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矿组2012年地质详查设计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9-14 11:59:01 阅读量: 初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吉林省白山市板石沟铁矿外围

铁矿详查设计

白山市大通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二○一二年二月

吉林省白山市板石沟铁矿外围铁矿详查设计

编写单位:吉林省第四地质调查所项目负责:高明珠编写人员:高明珠院 长:王世民总工程师:于永斌提交单位:白山市大通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提交日期:

路恩兰 高 艳 车海龙戚 爽 尹成利 路 猛

2012年2月

王冠中

目 录

第一章 前 言 ............................................... 1 第一节 目的任务 ............................................ 1 第二节 矿区位置与交通 ...................................... 2 第三节 矿区自然地理与经济状况 .............................. 4 第四节 以往地质工作 ........................................ 4 第五节 以往地质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工作意见 ............... 12 第六节 勘查权登记情况 .................................... 12 第二章 矿区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 15 第一节 区域地质特征 ....................................... 15 第二节 矿区地质特征 ....................................... 18 第三节 矿床地质特征 ....................................... 22 第四节 矿石类型 ........................................... 24 第五节 矿体围岩和夹石 ..................................... 24 第六节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 24 第三章 工作部署和工作方法 .................................. 25 第一节 勘探类型及工程间距的确定 ........................... 25 第二节 工作部署原则 ....................................... 25 第三节 总体工作部署 ....................................... 26 第四节 具体工作部署 ....................................... 26 第五节 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 30 第四章 经费预算 ............................................ 39 第五章 预期地质成果 ........................................ 41

1

附 图 目 录 顺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

图号 1-1 1-2 2-1 2-2 2-3 2-4 2-5 2-6 2-7 3-1 3-2 3-3 3-4 3-5 3-6 4-1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图 名 吉林省白山市板石沟铁矿外围矿区地形地质图 吉林省白山市板石沟铁矿外围矿区地形地质图 板石沟铁矿外围新建铁矿综合地形地质图(工程布署图) 比例尺 1:10000 1:10000 1:2000 板石沟铁矿外围19矿组铁矿综合地形地质图(工程布署图) 1:2000 板石沟铁矿外围赵家沟铁矿综合地形地质图(工程布署图) 1:2000 板石沟铁矿外围木通沟铁矿综合地形地质图(工程布署图) 1:2000 板石沟铁矿外围趟子沟铁矿综合地形地质图(工程布署图) 1:2000 板石沟铁矿外围上青沟铁矿综合地形地质图(工程布署图) 1:2000 板石沟铁矿外围里岔沟铁矿综合地形地质图(工程布署图) 1:2000 新建铁矿区4、4-1号矿体预增资源储量估算垂直纵投影图 1:1000 新建铁矿区4-2号矿体预增资源储量估算垂直纵投影图 新建铁矿区1、5号矿体预增资源储量估算垂直纵投影图 19矿组矿区12号矿体预增资源储量估算垂直纵投影图 赵家沟铁矿区10号矿体预增资源储量估算垂直纵投影图 19矿组矿区12号矿体资源储量估算垂直纵投影图 新建铁矿采样平面图 新建铁矿0号勘探线设计剖面图 新建铁矿2号勘探线设计剖面图 新建铁矿8号勘探线设计剖面图 新建铁矿28号勘探线设计剖面图 新建铁矿1号勘探线设计剖面图 新建铁矿5号勘探线设计剖面图 新建铁矿45号勘探线设计剖面图 新建铁矿45a号勘探线设计剖面图 新建铁矿45b号勘探线设计剖面图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2000 1:500 1:500 1:500 1:500 1:500 1:500 1:500 1:500 1:1000

附 图 目 录 顺序号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图号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图 名 19矿组铁矿35号勘探线设计剖面图 19矿组铁矿35a号勘探线设计剖面图 19矿组铁矿35b号勘探线设计剖面图 19矿组铁矿35c号勘探线设计剖面图 19矿组铁矿35d号勘探线设计剖面图 19矿组铁矿35e号勘探线设计剖面图 19矿组铁矿35f号勘探线设计剖面图 赵家沟(坡上)铁矿3号勘探线设计剖面图 赵家沟(坡上)铁矿4号勘探线设计剖面图 赵家沟铁矿2号勘探线设计剖面图 赵家沟铁矿0号勘探线设计剖面图 赵家沟铁矿1号勘探线设计剖面图 赵家沟铁矿3号勘探线设计剖面图 赵家沟铁矿5号勘探线设计剖面图 赵家沟铁矿7号勘探线设计剖面图 趟子沟铁矿30、32号勘探线设计剖面图 趟子沟铁矿36、40号勘探线设计剖面图 趟子沟铁矿38号勘探线设计剖面图 里岔沟铁矿1号勘探线设计剖面图 里岔沟铁矿3号勘探线设计剖面图 里岔沟铁矿0号勘探线设计剖面图 木通沟铁矿74号勘探线设计剖面图 上青沟矿区0勘探线设计地质剖面图 上青沟矿区14勘探线设计地质剖面图 比例尺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3

2011年趟子沟矿区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 表1-5

工 作 项 目 1/万地质图填图 1/2千地质填图 槽探 钻探 钻探地质编录 钻探水文工程地质编录 槽探编录 采场编录 刻槽样 岩心样 基本分析 样品加工 计划工作量 完成工作量 2km2 1.80km2 1942.8m3 214m 214m 214m 91.20m 150m 9件 9件 18件 18件 备 注

四)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 1、19矿组12号矿体

已知矿体基本赋存于板石沟-东庙岭背斜的北西翼,(19矿组的西部)矿体地表由K187、K188、TC-1控制,深部钻孔由CK55、ZK35d01、ZK35a01、ZK35a02、ZK35a03、ZK35a04、ZK35a05、Z ZK35a06、K35b01、ZK35b02、ZK35b03、ZK35b04、ZK35c01、ZK35c02、ZK35c03、ZK35c04控制,控制走向长350m,倾向控制最大延深35a线570m,目前延深未封矿,矿出露在200m~680m标高之间,厚度4.18~25.79m。平均厚9.30m。矿体从整体看向深部变厚的层状矿体,总的倾角70°,局部略缓,以70°的角度向南东侧伏,沿倾斜延伸520m,为走向延伸的2~3倍,矿体品位尚属稳定,矿体的最大厚度中心为450m标高的ZK35a02孔,矿体的水平厚度达26.89m,平均品位TFe29.97%,主要矿石类型随围岩的变由浅入深为石英磁铁矿、角闪石英磁铁矿。资源储量:414万吨。其中122b:254万吨;333:160万吨。 14、15号矿体规模较小,含矿带内呈小薄层状出现。详见钻孔见矿情况统计表。

10

2、赵家沟矿区

该区为19矿组的东延部分,由ZK001、ZK201、ZK301、ZK501、ZK701、ZK102控制,控制走向长220m。平均厚度3.10m,最大厚度4.5m,总的倾角65°,平均品位31%。 3、新建矿区 ①Ⅱ区1号矿体

位于1号矿体西30m处,地表由沿脉采矿工程控制。地表出露长20 m,平均厚度为1.55m,最大厚度为3.93 m。矿体被南东向断裂错开,但断距很小,端部呈分叉状尖灭,围岩主要为黑云角闪片岩及少量黑云变粒岩。深部目前由ZK003单孔见矿,总的倾角70°,局部略缓,以70°的角度向北西侧伏,沿倾斜延深100余m,矿体品位尚属稳定,平均品位TFe30.32%。

矿体总体走向北东60°~80°,地表和深部矿体连续性不好,延深大于100m,整体呈似层状,矿体围岩近地表主要为斜长角闪片岩和斜长角闪岩。矿石类型主要为石英角闪磁铁矿。

钻探工作成果详见表3-2 ②Ⅲ矿区1号矿体

新建Ⅲ区1号矿体分布于板石沟铁矿北部成矿带24-30线之间,东与8矿组相邻,赋存于杨家店组斜长角闪岩中,矿体走向北东45°左右,倾向南东,倾角50°~55°,目前由28线ZK2801单宽程控制,地表埋藏深度大TC2801未见矿,ZK2801见矿标高在56米至150之间见三层矿体,厚度大于1米,品位大于25%。 4、趟子沟矿区

地表由TC301和TC301-1控制,厚度6.2m,平均品位:37.29%,深部由ZK3801控制,厚度9.00m,品位13.60%最高品位19.05%,最低10.80%。 5、里岔沟矿区

11

分布于里岔沟,地表由9条槽探工程控制,控制矿(化)体长1000m,宽10-20m,深部由ZK101、ZK102、ZK001控制,控制倾斜延深330m。平均品位TFe12%-13%,局部达TFe15%。

第五节 以往地质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工作意见

1、19矿组35C勘探线及其它未封矿的勘探线进行钻探工程探制,扩大矿体规模及资源储量。

2、对新建Ⅲ区1号矿体进行深部工程探制,探求122b级储量。 3、对趟子沟矿体矿体工程控制程度不够。

4、对矿区的物探异常进行工程查证,寻找盲矿体,扩大矿区远景储量。 5、对里岔沟矿区进行综合研究,调整该区的找矿思路,争取有新突破。 第六节 勘查权登记情况

该区探矿权人:白山市大通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勘查许可证号码:T22120110202043882。

有效期:2011年2月22日至2013年2月22日。

区块范围由62个拐点坐标圈成,其各拐点坐标为54坐标: 面积33.61km2。

1、42°01′09″,126°23′00″; 2、42°01′09″,126°22′53″; 3、42°01′22″,126°22′53″; 4、42°01′34″,126°22′38″; 5、42°01′34″,126°22′04″; 6、42°01′46″,126°22′04″; 7、42°01′52″,126°21′15″; 8、42°01′20″,126°21′15″; 9、42°01′11″,126°22′05″; 10、42°01′24″,126°22′05″; 11、42°01′22″,126°22′20″; 12、42°01′05″,126°22′20″; 13、42°00′09″,126°22′33″; 14、42°00′46″,126°23′00″; 15、42°00′46″,126°22′01″; 16、42°01′01″,126°22′00″; 17、42°01′01″,126°21′01″; 18、42°02′01″,126°21′01″; 19、42°02′01″,126°20′31″; 20、42°02′59″,126°20′31″; 21、42°02′01″,126°21′43″; 22、42°02′01″,126°22′10″; 23、42°03′45″,126°22′13″; 24、42°03′45″,126°25′36″; 25、42°02′06″,126°25′33″; 26、42°02′11″,126°25′50″; 27、42°01′55″,126°25′49″; 28、42°02′18″,126°26′50″;

12

29、42°02′26″,126°26′24″; 30、42°02′32″,126°27′01″; 31、42°03′45″,126°26′07″; 32、42°03′44″,126°29′14″; 33、42°02′01″,126°29′15″; 34、42°02′01″,126°26′29″; 35、42°01′31″,126°26′29″; 36、42°01′31″,126°24′29″; 37、42°00′30″,126°24′29″; 38、42°00′30″,126°23′41″; 39、42°02′00″,126°23′41″; 40、42°02′00″,126°23′00″; 41、42°02′24″,126°22′14″; 42、42°02′41″,126°23′07″; 43、42°03′02″,126°23′10″; 44、42°02′59″,126°24′15″; 45、42°02′39″,126°24′07″; 46、42°02′38″,126°24′50″; 47、42°02′26″,126°25′33″; 48、42°01′49″,126°25′33″; 49、42°01′50″,126°25′17″; 50、42°02′03″,126°25′17″; 51、42°02′07″,126°24′59″; 52、42°02′21″,126°24′55″; 53、42°02′28″,126°24′04″; 54、42°02′22″,126°24′03″; 55、42°02′22″,126°23′11″; 56、42°02′07″,126°22′47″; 57、42°02′16″,126°22′30″; 58、42°02′13″,126°22′19″; 59、42°02′54″,126°28′01″; 60、42°03′02″,126°28′04″; 61、42°03′04″,126°27′52″; 62、42°02′58″,126°27′49″;

80坐标:1、 42°01′10.5468″, 126°22′58.2651″;

2、 42°01′10.5467″, 126°22′51.2649″; 3、42°01′23.5470″, 126°22′51.2648″ ; 4、42°01′35.5472″, 126°22′36.2642″; 5、42°01′35.5470″, 126°22′02.2632″; 6、42°01′47.5473″, 126°22′02.2631″; 7、 42°01′53.5472″, 126°21′13.2615″; 8、42°01′21.5464″ , 126°21′13.2618″; 9、42°01′12.5465″, 126°22′03.2634″; 10、42°01′25.5468″, 126°22′03.2633″; 11、42°01′23.5468″, 126°22′18.2638″; 12、42°01′06.5464″, 126°22′18.2639″; 13、42°01′00.5464″, 126°22′31.2644″; 14、42°00′47.5462″, 126°22′58.2653″; 15、42°00′47.5459″, 126°21′59.2636″; 16、42°01′02.5462″, 126°21′58.2634″; 17、42°0102.5459″, 126°20′59.2616″;

13

18、42°02′02.5473″, 126°20′59.2610″; 19、42°02′02.5472″, 126°20′29.2601″; 20、42°03′00.5485″, 126°20′29.2595″; 21、42°02′02.5476″, 126°21′41.2623″; 22、42°02′02.5477″, 126°22′08.2631″; 23、42°03′46.5502″, 126°22′11.2621″; 24、42°03′46.5513″, 126°25′34.2682″; 25、42°02′07.5490″, 126°25′31.2691″; 26、42°01′12.5492″, 126°25′48.2696″; 27、42°02′56.5488″, 126°25′47.2697″; 28、42°02′19.5497″, 126°26′48.2713″; 29、42°02′27.5498″, 126°26′42.2710″; 30、42°02′33.5500″, 126°26′59.2715″; 31、42°03′46.5515″, 126°26′05.2692″; 32、42°03′45.5525″, 126°29′12.2748″; 33、42°02′02.5501″, 126°29′13.2758″; 34、42°02′02.5491″, 126°26′27.2708″ 35、42°01′32.5484″, 126°26′27.2711″; 36、42°01′32.5478″, 126°24′27.2675″; 37、42°00′31.5463″, 126°24′27.2681″; 38、42°00′31.5461″, 126°23′39.2667″; 39、42°02′01.5482″, 126°23′39.2658″; 40、42°02′01.5480″, 126°22′58.2646″; 41、42°02′25.5483″, 126°22′12.2630″; 42、42°02′42.5490″, 126°23′05.2644″; 43、42°03′03.5495″, 126°23′08.2643″; 44、42°03′00.5498″, 126°24′13.2663″; 45、42°02′40.5493″, 126°24′05.2662″; 46、42°02′39.5495″, 126°24′48.2675″ 47、 42°02′27.5494″, 126°25′31.2689″,; 48、42°01′50.5485″, 126°25′31.2693″; 49、42°01′51.5485″, 126°25′15.2688″; 50、42°02′04.5488″, 126°25′15.2687″; 51、42°02′08.5488″, 126°24′57.2681″;

14

52、42°02′22.5491″, 126°24′53.2678″; 53、42°02′29.5490″, 126°24′02.2662″; 54、42°02′23.5488″, 126°24′01.2663″; 55、42°02′23.5485″, 126°23′09.2647″; 56、42°02′08.5481,″ 126°22′45.2641″; 57、42°02′17.5482″, 126°22′28.2635″; 58、42°02′14.5480″, 126°22′17.2632″; 59、42°02′55.5509″, 126°27′59.2731″; 60、42°03′03.5511″, 126°28′02.2731″; 61、42°03′05.5511″, 126°27′50.2727″; 62、42°02′59.5509″, 126°27′47.2727″;

第二章 矿区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

第一节 区域地质特征

矿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中朝准地台(Ⅰ)、辽东台隆(Ⅱ)、铁岭~靖宇台拱(Ⅲ)、龙岗段块的南翼(Ⅳ)。

区内主要分布太古宙地体花岗岩系和表壳岩系;古元古界老岭群变质岩系;新元古界青白口系。

一、地 层

㈠太古宙表壳岩杨家店组(Aray)

杨家店组主要由,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片岩夹角闪岩及角闪磁铁矿组成。

㈡太古宙花岗岩系(AroT)

花岗岩系主要由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组成。 ㈢古元古代变质岩系(Pt)

区内仅见老岭群珍珠门组(Ptl1z)。主要分布于珍珠门、板石沟一带;呈北东向展布,向南延伸超出图幅,分布面积为150km2左右。岩层主要由石英岩、绢云母大理岩、千枚岩夹大理岩、薄层状大理岩、碳质板岩石墨

15

片岩、白云质大理岩含磷白云质大理岩、角砾状白云质大理岩、厚层状白云质大理岩组成。

㈣新元古界

本区出露新元古界青白口系钓鱼台组(Qnd)、南芬组(Qnn)主要分布于矿区南部板石沟附近,出露面较少,北东向展布。青白口系钓鱼台组主要岩性为砂岩;南芬组(Qnn)主要为紫色页岩、蛋青色灰岩。

㈤震旦系

本区出露于矿区的东部面积极小。见桥头组(Z2p)、八道江组(Z2b)。桥头组:由棕黄色,灰白色褐铁矿斑点石英砂岩夹页岩组成;八道江组:厚层藻类灰岩。

㈤新生界第四系(Q4)松散沉积物沿沟谷河流分布;详见下表2-1。

地 层 简 表

表2-1

岩石地层单位 统 系 界 (亚(群) 群) 新 生 第四系 全新统 界 新 震旦系 元 古 界 青白口系 组 代号 岩性特征 备 注 Q 松散沉积物 浅色碎屑灰岩,厚层藻类灰岩 棕色、灰白色石英砂岩夹页岩。 紫红色、黄绿色页岩夹泥灰岩 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 白云质大理岩。 八道江组 Z2b 桥头组 Z2q 南芬组 Qnn 约鱼台组 Qnd 古 元 老岭群 上亚群 珍珠门组 Pt2lz 古 界 太 古 界 花岗岩系 表壳岩系 AroT 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 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片岩 夹角闪岩类及角闪石英磁铁矿。 杨家店组 Aray

16

二、构造 ㈠褶皱构造

区域褶皱构造位于龙岗复式背斜的南翼,浑江向斜构造的北翼,表现为一单斜构造。

断裂构造

区域断裂构造比较发育,主要表现为北东向构造和北西向构造两组。 1、北东向断裂

该断裂西起库苍沟岭经板石沟至上青沟延至图幅外,是区域内主要的控制性断裂。断层面倾向北西,局部倾向南东。倾角在板石沟地区一般为70°左右,该断裂的发生和发展,控制着区域盖层的沉积作用。

2、北西向断裂

主要发育在四方山~小板石沟之间,由多条规模不等的北西向剪切带组成,多平行发育。

三、岩浆岩

区域岩浆活动强烈,主要分为三期,即吕梁运动期、燕山运动期、喜山运动期。在矿区北部地区见有奥长花岗岩,矿区中部见有闪长岩;另外,伟晶岩脉和闪长玢岩贯入

四、矿产

区域矿产主要有铁、磷、硅石等 五、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航测资料表明:区域磁场较明显,在龙岗背斜部位总体为升高的低缓正值波动磁场,强度是100nT左右。正值区磁场的波动,反映出太古宙地体磁性的不均匀,负值区磁场的变化,反映出结晶基底的深浅,在正值区域场上有一系列异常,其中反映已知铁矿的有板石沟铁矿床、爱林铁矿点、五道羊岔铁矿点及盖家沟铁矿点等。

17

第二节 矿区地质特征 地质特征如下: 一、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较单一,主要为太古宙地体岩石组合。 1、花岗岩系(ArOT)

矿区大面积出露太古宙花岗岩系,主要岩石类型为奥长花岗岩和英云闪长岩。

⑴英云闪长岩

小面积出露于矿区中部及南部;岩石呈灰白色或浅灰黑色,黑云母及其他暗色组成不太连续并大致平行的带状,延长不远即尖灭。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和黑云母。镜下鉴定:长石为灰白色中酸性或中基性斜长石,他形不规则晶体,大部分为新生矿物交代,晶体残缺不全,具有缝合线构造。新生矿物有钾长石、石英、绢云母等。斜长石晶面常为粘土质矿物所覆盖。石英有原生和次生两种,原生石英晶形较大,为他形不规则粒状晶体,表面干净;次生石英为细粒状嵌入角闪石中。黑云母镜下为褐色、褐棕色,片状晶体定向排列,分布不均,偶见与角闪石连晶。

⑵奥长花岗岩

分布于矿区西北部,呈北东向展布,分布面积1.5m2,岩石呈灰白色或浅肉红色,由黑云母、角闪石等暗色矿物形成暗色条带状构造。主要矿物为钾长石、石英、云母及角闪石等。此类奥长花岗岩中,常见到斜长角闪岩残留体,两者界线清晰或互相穿插贯入。在第一期钠质花岗岩浆混合作用而形成的花岗岩中,如遭受第二次花岗岩化作用,钾质常沿片理贯入而形成红白相间的条带状花岗岩。

2、表壳岩(Aray)

表壳岩出露于矿区中部,构成向斜核部及两翼;是该矿床的赋矿层位。地层总体走向北东,倾向相向,倾角核部比较平缓,一般在20°~45°之

18

间变化,两翼变陡一般在45°~60 °之间变化。呈条带状分布,残留于花岗岩系中。主要岩石类型为黑云斜长片麻岩类、含铁角闪质岩石岩类等。

二、构造

由于区域变质作用、花岗岩化作用和长期构造变动的影响,对构造系统确切地阐明比较困难。总的来看,矿区构造比较发育。各构造线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

㈠褶曲

区域位于龙岗背斜南翼。向斜构造为本区褶皱构造的主体,轴向65°;表壳岩系地层构成向斜核部及两翼,岩层产状相向而倾,地表倾角30°左右。向西在木通沟矿区岩层翘起,倾向东,挤压成弯曲状;向东被F201截断,东段构造特征不明显。从钻孔剖面看,向斜核部岩层缓倾,倾角20°左右;向两翼岩层变陡,构成一个平缓状向斜。

铁矿体的空间产出状态与此构造形迹相关,沿木通沟翘起及南北两翼含矿带出露于地表。

㈡断裂构造

本区断裂构造比较发育,矿区所见断裂构造,是伴随褶曲构造活动形成的。主要为北北东向F201断层和近东西向断裂带。

1、F201断层

走向15°,南段为一沟谷,北段通过山的鞍部,对岩层明显的切割,使原岩层突然中断。根据对岩层切割特点,推断为一扭性断层。

2、近东西向断裂带

为一组断层与挤压破碎带。宽约1-3m,根据对矿体、岩层错动情况判断,该断裂带为压扭性断层。

三、脉岩

区内脉岩发育较少,在矿区内零星分布有伟晶岩脉和中性脉岩,走向北东,严格受构造方向控制。

四、 矿区磁异常特征

19

㈠航磁场

本区航磁异常编号为C-77-15。区域磁场明显,异常东西长1500m,两侧300~400nT,中间800nT,南北宽700m,北侧出现负异常,南侧与板石沟井下矿组异常相连。

㈡地面磁场

从本区磁测成果图中可以看出,区域磁场表现为300nT~800 nT的较平稳磁场,磁场曲线平缓,波动不大,反映出太古界鞍山群杨家店组地层具有一定的磁性,磁性较均匀。在比较平稳的背景场中,存在数处高值局部磁异常,其中木通沟矿区发现3处磁异常,异常编号为C0、C4 、C5;新建矿区发现3处磁异常,编号为C7 、C8 、C9;趟子沟矿区发现3处磁异常,异常编号为C12 、C13 、C14;这些磁异常强度高达30000nT以上,曲线呈尖峰状,磁异常多呈北东向延伸。说明在广泛分布的鞍山群杨家店组地层中,存在着磁性很强的地质体,这些磁性地质体走向多为北东向,长者几百米,短者几十米,宽度几十米不等,其磁性与围岩磁性差异很大,为磁铁矿勘查提供了良好的地球物理条件。根据磁异常规模,现分述如下:

1、木通沟矿区C0号异常:坐标为X=4655290、Y=42529100,长约90m,宽约16m~32m,最高值为1000nT左右,北西侧磁异常梯度较大,南东侧较缓,走向北东80°。处于鞍山群杨家店斜长角闪岩中,推断该异常与磁铁矿有关。

2、木通沟矿区C4号异常:坐标为X=4655525、Y=42529039,长约90m,宽约15m左右,最高值为4800nT左右,北西侧磁异常梯度较大,南东侧较缓,走向北东800。处于鞍山群杨家店黑云斜长片麻岩中,该异常由磁铁矿引起。

3、木通沟矿区C5号异常:坐标为X=4655769、Y=42529707,长约180m,宽约30m,最高值为9000nT左右,北东翼梯度较大,南西翼梯度较缓,走向南东1100。处于杨家店组地层中,推断由磁铁矿引起,矿体倾向南西。

4、新建矿区C7号异常(Ⅰ区):坐标为X=4656367、Y=42530802,长

20

度约为90m、宽5m左右,最高值7500nT,走向近东西,为一规模较小的狭窄磁异常,异常两翼较对称,根据磁异常强度、形态及所处的地质环境,该异常由磁铁矿引起,矿体产状较陡,近于直立。

5、新建矿区C8(Ⅱ区)号异常:坐标为X=4656472、Y=42530986,长约250m,宽10~30m,异常最高值达16000nT,走向北东500左右,异常两翼较对称,梯度较陡,分布于杨家店组斜长角闪岩中,此异常是由产状近于直立的磁铁矿引起。

6、新建矿区C9(Ⅲ区)号异常:坐标为X=4656900、Y=42531850,长约350m,宽10m,异常未封闭,此异常与板石沟铁矿8矿组相连,此异常是磁铁矿引起。

7、趟子沟矿区C12号异常:坐标为X=4655280、Y=42530115,长约160m,宽约90m,异常强度最高值为7200nT,近南北走向,似椭圆状,东翼磁场梯度较陡,西翼较缓,处于黑云斜长片麻岩中。推断由磁铁矿引起,矿体向西倾,倾角较大。

8、趟子沟矿区C13号异常:坐标为X=4655567、Y=42530873,长约130m、宽约70m,异常强度最高值为10000nT以上,由两处高值异常组成,近东西走向,磁场梯度北翼陡,南翼较缓,处于黑云斜长片麻岩中。由异常形态及地质条件推断此异常是由两层磁铁矿引起,矿体倾向南。

9、趟子沟矿区C14号异常:长约220m,宽约15~40m,异常强度最高值为7000nT,走向南东110°左右,处于黑云斜长片麻岩中,推断由磁铁矿引起。

10、趟子沟矿区南部C15号异常:长约200m,宽约15~30m,异常强度最高值为5000nT,走向北东80°左右,处于斜长角闪岩中,查证由磁铁矿引起。

11、露天矿区东部C16异常:由5个高值局部磁异常组成,长约80m~150m,宽约15~50m,异常强度最高值为5000nT,走向北东东80°~90°,处于斜长角闪岩中,由磁铁矿引起。

21

第三节 矿床地质特征 一、矿体地质特征

区内发现矿体、矿化体及矿点多处,均赋存于太古界表壳岩系(杨家店组)角闪质岩层中。

1、新建铁矿区矿体特征:新建铁矿区目前发现7条矿体,均分布勘查区北成矿带内,该带呈北东向展布与李家堡子矿区(板石沟铁矿14、15矿组)构成区内复式向斜的北翼,南西与木通沟矿区相邻,北东与露天矿(板石沟铁矿8矿组)、上青矿区(板石沟铁矿4、5、6、7矿组)相邻。地面磁异常由C7、C8、C9号异常组成,构成北东向断续延长达1.5公里的磁异常带。

2008年对南西端C7号异常查证,地表出露3条矿体为1、2-4、3号矿体,其中1号矿体规模较大,走向北东45°左右,倾向南东,倾角60°-67°,长150m,矿体深部由ZK1101钻孔控制斜深40m,真厚度4.5m ,品位含Fe36.46%;新建矿区中部为C8异常分部有2-3号矿体、2-2号矿体、2-1号矿体,依据C8异常特征及该成矿带所含矿体特征推断2-3、2-2、2-1号矿体深部应为一条矿体,走向北东45°左右,倾向南东,倾角60°-70°,推断矿体长500~600m;新建矿区东部为C9异常分部有2号矿体,东与板石沟铁矿8矿组相连。由此推断总体异常带含矿性较可观。为此本次主要详查矿区为新建铁矿区。本次主要详查地段为推断的2、2-1、2-2、2-3号矿体的出露地段,推测矿体长100—600米不等。详见板石沟铁矿外围新建铁矿综合地形地质图1/2千。

2、木通沟矿区位于勘查区西部,矿体赋存与勘查区北成矿带内,东与边家沟铁矿、李家堡子铁矿(板石沟铁矿14、15矿组),西与木通沟铁矿矿区相连。木通沟铁矿为区内南北成矿带所构成向斜的翅起端,铁矿出露于地表,1982年第四地质调查所对木通沟低缓异常进行深部了解,共施工ZK83、ZK84、ZK85三个钻孔,查明了深部矿体产状、形态。2008年进行了磁法精测发现了C4、C5号磁异常,并推断4条矿体。由于该区是森林区,未能揭露地表C0、C4、C5号磁异常。本次勘查采用钻探工程手断对1、2、3、4

22

号矿体进行深部工程控制。

3、趟子沟铁矿区位于勘查区中部,北为8、14、15矿组,南为18、17、19矿组,并且存在C12 、C13 、C14号磁异常,据磁异常推断赋存1、2、3号磁铁矿体。矿区内4、5、6、7号矿体分别由CK2 、CK1、TC205单工程控制。

二、矿石物质成分及结构构造 ㈠矿石矿物成分

本区矿石矿物及化学成分较简单。金属矿物以磁铁矿为主,少量磁黄铁矿、赤铁矿、褐铁矿、黄铁矿等 、黄铜矿。脉石矿物以石英、角闪石为主,其他矿物少量。

其中磁铁矿是主要的铁矿物,含量一般在23%~35%之间,灰黑色,呈自形—半自形的细粒状,通常为八面体或菱形十二面体,以分散粒状及致密粒状集合体出现,磁铁矿矿物粒度一般在0.02毫米~0.2毫米之间,少数0.5毫米—1毫米之间。 中细粒粒状变晶结构,致密块状,磁铁矿均匀分布或呈不明显的条带状、条纹状及片麻状构造。地表氧化轻微,一般氧化深度为1米—5米。矿石分带表现为近地表有少量氧化层,大部分矿体为原生矿石。

石英、角闪石是主要的脉石矿物,二者含量随矿石类型及品位的不同而有差别。石英一般介于10—60%,多呈他形粒状,粒度一般0.1—0.3毫米,均匀分布或聚成条纹、条带。角闪石多在5—10%之间,部份可达20%。他形—自形粒状,部分呈定向排列。因受蚀变,不同程度地退变为黑云母及绿泥石。

(二)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较为单一。自形—半自形粒状变晶结构最为普遍,各种矿物镶嵌紧密,构成致密坚硬的磁铁矿石,磁铁矿颗粒直径0.1~0.2mm;交代结构少见,矿石中主要表现为磁铁矿的氧化,被纤铁矿、针铁矿、赤铁矿、磁赤铁矿的交代,另外也有黄铁矿的交代,并常见交代残余现象,交代作

23

用常沿矿物边缘裂隙进行。

矿石构造主要为块状、条纹状构造。块状构造磁铁矿与非金属矿物作均匀分布;条纹、条带状构造磁铁矿与非金属矿物分别相间排列构成条带条纹状。条带宽度1~3mm。组成;浸染状构造:磁铁矿呈浸染状分布于矿石中。条纹状构造,其条纹宽度小于1mm。

第四节 矿石类型

㈠按矿石自然类型划分为石英角闪磁铁矿石。 ㈡按矿石工业类型划分为需选酸性磁铁矿石。 第五节 矿体围岩和夹石

矿体赋存于太古宙含铁角闪质岩层中。围岩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矿体直接围岩主要为斜长角闪岩。所探矿体内夹石成分为斜长角闪岩。矿体内矿石矿物一般分布较均匀。

第六节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一、成因类型

板石沟铁矿床属受变质硅铁建造矿床

1、从岩石组合上看,铁矿产于一套角闪质岩石夹有黑云母片岩、黑云变粒岩、石英等岩层中。角闪质岩为基性火山岩及玄武岩,黑云变粒岩等为不存的硅质泥沙质沉积岩。

2、从古地理环境上看,铁矿产在中~深海盆中,为一还原环境。火山喷发频繁,有一定间歇,在火山喷气及热泉的作用下,大量的铁质析出,沉积形成铁矿。

3、区域变质作用,使铁质点、磁铁矿的雏晶形成自形、半自形磁铁矿,使雏晶再生长大,使细晶的硅质点形成它形石英,但仍保留沉积的条纹条带状构造。

综上所述,本区大面积斜长角闪岩应为岩浆溢流形成之产物,少部分为侵入脉岩,依斜长角闪岩分布特点(形态不规则,多层次、厚薄不等)及其硅铁质沉积物相伴生的机制,可认为在硅铁建造形成期,其古地理环

24

境应是火山喷发频繁,并有一定间歇期。喷发的间歇期为铁硅质沉积提供了时间条件;而火山的大量喷发,又为铁硅质沉积提供了物质来源;在较深的海盆中,为铁硅质聚集提供了场所。从矿床的特征上看,反映了当时沉积环境不够稳定。

二、找矿标志

1、太古宙表壳岩中角闪质岩石夹磁铁石英岩是最直接地层找矿标志。 2、航磁异常是间接找矿标志。以背景场差异大而正异常面积较大,且所位地区地层为太古宙,可作为寻找铁矿的依据。

3、地面磁法测量异常是寻找磁铁矿的重要标志,往往可以大致推断矿体的大小,空间定位形态等。一般以正异常峰值大于2000nT,且有一定规模、缓递变形态的异常为优。

第三章 工作部署和工作方法

第一节 勘探类型及工程间距的确定

根据已知资料,本矿体规模属小型,形态较简单,呈层状、似层状、扁豆状,矿体基本连续,主要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构造、脉岩发育中等,对矿体形态影响小。参照DZ/T0200-2002《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结合矿体主要地质特征,确定勘探类型为Ⅲ类型。

根据勘探类型,控制的资源储量工程间距确定为: 100m×50m,地表工程间距加密一倍。

第二节 工作部署原则 一、统筹安排,择优详查的原则

二、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佳的找矿成果的原则。 三、以主矿体为主,兼顾其它的原则。

四、由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稀到密、循序渐进的原则。

25

五、遵循有利于保持环境、生态平衡的原则。 六、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的原则。 第三节 总体工作部署

在充分分析研究以往地质资料基础上,在矿区内开展1:10000~1:2000地质填图和相应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量及环境地质调查,对已知矿体地表以50m工程间距利用槽、井探工程进行控制;深部以100m×50m工程间距采用钻探工程手段进行控制矿体。在勘查区东部里岔沟及空白区内进行高精度磁法测量,寻找高磁异常,并对磁法高值异常区进行工程揭露,其目的查证铁矿体,查明区内铁矿资源储量。

第四节 具体工作部署 一、1:10000地质填图

目的是搞清区内成矿地质条件,构造特征及矿体分布规律,查明矿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与矿体的关系。查明矿体数量、规模、形态、产状等。任务是查明区内太古界鞍山群变质岩系的组合特征、接触关系、产状和侵入时代,研究预测和发现新的矿体。

二、1:2000地质填图

重点对新建矿区、木通沟矿区、趟子沟矿区进行1:2000地质填图,目的是反映矿床地质特征,满足详查报告编写需要。任务是查明矿体数目、规模、产状、矿石质量、围岩、夹石等,初步查明地质构造性质、规模分布范围及对矿床的影响破坏作用等情况。

三、槽探工程

垂直矿体走向、重要地质界线、构造线布署探槽工程;主要用于系统控制地表矿体的规模、产状、走向延长及重要地质界线,揭露物探高磁异常等。设计工作量8000m3。

四、钻探工程

26

19矿组矿区钻探设计工作量及施工顺序一览表表 表3—1

施工 顺序 勘探 线号 工程 编号 ZK35c05 ZK35c06 ZK35d02 ZK35d03 ZK35b05 ZK35b06 ZK35e03 ZK35e04 ZK3501 ZK3502 设计工作量 孔深 (m) 480 550 260 380550 650 300 400 130 280 3980 设计方位 (°) 158°00 158°00 158°00 158°00 158°00 158°00 158°00 158°00 158°00 158°00 设计倾角 (°) 85 85 85 85 85 85 85 85 85 85 设计目的 机动740米 1 35c 2 35c 3 35d 4 35d 5 35b 6 35b 7 35e 8 35e 9 35 10 35 合计

赵家沟矿区钻探设计工作量及施工顺序一览表表 表3—2

设计工作量 施工 顺序 勘探 线号 工程 编号 ZK002 ZK003 ZK302 ZK303 ZK502 ZK503 ZK702 ZK703 孔深 (m) 240 350 230 320240 330 250 350 2310 设计方位 (°) 158°00 158°00 158°00 158°00 158°00 158°00 158°00 158°00 设计倾角 (°) 85 85 85 85 85 85 85 85 设计目的 1 0 2 0 3 3 4 3 5 5 6 5 7 7 8 7 合计 趟子沟矿区钻探设计工作量及施工顺序一览表表 表3—3

设计工作量 施工 顺序 1 2 3 4 5 6 合计

勘探 线号 30 32 36 38 38 40 工程 编号 ZK3001 ZK3201 ZK3601 ZK3802 ZK3803 ZK4001 孔深 (m) 300 150 200 250330 200 1430 设计方位 (°) 15°00 15°00 15°00 15°00 15°00 15°00 27

设计倾角 (°) 80 80 80 80 80 80 设计目的

里岔沟矿区钻探设计工作量及施工顺序一览表表 表3—4

设计工作量 施工 顺序 1 2 3 合计 勘探 线号 0 1 3 工程 编号 ZK002 ZK103 ZK301 孔深 (m) 350 400 300 设计方位 (°) 200°00 200°00 200°00 设计倾角 (°) 85 85 85 设计目的 1050

上青沟矿区钻探设计工作量及施工顺序一览表表 表3—5

设计工作量 施工 顺序 1 2 勘探 线号 0 14 合计 工程 编号 ZK001 ZK1401 孔深 (m) 230 200 430 设计方位 (°) 158°00 158°00 设计倾角 (°) 85 85 设计目的

28

新建矿区钻探设计工作量及施工顺序一览表表 表3—6

顺序号 Ⅰ区 1 a 2 3 b 4 a 5 6 Ⅱ区 1 2 3 4 2 5 6 7 8 9 Ⅲ区 1 2 合计 4 5 3 8 28 26 2803 ZK2601 线号 45工程号 设计孔深(m) 140 330 150 220 150 200 120 290 110 190 110 130 260 120 240 160 220 3140 设计钻孔方位(°) 150 150 150 150 150 320 320 320 320 320 320 320 320 320 350 350 钻孔倾角(°) 85 85 90 85 85 85 75 85 85 85 85 85 85 85 85 70 85 备注 ZK45a01 ZK45 4501 45ZK45b01 45ZK45a02 ZK1301 13 ZK1302 0 1 007 ZK006 ZK102 ZK202 ZK203 ZK401 ZK503 ZK301 ZK803 ZK ZK

29

赵家沟坡上矿区钻探设计工作量及施工顺序一览表

表3—7

设计工作量 施工 顺序 1 2 合计 勘探 线号 3 4 工程 编号 ZK301 ZK401 孔深 (m) 200 150 350 设计方位 (°) 128°00 128°00 设计倾角 (°) 85 85 设计目的

木通沟矿区钻探设计工作量及施工顺序一览表

表3—8

设计工作量 施工 顺序 1 勘探 线号 工程 编号 ZK7401 孔深 (m) 150 150 设计方位 (°) 120 设计倾角 (°) 85 设计目的 74 合计 由于本矿床矿体规模尚不十分清楚,随着工作进展,依据地质情况变化和投资情况,应及时调整工作部署,使之趋于合理。

第五节 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一、1:1万地质图填图 1、目的任务

目的是搞清区内成矿地质条件,地质构造特征及铁矿赋存规律,达到

30

预测和发现新矿体的目的,扩大矿区远景。

任务是基本查明矿区地层层序,含矿层位、时代,接触关系、岩石组合特征;基本查明和控制矿区主要褶皱与断裂构造的数量、性质、规模、产状、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基本查明矿区内岩体及岩脉分布及侵入时代,侧重研究与铁矿有关的地质体及围岩蚀变等地质现象,基本查明矿体、矿化体分布及产状特征。

2、填图方法及质量要求

此项工作以1:1万地形图为底图,采用编填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编填图中即要全面综合分析整理已有的地质资料,又要充分利用图幅内的天然露头,辅以必要的工程揭露。编填图的重点区是青白口系钓鱼台组分布区。野外工作主要以路线地质调查为主,观察路线布置采用穿越和追索相结合的方法,以穿越法为主,定点采用GPS定位,结合地形地物进行校正。同时充分利用矿区的1:2000地质图成果和槽探资料综合编制成图。要求填图地层单位划分到岩性段,宽度大于10m,长度大于50m地质体都应填在图上,对于宽度小于10m的矿体或有特殊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调查路线间距、点距采用有疏有密的原则,在矿化蚀变带、含矿层不同地质体界线及主要构造线要密,并且重点观测和描述,其它地段可放稀,并做简要记录。

二、1:2000地质填图工作 1、目的任务

目的是充分反映矿床地质特征,指导详查阶段工作部署,为达到详查工作的工程间距要求及储量类型要求而部署工程。

任务是较详细查明矿体数目、规模、产状,矿石质量、围岩、夹石等,较详细查明褶皱、断裂构造性质、规模、分布及其对矿床影响;较详细查明矿床内脉岩数量、规模、产状、岩性及对矿体的破坏作用。

2、填图方法及质量要求

填图方法是充分利用槽及钻孔取得的地质资料,结合路线地质调查成

31

果,综合编制而成。

质量要求:凡是在图上宽度大于1mm,长度大于5mm线状地质体都应表示,特殊意义地质体矿体、矿化蚀变带等因宽度小,无法表示者,应放大表示。矿体、破坏矿体的后期断裂构造,主要地质界线及岩石界线都应实测。图内所有各种勘探工程、主要地质观察点等,应以仪器测量定位。 三、槽探工作 1、目的任务

主要用于揭露、追索矿体、含矿层、主要地质界线、构造线等;为进一步布置工程提供依据。

2、布置原则

垂直地层、主要构造线、含矿层、矿体走向或沿勘探线剖面布置。 3、质量要求

探槽应尽可能挖直,底宽不得小于0.80m,槽口一般不大于2.00m,两壁坡度60°~80°,探槽尽量揭露出新鲜岩石,风化基岩应掘进0.30m~0.50m,半风化岩石应掘进0.20m,矿体及主要地质现象应加深施工,搞清产状,达到可以采样为止,为保证施工安全,对于超深探槽,应采取阶梯式断面施工。

4、工程编录及技术要求

工程验收后,及时进行地质编录。编录前要对揭露的地质现象进行观察研究,以达到认识统一,编录内容一致。具体编录应按统一图式、图例及岩石统一分类命名细则进行,素描图要求画一壁一底,比例尺1:100,槽壁按实际形态绘制,槽底采用水平投影法取平均宽,按规则形态绘制。当探槽较长,坡度较陡时,可分段素描。编录由左向右,东西向绘北壁,南北向绘东壁,北东向绘北西壁,北西壁绘北东壁。在探槽素描图上,槽壁与槽底之间应留宽度不小于1cm间隔,以便注记。探槽端点和拐点,矿体底板和重要构造线位置应测坐标和高程。特殊地质现象应做放大素描图。地质观察和编录必须认真、细致、全面、准确。文字记录力求做到重点突

32

出,层次分明,字体工整。文图尽量做到整洁美观。

计划投入槽探工作量5000m3。 四、钻探工作 1、目的任务

查明矿体深部情况,探求资源储量,为矿山建设开采提供地质依据。设计工作量11920m。

2、布置原则

应在勘探线上布置钻探工程,特殊情况偏线距离不超过5m,勘探线方位新建矿区135°、119°、140°、131°132°、170;木通沟铁矿区25°;趟子沟铁矿区15°、180°。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工程间距100m×50m。

3、质量要求

严格按照钻探工程六项指标进行。

⑴钻孔开孔位置、倾角都要符合地质设计的规定。钻孔结构最小口径不能小于66mm。

⑵岩心采取率要求70%以上,矿心、含矿层及顶底板5m采取率要求85%以上,低于上述要求,必须采取补救措施。

⑶每百米和终孔各校正孔深一次,矿体底板,处理事故各加测一次,要求用钢尺丈量。允许孔深误差千分之一。

⑷每百米和终孔测量钻孔顶角和方位角各一次,矿体底板加测一次,每百米不能超过2°。

⑸简易水观测:动水位按回次进行观测,提钻后,下钻前各测一次水位及冲洗液消耗量,钻进过程中遇到涌水、溶洞、坍塌、掉块及钻具掉落时应及时记录深度和情况,终孔测稳定水位。涌水孔对水头高度及涌水量进行观测,漏水孔测冲洗液漏失量。

⑹残留岩矿心要记准,残留矿心大于0.5m须特取,发现不进尺立即提钻。不准吊打岩矿心,严防岩矿心颠倒混乱。

⑺原始报表及岩矿心整理:要求记录准确、齐全、清洁、清楚。取上

33

来的岩矿心要及时洗净、装箱、准确丈量。凡长度大于5cm和少数长度虽小于5cm,但仍完整的岩矿心均应统一编号,岩心箱注明孔号、箱号、岩心票填写齐全。

⑻按设计封孔,做好封孔记录,对质量及时检查,孔口埋水泥桩做标志。

封孔原则:⑴完工钻孔均需封孔口3m及风化裂隙带下部5m;⑵矿体内或矿体边缘无矿钻孔封闭含水层;⑶见矿钻孔封闭含水层、矿体及其上下各5m。

⑼岩矿心由井队及时押运下山入库,地质人员协助。 4、钻探地质编录及技术要求

参照执行“原始地质编录规范”要求准确分层,重点对矿层、顶底板岩层及构造详细描述,编录格式要统一。

五、化学样品的采集、加工、化验 1、样品采集 ⑴刻槽样品采集

对探槽、采坑底面采用刻槽法,在矿体和含矿层上进行刻槽采取。样品应尽量垂直矿体走向,按不同矿石类型、品级分段连续采取。脉岩、夹石需单独采样。样槽布置要有充分代表性,避免人为的富集和贫化。采样断面规格采用5cm×3cm,样长一般为1m,大于样长一半者需单采一个样,若长度小于样长一半者,则与相邻样品合为一个样。

探槽刻槽样品布于槽底或其一壁;样槽位于槽底,可在槽底中线或槽壁与槽底交线处采取。采坑刻槽样品位于坑底。

采样前需将凸凹不平的槽底凿平或呈斜坡。采取时围好围布,铺好垫布,按布置的样长和规格进行采取,刻取后进行编号装袋。用样板检查合格后,方可离开现场。

样品整理时,及时称重登记晒干,用重量法检查采样质量,样品实际重量和理论重量相对误差小于20%为合格,不合格者应立即补采或重采。

34

计划样品数量240件。 ⑵岩矿心样品采集

钻孔岩矿心采用1/2劈切法,按不同矿石品级、类型分段连续采取,样长与刻槽样相同,夹石和围岩要单独采样。遇到不同回次的矿心直径不同和采取率相差较大的情况下,应分别采取。采取时按矿心纵轴分成两半,一半作为送往化验室样品,一半保存,保存部分岩矿心长度大于5cm者应编号,送样重量与保留重量比不得超过20%。

计划样品数量1350件。 2、样品加工

⑴加工要求:样品加工全过程中样品重量总损失率不得大于5%,样品缩分误差不得大于3%。

⑵分步缩分加工:分析样品的制备按切乔特公式(Q=kd2)进行缩分。样品k值选用0.2。

3、化验分析

⑴基本分析:主要用以查明矿石中有用组分的含量,是圈定矿体、划分矿石类型及资源储量估算的主要依据。

基本分析项目:TFe。 计划数量1590个。

⑵化学全分析:是在光谱全分析和岩矿鉴定的基础上进行。用以查定各种矿石类型中主要元素及其它组分的含量,以确定矿石性质和特点。每种矿石类型计划做3件。全分析的结果总和要求在99.3%~100.7%范围以内。

⑶组合分析:是为了系统了解矿石综合回收利用伴生有用组份、有害组份、造渣组分含量,分析项目可根据光谱全分析、化学分析结果而定,根据前其工作资料初步确定为Cw、Pb、Zn、Ni、As、Aw、Mn、TiO2、S、P、SiO2、Al2O3、CaO、MgO等。

计划数量3件。

35

⑷物相分析:物相分析矿石内各种铁元素物相赋存状态、含量和分配率,从基本分析副样中提取,物相分析项目为磁性铁(mFe)、硅酸铁(SiFe)、 碳酸铁(CFe)、硫化铁(SFe)、赤褐铁(OFe)、 全铁(TFe) 的含量。

计划数量3件。

⑸化学分析质量检查:内部检查是检查基本分析的偶然误差,外检是检查基本分析的系统误差。内外检样品分期分批从基本分析副样提取,内检样品数量占基本分析样品的10%。外检样品编号码委托通化实验室送外部检查,数量占基本分析样品的5%。

计划内检样品60件,外检样品40件。 4、岩矿鉴定样品

计划采集样30件(光15件、薄片15件),确定岩石分类命名、矿物成分及其含量。

六、水、工、环地质工作

为了初步查明矿区、矿床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矿床充水因素,预测矿坑涌水量,评述矿床环境地质等问题,满足矿床详查阶段工作要求,需开展下述工作。

1、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

1:1万矿区和1:2000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工作,主要对矿区的大小河流、泉井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对可溶岩裸露地段进行岩溶调查。对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的富水性及化学类型作初步评价。

环境地质调查:主要是收集本区地震、泥石流、滑坡、岩溶等自然地质灾害的有关资料,分析其对矿山生产的影响;预测矿山开采对本区环境、生态可能产生的影响;基本查明岩石、矿石和地下水中对人体有害的元素、放射性及其它有害气体的成分、含量等,提出对人体有无危害的初步评价意见。

2、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及岩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

所有设计施工的全部钻孔要进行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和岩心水文地质、

36

工程地质编录。

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要按时观测,项目齐全,数据准确,资料完整,其内容为观测提钻后和下钻前的钻孔动水位,冲洗液消耗量,坍塌掉块、钻具突然陷落及涌水,漏水现象。钻孔涌水应立即观测涌水和水压;钻孔漏水应观测冲洗液的漏失量;终孔观测其稳定水位。

岩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在地质编录的基础上,对岩心进行观察描述。其内容为描述岩石破碎程度、破碎类型,岩石完整程度;描述断裂面特征、节理、裂隙、岩溶发育程度,岩溶现象的形态特征,联通性、孔洞大小,充填物性质及充填程度,必要时测定岩溶率;确定裂隙、岩溶发育下限与地下水活动有关的现象;划分风化带与含水段等。

通过钻孔简单水文观测及岩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确定含水层的分布、厚度、埋藏深度,判断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为评价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提供依据。

3、长期动态观测

主要对河流、泉、井,按月进行流量、气温、水温实测,水质按丰水、平水、枯水期取样作全分析。

4、岩矿石力学性能试验样品采集与水质全分析 ⑴岩矿石力学性能试验样品采集与试验

岩矿石力学性能试验样品采样目的,是测定岩石、矿石和矿体顶底板围岩的力学性能,为研究矿床开采条件提供资料。

样品采自矿体及顶底板围岩中,样品规格不小于5cm×5cm×5cm,测试内容按规范要求。

⑵水质全分析样品采集

从矿区的溪流、涌水孔、井、泉中采集,以了解水源的质量,按不同岩性选取有代表性水样进行全分析,内容按规范要求进行。

化验工作由通化实验站承担。

水、工、环地质工作设计工作量见表3-9。

37

水、工、环地质工作设计工作量一览表

表3-9 项 目 矿区水文地质调查 环境地质调查 矿床水文地质调查 矿床工程地质调查 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 河水长期观测 泉水长期观测 水质全分析样 岩石力学性能试验样品 收集气象资料 单 位 km2 km2 km2 km2 孔 孔 处 处 件 组 年 工作量 33.61 33.61 8.50 3.00 50 50 3 3 3 3 2003~2005 备 注 1:1万 1:1万 1:2000 1:2000 矿体直接围岩 白山市气象局 七、地形测量及工程测量 1、地形测量

为满足详查工作的需要矿区需测制1:2000正规地形图1km2。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统,按三度带投影计算坐标,高程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具体施测方法和精度要求按地质矿产测量规范执行。

2、地质工程测量

地质工程测量主要有钻孔、槽探、勘探线地质剖面的施测。 ⑴钻孔定位测量

钻孔的布设采用GPS布置钻孔位置,实地应打桩编号,并牢固设置十字校正桩,按要求测定其平面坐标和高程,限差应与地形图的地物和等高线相适应。

38

⑵探槽的测定

采用GPS测定,平面位置、高程、限差应与地形图的地物和等高线相适应。并按地质需要展绘工程平面图。

⑶勘探线剖面测量

勘探线采用野外实测,方位及长度已确定。剖面端点应埋设标石,剖面控制点,剖面端点,坐标及高程展绘精度应符合规范要求。

地形测量及工程测量工作量详见表3-10。

地形测量及工程测量设计工作量一览表

表3-10

项 目 地形图测量 钻孔定位测量 槽探工程测量 勘探线剖面测量 工程平面图 单 位 km2 孔 m km km2 工作量 3.00 50 8000 11 3.00 备 注

第四章 经费预算

项目勘查费预算,依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2010年试用)》项目经费预算标准中工程单价标准,预算该项目勘查经费1158.99万元。详见经费预算表。

3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df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