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课程作业(一)

更新时间:2023-12-21 23:2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课程作业(一)

《论语》与三生教育

-----从X中学“读儒家经典,悟三

生教育”活动谈起

学院:教育管理 专业:教育管理2008级 学号:08420101009 姓名: 李超超

2011年1月

1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课程作业(一)

《论语》与三生教育

-----从西山区实验中学“读儒家经典,悟三生教育”活动谈起

【摘 要】任何一部经典从不同角度去探究都可以获得不同的感受,《论语》亦是如此。它在帮助人修身治国的同时,还蕴涵了十分丰富的教学思想,它简明扼要的言语与三生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其中包括对受教育者教学目的的一致性、以及教育理念中对生命的珍视、对生存、生活能力的重视等等。西山区实验中学从2009年开始的“读儒家经典,悟三生教育”活动,抓住了《论语》与三生教育的切合点,从具体的文本出发,由读书,而到做人,教学生正真的珍爱生命,学会生存,热爱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对教育本真的追求。

【关键词】论语;三生教育;生命;生存;生活;人的全面发展

在2008年秋季学期开学,“三生教育”在云南省各级学校实施,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核心内容的“三生教育”旨在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其中生命教育是基础,生存教育是根本,生活教育是目标,这是云南省委、省政府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努力构建现代教育价值体系过程形成的新思路、新途径。西山区实验中学从2009年开始的“读儒家经典,悟三生教育”活动,抓住了《论语》与三生教育的切合点----对受教育者教学目的的一致性、以及教育理念中对生命的珍视、对生存、生活能力的重视等等,从具体的文本出发,由读书,而到做人,教学生正真的珍爱生命,学会生存,热爱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对教育本真的追求。

《论语》作为不朽的儒家经典,在三生教育中也可以发挥它的特殊作用。虽然它篇幅不过二十七篇,字数仅仅一万一千多,却包含着说不尽的奥妙。它可以用来修身,从古至今《论语》塑造了无数个人格模范;它可以用来资政,宋代名臣赵普曾用半部《论语》来治天下;作为孔子实践教育理念的记录,它更有资于教育教学,它是传统社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它的教育思想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我们开展的三生教育也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

一、共同的目标培养“人”

2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课程作业(一)

《论语》一书,是孔子实践教育理念的记录。它并不抽象谈论义理,而是从实人实事出发,寓义理于实人对实事的具体应对判断和抉择中。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日常生活中指点宇宙人生的大关节。根本目的,不是传授一般知识,而是通过对具体事情、具体处境的点拨,使学生得以通过日常立身处世的种种行为,人格境界得到提升,成己成物,达于大道。“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只仅仅具有一才一艺就行)。君子谋道不谋食(《卫灵公·三十二》),学不是一个纯粹的知识活动,而就是人生的实践活动。学习的过程就是人生完善的过程。“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六》)。在传统教育的语境中,《论语》所教是一个人(仁)字,学者所学,也在这个人(仁)字。学习的目的是变化气质,成就人生。故程子说:“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三生教育是以人为主体的教真育爱的社会活动过程。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知识传授、生命本质领悟、意志行为规范和社会文明传承的活动过程。教育的最终价值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有全面教养,使人能全面发展,淳民强国,使人类走向幸福。 “三生教育”自觉融入到每个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实践了教育的本质,体现了教育的价值。实施“三生教育”,体现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实践着素质教育和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 《论语》和三生教育强调的都是对社会成员的培养,强调对学生情操的陶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不强调技能,把人作为器具来培养,注重道德修养、人格培养,从而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传承的延续者和合格的社会公民。着眼于人本身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关心人格的培养与完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知识全面,有道德理想和判断能力,有人文教养和关怀。对未来有憧憬,对人类伟大的过去也有兴趣。《论语》和三生教育担当了“人格的塑造者,价值的批评者和文化的守卫者”的责任的。

二、珍视生命

“子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当子路问服侍鬼神的方法时,孔子说“活人还不能服侍,怎么能去服侍死人?”子路又说:“我大胆地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生的道理还没有弄清楚,怎么能够懂得死?”)可以这样

3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课程作业(一)

理解这句话,也就是说比“知死”更重要的是“知生”,孔子倡导的就是“知生”的教育,即去理解生命,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自我在社会中的价值。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意思是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万一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在这里,孔子所着重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不远游的前提是“父母在”。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尽为人子女的孝道。这里的在家或不远游可以有多重意义:或是以农耕赡养父母,或是照顾父母的起居,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等等。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其重点是对父母尽责,使对给与自己生命的父母的孝道,是对生命的敬意。同时,他还认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强调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以及重视学习者主体性参与的教学活动,体现着对个体的发现与尊重,强化了个体的自我主体精神和价值意识,增强了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自我人生实现的期待。

作为一个教育者来说,首先要认识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有能力去帮助别人,教育学生,让他们在生命历程中发挥生命该有的作用。一个人只有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才会珍惜自己,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如果被教育者明白了生命存在的价值,懂得去关心他人,随时散发着善的力量,这样的生命教育才是成功的,因为这已经进入了一个善的循环,社会才会走向良性发展。教真理、学真知、做真人、行真事,爱自己、爱他人、爱团体、爱民族、爱国家、爱党、爱社会、爱自然,是教育的根本价值。“爱”的智慧在教育中培养,“真”的能量在教育中释放。

《论语》和生命教育都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4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课程作业(一)

三、学会生存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这是宋代理学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它不是形而下的物质享乐,而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宇宙观的生活层面体现。在《论语》中最能体现这种人生境界的是孔子所赞同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在这里,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对立消除了,人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物我两忘,天人一体。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仁者不仅“爱人”,而且热爱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中得到无限乐趣。山水是自然界的象征,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与栖息地,对山水的热爱充分体现了仁者的情怀。

孔子提倡的是自爱和爱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在生活中,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设身处地多为别人考虑,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问题、做事,我想许许多多的矛盾、纠纷甚至悲剧都不会产生。然而,当利益冲突一旦出现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孔子在《论语》中曾两次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体会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忠恕是实现仁的具体方法。忠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待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所有这些,如今已成为多数人立身处世的准则。

总的来看,《论语》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人与人和谐相处,和谐不仅出于人的内在情感需要,也出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这与三生教育中的生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一致的 ,我们希望同感生存教育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同时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cr5.html

Top