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期末复习2016

更新时间:2023-11-15 19:1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期末复习要求 2016年6月

一、期末考试形式和考试时间

开卷考试,可以携带教材及相关资料进场。 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期末考试试卷题型和分数比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10小题,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10小题,共20分; 3.判断题:每小题2分,10小题,共20分; 4.简答题:每小题10分,3小题,共30分; 5.论述题:每小题20分,1小题,共20分。

三、期末考试复习范围

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下发复习资料,及课程教材。

四、答题要求

1.多项选择题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2.判断题

只需判断,不需要改错。 3.简答题

根据给出的问题简要回答,不需要展开。 4.论述题

(1)对所论述的问题,回答时要有论点、有论据,建议举例说明;

(2)每一个观点后都要进行分析,分析过程层次分明,叙述合理,符合逻辑,具

有说服力。最后要有归纳和总结。(不少于300字)

(3)评分标准:有论点得5分,分析过程符合要求得8分,归纳总结2分。

1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课程题库

第一章 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突发公共事件中,属于事故灾难的是( C )

A.地质灾害 B.森林草原火灾 C.环境污染 D.经济安全事件 2.( B )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国务院 C.国家主席 D.应急管理办 3.以下突发公共事件中,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 )

A.旱涝灾害 B.传染病疫情 C.交通运输事故 D.群体性事件

4.《中华人民共和共突发事件应对法》由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A.2007年8月30日 B.2007年7月10日 C.2007年9月20日 D.2007年10月1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 B )实施。

A.2007年10月1日 B.2007年11月1日 C.2007年12月1日 D.2007年10月1日 6.以下突发公共事件中,属于公共卫生事件的是( C )

A.海洋灾害 B.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 C.动物疫情 D.网络舆情危机事件 7.以下突发公共事件中,属于公共安全事件的是( C )

A.环境污染事故 B.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 C.恐怖袭击事件 D.地震灾害 8.2003年“非典型肺炎”突然袭来时,体现了突发事件的( B )特性。 A.高危害性 B.不确定性 C.综合性 D.多样性 9.生命周期理论是以( D )为基础的灾害危机管理。

A.关口前移 B.方法管理 C.资源管理 D.过程方法 10.应急处置的巨系统最终指向是( D )

A.资源 B.关系 C.行为 D.保证平安、安全目标 11.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中,一案是指( A )

A. 应急预案 B.法制 C.体制 D.机制 12.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中,三制不包括( C )

A.体制 B.法制 C.法治 D.机制 13.应急管理的基本框架不包括( D )

A. 价值 B.机制 C.方法 D.体制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突发公共事件中,属于事故灾难的是( ABCD )

A.交通运输事故 B.森林草原火灾 C.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 D.工矿商贸企业的安全事故 E.涉外的危机事件 2.以下突发公共事件中,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BC )

A.旱涝灾害 B.气象灾害 C.地质灾害 D.群体性事件 E.经济安全事件 3.以下突发公共事件中,属于公共卫生事件的是( BCE )

A.海洋灾害 B.食品药品安全事件 C.动物疫情 D.网络舆情危机事件 E.传染病疫情

4.以下突发公共事件中,属于公共安全事件的是( ACDE )

A.群体性事件 B.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 C.恐怖袭击事件

2

D.经济安全事件 E.涉外的危机事件 5.现代突发事件的特点包括( ABCDE )

A.不确定性 B.高危害性 C.综合性 D.扩散性 E.多样性 6.灾害生命周期理论包括( ABCD )

A.减灾 B.准备 C.反应 D.恢复 E.减缓 7.应急管理分为( ABCD )阶段。

A.减灾阶段 B.准备阶段 C.应急反应阶段 D.灾害危机恢复阶段 E.风险排查阶段 8.应急处置的巨系统包括( ABCDE )

A.指挥机制问题 B.人员配备问题 C.资源配备问题 D.合作沟通问题 E.方式方法问题 9.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包括( ABDE )

A.预案 B.机制 C.反应 D.体制 E.法制 10.应急处置的基本框架包括( ABC )

A. 价值 B.机制 C.方法 D.体制

第二章 价值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我们赖以生活的价值是天生的,包括真、善、美在内的人类的古老价值,以及后来的愉快、正义和欢乐等价值,是人类本性固有的,这种观点体现了( B )

A.情感说 B.本性说 C.抽象说 D.关系说

2.价值管理,又称为基于价值的企业管理(Value-BasedManagement,VBM)是指以( A )为基础的一种综合管理模式。

A.价值评估 B.价值管理 C.价值增长 D.价值控制

3.价值管理,又称为基于价值的企业管理(Value-BasedManagement,VBM)是指以( C )为目的的一种综合管理模式。

A.价值评估 B.价值管理 C.价值增长 D.价值控制 4.医学上有“白金10分钟”(主要指现场紧急包扎、人工呼吸等)和“黄金半小时”体现了应急价值管理的( D )特性。

A.以人为本 B.科学妥善 C.公开坦诚 D.快速反应

5.国家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坚持( A )的原则,将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作为其权力行使的根本出发点,是宪政秩序下公民基本权利对国家权力的一种必然要求。

A.以人为本 B.科学妥善 C.公开坦诚 D.快速反应 6.突发事件往往具有复杂性特征,具体处置过程中需要遵循科学规律,运用专业性知识,不能“拍脑袋”决策,体现了应急价值管理的( B )

A.以人为本 B.科学妥善 C.公开坦诚 D.快速反应

7.信息的贯通上接各级政府决策层,下联广大公众百姓,是启动应急响应、部署抢险救灾、动员社会力量、科学指挥决策的基础和重要依据,体现了应急管理的( C )

A.以人为本 B.科学妥善 C.公开坦诚 D.快速反应

8.将( C )作为社会管理和应急管理的重要原则,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重要内容。 A.以人为本 B.科学妥善 C.法制保障 D.快速反应

二、多项选择题

1.价值的本质,人类社会存在多种观点包含( ABCDE )

3

A.“本性说” B.“情感说” C.“抽象说” D.“关系说” E.“属性说” 2.应急处置的价值导向包含( ABCDE )

A.以人为本 B.科学妥善 C.公开坦诚 D.快速反应 E.法制保障

第三章 应急处置的机制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机制”主要具有的含义不包括( D )

A.机制是一种“游戏规则”,反映的是食物内在的机理、规律以及组成部分组成之间协调互动的关系

B.机制是一种工作方法、程序与措施,是经过提炼后形成的相对固定的行为规范 C.机制是一种权威性、强制性的制度 D.机制是一种体制

2.美国应急处置管理体系的特征是( A )

A.“强总统、大协调” B.“大总统”、“大安全” C.“弱政府、大协调” D.“强总统、小协调”

3.美国特有的以( C )为核心的政府应急管理体系,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A.国家安全局 B.政府组织 C.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 D.非政府组织 4.俄罗斯应急处置管理体系的特征是什么( B )

A.“强总统、大协调” B.“大总统”、“大安全” C.“弱政府、大协调” D.“强总统、小协调”

5.“大安全”是指( D ),是最高决策机构,是俄罗斯国家安全的中枢机构,并且该机构设有宪法安全、国际安全、信息安全、经济安全等12个部门委员会。

A.国家安全局 B.国土安全部 C.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 D.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 6.《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设立( B ),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A.国家安全局 B.国家安全委员会 C.国土安全部 D.应急指挥中心

7.根据国家主管部门有关突发事件的分级规定,导致3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者危及50人以上生命安全轨道交通事故属于( A )级别。

A.特别重大 B.重大 C.较大 D.一般

8.突发事件信息是指( A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所需要的各种相关信息,包括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类别、损失程度、影响范围、发展趋势、处置措施等。 A.应急管理部门 B.政府组织 C.非政府组织 D.志愿者 9.初次报送要( B ),强调内容的实效性。

A.一事一报 B.“接报即报” C.及时续报 D.连续报送 10.危机预控和危机预警都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两个阶段。一下从相同之处来看,它们都是发现危机征兆后所采取的一系列危机管理措施。从时间顺序来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 ) A.危机预警在后,危机预控在前 B.危机预警和危机预控同时发生 C.危机预警、危机预控没有相关性 D.危机预警在前,危机预控在后

二、多项选择题

1.机理就是事件发展过程中所遵循的原理和规律,它包含( ABCDE )

A.“本性说” B.“情感说” C.突发事件发生、发展、衍生及其影响扩散的自身规律 D.应急管理主体自身的运行规律 E.“属性说”

2.2007年颁布实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要建立以( ABCDE )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A.国家建立统一领导 B.综合协调 C.分类管理 D.分级负责 E.属地管理

4

3.应急法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包容了众多的法律规范,包含( ABCDE )

A.宪法 B.《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法 C.部门单位的法律、法规 D.《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E.《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4. 应急预案体系由( ABCDE )等构成。

A.总体 B.部门 C.架构 D.专项 E.应急预案 5.应急处置中的机制包括( ABCDE )。

A.预案机制 B.预警机制 C.指挥机制 D.信息机制 E.协调机制 6.美国应急处置机制将应急管理网络中包含( ABCDE )

A.联邦政府 B.地方政府 C.州政府 D.自愿组织 E.私人部门 7.日本处置福冈地震灾害的全过程,日本政府比较到位的应对措施包括( ABCDE ) A.应急指挥 B.应急控制 C.应急协调 D.应急信息 E.应急保障 8.全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包括( ABCD )

A. 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B.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C.突发公共事件部门应急预案 D.突发公共事件地方应急预案 E.预案体系 9.应急预案的基本内容包括( ABCDE )

A.对紧急情况或事故灾害及其后果的预测、辨识、评价 B.应急各方的职责分配 C.应急救援行动的指挥和协调 D.现场恢复

E.应急救援中可用的人员、设备、设施、物资、经费保障和其他资源包括社会和外部援助资源等 10.预案机制的构成内容包括( ABCD )

A.组织体系 B.运行机制 C.应急保障 D.监督管理 E.指挥机制 11.预警的过程包括( ACD )

A.监测 B.预测 C.预警 D.响应 E.指挥 12.预警的功能包括( ABCE )

A.预测功能 B.警示功能 C.消解功能 D.传播功能 E.教育功能 13.预警机制的构建原则包含( ABC )

A.及时性原则 B.准确性原则 C.全面性原则 D.民主性原则 E.透明性原则 14.突发事件信息基本特征( BCD )

A. 稳定性 B.动态时效性 C.模糊不定性 D.易受扭曲性 E.历史传承性 15. 突发事件中的信息难题主要包括( ABCE )

A.不确定性 B.信息壁垒 C.信息分散 D.信息变化 E.信息爆炸 16.我国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可依托的渠道包括( ABCD )

A.政府渠道 B.新闻媒体 C.信息报告员 D.公共参与 E.微信传播 17.信息报送必须遵循包括( ABC )

A.及时报送 B.准确报送 C.持续报送 D. 延续报送 E.分级报送 18.信息报送责任单位向上级政府应急管理部门报送正式文件,内容包括( ACD ) A.突发公共事件情况 B.风险报告 C.应急报告情 D.善后处理情况 E.预案情况

第四章 应急处置的资源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应急处置中,( A )的状态和资源管理的能力直接决定了应急处置的能力和处置的限度。 A.应急资源 B.应急指挥 C.预测预警 D.信息沟通 2.应急资源的准备充分程度是一个国家、地区和社区的( C )重要指标。

5

A.应急响应 B.风险评估 C.应急准备度(preparedness) D.应急预案 3.应急资源的( C )特点决定了有必要对应急资源进行管理,其中“储备”和“调度”(包括与之相关的应急资源运输等)就成为关键点。

A.分散性 B.不确定性 C.稀缺性 D.琐碎性 4.由于不能从根本上消融应急物资的( A )。所以,应急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就是资源整合。

A.分散性 B.不确定性 C.稀缺性 D.琐碎性

5.各种突发事件可以细分为成千上百种具体的突发事件。而不同的突发事件对于应急资源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这体现了应急资源的( D )。

A.分散性 B.不确定性 C.稀缺性 D.琐碎性

6.( B )是应急管理和常态管理的结合点,它是实现高效的平战模式转换的关键维度之一。 A.应急预案 B.应急资源管理 C.应急信息管理 D.应急指挥管理

7.应急保障资源是指( A )有效开展应急活动,保障体系正常运行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设施、信息、技术等各类资源的总和。

A.政府应急管理体系 B.应急机制 C.应急信息机制 D.指挥机制

二、多项选择题

1.应急资源的种类划分为( AC )

A.组织内资源 B.结构性资源 C.组织外资源 D.非结构性资源 E.物质性资源 2.以下属于组织外资源的是( ABCD )

A.自然资源 B.社会资源(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 C.物质资源 D. 非物质性资源 E.公共财政

3.以下内容属于组织内资源的是( ABCD )

A.信息枢纽(nodality) B.法理权威(authority) C.公共财力(treasure) D.正式组织(organization) E.物质资源 4.应急资源的特征包含( ACDE )等构成。

A.稀缺性 B.独特性 C.分散性 D.不确定性 E.琐碎性 5. 应急资源管理的对象包括( ABCD )

A.基本应急物资 B.应急人力资源 C.应急交通和通讯资源 D.相配套的法制、体制与机制建设 E.协调机制 6.属于基本的应急物质是哪些( ABD )

A.生命救助 B.救援运载 C.应急管理的专家队伍 D.动力燃料 E.相关法制、体制与机制 7.属于应急人力资源是哪些( BCDE )

A.生命救助 B.应急管理队伍 C.应急管理的专家队伍 D.应急处置的专业人 E.应急人力队伍 8.应急资源保障的内容框架包括( ABCDE )

A.信息动员保障 B.应急资金保障 C.应急人力资源保障 D.应急物资保障 E.应急基础设施保障 9.应急保障资源的整合主要包括( ABCE )

A.应急保障资源的普查、分析和归类 B.应急保障资源需求调研 C.应急保障资源布局及选址 D.应急物资保障 E.应急保障资源情况的汇总 10.应急资金管理就可以划分为( CD )

A.企业资金 B.个人资金 C.财政资金管理 D.社会资金管理 E.金融资金 11.应急资金的管理的内容包括( ABE )

6

A.紧急应急费用 B.日常应急管理费用 C.财政资金管理 D.社会资金管理 E.储备物资费用

第五章 应急处置的方法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 依据4R模型,( C )是应急管理过程的最后环节。

A.缩减(Reduction) B.预备(Readiness) C.灾后恢复 D.反应(Response) 2.以下( C )不属于灾害恢复的内容。

A.应急响应 B.风险评估 C.应急准备度(preparedness) D.应急预案 3.从突发事件应对的整个过程来看,整个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以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 A )的上报为最终结束标志。

A.评估总结报告 B.风险排除 C.隔离危机 D.风险预警机制

4.( B )决定了灾害恢复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基层政府都要扮演相应的角色。 A.灾害不可控性 B.灾害分级制 C.灾害预警 D.灾后恢复

5.从理论上讲,如果每个人都根据其家庭致灾因子暴露程度和结构脆弱性缴纳保险费,( D )就能够完全取代现有的灾害救助计划。

A.政府补偿 B.贫困救助 C.应急资金 D.灾害险 6.在日本福岛核危机发生之后就采取的做法( B )

A.防火墙 B.强制隔离区 C.封锁(譬如贴封条) D.强制带离 7.考虑到危机隔离的目标定位,即“防止事态升级,为事件处置争取时间和空间”,因此必须将( A )作为基本的行动要求。

A. 反映迅速 B.谨慎周密 C.强制实施 D.以人为本

8.在公共卫生事件或在群体性事件中,一旦发生,都势必影响到特定群体的利益,为了公众利益有必要采取( C )

A.反映迅速 B.谨慎周密 C.强制实施 D.以人为本

二、多项选择题

1.应急处置当中,原则与方法的关系颇为重要。这体现在( ABE )

A.原则指导方法选择 B.原则限制方法选择 C.方法指导原则选择 D.方法限制原则 E.方法选择体现原则 2.应急处置需要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ABCDE)

A.预防为主 B.以人为本 C.服务大局 D.快速反应 E.统一指挥 3.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置中,方法的选择必须重视以下几点原则:( ABCD )

A.“预防第一,处置第二”的原则 B.“慎用警力,慎用强制措施,慎用武器警械”(三慎) C.“宜疏不宜堵,宜散不宜聚,宜解不宜结”(三宜) D.“早发现,早部署,早干预” (三早) E.“早治疗,早发现”

4.隔离危机的基本要求包含( ABCDE )

A.反应迅速 B.谨慎周密 C.强制实施 D.以人为本 E.依法隔离 5.危机隔离的常用方法包括( ABCDE )

A.强制带离 B.封锁(譬如贴封条) C.防火墙 D.警戒线 E.隔离区 6.“风险排除”意味着什么( ABD )

A.一种预防行动 B.一种基于“风险是可管理/可排除的”的预设 C.风险评估 D.它是一种更为系统和积极的应急管理思维 E.风险源调查 7.控制论思路对于风险排除提出的政策建议包括( ACE )

7

A.“引导器”(标准设定) B.“预警器” C.“检测器”(信息收集) D.“评价器” E.“矫正器”(行为矫正) 8.常见的风险排除行动包括( ABCDE )

A.“突击检查” B.“定期排查” C.“日常监控”(应急值守、电子监控) D.“运动式排查” E.“风险预警机制” 9.可以从几种视角分析灾害恢复的内容( CDE )

A.社会秩序视角下的“善后” B.灾前视角下的“善后” C.干预视角下的“善后” D.因果视角下的“善后” E.选择视角下的“善后” 10.灾害恢复的类型划分为( ACE )

A.短期恢复/长期恢复 B.心理干预 C.物理型恢复/社会型恢复(包括心理、文化等) D.情感恢复 E.秩序恢复、住所恢复、经济恢复、心理恢复

1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相关条文对于政府在灾后恢复中的角色定位强调,政府应当扮演以下几方面角色( ABCDE )

A.统一领导者 B.风险排查者 C.损失评估者 D.计划制定者 E.原因反思者 12.评估反思的原则包括( ABCDE )

A.统一领导者 B.规范性原则 C.独立性原则 D.参与性原则 E.目标导向原则 13.调查评估过程一般包括( ACE )阶段。

A.准备阶段 B.预警阶段 C.组织实施 D.风险排查阶段 E.总结阶段

第六章 自然灾害应急处置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年份,全国受灾害影响的人口都不会少于( B )

A.一亿 B.两亿 C.三亿 D.四亿 2.自然灾害组织指挥系统,主要是重新加强了( A )

A.最高的减灾协调机构 B.各级减灾协调机构 C.各级政府 D.各级单位 3.按照( C )的原则,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都应安排救灾资金预算。

A.中央负责 B.地方负责 C.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 D.单位负责

4.( D )每年根据上年度实际支出安排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资金,专项用于帮助解决严重受灾地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困难。

A.地方财政 B.省级以上政府 C.地级以上政府 D.中央财政

5.以( C )为依托,建立部门间灾害信息共享平台,提供信息交流服务,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A.国务院 B.各级政府 C.国家减灾中心 D.民政部

6.每年在灾害多发地区,根据灾害发生特点,组织( D )次演习,检验并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A.1 B.2-3 C.1-3 D.1-2

7.对造成死亡(含失踪)10人以上或其他严重损失的重大灾害,应同时上报( A ) A省级民政部门和民政部 B上级部门 C 国务院 D国家主席 8.按照“( B )”的原则,灾害救助工作以地方政府为主。

A.条块结合,以条为主 B.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C.政府负责制 D.中央负责制 9.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 C )决定终止一级响应。

A.民政部 B.国务院 C.减灾委主任 D.地方政府 10.防震减灾工作,应当纳入( B )计划。

A.协调社会 B.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C.经济发展 D.国家安全

8

11.下列哪个选项不需要( D )执行国家赋予的防震减灾任务。

A.中国人民解放军 B.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C.民兵 D.预备役 12.( A )负责制定全国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并组织实施。

A.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 B.民政部 C.减灾委员会 D.当地政府 13.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参加( D )

A.地震救助 B.震后恢复重建 C.地震财产保险 D.地震灾害保险 14.( C )应当加强对地震救灾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

A.各级人民政府检查机关 B.各级人民政府纪检机关 C.各级人民政府审计机关 D.发展改革委员会

二、多项选择题

1.汶川地震的特点包括( ABCD )

A.地震的强度大,涉及的面积广,造成的损害非常严重 B.灾区的区域结构非常特殊,震中位于灾区较为边缘的地方 C.交通干线以及许多乡村道路中断,灾民大量逃生

D.余震的频次也比较多,次生灾害相当严重 E.预测预警失灵 2.我国自然灾害的特征( ABCDE )

A.发生频率高 B.灾害类型多 C.受灾损失严重 D.季节性强 E.紧急性 3.我国的主要灾害类型包括( ABCD )

A.干旱 B.洪水 C.地震 D.台风 E.草原火灾 4.国家减灾委员会成员包括( BCD )

A.国务院总理 B.总参作战部 C.民政部部长 D.中国红十字总会 E.社会组织

5.四位一体的组织实施体制包括( ABCD )

A.国家减灾委办公室 B.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 C.救灾司 D.国家减灾中心 E.社会组织

6.应急响应系统的刚性指标包括( ABCD )

A.工作组24小时到达灾区 B.救灾物资24小时内要救助灾民到位

C.中央应急救助资金72小时下到灾区 D.规范应急救助标准 E.社会组织参与7.我国在实际救灾实际工作中得出的关于工作系统的经验包括( ABCD ) A.工作系统完全可以在现行体制、现有机构内进行拓展 B.行政管理的工作标准和规范,能够进一步完善 C.社会资源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发,也要善于开发

D.国际救灾减灾的空间也需要进一步拓展 E.应急演练进一步加强 8.自然灾害应急处置健全工作体制包括( ABCD )

A.民政系统的灾情报送工作制度:两小时 B.灾情检测机制:24小时不间断 C.应急联络机制 D.建立了一个自然灾害应急响应的启动机制协调有关部门 E.建立完善决策指挥系统

9.减灾备灾的指导工作机制包括( ABCD )

A.减灾组织的健全与完善 B.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 C.救灾演练活动的组织 D.减灾知识的普及 E.灾害前风险排查

第七章 事故灾难应急处置

一、单项选择题

9

1.事故隐患泛指生产系统中( C )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A.经过评估 B.存在 C.可导致事故发生 D.不容忽视 2.指出下列说法中,哪一种不正确( A )

A.安全是相对的概念;危险是绝对的概念 B.安全是人类社会活动永恒的主题 C.安全是相对的概念 D.安全和危险均是相对的概念

3.主要用于预测事故发展趋势,调查事故扩大过程,找出事故隐患,研究事故预防的最佳对策的安全分析方法是( D )

A.安全检查表法 B.系统危险性分析法 C.作业安全分析法 D.事件树分析法 4.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十条的规定,重大危险源为( A )

A.指生产、运输、使用、储存危险化学品或者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B.指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C.指生产、加工、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D.指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小于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5.指出下述不包括在重大事故救援体系之中的组织(系统)有( B )。

A.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B.公共交通系统 C.信息发布中心 D.监测组织 6.重大事故的应急管理一般分为( C )、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 A.计划 B.演练 C.预防 D.布置 7.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还应确保预案的批准、( B )和维护。 A.更新 B.实施 C.培训 D.演练

8.安全生产管理是针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进行有关( B )等活动。 A.计划、组织、控制和反馈 B.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 C.决策、计划、实施和改进 D.计划、实施、评价和改进

9.重大危险源( A )是预防重大事故发生,而且做到一旦发生事故,能将事故危害限制到最低程度。

A.控制的目的 B.划分的意义 C.评价的依据 D.管理的作用 10.生产经营单位应对重大危险源建立实时监控( D ),对危险源对象的安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A.信息网络系统 B.管理系统 C.网络系统 D.预警系统 11.关于桌面演练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C )

A.应急人员主要来自于非本地应急组织 B.仅限于有限的应积极响应和外部协调活动 C.事后一般提交一份简短的书面报告,总结演练活动和提出有关改进相应工作的建议 D.一般为笔头演练,在会议室就能进行

12.关于功能演练是指针对某种应急响应功能举行的演练活动,对其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B ) A.一般在应急指挥中心举行,并可同时开展桌面演练,不必调用应急设备

B.其主要目的是针对应急响应功能,检验应急人员以及应急体系的策划和响应能力 C.功能演练比桌面演练更专业化,要求应急人员少而精,协调工作难度更大 D.演练完成后,应向当地政府提交有关演练活动的口头汇报,提出改进建议

二、多项选择题

1.下隶属于特大事故等级标准的是( ACD )

A.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达30人以上 B.一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0万 C.一次事故所造成的重伤和集体中毒事件的人数100人以上

D.一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亿 E.一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小于1亿

10

2.生产安全事故分级( ABCD )

A.特大事故 B.重大事故 C.较大事故 D.一般事故 E.较小事故 3.一个完善的事故应急预案包括6个一级关键要素,其中包括( BCDE )

A.事故调查与处理 B.应急策划 C.现场恢复 D.预案管理 E.评审改进 4.重大事故的应急管理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ABCD )

A.预防 B.准备 C.响应 D.恢复 E.风险排查 5.如下法规中,对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有要求的法规有( ABCD )

A.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B.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C.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E.突发事件应对法 6.属于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基本原则有( ABCD )

A.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B.坚持行业自律原则 C.坚持监督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D.坚持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 E.坚持属地原则

第八章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一、单项选择题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 C )

A.突然发生,已经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B.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C.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D.偶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 A )设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 A.国务院 B.当地政府 C.有关部门 D.应急指挥办 3.( B )具体负责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

A.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B.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C.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D.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

4.( C )制定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报告规范,建立重大、紧急疫情信息报告系统。 A.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B.当地政府 C.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D.国务院

5.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 A )小时内,向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A.1 B.2 C.3 D.4

6.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应当立即向( B )报告。 A.国家总理 B.国务院 C.国家主席 D.应急管理办公室

7.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根据危害程度、流行强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及时宣布为法定传染病;宣布为甲类传染病的,由( D )决定。 A.事发地政府 B.应急办 C.事发地有关部门 D.国务院

8.( A )有权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对地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A.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指定的专业技术机构 B.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11

C.其他有关部门指定的专业技术机构

D.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相关的专业技术机构 9.以下不属于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是( D )

A.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B.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C.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D.大范围流感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 ABCD ) A.特别重大(Ⅰ级) B.重大(Ⅱ级) C.较大(Ⅲ级) D.一般(Ⅳ级)四级 E.较小五级

2.以下属于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是( ABC )

A.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B.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C.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D.大范围发生的流感 E.恐怖袭击

3.处理公共突发卫生事件的工作原则有( ABCD )

A.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B.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C.依法规范,措施果断 D.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E.靠前指挥,属地原则

4.对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BC ) A.2003年,是我国系统加强应急管理的起步之年

B.2005年,进一步提出了以“一案三制”为核心,全面推进应急管理的工作

C.2006年,在紧紧围绕“一案三制”这个重点的基础上,全面地加强了应急能力的建设 D.2007年,我国的应急管理逐步走向依法科学、常态管理的规范 E.2008年,我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几率很小 5.卫生应急工作的宣传和教育包括( )ABCD

A.群灾害的避险能力 B.知识的知晓能力 C.行为的自觉的行动力 D.自救和互救的能力 E.风险地图的绘制

第九章 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

一、单项选择题

1.( D )是指,因人为因素在社会安全领域突然发生的,对社会秩序或对人民的生命健康或财产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危害,需要专门机关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一类社会突发事件。 A.群体性事件 B.恐怖袭击 C.森林火灾 D.突发社会安全事件 2.( A )是指在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对时,首先要尽可能的做好事件的预防工作,努力杜绝其发生。 A.预防为主 B.风险管理 C.群体性事件处置 D.事故灾难事件处置

3.( C )是指由社会群体性矛盾引发、有大量社会成员参加、针对或主要针对公共权力、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现象和事件。

A.公共卫生事件 B.事故灾难事件 C.群体性事件 D.自然灾害

二、多项选择题

1.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特点包含( ABC )

A.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发生的预谋性 B.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具有很强的社会性

12

C.部分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D.季节性周期性 E.不可替代性

2.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对过程中,公安机关应遵循的原则包含( ABCDE )

A.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B.迅速及时的原则 C.优先处理紧急情况的原则 D.信息公开的原则 E.统一指挥、相互协作的原则 3.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类型包含( ABCD ) A.参与事件的主体不同,事件的类型也不同

B.根据事件本身的性质,也可以把事件划分为不同类型 C.根据事件规模大小,把事件划分出不同类型

D.根据区域划分的类型 E.民族划分类型

4.对群体事件的认识及对策分析包含( ABCD )

A.坚持社会公平的制度取向 B.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 C.完善整合社会力量 D.建立以法律为主体的制度调控体系 E. 完善应急机制体制

5.群体性事件的现场处置的约束和困境在于( ABCD )

A.依法处置的要求与法律依据不足的矛盾 B.不能激化矛盾同快速处置之间的矛盾 C.现场处置主体的权力与责任之间的矛盾 D.现场控制力与失控力之间的矛盾 E.民族矛盾宗教矛盾

6.现场控制力和失控力之间的复杂互动和剧烈较量。现场控制力主要包括( ABC ) A.警力 B.沟通力 C.公信力 D.强制执行力 D.媒体公关力

7.从群体性事件的演进过程为时间坐标,可以梳理出以下的处置策略包括( ABCDE ) A.预防为主,防患未然 B.应急框架,整合全局 C.慎用警力,柔性疏导 D.靠前指挥,积极对话 D.及时隔离,阻断连锁

8.由于大量人员围观起哄,导致现场秩序混乱、人员大量聚集并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甚至一度失控,造成严重后果。及时隔离现场参与者,阻断其连锁反应包括( ACE )

A.现场层面: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公安人员根据预案的规定到场做好警戒工作,维护现场秩序,争取参与者平和、理性地表达诉求和开展对话 B.评估层面:制定评估指标

C.事源层面:对于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问题和源头,要快速妥当处置 D.管理层面:靠前指挥突发公共事件地方应急预案

E.社会层面: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有关事实和真相,答疑解惑,争取广大社会的支持和理解

判断题

1.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 )

2.机制是灵魂,是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没有正确的原则和思想指导,应急处置巨系统就难以真正有效运转,最终实现应急管理目标。( × )

3.机理是机制的外延,是指构成集体的结构和相互关系,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要素,一个是要素之间的联系规则。( × )

4.“应急资源”是指有助于突发事件处置,实现应急管理目标(譬如人群疏散、交通疏导等)的各种组织、权力、信息、人力(包括专家、专业队伍等)、财政资金以及物资方面的物质性要素。( × )

13

5.在风险管理理论中,一个共识性的结论为“风险是散落在客观实际和主观建构上的一个连续统”。 ( √ )

6.自然灾害的救灾工作有很强的社会性,但不具有政治性。( × )

7.中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威胁最大的就是经济危机。( × ) 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需符合以下条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或传染病病例发生后经过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 )

9.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界定为由同类个体组成的整体,因为共同的要求和需要,由于某种需求或一定的“导火索”的刺激,引发出对社会造成的不平常影响的事情。( √ )

10.方法是思路,是应急处置的基本策略、具体方式。不同类型、不同时间、地点的突发事件具有不同的特点,要妥善处置,就要讲究不同的方法,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 )

11.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易变性等特点,就现代社会和大城市而言,突发事件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特色。( √ )

12.应急管理机制是一个由横向机构和纵向机构、政府组织与社会组织相结合的复杂系统,包括应急管理的领导指挥机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日常办事机构及专家智囊机构等不同的组织层次。( × )

13.价格,泛指客体对于主体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在经济学上,通常视为是能够公正且适当反映商品、服务或金钱等值的总额。( × )

14.“应急体制”就是指“一国或地区针对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及其引起的紧急情况而制定或认可的各种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 ( × )

15.“组织内资源”是指由社会(包括企业、家庭和社区以及外国等)拥有,且可以为应急救援和善后恢复所用的资源。( × )

16.从应急处置的角度讨论风险,风险可以区分为“不可管理的风险”(譬如群体性事件)和“可管理的风险”(譬如海啸、地震等)。( × ) 17.灾害管理、应急救助,已经和经济发展、国家安全、整个未来的生产力布局密切联系起来。( √ ) 18.分级标准直接涉及到对事故的应急处置和事故的调查处理,与我国事故灾难应急处置的管理体制相吻合。( √ )

19.推动事件不断演进和发展的动力是现场控制力和失控力两种力量的博弈。控制现场的失控力、整合优化控制力是现场处置的关键点和主要思路。( √ )

20.应急管理体制,指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应急管理体制运行的一些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方法和策略。( × )

21.应急处置巨系统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既有人、财、物,还有各种关系,最终指向的是实现保证平安、安全的目标。( √ )

22.应急管理体制,指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应急管理体制运行的一些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方法和策略。( × )

23.价值冲突是认同不同价值的主体,在价值评价、选择、取向、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和谐、不一致甚至碰撞与争斗。( √ )

24.体制、机制、法制三者应该是一个彼此协调、和谐互动的关系。( √ )

25.“组织外资源”是指政府部门或范围更大一点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部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所占据的资源总和。( × )

26.隔离危机的目的就是“防止事态升级,为事件处置争取时间和空间”。( √ ) 27.自然灾情应急预案三级响应是由民政部救灾救济司负责。( × ) 28.事故灾难发生时更应关注其自然属性的破坏问题。( × )

29.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3小时,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 × ) 30.一般来说,由于利益纠纷等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有基本的演进规律,表现为从萌发

14

到善后六个阶段。( √ ) 31.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规定,我国应急管理机制是“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运行体制。( × )

32.体制是支撑,是应急处置的合作结构、相互关系。任何价值落到实处,需要制度支撑,需要协调人、财、物之间的关系,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配合和协作。( × )

33.“大总统”是指总统具有绝对权威,不仅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还掌握着广泛的行政与立法权,在国家治理与处置突发事件中发挥着重要的领导作用。( √ )

34.应急资源管理是指政府应急管理体系有效开展应急活动,保障体系正常运行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设施、信息、技术等各类资源的总和。( × )

35.“危机隔离”属于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隔离应当尽可能地在最短时间和最小空间中进行。( √ )

36.县级民政部门在该县发生灾害之后,造成死亡或者是失踪有20个人以上,向省级民政部门、地市民政部门报告,并且两小时内上报民政部。( × ) 37.在社会高风险期遇到特大事故灾难时除了应对事件本身,还要估计到它所产生的次生灾害和负面影响。( √ )

38.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切实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 ) 39.所谓群体性事件处置,是指事件发生后政府采取或者不采取某些措施予以应对的行为选择,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结果。( √ ) 40.按照国际经验,第一时间抵达灾害现场的救援力量拥有指挥权,因为它对灾情的了解相对最为全面,其他后来和外援力量均需接受它的领导。( √ ) 41.应急法制指应急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即在突发事件引起的公共紧急情况下处理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公民权利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和。( √ )

42.《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明确规定,应急处置的工作原则包括“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 ) 43.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过程可以分为初次报送、阶段报送两个阶段。( × )

44.应急预案又称应急计划,是针对可能的突发事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 √ ) 45.“应急资源保障”,是指在常规状态下围绕应对特定突发事件所必须的各种资源,从体制、机制以及行为层面而展开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活动。( × )

46.“风险”的概念的理解可以用公式表达:R(风险)= P(损失)× R(次数)。( × ) 47.汶川地震是我国政府第一次邀请国际救援力量参与应急救灾,同时也呼吁各国支援。( √ ) 48.事故灾难发生时更应关注其自然属性的破坏问题。( × )

49.各市(地)级政府要指定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日常管理工作,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没有此权力。( × )

50.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群体性事件,妥善处置、快速平息事态都是一个基本要求和目标。( √ )

15

简述题

一、 简述现代突发事件的演进的基本规律。

答:①减灾阶段。减灾阶段的工作重点旨在确认危险源并构建一系列管理措施。在减灾阶段,必须结合本地特征而确认相关危险源的存在,进而通过风险沟通机制来了解风险可能及其潜在影响,并将其纳入政策议程。②准备阶段。准备阶段作为应急管理中应急反应与恢复的基础,准备的充分程度直接影响着应急管理制度运转的绩效。③应急反应阶段。应急反应是应急管理制度建设的核心,当前预案体系建设的重点就是加强与完善应急反应所需的各项机制。④灾害危机恢复阶段。灾害危机恢复阶段的首要任务是恢复重建,包括制度性恢复重建,旨在建立更具恢复力的社会。

二、简述隔离危机的基本要求。

答:①反应迅速。考虑到危机隔离的目标定位,即“防止事态升级,为事件处置争取时间和空间”。②谨慎周密。危机隔离的一个关键词在于“隔离”。③以人为本。考虑到隔离方法的使用需要使用一定的强制措施,因此这种措施的使用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基本原则。④依法隔离。在我国,应急管理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案三制”的基本框架,应急处置也需要在此框架中进行。⑤恰当原则。恰当原则是指隔离方法的使用必须确保隔离的时间、空间和人群等是尽可能合适的范围之内。

三、简述预警机制的构建原则

答:①及时性原则: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功能实现的前提是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识别存在的各种威胁。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措施发出警报,敦促社会公众采取行动,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或者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事件的影响。②准确性原则:准确性原则要求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分析突发事件相关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突发事件的演化,发展趋势,进行准确的预警。③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要求预警信息涵盖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不能挂一漏万、顾此失彼。

四、简述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的内容。

答:一案是指应急预案;三制主要是指体制、机制和法制。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四个核心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总来看,体制是基础,机制是关键,法制是保障、预案是前提。“一案”,即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即预先制定的紧急行动方案,是指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体制:体制主要指国家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的划分、职责的规定等方面的制度,是一种组织形式的静态表现。机制:即应急管理机制,指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应急管理体制运行的一些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方法和策略。法制,即应急法制。指应急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即在突发事件引起的公共紧急情况下处理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公民权利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和。

五、简述我国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特征。 答:①突发性:突发自然灾害预测预报难度大,尽管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往往有其必然性因素,但其发生则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一般是不可预测或难以准确预测的。②危害性:突发自然灾害常常来势猛,成灾快,构成对社会生产和生活正常秩序的破坏或威胁。③紧急性:突发自然灾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处理时间的紧迫性。④季节性:突发自然灾害主要受气候因素影响,因而表现出季节性强、频率高的特点。⑤群体性:自然灾害等灾害类突发事件,涉及公共利益和群体活动,对社会公共秩序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16

六、简述应急资源的特征。

答:①稀缺性。资源总是稀缺的,应急资源尤其如此。由于当突发事件发生之后,需要在短时间中获取某些特殊的资源。这种时间压力往往使得特定资源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变得相对缺乏。②分散性。尽管国家对于基本的应急资源(譬如帐篷)实行了物资储备制度。但是,这不能从根本上消融应急物资的基本属性,即分散性。基于此,应急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就是资源整合。这种整合需要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以及行业之间等推进。③不确定性。应急资源的不确定性乃是由于突发事件状态下对于应急资源需求的不确定性,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决定了应急处置的队伍必须快速响应需求,通力合作,及时做好应急资源的保障。④琐碎性。应急资源具有较为明显的琐碎性。这种琐碎性部分地是由于突发事件本身的多样性增强了应急资源的复杂性。

七、简述应急处置的基本框架。

答:①价值是灵魂,是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没有正确的原则和思想指导,应急处置巨系统就难以真正有效运转,最终实现应急管理目标。②机制是支撑,是应急处置的合作结构、相互关系。任何价值落到实处,需要制度支撑,需要协调人、财、物之间的关系,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配合和协作。③方法是思路,是应急处置的基本策略、具体方式。不同类型、不同时间、地点的突发事件具有不同的特点,要妥善处置,就要讲究不同的方法,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方法的科学性是处置现代社会突发事件的一个关键。

八、简述信息报送的原则。

答:①及时报送:突发事件的演进与发展瞬息万变。信息报送的延迟将影响应急救援资源的及时组合与有效配置,导致事态和局势的进一步恶化。②准确报送:准确性就是要求信息报送必须按照实事求是的方针,既不缩小,又不夸大,客观地反映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在应急管理中,准确的信息报送才有价值。③持续报送:持续的信息报送可以使应急决策部门所掌握的信息更加全面和真实。在初始阶段,突发事件的性质、原因等要素往往暴露得不够充分,甚至出现一些假象。只有不断进行续报,事态才有可能越来越清晰。

九、简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点。

答:①突发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虽然存在着发生征兆和预警的可能,但往往很难对其真实发生的时间、地点作出准确预测和及时识别。②多样性:公共卫生事件与事故灾害也密切相关。③广泛性:传染病一旦具备了三个基流通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及易感人群,它就可能在毫无国界情况下广泛传播,这是第三个特点,也就是传播的广泛性。④差异性:在时间分布差异上,不同的季节,传染病的发病率也会不同。⑤综合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需要四个方面的结合,在解决治理公共卫生事件时,还要注意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社会体制、机制的问题;工作效能问题以及人群素质的问题,所以要通过综合性的治理来解决公共卫生事件。

十、简述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构建原则

答:①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突发事件应对的过程中,人们往往面临多重价值目标的选择。构建的应对机制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时刻把挽救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②综合协调的原则。构建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必须有助于冲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的行政体制束缚、打破地域、部门界限,调动全社会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③预防为主的原则。构建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必须能有有效地监控危险源,对风险进行动态的预测预警,进而最大限度的遏制突发事件的发生。④尊重科学的原则。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构建既需要科学的管理理念,有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还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⑤依靠法治的原则。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必须符合相关应急法律、法规的要求。⑥社会参与原则。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必须有利于发挥群智、群力、群策的作用,做到群防、群控,体现公共治理的精神。

17

十一、简述应急资源保障基本宗旨和要求。

答:①应急资源保障要服务于大局,围绕中心工作而展开。正所谓“保基本,不添乱”,避免“过度保障”,影响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实现。②应急资源保障要注重精细周密。为了做好精细化工作,应急资源保障就应当强调分类保障和分阶段保障。③应急资源保障要强调资源的布局合理。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经济区域、不同的城市类型、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高发区,保障资源应有不同的分布。④应急资源保障过程要强调资源的共享协同。由于突发事件的特性决定了保障资源的稀缺性,同时应急保障资源又是突发事件赖以成功处置的最基本的要素。⑤应急资源保障要强调保障方式的灵活多样。突发事件大小规模不一,种类各异,潜在的危害、衍生的灾害难以把握,保障方式和应急活动必然是多种多样的。⑥应急资源保障的行动要快捷动态。

十二、突发事故灾难事件的特征

答:①事故灾难是在生产经营单位中发生的意外事件;②事故灾难是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活动中发生的意外事件;③事故灾难是以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社会影响程度等来衡量事故的大小;④事故灾难必须是导致原生产经营活动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活动暂时中止或永远终止。

十三、简述应急处置中的机制构成。

答:①预案机制。预案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龙头, 是“一案三制”的起点。预案具有应急规划、纲领和指南的作用, 是应急理念的载体。②预警机制。预警主要是指危险要素尚未转变为突发事件之前,将有关风险的信息及时告知潜在的受影响者,使其采取必要的行动,做好相应的准备。③指挥机制。指挥调度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和中枢,包括进行决策,向各个相关机构发出指令或进行授权,并协调其他系统的功能和行动。④信息机制是指通过机制设计,实现信息的及时、快速、准确、全面的传递,以有利于决策和反应的做出。

十四、简述应急资源管理的对象。 答:①基本应急物资:《应急物资分类及产品目录》中列出了基本应急物资的清单,具体涉及防护用品、生命救助、生命支持、救援运载、临时食宿、污染清理、动力燃料、工程设备、器材工具、照明设备、通讯广播、交通运输以及工程材料等方面。②应急人力资源:应急处置需要多种人力资源队伍的通力合作,具体包括应急管理队伍、应急管理的专家队伍、应急处置的专业人员和应急人力队伍。③应急交通和通讯资源:各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中,交通和通讯资源的合理配备是确保应急处置指挥有效、物资运输及时的重要基础。④相配套的法制、体制与机制建设:应急资源管理还不能忽视对于相关法制、体制与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只有支撑应急资源管理体制健全,机制有效和顺畅,各项应急资源管理工作才能有序进行,应急管理组织也才能高效运转。

十五、应急处置评估反思的基本原则。

答:①客观性原则。通过调查获得的数据和通过评估得出的结果论必须以事实为基础,与事实相符合。从而使突发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等在调查评估的报告中得以真实清晰地再现。②规范性原则。规范性是指调查评估的程序、指标、标准、内容与结果等应形成相对固定的模式。③独立性原则。调查评估的主体要具有独立性,其任务是如实调查突发公共事件的事实和影响,客观地评估应急管理机构的工作绩效,而不是为其他原因(譬如权力、金钱等)所驱使。④参与性原则。在调查评估中增强参与性,原因有三:一是突发事件涉及广大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他们有权参与相关调查;二是社会公众的参与可为调查评估提供详实的资料;三是社会公众的满意度本身就是调查评估的重要数据类型和数据基础。⑤目标导向原则。调查评估的终极目的是提高应急管理的效能,而非分出不同个体或组织在应急处置或应急救援中各自表现的优劣。

18

论述题

一、运用所学习的理论,分析应急处置的巨系统。

答:应急处置是一个由多人、多资源、多行为、多目标、多关系组成的巨系统。应急管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保证这个巨系统能够高效、有序运转,最终实现应急处置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应急处置巨系统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既有人、财、物,还有各种关系,最终指向的是实现保证平安、安全的目标。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指挥机制问题。主要涉及指挥人员缺位、错误指令、指挥失灵等问题。没有科学、统一、有效的指挥机制和指挥,要使得巨系统中的人财物有序运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②人员配备问题。主要涉及到巨系统中的人员不足、专业不够等问题。这里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人员的充足问题,往往是一个数量问题。另一方面是素质和能力的问题,即质量的问题。现代社会的突发事件处置不仅需要人员队伍的数量保证,还要求有关人员具备必须的科学素养和专业知识,能有效开展应急处置。③资源配备问题。主要涉及到巨系统中的配备不足、配备过多、分配不合理等问题。现代社会的突发事件处置往往需要各种先进的装备和设备作为辅助手段,例如救援车辆、卫生救护器材、药品、食品、大型工程机械等。④合作沟通问题。主要涉及到巨系统中的人和人,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关系问题,防止出现互相扯皮、推诿,职责不清、任务不明等问题。⑤方式方法问题。主要涉及到巨系统中的人员采用什么方式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处置事件的问题,防止错误方法、激化矛盾。

二、结合实际,论述应急处置的机制内容。

答:①预案机制。预案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龙头, 是“一案三制”的起点。预案具有应急规划、纲领和指南的作用, 是应急理念的载体。(预案机制的基本内容展开)②预警机制。预警主要是指危险要素尚未转变为突发事件之前,将有关风险的信息及时告知潜在的受影响者,使其采取必要的行动,做好相应的准备。(预警机制的基本内容展开)③指挥机制。指挥调度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和中枢,包括进行决策,向各个相关机构发出指令或进行授权,并协调其他系统的功能和行动。(指挥机制的基本内容展开)④信息机制是指通过机制设计,实现信息的及时、快速、准确、全面的传递,以有利于决策和反应的做出。(信息机制的基本内容展开)

三、结合实践,论述城市轨道交通事故处置的基本原则和流程。 答:(一)依据《国家处置城市地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的规定,城市轨道交通事故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需坚持:①以人为本、科学决策。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灾难造成的损失放在首位。②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由建设部牵头负责,省(区、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军队、武警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和权限,负责有关地铁事故灾难的应急管理和特别重大、重大事故灾难的应急处置工作。③属地为主、分工协作。轨道交通事故灾难应急处置实行属地负责制,人民政府是处置事故灾难的主体,要承担处置的首要责任。④应急处置与日常建设相结合、有效应对。应急机制建设和资源准备要坚持应急处置与日常建设相结合,降低运行成本。

(二)依据《国家处置城市地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的规定,城市轨道交通事故应急处置流程分为监测预警、应急响应、现场处置、信息发布、善后处理等方面:①监测预警。预警信息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特别重大(一级)、重大(二级)、较大(三级)和一般(四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②应急响应。不同的轨道交通事故类型采取不同的应急响应措施:火灾应急响应措施;地震应急响应措施;地铁爆炸应急响应措施;地铁大面积停电应急响应措施。③现场处置。一旦发生轨道交通运营事故,轨道交通车站层、线路层、网络层值班人员应立即核实情况,在报请发布相应等级预警信息的同时,通过组织、指挥、协调现有力量实施即时处置。应急联动中心在接报后,立即组织公安、消防、医疗急救等赶赴事故现场开展先期处置,迅速控制并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19

④信息发布。信息发布应明确事故的地点、事故的性质、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救援进展情况、可能影响范围、预计影响时间、安全警示事项、事故区域交通管制情况以及临时交通措施等。⑤善后处理。善后处理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重要环节,轨道交通事故现场处置完成后,事发地的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地铁事故灾难的善后处置工作,包括治安管理、人员安置、补偿、征用物资补偿、救援物资供应和及时补充、恢复生产等事项。⑥事故原因调查分析是善后处理的重要环节,调查总结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发生事故灾难的地铁基本情况,事故灾难原因、发展过程及造成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分析、评价,采取的主要应急响应措施及其有效性,主要经验教训和事故灾难责任人及其处理结果等。

四、联系实际,论述群体性事件处置的对策与原则。 答:(一)处置对策:①坚持社会公平的制度取向,防止贫富差别日益扩大,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民利益保护等制度,使广大百姓能够不断地从改革的过程中得到好处,分享成果。建设与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及整个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②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关爱弱势群体,增强强势群体的社会责任。群体和群体之间的矛盾好处理,重要的是如何处理政府和群体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切实维护群体利益。③完善整合社会力量,缓解社会矛盾的运行机制,建立起相应的利益表达机制,是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④建立以法律为主体的制度调控体系。

(二)处理原则:①在维护社会稳定这一总方针的指导下,公安机关正确地分析判断矛盾的性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坚持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原则。②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的“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根据事件的针对性、目的性和不同的起因,统一领导、组织、督促有关责任单位、职能部门开展处置工作。③坚持团结大多数,孤立和打击极少数的原则。④坚持可散不可聚,可导不可激,可解不可结的原则。⑤坚持慎用警力的原则。

五、联系实际,论述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原则与流程。 答:(一)基本原则:①预防为主,常备不懈。需要提高全社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要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②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行分级管理。③依法规范,措施果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④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要重视开展防范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研和培训,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提供科技保障。

(二)基本流程:①监测报告:应急信息的监测是突发事件处置的首要环节,应急信息是否全面、及时准确将直接影响应急处置的成效。国家建立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与报告网络体系。各级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出入境检疫机构负责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工作。②应急响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要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以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③善后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织有关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di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