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真题专项练习专题18 选修内容 Word版含解析

更新时间:2024-01-05 16:3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专题18 选修内容

【母题来源一】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

【母题题文】[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10分)

【答案】(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试题解析】(1)根据“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得出其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根据“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等信息,可以看出其体现的是与儒家思想有关的内容,强调“德治”。

(2)对象:根据“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并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对象是

军人。根据“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得出对象是官员。

作用:结合商鞅变法的影响从打破世卿世?、提高军队斗志、有利于统一等角度概括。结合三国时期的内容可从对西晋的建立的影响角度考虑。

【命题意图】本题以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查素养】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析等学科素养。考查学生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以及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得分技巧】关于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试题,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的分类

(1)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3)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制度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3)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4)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5)民族危机严重。 4.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

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5.改革的认识和启示

(1)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3)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母题来源二】2019新课标全国卷Ⅲ

【母题题文】[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人(今属陕西),“长六尺余,体貌秀杰”,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将领。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朝廷军队溃败,玄宗奔蜀。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后回纥受人唆使,举兵威胁长安,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回纥首领深受感动,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郭子仪“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子孙与皇室通婚。“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后代史家称赞他为“大雅君子,社稷纯臣”,认为“自秦、汉以还,勋力之盛,无与伦比”。

——据《旧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子仪的历史功绩。(6分) (2)根据材料,简析郭子仪取得功绩的原因。(9分)

【答案】(1)平定安史之乱;长期维护唐朝稳定和国家统一;培养人才。

(2)身逢时势,勇于担当;忠于朝廷;身强体健,善于领兵,英勇善战;富有政治智慧。

【试题解析】(1)功绩:根据材料“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可知体现的是平定安史之乱;根据材料“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可知体现的是长期维护唐朝稳定和国家统一;根据材料“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可知体现的是培养人才。

(2)原因:根据材料“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可知体现的是身逢时势,勇于担当;根据材料“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子孙与皇室通婚”可知体现的是忠于朝廷;根据材料“郭子仪“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可知体现的是善于领兵,英勇善战;根据材料“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可知体现的是富有政治智慧。 【命题意图】本题以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维护唐朝统一为切入点,考查郭子仪的历史功绩,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考查素养】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析等学科素养。考查学生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以及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得分技巧】解答本题,应掌握评价人物的一般方法: 评价人物的常用方法 (1)历史评价

把一定时期的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评价。任何人物的活动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我们要理清历史人物与其所处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要避免用现代人的标准苛求古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都要“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2)辩证评价

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防止全盘肯定或否定。如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结束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他的暴政导致秦朝二世而亡。当然,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还要坚持“重点论”,一般认为秦始皇是功大于过的。 (3)全面评价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只看一时一事,不能以某一方面代替整体;不能只看其优点、贡献就肯定一切,或者只看其缺点、错误而否定一切,而是要看其一生的全部活动和表现,把握主流,对其功过是非做出恰

如其分的、全面的评价。 (4)实事求是评价

根据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避免标签式、脸谱化的评价。如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加重了民众负担,但从长远来看,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能因隋炀帝功不抵过而湮灭他特定方面的贡献。 (5)阶级分析法

按照马列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历史人物都是一定阶级利益的代表,都是为本阶级服务的,评价历史人物时,既要看历史人物的出身,更要看历史人物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不能简单地唯成分论,见到属于统治阶级的人物就全盘否定,见到属于农民阶级的历史人物就完全肯定。

1.(2019届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全真模拟)【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初,冗犊泛滥,动辄万言。朱元璋命中书省制定《案牍减繁式》颁之全国,令各级官吏严格遵守,不得繁文。洪武十五年,发现上京接受考察的官吏大多携带各类已盖公章的空白公文,朱元璋大怒并予以严厉处置,创立“行移勘合制度”,发文机构均须到内府领取已编号的公文薄册,左半册传发,右半册存根,簿册须加盖骑缝公章,薄册用完,需立即送回内府归类入档后才能再领新册。朱元璋又建立起公文清核制度,分别由六科给事中和巡按御史负责考评并要求限期改正。同时要求县级以上机构均建立“架阁库”以保管公文档案。洪武三十年,经朱元璋亲自删定的《明律·吏律》中专列《公式》一章,明确了对各种违反公文制度官吏的法办条款。

——摘编自颜广文《朱元璋对公文制度的整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整顿公文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元璋整顿公文制度的意义。

【答案】(1)特点:删繁就简;严刑处置违反制度行为;完善公文传输和保管机制;强化对公文制度的监察考核。

(2)意义:有利于政令畅达,令行禁止;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保存了大量文献档案;保障了国家机器的运转。

【解析】(1)朱元璋整顿公文制度的特点,根据材料中的“令各级官吏严格遵守,不得繁文”等信息,可以分析得出删繁就简;根据材料中的“朱元璋大怒并予以严厉处置”可以得出严刑处置违反制度行为;根据材料中的“创立‘行移勘合制度’”可知完善公文传输和保管机制;根据材料中的“朱元璋又建立起公文

清核制度”,可知强化对公文制度的监察考核。

(2)朱元璋整顿公文制度的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洪武三十年,经朱元璋亲自删定的《明律?吏律》中专列《公式》一章,明确了对各种违反公文制度官吏的法办条款”和第一小题分析得出的措施和特点,并联系所学从对行政效率、中央集权、文献档案的保存,以及保障国家机器的运转等方面来回答。 2.(2019年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高三适应性考试)【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高等院校主要以“通オ”教育为主,综合类院校居多,什么课程都会涉及,但是什么课都不是专业的,培养出的人オ也不是行业中最尖的,不能满足于国家建设的需求。国家要想培养出真正符合当前国家建设在各行各业能力突出的人オ,高等教育必须选择“专オ”这条途径。1950年,在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教育部长马叙伦强调新中国的高等教有必须首先培养经济建设服务型人オ,再去带动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防建设,必对全国高等院校专业进行全面调整,专业要更具针对性,培养目标要更明确。集中精力开展“专オ”教育模式,可将一个大的院校分成若干个小的专业院校。1951年的高校院系调整,使“专オ”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中达到一个小的高潮,这次调整打乱了我国原有的高校结构,对原来高校的院系和专业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再加上借苏联的高校管理模式,更好的让“专オ”教育和国家经济建设密切联系,使得当时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专オ”教育模式成为了全国经济建设主导力量,摆脱了社会发展人才稀缺的窘境。

——摘编自袁爽《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答案】(1)背景:近代中国教育的落后;新中国的成立;国民经济的恢复及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党和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

(2)影响: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于重视对工业化人才的培养,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其他专业的发展,影响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比例,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

【解析】(1)背景:依据材料“综合类院校居多,什么课程都会涉及,但是什么课都不是专业的,培养出的人オ也不是行业中最尖的”可以归纳出近代中国教育的落后;依据材料“新中国的高等教有必须首先培养经济建设服务型人オ,再去带动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防建设”并结合所学可知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的成立、国民经济的恢复以及党和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等其他答案。

(2)影响:依据材料“使‘专オ’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中达到一个小的高潮”可以概括出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依据材料“使得当时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专オ’教育模式成为了全国经济建设主导力量,摆脱了社会发展人才稀缺的窘境”可知培养了大批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依据材料“更好的让‘专オ’教育和国家

经济建设密切联系”可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结合所学从过于重视对工业化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其他专业的发展以及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归纳不利的影响。 3.(2019年北京金学导航大联考)【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日本东亚战略的正式形成是1907年帝国国防方针的制订。国防方针确定了日本国防的基本的纲领,“以自卫为宗旨,维护国权国利,贯彻开国进取的国是”,以“速战速决”为方针,将俄国、美国、法国作为假想敌国,制定了对三国的作战纲领。1918修订帝国国防方针:将俄国、美国、中国作为假想敌国。1923年修订帝国国防方针:将美国视为主要的对手;1936年修订帝国国防方针:将美国和苏联同时作为目标,同时对美苏开战,南北并进。

材料二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太平洋战争并非偶然,《四国条约》废除英日同盟、《五国海军协定》对日本海军力量的限制、《九国公约》对日本扩张的限制都是对日本称霸东亚的束缚,所以对于打破华盛顿体系日本志在必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东亚秩序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前后日本国防方针调整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前后日本调整帝国国防方针的原因。

【答案】(1)特点:以称霸亚太地区为目标,围绕国际局势的变化调整假想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2)原因:日本借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增强了自身实力。一战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改变了亚太地区的格局。一战后中国反日运动的高涨和华盛顿体系限制了日本的扩张;苏联的崛起使日本感受到严重危机。

【解析】(1)通过材料中1907年和之后国防方针对比得出调整的特点:以亚太地区为主,假想敌随国际形势变化而变化,针对性强。

(2)原因,可以从日本实力增强、日本国际地位提升、不满华盛顿体系的束缚、苏联崛起等角度回答。 4.(2019届湖南省衡阳县三中高三模拟)【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苏联对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东北局势采取“不干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当时情报的缺失所致。作为即时性因素的情报缺失并非导致“不干预政策”的单一原因,苏联长期以来的外交特性亦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自始至终,斯大林在外交领域所追求的是国家安全,希望尽可能在周边地区营造有利的外交态势。但他也深知,单凭苏联自身的力量无法在短期内达到此目标,只能利用帝国主义列强间的矛盾来开辟有利的国际环境。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苏联才会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立刻就向日本提出签订《苏日互不侵犯条约》。多年后,在处理苏德关系时,类似的外交思维仍旧主导莫斯科的决策层。1939年前,苏联为应付纳粹德国的崛起,一直奉行与西方国家合作的集体安全路线。然而,当斯大林认为集体安全难以切实保障苏联免遭战争威胁时,便又断然转向德国摇动橄榄枝,最终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摘编自沙青青《九一八事变前后苏联对日政策再解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九一八事变后苏联采取“不干预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九一八事变后苏联采取“不干预政策”的影响。

【答案】(1)原因:当时情报缺失;实行绥靖外交政策;忙于国内工业化建设;当时实力有限。

(2)影响:为苏联工业化建设赢得了时间;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最终导致二战爆发;牺牲了中国的利益;改变了东亚政治格局。

【解析】(1)依据材料“苏联对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东北局势采取‘不干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当时情报的缺失所致”“苏联长期以来的外交特性亦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单凭苏联自身的力量无法在短期内达到此目标,只能利用帝国主义列强间的矛盾来开辟有利的国际环境”结合所学从当时情报缺失、实行绥靖外交政策、忙于国内工业化建设、当时实力有限等方面概括九一八事变后苏联采取“不干预政策”的原因。

(2)依据材料“斯大林在外交领域所追求的是国家安全,希望尽可能在周边地区营造有利的外交态势”“当斯大林认为集体安全难以切实保障苏联免遭战争威胁时,便又断然转向德国摇动橄榄枝,最终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结合所学,从为苏联工业化建设赢得了时间、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最终导致二战爆发、牺牲了中国的利益;改变了东亚政治格局等方面简析影响。

5.(2019—2020学年河南省非凡联盟高三年级调研考试)【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郑玄(127—200),东汉时期著名经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西)人。先后师事第五元、张恭祖和经学大师马融。学成后辞归,在乡里讲学,学徒多至数百千人。因党事起被禁锢,不能出仕,遂专修经业。他遍注群经,混糅今古文家法(今文经学在汉武帝形成,今文经学解释经义,主要在于“通经致用”,结合阴阳五行灾异和刑名学说来发挥经文的微言大义,提倡大一统、尊君抑臣、正名分等思想。古文经是西汉末年发现的,用古文记录的儒家经典,古文经学解释经义,主要在于“通经识古”,详于训诂,局限于探索经文本义),以“整百家之不齐”,贯通群经,结束两百余年的今古文的争辩。为古文经学取代今文经学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概括郑玄经学的特色,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特色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郑玄经学的历史影响。

【答案】(1)特色:融会贯通古今经学,统一经学。原因:东汉以来社会的巨大变化,今文经学存在牵强附会的弊端,学术地位不断下降;古文经学的优势在于严谨接近儒学本身,地位上升;郑玄综合众多名师之长及今文经与古文经之长。

(2)影响:郑玄贯通群经,成为东汉经学大师,取得巨大成就;结束了今古经文之争,奠定了古文经学成

为官方哲学的基础;古文经学影响中国近1600多年,影响了中国文化发展。

【解析】(1)依据材料“他遍注群经,混糅今古文家法……以‘整百家之不齐’,贯通群经,结束两百余年的今古文的争辩”可概括得出郑玄融会贯通古今经学,统一经学。依据材料“先后师事第五元、张恭祖和经学大师马融”“今文经学解释经义,主要在于‘通经致用’,结合阴阳五行灾异和刑名学说来发挥经文的微言大义,提倡大一统、尊君抑臣、正名分等思想”“古文经学解释经义,主要在于‘通经识古’,详于训诂,局限于探索经文本义”结合所学,从东汉时期的时代特征、今古文经学的特点及地位变化、郑玄自身的因素等方面分析特色形成的原因。

(2)依据材料“他遍注群经,混糅今古文家法……以‘整百家之不齐’,贯通群经结束两百余年的今古文的争辩。为古文经学取代今文经学的地位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从郑玄自身取得巨大成就、结束了今古文之争、奠定了古文经学的地位、影响中国文化的发展等方面评述郑玄经学的历史影响。 6.(2019届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全真模拟)【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孙权统治江南五十多年中,基本上是江南的开发时期。东汉末年,北方遭受战乱破坏,人民大批南逃避乱。在东南内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地区居住的越族,人口众多,地区广大,不事生产,不服役纳租。孙权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征讨战争,将降服的山越人中强壮的收编为士兵,贏弱的划归郡县作编户耕田种地,并逐步在征服地区设置郡县。孙权注意兴修水利和注重屯田,垦辟土地,解决军粮问题;设置专门管理屯田的机构和农官,以典农校尉、典农都尉管军屯,以督农校尉、屯田都尉管民屯。军屯的规模相当大,田地数千顷,有屯田兵数千家,军屯中的佃兵,平时耕田种地,疆场有事则参加战斗,民屯人数也不少,小则数千口,多则数万口,屯田者不服兵役。屯田军民以其辛勤劳动使江南开发面积逐渐增加。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权开发江南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权开发江南的历史功绩。

【答案】(1)背景:汉末天下大乱和三国鼎立的局面;北方人口的南迁;民族融合;江南相对安定。 (2)功绩: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推动民族交融;经济格局变动。

【解析】(1)孙权开发江南的历史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东汉末年,北方遭受战乱破坏,人民大批南逃避乱”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汉末天下大乱和三国鼎立的局面、北方人口南迁和江南相对安定等方面来回答。

(2)评价孙权开发江南的历史功绩,根据材料中的“贏弱的划归郡县作编户耕田种地,并逐步在征服地区设置郡县”,可以分析得出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中的“军屯中的佃兵,平时耕田种地,疆场有事则参加战斗”可以看出促进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中的“将降服的山越人中强壮的收编为士兵”可以分析得出推动民族交融;根据材料中的“屯田军民以其辛勤劳动使江南开发面积逐渐增加”并联系所学可知,

推动经济格局变动。

7.(2019届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克里特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源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的冲击下,克里特文明进入了快车道,靠近海岸的地方出现了堪称“宫殿”的大型建筑群。这些宫殿规模相当大、结构紧凑且合理、所用建筑材料为优质石材。宫殿内部即便以现代标准衡量也称得上豪华,里边发现了大量青铜短剑、精美的壁画、雕塑和其他奢侈品,还有以现代标准看也不落后的沐浴设施。种种迹象表明,克里特岛上的居民不仅从事农业生产,也同周边地区的人们进行海上贸易。

材料二 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目前研究者对克里特文明覆没的确切原因只能进行猜测。原因可能是由于岛内严重的社会动乱造成的损害,也可能是由于一波又一波的海上入侵者造成的破坏,同样可能是由于内部动乱和外敌入侵合力造成的一种不可逆转的灾难性局面。无论如何,迄今为止学术界在克里特文明消失的原因上尚未达成一致意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阮炜《不自由的希腊民主》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克里特文明兴盛的表现,指出今人对克里特人知之甚少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克里特文明消失的可能原因,指出克里特文明的发现对西方文明史研究的意义。

【答案】(1)表现:以宫殿为中心的城市繁华;手工业和海外贸易发达;文化艺术繁荣;社会生活充满情趣。

原因:无法释读线性文字A泥版;研究主要依靠考古实物和历史传说。 (2)原因:社会动乱;外敌入侵;火山爆发和地震。 意义:使希腊跻身于世界文明古国之列。

【解析】(1)第一小问,“这些宫殿规模相当大、结构紧凑且合理、所用建筑材料为优质石材。宫殿内部即便以现代标准街量也称得上豪华,里边发现了大量青铜短剑、精美的壁画、雕和其他奢侈品,还有以现代标准看也不落后的沐浴设施。种种迹象表明,克里特岛上的居民不仅从事农业生产,也同周边地区的人们进行海上贸易”以宫殿为中心的城市繁华;手工业和海外贸易发达;文化艺术繁荣;社会生活充满情趣。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无法释读线性文字A泥版;研究主要依靠考古实物和历史传说。

(2)第一小问,由材料“原因可能是由于岛内严重的社会动乱造成的损害,也可能是由于一波又一波的海上入侵者造成的破坏同样可能是由于内部动乱和外敌人侵合力造成的一种不可逆转的灾难性局面”可知为社会动乱;外敌入侵;火山爆发和地震。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使希腊跻身于世界文明古国之列。

8.(2019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历史——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长城是中国文化的厚重载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羡(北齐大将)以北虏屡犯边,须备不虞,自库堆戍东拒于海,随山屈曲二千余里,其间二百里中凡有险要,或斩山筑城,或断谷起障。并置立戍逻五十余所。

——〔唐〕李百药《北齐书》卷十七《斛律金?附子羡传》

材料二 万里长城作为历史上国内各民族统治集团之间矛盾的产物,对保卫和开发中原,特别是北方的经济文化,起到了不可否认的作用。但是,在和平时期长城并不妨碍民族间的友谊、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无论是金戈铁马,还是通婚媾和,这条巨龙浑身始终涨溢着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摘编自电视纪录片《万里长城》解说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长城的修筑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长城的主要结构。

(2)据材料二,概括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积极作用。长城体量巨大,保护形势严峻。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保护长城的合理化建议。

【答案】(1)原则:因地制宜;用险制塞。

主要结构:城墙和关城、烽燧、城障和军用道路共同组成。

(2)作用:有效保护了北方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建议:加强对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实现长城保护与当地经济协调发展;建立奖惩制度;建立完善的标识系统等。

【解析】第(1)问,“修筑原则”,据材料一信息“其间二百里中凡有险要,或斩山筑城,或断谷起障”概括得出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等。“主要结构”,依据所学知识得出城墙和关城、烽燧、城障和军用道路共同组成。

第(2)问,“积极作用”,据材料二信息“对保卫和开发中原,特别是北方的经济文化,起到了不可否认的作用。但是,在和平时期长城并不妨碍民族间的友谊、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无论是金戈铁马,还是通婚媾和,这条巨龙浑身始终涨溢着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从有效保护北方经济文化发展、促进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等角度分析。“建议”,依据所学知识,从加强对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实现长城保护与当地经济协调发展、建立奖惩制度、建立完善的标识系统等方面回答即可。

8.(2019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历史——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长城是中国文化的厚重载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羡(北齐大将)以北虏屡犯边,须备不虞,自库堆戍东拒于海,随山屈曲二千余里,其间二百里中凡有险要,或斩山筑城,或断谷起障。并置立戍逻五十余所。

——〔唐〕李百药《北齐书》卷十七《斛律金?附子羡传》

材料二 万里长城作为历史上国内各民族统治集团之间矛盾的产物,对保卫和开发中原,特别是北方的经济文化,起到了不可否认的作用。但是,在和平时期长城并不妨碍民族间的友谊、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无论是金戈铁马,还是通婚媾和,这条巨龙浑身始终涨溢着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摘编自电视纪录片《万里长城》解说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长城的修筑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长城的主要结构。

(2)据材料二,概括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积极作用。长城体量巨大,保护形势严峻。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保护长城的合理化建议。

【答案】(1)原则:因地制宜;用险制塞。

主要结构:城墙和关城、烽燧、城障和军用道路共同组成。

(2)作用:有效保护了北方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建议:加强对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实现长城保护与当地经济协调发展;建立奖惩制度;建立完善的标识系统等。

【解析】第(1)问,“修筑原则”,据材料一信息“其间二百里中凡有险要,或斩山筑城,或断谷起障”概括得出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等。“主要结构”,依据所学知识得出城墙和关城、烽燧、城障和军用道路共同组成。

第(2)问,“积极作用”,据材料二信息“对保卫和开发中原,特别是北方的经济文化,起到了不可否认的作用。但是,在和平时期长城并不妨碍民族间的友谊、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无论是金戈铁马,还是通婚媾和,这条巨龙浑身始终涨溢着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从有效保护北方经济文化发展、促进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等角度分析。“建议”,依据所学知识,从加强对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实现长城保护与当地经济协调发展、建立奖惩制度、建立完善的标识系统等方面回答即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dr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