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版《古代汉语》常用词

更新时间:2024-06-19 08:3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代汉语》常用词

常用词(一) 60字

言语谓访请召报告谏讨 反复舍次如 驰骤侵袭奔亡逐及执免 享荐 圆虞 克堪有无 昭穆 勤乏 乱整 两贰

兵车甲介卒乘 君帅姑女 族党雠 河防城池田馆 1.【言】

(一)动词。说话,说。论语乡党:“食不语,寝不~。”左传成公二年:“岂敢~病?”引申为谈问题,对某事表示意见。左传僖公四年:“楚子使与师~曰。”战国策赵策三:有某人“说道”,“谓”等於“说”,“道”等於“曰”。“谓”

“曰”与“言”“语”分别更大,因为“谓”“曰”后面必须有引语(这里指的是“谓”的第一义),“言”“语”后面不一定有引语。 4.【访】

(一)咨询。尚书洪范:“王~于箕子。”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诸蹇叔。”注意:上古汉语的“访”,是咨询的意思,不可误会为探望。“王访于箕子”,是说周武王向箕子咨询关於“天道”的意见。“穆公访诸蹇叔”,是说秦穆公向蹇叔咨访关於袭击郑国的意见。都不是简单的拜访。“访”的直接宾语是事,不是人。所以第一例中有“于”字,表示箕子是间接宾语;第二例中有“诸”字,它是“之於”的合“胜也何敢~事?”(胜:赵胜。平原君自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自少时学兵法、~兵事。” (二)名词。话,言论。论语公冶长:“听其~而观其行。”引申为一句话为一言。论语为政:“诗三百,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三百:诗经三百篇。)又一个字为一言。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又如“五~诗”,“七~诗”。 2.【语】

(一)动词。谈话。论语乡党:“食不~,寝不言。”李白夜宿山寺诗:“不敢高声~,恐惊天上人。” (二)读yù。告诉。左传隐公元年:“公~之故,且告之悔。”论语阳货:“居!吾~女。”(居:坐下。女:你。) (三)名词。言论,话。论语季氏:“吾闻其~矣,未见其人也。”

(四)谚语,俗话。谷梁传僖公二年:“~曰:’唇亡则齿寒’。”后汉书黄琼传:“常闻~曰:’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

[辨]言,语。在古代汉语里,“言”是自动地跟人说话,“语”则是指回答别人的问话,或是和人谈论一件事情,两者区别很清楚。如左传僖公三十年:“佚之狐言於郑伯曰”,这是佚之狐主动向郑伯进言,宣公二年的“叹而言曰”,是自动地慨叹,成公二年的“岂敢言病”,“言病”也是说自动说出自己受伤。这些地方的“言”都不能换成“语”。“言”“语”用作及物动词时,分别更是明显。“言”一般只能带指事物的宾语(言病,言事),如果指人,也只能他指,不能指谈话的对方。“语”既能带指事物的宾语,例如庄子在宥:“又奚足以语至道”,带指人的宾语时,可以指称谈话的对方,例如论语阳货:“吾语女”,还可以带双宾语,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庄子在宥:“吾语女至道。”总之,“语”字的“告诉”这一意义,是“言”字所不具备的。“谚语”一义,更是“言”所没有的。 3.【谓】

(一)对〔某人〕说。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公使~之曰。”论语公冶长:“子~子贡曰。”

(二)叫,叫做,认为。诗经王风葛藟:“~他人父。”论语阳货:“怀其宝而迷其邦,可~仁乎?”引申为指称,意指。左传隐公元年:“其是之~乎!”又宣公二年:“其我之~矣!”

(三)评论〔人物〕。论语公冶长:“子~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论语里仁:“子~韶尽美矣,未尽善也。”(韶:舜时的音乐名。) (四)通“为”。左传僖公五年:“一之~甚,其可再乎?”〔以~〕以为。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某则以~受命於人主,议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不为侵官。” [辨]谓,曰。“谓”是“说”的意思,后面有引语,但不与引语紧接;“曰”字后面紧跟着就是引语。小说里常音,“之”指袭郑这件事。 (二)拜访(后起义)。孟浩然《访袁拾遗不遇》诗:“洛阳~才子,江岭作流人。”(江岭:江西庾岭。)引申为探寻[古迹,名胜]。王勃滕王阁序:“~风景於崇阿。”苏轼石钟山记:“至唐李渤始~其遗踪。” (三)查访,侦查(晚起义)。方苞狱中杂记:“又九门提督所~缉纠结,皆归刑部。” 5.【请】

请,请求。左传隐公元年:“亟~於武公”。注意:“请”字后面带动词时,有两种不同的意义。第一种是请你做某事。左传隐公元年:“则~除之。”第二种是请你允许我做某事,“请”后动词表示我的行为。左传隐公元年:“臣~事之。”在上古汉语里,第二种情况比较常见。左传宣公二年:“会~先。”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战,~以战喻。”引申为请求给予,后面跟着的是名词。左传隐公元年:“为之~制。”论语雍也:“冉子为其母~粟。” 6.【召】

呼唤,特指上对下的呼唤。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於东门之外。”引申为招致,导致。荀子劝学篇:“故言有~祸也,行有招辱也。” [辨]召,招。用口叫人来为“召”,用手招人来为“招”。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7.【报】

(一)断狱,判决罪人。韩非子五蠹:“~而罪之。”汉书张汤传:“传爰书,讯鞫论~。”(爰书:录有犯人口供的判决文书。鞫:详尽审问。)

(二)受了别人的东西以后,还送给他东西以为回答。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之以琼琚。”引申为回答别人的恩惠或仇恨,即报恩或报仇。左传成公三年:“无怨无德,不知所~。”又引申为天对人的善恶的报复。荀子宥坐:“为善者天~之以福,为不善者天~之以祸。”

(三)奉命办事完毕,回来报告。战国策齐策四:“庙成,还~孟尝君曰。”

(四)给回信,答覆。司马迁报任安书:“阙然久不~,幸勿为过。” 8.【告】

(一)告诉。左传隐公元年:“且~之悔。”特指以大事报告祖宗或上帝。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庙。” (二)规劝,旧读入声,读如梏gù。此义一般只用於“忠告”。论语颜渊:“忠~而善道之。” [辨](1)报,告。“报”字一般用於复命,“告”字用於告诉,所以它们的差别颇大。(2)告,语。在“告诉”的意义上,“告”与“语”是同义词,但对上就只能用“告”,不能用“语”。(3)告,诰。“告”与“诰”同音同义,后来分化了:告上为“告”,告下为“诰”。 9.【谏】

用言语纠正君父或尊长的过失叫做谏。左传宣公二年:

“宣子骤~。”论语里仁:“事父母几~。”(几:不显露,暗地里。)

10.【讨】

(一)研究。论语宪问:“世叔~论之。”(讨:研究。论:评论。)引申为治理。左传宣公十二年:“其君无日不~国人而训之。”

(二)声讨。左传宣公二年:“亡不越竟,反不~贼。”引申为征伐,征讨。左传隐公九年:“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之。伐宋。”又十年:“以王命~不庭,不贪其土。”(不庭:不来朝见。) 11.【反】

(一)翻转,颠倒。诗经周南关雎:“辗转~侧。”孟子公孙丑上:“以齐王,由~手也。”引申为相反,对立。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是。”又为反而, (一)往,到??去。左传僖公四年:“楚子使屈完~师。”又成分十三年:“文公~齐,惠公~秦。” (二)像。诗经卫风淇奥:“~切~磋,~琢~磨。”史记项羽本纪:“猛~虎,很~羊。”引申为依照。柳宗元三戒:“犬皆~人意。”[不如]不及,比不上。左传僖公三十年:“臣之壮也,犹不~人。”战国策齐策一:“自以为不~。” (三)形容词词尾。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也(很严肃的样子),夭夭~也(很舒服的样子)。” (四)如果。论语先进:“~或知尔,则何以哉?”孟子梁惠王上:“王~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五)连词。或。论语先进:“方六七十,~五六十。”又:“宗庙之事,~会同。” 16.【驰】

(一)马快跑。左传宣公十二年:“遂疾进师,车~卒反倒。诗经邶风谷风:“~以我为雠。” (二)造反,叛乱。史记项羽本纪:“日夜望将军至,岂敢~乎?”

(三)回来。左传宣公二年:“~不讨贼。”孟子梁惠王下:“比其~也,则冻馁其妻子。”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返”。引申为退还,归还。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受餐~璧。”(餐:同“餐”。)孟子梁惠王下:“王速出令,~其旄倪。”(旄:通“耄”,老人。倪:小孩。)又为反省。孟子公孙丑上:“自~而不缩。”(缩:直。不缩:没有理。) 12.【复】

(一)动词。回来,回去。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又宣公二年:“宣子未出山而~。”注意:“复”是“往”的反面,所以说“往~”。“复”又与“反”是同义词(都是“回来”),所以说“反~”。“复”与“来”意义也相近,所以又说“来~”。引申为回复,报复。孟子梁惠王上:“有~於王者曰。”又滕文公下:“为匹夫匹妇~雠也。”又为还原。伪古文尚书咸有一德:“伊尹既~政厥辟。”(辟:君。厥辟:他的君。指太甲。)后代有“~辟”,“~位”。 (二)副词。再,又。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假道於虞以伐虢。”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驰,~斩汉一都尉。”又淮阴侯列传:“水上军开入之,~疾战。”注意:在这种意义上,古代说“复”,不说“再”。

[辨]反,复。在“回来”这个意义上,这两个字是同义词,没有什么差别。但“反”用得更广泛些。 13.【舍】

(一)宾馆,招待所。庄子说剑:“夫子休就~。”(请您休息,住在宾馆里。)引申为房舍。

(二)住一夜。特指行军或狩猎的临时住宿。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又宣公二年:“宣子田於首山,~于翳桑。”

(三)军行三十里为一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其辟(避)君三~。”又二十五年:“退一~而原降。”(原:周邑。) (四)放弃,不要,不取。这种意义后来写作“舍”(shě)。左传隐公元年:“食~肉”。又宣公二年:“食之,~其半”。又僖公三十年:“若~郑以为东道主。”引申为释放。孟子梁惠王上:“~之,吾不忍其觳觫。”又万章上:“始~之,圉圉焉。”今仍简化为“舍”。 14.【次】

(一)依顺序排列。左传成公三年:“~及於事。”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皆~当行。”注意:古代“次”不用作量词。引申为次第在后的,等级较差的。司马迁报任安书:“太上不辱先,其~不辱身。”又:“~之又不能拾遗补阙。” (二)临时驻扎。左传僖公四年:“师进,~於陉。”又:“师退~於召陵。”引申为外出旅行停留。穆天子传卷五:“仲秋甲戌,天子东游,~于雀梁。” 15.【如】 奔。”(马驾车快跑,士卒飞奔。)庄子秋水:“骐骥骅骝,一日而~千里。”特指驱马追击敌军。左传庄公十年:“公将~之。”又成公二年:“不介马而~之。”又为打马使快跑。孟子滕文公上:“好~马试剑。”汉书周亚夫传:“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入。”引申为疾行。成语有“风~电掣。”

(二)传播,流布。韩诗外传:“名声~於后世。”孟浩然春燕诗:“英名日四~。”

(三)向往,奔向。隋书史祥传:“身在边隅,情~魏阙。”(魏阙:也叫象魏。皇帝所居的宫阙。)

[辨]驰,驱。二者是同义词,都有马快跑和赶马快跑的意思。如诗经鄘风载驰“载驰载驱”都是马快跑,大雅板“无敢驰驱”则都是使快跑(意为放纵)。但后来“驰”字主要沿着“快跑”这个意思发展下去,所以引申出“疾行”(如“风驰电掣”)、“流布”(如“名驰宇宙”)等意义。“驱”则着重向“使快跑”的意思方面发展,所以逐渐引申出“策驱”、“驱使”“驱逐”和“驱除”等用法来。二者有了明显的区别。

17.【骤】

(一)马跑。诗经小雅四牡:“载~骎骎。”(骎骎qīnqīn,马快跑的样子。)引申为快速。老子二十三章:“~雨不终日。”

(二)屡次。左传宣公二年:“宣子~谏。” 18.【侵】

进攻,特指没有钟鼓的进攻。左传僖公四年:“齐侯以诸侯之师~蔡。”引申为冒犯。国语楚语下:“无相~渎。”又为侵夺,欺凌。孟子梁惠王下:“狄人~之。”史记游侠列传序:“豪暴~凌孤弱。” 19.【袭】

(一)衣一套叫一袭。汉书昭帝纪:“赐衣被一~。” (二)重叠。楚辞怀沙:“重仁~义兮。”引申为重复,因袭,沿用。史记秦始皇本纪:“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后汉书宦者传论:“汉兴,仍~秦制。”又为继承[封爵,职位]。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汉高祖之起,曹参以功封平阳侯,世~爵土。”

(三)乘人不备而进攻。左传隐公元年:“缮甲兵,具卒乘,将~郑。”又僖公三十二年:“劳师以~远。”[辨]侵,袭,伐。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伐”是正式的战争,所以有钟鼓,而且进攻的国家总要找一些“声讨”的理由,如“包茅不入”、“无礼”、“贰於楚”等(参看第六单元“伐”字条)。“侵”就不需要任何理由,只是“不宣而战”。“侵”与“伐”是不同的,所以左传僖公四年说:“侵蔡,遂伐楚。”“袭”比“侵”更富於秘密性质,只是偷偷地进攻,所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说:“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0.【奔】

(一)跑。庄子田子方:“夫子~逸绝尘。”特指战败逃跑。论语雍也:“~而殿。”(殿:在后面。) (二)逃亡[到外国]。左传庄公八年:“[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出~莒。”(莒jǔ:国名。)又僖公四年:“重耳~蒲,夷吾~屈。”(重耳,夷吾:都是晋献公的儿子。蒲,屈:都是地名。)引申为逃走[到某地]。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得间~真州。”(得间jiàn:找机会。)

(三)男女相悦,不依旧礼教的规定而自相结合。诗经王风大车:“岂不尔思,畏子不~。”周礼地官媒氏:“~者不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君夜亡~相如。” 21.【亡】

(一)逃跑。左传宣公二年:“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也。”孟子梁惠王下:“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也。”官]。尚书盘庚下:“邦伯师长百~事之人,尚皆隐哉。”(邦

伯,师长:指诸侯公卿。隐:痛苦。)(3)服务的人。用於对人的尊称。不直称他本人,而以他左右服务者来替代。左传僖公三十年:“敢以烦~事。”杨修答临淄侯笺:“又尝亲见~事握牍持笔,有所造作。”(牍:木简。) (三)志向相同的朋友。礼记曲礼上:“~友称其仁也。”又:“见父之~,不谓之进不敢进。”[父~]父亲的至交。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怡然敬父~,问我来何方。” 25.【免】

(一)脱身,使脱身。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其君。”引申为释放。左传成公二年:“乃~之。”又为脱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胄入狄师。” (二)罢免(后起义)。汉书文帝纪:“遂~丞相勃,遣特指出奔,逃到外国去。左传宣公二年:“~不越竟。”引申为失掉(让它跑掉)。战国策楚策四:“~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二)灭亡。跟“存”相对。左传僖公三十年:“然郑~,子亦有不利焉。”战国策魏策四:“且秦灭韩~魏。” (三)死。跟“存”相对。论语雍也:“~之!命矣夫!” (四)读wú。通“无”。论语雍也,“今也则~。”又颜渊:“人皆有兄弟,我独~。” 22.【逐】

(一)追赶,追捕,追回来。尚书费誓:“臣妾逋逃,无敢越~。”(越逐:指越过军垒去追捕。)易经睽(kuí)卦:“丧马勿~。”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之。”用於抽象意义,表示追求。韩非子难一:“以有尽~无已。” (二)追击。左传庄公十年:“遂~齐师。”又成公二年:“齐师败绩,~之。” 注意:(一)(二)两个义项都不能解作“驱逐”。因为(一)像逐马、逐鹿,都是追回来的意思,并非把它赶走;(二)像逐齐师,更不是把敌军赶走,追击是为了杀伤和擒获。

(三)[把别人]赶出去。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以戈~子犯。”(子犯:人名,即狐偃。)引申为驱逐,放逐。史记李斯列传:“非秦者去,为客者~。”又管晏列传:“三仕三见~。”(见:被。)楚辞哀郢。“信非吾罪而弃~兮。”[~臣][~客]被贬谪的官。宋之问途中寒食诗:“南溟作~臣。”杜甫梦李白诗:“~客无消息。”

[辨]追,逐。二字一般用起来没有分别。试比较左传桓公六年:“请追楚师”与庄公十年:“遂逐齐师”。但是,“放逐”的意义不能说成“追”。而“挽回”的意义又只能说成“追”(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不能说成“逐”。

23.【及】

(一)追赶上。左传成公二年:“故不能推车而~。”引申为达到。左传隐公元年:“若阙地~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又成公二年:“将~华泉。”引申为到那个时候。左传成公二年:“病未~死。”为趁这个时候。战国策赵策四:“愿~未填沟壑而托之。”又引申为品行赶得上。论语公治长:“非尔所~也。”又引申为涉及,发生关系。论语卫灵公:“言不~义。”

(二)与。用为连词。左传隐公元年:“生庄公~共叔段。”又用为介词。左传僖公四年:“屈完~诸侯盟。” 24.【执】

(一)捉拿,拘捕,擒获。左传僖公五年:“遂袭虞,灭之,~虞公。”

(二)拿着。论语述而:“虽~鞭之士,吾亦为之。”引申为掌握。论语季氏:“陪臣~国命,三世希不失矣。”[~事](1)任事。论语子路:“居处恭,~事敬。”(2)主事[的就国。”

26.【享】

把食物献给鬼神。周易随卦:“王用~于西山。”尚书盘庚上:“兹予大~于先王。”左传僖公五年:“吾~祀丰絜,神必据我。”引申为鬼神享受祭品。孝经孝治:“祭则鬼~之。”再引申为人享受福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而~其生禄。” 27.【荐】(荐)

(一)兽所吃的草。庄子齐物论:“麋鹿食~。”汉书终军传:“随畜~居。”(荐居:依水草而居,无常处。) (二)草席。楚辞九叹逢纷:“薜荔饰而陆离~兮,鱼鳞衣而白蜺裳。”(陆离:美玉。)曹植九咏:“茵~兮兰席。”又动词。垫在下面。贾谊吊屈原赋:“章甫~履。”

(三)向鬼神进献物品,特指无牲的祭祀。左传隐公三年:“可~於鬼神。”又僖公五年:“而明德以~馨香,神其吐之乎?”又为一般的祭献,奉献,进献。论语乡党:“君赐腥,必熟而~之。”(腥:生肉。)又引申为向君主进献或推举贤才。孟子万章上:“尧~舜於天。”汉书隽不疑传:“[暴]胜之遂表~不疑。”(暴胜之:人名。)

[辨]荐,祭。二字在祭的意义上为同义词。细分则无牲而祭曰荐,荐而加牲曰祭(谷梁传桓公八年注)。左传僖公五年:“而明德以荐馨香,”馨香指的是黍稷之类(礼记郊特牲注:“馨香谓黍稷”)。后世荐祭不再区别。 28.【图】

(一)考虑,反复考虑。左传僖公三十年:“阙秦以利晋,唯君~之。”又成公三年:“二国~其社稷。”“不图”,想不到。论语述而:“不~为乐之至於斯也。”引申为设法对付。左传隐公元年:“无使滋蔓,蔓难~也。”汉书高帝纪:“羽可~。”(羽:项羽。) (二)图书。论语子罕:“凤鸟不至,河不出~。”(这里的“图”指的是八卦图。传说伏义氏据以书成八卦。)引申为地图,图表。史记萧相国世家:“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书藏之。”又:“以何具得秦~书也。”(何:指萧何。)按,“图书”原是两个词,图是地图,史记刺客列传:“图穷而匕首见。”书是户口册及其他书籍。 29.【虞】

(一)意料。左传僖公四年:“不~君之涉吾地也。”〔不虞〕意料不到的事。(多指坏的。)诗经大雅抑:“用戒不~。”(戒:警戒,戒备。)

(二)欺骗。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 30.【克】

(一)战胜,攻破。左传隐公元年:“郑伯~段于鄢。”又僖公四年:“以此攻城,何城不~?”引申为克服。论语颜渊:“~己复礼为仁。”(依朱熹说:克,胜;己,身之私欲。克己,等於说克服自己的私欲。) (二)能。诗经大雅荡:“靡不有初,鲜~有终。”左传宣公二年引此文。

31.【堪】

经得起。受得住。左传隐公元年:“君将不~。”又:“国不~贰。”论语雍也:“人不~其忧。”引申为可。杜甫房兵曹胡马诗:“所向无空阔,真~托死生。”又解闷诗:“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传。”注意:上古汉语的“堪”字是一般动词,常带宾语;后代用作助动词,放在动词的前面。

32.【有】

(一)有。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母”。特指领有,占有。孟子公孙丑上:“武丁朝诸侯,~天下。”又特指具有某种美德。左传襄公三年:“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焉。”(祁奚有此美德。) (二)通“又”。一般用於称数法。“有”字放在两位数的中间。论语为政:“吾十~五而志於学。”孟子万章上:“舜相尧二十~八载。”甚至可以用两个“有”字。尚书尧典:“期三百~六旬~六日。”(一周年是三百六十六日。)“余”字前面,也常常加“有”字。战国策齐策一:“邹忌修八尺~余。”孟子尽心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余岁。”这是上古称数法的特点。

(三)名词词头。尚书皋陶谟:“何迁乎~苗。”又:“亮采~邦。”又用於有些形容词前。诗经邶风击鼓:“不我以归,忧心~忡。”[有司]掌管某方面事物的官吏。史记廉颇兰相如列传:“召~司案图。” 33.【无】

(一)动词。没有。诗经豳风七月:“~衣~褐,何以卒岁。”左传成公三年:“~怨~德,不知所报。”字又写作“无”。“无”字也表示“无论”、“不论”。李斯谏逐客书:“是以地~四方,民~异国。”这种用法常放在一对反义词的前面。汉书高后纪:“~少长,皆斩之。”又田儋传:“政事~巨细,皆决于横。”(横:田横。)也可以用两个“无”字。韩愈师说:“是故~贵~贱,~长~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乃]副词。表示委婉语气。等於说“只怕”,“恐怕”。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师劳力竭,远主备之,~乃不可乎?”论语季氏:“求!~乃尔是过与?”(求:冉求。) (二)副词。放在动词前面,表示禁止。尚书盘庚上:“汝~侮老成人。”左传隐公元年:“~使滋蔓。”这个意义也写作“毋”。史记项羽本纪:“毋妄言,族矣!”引申为否定副词,义近於“不”,用来否定不该做的事。论语学而:“君子食~求饱,居~求安。”又公治长:“愿~伐善,~施劳。”战国策楚策一:“子~敢食我也。”也写作“毋”。史记张仪列传:“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 [辨]无,不。“无”是动词(指其第一义),它所否定的是名词;“不”是副词,它所否定的是形容词和动词。因此,“无”字後面的形容词和动词往往带名词性,如“无上”,“无穷”,“无畏”;“不”字后面的名词则带动词性,如“不君”,“不臣”,“不国”。上古时代,“无”字有时有“不”的意思,“不”字却没有“无”的意思。后来“无”和“不”的分别就更清楚了。 34.【昭】

(一)明亮。诗经大雅抑:“昊天孔~。”(昊天:上天:孔:甚。)又动词。显示,使彰明。左传桓公二年:“是以清庙茅屋??~其俭也。”

(二)宗庙的次序,始祖庙居中,左为昭,右为穆。天子七庙,始祖庙之外,有三昭三穆。诸侯五庙,有二昭二穆。大夫三庙,一昭一穆。父为昭,则子为穆;父为穆,则子为昭。左传僖公五年:“大伯、虞仲,大王之~也。”(大伯、虞仲是大王的儿子,所以说“大王之~也。”) 35.【穆】

(一)和。诗经大雅烝民:“~如清风。”成语有“和~”、“雍~”、“安~”。在这个意义上,“穆”与“睦”差不多。 (二)敬。尚书金縢:“我其为王~卜。”双音词有“肃~”。

[~~]肃敬的样子。礼记曲礼下:“天子~~。” (三)宗庙的次序,跟“昭”相对。左传僖公五年:“虢仲、虢叔,王季之~也。”(王季是大王的儿子,是昭,而昭的儿子是穆。) 36.【勤】

(一)疲劳,辛苦。跟“逸”相对。论语微子:“四体不~,五谷不分。”孟子滕文公上:“将终岁~动。”庄子天下:“其生也~。”

(二)努力工作,不偷懒,跟“怠”,“惰”相对。尚书梓材:“先王既~用明德。”伪古文尚书蔡仲之命:“克~无怠。”

[辨]勤,劳。“勤”与“劳”是同义词,所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前面说“劳师以袭远”,后面说“勤而无所”,“劳”与“勤”是前后呼应的。“勤民”是“使民辛苦”,例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这个意义,后来可以说成“劳民”。“勤民”另一意义是“为民辛苦”,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非神败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实自败也”,这个意义不能说成“劳民”。 37.【乏】

缺少,特指食用的缺少。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供其~困。”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又动词。缺乏。左传桓公六年:“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主。”注意:“疲乏”是后起的意义。 38.【乱】 (一)没有秩序,跟“整”相对。左传僖公三十年:“以~易整,不武。”特指政治上没有秩序,跟治相对。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引申为扰乱,破坏。论语微子:“欲絜其身而~大伦。” (二)乐曲的末章。论语泰伯:“关雎之~。”辞赋的结束语也叫~。楚辞哀郢:“~曰??”。 39.【整】

整齐,有秩序。跟“乱”相对。左传僖公三十年:“以乱易~,不武。”又动词。整顿。左传宣公十二年:“子姑~军而经武乎!” 40.【两】

(一)数词。成对的两个,双方。庄子秋水:“~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涘:岸。)又让王:“~臂重於天下也,身亦重於~臂。”左传成公二年:“且惧奔辟,而忝~君。”荀子劝学:“事~君者不容。”双音词有“~手”、“~翼”、“~庑”、“~京”、“~端”、“~造”、“~袖”等。引申为二。杜甫南邻诗:“野航恰受~三人。”

(二)数词用作状语。双方施行同一行为,或遭受同一行为。左传成公三年:“~释纍囚以成其好。”荀子劝学:“目不能~视而明,耳不能~听而聪。”现代成语有“~全其美”,“~败俱伤”等。

(三)量词。成双才起作用的东西,或以双为单位的名词,往往以“两”为量词。车有两轮,所以车以“两”为单位(后代写成“辆”)。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御之。”鞋子成双才起作用,所以屦以“两”为单位(後代说成“双”)。诗经齐风南山:“葛屦五~。”后来“两”用作重量单位,二十四铢(zhū)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据汉书律历志说,十二铢为一龠(yua),两龠为一两,所以叫“两”。 41.【贰】

(一)副的。与“正”相对。周礼天官大宰:“乃施法於官府,而建其正,立其~。”(指副职。)又秋官大司寇:“皆受其~而藏之。”(指副本。)孟子万章下:“帝馆甥于~室。”(指副宫。帝:帝尧。馆:使居住。甥:女婿,指帝舜。)引申为辅助,辅佐。伪古文尚书周官:“~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 人。”

(二)重复一次。论语雍也:“不迁怒,不~过。” (三)属於二主,事二主。左传隐公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于己。”引申为不专一。跟“壹”相对。伪古文尚书大禹谟:“任贤勿~,去邪勿疑。”又为离异,生二心。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子盍蚤自~焉。”(蚤:通“早”。) (四)不一样,不相同。孟子滕文公上:“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

[辨]二,贰,两,再。“二”是一般数目字,“贰”与“二”虽同音,但它只用於特殊埸合,如“两属”,“两事”,“二心”等。“贰”用作“二”,是后代的假借用法。“二”和“两”在上古有很大的分别。“两”是指自然成双的事物, (三)量词。个。只限于“一~”。尚书秦誓:“如有一~

臣。”后来用作谦称。三国志魏志管宁传:“自陈一~野生,无军国之用。”王勃滕王阁序:“勃三尺微命,一~书生。” (四)甲。特指披甲执兵的人,即甲士。左传宣公二年:“既而与为公~。”用如动词时,表示披甲。左传成公二年:“不~马而驰之。”[~虫]有甲壳的虫。淮南子说山:“~虫之动以固。” (五)通“芥”。比喻微末的事物。孟子万章上:“一~不以与人,一~不以取诸人。”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46.【卒】

如“两手”,“两端”,“两翼”;“二”则表示一般数目,不能取代“两”的上述作用。就后来称数方面而言,“两”的用法,选择条件较严,如“十二”不能说“十两”,“第二”也不能说成“第两”;“二”在这方面则较自由。另外,“两”能作副词,“二”则无此作用。“两”和“再”有表面的相似处,但实际内容完全不同。如“两说”和“再说”,“两度”和“再度”。就是同用来作状语,二者所表示的内容也不相同。如“两得”是说得到两样东西,“再得”则表示一种东西得到了两次。 42.【兵】

(一)兵器,武器。左传隐公元年:“缮甲~。”又成公二年:“擐甲执~。”孟子梁惠王上:“弃甲曳~而走。” (二)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左传襄公元年:“败其徒~於洧上。”(徒兵:步兵。洧wěi:水名,在今河南。)引申为战阵之事,军事,战争。左传隐公三年:“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礼记礼运:“而~由此起。”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世传其~法。” 43.【车】

(一)车子。上古的车,除用於运输和旅行以外,还有一种重要的用途,就是用於战争(兵车)。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师~二百乘以伐京。”论语宪问:“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

(二)牙床。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按,这个意义只用於“辅~相依”这个成语里。

“车”字读jū,chē二音。 44.【甲】

(一)古代军人穿的皮做的护身衣服。左传成公二年:“擐~执兵。”引申为披甲执兵的人,即甲士。左传宣公二年:“伏~将攻之。”引申为动物身上有保护功用的硬壳。如“龟~。” (二)天干的第一位。古代以干支纪日。尚书牧誓:“时~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昧爽:将明未明之时。)楚辞哀郢:“~之晁吾以行。”后来也用来纪年。引申为居第一位,用如动词(较后起的意义)。汉书货殖传:“秦杨以田农而~一州。”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治宅~诸第。”“甲第”二字连用指大宅(因为有甲乙次第)。史记孝武本纪:“赐列侯~第。”

45.【介】

(一)疆界。诗经周颂思文:“无此疆尔~。”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界”。引申为居中,在中间。左传襄公九年:“~居二大国之间。”战国策赵策三:“胜请为绍~而见之於将军。”现代汉语有双音词“媒~”,“~绍”。又特指居宾主之间作传言人(有时是代言)。礼记檀弓下:“子服惠伯为~。” (二)特立,直立(都是指品行)。孟子尽心上:“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又用来形容物体直立的样子。水经注卢江水:“又有孤石,~立大湖中。”[耿~]光明正大,具有卓越的操守。形容词。楚辞离骚:“彼尧舜之耿~兮,既遵道而得路。”韩非子五蠹:“不养耿~之士。” (一)步兵。左传隐公元年:“具~乘。”又成公十六年:“臣之~实奔。”

(二)终,终於。战国策赵策三:“~为天下笑。” (三)死,上古特指诸侯大夫的死。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 (四)通“猝”(cù),匆忙急遽的样子。孟子梁惠王上:“~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辨]军,士,卒,兵。“军”是集体名词,跟“士”“卒”“兵”都不同。上古“兵”和“卒”有很大的区别:“卒”是战士,而“兵”一般是指器械。左传文公七年:“训卒利兵。”“卒”是人,所以要训练;“兵”是戈矛之类,所以要“利”(磨它,使它锋利)。“士”和“卒”的分别是:作战时,士在战车上面,卒则徒步。 47.【乘】

(一)平声,读ch?ng。动词。驾车,乘车。左传僖公四年:“与屈完~而观之。”论语卫灵公:“~殷之辂。”(辂lù:车之一种。)引申为乘船。诗经邶风二子乘舟:“二子~舟,泛泛其景。”又引申为凭藉,趁着。孟子公孙上:“虽有智慧,不如~势。”史记淮阴侯列传:“此~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

(二)去声,读shang。名词。兵车,包括一车四马。左传隐公元年:“缮甲兵,具卒~。”(这里的“乘”指车和士。)又量词。春秋时代,兵车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帅车二百~以伐京。”古人所谓“千~之国”、“万~之国”,是指国家具有这样的武装力量。又出使的车,田猎的车也都以“乘”为量词。庄子列御寇:“其往也,得车数~。”

注意:春秋时代,车马相连,有车必有马,有马必有车。论语公治长:“陈文子有马十乘,”这是说他有十乘车的马,即四十匹马。论语雍也:“~肥马”,这是说驾车用的是肥马。不可理解为“骑马”。 48.【君】

(一)封建时代天子和诸侯的通称。跟“臣”相对。左传文公十三年:“天生民而树之君。”又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孟子离娄上:“欲为~,尽~道;欲为臣,尽臣道。”注意:秦汉以来,实行中央集权。“君”只能指称天子。[君子](1)春秋时代贵族男子的通称,往往包含尊敬义。左传成公二年:“谓之~子而射之,非礼也。”(2)指统治者。孟子滕文公上:“无~子莫治野人。”(3)旧时指有才德的人。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子乎?”(4)妻称夫。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子于役,不知其期。” (二)战国时代贵族、功臣的封号。如齐国田文号“孟尝~”,赵国的赵胜号“平原~”,乐毅为“望诸~”。引申为一般尊称。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於是孙子(膑)谓田忌曰:’~弟重射,臣能令~胜。”(弟:但,只管。)又魏其武安侯列传:“上乃曰:’~除吏已尽未?’”又:“上怒曰:’~何不遂取武库!’”(上:指汉武帝。) (三)指父母。易经家人:“家人有严~焉,父母之谓也。”引申为子孙对祖先的称呼。尚书伪孔传序:“先~孔子,

生於周末。”后世特指父亲。王勃滕王阁序:“家~作宰,路出名区。”

49.【师】

(一)军队二千五百人为一师。一般泛指军队。左传僖公四年:“齐侯以诸侯之~侵蔡。”又僖公三十二年:“使出~於东门之外。”

(二)传授知识技术的人,老师。跟“弟子”相对。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於~。”“师”又用如动词。司马迁报任安书:“若望仆不相~。”(望:怨。仆:自谦之称。)韩愈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

(三)乐官。上古乐师一般用盲人充任。论语卫灵公:“故相~之道也。”(相xiàng:引导、佐助[盲人]。)先秦有“~旷”、“~挚”、“~冕”。(旷、挚、冕:都是人名。) [辨]党,党。古代二字不同。虽同都是姓,但“党”读zhǎng,“党”读dàng(今读上声)。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名(西 的别种)“党项”的“党”,更不作“党”。 54.【雠】(仇) 仇人。左传襄公三年:“称解狐,其~也。”又:“称其~,不为谄。”关於“仇”与“雠”的分别,参看“仇”字条。 55.【河】 专有名词。黄河。左传僖公四年:“东至于海,西至于~。”孟子梁惠王上:“~内凶,则移其民於~东。”吕氏春秋察传:“晋师三豕涉~。”引申为一般河流。杜甫春望诗:“国破山~在。”注意:在上古时代,“河”专指黄河。即使在后代,除非用於双音的河名(如“交河”),或“河山”、“山河”连用,否则一般仍指黄河。如杜甫前出塞诗:“隔~见胡骑,倏忽 50.【姑】

(一)父之姊妹。诗经邶风泉水:“问我诸~。” (二)夫之母。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伯石始生,子容之母走谒诸~。”(伯石刚生下来的时候,子容的母亲跑去告诉她的婆婆。诸:“之於”的合音。)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按:公婆并称时,则称“舅~”。也称“~嫜”。)

(三)夫之姊妹。古诗焦仲卿妻:“新妇初来时,小~始扶床。”

(四)姑且,暂且。左传隐公元年:“子~待之。”战国策齐策四:“君~高枕为乐矣。” 51.【女】

(一)妇女。特指未嫁的女子。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君子好逑。”又邶风静女:“静~其姝,俟我于城隅。”也泛指女性。楚辞离骚:“众~嫉余之蛾眉兮。”易经序卦:“有男~,然后有夫妇。”用作定语时,表示女的,女性的。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子。”(女子:女性的孩子。) (二)女儿。荀子成相:“妻以二~,任以事。”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儿~忽成行。”

(三)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但“牛~”连称时,“女”则是指织女星。

(四)读rǔ。你,你们。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左传僖公四年:“五侯九伯,~实征之。”这个意义又写作“汝”。

[辨]妇,女。已嫁的为“妇”,未嫁的叫“女”。有时候已嫁未嫁的女性都可统称为“女”,如诗经卫风氓的“女也不爽”的“女”就是已婚的,但未婚的女性决不能称“妇”。 52.【族】

(一)亲属。一般指同姓的亲属。左传僖公五年:“宫之奇以其~行。”用作动词,表示灭族。这是专制时代的残酷刑法之一。史记项羽本纪:“毋妄言,~矣!”引申为种类。淮南子俶真:“万物百~。”双音词有“水~”,“语~”。 (二)聚结。庄子养生主:“每至於~,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又在宥:“云气不待~而雨。”又为丛聚。尔雅释木:“木~生为灌。”引申为众,一般。庄子养生主:“~庖月更刀,折也。” 53.【党】

(一)上古时代,五百家为党。论语雍也:“以与尔邻里乡~乎。”又子路:“宗族称孝焉,乡~称弟(悌)焉。” (二)亲族,姻戚。礼记坊记:“睦於父母之~。”旧有“父~”、“母~”、“妻~”等名。

(三)集团,集团的成员。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皆栾氏之~也。”[~与]同党的人。汉书霍光传:“后桀~与有谮光者。”引申为袒护,偏袒,凭私人交情。尚书洪范:“无偏无~。”左传襄公三年:“举其偏,不为~。”按:在古代汉语中,“党”指集团时,一般只用於贬义,所以引申为偏袒。 数百群。”

56.【防】

(一)名词。河堤,河坝。吕氏春秋慎小:“巨~容蝼而漂邑杀人。”(大堤有洞穴容蝼蛄,就会溃决,漂没城邑,淹死人民。)

(二)动词。筑堤防水。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然犹~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引申为提防,防备。古诗君子行:“君子~未然,不处嫌疑间。” 57.【城】

城墙,高大的围墙(指围绕都邑的)。左传隐公元年:“都~过百雉,国之害也。”又僖公四年:“以此攻~,何~不克?”用如动词时表示筑城,造城。诗经邶风击鼓:“土国~漕。”(土:动词。作土功。国:国都。漕:地名。)又小雅出车:“~彼朔方。”(朔方:古地名。)注意:在古代汉语里,“城”字只指防御用的建筑物,不指政治区域。 [辨]城,郭。“城”与“郭”并称的时候,“城”指内城,“郭”指外城。孟子公孙丑上:“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郭”二字连用时,也就指一般的城。 58.【池】

(一)护城河。左传僖公四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礼记礼运:“城郭沟~以为固。”孟子公孙丑上:“城非不高也,~非不深也。”注意:“池”在上古汉语里,一般多作“护城河”讲。

(二)积水的凹地。庄子逍遥游:“南冥者,天~也。”孟子梁惠王上:“数罟不入洿~。”后世指园林中或风景区的方形水塘。 59.【田】

(一)农田。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勿夺其时。”引申为耕种(此义又写作“佃”)。杨恽报孙会宗书:“~彼南山。”

(二)打猎。左传宣公二年:“宣子~於首山。”孟子梁惠王下:“今王~猎於此。”后来写作“畋”。 60.【馆】

招待所,客舍。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乃筑诸侯之~。”又动词。住,安置。左传僖公五年:“师还,~于虞。”孟子万章下:“帝~甥於贰室。”(帝:帝尧。甥:壻,指舜。贰室:副宫。)引申为华丽的房屋(后起义)。王勃滕王阁序:“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 [辨]馆,舍。“馆”和“舍”是同义词,都是馆驿或客舍。所以“馆舍”二字可以连用。战国策赵策二:“今奉阳君捐馆舍。”(捐:抛弃。捐馆舍,婉言指死。)当然,“舍”字的其他意义则是“馆”字所不具备的。 常用词(二) 62字

辞谢责让争 使令属托 往来去从违即就趋赴 战击引却冯据 约解释 具给计谋会习 疾病饿厌 衰崩 匮困侈靡 寡少微强固 再三 帝后王侯子息 宗庙 诗书礼乐

61.【辞】

(一)口供。尚书吕刑:”两造具备,师听五~。“(两造:诉讼的双方。师:狱官。)汉书赵广汉传:”有诏即讯,~服。(讯:审问。)

(二)言词,话。吕氏春秋察传:“~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引申为言之成文的,文辞。易经乾卦:“修~立其诚。”论语卫灵公:“~达而已矣。”这种意义与“词”相通,后来常写作“词”。引申为口实,借口。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 (三)文体的一种。曹丕典论论文:“王粲长於~赋。”人辩论。战国策赵策三:“鄂侯~之急。”现代成语有“据理

力~”。

(二)读zhang,去声。谏,规劝。“~臣”、“~友”、“~子”,都见於孝经。后来写成“诤”。 66.【使】

(一)使,叫,让。左传僖公三十年:“~杞子、逢孙、杨孙戍之。”又僖公三十二年:“郑人~我掌其北门之管。”又隐公元年:“无~滋蔓。”

(二)读shì,去声。奉使命(外交上的)。论语子路:“~於四方,不辱君命。”又名词。奉使命的人,使臣。战文心雕龙辨骚:“名儒~赋,莫不拟其仪表。”又如书有“楚~”,文章有“归去来~”。 (四)不受。论语雍也:“与之粟九百,~。”引申为推辞。左传僖公三十年:“~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又为告别。战国策赵策三:“遂~平原君而去。”又为躲避。如说“不~辛苦”。 按:说文於第一义写作“辞”,其他义作“辞”。实际上,二者同音,是可以通用的;而且即使在第一义,古书一般也都作“辞”,不作“辞”。 62.【谢】

(一)道歉。战国策齐策四:“宣王~曰:'寡人有罪国家。'”又:“封书,~孟尝君。”又赵策四:“入而徐趋,至而自~曰。”又魏策四:“秦王色挠,长跪而~之。”注意:在上古汉语里,这种意义最为常见。 (二)辞。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则必赐之几杖。”(致事:退职。)史记儒林列传:“~绝宾客。”成语有“闭门~客。”

(三)告,告诉。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多~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四)对别人的帮助或赠与表示感激。汉书张汤传:“尝有所荐,其人来~。”按:这与现代的意义一样,但上古罕见。

(五)衰退,凋谢(后起义)。范缜神灭论:“形~则神灭。”杜甫九日诗:“干戈衰~两相催。” 63.【责】

(一)读zhài,债务,债款。战国策齐策四:“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文收~於薛者乎?”按:这个意义在上古都只写作“责”,后代才写作“债”。 (二)要求。左传桓公十三年:“宋多~赂於郑。”(赂:财物。)引申为对别人或自己道德品行上的要求。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於人。”今成语有“求全~备。”再引申为用言语批评别人。战国策赵策三:“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而归之。”

(三)责任。孟子公孙丑下:“有言~者不得其言则去。” 64.【让】

(一)责备。左传僖公五年:“公使~之。”史记项羽本纪:“二世使人~章邯。”

(二)退让,不跟别人争夺权利,跟“争”相对。这是儒家所提倡的一种社会道德。战国策赵策三:“鲁仲连辞~者三,终不肯受。”礼记礼运:“刑仁讲~。”引申为谦让。论语先进:“其言不~。”又卫灵公:“当仁不~於师。” (三)把权益和职位让给别人。尚书舜典:“禹拜稽首,~于稷、契暨臯陶。”论语泰伯:“三以天下~。”[禅~]以帝位让给别人。后汉书逸民传论:“耻闻禅~。”引申为先人后己,避让。如“~路”,“~座”。 65.【争】

(一)跟别人抢着要同一个东西。左传隐公十一年:“公孙阏(a)与颍考叔~车。”引申为竞争。左传成公三年:“晋未可与~。”战国策楚策一:“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也。”又赵策三:“前与齐闵王~强为帝。”又引申为为了真理而与国策齐策四:“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也。”又:“梁~三反。”汉书苏武传:“匈奴~来。”又:“单于使~晓武。”(第一个“使”字读上声,动词;第二个“使”字读去声,名词。)[~者]派遣为代表的人,奉使命的人。战国策齐策四:“遣~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者来。”

(三)连词。假使。论语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上曰:'~武安侯在者,族矣!'” 67.【令】

(一)发出命令。论语子路:“其身正,不~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离娄上:“既不能~,又不受命。”注意:“令”字在古代往往用作不及物动词。又名词。命令。孟子梁惠王下:“王速出~。”

(二)旧读líng。使。战国策赵策四:“有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杜甫北征诗:“遂~半秦民,残害为异物。”引申为假使。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就~]纵使,即使。胡铨上高宗封事:“就~敌决可和,尽如伦议,天下后世谓陛下何如主也?”(伦:王伦。当时的投降派。)

(三)总其事的官。春秋时代,楚国的相称“~尹”。论语公冶长:“~尹子文三仕为~尹。”秦汉以后,政府部门的主管人称“令”,如“中书~”,“郎中~”。又县的长官也叫“令”。秦汉时代,县满万户者称“令”,不满者称“长”。后汉书董宣传:“后特征为洛阳~。”后世县官都称“令”。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杜君者。”

(四)文体的一种。昭明文选有“令”一类。萧统文选序:“又诏诰教~之流,表奏牋记之列。” (五)时令。礼记月令:“孟春行夏~,则雨水不时。”又:“[季冬之月]论时~,以待来岁之宜。” (六)形容词。善的,好的。诗经大雅卷阿:“~闻~望。”又鲁颂閟宫:“~妻寿母。”引申为对别人亲属的敬词。如:“~尊”,“~兄”,“~弟”等。 68.【属】

(一)读zhǔ,动词。连接。庄子马蹄:“万物群生,连~其乡。”引申为跟随。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渡淮,骑能~者百余人耳。”

(二)读shǔ,隶属。史记项羽本纪:“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焉。”又:“当阳君、蒲将军皆~项羽。” (三)读zhǔ,动词。通“嘱”。请托,委托。战国策齐策四:“使人~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又楚策一:“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之昭奚恤。” (四)读shǔ。种类。周礼春官龟人:“掌六龟之~。”[若~]你们这班人。史记项羽本纪:“不者,若~皆且为所虏。”[吾~]我们这班人。史记项羽本纪:“章将军等诈吾~降诸侯。” 69.【托】

(一)寄托。战国策赵策四:“长安君何以自~於赵?”杜甫大麦行诗:“安得如鸟有羽翅,~身白云归故乡。”[~名]名义上是??。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然~名汉相,挟

天子以征四方。”

(二)委托。战国策赵策四:“愿及未填沟壑而~之。”诸葛亮出师表:“恐~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三)假托,借故推托。后汉书姜肱传:“~以它辞。” [辨]托,托。上古没有“托”字。“托”是后代“托”的通俗写法。宋代以后,“托身”、“托故”等,有人写成“托”。但是,“托”字有它自己所特有的意义,表示用手掌承着东西,如“托钵”。又有引申义,如“榇托”。这些“托”字不能写成“托”。 70.【往】

去,到某处去。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来。”又宣公二年:“晨~,寝门辟矣。”引申为过去(指时间),从前。次於最亲的。指堂房亲属。如伯叔之子年长於己者为“~兄”,

侄为“~子”。

(四)介词。表示从某一处所出发。左传宣公二年:“~台上弹人。”也表示时间。白居易长恨歌:“~此君王不早朝。” (五)读zōng(阴平声)。直,跟“横”相对。南北曰从,东西曰“衡”。诗经齐风南山:“衡~其亩。”[合~]战国时代的政治术语。指联合南北诸国来对抗秦国。按:“从衡”,从来写成“纵横”。“合从”写作“合从”。 (六)读cōng。[~容]形容词。举动合乎礼貌的样子。礼记缁衣:“~容有常。”又为不迫促,自然。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酒酣,~容言曰。” 74.【违】

论语八佾:“既~不咎。”又微子:“~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71.【来】

(一)小麦。诗经周颂思文:“贻我~牟。”(牟:大麦。)又臣工:“於皇~牟!”(於皇:叹美之辞。) (二)来。跟“往”相对。战国策齐策四:“~何疾也?”又有使动用法,表示“使他来”。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之。”又:“远人不服而不能~也。”孟子滕文公上:“放勋曰:'劳之~之。'”注意:旧日於用作使动时读作lài,后来常写作“徕”。成语有“以广招~”。引申为将来。论语微子:“~者犹可追。”“来年”、“来日”连用表示“明年”、“明日”。孟子滕文公下:“以待~年然后已。”又:“何待~年?”汉乐府善哉行:“~日大难,口燥唇乾。” (三)句终语气词。孟子离娄上:“盍归乎~!”庄子人间世:“尝以语我~!”又:“子其有以语我~!” 72.【去】

(一)离开。左传僖公三十年:“亦~之。”孟子公孙丑下:“孟子~齐。”注意:上古的“去”是“离开”,跟“就”相反,所以说“去就”。离开某地就是不停留在某地,跟“留”相反,所以说“去留”。离开某人就是不从某人,所以说“去从”。今成语还有“何~何从。”上古的“去”一般都带宾语,战国策、史记等书,“去”字可以不带宾语,但仍是离开某地的意义,略等於现代汉语所谓“走了”。战国策赵策三:“今又内围邯郸而不~。”又:“遂辞平原君而~。”今成语还有“扬长而~”、“拂袖而~”。引申为距离(指时间或地点)。孟子公孙丑上:“纣之~武丁未久也。”又离娄下:“地之相~也千有余里。”

(二)旧读qǔ,上声。除掉,去掉。跟“取”相对。论语颜渊:“~兵。”孟子滕文公下:“什一,~关市之征。” [辨]去,往。上古“去”和“往”的意义大不相同。“来”的反面不是“去”,而是“往”。“往”不能带宾语,“去”经常带宾语。“去”是离开,“往”是走向目的地,可见是迥然不同的。“孟子去齐”这一句话,若依现代汉语解释,是“孟子到齐国去”,而依古代汉语解释,则是“孟子离开了齐国”,意义正相反。这是必须严格辨别的。 73.【从】

(一)跟随。论语微子:“子路~而后。”引申为归顺。左传庄公十年:“民弗~也。”又为依顺,听从。左传隐公元年:“公~之。”又为参与。如“~事”,“~政”。[~而]表示乙事是甲事的继续。战国策赵策三:“睹其一战而胜,欲~而帝之。”孟子梁惠王上:“及陷於罪,然后~而刑之。” (二)旧读z?ng,去声。随行,侍从。左传庄公十年:“战则请~。”孟子滕文公下:“后车数十乘,~者数百人。”庄子列御寇:“一悟万乘之主而~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三国志吴志鲁肃传:“乘犊车,~吏卒。”注意:“从车百乘”不是跟随百乘车,而是有百乘车随从。“从吏卒”不是跟随吏卒,而是有吏卒随从。这里有被动的意义。“从”又用作名词,如“仆~”,“扈~”,“驺~”等。(三)旧读z?ng。 (一)离开,避开。左传成公十六年:“有淖於前,乃皆左右,相~於淖。”(淖:泥坑。这是说,晋军都分向左右两边,避开这个泥坑。)又成公三年:“虽遇执事,其弗敢~。”(弗敢违:不避一战。)引申为谦词,指离开您的教益,离别(后起义)。苏轼答谢民师书:“近奉~。” (二)违反,违背。孟子梁惠王上:“不~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75.【即】

(一)动词。走近,靠近,走向。诗经卫风氓:“来~我谋。”论语子张:“~之也温。”(靠近他,[觉得他]温和可亲。)今成语有“若~若离”,“可望不可~。”又用於抽象意义。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固~死也。”论语子路:“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戎矣。”(即戎:从事作战。)今成语有“~景生情”。[~位](1)就位。仪礼士冠礼:“~位於门东,西面。”(西面:朝西。)(2)登上君主的位。左传隐公元年:“及庄公~位。”[~席](1)就席。仪礼士冠礼:“右还~席坐。”(2)在酒席座上。也指当场。如:“~席赋诗”。[~事](1)往就其事。后汉书黄琼传:“岂~事有渐,将顺王命乎?”(2)接触眼前的事物,即景。陶潜始春怀古田舍诗:“虽未量岁功,~事多所欣。”

(二)动词。就在[当前的时间或地点]。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日因留沛公与饮。”又:“~其帐中斩宋义头。”汉书高帝纪:“项伯许诺,~夜复去。”又苏武传:“~时诛灭。”

(三)副词。就。战国策楚策一:“[苏秦]~阴与燕王谋,破齐共分其地。”“即”字在判断句中,可以译为“就是”。左传襄公八年:“非其父兄,~其子弟。”史记项羽本纪:“梁父~楚将项燕。”

(四)连词。如果,假如。战国策赵策三:“~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史记李将军列传:“虏多且近,~有急,奈何?”

(五)连词。则。史记项羽本纪:“公徐行~免死,疾行则及祸。”又:“先~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又廉颇蔺相如列传:“使赵不将括~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注意:这个意义后代史用。 76.【就】

(一)走近,靠近,接近,亲近,趋向,走向,走上。跟“去”相对(因为“去”是离开);又跟“避”相对。孟子梁惠王上:“望之不似人君,~之而不见所畏焉。”(这是“走近”。)荀子劝学:“金~砺则利。”(这是“接近”。)又:“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士。”(这是“亲近”。)又:“施薪若一,火~燥也;平地若一,水~湿也。”(这是“趋向”。)战国策赵策三:“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脯醢之地也?”(这是“走上”。)今双音词有“~职”,“~业”,成语有“避重~轻”等。

(二)成功,达到目的。战国策齐策四:“三窟已~。”今有双音词“成~”。 77.【趋】

(一)快步走。论语微子:“~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又特指礼貌性的快走。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而过庭。”(鲤:孔鲤,孔子的儿子。)战国策赵策四:“入而徐~。”(徐趋:指表示出“趋”的样子。触讋是借以作进说辞的引子。)秦汉以来,皇帝以允许大臣“入朝不趋”作为特殊的恩宠和礼遇。引申为向往,归向。文心雕龙镕裁:“刚柔以立本,变通以~时。”今成语有“~炎附势”,“大势所~”。 78.【赴】

(一)奔向,投向。庄子秋水:“~水则接腋持颐。”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诉於王。”(诉:告诉,申诉。)又特指投向凶险的处所或危险的事物。战国策赵策三:“则连有~东海而死耳。”荀子议兵:“若~水火,“议论证~今古。”

[辨]冯,据。在依附的意义上,“冯”与“据”是同义词,所以“冯轼”又说成“据轼”。左传僖公五年,上文说“神必据我”,下文说“神所冯依”,可见“据”就是“冯依”。后代“凭据”变成了双音词,当“证据”讲,原意是人所依傍作为证明的东西。只有某些习惯用途上稍有不同。例如“据理力争”不说“凭理力争”。 85.【约】

(一)缠,束缚。诗经小雅斯干:“~之阁阁。”(阁阁:上下严紧的样子。)曹植美女篇:“攘袖见素手,皓腕~金环。”“约车”即将马系在车辕下(套车)。战国策齐策四:“於是~车治装,载券契而行。”又赵策四:“於是为长安君~车百乘,入焉焦没耳。”(入火则被烧焦,入水则被淹没。)曹植白马篇:“捐躯~国难,视死忽如归。”今成语有“~汤蹈火”,“共~时艰”等。后来用为一般的“奔向”。杜甫咏怀古迹诗:“群山万壑~荆门。”

(二)奔告丧事。左传襄公十九年:“郑公孙虿卒,~於晋大夫。”(虿:读chài。)战国策赵策三:“周烈王崩,诸侯皆吊,齐后往。周怒,~於齐曰。”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讣”。 79.【战】

(一)打仗。左传僖公四年:“以此众~,谁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王好~,请以~喻。”(二)害怕。诗经小雅小旻:“~~兢兢,如临深渊。”[战栗]由於害怕而发抖。战国策楚策四:“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栗。” 80.【击】

打,敲打。诗经邶风击鼓:“~鼓其镗。”(镗:鼓声。)引申为攻打,进攻。左传僖公三十年:“子犯请~之。”战国策赵策三:“夺晋鄙军以救赵,~秦。” 81.【引】

(一)开弓。孟子尽心下:“君子~而不发。”(发:射出去。)引申为延长。诗经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勿替~之。”(勿替:不废。)引申为牵引。礼记檀弓上:“兄弟之子,犹子也,盖~而进之也。”孟子滕文公下:“~而置之庄岳之间。”(庄岳:齐都城中的地名。)又为伸长。左传成公十三年:“我君景公~领西望。”又为遥控。王勃滕王阁序:“控蛮荆而~瓯越。”

(二)向后退。战国策赵策三:“秦军~而去。”引申为离开。贾谊吊屈原赋:“凤漂漂其高逝兮,固自~而远去。” 82.【却】(却)

(一)退,使退。战国策赵策三:“秦将闻之,为~军五十里。”现代有双音词“退~”。 (二)不受。孟子万章下:“~之,~之为不恭。”今成语有“~之不恭”。注意:“却”又写作“却”,但不能写作“却”,“却”音隙,地名,姓。 [辨]引,却。“引”是退却的姿态,“却”是退却的行为,二者并不相同。“引而去”不能说成“却而去”。 83.【冯】

(一)读píng。依凭,汉书郦食其传:“食其~轼下齐七十馀城”。引早为依傍,依赖。左传僖公五年:“神所~依,将在德矣。”又哀公七年:“~恃其众。”这种意义后来写成“凭”、“凭”。

(二)也读píng。侵犯。周礼夏官大司马:“~弱犯寡。”[~陵]侵犯。庾信哀江南赋:“~陵畿甸。” (三)读f?ng。秦汉时郡名“~翊”,在今陕西大荔县。 84.【据】(据)

手靠着。庄子德充符:“~槁梧而瞑。”(瞑:同眠。)又盗跖:“~轼低头。”又渔父:“左手~膝,右手持颐。”(颐:下巴。)引申为依附。左传僖公五年:“吾享祀丰絜,神必~我。”诗经邶风柏舟:“亦有兄弟,不可以~。”引申为证据(后起义)。郭璞尔雅序:“援~征之。”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质於齐。”用作名词时表示绳索,绳子。老子二十七章:“善结无绳~而不可解。”引申为约束。论语子罕:“博我以文,~我以礼。”[~束](1)盟约,规章。史记高祖本纪:“待诸侯至而定~束耳。”又: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既代廉颇,悉更~束。”(2)诺言,信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未尝有坚明~束者也。”再引申为简要。孟子离娄下:“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也。”又公孙丑上:“又不如曾子之守~也。”文心雕龙情采:“故为情者要~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成语有“由博反~”。又引申为少,节俭,如说“俭~”。 (二)订约。史记项羽本纪:“怀王与诸侯~,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又名词。盟约。贾谊过秦论:“於是从散~解。”引申为约会(后起义)。赵师秀约客诗:“有~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86.【解】

(一)分解,指分解动物(原义是解牛)。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牛。”左传宣公四年:“宰夫将~鼋。”引申为把纠结着的东西解开。孟子公孙丑上:“民之悦之,犹~倒悬也。”(这是解下来。)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冻。”(这是溶解。)战国策赵策三:“所贵於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纷乱而无所取也。”(这是排解。)李白清平调其三:“~释春风无限恨。”(这是消解。)引申为对一种道理的解释。史记吕太后本纪:“君知其~乎?”引申为晓悟,懂得,理解(后起义)。杜甫月夜诗:“遥怜小儿女,未~忆长安。” (二)读xia。松弛,懈怠。诗经大雅烝民:“夙夜匪~。”这个意义后代写作“懈”。 87.【释】

(一)解开,放下[原来拿着或背着的东西],放掉。庄子养生主:“庖丁~刀对曰。”谷梁传昭公二十九年:“民如~重负。”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彼必~赵而自救。”引申为释放,赦免。左传成公三年:“两~累囚以成其好。”又为溶解。老子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又为分解,排解。战国策赵策三:“为人排患~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二)解说,解释。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春,王正月,公在楚。'~不朝正於庙也。”(朝正於庙:古代君主正月要朝祭太庙。)现代有双音词“注~”,“解~”等。 [辨]解,释,放。“解”和“释”在某些意义上有相通处。如都有“解开”或“松开”的意思,所以冰块消融可以说“解冻”,又可说“涣然冰释”;又都有“分析”、“解说”的意思,所以可以说“注解”,也可说“注释”,在其他意义上,二者各有自己的习惯用法。“放”不具备“解”和“释”的上述意义。“放”的一个突出的意义是“使事物向四外扩散”。所以把牛羊赶出去喂养为“放牧”,将人赶到边远地方叫“放逐”,不守规矩,任意而行为“放荡”。这种意思也是“解”、“释”所没有的。在现代汉语中,由“解”、“释”、“放”构成的复合词,仍有明显的区别。如“解开”和“放开”,“解放”和“释放”,“开释”和“开放”,应用的范围、对象都不一样。

88.【具】

(一)设食,准备酒席。礼记内则:“若未食,则佐长者视~。”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请语魏其侯帐~。”又:“早帐~至旦。”(帐:设置帷帐。)引申为餐。战国策齐策四:“食以草~。”史记项羽本纪:“为太牢~。”(太牢:牛、羊、豕。) (二)动词。具有。孟子公孙丑上:“冉牛、闵子、颜渊则~体而微。”(三人都具有圣人的全体,但未够广大。)现代变为双音词“~有”,“~备”。引申为准备。左传隐公元年:“缮甲兵,~卒乘。”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呼儿~纸笔。”

(三)副词。义同“俱”。诗经小雅节南山:“民~尔瞻。” 94.【疾】

(一)病。论语泰伯:“曾子有~。” (二)恨,痛恨。论语季氏:“君子~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欲~其君者,皆欲赴诉於王。”

(三)快,速。跟“徐”相对。庄子天道:“不徐不疾。”战国策齐策四:“来何~也?”又赵策四:“老臣病足,曾不能~走。”

95.【病】

(一)重病。左传宣公二年:“见灵辄饿,问其~。”论引申为尽,完全。杜甫寄薛三郎中诗:“其乐难~陈。” (四)才具,才能。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诗:“当今廊庙~,构厦岂云缺?”引申为器具(后起义)。 89.【给】

(一)读jǐ。形容词。丰足(指食用)。跟“乏”相反。孟子梁惠王下:“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省:视察。敛:收获。)史记仓公扁鹊列传:“其家~富。”后汉书曹褒传:“其秋大熟,百姓~足。” (二)读jǐ。动词。供应[食用],使足,使不匮乏。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使人~其食用。”司马迁报任安书:“虏救死扶伤不~。”注意:上古“给”字意义和现代意义距离很远。上古“给”字不表示“给予”。例如左传隐公元年“欲与大叔”,不能说成“欲给大叔”。 [辨]与,予,给。“与”和“予”自古同音,而且在“给予”的意思上同义。“给”则和“与”、“予”大有区别。“给”用作动词时,不是表示一般的“给予”,而是表示“供给”,并且一般只限於供给食用。作“给予”解的“给”,是后起义,读gěi。 90.【计】

结算,算账。战国策齐策四:“问门下诸客:谁习~会。”庄子庚桑楚:“今吾日~之而不足,岁~之而有馀。”引申为打算,盘算,谋画。战国策赵策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深远。”为计策。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也。” 91.【谋】

(一)考虑,计画,商议。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之。”又:“未能远~。”诗经卫风氓:“来即我~。”又名词。计画,计策。论语卫灵公:“小不忍则乱大~。”有时指算计。论语季氏:“而~动干戈於邦内。” (二)营求,谋求。论语卫灵公:“君子~道不~食。” 92.【会】

(一)动词。会合,聚会,特指盟会、宴会等。左传桓公十五年:“公~齐侯于艾。”又名词。引申为机会。成语有:“适逢其~。”

(二)副词。正巧(指时间)。战国策赵策三:“~秦围赵。”史记项羽本纪:“~天大雨。”在这种意义上,“会”与“适”同义,所以二字可以连用。战国策赵策三:“适~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 (三)读guài(今读kuài)。年终结账,又泛指算账。[~计]记账的工作。周礼天官司会:“听其~计。”又作“计会”。战国策齐策四:“问门下诸客:'谁习计~,能为文收责於薛者乎?'” 93.【习】

(一)鸟反复地飞,频繁地飞。礼记月令:“鹰乃学~。”引申为反复练习,钻研。论语学而:“学而时~之。”又:“传不~乎?”引申为熟习,通晓。战国策齐策四:“问门下诸客:'谁~计会,能为文收责於薛者乎?'”

(二)人们受客观事物反复影响所产生的反应习惯。论语阳货:“性相近也,~相远也。”荀子大略:“政教~俗,相顺而后行。”今成语有“~以为常”,“~焉不察”。 语述而:“子疾~,子路请祷。”又卫灵公:“在陈绝粮,从者~,莫能兴。”引申为一般的病。庄子列御寇:“秦王有~召医。”

(二)有病。战国策赵策四:“老臣~足。”(足有病。)又表示毛病在於。孟子告子下:“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不求耳。”又表示以为憾事。论语卫灵公:“君子~无能焉,不~人之不己知也。”枚乘七发:“仆~未能也。” [辨]疾,病。一般的病叫“疾”;重病叫“病”。论语子罕:“子疾病。”注:“疾甚曰病。”译成现代汉语是:“孔子病了,病得很重。”但就现有史料看,“疾”和“病”单用时,并无分别。如病重既可说“病笃”,又可说“疾革”。但是,“疾”的第二义和“病”的第二义仍然有很大的差别。“疾”的第三义更是“病”字所没有的。 96.【饿】

挨饿。左传宣公二年:“见灵辄~。”论语季氏:“伯夷叔齐~於首阳之下。”孟子公孙丑上:“野有~莩而不知发。”又告子下:“劳其筋骨,~其体肤。”杜甫醉时歌:“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死填沟壑!”注意:在上古汉语里,“饿”字不当简单的肚子饿讲。直到唐代还是如此。 [辨]饥,饥,饿。这三个字古代不同义。“饥”是现在所说的一般的“肚子饿”,“饿”是严重的饥,指没有饭吃,受到死亡的威胁。所以吃不饱的称:“饥民”,而饿死者为“饿莩”。其词义区别极明显。“饥”是指五谷不熟所形成的饥荒。“饥”与“饥”古不同音,一般不通用。上古文献中个别混用的地方,可能是后代传写之误。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可见二者是有区别的。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於路,以待饿者而食之。”其中的“饿”不能换成“饥”或“饿”;其中的“饿”也不能换成“饥”或“饥”。后代“饥”“饿”混用的情况多见,“饥”“饥”混用的情况罕见。

97.【厌】 (一)饱。“厌”字用於“吃饱”的意义时,一般写作“餍”。孟子离娄下:“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引申为满足。左传隐公元年:“姜氏何~之有?”又僖公三十年:“夫晋何~之有?”论语述而:“学而不~。” (二)讨厌,憎恶。左传隐公十一年:“天而既~周德矣。”论语乡党:“食不~精,脍不~细。” (三)读yà。镇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将以~众。”特指用迷信的方法去镇压。史记高祖本纪:“秦始皇常曰'东南有天子气',於是因东游以~之。”[~胜]用迷信的方法镇压。汉书王莽传下载王莽铸“威斗”,想用它“~胜众兵。” [辨]饱,厌。“饱”与“厌”是同义词。但“饱”字一般只用於“吃饱”,而“厌”则经常用於抽象的意义。“饱”字是不及物动词,“厌”是及物动词,所以说“餍酒肉”。“饱”字可以用作状语,如“饱食”,“厌”字没有这种用法。 98.【衰】

(一)力量减退。跟“盛”相对。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三而竭。”引申为衰老。战国策赵策四:“而臣~。”又为减少。战国策赵策四:“日饮食得无~乎?”孟子尽心下:“礼貌未~。”又为衰弱,衰微。孟子滕文公下:

“圣人之道~。”又:“世~道微。”杜甫北征诗:“不闻夏殷~,中自诛褒妲。”

(二)读cuī。等差。左传桓公二年:“各有分亲,皆有等~。”又襄公二十五年:“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自是以~。”(圻qí:方千里。同:方百里。衰:递减。) (三)读cuī。丧服名。三年丧将麻布披於胸前。论语子罕:“子见齐~者。”(齐:指麻布缉边。)这个意义后代写作“縗”。

99.【崩】

山塌下来。左传成公五年:“梁山~。”“崩”又用於抽象的意义,表示“崩溃”。左传隐公元年:“不义不昵,厚将~。”论语季氏:“邦分~离析而不能守也。”引申为死,特指天子死。战国策赵策三:“周烈王~。”按:以“崩”指天子死,战国策齐策四:“~人不祥。”

(二)老而无夫。战国策齐策四:“哀鳏~,卹孤独”。后来指死了丈夫。如“新~”。 105.【少】

(一)多的反面。孟子梁惠王上:“邻国之民不加~,寡人之民不加多。”又副词。稍,略。战国策赵策四:“~益嗜食,和於身。”又:“太后之色~解。”又指时间短暂。孟子万章上:“始舍之,圉圉焉,~则洋洋焉,攸然而逝。”(按:这是放鱼於池的情况。)注意:上古“稍”字只当“渐”讲,而“少”字则相当於现代的“稍”。

(二)轻视,瞧不起。史记苏秦列传:“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之。”论衡程材:“世俗共短儒生,儒生亦自相~。”

显然是一种比喻。所以战国策赵策在叙述周烈王崩的赴告时说:“天~地坼,天子下席。”又触讋对赵太后说:“一旦山陵~,长安君何以自托於赵?”(赵太后不是天子,但当时周天子无权,赵太后为一国之主,所以也能以“山陵崩”为比喻。)

[辨]崩,薨,卒,死,没(殁)。在封建社会中,等级的分别很严,连死也分了等级。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唐书百官志:“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於庶人称死。”左传对诸侯有时也称“卒”。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至於唐代,“卒”字的用法更变为不严格的了。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这“卒”只泛指死。“殁”也是泛指死。上古一般只写作“没”。孟子滕文公上:“昔者孔子没”。贾谊过秦论上:“孝公既没”。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楚辞怀沙:“伯乐既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引作“伯乐既殁兮”。 100.【匮】

(一)匣,近似后代的柜。庄子櫃箧:“将为胠箧探囊发~之盗而为守备。”

(二)尽,缺乏。诗经大雅既醉:“孝子不~,永锡尔类。”左传隐公元年引此文。 101.【困】

(一)无路可走。“~穷”指生活艰难。论语尧曰:“四海~穷。”“乏~”“~乏”,指缺乏[吃的、穿的、用的]。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供其乏~。” (二)遇到困难,被难住。论语季氏:“~而学之,又其次也。”引申为困住。论语子罕:“不为酒~。”欧阳修五代史伶官傅序:“而智勇多~於所溺。” 102.【侈】

过多。庄子骈拇:“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於德。”(骈拇:指脚的大拇指与第二指相连合为一指。枝指:指手的大拇指旁枝生一指,合成六指。)文心雕龙镕裁:“骈拇枝指,由~於性。”引申为邪,放肆,不检束。孟子梁惠王上:“放辟邪~,无不为已。”又为奢侈,跟“俭”相对。战国策楚策四:“专淫逸~靡,不顾国政。” 103.【靡】

(一)无。诗经大雅荡:“~不有初,鲜克有终。”(左传宣公二年引此文。)又小雅采薇:“~室~家。” (二)倒下。左传庄公十年:“望其旗~。”[披~]也是倒下。汉书司马相如传:“风之所被,罔不披~”。又用来形容兵败如山倒的情况。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

(三)浪费。战国策楚策四:“专淫逸侈~。”礼记檀弓上:“若是其~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104.【寡】

(一)少。战国策齐策四:“视吾家所~有者。”论语季氏:“不患~而患不均。”[~人]寡德之人。诸侯的自称。 (三)读shào。少年,青年。战国策赵策四:“十五岁矣。虽~,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注意:古人所谓“少”,包括少年和青年。凡未满三十岁都叫“少”。

(四)读shào。副职之名。如封建社会的“~师”、“~保”、“~傅”为“太师”、“大保”、“太傅”之副,“~司马”、“~司寇”为“大司马”、“大司寇”之副,“詹事”之副称“~詹事”,县令之副称“~府”。 [辨]寡,少。“寡”和“少”是同义词。可能是方言的差别。论语左传於多寡的意义说“寡”不说“少”。 106.【微】

(一)隐蔽,藏匿。左传哀公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缢,其徒~之。”引申为未显露的。礼记坊记:“夫礼者,所以章疑别~以为民坊者也。”(坊:同“防”。)又副词,表示暗暗地。礼记坊记:“~谏不倦。”引申为微小,细微。孟子公孙丑上:“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言](1)微妙之言。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言绝。”(2)暗暗地说。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侯乃~言太后风上。”又为低贱,卑下。史记高祖本纪:“群臣皆曰:'大王起细~,诛暴逆,平定四海。'”又:“高祖起细~。”“微时”指微贱的时候,未发迹的时候。汉书王陵传:“高祖~时,兄事陵。”又外戚列传:“上乃诏求~时故剑。”又为衰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式~,胡不归?”(式:语气词。)战国策赵策三:“周贫且~。” (二)义略同“非”。但只用於事后的假设。左传僖公三十年:“~夫人之力不及此。”论语宪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独]不但,非但。战国策赵策四:“~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107.【强】(强)

(一)有力,强盛。跟“弱”相对。孟子梁惠王上:“弱固不可以敌~。”战国策赵策三:“前与齐闵王争~为帝。”引申为有馀,用於数目的后面(后起义)。木兰辞:“赏赐百千~。”

(二)上声,读qiǎng。竭力,勉力。战国策赵策四:“大臣~谏。”引申为强迫,勉强。孟子滕文公上:“~曾子。” 108.【固】

(一)坚固,特指地理险要,或城郭坚固,便於防守。论语季氏:“今夫颛臾,~而近於费。”引申为坚持(用作状语)。“固守”,指坚守。贾谊过秦论上:“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守,以窥周室。”“固辞”,指坚辞。战国策齐策四:“梁使三反,孟尝君~辞不往也。” (二)副词。本来,当然。孟子梁惠王上:“弱~不可以敌强。”又:“臣~知王之不忍也。”[~然](1)本来的样子。庄子养生主:“因其~然。”(2)本来如此。战国策赵策三:“彼天子~然。”

[辨]坚,固,刚,强。“坚”的本义是土硬,“刚”的本义是刀硬(“钢”字由此发展而来),“强”的本义是弓有力,“固”的本义是四面闭塞,难攻易守。由本义的不同,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固”字用於城郭险阻的时候,

不是“坚”“刚”“强”所能代替的。“强”字用於本义时,如杜甫前出塞“挽弓当挽强”,也不是其他三字所能代替的。“坚”“刚”“强”三字的分别又可以从它们的反义词“脆”“柔”“弱”看出来。当然,四字相通的地方是有的。 109.【再】

副词。两次,第二次。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而衰,三而竭。”又僖公五年:“一之为甚,其可~乎?”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斯可矣。'”注意:古人表示动作的量,於“一次”到“十次”,都用一般数目字,如“一鼓作气”,“三思而后行”,“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等等,唯独“两次”不用“二”,而用“再”。 [辨]两,再,复,更,又。“两”字可以用作副词,但它的意义和“再”不同。“两”指双方,指动作的面(参看第一单元“两”字条);“再”指两次,指动作的量。“再”矣?”

114.【侯】

五等爵的第二等。左传僖公三十年:“晋~秦伯围郑”。汉书李广传:“武帝封子延年为~。”按:侯的地位,随着时代而降低。汉代的侯,食邑很小。注意:“侯”与“候”音义都不同。

115.【子】

(一)儿女。一般指儿子。战国策赵策四:“丈夫亦爱怜其少~乎?”有时指女儿。战国策赵策三:“鬼侯有~而好。”论语先进:“孔子以其兄之~妻之。”(妻,读去声,嫁给。)注意:“子”的最初意义是孩儿,不论男性或女性都可称“子”。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乃生女子”,其中“男”“女”都是定语,“男子”等於今天所谓“男孩”,“女子”等於今天所谓“女孩”。

和“复”更需要严格地区别开来。说“再”时着眼在次数(两次);说“复”时,着眼在行为的重复,所以不止两次也可以说“复”。现代汉语的“再”相当於古代的“复”;假如拿现代意义去看古代的“再”字(特别是上古汉语),就会产生误解。例如“三年再会”,在上古是说“三年之内会面两次”;如果了解为“三年之后再见”,那就错了。“更”的副词意义是从“改变”、“更换”发展来的。所以用作副词时有“另外”、“重新”的意思。左传僖公五年的“晋不更举矣”是说晋国不须另外出兵。它所强调的是新情况,不在次数。“又”则是加强语气,带有感情色彩。如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同时还可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或语气转折。如左传昭公十二年:“为赋蓼萧,弗知,又不答赋。”(蓼萧:诗经小雅的篇名。) 110.【三】

数目字。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窟。”又泛指多次。战国策赵策三:“鲁仲连辞让者~,终不肯受。”泛指多次的“三”字,旧读去声(sàn)。 111.【帝】

(一)天神,整个宇宙的主宰者(迷信)。尚书洪范:“~乃震怒。”列子汤问:“[操蛇之神]告之于~。~感其诚。”又称“上帝”。诗经大雅大明:“上~临汝。”也称“天帝”(少见)。战国策楚策一:“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引申为泛指尊神。汉书高帝纪:“吾子,白~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子斩之。”

(二)人间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尚书舜典:“二十有八载,~乃殂落。”(帝:指尧。殂cú落:死。)楚辞离骚:“~高阳之苗裔兮。” 112.【后】

(一)君主,人君,天子。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其南陵,夏~皋之墓也。”楚辞离骚:“昔三~之纯粹兮。”有时指诸侯。尚书舜典:“班瑞于群~”(班:颁发。)[~土]地神。国语越语:“皇天~土。” (二)君王之妻为“后”,母为“太后”。战国策齐策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又赵策四:“赵太~新用事。” (三)通“后”。礼记大学:“知止而~有定,定而~能静。”

113.【王】

(一)帝王,天子。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祭不共,无以缩酒。”又僖公五年:“勋在~室。”注意:本来殷周时代,只有天子才可称“王”,例如“纣~”,“周文~”等。但春秋时的诸侯国楚、吴、越等称了“王”,战国时的诸侯又都普遍称“王”,於是“王”逐渐降低。自秦始皇起,天子改称“皇帝”,“王”便成了臣子的最高封爵。如西汉初,韩信先封“齐王”,后改“楚王”,刘濞(bì)为吴王。 (二)读wàng。动词。统治天下(作天下之王)。孟子梁惠王上:“然而不~者,未之有也。”又:“德何如则可以~ (二)男子的尊称,用来专指有德的人,等於“夫子”。论语乡党:“~退朝。”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孟~,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引申为对人的尊称,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您”。左传僖公三十年:“吾不能早用~,今急而求~。”注意:在此情况下,“子”字仍是名词,所以它的前面可加“吾”字作为定语。左传隐公十一年:“吾~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孟子公孙丑上:“吾~与子路孰贤?”在姓氏后面或谥号后面加“子”仍是尊称。如“孔~”、“庄~”、“荀~”,“赵宣~”(赵盾)、“韩献~”(韩厥)、“魏庄~”(魏绛)。在儒家的著作(如论语、礼记)中,“子”常专指孔子。论语学而:“~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子爵,五等爵的第四等。左传僖公四年:“楚~使屈完如师。”

(四)地支名。左传僖公五年:“冬十二月丙~朔,晋灭虢。”

116.【息】

(一)气息(一呼一吸为一息)。庄子逍遥游:“生物之以~相吹也。”引申为叹气。史记高祖本纪:“喟然太~。”(太息:长叹。)诸葛亮出师表:“未尝不叹~痛恨於桓灵也。” (二)休息。礼记檀弓下:“公叔禺人遇负杖入保者~。”引申为停止,止息。汉书贾谊传:“百姓素朴,狱讼衰~。”陶潜归去来辞:“请~交以绝游。”

(三)增长,跟“消”相对。庄子秋水:“消~盈虚。”注意:现代汉语的“消息”表示“音信”,是后起的意义。 (四)儿子。战国策赵策四:“老臣贱~舒祺。” 117.【宗】 (一)祖庙。左传成公三年:“首其请於寡君而以戮於~。”引申为祖先,祖宗。左传成公三年:“若不获命,而使嗣~职。”

(二)宗族。同祖曰“宗”。左传僖公五年:“晋吾~也,岂害我哉?”按,上古同姓必同祖,也一定同宗;后代同姓不一定同祖,所以同姓也不一定同宗。引申为同出一祖的派别,宗派。如佛教、道教都分“南~”,“北~”。又为某一学术领域中值得继承的人。晋书陆云传:“百代文~,一人而已。”王勃滕王阁序:“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 (三)朝见。周礼春官大宗伯:“[诸侯朝天子]春见曰朝,夏见曰~。”[朝~]朝见。尚书禹贡:“江汉朝~于海。”引申为归向。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之。”又为尊敬。仪礼士昏礼:“~尔父母之言。” 118.【庙】

祭祀祖先的地方。贾谊过秦论上:“一夫作难而七~隳。”“宗庙”二字常常连用。战国策齐策四:“寡人不祥,被於宗~之祟。”论语先进:“宗~之事。”引申为一般供奉神的地方(后起义)。注意:上古只有祖庙称“庙”,神庙不称“庙”。到了后代,道教称“庙”,佛教称“寺”。 [辨]宗,庙。“宗庙”二字连用等於一个单词。分用

时,“宗”指供奉神主的地方,而“庙”则规模较大。后代於“宗庙”的意义单用时,称“庙”不称“宗”。 119.【诗】

(一)文体的一种。尚书舜典:“~言志。”曹丕典论论文:“铭诔尚实,~赋欲丽。”陶潜归去来辞:“临清流而赋~。” (二)专指诗经。左传隐公元年:“~曰:'孝子不匮。'”又宣公二年:“~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论语为政:“子曰:'~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季氏:“曰:'学~乎?'”注意:在古代汉语中凡称“诗曰”,“诗云”,都是指的诗经,没有例外。先秦两汉如果单说“诗”,起义)。现代变为双音词“标~”(标志)。

[辨]知,识,记。“知”是一般的知道,“识”常常是比较深的认识。至於“知”当“智”讲,“识”当“记”讲,更没有共同之处了。“识”和“记”的区别是,“识”(zhì)为记住,“记”等於记得。“记”是“识”的结果。虽然“记”也有当“记住”讲的,如庄子山木有“弟子记之”,但一般多作“记得”讲。 125.【见】

(一)看见。论语里仁:“~贤思齐焉,~不贤而内自省也。”又名词。见解,见识。如“高~”,“远~”。 一般也是指的诗经。后代就不同了。 120.【书】

(一)写,写字。左传宣公二年:“大史~曰:'赵盾弑其君。'”论语卫灵公:“子张~诸绅。”(子张把孔子的话写在衣带上。)引申为字。史记项羽本纪:“~足以记名姓而已。”后汉桓灵时童谣:“举秀才,不知~。” (二)信。战国策齐策四:“封~谢孟尝君曰。”又齐策四:“~未发。”今双音词有“书信”。

(三)尚书(书经)的专称。论语为政:“~云:'孝乎惟孝。'”孟子尽心下:“尽信~则不如无~;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武成:尚书篇名。)“诗书”连用,指诗经和尚书。论语述而:“诗~执礼,皆雅言也。”引申为一般的书籍。论语先进:“何必读~,然后为学?” 121.【礼】 (一)剥削阶级社会的典章制度与传统习惯。论语为政:“殷因於夏~,所损益可知也。”(因:继承。损益:增减。)又先进:“为国以~。”礼记礼运:“大人世及以为~。”注意:在古文献中“礼”也作“礼”。

(二)礼貌,礼节,典礼。左传僖公三十年:“以其无~於晋,且贰于楚也。”

(三)行为的规范。左传成公三年:“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 122.【乐】 (一)读yua。音乐。论语子路:“事不成,则礼~不兴。” (二)读la。快乐,愉快。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乎?”又名词。左传隐公元年:“其~也融融。”论语雍也:“回也不改其~。” (三)读yào。喜爱。论语雍也:“知者~水,仁者~山。”(知:同“智”。)

常用词(三) 65字

知识见示视观望 矜哀恤憾恕愤患 持措拱 攻窃诛翦脩讲 设立

忠信谅正邪辟好恶恭敬慎苟 显著

相帅士仆御右 盗贼 国家社稷 仁义道德 文质 色臭先前后内外闲

123.【知】

(一)知道,懂得,了解。论语学而:“人不~而不愠。”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何~?”论语先进:“居则曰:'不吾~也。'”又名词。知识,知觉。论语子罕:“吾有~乎哉?无~也。”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

(二)读zhì。知识丰富,经验丰富,见解高明。形容词。左传僖公三十年:“失其所与,不~。”这种意义后来又写作“智”。孟子告子上:“无或乎王之不智也。”(或:通“惑”。)又名词。孟子公孙丑上:“虽有~慧,不如乘势。” 124.【识】

(一)知道,认识,能辨别。孟子梁惠王上:“不~有诸?”又梁惠王下:“吾何以~其不才而舍之?”论语阳货:“多~於鸟兽草木之名。”

(二)去声,读zhì。记住。论语述而:“默而~之。”又子张:“贤者~其大者,不贤者~其小者。”引申为表记(后 (二)读xiàn。谒见,拜见。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请~。”论语季氏:“冉有季路~於孔子。”又微子:“~其二子焉。”(使其二子拜见子路。)注意:“见”字读xiàn时,一般都当不及物动词用。“见其二子”的“见”是使动用法(使拜见),所以是及物动词。至於及物动词的“见”字(包括省略宾语的“见”),就只读作jiàn,作“见面”讲,不作“谒见”讲。例如左传僖公三十年:“若使烛之武~秦君,师必退。”

(三)读xiàn,被看见,出现。战国策燕策三:“图穷而匕首~。”论语泰伯:“天下有道则~,无道则隐。”按:上古没有“现”字,中古也很罕见。凡“出现”的意义在上古都写作“见”。

(四)等於说“被”。楚辞渔父:“众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放。”庄子秋水:“吾长~笑於大方之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欺於王而负赵。”有时候,“见”字表示一方面对另一方面施以某种行为。如“见教”表示“教我”。 126.【示】

给看。老子三十六章:“国之利器不可以~人。”引申为指示,显示,使人明白某种道理。礼记礼运:“刑仁讲让,~民有常。”

127.【视】

(一)看。礼记大学:“十目所~,十手所指。”左传庄公十年:“下~其辙。”引申为看待。左传成公三年:“荀罃善~之。”又为按照。孟子万章下:“天子之卿受地~侯。”(按照侯的身份受地。)[~?为]比??更(后起义)。孙樵书褒城驿壁:“盖当时~他驿为壮。” (二)通“示”。“示”本是“使看”的意思,所以能用“视”字表示。诗经、尚书、礼记都有这种“视”字。汉书多以“视”为“示”。如高帝纪叙述张良劝刘邦把栈道烧掉,一方面可以防止诸侯来侵袭,另一方面“亦~项羽无东意”。(也让项羽看见刘邦没有向东进军的意思。) 128.【观】

(一)有目的地看,观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曹共公闻其骈胁,欲~其裸;浴,薄而~之。”(骈胁:肋骨合并在一起。薄:迫近,走到跟前。)论语公冶长:“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其行。”引申为观赏,欣赏。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鱼者。”(如:到,往。棠:鲁国地名。)又:“遂往,陈鱼而~之。”又名词。值得欣赏的事物。如说“洋洋大~”,“壮~”。引申为一般的观看,眺望。孟子尽心上:“故~於海者难为水。”陶渊明归去来辞:“时矫首而遐~。”(矫首:抬头。遐:远。)

(二)读guàn,去听。高大可见的建筑物。左传宣公十二年:“收晋尸以为京~。”这是指把敌人的尸体堆积起来封上土的高大的土堆。(留给人看以夸耀武功。)宗庙或宫庭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又名阙。礼记礼运:“出游於~之上。”引申为台榭(高台上的房子)。左传哀公元年:“宫室不~。”又为一般的高大华丽的建筑物,如楼阁之类。汉代有“东~”,“白虎~”。又为道教的庙宇(后起义)。刘禹锡玄都观桃花诗:“玄都~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129.【望】

(一)向远处看。左传庄公十年:“登轼而~之。”(轼:车前端的横木。)战国策赵策四:“故愿~见太后。”引申为希望,盼望。孟子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则无~民之多於邻国也。”

(二)名誉,名望。诗经大雅卷阿:“令闻令~。”(令:好。)今成语有“德高~重”。

(三)古人於阴历的每月十五前后,日月相望,月光满盈时叫“望”。又特称十五日为“望日”。汉书苏武传:“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朔:初一。)又张禹传:“罢就第,“憾”与“恨”是同义词,上古“恨”字一般也不解作“怨

恨”。参看下册“恨”字条。 134.【恕】

将自己的心度别人的心。论语卫灵公:“其~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又里仁:“夫子之道,忠~而已矣。”依论语,“恕”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是作为道德标准来说。引申为饶恕,宽恕。战国策赵策四:“窃自~。”离骚:“羌内~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135.【愤】

烦闷。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仆终已不得舒~懑以晓左以列侯朝朔~。”[既~]阴历的十六日。尚书周书召诰:“惟二月既~。”苏轼前赤壁赋:“七月既~。”按:这个意义说文作“朢”。

(四)怨,怨恨,责怪。司马迁报任安书:“若~仆不相师。”史记汲郑列传:“黯褊心不能无少~。” 注意:“望”字有平去两读。第(二)(三)(四)三种意义都读去声(wàng),第(一)义既可以读平声,又可以读去声。

[辨]视,望,观,看,见,睹。“视”是近看,所以能引申出“视察”的意思。“望”是远看,所以可引申出“盼望”的意思。“观”是有目的地看,所以能引申出“欣赏”的意思。“观”可远可近(如观潮,观战,观棋)。“见”是“视”和“望”的结果,所以礼记大学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战国策赵策说“故愿望见太后”。“睹”是“见”的同义词(但少用),故可说“熟视无睹”,“耳闻目睹”。“看”是探望。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梁东新为邺令,其姊往看之。”早期的“看”是访问、探望的意思(世说新语一书有许多这类“看”字),最初与“视”不同义,后来才逐渐同义。一般在古文中多用“视”,诗歌则多用“看”。 130.【矜】

(一)矛柄。贾谊过秦论上:“锄耰棘~,非铦於钩戟长铩也。”(耰yōu:锄柄。铦xiān:锋利。铩shā:长刃矛。)也写作“矜”。

(二)自夸。史记淮阴侯列传:“不伐己功,不~其能。”李密陈情表:“本图宦达,不~名节。” (三)怜悯,同情。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见人之厄则~之。”论语子张:“嘉善而~不能。”李密陈情表:“凡在故老,犹蒙~育。”

(四)读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礼记礼运:“~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引申为没有妻的成年男人。后代一般都只写作“鳏”。 131.【哀】

悲伤。礼记檀弓下:“有妇人哭於墓者而~。”引申为怜悯,同情。战国策齐策四:“~鳏寡。”又赵策四:“念悲其远也,亦~之矣。”论语子张:“如得其情,则~矜而勿喜。” 132.【卹】(恤)

(一)忧,忧虑。诗经邶风谷风:“我躬不阅,遑恤我后。”(我自己都不[为丈夫]容纳,还来得及忧虑我走后的事吗?阅:容纳。)引申为顾念,顾惜。战国策齐策四:“哀鳏寡,~孤独。”胡铨上高宗封事:“竭民膏血而不~,忘国大仇而不报。”

(二)救济。周礼春官典瑞:“以~凶荒。”贾谊过秦论中:“百姓困穷而主弗收~。”范缜神灭论:“不恤亲戚,不怜穷匮。”

133.【憾】

心中不满,懊恼。论语公冶长:“敝之而无~。”孟子梁惠王上:“是使民养生丧死无~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美哉犹有~。”现代双音词有“遗~”。注意:现代汉语里的“遗憾”是一个词;在古代汉语里,“遗~”是一个词组,等於“遗恨”。现代“遗憾”的意思古人只说单音词“憾”或“恨”。右。”引申为憋闷。论语述而:“不~不启。”(对学生要等他道理想不出来,心中憋闷,才启发他。)又:“发~忘食。”又为感情激动(后起义)。杜甫喜薛据毕曜迁官诗:“忠臣辞~激,烈士涕飘零。” [辨]愤,怒,忿。“愤”与“怒”在上古汉语里,意义的差别很大。“发愤”跟“发怒”的意义全不相干,后来逐渐接近。“忿”是生气,怨恨,与“怒”义近。古代“愤”“忿”不同音(“愤”读浊音,“忿”读清音。) 136.【患】

担心,发愁。论语颜渊:“季康子~盗。”又季氏:“不~贫而~不安。”又宪问:“不~人之不己知,~其不能也。”又名词。忧患,麻烦。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者,国恒亡。”“患”字有平去两读;但用作名词时,一般只读去声。 [辨]忧,患。“忧”与“患”为同义词。一般地说,“忧”多用於比较严重的场合。有时没有分别,如“内忧外患”。 137.【持】

拿着。孟子公孙丑下:“子之~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引申为把着使不动摇或坠落。论语季氏:“危而不~,颠而不扶。”孟子滕文公上:“疾病相扶~。”现代双音词有“支~”、“维~”、“护~”、“劫~”、“挟~”等。 138.【措】

放下,放。论语子路:“则民无所~手足。”(“措”:今本作“错”。)又用於抽象意义。礼记中庸:“学之弗能,弗~也。”又引申为安放。礼记礼器:“~则正。”[~意]留意。战国策魏策四:“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意也。”按:“措”字在古书中常写作“错”。 139.【拱】

拱手,两手在胸前相合,一般是用左手握住右手。这是表示恭敬的姿势。论语微子:“子路~而立。”“拱手”又用於比喻的意义,表示容易取得。贾谊过秦论上:“於是秦人~手而取西河之外。”引申为两手做合抱姿势。这种意义常用来说明树木的大小。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中寿,尔墓之木~矣。”

140.【攻】

(一)进攻,攻打。左传僖公四年:“以此~城,何城不克?”引申为指责[过失,罪恶]。论语先进:“小子鸣鼓而~之可也。”又颜渊:“无~人之恶。”

(二)进行工作,特指匠人及其他手工业的工作,如建筑、雕琢等。诗经大雅灵台:“庶民~之,不日成之。”又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玉。”引申为做学问或接受某种专门训练。韩愈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141.【窃】

(一)偷。论语颜渊:“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庄子胠箧:“彼~钩者诛,~国者为诸侯。”注意:凡“偷窃”的意义,在先秦都说“窃”或“盗”。参看“偷”字条。 (二)偷偷地,暗地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与之齐。”

(三)谦词。表示自己的话不一定说得对,自己的行为不一定做得对。战国策赵策四:“~爱怜之。”又:“老臣~

以为媪之爱燕后,贤於长安君。”司马迁报任安书:“仆~不逊,近自托於无能之辞。”[辨]盗,窃。用作动词时,“窃”与“盗”是同义词。但是“盗”字又是名词,表示“盗贼”;“窃”字不用作名词。 142.【诛】 (一)谴责。论语公冶长:“於予与何~?”成语有“口~笔伐”。

(二)杀戮[有罪恶的人]。荀子正论:“~纣,断其首。”引申为铲除。楚辞卜居:“宁~锄草茅以力耕乎?”

(三)要求,要别人负责供给东西。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求无时。”又庄公八年:“反,~屦於徒人费。”(费:人名。)

143.【翦】

翦断。诗经召南甘棠:“勿~勿伐。”“翦”又用於比喻,为雍王。”左传襄公三年:“将~之而卒。”

(三)副词。立刻,马上。史记项羽本纪:“沛公至军,~诛杀曹无伤。”现代变为双音词“立刻”,“立即”。 148.【忠】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尽力做好别人付托的事,对别人负责。左传庄公十年:“~之属也。”又宣公二年:“贼民之主,不~。”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乎?”注意:上古“忠”字意义很广,不限於忠君。这是阶级社会产生的一种伦理观念,后来被统治阶级利用来专指忠君。 149.【信】

(一)言语真实,不虚伪。老子八十一章:“~言不美,美言不~。”战国策楚策一:“子以我为不~。”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加:指虚报)引申为对人的一种道德,指对人真诚,不虚伪。论语学而:“与表示削弱或消灭。左传成公十三年:“又欲阙~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又成公二年:“余姑~灭此而朝食。”又表示“裁去”。文心雕龙熔裁:“~截浮词谓之裁。”俗作“剪”。 144.【修】(修)

(一)乾肉。古人用来送礼。论语述而:“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修:十块乾肉成为一束)引申为乾。诗经王风中谷有蓷(tuī):“中谷有蓷,暵(hàn)其~矣。” (二)培养,增进,改进,加强。左传成公十三年:“吾与女同好弃恶,复~旧德。”又桓公元年:“~好於郑。”又桓公六年:“随侯惧而~政。”论语季氏:“则~文德以来之。” (三)修理,修葺,修饰。左传成公三年:“而帅偏师以~封疆。”左传宣公十二年:“郑人~城。” (四)长。诗经小雅六月:“四牡~广。”战国策齐策一:“邹忌~八尺有余。”楚辞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能。”(修能等於说长才。)引申为善,美。楚辞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名之不立。” [辨]修,修。依说文,“修”是修饰,“修”是乾肉。由於二字同音,一般可以通用;但“乾肉”的意义决不能写作“修”。

145.【讲】

(一)讲和,和解。战国策西周策:“而秦未与魏~也。”史记项羽本纪:“业已~解。”又樗里子甘茂列传:“与魏~罢兵。”“讲”本身就有“讲和”的意义,后来变为双音词“~和”。胡铨上高宗封事:“[秦]桧曰敌可~和,[孙]近亦曰可和。”

(二)谋画。左传襄公五年:“~事不令。”(不令:不善。)又为研究,商讨。论语学而:“德之不修,学之不~。”左传宣公十六年:“武子归而~求典礼。”韩愈张中丞传后序:“二公之贤,其~之精矣。”引申为讲究,重视。礼记礼运:“~信修睦。”注意:在上古汉语里,“讲”字没有现代的“讲话”的意思。礼记礼运的“讲於仁”,乃是讨论,议论。 146.【设】

(一)安排,摆设,建立。礼记礼运:“以~制度,以立田里。”文心雕龙熔裁:“情理~位,文采行乎其中。” (二)假设连词。假如,如果。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百岁后,是属宁有可信者乎?”(是属:这些人。)[~如]比如,例如,白居易与元九书:“~如'北风其凉',假风以刺威虐也。” 147.【立】

(一)站着。论语微子:“子路拱而~。”庄子养生主:“提刀而~。”“立待”,比喻事情很快就要到来。贾谊过秦论中:“故其亡可~而待。”引申为建立,设立,树立。战国策齐策四:“~宗庙于薛。”礼记礼运:“以设制度,以~田里。” (二)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置。贾谊过秦论下:“子婴~。”引申为使登上某一个位置。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章邯朋友交而不~乎?”又为守信,实践诺言。左传宣公二年:“弃君之命,不~。”

(二)相信,认为可靠。论语公冶长:“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其行。”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也。”按:这个意义和现代汉语一样。

(三)副词。真的,的确。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可事也。”孟子公孙丑上:“~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四)使者,送信的人(后起义)。世说新语雅量:“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至,看书竟,默然无言。”注意:不但上古的“信”字不当“书信”讲,连中古的“信”字也不当“书信”讲。“书信”的意义是从送信的人的意义再引申出来的。

(五)读shēn,通“伸”。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也。”(尺蠖:虫名。)又:“屈~相感。” 150.【谅】

(一)形容词。诚实。论语季氏:“友直,友~,友多闻。”引申为固执(指道义方面)。论语宪问:“岂若匹夫匹妇之为~也?”

(二)动词。相信别人的真实。诗经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人只!”引申为原谅。又引申为料想(后起义)。如“~不见怪”。 151.【正】

(一)不偏,跟“偏”相对;不斜,跟“斜”、“邪”相对(邪就是斜)。论语乡党:“席不~不坐。”引申为正当,合适。论语子路:“名不~则言不顺。”又为作风正派。论语宪问:“齐桓公~而不谲。”(谲ju?:奸诈。)用如动词时,表示使正。论语尧曰:“君子~其衣冠。”

(二)主管人,长(zhǎng)。如古代乐官之长称“乐~”。仪礼大射:“乐~命大师曰。”后世有“村~”,“里~”。 (三)副词。恰好。论语述而:“~唯弟子不能学也。” (四)读zhēng。阴历每年的第一个月叫“~月”。左传隐公十年:“十年春王~月,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引申为指历法。尚书甘誓:“怠弃三~。”(三正:指三种历法。)杜预春秋序:“所用之厤(历),即周~也。”[~朔]每年的第一个月为“正”,每月的第一日叫“朔”,“~朔”连用指历法。史记历书:“汉得士德,宜更元,改~朔,易服色。”后来“~朔”指帝王的年号,“奉??~朔”表示归顺某王朝。左思魏都赋:“思禀~朔,乐率贡职。”后汉书南蛮传:“前世所不至,~朔所未加。” 152.【邪】

(一)斜的。诗经小雅采菽:“~幅在下。”(邪幅:即现在所谓绑腿,因为斜绑在腿上,所以叫邪幅。) (二)不正直,邪曲。孟子梁惠王上:“放辟~侈,无不为已。”按:“邪”与“斜”自古同音,本是通用的字。后代逐渐有了分别:於第一义写作“斜”,第二义写作“邪”。

(三)读y?。疑问语气词,略等於“与”(欤)。战国策赵策三:“宁力不胜、智不若~?”又写作“耶”。战国策齐策四:“民亦无恙耶?” 153.【辟】

(一)读bì,法。诗经小雅雨无正:“~言不信。”(法度之言,而不听信。)

(二)君,君主。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皇王维~。”又棫朴:“济济~王。”(济济:容貌美的样子。)现代有双音词“复~”。

(三)征召。后汉书黄宪传:“宪初举孝廉,又~公府。”又徐稚传:“屡~公府,不起。”又:“稚尝为太尉黄琼所~。” 着重在外貌方面,“敬”着重在内心方面。“敬”的意义比“恭”

的意义广泛,往往指一种内心的修养,严肃对待自己。如论语公冶长:“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又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又子路:“居处恭,执事敬。”又季氏:“貌思恭,??事思敬。”这些例子都可以说明“恭”和“敬”在分用时是有区别的。 158.【慎】

小心。论语学而:“敏於事而~於言。”特指警惕自己。礼记大学:“故君子必~其独也。” 159.【苟】

(一)苟且,不严肃。跟“敬”相对。论语子路:“无 (四)读pì,刑,刑法。尚书吕刑:“墨~疑,赦;其罚百锾。”(墨:古代五刑之一,即脸上刺字。锾huán:古代度量单位,六两为锾。)又:“劓~疑,赦;其罚惟倍。”(劓yì:五刑之一。割去鼻子。)[大~]古代五刑之一。死刑。尚书吕刑:“大~疑,赦;其罚千锾。”礼记文王世子:“其死罪,则曰某之罪在大~。” (五)躲避。左传隐公元年:“姜氏欲之,焉~害?”又成公二年:“旦~左右。”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避”。 (六)开辟。孟子梁惠王上:“欲~土地,朝秦楚。”又离娄上:“~草莱任土地者次之。”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辟”。 (七)不正。孟子梁惠王上:“放~邪侈。”这个意义后来作“僻”。

(八)卑贱而得宠的。论语季氏:“友便~,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战国策齐策四:“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便辟:善於迎合人意而得宠的小人。)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嬖”。 154.【好】

(一)貌美。战国策赵策三:“鬼侯有子而~。”古乐府陌上桑:“秦氏有~女。”礼记大学:“如好~色。”

(二)美好,良好。跟“恶”(a)相对。诗经郑风缁衣:“缁衣之~兮。”论语子张:“窥见室家之~。”

(三)读hào,去声。友好,友爱。诗经小雅斯干:“兄及弟矣,式相~矣。”左传成公三年:“两释累囚以成其~。” (四)也读hào,去声。动词。爱好,喜欢。跟“恶”(wù)相对。论语公冶长:“敏而~学。” 155.【恶】

(一)罪恶,不良的行为,跟“善”相对。左传宣公二年:“为法受~。”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 (二)貌丑。跟“好”(hǎo)相对,又跟“美”相对。战国策赵策三:“鬼侯有子而好,故人之於纣。纣以为~。”孟子离娄下:“虽有~人,齐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引申为不好。论语里仁:“士志於道,而耻~衣~食者,未足与议也。”又乡党:“色~不食,臭~不食。”(臭:气味。) (三)读wù,去声。动词。讨厌,不喜欢。跟“好”(hào)相对。左传隐公元年:“故名曰寤生,遂~之。”礼记礼运:“货~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

(四)读wū,平声。疑问代词作状语。哪里。战国策赵策三:“先生又~能使秦王烹醢梁王?”[~乎]等於说“於何”。论语里仁:“君子去仁,~乎成名?”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乎定?” 156.【恭】(共)

恭敬,有礼貌。左传宣公二年:“不忘~敬,民之主也。”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而有礼。” 157.【敬】

(一)严肃。左传宣公二年:“不忘恭~。”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与人忠。”

(二)动词。尊敬,尊重。论语先进:“门人不~子路。” [辨]恭,敬。“恭”与“敬”是同义词。分开来说,“恭”所~而已矣。”礼记曲礼上:“临财毋~得,临难毋~免。”今有成语“一丝不~”。

(二)如果。战国策齐策四:“~无岁,何以有民?~无民,何以有君?”论语颜渊:“~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贾谊论积贮疏:“~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160.【显】

动词。放光明。形容词。光明的。一般只用於抽象意义。诗经大雅大明:“不~其光。”孟子滕文公下:“书曰:'丕~哉,文王谟!'”引申为显贵,在社会上层。战国策齐策四:“百乘,~使也。”孟子离娄下:“而未尝有~者来。” 161.【著】

(一)显露。礼记中庸:“诚则形,形则~,~则明。”又大学:“揜其不善而~其善。”成语有“见微知~”。现代有双音词“显~”。

(二)写下来。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已~此书。”汉书杜周传:“前王所是,~为律。”这个意义又写作“箸”。 (三)读zhu?,旧读入声。附着。左传宣公四年:“~於丁宁。”(丁宁:钲,乐器名。古时行军用以节止步伐。)这个意义又写作“着”。引申为多种意义。如“~意”表示用心。宋玉九辩:“惟~意而得之。”“~手”表示下手(后来表示开始做)。晋书杜预传:“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手处也。”“~鞭”表示马上加鞭(意指行动)。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常恐祖生先吾~鞭。”(祖生:指祖逖。)“~花”表示开花。王维杂诗:“来日绮窗前,寒梅~花未?”等等。[土~]定居於一地,不是游牧的。史记西南夷列传:“其俗或土~,或移徙。”汉书张骞传:“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后来指世代居住本地的人(“著”改读zhù)。 (四)读zhu?,旧读入声。穿[衣]。南史刘璡传:“方下床~衣立。”岑参白雪歌:“都护铁衣冷难~。”又名词。穿著。陶潜桃花源记:“男女衣~悉如外人。” 注意:(1)读zhu?的“著”,近代俗写作“着”,以别於读zhù的“著”。现代“著”、“着”分为二字。(2)“附着”的“著”和“着衣”的“著”,旧读不同音。前者读直略切,浊音入声;后者读张略切,清音入声。今吴粤等方言里,此二义读音不同。普通话则无别。 162.【相】

(一)仔细看,审察。诗经鄘风相鼠:“~鼠有皮”。左传隐公十一年:“~时而动。”引申为辨察人的身体容色,以判断他的命运。这是封建社会的迷信。左传文公元年:“内史叔服能~人。”史记淮阴侯列传:“~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君之背,贵乃不可言。” (二)助。尚书吕刑:“今天~民。”左传昭公四年:“晋楚唯天所~。”特指扶助盲人。论语卫灵公:“固~师之道也。”(师:指乐师,上古乐师一般以盲人充当。)又名词。扶助盲人的人。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矣?”引申为扶助君主的人,略等於后代所谓宰相。左传襄公四年:“信而使之,以为己~。”孟子公孙丑上:“夫子加齐之卿~。”用作动词时,表示作某国或某人的相。庄子秋

水:“惠子~梁。”

(三)赞礼者。论语先进:“愿为小~焉。”以上(一)(二)(三)都读去声(xiàng)。 (四)互相。左传隐公元年:“不及黄泉,无~见也。”爱,尚贤,~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左~]指近臣。

孟子梁惠王下:“左~皆曰贤,未可也。”又指左右执事的人,实指其本人。司马迁报任安书:“以晓左~。” (二)陪乘的人,参乘(骖乘)。左传宣公二年:“其~引申为共同。孟子离娄下:“而~泣於中庭。”又指单方面对另方面。列子汤问:“杂然~许。”(相许:指赞成愚公的意见,等於说“赞成他”。) 163.【帅】

率领。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车二百乘以伐京。”引申为率领军队的人,大将。论语子罕:“三军可夺~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64.【士】

(一)男子,特指未婚的男子。跟“女”相对。诗经召南野有死麇:“有女怀春,吉~诱之。”又郑风溱洧:“维~与女,伊其相谑。”

(二)武士,甲士。左传襄公十年:“诸侯之~门焉。”(门:攻打城门。)按:士与卒不同(卒是步卒)。

(三)统治阶级的下层。上古把人分为五个等级,即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战国时代,士又指勇士,壮士。战国策魏策四:“此三子,皆布衣之~也。”

(四)文士,读书人。这是知识分子阶层,和“武士”的“士”不同。儒家常常把士看作道德较高的人物。论语子路:“行己有耻,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谓~矣。”又泰伯:“~不可以不弘毅。”又卫灵公:“志~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五)狱官,执法官。孟子尽心上:“舜为天子,皋陶为~,瞽瞍杀人,则如之何?”(瞽瞍:舜的父亲。)又告子下:“管夷吾举於~。”在这个意义上,又称为“士师”。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师。” 165.【仆】

(一)奴隶的一个等级。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皁,皁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臣台。”(据此,士以上是各级奴隶主,皁以下为各级奴隶。)奴隶的通称。诗经小雅正月:“民之无辜,并其臣~。”又为奴仆。战国策赵策三:“先生独未见夫~乎?”后世指被雇来服役的人。徐霞客游记:“时夫~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又为对己的谦称。司马迁报任安书:“~非敢如此也。”白居易与元九书:“~既受足下书。”

(二)驾车的人。诗经小雅正月:“屡顾尔~。”楚辞离骚:“~夫悲余马怀兮。”引申为驾车。论语子路:“子适卫,冉有~。”(冉有:人名。)这个意义后代罕用。 166.【御】

(一)驾驶车马。论语为政:“樊迟~。”左传成公二年:“邴夏~齐侯。”引申为驾御其他东西。庄子逍遥游:“列子~风而行。”又名词。御车的人。左传成公十六年:“其~屡顾。” (二)形容词。属於天子的。史记平准书:“出~府禁藏以赡之。”(禁藏zàng:皇帝的钱财。赡shàn:供给。)洛阳伽蓝记法云寺:“寺在西阳门外三里~道南。” (三)抵禦,抵抗。诗经邶风谷风:“亦以~冬。”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禦”。

[辨]御,禦。二字一般不通用。“御”的第一、二两义,不能写作“禦”。至於“抵禦”的意义,后代一般只写作“禦”,不写作“御”。先秦古籍一般也都写作“禦”。如诗经大雅绵:“予曰有禦侮。”孟子梁惠王上:“谁能禦之?”庄子马蹄:“毛可以禦风寒。” 167.【右】

(一)右边。左传成公二年:“射其左,越於车下;射其~,毙於车中。”古人以右为尊。汉书高帝纪:“无能出其~者。”(没有人能胜过他。)引申表示尊尚。淮南子汜论:“兼提弥明知之。” 168.【盗】

偷。左传文公十八年:“~器为奸”。荀子不苟:“~名不如~货。”(货:财物)。又名词。偷东西的人,小偷。论语颜渊:“季康子患~。”又阳货:“其犹穿窬之~也与?”(穿窬:穿壁逾墙。)庄子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而为守备。”

169.【贼】

(一)毁,害。论语先进:“~夫人之子。”(害了人家的儿子。)又特指杀害。左传宣公二年:“使鉏麑~之。”又名词,指败坏者。论语阳货:“乡原,德之~也。”引申为凶狠,狠毒。史记游侠列传:“少时阴~。”

(二)违法乱纪,犯上作乱的人。左传宣公二年:“反不讨~。”

[辨]盗,贼。用作动词时,上古“盗”字只指偷东西,“贼”字指毁害。用作名词时,“盗”字一般指偷窃东西的人,而“贼”字指乱臣。“盗”“贼”二字的上古意义,跟现代意义差不多正好相反。现在普通话所谓“贼”(偷东西的人)上古叫“盗”;现在所谓“强盗”上古叫“贼”。荀子儒效:“故人无师无法,而知(智)则为盗,勇则为贼。”可见盗是偷窃的,贼是抢劫的。当然,上古强盗也可以称“盗”,例如盗跖就是传说中的强盗的首领;但偷东西的决不称“贼”。

170.【国】

(一)国家。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於~也,尽心焉耳矣。”周代诸侯的领土叫国,西汉诸侯王的封邑也叫国。西汉的一国略等於一郡,所以常“郡国”连称。 (二)国都,首都。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之一。”战国策齐策四:“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统万人乎?”孟子离娄下:“遍~中无与立谈者。”注意:先秦“国”字当首都讲的,例子可以举得很多。 [辨]邦,国。“邦”与“国”是同义词。但“邦”字不当“首都”讲。 171.【家】

(一)家,家庭。与现代的“家”字同义。指房子或指人。论语子张:“窥见室~之好。”孟子梁惠王上:“数口之~可以无饥矣。”

(二)大夫所统治的政治区域。跟“国”相对。论语季氏:“丘也闻有国有~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又公冶长:“千室之邑,百乘之~,可使为之宰也。”“国家”二字连用是一个并列结构,指诸侯的国和大夫的家。孟子滕文公上:“恶能治国~?” 172.【杜】

土地之主,土神。又名“后土”。古人封土为社,各栽种其土所宜种之树。因此,“社”又指祭祀土神的地方。左传昭公十七年:“伐鼓於~。”(伐鼓:打鼓。) 173.【稷】

(一)谷名,跟黍相似,但不黏。诗经王风黍离:“彼~之穗。”

(二)谷神。[社~]土神与谷神。古代用作国家的象征。论语季氏:“是社~之臣也。”礼记檀弓下:“能执干戈以卫社~。” 174.【仁】

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理想中的一种道德标准。它是指人与人相处的道理,是有具体的阶级内容的。论语述而:“若圣与~,则吾岂敢?”又宪问:“桓公杀公子纠,

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乎?” 175.【义】

(一)合理的事,应该做的事。跟仁一样,这是封建的伦理道德之一。论语述而:“闻~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引申为道理。孟子梁惠王上:“申之以孝悌之~。”白居易与元九书:“皆所以陈古今诗歌之~。”又形容词。行为合理的。左传隐公元年:“不~不昵,厚将崩。” (二)意义,意思。论衡自纪:“察文以~可晓。”世说新语文学:“立异~于众贤之外。” 176.【道】

(一)路,道路。战国策齐策四:“民扶老携幼,迎君~中。”论语雍也:“中~而废。”又泰伯:“任重而~远。”引申为途径(抽象的意义)。孟子梁惠王下:“交邻国有~乎?” (二)达到某种道德标准或思想标准的途径。论语里仁:等。引申为文字。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害辞。”(辞:

指句子。不要因为一个字而损害了全句的意义。) (四)文章。萧统文选序:“骚人之~,自兹而作。” (五)文化教育。跟“武”相对。论语季氏:“远人不服,则修~德以来之。”

(六)旧读wan。动词。装饰,增添文采。论语宪问:“~之以礼乐。”引申为掩饰。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苏轼答谢民师书:“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浅易之说。”成语有“~过饰非”。 179.【质】

(一)读zhì,抵押。战国策赵策四:“必以长安君为~,兵乃出。”又燕策三:“燕太子丹~于秦。” (二)本质,本体,本性。荀子劝学:“其~非不美也。”文心雕龙情采:“夫水性虚而涟漪结,木~实而花萼振。” “朝闻~,夕死可矣。”引申为正当的手段。论语里仁:“不以其~得之,不处也。”又为封建社会所认为好的政治措施和政治局面。论语卫灵公:“邦有~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

(三)思想,学说。论语里仁:“吾~一以贯之。”又雍也:“非不说子之~。”引申为方法,技巧。论语子张:“虽小~,必有可观者焉。”又为道理,规律。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也。”

(四)述说。论语宪问:“夫子自~也。”又季氏:“乐~人之善。”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徒,无~桓文之事者。” (五)引导。后来写作“导”。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小决使~。”论语子张:“~之斯行。”又为政:“~之以政。” 按:旧时於(一)(二)(三)义,即用作名词时,读上声;於(四)(五)义,即用作动词时,读去声。

[辨]道,路。就道路的意义说,二者是同义词。但用於抽象意义时。“路”较简单,“道”的许多引申义都是“路”所没有的。如“思想”、“学说”,“方法”、“技巧”,“道理”、“规律”,等。就是“途径”这个意义,一般也多用“道”,不用“路”。 177.【德】

(一)道德,修养。论语子罕:“吾未见好~如好色者也。”又述而:“~之不修,学之不讲。”按,儒家所谓“德”,往往指心中能辨别是非善恶。引申为作风,品行。论语颜渊:“君子之~风,小人之~草。”按:“德”指品行时,不限於好的方面。尚书盘庚下有“凶~”,伪古文尚书泰誓有“秽~”。今双音词有“私~”。又特指好的品质。荀子劝学:“积善成~。”

(二)恩惠,德泽。左传成公三年:“无怨无~,不知所报。”孟子公孙丑上:“且以文王之~,百年而后崩,犹未洽於天下。”史记项羽本纪:“吾为若~。”“德”又引申为动词,表示感激。左传成公三年:“然则~我乎?” 178.【文】

(一)彩色交错为文。孟子告子上:“令闻广誉施於身,所以不愿人之~绣也。”引申为华丽有文采,跟“质”相对。论语颜渊:“君子质而已矣,何以~为?”[~章]在绘画和刺绣上,青与赤相交错为文,赤与白相交错为章。“文章”最初也是指“文绣”,“文采”。荀子礼论:“雕琢刻镂黼黻~章,所以养目也。”(黼fǔ:礼服绣的黑白交错的花纹。黻fú:礼服上绣的青黑相交的花纹。)引申为文辞。文心雕龙情采:“圣贤书辞,总称~章,非采而何?” (二)文献。论语学而:“行有余力,则以学~。”又子罕:“文王既没,~不在兹乎!”萧统文选序:“世质民淳,斯~未作。”[~学]指文献和经典。论语先进:“~学:子游,子夏。”韩非子五蠹:“而诸先生以~学取。”注意:古代所谓“文学”和今天所谓“文学”不同。 (三)独体的汉字叫“文”,如“日”、“月”、“牛”、“马” (三)朴实,朴素。跟“文”相对。论语雍也:“文~彬彬,然后君子。”萧统文选序:“世~民淳。” (四)正,正直。论语颜渊:“~直而好义。”用作动词时,表示向别人求正,以定是非。礼记中庸:“~诸鬼神而无疑。”又曲礼上:“疑事无~。”引申为询问,责问。今有双音词:“~问”。[~明]正明,天大亮。仪礼既夕礼:“~明灭烛。”礼记昏义:“~明赞见妇於舅姑。”(赞:唱名,称名。)方苞狱中杂记:“~明启钥。” (五)砧板。[鈇~][斧~]斩人的刑具。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君不如肉袒伏斧~请罪。”这个意义又写作“钻”。 按:(二)(三)(四)旧读入声,(一)(五)旧读去声。今普通话无别。 180.【色】

(一)脸上的气色,表情。孟子梁惠王上:“民有饥~。”又:“举欣欣然有喜~。”楚辞渔父:“颜~憔悴。”战国策楚策四:“颜~变作。”又赵策四:“太后之~少解。”

(二)女色。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以妇女为玩物,所以称妇女的容貌为“色”。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礼记大学:“如好好~。” (三)色彩。老子十二章:“五~令人目盲。”

[辨]颜,色。颜指额,色指脸上的表情,二字有密切关系,所以常常连用。但是,“色”字在上古可以当“色彩”讲,“颜”字不能当“色彩”讲。女色也不能称为“颜”。 181.【臭】

(一)读xiù气味。周易系辞上:“其~如兰。”礼记大学:“如恶(wù)恶~。”引申为坏的气味,“香”的反面。读ch?u。墨子尚贤下:“腐~馀财。”又为发臭。尚书盘庚中:“今予命女一无起秽以自~。”(女:你们。一:皆,都。)按:本来作气味讲的“臭”也读ch?u,后来才读xiù,以别於香臭的“臭”。

(二)读xiù。动词,闻[气味]。荀子礼论:“三~之,不食也。”这个意义后代写作“嗅”或“齅”。 182.【先】 (一)动词。先行,先做某事。左传宣公二年:“会请~。”论语颜渊:“於斯三者何~?”又子路:“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礼记檀弓上:“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盖~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 (二)形容词,副词。时间在前的,次序在前的,跟“后”相对。战国策齐策四:“冯谖~驱。”引申为去世的[上代或长辈]。战国策齐策四:“愿君顾~王之宗庙。”司马迁报任安书:“太上不辱~。”[~生](1)年长的人。此义后代罕用。(2)有道德学问的。用来作对人的尊称。战国策赵策三:“东国有鲁连~生。其人在此。” 183.【前】

(一)动词。向前,前进。战国策赵策三:“酒酣,起~,以千金为鲁连寿。”又齐策四:“齐宣王见颜斶,曰:'斶~!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及至壁门,莫敢~。”成语有“勇往直~”,“畏缩不~”。

(二)脸所向的一面。跟“后”相对。孟子梁惠王上:“便嬖不足使令於~与?”引申为发生在前的,次序在前的。孟子梁惠王下:“孟子之后丧踰~丧。”战国策赵策一:“~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史记项羽本纪:“~时某丧,使公主某事。”

184.【后】 (一)动词。走在后面,落后。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又先进:“三子者出,曾皙~。”

(二)位置在后的,跟“前”相对。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史记淮阴侯列传:“其势粮食必在其后。”又为时间在后的,次序在后的。跟“先”相对,又跟“前”相对。战国策齐策一:“期年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文,“閒”的本义是“门隙”,“闲”的本义是“栅栏”,所

以二者的引申义大不相同。在一般情况下,“閒”和“闲”是不相通的;只在“閒暇”的意义上,偶可作“闲”。

常用词(四) 65字

行走出入之适进退逾逸逼 决治 树艺 事畜 保爱 伤害 比喻

诚伪善淫凶 疏戚 饥孰 滋烈赡 共同殊异

斤钧锺倍 政教法术势数 朝野涂江关 宫府 衣冠屦商 贾旅徒 年岁 188.【行】

(一)名词。道路。诗经豳风七月:“遵彼微~。”诗经周南卷耳:“彼周~。”(周行:大路,公路。)

(二)动词。走路,走。跟“止”相对。论语述而:“三“括前~所亡凡四十五万。”又:“以先国家之急而~私雠也。”注意:除个别古书外,“后”字都不写作“后”。 按:“先”、“前”、“后”三字都能作动词,这是和现代汉语大不一样的地方。 185.【内】

(一)内,内室。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廷~,弗洒弗埽。”(廷:中廷。)又大雅抑:“洒埽廷~。”汉书晁错传:“家有一堂二~。”引申为里边。论语颜渊:“四海之~,皆兄弟也。”又为内心。论语里仁:“见不贤而~自省也。”又:“~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引申为内部,特指国家内部或家庭内部。战国策赵策三:“今又~围邯郸而不去。”孟子梁惠王下:“~无怨女。”(怨女:到了结婚年龄而未结婚的女子。)

(二)指妻妾。左传僖公十七年:“齐侯好~,多内宠。”[~人](1)妻妾。礼记檀弓下:“[文伯之丧]~人皆行哭失声。”(2)后代谦称自己的妻子。[~子]卿大夫的嫡妻。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以叔隗为~子,而己下之。”后代谦称自己的妻子。

(三)通“纳”。孟子万章上:“若己推而~之沟中。” 186.【外】

外面。跟“内”相对。战国策楚策四:“填黾塞之内,而投己乎黾塞之~。”引申为外部,特指国家的外部或家庭的外部。战国策赵策三:“百万之众折於~。”孟子梁惠王下:“~无旷夫。”(旷夫:到了结婚年龄而未结婚的男子。) 187.【间】 (一)读jiàn。夹缝,间隙。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而刀刃者无厚。”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而闚其夫。”(闚:同窥。)引申为置身其中。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焉?”又为间隔,间断。战国策齐策一:“时时而~进。”又为抄近路,抄小路。史记项羽本纪:“从郦山下道芷阳~行。”又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令人持璧归,~至赵矣。”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间”。 (二)读jiàn。离间,挑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之~言曰。”又:“赵王信秦之~。”苏轼范增论:“汉用陈平计,~疏楚君臣。”这个意义后来也写作“间”。

(三)读jiàn。副词。偷偷地,暗暗地。战国策赵策三:“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入邯郸。”史记陈涉世家:“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这个意义后来也写作“间”。 (四)读jiān。中间。论语先进:“摄乎大国之~。”孟子离娄下:“其~不能以寸。”这个意义后来也写作“间”。 (五)读xián。闲着,无事可做。孟子公孙丑上:“今国家~暇。”这个意义后来有人写作“闲”。但不能作“閒”。 [辨]閒,间,闲。上古本来无“间”字,后代凡作“间”的,上古都作“閒”(有些古籍经后人改过,也有刻写讹错。如史记的“閒”,有的版本作“间”)。后代於“閒暇”的“閒”仍作“閒”,於“间隙”的“閒”改作“间”,以示区别。依人~,必有我师焉。”引申为走了,不留在原来的地方了。论语微子:“使子路反见之,至则~矣。”又:“孔子~。”又为实际地做,实施,办。论语先进:“子路问:'闻斯~诸?'”孟子梁惠王上:“夫我乃~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现代有双音词“实行”。

(三)副词。将,快。曹丕与吴质书:“别来~复四年。”杜甫送率府程录事还乡诗:“鄙夫~衰谢。”(鄙夫:自谦之词。)

(四)读xìng,去声。名词。行为,一般指道德上的表现。论语公冶长:“听其言而观其~。”庄子逍遥游:“~比一乡。”

(五)读háng,行列。左传成公二年:“属当戎~,无所逃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儿女忽成~。” 189.【走】

(一)跑,逃跑。战国策楚策一:“兽见之皆~。”孟子梁惠王上:“弃甲曳兵而~。”今成语有“~马看花”。 (二)读z?u,去声。奔向。孟子离娄上:“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圹也。”(圹:原野。)今成语有“~投无路”(但不再读去声)。

[辨]行,走。古代所谓“行”,现代叫“走”(比较“行路”:“走路”)。古代所谓“走”,现代叫“跑”(比较“走马”:“跑马”)。只有华南方言(如粤方言、客家方言等)还保存古义。

190.【出】 出,出去,出来。跟“入”相对。论语先进:“三子者~。”又特指“出门”。孟子梁惠王下:“鲁平公将~。”离娄下:“其良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入”与“出”对举时,在某些情况下,“入”表示国内或家内,“出”表示国外或家外。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出去”的意义引申为“出妻”(休妻)。另引申为超出,超过。论语乡党:“祭肉不~三日。”又为支出。礼记王制:“量入以为~。”又表示拿出。柳宗元送薛存义序:“凡民之食于上者,~其十一佣乎吏。”又为出现。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 191.【入】

(一)进,进去,进来。孟子滕文公上:“三过其门而不~。”注意:在这个意义上,古人说“入”不说“进”。“入”字与“出”字对举,有时表示国内或家内。论语学而:“弟子~则孝,出则弟。”

(二)纳。战国策秦策国:“~其社稷之臣於秦。”左传宣公二年:“谏而不~。” 192.【之】

(一)动词。到〔某地〕去。孟子梁惠王上:“牛何~?”战国策齐策四:“驱而~薛。”又赵策三:“齐闵王将~鲁。”又楚策四:“庄辛去~赵。”注意:上古汉语有“去之”的说法,但“去”字只表示离开某地,“之”字方是表示到某地

去。“庄辛去~赵,”是说庄辛离开了楚国而到赵国去。 (二)指示代词。此,这。诗经周南桃夭:“~子于归。”庄子逍遥游:“~二虫又何知?”

(三)人称代词。他,她,它(又指复数)。用作宾语。孟子梁惠王上:“是何异於刺人而杀~?”又:“以羊易~。”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曰:思无邪。” (四)介词。的。孟子梁惠王上:“王道~始也。” 193.【适】

(一)动词。到〔某地〕去。论语子路:“子~卫。”孟子滕文公上:“虽使五尺之童~市,莫之或欺。”庄子逍遥游:“彼且奚~也?”

(二)嫁。仪礼丧服子夏传:“女子子~人者。”又丧服注:“凡女行於大夫以上曰'嫁',行於士庶人曰'~人'。”欧阳修江邻几墓志铭:“女三人,长~秘书丞钱衮,余尚幼。” (一)逃走。左传桓公八年:“随侯~。”扬雄解嘲:“往者周网解结,群鹿争~。”引申为奔跑得很快。左传成公二年:“马~不能止。”引申为隐遁。论语微子:“~民伯夷、叔齐。”又尧曰:“举~民。”又为散失,如说“~文”,“~周书”。在这个意义上又可写作“轶”,如“~闻”,“~事”。也可作“佚”。又为超出常格,卓越(后起义)。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清新庾开府,俊~鲍参军。”

(二)放纵,安逸,安乐。孟子滕文公上:“~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战国策楚策四:“专淫~侈靡,不顾国政。”这个意义也可写作“佚”。左传隐公三年:“骄奢淫~,所自邪也。”

198.【逼】

侵逼,逼近。孟子滕文公上:“禽兽~人。”左传僖公五年:“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乎?”注意:“逼” (三)副词。正巧,恰在这个时候。战国策赵策三:“此时鲁仲连~游赵。”

(四)读dí,通“嫡”。正妻所生的。左传文公十八年:“杀~立庶。”(庶:非正妻所生的。) [辨]之,如,适,往,赴。在到某地去的意义上,“之”、“如”、“适”没有什么分别。“之齐”、“如齐”、“适齐”可以互换;可能是方言的不同。“往”和这三个词的分别较大。这三个词带直接宾语,而“往”不带直接宾语,上古不说“往齐”。孟子滕文公下:“匍匐往将食之。”目的地是不言而喻的。又梁惠王上:“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说“往焉”不说“往之”,就是因为“往”字不能带直接宾语。孟子滕文公下:“往之女家。”正是由於“往”不能带直接宾语,所以后面再加动词“之”字。“赴”字和其他四字分别很大,因为它表示奔向(特别是奔向水火或凶险之境),而不是简单的往。“赴”字在词性上却跟“之”“如”“适”相同,因为它能带直接宾语。 194.【进】

(一)向前走,推进。跟“退”相对。论语雍也:“非敢后也,马不~也。”左传僖公四年:“师~,次于陉。”引申为到朝廷去做官。孟子公孙丑上:“治亦~,乱亦~。”又为使到朝廷里来,任用。孟子梁惠王下:“国君~贤。”又为向在上者推荐。司马迁报任安书:“今少卿乃教以推贤~士。” (二)献纳。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谏。”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身所奉饮而~食者以十数。” [辨]进,入。“进”与“入”在古代不是同义词。“进”的反面是“退”,“入”的反面是“出”。现代汉语所谓“进去”、“进来”,古人只说“入”,不说“进”。例如“入门”,在古代不能说成“进门”。 195.【退】

(一)向后走,后退。跟“进”相对。易经乾卦:“知进而不知~。”引申为撤退。左传僖公四年:“师~,次于召陵。”又指从朝廷、从父亲、从老师处回来。诗经召南羔羊:“~食自公。”(退食:退朝而食于家。自公:自公门而出。)孟子告子上:“吾~而寒之者至矣。”论语季氏:“鲤~而学诗。”(鲤:孔鲤。孔子之子。)又为政:“~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再引申为不在朝廷任职。孟子公孙丑上:“治则进,乱则~。”楚辞离骚:“~将复修吾初服。”范仲淹岳阳楼记:“是进亦忧,~亦忧。” (二)不与人竞争。礼记曲礼上:“是以君子恭敬撙节~让以明礼。”史记外戚世家:“由此为~让君子。”引申为退缩。论语先进:“求也~,故进之。” 196.【逾】

越过。诗经郑风将仲子:“无~我墙。”“逾”又用於比喻或抽象的意义。论语子张:“大德不~闲。”孟子梁惠王下:“将使卑~尊,疏~戚。”注意:“逾”也可以写作“逾”。 197.【逸】 后代多写作“逼”。 199.【决】

(一)打开缺口,导引水流。孟子滕文公上:“~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又告子上:“~诸东方则东流。”引申为洪水把堤岸冲开。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所犯,伤人必多。”

(二)判定,决定。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楚辞卜居:“馀有所疑,愿因先生~之。” 200.【治】

(一)旧读平声(chí)。治水,防御它或疏导它。孟子告子下:“禹之~水,水之道也。”引申为处理,进行某种工作。孟子滕文公上:“然则~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又:“恶能~国家?”又:“门人~任将归。”又梁惠王上:“奚暇~礼义哉?”庄子马蹄:“伯乐善~马,而陶匠善~埴木。”(陶:烧窑工人。匠:木匠。埴zhí:陶土,黏土。)左传成公三年:“二国~戎。”按:“治”字的引申义应用甚广,凡加於名词的前面,就表示对此事物进行应有的处理。

(二)去声。形容词。治理好了的。特指国家被治理得很好,太平。跟“乱”相对。论语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战国策齐策:“齐国大~。” [辨]治,理。“治”是“治水”,“理”是“治玉”。治国家可以叫做“治”,也可叫做“理”。如“治乱”可以说成“理乱”。但是在这个意义上,上古多说“治”,少说“理”。唐代因避唐高宗李治的讳,於是常常把“治”说成“理”。如韩愈原毁:“其国家可几而理欤!”送李愿归盘谷序:“理乱不知。”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这是读唐人作品所应该注意的。 201.【树】 (一)种植,栽种。动词。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之以桑。”又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艺五谷。”又滕文公下:“所食之粟,伯夷之所~与?抑亦盗跖之所~与?”成语有“十年~木,百年~人”。

(二)名词。树木。左传昭公二年:“有嘉~焉,宣子誉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死於此~之下。”

按:旧时於动词的“树”读上声,名词的“树”读去声。今无别。[辨]树,木。“树”和“木”的显著区别有两点:(1)“树”可以是动词,“木”不可以用作动词;(2)“木”可以当“木材”讲,“树”不可以当木材讲。先秦的“树”字,一般只用作动词。诗经郑风将仲子:“无折我树”,疏:“无损折我所树之木”,这是正确的解释。“树”作为动词时,也不限於种木,还可以种草。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萱草),言树之背(背:北堂)。”动词“种”字,战国时代才出现。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202.【艺】(蓺)

(一)种植。诗经唐风鸨羽:“不能~黍稷。”孟子滕文公上:“树~五谷。”

(二)才能,技能,本领。尚书金縢:“能多材多~。” 203.【事】

(一)事情。孟子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可得闻乎?”又公孙丑上:“故~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注意:“事”字随着上下文的不同,而带有比较特殊的意义,如指“军事”、“战事”、“急事”等。论语季氏:“季氏将有~於颛臾。”左传成公二年:“一人殿之,可以集~。”

(二)动词。侍奉,指为君主或父母服务。左传隐公元年:“欲与大叔,臣请~之。”孟子梁惠王上:“必使仰足以~父母。”妻对夫也称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始妾~其父。”在国与国的关系上,也有所谓“事”。孟子梁惠王下:“惟仁者为能以大~小??惟智者为能以小~大。” (三)动词。从事於。汉书张骞传:“汉方欲~灭胡。” (二)读bì去声。偏袒,偏心自己人。左传襄公三年:

“立其子,不为~。”今成语有:“朋~为奸”。

(三)读bì,去声。及。表示等到了[那个时候]。孟子梁惠王下:“~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有时“比及”连用。论语先进:“求也为之,~及三年,可使足民。”

(四)诗六义之一。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比”是比喻。白居易与元九书:“关於美刺~兴者。”(美:颂扬。刺:讽刺。)黄遵宪人境庐诗草序:“复古人~兴之体。” 210.【喻】

(一)晓得,了解。战国策魏策四:“寡人~矣。”孟子告子下:“征於色,发於声,而后~。” (二)天子告臣民、上告下叫“谕”(后起义)。 (三)比喻。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战,请以战~。” 杜甫新婚别诗:“努力~戒行。” 204.【畜】

(一)读xù。养。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无失其时。”又:“俯不足以~妻子。”

(二)读xù。积聚,储藏。孟子离娄上:“苟为不~,终身不得。”荀子天论:“~积收藏於秋冬。”这个意义又写作“蓄”。礼记王制:“无三年之蓄。” (三)读chù。家养的禽兽。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六~五牲三牺,以奉五味。”(六畜:指马牛羊鸡犬豕。) 205.【保】

抚养。尚书康诰:“若~赤子。”引申为安。孟子梁惠王上:“~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注意:这种“保”字还不是“保护”的意思,而只是“安”的意思。下文“~四海”、“~妻子”也都只是“安”的意思。又引申为守住。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乃先~南里以待之。” 206.【爱】

(一)爱。左传隐公元年:“~其母。”引申为怜惜。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其二毛。”(二毛:指有花白头发的人。) (二)舍不得,不愿意放弃,吝惜。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以王为~也。”又:“吾何~一牛?”老子四十四章:“甚~必大费。”注意:上古“爱”字很多是当“舍不得”讲的,不要误会为“亲爱”的“爱”。 207.【伤】

(一)受伤,特指战斗时遭受创伤。左传成公二年:“郤克~於矢。”引申为损害。论语子张:“其何~於日月乎?”“何伤”二字独用(后面加“乎”字),原意是“损害了什么”,可以译成现代汉语“有什么关系?”论语先进:“何~乎?”“无伤”二字独用(后面加“也”字)原意是“没有损害什么”,可以译成现代汉语“没有什么关系”。 (二)悲伤。诗经周南卷耳:“维以不永~。” 208.【害】

(一)损害,伤害。左传僖公三十年:“君亦无所~。”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仁,有杀身以成仁。”引申为嫉妒。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其能。”又为妨碍。孟子滕文公上:“~於耕。” (二)名词。祸害,害处。跟“利”相对。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也。”又:“姜氏欲之,焉辟~?”世说新语雅量:“客问淮上利~。” (三)通“曷”。何不。孟子梁惠王上:“汤誓曰:'时日~丧。'” 209.【比】

(一)摆在一起。文心雕龙情采:“五音~而成韶夏。”“比”又用於抽象意义,表示当作同类看待。孟子滕文公上:“子~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司马迁报任安书:“刑余之人,无所~数。”又:“而世俗又不能与死节者次~。”(次:也是“摆在一起”。)引申为比较,较量。贾谊过秦论上:“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注意:“喻”、“谕”古代无分别,直到汉代还互相混用,后来渐渐有了分工。於“比喻”的意义用“喻”不用“谕”;在“晓得”,或“使人知道”的意义上,用“谕”不用“喻”。 211.【诚】

(一)真心,不诡诈,不虚伪。跟“诈”相对,又跟“伪”相对。易经乾卦:“修辞立其~。”礼记乐记:“著~去伪。” (二)副词。实在,的确。孟子公孙丑上:“子~齐人也。”引申为假设之词。战国策赵策三:“赵~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司马迁报任安书:“仆~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212.【伪】

人为的。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也。”引申为诡诈,不诚实。孟子滕文公上:“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者也。”又为假的,非真的。楚辞哀郢:“被以不慈之~名。”注意:在这个意义上,先秦说“伪”不说“假”。 213.【善】

(一)好,指美好。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也。”

(二)好,指有道德。跟恶相对。论语子路:“不如乡人之~者好之,其不~者恶之。”

(三)好,指高明,有本领,擅长。孟子告子上:“弈秋,通国之~弈者也。”又滕文公上:“子是之学,亦为不~变矣。”

(四)好,指做得对。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否。” (五)好,指令人满意的。论语子罕:“求~贾而沽诸?”(贾:同“价”。) 214.【淫】

(一)过分而不得当,过度。战国策楚策四:“专~逸侈靡。”论语八佾:“关睢乐而不~。”礼记曲礼下:“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祀。”

(二)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淫邪。左传宣公四年:“~于子之女。”(:同“郧”yún。春秋时国名,在今湖北安陆县。)楚辞离骚:“谣诼谓余以善~。”引申为贪色,纵欲。左传成公二年:“今纳夏姬,贪其色也;贪色为~。” 215.【凶】 (一)不吉利。跟“吉”相对。楚辞卜居:“此孰吉孰~?” (二)饥荒。孟子梁惠王上:“河内~,则移其民於河东。”又:“~年免於死亡。” 216.【疏】

(一)稀疏。跟“密”相对,又跟“数”相对。(“数”就是“密”。)老子七十三章:“天网恢恢,~而不失。”汉书霍光传:“~眉目,美须。”引申为关系远,不亲。孟子梁惠王下:“将使卑逾尊,~逾戚。”又引申为同样的行为重复的时间相隔得久。也跟“数”相对。孟子公孙丑上:“且王者之不作,未有~於此时者也。”

(二)疏通,特指疏通江河。孟子滕文公上:“禹~九河。”现代变为双音词“~通”。

(三)读shù,去声。分条登记或分条陈说。汉书匈奴传:“~记以计识其人众畜牧。”又李广苏建传:“数~光过失。”(光:霍光。)引申为上给皇帝的奏议。如汉晁错有“论贵粟~”。杜甫秋兴(其三):“匡衡抗~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四)读shù,去声。注解的一种。一般是疏通经义并对古人的注加以引申和说明。如左传是杜预注,孔颖达疏。 注意:(一)可以写作“疏”,(二)(三)(四)不可以写作“疏”。 217.【戚】

(一)兵器之一种,像大斧。诗经大雅公刘:“弓矢斯张,干戈~扬。”陶潜读山海经诗(其十):“刑天舞干~。” 谊过秦论上:“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

222.【赡】

读shàn。足够。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也。”又梁惠王上:“此惟救死而恐不~,奚暇治礼义哉?”引申为充足,丰富。文心雕龙情采:“心术既形,英华乃~。”引申为供给别人财物(后起义)。晋书羊祜传:“禄俸所资,皆以~给九族,赏赐军士。” 223.【共】

(一)读gǒng,上声。通“拱”。拱手。论语乡党:“子路~之。”引申为环绕。论语为政:“北辰居其所而众星~之。” (二)读gōng,平声。通供。供给,供应。左传僖公四年:“王祭不~。”又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其乏困。” (三)读gōng,平声。通恭。左传文公十八年:“父义,母慈,兄友,弟~,子孝。”

(二)忧患,悲哀。庄子大宗师:“哭泣无涕,中心不~。”这种意义也写作“戚”。左传宣公二年:“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三)亲,亲属。孟子梁惠王下:“将使卑逾尊,疏逾~。”注意:上古所谓“戚”,包括父母兄弟等。后代才专指族外的亲属。

218.【饥】

五谷不成熟,荒年。论语先进:“因之以~馑。”又颜渊:“年~,用不足。” [辨]饥,饥。“饥”与“饥”古音不相同(饥属脂部,饥属微部);它们既不是异体字,也不是通用字。“饥”用於“饥饿”,“饥”用於“饥荒”,分别是显著的。左传“饥”“饥”绝不相混,孟子“饥”字有时当“饥饿”讲,但“饥”字绝不当“饥荒”讲。中古“饥”“饥”读音相同,才渐渐混用了。

219.【孰】 (一)熟,煮熟了的。左传宣公二年:“宰夫腼熊蹯不~。”引申为深透,深入。荀子议兵:“凡虑事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唯大王与群臣~计议之。”今成语有“深思~虑”。“~视”连用,指看了又看。战国策齐策一:“明日,徐公来,~视之。”今成语有“~视无睹”。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熟”。 (二)五谷丰年。跟“饥”相对。又写作“熟”。孟子滕文公上:“五谷熟而民人育。” (三)谁,哪个。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为好学。”孟子梁惠王上:“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胜?”按:“孰”字多用於选择问,跟“谁”不尽相同。又可指事物。论语八佾:“是可忍也,~不可忍也?”这种意义不能写作“熟”。 [辨]谁,孰。这两个词是同义词,但也有细微的分别。“谁”专指人,“孰”则兼指物。“孰”用於选择问,“谁”不用於选择问。“孰与徐公美”不能说成“谁与徐公美”;“弟子孰为好学”不能说成“弟子谁为好学”。但是“孰”也用於非选择问,当其指人时(如“孰为夫子”),“孰”和“谁”就完全同义了。 220.【滋】

(一)增益,增长。左传隐公元年:“无使~蔓。”现代有双音词“~长”。

(二)副词。更加。孟子公孙丑上:“若是,则弟子之惑~甚。”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是以窦太后~不悦魏其等。”

221.【烈】

(一)火猛。左传昭公二十年:“夫火~,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引申为强烈,猛烈。[烈士](1)视死如归的勇士。庄子秋水:“白刃交於前,视死若生者,~士之勇也。”(2)有节操、有作为的人。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士暮年,壮心不已。”

(二)事业。孟子公孙丑上:“功~,如彼其卑也。”贾 (四)副词。共同。论语子罕:“可与~学。”又动词,表示共同享受,或共同占有。论语公冶长:“与朋友~,敝之而无憾。”又表示具有共同的情况。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之。” 224.【同】

同,一样。跟“异”相对。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长短~,则贾相若。”又动词,表示共同享受。孟子梁惠王下:“与民~乐也。”又:“与百姓~之。”又表示同属。论语微子:“鸟兽不可与~群。”

[辨]共,同。在“共同”的意义上,“共”和“同”仍有分别。“共”跟“分”相对,“同”跟“异”相对。作“一样”讲时,只能用“同”,所以“布帛长短同”不能换成“布帛长短共”。 225.【殊】

(一)死。汉书高帝纪:“其赦天下~死以下。”(殊死以下,指死刑以下。)史记淮阴侯列传:“军皆~死战,不可败。”

(二)不同,有分别。文心雕龙熔裁:“善敷者辞殊而意显。”范缜神灭论:“名~而体一也。”[~方](1)不同的方面。汉书艺文志:“时世主,好恶~方。”(2)不同的区域。班固西都赋:“~方异类,至于三万里。”引申为特别的,卓越超群的,特别好的。诸葛亮出师表:“盖追先帝之~遇,欲报之於陛下也。”古诗陌上桑:“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 (三)副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略似现代汉语的“很”。战国策赵策四:“老臣今者~不欲食。” 226.【异】

(一)不同。跟“同”相对。论语微子:“我则~於是。”又先进:“~乎三子者之撰。”引申为奇特。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不匝旬而得~地者二。”[~日][~时](1)往日,往时。汉书高帝纪有“~日”秦民在大夫(第七级爵位)以上的,能和县令抗礼(平等对待)的记载。又食货志载:“~时”小车商人分等纳税。(2)将来。战国策齐策六:“愿王之察之~日。”白居易与元九书:“~时相见。”胡铨上高宗封事:“且安知~时金人无厌之求,不加我以无礼如刘豫也哉?”[~物]不同之物。庄子大宗师:“假於~物,托於同体。”引申为:(1)指别的行业。国语齐语:“不见~物而迁焉。”今成语有“见~思迁”。(2)指死亡的人。贾谊鵩鸟赋:“化为~物兮,又何足患?”杜甫北征诗:“残害为~物。”(3)指珍奇的物品。后汉书班昭传:“每有贡献~物。” (二)奇怪,觉得奇怪。孟子梁惠王上:“王无~於百姓之以王为爱也。”陶潜桃花源记:“渔人甚~之。” 227.【斤】

(一)斧子一类的工具。孟子梁惠王上:“斧~以时入山林。”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成风。”(石:人名。) (二)称物的单位。墨子号令:“赐黄金二十~。”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

(三)[~~]明察的样子。诗经周颂执竞:“~~其明。”今成语有“~~计较”。 228.【钧】

(一)三十斤。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 (二)陶匠做陶器时,模子下面旋转的工具叫钧。淮南子原道:“~旋毂转。”用於比喻,“大钧”或“洪钧”指天。贾谊鵩鸟赋:“大~播物兮。”张华答何劭:“洪~陶万类。” 汉书有方术列传。北史周澹传:“多方~,尤善医药。”

235.【势】

(一)力量,权力。荀子正论:“天子者~位至尊,无敌於天下。”战国策齐策四:“斗趋见王为好~,王趋见斗为好士。”

(二)形势,某种情况所形成的局面。孟子告子上:“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 (三)通“均”。同样。孟子告子上:“~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 229.【锺】

(一)量名。六斛四斗。孟子滕文公下:“兄戴,盖禄万~。”

(二)积聚。国语周语:“泽,水之~也。”世说新语伤逝:“情之所~,正在我辈。”成语有“一见~情”。 [辨]钟,锺。“钟”是“钟鼓”的“钟”,“锺”是“量名”,一般是区别开来的。有时候,“锺”也被假借为“钟”。孟子梁惠王上:“将以衅钟”,或本作“钟”。但是“千钟”“万钟”的“钟”和“钟情”的“钟”却不写作“钟”。“姓钟”的“钟”也不能写作“钟”。 230.【倍】

(一)背向,背着。战国策赵策三:“天子吊,主人必将~殡柩。”史记淮阴侯列传:“右~山陵。”引申为违背。孟子滕文公上:“师死而遂~之。” (二)加倍。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之。”文心雕龙熔裁:“虽玩其采,不~领袖。” 231.【政】

统治管理的工作,特指国家的统治管理。论语子路:“卫君待子而为~。”孟子梁惠王上:“察邻国之~,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232.【教】

(一)动词。教导。司马迁报任安书:“~以慎於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又名词。教育。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又滕文公上:“饱食暖衣,逸居而无~,则近於禽兽。” (二)名词。文体的一种。诸侯、王公的命令叫“教”。萧统文选序:“又诏诰~令之流,表奏笺记之列。”引申为官府的文告。苏轼答谢民师书:“所示书~及诗赋杂文。”又为书信中的敬词,指对方的话或要求。苏轼答谢民师书:“未能如~。”

(三)动词。读jiāo。使。一般多用於诗词。杜甫奉酬严公诗:“草茅无经欲~锄。”白居易琵琶行:“曲罢常~善才服”。(善才:唐代乐师之称。)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枝上啼。” 233.【法】

(一)法令,法律。上古的“法”,着重在规定刑罚。老子五十七章:“~令滋彰,盗贼多有。”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侠以武犯禁。”

(二)制度。贾谊过秦论上:“内立~度,务耕织。” (三)动词。效法,学习好的榜样。孟子公孙丑上:“则文王不足~与?”

(四)方法,办法,法子(后起义)。杜甫寄高三十五书记诗:“美名人不及,佳句~如何?” 234.【术】

(一)道路,街巷。礼记月令:“皆修封疆,审端径~。”(端正其径路。)汉书刑法志:“园囿~路。”左思蜀都赋:“亦有甲第,当衢向~。”

(二)道。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也。”枚乘上书谏吴王:“上不绝三光之明,下不伤百姓之心者,有王~也。”引申为方式,方法。孟子告子下:“教亦多~矣。”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所操之~多异故也。”[方~]技艺。古代把怀有特种技能者如医药、卜筮等归为一类,叫“方~”。后哉?其~则然也。”“势”又用作状语,表示具体情况所决定。孟子离娄上:“公孙丑问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不行也。'”成语有“~不两立”。[其~]用作状语表示“势必”。史记淮阴侯列传:“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其~粮食必在其后。”又:“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引申为机会。孟子公孙丑上:“虽有智慧,不如乘~。”庄子秋水:“时~适然。” 236.【数】

(一)数目,数量。庄子秋水:“号物之~谓之万。” (二)技艺,特指博弈之类的技艺。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小~也。” (三)占卜。楚辞卜居:“~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再引申为命运。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奇。”又旧日迷信有“天~”、“大~”、“气~”、“劫~”等说法。

(四)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孟子梁惠王上:“~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又滕文公上:“其徒~十人。” (五)读shǔ,上声。计算。庄子秋水:“杂而下者不可胜~也。”

(六)读shu?,时间相隔得短。跟“疏”相对。论语里仁:“朋友~,斯疏矣。”礼记祭义:“祭不欲~,~则烦。” (七)读cù,密。跟“疏”相对。孟子梁惠王上:“~罟不入洿池。” 237.【朝】

(一)读zhāo,早晨。跟“暮”、“夕”相对。论语里仁:“~闻道,夕死可矣。”庄子逍遥游:“~菌不知晦朔。”[崇~][终~]从天明至食时(将近日中的时间)为终朝(崇朝)。诗经鄘风蝃蝀:“崇~其雨。”老子:“飘风不终~。”

(二)读cháo。动词。朝见,臣在早晨拜见君主。左传宣公二年:“盛服将~。”战国策赵策三:“率天下诸侯而~周。”又表示使朝见。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秦楚,而抚四夷也。”

(三)读cháo。名词。朝廷,朝见君主的地方。孟子梁惠王上:“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战国策齐策一:“於是入~见威王。”引申为朝代。杜牧赤壁诗:“自将磨洗认前~。”

238.【野】

(一)郊外,田野。孟子梁惠王上:“耕者皆欲耕於王之~。”史记淮阴侯列传:“使~无所掠。”又形容词。不是城市的,不是家中豢养的。庄子天地:“民如~鹿。”引申为朝廷之外。如“在~”。

(二)粗野,不文。跟“文”相对。论语雍也:“质胜文则~。”

239.【涂】

(一)路。论语阳货:“遇诸~。”孟子梁惠王上:“~有饿莩而不知发。”这种意义又写作“涂”。战国策赵策三:“将之薛,假~於邹。”后代又写作“途”。陶渊明归去来辞:“实迷~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今成语有“道听~说”,“半~而废”。

(二)泥。孟子公孙丑上:“立於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炭。”庄子秋水:“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於~中乎?”引申为涂饰。谷梁传襄公二十四年:“台榭不~。”又为涂抹,涂改(后起义)。

李商隐韩碑:“点窜尧典舜典字,~改清庙生民诗。” 240.【江】

专有名词。长江,扬子江。孟子滕文公上:“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又:“~汉以濯之。”引申为一般的河流(后起义)。注意:“江”字一般总是指长江,如“江东”是长江之东,“江南”是长江之南。即使在后代,除非加上另一个江名(如“浙江”),或加上数目字(如“三江”,“九江”),或“江山”连用,否则仍指长江。杜甫秋兴诗:“~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间”指长江中间。 [辨]江,河。“江”与“河”既然都是专名,当然不是同义词。后代被引申为一般河流的意义时,则变为同义词。但是,北方的河流多称“河”,如漳河、渭河等;南方的河流多称“江”,如湘江、漓江、嘉陵江等,都是受了“江”“河” (三)读guàn,去声。超出众人的,居第一位的,到了

顶的。汉书丙吉传:“萧曹为~。”(萧:萧何;曹:曹参。)白居易与元九书:“~于卷首。”今双音词有“~军”。 246.【屦】

鞋子。孟子滕文公上:“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织席以为食。”注意:上古没有“鞋”字,“屦”就是“鞋”。 247.【商】

(一)做生意的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人弦高将市於周。”孟子梁惠王上:“~贾皆欲藏於王之市。” (二)五声之一。礼记乐记:“~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陂pō:不平。)古诗十九首:“清~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三)星宿名,即心宿。杜甫赠卫八处士诗:“人生不的本义的影响。 241.【关】

(一)门闩。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臧纥斩鹿门之~以出。”又动词。关门(门上了闩)。陶渊明归去来辞:“门虽设而常~。”

(二)出入国境的关口。周礼地官司关:“凡四方之宾客敂~,则为之告。”(敂k?u:到。宾客:指来朝聘的诸侯、卿大夫等。)引申为国防上的关。贾谊过秦论上:“秦人开~而延敌。”又为关卡,税关。孟子滕文公下:“去~市之徵。” (三)关连,关涉(后起义)。杜甫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沲江画图十韵:“暗谷非~雨,丹枫不为霜。” 242.【宫】

(一)房屋,住宅。论语子张:“譬之~墙。”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中而用之?”后来专指帝王所住的房屋,宫殿(秦汉以后的意义)。贾谊过秦论中:“作阿房~。”杜甫咏怀古迹诗(其四):“先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

(二)五声之一。古代音乐,宫商角征羽为五声。礼记乐记:“~乱则荒,其君骄。”

(三)古代五刑之一,阉割之刑。尚书吕刑:“~辟疑,赦;其罚六百锾。”

[辨]宫,室。先秦时代,“宫”与“室”是同义词。自从“宫”字专指帝王住宅以后,它就和“室”字大有区别了。

243.【府】

(一)藏财物的地方。孟子滕文公上:“今也滕有仓廪~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史记项羽本纪:“籍吏民,封~库,而待将军。”成语有“天~之国”。“天府”原意是天的仓库。

(二)官府。诸葛亮出师表:“宫中~中,俱为一体。”引申为大官的住宅。如“~第”。又为对人家庭的尊称。如“~上”。

244.【衣】

(一)衣服,有时候特指上衣。诗经邶风绿衣:“绿兮~兮,绿~黄裳。”(裳:读cháng。下衣。)又豳风七月:“九月授~。”[布~]平民。战国策魏策四:“大王尝闻布~之怒乎?”

(二)读yì,去声。动词。穿[衣]。孟子梁惠王上:“老者~帛食肉。”又滕文公上:“许子~褐。”又指给人穿衣。诗经小雅斯干:“载~之裳。” 245.【冠】

(一)古代帽子的总称。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又为动词。戴冠。孟子滕文公上:“许子~乎?”

(二)读guàn,去声。古代的一种礼。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成人礼,开始戴冠。“~者”,指成年人。论语先进:“~者五六人。”[弱~]指刚成年。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 相见,动如参与~。”

(四)朝代名。成汤取代夏之后建立的王朝。盘庚时迁於殷,所以又称为“殷”或“殷~”。 (五)估量,计算。汉书赵充国传:“虏必~军进退,稍引去。”[~略][~榷][~量]表示讨论。晋书阮籍传:“籍尝於苏门山遇孙登,与~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引申为现代的“商量”。 248.【贾】

(一)读gǔ。卖。诗经邶风谷风:“~用不售。”(用:因此。售:卖出去。)又为买。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平子每岁~马。”引申为招惹。左传桓公十年:“吾焉用此以~害也。” (二)读gǔ。做生意的人。孟子梁惠王上:“商~皆欲藏於王之市。” (三)读jià。价格。论语子罕:“求善~而沽诸?”(沽:卖。)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长短同,则~相若。”这个意义后来写作“价”。 [辨]商,贾。运货贩卖的叫“商”,囤积营利的叫“贾”。所以说“行商坐贾”。后世不再区别。 249.【旅】

(一)军队五百人为旅。左传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引申为一般的军队。论语先进:“加之以师~。”诗经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爰整其~。”又为众。成语有“~进~退。”(随众进退。) (二)行。“行旅”二字连用,表示旅行的人。孟子梁惠王上:“行~皆欲出於王之涂。”引申为寄居。史记陈世家:“羁~之臣。” 250.【徒】

(一)步行。周易贲卦:“舍车而~。”论语先进:“不可~行也。”按:不凭藉交通工具叫“徒”,所以陆行不用车叫“~行”,水行不用船叫“~涉”。引申为步兵。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帅~以往。”

(二)徒党。有时候指手下的人。左传宣公二年:“倒戟以御公~。”有时候指同类,论语微子:“吾非斯人之~与而谁与?”有时候指同一集团,同一学派,同一政治主张的人。论语先进:“非吾~也。”又微子:“是鲁孔丘之~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无道桓文之事者。”引申为徒弟,门徒(后起义)。

(三)空。形容词。孟子离娄上:“~善不足以为政,~法不能以自行。”又副词。徒然,没有效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师~归。”今成语有“~劳无功”。 (四)副词。只,但,仅仅。战国策魏策四:“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有先生也。”孟子公孙丑上:“非~无益,而又害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赵者,~以吾两人在也。” 251.【年】

(一)年成,收成。春秋宣公十六年:“冬,大有~。”诗经周颂丰年:“丰~多黍多稌。”郑笺:“丰年,大有年也。”

(二)年。孟子滕文公上:“禹八~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三)年龄。战国策赵策四:“~几何矣?”孟子万章上:“~已七十矣。”引申为寿命。庄子逍遥游:“小~不及大~。”又养生主:“可以尽~。” 252.【岁】

(一)木星。古人分黄道为十二个星次,大致和西洋的十二宫相当。木星每年运行一个星次,十二年为一周。十二星次的名称是“星纪”、“大梁”等。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在星纪。”(星纪:大致相当於摩羯宫。) (二)年。庄子秋水:“死已三千~矣。”孟子尽心下:之过与?”(二)毁谤,说别人的坏话。跟“誉”相对。孟

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韩非子五蠹:“誉辅其赏,~随其罚。” 256.【誉】

称赞。墨子非攻上:“从而~之,谓之义。”引申为好名声。孟子告子上:“令闻广~施於身。”现代变为双音词“名~”。按:动词的“誉”读平声(yú),名词的誉读去声(yù)。

257.【劝】

鼓励,奖励。与“惩”,“沮”相对。庄子胠箧:“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左传成公二年:“我戮之不祥。赦之,以~“由孔子而来,至於今,百有余~。”引申为时间,光阴。论语阳货:“日月逝矣,~不我与。”这种意义后代常以“岁月”连用。陶潜杂诗八首:“~月不待人。”又:“荏苒~月颓。”

(三)年龄。庄子渔父:“六十九~矣。” (四)年成,年景,收成。左传哀公十六年:“国人望君如望~焉。”战国策齐策四:“~亦无恙耶?”孟子梁惠王上:“人死,则曰:'非我也,~也,'”又:“王无罪~。” [辨]年,岁。在年龄和年成的意义上,二者是同义词,但是在习惯用法上有些差别。在表示年龄的时候,“年”字多放在数目字的前面(“年七十”)。偶有放在数目字后面的,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这种情况古代少见,后代更不这样说。“岁”字则放在数目字的后面(“七十岁”)。“年”不泛指“光阴”,“岁”不表示“寿命”。习惯上“望岁”不说“望年”,“忘年交”不说“忘岁交”等等。

常用词(五) 63字

说听毁誉劝 居登临过 称量 鬻市假 离合 因改 作为 取求奉致得 益竭

坚利完备陈故穷难夷平庸 已必 一参什伯

晦朔时世期 官吏爵 权衡 果实 聪明功名 北中下 253.【说】

(一)说明,解释。论语八佾:“成事不~。”(已经作了的,不要再解释了。)又名词。墨子非攻上:“若以此~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

(二)学说,主张,说法。孟子滕文公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韩非子难一:“矛楯之~也。” (三)读shuì。说服。孟子尽心下:“~大人则藐之。”史记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成安君曰。” (四)读yua。喜悦。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乎?”左传僖公三十年:“秦伯~,与郑人盟。”这个意义后代写作“悦”。 254.【听】

(一)读tīng,又读tìng。听。礼记檀弓下:“夫子式而~之。”引申为理会。韩非子五蠹:“先王胜其法,不~其泣。”

(二)旧读tìng。听从。礼记曲礼下:“三谏而不~,则逃之。”汉书张骞传:“其势宜~。”

(三)读tīng。旧又读tìng。治理,判断。论语颜渊:“~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成语有“垂帘~政”。〔~事〕(1)治理政事。汉书韩延年传:“是日移病不~事。”(2)名词。中堂叫“~事”。世说新语政事:“~事前除雪后犹湿。”晋书陶侃传作“厅事”。后代“客厅”的“厅”即由处理政事的中堂逐渐发展而来。

(四)读tìng。任从,由着,放任。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而斫之。”今成语有“~其自然”。 255.【毁】

(一)损坏,伤害。论语季氏:“龟玉~於椟中,是谁事君者。”又成公三年:“所以惩不敬而~有功也。”又表示奋勉。论语为政:“举善而教不能,则~。”引申作劝说(说明道理使人听从)的意思(后起义)。王维渭城曲:“~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注意:在上古汉语里“劝”字用於积极的鼓励,而不用於消极的劝阻。直到中古还是这样。杜甫遣兴:“足以~元凶”,意思是说:这足以劝使那些最大的恶人不再作坏事。在古代汉语中“劝”字后面不用否定词。

258.【居】

(一)坐。论语阳货:“~,吾语女!”引申为居住的意思。孟子滕文公下:“仲子所~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又为处在。孟子离娄上:“~下位而不获於上。”又名词,住处。左传宣公二年:“问其名~,不告而退。”又为当或任。老子二章:“功成而弗~。”今成语有“~之不疑”。

(二)用於“有顷”,“久之”,“顷之”的前面,表示相隔了一段时间,意义比较虚。战国策齐策四:“~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史记李将军列传:“~久之,孝景崩。”又:“~顷之,石建卒。” 259.【登】

(一)从低处走上高处。荀子劝学:“故不~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今成语有“一步~天”。

(二)成,特指庄稼成熟。孟子滕文公上:“五谷不~。” 260.【临】

(一)从高处往低处看。荀子劝学:“不~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诗秦风黄鸟:“~其穴,惴惴其栗。”今成语有“居高~下”。引申为从上监视着。诗大雅大明:“上帝~女。”又为从上面到下面来。这个意义往往被用作敬词。左传襄公三年:“请君~之。”后代双音词有“莅~”,“光~”。又用於抽象的意义,表示遇到。论语述而:“必也~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二)对着书画的范本进行摹仿(后起义),如说“~摹”,“~帖”。

(三)众人相聚而哭。左传宣公十二年:“卜~于大宫。”又:“国人大~,守陴者皆哭。”(陴:读pí。城上的短墙。)又特指众人定时在灵柩前哭。汉书霍光传:“朝暮~。”按:这个意义旧读lìn。 261.【过】

(一)走过,经过。论语微子:“孔子~之,使子路问津焉。”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卫。”引申为超过,胜过。左传隐公元年:“大都不~参国之一。”论语公冶长:“由也,好勇~我。”又为过分。战国策齐策四:“王闻之~矣。”

(二)名词,过错。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又动词,犯错误。论语学而:“~则勿惮改。”左传宣公二年:“~而能改,善莫大焉。”

注意:第一义读平声(guō)或去声(gu?),第二义只读去声。

262.【称】

(一)称量物体的轻重。庄子胠箧:“为之权衡以~之。” (二)举。诗豳风七月:“~彼兕觥,万寿无疆。”引申为举荐,推举。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解狐。”

(三)称颂,称道。国语周语:“君子不自~也。”礼记檀弓:“其仁不足~也。”引申为称述,述说。史记淮阴侯列传:“常~义兵不用诈谋奇计。”

(四)读chan。相称,适合,配得上。洛阳伽蓝记开善寺:“朝臣莫不~力而去。”今双音词有“~职”,“相~”。 侯。”

(二)两军接触(交战)。左传成公二年:“自始~而矢贯馀手及肘。”史记萧相国世家:“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近代双音词“回~”由此发展而来。 (三)应该(后起义)。杜甫岁晏行:“好恶不~长相蒙。”白居易与元九书:“始知文章~为时而著,歌诗~为事而作。” (四)全(后起义)。旧唐书陆德明传:“~朝赏叹。” 269.【因】

(一)动词。依靠,凭藉。左传僖公三十年:“~人之 263.【量】

(一)读liáng。动词,计算物体容积。庄子胠箧:“为之斗斛以~之。”引申为量长短。枚乘上书谏吴王:“石称丈~,径而寡失。”

(二)读liàng。名词。斗斛之类的量器。论语尧曰:“谨权~。”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豆、区、釜、钟。”引申为容积,分量。论语乡党:“唯酒无~,不及乱。”又子张:“多见其不知~也。”又为度量衡的规定。史记秦始皇本纪:“器械一~。”(甲胄戈矛之类的大小长短轻重都有统一规定。)

(三)读liàng。才具,才华抱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刘备以亮有殊~,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又吴志周瑜传注:“瑜雅~高致。”又特指宽容人的限度,度量。晋书武帝纪:“帝宇~弘厚,容纳谠正。”(谠dǎng:直言。)南史宋高帝纪:“上少有大~。”

(四)读liàng。审察,揣度。孟子公孙丑上:“~敌而后进。”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而某不~敌寡众。”今成语有“~力而行”。 264.【鬻】 读yù。卖。庄子逍遥游:“今一朝而~技百金,请与之。” 265.【市】

(一)交易物品的场所,市场。孟子滕文公上:“从许子之道,则~贾不贰。”韩非子五蠹:“奸财货贾得用於~,则商人不少矣。”按,“城市”、“市镇”由此意义发展而来。 (二)买。战国策齐策四:“责毕收,以何~而反?”又:“窃以为君~义。” 266.【假】

(一)借。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道於虞以伐虢。”引申作凭藉的意思。荀子劝学:“~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又:“君子生非异也,善~於物也。”又“假寐”二字连用,指不脱衣冠睡觉。左传宣公二年:“坐而~寐。” (二)不是真的。史记淮阴侯列传:“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为!”注意:在“真假”这个意义上,先秦一般只用“伪”,两汉以后才用“假”。 (三)如果。史记淮阴侯列传:“~令韩信学道谦让。” [辨]假,借。在上古汉语中表示“借用”这个概念的时候,一般只用“假”,不用“借”。“假道於虞”不能说“借道於虞”。中古以后,则多用“借”而少用“假”。 267.【离】

(一)分散,分离。跟“合”相对,又跟“即”相对。论语季氏:“邦分崩~析而不能守也。”楚辞哀郢:“民~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今成语有“若即若~”,“悲欢~合”。

(二)遭受。触犯。离骚:“进不入以~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韩非子五蠹:“夫~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在这个意义上,又写作“罹”。 268.【合】

(一)闭,合拢。跟“开”相对。战国策燕策二:“蚌~而钳其喙。”汉乐府上邪:“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乃敢与君绝!”引申为对合,符合。战国策齐策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券。”又为会合。论语宪问:“桓公九~诸力而敝之,不仁。”楚辞卜居:“余有所疑,愿~先生决之。”引申为顺着。庄子养生主:“~其固然。”又为接着。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之以饥馑。”又为因袭。论语为政:“殷~於夏礼。”〔~而〕趁此,就此。史记陈涉世家:“不如~而立之。”

(二)介词。表示“通过”的意思。战国策赵策三:“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平原君谓赵王曰。”

(三)介词。表示“由於”的意思。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绝国:辽远的国家。骞:指张骞。)注意:这是介词,后面跟着的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和现代汉语连词“因为”不同。但连词“因为”由此发展而来。

(四)名词。缘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无~而至前。” (五)副词。于是。战国策齐策四:“以责赐诸民,~烧其券。”史记陈涉世家:“婴后闻陈王已立,~杀襄强。”苏轼石钟山记:“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得观所谓石钟者。”

270.【改】

变更 更换。论语雍也:“回也不~其乐。”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 [辨]更,改。在古代汉语中,“更”除了有“改变”的意义之外,还有“调换”,“替代”,“交替”的意思,而“改”却没有。例如庄子养生主“良庖岁更刀”的“更”,不能换成“改”。

271.【作】

(一)起来。论语先进:“舍瑟而~。”又用於抽象的意义,表示“兴起”。孟子公孙丑上:“贤圣之君六七~。”今成语有“精神振~”,“掌声大~”。 (二)创造,制作。论语述而:“述而不~。”孟子梁惠王上:“始~俑者,其无后乎!” 272.【为】

(一)做,造作。战国策齐策四:“王使人~冠。”按,“为”字是一个动词,是“做”的意思,但古人“做”的含义非常广泛,在具体的上下文中,它的涵义比较具体。论语先进:“~国以礼。”又阳货:“女~周南召南矣乎?”又微子:“杀鸡~黍而食之。”孟子告子下:“固哉高叟之~诗也!”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之所。”又僖公三十年:“且君尝~晋君赐矣。”我们可以随文译为“治”,“学”,“煮”,“解”,“给”......但是不能认为“为”字本身有这些意义。引申为当作,作为。庄子逍遥游:“世世以洴澼絖~事。”又为变成,成为。庄子逍遥游:“化而~鸟。”又为叫作。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鲲。”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芷。” 又为算做,算是。论语为政:“知之~知之,不知~不知。”孟子梁惠王上:“不~不多矣。”“以为”连用相当於现代说:“把......当作......”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东道主。”

(二)略等於“是”。孟子公孙丑上:“尔~尔,我~我。” (三)介词。被。韩非子五蠹:“必~鲧禹笑矣。” (四)读wai。动词。为了某人的利益,站在某人的一方面。左传僖公四年:“岂不谷是~?”论语述而:“夫子~卫君乎?”

(五)读wai。介词。替,给。庄子养生主:“庖丁~文惠君解牛。”又因为。孟子梁惠王上:“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其象人而用之也。”庄子养生主:“~之四顾。”介词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庄子养生主:“怵然~戒,视~止,行~迟。”

(六)语气词,常跟疑问代词相呼应,表示疑问语气。论语颜渊:“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又季氏:“何以伐~?”

[辨]作,为。“作”的本义是站起来,因此,当“作”“莫之致而至者命也。”“致”与“至”不可以互换,因为前

者是及物动词而后者是不及物动词的缘故。 277.【得】

(一)获得,得到。跟“失”相对。左传襄公十五年:“楚人或~玉。”孟子梁惠王上:“虽不~鱼,无后灾。”用於抽象意义时表示得到某种好处。庄子养生主:“吾闻庖丁之言,~养生焉。”孟子公孙丑下:“~道多助,失道寡助。”引申为事情做对了,得当。扬雄解嘲:“叔孙通起於枹鼓之间,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仪,~也。”汉书叙传:“历古今用於“做”的意义的时候,也常常含有“兴起”,“创造”,“建立”的意思。至於“为”字,一般只表示“做”,有时也表示“治理”等,所以跟“作”是有区别的。 273.【取】

(一)拿,拿来占有。左传僖公三十年:“若不阙秦,将焉~之?”引申为采取。孟子尽心下:“吾於武成,~二三策而已矣!”(武成:尚书中的一篇)又为从中取出。荀子劝学:“青~之於蓝,而青於蓝。”注意:“取”的反面是“舍”(舍),所以“取舍”对举(取:要;舍:不要);又和“与”(予)相对,故又有所谓“取与”(取:拿人家的东西;与:拿东西给人家);又是“去”的反面,故还有所谓“去取”(去:抛弃;取:要)。 (二)攻取,攻下,占领。左传文公八年:“秦人伐晋,~武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破之,~阳晋。” (三)娶〔妻〕。诗经齐风南山:“~妻如之何?”论语述而:“君~於吴为同姓。”(鲁和吴都是姬姓国。)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娶”。 274.【求】

(一)找,寻找。孟子梁惠王上:“犹缘木而~鱼也。”又告子上:“人有鸡犬放,则知~之。”求的结果是“得”(找到),所以常和“得”字相应。战国策楚策一:“虎~百兽而食之,得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引申为要求,责求。论语学而:“君子食无~饱,居无~安。”又微子:“无~备於一人。”今成语有“~全责备”。 (二)向别人求得利益。战国策齐策一:“四境之内莫不有~於王。”又赵策三:“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於平原君也。”引申为请求。战国策赵策四:“赵氏~救於齐。” [辨]请,求。在古汉语中,“请”和“求”不是同义词。在“请求”的意义上,二者也有细微差别。“请”多表示请对方让我做某事,“求”则多表示请对方做某事。“求救於齐”一般不说“请救於齐”。 275.【奉】

(一)两手恭敬地捧着。左传成公二年:“再拜稽首,~觞加璧以进。”引申为恭敬地接受下来(抽象意义)。如说“~命”。

(二)陪从〔在上位者〕。左传庄公八年:“管夷吾、召忽~公子纠来奔。”

(三)供养。老子七十七章:“损不足以~有余。”又为侍奉。孟子告子上:“妻妾之~。” (四)通“俸”。战国策赵策四:“位尊而无功,~厚而无劳。”

276.【致】

(一)给与,送给,献出。左传文公六年:“尽具其帑,与其器用财贿,......送~诸竟。”(竟:通“境”。)论语子张:“士见危~命。”双音词有“~敬”,“~意”。 (二)使至,导致。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千里。”韩非子五蠹:“而~尊过耕战之士。”又:“而求~社稷之福,必不几矣。”今成语有“学以~用”。 [辨]至,致。“至”是“到”,“致”是“使到来”。“至”字是不及物动词,“致”是及物动词。“招致”,“导致”的意义不写作“至”,“到来”的意义不写作“致”。孟子万章上:之~失。”

(二)表示情况容许,有“能做到”的意思。论语颜渊:“虽有粟,吾~而食诸?”孟子滕文公上:“虽欲耕,~乎?”战国策燕策二:“渔者~而并禽之。” 278.【益】

(一)水漫出来,涨。吕氏春秋察今:“澭水暴~,荆人弗知。”注意:在这个意义上,后来都写作“溢”,但在先秦许多古籍中都作“益”。引申为多或富裕。吕氏春秋贵当:“其家必日~。”

(二)增加。跟“损”相对。庄子秋水:“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孟子告子下:“曾~其所不能。”(曾:增。) (三)副词。更加。孟子梁惠王下:“如水~深,如火~热。”

(四)利益,好处。跟“损”相对。伪古文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论语卫灵公:“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不如学也。”又形容词,有益的。论语季氏:“~者三友,损者三友。” 279.【竭】

枯竭。跟“盈”相对。左传庄公十年:“彼~我盈,故克之。”引申为尽,把所有的都用上。左传成公三年:“其~力致死,无有二心。”楚辞卜居:“~智尽忠。” 280.【坚】

硬,结实。跟“脆”相对。庄子逍遥游:“以盛水浆,其~不能自举也。”注意:古代没有“硬”字,“坚”就是“硬”。用作状语时,表示紧紧地。如“~守”,“~持”。用作动词时,表示使牢固。史记淮阴侯列传:“~营勿与战。”今成语有“~壁清野”。又用如名词。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披~执锐。”后汉书光武帝纪:“冲其中~。” 281.【利】

(一)锐利,快。一般指兵器或工具的锐利。跟“钝”相对。荀子劝学:“金就砺则~。”孟子公孙丑下:“兵革非不坚~也。”注意:古代对於刀刃锋利这个意义只用“利”,不用“快”。引申为言语锋利,会说话。论语阳货:“恶~口之覆邦家者。”今成语有“谈锋犀~”。

(二)利益。跟“害”相对。论语宪问:“见~思义。”又动词。墨子非攻上:“以亏人自~也。”又形容词。左传僖公三十年:“然郑亡,子亦有不~焉。” [辨]锐,利。“锐”指锋芒尖锐,“利”指刃口快。泛指则没有分别。 282.【完】

(一)完整,完善,没有损坏。荀子劝学:“巢非不~也。”杜甫石壕吏:“出入无~裙。”现代变成为双音词“完整”,“完全”,“完善”,“完美”等。用如动词时表示使之完整。

(二)修缮,修葺。左传隐公元年:“大叔~聚,缮甲兵。”孟子万章上:“父母使舜~廪。”(廪lǐn:仓房。)注意:古代汉语中的“完”没有“完了”,“完毕”的意义。“完了”,“完毕”这种引申义是后起的。 283.【备】

(一)完备,齐备。论语微子:“无求~於一人。”荀子

劝学:“而神明自得,圣心~焉。”战国策齐策四:“世无骐驎騄耳,王驷已~矣。”现代变为双音词“完~”,“具~”。 (二)防备。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师劳力竭,远主~之。”庄子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 [辨]完,备。两者都含“全”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备”着重在数量,有“什么都有”的意思,所以“求全责备”不能改作“求全责完”。“完”着重在完整,所以“完卵”,“完裙”都不能说成“备”。 284.【陈】

(一)陈列。左传隐公五年:“~鱼而观之。”论语季氏:“~力就列。”〔下~〕宾主相见陈列礼品之处,位在堂下,以看得很清楚:“贫”的对面是“富”,“穷”的对面是“通”

或“达”。庄子德充符:“死生存亡,穷达贫富。”“穷达”对举,“贫富”对举,是很明显的。“困穷”连用时,包括有“贫困”的意思,后来“穷”单用也渐渐能表示“贫”了。不过这是很晚的事情了。 287.【难】

(一)不容易,困难。跟“易”相对。老子二章:“故有无相生,~易相成。”又十二章:“~得之货,令人行妨。”论语宪问:“贫而无怨~,富而无骄易。” (二)读nàn。责备。孟子离娄下:“於禽兽又何~焉?”又为诘问,反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奢不能~。”王安故称“下陈”。古代统治阶级将剥削所得的财物、婢妾填充内庭,叫做“充下陈”。战国策齐策四:“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

(二)陈述,陈说。孟子公孙丑下:“吾非尧舜之道,不敢以~於王前。”楚辞离骚:“跪敷衽以~词兮。”(敷衽:平展衣襟。)古诗十九首:“欢乐难具~。” (三)通“阵”。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於孔子。”史记淮阴侯列传:“出,背水~。”注意:古代文献中,“阵”多作“陈”。

(四)旧。跟“新”相对。诗小雅甫田:“我取其~。” 285.【故】

(一)原因。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墨子非攻上:“此何~也。”又用作连词,表示“所以”,“因此”。论语先进:“求也退,~进之;由也兼人,~退之。”孟子公孙丑上:“~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二)事变,事故。国语郑语:“王室多~。”孟子尽心上:“父母俱存,兄弟无~。”现代有双音词“事~”。 (三)旧的,历史悠久的。论语为政:“温~而知新。”战国策齐策四:“以~相为上将军。”孟子梁惠王下:“所谓~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旧]平日有接触的人,朋友。论语泰伯:“~旧不遗,则民不偷。”(偷:薄。)[~人]旧友。孟浩然过故人庄:“~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今成语有“非亲非~”。

(四)故意。伪古文尚书大禹谟:“刑~无小。”(故意犯罪的人,就是情节轻也要惩处。)今成语有“明知~犯”。 286.【穷】

(一)阻塞不通。跟“通”或“达”相对。楚辞天问:“阻~西征,岩何越焉?”(传说禹的父亲鲧被舜流放于羽山,西行度越险阻,坠崖而死。)庄子列御寇:“夫处~闾厄巷。”王勃滕王阁序:“岂效~途之哭?”引申为到尽头。山海经大荒南经:“南海之中有泛天之山,赤水~焉。”(赤水:水名。穷焉:源头到此山为止。)陶潜桃花源记:“欲~其源。”又为走投无路。史记项羽本纪:“~来从我,不忍杀之。”三国志魏志邴原传:“~鸟入怀。” (二)极,尽。礼记乐记:“~高极远而测深厚。”王勃滕王阁序:“~睇眄於中天。”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故卒死於~裔。”今熟语有“无~无尽”。

(三)生活困难,无依靠。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民而无告者。”战国策齐策四:“振困~,补不足。”

(四)不得仕进,不能显贵。跟“通”、“达”相对。这是由第一义发展而来。孟子尽心上:“~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庄子德充符:“~达贫富。”又让王:“古之得道者,~亦乐,通亦乐。”王勃滕王阁序:“~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辨]贫,穷。在古代(特别是上古),“贫”和“穷”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缺乏衣食金钱,叫“贫”不叫“穷”,不能显贵只能叫“穷”,决不叫“贫”。从它们的反义词也可石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壬人。”(壬人:佞人,巧言谄媚之人。)今有双音词“责~”、“非~”。又为名词。辩驳的观点,论点。汉书高帝纪:“〔汉王〕以问张良,良发八~。”又公孙贺等传赞:“〔桓宽〕极其论~,著数万言。” (三)读nàn。祸乱,乱事。左传成公十三年:“利吾有狄~。”庄子逍遥游:“越有~,吴王使之将。”起事叫“发~”。汉书项籍传:“天下初发~。”又为灾难,患难。左传庄公三十年:“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纾:解除。)杜甫登楼诗:“万方多~此登临。” 288.【夷】

(一)平,平坦。老子五十三章:“大道甚~,而民好径。”韩非子五蠹:“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也。”(牂zāng:母羊。)用如动词,表示铲平,挖平。左传成公十六年:“塞井~灶,陈於军中。”国语周语下:“是以人~其宗庙。” (二)铲除。左传隐公六年:“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蕴崇,绝其本根,勿使能殖。”(芟shān:割除。蕴崇:堆积。)引申为灭族。史记秦本纪:“诛三父等而~三族。”汉书李广传:“大臣无罪~灭者数十家。”

(三)我国古代东部地区的种族名。孟子离娄下:“舜生於诸冯,迁於负夏,卒於鸣条,东~之人也。”(诸冯、负夏、鸣条,都是我国东部古地名。)又泛指汉族以外的民族,和“夏”相对。论语八佾:“~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狄:古代北部的种族名。)孟子滕文公上:“吾闻用夏变~者,未闻变於~者也。”王勃滕王阁序:“台隍枕~夏之交。” 289.【平】

(一)平坦。汉书李广传:“尚四五十里,得~地。”引申为公正,公平。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不~谓何?” (二)平定。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 290.【庸】

(一)用。一般只见於“无~”这种固定形式。左传隐公元年:“无~,将自及。”后代成语有“无~讳言。”〔登~〕指举荐贤才。尚书尧典:“若时登~。”

(二)平庸,平凡,一般,中等。战国策魏策四:“此~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贾谊过秦论上:“材能不及中~。”今成语有“~~碌碌”。

(三)副词。岂,难道。左传庄公十四年:“~非贰乎?”韩愈师说:“夫~知其年之先后生於吾乎?”〔~讵〕岂,难道。庄子齐物论:“~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 291.【已】

(一)动词,停止。论语泰伯:“死而后~。”荀子劝学:“学不可以~。”今成语有“称赞不~”,“精进不~”。〔不得~〕表示情势所迫,不能不这样作(不能停止)。论语颜渊:“必不得~而去,於斯三者何先?”孟子滕文公下:“予岂好辩哉?予不得~也?”引申为止於,限於,动词。庄子马蹄:“马知~此矣。”〔而~〕〔而~矣〕略等於现代汉语的“罢了”。孟子梁惠王上:“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孟子公孙丑上:“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矣!”也可以说成“也~矣”。论语先进:“亦各言其志也~矣。”

(二)副词。已经。论语微子:“道之不行,~知之矣!” (三)语气词。通“矣”。孟子梁惠王上:“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 292.【必】

副词,一定。墨子非攻上:“~有一死罪矣。”庄子养生主:“恢恢乎其於游刃~有馀地矣!”注意:有时跟“矣”连用,放在句末。史记项羽本纪:“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矣。”又用如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必行”。韩非子五蠹:“故明主~其诛也。”又:“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使民畏之。”汉书宣帝纪赞:“孝宣之治,信赏~罚。”又表示坚信。史记淮阴侯列传:“且汉王不可~。”离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之~,丽则丽矣。”

(三)十倍。孟子滕文公上:“或相~百,或相千万。”老子八十章:“使有~伯之器而不用。”

(四)十分,表示分数。孟子滕文公上:“其实皆~一也。”注意:“十”与“什”同音,在口语中没有分别;在书面上,作为分母的时候,写作“什”是为了便於区别。 [辨]十,什。二者同音,意义也同源,但用法不一样。“十”用于基数和序数,而“什”不用于基数和序数。“什”表示作为单位的十,“十”无此用法。因此“什伍”不能作“十伍”,“什长”也不能作“十长”。至于“什”表示十倍或十分,这种地方可以换成“十”。庄子达生“而失者十一”,又:“故臣以为足下~汉王之不危己,亦误矣。” 293.【一】

(一)基数。左传隐公元年:“大都不过参国之~。”又用如动词或形容词,表示“统一”,“一致”。孟子梁惠王上:“孰能~之?”韩非子五蠹:“法莫如~而固,使民知之。” (二)专一。荀子劝学:“用心~也。” (三)相同,一样。孟子离娄下:“先圣后圣,其揆~也。”荀子天论:“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也。”

(四)全。礼记杂记下:“~国之人皆若狂。”左传宣公十四年:“~国谋之,何以不亡?”用作状语,表示一概,全都。诗经邶风北风:“政事~埤益我。”(埤pí益我:堆在我身上。)

(五)副词。乃,竟。战国策齐策一:“靖国君之於寡人,~至於此乎!”〔~何〕副词。多么。战国策燕策一:“此~何庆吊相随之速也!”杜甫石豪吏诗:“吏呼~何怒,妇啼~何苦?”

[辨]一,壹。“一”的意义比“壹”广得多。“壹”一般只用於“专一”的意义。该用“壹”的地方可以用“一”,如荀子劝学:“用心一也。”但该用“一”的地方,一般不用“壹”。

294.【参】

(一)读sān。三分。左传隐公元年:“大都不过~国之一。”

(二)读shēn。星宿名。诗经召南小星:“嘒彼小星,维~与昴。”(嘒huì:微小的样子。昴mǎo:星宿名。) (三)[~差](cēncī),不整齐的样子。诗经周南关雎:“~差荇菜,左右流之。” (四)读cān,通“骖”。[~乘]即车右。司马迁报任安书:“同子~乘。”参看“右”字条。按:“~加”,“~与”是后起义。

[辨]三,参。“三”的意义比“参”广。“参”只用於“三分”,或配合成三。该用“参”的地方有时可以用“三”,但该用“三”的地方决不能用“参”。“三”在古代汉语中有时是表极数,如“南容三复白圭”,在这种情况下“三”读去声。“参”则无此用法。 295.【什】

(一)作为一个单位的十。军队中十人为“什”。逸周书大聚:“十夫为~。”礼记祭器:“军旅~伍。”(伍:作为一个单位的五。)史记匈奴列传:“亦各置千长,百长,~长。”古时五家为保,十家相连为“什伍”。史记商君列传:“令民为~伍。”诗经的雅和颂每十篇为一“什”。如小雅有“鹿鸣之~”,大雅有“文王之~”,周颂有“清庙之~”。〔~物〕家庭日用之物。后汉书祭彤传:“下至居室~物,大小无不悉备。”

(二)诗篇。这是由於诗经雅颂十篇为一“什”,所以后代泛称诗篇为“~篇”,后来又省称“什”。文心雕龙情采:“昔诗人~篇,为情而造文。”萧统文选序:“故与夫篇~,杂而集之。”白居易与元九书:“‘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指十分之一。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盖十八九矣”,指十分之八九。

296.【伯】

(一)长(zhǎng),大的。孟子告子上:“乡人长於~兄一岁,则谁敬?”诗经邶风泉水:“问我诸姑,遂及~姊。”注意:上古不用数字排行,只用“伯”,“仲”,“叔”,“季”。“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和“季”都指较小的,不一定是老三,老四。说“伯兄”,“伯姊”就是指“大哥”,“大姐”,说“伯父”是指比父亲年长的父辈。上古单称“伯”,“叔”不是指后世的“伯父”,“叔父”。“伯”,“叔”指“伯父”,“叔父”是较后的意义。

(二)古代五等爵(公,侯,伯,子,男)之一。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侯秦~围郑。” (三)通“霸”。尊长。所谓“称霸”就是“称尊”,“称长”,“霸诸侯”就是作诸侯的首脑。司马迁报任安书:“绛侯诛诸吕,权倾五~。” (四)通“佰”。作为一个单位的百。又表示百倍。例皆见[什]字条。 297.【晦】

(一)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庄子逍遥游:“朝菌不如~朔。”

(二)天色昏暗。跟“明”相对。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引申为一般的黑暗,不清楚。欧阳修醉翁亭记:“~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比喻不显达或隐逸。晋书隐逸传论:“君子之行殊涂,显~之谓也。” 298.【朔】

(一)阴历每月的初一。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之饩羊。”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 (二)北方。曹植朔风诗:“仰彼~风,用怀魏都。”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一去紫台连~漠。” 299.【时】

(一)季节(指春,夏,秋,冬)。论语阳货:“天何言哉?四~行焉,百物生焉!”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谷不可胜食也。”

(二)时候。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引申为时机,机会。论语阳货:“好从事而亟失~。”用如副词,表示按时。庄子秋水:“秋水~至。”论语学而:“学而~习之。”注意:上古“时”字用如副词时,一般都当“以时”(按时)讲,不当“时常”讲。 300.【世】

(一)三十年为一世。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而后仁。”(如有受天命的王者,一定要等三十年,然后仁政才能大行。)引申为一生,一辈子。论语卫灵公:“君子疾没~而名不称焉。”(疾:恨。没世:终身。)

(二)父子相继为一世,世代。孟子离娄上:“君子之泽,五~而斩。”(斩:绝,断绝。)也泛指前代或后代。论语季氏:“今不取,后~必为子孙忧。”楚辞离骚:“鸷鸟之不群兮,自前~而固然。”注意:父子相继,上古称“世”不称“代”;自从唐人避唐太宗的庙讳(李世民),才改“世”

为“代”。

(三)时代。论语雍也:“难乎兔於今之~矣!”庄子逍遥游:“且举~而誉之而不加劝,举~而非之而不加沮。”陶潜桃花源记:“问今是何~。” 301.【期】

(一)一定的时间,期限。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又动词,约会。诗经鄘风桑中:“~我乎桑中。”引申为期望。韩非子五蠹:“不~修古,不法常可。” 动词,表示衡量。孟子梁惠王上:“~,然后知轻重。”

(二)权力,权势,职权。贾谊过秦论上:“比~量力。”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注意:古代汉语里,只有“权力”的意思,没有“权利”的意思。古代也“权利”连用,但所指的是威势和货财。荀子劝学:“是故~利不能倾也。”(威势和货财不能动摇他。)〔~贵〕有权势的贵官。李白梦游天姆吟留别诗:“安能摧眉折腰事~贵?”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其后以不能媚~贵,失御史。” (二)读jī。一周年。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已久矣。”也称“~月”。论语子路:“苟有用我者,~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在这个意义上也写作“期”。 [辨]时,世,期。“时”和“世”只有用“时代”的意义时才是同义词。例如“赫胥氏之时”可以说成“赫胥氏之世”。其馀不能互换。“时”和“期”在泛指“时间”时是同义词。现代有双音词“时期”。但二者分用时有区别。“时”的本义是“时令”(四时),后来才用来指“时间”,“时候”。“期”则是指“固定的时期”,如三天,五天,三年,五年。在“期限”的意义上决不能用“时”。“期”与“世”不易混。 302.【官】

(一)行政机关(指处所)。论语子张:“不见宗庙之美,百~之富。”墨子尚贤中:“不能治千人者,使处於万人之~。”(有一万职员的行政机关。)注意:这个意义可以说成“官府”(官与府是并列结构)。荀子强国:“及都邑~府,其百吏肃然。”引申为行政职务。左传成公二年:“臣告不敏,摄~承乏。”又襄公三年:“伯华得~。”注意:这个意义可以说成“官守”或“官职”(官与守,官与职,都是并列结构)。左传昭公二年:“信其邻国,慎其~守。”又襄公三十一年:“臣有臣之威仪,其中畏而爱之,故能守其~职。”又引申为行政机关的首长。论语宪问:“百~总己,以听於冢宰。”(所有机构中的长官都全面负责他的职务而服从太宰的统一领导。)注意:“官”字在上古用於“行政机构”和“职务”的意义最多,用於最后一个意义的很少。 (二)耳,目,口,鼻,心叫“五官”。庄子养生主:“~知止而神欲行。”这里“官”指目。荀子君道:“人之百事,如耳目鼻口之不可以相借~也。” 303.【吏】

(一)官吏,特指下级的小官员。战国策齐策四:“使~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注意:据说文说,“吏”是“治人者也”,所以凡官吏皆可称“吏”。但是由於词义的演变,后来“吏”一般只指一般的小官员或吏卒。韩非子五蠹:“州部之~,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这里的“吏”指吏卒之类。

(二)法官。司马迁报任安书:“因为诬上,卒从~议。”贾谊过秦论上:“俯首系颈,委命下~。” [辨]官,吏。“官”一般指的是机构和职务,“吏”指的是人。这样,上古所谓“吏”,略等於后代所谓“官”。上古大官小官都称“吏”,后代“吏”专指各级政府机构中从事具体工作的办事人员。有时“吏”虽也指称高级官员,但那是有条件的。如“封疆大吏”。“官”在后代可以指称一般官员,但行政职务的意义仍旧沿用。如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的“以为侵官、生事”。 304.【爵】

(一)古代酒器之一种。左传庄公二十三年:“虢公请器,王与之~。”又成公二年:“臣侍君宴,过三~,非礼也。” (二)爵位,古代贵族的等级。旧说指公,侯,伯,子,男,又指卿,大夫,士。韩非子五蠹:“官~可买,则商工不卑也矣。”

(三)通“雀”。孟子离娄上:“为丛驱~者鹯也。”(丛:丛林。驱qū:赶。鹯:猛禽,鹞鹰之类。) 305.【权】

(一)秤,秤锤。庄子胠箧:“为之~衡以称之。”用如 (三)权变,变通,灵活性。跟“经”相对。公羊传桓公十一年:“~者反於经。”(经:原则。)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也。”今成语有“通~达变”,双音词有“~宜”。引申为随机应变。“~谋”,指策略。多用于贬义。汉书孔光传:“光素闻傅太后为人刚暴,长于~谋。”“~诈”,指欺骗手段。汉书刑法志:“作为~诈,以相倾覆。”“~略”,也指“策略”,但用於褒义。晋书祖逖传:“多~略,是以少长咸宗之。”“~术”也指“策略”,但用於贬义。宋史徐谊传:“三代圣王,有至诚而无~术。” 306.【衡】

(一)驾车用的工具,轭上的横木。庄子马蹄:“夫加之以~扼。”(扼:轭。)〔抗~〕〔争~〕敌对,匹敌。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为敌国。”洛阳伽蓝记王子坊:“卿之财产应得抗~。”又:“常与高阳争~。” (二)称重量的器具,天平。庄子胠箧:“为之权~以称之。”又动词。衡量。 (三)通“横”。诗齐风南山:“~从其亩。”(“衡从”即“横纵”。)贾谊过秦论上:“外连~而斗诸侯。” [辨]权,衡,度,量。“权”“衡”是关於轻重的,二字的意义也稍有不同(见“衡”字条)。“度”是关於长度的;“量”是关於容量的。四者是不一样的。 307.【果】

(一)果子,果实。礼记曲礼上:“赐~於君前。”韩非子五蠹:“民食~蓏蚌蛤。”

(二)充盈,充实。庄子逍遥游:“腹犹~然。” (三)坚决。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现代双音词有“~断”,“~敢”。

(四)形容词或副词,表示成为事实。一般用於否定。孟子梁惠王下:“君是以不~来也。”又公孙丑下:“闻王命而遂不~。”陶潜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未~,寻病终。”

(五)果然。副词。战国策楚策一:“~诚何如?”礼记中庸:“~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308.【实】

(一)果实,种子。庄子逍遥游:“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五石。”诗经王风黍离:“彼稷之~。” (二)充实。跟“虚”相对。庄子山木:“向也虚而今也~。”(向:从前。)荀子王制:“府库已~。”引申为实际内容,和“名”相对。庄子逍遥游:“名者~之宾也。”荀子正名:“制名以指~。”今成语有“名不副~”。

(三)句中语气词。在叙述句中,用在动词前面加强语气。诗经邶风北门:“天~为之。”左传僖公五年:“鬼神非人~亲,惟德是依。”苏轼贾谊论:“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难。”

309.【聪】

耳力好,听觉敏锐。跟“聋”相对。孟子离娄上:“师旷之~,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引申为听得清楚。荀子劝学:“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引申为明智。礼记中庸:“唯天下至圣,为能~明睿知。”(睿ruì:深明通达。)注意:上古“聪明”连用也是作为两个词看待的。后代才变为双音词,指“有智慧”,现代又当“悟性好”讲,都是逐渐引申而来的。

310.【明】

(一)亮,光明。诗经齐风鸡鸣:“东方~矣。”引申为明白,清楚。楚辞卜居:“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又用如副词,表示“明白地”。孟子公孙丑下:“我~告子。”用在动词及其宾语的后面,表示“事情是很明显的”。战国策齐策一:“此不叛寡人~矣。”又引申为证明。韩非子五蠹:“何以~其然也?”又为英明。诸葛亮出师表:“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

(二)眼力,视力。孟子梁惠王上:“~足以察秋毫之末。”司马迁报任安书:“左丘失~,厥有国语。”今成语有“双目失~”。又形容词,眼力好,视觉锐敏。孟子离娄上:“既~道而得路。”又哀郢:“~江夏以流亡。”引申为依照,

按照。尚书洪范:“~王之义。”孟子离娄上:“~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依照先王的法度行事而犯过错的,从来没有这种人。) 317.【徂】

往。诗经卫风氓:“自我~尔,三岁食贫。”又豳风东山:“我~东山,滔滔不归。” 318.【征】

(一)远行。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而不复。”在这个意义上经常是“征夫”连用。诗经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夫,独为匪民。”后来“征夫”也泛指行人。陶潜归去来辞:“离娄之~,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引申为看得清楚。荀子劝学:“目不能两视而~。” 311.【功】

工作,包括农事,劳役,文事,武事等。诗经豳风七月:“载缵武~。”又大雅崧高:“世执其~。”成语有“~亏一篑”,“计日程~”。引申为成绩,成就。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必倍之。”荀子劝学:“驽马十驾,~在不舍。”引申为功业,事业。孟子公孙丑上:“管仲晏子之~,可复许乎?”再进而引申为功劳,功勋。史记项羽本纪:“劳苦而~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312.【名】

(一)名字。庄子逍遥游:“其~为鲲。”又动词,称名,命名。论语子路:“故君子~之必可言也。”楚辞离骚:“~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二)名义,爵号。庄子天下:“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分。”(名分:人所居的名义及其应守的本分。)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慎器与~。”论语子路:“必也正~乎!” (三)名誉,名望。礼记中庸:“必得其~。” 313.【北】

(一)北方。庄子逍遥游:“穷发之~,有冥海者,天池也。”

(二)败逃。韩非子五蠹:“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又:“仲尼赏而鲁民易降~。”贾谊过秦论上:“追亡逐~。” 314.【中】

(一)内部,中间,中心。论语季氏:“龟玉毁於椟~,是谁之过与?”引申为中等。论语雍也:“~人以上,可以语上也。”战国策齐策一:“上书谏寡人者,受~赏。”〔~国〕指中原一带。孟子滕文公上:“兽蹄鸟迹之道,交於~国。”三国志吴志周瑜传:“驱~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二)读zh?ng,射中。孟子万章下:“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非尔力也。”引申为适合,符合。庄子养生主:“莫不~音。”荀子劝学:“木直~绳。”又:“其曲~规。”

315.【下】

(一)形容词。下面的,下级的。跟“上”相对。庄子逍遥游:“故九万里则风斯在~矣。”左传成公二年:“~臣不幸,属当戎行。”引伸为低。跟“高”相对。老子二章:“高~相倾。”注意:上古没有“低”字,凡“低”的意义都说“下”。 (二)动词。降下,走下。论语八佾:“揖让而升,~而饮。”庄子逍遥游:“不过数仞而~。”

按:形容词的“下”旧读上声,动词的“下”旧读去声,今皆读去声。

常用词(六) 66字

遵徂征归陟降 流放游浮集 采叔振援操秉举 斯伐 稼穑获纳 交错 被任负 施用制贻 怀慕惩悼

淑幸偷薄 险阻悠皇永 孔亟庶裘褐裳 庭宇亩所 骖驷策矢 躬身领武 仇耦 316.【遵】

顺着道路走。诗经豳风七月:“~彼微行。”楚辞离骚:“问~夫以前路。”

(二)征伐。上伐下,“有道”伐“无道”叫“征”。左传僖公四年:“五侯九伯,女实~之。”孟子梁惠王上:“彼陷溺其民,王往而~之,夫谁与王敌?” (三)抽税。孟子滕文公下:“什一,去关市之~。”又尽心下:“有布缕之~。” 319.【归】

(一)女子出嫁。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宜其室家。”

(二)回家,回国。论语先进:“风乎舞雩,咏而~。”左传成公三年:“子~何以报我?”又表示“使之归”,“送归”。左传成公三年:“晋人~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引申为“最后回到某一地点”。周易系辞下:“天下同~而殊涂。”引申为归附,归属,汇聚的意思。论语子张:“天下之恶皆~焉。”

(三)读kuì,赠送。通“馈”。论语阳货:“~孔子豚。”又微子:“齐人~女乐。” [辨]归,还。“归”的第二意义和“还”有相似之处:都有“回”的意思。不过“归”特指“回国”,“回家”,“还”只是表示简单的“回来”。 320.【陟】

登,上。一般指登山或登高。诗经周南卷耳:“~彼高冈。”引申为提升[官职]。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理乱不知,黜~不闻。”(黜chù:罢免官职。) 321.【降】

(一)读jiàng。从高处走下来,跟“陟”相对。诗经大雅公刘:“陟则在巘,复~在原。”引申为下降,落下。诗经周南草虫:“我心则~。”又表示“天把某事物给人”。诗经小雅节南山:“~此鞠訩。”孟子告子下:“故天将~大任於是人也。”引申为降低。如说:“~职”。 (二)读xiáng。投降。司马迁报任安书:“李陵既生~,隤其家声。”又表示使投降。汉书苏武传:“宜皆~之。”又:“欲因此时~武。”引申为制服,降服(后起义)。如说“~龙伏虎”。

322.【流】

(一)水流动。孟子滕文公上:“洪水横~。”又名词,河流。楚辞哀郢:“顺风波以从~兮。”又渔父:“宁赴湘~,葬於江鱼腹之中。”又指河水的主干,跟“源”相对。如说“源远~长”。引申为传播。孟子公孙丑上:“其故家遗俗,~风善政,犹有存者。”〔~亡〕飘泊。楚辞离骚:“宁溘死以~亡兮。”又哀郢:“遵江夏以~亡。”〔~言〕(1)放出谣言。尚书金縢:“管叔及其群弟乃~言于国。”(2)谣言。礼记儒行:“闻~言不信。”〔~离〕双声连绵字。指由於阶级压迫和灾荒战乱而转徙离散。汉书薛广汉传:“人民~离。” (二)古代刑罚的一种,即放逐。尚书舜典:“~共工于幽州。”(共工:传说是尧时候的官。) (三)派别。汉书艺文志:“道家者~,盖出於史官。”又叙传:“刘向司籍,九~以别。”引申为品级。南史王僧绰传:“参掌大选,究识~品。”

323.【放】

(一)驱逐。战国策齐策四:“齐~其大臣孟尝君於诸侯。”楚辞卜居:“屈原既~,三年不得复见。”又渔父:“屈原既~,游於江潭。”

(二)放纵,不检束。孟子梁惠王上:“~僻邪侈,无不为已。”又告子上:“~其心而不知求。” 324.【游】

(一)闲逛,随意旅行。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於江潭。”庄子马蹄:“含哺而熙,鼓腹而~。”(口里含着食物嬉戏,肚子吃得鼓鼓地到处游逛。)引申为有目的的旅行,多指求仕,求学。楚辞卜居:“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大人以成名乎?”荀子劝学:“故君子居必择乡,~必就士。”孟子梁惠王下:“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者。” 328.【叔】

(一)用手拾取。诗经豳风七月:“九月~苴。” (二)排行在末的,年少的。“叔父”原意是比父亲年少的父辈。古人的表字常用“叔”字(如“~齐”),那是表示他是幼子。按,伯、仲、叔、季是古人的排行,“叔”可以是最末的,但对“季”来说却又不是最末的。 329.【振】

(一)摇动,抖动。诗经豳风七月:“六月莎鸡~羽。”楚辞渔父:“新浴者必~衣。”(振衣:抖动衣服去掉尘土。)引申为举起来。贾谊过秦论上:“~长策而御宇内。”(长策:长的鞭子。宇内:四海之内,天下。指当时的全中国。)又为振奋,奋发。今成语有“~奋人心”,“委靡不~”。引申为发生,发出。文心雕龙情采:“木质实而花萼~。” 又尽心上:“~於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古代所谓“~说”和“周~列国”,都是有目的的旅行。 (二)交际,交往。陶潜归去来辞:“请息交以绝~。” [辨]游,游。二字是同音词,意义也常常相通。就字形说,“游”是关於水的,“游”是关於行走的。但在实际应用上,凡关於行走方面的“游”都可以写作“游”(游艺:游艺;游子:游子;游宦:游宦);关於水的“游”,则不能写作“游”。 325.【浮】

浮在水面,跟“沉”相对。诗经小雅菁菁者莪:“载沉载~。”引申为乘船水行。论语公冶长:“乘桴~於海。”(桴fú:筏子。)楚辞哀郢:“将运舟而下~兮,上洞庭而下江。”引申为虚妄,不合实际。如说“~夸”,“~名”。 326.【集】

(一)鸟群停在树上。诗经唐风鸨羽:“肃肃鸨羽,~于苞栩。”(肃肃:翅膀的声音。鸨bǎo:鸟名,似雁而大。苞:丛生的。)引申为鸟群停息在一起。范仲淹岳阳楼记:“沙鸥翔~。”引申为聚合。诗经小雅頍(kuǐ)弁:“如彼雨雪,先~维霰。”贾谊过秦论上:“天下云~而响应。”又为聚会,一般指亲友的集会。王羲之兰亭宴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内集:家庭的聚会。)

(二)诗文的汇集。曹丕与吴质书:“顷撰其遗文,都为一~。”后人分著述为四部,即“经、史、子、~”。 (三)成就,成。左传桓公五年:“既而萃於王卒,可以~事。”(萃:集中。王卒:指周天子的军队。)又成公二年:“此车一人殿之,可以~事。” 327.【采】

(一)用手指摘取。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之。”引申为择,采取。史记秦始皇本纪:“~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在“摘取”,“采取”的意义上,后来一般写作“采”。

(二)有彩色花纹的帛(丝织品)。汉书货殖传:“文~千匹。”注意:在这个意义上后来写作“綵”,今天所说的“张灯结~”,就是用彩绸扎结成各种饰物的意思。引申为颜色,彩色。孟子梁惠王上:“抑为~色不足视於目与?”在这个意义上后来一般写作“彩”。又引申为文章的辞藻。文心雕龙情采:“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而何?”又:“繁~寡情,味之必厌。”

(三)读cài。古代卿大夫所受封的土地叫“采”,也叫“采邑”,或称“食邑”。礼记礼运:“大夫有~。”后汉书冯鲂传:“〔其先〕食~冯城,因以氏焉。”这个意义又写作“寀”。 [辨]采,采,彩,綵。最初只有一个“采”字,后来因意义不同而分化为“采”,“彩”,“綵”。采摘的“采”写成“採”,彩色的“采”写成“彩”,彩绸的“采”写成“綵”。但是在古籍中,采摘的“采”仍常常沿用“采”字。杜甫佳人诗:“摘花不插发,~柏动盈掬。” (二)救济。战国策齐策四:“~困穷,补不足。”孟子滕文公上:“又从而~德之。”这个意义后代多写作“赈”。 [辨]振,震。“振”与“震”同音,本可通用。但从字形上说,“振”是振动,“震”是雷震,一般还是有区别的。“震动”不同於“振动”。“震动”是受外力影响所引起的颤动,义近“震惊”;“振动”只是摇动。至於“雷震”的“震”不写作“振”,“振救”的“振”不写作“震”,区别更大了。 330.【援】

拉,拽(zhuài)。孟子离娄上:“嫂溺~之以手。”又“嫂溺不~,是豺狼也。”引申为拿,拿过来。楚辞国殇:“~玉桴兮击鸣鼓。”又为打救,帮助。后汉书耿弇传:“乃招迎匈奴乌桓以为~助。” 331.【操】

(一)拿住,握在手里。楚辞国殇:“~吴戈兮被犀甲。”韩非子五蠹:“~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

(二)操守,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行为。孟子滕文公下:“充仲子之~,则蚓而后可者也。”引申为品行,品德。汉书张汤传:“虽贾人,有贤~。”现代有双音词“~行”。按:“节~”“德~”的“操”读cào。 332.【秉】

(一)禾把。诗经小雅大田:“彼有遗~,此有滞穗。”(遗秉,滞穗,都是指收获后掉在田里的庄稼。)范缜神灭论:“岂不以僧有多稌之期,友无遗~之报?”(稌tú:稻子。) (二)手拿着。诗经郑风溱洧:“士与女,方~蕳兮。”(蕳jiān:兰花。)用於抽象意义时,表示主持,掌握。诗经小雅节南山:“~国之均。”又:“谁~国成?”

[辨]援,持,操,把,秉。这五个词都是关於手的动作的。其中以“援”字为最容易区别,它是用手拉,其他四个都没有这种意义。“持”“操”“把”是同义词,所以在用法上有交错现象。“持”字用於一般的意义,用途最广。“秉”字用途最狭,后代一般只用於抽象意义了。 333.【举】

(一)举起来,抬起来。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百钧,而不足以~一羽。”又用於抽象意义,表示使自己超出一般人。楚辞渔父:“何故深思高~,自令放为?”又引申为举荐,提拔。左传襄公三年:“~其偏,不为党。”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人,不以人废言。”孟子告子下:“传说~於版筑之间。”又引申为发动,特指起兵。左传僖公五年:“晋不更~矣。”成语有“大~进攻”。 (二)攻下。孟子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之。”谷梁传僖公二年:“献公亡虢五年而后~虞。” (二)全,形容词。楚辞渔父:“~世皆浊我独清。”今成语有“~国欢腾”。又副词,全都。孟子梁惠王下:“~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334.【斯】

(一)砍。诗经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斧以~之。” (二)代词。这,这个,这样。论语颜渊:“於~三者

何先?”楚辞渔父:“何故至於~?”

(三)连词。那么,这样......就。孟子梁惠王上:“王无罪岁,~天下之民至焉。” 335.【伐】

(一)砍,砍伐。诗经周南汝坟:“~其条枚。”又魏风伐檀:“坎坎~檀兮。”

(二)进攻,征伐。左传隐公元年:“公~诸鄢。”又僖公四年:“蔡溃,遂~楚。” (三)夸耀。论语公冶长:“愿无~善,无施劳。”又雍也:“孟之反不~。”

[辨]征,伐。最初“征”是褒义词,“伐”是中性词。又用作副词。礼记中庸:“譬如四时之~行。”注意:上古“错”

字不当“错误”讲,后代一般文言文,也很少当“错误”讲的。

(三)磨石。诗经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 (四)通“措”,安放,放置,舍。论语为政:“举直~诸枉,则民服。”战国策魏策四:“故不~意也。”这个意义后来多写作“措”。今有双音词“~施”。 按:旧时於(一)(二)(三)读入声,(四)读去声(音同“醋”)。今普通话无别。 342.【被】

(一)被子。楚辞招魂:“翡翠珠~。” “征”只用於上(天子)进攻下(诸侯),有道的进攻无道的。“伐”用於诸侯国之间,不是上对下,也不一定限於有道对无道;不过起兵的一方总得有个理由,而且进军的时候还必须有钟鼓,以表示自己的行动是公开的(否则叫“袭”)。后来因为经常是“征伐”连用,“讨伐”连用,所以也逐渐用於褒义。

336.【稼】

(一)禾的穗和果实。诗经豳风七月:“十月纳禾~。” (二)种田。诗经魏风伐檀:“不~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穑。” 337.【穑】 收割[禾麦]。例见〔稼〕字条。注意:“稼穑”是经常连用的,在这种情况下都是泛指农事。 338.【获】

收割庄稼。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其~。”又:“十月~稻。”

[辨]获,获。“获”专用於农事收成;“获”既用於猎狩方面“取得”的意义,也用於战争方面“取得”的意义,还用於一般“取得”的意义。“获”“获”的意义虽然有相通之处,但古书分用甚严。 339.【纳】

(一)收,收进。跟“出”相对。尚书舜典:“夙夜出~朕命。”又为送进。诗经豳风七月:“十月~禾稼。”又为让他进来或进去。礼记中庸:“驱而~诸罟擭陷阱之中。”(罟gǔ:捕禽兽的纲。擭hu?:捕兽的笼子。)成语有“闭门不~”。又为收容。左传文公十六年:“诸侯谁~我?” (二)献纳,上缴。左传僖公三十年:“~玉於王与晋侯。”又襄公十七年:“~此以请死也。” 注意:在古代(尤其是上古)汉语中,“纳”多写作“内”(本应作“内”),后来才写作“纳”。 340.【交】

(一)纵横交错,交叉。孟子滕文公上:“兽蹄鸟迹之道,~於中国。”引申为交接,交融。白居易与元九书:“未有声入而不应,情~而不感者。”用如名词,表示交界,接壤之处。王勃滕王阁序:“台隍枕夷夏之~。”又用作状语,表示交叉着,交互,交相。楚辞九歌国殇:“矢~坠兮士争先。”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使辙~驰。”〔~口〕异口同声地。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口荐誉之。”

(二)交往,交际,交游。论语学而:“与朋友~,而不信乎?”孟子梁惠王下:“~邻国有道乎?”引申为结识朋友。论语子张:“子夏之门人,问~於子张。”用作名词,表示友谊。如说“~情”,“知~”,“深~”。 341.【错】

(一)镶嵌。在金属器物上雕镂,然后将另一种熔金倾入,待冷却后,磨错使平。汉书食货志有“~刀”,是一种钱币。〔金~刀〕嵌金的佩刀。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刀。”

(二)错杂,交叉(由第一义引申出)。诗经小雅楚茨:“为宾为客,献酬交~。”楚辞国殇:“车~毂兮短兵接。” (二)蒙受,遭受,受到。孟子离娄上:“而民不~其泽。”战国策齐策四:“寡人不祥,~於宗庙之祟。”引申为使蒙受。楚辞哀郢:“又~以不慈之伪名。”注意:上古“被”字一般不表示被动。 (三)通“披”。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发左衽矣!”楚辞国殇:“操吴戈兮~犀甲。”又山鬼:“~薜荔兮带女萝。” 343.【任】

(一)旧读r?n,平声。负担。诗经大雅生民:“是~是负。”又表示使负担。礼记檀弓下:“使之虽病也,~之虽重也。”引申为担当。左传成公三年:“臣不~受怨,君亦不~受德。”

(二)读ran,去声,名词,负担。论语泰伯:“~重而道远。”又:“仁以为己~。”引申为责任,职务。左传成公三年:“臣不才,不胜其~。”又动词,任用,使用。伪古文尚书大禹谟:“~贤勿贰,去邪勿疑。”今成语有“~人唯贤”。 344.【负】

(一)揹,载。庄子逍遥游:“水之积也不厚,则其~大舟也无力。”又:“绝云气,~青天。”孟子梁惠王上:“颁白者不~戴於道路矣。”又用於抽象意义。如说:“~责”,“~债”。引申为靠着。孟子尽心下:“虎~嵎。”今成语有“~隅顽抗”。又为仗恃,依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贪,~其强以空言求璧。”又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贵而好权。” (二)对不起人。战国策齐策:“客果有能也!吾~之,未尝见也。”今成语有“忘恩~义”。双音词有“辜~”(孤~)。 (三)败,跟“胜”相对。史记陈丞相世家:“无益於胜~之数。” 345.【施】

(一)施行,实行。论语为政:“~於有政。”孟子梁惠王上:“王如~仁政於民。” (二)加(加於人或物)。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於人。”庄子大宗师:“利泽~於万世。”

(三)读yì,去声。移,延及。诗经周南葛覃:“葛之覃兮,~于中谷。”(覃:延。)又用於抽象意义。左传隐公元年:“爱其母,~及庄公。”在这个意义上又读shì。 (四)读shì,去声。给与恩惠。论语雍也:“博~於民,而能济众。”又引申为施舍。范缜神灭论:“务~不关周急。” 346.【用】

(一)使用,应用。诗经大雅公刘:“酌之~匏。”左传宣公二年:“弃人~犬。”又用於抽象意义。孟子梁惠王上:“无如寡人之~心者。”引申为任用。孟子梁惠王下:“见贤焉,然后~之。”引申为施行,实行,做。孟子告子上:“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也?”〔~事〕掌权,当权。战国策赵策四:“赵太后新~事。”

(二)名词。用处。论语学而:“礼之~,和为贵。”老子十一章:“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范缜神灭论:“神者形之~。”

(三)名词。费用,指钱财。论语颜渊:“年饥,~不足。”战国策魏策四:“吾~多。”〔器~〕器具(包括兵器农具等)荀子王霸:“百工忠信而不楛,则器~巧便而财不匮

矣。”(楛hù:粗糙。)〔财~〕费用,指钱财。孟子尽心下:“无政事,则财~不足。” (四)以。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夏变夷者,未闻变於夷者也。”〔是~〕是以,等於现代汉语的“因此”。论语公冶长:“不念旧恶,怨是~希。” 347.【制】

(一)裁制〔衣裳〕。诗经豳风东山:“~彼裳衣。”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制”。

(二)写作,作品。萧统文选序:“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又:“答客指事之~。”又:“众~锋起。”这个意义多写作“制”。

(三)禁止,遏抑。淮南子修务训:“人不能~。”引申为控制,管制,掌握。贾谊过秦论上:“履至尊而~六合。”而能过好日子,做坏事而能免於刑罚。左传宣公十六年:“善

人在上,则国无~民。”荀子王制:“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朝无~位,民无~生。”又为运气好,境遇好。左传成公二年:“下臣不~,属当戎行。”论语述而:“丘也~,苟有过,人必知之。”又为希望。司马迁报任安书:“阙然久不报,~勿为过。”

(二)天子有所至叫“幸”。汉书酷吏传:“上~鼎湖,病久。”杜甫咏怀古迹五首:“蜀主窥吴~三峡。”又天子所爱或得到天子的宠爱也叫“幸”。史记项羽本纪:“有美人名虞,常~从。”又:“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又为上爱下之称。汉书霍光传:“公主内行不修,近~河间丁外人。” 355.【偷】

(一)苟且,不严肃。楚辞离骚:“惟夫党人之~乐兮。”又:“秦有馀力而~其敝。”

(四)规定。孟子梁惠王上:“今也~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引申为法定的规章。左传隐公元年:“今京不度,非~也。”礼记礼运:“以设~度,以立田里。”又引申为规模。范仲淹岳阳楼记:“增其旧~。” 348.【贻】(诒)

赠给,送给。庄子逍遥游:“魏王~我大瓠之种。”诗经邶风静女:“~我彤管。”引申为遗留,留给。左传宣公二年:“我之怀矣,自~伊感。” 349.【怀】

(一)想念。诗经周南卷耳:“嗟我~人。”又郑风将仲子:“仲可~也。”引申为留恋。左传宣公二年:“我之~矣,自诒伊感。”贾谊吊屈原赋:“何必~此都也?” (二)归向,归附。尚书臯陶谟:“安民则惠,黎民~之。”又为使来归附。贾谊论积贮疏:“~敌附远,何招而不至?”〔~柔〕表示招之来而让他安居。诗经周颂时迈:“~柔百神。”后世有所谓“~柔政策”。 (三)胸前。论语阳货:“子生三年,然后免於父母之~。”又动词,表示在胸前抱着,或搋(chuāi)着。论语阳货:“~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楚辞怀沙:“~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引申为心里存有某种心情。战国策魏策四:“~怒未发,休祲降於天。”(休:吉兆。祲jīn:不祥之气。)又引申为心意,心情,情绪(后起义)。陶渊明饮酒:“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 350.【慕】

爱恋,思念。孟子万章上:“人少,则~父母。”楚辞山鬼:“子~予兮善窈窕。”引申为羡慕,仰慕,倾慕,向往。史记游侠列传:“而少年~其行,亦辄为报仇。” 351.【惩】

(一)自己受创(失败教训)而知戒。诗经周颂小毖:“予其~而毖后患。”(毖bì:谨慎。我可要接受过去的教训而警戒自己,以提防将来的祸患。)楚辞离骚:“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又国殇:“首身离兮心不~。”又表示使人受创而警惧。孟子滕文公上:“荆舒是~。”今有双音词“~戒”,“~罚”。 (二)苦於。列子汤问:“~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52.【悼】

伤感。诗经卫风氓:“静言思之,躬自~矣!”引申为追念死去的人(后起义)。元积遣悲怀:“潘岳~亡又费辞。”现代双音词有“追~”,“~念”。 353.【淑】

好,善。诗经周南关雎:“窈窕~女,君子好逑。”诸葛亮前出师表:“性行~均。” 354.【幸】

(一)逢凶化吉,免於灾祸,形容词。论语雍也:“不~短命死矣。”又名词。礼记中庸:“小人行险以徼~。”(徼:求。)引申为非分地取得某种东西或实现某种愿望,如懒惰又卜居:“与波上下,~以全吾躯乎?”注意:在古代汉语里,“偷”一般不作“偷窃”“偷盗”讲;特别是先秦,更没有这种意思。成语“苟且~生”也不是“偷偷地活着”,而是“应该死而没有死”的意思。 (二)薄,不厚道。论语泰伯:“故旧不遗,则民不~。” (三)懒惰。国语晋语:“其下~以幸。”荀子王制:“使百吏免尽而众庶不~。”(免:通“勉”。尽:尽力。) (四)偷盗,偷窃(后起义)。淮南子道应:“楚有善为~者。”汉书张敞传:“求问长安父老~盗酋长数人。”论衡逢迂:“窃簪之臣,亲於子反;鸡鸣之客,幸於孟尝。子反好~臣,孟尝爱伪客也。” 按(一)(二)(三)又可写作“媮”,但(四)习惯上不这样写。

356.【薄】

(一)薄,跟“厚”相对。诗经小雅小旻:“如临深渊,如履~冰。”用於抽象的意义时,仍跟“厚”相对。左传僖公三十年:“邻之厚,君之~也。”引申为少,小。孟子离娄下:“~乎云尔,恶得无罪?”又为酒味不浓。庄子胠箧:“鲁酒~而邯郸围。”又为不厚道。如“~俗”。 (二)迫近。楚辞哀郢:“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天。”成语有“义~云霄。”

(三)鄙视,轻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曾子~之。” 357.【险】

地势不平坦,难以通过。左传成公二年:“苟有~,余必下推车。”楚辞离骚:“路幽昧以~隘。”又山鬼:“路~难兮独后来。”引申为险要的地方。孟子公孙丑下:“固国不以山溪之~。”贾谊过秦论下:“缮津关,据~塞,修甲兵而守之。”注意:上古汉语“险”字很少当“危险”讲。礼记中庸的“小人行险以徼幸”,也还是以险阻作比喻。后代才引申为危险。〔~阻〕崎岖的地方。左传成公十三年:“跋履山川,窬越~阻。”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至,汉军畏楚,尽走~阻。”又用於抽象意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阻艰难,备尝之矣。” (二)艰难。荀子荣辱:“安利者常乐易,危害者常忧~。” 358.【阻】

路难走。诗经秦风蒹葭:“道~且长。”引申为阻碍,妨碍(后起义)。注意:在上古汉语里“阻止”的意义写作“沮”,很少写作“阻”。孟子梁惠王下:“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庄子逍遥游:“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只有吕氏春秋知士,“阻止”义作“阻”,如“能自知人,故非之弗为阻。” 359.【悠】

(一)思。诗经周南关雎:“~哉~哉,辗转反侧。”“悠”也可以重叠起来用,表示深思的样子。诗经邶风终风:“~~我思。”

(二)辽远和深远的样子。在这个意义上都是“悠悠”叠用。诗经王风黍离:“~~苍天!此何人哉?”又鄘风载驰:“驱马~~,言至于漕。”引申为闲静的样子。王勃滕王

阁诗:“闲云潭影日~~。”崔灏黄鹤楼:“白云千载空~~。”又可以说成“~然”。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然见南山。”

360.【皇】

(一)大。楚辞离骚:“朕~考曰伯庸。”又哀郢:“~天之不纯命兮。”诗经大雅皇矣:“~矣上帝。”引申为美盛鲜明。诗经小雅皇皇者华:“~~者华。”成语有“富丽堂~”。 (二)君。尚书洪范:“惟~作极。”楚辞离骚:“恐~舆之败绩。”周礼春官外史:“掌三~五帝之书。”(三皇:传说中最古的三个帝王。)史记秦始皇本纪:“古有天~,有地~,有泰~。”又:“朕为始~帝。”自秦始皇以后,“皇帝”成为双音词,指最高统治者。 (三)〔凤~〕传说中的神鸟。雄的叫“凤”,雌的叫“皇”,诗:“披~出阊阖,高步追许由。”在封建社会中做了官叫“释~”,意思是说,脱掉了贫贱者的衣裳换上了官服。扬雄解嘲:“或释~而傅。”后代新进士及第授官,也叫“释~”。 367.【裳】 下衣,裙子,跟“衣”相对。诗经豳风七月:“为公子~。”又邶风绿衣:“绿衣黄~。”注意:古代男子穿的裙名叫“裳”。“裳”不同於今天所说的“衣裳”,也不是裤子。 368.【庭】 (一)堂前叫庭。诗经魏风伐檀:“胡瞻尔~有县貆兮?”在这个意义上往往“庭内”连言,“庭户”连言。诗经大雅抑:“夙兴夜寐,洒埽~内。”(内:内室。)周易节卦:“不出户~。”

(二)堂阶下平地无屋之处叫庭(较后的意义)。古诗:统称“凤~”。尚书益稷:“凤~来仪。”诗经大雅卷阿:“凤~于飞。”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凰”。

[辨]帝,王,皇。起初“帝”指天神,“王”指最高统治者,殷商后期,最高统治者也称“帝”,如“帝甲”“帝乙”“帝辛”。在诗经中,“帝”“王”区别得很清楚,“帝”是上帝,“王”是天子,“帝”和“王”基本上是神与人的分别。战国时代,诸侯也可以称“帝”,如战国策赵策三:“前与齐湣王争强为帝”。秦以后天子称帝,於是臣子、贵戚就可以封为“王”了,“帝”与“王”就成了君与臣的分别了。此外,先秦文献已见“皇帝”,不过所指的不是天子而是天帝,秦始皇以皇帝自称。以后“皇”虽也单用来指称天子,但也仅见於“高皇”“太上皇”“上皇”等语词中,一般都是“皇帝”并称。 361.【永】

水流长。诗经周南汉广:“江之~矣,不可方思。”(方:乘筏渡过。思,语气词,等於“兮”。)引申为一般的长。诗经魏风硕鼠:“谁之~号?”又引申为时间久远,久长。诗经卫风木瓜:“匪报也,~以为好也。” 362.【孔】

很,甚。诗经豳风七月:“我朱~阳。”又东山:“其新~嘉,其旧如之何?”(嘉:好。) 363.【亟】

(一)读qì,去声。屡次,频频。左传隐公元年:“~请於武公。”论语阳货:“好从事而~失时。”

(二)读jí,旧读入声。赶快。诗经豳风七月:“~其乘屋。”

364.【庶】

(一)多,繁多,众多。论语子路:“~矣哉!”现代有双音词“富~”。〔~人〕百姓,平民。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则~人不议。”〔庶子〕又称“众子”,“庶”就是“众”的意思。嫡子与庶子,简称“嫡庶”。先秦礼制,嫡子只有一人,往往就是正妻所生的长子。嫡子有继位之权。凡非嫡子都是“庶子”。后代以正妻所生为嫡子,妾所生为庶子。 (二)差不多(一般用於褒义)。论语先进:“回也其~乎!”(颜回差不多达到了道德标准了!)〔~几〕同“庶”,差不多,大约。孟子梁惠王下:“吾王~几无疾病与?” [辨]众,庶。“众”可以用作名词,“庶”一般不作名词用,如“吾从众”这句话,“众”不能换成“庶”。此外,“众人”“庶人”也有区别:“众人”指一般的人,对所谓圣贤或杰出的人物而言;“庶人”指百姓,对统治者而言。 365.【裘】

皮衣,皮袄。诗经豳风七月:“取彼狐狸,为公子~。”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与朋友共。” 366.【褐】

粗毛编织的衣服,这是古代劳动者所穿的。诗经豳风七月:“无衣无~,何以卒岁?”孟子滕文公上:“许子衣~。”后来就成为一般下层人或贫贱者的服饰的通称。左思咏史“~中有奇树。”在这个意义上往往“门庭”连言。周礼阍人:“掌埽门~。” 369.【宇】

(一)屋檐。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在~。”“在宇”指在宇下。引申为房屋。苏轼水调歌头:“唯恐琼楼玉~,高处不胜寒。”

(二)上下四方(天下)。贾谊过秦论上:“有席卷天下,包举~内,囊括四海之意。”又:“振长策而御~内。”〔~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后代专指空间,等於说“天地间”。 (三)风度,仪表。世说新语雅量:“世以此定二王(子猷,子敬)神~。”成语有“器~轩昂。” 370.【亩】(畮)

(一)土地单位量词。上古时代,宽一步,长百步为一亩。孟子梁惠王上:“五~之宅,树之以桑。”

(二)田,垄,经常用来泛指农田。诗经豳风七月:“留饁彼南~。”“畎亩”二字常常连用,也往往泛指农田。孟子告子下:“舜发於畎~之中。”(畎:田中沟。)“垄亩”连用,也泛指农田。范缜神灭论:“小人甘其垄~。” 371.【所】

(一)处所。诗经卫风硕鼠:“爰得我~。”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为之~。”又用於抽象意义,表示恰当的位置。诸葛亮出师表:“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也。” (二)代词。左传僖公三十年:“君之~知也。”又:“失其~与,不知。” (三)不定数词,表示估计数字。尚书君奭:“多历年~。”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复还。”又李将军列传:“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止。”(陈:通“阵”。) 372.【骖】

三匹马驾一辆车。诗经小雅采菽:“载~载驷。”又特指两旁的马。楚辞国殇:“左~殪兮右刃伤。” 373.【驷】

四匹马驾一辆车。论语颜渊:“~不及舌。”战国策齐策四:“世无骐骥騄耳,王~已备矣。”又量词。论语季氏:“齐景公有马千~。”战国策齐策四:“文车二~。” 374.【策】

(一)竹制的马鞭子。贾谊过秦论上:“振长~而御宇内。”用作动词,表示打马使前进。论语雍也:“~其马曰。”今有双音词“鞭~”。

(二)写字的竹简(或木简),简策。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方:木版。)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於武成,取二三~而已矣。”(武成:尚书中的篇名。)汉代臣子奉旨议论政事,或回答天子的问话,都写在竹简上,叫“对~”。扬雄解嘲:“~非甲科。”又贾谊著有“治安~”,后来发展成为文体的一种,又引申为筹画,计画。 (三)计策,计谋。扬雄解嘲:“曾不能画一奇,出一~。”

今成语有“出谋献~”,“束手无~”。

(四)蓍草作的筹码,用来占卜的。楚辞卜居:“乃端~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又:“龟~诚不能知此事!” (五)拐杖。淮南子墬形:“夸父弃其~,是为邓林。”又动词,拄〔杖〕,扶〔杖〕。曹植苦思行:“~杖从我游。”陶渊明归去来辞:“~扶老以流憩。”(扶老:拐杖。憩qì:休息。)注意:“策”又可写作“策”。但在不同的意义上,常有不同的习惯写法。“鞭策”的“策”作“策”作“策”都常见。“简策”“计策”“策杖”的“策”多作“策”。“龟策”的“策”多作“策”。 375.【矢】

(一)箭。左传成公二年:“自始合,而~贯余手及肘。”楚辞国殇:“~交坠兮士争先。”成语有“无的放~”。 (二)誓。诗经鄘风柏舟:“之死~靡它。”又卫风考槃:脚后跟。)

(二)勇武。诗经郑风羔裘:“孔~有力。”(孔:很。)引申为古代的战争道德之一。善战,善胜,善於对待战争和善於制止战争都叫“武”。左传僖公三十年:“以乱易整,不~。”

380.【仇】

(一)对,俦类,俦辈。诗经周南兔:“公侯好~。”引申为配偶。左传桓公二年:“嘉耦曰妃,怨耦曰~。” (二)仇敌。诗经秦风无衣:“与子同~。”引申为仇恨。史记游侠列传:“亦辄为报~。”

[辨]仇,雠。二字在古代不同音:“仇”读如“求”(现在作为姓,还读如“求”),“雠”读如“酬”。但二字同义,所以古书中常“仇雠”连用。左传成公十三年:“君之仇雠而我之昏姻也。” “永~弗去!” 376.【躬】

身体。论语尧曰:“万方有罪,罪在朕~。”引申为自身,自己。诗经邶风谷风:“我~不阅,遑恤我后?”(阅:容。我自身尚且不能见容,又哪有工夫忧虑我走后的事?)诗经卫风氓:“静言思之,~自悼矣!”论语卫灵公:“~自厚而薄责於人。”又引申为亲自。诸葛亮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耕於南阳。” 377.【身】 (一)躯干。论语乡党:“长一~有半。”楚辞国殇:“首~离兮心不惩。”战国策秦策二:“首~分离,骨暴草泽。”又指身躯的全体。孟子告子下:“饿其体肤,空乏其~。”又引申为生命。楚辞卜居:“宁正言不讳以危~乎?”〔终~〕终生,一辈子。孟子梁惠王上:“乐岁终~饱,凶年不免於死亡。”战国策赵策三:“遂辞平原君而去,终~不复见。”“身”又表示自身。韩非子五蠹:“而~为天下笑。”又用於抽象的意义,表示本人的德行。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礼记大学:“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楚辞渔父:“安能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二)副词。亲自。孟子滕文公下:“彼~织屦。”韩非子五蠹:“禹之王天下也,~执耒锸以为民先。”(锸chā:锹一类的工具。)

[辨]躬,身。在身体的意义上,二字为同义词,但习惯用法不同,“躬”专指人身,“身”又可指物身。尔雅释木:“枞,松叶柏身。桧,柏叶松身。”“身”字可以用於抽象意义,指品节,如“修身”,“守身”,“洁身”。“躬”字的这种用法很少见。 378.【领】

(一)脖子。诗经卫风硕人:“~如蝤蛴。”(蝤蛴qiúqí:天牛的幼虫,色极白。)左传昭公七年:“引~北望。”(引领:伸脖子。)〔首~〕(1)头和脖子。古代有斩首之刑,故以免遭杀戮保全性命叫“保首~”或“全首~”。左传襄公十三年:“获保首~以殁於地。”杨恽报孙会宗书:“岂意得全首~,复奉先人之丘墓乎?”(2)头目(后起义)。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二)衣领,领子。荀子劝学:“若挈(qia)裘~。”〔~袖〕(1)领子和袖子。文心雕龙熔裁:“虽玩其采,不倍~袖。”(2)代表人物。晋书裴秀传:“后进~袖有裴秀。” (三)统率,率领。杨恽报孙会宗书:“总~从官。”汉书霍光传:“~胡越兵。” [辨]领,颈。二字是同义词,一般没有分别。只是“颈”又特指脖子的前部,所以“刎(wěn)颈”不能说成“刎领”。 379.【武】

(一)足迹。诗经大雅生民:“履帝~敏歆。”(履:践。敏:拇指。歆:震动,惊异。踏了上帝足印的拇指部分而感到惊异。)楚辞离骚:“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踵: 381.【耦】

读ǒu,上声。古代的一种耕作方法,据说是二人并耕或二耜并作。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而耕。”诗经周颂噫嘻:“亦服尔耕,十千维~。”引申为双数。又引申为配偶。左传桓公六年:“太子曰:'人各有~;齐大,非吾~也。'”注意:后来於双数和配偶的意义,一般都写作“偶”,不再写作“耦”了。但“耦耕”的“耦”仍不能写作“偶”。 常用词(七)71字

征收发封弃 俟迁徙 遗失存 处坐遇接承扶 刺折戮 问对许 省审 虑怨忍快 兴废变

曲直长小 贪廉 轻重 狂殆危

面口齿耳目指 饭食服饰 布斗 式检 英灵豪 然且或曾更渐 俱并 而若尔 382.【征】

(一)召。特指君召臣。尚书舜典:“舜生三十~庸。”征庸:被召用。征:召。庸:用。战国策楚策四:“於是使人发驺~庄辛於赵。”后汉书黄琼傅:“近鲁阳樊君被~。” (二)求,索取。左傅僖公四年:“尔贡苞茅不入,......寡人是~。”现代双音词“~求”由此发展而来。 (三)证明,验证。论语八佾:“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也。”引申为预兆。史记项羽本纪:“兵未战而先见败~。” (四)读zhǐ。五音之一(宫、商、角、征、羽为五音)。“征”是g(5),“变征”是f#(4#)。战国策燕策三:“荆轲和而歌,为变~之声。”(变征之声:指f#调,这是高亢的调。)注意:“征”“徵”二字古音相差很远,意义也不相通,古书中绝不互用。

辨征,召,辟。在“上召唤下”这种意义上,三者是相同的;但又有细微的差别。“征”和“辟”多用於“召他来授给他官职”的意义上,如说“征为郎”,“辟为掾”。“召”除了用於上述意义外,还用於一般的召,而且不限於君召臣。如礼记曲礼上:“父召无诺。”“征”和“辟”(尤其是辟)不能这样用。

383.【收】

(一)逮捕。诗经大雅瞻卬:“此宜无罪,女反~之。”后汉书班超傅:“如令鄯善~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又:“遂叱吏士~广汎等,於陈睦故城斩之。” (二)收取,收掩。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余~尔骨为。”韩愈左迁至蓝关示姪孙湘诗:“好~吾骨瘴江边。” (三)聚集,收集。史记陈涉世家:“行~兵。”后汉书光武帝纪:“出城南门,於外~兵。”又为收取。史记淮阴侯列传:“汉辄使人~其精兵。”

(四)收容,接纳。左传僖公四年:“辱~寡君。” (五)割取成熟的农作物。荀子天论:“畜积~臧於秋冬。”(臧:藏。)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384.【发】

(一)把箭射出去。诗经召南驺虞:“壹~五?br> 。”淹岳阳楼记:“~客骚人,多会於此。”

孟子公孙丑上:“射者正己而后~。”史记项羽本纪:“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现代“~砲”的“发”和量词“若干~砲弹”的“发”由此发展而来。引申为派出,派遣。战国策楚策四:“於是使人~驺征庄辛於赵。”史记淮阴侯列传“~使使燕。”汉书龚遂传:“郡闻新太守至,~兵以迎。”现代有双音词“打~”。

(二)出,出发。庄子养生主:“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於硎。”又秋水:“夫鵷鶵~於南海,而飞於北海。”楚辞哀郢:“~郢都而去闾兮。”今成语有“朝~夕至”。引申为起,起用。孟子告子下:“舜~於畎亩之中。” (三)启封,开。战国策齐策四:“书未~。”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使者至,~书。”庄子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匮之盗而为守备。”又特指开粮仓赈济灾民。孟子梁惠王上:“涂有饿莩而不知~。”又特指花开。杜甫立春诗:“忽忆两京梅~时。”李商隐无题诗:“春心莫共花争~。”又引申为掀开。史记项羽本纪:“於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屋。”又用於抽象意义,启发。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又为阐发。论语为政:“退而省其私,亦足以~。” 385.【封】

(一)加土培育树木。左传昭公二年:“宿(季武子)不敢~殖此树。”引申为聚土筑坟。左传文公三年:“~殽尸而还。”礼记乐记:“~王子比干之墓。”

(二)古代帝王把土地分给人作为他的领土或食邑。孟子告子下:“周公之~於鲁,为方百里也。”史记项羽本纪:“项氏世世为楚将,~於项,故姓项氏。”又魏公子列传:“安釐王即位,~公子为信陵君。”

(三)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大戴礼保傅:“~泰山而禅梁父。”(在泰山旁的梁父山筑坛祭地叫禅。)史记秦始皇本纪:“议~禅望祭山川之事。”水经注汶水:“光武~泰山。”

(四)界域,疆界。左传僖公三十年:“既东~郑,又欲肆其西~。”又成公三年:“次及於事,而帅偏师以修~疆。”后代有“~疆大臣”的说法。 (五)大。左传定公四年:“吴为~豕长蛇,以荐食上国。”楚辞离骚:“羿淫遊以佚田兮,又好射夫~狐。”(羿yì:人名。夏时的诸侯。田:畋猎。)引申为厚。国语晋语:“引党以~己。”又楚语:“是勒民而自~也。” (六)封闭,封合。战国策齐策四:“齐王闻之,......~书谢孟尝君曰。”杜甫寄杜位诗:“~书两行泪。” 386.【弃】

抛弃。左传宣公二年:“~人用犬,虽猛何为?”战国策赵策三:“彼秦者,~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弃市”二字连用,表示在市上处以死刑,为人所共弃。史记高祖本纪:“诽谤者族,偶语者~市。”引申为违背,背弃。左传宣公二年:“~君之命,不信。”今成语有“背信~义”。 387.【俟】(竢) 读sì,等待。诗经邶风静女:“~我於城隅。”论语先进:“如其礼乐,以~君子。”楚辞离骚:“愿~时乎吾将刈。”贾甑跚常骸啊锍ど场!? 388.【迁】 (一)变换地方,迁移。诗经卫风氓:“以尔车来,以我贿~。”楚辞哀郢:“方仲春而东~。”又为转移。论语雍也:“不~怒,不贰过。” (二)〔官吏〕调职。有时指升官。史记屈原贾谊列传:“孝文帝悦之,超~,一嵗中至大中大夫。”汉书霍光传:“稍~诸曹侍中。”又张禹传:“由是~光禄大夫。”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间闻足下~,惕然不喜。”有时指降职。为区别於升官,说“左迁”(古人以“右”为尊,以“左”为下。)史记周昌列传:“吾极知其左~。”〔~客〕降职到外地做官的人。李白黄鹤楼中闻笛诗:“一为~客去长沙。”范仲 389.【徙】

(一)迁移。论语述而:“闻义不能~,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汉书张禹传:“~家莲勺。”

(二)调职,多指降职。史记淮阴侯列传:“~齐王信为楚王。”又魏其武安侯列传:“上恐太后诛夫,~为燕相。” 辨迁,徙。“迁”和“徙”相近,但就其本义来说,则差别较大。“迁”原指由下到上的迁移(说文:“迁,登也”)。所以诗经小雅伐木说:“出自幽谷,迁於乔木。”又易经益卦:“君子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迁善就是向上。由此引申,那么“迁官”和“徙官”也就不同:迁是升迁,徙是调职或降职。史记汉书於这两个字的用法有别。例如史记万石君列传,石奋由太子傅降为诸侯相,称为“徙”(“徙奋为诸侯相”);石庆由太子傅升为御史大夫,称为“迁”(“迁为御史大夫”)。又周昌列传,高祖想让周昌去辅佐爱子赵王如意,把周昌由御史大夫调为赵相,很感歉然,委婉地说“极知其左迁”,但史记叙事时仍说:“徙御史大夫为赵相。” 390.【遗】

(一)失掉。⊙殴确纾骸捌枞纭!币晡簦雎浴J芳腔匆鹾盍写骸吧蠛晾逯〖疲煜轮笫!彼韭砬ūㄈ伟彩椋骸按沃植荒苁啊广凇!?br> (二)留下来的。孟子公孙丑上:“其故家~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列子汤问:“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男。” (三)读wai,去声,留给,送给。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之。”又宣公二年:“今近焉,请以~之。”引申为馈赠,赠送。史记魏公子列传:“欲厚~之,不肯受。”又特指送信。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魏王及公子书。”搜神记韩凭夫妇:“妻密~凭书。” 391.【失】

(一)丧失,失掉,跟“得”相对。孟子公孙丑上:“故久而后~之也。”庄子徐无鬼:“郢人立不~容。”引申为错过。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其时。”史记淮阴侯列传:“时者难得而易~也。”

(二)作错了事情,动词,又名词,也跟“得”相对。史记魏公子列传:“我岂有所~哉?”又淮阴侯列传:“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现代有双音词“过~”。 392.【存】

(一)存在,不及物动词,跟“亡”相对。史记淮阴侯列传:“置之亡地而后~。”又游侠列传:“侯之门,仁义~。”庄子胠箧:“诸侯之门,而仁义~焉。”又使动用法,表示使不死,使不亡。史记魏公子列传:“已却秦~赵。” (二)思念,关心。诗经郑风出其东门:“虽则如云,匪我思~。”引申为问候。史记魏公子列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之。”曹操短歌行:“越陌度阡,枉用相~。”

393.【处】 (一)读chǔ,居住。左传僖公四年:“君~北海,寡人~南海。”周易系辞下骸吧瞎叛ň佣啊!币晡⑸恚嫔怼Q镄劢獬埃骸啊换渲!?br> (二)名词,读chù,居住的地方。司马迁报任安书:“何~不勉焉?”崔颢长干行:“君家住何~?”

(三)读chǔ,治,作,施行。老子:“是以圣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引申为安排,安置。汉书张安世传:“上自~置其里居。”又为按照过失大小,给以适当的安排,惩戒。今有双音词“~分”“判~”。 394.【坐】

(一)古人铺席於地,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叫做“坐”。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又先进:“冉有公西华

侍~。”旧读上声。

(二)坐位,名词。史记项羽本纪:“请以剑舞,因击沛公於~杀之。”又魏公子列传:“公子引侯生坐上~。”在这种意义上后来写作“座”,读去声。陶潜咏荆轲诗:“饮饯易水上,四~列群英。” (三)因......犯的罪(或错误)。汉书龚遂传:“群臣~陷王於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后汉书光武帝纪:“吾昔以虎牙将军围翟义,~不生得以见责让。”〔~法〕犯法〔因而受到处分〕。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法去官。”汉书灌夫传:“~法免。”〔随~〕连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妾得无随~乎?”

(四)因。陌上桑:“来归相怨怒,但~观罗敷。” 395.【遇】 (一)碰见(不是约会的见面)。诗经郑风野有蔓草:“邂逅相。”论语阳货:“~诸涂。”又用於抽象的意义。庄子养生主:“臣以神~而不以目视。”诗经王风中谷有蓷“~人之不淑矣。”

(二)对待,待遇。史记魏公子列传:“然公子~臣厚。”又淮阴侯列传:“汉王~我甚厚。”又:“不如因而立,善~之。”

(三)被君主信任,得行其道,叫作遇。孟子梁惠王下:“吾之不~鲁侯,天也。”又公孙丑下:“千里而见王,不~故去。”杜甫相从歌:“垂老~君未恨晚。”〔知~〕被君主或在上位者赏识并受到特别好的待遇。北史宋弁传:“因是大被知~。”也说“~知”。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大丈夫之~知於天子。” 396.【接】

(一)交接,接触。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楚辞国殇:“车错毂兮短兵~。”又用於抽象意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久与事~,疵衅日兴。”现代变为双音词“接触”“接近”。注意:古代“接”字不当“连”讲,但“连”的意义是从“接触”发展来的。

(二)交际,招待。孟子万章下:“其交也以道,其~也以礼。”史记屈原列传:“出则~遇宾客。”又魏公子列传:“然信陵君之~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现代有双音词“接待”。注意:古代的“接”字不当“迎”讲,但“迎”的意义是从“交际”的意义发展来的。 397.【承】

(一)捧着。左传成公十六年:“使行人执榼~饮。”(行人:掌管出使聘问的大夫。榼ka:盛酒的器皿。)汉书文帝纪:“持节~诏。”引申为双手接受。多用於抽象意义,表示在下的接受在上的吩咐,命令,恩惠等。左传僖公十五年:“敢不~命。”贾谊吊屈原赋:“恭~嘉惠兮,俟罪长沙。”又引申为承担,担任。左传成公二年:“敢告不敏,摄官~乏。”(乏:指人材缺乏。)〔~欢〕奉承君王的欢颜。用於贬义。楚辞哀郢:“外~欢之汋汋兮。”后代用於褒义。白居易长恨歌:“~欢侍宴无闲暇。”也指侍奉父母。后代有“~欢膝下”的说法。 (二)继承。诗经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三国志吴志鲁肃传:“孤~父兄余业。” 398.【扶】

搀着,搀起。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引申为辅佐。杜甫秋日夔州咏怀一百韵:“耿贾~王室,萧曹拱御筵。”(耿:耿弇。贾:贾复。都是光武帝的名将。萧:萧何。曹:曹参。都是汉高祖的功臣。)[~疏]树木枝叶茂密四布的样子。扬雄解嘲:“枝叶~疏。”陶潜读山海经诗:“孟夏草木长,绕屋树~疏。” 399.【刺】

(一)扎,用尖长的武器杀伤。孟子梁惠王上:“是何异於~人而杀之。”史记淮阴侯列传:“信能死,~我;不能死,出我裤下!”

(二)用尖锐的话指出别人的坏处。诗经魏风葛屦:“维是褊心,是以为~。”汉书龚遂传:“面~王过,王至掩耳起走。”后代“讽刺”“讥刺”的意义由此发展而来,但是后代所谓“讽刺”“讥刺”往往是用旁敲侧击的话去指摘别人的错误或缺点,而上古所谓“刺”则多是直接指出过错。 (三)名刺(后起义),相当於后世的名片。后汉书祢衡传:“建安初,来游许下,始达颍川,乃阴怀一~,既而无所之适,至於~字漫灭。” 注意:“刺”不等於“刺”。“刺”从“束”,“剌”从“束”。“剌”读là。 400.【折】

(一)读zh?,及物动词。把东西弄断。诗经郑风将仲子:“无~我树杞。”〔~狱〕断案,判断讼事。易经丰卦:“君子以~狱致刑。”论语颜渊:“片言可以~狱者,其由也与!”(由:仲由。)引申为挫折,特指军事上的挫败。史记淮阴侯列传:“~北不救。”三国志吴志周瑜传:“今曹操新~衄,方忧在腹心。” (二)不及物动词。断了。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淮南子天文:“〔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地维绝。”岑参白雪歌:“北风卷地白草~。”这个意义后来读sh?。 (三)读zhē。转,反转。战国策西周策:“周必~而入於韩。”引申为弯曲。淮南览冥:“河九~注於海。”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安能摧眉~腰事权贵?”又为使理屈。胡铨上高宗封事:“引古谊以~之。” 401.【戮】

(一)杀,处决,处以死刑。左传成公三年:“首其请於寡君而以~於宗。”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者也。”在这个意义上也写作“僇”。 (二)“戮力”二字连用,表示“合力”“并力”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将~力而攻秦。”又淮阴侯列传:“相与~力攻秦。”在这个意义上又写作“戮”。 402.【问】 (一)提出问题,询问。左传隐公元年:“敢~何谓也?”引申为追究,责问。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汉书龚遂传:“吏毋得~。”又为问候,慰问。汉书张禹传:“太官致餐,侍医视疾,使者临~。” (二)赠送,馈赠。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杂佩以~之。”汉乐府有所思:“何用~遗君?”

(三)音信,书信。曹丕与吴质书:“书~致简。” 403.【对】

(一)回答在上的提问。左传隐公元年:“公问之。~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注意:有时“对”并不是真回答什么问题,只是在上的说了,在下的接着说,也叫“对”。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曰:'君何患焉?'”又宣公二年:“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曰:'人谁无过?'”注意:在古代汉语里“对”字一般只用於对上回答,对下回答则不用“对”。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这里不能说“子对曰”。 (二)面对。史记万石君传:“~案不食。”曹操短歌行:“~酒当歌。” 404.【许】

(一)应允,跟“辞”相对。左传隐公元年:“亟请於武公,公弗~。”又僖公五年:“弗听,~晋使。”汉书张禹传:“以老病乞骸骨,上加优再三,乃听~。”现代有双音词“允~”。注意:上古的“许”字和现代的“许”,意义虽然

非常相近,但是不完全相同。上古的“许”字一般只有“应允”的意思,没有“容许”的意思。

(二)表示不能确定的零数。吴均与朱元思书:“自富阳至桐庐,一百~里。”水经注渐江水:“山有石壁二十~丈。”〔几~〕多少。古诗十九首:“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 (三)〔何~〕何处。陶潜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人也。”又为如何,怎样。谢朓在郡卧病诗:“良仪意何~?” (一)忍耐。左传成公二年:“吾子~之。”论语卫灵公:“小不~则乱大谋。”

(二)狠心。史记项羽本纪:“君王为人不~。”又为凶残,如说“残~”。

(三)忍心。孟子梁惠王上:“臣固知王之不~也。”又:“见其生,不~见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 410.【快】

〔如~〕这样。指达到这样程度。朱熹观书有感诗:“问渠那得清如~?为有源头活水来。” 405.【省】

(一)读xǐng。视,视察,察看。周礼春官大宗伯:“~牲镬。”(牲:作祭品的牛羊豕。镬hu?:煮牲的器具。)礼记月令:“命有司~囹圄,去桎梏。”(囹圄línglǚ:监狱。)引申为看望父母,探望尊长。礼记曲礼上:“昏定而晨~。”(昏定:指伺候父母安睡。)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从父尚为丹阳太守,瑜往~之。”洛阳伽蓝记王子坊:“江阳王继来~疾。”后代说“~亲”,“归~”则专指探望父母,非亲属关系则很少用“省”了。引申为检查,反省。论语学而:“吾日三~吾身。”又为政:“退而~其私。”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注意:这些意义都不能读shěng。 (二)读shěng。减少。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贬食~用。”今熟语有“~吃俭用。”

(三)读shěng。天子所居之地,宫禁。“~中”即“宫中”。汉书昭帝纪载:汉昭帝即位时才八岁,让他的姐姐在“~中”照顾他的生活。引申为国家的中央行政机关名称。唐有六省,“尚书~”为其中之一。洛阳伽蓝记景明寺:“~府以之决疑。”杜甫醉时歌:“诸公衮衮登台~。”元代中央行政机关叫“中书~”,又於各路(各行政区)设“行中书~”(中书省的派出机关),简称“行~”,最后又简称为“省”。现在的“省”由此发展而来。 406.【审】

(一)详细,详尽。礼记中庸:“博学之,~问之。”引申为明白,清楚,确实。司马迁报任安书:“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矣。”

(二)观察,审察。吕氏春秋察传:“闻而~,则为福矣;闻而不~,不若不闻矣。”贾谊过秦论下:“察盛衰之理,~权势之宜。” 407.【虑】

思量,打算,考虑。论语卫灵公:“人无远~,必有近忧。”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智者千~,必有一失;愚者千~,必有一得。”又:“愿足下孰~之。”引申为心思,意念。孟子告子下:“困於心,衡於~,而后作。”楚辞卜居:“心烦~乱,不知所从。”注意:古代的“虑”不当“忧愁”“耽心”讲,跟“忧”区别很严。

[辨]计,虑,图,谋。这四个词是同义词,其间只有细微的分别。“计”是心中盘算,着重在订计画或定计策;“虑”是反复思考,着重在把事情想透;“图”是考虑后有所决定,有时表示打算对付别人;“谋”的意义比较接近“图”,但它又另有咨询的意思。四个字常常可以相通,所以“熟虑”可以说成“熟计”,“宏图”可以说成“宏谋”;有时常常对文,如“深谋远虑”,“诈谋奇计”等。 408.【怨】

(一)心怀不满,埋怨,抱怨。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我闻忠善以损~,不闻作威以防~。”论语宪问:“不~天,不尤人。”楚辞离骚:“~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二)恨。左传成公三年:“子其~我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於是大~灌夫魏其。”用作名词,表示仇恨。左传成公三年:“无~无德,不知所报。”孟子梁惠王上:“构~於诸侯。”今成语有“恩~分明”。 409.【忍】 高兴。孟子梁惠王上:“然后~於心与?”又:“吾何~於是?”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行数里,心不~。”现代有成语“亲痛仇~”“拍手称~”和双音词“愉~”“~乐”“痛~”等。注意:古代“快”字只有这个意义。“快速”的意义古代说“速”,说“疾”,不说“快”;“锐利”的意义在古代只能说“利”,不能说“快”。 411.【兴】

(一)起,起来。论语卫灵公:“从者病,莫能~。”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乃自~,案行军营。”引申为举,发。孟子梁惠王上:“抑王~甲兵,危士臣。”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孙坚~义兵,讨董卓。”

(二)发达,昌盛,跟“废”相对。论语子路:“事不成,则礼乐不~。”司马迁报任安书:“稽其成败~坏之纪。” (三)读xìng,去声,兴致,兴趣(后起义)。世说新语任诞:“吾本乘~而行,~尽而返。” 412.【废】

(一)舍弃,停止,废弃。论语微子:“长幼之节不可~也。”孟子梁惠王上:“然则~衅钟与?” (二)衰败,跟“兴”相对。孟子离娄上:“国之所以~兴存亡者亦然。”引申为无用的。如说“~物”“作~”。 (三)除去职位。有时指皇帝被废。汉书霍光传:“古者~放之人,屏於远方。”(屏bǐng:弃。)有时指官吏被废(革职)。欧阳修苏氏文集序:“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

(四)残废。庄子让王:“右手攫之,则左手~。”特指瘫痪。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指吓得像瘫痪一样。)后汉书郑玄传:“起~疾。”(能使手足瘫痪者站起来。) (五)疲极不能行动。论语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吾弗能已矣。” 413.【变】

(一)改变,变动,变化。战国策楚策四:“襄王闻之,颜色~作。”孟子公孙丑上:“久则难~也。”

(二)事变。特指天象的某些变化。古人迷信,认为天象变化是上天对最高统治者的警告。汉书张禹传:“上惧~异数见。”又:“亲问禹以天~。”又指自然灾异或人事方面的祸患(如叛乱等)。史记淮阴侯列传:“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生。”又:“舍人弟上~,告信欲反状於吕后。” 414.【曲】

(一)弯曲。跟“直”相对。荀子劝学:“其~中规。”〔河~〕黄河弯曲处,指今山西永济一带。列子汤问:“河~智叟笑而止之。”〔心~〕内心深处。诗经秦风小戎:“乱我心~。”引申为理屈。也跟“直”相对。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我~楚直。”又为邪曲,不正派。战国策秦策五:“以~合於赵王。”楚辞离骚:“背绳墨以追~兮。”(这里“曲”字双关:“既指曲折,又指邪曲。”)

(二)偏僻的乡村,乡里。都是对通都大邑而言。庄子秋水:“~士不可以语於道者,束於教也。”[乡~](1)指远离通都大邑的僻乡。史记游侠列传序:“诚使乡~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於当世,不同日而论矣。”(予:与。)司马迁报任安书:“长无乡~之誉。”(2)家庭久居的地方,本乡本土。战国策秦策一:“出妇嫁乡~者,良妇也。” (三)局部,一部分。跟“全”相对。老子二十二章:

“~则全,枉则直。”荀子解蔽:“凡人之患,蔽於一~,而暗於大理。”(暗àn:不明。)

(四)读qǔ。歌曲,乐曲。宋玉对楚王问:“是其~弥高,其和弥寡。”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故时人谣曰:'~有误,周郎顾。'”按:歌曲的“曲”古与曲直的“曲”同音(都读入声),今普通话有别。 415.【直】

(一)不弯曲,跟“曲”相对,又跟“枉”相对。荀子劝学:“木~中绳。”引申为正直。论语卫灵公:“~哉史鱼!”为不善。”[~子](1)老师对学生的称呼。礼记檀弓下:“~

子识之,苛政猛於虎也。”论语阳货:“~子何莫学夫诗?”又先进:“~子鸣鼓而攻之可也。”(2)对神或尊长谦称自己。尚书汤誓:“悉听朕言,非台~子,敢行称乱。”(台:代词,我。)又金縢:“予~子新命于三王。”史记太史公自序:“迁俯首流涕曰:'~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418.【贪】

不择手段地取得财物,跟“廉”相对。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货弃命。”引申为对各种东西不知满足地追求。左传(史鱼:人名。)又颜渊:“能使枉者~。”(枉:不正直。)楚辞离骚:“伏清白以死~兮。”引申为有理。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师~为壮。”用作动词时,表示认为有理。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上自魏其时,不~武安。” (二)当,对着。仪礼士冠礼:“~东序西面。”(序:厢房。)史记匈奴列传:“诸左方王将居东方,~上谷。”(上谷:郡名。)汉书刑法志:“魏之武卒,不可以~秦之锐士。”引申为轮值,轮班。晋书羊祜传:“悉统宿卫,入~殿中。”这个意义又写作“值”。

(三)物与价相当,价值。战国策齐策三:“象床之~千金。”(象床:象牙做的床。)史记平准书:“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缋,为皮弊,直四十万。”又魏其武安侯列传:“生平毁程不识不~一钱。”洛阳伽蓝记白马寺:“白马甜榴,一实~牛。”又为报酬。后汉书班超传:“为官写书受~,以养老母。”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值”。 (四)副词。意义略同“特”,表示“只”“只是”“但”的意思。孟子梁惠王上:“~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战国策魏策四:“虽千里不敢易也,岂~五百里哉?” (五)副词。简直(后起义)。杜甫八月十五夜月诗:“此时瞻白兔,~欲数秋毫!”林升题临安邸:“暖风薰得游人醉,~把杭州作汴州!” 416.【长】

(一)长,跟“短”相对。诗经秦风蒹葭:“道阻且~。”引申为时间久。老子七章:“天~地久。”又用为副词,表示永远地,长远地。庄子秋水:“吾~见笑於大方之家。” (二)擅长。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庄子列御寇:“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也。” (三)读zhǎng,上声。滋生,滋长,生长。孟子公孙丑上:“勿助~也。”又:“予助苗~矣。”引申为人的成长。论语宪问:“幼而不孙弟,~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孙:逊。弟:“悌”的本字。)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壮有姿貌。”

(四)也读zhǎng。年纪大的,跟“幼”相对。论语微子:“~幼之节不可废也。”[~者](1)老者。孟子梁惠王上:“为~者折枝。”(2)有道德的人,忠厚的人。史记项羽本纪:“吾知公~者。”汉书龚遂传:“君安得~者之言而称之?” (五)也读zhǎng。官名,小於县令。大县的长官叫“令”,小县的长官叫“长”。三国志周瑜传:“瑜观术终无所成,求为居巢~。”又:“后领春谷~。”又秦时县之下设亭,亭有亭长。史记项羽本纪:“乌江亭~檥船待。” 417.【小】

小,跟“大”相对。战国策楚策四:“夫黄雀其~者也。”孟子梁惠王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也。'”又特指邪恶的人,坏人。诗经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汉书龚遂传:“今大王亲近群~,渐渍邪恶。”[~人](1)小民,庶人,跟“大人”“君子”相对。孟子滕文公上:“有大人之事,有~人之事。”论语阳货:“君子学道则爱人,~人学道则易使也。”封建统治者轻视劳动人民,称之为“小人”,而且加以污蔑。“小人”又用来谦称自己。左传隐公元年:“~人有母,皆尝~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2)品德不好的人,跟“君子”相对。礼记大学:“~人闲居文公十八年:“~于饮食。”楚辞离骚:“众皆竞进以~婪兮,凭不猒乎求索。” 419.【廉】

(一)堂的边。仪礼乡饮酒:“设席于堂~东上。”〔~隅〕廉是边,隅是角。比喻操守,气节,礼记儒行:“砥砺~隅。”成语有“~隅自守”。

(二)在财物的取与上要求自己严格,不贪,跟“贪”相对。孟子离娄下:“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又滕文公下:“陈仲子岂不诚~士哉!”引申为清白高洁,洁身自爱,有节操。楚辞卜居:“宁~洁正直以自清乎?”又:“谁知吾之~贞?”〔孝~〕汉代科举制度中由郡国推荐的合格者的称号(意思指既孝且廉的人)。汉书武帝纪:“初令郡国举孝~。” (三)价格低(后起义)。王禹偁黄冈竹楼记:“以其价~而工省也。” 420.【轻】

分量小,跟“重”相对。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重。”楚辞卜居:“蝉翼为重,千钧为~。”引申为容易,轻易。孟子梁惠王上:“故民从之也~。”晁错论贵粟疏:“此令臣~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又为轻视。战国策魏策四:“而君逆寡人者,~寡人与?”汉书龚遂传:“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焉。” 421.【重】

(一)读zh?ng,分量大,跟“轻”相对。孟子滕文公上:“麻缕丝絮轻~同,则贾相若。”引申为重要。孟子告子下:“色与礼孰~?”又为看重,重视。庄子刻意:“众人~利,廉士~名。”又引申为庄重,厚重,不轻率。论语学而:“君子不~则不威,学则不固。”又为隆重。左传成公三年:“~为之礼而归之。”又为贵重。战国策赵策四:“而挟~器多也。”[辎~]军用的粮草、器械等物品。史记淮阴侯列传:“从间道绝其辎~。”

(二)读ch?ng,形容词,重叠的,重复的。周易系辞下:“~门击柝,以待暴客。”(击柝tu?:打更。)荀子赋篇:“~楼疏堂。”又名词,表示“层”。庄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之渊。”史记项羽本纪:“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又为再,加上,增加,动词(在这个意义上又读zh?ng)。楚辞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之以修能。”后汉书范滂传:“今子相随,是~吾祸也。” 422.【狂】

(一)狗发疯。晋书五行志:“早岁,犬多~死。”引申为人疯癫。吴越春秋:“子胥之吴,乃被发佯~,跣足涂面,行乞於市。”史记淮阴侯列传:“蒯通说不听,已详~为巫。”又为一般的失却常态,狂乱,老子十二章:“驰骋田猎,令人心发~。”又引申为放荡,不受拘束。论语阳货:“古之~也肆,今之~也荡。”汉书郦食其传:“然吏、县中贤豪不敢役,皆谓之~生。”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歌五柳前。”(五柳: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又为浮夸,虚妄。如说“~妄”。

(二)声势大的。韩愈进学解:“回~澜於既倒。”今成语有“~风暴雨”。 423.【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de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