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更新时间:2024-02-28 16: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析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摘要:人类历史证明,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盲目的科技进步也给人类的发展带来种种弊端,甚至是灾难。分析了科技的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截然相反的两个方面,然后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合理运用科学技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 人类社会发展 可持续发展

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而科学技术一直贯穿于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在人类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是与科技进步息息相关的,科学技术总是在各个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1]

一、科技的进步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

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简单的然而却是规律性的现象,那就是每当社会生产力有长足的进步,人类社会就会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而生产力进步的表现就是人类在科学技术上取得的突破。从这里,我们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正是科学技术在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2]。概括起来,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生产力诸要素,使之得以全面强化,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 首先,科技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人们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式使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从而能够使劳动者与其它二要素更好地结合起来进入生产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者的生产职能。

其次,科技进步创新了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状况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客观尺度,而生产工具正是科学技术物化的结果。具体的讲,17、18世纪力学和机械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一系列工具机和蒸汽机的发明,才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19世纪电磁学和电气技术的发展,促使了发电机和电机的发明,为生产过程的电气化奠定了基础;20世纪的电子学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则直接带动了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机等的发明,推动了生产过程自动化的进程。

最后,科技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扩大了现有物质的用途,开发新的原料和能源,使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而且还人工合成新的物质,如塑料、合金、合成纤维等,创造出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东西,突破了传统的劳动对象的束缚。

1

2、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使社会形态发生转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上看,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总是导致社会经济关系的相应变化,甚至导致一种社会形态的产生。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生产关系的变革创造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3、科技进步提升了人类的认知能力,促进思想观念转变,推动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自然科学既然是一种观念形态,既然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那么它首先介人人们的思想认识领域,直接成为精神力量来影响人类的社会生活,成为人类思想解放和进步的强大精神武器,从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科学技术把人们从愚昧无知的精神状态中解放出来,使人们头脑革命化,同时也不断地更新着哲学观念,使人们的思维方式科学化,还导致了人们思想文化观念的革命化和精神文化生活的现代化。

二、科技的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面性,科学技术也不例外,在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动力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带来诸多问题。

一方面,科学技术对人本性产生异化。在科学技术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不仅导致人与自然的分裂和对抗,而且科技的工具性助长了人的趋利性,激活了人性中的贪欲,使人类的心灵充满了物质欲望,灵魂物化。对商业利润的追求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这种发展塑造了现代人偏重于物质生活和对物质生活质量的无限追求。早在1749年,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一文中就抨击了科学的弊端。他认为,科学是奴役的根源。尽管科学和艺术日益进步,但整个人类却变得愈来愈坏了。实际上,卢梭是在当时以极端的形式表述他的观点,以期引起人民的注意

[3]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对人安全感产生威胁。在给人保障的同时,技术的“超人文”发展也使人生活在担惊受怕之中,人类科技已经不止一次打开“潘多拉盒子”。1962年,美国海洋生态学家卡尔逊(Rachel Carson)所著的《寂静的春天》轰动了全美国乃至整个世界。书中深刻揭露了工业生存带来的严重后果,特别是滥用农药对人体、对生物造成的严重危害。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本来生机盎然的春天变得寂静了,指出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及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造成的影响,向陶醉于征服自然中的人类敲响了警钟[4]。而代表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同样存在潜在的危险。

人口危机导致世界出现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世界性能源危机一天天加深,地球环境也一天天在恶化。人类消耗能源时破坏了自身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走向恶化,人周围的环境越来越不利于自己的健康和平安生存。

2

近几十年来,由于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等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而森林大量被砍伐,二氧化碳消耗量减少致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日益升高,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新华网最近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全球变暖的负效应将导致北极上空臭氧层的损耗比科学家原先估计的快3倍[5]。温室效应将严重影响全球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化、人类生存环境的结构功能和社会经济的进步繁荣。

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受到自然资源的不断减少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威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产生。《寂静的春天》、《只有一个地球》、《人口炸弹》、《增长的极限》等经典著作在这一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此后20年时间里,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开始在不同的领域形成,联合国亦在1983年决定成立“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专门负责制定跨世纪的长期发展战略,协调人类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宣言》中重新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人类应享有以自然和谐的方式,健康的富有成果的生活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

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定义看,其第一要义仍是发展,要求是在保证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基础上的发展。虽然近代很多全球性的问题都是飞速发展的科技引起的,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仍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和推动,科学技术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具体来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6]:(1)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时要取之有度,用之有方,注意保护自然资源的再生产。(2)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这既是产业升级所必需,也是改善环境的客观要求。(3)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在保护现有植被资源的同时,培养后续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和“两高一优”农业;保护耕地,恢复土地自然地力;抗旱治水,兴修水利,防止水土流失,增强生态调节能力,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对海洋环境的监测等。(4)消除污染。在控制现有污染源不再扩大的同时,用高新技术改善和治理环境是一条现实的有效途径。(5)提高人类科技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内容纳入全民普及教育,增强人们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环保意识,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建设者队伍。(6)加强全球间的科技协作。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课题,各国在努力做好本国有关社会、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要加强相互间的合作,本着“新的公平全球伙伴关系”的精神开展国际合作,谋求全球可持续发展。

而所有这些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不论是资源的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传统产业的改造,生态工程的建设,还是污染的防治,都是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只有在保证不影响地球的环境、生态,

3

维持或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的基础上,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科学技术作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我们避其缺点,发挥其长处,使其既能够与我们的需要相结合,又不会对我们的生存环境产生灾难性的危害。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融入科技进步的进程中,在科技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和发展观,加强对科技工作者和科技使用者的环境伦理教育和素质教育。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向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前进,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乃至每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应该有的素质,只有我们做到这些,科学技术才会更好的为我们服务,才能带给我更多的利益而非灾难,我们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黎伟,李春英.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247-249. [2] 徐祥运. 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7,(4):23-26. [3] 付凤莲. 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黑河学刊, 2008,(1):35-36. [4] 张法瑞,刘巍.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

[5] 王振军. 关于科学技术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其解决方法.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3):60-61. [6] 肖桂山,王传荣. 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1997,(2)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g4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