负号的,说明你的自我接纳状况良好。相反,你的负号将近一半甚至超过一半,这显示你不能很好地接纳自己,你的自尊程度较低,这时你需要内省一番,寻找问题的根源,比如是否过低地评价了自己?是什么原因使你成为这样?有没有改善的可能?

④ 分组交流。将团体成员分成4-6人的小组,在组内进行交流。交流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活动的感受。 ⑤ 团体内分享。每组派一名代表在团体内进行小组情况交流或个人体会的发言,供大家分享。

1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g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