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第3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同步练习3

更新时间:2024-06-27 21: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优选】人教版必修2第3单元第8课 《兰亭集序》同步练习3

一、选择题

1.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序”也作“叙”,是介绍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后也用作赠序体文章的名称,如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还有一类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B.曹操三父子、陶渊明、陈寿、班固、范晔等,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 C.《陈情表》《史记》《橘颂》和《愚公移山》的作者分别是晋朝的李密、西汉的司马迁、战国的宋玉和列子(列御寇)。

D.“村舍俨然,笑渔人迷不得路;水源宛在,携太守常来问津”和“湖光山色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两联,分别写的是陶渊明和杜甫。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 曹操三父子、陶渊明、陈寿、班固、范晔等,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班固是东汉人;C. 《陈情表》《史记》《橘颂》和《愚公移山》的作者分别是晋朝的李密、西汉的司马迁、战国的宋玉和列子(列御寇)。《橘颂》的作者是屈原;D. “村舍俨然,笑渔人迷不得路;水源宛在,携太守常来问津”和“湖光山色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两联,分别写的是陶渊明和杜甫。“湖光”一联写范仲淹。

点睛:识记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本题要注意平时识记一些和古代作家相关的文化常识。 2.下列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癸丑(kuǐ) 会稽(kuài) 修禊(xì) 巳日(sì) B.峻岭(lǐn) 激湍(tuān) 流觞(shānɡ) 骋怀(chěnɡ) C.娱乐(yú) 会晤(wù) 形骸(hái) 国殇(shānɡ) D.虚诞(xián) 酣畅(hān) 玄理(xián) 清冽(li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A.癸:ɡuǐ;B.岭:lǐnɡ;D.诞:dàn,玄:xuán。 3.下列句中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毕:全部 B.仰观宇宙之大。 之:指示代词,这样 C.曾不知老之将至 曾:曾经 D.俯仰之间,以为陈迹 陈:陈旧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C.曾:竟然。

4.下列各句中,与“玉汝以成”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B.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乐琴书以消忧 D.云无心以出岫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的此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依据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D连词,表修饰,不译;A.介词,“用”;B.介词,“用来”;C.连词,“来”。 5.下列各句中,加粗词古今异义的两项是( ) A.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B.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E. 何不委心任去留。

F. 悦亲戚以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答案】CF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的题目,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本题中的C.夫人;F.亲戚。都是古今异义词。 6.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由”通“犹”,如、像;B.“趣”通“取”,往、取;C.“倍”通“背”,背叛。

点睛: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在高考中主要在解释词语意思和文言翻译中考核,平时注意积累。一般通假有两类:同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的声旁的字或声旁),此题只有D选项没有通假字。

7.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B.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C.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D.一觞一咏,亦足以畅抒幽情。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B与例句均为名词作状语;A.形容词作名词;C.使动用法;D.名词作动词。

8.下列句子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清澈而浪花四溅的急流,像带子一样在左右流淌 B.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舒畅 C.不能喻之于怀——不能明白于心

D.足以极视听之娱——足可用来享受尽视和听的乐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A.“左右”像带子一样环绕在亭子的四周。 9.下列句子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因此寄托自己的情怀,而不受自身肉体的束缚 B.所之既倦——对(自己)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

C.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所用以抒发内心感慨,人们的这种情趣是一样的 D.趣舍万殊——(人们)所好所恶,各不相同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因”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

10.对《兰亭集序》分析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王羲之的旷世之作,不仅文辞优美,而且在书法史上也获得盛誉,又称“兰亭序”。 B.文章表现了对大自然优美景象的赞美,同时又流露出对人生“修短随化”的无限感慨。 C.本文先记叙了这次集会的时间、地点、缘起、盛况和个人感受,由景生情,缘情入理,景、情、理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D.本文语言华美典雅,叙议结合,使人读后如含醴酪,回味无穷。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理解和手法赏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既要读出文本的内含又要从手法上准确赏析文本,选项D中说“语言华美典雅”有所不妥,说语言华美就足够了。

1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 ②所以游目骋怀(用来)

B.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 ②曾不知老之将至(乃,竟) C.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往) ②或取诸怀抱(从……中取得)

D.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 【答案】D

【解析】思想情趣。

12.下列句子中“一”作数词用的一项是( ) A.①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②悟言一室之内

C.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②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D.①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答案】A

【解析】B.C两项中①的“一”是相同.同等的意思,D项中的①“一”是副词,相当于“很”。

13.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其还也

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 【答案】A 【解析】略

14.指出下面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B.未尝不临文嗟悼 C.齐彭殇为妄作

D.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答案】D

【解析】“由”通“犹”。

15.下面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散文佳作,又是名帖,流传久远。

B.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C.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被称为“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D.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有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信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 【答案】B

【解析】《兰亭集序》是诗集的序言,不是赠序。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性坚正,干局①明强,善簿最②。大理少卿缺,太宗曰:“大理,人命所系,胄清真,其人哉。”即日命胄。长孙无忌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论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赎。胄曰:“校尉与无忌罪均,臣子于尊极不称误。法着:御汤剂、饮食、舟船,虽误皆死。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刑。”帝曰:“法为天下公,朕安得阿亲戚!”诏复议。德彝固执,帝将可。胄曰:“不然。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若皆误,不得独死。”由是与校尉皆免。时选者盛集,有诡资荫冒牒取调③者,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俄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当流。帝曰:“联诏

不首者死,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以不信,卿卖狱耶?”胄曰:“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既属臣,敢亏示乎?”帝曰:“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奈何?胄曰:“法者,布大信于人,言乃一时喜怒所发。陛下以一朝忿将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于法,此忍小忿,存大信也。若阿忿违信,臣为陛下惜之。”帝大感悟,从其言。迁尚书左丞。矜其贫,特诏赐钱十万。

注:①干局:指人的办事能力。②簿最:财物出纳账册。③取调:指“选者”获取委任。 1.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①监门校尉不觉 觉:发觉 ②校尉与无忌罪均 均:各人一半 ③朕安得阿亲戚 阿:顺从 ④不可谓刑 刑:合法 ⑤陛下登杀之 登:立即 ⑥矜其贫 矜:怜悯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2.分别比较下列句中“以”字和“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胄以法当流 ②是示天下以不信 ③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 ④既知不可而置于法

A.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也不同。 C.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D.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也相同。

3.对“言乃一时喜怒所发”一句中“言”的具体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不首,罪当死

B.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 C.卿卖狱耶

D.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奈何

4.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 )

A.陛下记载长孙无忌的功劳,恕免他是可以的。 B.陛下记载长孙无忌的功劳,本来是可以的。 C.陛下念及长孙无忌的功劳,恕免他是可以的。 D.陛下念及长孙无忌的功劳,本来是可以的。 5.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 ) A.校尉跟随长孙无忌而犯罪,依法判处轻罪。 B.校尉因为长孙无忌而获罪,处罚应当从轻。 C.校尉跟随长孙无忌而犯罪,处罚应当从轻。 D.校尉因为长孙无忌而获罪,依法判处轻罪。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 ①不首,罪当死

②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以不信 ③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④矜其贫,特诏赐钱十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戴胄公正执法的一组是( ) ①性坚正,干局明强,善簿最 ②臣子于尊极不称误

③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刑 ④若皆误,不得独死

⑤俄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当流 ⑥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8.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戴胄援引法律,犯颜直谏。他认为封德彝定长孙无忌及监门校尉的罪轻重失当,所以固请太宗复议。

B.戴胄引“虽误皆死”的法典,劝谏太宗不该姑息长孙无忌的罪行而使重罪轻罚,更不应以地位高低而使同罪异罚。

C.对“诈得者”太宗诏“不首者死”,但戴胄仍“以法当流”,因而触怒太宗。而对太宗的责难,他既据理力谏,又讲究劝谏艺术,终使太宗感悟。

D.戴胄认为封德彝判校尉死罪,而让长孙无忌以功抵罪,于法无据;而圣旨“不首,罪当死”是感情用事,作为执法的依据有不妥之处。 【答案】 1.B 2.B 3.A 4.A 5.B 6.B 7.D 8.C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②“均”意为“等同”,③“阿”意为“偏袒”,其余皆正确。

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2.试题分析:①“以”是“依据”,②“以”是“用”的意思;③“而”表转折,④“而”表顺承。 3.试题分析:从上下文看,胄与上争论的是“不首”依据什么定罪,因此“言”当指A,B扩大了内容,C、D以偏概全。

4.试题分析:“录”的意思同“君既若见录”的“录”,“原”从语法结构分析,应是动词,而非副词。 5.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据语境,“缘”应解为“因为”。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关系复句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把握句子的意思。①③都是假设关系,②是承接关系,④是因果关系。

7.试题分析:①是介绍胄的品性、才能,②是叙法令条文,⑥是假设情况,都不反映其“公正执法”。

8.试题分析:A.“固请太宗复议”无据;B.胄引法的目的不是要判长孙无忌死罪,而是要使对校尉的判决合理些;D.最后一句错,不是“不妥”,而是“不能”。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蒋琬二三事

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我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我言,则显我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又督农场杨敏曾毁琬曰:“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重据听不推,则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且不如,则事不当理,则愦愦矣。复何问耶?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适莫,得非重罪。其好恶存道,皆此类也。” 9.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作事愦愦 愦愦: (2)杨敏曾毁琬 毁: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1.用简洁的话概述短文所写的三件事。 12.蒋琬正确处理这几件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9.(1)糊涂 (2)诋毁

10.人心不同,就像他们各自的面孔一样;当面服从,背后又说反对的话,这是古人劝诫的毛病。杨敏想称赞我说我是对的,就不是他的本心;想反对我的话,就又显示我的不对,因此不出声,这是戏的快啊。

11.蒋琬不听对杨戏的诋毁;蒋琬不听对杨敏的诋毁;蒋琬没有挟私报复杨敏。

12.蒋琬对几件事的处理说明,做人应对自己的优点缺点有正确的认识,能听得进批评的意见,同时还要能秉公办事,不挟私报复。 【解析】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小题中的字放在原文中理解看是否通顺,(1)糊涂;(2)诋毁。

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10.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类试题,考生要认真研读文本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本题可以概括为:蒋琬不听对杨戏的诋毁;蒋琬不听对杨敏的诋毁;蒋琬没有挟私报复杨敏。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中人物性格概括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本题可以作答为,蒋琬对几件事的处理说明,做人应对自己的优点缺点有正确的认识,能听得进批评的意见,同时还要能秉公办事,不挟私报复。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与否,请作出判断

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抬头观览浩渺的宇宙,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借凭它们纵目浏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看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啊。(_____)

②夫人之本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人和人相处在世上,低头举首间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倾吐胸中抱负,与友人室内畅谈;有的人借助外物寄托情感,无拘无束地生活。(_____)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_____)

④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们对所追求的事情已经感到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产生了。(_____) ⑤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所以我一一记下这次聚会诸君的名字,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赋。即使时代不同,世事有别,但是人们因死生而产生感慨,这种情致则是一样的。

14.第二段段末说“岂不痛哉”,作者为什么感到“痛”?请用原文中的话分条回答。

15.用课文原句概括第2段所议论的问题,然后说说这番议论跟前一段叙事是怎样联系的。 16.最后一段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3.①正确②正确③错④正确

14.(1)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15.第一问:“死生亦大矣”。第二问:前一段叙事说的是“人之相与”之“乐”,本段即由此生发议论,从“欣于所遇”说到“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再到“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归结为“死生亦大矣”。

16.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解析】

1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意义和用法。①②④正确;③错,“一死生”是“把生死等同”的意思;⑤错,“虽”,译为“虽然”较适宜。因为根据句子内容,要把“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这个句子内部是转折关系,“虽然”要与“但是”连用,构成转折关系的一组复句,如果“虽”翻译成“即使”,就要和“也”连用,构成条件关系的复句了,放这里不合适。 1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语段关键句子含义的理解和筛选整合。这个句子位于语段末尾,属于总结句,所以要从前文找答案,根据文意进行筛选,此段前两句是快意开心的,所以不是“痛”的原因,下面三个句子每句一点,进行筛选整合就行了。

15.试题分析:此题第一问考查文言语段文意的概括,第二问考查对文章脉络的把握与分析。“死生亦大矣。”承接上文之“乐”而来,由乐而忧,又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所以自然流露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

16.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者否定“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表明生死不能混为一谈,活着就应该有所作为,这是针对当时社会背景发出的感慨。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总之,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

点睛: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文章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从亲身感受谈起,指出每每发现“昔人兴感之由”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所以“未尝不临文嗟悼”,可是又说不清其中原因。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殇”论调的批判,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土义的清谈,庄子认为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认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作者能与时风为悖。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阅读。尽管将来“事殊事异”,但“所以兴怀。其一致也”。这就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诗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种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17.对下列句子中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长,辩赡 赡:丰富

B.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目:看待 C.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信:信使 D.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 冠:位居第一

18.下列各组句子中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B.意甚悦,固求市之 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 C.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低头共耳语:“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D.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 吾尝终日而思矣

1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羲之“率性而为”性格的一组是 ( ) 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②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③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 ④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⑤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⑥止一吊,遂不重诣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2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 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答案】 17.B 18.D 19.C 20.D 【解析】

17.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意义和用法。B选项,“目”应为“把……看做,视为……”,做这道题要考虑上下文语境,还要根据这些实词的常见义项进行推断,其中一个方法就是代入法,把选项给的解释代进去,如果不通顺肯定不对。“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把“看待”这个意思代进去肯定不通顺,其他三个选项则很恰当。 18.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辨析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A组中的“焉”均为兼词“于之”;B组中的“固”均为副词“一定”;C组中的“相”均为副词,偏指第二人称;D组中“而”均为连词,前者表承接,后者表修饰。

19.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的筛选和概括。①是王羲之的书法特点,③是王羲之的淡泊的性情,⑤是王羲之傲岸的性格。

20.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对文中的信息的筛选。此题D选项“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原文是“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意思是:王述母亲去世时,王羲之暂代他的职务。“述深以为恨”中的“恨”应为“遗憾”,而不是“深为怨恨”。做这道题要立足材料语段语境,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文句的翻译、语段的理解等,我们都可以将它们还原到材料中对应之处,判断其正误。

点睛:所谓“文中的信息”,一般是指选文中反映人物思想品格、个性气质、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语言材料。所谓“筛选”,是要求考生根据一定的要求或指向,划定区间,从某一角度对文中的语言材料进行辨别和判断,选出符合要求的主要信息,去除次要和冗余信息。它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能筛选出与题目要求吻合的语句,二是能对照材料辨析题目中信息的正误。 三、语言表达

1.下面一段话中有重复啰嗦的地方,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至少删除的有哪三处?请把删除部分的序号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今天我去百货大楼买钢笔。当我向卖钢笔的营业员说明来意后,她马上拿出好几种 ① ② ③

钢笔让我挑选。我左挑右挑也没有挑到一支令我满意的。百货大楼的那位营业员始终热情 ④ ⑤ ⑥ ⑦ ⑧ 服务,她的服务态度真好。 ⑨删除部分 【答案】②⑦⑨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的综合修改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段的理解作答本题,例如本题中的中的②的“去”就是多余的成分,本身句子的意思表达的就是去,还用“去”就显得啰嗦重复。

点睛:这类试题在语言综合运用里是一道常考的试题,考生要注意题干中的要求是语段中的啰嗦重复,所以就从啰嗦重复入手作答本题。 2.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细菌虽然小得肉眼看不见,但它们在分解枯枝败叶的过程中确实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它们能将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养分而长成的树干与树叶,再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若没有细菌的存在,那么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只能维持植物利用40年,因为碳素将被锁定在植物体内而不能参与到物质循环中去。由于细菌的这种作用,维持了整片森林甚至整个地球的盎然的绿意。

【答案】细菌能分解树木,释放出二氧化碳,维持整个地球的盎然绿意。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的能力。这段话陈说的对象是“细菌”,主要讲述细菌的作用,一是分解树木,二是释放出二氧化碳,终极目的是维持整个地球的绿意。解题的思路如下:⑴看清题干要求,确定压缩方向;⑵辨明语段类型,确定主要信息:记叙性语段陈述对象、事件经过及事件结果(意义或价值)是主要信息;说明性语段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说明的目的或事物自身价值为主要信息,议论性语段议论的话题,及作者的看法和看法的价值为主要信息。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下面诗句是赞扬老师的,请另选赞扬对象,仿照其形式写一节小诗。 一支粉笔

画出知识王国的迷津 一块黑板

记下了老师的无限的深情 一个讲台 映着老师的艰辛

三尺教鞭

指点通向理想的道路

【答案】注意句式结构的整齐,注意题干的要求“另选话题”。

【解析】试题分析:仿写有嵌入式仿系、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无论是哪种都注意一个原则,即“形似”“意谐”。形似,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结构、修辞方式及句式上相似。为此,要对例句的结构运用的修辞方法,句式进行分析,弄清例句的“骨架”,外形,这样才能进行仿写。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感情,、语意上谐调,因此,要认真分析例句的思路,理解例句的语意,把握例句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感情,特别要注意例句中的隐含信息,弄清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 四、其他

1.仿照课文二.三段的写法写一段文字,先写景,然后由此生发某种感慨,300字即可。 【答案】秋天

秋意渐浓,街道上偶尔才能见到要风度不要温度的摩登女郎穿着薄薄的、肆意的夏装,匆匆的行人都是低头无语的,各人的面色就如同天星的水,毫无热情。难得几个爱玩的小学生追逐再路上,零星地传来几声欢笑,笑声过后,又恢复了孤寂。没有增添一点气氛,反而加深了秋的寂寞与清冷。

秋天里暗黄的,零星飘落的叶子,没有严冬星冷风一扫而过,然后漫天飞舞的悲壮之星,只有一种慢慢失去的感觉。她来得缓,入得却深,总有挥之不去的情怀。

秋天是愁的季节,恰如你把秋放在心上,你就会愁,秋自古以来就结着那么一段不解的愁怨。 春天是充满希望的等待,夏天是欢乐的收获的时刻,冬天是为来年积聚的季节;唯有秋天,是孤寂的,愁怨的。

秋天我钟情于独自漫步街边的感觉,细心的品味秋天的寂寞,那种感觉很沉,但却很惬意。尤其是在有晚霞的黄昏,时时刻刻欣赏到凄艳的红霞,如同一抹红霞的血。那种感觉只能用心来享受。这的确是秋天的一种赏赐。

然而,秋天多是微雨霏霏的时候,静立于轻丝的雨中。任由那柔和的雨水像母亲般抚摩着着我的每一寸肌肤,不用一刻钟,不但我的身上披了一层朦胧的雨纱,就连眼里,心里也装满了这秋日里的雨水。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小作文的写作。二、三段的文字在写景时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这是我们在进行景物描写时首先要注意的。还要注意处理好景物和感慨之间的关系,感慨由景而生,景物是感慨的依托。 示例:

随着秋风渐凉,马路边两排银杏树悄悄地换上了秋衣,镶了金黄色牙边的绿叶完全变成了金黄色,抬头望去满树的金黄。一阵微风吹过,扇形叶子便飘洒而下,如漫天飞舞的金色蝴蝶,飘落于树下,又成了一地的金黄。对于这个时节的银杏树叶,郭沫若的描写最为传神:“秋天到来/蝴蝶已经死了的时候/你的碧叶要翻成金黄/而且又会飞出满园蝴蝶”,同样是生命的陨落,银杏叶竟然选择如此绚烂地离开,即使挡不住零落成泥,也要在生命最后时刻展现令人震撼的精彩,“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我想银杏叶将这种静美演绎到大美的极致了吧。人生也该如此吧。

点睛:仿写语段要注意:1、要审题,明确题干仿写要求2、仿写不是重复范文的思想和内容,而是模仿其写作方法;3、仿写的目的在于创新,仿写时应根据实际的写作材料,既模仿范文又根据实际需要有所变化发展,由形似而神似。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dr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