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片段阅读练习

更新时间:2024-07-01 01: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外文言文片段阅读练习

(一)赵人养猫

赵人患鼠,乞①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②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③去夫猫也?”(选自刘基《郁离子》)

〔注〕①乞:求,讨。②盍(hé)去诸:盍,何不。诸,“之乎”的合音。何不赶走它呢?③若之何:为什么,怎么能?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去”和“去饥寒犹远”中的“去”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B.去死肌,杀三虫 C.西蜀之去南海 D.得钱千五百,乃去 2.写出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赵人与其子在养猫问题上的看法是否一样?各自的主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裘,材木尽于棺椁①。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②也,非名之,则利之也③。”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④其尸,罪⑤夫当丧者⑥。”夫戮尸,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注〕①椁:外棺。②为:行动。③非名之,则利之也:不是为了求名,就是为了得利。④戮:羞辱。⑤罪:惩处、判罪。⑥当丧者:指主持丧事的人。 1.翻译下面句子。

(1)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何故为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文中语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1)齐国好厚葬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厚葬造成了什么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反对厚葬,齐国采取了什么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诵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 ) A.布帛尽则/无以为蔽 B.凡/人之有为也 C.罪夫当/丧者 D.人何/故为之也 4.简要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于枯鱼之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贷子三百金 金 : 金属 B 周顾视车辙中 顾: 回头看 C 鲋鱼忿然作色曰 色: 颜色 D 君乃言此 乃: 于是

2、与例句加点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A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 既来之,则安之。

D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3、与“我,东海之波臣也。” 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楚左君伯者,项羽季父也。 B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C 南冥者,天池也。

D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4、下列句子加点的虚词的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庄周忿然作色曰 ③、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②、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④、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A 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B 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C 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D 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 5、翻译下列句子。

(1) 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辙中有鲋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一、B 二、B 三、D 四、B

五、1译文:庄周昨天来时,从半道上传来呼救声。庄周回过头看见有一条鲋鱼在车辙印沟中。

2、 译文:我将游说吴越之王,激荡起西江之水来救你,可以吗?

3、 译文:我现缺失的就是我常常所需要的,没有我生存的地方。我只需要斗升 水就能使我活下来罢了。

(四)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

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明·刘基·《郁离子·尚诚篇》)

1.下列句中加点词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

A.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 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释为“假使” B.我,济上之巨室也 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C.无乃不可乎 副词,表委婉语气,可译为“只怕、恐怕……吧” D.盍救诸 兼词,释为“何不”

2.与“而渔者在焉”中的“焉”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D.栖于浮苴之上,号焉

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渔者载而升诸陆 ②盍救诸 ③是许金而不酬者也 ④立而观之,遂没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4.下列句中加点的“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若,渔者也 ②天若有情天亦老 ③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④若毒之乎 ⑤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⑥天涯若比邻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⑤

答案

3.A.副词,应释为“刚才”

4.B.代词,那里(A.疑问代词,译为“哪里”;C.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D.兼词,相当于“于此”,译为“在这里、在那里”)

5.①“诸”,兼词“之于”②“诸”,相当于第三人称代词“之”,可译为“他”③“而”表转折④“而”表修饰;故应选C

6.①④⑤表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译为“你的、你们的”②假设连词,相当于“如果、假如”③连词,表假设,如果⑥副词,像、好像;故应选C 译文

从前,济水的南面有个商人,渡河时从船上落下了水,停留在水中的浮草上,在那里求救。有一个渔夫用船去救他,还没有靠近,商人就急忙嚎叫道:“我是济水一带的大富翁,你如果能救了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渔夫把他救上岸后,商人却只给了他十两金子。渔夫说:“当初你答应给我一百两金子,可现在只给十两,这岂不是不讲信用么?”商人勃然大怒道:“你一个打鱼的,一天的收入该有多少?你突然间得到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失望地走了。后来有一天,这商人乘船顺吕梁而下,船触礁沉没,他再一次落水。正好原先救过他的那个渔夫也在那里。有人问渔夫:“你为什么不去救他呢?”渔夫说:“他就是那个答应给我一百两金子而不兑现承诺的人。”渔夫撑船上岸,远远地观看那位商人在水中挣扎,商人很快就沉入水底淹死了。

(五)雍正壬子六月,夜大雷雨,献县城西有村民为雷击,县令明公晟往验,饬棺敛矣。越半月余,忽拘一人讯之曰:“尔买火药何为?”曰:“以取鸟。”诘曰:“以铳击雀,少不过数钱,多至两许,足一日用矣。尔买二三十斤,何也?”曰:“备多日之用。”又诘曰:“尔买药未满一月,计所用不过一二斤,其余今贮何处?”其人词穷。刑鞫之,果得因奸谋杀状,与妇并伏法。

或问:“何以知为此人?”曰:“火药非数十斤不能伪为雷,合药必以硫黄。今方盛夏,非年节放爆竹时,买硫黄者可数。吾阴使人至市,察买硫黄者谁多。皆曰某匠。又阴察某匠卖药于何人。皆曰某人。是以知之。”又问:“何以知雷为伪作?”曰:“雷击人,自上而下,不裂地。其或毁屋,亦自上而下。今苫草屋梁皆飞起,土炕之面亦揭起,知火从下起矣。又此地去城五六里,雷电相同。是夜雷电虽迅烈,然皆盘绕云中,无下击之状,是以知之。尔时其妇先归宁,难以研问。故必先得是人,而后妇可鞫。”此令可谓明察矣。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与“尔买二三十斤,何也”中的“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B.子路率尔而对

C.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无他,但手熟尔

2.与“或问:?何以知为此人??”中的“或”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B.其或毁屋,亦自上而下 C.云霞明灭或可睹

D.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献县城西有村民为雷击 ②尔买火药何为 B.①其余今贮何处 ②其妇先归宁 C.①是以知之 ②是夜雷击虽迅烈 D.①以铳击雀 ②何以知雷为伪作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果得因奸谋杀状 ②不如因而善遇之 B.①尔买火药何为 ②吏呼一何怒

C.①故必先得斯人,而后妇可鞠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D.①买硫黄者可数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答案

7.A第二人称代词,你(B.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地、的”;C.代词,如此,这样、那样;D.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8.A.代词,译为“有的、有的人”(B.副词,可译为“即或、或者”;C.副词,译为“也许、或许”;D.语气词,常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

9.C.①②均为指示代词,可释为“这”(A.①介词,表被动,译为“被”②动词,译为“做、干”; B.①指示代词,那些②人称代词,他的;D.①以:介词,用②介词,根据、凭)

10.D.均为无定代词,译为“的人”(A.①介词,译为“由于、因为”②副词,表承接,译为“就、趁机”;B.①疑问代词,译为“什么”②副词,译为“多么”; C.①与“后”连用,表承接,译为“然后”②承接连词,可译为“就”)

译文

雍正壬子年六月,一天夜晚,天下大雨,电闪雷鸣,献县城西有一个村民被雷击死,县令明公晟前往勘验,吩咐用棺木装殓好。过了半月多,忽然拘捕到一个人,审讯他道:“你买火药做什么?”回答说:“用来打鸟。”追问道:“用铳枪打雀鸟,少的不超过几钱火药,至多也只需一两左右,就足够一天用了。你却买了二三十斤,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说:“是准备很多天用的。”又追问道:“你买火药至今还不满一个月,算来所用火药不超过一二斤罢了,那剩余的火药现在储存在哪里呢?”那个人理屈词穷,无话可说。用刑法审讯,果然核实了因奸情谋杀人的罪状,与那个奸妇一起被判处死刑。

有人问道:“您凭什么知道是这个人呢?”回答说:“火药如果没有几十斤就不能制造雷击的假象,和火药必须用硫磺。现在正是酷夏,不是过年过节放爆竹的时节,买硫磺的人屈指可

数。我暗地里派人到市场上去,探看买硫磺的人谁买得最多。他们都说是某工匠。我又暗中探察这个工匠把药卖给哪一个人。都说是某人。因此知道原委。”有人又问道:“您又凭什么知道雷击是制造的假象呢?”回答说:“雷劈击人,一般是从上向下,不会劈开土地。而雷击毁房屋,也是从上向下。现在屋上盖的茅草、屋梁都被炸飞了,连睡觉的土炕的炕面也掀起来了,由此推知当时火是从下向上烧起来的。再加上这里距离县城有五六里地,雷鸣电闪应是相同的。这天晚上雷电虽然迅疾猛烈,然而都是在云中盘旋绕击,并没有向下劈击的情况,因此明白。那时那个妇人已先回娘家去了,难以探问。所以一定要先找到这个人,然后才能审问那妇人。”这个县令可说是善于明察了。

(六)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①,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②。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③。”

注释 :①仆闻之:我听说。仆,谦称。②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归,归结。③尧、舜其犹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尧、舜,传说中的圣君。病,患苦。诸“之乎”的合音。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孙叔敖蹴(cu )然易容曰( ) ( ) 2.仆闻之( ) 3.小子不敏( ) 4.官大者,主恶(wu )之( ) 二、翻译

1.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狐丘丈人说“三利必有三患”,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 \孙叔敖惊讶地改变脸色说:\我很糊涂,怎么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 \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的,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加小心谨慎;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这样可以免于害吗 \狐丘丈人说:\话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

一,1.吃惊 改变脸色 2.我,谦词 3.聪明,才思敏捷 4.君主厌恶他

二,l.我的爵位越是高,越加关心下层的百姓;官越是大,做事越加小心谨慎;俸禄越是多,施舍越加广泛. 2.话说得好啊!这类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

三,大多人得\三利\之后纵情傲物,放任自己,以至于以荣升开始而以失败告终.

(七)孔子见罗雀者

孔子见罗雀者①,所得皆黄口②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③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④也。”

注释 :①罗雀者:张网捕鸟的人。②黄口:雏鸟的嘴为黄色。后又借指雏鸟。③独:表示转折,相当于“却”。④戆(zhu ng):愚。败:祸乱,祸害。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大雀从黄口( ) 2.孔子顾谓弟子曰( ) 3.利食而忘患( ) 4.善惊以远害( ) 二、翻译

1.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孔子教育其弟子要“慎其所从”,与亲_____而远_____有相似之义。

答案:

一,1.跟随 2.回头看 3.贪图 4.远离

二,1.大鸟容易警觉故难以捕到,小鸟贪吃因此容易捕到. 2.因此君子应当慎重地选择他所要跟随

的人,靠年长者的谋虑就有了保全性命的凭借,跟随年少者的鲁莽就会有灭亡的祸患.

三,君子 小人

(八)教子

王大司马①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②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③时有一学士④,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⑤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⑥,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注释 :①王大司马:即王僧辨(?~555年),南朝梁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字君才,初仕北魏,归粱后任湘东王萧绎的左常侍及司马。②湓(p n)城:也称湓口,古城名。③梁元帝:即萧绎(508~554年),字世诚,南朝梁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人,梁武帝第七子。初封湘东王,镇守江陵(今属湖北),侯景叛乱时,派王僧辨、陈霸先等讨景,事平后,在江陵即帝位。在位三年,为西魏所掳,被杀。④学士:官名,南北朝时,学士为编纂撰述之官。⑤揜:同“掩”,遮蔽,掩盖。⑥婚宦:结婚和做官。此指成年。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性甚严正( ) 2.年逾四十( ) 3.少不如意( ) 4.揜藏文饰( ) 二、翻译

1.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将魏老夫人教子与梁元帝时一父亲教子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作一正反_______,来说明教子的重要性,切不可一味娇惯溺爱自己的子女。 四、试举历史上有名的教子故事。(正面、反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石崇与王桤争豪

石崇与王恺争豪①,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②,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③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④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⑤,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⑥。恺罔然自失。

注释 :①石崇与王恺争豪:石崇和王恺争比豪富。石崇,宇季伦,西晋人,是当时最大的富豪。王恺,字君夫,官至后军将军。②武帝,恺之甥也: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武帝,晋开国君王司马炎。③如意:一种供赏玩之物。④疾:同“嫉”,嫉忌。⑤条干(g n)绝世:枝条树干世上少见。⑥如恺许比甚众:像王恺那样的非常之多。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 ) 2.恺以示崇,崇视讫( )

3.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 ) 4.如恺许比甚众,恺罔然自失( )( ) 二、翻译

1.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枝柯扶疏,世罕其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描写石崇与王恺争豪,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的方法。

(十)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

注释 :①孔融被收:孔融被逮捕。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中外,指朝廷内外。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④冀罪止子身: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意思是不涉及家属。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以保全他们生命不能?不(f u),同“否”。⑥寻亦收至:不一会儿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寻,不久。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孔融被收,中外惶怖( )( ) 2.冀罪止于身( )( ) 3.二儿可得全不( ) 4.寻亦收至( )( ) 二、翻译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长安何如日远

①若,渔者也 ②天若有情天亦老 ③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④若毒之乎 ⑤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⑥天涯若比邻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⑤ 答案

3.A.副词,应释为“刚才”

4.B.代词,那里(A.疑问代词,译为“哪里”;C.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D.兼词,相当于“于此”,译为“在这里、在那里”)

5.①“诸”,兼词“之于”②“诸”,相当于第三人称代词“之”,可译为“他”③“而”表转折④“而”表修饰;故应选C

6.①④⑤表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译为“你的、你们的”②假设连词,相当于“如果、假如”③连词,表假设,如果⑥副词,像、好像;故应选C 译文

从前,济水的南面有个商人,渡河时从船上落下了水,停留在水中的浮草上,在那里求救。有一个渔夫用船去救他,还没有靠近,商人就急忙嚎叫道:“我是济水一带的大富翁,你如果能救了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渔夫把他救上岸后,商人却只给了他十两金子。渔夫说:“当初你答应给我一百两金子,可现在只给十两,这岂不是不讲信用么?”商人勃然大怒道:“你一个打鱼的,一天的收入该有多少?你突然间得到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失望地走了。后来有一天,这商人乘船顺吕梁而下,船触礁沉没,他再一次落水。正好原先救过他的那个渔夫也在那里。有人问渔夫:“你为什么不去救他呢?”渔夫说:“他就是那个答应给我一百两金子而不兑现承诺的人。”渔夫撑船上岸,远远地观看那位商人在水中挣扎,商人很快就沉入水底淹死了。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钱若水为同州推官,知州性褊急,数以胸臆决事不当,若水固争不能得,辄曰:“当陪奉赎铜耳。”已而果为朝廷及上司所驳,州官皆以赎论。知州愧谢,已而复然,前后知此,数矣。有富民家小女奴逃亡,不知所之。奴父母讼于州,命录事参军鞫(审讯)之。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或为元谋,或从而加功,罪皆应死。富民不胜榜楚,自诬服。具上,州官审复无反异,皆以为得实矣。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录事诣若水厅事诟之:“若受富民钱,欲出其死罪耶?”若水笑谢曰:“今数人当死,岂可不少留,孰观其狱词耶?”留之且旬日,知州屡趣之不得,上下皆怪之。若水一日诣州,屏人言曰:“若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知州惊曰:“安在?”若水因密送女奴于知州。乃垂帘引女奴父母问曰:“汝今见汝女识之乎?”对曰:“安有不识也?”因从帘中推出示之。父母泣曰:“是也。”乃引富民父子,悉破械纵之。其人号泣不肯去,曰“微使君之赐,则某灭族矣。”知州曰:“推官之赐也,非我也。”其人趣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曰:“知州自求得之,我何与焉?”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数人,欲为之奏论其功,若水固辞曰:“若水但求狱事正,人不冤死耳。论功非本心也。”知州叹服。录事诣若水叩头愧谢。于是远近翕然称之。(节选自宋李元纲《厚德录》) 7.下列句中加点词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

A.若水但求狱事正 但:只

B.若水所以留其狱者 所以??者:用来??的 C.留之且旬日 且:将近 D.我何与焉 与:参与

8.与“知州愧谢,已而复然”中的“然”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B.沛公然其计,从之 C.于是远近翕然称之

D.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9.选出句中加点词用法意义均相同的一项是() A.①数以胸臆决事不当 ②州官皆以赎论 B.①奴父母讼于州 ②录事尝贷钱于富民 C.①知州屡趣之不得 ②汝今见汝女识之乎

D.①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 ②乃垂帘引女奴父母问曰 10.对下列句中的“其”字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弃尸水中,遂失其尸 ②留其狱数日不决 ③欲出其死罪耶 ④其人号泣不肯去 ⑤欲为之奏论其功 A.都是人称代词,但指代对象不同 B.①③⑤是人称代词,②④是指示代词 C.①②⑤是人称代词,③④是指示代词 D.都是指示代词,但指代对象不同 答案

7.B.应为表原因

8.A.代词,如此,这样(B.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然”“认为??是对的”;C.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表转折,然而,可是,但是)

9.D.均为副词,于是,就(A.①介词,凭②介词,按;B.①介词,到②介词,向;C.①代词,代处理案件②代词,指“你的女儿”)

10.①代女奴③代富民⑤代若水,②④这个,那个,故应选B

译文

钱若水担任同州推官,知州性情急躁气量狭小,多次凭臆测决断事情而不恰当,若水坚持争论但不能达到目的,就说:“又该陪着你一起交纳赎罪的钱了。”(意思是这样错下去,你受罚,我也要陪着你受罚。)不久果然被朝廷及上级批驳,知州和推官都被处以罚款。知州向钱若水表示惭愧道歉,但不久又是老样子。前前后后像这样子已经好多次了。有个富民家的小女奴逃跑了,不知道逃到哪里去了。女奴的父母告到州里,知州命录事参军(州里掌管文书的官)审问这件案子。录事曾向富民借过钱,没借到,于是就揭发富民父子数人共同杀死了女奴,并抛尸于水中,于是找不到尸体。这些人中有的是主犯,有的是跟着做帮凶的,都应该是死罪。富民受不了鞭杖拷打的酷刑,就自己屈招了。录事呈报知州,知州等人复审后认为并无相反或异常的情形,都认为审出了此案的真实情况。只有钱若水怀疑此事,留下这案子好几天不判决。录事到若水的办公处骂他说:“你接受了富民的钱财,想出脱他的死罪吗?”钱若水笑着道歉说:“现在几个人都判了死罪,怎可不稍微留下案件几天,仔细看看他们的供词呢?”留下案子将近十天了,知州多次催促他也没有结果,州里大小官员都责怪钱若水。有一天,钱若水去见知州,屏去他人后对知州说:“若水拖延此案的原因,是我在秘密派人寻找女奴,现在找到了。”知州吃惊地说:“在哪里?”钱若水于是秘密派人将女奴送到知州官府。知州便垂下窗帘,领女奴的父母来问道:“你们今天如看到你们的女儿还认得吗?”回答说:“怎么会不认得呢?”知州于是就从窗帘后推出女奴给他们看。女奴的父母哭着说:“这是我的女儿啊!”知州于是叫人带来富民父子,全部卸下枷锁释放了他们。富民哭着不肯走,说:“如果没有您的恩赐,我们一家就要全完了。”知州说:“这是推官的恩赐,不是我的功劳。”那人又赶往钱若水的办公处,若水关上门不见他,说:“这是知州自己求得实情的,我又参与了什么?”知州因若水替几个被判死罪的洗雪了冤情,想为他上奏请功,钱若水坚决拒绝说:“我只求审判公正,不冤枉处死人罢了。论功行赏不是我的本意。”知州感叹佩服。录事到钱若水处叩头表示惭愧道歉。于是远近都一致称赞钱若水。

四、翻译下列文言选段中的划线句,并注意加点虚词的用法。

高祖击黥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於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亦何益?”遂不使治病。(《汉书·高帝纪下》)

11.高祖击黥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甚。

12.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亦何益?

答案

11.高祖讨伐黥布的时候,被飞箭射中,在回来的路上生了病,病得很厉害。

12.我凭着一个平民的身份,手提三尺宝剑,最终取得天下,这不是由于天命吗?人的命运决定于上天,纵然你是扁鹊,又有什么用处呢!

译文

高祖讨伐黥布的时候,被飞箭射中,在回来的路上生了病。病得很厉害,吕后为他请来了一位好医生。医生进宫拜见,高祖问医生病情如何。医生说:“可以治好。”于是高祖骂他说:“就凭我一个平民,手提三尺之剑,最终取得天下,这不是由于天命吗?人的命运决定于上天,纵然你是扁鹊,又有什么用处呢!”说完并不让他治病。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题

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王安石《上人书》)

1.与“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皆以美于徐公 B.故以羊易之也

C.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D.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且所谓文者 ②诚使巧且华

B.①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 ②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C.①要之,以适用为本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D.①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答案:

1.B.介词,用(A.动词,认为;C.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D.连词,表修饰关系,相当于“而”,或不译)

2.B.①②均表手段或目的(A.①副词,再说②连词,而且; C.①动词,作为,当作②表动作行为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D.①介词,对②介词,与“见”一起构成“见??于”,表被动)

译文

再说,所谓文章,(是)一定要有益于社会罢了;所谓修辞,(就)好像器具上面的雕刻和绘画,如果(光是)花巧而且华丽,不一定适合使用;如果适合使用,也不一定花巧而且华丽。总之,以适合使用为根本,以雕刻绘画作为它的修饰罢了。不适合使用,不是制造器具的本意;不加以修饰,那结果也像这样吗?不是的。但修饰也不是可以不顾的,(只要)不(把它)放在首要地位就可以了。

六、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3-6题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孟子·离娄下》) 3.与“之祭者,乞其余”中的“之”字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B.而良人未之知也 C.卒之东郭墦间, D.又顾而之他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B.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C.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D.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与“则必餍酒肉而后反”中的“则”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C.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对下列句中的“也”字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②此其为餍足之道也③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④而良人未之知也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④相同,②与③相同 C.①与③相同,②与④相同 D.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同

答案

3.B.代词,这或那件事(ACD均为动词,到,往)

4. C.名词,适当的场所或位(ABD均为代词,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地方”等)

5.B.表承接的连词,表假设关系的结果,可译为“就、那么”(A.却,转折连词;C.假设连词,可译为“若、如果”;D.副词,用于加强判断,可译为“就是”) 6.①④表陈述语气,②③表判断语气,故选B 译文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那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吃得饱饱的,喝得醉醺醺的回家。他妻子问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门,总是酒醉肉饱地回来;问他和什么人一道吃喝,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却从来没见到什么有钱有势的人物到家里面来过,我打算悄悄地看看他到底去些什么地方。”

第二天早上起来,她便尾随在丈夫的后面,走遍全城,没有看到一个人站下来和他丈夫说过话。最后他走到了东郊的墓地,向祭扫坟墓的人要些剩余的祭品吃;不够,又东张西望地到别处去乞讨,这就是他酒醉肉饱的办法。

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仰望而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然是这样的!”二人在庭院中咒骂着,哭泣着,而丈夫还不知道,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在他的两个女人面前摆威风。

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雍正壬子六月,夜大雷雨,献县城西有村民为雷击,县令明公晟往验,饬棺敛矣。越半月余,忽拘一人讯之曰:“尔买火药何为?”曰:“以取鸟。”诘曰:“以铳击雀,少不过数钱,多至两许,足一日用矣。尔买二三十斤,何也?”曰:“备多日之用。”又诘曰:“尔买药未满一月,计所用不过一二斤,其余今贮何处?”其人词穷。刑鞫之,果得因奸谋杀状,与妇并伏法。

或问:“何以知为此人?”曰:“火药非数十斤不能伪为雷,合药必以硫黄。今方盛夏,非年节放爆竹时,买硫黄者可数。吾阴使人至市,察买硫黄者谁多。皆曰某匠。又阴察某匠卖药于何人。皆曰某人。是以知之。”又问:“何以知雷为伪作?”曰:“雷击人,自上而下,不裂地。其或毁屋,亦自上而下。今苫草屋梁皆飞起,土炕之面亦揭起,知火从下起矣。又此地去城五六里,雷电相同。是夜雷电虽迅烈,然皆盘绕云中,无下击之状,是以知之。尔时其妇先归宁,难以研问。故必先得是人,而后妇可鞫。”此令可谓明察矣。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7.与“尔买二三十斤,何也”中的“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B.子路率尔而对

C.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无他,但手熟尔

8.与“或问:‘何以知为此人?’”中的“或”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B.其或毁屋,亦自上而下 C.云霞明灭或可睹 D.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献县城西有村民为雷击 ②尔买火药何为 B.①其余今贮何处 ②其妇先归宁 C.①是以知之 ②是夜雷击虽迅烈 D.①以铳击雀 ②何以知雷为伪作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果得因奸谋杀状 ②不如因而善遇之 B.①尔买火药何为 ②吏呼一何怒

C.①故必先得斯人,而后妇可鞠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D.①买硫黄者可数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八、翻译下列文言选段中的划线句,并注意加点虚词的用法。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北宋苏轼《贾谊论》)

11.王其庶几召我。

12.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

13.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答案

11.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

12.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

13.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译文:

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的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的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的无微不至。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象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fy.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