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发展观看新型人才培养与学术环境建设

更新时间:2024-01-20 10:2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科学发展观看新型人才培养与学术环境

建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它要求新型国家培养下的人才要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要具备创新、开拓的创业精神,以此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与发展。那么新型人才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了教

育的四大支柱即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以此为基础和出发点来培养人才的目标(1)”。这也是现代社会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的标准。

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术环境、人文环境、创新环境及成长的环境,诸多的环境建设在不同领域对于新型人才的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学术环境的建设对于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纵观新型人才培养的领域中,高校是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型人才的渠道场。所以一直以来人才问题始终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与头等大事。20世纪90年代美国大学首倡“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进入21世纪,英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仍在继续,职业教育的范围也越来越宽。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与社会需要脱节的矛盾,在培养初、中级职业人才方面取得了成功。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并实施的职业博士学位PD,则标志着新型职业人才培养从中级向高级迈进。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成功经验和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跨越发展的历史性成就证明,高校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高校发展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着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这其中良好的学术环境建设是保障人才培

养的关键,只有建立良好的学术环境氛围,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可效性,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学术环境建设为新型人才资源的培养奠定了基础,这个理念不仅成为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高度共识,也同时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战略目标,与现代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以此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要在新形势下实现新型人才的有效培养,就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学术环境建设,要站在时代和历史发展的高度,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的重要思想,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不断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抢抓机遇,创新机制,优化结构,切实加强学术环境的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学术环境建设是新型人才培养的保障。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得知识体系,它适应生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并日益发展,是实践经验的结晶。(2)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是作为人才培养的指导方针。不同层次的学术环境下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历史传统、学科特色、规模条件不同,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与层次也不尽相同。

一、要根据社会的不同需求来确定适合其要求的学术环境。

根据不同类型高校尤其是教学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在构建各自的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适应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一般来说,研究型高校以培养通识型、综合型、研究型的人才为主要任务;教学研究型高校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为主;教学型高校培养的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是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的能力。技能教学型高校(高职高专)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为主。所以培养目标与计划不同,有相适应的学术环境来就不同,我们必须创建与人才培养相适合的具体环境,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比如教学型大学是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主要力量。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出发点,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应用能力强,素质高,有较强的创新精神”的要求,以人为本,使学生的“会学习”、“会创新”、“会做人”。针对教学型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应用性特色,在学生的知识构建上应把握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统一,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训练与培养,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如社会实习、社会调研、模拟创业等,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建立定向培养和代培关系等等,尽可能的让人才与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

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学术建设,必须树立以人

为本的理念,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全面协调,统筹兼顾。要牢固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坚持把人才投入放在优先位置,不断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因校制宜,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引才方式,变单纯的人才流动为人才、智力、资金、项目共同引进。要将人才强校战略转化为自觉行动,坚持科学、合理、优化,确保人才队伍建设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

二、学术环境建设的科学发展就是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对过去那种以“物”为中心的、依靠单一实力优先发展为策略的非平衡式发展战略的超越。

实际上就发展本身而言,它不仅有量和质的差异,更有素质的差异。学术环境发展具体地说,发展常常是涉及到多个侧面、层面、环节同步参与、整体联动的结果,其总体面貌体现为具体的发展道路。所以我们学术环境的形成也是依赖于实际情况而决定的,相互联系,相互沟通,使人才培养在尽可能的条件下达到一种适用性。比如学科的设置,就要做到适用与联系,把相关领域的实用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喻工业设计专业,就是艺术学与工科机械专业的完美结合。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这样,在对发展的质和量之间关系进行辩证权衡的基础

上选择出有利于发展主体和发展后劲同步前进的发展道路才是有素质的发展。更具体地说,发展不仅是物的线性增长过程,还是发展路径的选择过程。发展的道路有千万条,适合特定发展环境的现实道路只有一条。因此,要提高发展的素质就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下严选发展道路。这种发展道路能否在满足人的需要基础上实现人的发展,能否在当前发展中集聚发展的后劲,能否用公正的伦理来协调各发展主体之间的关系,能否保证发展主体不被异化等都是发展素质高低的体现。科学发展观是一种讲求发展素质的发展,“使我们能够善于处理每个问题,能够正确了解每一现象。” (3) 在科技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是决定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命脉。中华文明历来都是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作为人生发展的目标,随着现代社会全球互动发展的变化,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人格修养和道德观念一直以来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最终成才,最终实现价值的重要尺度,这是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它培养了历代中华英才,渗透了中国的先进文化,激励了中国人度过一次又一次的历史磨难。

当前,在知识经济成为主流、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中国的敬业乐群、严于律己和澹泊高洁等优秀的学术道德传统,另一方面要学习和遵守知识产权、学术规范,充分认识它对于我们学术生命的意义。

只有净化了学术空气,才能保证我们创造成果的价值含量,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完善与壮大,社会更加需要全面、多能的人才,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能否培养出合格、有效的人才,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值得思考的,我想我们应提倡和鼓励创造良好的学术空间,采用不同学术交流形式,来体现其合理的人才培养策略与艺术,以身作则,以德兴教,把他们造就成适应现代化事业要求的品学兼优的新型人才。“让每一个人都成功”才是我们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db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