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海地方法规架构中的藏汉双语教育

更新时间:2023-03-20 11:5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司法解释

2010年第3期

No.3,2010青海社会科学QinghaiSocialSciences2010年5月May,2010

论青海地方法规架构中的藏汉双语教育

何波

【摘要】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特征,是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在青海地方法规架构中,

以自治州自治条例为基础,以自治州藏语文工作条例、自治州义务教育条例为骨干,涉及到藏汉双语教育的方方面面,尤其对双语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实施政策和双语教育的外部关系进行了规范,为双语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

【关键词】民族自治;法规架构;双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D92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338(2010)03—0157—05

7个民族自治县,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在青海省的行政建制中,有6个民族自治州、实行民

族区域自治的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81.55%左右。双语教育是民族地区教育的基本特征,因此,从地方法规架构中探讨双语教育问题,对双语教育予以制度的安排,是极有意义的工作。

一、自治州自治条例的双语教育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根据的有关规定,青海省的6个民族自治州,从1987年开始,先后制定了自治条例。2004年,各州对自治条例进行了修改,使自治条例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修

《海北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黄南改后颁布实施的自治条例有

》、《果洛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海南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玉树藏族自治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

,州自治条例》这些条例构成了青海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的法律基础。

(一)关于民族语言文字权利平等的规定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保障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六州自治条例都有对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的规定

[1]”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六州自治条例除个别措辞

略有不同外,关于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的规定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精神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这两个一致性确保了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的法律地位。其特点有二:一是少数民族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二是少数民族有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青海的6个民

实行民族自治的主体民族是藏族,自治条例关于发展自治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的规定,就族自治州,

更具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关于藏汉双语使用的规定

六州的自治条例都对藏汉双语的使用情况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规定。一是“自治州自主设立藏语

[2]文管理、翻译机构,加强对藏语文的研究和使用工作,促进藏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专门管理藏

语文的机构的设立,使其成为自治州行政架构序列中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级行政组织的存在,依法获得必要的行政权力,其权力的范围就是对藏语言文字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是与同级非自治行政机构在

:“自治州自治机关制定的单行条例,组织设置上的重要不同。二是自治州公务用语的规定规范性文

(项目批号: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藏区学校双语教学及政策研究”

06JJD880016)成果之一。

157

司法解释

[3]”:“自治州的件和宣传材料,根据实际情况,使用藏汉两种文字。同时,还有的自治州自治条例规定

[4]”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根据实际需要,同时或者分别使用藏、蒙古、汉语言文字。这是黄南

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的规定,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也有类似的规定,使民族语言文字的平

:“自治州地方国家机关和企业事等性具有坚实的法律基础。三是自治州基本社会生活用语的规定

业单位的印章、门牌、证件、标语、会标、信封、广告等,应当同时使用藏汉两种文字。自治州内县城、乡镇的主要街道名称、路标、界碑、公用设施、交通标记和汽车门徽等需要书写文字的,应当同时使用藏汉两种文字。自治州内工业产品的商标、说明书和服务行业的经营项目、产品名称、价格表等,根据实

”这是海北藏族自治州藏语文工作条例的明文规定,际需要,逐步做到用藏汉两种文字书写。其它

:“各民族干部和群众应当互相信各自治州也有类似规定。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还规定

任,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尊重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教育和鼓励各族干部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对能够熟练使用本自治州的两种以上通用语言

”或者文字的国家工作人员予以奖励。

(三)关于双语教学的规定[6][5]

各自治州都根据民族特点和地方特点,积极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提高各族人

制定了科教兴州战略,对双语教育以制度性安排。一是从自治州自治机关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的职责层面进行规定决定本州的教育规划,学校的设置、学

[7]”制、办学形式、教学用语和招生办法。这种对教学用语的制度性安排,既为双语教育奠定了合法性

:“自治州的基础,又为双语教育的行政执行带来了法律依据。二是从学校教育实际出发进行的规定

的民族小学用藏语文教学,并开设汉语文课;农业区藏族学生较多的学校,应当开设汉语文课;民族中

[8]”学用藏、汉两种语文进行教学。学校积极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三是关于学校双语

缘于法律与政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教学的特殊政策的规定。尽管条例与政策是两个不同的领域,

。“自治州的专业学校对少数民族学稳定的、有效的、成熟的政策进入法律法规是完全有必要的系,

生适当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也可以实行定向招生,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州内的专业学校招生,应当为

”这是海南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的明文规定,他们提供藏汉两种文字的试卷。这条规定源自于国家

长期以来大中专院校招生考试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照顾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内涵就是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母语试卷,允许少数民族学生用母语答题,同时,根据少数民族学生语言背景的不同,在大中专院校招录工作中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在现行高考制度中,这条规定对藏汉双语教育的实施起着保障性作用。[9]

二、自治州藏语文工作条例中双语教育的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6个民族自治州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根据

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各州的自治条例,先后制定和报批实施了自治州藏语文工作条例,保障和促进了藏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和发展。

(一)关于藏语文工作的基本原则

藏语文工作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一是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的原则。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的

[10]“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原则源自于宪法的精神。而民族语言文字平等的原则,

就是要充分保障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使民族语言文字为“巩固和发展平

[11]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概言之,民族

语言文字的平等就是民族关系的平等,必须贯彻到民族自治机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之中。二是自治州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规定。6个藏族自治州都有着大致相同的规定。海南藏族自治州藏语文工

:“藏语文是自治州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行使自治权利的重要语言文字,作条例规定也是自治州通用

的主要语言文字之一。自治机关加强对藏语文工作领导,保障藏族公民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

”三是关于藏语文字工作普及与提高的原则。“自治州自治机关执行职务的时候,字的自由。通用

[13]”。“自治州自治机关教育和藏、汉两种语言文字。这一条规定是适用于自治州所有的公职人员的

鼓励各民族的干部职工互相学习语言文字。藏族职工在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要学习全158[12]

司法解释

国通用的普通话和汉文;提倡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职工在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学习

[14]”藏语言文字。

(二)关于自治州藏语文工作管理机构及其职能

事实证明,把少数民族语文工作管理机构作为自治地方行政组织架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的创举,在民族双语教育制度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各自治州藏语文工作条例的规定,各自治州都设置了藏语文工作委员会,并纳入地方政府的行政架构序列,管理本地区的藏语文工作。其基本职责包括八个方面: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语言政策;制定使用和发展藏语文工作的实施规划和措施;检查和指导藏语文教学、科研、编译、新闻、广播、出版、古籍整理工作;组织藏语文的学术研究、协作交流、业务考核和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管理藏语文规范化、标准化及其推广工作;承担上级机关的主要公文、会议材料和有关资料的翻译,指导本地区国家机关的翻译工作;负责审核自治州重要地名、机关名称、公章、牌匾和产品名称等的标准译文;检查和指导全州藏语文的学习和使用。这八个方面的职责可以归结为学习推广、规范标准、科研交流、规划发展几个方面,涉及到藏语文工作的基本要素。更重要的是藏语文工作委员会具有政府的行政职能,同时这种行政职能是通过检查、指导、组织、协调等方式进行的,并且把这种职能渗透到教育、科技、编译、新闻、广播、出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使落实到社会的版等与语言文字密切相关的领域,

各个领域,且有强有力的行政保障。

(三)关于双语教育外部环境的规定

社会双语文化的形成对于双语教育的实施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文化的形态影响着教育的方方面面。在青海少数民族地区,藏汉两种文化长期的相激相荡,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双语文化社会。尤其对少数民族的儿童来说,接受双语教育就成为进入社会和适应社会的前提条件。一是自治州机关下

应当同时或者分别使用藏汉两种文字。二是自治地方的国家机关和企事发的重要文件和宣传材料,

门牌、证件、标语、会标、公文头、信封、广告等,应同时使用藏汉两种文字。三是自治州业单位的公章、

内县城、乡镇的主要街道名称、路标、界碑、公用设施、交通标记等需要书写文字的,应当同时使用藏汉两种文字。四是自治州内工业产品的商标、说明书、服务行业的经营项目、品名、价格表、票据等均使用藏汉两种文字。五是自治州机关召开大型会议,应当同时使用两种文字,州内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召开的工作会议根据实际需要分别使用两种语言文字。六是自治州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掌握和使用两种以上语言文字的工作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在晋职、晋级等工作时予以优惠对待。七是自治州各级人民法院的布告、公告等应当使用藏汉两种文字;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制发法律文书,根据实际需要分别使用藏汉两种文字。八是自治州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招生、招工、招干时,应当使用藏汉两种语言文字。我国民族自治地区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关规定,制定的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语文工作条例,充分体现了的宪法精神,彰显

了各民族平等的理念。以语言文字为基本工具,协调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文化教育模式的基本内涵。

三、青海地方法规架构中双语教育的特点

通过对青海地方法规中双语教育文本的梳理,我们发现了三种值得注意的现象。一是以民族自治州为相关法规制定的主体。二是关涉双语教育的条款分布在多种条例之中。教育是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就双语教育而言,主要体现在各州制定的自治州自治条例、自治州藏语文工作条例和自治州义务教育条例之中。同时,义务教育条例则侧重于义务教育本身的规范,双语教育以观念形态贯穿于义务教育相关条文之中。三是相关双语教育的条例,均未有关于双语教育的明文规范。虽然各自治州义务教育条例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以用当地少数民族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但是从严格的学理意义上来看,教育与教学是两个具有不同内涵的基本概念,教育与教学是不能混用的。立足于青海藏族自治州相关条例的规范的分析,藏区藏汉双语教育的特点便凸显出来。

(一)藏族地区藏汉双语教育的自主性

对少数民族而言,教育语言的使用可分为被动性和主动性两种形式。被动性是指主流文化民族

159

司法解释

通过国家行为在教育中推行官方语言的政策,而忽视了非主流文化群体的语言存在及包含其中的民族文化。主动性的双语教育政策,是建立在广泛的民族自治制度基础之上的,民族自治地方在国家统一语言政策的指导下,根据本民族地区语言使用的实际,通过立法自主决定本地区教育语言的使用。在这个意义上,我国藏族地区的双语教育政策符合自主性的模式,但相比较而言,我国藏族地区的双语教育有着其它模式所不具备的特点。一是藏族地区自主的双语教育是建立在国家法律基础之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质言之,这种自主权是国家授予的规定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规定:

“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

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构,

[16]”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在少数民族学校,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和推广使用全

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为基本内涵的双语教育,是具有合法性的。二是藏族地区的双语教育是与

,“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民族自治权紧密联系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设

[17][18]“是自治区、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治机关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而自治权涉及的范围则涵盖了整个社会领域。宪法对双语教育明文规定

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根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

[19]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三是藏

族地区的双语教育是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主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规定依照法律规定,决定本地方的教育规划,各

[20]”级各类学校的设置、学制、办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用语和招生办法。毫无疑问,民族自治机关决

定本地区教育制度的基本框架,在不违背法律的前提下,自主地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对双语教育而言,是作为民族教育的基本制度予以安排的,从立法和执行等基本环节充分体现了民族自治机关的自主

与我国同级别的非自治机关相比,自主权主要表现在根据实际情况的立法权上。性。另外,

(二)藏族地区藏汉双语教育的广泛性

:“广义的民族教育,滕星教授曾把民族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是指对作为有着共同文化的民

族或者共同文化的民族集团进行的文化传承和培养民族或民族集团的成员:一方面适应现代主流社会以求得个体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一方面继续和发扬本民族集团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民族教育,是指对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人口中居于少数民族成员实施的复合民族教育:一方面帮助少数民族成员提高适应现代主流社会的能力,以求得个人最大限度的发展;另一方面,继承和发扬

[21]”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丰富人类文化宝库,为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

沿着文化与教育关系的路径分析,双语教育所涉及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一是语言与文化的关联。毫无疑问,民族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双语教育,双语教育的显著表征就是语言现象,透过语言现

:“把人向着绽出之生存解放出来,象我们可以触摸到文化的本质。海德格尔认为这对于历史具有奠

,基作用。这种解放在存在之思中达乎词语;不过,词语并不只是意见的‘表达’不如说,它一向已经

[22]”存在着整体之真理的得到完好保存的构造。按照常见的划分方法,文化被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

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精神文化是文化体系结构中最核心的部分。当我们试图理解精神文化的时

[23]:“恰恰不是把语言,”候而是把我们带到语言本质的位置那里,也即:聚集入大道之中。语言完整地

保存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构造,在这个意义上,民族语言教育实质上就是民族文化的教育。二是民族教育与主流文化的关联。由于种种的原因,在一个多民族构成的国家里,形成了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格局,而文化是以民族为载体,民族是以文化为标志的。当进行民族教育构建时,就与主流文化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主流文化对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从民族教育发展的纵向历程来考察,主流文化群体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口等方面处于优势,因此,在多民族关系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主流文化群体的语言便成为各民族的族际交际语。缘于此,主流文化便以强势的力量影响到民族教育的方方面面,民族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无不打上主流文化的烙印。对于少数民族来说,为了本民族的发展,当然也为了本民族个体的发展,就必须与主流文化集团往来,这是双语教育产生的历史必然。直到现在,这也是双语教育存在的重要理由,尽管双语教育因对主流文化的160

司法解释

吸纳而表现出其特有的广泛性,但却是双语教育必须而为之的,问题的关键是要处理好本民族传统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三是双语教育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关联。教育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关系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从双语教育的维度考察,教育在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积累、传递和创新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变革。在多元文化教育发达的加拿大,人们普遍地认识到文化多样性的社会

,“可通过多元文传统,并把这种现象看作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丰富资源。对于非主流文化群体来说

[24]化主义保持本民族群体的平等地位,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中,非主流文化取

得了与主流文化同等重要的位置,挖掘蕴藏在非主流文化中的教育资源,是多元文化教育重要的价值选择,而双语教育就成为多元文化教育备受关注的领域。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双语教育制度、双语教育的政策、双语教育的内容、双语教育的方法等方面。

(三)藏汉双语教育的复杂性

我们仅立足于青海藏族自治地区的有关条例,探讨藏汉双语教育所涉及的复杂关系。一是双语教育所涉及的法律部门比较广泛。按照法律体系结构划分的基本原则,地方法规被划分为纵向法律体系结构的最基础部分;但从横向来看,缘于语言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关双语教育的条文就分布到诸多的地方条例之中。依据青海省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实际,形成了各自治州为立法主体,以各自

以各自治州的藏语文工作条例、自治州义务教育条例为骨干的双语教育地方法治州自治条例为基础,

规结构。二是双语教育涉及的社会部门广泛。双语教育是民族地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但影响双语教育发展的因素远远超出教育本身的范围,从青海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法规的实际来看,是把双语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予以规范的认真贯彻执

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法律规定和民族语文政策,坚持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的原则。充分保障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使民族语言文字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关

”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一规范可被视为双语教育系,

以语言为基本的工具渗透到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各种活动之中。可以说,这的指导思想,

种双语社会建设的思路,其意义远远超出学校教育本身。三是双语教育自身的构成要素比较复杂。任何的教育形成都是由一系列的元素构成的,这些元素的关系构成形式的功能,对于双语教育来说,除过它具备一般教育所满足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要件以外,就是它的跨文化性。也就是说,构成双语教育的基本要素,都必须从所涉及的语言文化背景中汲取营养。

【参考文献】

[1]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青海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编.青海省地方性法规汇编(2003—2007)[

2008.259、339、347、365、379、395.

[2]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青海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编.青海省地方性法规汇编(2003—2007)[

2008.296、348、367、380、396.

[3][4][5][6][7][8][9]M].西宁:青海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编.青海省地方性法规汇编(2003—2007)[

2008.289、367、289、345、351、352、352.青海人民出版社,

[10][15][16][17][18]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5、5、3、40、8.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1][12][13][14][25]M].西宁:青青海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编.青海省地方性法规汇编(1980—2002)[

2003.543.海人民出版社,

[19][20]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12、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21]J].民族研究,1998,(2).滕星.民族教育概念新析[

[22]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29.海德格尔.路标[

[23]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24]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03.王鉴,万明钢.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何波,男,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学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

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民族教育理论。[25]

16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fm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