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卷全国教育经费统计报表审核的

更新时间:2023-04-23 21:4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模拟卷全国教育经费统计报表审核的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sea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asic pattern strategies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seeking

全国教育经费统计报表审核的

步骤和方法

模拟卷全国教育经费统计报表审核的

教育部财务司

二ΟΟ九年九月

模拟卷全国教育经费统计报表审核的

全国教育经费统计报表审核的步骤和方法

国家、省、市、县四级年度《全国教育经费统计报表》汇总工作过程中,对报表数据要进行认真审核。审核应采取手工审核和计算机审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步骤和方法如下:

一、手工审核

(一)审核基层报表。

在计算机录入前,应对基层学校上报的基层报表进行审核。

1、审核填报单位基本信息,如:单位名称、代码、隶属关系、类别等。尤其是幼儿园的类别代码,应注意区分城市、县城和农村。所有单位名称均要填报全称。

2、审核计量单位是否符合要求。如:基1、2、3、4表金额单位是否为千元。

3、审核统计数据是否真实、准确、完整。包括是否与财务报表相关数据一致;基本情况表和补充资料数据填报是否完整;填报口径是否准确。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应逐校填报,不得合并填报。

(2)不应填报数据的指标是否误填了数据。如县(区)的成人高校不应填报普通本专科学生、普通本专科学费;幼儿园不应填报助学金支出;地方教育行政(事业)单位不应填报助学金支出等。

模拟卷全国教育经费统计报表审核的

(3)债务表中“其中:本年新增债务余额”的填报口径是否准确。

(4)基4、基5表数据是否填报完整。基4、基5表的部分数据在全国汇总时可能无法填全,但在单独上报基4、基5表时,必须将相关数据填报齐全、准确。同时,地、县用户应注意审核是否漏填了基4表的上级补助教育专款。

4、审核表内数据勾稽关系。如:合计数是否等于分项和等。

5、审核表间逻辑关系数据。如:收入表的基建拨款与支出表的基建支出的对应关系;教职工人数与人员工资是否同时存在;代课教师人数与代课人员工资是否同时存在;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数据是否差异过大;年末债务总额与固定资产总值的关系是否合理;本年还本付息金额与教育经费总支出的关系是否合理;生均助学金支出是否过大等。

(二)审核综合报表。

1、将综1表中的本年数据与上年综合报表数据进行对比审核。主要是审核年度各项教育经费投入增减变化情况,对出现增减幅度较大情况,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并作书面说明备查。重点分析预算内经费增减情况,并对增减幅度较大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填报错误。

2、审核综1表的教育经费总收入(合计数)与综2表的教育经费总收入(合计数)是否相等。

3、将综1表的中央和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合计数)分别

模拟卷全国教育经费统计报表审核的

与相对应的综3表、综4表支出合计数进行对比审核。主要是审核上述数据差异程度,如果存在收支差异过大现象,要分别审核基表的收入和支出填报是否准确完整,有无存在漏填、错填现象。如果差异客观存在,在通过分析查明原因的基础上,做好记录备查。同时,也应审核综3表、综4表中助学金支出数据,看是否漏填中职学校助学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等。

4、审核综合报表主表与附表相同经费指标是否一致。

5、审核综5表机构数、年末学生数、教职工数、危房数与教育事业统计相关指标是否基本吻合,年初学生数、教职工数、机构数应与上年年末对应指标进行核对,如出现差异过大的应分析查找原因。

6、将综5表中涉及中央办、地方其他部门办、企业办、民办各级各类学校基本数字本年数据与上年数据进行对比审核,主要是通过审核检验基层统计单位是否有遗漏?填报的相关数据差异是否过大?对学校增减变化情况要逐一列出校名备查。

7、对综8、9、10表进行审核。重点审核数据是否遗漏、填报金额位数是否准确等。

8、对综11、12表进行审核。将2009年综11表的债务资金来源总计、本年还本付息数据、综12表本年新增债务资金来源总计,与2008年综3表的补充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审核,校验基层单位是否有漏填、误填债务情况,如果差异过大应找出原因。

模拟卷全国教育经费统计报表审核的

(以后年度可直接对比上下年度的综11、12表)

9、政策性审核,如实行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的地区是否还存在学杂费收入,尤其是特殊教育学校;核对中职助学金的支出数与中央和地方下达的控制数是否存在差异,并查找原因;教育行政单位是否存在非行政经费收支(如助学金支出不应列入,用于下属学校的专项设备购置、图书购置、房屋建筑物购建等收支未按规定归并到相应学校或事业单位收支中,教育事业经费不应列入行政经费等)。

(三)审核分析表数据

要对分析表逐表逐项进行认真审核。

1、审核填报数据(包括上年数据)是否遗漏。

2、审核经费统计分析指标年度数据增减幅度是否合理?对不合理数据应认真查找原因。如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落实情况,生均公用经费是否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

二、计算机审核

(一)代码审核。

在数据录入前,应利用程序中的“代码管理”功能菜单对程序中所预制的地区代码和学校代码进行审核。

1、审核地区代码和普通高校代码是否采用了国标码(国标码详见中国教育统计网)。没有国标码的地区和普通高校编码是否符合编码要求。可通过程序的“地区代码管理”中的“国标地区代码校验”功能,审核地区代码、地区名称

模拟卷全国教育经费统计报表审核的

是否与国标一致;通过“学校代码管理”中的“高校国标代码校验”功能审核高校代码,避免出现占用其他省份所属高校国标代码的现象。同时,也可通过此功能查询不属于国标的自编码高校、有国标代码但未填报数据的高校、代码与国标一致但名称不一致的高校。

2、审核学校编码是否符合要求。如:技工学校第1位码应为“2”而不是“3”;职业高中第1位码应为“2”而不是“4”;教育行政单位类别代码为91,教育事业单位类别代码为92,一个县级单位最多只能有一个行政单位;同一县级区域内只能有“城市、农村”或“县城、农村”两种办学类别,不能同时出现城市、县城、农村三种办学类别。上述审核可利用程序菜单中的“学校代码管理” →“校验学校代码”进行审核。

注意:在审核学校代码过程中,如发现代码错误进行修改时,应注意修改学校隶属关系和学校类别代码,防止改掉一个错误,出现另外一个新错误的现象。

(二)基表录入审核。

利用程序中的“快速信息”功能菜单,对录入的基表数据进行简单审核。

1、审核录入基表数据金额单位是否填报有误。有一些数据在进行录入时由于填报单位搞错,如将“千元”误作“元”或“万元”为单位填报,致使录入的数据不准确,造成较大误差。这类数据可通过在“快速信息”中对各统计指标进行排序找到极大值

模拟卷全国教育经费统计报表审核的

或极小值进行。特别是基4表、基5表因与财政对数关系不大,最容易出现将“千元”误作“元”填报的错误 。

2、审核录入学校是否重复。少数学校因学校办学类别调整或人工拆分等原因,存在多个编码录入计算机的现象,造成数据重复。此项审核也可通过程序中“代码管理”→“检查可能重复的同名学校” →“根据数据分析”功能进行,对同一县内学校名称相同、并且支出表中各项小计数据相同的学校进行审核分析。

3、与上年相关数据对比审核。通过审核,找出与上年主要指标相比增减幅度异常的学校。此项审核可通过程序中“数据录入” →“基表与上年数比较”功能完成,对比的数据包括:年初学生数、年末学生数、收入总计、各项收入、支出总计、工资福利支出小计、商品服务支出小计、专项公用支出小计、专项项目支出小计、基本建设支出计。可自定义有关审核条件,如:可以选择地区代码、隶属关系、学校类别,可自定义与上年相差的百分比,也可选择支出表是使用“合计”行的数据还是“其中预算内事业费和基建支出”行的数据。

(三)校验信息的审核。

1、基表录入过程中,应对计算机提供的单个或单类基表校验信息进行认真审核,发现不合理数据应及时进行修改。

2、数据汇总后,可以将“错误信息导出到EXCEL”,然后对出错信息进行排序,重点检查每一类错误信息中超出合理区间值

模拟卷全国教育经费统计报表审核的

较大的提示信息。

(四)数据审核。

在数据汇总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快速信息”和“校验信息”等功能对填报数据进行认真审核,审核时应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1、实行免除学杂费政策的地区是否还存在学杂费收入。

2、有学杂费收入的学校是否漏填“本年实际收取学杂费”指标。

3、办学条件指标不对称。如:年末校舍面积和房屋建筑物价值、本年购置图书与金额、新建改扩建校舍与金额等指标相互不对称。

4、民办或企业办学校中由举办者个人或企业自有资金用于学校的基本建设支出,不应列入“基本建设拨款”。

5、将县级以上教育行政单位为下属学校集中采购的专项经费误列入本单位行政支出。

6、支出表中的“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支出”数据应参照收入表中的“教育事业费拨款”来填报。

7、对支出表中“其中: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和基建拨款”和上一行的合计数一样或未填数据的情况,要进行核实确认。

8、是否存在漏填机构数或机构数填报有误的情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e5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